论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信息检索教学

论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信息检索教学

一、论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检索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王子平[1](2021)在《移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内容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网络技术在稳步发展的同时,移动网络技术应运而生,社会信息化的程度也在不断加深。信息在当前社会的各个领域中显得尤为重要,终身学习逐渐成为人们适应信息化社会的新要求。信息的获取能力和处理能力也成为了人们在信息化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能力,同时也成为了人们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必备素养。大学生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且即将踏入社会的群体,其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是否能够快速的融入社会。移动网络具有移动性、即时性、精准性、隐私性等特点,信息在移动网络环境下传播和更新速度加快,因此移动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素养作为个人素质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信息素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信息素养课程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目的实现的手段,探究信息素养课程内容是否符合当下社会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具有必要性。本研究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国内外学者对信息素养课程开展了一定研究并针对其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但这些对策与建议大多是针对传统网络环境下信息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其能否解决移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中存在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究;并且在以往的研究中缺乏对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内容的系统梳理,因此课程的内容能否顺应移动网络时代并不明确。本研究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对信息素养的内涵以及相关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通过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进行了调查,了解了移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通过梳理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使用教材,了解目前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课程内容。其中,问卷的数据和课程的内容都从心理学、科学、技术学、社会学和伦理学五个维度来分析。最后,将大学生信息素养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与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内容进行对比,旨在发现目前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内容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最终为完善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内容提出合理化建议。研究发现,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内容中出现如下问题:(1)心理学方面:培养大学生信息意识的内容匮乏;(2)科学方面:缺少信息辨别方面的内容;(3)技术学方面:缺少信息利用相关的内容;(4)社会学方面:信息交流方面的内容匮乏,缺少信息交流创新的内容;(5)伦理学方面:缺少培养大学生自控能力的内容。因此,针对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内容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如下建议:(1)增加培养大学生信息意识内容;(2)增加提高大学生信息辨别能力内容;(3)增加提升大学生信息利用水平内容;(4)增加提高大学生信息交流创新能力内容;(5)增加强化大学生自控能力内容。

李燕华[2](2020)在《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地方师范大学教育学学科为例》文中指出信息技术进入飞速发展的时代,已对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影响,包括教育领域,信息能力俨然成为促进人们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能力之一,特别是对于硕士生来说,其信息能力水平将直接影响其科研能力的培养,进而影响着硕士生人才培养的质量。本研究以“关联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对硕士生信息能力水平及其培养情况进行深入的剖析。首先,对我国硕士生信息能力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法进行梳理与总结,并对信息能力评价标准进行综合分析,以全面了解我国硕士生信息能力的培养要求,为本研究中信息能力评价指标的制定提供基本依据。其次,根据我国地理区域的划分,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7个地理区域中分别随机抽取2所地方师范大学作为被试,从教育学学科专业设置、教育学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目标定位以及教育学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的举措这三方面出发,对这14所高校教育学硕士生信息能力的培养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以剖析其信息能力培养的优势与不足之处。再次,以G大学为例进行个案研究,通过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和访谈这三种方式对G大学教育学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现状进行全面的剖析,挖掘其在信息能力培养上存在的问题。最后,综合对14所地方师范大学的对比分析及对G大学的个案分析,提炼出我国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硕士生信息能力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信息分析能力较弱,对数据分析软件、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的使用能力堪忧。其信息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1)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2)信息能力培养课程的设置与实施欠理想;(3)信息能力相关培训的参与率低;(4)硕士生个人自学意识弱,重视程度不足。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有4点:(1)高校信息化建设政策体系的不完善;(2)高校信息能力培养体系及信息资源建设的不足;(3)硕士生导师的指导时间和信息能力水平有限;(4)硕士生个人信息意识弱,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自主性。根据现存问题及其成因,本研究提出以下改进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的对策建议:第一,政府要完善高校信息化建设政策体系,加快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第二,高校加强对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第三,硕士生要提升自身信息能力培养的主观能动性。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以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关联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编制教育学硕士生信息能力调查问卷,并验证其信效度,对硕士生的信息能力进行全面、科学的调研。但笔者研究能力有限,且研究方法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期望未来的相关研究能扩大样本数量,并采取多种方法进行研究数据的收集,避免单一方法带来的数据误差。

