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团出台农机更新优惠政策(论文文献综述)
周传荣[1](2021)在《新疆阿克苏地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路径研究 ——基于农业社会化服务视角》文中研究说明“大国小农”是我国当前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加快小农户的现代化转型,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既是巩固家庭经营这一基本农业经营制度、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也是维护农民利益,增加家庭收入、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而充分利用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组织优势,提高小农户的组织化程度,是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有效途径。阿克苏地区位于新疆南疆,属于国家深度贫困区“三区三州”之一的南疆四地州,也是少数民族人口高度集中地区。受地理位置、语言文化与市场化程度等因素影响,小农户的转型及其融入现代农业更为困难。因此,以阿克苏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作用机制,厘清小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情况,深入分析阻碍小农户顺利转型与融入现代农业的原因,探讨通过社会化服务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全文内容总共分为八章。第1章和第2章介绍了选题背景、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梳理了相关文献,界定了小农户、现代农业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等基本概念,阐述了研究过程中涉及的相关基础理论。第3章运用统计资料对阿克苏地区小农户的人口数量、农业生产情况与家庭收入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同时介绍了阿克苏地区现代农业及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概况。第4章从理论上阐述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作用机制。第5章和第6章运用实地调研数据,分别从社会化服务的需求与供给视角,探讨了小农户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了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供给及效果分析。第7章根据阿克苏地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实际情况、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和供给状况,深入分析了社会化服务在促进小农户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8章为衔接路径与政策建议。全文的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1)未来一段时间内小农户将长期存在,小农户的现代化转型之路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2)阿克苏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基础优势,但也在耕地规模与农业机械化、小农户与大市场、传统经营观念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存在着矛盾。(3)农业社会化服务在促进阿克苏地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小农户对农业流通、农业信息及农业技术等服务有较强需求。(4)政府部门、村集体、合作社与涉农企业等多种服务主体为小农户提供了多样化的服务内容与方式,其中农业生产、农业技术及农业金融等服务较为理想,但农业流通、农业设施与农业信息等服务效果不太理想。(5)针对阿克苏地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现状及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尝试提出了“政府部门+村集体”、“涉农企业+合作社”、“政府部门+企业+农村经纪人”、“村集体+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服务带动衔接路径。(6)为保障路径的有效实施,从加强主体建设和完善服务机制两个主要方面,提出了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改革,提高合作社组织水平,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培育农业专业化人才,改革农地经营制度,构建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市场服务机制,夯实科技服务基础等政策建议。
江妙[2](2020)在《阿拉尔市政府招商引资的绩效评估研究》文中认为招商引资是各地政府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快城市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扩大就业,缓解资金紧张的重要推手,招商引资绩效评估作为一种评价手段,有待于不断完善。阿拉尔市作为新疆南疆一个成立时间短、经济水平落后、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卓有成效的招商引资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工作结果的评价能为当地政府提供政策依据和参考。结合兵团向南发展实施纲要,回顾新疆阿拉尔市政府招商引资历程,从引资企业、招商方式和举措、资金到位率、固定资产投资、就业率等方面分析2012-2018年招商引资现状,以及现有的绩效考核情况,在此基础上,根据新疆阿拉尔市的实际情况,从产业导向、投资环境、招商业绩和企业业绩四个方面选取了16个核心评价指标,构建招商引资绩效评估体系,基于熵值法确定权重,计算出新疆阿拉尔市2013-2017年招商引资绩效综合评价指数,并对其进行规律性分析,同时选取了四家典型企业进行案例分析。研究发现:(1)近年来新疆阿拉尔市主要依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二产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就业渠道窄、融资渠道单一、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突出。(2)2013-2017年间新疆阿拉尔市招商引资绩效水平逐年呈上升趋势,发展潜力较大。这与政府不断创新引资方式,―走‖―引‖结合,大力推进援疆招商,延伸产业链招商的工作方式有关。(3)评估体系中投资环境影响绩效评估的效果明显,招商业绩体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着,产业导向与企业业绩对绩效的影响虽小,但不容忽视。(4)通过对选取的棉纺、化工企业的分析,印证评估体系中指标的重要性,体现出循环经济,企业业绩,环境保护对评估新疆阿拉尔市政府招商引资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最后提出进一步改善新疆阿拉尔市政府招商引资绩效评估的对策建议。
库德热提·尔肯[3](2019)在《新疆九鼎农业产品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农产品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关注也越来越高,农产品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根据国内的实际情况,我国对农产品市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以期能够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并力争将市场与现代化设施相匹配,形成管理高效、互联网一体化市场。新疆九鼎农业产品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称“新疆九鼎”)基于这种背景,通过2012年自治区政府及兵团党委招商引资平台建立起以农业产品为主体的研发、批发、配送、运输的国资企业,致力于打造成新疆地区规模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新疆九鼎于2012年正式开始运营,当前正在快速发展时期,为了抓住时代赋予的机会,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对企业进行市场定位,拟定企业的营销策略。本文结合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通过实地调查、比较分析和定性分析等方法,对新疆九鼎农产品进行营销策略研究。在文章的开始,对本文选题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及方法以及包括PEST、SWOT在内的市场营销分析方法以及相关营销理论进行介绍,为后文提供理论依据。随后对研究对象所面临的宏观营销环境和微观营销环境进行分析,并应用SWOT分析其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并指出其营销存在诸如农产品综合开发能力不足、农产品定价缺乏市场竞争力、营销渠道滞后以及促销策略单一等问题。最后针对企业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营销策略,并指出企业应该建立“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模式。本文不仅为新疆九鼎农产品的市场营销提供了营销依据,也为其他同类型企业提供借鉴和参考。
