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用瞬态瑞雷波法进行提速路基稳定性检测(论文文献综述)
石妍茹[1](2021)在《高速公路改扩建路基填筑质量无损检测与沉降变形监测研究》文中指出
田秀淑[2](2020)在《基于弹性波的无砟轨道砂浆层脱空检测和识别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直接承载高速列车运行,是保证高密度、高时速列车安全行驶的硬件结构,由轨道板、水泥乳化沥青(Cenment-emulsified Asphalt,CA)砂浆层、支承层等部分组成。在自然环境荷载和列车荷载的反复作用下,做为无砟轨道结构弹性调整层的CA砂浆层逐渐失效、劣化、形成脱空,如未能及时检测识别,将进一步演变为病害,严重威胁无砟轨道结构的整体性、连续性和高速铁路列车行车的安全性。但是,CA砂浆层脱空位于无砟轨道结构内部,隐蔽性强,无法通过外观及时检测。本文针对CA砂浆层脱空检测这一重大工程需求,围绕弹性波检测和识别方法中的弹性波传播特性、病害回波特征参数提取、弹性波信号的分类识别等关键问题开展研究工作:(1)弹性波在无砟轨道结构中的传播特性利用弹性波传播理论,研究了弹性波在无砟轨道板和砂浆层界面处转换波能量和反射系数的变化规律。弹性波以一定角度入射到正常无砟轨道结构内界面时,界面处透射P波的能量较高,P波入射时其能量占80%-60%,S波入射时,其能量占比最高达到50%;当砂浆层出现劣化时,反射P波能量逐渐增加。弹性波垂直入射时,结构内只存在反射P波和透射P波,入射波频率影响P波反射系数,当砂浆层出现劣化时,高频入射波的反射系数可以达到98%。建立了含砂浆层脱空的无砟轨道有限元数值模型,研究了低频弹性波、R波和P波在无砟轨道层状结构中的传播特性。CA砂浆层中脱空害尺寸不同时,各种弹性波反射持续时间不同,小尺寸脱空对弹性波传播路径干扰较小,反射作用时间短,脱空尺寸增加时,对弹性波传播的阻碍增加,延长了弹性波在结构内的传播周期。(2)基于低频弹性波响应特性的病害回波特征提取与分类识别利用有限元数值模型的低频响应结果,构建了低频响应的病害特征参数,通过模型试验进行有效特征参数的分析和提取。当砂浆层没有脱空时,导纳曲线平滑、连续,导纳峰谷差值较小,高频处无明显的尖峰;当砂浆层存在0.3m以上脱空时,导纳峰谷差值越大,导纳曲线振荡剧烈。利用One-class SVM算法对低频弹性波信号进行了分类识别。通过对病害回波特征参数的计算机优选和合理分类模型的比选,创建了特征参数与0.3m以上脱空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实现了高精度的低频弹性波信号分类。(3)基于高频面波特性的病害回波特征提取与识别利用有限元数值模型的面波响应结果和基于层状介质矩阵传递算法计算的频散结果,构建了面波响应的病害回波特征参数,通过模型试验进行了有效特征参数的分析和提取。当脱空尺寸由0.05m增加到0.2m时,f-k谱图、频散能量团和频散曲线的高频分量均会出现较大的跳跃现象,0.05m脱空吸收了部分能量,降低了接收点的能量振幅,0.1m和0.2m脱空的反射作用较强,使能量振幅增加。(4)基于P波特性的病害回波特征提取与识别方法利用有限元数值模型的P波响应结果,构建了P波响应的病害特征参数,通过模型试验进行有效特征参数的分析和提取。通过在频域状态下查看不同振幅下所记录波形的各种频率,根据不同频带处频率峰值高低、频域共振峰分布特点、功率密度值大小可以识别砂浆层脱空状况。利用小波分析和Burg功率谱分析进行了更精准的P波信号的脱空病害回波识别和定位。两种方法均可以实现弹性波特定频带弱回波信号的增强,Burg功率谱更适用于存在多个频率差相差较小的信号。在P波信号的Burg功率谱谱图中,砂浆层回波和缺陷边缘回波能明显区分开,0.05m脱空的边界点位置能被准确识别。
