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栽培技术

苜蓿栽培技术

一、紫花苜蓿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张静[1](2021)在《分根区灌溉对紫花苜蓿产量稳定性和氮磷利用的影响》文中指出水资源匮缺是干旱半干旱区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发展的主要限制因子。因此,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用尽量少的水促进栽培草地的高效生产,不仅是干旱半干旱区草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且是解决生态用水和生产用水间矛盾的重要举措。分根区灌溉是一种低成本、宜推广、节水效果明显的节水灌溉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世界多地的多类作物生产。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是我国北方种植最广的草种,其面积随种植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建设将不断扩大,目前已形成以河西走廊、科尔沁草地和河套灌区为主的三大紫花苜蓿生产基地,其干旱半干旱的生境迫使高效节水,成为我国北方紫花苜蓿栽培草地高效生产的重要科学问题。虽然已有研究采用一年三茬、或两年且年内一茬的试验,证实了分根区灌溉能够应用于紫花苜蓿栽培草地的生产,但紫花苜蓿栽培草地收获年限介于5-10年,且每年可收获多次,因此,亟需研究分根区灌溉对紫花苜蓿生产周期内产量稳定性的影响。分根区灌溉条件下的土壤干湿循环,必然影响土壤的生物、物理和化学过程,从而影响土壤养分的可利用性和作物养分利用。我国北方地区土壤缺磷少氮富钾,因此,分根区灌溉对紫花苜蓿氮磷利用及土壤氮磷可利用性的影响,是阐明分根区灌溉条件下紫花苜蓿产量维持的重要科学问题。本研究以灌溉方式为主区,灌溉量为副区,设置田间裂区试验(灌溉方式为分根区灌溉(以交替沟灌的方式操作)和常规沟灌(以每条沟均灌溉的方式进行);灌溉量为紫花苜蓿需水量(ETc)的0.7 ETc、0.85 ETc、1.0 ETc和1.15 ETc),通过3年田间试验,研究了分根区灌溉对紫花苜蓿产量稳定性和节水效益的影响,从紫花苜蓿生物量分配、根系特征、氮磷分配、及土壤氮磷可利用性的角度,尝试分析分根区灌溉维持产量稳定和高效节水的途径,查明分根区灌溉与灌溉量的最优组合模式,理论上为分根区灌溉影响多年生牧草的生产提供研究思路,生产上为优化紫花苜蓿栽培草地节水和氮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分析分根区灌溉对每茬和生长季内紫花苜蓿产量和节水效益的影响,发现分根区灌溉能够维持紫花苜蓿产量的稳定性,且具有明显的节水效果。分根区灌溉没有影响每年每茬次紫花苜蓿产量,但是显着增加了紫花苜蓿水分利用效率,增幅达到了71.41%;同时,分根区灌溉还显着增加了灌溉水分生产力、总用水量水分生产力和经济水分生产力,三年数据平均后的增幅分别为117%、87.56%和87.33%。分根区灌溉显着降低了紫花苜蓿栽培草地生产的总投入,三年平均降低16.92%,同时,显着增加了总收益、净收益和净收益比,三年的平均增幅为8.73%、17.40%和6.76%。三年试验数据结果说明,分根区灌溉能够维持紫花苜蓿产量稳定性,且能够提高作物水分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再次证实分根区灌溉是一项能够面向农户推广的节水灌溉技术。2.通过分析分根区灌溉对紫花苜蓿叶茎根生物量影响的变化特征,发现分根区灌溉增加了茎、根生物量,但减少了叶生物量。分根区灌溉增加了每茬和生长季紫花苜蓿茎生物量和生长季根生物量,但是显着降低了每茬和生长季叶生物量。分根区灌溉显着促进生物量向紫花苜蓿茎和根的分配,但是减弱了其向叶片的分配,说明分根区灌溉通过权衡茎和叶的生物量,及改变生物量在紫花苜蓿不同器官的分配来维持紫花苜蓿地上产量稳定。3.通过分析分根区灌溉对紫花苜蓿根颈特征、根系特征及根系活性吸收面积的影响,发现分根区灌溉促进了紫花苜蓿根颈和根系生长,增强了根系生理活性。分根区灌溉显着增大了紫花苜蓿根颈直径、根颈芽、主根直径、侧根长、侧根数、总根长、总根系面积和根瘤数,同时显着增大了根系活性吸收面积,但是没有影响紫花苜蓿主根长,说明分根区灌溉通过促进根系补偿性生长,确保作物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从而为紫花苜蓿产量稳定和提高水分生产力奠定了基础。4.通过分析分根区灌溉对紫花苜蓿叶茎根氮磷吸收和分配的影响,发现分根区灌溉促进了紫花苜蓿植株叶茎根的氮吸收和根的磷吸收,促进氮向紫花苜蓿叶的分配和磷向紫花苜蓿根的分配。分根区灌溉显着增加了每茬紫花苜蓿叶、茎氮含量及生长季根的氮和磷含量,同时显着增加了每茬和生长季紫花苜蓿叶、茎和生长季紫花苜蓿根系氮和磷的吸收。分根区灌溉促进氮向紫花苜蓿植株叶片分配,而促进磷向紫花苜蓿根系分配,说明分根区灌溉条件下紫花苜蓿植株不同器官的氮磷吸收,及氮磷在不同器官间的分配,是分根区灌溉条件下紫花苜蓿产量稳定的途径之一。5.通过分析分根区灌溉对紫花苜蓿叶茎根中氮磷计量比的影响,发现分根区灌溉增加了紫花苜蓿叶、茎和根中的氮磷计量比,其根系氮磷计量比的变异系数和路径系数大于茎叶的变异系数和路径系数。分根区灌溉显着增加了紫花苜蓿叶、茎和根中的氮磷比。2017,2018和2019年,分根区灌溉使紫花苜蓿叶片氮磷计量比分别从常规沟灌条件下的14.54增加至16.24,由14.21增加至16.20,由14.67增加至16.32,说明分根区促使紫花苜蓿从氮磷共同限制状态转向磷限制状态。分根区灌溉条件下紫花苜蓿根系氮磷计量比的变异系数大于茎和根氮磷计量比的变异系数,且结构方程模型中根系氮磷计量比的路径系数大于茎和叶的路径系数,说明分根区灌溉条件下紫花苜蓿根系氮磷计量比,较叶和茎的氮磷计量比能更好的表征紫花苜蓿生长所处环境的氮磷限制状态。6.通过分析分根区灌溉对紫花苜蓿栽培草地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比值、无机氮储量和全氮储量的影响,发现分根区灌溉增加了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比值、无机氮储量,但是降低了土壤全氮储量。分根区灌溉增加了土壤硝态氮与铵态氮比值和土壤无机氮储量,表明分根区灌溉增加了土壤氮可利用性。然而分根区灌溉降低了土壤全氮储量,表明分根区灌溉降低了土壤氮可利用性的潜力,说明采用不同氮素形态含量和储量,评价分根区灌溉与紫花苜蓿栽培草地氮可利用性的关系时,会出现分异现象。7.通过分析分根区灌溉对土壤速效磷及全磷含量和储量的影响,发现分根区灌溉降低了土壤速效磷含量和储量,但对土壤全磷含量和储量没有影响。分根区灌溉条件下紫花苜蓿土壤磷含量和储量的变异系数基本一致,因此择其一就可以评价分根区灌溉对紫花苜蓿磷可利用性的影响;分根区灌溉降低了土壤速效磷含量和储量,但是没有影响土壤全磷含量和储量,说明分根区灌溉降低了土壤磷的可利用性,但是没有影响土壤磷可利用性的潜力。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虽然显示速效磷对分根区灌溉条件下紫花苜蓿栽培草地生产的贡献很大,但需要关注土壤磷供给的潜力。8.发现紫花苜蓿因研究主要目标不同时,灌溉方式和灌溉量具有不同的最优组合模式。基于Matlab 2017a构建的二元二次回归模型,经过fminsearch函数寻优,发现灌溉方式和灌溉量的最优组合,因目标函数不同而存异,其中维持高产的最优组合为:分根区灌溉+1.06ETc灌溉量;最大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分生产力、总用水量水分生产和经济水分生产力最优组合分别为:分根区灌溉+0.70ETc灌溉量、分根区灌溉+0.70ETc灌溉量、分根区灌溉+0.86ETc灌溉量和分根区灌溉+0.87ETc灌溉量。最大根系氮含量、氮吸收和磷含量的最优组合基本一致,为分根区灌溉+0.98ETc灌溉量,分根区灌溉+0.99ETc灌溉量、分根区灌溉+0.98ETc灌溉量。土壤硝态氮含量和无机氮储量最大值对应的最优组合模式分别为:分根区灌溉+1.08ETc的灌溉量和分根区灌溉+0.98ETc的灌溉量。