赵楚鑫[3](2020)在《黑龙江省理工科学生数字素养调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数字经济的不断壮大,国民数字素养愈加地受到重视,数字素养是现代人才的必备技能也是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之一。理工科学生在学习能力和未来工作技能的培养方面都应该具备相当的数字素养,但在其学习过程及学校的课程教育和素质教育培养中仍然存在不被重视的现象。本文从数字素养的七个领域出发,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黑龙江省本科层次理工科学生的数字素养水平做调查研究,发现了目前在数字素养方面理工科大学生存在计算机技能发展不充分、缺少线上交流及合作、缺乏创意和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有待提高、安全意识不足、网络道德素质较低等问题,通过阅读国内外文献及优秀案例寻找其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联系国内外的优秀经验,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学生自身、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政策等方面的解决办法从而提升理工科学生的数字素养水平。

李静瑞[4](2019)在《网络知识论 ——基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考察》文中研究指明文章以比较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史论结合法,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视角研究了网络知识活动,包括网络知识获取、网络知识生产、网络知识传播和网络知识悖论,对其方式、利弊及其运行规律进行归纳抽象,形成了完整的网络知识理论体系。并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视角对其进行解读。采用总论、研究视角阐述和分论的研究结构。本文涉及较多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观点主要有:基于直接经验的间接经验论、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论、与真理论相统一的价值论、认识活动和过程中的对立统一论、网络知识传播与管理论、认识的群众主体论。网络知识论是对基于计算机、智能移动终端和电子网络技术而产生的新的知识活动方式的相关特点、规律的研究和探索,包括网络知识获取理论、网络知识生产理论、网络知识传播理论和网络知识悖论。相较于传统知识活动,网络知识活动具有三个方面的显着特点:一是得益于互联网络的开放性特征,网络知识获取、生产、传播的主体都打破了精英垄断,有由精英垄断向普通大众下移的大众化趋向;二是同样源自于电子网络的开放性特征,网络知识的获取、生产,和传播,都具有开放性的特征;三是源自于web2.0以来互联网的交互性特点,网络知识的获取、生产和传播都具备强交互性的特征。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视角透视和考察,网络知识获取实质上属于基于信息网络技术的一种间接经验获取新方式;网络知识生产理论既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知识开放性理论品格和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亦融通了唯物史观和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相关思想,从而多维度呈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网络知识传播理论体现了知识渗透价值理论;网络知识活动中的一系列悖论是网络知识活动中所衍生和呈现出的对立统一的新形式,也可作为网络时代认识论中对立统一的新形式。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第一,对所有网络知识活动进行整体研究,提出了“网络知识论”的概念对之进行概括。第二,详细探讨了电子网络空间中的知识悖论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应对之策。第三,在对网络知识理论的每一部分研究的基础上,都对之进行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视角的解读和考察。

刘为[5](2018)在《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类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断增强,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也飞速发展。万维网(World Wide Web)作为互联网(Internet)的一种应用成为了人们在网络环境中最常用的平台与工具。在Web1.0环境中,人们只能单向被动地阅读和获取信息;在Web2.0环境中,所有人既可以作为信息的接收者也可以作为信息的创造者和提供者在这一全球化信息空间中进行信息交流。为适应人们不断升级的信息需求,语义网(Semantic Web)作为Web3.0的主要组成部分被提出。信息资源在语义网中被层层递进相互继承的置标语言在不同粒度、维度、层次上进行描述与揭示,从而使得这些信息资源能够被机器处理和理解。语义网打破了机器与机器之间、人类与机器之间的壁垒,使得人类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内容以及人类社会的运作模式呈现出全方位的关联性与智能化。在语义网环境下,利用相关语义方法与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和管理,能充分挖掘信息资源的价值并在最大程度和范围内发挥其作用。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作为我国档案信息资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类知识资源中不可替代的部分,也应顺应这一趋势被开发管理。本文首先结合现有研究基础和傣族历史档案实际管理工作情况,对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进行了重新界定,并结合语义网的特性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赋予了新的内涵。接着,本文针对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在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上的实施进行了论述。微观层面,本文根据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特性对其进行了科学分类,设计了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元数据方案以期能够充分揭示其各方面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本体,并以傣族医药知识领域本体构建为例说明了该工作实施的方法和优越性,实现了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语义组织。中观层面,本文提出基于关联数据技术将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创建为关联数据集,并构建了基于关联数据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模型,实现了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在档案馆之间、与其他信息机构之间、以及语义网信息空间中其他信息源之间的资源整合与知识融合。宏观层面,为实现和保障前两个层面的工作,本文提出在语义网环境下传统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模式应实现转型,并融合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合作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构建了相关保障机制,从现实层面提供了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实施策略。

