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禅渊诗

黄庭坚禅渊诗

一、黄庭坚诗禅源笺补(论文文献综述)

熊建月[1](2020)在《《诗律武库》研究》文中指出《诗律武库》成书於南宋末,是一部提供典故及诗例以供诗歌写作使用的类书。《诗律武库》的作者旧题为吕祖谦,但历代对其皆有争议,通过分析书中内容,可知此书大量抄录了来自《分门集注杜工部诗》的注文,《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刊刻於1195—1224年,此时吕祖谦已谢世,故《诗律武库》并非吕祖谦编纂。《诗律武库》的版本包括二十卷宋刻本、三十卷宋刻本、明钞本、清影宋钞本、清郑尚忠桃源山庄刻本、金华丛书本等。通过对各版本的面貌、价值进行分析,可知国图藏明钞本是异於汲古阁的三十卷宋刻本的另一版本,内容较为完整,可补汲古阁本缺佚的内容。因此,《诗律武库》将来的整理校点或可采用汲古阁本(或清影宋钞本)为底本,用明钞本和郑尚忠本爲主要校本。《诗律武库》的体例为“以类系事”,全书28个门类中各条目由“典故”和使用该典的“诗例”组成,部分条目有小字夹注。《诗律武库》的分类标准和特点有其独特性:直接划分二级类目“门”;没有涉及宫廷的部分,仅收关於民间的内容;其部类划分还借鉴了诗集的分类方法,门类设置均有关於人际交往和日常生活。《诗律武库》的内容来源可分为“原出文献”和“抄出文献”。《诗律武库》内容的原出文献范围广泛,囊括经史子集,独特之处是书中收录了大量来自小说、传记及释道书籍中的内容,体现出书中典故“博”与“僻”(较宋以前的朝代而言)的特点。《诗律武库》的主要抄出文献为《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分门集注杜工部诗》以及《类说》《绀珠集》《内简尺牍编注》《锦绣万花谷》等。其中,抄出自《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的条目最多,约有391条,占全书一半篇幅,《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是南宋最为流行的苏诗注本,其最重要的特点是“徵引故实”。其次,《诗律武库》抄出自《分门集注杜工部诗》的条目亦较多,共一百余条,《分门集注杜工部诗》是南宋颇为流行的杜诗注本,收录的注家注文较多,且收录了大量伪苏注。《诗律武库》中引用的诗例大部分为杜甫与苏轼之诗作,此外还有李白、黄庭坚等大家以及一些名气较小诗人之诗,南宋诗人的诗作也占一定比例。书中虽有些“张冠李戴”写错诗作者的现象,但有不少佚诗、佚文可供《全宋诗》1佚补缺,文献价值较大。《诗律武库》所收典故为南宋人所熟习、常用,特点为“浅俗”,可分为“唐型典故”和“宋型典故”。“唐型典故”指唐以及之前朝代诗人熟悉、惯用之典,至宋代已成为宋人必备的知识储备。“宋型典故”则指宋诗中常用、具有典型宋调的典故。《诗律武库》中还收了一些为人熟知的伪典,包括“抄出自杜诗伪注的伪典”以及“来自伪典小说的伪典”。总之,《诗律武库》所收典故均为南宋人熟悉、惯用,多见於宋诗中,故此书可谓是一部“诗歌常见典故大全”。《诗律武库》的出现及其特徵与南宋中後期诗风关系密切。首先,南宋诗歌普及化大背景决定了《诗律武库》的普及化、通俗化特徵。随着晚宋诗歌下移、诗歌创作群体扩大、中下层诗歌消费市场的兴盛,类书、诗歌选本、诗话等普及性书籍大量涌现,这些书籍有其相同之处。《诗律武库》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诗林广记》虽性质各异,但分类或内容有许多相同之处,表明它们均面向广大普通知识分子及民众阶层,都体现普及化、通俗化的特点。其次,其成书与南宋中後期诗人的日常生活、交际需求密切相关,《诗律武库》的内容满足了诗人日常、交际场合写诗用典的需求。最後,以晚宋代表人物戴复古的诗作为例,可以看出《诗律武库》中的典故为南宋中後期诗人常用。通过对《诗律武库》作者、版本、体例、内容来源、引用诗例价值、收录典故特徵、成书背景、普及化性质等方面的探究,有助於我们在南宋诗歌普及化大背景之下理解此书“普及化”“通俗化”的特点,并且深入理解诗歌、典故与类书之间的关系。