曾天浩[4](2018)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机械自动化现状及推广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依托新疆本地农业资源,近几年,兵团在农业机械自动化领域取得了较大突破,相继建成“全国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农业机械化推广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兵团取得的成绩既与新疆的自然资源禀赋有关,也与兵团重视农业机械化推广有关。我国重视农业机械化推广,早在2004年就出台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并建立了农业部领导下的全国农机推广体系。兵团农机推广部门作为全国农机推广体系中的一部分,在兵团内部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推广工作。为了解兵团农机推广的思路和策略,本文从调查兵团农机推广成就和兵团农机推广模式入手,以分析兵团农机推广的现状和农机推广模式下的农机推广效果,并深入分析兵团农机推广模式中不足,了解其问题所在,从而为兵团农机推广提出改善建议。研究首先介绍了相关研究背景,整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从国内外资料来看,国外农机机械的研究已经进入了农机投入产出定量化分析阶段,研究部门通过科学化的定量分析,为农户采购农机提供指导。研究第二部分时理论综述部分,主要是介绍本文涉及到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包括边际报酬理论和生态容量理论。研究第三部分调查了兵团近年来的农机化发展现状,包括种植业、林果业和畜牧业。在此基础上,研究第四部分分析了兵团农机推广模式现状。包括兵团农机推广组织体系、兵团农机推广理念和农机推广策略。农机经营主体即使农机推广的对象,又是农机推广体系的组成部分,其经营状况与农机推广效果密切相关,研究在此部分也分析了兵团农机经营主体的经营模式。研究第五部分分析了兵团农机推广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对农机推广部门推广理念、推广策略中存在问题的分析,以及农机经营主体经营模式中的问题的分析。研究最后根据兵团农机推广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这些对策可以作为当前兵团农机推广部门工作的参考意见。
赵巍,孔德军,黄进[5](2016)在《八大壁垒致农机报废更新难推进》文中研究说明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是继农机购置补贴后国家出台的又一项优惠政策,实施农机报废更新补贴可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推动农机节能减排、促进农机安全生产。2015年,作为试点地区,河北省沧州市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及广大工作人员积极探索、努力推进此项新工作的开展,为今后能够更好的实施国家优惠政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工作开展情况截至2015年年底,全市共报废旧机具58台,其中盐山县18台、吴
唐文文[6](2015)在《加快兵团农机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机技术推广,是将机械化使用的科学技术以及农机化的科学研究成果,通过不断的试验、引进、宣传、示范、培训以及传授等相互结合的一种社会化的服务,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农机推广体系就是引导农民使用先进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展推广服务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国陆续颁布了多部农业机械化法律法规,保障了我国的农机化快速健康发展。在政策推动下,国家不断强化农机科技研发及示范推广工作,各地大力推进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技术,我国的农机装备水平、农机化作业水平不断提高;农机化技术水平大幅提升;在基层农机化推广体系改革的推进下,农机化服务水平也得到增强。然而,由于现阶段农机技术使用成本偏高,农机技术推广投入不足,制约了我国农机推广体系的建设发展。论文就新疆兵团农机推广体系发展进行研究,对加快新疆兵团农机推广体系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论文对新疆兵团兵师团三级农机推广体系的发展历程、管理机制、发挥作用进行了调查研究,找出新疆兵团农机推广体系在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当前农业生产中的促进作用;通过对国外农机推广体系建设的分析、国内其他省区农机推广体系改革创新的典型案例以及新疆兵团诸多专家学者针对新疆兵团农业机械化现状及未来的展望所做的研究进行总结,发掘加快新疆兵团农机推广体系发展的途径。运用定性及比较分析法,重点分析了新疆兵团农机推广体系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做出的成效、存在的问题,从中归纳出新疆兵团农机推广体系的优劣势和当前发展中面临的机遇、挑战。新疆兵团农机推广体系现阶段的优势在于自上而下准军事化垂直管理的模式,使每一项重大的决策都能层层下达到基层,得到认真落实;具有实力雄厚的农业机械化科研力量;农业机械化发展基础较好,且机械化程度较高。劣势在于农业机械化投入观念及机制陈旧,农机技术推广经费短缺;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政策为主导的新疆兵团农机推广组织体系已不能适应职工利用农机新技术、新机具致富的迫切需求。面临当前机构改革、农业结构调整、国家陆续出台扶持政策等机遇,和经济体制改革转型以及多元化社会服务组织“井喷”式发展带来的一系列变化的挑战。论文提出了深刻领会农机推广的重要作用,落实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推广工作有序发展,加快农机推广人员队伍建设、创新推广方式、完善经费投入机制、搭建农机信息化平台、制定公益性单位的考核机制等建议。
田建刚[7](2015)在《兵团南疆机采棉机械化生产技术及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机采棉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全国未来发展的趋势。通过调研发现:制约新疆兵团(以兵团南疆为主)机采棉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众多,其中包括:棉花生产能力和标准化程度低,成为制约新疆地区棉花生产机械化水平的关键因素;机械化采棉前后配套的农机,需要进一步的提高、研究;同时进行农机具的组装配套,棉花生产机械化的关键环节需进一步改进。本论文以提高机采棉管理决策水平为研究目标,分析兵团南疆机采棉现状和基础,利用管理科学、数据挖掘技术、系统工程、运筹学、计算机软件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解决机采棉管理决策中遇到的问题:1)主要对兵团南疆的农一师,农二师机采棉进行调研,了解机采棉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以及发展机采棉技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对比多种数学模型方法之后,最终采取传统层次分析(AHP)法确定影响机采棉机械化水平的主导因素,其中包括从事棉花种植人员、人均耕地面积、农场职工收入、农机投入、农场职工文化程度、从事机采棉农机服务人员的一个量化排序。3)针对兵团存在严重的农机过剩,闲置的现象,本文采用线性规划和工作量法的组合方法对机采棉农机进行合理的优化配备,避免农机资源的浪费。4)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从内部条件、外部条件、存在的问题、政策措施、农机服务体系等多角度,借鉴国外农机模式发展,对兵团机采棉管理模式的发展提出建议。
魏巍[8](2014)在《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和主要标志,而农机经营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核心问题。兵团目前正处在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实现农业机械化尤为重要。兵团是“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组织,在其特殊的体制背景下,兵团农机经营模式与其他地区有着明显的不同。其核心问题是采用何种经营模式来发展农业机械化,进一步优化农机资源配置,提高农机利用效率,推进兵团农业现代化进程。本文以此为研究出发点,结构安排如下:首先是基本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主要对农业机械、农机经营、模式以及农业机械经营模式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并提出了本文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主要有分工与专业化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第二是兵团农业机械化概况。介绍了兵团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程,进而构建兵团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兵团农业机械化水平进行了测度。第三是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变迁。通过对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变迁的剖析,分析兵团农机经营模式是怎么来的,并对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变迁作出经济学解释,试图探究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变迁的一般规律。第四是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分类描述与效率分析。本章在对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分类的基础,对各种模式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分别测算了兵团与新疆地方农机经营模式、农机对外经营模式、农机户经营模式的技术效率,并通过比较定性分析兵团农机自购自用模式以及农机服务公司模式的技术效率。