刘敏国[2](2021)在《内陆干旱区调亏灌溉对紫花苜蓿草地生产性能和水分利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干旱一直是严重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世界性问题,对农业生产的稳定和提升造成重大挑战。中国西北地区长期面临干旱问题,优化灌溉策略和调整作物结构是该地区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生产力的有效途径。相比传统作物,牧草作物具有较强的水分适应能力,但是水资源相对不足依然限制着牧草生产。苜蓿(Medicago sativa L.)作为主要的优质牧草,研究苜蓿的水分管理和水分利用特征对苜蓿的栽培有重要的意义。调亏灌溉以追求最大的水分生产力为目标,是干旱地区平衡水分投入和产量输出的重要手段,但有关调亏灌溉在牧草方面的应用仍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以紫花苜蓿草地为研究对象,设置畦灌和地埋滴灌两种灌溉方式,每种灌溉方式各设置7种灌溉处理。灌溉处理包括全生育期充分灌溉(Ifu)和6种调亏灌溉(RDI)处理:全生育期轻度亏水(Isl)、全生育期中度亏水(Imo)、分枝期和现蕾期中度亏水(Ibb)、再生期中度亏水(Ire)、分枝期中度亏水(Ibr)、现蕾期中度亏水(Ibu)。于2017至2019年,定期测量了苜蓿产量和品质、株高、叶面积指数、光截获、土壤水分和棵间蒸发等主要指标,分析了不同灌溉方式中调亏灌溉对苜蓿生产性能和生长动态的影响,模拟了不同年限和灌溉处理下的耗水及水分运移变化。主要结果如下:1)在两种灌溉方式下,调亏灌溉均显着影响苜蓿产量和品质。灌溉对建植年苜蓿干物质产量无显着影响,但显着影响次年以后产量。与全生育期轻度亏缺相比,单物候期中度调亏处理保持较高的产量。在调亏灌溉下,干物质产量与株高间呈显着的二次关系,与叶面积指数呈显着的线性关系。调亏灌溉显着影响苜蓿粗蛋白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在调亏灌溉下,品质与茎叶比间有显着的线性关系。在两种灌溉方式下,干物质产量与粗蛋白含量、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相对饲用价值间都存在二次项关系,随干物质产量的增加,品质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地埋滴灌下的灌溉水利用效率显着高于畦灌下。2)调亏灌溉主要通过降低辐射利用效率来影响地上部分的生长。全生育期亏缺灌溉下,茎叶比、株高、叶面积指数随亏缺程度增加而显着降低,而在物候期调亏灌溉下,这些指标在处理间的差异较小。全生育期亏缺灌溉降低了株高和叶面积指数模型(logistic)的K值(反映株高和叶面积指数的上限),但是对快速生长阶段所对应的积温影响较小;物候期调亏对大部分茬次中K值的影响较小。在大部分茬次中苜蓿的光截获率差异较小,特别是每一茬的中后期。在全生育期亏缺灌溉下,大部分茬次的累积光截获量随亏缺程度增加而呈降低趋势;在物候期调亏灌溉下,处理间差异较小。在全生育期亏缺灌溉下,辐射利用效率随亏缺程度增加而显着降低,而在物候期调亏灌溉下,处理间差异较小,但低于Ifu处理。主成分分析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辐射利用效率与干物质积累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而且其相关性大于累积光截获量与干物质积累间的相关性。3)灌溉方式和调亏灌溉影响苜蓿草地的耗水规律。建植年苜蓿的耗水量可达650 mm,2龄和3龄的耗水量可达800 mm以上。在全生育期亏缺灌溉下,蒸散量和蒸腾量均随亏缺程度增加而降低,但蒸发量呈增加趋势;物候期调亏灌溉下,处理间蒸散量和蒸腾量差异较小。在研究点,地下水补给在水分投入中占比较小(9%-26%);蒸发量占水分输出的比例较小(13%-26%)。地埋滴灌下的蒸腾量和蒸发量小于畦灌下。模型模拟还表明,在每一茬的中后期微型蒸渗仪测量得到的土壤蒸发量高于模拟值。4)调亏灌溉影响畦灌下土壤水分的垂直运移过程和根系吸水。畦灌对0-60cm深度土壤含水量影响较大,其中不同处理中10和30 cm处的水分变动趋势相近,但是在30 cm以下土壤含水量波动较小,呈下降趋势。在全生育期亏缺灌溉下,30 cm以下土壤含水量随亏缺程度增加而呈降低趋势;在物候期调亏灌溉下,处理间的差异较小。不同年份和水分处理土壤剖面的水分垂直运动方向存在很大的差异。Hydrus模型模拟还表明,建植年苜蓿根系的吸水速率较小,第1茬的根系吸水速率高于第2和第3茬。5)调亏灌溉影响地埋滴灌下土壤水分的垂直和水平运移过程。在地埋滴灌下,土壤20 cm深度处两边滴灌管各有一个点状渗水源,在灌溉后首先形成半椭圆或近似扇形的湿润区域。Hydrus模型模拟表明,较大的灌溉量能在更短的时间内使水分从扇形水平分布转向形成垂直分布。在全生育期亏缺灌溉下充分灌溉处理(Ifu)在灌溉3-4 d后恢复土壤水分的垂直分布,而中度亏缺灌溉(Imo)下则在第7-8天恢复垂直分布。在物候期调亏灌溉下,分枝期和现蕾期中度亏水处理(Ibb)在分枝期扇形水分分布的持续时间最长,分枝期中度亏水处理(Ibr)也表现出较长的持续时间。处理Ibb和现蕾期中度亏水处理(Ibu)在现蕾期扇形水分分布持续时间更长。综上结果表明,调亏灌溉能够调控苜蓿的产量和品质,单物候期调亏灌溉可获得较高的生产性能,其中现蕾期调亏灌溉最有优势。地埋滴灌在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方面比畦灌更有优势。由于密闭的冠层结构,苜蓿辐射利用效率比累积辐射截获量对水分胁迫的响应更敏感,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更大。在研究点,2、3龄苜蓿草地的耗水量可达800 mm,蒸腾损失占比超70%。随亏缺程度增加,蒸散和蒸腾明显降低,但是蒸发变化不明显。畦灌和地埋滴灌的土壤水分分布和运移模式存在差异,且受调亏灌溉显着影响。灌溉主要影响表层40 cm土壤含水量。在内陆干旱灌溉区苜蓿栽培利用中,建议优先选择地埋滴灌方式,在苜蓿现蕾期进行中度调亏灌溉。

来幸梁[3](2020)在《紫花苜蓿与3种禾本科牧草混播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豆科多年生的紫花苜蓿与禾草进行混播,不仅能够提高混播组分中禾草粗蛋白含量,增强草地可持续利用率,还能改善土壤状况。因此本试验设置紫花苜蓿+无芒雀麦(记作:M+B)、紫花苜蓿+草地早熟禾(记作:M+P)和紫花苜蓿+苇状羊茅(M+F)3种草种组合,并且将紫花苜蓿与3种禾草均按1:2(紫花苜蓿+无芒雀麦:A1,紫花苜蓿+草地早熟禾:B1,紫花苜蓿+苇状羊茅:C1)、1:1(紫花苜蓿+无芒雀麦:A2,紫花苜蓿+草地早熟禾:B2,紫花苜蓿+苇状羊茅:C2)和2:1(紫花苜蓿+无芒雀麦:A3,紫花苜蓿+草地早熟禾:B3,紫花苜蓿+苇状羊茅:C3)比例组配进行同行混播,以紫花苜蓿单播、相应禾草单播为对照,研究了混播组合和比例对生物量特性、饲草品质特性和土壤化学特性的影响,并筛选出适合高产优质的混播组合和比例。结果如下:1.M+B处理的混播总生物量和禾草生物量均最高,分别为16.69 t·hm-2,2.93 t·hm-2;而M+P处理下紫花苜蓿生物量最高,为15.08 t·hm-2。禾草生物量随着冠层高度的增加逐渐减小,紫花苜蓿在30-60 cm冠层高度生物量最高,混播中上部冠层的生物量占比高于单播,冠层重心上移。混播总生物量增产率依次为M+P(69.55%)>M+B(61.62%)>M+F(61.15%),其中M+P处理下紫花苜蓿的增产率(86.88%)、增产贡献率(109.09%)较其他处理高了23.07%、18.46%,M+B处理的禾草增产率(29.55%)、增产贡献率(10.49%)高了21.87%、3.60%。各混播组合的RYT均大于1,M+B处理的RYT值最高(1.51);M+P处理中紫花苜蓿所占比例最大(96.26%),M+B处理最小(82.43%),而M+B处理下禾草所占比例高于M+P处理。2.与同组合其他比例相比,A2、B2、C1处理的总生物量最高,A2、B2、C1处理的紫花苜蓿分生物量较同组合其他比例处理分别高了23.94%、5.25%,11.06%、8.89%,2.87%、5.14%,而A2、B3、C1处理下禾草生物量较同组合其他比例分别显着提高26.51%、94.45%,7.74%、29.29,90.63%、110.97%(P<0.05)。与单播相比,各混播比例的总生物量均高于单播,A2的增产率较同组合其他比例提高45.58%、286.15%,其苜蓿增产贡献率(81.67%)最低,较其他处理低了18.34%、7.67%,禾草增产贡献率最高,达到18.33%。各混播比例的RYT均大于1,其中A2和C1的RYT值分别为1.78,1.44,且显着高于同组合其他比例(P<0.05);B2处理下RYT值最高(1.21),但与同组合其他比例差异不显着。3.不同混播组合处理,M+B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株高最高,分别为105.50cm和75.22 cm,无芒雀麦茎粗也最粗,为1.57 cm,M+P紫花苜蓿茎粗最粗,为2.89 cm,M+B次之(2.88 cm)。与单播相比,混播显着提高了紫花苜蓿株高、茎粗和禾草株高,显着降低了禾草茎粗。A2、B2和C2处理的紫花苜蓿株高最高,其株高增长率也高于同组合其他比例处理;A1、B2、和C3处理禾草株高最高,其株高增长率较其他比例最高高了23.12%(P<0.05)。A3、B3和C2处理的紫花苜蓿茎粗最粗,其茎粗增长率较其他比例分别显着高了48.42%、81.35%,75.67%、150.77%,88.56%、25.17%(P<0.05);与对应的禾草单播相比,所有混播配比下禾草茎粗均显着降低7.39%~40.38%(P<0.05)。4.M+B处理紫花苜蓿的CP含量最高(22.56%),较其他处理高0.58%、4.18%(P>0.05);ADF(39.18%)和NDF(44.29%)含量最低,RFV值(123.71)较其他处理高了1.81%、3.88%,且以1:1混播紫花苜蓿营养品质优于其他比例混播;M+B处理禾草的CP含量最高,ADF和NDF含量最低的是M+P处理,相对饲喂价值最高。与苜蓿单播相比,不同混播比例(A1和C1除外)提高了混播组分中紫花苜蓿的粗蛋白含量和RFV,降低了ADF和NDF含量;与禾草单播相比,所有混播配比处理提高了组分中禾草的粗蛋白含量(CP)和ADF含量,降低了RFV;降低了(M+B中所有比例处理和B3除外)禾草NDF含量。5.混播组合效应对0-20 cm土层土壤养分的积累有显着的促进作用(P<0.05),0-20 cm和20-40 cm土层M+B更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全氮、速效磷的积累,M+F更有利于全磷、速效钾、全钾的积累。混播比例的变化对浅层的速效磷、全磷,深层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影响显着(P<0.05);三种混播比例中,0-20 cm土层A2更利于有机质和速效养分的积累,B3更利于有机质、氮素养分的积累,C3处理更有利于土壤有机质、速效氮的积累。在20-40cm土层,A2更利于速效氮、全氮、全磷、速效钾的积累,B3更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含量的积累,B1更有利于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的积累;C3更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全效养分的积累。6.与苜蓿单播相比,混播提高了0-20 cm土层的土壤碱性磷酸酶、蔗糖酶活性以及20-40 cm土层的过氧化氢酶活性;与禾草单播相比,0-20 cm土层土壤脲酶活性增加、20-40 cm土层除A1蔗糖酶、C1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其他配比土壤所有酶活性均增加。0-20 cm和20-40 cm土层M+B处理下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活性最高,M+F处理下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最高;0-20 cm土层M+F和20-40 cm土层M+P处理下土壤蔗糖酶活性最高。同组合不同比例时,0-20 cm和20-40 cm土层A2、B3、C3处理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高于其他比例,A1、B1、C3处理的土壤蔗糖酶活性高于其他两个比例,A1、B1处理的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高于其他比例;0-20 cm土层C2和20-40 cm C3处理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高于其他比例。

