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果树黑星病发生现状及化学防治对策

陕西省果树黑星病发生现状及化学防治对策

一、陕西省果树黑星病发生现状及药剂防治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李贤成[1](2021)在《中国西北地区苹果黑星病菌遗传多样性、抗药性监测及秦冠抗黑星病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苹果黑星病(Venturia inaequalis)是世界性的苹果真菌病害,可危害寄主叶片、枝条和果实,严重时导致早期落叶,特别是在欧洲、美洲苹果产区每年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该病害典型症状是在果实上形成黑色的疮痂病斑,又俗称苹果疮痂病(Apple Scab)。苹果黑星病自上世纪20年代在我国河北省发现以来,随着苹果产业的发展而向其他省份扩展蔓延。上世纪80年代,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大力发展苹果产业,使我国苹果产业发展重心逐渐由东部向西部地区转移。该病害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曾经在陕西、甘肃和新疆一度发生流行,此后病害的发生危害逐渐减轻和消退,但在个别地方仍有零星发生和危害。然而随着西北地区苹果产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苹果黑星病在有些地方的发生危害又死灰复燃,特别是在陕西渭北部分苹果产区、甘肃秦岭和六盘山有的山地苹果产区,以及新疆伊犁河谷苹果产区的发生危害十分严重,并呈现出逐年加重的趋势,该病害已成为影响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因此,为了进一步摸清近年来西北地区苹果黑星病菌的遗传亲缘关系及传播路径,揭示其对果园常年使用的杀菌剂苯醚甲环唑和吡唑醚菌酯的抗药性发展水平,探究秦冠对苹果黑星病的抗性机制等科学和生产实际问题,本文对此开展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以下结果:1.采用单孢分离方法,对从陕西、甘肃、新疆三地采集的457个苹果黑星病菌标样中,共分离纯化出164个菌株,占比为35.89%。其中,陕西53个,占分离纯化总数的32.32%;甘肃37个,占分离纯化总数的22.56%;新疆74个,占分离纯化总数的45.12%。2.采用ITS序列分析对上述苹果黑星病菌单孢菌株及收集的11个英国苹果黑星病菌株进行“种”的分子鉴定。采用真核生物核糖体DNA通用引物ITS1和ITS4对苹果黑星病菌r DNA-ITS区进行扩增、PCR产物电泳检测和测序,测序结果登陆NCBI,进行Nucleotide BLAST对比。结果表明,参试的166个苹果黑星病菌株,其同源相似度均在97%以上,故鉴定为苹果黑星病菌(Venturia inaequalis(Cooke)Wint.)。3.应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132个国内采集分离的和英国收集的苹果黑星病菌株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构建了遗传聚类图,分析了不同地域间菌株群体的遗传距离、分子方差和群体遗传结构。结果表明:在相似度为0.74时,所有供试菌株全部聚类在一起;在相似度为0.76的水平时,供试菌株群体可划分为2个类群:其中第一类群下可再细分为亚群,有部分新疆菌株和少量英国和甘肃菌株被分在了第Ⅰ亚群,但不包含陕西的菌株。所有陕西菌株全划分到第II亚群,还有一些英国菌株也归于此亚群。其中,第II亚群下又可分为几个小的亚群,大部分英国菌株均在第(1)小亚群,其中也包括全部来自陕西苹果品种嘎啦、Fuji、九月奇迹的菌株和新疆华丹、华红的菌株。第(2)小亚群则包含全部来自陕西粉红女士,新疆蜜脆,以及多数新疆野苹果的菌株;第(3)小亚群则仅有一个陕西菌株、部分甘肃和新疆的菌株。第二群则只有一个英国的菌株以及少量新疆、甘肃的菌株。分析结果表明,在陕西,菌株的遗传亲缘关系与地理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而新疆和甘肃的菌株则无明显的相关性。分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132个苹果黑星病菌株的遗传变异有91%来源于种群内部,9%来源于种群间,说明种群间有着较为频繁的基因交流。4.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从陕西、甘肃和新疆采集分离的90个苹果黑星病菌株,对果园常年使用的杀菌剂苯醚甲环唑和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或抗药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参试菌株对苯醚甲环唑的EC50值范围在0.1431-6.7354μg/m L,最大与最小值的比率为47.07,平均EC50值为1.467±1.562μg/m L。通过Shapiro-Wilk检验,显示其EC50值不符合正态分布(W=0.9595,P<0.05),表明参试菌株存在着对苯醚甲环唑敏感性较低的群体,并建立了抑制率平均值为0.8790±0.7589μg/m L的相对敏感基线。通过对各地参试菌株的EC50值进行比较分析表明,陕西菌株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最高,新疆的次之,甘肃的最低。参试菌株对吡唑醚菌酯的EC50值范围为0.1369-2.0256μg/m L,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比率为15.95,平均EC50值为0.4538±0.4362μg/m L。通过Shapiro-Wilk检验其EC50值显示不符合正态分布(W=0.6656,P<0.05),表明群体中也存在着对吡唑醚菌酯敏感性较低的群体,并建立了抑制率平均值为0.2386±0.06506μg/m L相对敏感基线。通过对各地参试菌株的EC50值进行比较分析表明,陕西菌株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最高,新疆的次之,甘肃的最低。另外,研究表明,杀菌剂苯醚甲环唑和吡唑醚菌酯之间不存在交互抗性现象。5.应用电镜技术,在接种苹果黑星病菌强致病力菌株Ca183后,对苹果黑星病抗病品种秦冠和感病品种嘎啦的叶片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抗病品种秦冠叶片的角质层厚度高于感病品种嘎啦,其中,秦冠角质层厚度的平均值为1.75μm,嘎啦的为1.06μm。通过电镜观察,在接种14d后嘎啦比秦冠叶片栅栏组织受到更为严重的伤害,主要表现为细胞萎缩,排列松散,细胞呈椭圆形,叶绿体变形,细胞器数量减少,细胞质流失严重,几乎成空胞;接种后21d,嘎啦出现大量细胞坏死,而秦冠只有少量细胞坏死。由此表明,秦冠苹果在组织和细胞学上对苹果黑星病具有抗侵染、抗扩展和延缓病程发展的作用。