第五是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缺陷与制度成因。本章归纳总结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存在的缺陷,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最后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剖析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第六是农机经营模式的经验借鉴。主要对农业机械化发达的美国、法国、日本、黑龙江等四个经济体农机经营模式进行考察,总结其一般性的规律,提出对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借鉴经验。第七是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优化与创新。结合兵团农机经营的实际,提出兵团农机经营模式优化与创新的整体思路、原则及动力,对兵团农机经营的现有三种模式进行分类优化,并提出新的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农机股份合作制模式。第八是兵团农机经营模式优化与创新的保障措施。通过研究,得到如下研究结论:1.兵团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较高,但农业机械化综合效益水平较低。本文通过构建兵团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01—2010年的样本数据,对兵团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兵团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上升,从2001年的50.56%上升至2010年的83.32%。但是二级指标中的农业机械化综合效益水平偏低,其主要原因是百元农机原值纯收入与千瓦动力农机作业收入水平有待提高,说明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存在着一定的问题。2.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变迁的诱因是兵团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变迁的主要方式为强制性变迁。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制度变迁的实质是兵团、团场、农机经营主体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再分配过程。3.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分为自购自用模式、农机户模式(包含农机联户模式)、农机服务公司模式,其中农机户模式与农机服务公司模式又可以合称为对外经营模式。在对外经营模式中,根据行政力量与市场力量在推动农机经营中的作用强弱的不同,将农机对外经营模式分为行政推动型模式和市场推动型模式,兵团农机对外经营模式属于行政推动型模式,地方农机对外经营模式属于市场推动型模式。4.在兵团农机经营模式技术效率与新疆地方对比中,兵团规模化经营且农业基础设施完善等原因导致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整体技术效率高于新疆地方,但是兵团农机对外经营模式包括农机户经营模式的技术效率都低于新疆地方,说明兵团行政推动型的农机对外经营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通过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比较发现,农机自购自用模式的技术效率高于农机对外经营模式,在兵团农机对外经营模式中,农机户经营模式的技术效率要高于农机服务公司模式。这同时也印证了农业要以农户经营为主体的结论。但是农机服务公司和其他农机经营组织也是不可或缺的,在提高农机利用效率方面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是农机经营模式的有益补充。5.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优化与创新。兵团农机自购自用模式优化主要是进一步扩大农地经营规模;农机户经营模式优化是逐步减少团场对农机产权的限制,在加强农机宏观调控的前提下走市场化道路;农机服务公司模式优化是逐渐退出行政性垄断,完善公司治理机构,向民营化发展。农机股份合作制公司模式是兵团今后要重点发展的农机经营模式。
欧继中[9](2010)在《新时期我国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我国广大农村进入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的发展新阶段。这一伟大变革,大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变化。解决了解放以前几千年、解放以后几十年没有解决的农民的温饱问题,广大农民无不为之欢欣鼓舞。但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我国农业和农村又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新的难题:农产品市场进入供过于求的阶段,农户在市场竞争下处于弱势地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停滞,所以需要通过实现农民的组织化,提高农民的市场竞争力,帮助农民合作参与市场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应运而生,为解决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提供了重要帮助。这一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出现,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调动了广大农民联合起来走向市场的积极性,也大大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对新时期我国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遵循“由理论到实证,由实证再到应用”的思路开展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应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运用历史和逻辑分析相统一的方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比较分析的方法、典型案例分析的方法等,深入探析新时期我国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内涵、性质和未来发展趋势。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第一,界定和明确新时期我国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内涵、性质、特征。通过比较分析目前各种类型的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结合合作、农民组织等相关概念,提出我国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建立在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农村经济合作运动,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丰富、完善和发展。它是以经济目标为先的劳动合作和资本投入的双重结合组织。本文总结分析我国目前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构建原则和社会经济功能,并比较分析了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与传统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异同,给我国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进行了定位。第二,研究我国发展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理论基础和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历史。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因此,本文深入探析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的合作经济思想和特征,以及据此进行的社会实践,探析了伟大先驱合作经济理论的历史价值所在。同时,为深入研究我国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本文也总结分析了“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合作运动的历史变迁,总结了各个历史阶段农村经济合作运动的特征和经验教训。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又认真分析了新时期我国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分析了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产生和发展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意义。第三,研究新时期我国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状况和特点,进而总结其发展的基本经验。本文从三个方面概述新时期我国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状况和特点:一是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不断发展壮大;二是有关立法工作加快,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逐渐规范;三是出现了一批典型模式。