何敏[2](2017)在《明代诗人王元翰研究》文中提出明代云南王元翰是一位言官,同时也是一位诗人,是晚明众多文人士子中的一员。本文以王元翰的诗歌文本为研究对象,结合王元翰的人生行迹,对王元翰的诗歌进行多元立体研究。本文将王元翰的诗歌与其生平、交游、仕宦、行旅结合起来作全景式的研究,以期展现出王元翰的人生图景和诗歌风采。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构成。绪论部分探讨本课题的理论意义,梳理本课题的研究现状,阐明本课题的主要观点,确定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和范围、研究思路和方法,并说明本课题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介绍明代云南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并对王元翰的生平和着述作详细介绍。第二章论述王元翰出仕言官,随宦海浮沉的诗歌与心旅。第三章从王元翰生平交游情况入手,研究彼时诗人与友人的赠答诗、唱和诗、送别诗以及这些友人对王元翰诗歌创作的影响渗透。第四章跟随王元翰的行旅踪迹,感受诗人在行旅之中的生命形态与精神追求。第五章从诗歌整体着手,从多方面分析阐释王元翰诗歌宗杜的艺术倾向,并从明代唐诗学的背景和王元翰入学翰林的经历,分析王元翰诗歌宗杜的具体原因。本文以知人论世为出发点和目标,综合运用文本分析、文献考证、文化阐释、归纳研究等研究方法,辅之以历史学、地理学、文艺学、统计学等相关研究方法对王元翰的诗歌进行研究,详细考述了王元翰的生平事迹与诗歌创作情况,展现了明代着名言官王元翰的人生行迹和文学风采,也从侧面窥探出晚明朝臣、诗人所处的政治背景与文化环境。

于广杰[3](2013)在《苏轼文人集团研究 ——以诗词书画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苏轼文人集团形成于北宋古文运动的发展期,与宋学向文学领域的拓展同步。这一文人集团在学术、文学、文化上继承了范仲淹、欧阳修等人倡导的庆历新政和新文化运动,是庆历学术在北宋中后期的传承者。他们不同于关、陕、廉、洛的儒家正统学术,也不同于南方新经济影响下兴起的荆公新学。而是流淌着先秦士人与汉、魏、南朝文士血脉的一群新的文人士大夫。他们因为宋代的右文政策,在政治上有了相当的话语权;在学术上秉承士人的独立思考精神,以开放的姿态和博采的胸怀关注着社会民生,形成他们独立的学术;在文学上,他们继续推进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于古文的题材、体制、艺术表现诸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尤其继欧阳修之后,进一步完善确立了与宋学“道统”并立的“文统”,从更高的层次上提升了文学的文化地位和社会价值。并使之成为宋学发展洪流中的一支汪洋巨川。“以文为诗”在北宋的文化背景下,经欧阳修、苏轼文人集团诗文革新运动的推动,成为宋代文人诗歌创作的主导形式。并由此完成了自中唐韩愈以来的“诗格”之变,形成独具特色的“宋诗体”。“以文为诗”的新变与此时经学、词、书画等领域的变化异体同质,都是北宋思想文化革新的产物。随着社会政治的变迁,中唐前后开始的文化转型,在北宋的政治体制和文化政策培育下发展壮大起来。文人士大夫的人格精神、观念意识、学术思想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北宋士人的新文化理念,施于经学则是儒学复兴运动,开启疑经复古,舍传注而独抒己意的宋学新风,至元佑时期形成“元佑新经义”。施于文,自宋初柳开始,接续中唐韩、柳的古文运动,创意造言,形成平易简洁的新文风。施于诗则打破自《诗经》以来“以诗为诗”的诗歌传统,代之“以文为诗”。施于词则是打破词的乐体本质与“花间宗风”,“以诗为词”,成曲子中缚不住的文人士大夫之词。于书画则是打破晋唐以来“尚法”的书画之风和依附政治教化的“画教”、“书教”,“以诗为画”,成“士人书画”一体。