申丽彤[6](2018)在《信息行为知识体系构建与实证》文中指出20世纪末开始,社会开始步入信息时代,互联网中每天产生数以万计的信息,这些信息信息中包含了很多用户的使用痕迹,用户为什么要点击浏览某些信息,为什么产生了某种特定的信息行为,这些信息行为能够说明什么问题?能够预测什么?都成为互联网时代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研究信息行为不仅可以在学术上作出贡献,信息行为的研究也被应用在各种信息推荐系统中作为商业用途,因此,信息行为的研究逐渐成为近年来的热点。同时,在信息行为的发展历程中,还可以看到其他学科的参与和融合,在不断的发展改进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笔者在Webof Science中以信息行为为主题进行检索,发现虽然国内的信息行为研究目前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但是研究成果数量和质量还远远不及排名第一的美国。因此,结合时代的发展和应用,构建一个更加合理的知识体系对我国的信息行为研究尤为重要。另外,通过CNKI数据库对我国信息行为研究进行检索,发现我国的信息行为研究已经度过快速增长期,进入成熟期,并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主导学者、组织和学术期刊,进而说明了,在我国当前情况下,构建一个信息行为知识体系是可行且必要的。知识体系作为一个学科存在的基础,对学科的传承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信息行为要想更好的发展和继承,就要建立既能体现传统基础知识,又能结合时代发展的知识体系。这样的成熟的知识体现的建立不仅是我国信息行为研究走向稳定成熟的标志,也是信息领域、用户特点、行为研究的重要基础。本文对已有的完整的信息行为知识体系和独立分布知识体系进行整理整合,作为研究基础,再选取信息行为国内外的期刊论文作为数据补充和支持,构建一个既能够结合时代特点,又能着眼于应用和实践的信息行为知识体系。本文共分为三个步骤对信息行为知识体系进行构建和验证,首先,笔者整理了中英文图书中已有的信息行为知识体系框架,再对信息行为的中英文文献期刊和学术论文的题录信息和图书目录全文进行聚类分析,得到期刊论文和图书目录关键词聚类分类结果,结合信息资源整合理论,笔者构建了信息行为知识体系的基础框架。第二步,笔者利用切词分词的手段对中英文信息行为相关文献期刊和学术论文的题录信息、图书目录全文、高被引期刊论文全文进行高频关键词和高权重关键词的获取,将获取到的关键词填充到第一步构建出的知识体系中。第三步,笔者按照构建好的信息行为知识体系,对其进行具体内容填充,利用超星慕课平台制作信息行为MOOC。

付天松[7](2013)在《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及其被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图书馆学理论和图书馆工作,是学术性和实践性都很突出的一个领域。而图书馆学则既要有深厚的专业学术造诣,还要有勇于实践、善于探索的精神。图书馆学家的思想将会带动着图书馆学的发展趋势,对于图书馆的学科发展和事业发展,更有着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推动性。本文依据《现代图书馆学理论》关于图书馆学家年代的划分情况,通过了解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的生平,基于中国知网、国家数字图书馆和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平台检索出每位图书馆学家的论着及其被引情况,进而梳理出三代图书馆学家对学科理论和实践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梁永忠,刘宏[8](2010)在《网络环境下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检索课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实践、教学研究等方面论述了网络环境下对文献检索课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赵莉[9](2010)在《网络环境下文献检索课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以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为依据,统计了2003~2008年间发表的有关"检索课"方面的论文,归纳总结了网络环境下检索课在信息素质教育、网络化教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认为检索课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捕获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信息分析能力、信息的综合利用能力,构建面向知识创新的信息素质教育体系,是网络环境下文献检索课发展的最高目标。

周妤[10](2009)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用户信息素质教育研究》文中指出在介绍国内外信息素质教育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网络环境的形成对信息资源的影响,阐述了我国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素质教育的优势及不足,探讨了完善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素质教育的策略。