沈量[2](2019)在《梨炭疽病防治药剂的筛选及苯醚甲环唑抑菌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南方主要梨产区炭疽病发生严重,引起早期异常大量落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阻碍梨产业的健康发展。本研究针对该病害进行杀菌剂、复配制剂、高脂膜粉剂和生防制剂的筛选,以期明确最佳的防治药剂。并以梨炭疽病的主要致病菌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为材料,构建其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基线,再进一步探究其的抑菌机制,为应用苯醚甲环唑防治梨炭疽病提供理论依据。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杀菌剂的筛选表明,己唑醇、苯醚甲环唑、氟硅唑和戊唑醇对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较强,其EC50值分别为0.9933、0.9674、0.9151和0.4133 mg/L。醚菌酯对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最强,浓度为1 mg/L时其抑制率达100%。田间试验结果显示,10%苯醚甲环唑3000倍液对梨炭疽病的防效和落叶抑制率分别为46.59%和40.84%。苯醚甲环唑与醚菌酯按5:1复配对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明显,其EC50值为0.5946 mg/L,增效系数为1.9031。高脂膜粉剂200倍液在离体梨叶片上对炭疽病的防效为41.67%。生防菌B-1和B-2对果生炭疽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45.52%和16.39%,田间防效分别为15.85%和17.14%,落叶抑制率分别为48%和11.2%。2.来源于梨的果生炭疽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基线及田间抗性区分剂量的建立。苯醚甲环唑对来源于我国南方主要梨产区的120个果生炭疽菌菌株均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其EC50值范围为0.27011.1215 mg/L。除福建地区外,其它地区间果生炭疽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差异不显着,且在同一地区内菌株个体间敏感性差异也不显着。根据Shapiro-Wilk正态性检测结果,果生炭疽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基线参考值为0.5939 mg/L。通过对果生炭疽菌30个菌株MIC值的测定,确定其田间抗性区分剂量值为30 mg/L。3.苯醚甲环唑的抑菌机制。果生炭疽菌经苯醚甲环唑处理后,其菌丝弯曲、顶端分支增多、表面坍塌变形、细胞结构发生异常、细胞器被破坏,细胞膜的通透性和对过氧化氢的耐受力增高,而其细胞内麦角甾醇和几丁质的含量下降。

韩文清[3](2017)在《山西省隰县玉露香梨产业发展情况及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隰县隶属于山西省临汾市,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境内拥有典型的黄土高原残塬沟壑,昼夜温差大,具有发展梨果产业的农业生态环境,特别适宜发展玉露香梨。自上世纪八十年引进栽培玉露香梨树以来,隰县经过几十多年的时间摸索,现已发展成为独具隰县特色的水果产业,隰县玉露香梨以汁多、酥脆、个大、营养丰富而闻名全省。自2013年起隰县将发展玉露香梨产业作为全县工作的重点,确立了“到2020年,全县玉露香挂果面积达到1.3万公顷,总栽植面积达到2万公顷,果农人均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的目标,截至2016年底全县0.75万公顷梨果喜获丰收,产值达4.4亿元,全县广大果农通过发展玉露香梨产业得到了实惠,玉露香梨产业已成为隰县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朝阳产业。通过在隰县习礼村、竹竿村、千同村等不同时期发展玉露香梨产业的村落了解到,在玉露香梨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梨树有害生物也出现了猖獗发展的趋势,在隰县地区的梨木虱、梨黄粉蚜、梨白粉病猖獗发生,梨树腐烂病等普遍发生,黑绒金龟甲及蜱螨亚纲有害生物危害严重,对发展玉露香梨产业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优质农业,充分降低农药残留的前提下,提出了一些防治玉露香梨树有害生物的方法,以提高玉露香梨的产量和质量,控制田间有害生物的发生和危害,提高梨果的品质,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本文对隰县玉露香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存在问题,提出一些有益解决对策和建议。通过调查研究,本文中主要指出隰县玉露香梨产业发展存在的五个方面问题:1、抵预有害生物的能力弱,果农技术素质低;2、重产出轻投入,果树放任生长;3、品牌意识淡薄,不注意保护名牌产品的信誉;4、产品的宣传力度不够;5、玉露香梨储存及深加工技术比较薄弱。针对于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1.加强宣传力度让广大果农了解梨树上各类有害生物以及绿色防控技术;2.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扩大玉露香梨在隰县的种植面积,形成规模效益;3.努力宣传提升知名度,让玉露香梨走出隰县,让全国,全世界的人民了解玉露香梨;4.加强对玉露香梨的推广力度,打开省内、国内以及世界市场。通过这些措施,改善当地的生产条件,以实现隰县果农的增收。

刘娟[4](2017)在《苹果树腐烂病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检测》文中认为苹果树腐烂病(Apple Valsa Canker)是由苹果黑腐皮壳菌Valsa mali侵染引起的枝干性病害。该病的发生会造成树皮韧皮部腐烂,影响树、叶的营养交换,削弱树势,甚至造成枯枝死树,折损果树寿命。因其寄主范围广、侵染途径多样、潜伏性强、致病机理复杂、极难治愈,造成的危害和经济损失很严重,被称为“苹果的癌症”。苹果树腐烂病严重的制约我国苹果产业的发展,一般在生产上采用刮除病斑和化学药剂结合的防治方法。本研究为了明确苹果树腐烂病菌对三唑类杀菌剂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现状,从全国各苹果产区(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地区)分离获得苹果树腐烂病菌株109株,在含药培养基上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结果如下:1、苯醚甲环唑对本研究中109株供试苹果树腐烂菌的抑制中浓度EC50平均值为0.044±0.029μg/m L,EC50的最大值为0.123μg/m L,最小值为0.003μg/m L;最大值为最小值的41倍,差值为0.12μg/m L,腐烂病菌对苯醚甲环唑的EC50值跨度范围比较大,表明群体内个体间对药剂的敏感性差异比较大。2、EC50值的频率分布是连续单峰曲线,经SPSS的K-S正态检测得到P=0.135>0.05,所以109株菌株的EC50平均值0.044μg/m L可作为苹果树腐烂病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基线。3、不同年份的苹果树腐烂病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具有显着性差异。2009年果树腐烂病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度最高,2016年的敏感度最低。按照综合趋势分析,随着时间的增长,苹果树腐烂病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减弱。说明常年连续的使用化学农药会引起植物病原菌的抗药性增强。常年频繁使用三唑类杀菌剂可能增加病原菌对三唑类农药的抗药性。许多病原菌对不同农药存在交互抗性,所以常年频繁使用其他类的化学农药也可能增加病原菌对三唑类农药的抗药性。4、不同地理来源的苹果树腐烂病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具有显着性差异。辽宁省菌株对苯醚甲环唑最敏感,河南省的敏感度最低。利用软件SPPS16.0中的Duncan法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河南和山东的苹果树腐烂病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与辽宁省的菌株相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陕西省、山西省、四川省、辽宁省的苹果树腐烂病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基本上处于同一水平,没有显着差异。5、苯醚甲环唑对陕西省不同的年份苹果树腐烂病的抑制中浓度EC50值存在显着影响。陕西省中2009年的苹果树腐烂病菌对苯醚甲环唑最敏感,2012年敏感度最弱。利用软件SPPS16.0的Duncan法分析,陕西省中2009、2011年的菌株与2012年的苹果树腐烂病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有明显性差异。另外2009年、2010年和2011年的苹果树腐烂病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度没有明显区别,2010年的与2012年的菌株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度没有明显差异。