宫波[4](2012)在《佛禅与王安石诗歌研究》文中提出《佛禅与王安石诗歌研究》这篇论文,是笔者对王安石诗歌研究的一种开拓与尝试。本人以王安石人生经历为脉络,以宋代至臻成熟的佛禅思想对诗歌内容所起地潜移默化之影响为依据;以佛禅在诗歌中所表现的活水源头为新能量,全面系统地研究佛禅与王安石诗歌的关系。笔者在此关注的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着眼于佛禅对王安石诗歌创作的启发和影响,旨在为深入研究佛禅与宋诗的关系提供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王安石的一生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其具体表现是多方面的。他出生在一个佛教世俗化的时代,自幼家乡佛教氛围浓重,成长过程中又受到佛教的熏陶。他少负绝资,“无所不读”,所读之书多与佛学有所沾染;为官之后更愿亲近佛教,所到之处必游历寺庙,广交高僧大德;经世济民期间更愿援禅入儒。晚年退隐钟山、与僧为伴、以寺为家、精研佛禅、游走山林、深悟禅意,并自号“半山道人”。其对宇宙人生的感怀,亦达佛家的“真如境界”。从王安石诗歌作品中看,其受佛禅影响至深,在他现存的1700多首诗中,与佛禅相关的诗歌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诗中可见其博大精深的佛禅思想,以及对诗歌与佛禅两种意境的互济互融。体现出其高超的创作形式和技巧,使他的诗歌具有独特魅力。其诗歌风格引领了宋代诗歌风貌。因此从佛禅的角度切入,来研究王安石诗歌创作是十分必要的。全文共分为六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选题的依据、目的和意义。简述宋代佛禅研究概况,宋诗研究概况,以及各时期“佛禅与王安石诗歌研究”的相关情况,阐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介绍了写作内容。第一章:王安石的佛禅修习与林下交游。以王安石人生脉络为主线,系统地阐述了他学佛修禅的历程。通过其林下交游、寺庙游历,力求准确描述佛教之于王安石的早期影响。第二章:王安石诗歌创作中彰显的佛禅精神。王安石的佛禅修习历程对其精神世界影响至深,他能从佛禅中汲取思想精华,以此用于人生实践和提升自我的精神世界。在他的诗歌作品中,亦能展示佛禅“万法皆空、人生如梦;本心是佛,无心是道;自性清净,随缘任运”的精神本体。第三章:王安石的诗歌构思与佛禅思维。王安石的诗歌构思得益于佛禅思维的泽润,与他深研佛典和禅僧交往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熟练掌握禅宗临济、云门的授课方法,深通“无念为宗、即事而真、触类是道”等修持方法,深刻理解“静观默想”、“直觉顿悟”以及“二道相因”等佛禅思维模式。静观默想思维模式丰富了他诗歌构思的本体,使“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新”所体悟的自然景物诗,往往具有无禅语而有禅意禅趣,寓禅理而不落形迹,可直感而不可诠说的特点。直觉顿悟思维模式使他“得鱼忘筌、舍筏登岸”,化解了他诗歌创作中“感性与理性、瞬间与永恒、个体与整体”的内在矛盾。“二道相因”的思维模式,使他的诗歌富有更深层次的含义。第四章:王安石诗歌技巧和佛禅的启示。王安石诗歌创作形式和技巧亦有自己的独特风貌,其诗歌技巧的形成与他非凡的经历、坚韧的意志、丰富的情感和对佛理禅旨的精妙把握关系密切。禅宗“翻案法”直接启示了王安石的翻案诗的创作。