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哈密地区美洲斑潜蝇的发生与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阿腾古丽·艾思木汗[1](2021)在《入侵植物小蓬草在新疆的群落特征及气候变化下的潜在分布估计》文中研究表明小蓬草(Conyza canadensis),菊科白酒草属,原产于北美洲,为1级恶性入侵种。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新疆生态环境脆弱,易受到外来物种的入侵,目前已成为入侵植物较多的地区之一。2019-2020年对新疆地区小蓬草的群落进行调查,收集数据,计算物种的多度、频度、重要值和多样性指数等,分析小蓬草在新疆的分布区及其群落特征。利用GARP模型和MaxEnt模型预测入侵植物小蓬草在当前和未来气候(RCP4.5和RCP8.5)变化情景下的潜在适生分布区。从适宜生境的区域、适生区面积的变化、分布区质心移动路径和主导环境变量分析等多个角度对小蓬草在新疆的潜在分布格局进行了综合性预测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野外调查收集到的草本植物有45种,分属18科41属,主要以被子植物为主,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16科34属38种,占总科数的88.89%。单子叶植物2科7属7种,占总科数的11.11%。从科属上来看,主要以菊科、藜科和禾本科为主。群落内外来入侵植物2种。对不同生境草本植物的加权平均重要值进行分析,排在前三位的有小蓬草、萹蓄和杂配藜。小蓬草在各种生境的重要值都排在第一,路边和田边荒草地等人类活动较频繁的生境中小蓬草的重要值均高于其他生境,表明小蓬草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田边荒草地较其他生境群落多样性好,主要原因为田边荒草地的人为干扰适度,土壤条件较好。(2)通过ROC曲线和遗漏率两种模型评价指标得出模型的精度最高的是MaxEnt模型。当前时期预测的小蓬草适宜生境主要位于新疆北部、西部和东部的部分地区,包括阿勒泰地区的西部和东南部、塔城地区、博州、昌吉州的中部地区、伊犁州的北部和中部地区、乌鲁木齐市、部分阿克苏地区、克州和部分喀什地区。GARP模型预测的潜在适生区要比MaxEnt模型预测的广泛。未来气候情景下小蓬草的适宜生境未发生大幅度的迁移,分布格局总体趋于稳定,在RCP8.5情景下至2070s的扩增面积最大,局部区域面积的扩增主要位于哈密地区。RCP4.5情景下,2050s扩增的面积是2070s的1.6倍。RCP8.5情景下,2050s扩增的面积是2070s的1倍。随着气候变暖,小蓬草适宜生境的扩增和典型浓度路径CO2排放量呈现正相关。总体来看,小蓬草在新疆的分布未达到饱和,有向从北疆塔城地区向南疆地区除盆地外扩散的趋势。(3)当前气候情景下,MaxEnt模型的遗漏率为0.028,GARP模型的遗漏率为3.969,使用ROC曲线对MaxEnt模型的进一步验证得知其AUC值为0.858,表明模拟精度较高且MaxEnt模型效果优于GARP模型。(4)刀切法(jackknife test)分析表明降水量变异系数(bio15)、最干月份降水量(bio14)、最冷季平均温度(bio11)和最湿月份降水量(bio13)4个环境变量对小蓬草的分布影响最大。最干月降水量的值仅为4 mm时,小蓬草的存在概率达到了50%,表明小蓬草对干旱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5)气候变化背景下,位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西北部的和静县是小蓬草扩散蔓延的中心区域。随着气候变暖的加剧和时间的推移,小蓬草向西南和南方入侵的风险会持续升高。综合评估认定小蓬草为气候变化背景下新疆地区的高风险入侵植物,该种基于现存区域扩散至南疆和东疆的潜力巨大,新疆地区的小蓬草在本世纪中叶可能呈现爆发性的增长,应对气候变化情景下小蓬草入侵的高危区域进行早期预警,对现有的分布区域及时铲除,并进行扩散抑制。防控工作统筹兼顾,综合考虑其自身应用价值,以最小的环境和资源代价降低成本和难度。运用生态位模型时应根据自己的数据条件和研究需求进行选择,建议使用多种模型进行综合性的交叉分析,以打破单一模式的局限性。
陈泓渝[2](2020)在《“push-pull”策略在西花蓟马防治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新疆作为我国国土面积第一大省份,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对于现代化农业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设施蔬菜产业。然而,由于当地设施蔬菜产业田间管理不恰当、虫害防治技术薄弱、滥用化学农药等原因导致设施蔬菜害虫危害日益严重。因此,本研究通过南疆地区主要设施蔬菜害虫种类的调查,针对危害严重的害虫种类——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进行寄主植物趋性的筛选,以确定对西花蓟马具有明显趋性的寄主植物,并利用“push-pull”策略建立不同作物布局对田间西花蓟马的防治技术,为有效调控害虫对农作物的危害、减少农药使用量以及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南疆地区设施蔬菜主要害虫种类调查及分子检测:南疆地区设施蔬菜主要害虫种类有6科14种,包括蓟马、粉虱、蚜虫、斑潜蝇、地蛆、菜粉蝶等。这些害虫在番茄、辣椒、甘蓝、茄子、豇豆、葫芦瓜、芹菜、黄瓜等温室蔬菜上均有发生。经PCR鉴定,蓟马种类均为西花蓟马。2.西花蓟马对不同蔬菜寄主的选择性:本试验针对西花蓟马对不同寄主植物的取食、产卵选择性以及对不同寄主植物嗅觉行为反应的研究表明,西花蓟马无论取食还是产卵都偏好甘蓝和茄子,忌避芹菜和香菜;且对甘蓝和芹菜的嗅觉行为反应显着高于其他寄主植物,可得出西花蓟马最偏好甘蓝,忌避芹菜。3.不同作物布局对西花蓟马防控效果的比较:本试验采用不同植株布局(诱集处理、忌避处理、诱集-忌避处理)观察对西花蓟马种群的防控效果表明,田间不同植株布局处理对西花蓟马若虫、成虫种群动态都具有调控作用,诱集处理、忌避处理、诱集-忌避处理三种方式对西花蓟马种群的防治效果依次为54.35%、49.44%、75.44%。诱集-忌避处理对西花蓟马种群的防效要显着高于单一诱集处理和单一忌避处理,且防效期最长。运用“push-pull”策略对西花蓟马具有较好的防控效果。