通过对现有资料的分析和对现实情况的调查,本文认为,新时期我国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基本经验有五个方面:国家的政策支持是发展的保障,广大农民的自愿参与是发展的基础,市场经济的充分发育是发展的条件,科学管理是发展的重要因素,提高农民素质是发展的前提。第四,研究新时期我国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对策。本文从体制环境因素、组织间的不和谐和农民素质、农合组织内部结构等方面探析了我国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进而提出了促进我国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对策:加强党和政府对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引导与支持;加快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立法、规范其制度安排;完善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运行机制,示范推广好的发展模式;确定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不同发展阶段支持的重点;加大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力度;与其他组织进行利益博弈,选择最优战略,构建共赢局面。最终实现我国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健康、快速发展。第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比较分析国外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理论和实践。本文通过对国外农业经济合作理论和现阶段欧洲、北美、日本的不同类型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进行发展现状和模式评析,总结出市场推动和政府推动这两大主流模式的特点,应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分析其对新时期我国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启示:要把发展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发展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一定要把适度的政府扶持和完善的市场化运作结合起来;一定要协调好专业化和综合性的关系,保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力;定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选择发展模式;一定要防止资本作用日益明显,劳动合作倾向弱化,妨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和完善。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系统梳理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历史,总结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一般规律。应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通过深入分析中国的农业合作发展史,对比分析“五四”运动之后,社会有识之士、国民党政府进行的农村合运动和我党在根据地以及在建国后开展的农村合作化运动,认真探析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不同阶段的特点,从而深刻揭示我国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内涵、性质和特征。第二,通过认真分析经济全球化和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促进农业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和市场化,促进农业、农民实现“后发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作用,认真探索新形势下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新路子。第三,通过认真分析目前我国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实践情况,总结其基本经验,找出其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特点和一般规律。同时,应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探讨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关系,以及在整个农村社会组织网络体系中的功能和定位。第四,认真梳理分析当前我国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存在的体制环境、农民素质、农村组织不和谐等方面的问题,探索我国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新思路。引导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在法律制度的规范下,通过完善内部运行机制,提高农民素质,有效协调各组织问的利益矛盾,促使其规范健康发展。第五,认真梳理分析国外农村、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理论和农村、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历史脉络,概述其当代发展的基本状况和特点,评析其发展的基本类型和典型模式,总结其基本的经验和教训。从而得出促进我国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重要启示,为党和政府结合我国实际制定扶持政策提供借鉴和参考。论文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是,由于本人对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合作经济理论的研究处于较为基础的阶段,所以,运用理论分析历史和现实问题还显得肤浅、粗糙;二是,由于我国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历史较短,发展变化较快,所以对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内涵、性质和特点的科学界定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三是,由于时间和篇幅的关系,有些章节只是点题,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深化和展开。
唐敏[10](2005)在《新疆兵团农一师稻米产业化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在分析了农一师稻米产业发展的规模、效益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的基础上,总结了农一师稻米生产实现产业的优势和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稻米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战略对策: (1) 农一师作为南疆以及兵团的主要稻米生产基地,选育和引进抗病性的生态稻米品种,是发挥本地区稻米生产的绿色生态优势,是增加稻米产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2) 农一师天山雪米业公司作为农一师稻米产业的龙头企业,需要有效利用国家政策和吸引外资,争取获得国家财政补贴和低息贷款,为扩大稻米产业化规模解决资金困难。 (3) 有计划的引进和推广名优水稻品种,合理布局,提高优质水稻比例。 (4) 为了农一师稻米品牌,“天山雪”米业公司作为稻米龙头企业,应实施品牌战略,严格质量管理,引进人才,引入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 (5) 加强稻米产业发展的科技服务,以适应优质稻米大规模种植对技术的要求。以科研院所为科技依托单位,选育水稻新品种并制定新技术推广指南。 (6) 在引进外资的基础上,扩大稻米仓储规模,扩大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稻米加工生产线规模,提高稻米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加强稻米加工能力。
二、二团出台农机更新优惠政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团出台农机更新优惠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阿克苏地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路径研究 ——基于农业社会化服务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大国小农”仍将是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之一 |
1.1.2 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衔接问题受到政府及学界高度关注 |
1.1.3 新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衔接问题十分突出 |
1.1.4 社会化服务衔接农户与现代农业的作用日趋明显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小农户研究 |
1.3.2 现代农业研究 |
1.3.3 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路径研究 |
1.3.4 农业社会化服务研究 |