乔子楣[4](2021)在《高寒荒漠区灌溉和施肥对紫花苜蓿草地生产性能及越冬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青海省是我国高寒草地分布最广泛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六大牧区之一。但该地区草地可持续生产能力较差,因此,大力发展栽培草地对促进天然草地恢复、加快该区畜牧业发展意义重大。冬季低温期长和温度偏低也对牧草越冬和返青再生有不利影响,均限制了栽培草地生产性能的发挥。本研究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为研究对象,针对该地区的苜蓿生长问题,设计了为期两年的灌溉和施肥田间试验。常规灌溉梯度为60 mm/次(I60)、30 mm/次(I30)和0 mm/次(I0),于苗期、分枝期、初花期进行灌溉。在草地建植当年越冬前,以I60和I0为基础进行施肥及冬灌处理。施肥处理包括不施肥(F0)、单施钾肥(FK)、单施磷肥(FP)和磷钾肥均施(F2),各处理无冬灌(W0)。同时,在不施肥(F0)和施磷肥(FP)处理下另设冬灌一次60mm(W1)处理,以无冬灌(W0)为对照。主要测定了苜蓿生长和生产、苜蓿养分、土壤水分、苜蓿越冬生理指标等,研究了高寒区紫花苜蓿的生产性能和越冬表现,分析了施肥、灌溉影响苜蓿生产和越冬的相关机制,试提出适宜该区的苜蓿灌溉及施肥管理措施。获得主要结果如下:1)在高寒荒漠区,灌溉、施加磷肥处理可显着提高初花期苜蓿干物质产量,改善饲草品质。在高水处理下,苜蓿建植当年产量可达6.2 t/hm2,第二年干物质产量可达15.2 t/hm2。在高水处理下,苜蓿建植当年粗蛋白产量可达2.1 t/hm2,第二年粗蛋白产量可达3.2 t/hm2。在灌水条件相同时,补施磷钾肥可以获得最大产量;在高水条件下,冬灌可以提高苜蓿产量。在无冬灌条件下,补施磷钾肥可显着提高苜蓿粗蛋白产量,而冬灌处理对苜蓿粗蛋白含量影响不显着;在冬灌及施磷肥条件下,可获得较高苜蓿粗蛋白产量。2)灌溉提高了苜蓿株高、叶面积指数和初花期叶茎比,但受到冬灌和施肥的调节。随灌水量增加,苜蓿建植当年株高、叶面积指数、初花期叶茎比增大,。第二年株高受施肥及冬灌影响不显着,施磷肥显着提高叶茎比,而施钾肥降低叶茎比;冬灌对叶茎比影响不显着。3)灌溉提高了苜蓿光能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冬灌和施肥有加成效应。灌溉处理可显着提高苜蓿建植当年干物质及粗蛋白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光能利用效率。在无冬灌条件下,施加磷钾肥处理提高了第二年苜蓿干物质及粗蛋白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在高水和磷钾肥同施处理下,第二年干物质及粗蛋白两茬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可达13.19、26.86 kg/(hm2?mm)及3.21、5.71 kg/(hm2?mm)。在冬灌处理下,高水、冬灌及施磷肥下干物质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最高,高水、施磷肥下粗蛋白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最高。4)冬灌可提高低水条件下的苜蓿越冬率,冬灌和施肥调动了不同生理物质帮助越冬。在无冬灌处理下,施肥处理对苜蓿越冬率影响不显着,而冬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苜蓿越冬率。在无冬灌条件下,施加磷钾肥处理可以提高苜蓿可溶性还原糖、脯氨酸含量,施肥处理对苜蓿可溶性蛋白含量无影响。冬灌处理可以提高苜蓿可溶性还原糖,施加磷肥处理可以提高苜蓿脯氨酸含量,施肥及冬灌处理对苜蓿可溶性蛋白含量影响不显着。综上所述,在高寒荒漠区,灌溉可促进苜蓿生长,提高干物质产量,改善牧草品质,增强越冬性能。冬灌和施肥可调动根系生理物质,帮助提高苜蓿越冬率。在该区苜蓿栽培中,可在苗期、分枝期、现蕾期按60 mm/次灌溉,越冬前冬灌60 mm并追施适量磷钾肥,可以提高苜蓿生产性能。

杨叶华[5](2020)在《绿肥在柑橘园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累积及其释放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绿肥作为清洁的有机肥源,在培肥地力和替代化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特征之一。随着中国果业的快速发展,为果园绿肥的种植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当前对果园绿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绿肥种植对土壤及果树的影响上,但是关于不同区域果园适宜的绿肥品种、不同绿肥品种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累积规律及还田后养分释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缺乏系统研究。为此,本文首先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和相关书籍的绿肥产量及养分含量,收集整理了包含17种我国常见绿肥的3431个数据变量,整合分析了我国不同区域常见绿肥的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含量特征,评估了不同区域种植绿肥替代化学氮肥的潜力。在此基础上,以柑橘园为依托,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绿肥品种在西南柑橘园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累积规律;并通过田间试验或盆栽试验系探讨了土壤水分含量、土壤肥力、不同播期和免耕等因素对绿肥生长的影响;进一步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绿肥不同利用模式下的腐解特征和养分释放规律。旨在筛选出适宜柑橘园种植的绿肥品种,为柑橘园绿肥的高产高效种植和利用提供依据。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中国不同区域常见绿肥产量和养分含量特征及替代氮肥潜力评估研究表明:不同绿肥种类产量及养分含量均存在较大差异,黑麦草、沙打旺、柱花草和红三叶的生物学产量在42.553.2 t/hm2,显着高于其他绿肥种类;不同绿肥氮磷钾养分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8.0、7.0和25.3 g/kg,其中以豆科绿肥含氮量最高,二月兰具有较高的磷和钾含量;沙打旺、黑麦草、红三叶草、苜蓿和柱花草等绿肥的氮磷钾养分累积量可分别达250.0、50.0和191.7 kg/hm2以上。绿肥产量和养分含量受到不同区域气候环境条件的调控。种植豆科绿肥具有较高的化肥替代潜力,当前中国绿肥种植面积约448.6万hm2,相当于生产39.580.8万t氮肥;如果按照中国可种植绿肥的潜在面积4600万hm2估算,相当于生产405.3828.1万t的氮肥。在绿肥的推广应用过程中,应根据绿肥的区域适应性及其产量和养分含量特征因地制宜地选择绿肥品种。(2)绿肥在柑橘园生长发育、养分累积规律的研究表明:毛叶苕子、光叶苕子、箭筈豌豆、山黧豆、紫云英、白三叶、红三叶、黑麦草和二月兰在幼龄柑橘园行间的生长良好,地上部产量随生长期的延长逐渐提高,冬绿肥最高产量(28.683.6 t/hm2)出现在播种后的第160220 d之间,即春季盛花期或旺长期。其中光叶苕子、毛叶苕子、箭筈豌豆、山黧豆和一年生黑麦草等绿肥苗期生长迅速,地上部鲜草最高产量均达到55 t/hm2以上,产量和养分累积量均高于其他绿肥,还田后能为柑橘树提供大量养分,是适于柑橘园种植的优质高产的绿肥品种。但是黑麦草是直立型植物,第160 d时株高在大于90 cm以上,不适宜在幼龄柑橘园种植。(3)土壤含水量显着影响绿肥种子萌发和生长。土壤含水量在最大田间持水量的75%100%之间绿肥种子发芽率最高,二者差异不显着;当低于田间持水量50%时则显着抑制种子发芽;土壤含水量越高,种子萌发越快。豆科和禾本科绿肥的地上部产量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50%时产量最高;水分含量过低时氧化酶(POD、CAT、SOD)活性高,抑制绿肥生长。十字花科绿肥在田间持水量75%时生长最好,此时氧化酶的活性和MDA的含量基本都处于最低状态。因此播种时保持较高的土壤墒情是保障绿肥种子快速萌发以及前期绿肥生长、及覆盖压草的必要条件。(4)柑橘园土壤肥力对绿肥生长的影响的研究表明:土壤肥力显着影响绿肥地上部产量,高肥力土壤的生物量和养分吸收量显着高于低肥力土壤;山黧豆、紫云英、白三叶、红三叶、黑麦草和二月兰在低肥力土壤上表现出较低的生产性能,最高产量在0.4613.3 t/hm2之间;毛叶苕子、光叶苕子、箭筈豌豆的适应范围广,在不同肥力土壤上均生长较好,高肥力和低肥力土壤的产量分别为55.375.3 t/hm2和28.037.6 t/hm2,可作为立地条件差、肥力低下的果园的先锋绿肥品种推广应用。(5)不同播期对绿肥生长的影响的研究表明:播期主要影响绿肥的产量,对其养分含量的影响较小。播期在9月21日到10月11日之间,适当早播可提高绿肥的产量,毛叶苕子、光叶苕子、箭筈豌豆鲜草产量和养分累积量达最高,产量和有机碳、氮、磷、钾分别为21.438.2 t/hm2、15072881 kg/hm2、91.9205 kg/hm2、28.181.9 kg/hm2。毛叶苕子和箭筈豌豆在10月21日左右播种仍有较高的产量,是适宜柑橘园晚播的绿肥品种。(6)轻简化播种对绿肥生长的影响研究表明:土壤翻耕和免耕主要影响绿肥的前期生长,随生长时间的延长对绿肥产量的影响逐渐减小,到第190 d220 d差异不显着,此期间养分含量和养分累积量也无显着性差异。供试绿肥毛叶苕子、光叶苕子、箭筈豌豆、山黧豆、紫云英等可在柑橘园采用免耕直播的轻简化方式进行种植。(7)绿肥腐解特征及养分释放规律的研究表明:田间条件下不同处理的腐解特征和养分释放规律相似。绿肥腐解均分为快速腐解期(030 d)-中速腐解期(3060 d)-缓慢腐解期(60120d)三个时期,养分的释放速率均表现为钾>氮>碳>磷,绿肥翻压比覆盖利于腐解和养分释放,且适宜的温度和水分促进绿肥腐解和养分释放。冬季绿肥在每年的4月份翻压或覆盖,绿肥的快速腐解正好与柑橘春季的养分需求一致,能为柑橘提供大量的有效养分。综上所述,不同绿肥的生长发育、养分累积规律不同,但养分释放规律相似。豆科绿肥毛叶苕子、光叶苕子和箭筈豌豆适应能力强,在西南柑橘园种植均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和养分累积量,可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