高双[5](2017)在《两种三唑类杀菌剂对苹果树腐烂病菌形态和超微结构影响》文中认为苹果树腐烂病是由黑腐皮壳属(Valsa mali)真菌引起的一种枝干病害,俗称烂皮病,该病轻时造成枝干溃疡腐烂,严重时可导致整树枯死。苹果树腐烂病的普遍发生和严重危害,给苹果产业带来了巨大损失。生产上对该病害的防治方法主要釆取刮除病斑结合药剂防治的方法,但其防治效果很差且费工费时。苹果树腐烂病菌是弱寄生菌,具有潜藏期,可在木质部长期潜藏,内吸性杀菌剂也很难达到,使该病害难以治愈。因此,寻找能够深度防治该病菌的杀菌剂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已有大量研究证明三唑类杀菌剂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能抑制该病菌菌丝的生长、孢子萌发、有效治愈病斑。因此,本研究通过光学显微技术和电子显微技术揭示这两种杀菌剂对苹果树腐烂病菌的抑菌机理,为更加直接有效的防治苹果树腐烂病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本实验的结果如下:1.显微观察发现两种杀菌剂能够抑制孢子萌发,抑制芽管伸长,使芽管不能正常侵入寄主,但不影响孢子的吸涨作用。2.半薄切片观察发现,两种杀菌剂处理枝条后菌丝仍能侵染寄主,但苯醚甲环唑处理枝条后菌丝主要在寄主表皮和愈伤组织间定殖,戊唑醇处理后菌丝扩展较快,主要在皮层内定殖。3.电镜观察发现,两种杀菌剂均能引起菌丝形态和超微结构的变化,形态变化主要为菌丝顶端肿胀,分枝增多,菌丝增粗,细胞壁破裂,原生质外渗等,结构的变化主要为细胞壁不规则增厚,线粒体增多、膜增厚或不规则缢缩,细胞核增多、核仁弥散,细胞隔膜增多、不规则增厚,细胞液泡化严重,形成空腔,原生质外渗,细胞最终坏死等,有时可在坏死的细胞内发现子菌丝。但苯醚甲环唑可以导致菌丝细胞壁降解,细胞外出现颜色较深的颗粒状物质,细胞质固集并不严重,而戊唑醇可使细胞壁整体增厚,但不能降解,细胞外并未发现颗粒状物质,且细胞质固集严重,可导致细胞坏死。

郭开发[6](2016)在《新疆林木腐烂病菌种类鉴定及其主要种Valsa mali遗传分化和初侵染源快速检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为了明确新疆防护林和经济林上腐烂病菌的种类,并了解主要种Valsa mali的致病力分化及遗传多样性情况,以确定该菌能否在不同林木寄主上相互侵染和传播,同时采用分子检测技术确定腐烂病菌在新疆苹果园和香梨园的初次侵染来源。最终为新疆林木腐烂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方法:从17种新疆常见的农田防护林和果树上采集林木腐烂病病样,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样品进行分离,通过接种离体枝条试验测定各分离株的致病性;采用形态学与ITS、β-Tubulin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新疆林木腐烂病菌种类进行鉴定;采用离体枝条接种法和ISSR方法对新疆林木腐烂病主要种Valsa mali的致病性分化和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针对4种已报道的林木腐烂病菌的β-Tubulin基因设计种特异性引物,对苹果园与香梨园中林木腐烂病菌的存在状况进行快速检测。结果:1、从新疆17种林木寄主植物分离得到281个腐烂病菌株,分离菌株全为无性型。通过形态学特征、ITS序列、β-Tubulin基因序列将这些分离株鉴定为5个种,分别为:Valsa mali(无性型:Cytospora mali)、Valsa sordida(无性型:Cytospora chrysosperma)、Valsa macolica(无性型:Cytospora schulzeri)、Leucostoma niveum(无性型:Cytospora nivea)和Cryptosphaeria pullmanensis(无性型:Cytosporina pullmanensis)。其中Valsa mali、Valsa sordida两种腐烂病菌分别是危害新疆经济林和防护林的主要种。2、对新疆经济林木腐烂病主要种V.mali致病性分化进行研究,V.mali主要菌落颜色有三种:白色、乳白色和淡黄色,白色菌株的生长速率快于乳白色和淡黄色,淡黄色菌株的生长速率最慢,腐烂病菌V.mali的最适pH值为56,最适温度在2030℃。乳白色和淡黄色菌株的致病力强于白色菌株。在致病力分化测定中,新疆腐烂病菌V.mali主要以中等致病力和弱致病力为主,没有发现强致病力菌株。新疆苹果树腐烂病菌V.mali存在致病力分化现象。3、通过对新疆不同地理区域苹果树腐烂病V.mali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分析表明,不同地理区域种群的Nei’s(1973)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信息指数(I)均达到了H>0.2,I>0.4,表明新疆苹果树腐烂病菌V.mali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对不同地理区域种群遗传结构的分析表明,各自然种群内的不同分离株之间的遗传变异是腐烂病菌最主要的变异来源。通过UPGMA方法构建了新疆苹果树腐烂病菌V.mali不同自然种群遗传关系的聚类分析,聚类分成南疆和北疆2个大的类群,聚类分析发现同一地理区域种群的不同自然种群可分布于不同的聚类群中,说明V.mali遗传亲缘关系与地理来源没有明显的相关性。4、建立了一种新疆林木腐烂病菌的PCR快速检测方法,设计的4对种特异性引物分别可对4种腐烂病菌V.mali,V.sordida,L.niveum,V.malicola检测到144 bp、180 bp、240 bp和324 bp的条带,检测灵敏度可达到为10 pg/mL。5、对39份腐烂病发生严重的库尔勒香梨园样品进行检测,其的7份样品中检测到了V.mali,占所检测样品的17.95%;对33份腐烂病发生严重的阿克苏苹果园样品进行检测,在其中的19份样品中检测到了V.mali,占所检测样品的57.58%。而V.sordida,L.niveum,V.malicola在香梨园和苹果园均未检测到。检测结果表面修剪枝条、果树树体、果园土壤、园外寄主林木等均可能是新疆苹果和香梨腐烂病菌的越冬场所和初侵染源。结论:引起新疆林木腐烂病的病原菌有5个种,其中V.mali是引起经济林腐烂病的主要种,V.sordida是危害新疆防护林的主要种。经济林主要种V.mali以中等致病力和弱致病力为主,无强致病力菌株,存在致病力分化现象且主要以种群内变异为主。建立了4种林木腐烂病菌的快速检测方法,检测结果表明修剪枝条、果树树体、果园土壤、园外寄主林木等均可能是新疆苹果和香梨腐烂病菌的越冬场所和初侵染源。

范巧兰,刘珍,魏明峰,张丽萍,张贵云[7](2015)在《430g/L戊唑醇悬浮剂防治梨黑星病田间药效试验》文中提出为了明确430 g/L戊唑醇悬浮剂对梨黑星病的防治效果,在田间进行了不同药量的喷施试验。结果表明,3 000倍液处理的防效最佳,叶片和果实的防治效果分别达90.66%和96.17%;4 000倍液处理防效次之,防治效果分别达87.86%和86.37%,且均对供试作物安全,是防治梨树黑星病的理想药剂。