1.3.5 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图 |
1.5 创新点与不足 |
1.5.1 文章的创新点 |
1.5.2 研究的不足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小农户 |
2.1.2 现代农业 |
2.1.3 农业社会化服务 |
2.2 理论基础 |
2.2.1 现代农业理论 |
2.2.2 交易成本理论 |
2.2.3 农户行为理论 |
2.2.4 社会分工理论 |
第3章 阿克苏地区农户、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社会化服务现状 |
3.1 阿克苏地区农户概况 |
3.1.1 农户数量及变化趋势 |
3.1.2 农民收入及变化趋势 |
3.1.3 人均耕地面积及变化趋势 |
3.1.4 人均农作物产量及变化趋势 |
3.2 阿克苏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与趋势 |
3.2.1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趋势 |
3.2.2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
3.2.3 设施农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
3.2.4 农产品品牌建设现状与趋势 |
3.2.5 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与趋势 |
3.3 阿克苏地区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现状与趋势 |
3.3.1 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数及变化趋势 |
3.3.2 农业社会化服务业产值及变化趋势 |
3.4 阿克苏地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状况 |
3.4.1 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基础条件不断改善 |
3.4.2 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矛盾日益明显 |
3.5 本章小节 |
第4章 社会化服务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作用机制 |
4.1 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业现代化的作用原理 |
4.1.1 现代化农业组织格局的变革是农业现代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
4.1.2 现代化农业科技的应用需要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帮助 |
4.1.3 现代化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推动 |
4.2 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小农户转型的作用原理 |
4.2.1 解放经营规模的束缚 |
4.2.2 破除低效经营的困境 |
4.2.3 弥补经营能力的缺陷 |
4.3 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双向衔接作用原理 |
4.3.1 以“资源链”为纽带的双向衔接 |
4.3.2 以“产品链”为纽带的双向衔接 |
4.3.3 以“产业链”为纽带的双向衔接 |
4.4 本章小节 |
第5章 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与影响因素分析 |
5.1 调查设计与问卷内容 |
5.1.1 调查方案设计 |
5.1.2 问卷主要内容 |
5.2 农户的社会化服务需求情况 |
5.2.1 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排序 |
5.2.2 不同类型农户的社会化服务需求 |
5.3 影响因素分析 |
5.3.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5.3.2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
5.4 回归结果分析 |
5.4.1 农户个体特征 |
5.4.2 农业生产特征 |
5.4.3 其他因素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状况及效果分析 |
6.1 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情况 |
6.1.1 供给主体基本情况 |
6.1.2 农业生产服务情况 |
6.1.3 农业技术服务情况 |
6.1.4 农业信息服务情况 |
6.1.5 农业金融服务情况 |
6.1.6 农业流通服务情况 |
6.1.7 农业设施服务情况 |
6.2 农业社会化服务效果分析 |
6.2.1 农户满意度 |
6.2.2 聚类分析结果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阿克苏地区农业社会化服务存在的问题 |
7.1 服务主体方面存在的问题 |
7.1.1 政府部门服务内容不匹配 |
7.1.2 村集体服务质量不均衡 |
7.1.3 涉农企业服务意识较淡薄 |
7.1.4 合作社服务能力待提高 |
7.2 服务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 |
7.2.1 农业流通服务供给力度不足 |
7.2.2 农业设施服务供给目标不明确 |
7.2.3 农业信息服务供给渠道不丰富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阿克苏地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路径与政策建议 |
8.1 衔接路径 |
8.1.1“政府部门+村集体”服务带动衔接路径 |
8.1.2“涉农企业+合作社”服务带动衔接路径 |
8.1.3“政府部门+企业+农村经纪人”服务带动衔接路径 |
8.1.4“村集体+合作社+种养大户”服务带动衔接路径 |
8.2 政策建议 |
8.2.1 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改革,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
8.2.2 健全合作社运行制度,增强合作社服务能力 |
8.2.3 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提升农户市场对接能力 |
8.2.4 培育农业专业化人才,提高农户技术应用能力 |
8.2.5 改革农地经营制度,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
8.2.6 构建金融服务体系,确保农业生产投入 |
8.2.7 创新市场服务机制,提高社会化服务效率 |
8.2.8 夯实科技服务基础,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新疆小农户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情况调查 |
致谢 |
(2)阿拉尔市政府招商引资的绩效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对政府招商引资的研究 |
1.2.2 国内外对政府招商引资绩效评估的研究 |
1.3 研究框架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图 |
1.3.5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支撑 |
2.1 相关概念 |
2.1.1 招商引资的概念 |
2.1.2 绩效评估的概念 |
2.1.3 招商引资绩效评估 |
2.2 相关理论 |
2.2.1 政府干预理论 |
2.2.2 资源配资理论 |
2.2.3 权变管理理论 |
第3章 阿拉尔市政府招商引资的现状分析 |
3.1 阿拉尔市经济社会基本情况 |
3.2 阿拉尔市政府招商引资现状 |
3.2.1 招商引资历程 |
3.2.2 招商引资概况 |
3.2.3 招商引资资金到位率 |
3.2.4 招商方式和举措 |
3.2.5 招商引资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
3.2.6 招商引资固定资产投资率分析 |
3.2.7 就业率分析 |
3.3 阿拉尔市政府招商引资存在的问题 |
3.3.1 经济结构单一,资金回报率低 |
3.3.2 地理位置劣势,人才短缺严重 |
3.3.3 融资渠道单一,资金缺口较大 |
3.3.4 绩效评估体系缺失,工作动力不足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阿拉尔市政府招商引资绩效评估 |
4.1 阿拉尔市政府招商引资绩效评估现状 |
4.1.1 绩效评估主体 |
4.1.2 绩效考核办法 |
4.1.3 绩效考核开展情况 |
4.2 阿拉尔市政府招商引资绩效评估体系构建 |
4.2.1 体系构建的原则 |
4.2.2 评价体系指标的选取 |
4.2.3 评价方法的选取 |
4.3 阿拉尔市政府招商引资绩效指标分析 |
4.3.1 绩效评估的数据准备和处理 |
4.3.2 绩效指标结果分析 |
4.4 阿拉尔市政府招商引资绩效评估的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阿拉尔市招商引资典型企业的绩效分析 |
5.1 典型企业选择 |
5.1.1 棉纺企业 |
5.1.2 化工企业 |
5.2 典型企业绩效分析 |
5.2.1 新疆新越丝路有限公司 |
5.2.2 阿拉尔市中泰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
5.2.3 新疆臻泰纺织有限公司 |
5.2.4 阿拉尔市森兴纺织有限公司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主要结论和对策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2.1 合理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产业融合 |
6.2.2 优化投资环境,营造便商惠商氛围 |
6.2.3 精准产业定位,严格按照产业招商 |
6.2.4 发展教育培训,促进人力资源开发 |
6.2.5 转变招商引资观念,创新方式方法 |