徐杉[6](2019)在《紫花苜蓿炭疽病的病原及其致病性研究》文中提出炭疽病是一类造成经济损失,普遍存在,毁灭性的植物病害。它是限制紫花苜蓿生产的重要因素,但目前我国有关紫花苜蓿炭疽病的研究较少,尚不明确其病原种类、病原致病性强弱、分布地区、危害现状和品质损失等信息,为查明该病的上述信息,为其防治提供依据。本研究以我国西北地区(甘肃、宁夏、新疆),西南地区(云南、四川)和北方地区(内蒙、黑龙江)栽培的紫花苜蓿为研究对象,于2014年至2018年,通过田间试验、室内试验和温室试验,对各地区的紫花苜蓿炭疽病进行了病害调查、病原分离、形态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致病性测定和常规营养成分测定等工作,获得如下结果。1.我国西北、西南和北方共7省16个调查地区中,确定6省8个地区发生紫花苜蓿炭疽病,由5种炭疽属病原(Colletotrichum spp.)引起。其中,三叶草炭疽菌(C.trifolii)引起的苜蓿炭疽病发生于甘肃酒泉、宁夏银川和新疆昌吉;平头炭疽菌(C.truncatum)引起的苜蓿炭疽病发生于内蒙赤峰和内蒙沙尔沁;毁灭炭疽菌(C.destructivum)引起的苜蓿炭疽病发生于四川新都;北美炭疽菌(C.americae-borealis)引起的苜蓿炭疽病发生于云南小哨、甘肃民乐和内蒙沙尔沁;菜豆炭疽菌(C.incanum)引起的苜蓿炭疽病发生于内蒙赤峰。这些病原中,菜豆炭疽菌(C.incanum)引起的苜蓿炭疽病属于首次报道,为世界新记录,苜蓿为该种的新寄主,而北美炭疽菌(C.americae-borealis)引起的苜蓿炭疽病属于我国首次报道,为我国新记录。2.根据菌落特征、形态学特征以及多基因系统发育学,明确了5种炭疽属病原有3种类型的分生孢子,位于4个复合种群中,即北美炭疽菌和毁灭炭疽菌为直孢子属于毁灭炭疽复合种(destructivum complex);平头炭疽菌和菜豆炭疽菌为弯孢子分别属于平头炭疽复合种(truncatum complex)和白蜡树炭疽复合种(spaethianum complex);三叶草炭疽菌为圆柱孢子属于黄瓜炭疽复合种(orbiculare complex)。另外,对我国已报道的吉林苜蓿炭疽属病原的相关序列重新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证实了吉林苜蓿炭疽病病原种JL01为北美炭疽菌,而不是亚麻炭疽菌。因此,我国目前尚无苜蓿亚麻炭疽菌的报道。同时,对5种炭疽菌种代表性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和产孢方式进行测定,明确了各菌种的最适生长温度(25—30°C)和最适pH范围(5—7),发现了三叶草炭疽菌和平头炭疽菌存在细胞产孢和刚毛产孢两种产孢方式,而其它3种炭疽菌以细胞产孢为主。3.通过田间调查,发现苜蓿炭疽病主要危害植株茎杆,也会危害叶片,病害发生严重时会危害根颈。各地区不同炭疽属病原引起的炭疽病症状特征基本相同,无明显差异。紫花苜蓿炭疽病发生地区中,甘肃酒泉、宁夏银川、内蒙赤峰3个地区炭疽病发生严重,导致枝条干枯,危害程度高,发病率在39.5%61.7%之间,病情指数在32.7%45.4%之间。内蒙沙尔沁,四川新都,甘肃民乐,云南小哨4个地区炭疽病发生较轻,病情指数均在30%以下。对上述炭疽病发生严重地区,感染炭疽病枝条和健康枝条的干重、常规营养成分和18种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3个地区健康枝条干重和粗蛋白含量均显着大于感染炭疽病的枝条(P<0.05),且干重损失量达17.05%22.35%,粗蛋白损失量达18.2%30.03%。健康枝条中性和酸性洗涤纤维的含量均显着小于感染炭疽病的枝条(P<0.05),而粗脂肪含量健康枝条与感染炭疽病枝条间无显着差异(P>0.05)。总体上,感染炭疽病枝条的总氨基酸含量和必需氨基酸含量均显着低于健康枝条(P<0.05),且总氨基酸损失量达24.85%30.26%,必需氨基酸损失量达21.37%30.86%。另外,炭疽病害发生与干重、常规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含量的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植物的干重、粗蛋白、粗灰分、木质素、总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含量与炭疽病害发生呈负相关,而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与炭疽病害发生呈正相关。4.通过致病性测定,明确了5种炭疽属病原接种苜蓿种子、生长4天幼苗、生长4周植株后,均可造成病害并引致炭疽症状,并且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影响较大,所以这些病原可能是田间苜蓿播种到发芽死亡的病因。综合来看,测试所用的6个炭疽菌株对紫花苜蓿致病力依次为三叶草炭疽菌C.trifolii(JQLYZ21)>平头炭疽菌C.truncatum(CFLYZ34)>毁灭炭疽菌C.destructivum(XDLYZ45)>北美炭疽菌C.americae-borealis(SEQ2LYZ14)>菜豆炭疽菌C.incanum(CFL2YZ41)>北美炭疽菌C.americae-borealis(MLLYZ28)。5.通过调查、病原物分离鉴定和致病性测定,明确了四川西昌发生的苜蓿茎斑病(Nothophoma sp.)是一种新病害,于我国首次报道。甘肃发生的苜蓿黄萎病(Verticillium alfalfae)和赤峰发生的苜蓿根腐病(Cylindrocladium sp.)为我国两种苜蓿病害新记录,且苜蓿黄萎病是我国的一种对外检疫病害。

王瑞峰[7](2019)在《施肥和接种根瘤菌对草原3号杂花苜蓿生长及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 ——以内蒙古扎鲁特旗科尔沁沙地苜蓿栽培为例》文中指出在苜蓿栽培生产过程中,除受到气候、土壤、水分等因素的限制外,施肥策略(施肥、施肥频率和接种根瘤菌)成为影响苜蓿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的关键因素。在内蒙古扎鲁特旗多年未种植过牧草的科尔沁沙地上,结合当地苜蓿产业需求,于2015年选取国内外13个苜蓿品种进行适应性试验,结果表明在株高、产量、越冬率等方面草原3号杂花苜蓿表现优异,进一步对其开展了施肥策略研究。在建植时进行根瘤菌接种,生长第2年设置5个施肥量(40、50、60、70、80kg/亩)和3个施肥频率(4、6、8次)的处理,在其生长的第3年继续观测施肥的后效性。通过分析不同施肥量、施肥频率和根瘤菌接种对苜蓿地上生物量、生长速率、品质、营养物质分配、土壤化学计量、及后续产量、返青等影响,总结出在较贫瘠的科尔沁沙地上种植苜蓿对施肥的响应规律,为该地区苜蓿栽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苜蓿草产量相关的地上生物量、茎重、生长速率等指标主要受施肥量的线性效应及二次效应、根瘤菌和施肥频率交互作用的影响,且地上生物量受施肥量的影响较大,受根瘤菌和施肥频率交互作用影响较小。地上与地下生物量分配主要受根瘤菌和施肥频率的交互作用影响,且为负效应,其中,根瘤菌与施肥量的交互作用对地上物质分配影响较大。2.根瘤菌与施肥频率的交互作用对茎NDF、叶NDF和叶RFV影响较大。叶ADF含量主要受施肥频率的影响,茎ADF含量主要受根瘤菌的影响。茎RFV值和叶蛋白质含量主要受根瘤菌和施肥频率的交互作用影响。茎蛋白质含量主要受施肥频率的二次效应、根瘤菌与施肥量的交互影响、施肥量与施肥频率的交互影响。3.苜蓿栽培草地土壤无机碳、NO3-N受施肥次数、根瘤菌的二次效应、施肥频率的二次效应、根瘤菌与施肥频率的交互作用影响,其中受施肥频率的影响最大。土壤NH4-N受根瘤菌与施肥频率的交互作用影响最大。根瘤菌、施肥量、施肥频率与土壤全N及其他养分(无机碳、NH4-N、NO3-N)构成典型相关关系,各处理对土壤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根瘤菌、施肥量及施肥频率,比值为3.64:1.95:1,其中根瘤菌的影响系数达到0.8581。4.中等施肥水平及接种根瘤菌可显着提高苜蓿地上生物量,第二年地上生物量最大的组合为接种根瘤菌、施肥量为900kg/hm2,施肥6次总计17228.3kg/hm2。接种根瘤菌会促进最后一茬苜蓿的生长,根冠比、地下生物量均明显增加,而ADF和NDF含量下降。接种根瘤菌后苜蓿越冬率明显提高(10.8%),同时有助于苜蓿的返青。根瘤菌接种可降低肥料的使用量;施肥量、根瘤菌、施肥频率对土壤特性的贡献60.10%,对苜蓿长势的贡献为39.58%,对苜蓿品质的贡献为17.09%。5.综合考虑苜蓿产量、品质、返青、土壤养分利用方面,接种根瘤菌,施肥量为60kg/亩,施肥6次为该地区最优组合。

孟凯[8](2019)在《内蒙古中部地区苜蓿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内蒙古中部地区是内蒙古苜蓿生产主产地,近年来随着苜蓿产业的快速发展,该区苜蓿产量和品质一直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下,高产优质苜蓿种植技术已滞后于当前苜蓿产业发展。本研究对苜蓿种植过程中的品种选择、种植密度、施肥配比、水肥耦合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选取了 3个内蒙古中部代表性的地区进行多年试验,试验设计包含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测土配方施肥试验设计、二次回归饱和D416最优试验设计等,通过对苜蓿生长特性、饲草产量、营养品质及土壤养分进行测定分析,得出如下结果:1、不同苜蓿品种间生长特性、饲草产量及营养品质方面表现各不相同,其中中苜1号在株高、生长速度上表现较好,中草3号茎叶比值较低,WL319HQ在鲜干比值较高,草原3号饲草产量较高,中草3号在CP、ADF、DDF含量及RFV表现较好。依据灰色关联度评价,中苜1号、草原3号、中草3号综合表现较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适宜生产推广应用。2、在30-60cm行距内,行距的变化对苜蓿株高、生长速度影响不显着,而在10-30cm行距内,行距的变化对株高和生长速度影响随生长年限的增加逐渐显着,株高、生长速度随行距增加而增加。种植行距对苜蓿茎叶比影响显着,在10-60cm行距内,茎叶比随行距增加呈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种植行距显着影响苜蓿产量的变化,产量随行距的增加而减少,但随着生长年份的增加,窄行距对产量增加作用逐年减弱。苜蓿CP含量和RFV在行距调控下差异显着,CP含量和RFV在10-30cm行距内随行距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在30-60cm行距内,随行距增加而降低。行距调控对苜蓿ADF和NDF的影响显着,在10-30cm行距内随行距增加先降低后增加,在30-60cm行距内随行距增加而增加。在10-30cm行距内苜蓿产量和品质等综合表现较好,适宜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推广应用。3、施肥可显着提升苜蓿株高和生长速度,降低茎叶比;施肥可提升CP含量和RFV,降低ADF和NDF含量。施肥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pH;氮磷钾配施能提高土壤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氮磷钾配施能显着增加苜蓿产量。在缺钾的试点,生长前期肥料对产量的贡献为钾>氮>磷,氮钾互作对产量为负效应,氮磷、磷钾互作为正效应。在缺磷的试点,生长前期肥料对产量的效应氮>磷>钾,氮钾、磷钾互作对产量为正效应,磷氮互作为负效应。通过模拟寻求分析得出在缺钾地区推荐施肥配比为磷肥25.08~30.69kg/hm2、钾肥 54.38~69.60kg/hm2、氮肥 58.50~77.63kg/hm2。在缺磷地区推荐施肥配比为磷肥147.68~185.63kg/hm2、钾肥51.38~66.75kg/hm2、氮肥40.80~53.10kg/hm2。4、灌水和施肥能显着提高苜蓿株高和生长速度,降低茎叶比和鲜干比,水肥对生长特性的作用大小为水>肥。水肥耦合显着增加苜蓿CP含量和RFV,降低ADF和NDF含量,水肥耦合效应中灌水对营养品质的效应大于施肥。水肥耦合能显着增加苜蓿产量,水肥因子对产量效应大小为水>氮>磷>钾,水、肥因子间互作效应显着,在生长第二年氮钾、磷钾互作为负效应,氮水、磷水、钾水、氮磷互作为正效应,生长第三年氮磷、氮钾互作为负效应,氮水、磷水、钾水、磷钾互作为正效应。最优的水肥配比为为氮肥90kg/hm2、磷肥75kg/hm2、钾肥45kg/hm2,灌水量 400mm。