王磊[3](2013)在《枣大球蚧在新疆的适生性与风险性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森林植物检疫对象枣大球蚧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枣大球蚧开始传入新疆。1980年首次在和田地区发现该虫,1983年在喀什地区枣苗上发现该虫,为弄清该害虫的发生规律从而采用有效的防范措施,于2012年4月~2012年10月在新疆伊犁地区、巴州地区、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开展了枣大球蚧适生性分析及其风险性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比较清楚的了解了枣大球蚧的生物学特性:包括生活史、习性与行为特征、发生规律、越冬存活率等。2.野外调查结果表明:枣大球蚧在新疆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轮台县、且末县、和静县)阿克苏地区(库车县、沙雅县),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阿克陶县),喀什地区(喀什市、巴楚县、伽师县、叶城县、泽普县、莎车县、英吉沙县、疏附县、疏勒县),和田地区(和田市、和田县、皮山县、墨玉县、洛浦县、策勒县、于田县、民丰县),均有分布。3.利用GARP软件及ArcGIS预测了枣大球蚧在新疆的潜在分布区:除北疆的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伊犁州大部分地区、昌吉州、乌鲁木齐市周边地区及南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其余各地州大部分地区均为枣大球蚧潜在适生分布区。4.对枣大球蚧在新疆的风险性进行评估分析,得出风险评估的风险等级(R值=1.77)得到相应科学合理的防治办法,为新疆制定枣大球蚧的风险管理策略、实施有效的管理和尽快遏制其扩散蔓延提供科学依据。
于海伦[4](2012)在《重大林果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新疆的风险分析》文中认为全球一体化促进了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同时为外来物种的入侵、传播和扩散创造了条件。外来物种的入侵在给世界很多国家造成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的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新疆特殊的地理区位和地缘优势在发展特色林果业的同时,也带来了生物入侵问题。由于人们对外来有害生物认识的不足,往往会错过防治的最佳时期,再加上缺少天敌制约,造成的损失极大。本文研究了国内外重要的林果外来有害生物,结合新疆地域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本文在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文献和资料的基础上,以新疆地缘条件为出发点,综合考虑新疆生态环境特点、新疆特色林果产业发展特点、新疆社会以及人文发展等特点,从大量信息中提炼出新疆特色林果业重大外来有害生物初步评估名单,该名单包括虫害、病害和有害杂草,考虑到了各种有害生物对新疆特色林果产业产生影响的可能性,并针对每一有害生物提出风险管理措施,对新疆特色林果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参考意见。(2)8种有害生物中梨火疫病Erwinia amylovora (Burrill) Winslow et al.对新疆的风险最大,苹果小吉丁Agrilus mali Matsumura和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Drury.)也达到了2.3分以上,葡萄根瘤蚜Daktulosphaira vitifoliae Fitch和沙棘木蠹蛾Holcocerus hippophaecolus达到2.2分以上,刺萼龙葵Solanum rostratum Dun,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苹楔天牛Saperda candida Fabriciu在2.1分以上,8种有害生物对新疆的风险程度都属于高度风险。(3)本研究提出的2种外来有害杂草:刺萼龙葵和加拿大一枝黄花,均已经有报道在新疆发现,并且刺萼龙葵已经在新疆建立了种群。根据已有报道加拿大一枝黄花对浙江某镇橘园造成绝收的危害,本研究在此将外来有害杂草考虑进对新疆特色林果业危害较大的物种之中,做到风险分析的完整。
郭文超,吐尔逊,周桂玲,刘忠军,张祥林,秦晓辉,李晶,张伟[5](2012)在《新疆农林外来生物入侵现状、趋势及对策》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摸清新疆近60年来农林外来生物入侵发生的现状、分布和发生趋势,以及对新疆农林生产和生态安全的影响等;总结新疆外来入侵生物防控存在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为新疆农林外来生物的监测和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收集、汇总和对比分析。【结果】根据文献记载和资料统计,近60年来新疆农林外来入侵生物达79种,其中害虫50种、病害19种、草害10种。入侵规律呈现出间隔期越来越短,突发性疫情频率越来越高的特点。近20年来新疆农林外来入侵生物呈爆发式增长态势,传入有害生物有58种,平均2.76种/年。入侵发生区分布不均衡,入侵来源以国内其它省份为主,无意引种是主要传播方式。【结论】虽然新疆农林外来生物入侵防控取得了显着成效,但是仍存在认识不足、控制不严和研究不透等问题。为此,应组建对区域性外来入侵物种的风险评估、早期预警监测和风险评估体系,发展快速检测和应急防控技术;加强区域性外来重大入侵生物研究和综合治理,确保新疆农林生产和生态安全。
张富荣,付和平,刘金泉,严海欧,李明[6](2010)在《包头地区美洲斑潜蝇年生活史的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美洲斑潜蝇在包头1 a发生1112代,其中5月10日至9月15日在露地发生56代,9月16日至翌年5月9日在加温温室发生67代。各代历期长短与气温关系较为密切。