赵增锋[8](2012)在《苹果病虫害种类、地域分布及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研究》文中认为我国苹果生产中病虫害发生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危害损失大,有些病虫害对生产造成了毁灭性损害。为加强病虫害科学防治,本研究进行了苹果病虫害种类和分布的全国性调查。通过两年的全国性普查,查明了当前苹果病害种类51种,白粉病、斑点落叶病、粗皮病、腐烂病、干腐病、褐斑病、褐腐病、黑星病、花叶病毒病、轮纹病、煤污病、霉心病、炭疽病、套袋果实黑点病、锈病、锈果病等16种为主要病害;其中腐烂病、斑点落叶病、轮纹病是各省市分布最广的重大病害,对苹果产业的健康发展构成威胁。与以往记载相比,调查增加了两种新病害,分别是丝核菌叶枯病和炭疽菌叶枯病,前者于2010年在河南濮阳发现,菌丝可在枝叶上蔓延,引起死枝和叶枯。后者是近两年在河南商丘、安徽的砀山、江苏丰县及山东青岛等地发现;本次调查中收录到害虫78种,增加了两种新害虫-桔小食蝇和印度小裂绵蚜,其中山楂叶螨、桃小食心虫、绣线菊蚜、苹果绵蚜、苹果小卷叶蛾、二斑叶螨等21种害虫为主要害虫,发生最普遍的害虫是叶螨类和蚜虫类,这两类害虫在管理不善的果园常造成很大危害。在鳞翅目的害虫中,除苹果蠹蛾外,多属于次要害虫,但是在不同地域和天气条件下,一些次要害虫也有造成严重危害的可能,需要引起足够重视。根据调查数据,以点代面形式绘制出主要病虫害的分布区划图。区划图表明,苹果树腐烂病在主产省份发病均较重,个别的管理水平较好的幼龄园较轻。枝干轮纹病在山东、河南、河北、辽宁和天津等省市中等以上发生,其发生范围正从渤海湾产区正向西北地区推移,应引起密切关注。黑星病在新疆、山东、山西、甘肃、辽宁、黑龙江、天津和河南均有发现,除在新疆和黑龙江造成一定危害外,其他地区发生很轻;由于该病害为欧美国家苹果上的头号病害,对该病应保持高度关注。苹果害虫发生总体相对偏轻,二斑叶螨在河南发生较重,在山东蓬莱、辽宁东港、河北清苑和甘肃甘谷县等部分县点发生偏重,在新疆部分地区有较重的危害,应引起当地的注意。山楂叶螨发生程度比二斑叶螨严重,尤其在河北中部、山西南部和河南的北部及辽宁的东部等级重,在西南冷凉产区发生也较重。桃小食心虫在河北邯郸、山西长治、河南洛阳及黑龙江、吉林的个别地域发生严重,在新疆及西南冷凉产区未发现危害。绣线菊蚜分布相对较集中,在甘肃东南部、陕西中部和河南山西交界的较广泛地带呈带状较重分布,在环渤海产区北部、中部、南部呈三点状分布,并且河北中南部发生严重。苹果蠹蛾在新疆、甘肃、宁夏等地分布,此检疫性害虫由西往东蔓延扩散,与我国苹果种植区域由东向西的扩展相交汇,应引起足够重视。应用GM(1,1)模型和一次滑动平均混合模型,根据调查获取的2000年以来各地主要病虫害历史发生程度数据,对腐烂病、枝干轮纹病、褐斑病、斑点落叶病和黑星病五种病害和山楂叶螨、苹果绵蚜两种主要虫害未来三年的发生趋势进行了预测。预测走势中苹果树腐烂病在全国范围会维持高发趋势;枝干轮纹病、斑点落叶病在全国也呈高发趋势,但能够基本保持平稳;预测褐斑病在山西、黑星病在河南将呈快速上升走势,应引起足够重视。预测害虫发生程度变化不大,山楂叶螨和苹果绵蚜预测趋重,在山西苹果绵蚜会较重发生。还预测了苹果蠹蛾随有一定的扩散蔓延,但扩散速度不大。根据苹果产业体系综合试验站每年定期提供的病虫害监测实时数据,建立了苹果病虫害防治决策系统。应用数量化理论的方法,选取影响病虫害发生发展的品种抗性、物候期、发病程度、前几天和未来几天天气状况、前期是否用药、往年发病程度等七个主要影响因子为定性变量,针对每一变量给出不同的赋值,模型运算输出防治建议,可为广大果农提供病虫害防控决策。该决策系统已经通过中国苹果病虫害防控信息网实时指导各地的果农对病虫害进行科学防控。