吴丁丁[3](2020)在《提速条件下旋喷桩控制既有路基沉降的设计参数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早期修筑的铁路路基设计标准较低,随着列车速度不断提高,导致既有路基沉降病害日益严重,随之相应的路基补强措施大量涌现。其中,高压旋喷桩法施工工艺简单,并且不影响线路正常运营,在实际工程中得以广泛应用。但旋喷桩加固路基的机理和规律尚不成熟完善,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其控制路基沉降的规律,并探索其设计与改良方案。本文以兰新铁路西段路基沉降治理工程为依托,结合地质调查和试验监测资料,利用数值方法主要展开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1)建立试验段路基的三维数值仿真模型,先对原始路基沉降规律进行了计算分析,进而分别计算分析了提速条件下侧限框架箍、框架锚索和高压旋喷桩控制路基沉降的效果,给予了相应的选型建议。研究发现,路基加固前其沉降均随列车提速而基本均呈线性增加,但增加速率大小不一,旋喷桩在加固既有路基方面有显着优势。(2)在不同提速条件下,对斜向旋喷桩各加固参数,包括竖向倾角、桩长、桩径、桩间距和不同布置形式等,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了详细的敏感性分析,共计建立近100个几何模型、进行400余次工况计算。研究发现,为提高加固效率斜向旋喷桩长度不宜超过10m,最优竖向倾角与列车提速大小有关,当列车提速至小于约140km/h时,其最优竖向倾角为80°左右,而当列车提速至约160km/h或更高时,其最优倾角为70°左右,桩体布置由细密至粗疏变化时,路基沉降变化呈先减小后增大,在控制桩体置换体积一定的条件下,研究得到了最优桩径、桩间距等设计参数。(3)为消除道砟下部三角形软弱路基,采用水平旋喷桩加固路基本体,在不同提速条件下,对水平旋喷桩各加固参数,包括桩长、桩径、桩间距和不同布置形式等,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了详细的敏感性分析,共计建立80余个几何模型、进行300余次工况计算,结合具体施工环节分析水平旋喷桩的局限性。研究发现,为提高加固效率水平旋喷桩长度不宜超过6m,当桩直径小于0.2m或桩间距大于2m后,加固效果不明显,布置排数不宜超过2排,加固矮路堤应注意防治浆液从路基顶部渗出。(4)针对斜向和水平旋喷桩各自优缺点,探索了斜向和水平旋喷桩相结合的组合旋喷桩措施,并结合水平旋喷桩施工的局限性,加入水平钢管对组合旋喷桩作进一步的优化分析,共计建立60余个几何模型、进行近300次工况计算。研究发现,组合旋喷桩可有效减小斜向旋喷桩加固下的三角盲区面积,突破水平旋喷桩加固路基本体的限制,最优组合设计方案基本是斜向与水平旋喷桩最优设计方案的结合,对于矮路堤可加入水平钢管改良,其加固效率提高了80%左右,不过改良后坡脚隆起幅度略微增大,最大幅度在0.5mm左右。
白杨[4](2019)在《瑞雷波检测水泥土搅拌桩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地域辽阔,存在着各种成因的软土层。水泥土搅拌桩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原土,是加固软弱地基常用处理方法。目前水泥土搅拌桩成桩质量检测方法通常为有损检测,比如钻孔取芯、标准贯入、静荷载试验等,会对所检测搅拌桩造成破坏,而且劳动强度大、速度慢、成本高。基于此,本文研究了瞬态瑞雷波法无损检测水泥土搅拌桩成桩质量的技术原理及工作方法,并依托连霍高速公路加宽项目进行了工程应用。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组合震源与多次叠加方法联合压制随机干扰,提高野外数据采集质量;在时空域与τ-p域联合提取瑞雷波,满足相邻道频散曲线计算要求;采用变频率间隔方法计算相邻道频散曲线,提高瑞雷波纵向低频段的成像能力,将瑞雷波波速和成桩质量、承载力联系起来,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水泥土搅拌桩瞬态瑞雷波无损检测方法,提高了隐蔽工程的检测水平。(2)对瑞雷波桩基无损检测中的主要技术分析。采用不同偏移距和多次叠加方法组合压制随机干扰波;采用τ-p变换方法提取瑞雷波,提高其横向分辨能力;通过计算相邻道频散曲线,能有效提高深层目标体的成像能力;通过实际标定及分析计算求取相关影响因子,进一步提高无损检测方法的精度,达到无损检测由定性到定量的转化。