赵琼[7](2009)在《中国西北五省区茧蜂资源调查及属的分类(昆虫纲:膜翅目)》文中提出本文对我国西北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五省区的茧蜂科Braconidae及蚜茧蜂科Aphidiidae的资源分布进行了调查,并对其进行了属的分类研究。检查了采自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五省区30个县、市的标本共约20,000号,重点研究了标本15,242号,共鉴定描述了茧蜂科的9亚科46属及蚜茧蜂科的8属。全文包括总论,茧蜂的地理分布及生物多样性分析,属的分类描述等3部分。总论介绍了茧蜂科及蚜茧蜂科的分类历史及分类沿革、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寄主范围及在害虫生物防治上的应用情况、西北五省区自然地理概况等。地理分布及生物多样性分析部分主要初步分析西北地区不同地理区系、不同生境、不同海拔及不同气候条件下,茧蜂各属的分布情况;分析了西北五省区的生物多样性指标。在属的种类描述部分,首先根据已有标本编制了各科已知属的分属检索表,然后描述了每个属的形态特征。每个属均按照属名、异名录、属模式种、研究历史及现状、属征以及在西北五省区的分布的顺序记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中国西北五省区茧蜂科及蚜茧蜂科地理分布及生物多样性中国西北五省区不同地理区系茧蜂资源的丰富程度为:古北界>东洋界;华北区>华中区>蒙新区>青藏区;不同生境茧蜂资源的分布为:山地>林区>农田>植物园区>山前草地=荒漠;不同海拔茧蜂资源的分布情况为:1000m-2000m >500m-1000m >2000m-3000m >500m以下>3000m以上;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情况为: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高原高寒气候>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多样性分析表明青海省茧蜂的均匀度最高,多样性指数也最高,但优势度指数最低;新疆地区的茧蜂的丰富度最低,多样性指数也最低,优势度指数最高;陕西省,甘肃省的茧蜂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相差不大;各地多样性指标差距不大。2茧蜂科及蚜茧蜂科的属的分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西北五省区茧蜂科Braconidae共有9亚科46属,它们分别是:反颚茧蜂亚科Alysiinae Stephens的反颚茧蜂属Alysia Latreille、缺肘反颚茧蜂属Aphaereta Foerster、开臂茧蜂属Asobara Foerster、巨穴反颚茧蜂属Aspilota Foerster、线痣反颚茧蜂属Dinotrema Foerster、光鞘反颚茧蜂属phaenocarpa Foerster、长痣反颚茧蜂属Tanycarpa Foerster;茧蜂亚科Braconinae Fabricius的阿蝇态茧蜂属Amyosoma Viereck、茧蜂属Bracon Fabricius、柔茧蜂属Habrobracon Ashmead;甲腹茧蜂亚科Cheloninae Nees von Esenbeck的革腹茧蜂属Ascogaster Wesmael、甲腹茧蜂属Chelonus Jurine、小甲腹茧蜂属Microchelonus Szepligeti、愈腹茧蜂属Phanerotoma Wesmael、合腹茧蜂属Phanerotomella Szepligeti;矛茧蜂亚科Doryctinae Forster的矛茧蜂属Doryctes、断脉茧蜂属Heterospilus Haliday、合沟茧蜂属Hypodoryctes Kokoujev、条背茧蜂属Rhaconotus Ruthe、柄腹茧蜂属Spathius Nees;优茧蜂亚科Euphorinae的蝽茧蜂属Aridelus Marshall、大颚茧蜂属Cosmophorus Ratzeburg、优茧蜂属Euphorus Nees、悬茧蜂属Meteorus Haliday、食甲茧蜂属Microctonus Wesmael、突眼茧蜂属Myiocephalus Marshall、毡腹茧蜂属Pygostolus Haliday、长柄茧蜂属Streblocera Westwood、汤氏茧蜂属Townesilitus Haeselbarth et Loan、赛茧蜂属Zele Curtis;小腹茧蜂亚科Microgastrinae Foerster的绒茧蜂属Apanteles Foerster s. str.、盘绒茧蜂属Cotesia Cameron、荻茧蜂属Diolcogaster Ashmead、长颊茧蜂属Dolichogenidea Viereck、刻茧蜂属Glyptapanteles Ashmead、小腹茧蜂属Microgaster Latreille、侧沟茧蜂属Microplitis Foerster;蚁茧蜂亚科Neoneurinae Bengtsson的华蚁茧蜂属Sinoneoneurus He, Chen et van Achterberg;潜蝇茧蜂亚科Opiinae Cresson的闭口茧蜂属Biosteres Foerster、衡痣茧蜂属Eurytenes Foerster、潜蝇茧蜂属Opius Wesmael、胫脊茧蜂属Utetes Foerster、缘脊茧蜂属Fopius Wharton;内茧蜂亚科Rogadinae的脊茧蜂属Aleiodes Wesmael、横纹茧蜂属Clinocentrus Haliday、内茧蜂属Rogas Nees。蚜茧蜂科Aphidiidae Haliday共有8属分别是:蚜茧蜂属Aphidius Nees;少脉蚜茧蜂属Diaeretiella Stary;全脉蚜茧蜂属Ephedrus Haliday;基突蚜茧蜂属Fissicaudus Stary & Schlinger;孔蚜茧蜂属Fovephedrus Chen;长径蚜茧蜂属Lipolexis Foerster;平突蚜茧蜂属Lysiphlebia Stary & Schlinger;蚜外茧蜂属Praon Haliday