无论是翻历史旧案还是推陈出新都能化腐朽为神奇,即或付诸议论亦能获得美轮美奂的诗情和诗境。禅宗“颂古”直接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形式,“绕路说禅”在他这里直接变成了“绕路说诗”,其隐语的大量使用,使他的诗歌更为含蓄委婉,语句精丽,诗境内涵丰富。禅宗偈颂技巧直接启示了他的诗歌创作技巧,使其晚年诗歌技巧越发显得质朴清新、生动活泼,通透洒脱。在融入佛禅的同时,他能巧妙地剪裁和熔铸佛事。用语精深亦能达到自然天成,蕴含丰富的特点。其阐释佛理灵活,既能在叙事中点化出佛理之高深又能在写景中蕴含佛义之内涵,还能在议论中化用佛理之精髓。可见,王安石诗歌的技巧受佛禅启示,亦显现出巧夺天工,诗禅合一的高深境界。第五章:禅风流被与王安石诗风。宋代禅风流被与宋代特殊的政治和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帝王的支持下,在文人士大夫的簇拥下,禅宗得以迅速发展。其中文人归禅、僧人通儒和理禅融通为佛禅的自我完善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条件,使之既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又从中找到了改造自我的方式和方法。在不断适应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自我流变。特别是文字禅的兴盛,对禅宗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佛禅摆脱了过去尴尬的局面,广泛地使用语言和文字。僧人以诗证禅,文人以禅说诗,禅风的流被对王安石的诗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早期的诗歌作品受禅风浸染,其意气风发的诗风中亦蕴含着忧郁;中期他投入佛禅怀抱,诗歌作品“峭劲雄伟,光昌超逸”;晚期他融入佛禅,使其诗风“深婉精妙、空灵明净”。本文的创新与意义:第一,目前国内学术界之于禅宗与王安石诗歌的系统研究相对薄弱。王安石诗歌与佛禅的诸多关联尚未给予准确全面地揭示,真实可采信的历史描述及审美价值的有效传达尚有巨大的学术探讨空间。本文力求以宋代禅宗发展史和王安石的人生经历为脉络,从“佛禅”的角度,把禅宗与王安石诗歌的关系,完整、立体、准确地呈现出来,填补佛禅与王安石诗歌研究的某些空白,这是本文努力的方向目标,也是研究佛禅与宋代文学的新视角,新思路。第二,禅宗与王安石早期作品的研究往往容易被忽略,本文将依据宋代士大夫禅悦风行的大背景,依据王安石的佛禅修习,林下交游所形成的诗歌作品,研究王安石早期作品与佛禅、居士交往诗和寺院游历诗,可视为本选题的一个创新。第三,苏轼、黄庭坚禅宗与诗歌文学研究方兴未艾,而佛禅与王安石诗歌的研究起步嫌晚,多数研究者将注意力放在王安石晚年诗歌的研究上,即使对王安石的诗歌进行全面研究的学者也将探讨“荆公体”作为其研究的侧重点。本文立足于王安石诗歌中彰显的佛禅精神,来展示王安石博大精深的佛禅修为,也是本文的一种创新。第四,通过禅宗思维方式对王安石诗歌构思的影响,禅宗偈颂、翻案诗对王安石诗歌创作技巧的影响,来研究禅宗对王安石诗歌创作构思和形式技巧的启示,是本选题的又一创获。第五,宋代禅风的流被直接影响宋代的诗风,在目前存在的王安石诗歌研究方面,有关禅风对王安石诗风的影响,研究者只是寥寥数语,有的甚至一带而过。本文将就禅风流被对王安石诗风的影响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探讨,从而展现禅风与诗风互融共进的历史真实,这是本文学术价值的又一体现。