(3)将瞬态瑞雷波法应用于水泥土搅拌桩成桩质量检测,实现了无损检测水泥土搅拌桩成桩质量,缩短检测周期(一般钻芯取芯需要在龄期28天后进行,该方法检测龄期为7天),对加快施工进度,提前完成项目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瞬态瑞雷波法检测水泥土搅拌桩,能实现无损检测,提高检测效率、缩短检测周期,实现定性、定量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魏建慧[5](2019)在《风积沙路基压实控制及边坡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风积沙在我国分布区域较广,且这些区域优质的路基填料相对匮乏,使用风积沙作为路基填料是必然的选择。然而针对风积沙这一特殊的路基填料在规范中仍然没有明确,使得在风积沙填筑路基时遇到各种问题,包括最大干密度的确定方法、压实工艺、压实质量检测方法以及路基边坡的稳定性等问题,鉴于此,本文依托实际工程,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当地水资源不足的条件下,结合风积沙的击实特性以及试验段的检测结果,分析了使用天然含水量风积沙填筑路基的可行性。(2)经过室内击实试验和振动试验干密度的对比,最佳击实法得到的最大干密度值最大,提出采用最佳击实法确定风积沙最大干密度的方法。结合风积沙路基试验段的检测,给出了风积沙路基采用履带式推土机碾压时的压实工艺,研究了基于动态变形模量的风积沙路基压实度的检测方法,给出了动态变形模量和压实度的拟合方程,方程的计算值与实验值拟合程度好。利用瞬态瑞雷波法结合压实度的检测,通过大量现场检测,压实度检测效果较好,表明瞬态瑞雷波法适用于风积沙路基压实质量的检测。(3)建立了风积沙路基边坡的有限元分析模型,采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对影响风积沙路基稳定性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路基高度降低、边坡坡度放缓、包边土宽度的增大及风积沙内摩擦角的增大对风积沙路基边坡稳定性有一定提高,包边土的材料性质对风积沙路基稳定性影响较小,同时运用响应面法建立了包边风积沙路基稳定性的预测模型。(4)分析风积沙路基边坡冲刷破坏的原因,发现风积沙本身的物理性质是诱发破面冲刷的直接原因。经过方案比选,种植冰草和柠条加铺草帘的方案植株成活率最高,草帘生态防护措施具有效果好、低成本、易施工、好管理的特点,且适用于风积沙边坡。
陈振寿[6](2018)在《数字化面波仪在软弱层探测中的试验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我国道路基础建设也发展迅猛。工程建设对设计前期勘察、施工过程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我国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南地区,因特殊的自然地理和地质环境,复杂的地质结构,广泛发育的公路下伏地质缺陷,致使地质灾害频发。未知的地质灾害给公路工程的建设和安全运营构成极大威胁。当前无损检测设备的精确率、速度和便捷性还未能较好的满足工程勘探需求,针对常见的断层及裂缝、滑坡面及破碎带、软弱层等各类地质界面仍无法准确定位。基于此,本文以公路构筑物地基灾害检测需求和无损检测装备现状与趋势为背景,开展全数字检波器、新一代高精度面波仪样机和成像软件的研发试验。本文采用瞬态瑞雷波法进行探测试验,从理论研究、观测系统建立方法、信号预处理以及数据的分析方法和依据等入手。以典型层状地质示范点为例,凭借正演和反演手段进行对比和修正,研究瑞雷波的频散关系。以具体地质勘查项目为测区,完善了野外观测方法。通过FLAC 3D构建瞬态瑞雷波法三维模型,为设备参数调制提供了佐证。从试验数据和模拟分析的结果得出,自研设备采用瞬态瑞雷波法进行软弱层探测已初具成果,具有较大的工程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探讨了地震波勘探方法和瑞雷波传播特性,深入研究波的频散特征。根据常见的野外观测系统布置,建立一套适合本试验的探测方法,重点讨论了包括震源激发条件、道间距、偏移距、观测长度等对信号采集过程及结果的影响。其次,针对频散曲线的提取,引入几种常见的数值分析方法——互谱分析法、f-k法、相位移法、?-p法,提出将相位移法和波场分析法相结合的对比方法,为后续的试验分析和FLAC 3D数值模拟提供理论基础。然后,以有限差分软件FLAC 3D为试验场构建瞬态瑞雷波法的三维数值模型。对模型网格划分提出建议,边界条件采用自由边界和静态边界的组合方式能够减少边界入射波的干扰。以频散曲线指导设备参数完整性、一致性的调整。研究道间距、偏移距对勘探精度和深度的影响,并建立对比模型。确定试验场1.0m道间距,6.0m偏移距离的观测参数,为野外工作试验方案的拟定提供参考依据。最后,在示范点完成面波仪探测和调试工作。结合地质剖面和钻孔信息,获取瑞雷波信号。通过Geogiga Surface软件对频散曲线进行反演,得出软弱层的分布位置在6.09.0m,与实际踏勘结果一致。之后将仪器应用于设计勘查项目,对比地勘岩土分层结果误差小于5%。勘探设备的一致性和精确率得到验证。