王俊清[8](2009)在《枸杞木虱啮小蜂Tamarixa Lyciumi Yang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枸杞木虱Paratrioza sinica Yang & Li是枸杞的重要害虫,给我国枸杞产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为了给枸杞木虱的生物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作者对枸杞木虱的一种重要的专寄生天敌—枸杞木虱啮小蜂Tamarixa lyciumi Yang(膜翅目Hymenoptera:姬小蜂科Eulophidae)的形态、行为、发育、存活、繁殖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形态观察:成蜂体黑色,略带金属光泽,雌蜂个体明显大于雄蜂。卵长椭圆形,光滑,一端稍膨大。2.枸杞木虱啮小蜂在内蒙古西部地区1a发生5~6代,7月末8月初寄生率达到最高。3.枸杞木虱啮小蜂卵多产于枸杞木虱胸足间,产1粒卵需40~80s。羽化时间多集中在清晨6:00~8:00和下午18:00~20:00点间,雄性较雌性早羽化2~3d。雌雄虫均可多次交尾,交尾时间一般30~40s,交尾后便可产卵。成虫趋光性强,在黑暗状态下,行动迟缓,也不交配产卵。4.枸杞木虱啮小蜂大多进行两性生殖,少数雌蜂也能进行孤雌生殖,孤雌生殖所羽化的小蜂均为雄性。枸杞木虱啮小蜂的自然性比为1.51:12.28:l,平均1.80:1。5.第13d蜂龄的枸杞木虱啮小蜂的寄生能力较高。该蜂最喜寄生4龄枸杞木虱若虫,其次为5龄和3龄若虫。一头蜂一般一次只产一粒卵,寄生一头寄主,对已被寄生的寄主具有明显的辨别能力。在试验条件下,枸杞木虱啮小蜂不能在沙枣木虱和柽柳木虱等其它寄主上产卵寄生,只有枸杞木虱才能被枸杞木虱啮小蜂雌蜂所寄生。6.温度和补充营养对枸杞木虱啮小蜂成蜂寿命有显着影响。在1636℃间[0],分别以15%蜂蜜水溶液、15%蔗糖溶液、百事可乐、不喂食为营养源时,单头饲养未交配的枸杞木虱啮小蜂成蜂[0],随温度的升高,成蜂的寿命逐渐缩短,补充各种营养的成蜂寿命均在36℃时最短;在相同温度条件下补充营养能延长成虫寿命,取食15%蜂蜜水的寿命最长,不补充营养寿命最短。7.营养条件对枸杞木虱啮小蜂的繁殖有显着的影响。喂食20%蜂蜜水时其繁殖力最高,各指标均分别为:雌蜂寿命7.56d、雄蜂3.92 d,产卵期为7.16d、每雌蜂日均产卵5.65粒、一生总产卵量为40.24粒、羽化子蜂总数为35.68头;其次为20%蔗糖溶液,补充清水时只可延长枸杞木虱啮小蜂寿命而不能提高其繁殖力。8.通过室内实验发现,温度对枸杞木虱啮小蜂的发育、繁殖均有显着的影响。枸杞木虱啮小蜂卵、幼虫、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8.06℃、9.16℃和7.65℃,有效积温则分别为20.53、69.37和127.49日度;从卵发育到成虫需要8.22℃以上的有效积温217.21日度。成虫寿命与温度之间呈直线负相关,其关系式为:雌蜂y = -0.44x + 17.904(R2 = 0.9571),雄蜂y = -0.1864x + 7.82(R2 = 0.9136);成虫的平均总产卵量y与温度x呈抛物线相关,其关系式为:y = -0.2523x2 + 12.059x– 105.27(R2 = 0.9773)。枸杞木虱啮小蜂在温度为23.45℃时,单雌总产卵量达到理论最大值。9. 5℃下冷藏枸杞木虱啮小蜂蛹15天以内,不影响其正常羽化、繁殖。冷藏15d以上时羽化率显着降低;冷藏30d内对雌雄蜂寿命无明显影响,而且雌蜂寄生能力也没有受到显着影响。10.分别研究了枸杞木虱啮小蜂在25℃下对不同龄期枸杞木虱若虫及对4龄枸杞木虱若虫在不同温度下的寄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其功能反应均呈HollingⅡ型,且功能反应受到寄主龄期、温度、寄主密度和寄生物密度的影响。在相同寄主龄期下,枸杞木虱啮小蜂的寄生数量随寄主密度的增大而增加,不同龄期的寄生数量在4龄时最大,5龄时次之,3龄时最少;在同一温度下,寄生数量随寄主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在15℃~25℃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被寄生的枸杞木虱数量增加,但在25℃~35℃呈相反的趋势。枸杞木虱啮小蜂的寄生功能反应有较强的种内干扰作用,随自身密度(P)的增加,枸杞木虱啮小蜂对枸杞木虱4龄若虫的发现域(a)随之降低,枸杞木虱啮小蜂自身密度对其寄生能力的影响可采用Hassell-varley(1969)模型a = QP -m进行模拟,其关系式为a = 0.1222P -0.4641(25℃,4龄枸杞木虱)。上述枸杞木虱啮小蜂寄生生物学和繁殖生物学的研究结果,为以后的大量繁殖和进一步研究利用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因而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何善勇[9](2009)在《枣实蝇生物生态学特性及适生性分析》文中指出枣树重大检疫性害虫枣实蝇Carpomya vesuviana Costa于2007首次在我国新疆吐鲁番地区被发现,为摸清该害虫的发生规律以指导防控实践,于2007年9月~2008年10月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开展了枣实蝇生物生态学特性的研究及其适生性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野外调查表明:枣实蝇在吐鲁番地区主要分布于吐鲁番市的三堡乡、二堡乡、恰特喀勒乡、亚尔乡、胜金乡、艾丁湖乡、园艺场,鄯善县的鲁克沁镇、连木沁镇、达浪坎乡、迪坎儿乡、吐峪沟乡、辟展乡、七克台镇,以及托克逊县的夏乡和郭勒布衣乡;该虫在自然条件下可危害当地种植的所有枣树(Zizyphus jujuba Mill.)品种以及野生酸枣(Ziziphus jujuba Mill.var.spinosa(Bunge)Hu ex H.F.Chow),不危害当地其它瓜果;枣实蝇在吐鲁番地区1年可发生2~3代,世代重叠,以蛹越冬,翌年5月中旬越冬代成虫开始羽化,6月中旬枣树头棚果初次膨大时开始产卵,约5d后幼虫孵化,随即蛀食枣果,幼虫老熟后脱落枣果,入土约15cm范围内化蛹,9月下旬,以第二代晚熟幼虫所化之蛹和第三代蛹在枣树树盘土壤内越冬。野外色板监测诱集试验发现,枣实蝇成虫对绿色、黄色和青色敏感。野外成虫通常于上午羽化,出土后成虫需要立即补充营养,在野外喜取食枣树叶片上的蚧虫分泌物。室内提供10%的糖水和清水,成虫平均存活20d,最长可存活45d;只提供清水成虫最多存活4d,平均存活3d;而在不提供任何食物的条件下,成虫存活不足24h。成虫具多次交配习性,通常在补充营养后第6d进行交配,最快可在补充营养后第2天进行交配,室内交配时间平均为4h,最长可达8h,野外约为半小时。室内对雌成虫进行剖腹发现,单雌平均孕卵量为16粒,最多达26粒。野外当枣果平均大小为21mm×16mm时成虫开始产卵,卵被平产于枣果表皮下,每个产卵孔内1~2粒卵。初产时卵长椭圆形,乳白色有光泽,约5d左右幼虫开始孵化。枣实蝇幼虫为蛆形,3龄,白色至淡黄色,幼虫仅头部骨化,整个发育阶段在枣果内完成,老熟后于果实表面咬出圆形脱出孔,利用腹部肌肉的伸张脱离枣果,落地钻入土壤中化蛹。蛹形如米粒,黄色椭圆形,头部尖,尾部钝圆,身具横纹。室内恒温条件下测定出枣实蝇蛹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3.63℃,有效积温为807.55日度,根据吐鲁番20年(1988~2007)月均地表温度数据,使用小样本方法估算出月均地表温度的置信区间,利用有效积温法则,推算出2008年枣实蝇越冬代成虫初次出现日期范围为5月13日至22日,与2008年野外实测越冬成虫初次出现日期5月15日接近,测报结果较准确。