二、论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检索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检索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移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概念界定
        1.2.1 信息素养
        1.2.2 大学生信息素养
        1.2.3 信息素养课程
    1.3 相关研究现状
        1.3.1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研究
        1.3.2 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研究
        1.3.3 相关研究述评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创新点
    1.7 章节结构
第二章 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
    2.1 问卷设计
        2.1.1 探索性访谈
        2.1.2 问题设计
        2.1.3 预测试
    2.2 问卷发放
    2.3 数据分析与结果
        2.3.1 数据分析
        2.3.2 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内容梳理
    3.1 数据来源与梳理框架
        3.1.1 数据来源
        3.1.2 梳理框架
    3.2 课程内容梳理结果分析
        3.2.1 心理学部分内容
        3.2.2 科学部分内容
        3.2.3 技术学部分内容
        3.2.4 社会学部分内容
        3.2.5 伦理学部分内容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内容完善研究
    4.1 信息素养现状与课程内容对比分析
        4.1.1 心理学方面
        4.1.2 科学方面
        4.1.3 技术学方面
        4.1.4 社会学方面
        4.1.5 伦理学方面
    4.2 信息素养课程内容完善建议
        4.2.1 增加培养大学生信息意识内容
        4.2.2 增加提高大学生信息辨别能力内容
        4.2.3 增加提升大学生信息利用水平内容
        4.2.4 增加提高大学生信息交流创新能力内容
        4.2.5 增加强化大学生自控能力内容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不足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移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调查问卷
致谢