叶舜[9](2019)在《火龙果园生草栽培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福州市马尾区琅岐榕升休闲农庄台湾红肉火龙果’软枝大红’为试验材料,通过对园内设施栽培的火龙果进行4种不同生草栽培处理,即:Ⅰ套种紫花苜蓿、Ⅱ套种白三叶、Ⅲ套种圆叶决明和Ⅳ自然生草,以清耕为对照,比较了不同生草栽培处理下,火龙果园内微环境、果实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等差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4种生草栽培处理均能显着降低夏季火龙果园内的温度,提高空气湿度。当6月平均气温在30℃以下时,圆叶决明处理降温增湿效果最明显,可使温度下降1.95℃,空气湿度提高10.2个百分点,当7月、8月平均气温在30℃以上时,白三叶处理降温增湿效果最佳,最高可使温度降低1.70℃,空气湿度提高12.9个百分点。2、与清耕相比,4种生草栽培处理能显着降低夏季火龙果园0 cm~20 cm 土层土壤温度和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含水量、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但不同生草栽培处理效果不同。生草栽培使土壤温度最高降低3.63℃,但不同生草栽培处理间无显着差异。自然生草栽培处理,使土壤含水量增加效果最明显,增幅达6.79个百分点;白三叶降低土壤容重的效果最佳,可达12.33%;紫花苜蓿处理提高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的效果最好,使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分别提高11.80和13.47个百分点。3、生草栽培能显着提高火龙果园0 cm~20 cm 土层有机质含量,但对土壤pH值无显着影响;生草栽培0.5a及1a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其中以套种白三叶处理效果最佳,0.5a和1a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0.36和0.84个百分点。4、除自然生草处理使火龙果园土壤全磷含量略有降低外,其余3种生草栽培处理能显着提高园内0 cm~20 cm 土层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等含量。套种圆叶决明处理提高土壤全氮含量的效果最佳,与清耕相比增幅可达96.72%;套种白三叶处理提高土壤全磷和碱解氮的效果最佳,增幅分别达到79.82%和130.05%;套种紫花苜蓿处理提高土壤全钾和速效磷的效果最佳,全钾和速效磷增幅分别达到12.82%和30.24%;自然生草处理提高土壤速效钾的效果最佳,增幅可达77.43%。5、4种生草栽培处理与清耕相比可显着提高火龙果园内0 cm~20 cm 土层中钙、铁和锌元素含量,其中以套种圆叶决明处理效果最佳,土壤中钙、铁和锌含量的增幅分别达20.16%、25.51%和52.94%,其余3种生草栽培处理土壤钙元素含量与清耕相比无显着差异;自然生草处理与套种紫花苜蓿处理能显着提高土壤铁元素含量,而套种白三叶处理土壤铁元素含量与清耕处理无显着差异;自然生草处理与套种白三叶处理提高土壤锌元素含量效果显着,套种紫花苜蓿处理土壤中锌含量与清耕无明显差异。生草栽培处理对土壤中镁元素含量无明显影响。6、与清耕处理相比,4种生草栽培处理均显着提高火龙果园内0 cm~20 cm 土层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等活性,其中以套种圆叶决明处理对提升土壤脲酶活性的效果最明显,土壤脲酶活性增幅达51.05%;套种紫花苜蓿处理对提高土壤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效果最明显,使上述各酶活性的增幅分别达 82.69%、131.40%和 120.00%。7、4种生草栽培处理均能提高火龙果的平均单果重、可食率和果实硬度,降低果皮厚度与果形指数,其中套种紫花苜蓿和自然生草处理在提高平均单果重和可食率以及降低果皮厚度方面的效果最明显,可使平均单果重增加32.66%,可食率增加4.25个百分点,果皮厚度降低29.33%,套种白三叶处理降低火龙果果形指数的效果较显着,可达6.60%,自然生草处理对提高果实硬度的效果最佳,可达31.25%。8、4种生草栽培处理均可提高火龙果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Vc及果胶含量。7月,套种圆叶决明处理提高上述营养物质含量效果最显着;8月,套种紫花苜蓿处理对提高火龙果实上述营养物质含量效果最显着。7月,各生草栽培处理火龙果实中可滴定酸含量与清耕无显着差异,8月,套种圆叶决明处理能明显降低火龙果果可滴定酸含量;套种白三叶处理使火龙果实中Vc含量增加,其余处理影响不大。9、生草栽培可抑制火龙果园内其他杂草的生长,显着降低其他杂草数量,其中套种紫花苜蓿处理抑制杂草效果最佳,使杂草数量降低84.09%。同时,生草栽培能显着降低火龙果园内因高温导致的枝条干枯率。套种紫花苜蓿处理后,火龙果枝条干枯率最低,与清耕相比枝条干枯率下降48.30%,从而直接影响挂果数及果实产量。在受高温影响最严重的8月,套种紫花苜蓿处理比清耕增产48.37%。但生草栽培使火龙果园内植株遭受棉铃虫和斜纹夜蛾幼虫为害率显着提高,且均以套种紫花苜蓿处理受害严重,受害率分别达8.03%和11.63%。10、本试验园在实际生产中,生草栽培处理需在夏季(7月~8月)额外支出草种、杀虫剂、播撒草种、喷药等人工费约100元~305元,节省除草剂和除草人工成本约270元,可使火龙果园每667 m2提高产值2920元~5672元。因此,生草栽培能显着提高火龙果园经济效益,其中以套种紫花苜蓿处理效果最佳,夏季(7月~8月)每667 m2可提高经济效益约5757元。

朱益帜[10](2019)在《锥栗园生草栽培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锥栗是我国重要的木本粮食树种。在锥栗园进行生草栽培,能改善果园土壤理化性质、降低管理成本,节省人力物力、提高果园产量。本试验以’华栗4号’作试材,在锥栗园中播种黑麦草、白三叶、紫花苜蓿和高羊茅之后,通过土壤理化性质分析、锥栗光合效能分析、果实产量和品质分析以及数据整理分析,探讨了锥栗园生草栽培技术的可行性和效果,目的在于找出适宜南方锥栗园生草栽培的方法。结论如下:1.在锥栗园进行生草栽培可以改善园内土壤环境且提高土壤酶活性。日平均地温最高的生草栽培处理为黑麦草园,地温为28.7 ℃,比清耕对照提高了 1.2 ℃,5.59%;生草栽培提高了锥栗园土壤含水率,黑麦草锥栗园提升尤其明显,在0-20 cm土层土壤、20-40 cm土层土壤、4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分别为 18.52%、19.11%、19.20%;在0-20cm土层,混播园、高羊茅园、黑麦草园、白三叶园和紫花苜蓿园对比清耕对照土壤容重分别降低了 3.08%、3.06%、5.32%、4.01%和3.56%、在20-40cm土层,土壤容重分别降低了 3.52%、1.52%、5.21%、3.52%和3.68%、在40-60 cm土层,土壤容重分别降低了 3.71%、3.71%、4.81%、3.82%和3.82%;黑麦草园0-20 cm、20-40 cm土层土壤孔隙度相比于清耕对照分别提高了 6.70%、19.89%;在0-20 cm土层,高羊茅园、紫花苜蓿园、黑麦草园、混播园、白三叶园土壤有机碳含量依次增加了72.32%、40.48%、201.21%、19.04%、52.38%;进行黑麦草生草栽培处理的锥栗园相比清耕对照土壤全氮含量分别提高了 122.22%、138.10%、144.32%;0-20 cm、20-40 cm土层黑麦草处理的土壤全磷含量相比于清耕对照分别提高了 31.18%、8.78%。高羊茅园、紫花苜蓿园、黑麦草园、白三叶园0-20 cm土层土壤中全钾含量分别比清耕对照提高了 24.05%、1.10%、49.00%、17.21%;高羊茅、紫花苜蓿、黑麦草、混播、白三叶处理的锥栗园0-20cm土层土壤速效磷含量相比清耕对照分别提高了 75.00%、59.21%、59.23%、6.58%、60.21%;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 35.52%、17.11%、139.47%、13.16%、60.52%;高羊茅园、紫花苜蓿园、黑麦草园、混播园和白三叶园在0-20 cm土层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比清耕对照提高了 17.49%、16.46%、21.60%、19.54%、15.43%;土壤蔗糖酶活性分别比清耕对照提高了 7.69%、16.15%、47.40%、16.05%、28.85%。其中黑麦草生草处理对锥栗园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提升效果更好,白三叶和紫花苜蓿次之,说明在锥栗园内种植黑麦草,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效果更好。2.生草栽培能够提高锥栗园锥栗的光合作用效能。不同生草栽培处理的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黑麦草园>紫花苜蓿园>白三叶园>高羊茅园>混播园>清耕园;黑麦草园、紫花苜蓿园、白三叶园内叶片蒸腾速率日均值比清耕对照分别高出1.48、0.74、0.70 mmol/m2·s;各生草栽培处理下的叶片水分利用率的日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高羊茅园>白三叶园>黑麦草园>紫花苜蓿园>混播生园>清耕对照。经过隶属函数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后,得到不同生草处理的锥栗光合效能排名从大到小依次为:黑麦草园>白三叶园>高羊毛园>紫花苜蓿园>混播园>清耕园。在主成分分析法能够提供88.48%的信息情况下,黑麦草锥栗园2.70的光合效能综合得分比清耕园0.94的光合效能综合得分提高了187.23%,效果显着。3.生草栽培能提高锥栗产量及品质。生草栽培可以提高锥栗的鲜重和干重,黑麦草锥栗园果实鲜重和干重分别为:7.21 g和3.38 g;部分生草栽培处理能够提高锥栗果园内锥栗的产量,其中黑麦草锥栗园锥栗果实产量最高,平均值达到了 8.52 kg/株,相比清耕对照提高了 0.55 kg/株;不同生草栽培处理锥栗园产量由高到低顺序依次是:黑麦草园>紫花苜蓿园>白三叶园>清耕对照>混播园>高羊茅园;黑麦草生草栽培处理的锥栗果实的纵横径、淀粉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还原糖含量、结实率等指标均要高出其他不同处理;同时测定了果实含水率、空苞率、产量等指标。经过隶属函数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数理量化统一分析后,得到锥栗果实产量和品质的综合评分从大到小依次为:黑麦草园>紫花苜蓿园>白三叶园>清耕对照>高羊茅园>混播园。综上所述,通过分析,生草栽培技术适用于南方锥栗园,黑麦草是锥栗园生草栽培的理想草种。