高立强[9](2011)在《苹果黑星菌的抗药性及毒性分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苹果黑星病(Venturia inaequalis)是世界性的苹果真菌病害,危害苹果枝条、叶片和果实,严重发病时造成叶片脱落,果面形成黑色疮痂病斑,病果率可达70%以上。该病害从上世纪20年代在我国河北发现以后,已扩展蔓延到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新疆、四川、云南等12个省区。近年来,苹果黑星病在这些省份持续发生和流行,对Gala、富士等大面积推广品种的危害十分严重。该病的防治主要依靠化学药剂,生产上杀菌剂的长期滥用造成了病原菌抗药性的加速产生。腈菌唑(Myclobutanil)是防治苹果黑星病的一种重要DMI类杀菌剂,但近年来病原菌对该药剂的抗药性问题在国内部分果园中非常突出。另外,生产上应用种植和合理布局苹果黑星病抗病品种也是控制病害流行发生的重要策略之一。苹果黑星病抗病育种周期较长、难以及时推出新的抗性品种,因此发掘和利用已知品种中的抗病性,对控制苹果黑星病的发生和危害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因此,为了揭示苹果黑星菌对杀菌剂腈菌唑抗药性的变化、毒性遗传及其变异机制,从而为进一步揭示苹果黑星菌的遗传变异规律和制定病害综合防治措施,本文就苹果黑星菌对腈菌唑的敏感性、腈菌唑和腈苯唑(fenbuconazole)的交互抗性、病菌对抗性苹果叶片的侵染以及病菌毒性分化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以下结果:1、苹果黑星菌的抗药性同DMI类杀菌剂的施用次数呈线性正相关,菌株从敏感菌(EC50值=0.04 mgL-1)转化为抗药性的菌株(EC50值=0.41mgL-1)大约需要施用36次DMI类杀菌剂。从未施药的野生型菌株对腈菌唑杀菌剂的EC50值分布范围为0.028 mgL-1---1.017mgL-1(平均0.283mgL-1),而受到施药处理的苹果黑星菌对腈菌唑的敏感性显着降低,EC50值分布范围为0.085 mgL-1---5.213 mgL-1,平均为1.852mgL-1,为野生型菌株的6.54倍,此外,同一个果园内不同地点采集的病原菌菌株间对腈菌唑的敏感性也存在显着差异。2、苹果黑星菌对腈菌唑和腈苯唑这两种杀菌剂的不敏感性是否具有相关性的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对腈菌唑和腈苯唑的敏感性显着相关(r=0.61,p<0.001),证实二者之间存在交互抗性。苹果黑星菌对两种杀菌剂敏感性相关性程度依果园、施药浓度不同而有所差异,如在从未施药或间隔性施药的果园中,除个别浓度外,菌株对于腈菌唑和腈苯唑的敏感性差异均达到了显着或极显着水平,这一结果从另一方面也证实了不同施药史病原菌群体之间的抗药性存在遗传多样性。3、苹果黑星菌存在毒性分化现象。中国、英国、印度不同来源的共136株苹果黑星菌毒性测定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对不同寄主品种的毒性存在较大差异,依病原菌在寄主上的严重度可将苹果黑星病菌划分为强毒性、中等毒性、弱毒性3个类群。盆栽试验中,嘎啦、富士、秦冠、红星和乔纳金等品种幼苗接种部分菌株后的病害严重度和反应型调查结果表明:接种菌株在秦冠品种上的反应型和严重度相对较低,证实秦冠品种对苹果黑星菌具有较好的抗性,可以作为抗源材料。4、苹果黑星菌在抗病品种叶片中的扩展虽然受到寄主组织的限制,但仍能大量发生且在叶片外观上并不表现症状,这些表观无症状的侵染可能对于随后季节的病害流行和来年春季病害发生提供侵染菌源,研究结果对于指导制定病害综合防控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付余波[10](2010)在《我国四省区梨主要病害的病原鉴定、分子检测与药剂筛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梨病害是限制我国梨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子之一。当前,我国梨主要病害尚未得到根本性地控制,新的病害又不断出现,一些次要病害也有可能上升为主要病害。而在防治过程中,普遍存在轻防重治思想。生长季节前期对病害的病原认识不明,错过了防治的最佳时期。同时,大量常规化学药剂的使用,使许多病原菌产生了抗药性。因此明确我国梨主产区病害种类、建立梨病害快速诊断技术以及筛选新型、高效、低毒的杀菌剂对我国梨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明确我国梨产区梨病害的种类,2007年和2008年对我国江苏省、安徽省、陕西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4个省区10个县市的梨树主要病害种类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绘制成梨病害分布图,已上传至本实验室主办的梨树病害防控网(网站域名:http://lsbh.njau.edu.cn/)。调查发现:江苏省梨轮纹病为害最为严重,安徽省梨炭疽病已上升为第一病害,陕西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梨腐烂病尤为突出。此外,4个省区梨黑斑病均有发生且危害也较为严重,陕西省蒲城县部分梨园突现梨白粉病,60%以上叶片感染此病。本研究分离了梨轮纹病、梨炭疽病、梨黑斑病、梨腐烂病、梨白粉病的病原菌,并采用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梨轮纹病、梨炭疽病、梨腐烂病、梨黑斑病和梨白粉病的病原菌分别为:贝伦格氏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berengeriana)、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梨黑腐皮壳菌(Valsa ambiens)、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梨球针壳菌(Phyllactinia pyri)。根据GenBank中葡萄座腔菌属不同种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差异,设计了特异性引物Bb1/Bb2检测梨轮纹病菌(Botryosphaeria berengeriana)。引用报道的两对引物E1/E2、AAF2/AAR3分别检测梨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和梨黑斑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进一步利用此3对引物分别建立了快速检测及诊断梨轮纹病、梨炭疽病、梨黑斑病技术,为生产上提供技术服务。试验结果表明,在供试的24种不同病原真菌中引物Bb1/Bb2、E1/E2、AAF2/AAR3分别只能从B.berengeriana、C. gloeosporioides、A. alternata基因组DNA中扩增到一条分子量326bp、329bp、340bp的特异性条带,这三对引物的检测灵敏度分别为1pg、lpg和10pg。以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结合梨轮纹病菌特异性引物Bb1/Bb2进行巢式PCR扩增,可以使引物Bb1/Bb2检测灵敏度至少提高105倍,应用此方法直接对梨组织进行检测,亦可以检测到潜伏侵染的梨轮纹病菌。而用引物E1/E2和AAF2/AAR3对感染了梨炭疽病菌和梨黑斑病菌的梨组织进行常规PCR检测,可以快速稳定地检测到病原菌。在实验室内,采用生长速率法进行了21种杀菌剂对梨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轮纹病菌(Botryosphaeria berengeriana),黑斑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有效药剂的筛选并测定其毒力。通过EC50值分析结果表明,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对梨炭疽病菌、梨轮纹病菌均表现为最高毒力,其EC5o值分别是0.1195mg/L、0.0426 mg/L;50%异菌脲悬浮剂对梨黑斑病菌毒力最高,其ECso值为0.6964 mg/L;对梨炭疽病菌、梨轮纹病菌、梨黑斑病菌都具有较高毒力的杀菌剂是: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25%咪鲜胺乳油、40%氟硅唑乳油、25%嘧菌酯悬浮剂、10%苯醚甲环唑(商品名:胜世)水分散粒剂、10%苯醚甲环唑(商品名:世高)水分散粒剂、50%异菌脲悬浮剂。本实验为田间选择合适药剂防治梨炭疽病、轮纹病、黑斑病提供参考依据。

二、陕西省果树黑星病发生现状及药剂防治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陕西省果树黑星病发生现状及药剂防治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西北地区苹果黑星病菌遗传多样性、抗药性监测及秦冠抗黑星病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苹果黑星病研究概况
        1.1.1 苹果黑星病分布以及危害
        1.1.2 苹果黑星病的症状表现
        1.1.3 苹果黑星病病原学研究
        1.1.4 苹果黑星病菌侵染循环
        1.1.5 苹果黑星病菌的小种分化
        1.1.6 苹果种质对苹果黑星病的抗性
        1.1.7 抗苹果黑星病基因的分子标记
        1.1.8 苹果黑星病防控措施
    1.2 遗传多样性
        1.2.1 遗传多样性的定义
        1.2.2 影响遗传多样性的因素
        1.2.3 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
    1.3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遗传多样性中的应用
        1.3.1 RFLP技术
        1.3.2 RAPD技术
        1.3.3 SSR技术
        1.3.4 AFLP技术
        1.3.5 SRAP技术
        1.3.6 PCR技术在植物病原真菌中的应用
        1.3.7 苹果黑星病菌遗传多样性研究
    1.4 寄主对病原菌的抗性机制
        1.4.1 组织抗病性
        1.4.2 生化抗病性
    1.5 植物病原菌抗药性
        1.5.1 植物病原菌抗药性的定义
        1.5.2 病原菌抗药性产生的机制
        1.5.3 杀菌剂作用机制
        1.5.4 苯醚甲环唑概况
        1.5.5 吡唑醚菌酯概况
        1.5.6 避免病原菌产生抗药性的方法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中国西北地区苹果黑星病菌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苹果黑星病菌的分离
        2.1.2 苹果黑星病菌ITS的分子鉴定
        2.1.3 苹果黑星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
        2.1.4 苹果黑星病菌致病力测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苹果黑星病菌的分离结果
        2.2.2 苹果黑星病菌ITS的分子鉴定结果
        2.2.3 苹果黑星病菌SSR分析结果
        2.2.4 苹果黑星病菌致病力测定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苹果黑星病菌对苯醚甲环唑和吡唑醚菌酯的抗药性测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测定方法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苹果黑星病菌株对苯醚甲环唑的EC_(50)测定结果
        3.2.2 苹果黑星病菌株对苯醚甲环唑EC_(50)值的分布结果
        3.2.3 不同地区苹果黑星病菌株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
        3.2.4 苹果黑星病菌株对吡唑醚菌酯的EC_(50)测定结果
        3.2.5 苹果黑星病菌株对吡唑醚菌酯EC_(50)值的分布结果
        3.2.6 不同地区苹果黑星病菌株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
        3.2.7 苯醚甲环唑和吡唑醚菌酯交互抗性测定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秦冠对苹果黑星病的抗性机制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材料和仪器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秦冠和嘎啦接种叶片上病原菌侵染过程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4.2.2 秦冠和嘎啦叶片组织细胞学特征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4.3 讨论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供试苹果黑星病菌株SSR扩增电泳图
致谢
作者简介