(2)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地方师范大学教育学学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1.信息时代对硕士生信息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2.教育信息化建设对师范类硕士生信息能力的挑战
        3.信息能力支撑信息时代硕士生的专业发展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信息能力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3.研究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相关概念界定
        1.地方师范大学
        2.教育学
        3.信息能力
一、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的理论分析
    (一)信息能力在硕士生能力中的重要地位
        1.信息能力是培养硕士生科研能力的关键
        2.信息能力是养成硕士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
        3.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早已纳入国家规范
    (二)硕士生信息能力的评价
        1.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信息能力评价标准
        2.相关研究中的信息能力评价指标
    (三)硕士生信息能力的培养方式
        1.课程设置及教学
        2.信息能力培养的讲座与训练
        3.导师的指导与硕士生的自学
        4.其他教育活动
    (四)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的启示
        1.关联主义学习理论——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
        2.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对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的启示
二、我国地方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要求及措施
    (一)选取地方师范大学教育学一级学科的缘由
        1.教育学具有相当强的代表性
        2.地方师范大学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3.个人兴趣和期望
    (二)我国教育学硕士生信息能力的培养目标解读
    (三)地方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设置及信息能力培养目标设定
        1.地方师范大学教育学一级学科下设专业差异较大
        2.地方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生信息能力目标设定不清晰
    (四)地方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的主要措施
        1.开设信息能力教育课程
        2.开展信息能力培养讲座与培训
        3.相关赛事及实践活动
三、个案研究:G大学教育学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一)选取G大学的缘由
        1.G大学是具有较强代表性的地方师范大学
        2.G大学教育学学科水平高
        3.个人原因
    (二)调查设计与实施
        1.调查问卷的设计
        2.问卷信效度分析
        3.调查研究的实施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2.信息能力培养的主要措施及硕士生的参与度分析
        3.信息能力水平的描述统计分析
        4.信息能力水平的差异分析
        5.访谈结果分析
四、地方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地方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信息能力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2.信息能力课程的设置与实施欠理想
        3.信息能力相关培训参与率低
        4.硕士生个人自学意识较弱,重视程度不足
    (二)地方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1.高校信息化建设政策体系不完善
        2.高校信息能力培养体系及信息资源建设的不足
        3.硕士生导师的指导时间及信息能力水平有限
        4.硕士生个人信息意识弱,缺乏学习主动性与自主性
五、改进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要完善高校信息化建设政策体系,加快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
        1.建立和完善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政策体系
        2.加快高校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建设进程
    (二)高校要加强对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
        1.明确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目标,提高信息能力教育的地位
        2.建立完整的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结构体系
        3.建立健全硕士生信息能力评价体系及培养质量监控机制
        4.大力加强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
    (三)硕士生要提升自身信息能力培养的主观能动性
        1.增强信息意识,主动汲取信息知识
        2.正视自身不足,端正学习态度
        3.借助互联网开展个性化学习,提高信息能力
六、研究结论、不足和今后努力方向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创新、不足与展望
        1.研究的创新之处
        2.研究的不足之处
        3.研究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图表目录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3)黑龙江省理工科学生数字素养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述评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2.1 数字素养的相关内涵
        2.1.1 数字素养相关概念
        2.1.2 数字素养概念梳理
    2.2 数字素养的评估方法
        2.2.1 布莱顿学术人员框架
        2.2.2 欧洲数字素养框架
第三章 黑龙江省理工科学生数字素养调查
    3.1 调查对象、目的和方法
        3.1.1 调查对象
        3.1.2 调查目的
        3.1.3 调查方法
    3.2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检验
        3.2.1 调查问卷的设计
        3.2.2 调查问卷的检验
    3.3 黑龙江省理工科学生数字素养分析
        3.3.1 数据统计
        3.3.2 数字素养总体水平分析
        3.3.3 数字素养差异性分析
第四章 黑龙江省理工科学生数字素养现存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黑龙江省理工科学生数字素养现存问题
        4.1.1 学生自身角度
        4.1.2 学校角度
        4.1.3 社会及国家政策角度
    4.2 黑龙江省理工科学生数字素养问题的成因分析
        4.2.1 计算机设备和操作领域问题的成因
        4.2.2 信息使用方面问题的成因
        4.2.3 信息交流及共享方面问题的成因
        4.2.4 知识开发及创新方面问题的成因
        4.2.5 信息安全方面问题的成因
        4.2.6 问题解决方面问题的成因
        4.2.7 网络道德素养方面问题的成因
第五章 黑龙江省理工科学生数字素养提升策略
    5.1 学生自身数字素养的提升
        5.1.1 强化自身的学习能力
        5.1.2 强化相关实践及培训
        5.1.3 提升自身的网络道德的素质
    5.2 学校方面的辅助作用
        5.2.1 高校图书馆
        5.2.2 教师
        5.2.3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
        5.2.4 学校软硬件设施
    5.3 社会层面的作用
        5.3.1 肯定数字素养在工作中的重要性
        5.3.2 完善网络环境和互联网政策
        5.3.3 加快推动数字素养相关政策出台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6.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网络知识论 ——基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网络知识获取
        (二)网络知识生产
        (三)网络知识传播
        (四)关于网络知识活动研究现状的思考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网络与电子网络
        (二)知识、知识实践与网络知识实践
        (三)网络知识论
    四、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三)创新之处
    五、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网络知识论研究的理论指引
    一、基于直接经验的间接经验论
    二、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论
    三、与真理论相统一的价值论
    四、认识论中的对立统一论
    五、网络知识传播与管理论
        (一)中国特色网络知识和文化思想
        (二)网络知识环境的治理和管控
    六、与群众史观交汇的认识主体论
        (一)人民群众:从历史主体到认识主体
        (二)从群众合力创造历史到合力生产知识
    七、本章小结
第三章 网络知识获取:间接经验的新形式
    一、知识获取:传统与网络方式的对比
        (一)传统知识获取的方式和主要特点
        (二)网络知识获取的方式和主要特点
    二、网络知识获取利弊简析
        (一)网络知识获取的优越性
        (二)网络知识获取的局限性
    三、知识获取的网络通道与传统方式之间:取代还是共生?
    四、基于间接经验的网络知识获取
        (一)知识获取的两种途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二)毛泽东:“文字与技术”——间接经验获取的介质与推动力
        (三)基于技术进步的间接经验获取新形式——网络知识获取
    五、本章小结
第四章 网络知识生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多维呈现
    一、知识生产与网络知识生产
    二、从传统知识生产到网络知识生产的变革
        (一)知识生产的工具和载体:从人造固态物到计算机和电态互联网
        (二)知识生产的机理:由封闭走向开放
        (三)知识生产的主体:从知识精英垄断到网民大众参与
        (四)知识生产的样态:从凝固到动态
        (五)知识生产者的远程即时互动:从“物理在场”到“虚拟在场”
    三、网络知识生产的益害权衡
        (一)网络知识生产开放性利弊析辩