徐国娟[5](2010)在《黄庭坚哲学思想研究》文中认为黄庭坚是我国北宋着名的诗人、词人、书法家,并以诗歌及书法名世。长期以来,学术界对黄庭坚的研究多侧重于文学艺术,对其他方面则少有涉及。本文试图对黄庭坚的哲学思想进行探究,从黄庭坚的时代背景,生平,学术渊源来挖掘其哲学思想,从而探讨其哲学思想的影响。正文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黄庭坚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渊源。主要从黄庭坚所处的历史环境以及家学经历等方面去考察,探究其学术思想的渊源。第二部分:从儒学、佛学、道家以及三家融合等几个方面论述黄庭坚的哲学思想,期以揭示其哲学思想的全貌。第三部分:论证黄庭坚哲学思想对其践履功夫和艺术创作的影响。第四部分:总结全文,对黄庭坚的哲学思想进行归纳。

宏伟[6](2003)在《《梧门诗话》标点与释评》文中研究说明法式善(1753~1813)是清代乾隆(1736—1795)、嘉庆(1796—1820)年间着名的蒙古族内务府正黄旗人,蒙古乌尔济氏,字开文,号诗龛、时帆、梧门、陶庐、小西崖居士。原名运昌,乾隆五十年(1785)中进士时,乾隆皇帝亲改其名为“法式善”,满语为“奋勉有为”之意。法式善的父祖辈均在清廷供职,法式善于乾隆十八年(1753)生于京城。他生长在中原地区的文士世家,从小刻苦用功,好吟咏,终生创作了卷帙浩繁、门类众多的汉文着作。他是蒙古族着名的编撰家、文学家和诗歌理论家。他曾参加过《四库全书》、《全唐文》、《国朝文颖》、《熙朝雅颂集》(续编)等巨着的编撰工作。他还注意搜集和整理了当时的丰富资料。他任翰林院学士、国子监祭酒时,留意于搜集清代科举考试资料,编着《清秘述闻》、《槐厅载笔》两书。他所编辑的着作还有《同馆试录汇钞》四十八卷、《同馆赋钞》二十四卷、《同馆试律汇钞》二十四卷、《乾隆已亥恩科各省乡试齿录》一卷、《成钧课士录》等。这些着作记录了明清两代的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树木、历史资料等。法式善也是蜚声于乾嘉文坛的文学家。乾隆四十五年(1780),他二十六岁中进士后,渐次闻名,成为乾嘉文坛上的一颗明星。他的文学着作有《存素堂诗初集》二十四卷、《存素堂诗二集》八卷、《存素堂诗稿》二卷(又名为《诗龛咏物诗》)、《存素堂试帖诗》一卷、《存素堂文集》四卷、《存素堂文续集》二卷等诗文集。法式善又是一位杰出的诗歌理论家。其文学批评着作有《梧门诗话》十六卷、《八旗诗话》一卷、被选入《存素堂文集》和盛昱的《八旗文经》的序跋、书信等。《梧门诗话》是法式善诗歌理论的代表作。《梧门诗话》是蒙古族古代汉文文论中的一部论诗专着,是清代卷帙浩繁的诗话体着作之一。它是在中国古代文论的大环境中,继承和发展其传统的文学理论思想,受到王士祯和袁枚等人的影响。但法式善善学前人之长,而不袭前人之短,为时人称赞其诗论,“以为深得诗家上层之旨”,“祭酒善言性,以诗为情室;祭酒善言诗,以情为诗驿。”翁方纲在他主持京师诗坛三十年中,以诗话形式在晚年完成诗学批评着作《梧门诗话》与其它诸多论诗篇章,形成了自己独具面貌的“性情说”为核心的诗学理论思想。本学位论文由前言、绪论、《梧门诗话》标点与注释、参考资料索引等四个部分组成。前言系统地交代了选题宗旨、研究概况和研究方法。蒙古族古代文论是伴随着蒙古族古代文学创作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蒙古族游牧文化固有兼容性与自主性特征。这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促使了蒙古族古代文学家不仅用自己的母语来进行创作与着述,时而又使用其他兄弟民族的语言文字进行创作与着述,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蒙文、藏文、汉文着述便是三大组成部分。蒙古族古代文论就是在上述这三种丰厚的古代文学土壤中生根发芽,茁壮生长的。蒙文文论、藏文文论、汉文文论便是它主要三个分支。元明清三代,蒙古族汉文着作家创作卷帙浩繁的诗文作品,同时在中国古代文论的影响下,编撰了大量的文学批评作品。主要有注释、以诗论诗、序跋、诗话、画论等形式。主要