(2)梨炭疽病防治药剂的筛选及苯醚甲环唑抑菌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梨炭疽病的研究进展
        1.1.1 症状及危害
        1.1.2 病原菌的鉴定及分布
        1.1.3 病原菌的生活方式及侵染循坏
    1.2 炭疽病防治的研究进展
        1.2.1 化学防治
        1.2.2 生物防治
        1.2.3 物理防治
        1.2.4 选育抗病品种
    1.3 苯醚甲环唑的研究进展
        1.3.1 苯醚甲环唑在农业上的应用
        1.3.2 病原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抗药性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梨炭疽病防治制剂的筛选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培养基
        2.1.3 供试药品
    2.2 试验方法
        2.2.1 杀菌剂的筛选
        2.2.1.1 杀菌剂初筛选
        2.2.1.2 室内毒力测定
        2.2.1.3 田间药效试验
        2.2.2 复配药剂配方的筛选
        2.2.3 生防药剂的筛选
        2.2.3.1 无菌发酵液的制备
        2.2.3.2 室内毒力测定
        2.2.3.4 田间药效试验
        2.2.4 物理防治药剂浓度的筛选
        2.2.4.1 高脂膜粉剂母液的配制
        2.2.4.2 离体梨叶片的防治试验
    2.3 结果与分析
        2.3.1 13种杀菌剂对果生炭疽菌毒性的差异
        2.3.2 果生炭疽菌对6种杀菌剂的敏感性
        2.3.3 5种杀菌剂对果生炭疽菌分生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的抑制作用
        2.3.4 苯醚甲环唑对梨炭疽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2.3.5 苯醚甲环唑和醚菌酯复配后的联合毒力
        2.3.6 枯草芽孢杆菌和多黏芽孢杆菌的无菌发酵液对果生炭疽菌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的抑制作用
        2.3.7 枯草芽孢杆菌和多黏芽孢杆菌对梨炭疽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2.3.8 高脂膜粉剂在离体梨叶片上对炭疽病的防治效果
    2.4 讨论
第三章 果生炭疽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基线及抗性区分剂量的建立
    3.1 试验材料
        3.1.1 供试菌株
        3.1.2 培养基
        3.1.3 药品和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敏感基线的构建
        3.2.2 不同地理来源菌株对苯醚甲环唑敏感性水平的差异分析
        3.2.3 最低抑制浓度(MIC值)的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苯醚甲环唑对果生炭疽菌的敏感基线
        3.3.2 果生炭疽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与其地理来源间的相关性分析
        3.3.3 果生炭疽菌对苯醚甲环唑的田间抗性区分剂量
    3.4 讨论
第四章 苯醚甲环唑对果生炭疽菌抑菌机制的初步探究
    4.1 试验材料
        4.1.1 供试菌株
        4.1.2 培养基
        4.1.3 供试药品
    4.2 试验方法
        4.2.1 离体梨叶片上的保护作用
        4.2.2 菌丝形态和超微结构的观察
        4.2.3 细胞膜通透性的测定
        4.2.4 麦角甾醇含量的测定
        4.2.5 几丁质含量的测定
        4.2.6 过氧化氢耐受力的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苯醚甲环唑对果生炭疽菌分生孢子萌发、附着胞形成和致病的影响
        4.3.2 苯醚甲环唑对果生炭疽菌菌丝形态和超微结构的影响
        4.3.3 苯醚甲环唑对果生炭疽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4.3.4 苯醚甲环唑对果生炭疽菌内麦角甾醇含量的影响
        4.3.5 苯醚甲环唑对果生炭疽菌内几丁质含量的影响
        4.3.6 苯醚甲环唑处理后的果生炭疽菌对过氧化氢耐受力的变化
    4.4 讨论
第五章 全文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山西省隰县玉露香梨产业发展情况及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查阅文献资料法
        1.3.2 比较分析法
        1.3.3 实地调研法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梨活性成分分析及提取
        2.2.2 梨果的储藏保鲜技术研究动态
        2.2.3 梨树有害生物的研究动态
3 隰县玉露香梨产业发展现实基础分析
    3.1 隰县玉露香梨开发现状
    3.2 隰县玉露香梨产业总体情况与区域分布
    3.3 隰县玉露香梨产业发展条件分析
        3.3.1 区位于交通条件
        3.3.2 自然地理条件分析
    3.4 隰县玉露香梨产业发展分析
        3.4.1 农民收入分析
        3.4.2 市场供求分析
    3.5 隰县玉露香梨产业发展的特色与优势
        3.5.1 发展的特色
        3.5.2 发展的优势
4 隰县玉露香梨有害生物演替分析
    4.1 隰县玉露香梨树病害演替分析
    4.2 隰县玉露香梨树害虫演替分析
    4.3 其他有害生物的危害
5 梨树黄粉虫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筛选试验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时间和地点
    5.3 供试药剂
    5.4 田间药效试验
        5.4.1 试验设计
        5.4.2 试验调查方法
        5.4.3 数据处理
        5.4.4 施药时间及调查时间
    5.5 结果与分析
        5.5.1 施药安全性
        5.5.2 田间药效分析
    5.6 结论与讨论
6 隰县玉露香梨主要有害生物的发生与绿色防控
    6.1 梨白粉病
        6.1.1 危害症状
        6.1.2 病原物
        6.1.3 侵染循环
        6.1.4 发病条件
        6.1.5 防治措施
    6.2 梨树腐烂病
        6.2.1 危害症状
        6.2.2 病原物
        6.2.3 侵染循环
        6.2.4 发病条件
        6.2.5 防治措施
    6.3 梨黑星病
        6.3.1 危害症状
        6.3.2 病原物
        6.3.3 侵染循环
        6.3.4 发病条件
        6.3.5 防治措施
    6.4 梨锈病
        6.4.1 危害症状
        6.4.2 病原物
        6.4.3 侵染循环
        6.4.4 发病条件
        6.4.5 防治措施
    6.5 梨木虱
        6.5.1 分类界元
        6.5.2 形态特征
        6.5.3 生活习性
        6.5.4 防治措施
    6.6 梨黄粉蚜
        6.6.1 分类界元
        6.6.2 形态特征
        6.6.3 生活习性
        6.6.4 传播方式
        6.6.5 防治措施
    6.7 黑绒金龟甲
        6.7.1 分类界元
        6.7.2 形态特征
        6.7.3 生活习性
        6.7.4 防治措施
    6.8 蜱螨亚纲有害生物
        6.8.1 在梨树上常见的叶螨
        6.8.2 在梨树上常见的叶螨的生活习性
        6.8.3 防治措施
7 隰县玉露香梨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7.1 有害生物的因素
    7.2 玉露香梨贮藏保鲜水平低
    7.3 化苗木培育,科学管理
    7.4 绿色防控,可持续发展
8 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4)苹果树腐烂病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苹果产业现状
    1.2 苹果树腐烂病
        1.2.1 苹果树腐烂病的发生及危害
        1.2.2 苹果树腐烂病的发病症状
        1.2.3 病害侵染循环
        1.2.4 流行因素
        1.2.5 综合防治
    1.3 三唑类杀菌剂
        1.3.1 三唑类杀菌剂的研究进展
        1.3.2 三唑类杀菌剂的作用机理
        1.3.3 三唑类杀菌剂对作物的生长调节
    1.4 苯醚甲环唑
        1.4.1 概况
        1.4.2 苯醚甲环唑的理化性质