室内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化蛹姿势对蛹的羽化率存在影响,平放、头向下和头向上3种姿势蛹的羽化率分别为78%、75%和62%,差异显着,平放羽化率显着高于其它两种方式。蛹的羽化率与土壤深度相关,蛹被置于深度分别为5cm、10cm、15cm、20cm、25cm和30cm的土壤中,其羽化率分别为80%、90%、30%、15%、0和0。土壤含水量试验结果表明,枣实蝇蛹适应于干旱的沙土环境,羽化受土壤湿度的影响较大,在相对含水量为0、20%、40%、60%、80%和100%的沙土中,蛹的羽化率分别为70%、40%、32%、22%、13%和3%。将蛹置于-10℃下冷冻,发现冷冻时间对蛹的存活率影响不大,冷冻5~30天成虫仍然能正常羽化;室内进行的成虫气味趋性试验发现,成虫对李(Prunus spp.)和梨(Pyrus sorotina)的气味表现出一定的趋性。通过实地调查研究以及查阅相关资料,整理出枣实蝇的基础生物学信息,采用CLIMEX和GARP两种适生性分析软件,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预测了枣实蝇在我国的适生区及适生程度。比较分析了两种软件的预测结果,同时结合枣树在我国的分布情况,认为枣实蝇在我国适生范围很广。其中高度适生区为新疆、河北、河南、安徽、江苏、云南、陕西、山西、山东、广西10个省区的绝大部分地区,中度适生区为、辽宁、宁夏、湖北、湖南、江西、福建6个省区的部分地区,低度适生区为甘肃、四川2省的局部地区。参照国际上有害生物危险性定量分析方法,首次对枣实蝇在我国潜在适生区内的危险性进行了综合评估,认为除湖北、湖南两省的风险程度中等外,枣实蝇在其它各适生区均具高度危险性。特别对枣实蝇在新疆枣产区的危险性进行了综合评估,在吐鲁番地区、和田地区存在中度危险性;在哈密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存在高度危险性。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厅哈密植物检疫站[10](2009)在《守好新疆东大门 把好植物检疫关——自治区农业厅哈密植物检疫站改革开放30年发展历程》文中研究指明0引言自治区农业厅哈密植物检疫工作站(简称哈简站),始建于1956年,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专职植物检疫工作站。实行由新疆农业厅直接领导的垂直管理体制。多年来,全站员工克服了自然条件恶劣、工作环境艰苦等诸多困难,发扬艰
二、哈密地区美洲斑潜蝇的发生与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哈密地区美洲斑潜蝇的发生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入侵植物小蓬草在新疆的群落特征及气候变化下的潜在分布估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小蓬草生物学特征 |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6.1 国内外入侵植物的研究现状 |
1.6.2 国内外植物群落的研究和进展 |
1.6.3 国内外物种分布模型的研究和进展 |
1.6.4 植物入侵的扩散机制 |
1.6.5 影响植物入侵的因素 |
1.6.6 植物入侵的影响 |
1.7 模型的选择和介绍 |
1.7.1 物种潜在分布原理的研究 |
1.7.2 MaxEnt模型的介绍 |
1.7.3 GARP模型的介绍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地理位置概况 |
2.1.2 地形概况 |
2.1.3 气候条件概况 |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2.2.1 分布数据的获取 |
2.2.2 环境因子数据的来源与预处理 |
2.2.3 软件和地图数据的来源 |
2.2.4 分布数据的预处理 |
2.3 研究方法 |
2.3.1 野外调查与样地设置 |
2.3.2 重要值和物种多样性指数 |
2.3.3 环境变量的筛选 |
2.3.4 GARP模型参数的优化 |
2.3.5 各模型的检验 |
2.3.6 适生区等级划分 |
第三章 入侵植物小蓬草群落分布状况 |
3.1 小蓬草入侵群落中各物种的分析 |
3.2 各生境中物种的重要值 |
3.3 物种多样性分析 |
3.3.1 物种丰富度指数 |
3.3.2 多样性指数 |
3.3.3 均匀度指数 |
3.4 小结 |
第四章 当前气候条件下小蓬草的潜在分布预测 |
4.1 基于MaxEnt模型的预测 |
4.2 基于GARP模型的预测 |
4.3 各模型精度的检验和选择 |
4.3.1 遗漏率的检验 |
4.3.2 ROC曲线的验证 |
4.4 小结 |
第五章 未来气候条件下小蓬草的潜在分布预测 |
5.1 小蓬草在新疆的适生区面积变化 |
5.2 适生区质心迁移特征 |
5.3 环境变量重要性评估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模型中运用的小蓬草各分布点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2)“push-pull”策略在西花蓟马防治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设施蔬菜概述 |
1.1.1 我国设施蔬菜概况 |
1.1.2 新疆地区设施蔬菜概况 |
1.1.3 新疆地区设施蔬菜主要害虫种类 |
1.2 西花蓟马概述 |
1.2.1 西花蓟马起源与分布 |
1.2.2 西花蓟马危害 |
1.2.3 西花蓟马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
1.2.4 西花蓟马主要防治措施 |
1.3 “Push-Pull”策略及应用 |
1.3.1 “Push-Pull”策略原理 |
1.3.2 “Push-Pull”策略研究现状 |
1.3.3 “Push-Pull”策略应用实例 |
1.4 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
1.4.1 研究目的、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南疆地区设施蔬菜主要害虫种类调查及分子检测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调查时间及地点 |
2.1.2 调查设施蔬菜种类 |
2.1.3 试验材料 |