二、紫花苜蓿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紫花苜蓿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分根区灌溉对紫花苜蓿产量稳定性和氮磷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分根区灌溉技术提出、优点及其应用
        1.2.2 分根区灌溉对作物地上生物量及节水效益影响的研究
        1.2.3 分根区灌溉对作物根系生物量、形态及生理活性影响的研究
        1.2.4 分根区灌溉对作物氮磷利用的影响研究
        1.2.5 分根区灌溉对土壤氮磷可利用性的影响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2.1 试验区自然概况
    2.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2.2.1 试验设计
        2.2.2 试验小区建立
        2.2.3 灌溉处理与田间管理
        2.2.4 土壤水分监测
    2.3 植物和土壤样品采集、测定及指标计算
        2.3.1 样品采集
        2.3.2 样品处理
        2.3.3 植物土壤样品测定
        2.3.4 指标计算
    2.4 数据处理和分析
第三章 分根区灌溉对紫花苜蓿产量稳定性和节水效益的影响
    3.1 结果
        3.1.1 分根区灌溉对紫花苜蓿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3.1.2 分根区灌溉对紫花苜蓿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1.3 分根区灌溉对紫花苜蓿水分生产力的影响
        3.1.4 分根区灌溉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3.2 讨论
        3.2.1 分根区灌溉与紫花苜蓿产量的稳定性
        3.2.2 分根区灌溉与节水效益
        3.2.3 分根区灌溉与经济效益
    3.3 小结
第四章 分根区灌溉对紫花苜蓿叶茎根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4.1 结果
        4.1.1 分根区灌溉对紫花苜蓿叶茎根生物量的影响
        4.1.2 分根区灌溉对紫花苜蓿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4.2 讨论
        4.2.1 分根区灌溉与紫花苜蓿叶片、茎和根系生物量
        4.2.2 分根区灌溉与紫花苜蓿生物量在叶片、茎和根系的分配
    4.3 小结
第五章 分根区灌溉对紫花苜蓿根系吸收能力的影响
    5.1 结果
        5.1.1 分根区灌溉对紫花苜蓿根颈特征的影响
        5.1.2 分根区灌溉对紫花苜蓿根系形态学特征的影响
        5.1.3 分根区灌溉对紫花苜蓿根系生理活性的影响
        5.1.4 根颈特征、根系形态特征与生理活性间的关系
    5.2 讨论
        5.2.1 分根区灌溉与紫花苜蓿根颈特征
        5.2.2 分根区灌溉与紫花苜蓿根系形态学特征
        5.2.3 分根区灌溉与紫花苜蓿根系生理活性
    5.3 小结
第六章 分根区灌溉对紫花苜蓿氮磷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6.1 结果
        6.1.1 分根区灌溉对叶、茎和根氮含量的影响
        6.1.2 分根区灌溉对叶、茎和根磷含量的影响
        6.1.3 分根区灌溉对叶、茎和根氮吸收量的影响
        6.1.4 分根区灌溉对叶、茎和根磷吸收量的影响
        6.1.5 分根区灌溉对氮磷在紫花苜蓿植株叶茎和根分配的影响
    6.2 讨论
        6.2.1 分根区灌溉与紫花苜蓿植株叶茎根的氮磷吸收
        6.2.2 分根区灌溉与氮磷在紫花苜蓿植株叶片茎和根系的分配
    6.3 小结
第七章 分根区灌溉对紫花苜蓿植株氮磷计量比的影响
    7.1 结果
        7.1.1 分根区灌溉对紫花苜蓿叶茎根氮磷计量比和氮磷关系的影响
        7.1.2 生物量与氮磷计量比的关系
    7.2 讨论
        7.2.1 分根区灌溉与紫花苜蓿叶茎根中的氮磷计量比
        7.2.2 分根区灌溉条件下紫花苜蓿叶、茎和根中氮磷比与生物量的关系
    7.3 小结
第八章 分根区灌溉对土壤氮可利用性的影响
    8.1 结果
        8.1.1 分根区灌溉对紫花苜蓿栽培草地土壤水分、pH和容重的影响
        8.1.2 分根区灌溉对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和全氮含量的影响
        8.1.3 分根区灌溉对土壤硝态氮铵态氮比值、无机氮和全氮储量的影响
    8.2 讨论
        8.2.1 分根区灌溉与土壤水分和容重
        8.2.2 分根区灌溉与土壤氮可利用性
    8.3 小结
第九章 分根区灌溉对土壤磷可利用性影响
    9.1 结果
        9.1.1 分根区灌溉对土壤速效磷含量和储量的影响
        9.1.2 分根区灌溉对土壤全磷含量和储量的影响
        9.1.3 紫花苜蓿生长季产量与土壤磷可利用性的关系
    9.2 讨论
        9.2.1 分根区灌溉与土壤磷可利用性
        9.2.2 分根区灌溉条件下紫花苜蓿产量与磷可利用性的关系
    9.3 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内陆干旱区调亏灌溉对紫花苜蓿草地生产性能和水分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灌溉在农业上的发展
    2.2 农业中调亏灌溉研究进展
        2.2.1 调亏灌溉的概念
        2.2.2 调亏灌溉与作物水分生产力
        2.2.3 调亏灌溉的优缺点
    2.3 农田灌溉方式与效应研究进展
        2.3.1 灌溉方式对作物生长和生产性能的影响
        2.3.2 灌溉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3.3 灌溉方式对水资源利用的影响
    2.4 苜蓿灌溉及效应研究进展
        2.4.1 苜蓿草地的灌溉实践
        2.4.2 灌溉调节苜蓿的生长
        2.4.3 灌溉影响苜蓿的生产性能
        2.4.4 灌溉调控苜蓿耗水和水分利用
        2.4.5 灌溉影响苜蓿水分适应性的生理生化机制
    2.5 水分传输研究进展
        2.5.1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中的水分传输
        2.5.2 土壤水分传输理论与模型
        2.5.3 根系吸水研究
        2.5.4 蒸散发研究
    2.6 常用蒸散发模型
        2.6.1 单作物系数法
        2.6.2 双作物系数法
        2.6.3 其他蒸散发模型
    2.7 问题的提出
    2.8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8.1 研究内容
        2.8.2 技术路线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地概况
    3.2 试验设计与样地布置
        3.2.1 处理设计
        3.2.2 样地布置
    3.3 苜蓿草地建植与管理
    3.4 主要指标与测定方法
    3.5 模型修正与设置
    3.6 数据统计分析
第四章 调亏灌溉下苜蓿草地生产性能
    4.1 苜蓿干物质产量
    4.2 粗蛋白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
    4.3 苜蓿干物质产量与品质的关系
    4.4 苜蓿水分利用及灌溉量与苜蓿生长和生产的关系
    4.5 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调亏灌溉下苜蓿草地生长动态和光能利用
    5.1 物质积累与分配动态
    5.2 茎叶比动态
    5.3 株高生长动态
    5.4 叶面积指数生长动态
    5.5 光能利用特征
    5.6 苜蓿生长指标与土壤相对含水量的关系
    5.7 讨论
    5.8 小结
第六章 调亏灌溉下苜蓿草地耗水规律和水量平衡特征
    6.1 双作物系数模型的验证
    6.2 作物系数曲线
    6.3 草地蒸散特征
    6.4 土壤水分平衡过程
    6.5 最大根系层土壤含水率动态
    6.6 讨论
    6.7 小结
第七章 畦灌下苜蓿草地土壤水分动态和根系吸水
    7.1 土壤水分动态验证
    7.2 根区土壤含水率变化
    7.3 不同土层深度水分运动趋势
    7.4 根系吸水特征
    7.5 讨论
    7.6 小结
第八章 地埋滴灌下苜蓿草地土壤水分运移模式
    8.1 土壤水分的验证
    8.2 第1茬根系层土壤水分运移模式分析
    8.3 第2茬根系层土壤水分运移模式分析
    8.4 第3茬根系层土壤水分运移模式分析
    8.5 讨论
    8.6 小结
第九章 结论、创新点和存在的问题
    9.1 主要结论
    9.2 创新点
    9.3 不足之处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紫花苜蓿与3种禾本科牧草混播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来源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国内外混播研究概况
        1.1 牧草混播概述
        1.2 混播草种组合和混播比例研究现状
        1.3 紫花苜蓿混播研究现状
        1.4 无芒雀麦混播研究现状
        1.5 草地早熟禾混播研究现状
        1.6 苇状羊茅混播研究现状
    2.豆禾混播生物量特性研究
        2.1 株高
        2.2 茎粗
        2.3 生物量
    3.豆禾混播牧草品质特性研究
    4.豆禾混播土壤化学特性研究
        4.1 土壤养分含量
        4.2 土壤酶活性
    5.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5.1 研究目的、意义
        5.2 研究内容
        5.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紫花苜蓿与3 种多年生禾本科牧草混播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1.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自然概况
        1.2 供试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供试材料的采集
        1.5 生物量特性测定方法
        1.6 数据统计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 混播栽培方式下的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系统增产率和组分增产贡献率
        2.2 混播栽培方式下的相对总生物量和分生物量占比变化
        2.3 混播栽培方式对株高的影响
        2.4 混播栽培方式对牧草茎粗的影响
    3.讨论
    4.小结
第三章 紫花苜蓿与3 种禾本科牧草混播对饲草品质的影响
    1.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自然概况
        1.2 供试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供试材料的采集
        1.5 营养品质特性测定方法
        1.6 数据统计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 混播栽培方式对牧草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2.2 混播栽培对牧草酸性洗涤纤维的影响
        2.3 混播栽培对牧草中性洗涤纤维的影响
        2.4 混播栽培对牧草相对饲喂价值的影响
    3.讨论
    4.小结
第四章 紫花苜蓿与3 种禾本科牧草混播对土壤化学特性的影响
    1.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自然概况
        1.2 供试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供试材料的采集
        1.5 土壤化学特性测定方法
        1.6 数据统计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 混播栽培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2.2 混播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讨论
        3.1 混播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3.2 混播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小结
第五章 紫花苜蓿与3 种禾本科牧草混播效应综合评价
    1.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自然概况
        1.2 供试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供试材料的采集、测定指标及方法
        1.5 数据分析及灰色关联度
    2.结果分析
        2.1 紫花苜蓿与3 种禾本科牧草混播草地综合评价
    3.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4)高寒荒漠区灌溉和施肥对紫花苜蓿草地生产性能及越冬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灌溉影响牧草生产的研究
        1.2.2 施肥改善牧草生产性能的研究
        1.2.3 牧草越冬及其调节机制的研究
    1.3 青海高寒荒漠草原区的栽培草地
    1.4 问题的提出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2.1 试验材料及田间管理
        2.2.2 灌溉和施肥处理设计
    2.3 主要指标测定及计算
    2.4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第三章 灌溉和施肥对苜蓿生长和生产性能的影响
    3.1 灌溉和施肥对苜蓿生长的影响
        3.1.1 灌溉下建植当年苜蓿株高和叶面积指数
        3.1.2 灌溉和施肥下二龄苜蓿株高
    3.2 灌溉和施肥对苜蓿产量和叶茎比的影响
        3.2.1 灌溉下建植当年苜蓿干物质量
        3.2.2 灌溉和施肥处理下二龄苜蓿产量
        3.2.3 灌溉处理下建植当年苜蓿叶茎比
        3.2.4 灌溉和施肥处理下二龄苜蓿叶茎比
    3.3 灌溉和施肥对苜蓿营养品质的影响
        3.3.1 灌溉下建植当年苜蓿粗蛋白含量和产量
        3.3.2 灌溉和施肥下二龄苜蓿粗蛋白含量和产量
        3.3.3 灌溉下建植当年苜蓿初花期纤维含量
        3.3.4 灌溉和施肥下二年龄苜蓿初花期纤维含量
        3.3.5 灌溉下建植当年苜蓿全磷和全钾含量
    3.4 讨论
        3.4.1 灌溉和施肥对苜蓿生长特性的影响
        3.4.2 灌溉和施肥对苜蓿干物质产量的影响
        3.4.3 灌溉和施肥对苜蓿草营养品质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灌溉和施肥对苜蓿光能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4.1 灌溉和施肥对苜蓿光能利用的影响
        4.1.1 冠层光截获率和截获量
        4.1.2 苜蓿光能利用效率
    4.2 灌溉和施肥对苜蓿水分利用的影响
        4.2.1 土壤含水量
        4.2.2 苜蓿耗水量
        4.2.3 苜蓿水分利用效率
    4.3 讨论
        4.3.1 灌溉和施肥对苜蓿光能利用的影响
        4.3.2 灌溉和施肥对苜蓿水分利用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冬灌和施肥对苜蓿越冬性能的影响
    5.1 冬灌和施肥对苜蓿返青率的影响
    5.2 冬灌和施肥对苜蓿越冬相关物质的影响
        5.2.1 根颈可溶性还原糖含量
        5.2.2 根颈脯氨酸含量
        5.2.3 根颈可溶性蛋白含量
    5.3 讨论
        5.3.1 冬灌和施肥对苜蓿返青率的影响
        5.3.2 冬灌和施肥对苜蓿越冬相关物质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与不足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之处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绿肥在柑橘园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累积及其释放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果园绿肥种植及利用概况
        1.1.1 果园绿肥发展概况
        1.1.2 果园绿肥的种植模式和品种选择
        1.1.3 果园绿肥的利用方式
    1.2 绿肥在果园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功能
        1.2.1 果园种植绿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1.2.2 果园种植绿肥的水土保持效果
        1.2.3 果园种植绿肥对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2.4 果园种植绿肥的生态环境效应
    1.3 影响果园绿肥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的因素
        1.3.1 气候和土壤对果园绿肥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的影响
        1.3.2 绿肥品种对果园绿肥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的影响
        1.3.3 肥水管理对果园绿肥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的影响
        1.3.4 栽培措施对果园绿肥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的影响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3章 中国不同区域常见绿肥产量和养分含量特征及替代氮肥潜力评估
    3.1 材料与方法
    3.2 数据分析
    3.3 结果分析
        3.3.1 不同绿肥种类产量差异
        3.3.2 不同绿肥种类养分含量和累积量特征
        3.3.3 不同区域绿肥产量及养分含量差异
        3.3.4 不同地区种植豆科绿肥替代化学氮肥潜力评估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不同绿肥品种在柑橘园的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规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4.2 数据分析
    4.3 结果分析
        4.3.1 不同绿肥品种的生长发育特征
        4.3.2 不同绿肥品种养分含量
        4.3.3 不同绿肥品种养分累积量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土壤含水量对绿肥生长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5.2 数据分析
    5.3 结果分析
        5.3.1 土壤含水量对绿肥种植发芽的影响
        5.3.2 土壤含水量对绿肥产量的影响
        5.3.3 土壤含水量对绿肥农艺性状的影响
        5.3.4 土壤含水量对绿肥SOD、POD、CAT和 MDA含量的影响
    5.4 讨论
    5.5 小结
第6章 柑橘园土壤肥力对绿肥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地概况
        6.1.2 试验设计
        6.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6.2 数据分析
    6.3 结果分析
        6.3.1 土壤肥力对绿肥产量的影响
        6.3.2 土壤肥力对绿肥养分含量和养分累积量的影响
    6.4 讨论
    6.5 小结
第7章 不同播期对绿肥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地概况
        7.1.2 试验设计
        7.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7.2 数据分析
    7.3 结果分析
        7.3.1 不同播期对绿肥产量的影响
        7.3.2 不同播期对绿肥养分含量及养分累积量的影响
    7.4 讨论
    7.5 小结
第8章 果园免耕对绿肥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8.1 材料与方法
        8.1.1 试验地概况
        8.1.2 试验设计
        8.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8.2 数据分析
    8.3 结果分析
        8.3.1 果园免耕和翻耕对绿肥产量的影响
        8.3.2 果园免耕和翻耕对绿肥养分含量和养分累积量的影响
    8.4 讨论
    8.5 小结
第9章 绿肥腐解特征及养分释放规律
    9.1 材料与方法
        9.1.1 试验材料
        9.1.2 试验设计
        9.1.3 测定方法
    9.2 数据分析
    9.3 结果分析
        9.3.1 绿肥腐解特征
        9.3.2 绿肥养分释放特征
    9.4 讨论
    9.5 小结
第10章 结论
    10.1 主要结论
    10.2 本文创新点
    10.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第3章数据来源)
致谢
论文发表及参研课题情况