        (二)网络知识生产大众化利弊探究
        (三)网络知识生产动态化利弊争持
        (四)知识生产者即时互动时空转换利弊论争
    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多维呈现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理论呈现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群众主体论呈现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 网络知识传播:价值渗透知识的新形态
    一、基于传播技术变革的知识传播秩序的解构与重构
        (一)基于知识传播技术变革的知识传播方式的变迁
        (二)网络时代知识传播秩序的解构与重构
    二、网络知识传播的特点
        (一)知识传播主体的大众化
        (二)知识传播功能的分众化
        (三)知识传播操作的强交流互动性
        (四)浅传播与深传播并存
    三、关于网络知识传播的深层思考
        (一)网络知识传播主体的大众化趋向具有相对性
        (二)网络知识传播易于导致知识产权遭受侵犯
        (三)网络知识传播彰显更为深刻的社会变革
        (四)网络知识传播可能导致公众话语权被误导
    四、网络知识传播中的价值渗透
        (一)价值渗透知识——传播正向知识,引导网络空间渐清趋朗
        (二)知识环境影响认知观念——加强对网络知识空间的治理和管控
        (三)借力互联网络——传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五、本章小结
第六章 网络知识悖论:矛盾学说的新呈现
    一、民主化与权威性悖论
        (一)网络知识活动的民主化与权威性之冲突
        (二)悖论缓解:建构完善的网络知识质量控制机制
    二、共享性与专有性悖论
        (一)网络知识的共享性与知识专有性之抵牾
        (二)悖论破解:借助社会制度变革走向共享
    三、便捷性与“知识沟”悖论
        (一)网络知识活动的便捷性与“知识沟”扩大之论争
        (二)悖论缓解:培养知识兴趣,增强自控能力
    四、“奥威尔悖论”
        (一)何谓“奥威尔悖论”
        (二)网络知识题域中的“奥威尔悖论”
        (三)应对策略:培育因特网信息素养
    五、对立统一:网络知识悖论的实质和核心
        (一)对立统一:辩证法与认识论的共同核心
        (二)网络知识悖论中的对立统一——认识论核心的新形式
    六、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评析
        1.2.1 语义网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研究现状
        1.2.3 相关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设计
        1.3.1 研究内容
        1.3.2 思路设计
    1.4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与理论阐述
    2.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相关概念和理论
        2.1.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相关概念
        2.1.2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相关理论
    2.2 语义网相关理论
        2.2.1 语义网概述
        2.2.2 语义网信息组织方法与本体理论
        2.2.3 语义网最佳实践——关联数据
    2.3 语义网和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关系
        2.3.1 语义网是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外部环境
        2.3.2 语义网为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提供技术方法
        2.3.3 语义网的实现得益于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
3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总体方案设计
    3.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管理工作现状
        3.1.1 收集与保管的现状
        3.1.2 整理、翻译和编目的现状
        3.1.3 传播和传承的现状
    3.2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3.2.1 必需手段:充分实现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
        3.2.2 必要条件:发挥档案工作作用和适应学科发展规律
        3.2.3 必需方法: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和满足社会利用需求
    3.3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可行性
        3.3.1 实体储备与数字资源基础
        3.3.2 业务规范与技术标准支持
        3.3.3 理论研究和实现方法参考
    3.4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内容与方法
        3.4.1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内容与基本任务
        3.4.2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实施步骤与技术方法
4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语义组织
    4.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分类
        4.1.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分类现状
        4.1.2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分类体系构建
    4.2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元数据方案设计
        4.2.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元数据方案设计原则与步骤
        4.2.2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相关元数据方案分析
        4.2.3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元数据方案构建
    4.3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本体构建
        4.3.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本体构建原则
        4.3.2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本体构建方法与工具
        4.3.3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本体构建的实现——以傣族医药本体构建为例
5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
    5.1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目标与任务
        5.1.1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目标
        5.1.2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任务
    5.2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模型设计
        5.2.1 基于关联数据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优势分析
        5.2.2 基于关联数据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参考模型
        5.2.3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模型构建
    5.3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实现方法
        5.3.1 傣族历史档案关联数据创建模块的实现方法
        5.3.2 傣族历史档案关联数据发布模块的实现方法
        5.3.3 傣族历史档案关联数据融合模块的实现方法
6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实现策略
    6.1 面向语义网环境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模式转型
        6.1.1 传统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模式的局限性
        6.1.2 基于语义网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模式
    6.2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保障机制构建
        6.2.1 意识观念与政策法规保障机制
        6.2.2 组织管理体制与合作交流机制
        6.2.3 标准规范建设与人才培养机制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6)信息行为知识体系构建与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信息行为知识体系研究述评
    2.4 研究趋势和现存问题
第三章 信息行为知识体系框架构建
    3.1 图书中信息行为知识体系框架抽取
        3.1.1 中文图书中的信息行为知识体系
        3.1.2 英文图书中的信息行为知识体系
        3.1.3 图书中现有知识体系框架整合梳理
    3.2 文献期刊和学位论文中信息行为知识体系框架抽取
        3.2.1 研究方法
        3.2.2 分析工具
        3.2.3 中文期刊论文题录聚类分析
        3.2.4 英文期刊论文题录聚类分析
        3.2.5 中文图书目录聚类分析
    3.3 知识体系框架构建
        3.3.1 流程—价值链型
        3.3.2 心理导向行为型
        3.3.3 用户—环境—行为型
        3.3.4 信息行为知识体系框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信息行为知识体系主体构建
    4.1 主题概念甄选
        4.1.1 中英文期刊论文题录信息中的主题词甄选
        4.1.2 图书目录和高被引期刊全文的主题词甄选
    4.2 信息行为知识体系
        4.3.1 内容为导向的信息行为知识体系
        4.3.2 其他因素导向的信息行为知识体系实例展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MOOC平台的信息行为知识体系应用实证
    5.1 信息行为课程特点与现状
    5.2 信息行为MOOC课程的设计和制作
        5.2.1 课程章节构建
        5.2.2 实例展示
    5.3 信息行为知识体系效果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局限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文图书目录整理表
附录2: 外文图书整理表
附录3: 中文期刊聚类全部关键词
附录4: 英文期刊聚类全部关键词
附录5: 图书目录高权重关键词
附录6: 高被引期刊论文全文高权重关键词
附录7: 信息需求叙词表