2.1.4 试验方法 |
2.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南疆地区设施蔬菜主要害虫种类及分布 |
2.3.2 南疆地区蓟马种类PCR鉴定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西花蓟马对不同寄主的取食和产卵选择性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西花蓟马在不同蔬菜寄主植物上的取食偏好性 |
3.3.2 西花蓟马在不同蔬菜寄主植物上的产卵选择性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西花蓟马对不同蔬菜寄主的嗅觉行为反应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西花蓟马对不同设施蔬菜寄主植物的嗅觉选择性 |
4.3.2 西花蓟马对不同设施蔬菜寄主植物组合的嗅觉选择性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不同作物布局对西花蓟马防控效果的比较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不同植株布局对西花蓟马种群动态分布的影响 |
5.3.2 不同植株布局对西花蓟马种群防治效果的影响 |
5.4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1.1 南疆地区设施蔬菜主要害虫种类调查及分子检测 |
6.1.2 西花蓟马对不同蔬菜寄主的选择性 |
6.1.3 不同作物布局对西花蓟马防控效果的比较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3)枣大球蚧在新疆的适生性与风险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引言 |
1.1 球蚧类研究概况 |
1.2 适生性分析概述 |
1.3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 PRA 概述 |
1.4 研究主要内容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枣大球蚧生物学特性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 |
第3章 基于 GARP 的枣大球蚧在新疆的适生区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 |
第4章 枣大球蚧在新疆的风险性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讨论 |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主要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重大林果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新疆的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背景介绍 |
1.2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及发展现状 |
1.3 新疆林果业发展现状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新疆特色林果业外来有害生物初评 |
第3章 新疆特色林果业重大外来有害生物风险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小结 |
第4章 重大林果外来有害生物风险管理 |
4.1 对苹果小吉丁虫AGRILUS MALI MATSIMURA的风险管理建议 |
4.2 对刺萼龙葵SOLANUM ROSTRATUM DUN的风险管理建议 |
4.3 对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的风险管理建议 |
4.4 对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的风险管理建议 |
4.5 对葡萄根瘤蚜DAKTULOSPHAIRA VITIFOLIAE(FITCH)的风险管理建议 |
4.6 对沙棘木蠹蛾HOLCOCERUS HIPPOPHAECOLUS的风险管理建议 |
4.7 对苹楔天牛SAPERDA CANDIDA FABRICIU的风险管理建议 |
4.8 对梨火疫病ERWINIA AMYLOVORA的风险管理建议 |
4.9 其他相关风险管理建议 |
第5章 总结 |
5.1 本研究的结论 |
5.2 研究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中国西北五省区茧蜂资源调查及属的分类(昆虫纲:膜翅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总论 |
2.1 分类历史与分类沿革 |
2.1.1 茧蜂科的分类历史与分类沿革 |
2.1.2 蚜茧蜂科的分类历史与分类沿革 |
2.2 形态特征 |
2.2.1 头部 |
2.2.2 胸部 |
2.2.3 翅 |
2.2.4 足 |
2.2.5 腹部 |
2.3 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
2.3.1 寄主类型 |
2.3.2 寄生现象 |
2.3.3 主要寄主 |
2.4 系统发生关系 |
2.5 研究利用前景 |
2.6 中国西北地区茧蜂科的研究概况 |
2.7 研究材料与研究方法 |
2.7.1 标本来源 |
2.7.2 标本的采集 |
2.7.3 标本的制作 |
2.7.4 标本的观察和绘图 |
2.7.5 形态特征描述规格 |
3 中国西北地区茧蜂的地理分布及区系成分分析 |
3.1 中国西北五省区的自然地理概况 |
3.2 中国西北五省区茧蜂科及蚜茧蜂蜂科的分布类型与特征分析 |
3.2.1 不同地理区系中国西北五省区茧蜂资源的分布情况 |
3.2.2 不同生境中国茧蜂资源的分布情况 |
3.2.3 不同海拔中国西北五省区茧蜂资源的分布情况 |
3.2.4 不同气候类型中国西北五省区茧蜂资源分布情况 |
3.2.5 中国西北五省区茧蜂科及蚜茧蜂科的分布情况及生物多样性 |
4 分类记述 |
4.1 蚜茧蜂科 Aphidiidae Haliday |
蚜茧蜂属 Aphidius Nees |
少脉蚜茧蜂属 Diaeretiella Stary |
全脉蚜茧蜂属 Ephedrus Haliday |
基突蚜茧蜂属Fissicaudus Stary & Schlinger |
孔蚜茧蜂属 Fovephedrus Chen |