(6)紫花苜蓿炭疽病的病原及其致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炭疽菌属研究进展
        2.1.1 炭疽菌属的概述
        2.1.2 炭疽菌属的命名历史
        2.1.3 炭疽菌属的分类
        2.1.4 炭疽菌属与寄主关系
        2.1.5 炭疽菌属的生活型与侵染
        2.1.6 炭疽菌属的应用
        2.1.7 炭疽菌属的小结
    2.2 紫花苜蓿炭疽病研究进展
        2.2.1 紫花苜蓿
        2.2.2 紫花苜蓿炭疽病的病原
        2.2.3 不同病原引起的症状
        2.2.4 发生和危害
        2.2.5 发生规律
        2.2.6 防治
第三章 紫花苜蓿炭疽病的病害调查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调查地点信息
        3.2.2 病害调查与标本采集
    3.3 结果
        3.3.1 病害种类概况
        3.3.2 紫花苜蓿炭疽病的分布地区
        3.3.3 紫花苜蓿炭疽病的田间症状
        3.3.4 紫花苜蓿炭疽病的发生
    3.4 讨论
第四章 紫花苜蓿炭疽病的病原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组织病症和病原物分离
        4.2.2 病原物鉴定
        4.2.3 病原物产孢方式研究
        4.2.4 原病物生物学特性
        4.2.5 其它病害病原的分离鉴定
    4.3 结果
        4.3.1 组织病症及病原物分离
        4.3.2 炭疽属病原物鉴定
        4.3.3 炭疽属病原产孢及产孢方式
        4.3.4 炭疽属病原生物学特性
        4.3.5 其它病害及病原
    4.4 讨论
第五章 紫花苜蓿炭疽菌的致病性测定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种子和土壤处理
        5.2.2 供试菌株
        5.2.3 孢子悬浮液的配置
        5.2.4 种子致病性测定
        5.2.5 幼苗致病性测定
        5.2.6 植株致病性测定
        5.2.7 再分离
        5.2.8 数据统计
        5.2.9 其它病原菌致病性测定
    5.3 结果
        5.3.1 种子致病性测定
        5.3.2 幼苗致病性测定
        5.3.3 植株致病性测定
        5.3.4 其它病原菌致病性测定
    5.4 讨论
第六章 炭疽病对紫花苜蓿品质的影响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干重测定
        6.2.2 常规营养成分测定
        6.2.3 数据分析
    6.3 结果
        6.3.1 炭疽病对紫花苜蓿品质的影响
        6.3.2 炭疽病发生与品质的相关性
    6.4 讨论
第七章 结论性讨论
    7.1 主要结论与讨论
    7.2 创新点
    7.3 后续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
资助项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获得奖励
致谢