龙延[7](2001)在《黄庭坚诗禅源笺补》文中研究表明黄庭坚深受禅宗影响,其作品往往有较浓的禅味,或者喜欢在作品中使用禅宗或佛教典故,加上其用典灵活隐晦,往往让人难以得其真意。古代注家在这一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错漏之处也在所难免,本文以具体例子作了讨论。

二、黄庭坚诗禅源笺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庭坚诗禅源笺补(论文提纲范文)

(1)《诗律武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现状
        (1)《诗律武库》相关研究
        (2)宋诗“普及化”(“近世化”)研究综述
        (3)“伪典”“伪注”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第一章 《诗律武库》的作者、版本及体例
    第一节《诗律武库》的作者、性质及功用
        一、作者之争议
        二、性质及功用
    第二节《诗律武库》版本概述
        一、宋刻本
        二、清影宋钞本
        三、明钞本(校宋旧钞本)
        四、清郑尚忠桃源山庄刻本
        五、金华丛书本
        版本小结
    第三节《诗律武库》体例探究
        一、分类编排的总体格局
        二、分类标准及特点
    小结
第二章 《诗律武库》的内容与文献来源
    第一节《诗律武库》所收典故的“原出文献”
    第二节《诗律武库》所选典故的“抄出文献”
        一、抄出自《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的条目
        二、抄出自《分门集注杜工部诗》的条目
        三、抄出自《类说》《绀珠集》等其他书籍中的条目
    第三节《诗律武库》中的佚诗、佚文
        一、《诗律武库》引用的诗例“张冠李戴”误标作者的情况
        二、《诗律武库》中的佚诗、佚文
    小结
第三章 《诗律武库》所收的典故
    第一节《诗律武库》中的“唐型典故”
    第二节《诗律武库》所收的“宋型典故”
        一、前人从未使用过的“宋型典故”
        二、唐代及前代诗人较少使用,苏黄用後流行於世的“宋型典故”
        三、“以故为新”的“宋型典故”
    第三节《诗律武库》中的“伪典”
        一、《诗律武库》中抄出自杜诗“伪注”的“伪典”
        二、《诗律武库》中来自“伪典小说”的“伪典”
    小结
第四章 《诗律武库》与南宋诗歌
    第一节普及与通俗
    第二节生活与交际
    第三节戴复古诗歌用典与《诗律武库》
    小结
结语
附录一:《诗律武库》在主要目录书中的记载
附录二:《诗律武库》中作者待考与出处不明的诗例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2)明代诗人王元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课题的理论意义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本课题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生平:二毛已负平生志
    第一节 滇南邹鲁
    第二节 翰林书生
    第三节 谏垣楷模
第二章 交游:珍重交情一纸中
    第一节 结交公安诸贤
    第二节 往来东林君子
    第三节 谈笑四海僧士
第三章 仕宦:回首长安色黯然
    第一节 庙堂诗怨
    第二节 江湖诗隐
    第三节 复仕诗苦
第四章 行旅:游罢名山兴有余
    第一节 山水诗旅
    第二节 禅林礼佛
    第三节 怀古题诗
第五章 师法:少陵真得幽栖意
    第一节 师法杜甫
    第二节 宗杜成因
结语
附录一 王氏家族世系表
附录二 王元翰诗作行旅图
附录三 王元翰诗作仿杜词语一览表
附录四 王元翰诗作叠字词使用情况一览表
参考文献
后记
本人读研期间获奖情况一览表