长径蚜茧蜂属 Lipolexis Foerster |
平突蚜茧蜂属Lysiphlebia Stary & Schlinger |
蚜外茧蜂属Praon Haliday |
4.2 茧蜂科Braconidae |
反颚茧蜂亚科Alysiinae Stephens |
反颚茧蜂属Alysia Latreille |
缺肘反颚茧蜂属Aphaereta Foerster |
开臂反颚茧蜂属Asobara Foerster |
巨穴反颚茧蜂属Aspilota Foerster |
线痣反颚茧蜂属Dinotrema Foerster |
光鞘反颚茧蜂属phaenocarpa Foerster |
长痣反颚茧蜂属Tanycarpa Foerster |
茧蜂亚科Braconinae Fabricius |
阿蝇态茧蜂属Amyosoma Viereck |
茧蜂属Bracon Fabricius |
柔茧蜂属Habrobracon Ashmead |
甲腹茧蜂亚科Cheloninae Nees von Esenbeck |
革腹茧蜂属Ascogaster Wesmael |
甲腹茧蜂属 Chelonus Jurine |
小甲腹茧蜂属Microchelonus Szepligeti |
愈腹茧蜂属Phanerotoma Wesmael |
合腹茧蜂属Phanerotomella Szepligeti |
矛茧蜂亚科 Doryctinae Forster |
矛茧蜂属 Doryctes Haliday |
断脉茧蜂属 Heterospilus Haliday |
合沟茧蜂属 Hypodoryctes Kokoujev |
条背茧蜂属Rhaconotus Ruthe |
柄腹茧蜂属Spathius Nees |
优茧蜂亚科Euphorinae Foerster |
蝽茧蜂属Aridelus Marshall |
大颚茧蜂属Cosmophorus Ratzeburg |
优茧蜂属Euphorus Nees |
悬茧蜂属Meteorus Haliday |
食甲茧蜂属Microctonus Wesmael |
突眼茧蜂属Myiocephalus Marshall |
毡腹茧蜂属Pygostolus Haliday |
长柄茧蜂属Streblocera Westwood |
汤氏茧蜂属Townesilitus Haeselbarth et Loan |
赛茧蜂属Zele Curtis |
小腹茧蜂亚科Microgastrinae Foerster |
绒茧蜂属Apanteles Foerster s. str |
盘绒茧蜂属 Cotesia Cameron |
荻茧蜂属 Diolcogaster Ashmead |
长颊茧蜂属 Dolichogenidea Viereck |
刻茧蜂属 Glyptapanteles Ashmead |
小腹茧蜂属 Microgaster Latreille |
侧沟茧蜂属 Microplitis Foerster |
蚁茧蜂亚科 Neoneurinae Bengtsson |
华蚁茧蜂属Sinoneoneurus He, Chen et van Achterberg |
潜蝇茧蜂亚科Opiinae Cresson |
闭口茧蜂属Biosteres Foerster |
衡痣茧蜂属Eurytenes Foerster |
潜蝇茧蜂属Opius Wesmael |
胫脊茧蜂属Utetes Foerster |
缘脊茧蜂属Fopius Wharton |
内茧蜂亚科 Rogadinae Foerster |
脊茧蜂属 Aleiodes Wesmael |
横纹茧蜂属Clinocentrus Haliday |
内茧蜂属Rogas Nees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枸杞木虱啮小蜂Tamarixa Lyciumi Yang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枸杞木虱及其天敌研究概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研究方法 |
2.2.1 枸杞木虱啮小蜂形态学研究 |
2.2.2 枸杞木虱啮小蜂的生物学研究 |
2.2.3 几种因素对枸杞木虱啮小蜂发育、寿命和寄生能力的影响 |
2.3 数据统计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枸杞木虱啮小蜂形态学特征 |
3.2 枸杞木虱啮小蜂的生物学特性 |
3.2.1 枸杞木虱啮小蜂与枸杞木虱种群消长规律 |
3.2.2 枸杞木虱啮小蜂的行为特征 |
3.2.2.1 产卵行为 |
3.2.2.2 羽化行为 |
3.2.2.3 交尾行为 |
3.2.2.4 趋光性 |
3.2.3 枸杞木虱啮小蜂生殖方式的研究 |
3.2.3.1 生殖方式 |
3.2.3.2 性比 |
3.2.4 枸杞木虱啮小蜂的昼夜羽化节律 |
3.2.5 不同日龄枸杞木虱啮小蜂的寄生情况 |
3.2.6 枸杞木虱啮小蜂对不同龄期寄主的寄生选择性 |
3.2.7 枸杞木虱啮小蜂雌蜂对已寄生寄主的识别能力 |
3.2.8 枸杞木虱啮小蜂选择寄主的研究 |
3.3 几种因素对枸杞木虱啮小蜂发育、寿命和寄生能力的影响 |
3.3.1 不同营养、温度条件对成虫寿命的影响(未产卵) |
3.3.2 营养条件对枸杞木虱啮小蜂繁殖力和成虫寿命(产卵后)的影响 |
3.3.3 温度对枸杞木虱啮小蜂发育的影响 |
3.3.3.1 枸杞木虱啮小蜂的发育历期与发育速率 |
3.3.3.2 枸杞木虱啮小蜂的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 |
3.3.3.3 枸杞木虱啮小蜂各虫态发育历期预测 |
3.3.4 温度对枸杞木虱啮小蜂繁殖力和成虫寿命(产卵后)的影响 |
3.3.4.1 不同温度对枸杞木虱啮小蜂繁殖力的影响 |
3.3.4.2 不同温度对枸杞木虱啮小蜂(产卵后)寿命的影响 |
3.3.5 低温冷藏枸杞木虱啮小蜂蛹对其繁殖力的影响 |
3.3.6 温度及寄主密度对枸杞木虱啮小蜂寄生行为的影响 |
3.3.6.1 枸杞木虱啮小蜂对不同龄期枸杞木虱的寄生功能反应 |
3.3.6.2 不同温度下枸杞木虱啮小蜂的寄生功能反应 |
3.3.6.3 枸杞木虱啮小蜂自身密度干扰效应 |
4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枣实蝇生物生态学特性及适生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枣实蝇在我国的发现鉴定过程及地位 |
1.2 枣实蝇分类 |
1.3 咔实蝇属介绍 |
1.4 枣实蝇鉴别特征 |
1.4.1 成虫主要形态特征 |
1.4.2 枣实蝇成虫与欧非枣实蝇成虫的鉴别特征 |
1.4.3 卵主要形态特征 |
1.4.4 幼虫主要形态特征 |
1.4.5 蛹主要形态特征 |
1.5 国外枣实蝇研究概况 |
1.5.1 枣实蝇危害情况 |