(7)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及其被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2 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的论着
    2.1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的论着
        2.1.1 沈祖荣的论着
        2.1.2 胡庆生的论着
        2.1.3 刘国钧的论着
        2.1.4 洪有丰的论着
        2.1.5 戴志骞的论着
        2.1.6 袁同礼的论着
        2.1.7 李小缘的论着
        2.1.8 杜定友的论着
        2.1.9 杨昭惁的论着
    2.2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的论着
        2.2.1 桂质柏的论着
        2.2.2 裘开明的论着
        2.2.3 马宗荣的论着
        2.2.4 查修的论着
        2.2.5 皮高品的论着
        2.2.6 周连宽的论着
        2.2.7 吕绍虞的论着
        2.2.8 张遵俭的论着
        2.2.9 严文郁的论着
        2.2.10 毛坤的论着
        2.2.11 汪应文的论着
        2.2.12 汪长炳的论着
        2.2.13 钱亚新的论着
        2.2.14 柳诒徵的论着
        2.2.15 万国鼎的论着
        2.2.16 王云五的论着
        2.2.17 王献唐的论着
        2.2.18 王重民的论着
        2.2.19 张秀民的论着
    2.3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的论着
        2.3.1 彭斐章的论着
        2.3.2 佟曾功的论着
        2.3.3 鲍振西的论着
        2.3.4 赵世良的论着
        2.3.5 郑莉莉的论着
        2.3.6 赵琦的论着
        2.3.7 孙云畴的论着
        2.3.8 陈誉的论着
        2.3.9 周文骏的论着
        2.3.10 朱天俊的论着
        2.3.11 张琪玉的论着
        2.3.12 黄宗忠的论着
        2.3.13 谢灼华的论着
        2.3.14 白国应的论着
        2.3.15 陈光祚的着作
        2.3.16 倪波的论着
        2.3.17 金恩晖的论着
        2.3.18 吴慰慈的论着
        2.3.19 肖自力的论着
        2.3.20 谭祥金的论着
        2.3.21 杜克的论着
        2.3.22 黄俊贵的论着
        2.3.23 辛希孟的论着
        2.3.24 沈迪飞的论着
        2.3.25 张德芳的论着
        2.3.26 钟守真的论着
        2.3.27 侯汉清的论着
        2.3.28 徐引篪的论着
        2.3.29 左恭的论着
        2.3.30 胡耀辉的论着
        2.3.31 丁志刚的论着
        2.3.32 杨威理的论着
        2.3.33 阎立中的论着
        2.3.34 孟广均的论着
        2.3.35 黄长着的论着
        2.3.36 刘湘生的论着
    本章小结
3 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情况
    3.1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情况
        3.1.1 沈祖荣论着的被引情况
        3.1.2 胡庆生论着的被引情况
        3.1.3 刘国钧论着的被引情况
        3.1.4 洪有丰论着的被引情况
        3.1.5 戴志骞论着的被引情况
        3.1.6 袁同礼论着的被引情况
        3.1.7 李小缘的论着被引情况
        3.1.8 杜定友论着的被引情况
        3.1.9 杨昭惁论着的被引情况
        3.1.10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着作被引数排名
        3.1.11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论文被引数排名
        3.1.12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总数排名
    3.2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情况
        3.2.1 桂质柏论着的被引情况
        3.2.2 裘开明论着的被引情况
        3.2.3 马宗荣论着的被引情况
        3.2.4 查修论着的被引情况
        3.2.5 皮高品论着的被引情况
        3.2.6 周连宽论着的被引情况
        3.2.7 吕绍虞论着的被引情况
        3.2.8 张遵俭论着的被引情况
        3.2.9 严文郁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0 毛坤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1 汪应文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2 汪长炳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3 钱亚新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4 柳诒徵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5 万国鼎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6 王云五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7 王献唐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8 王重民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9 张秀民论着的被引情况
        3.2.20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着作被引数排名
        3.2.21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论文被引数排名
        3.2.22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总数排名
    3.3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情况
        3.3.1 彭斐章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 佟曾功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 鲍振西论着的被引情况
        3.3.4 赵世良论着的被引情况
        3.3.5 郑莉莉论着的被引情况
        3.3.6 赵琦论着的被引情况
        3.3.7 孙云畴论着的被引情况
        3.3.8 陈誉论着的被引情况
        3.3.9 周文骏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0 朱天俊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1 张琪玉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2 黄宗忠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3 谢灼华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4 白国应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5 陈光祚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6 倪波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7 金恩晖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8 吴慰慈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9 肖自力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0 谭祥金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1 杜克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2 黄俊贵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3 辛希孟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4 沈迪飞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5 张德芳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6 钟守真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7 侯汉清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8 徐引篪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9 左恭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0 胡耀辉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1 丁志刚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2 杨威理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3 阎立中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4 孟广均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5 黄长着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6 刘湘生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7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着作被引数排名
        3.3.38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论文被引数排名
        3.3.39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总数排名
    本章小结
4 总结
    4.1 三代图书馆学家思想的异同点
    4.2 三代图书馆学家对后人的启示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网络环境下文献检索课的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 网络环境下文献检索课的特点
    1.1 教学内容不断更新
    1.2 检索方法更加全面化
    1.3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1.4 培训对象知识面的提高
    1.5 学习过程中学生兴趣更大
2 网络环境下文献检索课存在的问题
    2.1 教材问题
    2.2 教学的师资力量问题
    2.3 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
3 网络环境下对文献检索课教师的要求
4 结语