(3)苏轼文人集团研究 ——以诗词书画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关于苏轼文人集团的界定
    二、 苏轼文人集团研究现状
    三、 选题意义
    四、 研究方法
第一章 苏轼文人集团形成及其成员
    第一节 苏轼文人集团的生成背景
        一、 新朝立极与政治改革苏轼文人集团形成的时代
        二、 宋代士风与苏轼文人集团的文化人格的形成
        三、 前辈的文化征舆与文化使命的授受传承
    第二节 苏轼文人集团的成员
        一、 苏轼文人集团成员界定
        二、 苏轼文人集团成员
    第三节 苏轼文人集团的成员构成分析
        一、 苏轼文人集团成员的地域分布
        二、 苏轼文人集团成员的学术背景概观
第二章 苏轼文人集团的形成过程
    第一节 元佑以前蕴育发展时期
    第二节 元佑时期成熟鼎盛时期
    第三节 元佑以后衰落时期
第三章 苏轼文人集团的诗歌创作以以文为诗为中心
    第一节 北宋以文为诗与诗体之变
        一、 以文为诗概念的提出
        二、 以文为诗的内涵
    第二节 苏轼文人集团与元佑诗坛
        一、 元佑诗坛与元佑体
        二、 苏轼文人集团的以文为诗与元佑体的形成
        三、 唱和诗与以文为诗以苏轼文人集团武昌西山唱和诗为中心
    第三节 苏轼文人集团的咏物诗与以文为诗
        一、 苏轼文人集团的咏物诗
        二、 苏轼文人集团的咏石屏诗与以文为诗
第四章 苏轼文人集团的词创作以以诗为词为中心
    第一节 词的士大夫化与以诗为词
        一、 以诗为词是词士大夫化的路径选择
        二、 以诗为词的发展过程
        三、 苏轼文人集团以诗为词的内涵
    第二节 苏轼文人集团以诗为词与词坛的论争
        一、 以诗为词与词坛的雅俗之辨
        二、 以诗为词与词体之辨
    第三节 苏轼文人集团词人的创作与用调
        一、 苏轼文人集团词人构成了北宋词坛第二代创作群体的主干力量
        二、 苏轼文人集团词人的用调情况
    第四节 以诗为词在苏轼文人集团的创作中的表现
        一、 自述词、寓意词与以诗为词
        二、 苏轼文人集团唱和词与以诗为词
        三、 苏轼文人集团的词戏与以诗为词
第五章 苏轼文人集团的绘画创作与文学以以诗为画为中心
    第一节 从以文为诗到以诗为画北宋士人画体的形成
        一、 唐五代以来文人士大夫对书画的染指及其新变
        二、 北宋古文运动对诗文书画综合艺术观念的影响
        三、 欧苏文人集团诗文书画一体的文艺观念与士人画的特征
    第二节 士人画形成的画史和诗史背景
        一、 士人画形成的画史背景以绘画媒介屏风为中心
        二、 士人画形成的诗史背景以写望诗为中心
    第三节 苏轼文人集团画家群体的形成
        一、 士人画创作群体的形成
        二、 苏轼文人集团画家群体成员
    第四节 苏轼文人集团题画诗与以诗为画
        一、 苏轼文人集团题画诗
        二、 苏轼文人集团的题画诗与诗画一律思想
    第五节 两宋题画词与诗词书画的结合
        一、 两宋题画词的数量统计
        二、 两宋题画词的题材
        三、 题画词与诗词书画综合艺术观念
    第六节 以诗为画对宋代画论的影响
        一、 以诗为画对《宣和画谱》的影响
        二、 以诗为画对邓椿《画继》的影响
第六章 苏轼文人集团在南宋、金的群体记忆
    第一节 南宋文人笔记中的苏轼文人集团记忆
        一、 陆游《老学庵笔记》中的苏轼文人集团记忆
        二、 洪迈《容斋随笔》与苏轼文人集团
    第二节 苏轼文人集团对金代文学的影响
        一、 苏学行于北
        二、 苏学北行的过程及其特征
        三、 苏学北行与金代词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读博期间科研情况