        1.4.3 田间应用情况
        1.4.4 抗药风险
    1.5 影响病原真菌抗药性的因素
        1.5.1 药剂是引致病原菌产生抗药性的主要因素
        1.5.2 病原真菌的生物学特性
        1.5.3 环境因素
    1.6 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材料仪器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培养基及试剂
    2.2 仪器设备
第三章 苹果树腐烂病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水平分析
    3.1 研究方法
        3.1.1 菌丝生长速率法
        3.1.2 用软件SPSS进行数据处理
        3.1.3 建立敏感性分布图和频率分布直方图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苹果树腐烂病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水平分析
        3.2.2 不同地理来源的苹果树腐烂病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差异分析
        3.2.3 不同年份的苹果树腐烂病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差异分析
        3.2.4 不同年份的陕西的苹果树腐烂病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差异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两种三唑类杀菌剂对苹果树腐烂病菌形态和超微结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我国苹果产业的发展概况
    1.2 苹果树腐烂病的研究现状
        1.2.1 苹果树腐烂病的流行与危害
        1.2.2 病原学
        1.2.3 苹果树腐烂病的症状和类型
        1.2.4 苹果树腐烂病的侵染机制研究现状
        1.2.5 苹果树腐烂病菌致病机理的研究现状
        1.2.6 苹果树腐烂病的综合防治研究进展
    1.3 三唑类杀菌的研究进展
        1.3.1 三唑类杀菌剂的研制和开发
        1.3.2 三唑类杀菌剂的杀菌机理
        1.3.3 三唑类杀菌剂对植物的生长调节作用
        1.3.4 三唑类杀菌剂对植物的杀菌作用
        1.3.5 三唑类杀菌剂对植物病原菌超微结构的影响
    1.4 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分生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2.1.3 供试药剂及其使用
        2.1.4 供试试剂
    2.2 杀菌剂对苹果树腐烂病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2.2.1 杀菌剂对苹果树腐烂病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2.2.2 枝条处理及接种分生孢子
    2.3 杀菌剂对苹果树腐烂病菌丝的影响
    2.4 杀菌剂对苹果树腐烂病菌在寄主内侵染的影响
    2.5 样品处理
        2.5.1 处理扫描电镜样品
        2.5.2 透射电镜样品的制备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杀菌剂对苹果树腐烂病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3.1.1 皿内杀菌剂对苹果树腐烂病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3.1.2 寄主上苯醚甲环唑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3.2 杀菌剂对苹果树腐烂病菌菌丝形态的影响
    3.3 杀菌剂对苹果树腐烂病菌菌丝超显微结构的影响
    3.4 杀菌剂对苹果树腐烂病菌在树皮内扩展的影响
    3.5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新疆林木腐烂病菌种类鉴定及其主要种Valsa mali遗传分化和初侵染源快速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林木主要病虫害及其影响
        1.1.1 新疆林业发展现状
        1.1.2 林木病虫害种类及其影响
        1.1.3 林木腐烂病的发生和危害
        1.1.4 林果腐烂病发生规律
        1.1.5 林木腐烂病的防治
    1.2 林木腐烂病菌分类
        1.2.1 形态学分类
        1.2.2 分子生物学分类
    1.3 腐烂病菌致病力差异研究
    1.4 腐烂病菌遗传多样性研究
        1.4.1 遗传多样性研究意义
        1.4.2 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和技术
    1.5 腐烂病菌初侵染源检测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1 研究意义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新疆主要林木腐烂病菌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新疆不同林木寄主种类及分离病菌数量统计
        2.2.2 防护林腐烂病病原菌分离培养结果
        2.2.3 经济林腐烂病病原菌分离鉴定结果
        2.2.4 致病性测定结果
        2.2.5 腐烂病菌不同种形态学特征
        2.2.6 代表菌株分子生物学鉴定
    2.3 讨论与结论
        2.3.1 讨论
        2.3.2 结论
第三章 新疆林木腐烂病菌主要种V.mali致病力分化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来源V.mali培养性状观察
        3.2.2 最适pH测定
        3.2.3 最适温度测定
        3.2.4 不同寄主来源V.mali在苹果、香梨致病性测定
        3.2.5 同一寄主来源腐烂病菌V.mali在不同林木寄主上致病性测定
    3.3 讨论与结论
        3.3.1 讨论
        3.3.2 结论
第四章 新疆林木腐烂病主要种V.maliISSR遗传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1.2.1 试验菌株菌丝体获得
        4.1.2.2 DNA提取
        4.1.2.3 试验引物
        4.1.2.4 ISSR-PCR反应体系及程序
        4.1.2.5 数据统计和分析
    4.2 结果与结论
        4.2.1 不同来源苹果树腐烂病V.maliISSRPCR结果
        4.2.2 V.mali的不同地理区域种群的群体遗传分析
        4.2.3 V.mali不同地理区域种群的群体遗传结构与分化
        4.2.4 苹果腐烂病V.mali的聚类分析
    4.3 讨论与结论
        4.3.1 讨论
        4.3.2 结论
第五章 林木腐烂病菌快速分子检测方法研究
    5.1 材料和方法
        5.1.1 供试菌株
        5.1.2 DNA提取及PCR扩增
        5.1.3 特异性引物设计
        5.1.4 特异性引物的特异性检测
        5.1.5 特异性引物灵敏度检测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特异性引物的设计
        5.2.2 特异性引物的检测
        5.2.3 特异性引物灵敏度检测
    5.3 讨论与结论
        5.3.1 讨论
        5.3.2 结论
第六章 新疆苹果园及香梨园腐烂病菌初侵染源检测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林果植物材料和土壤样品DNA提取
        6.2.2 库尔勒香梨园腐烂病初侵染源检测
        6.2.3 阿克苏苹果园腐烂病初侵染源检测
    6.3 讨论与结论
        6.3.1 讨论
        6.3.2 结论
第七章 全文总结
    7.1 结论
        7.1.1 新疆主要林木腐烂病病原菌种类鉴定
        7.1.2 新疆林果腐烂病菌主要种V.mali致病性分化研究
        7.1.3 新疆林木腐烂病菌主要种V.maliISSR遗传分化
        7.1.4 林木腐烂病菌快速分子检测方法建立
        7.1.5 新疆林木腐烂病初侵染源检测
    7.2 特色和创新
        7.2.1 研究特色
        7.2.2 研究创新
    7.3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附图1 新疆林果腐烂病的危害症状
附图2 腐烂病菌V.mali致病性分化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7)430g/L戊唑醇悬浮剂防治梨黑星病田间药效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和方法
    1.1供试材料
    1.2试验方法
    1.3数据分析
2结果与分析
3结论与讨论