(9)网络环境下文献检索课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统计
2 论文主题分布
3 论文研究内容
    3.1 文献检索课与网络化教学的研究
    3.2 文献检索课与信息素质教育的研究
    3.3 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方法研究
    3.4 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内容研究
4 结果与讨论

(10)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用户信息素质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信息素质教育历程
2 网络环境的形成对信息资源的影响
3 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素质与信息素质教育
4 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素质教育的优势
    4.1 资源与服务优势
    4.2 资金与设备优势
    4.3 良好的用户教育传统
    4.4 人力资源优势
    4.5 用户素质与需求优势
5 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5.1 对《文献检索》课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5.2 用户培训未形成规范
    5.3 只设兼职教师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6 完善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素质教育的策略
    6.1 建立《信息素质教育》课教研室
    6.2 设计多种层次和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
    6.3 设计适合不同学科专业用户的教学内容
    6.4 加强网络教学功能
    6.5 加强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
    6.6 重视教师和馆员培训
    6.7 建立健全教学效果评价标准
7 结语

四、论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检索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移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内容研究[D]. 王子平. 河北大学, 2021
  • [2]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地方师范大学教育学学科为例[D]. 李燕华.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3]黑龙江省理工科学生数字素养调查研究[D]. 赵楚鑫.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4]网络知识论 ——基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考察[D]. 李静瑞.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5]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研究[D]. 刘为. 云南大学, 2018(01)
  • [6]信息行为知识体系构建与实证[D]. 申丽彤.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7]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及其被引研究[D]. 付天松. 黑龙江大学, 2013(S1)
  • [8]网络环境下文献检索课的教学[J]. 梁永忠,刘宏.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0(29)
  • [9]网络环境下文献检索课研究综述[J]. 赵莉. 图书馆学刊, 2010(01)
  • [10]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用户信息素质教育研究[J]. 周妤.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09)

标签:;  ;  ;  ;  ;  

论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信息检索教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