6.2.6 建立绩效评估体系,加强考核工作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3)新疆九鼎农业产品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农产品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市场营销分析方法 |
2.1.1 PEST分析 |
2.1.2 SWOT分析 |
2.1.3 波特五力分析 |
2.2 营销组合理论 |
2.2.1 产品策略 |
2.2.2 价格策略 |
2.2.3 渠道策略 |
2.2.4 促销策略 |
2.3 营销渠道理论 |
第三章 新疆九鼎农产品营销环境分析 |
3.1 新疆九鼎农产品宏观环境分析 |
3.2 新疆九鼎农产品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3.2.1 替代品的威胁 |
3.2.2 新进入者的威胁 |
3.2.3 供方议价能力 |
3.2.4 买方议价能力 |
3.2.5 现有的竞争对手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疆九鼎农产品营销现状及问题 |
4.1 农产品的市场特征分析 |
4.2 公司概况 |
4.3 新疆九鼎农产品的营销现状 |
4.4 新疆九鼎农产品SWOT分析 |
4.4.1 优势 |
4.4.2 劣势 |
4.4.3 机会 |
4.4.4 威胁 |
4.5 新疆九鼎农产品营销存在的问题 |
4.5.1 农产品综合开发能力不足 |
4.5.2 农产品定价缺乏市场竞争力 |
4.5.3 营销渠道不合理且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
4.5.4 促销策略简单单一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疆九鼎农产品的营销策略设计 |
5.1 产品策略设计 |
5.1.1 鼓励、扶持新产品的开发、组合 |
5.1.2 挖掘产品的深度,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
5.1.3 鼓励品牌化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 |
5.1.4 鼓励对产品进行包装 |
5.2 定价策略设计 |
5.2.1 撇脂定价策略 |
5.2.2 渗透定价策略 |
5.3 营销渠道策略设计 |
5.3.1 发展网络营销 |
5.3.2 培育、引进大型批发商,提高市场组织化程度 |
5.3.3 发展“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模式 |
5.4 促销策略设计 |
5.4.1 广告推广,提高市场知名度 |
5.4.2 人员促销,提高商铺的出租率 |
5.4.3 销售促销,扩大市场份额 |
5.4.4 利用公共关系促销 |
5.5 保障措施 |
5.5.1 人才保障 |
5.5.2 财务制度保障 |
5.5.3 组织机构保障 |
5.5.4 技术保障 |
5.5.5 服务保障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4)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机械自动化现状及推广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路线图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农业机械化 |
2.2 农业机械化推广模式 |
2.3 规模化效益 |
2.4 边际报酬理论 |
2.5 生态容量理论 |
第三章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机械化现状 |
3.1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概况 |
3.2 兵团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 |
3.2.1 种植业 |
3.2.2 畜牧业 |
3.2.3 林果业 |
第四章 兵团农业机械化推广模式现状 |
4.1 兵团农业机械化推广组织体系及其推广理念 |
4.1.1 兵团农业机械化推进组织体系 |
4.1.2 兵团农业机械化推广理念 |
4.2 兵团农机推广的具体策略 |
4.2.1 以补贴促推广 |
4.2.2 以示范促推广 |
4.2.3 加强与农机经营主体合作 |
4.3 兵团农业机械经营主体的发展模式 |
4.3.1 兵团农机经营主体的组成 |
4.3.2 农机经营主体的经营模式 |
第五章 兵团农业机械化推广模式中的问题 |
5.1 推广理念的问题 |
5.1.1 缺乏协调、共享理念 |
5.1.2 缺乏创新、开放理念 |
5.1.3 缺乏绿色理念 |
5.2 推广策略的问题 |
5.2.1 依赖补贴、忽略农户自主性 |
5.2.2 偏重种植业,忽视林果业和畜牧业 |
5.2.3 偏重绩效、忽视农户利益 |
5.3 农机经营主体的经营模式问题 |
5.3.1 无序竞争 |
5.3.2 缺乏团队管理和设备维护机制 |
5.3.3 缺乏发展战略 |
5.3.4 缺乏合作机制 |
第六章 兵团农业机械化推广模式中的问题对策建议 |
6.1 革新推进理念 |
6.2 革新推广策略 |
6.3 促进农机经营主体的做大做强 |
第七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加快兵团农机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国内外农机推广体系分析研究 |
2.1 国外农机推广体系分析 |
2.1.1 美国农机推广体系 |
2.1.2 法国农机推广体系 |
2.1.3 日本农机推广体系 |
2.1.4 国外农机推广体系的启示 |
2.2 国内农机推广体系典型案例分析 |
2.2.1 山西省农机推广体系 |
2.2.2 山东省基层农机推广体系 |
2.2.3 河北张家口基层农机推广体系 |
2.2.4 国内农机推广体系的启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疆兵团农机推广体系发展历程及现状 |
3.1 新疆兵团农机推广体系发展历程 |
3.1.1 新疆兵团农机化概述 |
3.1.2 新疆兵团农机推广体系发展阶段 |
3.2 新疆兵团农机推广体系发展现状 |
3.2.1 组织机构 |
3.2.2 管理体制 |
3.2.3 经费保障 |
3.2.4 人员队伍 |
3.2.5 推广方式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疆兵团农机推广体系情况分析 |
4.1 新疆兵团农机推广体系取得的成效 |
4.1.1 已建立比较健全、相对稳定的各级农机推广机构 |
4.1.2 农机推广工作规范化发展 |
4.1.3 职工技术培训成果明显 |
4.1.4 产学研推部门合作初见成效 |
4.1.5 推广工作成效显着 |
4.2 新疆兵团农机推广体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4.2.1 农机推广工作与市场需求结合不紧密 |
4.2.2 产学研推联合亟待进一步加强 |
4.2.3 推广方法创新不足 |
4.2.4 经营性推广活力不强,服务型组织缺乏规范化管理 |
4.2.5 经费投入机制不完善 |
4.2.6 基层推广体系建设进度迟缓 |
4.3 新疆兵团农机推广体系的优劣势 |
4.3.1 新疆兵团农机推广体系发展的优势 |
4.3.2 新疆兵团农机推广体系发展的劣势 |
4.4 新疆兵团农机推广体系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
4.4.1 新疆兵团农机推广体系发展的机遇 |
4.4.2 新疆兵团农机推广体系发展面临的挑战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加快新疆兵团农机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
5.1 深刻领会农机推广的重要作用 |
5.2 落实完善法律法规,保障推广工作有序发展 |
5.2.1 以法律法规为行动准则快速推进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
5.2.2 因地制宜,继续加强行业规范化管理 |
5.3 持续加大培训力度,加快农机推广人员队伍建设 |
5.3.1 认真落实国家培训项目 |
5.3.2 多渠道促进基层农机推广人员专业素质提升 |
5.3.3 发挥农机学校的培训主体作用 |
5.3.4 技术服务指导与培训相结合 |
5.3.5 抓好专业技术人员轮训制度 |
5.4 创新推广方式,提升推广服务能力 |
5.4.1 项目制管理+试验示范 推进农机推广工作的开展 |
5.4.2 多措并举加大科研院所对推广工作的参与力度 |
5.4.3 培育、规范农机社会化组织,建立广泛参与、多元化服务体系 |
5.5 完善经费投入机制 |
5.5.1 积极争取政府资金投入 |
5.5.2 增强经营性组织活力“产+推”合作共赢 |
5.6 充分利用信息化传播搭建农机推广新平台 |
5.7 针对机构改革制定公益性单位的考核机制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7)兵团南疆机采棉机械化生产技术及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机采棉技术发展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主要创新点 |
1.7 技术路线 |
第2章 机采棉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 |
2.1 机采棉整地机械化 |
2.2 机采棉播种机械化 |
2.3 药剂喷施机械化 |
2.4 机采棉采收及贮运 |
2.5 机采棉清理加工 |
2.6 机采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
第3章 机采棉机械化发展因素的分析研究 |
3.1 构建基于 AHP 法对机采棉机械化发展因素的分析 |
3.1.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3.1.2 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
3.1.3 元素的相对权重计算 |
3.1.4 一致性检验 |
3.1.5 层次总排序表 |
3.1.6 确定影响机采棉机械化水平主导因素 |
3.2 小结 |
第4章 机采棉配套机器系统优化配备量研究 |
4.1 兵团南疆机采棉机械化分布情况 |
4.1.1 兵团南疆机采棉面积分布 |
4.1.2 兵团南疆机采棉农机分布情况 |
4.2 机采棉机械化作业情况 |
4.3 建立线性规划模型 |
4.3.1 农机作业量约束方程组的建立 |
4.3.2 拖拉机配备量约束方程的建立 |
4.3.3 农机具配备量约束方程的建立 |