1.5.2 发生特点 |
1.5.3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
1.5.4 发生与果实理化性质的关系 |
1.5.5 枣实蝇的控制手段 |
1.6 我国重要果实蝇类害虫研究概况 |
1.7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RA简述 |
1.7.1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RA的定义 |
1.7.2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RA的步骤 |
1.7.3 PRA主要的分析模式与分析方法 |
1.7.4 有害生物风险评估 |
1.7.5 适生性分析 |
1.7.6 CLIMEX和GARP软件介绍 |
1.7.7 有害生物风险管理 |
1.7.8 有害生物风险交流 |
1.8 果实蝇类适生性分析的研究现状 |
1.9 研究背景与思路 |
1.9.1 背景 |
1.9.2 思路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枣实蝇在吐鲁番地区发生情况调查 |
2.2 枣实蝇生物学特性 |
2.2.1 野外生活史观察 |
2.2.2 生活习性观察 |
2.3 枣实蝇生态学特性 |
2.3.1 自然条件下寄主范围调查 |
2.3.2 枣实蝇蛹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的测定及应用 |
2.3.3 不同化蛹姿势与蛹羽化率的关系 |
2.3.4 不同土壤埋放深度对越冬蛹羽化的影响 |
2.3.5 不同土壤相对含水量对枣实蝇蛹发育的影响 |
2.3.6 低温条件下蛹的羽化率 |
2.3.7 成虫气味趋性试验 |
2.4 枣实蝇在中国的适生性分析 |
2.4.1 利用CLIMEX软件进行适生性分析 |
2.4.2 利用GARP软件进行适生性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枣实蝇在吐鲁番地区发生情况调查 |
3.1.1 枣实蝇分布范围及危害程度 |
3.1.2 枣实蝇分布特点 |
3.1.3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
3.2 枣实蝇生物学特性 |
3.2.1 野外生活史 |
3.2.2 生活习性 |
3.3 枣实蝇生态学特性 |
3.3.1 自然条件下寄主范围调查 |
3.3.2 枣实蝇蛹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的测定及应用 |
3.3.3 不同化蛹姿势与羽化率的关系 |
3.3.4 不同埋放深度与蛹羽化率的关系 |
3.3.5 不同土壤相对含水量对枣实蝇蛹发育的影响 |
3.3.6 低温条件下蛹的羽化率 |
3.3.7 成虫气味趋性 |
3.4 枣实蝇在中国的适生性分析 |
3.4.1 使用CLIMEX软件分析结果 |
3.4.2 使用GARP软件分析结果 |
3.4.3 CLIMEX和GARP预测结果比较与分析 |
3.4.4 枣实蝇在我国潜在适生区危险性的定量评估 |
3.4.5 枣实蝇在我国新疆潜在适生区的定量评估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4.2.1 形态特征比较 |
4.2.2 国内外枣实蝇发生特点比较 |
4.2.3 CLIMEX预测结果比较 |
4.2.4 GARP和CLIMEX预测结果比较 |
4.2.5 枣实蝇风险管理建议 |
4.2.6 枣实蝇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附图 |
(10)守好新疆东大门 把好植物检疫关——自治区农业厅哈密植物检疫站改革开放30年发展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回顾植物检疫工作历程, 肩负植物检疫历史重任 |
2 严把植物检疫关口, 确保全国和新疆农业生产安全 |
3 严格管理初见成效,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 |
3.1 制定科学发展规划 |
3.2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 |
3.3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
3.4 狠抓思想政治学习 |
3.5 构建和谐文明单位 |
3.6 加强自身基础建设 |
4 紧紧抓住发展机遇, 积极开拓迎接挑战 |
四、哈密地区美洲斑潜蝇的发生与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入侵植物小蓬草在新疆的群落特征及气候变化下的潜在分布估计[D]. 阿腾古丽·艾思木汗. 新疆大学, 2021
- [2]“push-pull”策略在西花蓟马防治中的应用研究[D]. 陈泓渝.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3]枣大球蚧在新疆的适生性与风险性研究[D]. 王磊. 新疆农业大学, 2013(01)
- [4]重大林果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新疆的风险分析[D]. 于海伦. 新疆农业大学, 2012(05)
- [5]新疆农林外来生物入侵现状、趋势及对策[J]. 郭文超,吐尔逊,周桂玲,刘忠军,张祥林,秦晓辉,李晶,张伟. 新疆农业科学, 2012(01)
- [6]包头地区美洲斑潜蝇年生活史的观察[J]. 张富荣,付和平,刘金泉,严海欧,李明. 北方园艺, 2010(19)
- [7]中国西北五省区茧蜂资源调查及属的分类(昆虫纲:膜翅目)[D]. 赵琼. 福建农林大学, 2009(12)
- [8]枸杞木虱啮小蜂Tamarixa Lyciumi Yang生物学特性的研究[D]. 王俊清.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9(05)
- [9]枣实蝇生物生态学特性及适生性分析[D]. 何善勇. 北京林业大学, 2009(11)
- [10]守好新疆东大门 把好植物检疫关——自治区农业厅哈密植物检疫站改革开放30年发展历程[J].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厅哈密植物检疫站. 新疆农业科技, 2009(01)
标签:蓟马论文; 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论文; 新疆生活论文; 植物分类论文; 害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