(7)施肥和接种根瘤菌对草原3号杂花苜蓿生长及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 ——以内蒙古扎鲁特旗科尔沁沙地苜蓿栽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苜蓿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2.1 我国苜蓿产业发展概况
        1.2.2 苜蓿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2.3 促进苜蓿产业发展的措施
    1.3 施肥对苜蓿生长的影响
        1.3.1 施氮肥对苜蓿生长的影响
        1.3.2 施磷肥对苜蓿生长的影响
        1.3.3 施钾肥对苜蓿生长的影响
        1.3.4 施复合肥对苜蓿生长的影响
    1.4 施肥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1.5 施肥频率对苜蓿生长的影响
    1.6 接种根瘤菌对苜蓿生长的影响
    1.7 技术路线
    1.8 选题依据
        1.8.1 适宜品种筛选
        1.8.2 选题依据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试验测定指标及方法
        2.3.1 苜蓿生长速率
        2.3.2 紫花苜蓿茎叶氮、磷含量
        2.3.3 紫花苜蓿地上生物量
        2.3.4 紫花苜蓿株高、茎叶比及根冠比
        2.3.5 紫花苜蓿干鲜比及茎叶ADF、NDF、Pr、RFV含量
        2.3.6 土壤氮、磷、无机碳、硝态氮及铵态氮含量
        2.3.7 紫花苜蓿越冬率及干草产量
        2.3.8 气象数据采集
    2.4 数据的计算
3 结果与分析
    3.1 根瘤菌、施肥量及频率对苜蓿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3.1.1 不同试验处理与苜蓿生物学特性回归性分析
        3.1.2 根瘤菌接种对苜蓿生物量的影响
        3.1.3 施肥量对苜蓿生物量的影响
        3.1.4 施肥频率对苜蓿生物量的影响
    3.2 根瘤菌、施肥量及频率对苜蓿物质分配规律的影响
        3.2.1 根瘤菌接种对苜蓿物质分配规律的影响
        3.2.2 施肥量对苜蓿物质分配规律的影响
        3.2.3 施肥频率对苜蓿物质分配规律的影响
    3.3 根瘤菌、施肥量及频率对苜蓿生长速率的影响
        3.3.1 根瘤菌接种对苜蓿生长速率的影响
        3.3.2 施肥量对苜蓿生长速率的影响
        3.3.3 施肥频率对苜蓿生长速率的影响
    3.4 根瘤菌、施肥量及频率对苜蓿品质的影响
        3.4.1 苜蓿翌年生物学特性与茎叶养分含量相关性分析
        3.4.2 试验处理与苜蓿茎叶养分品质回归性分析
        3.4.3 根瘤菌接种对苜蓿干鲜比、ADF和NDF的影响
        3.4.4 施肥量对苜蓿干鲜比ADF和NDF的影响
        3.4.5 施肥频率对苜蓿干鲜比ADF和NDF的影响
    3.5 根瘤菌、施肥量及频率对苜蓿人工草地土壤氮、磷含量及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3.5.1 试验处理与土壤全效养分回归性分析
        3.5.2 试验处理与土壤指标相关性分析
        3.5.3 根瘤菌、施肥量及频率对苜蓿人工草地土壤氮含量的影响
        3.5.4 根瘤菌、施肥量及频率对苜蓿人工草地土壤磷含量的影响
        3.5.5 根瘤菌、施肥量及频率对苜蓿人工草地土壤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3.6 根瘤菌、施肥量及频率对苜蓿氮、磷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3.6.1 根瘤菌、施肥量及频率对苜蓿茎叶全氮百分含量的影响
        3.6.2 根瘤菌、施肥量及频率对苜蓿茎叶全磷百分含量的影响
        3.6.3 根瘤菌、施肥量及频率对苜蓿茎叶氮磷比的影响
        3.6.4 根瘤菌、施肥量及频率对苜蓿根系全氮、全磷百分含量及氮磷比的影响
    3.7 根瘤菌、施肥量及频率对苜蓿后效的影响
        3.7.1 苜蓿第三年生物学特性与第三年的返青指标的回归性分析
        3.7.2 苜蓿第二年的生物学特性对第三年生物量的影响
        3.7.3 根瘤菌、施肥量及频率对苜蓿植株越冬率的影响
        3.7.4 根瘤菌、施肥量及频率对后续苜蓿干草产量的影响
        3.7.5 根瘤菌、施肥量及频率对后续苜蓿植株高度的影响
    3.8 苜蓿各指标与土壤养分及其与试验处理的关系
        3.8.1 苜蓿各指标的典型相关关系
        3.8.2 土壤各指标与苜蓿生物学特性的关系
        3.8.3 土壤养分与苜蓿茎叶养分含量的关系
        3.8.4 试验处理与土壤化学性质的关系
        3.8.5 试验条件下土壤矿化与苜蓿生长代表性变量的关系
4 讨论
    4.1 施肥对苜蓿地上生物量、品质及生长的影响
    4.2 根瘤菌接种对苜蓿地上生物量、品质及生长的影响
    4.3 施肥及根瘤菌接种对苜蓿氮磷含量的影响
    4.4 施肥及根瘤菌接种对土壤氮磷利用效率的影响
    4.5 施肥及根瘤菌接种对苜蓿后续产量及越冬率的影响
5 结论
6 创新点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8)内蒙古中部地区苜蓿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苜蓿产业发展现状
        1.1.1 国外苜蓿产业发展现状
        1.1.2 国内苜蓿产业发展现状
    1.2 苜蓿栽培技术研究
        1.2.1 苜蓿品种选择研究
        1.2.2 苜蓿种植密度研究
        1.2.3 苜蓿测土配方施肥研究
        1.2.3.1 测土配方施肥
        1.2.3.2 苜蓿施肥研究
        1.2.3.3 苜蓿配方施肥研究
        1.2.4 苜蓿水肥耦合研究
        1.2.4.1 水肥耦合效应
        1.2.4.2 苜蓿需水规律研究
        1.2.4.3 苜蓿水肥耦合研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3.1 苜蓿品种适应性评价
        2.3.2 苜蓿种植密度研究
        2.3.3 苜蓿配方施肥研究
        2.3.4 苜蓿水肥耦合效应研究
        2.3.5 试验测定指标
    2.4 数据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苜蓿品种适应性评价
        3.1.1 不同苜蓿品种生长特性比较
        3.1.2 不同苜蓿品种饲草产量比较
        3.1.3 不同苜蓿品种营养成分含量及饲用品质的比较
        3.1.4 相关性分析
        3.1.5 灰色关联分析
    3.2 苜蓿种植密度研究
        3.2.1 不同种植行距对生长特性的影响
        3.2.1.1 株高
        3.2.1.2 生长速度
        3.2.1.3 茎叶比
        3.2.1.4 鲜干比
        3.2.2 不同种植行距对苜蓿产量的影响
        3.2.3 不同种植行距对苜蓿营养品质的影响
        3.2.3.1 粗蛋白
        3.2.3.2 酸洗洗涤纤维
        3.2.3.3 中洗洗涤纤维
        3.2.3.4 相对饲用价值
    3.3 苜蓿配方施肥研究
        3.3.1 不同施肥配比对苜蓿生长特性的影响
        3.3.1.1 株高
        3.3.1.2 生长速度
        3.3.1.3 茎叶比
        3.3.1.4 鲜干比
        3.3.2 苜蓿产量对不同施肥配比的响应
        3.3.2.1 不同施肥配比对苜蓿产量的影响
        3.3.2.2 模拟寻优分析
        3.3.2.3 二因素互作分析
        3.3.2.4 单因素分析
        3.3.3 不同施肥配比对营养品质的影响
        3.3.3.1 粗蛋白
        3.3.3.2 酸性洗涤纤维
        3.3.3.3 中性洗涤纤维
        3.3.3.4 相对饲用价值
        3.3.4 不同施肥配比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3.3.4.1 pH和有机质
        3.3.4.2 全氮和碱解氮
        3.3.4.3 全磷和速效磷
        3.3.4.4 全钾和速效钾
    3.4 苜蓿水肥耦合研究
        3.4.1 苜蓿水肥耦合对生长特性的影响
        3.4.2 苜蓿水肥耦合对产量的影响
        3.4.2.1 产量水肥耦合效应
        3.4.2.2 氮、磷、钾、水因子互作效应分析
        3.4.2.3 单因素效应
        3.4.3 苜蓿水肥耦合对营养品质的影响
4 讨论
    4.1 苜蓿品种适应性评价
    4.2 苜蓿种植密度研究
    4.3 苜蓿配方施肥研究
    4.4 苜蓿水肥耦合研究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火龙果园生草栽培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果园生草栽培在果树上的应用综述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果园生草栽培研究现状
        2.1 果园常用的管理制度
        2.2 土壤生草对果园的影响
第二章 生草栽培对火龙果园微生态环境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方法
        1.4 测定内容与方法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草栽培处理对火龙果园空气温、湿度的影响
        2.2 生草栽培处理对火龙果园土壤温度及含水量的影响
        2.3 生草栽培处理对火龙果园土壤容重的影响
        2.4 生草栽培处理对火龙果园土壤孔隙度的影响
        2.5 生草栽培处理对火龙果园土壤pH值的影响
        2.6 生草栽培对火龙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2.7 生草栽培处理对火龙果园土壤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2.8 生草栽培对火龙果园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9 火龙果园空气温、湿度与土壤物理性质相关性
        2.10 火龙果园土壤物理性质、土壤 p H 值、有机质及营养元素相关性
        2.11 火龙果园土壤物理性质与土壤酶活性相关性
    3 讨论
        3.1 生草栽培对火龙果园空气温、湿度的影响
        3.2 生草栽培对火龙果园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3 生草栽培对火龙果园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第三章 生草栽培对火龙果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草栽培对火龙果果实生长动态的影响
        2.2 生草栽培对火龙果果实品质的影响
        2.3 火龙果园土壤物理性质与果实品质的相关性
        2.4 火龙果园土壤 p H 值、有机质以及营养元素与果实品质的相关性
    3 讨论
第四章 生草栽培对火龙果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草栽培对火龙果产量的影响
        2.2 生草栽培对火龙果园杂草种类、数量的影响
        2.3 生草栽培对火龙果园虫害发生的影响
        2.4 生草栽培对夏季高温火龙果生长的影响
        2.5 火龙果园生草栽培成本与经济效益分析
        2.6 火龙果园微环境、虫草害及植株生长状况的相关性
        2.7 火龙果园杂草、干枯状况与果实品质与产量的相关性
    3 讨论
        3.1 生草栽培对火龙果生长及园内生物的影响
        3.2 生草对火龙果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结论
    1 不同生草模式对火龙果园微生态环境的影响
    2 不同生草模式对火龙果果实品质的影响
    3 不同生草模式对火龙果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参考文献
附录 不同处理下火龙果园植株与生草状况
致谢

(10)锥栗园生草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国内外发展历程及现状
        1.1.1 锥栗简介
        1.1.2 果园生草栽培现状
        1.1.3 锥栗园生草栽培技术研究的现状
    1.2 研究内容
    1.3 总结
    1.4 展望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试验方法
        2.4.1 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
        2.4.2 土壤养分的测定
        2.4.3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2.4.4 光合日变化的测定
        2.4.5 锥栗产量的测定
        2.4.6 锥栗品质的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生草栽培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3.1.1 生草栽培对锥栗园土壤温度的影响
        3.1.2 生草栽培对锥栗园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3.1.3 生草栽培对锥栗园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3.2 生草栽培对锥栗园土壤有机碳及化学性质的影响
        3.2.1 生草栽培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3.2.2 生草栽培对锥栗园中土壤养分的影响
        3.2.3 生草栽培对不同锥栗园土壤有效养分的影响
    3.3 生草栽培对土壤中酶活性的影响
        3.3.1 生草栽培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3.3.2 生草栽培对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3.4 生草栽培对锥栗园中锥栗的光合作用的影响和锥栗园环境因子的影响
        3.4.1 不同生草栽培处理对锥栗园中锥栗光合作用光合参数变化特征的影响
        3.4.2 不同生草栽培处理对光合参数影响情况的相关性与主成分分析
    3.5 生草栽培对不同锥栗园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5.1 不同生草处理对锥栗园内锥栗果实性状的影响
        3.5.2 不同生草处理对锥栗园内锥栗果实品质的影响
        3.5.3 不同生草处理对锥栗园内锥栗果实产量的影响
        3.5.4 不同生草栽培处理对锥栗园内果实的综合评价
    3.6 结论
4 讨论与创新点
    4.1 讨论
    4.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紫花苜蓿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分根区灌溉对紫花苜蓿产量稳定性和氮磷利用的影响[D]. 张静. 兰州大学, 2021(09)
  • [2]内陆干旱区调亏灌溉对紫花苜蓿草地生产性能和水分利用的影响[D]. 刘敏国. 兰州大学, 2021(09)
  • [3]紫花苜蓿与3种禾本科牧草混播效应研究[D]. 来幸梁.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9)
  • [4]高寒荒漠区灌溉和施肥对紫花苜蓿草地生产性能及越冬的影响[D]. 乔子楣. 兰州大学, 2021(09)
  • [5]绿肥在柑橘园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累积及其释放特征研究[D]. 杨叶华. 西南大学, 2020(01)
  • [6]紫花苜蓿炭疽病的病原及其致病性研究[D]. 徐杉. 兰州大学, 2019
  • [7]施肥和接种根瘤菌对草原3号杂花苜蓿生长及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 ——以内蒙古扎鲁特旗科尔沁沙地苜蓿栽培为例[D]. 王瑞峰.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8)
  • [8]内蒙古中部地区苜蓿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D]. 孟凯.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8)
  • [9]火龙果园生草栽培效应研究[D]. 叶舜.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5)
  • [10]锥栗园生草栽培技术研究[D]. 朱益帜.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苜蓿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