(8)苹果病虫害种类、地域分布及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苹果产业的发展和布局
        1.1.2 苹果病虫害种类、地域及发生危害特点
        1.1.3 苹果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发展
    1.2 研究目的
    1.3 技术路线
2 苹果病虫害的种类调查
    2.1 调查方案与方法
        2.1.1 调查对象
        2.1.2 调查方案
        2.1.3 调查内容
    2.2 调查结果
        2.2.1 中国苹果病害种类
        2.2.2 中国苹果虫害种类
    2.3 讨论
3 苹果主要病虫害地域分布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2.1 各省苹果病虫害种类
        3.2.2 苹果主要病虫害区划
    3.3 讨论
4 苹果腐烂病和轮纹病文献计量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苹果腐烂病计量分析
        4.2.2 苹果轮纹病计量分析
    4.3 讨论
5 苹果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数据来源
        5.1.2 数据处理
        5.1.3 分析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预测结果
        5.2.2 发生趋势
    5.3 讨论
6 苹果病虫害防治决策系统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数据来源
        6.1.2 数据分析方法
    6.2 结果
        6.2.1 病虫害防治决策
        6.2.2 系统赋值与防治决策
    6.3 讨论
7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项目资助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课题
致谢

(9)苹果黑星菌的抗药性及毒性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苹果黑星病概况
        1.1.1 病害损失
        1.1.2 苹果黑星病症状和寄主范围
        1.1.3 苹果黑星菌生活史
        1.1.4 苹果黑星病地理分布
    1.2 苹果黑星菌化学防控及与寄主间的互作
        1.2.1 涉及DMI 杀菌剂的化学防控
        1.2.2 病原菌与寄主之间的互作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苹果黑星菌野生型菌株对腈菌唑的敏感性测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时间、浓度条件下腈菌唑对于苹果黑星菌分生孢子芽管或菌丝伸长的影响
        2.3.2 敏感性分布
    2.4 讨论
第三章 苹果黑星菌菌株对腈菌唑杀菌剂的敏感性变化
    3.1 材料和方法
        3.1.1 离体测定对杀菌剂的敏感性
        3.1.2 菌株敏感性和DMI 杀菌剂施用次数间的关系
        3.1.3 不同施药史果园中菌株对腈菌唑的敏感性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菌株敏感性和DMI 杀菌剂施用次数间的相关性
        3.2.2 不同施药史果园中苹果黑星菌菌株对腈菌唑的敏感性
        3.2.3 不同施药史的菌株敏感性
    3.3 讨论
第四章 苹果黑星菌对腈菌唑和腈苯唑不敏感性的相关性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标样采集
        4.1.2 菌株获得
        4.1.3 对杀菌剂敏感性的离体测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基于分生孢子萌发法进行的分析
        4.2.2 基于生长速率法进行的评估
    4.3 讨论
第五章 苹果黑星菌的毒性分化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旬邑接种试验结果
        5.2.2 杨凌接种试验结果
    5.3 讨论
第六章 无症抗性叶片对苹果黑星菌初侵染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抗病叶片组织中侵染体的检测
        6.2.2 抗病叶片组织中侵染体的扩展
    6.3 讨论
第七章 讨论
    7.1 关于野生型菌株和区分剂量(discriminatory doses)
    7.2 交互抗性
    7.3 敏感性转化
    7.4 敏感性测试方法
    7.5 监测抗性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结论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本论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作者简介

(10)我国四省区梨主要病害的病原鉴定、分子检测与药剂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梨主要病害及综合防控研究现状概述
        1 梨主要病害的研究现状
        1.1 侵染性病害
        1.2 非侵染性病害
        2 梨病害防治研究现状
        2.1 综合治理的原则和策略
        2.2 梨主要病害的防治方法
    第二章 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类鉴定研究方法
        1 形态学分类鉴定
        2 分子生物学分类鉴定
        2.1 RAPD技术
        2.2 微卫星技术
        2.3 rDNA-ITS
        2.4 RFLP
        2.5 AFLP
        3 总结
    第三章 植物病原真菌的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 形态学检测方法
        1.1 症状观察
        1.2 分离培养
        1.3 镜检
        2 基于PCR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2.1 常规PCR
        2.2 巢式PCR
        2.3 实时荧光PCR
        2.4 多重PCR
        2.5 PCR ELISA技术
        3 前景与展望
下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我国4省区梨病害分布调查及主要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江苏省、安徽省、陕西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梨树主要病害种类
        2.2 梨轮纹病
        2.3 炭疽病
        2.4 黑斑病
        2.5 梨腐烂病
        2.6 梨白粉病
        2.7 梨锈病
        3 讨论
    第二章 梨轮纹病、炭疽病、黑斑病病原菌的分子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引物Bb1/Bb2、E1/E2、AAF2/AAR3的特异性PCR扩增
        2.2 引物Bb1/Bb2、E1/E2、AAF2/AAR3灵敏度验证
        2.3 发病植株组织中病原物的快速检测
        2.4 结论
        3 讨论
    第三章 21种杀菌剂对梨炭疽病菌、轮纹病菌、黑斑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供试方法
        2 结果分析
        2.1 供试杀菌剂对梨炭疽病菌的毒力测定结果
        2.2 供试杀菌剂对梨轮纹病菌的毒力测定结果
        2.3 供试杀菌剂对梨黑斑病的毒力测定结果
        2.4 结论
        3 讨论
附录一 梨树病害防控网的建立
附录二 上传GENBANK的几种病原真菌ITS序列
附录三 发表或待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陕西省果树黑星病发生现状及药剂防治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西北地区苹果黑星病菌遗传多样性、抗药性监测及秦冠抗黑星病机制研究[D]. 李贤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2]梨炭疽病防治药剂的筛选及苯醚甲环唑抑菌机制的研究[D]. 沈量. 华中农业大学, 2019
  • [3]山西省隰县玉露香梨产业发展情况及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研究[D]. 韩文清. 山西农业大学, 2017(01)
  • [4]苹果树腐烂病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检测[D]. 刘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6)
  • [5]两种三唑类杀菌剂对苹果树腐烂病菌形态和超微结构影响[D]. 高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6)
  • [6]新疆林木腐烂病菌种类鉴定及其主要种Valsa mali遗传分化和初侵染源快速检测研究[D]. 郭开发. 石河子大学, 2016(12)
  • [7]430g/L戊唑醇悬浮剂防治梨黑星病田间药效试验[J]. 范巧兰,刘珍,魏明峰,张丽萍,张贵云. 山西农业科学, 2015(05)
  • [8]苹果病虫害种类、地域分布及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研究[D]. 赵增锋. 河北农业大学, 2012(08)
  • [9]苹果黑星菌的抗药性及毒性分化研究[D]. 高立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06)
  • [10]我国四省区梨主要病害的病原鉴定、分子检测与药剂筛选研究[D]. 付余波.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

标签:;  ;  ;  ;  ;  

陕西省果树黑星病发生现状及化学防治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