(4)佛禅与王安石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目的和意义
    二、佛禅与王安石诗歌研究概况综述
        (一)佛禅研究
        (二)佛禅与宋诗研究
        (三)王安石诗歌研究
    三、关于研究方法和写作思路
第一章 王安石的佛禅修习和林下交游
    第一节 王安石的佛禅修习
        一、家乡的佛教氛围及早期的学术思想
        二、执政变法期对佛禅的吸纳
        三、退隐后对佛禅的精研
    第二节 王安石的林下交游
        一、寺院游历
        二、禅僧交游
        三、居士交游
第二章 王安石创作中彰显的佛禅精神
    第一节 万法皆空,人生如梦
        一、万法皆空
        二、人生如梦
    第二节 即心即佛,无心是道
        一、即心即佛
        二、无心是道
    第三节 自性清净、随缘任运
        一、自性清净
        二、随缘任运
第三章 王安石的诗歌构思与佛禅思维
    第一节 王安石诗歌构思与佛禅之“静观、冥想”
    第二节 王安石诗歌构思与佛禅之“直觉顿悟”
        一、“直觉顿悟”之无念为宗
        二、“直觉顿悟”之即事而真
        三、“直觉顿悟”之触类是道
    第三节 王安石诗歌构思与佛禅之“二道相因”
第四章 王安石诗歌形式技巧和佛禅启示
    第一节 禅宗“翻案法”的诗法启示
        一、翻案法与翻案诗
        二、王安石的翻案诗
    第二节 禅宗“颂古”的诗式妙用
        一、禅宗颂古
        二、“颂古”式诗作
    第三节 佛禅“偈颂”对王安石诗歌技巧的影响
        一、质朴清新
        二、生动活泼
        三、透彻洒脱
    第四节 王安石诗歌融入佛禅的诸种形式
        一、化用佛事
        二、妙用佛语
        三、阐释禅理
第五章 禅风流被与王安石诗风
    第一节 “禅道烂熟”期的社会风习
        一、帝王支持,文士归禅
        二、不立文字与不离文字
        三、僧人的儒释融合论
        四、理禅融通,诗禅汇融
    第二节 禅风吹拂下的荆公诗风
        一、佛禅浸染的早期诗风
        二、会通佛禅的中期诗风
        三、精研佛禅的晚期诗风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佛禅与王安石诗歌一览表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5)黄庭坚哲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黄庭坚的生平与学术渊源
    1.1 生平事迹
    1.2 学术渊源
2 黄庭坚的哲学思想
    2.1 传统儒学思想与黄庭坚
    2.2 黄庭坚哲学思想与佛教的关系
    2.3 从道家的角度看其哲学思想
    2.4 时代的烙印:儒佛道融合
3 哲学思想支配下的践履功夫与艺术创作
    3.1 践履功夫
    3.2 艺术创作
4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梧门诗话》标点与释评(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一 蒙古族古代汉文文论及其研究概况
    二、法式善和他的《梧门诗话
        (一) 法式善的生平与创作
        (二) 《梧门诗话》创作背景及其特点
《〈梧门诗话〉标点与注释
    《梧门诗话》卷一
    《梧门诗话》卷二
    《梧门诗话》卷三
    《梧门诗话》卷四
    《梧门诗话》卷五
    《梧门诗话》卷六
    《梧门诗话》卷七
    《梧门诗话》卷八
    《梧门诗话》卷九
    《梧门诗话》卷十
    《梧门诗话》卷十一
    《梧门诗话》卷十二
    《梧门诗话》卷十三
    《梧门诗话》卷十四
    《梧门诗话》卷十五
    《梧门诗话》卷十六
参考论着及文献目录索引

四、黄庭坚诗禅源笺补(论文参考文献)

  • [1]《诗律武库》研究[D]. 熊建月.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2]明代诗人王元翰研究[D]. 何敏. 安徽师范大学, 2017(02)
  • [3]苏轼文人集团研究 ——以诗词书画为中心[D]. 于广杰. 河北大学, 2013(11)
  • [4]佛禅与王安石诗歌研究[D]. 宫波. 吉林大学, 2012(09)
  • [5]黄庭坚哲学思想研究[D]. 徐国娟. 华中科技大学, 2010(02)
  • [6]《梧门诗话》标点与释评[D]. 宏伟. 内蒙古大学, 2003(11)
  • [7]黄庭坚诗禅源笺补[J]. 龙延.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2001(04)

标签:;  ;  ;  ;  ;  

黄庭坚禅渊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