4.3.4 建立目标函数模型 |
4.3.5 模型中一些参量的运算 |
4.3.6 模型的求解 |
4.4 小结 |
第5章 机采棉管理模式的研究 |
5.1 国外农机化管理模式对兵团的启示 |
5.1.1 国外农机化管理模式的研究 |
5.1.2 国外农机化管理模式对兵团的启示 |
5.2 兵团农机服务模式运行机制 |
5.3 当前机采棉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
5.4 构建机采棉管理模式 |
5.5 对策与建议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对国内外研究的评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农业机械 |
2.1.2 农机经营 |
2.1.3 模式 |
2.1.4 农机经营模式 |
2.2 理论基础 |
2.2.1 分工与专业化理论 |
2.2.2 交易费用理论 |
2.2.3 制度变迁理论 |
2.2.4 产权理论 |
第三章 兵团农业机械化发展概况 |
3.1 兵团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 |
3.2 兵团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 |
3.3 兵团农业机械化的水平评价 |
3.3.1 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3.2 评价指标计算和标准确定 |
3.3.3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系数 |
3.3.4 评价结果 |
第四章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变迁 |
4.1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变迁的历程 |
4.1.1 计划经济时期的农机经营模式分析(1954—1982年) |
4.1.2 家庭承包时期的农机经营模式(1983—1996年) |
4.1.3 农机产权改革后的农机经营模式(1997—至今) |
4.2 兵团三个时期农机经营模式的比较 |
4.2.1 农机所有权与投资主体的比较 |
4.2.2 农机管理的比较 |
4.2.3 农机经营收益分配的比较 |
4.3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变迁的经济学解释 |
4.3.1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变迁的诱因 |
4.3.2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变迁的方式 |
4.3.3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变迁的实质 |
第五章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现状与效率分析 |
5.1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分类 |
5.2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现状 |
5.2.1 农机自购自用模式的现状 |
5.2.2 农机户模式的现状 |
5.2.3 农机服务公司模式的现状 |
5.3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效率分析 |
5.3.1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总体效率分析 |
5.3.2 兵团农机对外经营模式与自购自用模式的效率分析 |
5.3.3 兵团农机户模式与农机服务公司模式的效率分析 |
第六章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缺陷及制度成因 |
6.1 农机经营模式与兵团体制特殊性 |
6.2 农机自购自用模式的缺陷及制度成因 |
6.2.1 农机自购自用模式的缺陷 |
6.2.2 农机自购自用模式缺陷的制度成因 |
6.3 农机户模式的缺陷及制度成因 |
6.3.1 农机户模式的缺陷 |
6.3.2 农机户模式缺陷的制度成因 |
6.4 农机服务公司模式的缺陷及制度成因 |
6.4.1 农机服务公司模式的缺陷 |
6.4.2 农机服务公司模式缺陷的制度成因 |
第七章 农机经营模式的经验借鉴 |
7.1 美国农机经营模式 |
7.1.1 美国的农业 |
7.1.2 美国的农业机械化 |
7.1.3 美国农机经营模式的具体模式 |
7.2 法国农机经营模式 |
7.2.1 法国的农业 |
7.2.2 法国的农业机械化 |
7.2.3 法国农机经营模式的具体模式 |
7.3 日本农机经营模式 |
7.3.1 日本的农业 |
7.3.2 日本的农业机械化 |
7.3.3 日本农机经营模式的具体模式 |
7.4 黑龙江农机经营模式 |
7.5 启示 |
第八章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优化与创新 |
8.1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优化与创新的思路与原则 |
8.1.1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优化与创新的思路 |
8.1.2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优化与创新的原则 |
8.2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优化与创新的动力 |
8.2.1 兵团和团场参与优化与创新的动力——社会产出的最大化 |
8.2.2 农机经营者与农户参与优化与创新的动力——外部利润 |
8.3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优化 |
8.3.1 兵团农机自购自用模式的优化 |
8.3.2 兵团农机户模式的优化 |
8.3.3 兵团农机服务公司模式的优化 |
8.4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创新——股份合作制公司 |
8.4.1 兵团农机股份合作制的现实需求 |
8.4.2 股份合作制公司的特点 |
8.4.3 兵团农机股份合作制的优越性 |
8.4.4 兵团农机股份合作制的运行机制 |
8.4.5 兵团农机股份合作制的形成途径 |
第九章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优化与创新的保障措施 |
9.1 推进兵团农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 |
9.2 加强农机经营组织培育 |
9.3 建立兵团农机投入的长效机制 |
9.4 促进兵团土地流转集中和家庭农场发展 |
9.5 推动兵团农机工业发展 |
9.6 完善兵团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
9.7 加强兵团农机人才的培训 |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
10.1 研究结论 |
10.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9)新时期我国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三、研究思路和框架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我国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理论概述 |
一、基本概念解析 |
二、我国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界定 |
(一) 我国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内涵和性质 |
(二) 我国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功能和特点 |
(三) 我国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类型 |
(四) 我国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原则 |
三、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与改革开放前农村合作组织的比较 |
(一) 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与改革开放前农村合作组织的共同点 |
(二) 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与改革开放前农村合作组织的不同点 |
第二章 我国发展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理论基础和历史基础 |
一、马克思恩格斯合作经济的思想和特点 |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合作经济思想 |
(二) 马克思恩格斯合作经济思想的特点 |
二、列宁斯大林农村合作经济的思想和实践 |
(一) 列宁农村合作经济的思想和实践 |
(二) 斯大林农村合作经济的思想和实践 |
(三) 列宁斯大林农村合作经济思想和实践的历史价值 |
三、毛泽东农村合作经济的思想和实践 |
(一) 毛泽东的合作经济思想 |
(二) 毛泽东合作经济的实践 |
(三) 毛泽东合作经济思想和实践的历史价值 |
第三章 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历史变迁 |
一、近代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1918-1949年) |
(一) 近代合作社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早期合作运动 |
(二) 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的农村经济合作运动 |
(三) 革命根据地的农村经济合作运动及其评析 |
(四) 近代中国农村经济合作运动的评析 |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前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1949-1981年) |
(一) 农业合作化的实践(1952~1957年) |
(二) 人民公社的实践(1958~1982年) |
(三) 新中国30多年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历史意义 |
三、我国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历史阶段和特点(1982以来) |
(一) 我国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历史阶段 |
(二) 我国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历史发展的特点 |
第四章 新时期我国发展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现实根据和重要意义 |
一、新时期我国发展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现实根据 |
(一) 新时期我国发展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迫切性 |
(二) 新时期我国发展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可行性 |
二、新时期我国发展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重要意义 |
(一) 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三化"的程度 |
(二) 有利于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 |
(三) 有利于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
(四)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五) 有利于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
(六) 有利于巩固国家政权和党的执政地位 |
第五章 当前我国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状况和特点 |
一、我国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状况 |
(一) 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不断发展壮大 |
(二) 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立法工作加快 |
(三) 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典型模式不断涌现 |
二、我国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基本经验 |
(一) 国家政策支持引导是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保证 |
(二) 广大农民踊跃参与是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基础 |
(三) 市场经济发展完善是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条件 |
(四) 科学管理不断提高是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要素 |
(五) 农民素质逐步优化是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前提 |
第六章 当前我国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
一、当前我国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 组织规模小,市场作用不突出 |
(二) 组织化程度不高 |
(三) 组织发育层次较低,运行不规范 |
(四) 官办色彩较为浓厚,运行活力不足 |
二、当前我国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 体制环境不顺当 |
(二) 农村组织之间不和谐 |
(三) 农民素质不容乐观 |
(四) 内部结构不完善 |
(五) 法律体系不健全 |
三、促进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健康发展的对策 |
(一) 加强党和政府对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引导与支持 |
(二) 加快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立法和制度规范 |
(三) 完善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运行机制 |
(四) 确定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不同发展阶段支持的重点 |
(五) 加大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力度 |
(六) 协调农村组织间的利益矛盾 |
第七章 国外农业合作经济理论和实践的评析 |
一、国外农业合作经济理论的评析 |
(一) 国外农业合作经济的主要理论 |
(二) 国外农业合作经济主要理论的评析 |
二、国外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评介 |
(一) 国外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概况 |
(二) 国外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特点 |
三、国外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的评析 |
(一) 国外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类型 |
(二) 国外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典型模式 |
四、国外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启示 |
(一)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程度必须符合基本国情 |
(二)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模式必须符合经济发展的水平 |
(三)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社会作用与社会制度性质密切相关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新疆兵团农一师稻米产业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外农业产业化发展概况 |
1.2 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概况 |
1.3 农一师稻米产业化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二章 我国稻米产业化发展的状况分析 |
2.1 我国稻米产业化发展的背景 |
2.2 我国稻米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2.3 我国稻米产业化发展的经验分析 |
第三章 新疆兵团农一师稻米产业化发展的状况分析 |
3.1 稻米产业化效益分析 |
3.2 产业化经营格局分析 |
3.3 稻米产业化发展的优势分析 |
第四章 新疆兵团农一师稻米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
4.1 水稻种植规模分散 |
4.2 优质稻米比例低 |
4.3 龙头企业能力不足 |
4.4 稻米储藏、加工产业有待继续壮大发展 |
第五章 新疆兵团农一师稻米产业化发展的对策研究 |
5.1 多方吸收社会资金扩大产业化规模 |
5.2 依靠科技实现生态、经济效益协调发展 |
5.3 开发优良品种改善稻米品质 |
5.4 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 |
5.5 合理布局,加快优质稻米产业化进程 |
5.6 强化稻米产业发展的科技服务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二团出台农机更新优惠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阿克苏地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路径研究 ——基于农业社会化服务视角[D]. 周传荣.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2]阿拉尔市政府招商引资的绩效评估研究[D]. 江妙. 塔里木大学, 2020(12)
- [3]新疆九鼎农业产品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农产品营销策略研究[D]. 库德热提·尔肯.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4]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机械自动化现状及推广模式研究[D]. 曾天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12)
- [5]八大壁垒致农机报废更新难推进[J]. 赵巍,孔德军,黄进. 中国农机监理, 2016(01)
- [6]加快兵团农机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研究[D]. 唐文文. 石河子大学, 2015(04)
- [7]兵团南疆机采棉机械化生产技术及模式研究[D]. 田建刚. 塔里木大学, 2015(07)
- [8]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研究[D]. 魏巍. 石河子大学, 2014(03)
- [9]新时期我国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研究[D]. 欧继中. 武汉大学, 2010(05)
- [10]新疆兵团农一师稻米产业化发展研究[D]. 唐敏.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