邱坤南[7](2018)在《地质异常体瑞雷波正演模拟及频散特征研究》文中提出超前地质预报是口前保障地下施工安全最为现实有效的技术手段,在大多数地下项口中将其列为必要的技术环节。瑞雷波勘探技术是地球物理勘探中的一种,因其具有快速经济、检测配备简易、信噪比及分辨率高等诸多优点,所以常被用为地下工程超前预报中。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瑞雷波勘探研究现状及其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以瑞雷波勘探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开展地质异常体瑞雷波正演、频散曲线提取与信号提纯等的研究。主要工作及成果包括:(1)为了研究地质异常状态下不同地质参数对瑞雷波频散曲线的影响,本小节根据不同地质异常体(破碎带、含空洞地层)设定有关参数,并对其进行了瑞雷波正演模拟研究,得出相应频散曲线,分析比较不同的地质异常体参数的瑞雷波频散曲线的不同表现,以归纳总结各条件下的瑞雷波频散曲线的“之”字形的规律。研究表明:瑞雷波频散曲线“之”字形的产生与地质异常体的存在有关,且地质异常体的规模大小、存在位置和性质决定了其频散曲线的表现形式,且频散曲线“之”字形的起跳位置基本反映了地质异常的位置。第一,断层破碎带的规模越小、埋深越深、低速带越不突显,则瑞雷波频散曲线中的“之”字形变形跨度越小;反之,则越大。第二,空洞地层的瑞雷波的频散曲线是不连续、分段的曲线。空洞埋深越深其频散曲线的第一条分断线的横坐标就越大。(2)借助福建某矿井物探技术研究实验基地的现有条件,开展水仓前方掌子面瑞雷波超前实验研究,分别研究在无水状态、有水状态时瑞雷波频散曲线相应的变化情况和规律。研究表明:频散曲线的“之”字形可反映出掌子面前方地质岩性变化及构造发育情况。瑞雷波探测空水仓时,探测得到的频散曲线为不连续曲线,呈现多段式分布。富含水的地质带通常表现出地震波速度降低;瑞雷波探测可探测富含水的地质异常情况,异常位置与实际情况存在误差。(3)本文基于广义S变换讨论瑞雷波频散特性,通过可行性分析、影响因素讨论和算法改进等几个方面分析研究,得出:相比STFT和WVD而言,采用GST求取的频散曲线对地层浅层的判断较为准确,且曲线更加光滑稳定。采用极值点拟合曲线斜率估算瑞雷波任一频率所对应速度的方法,分析特定的地质模型下瑞雷波信号,再将结果和理论频散曲线对比分析,该法获取的频散曲线还为多阶模曲线,而且频散曲线比基于单道GST法的更为稳定、光滑。根据广义S变换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广义S变换多重滤波法对瑞雷波信号去噪提纯的新思路。通过仿真实验、理论计算与实例应用分析结果表明,信号通过GSTTF-MT处理是提纯瑞雷波信号的一种行之有效、可靠、稳定的方法,且该法计算简单。
周峻峰[8](2016)在《探究多道瞬态瑞雷波在公路路基填筑质量检测中的应用》文中指出伴随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快速提升,我国公路经济建设也取得了较高成效。为实现工程建设发展目标,在公路工程建设方面我国不断加大资金投入,这在促进公路事业发展的同时,也可公路质量检测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公路路基填筑质量检测施工中广泛应用多道瞬态瑞雷波法,可全面提升工程质量,降低施工成本。为此,本文通过具体工程案例,主要对瞬态瑞雷波测试基本原理、多道瞬态瑞雷波测试方法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吴晔[9](2016)在《瞬态瑞雷波法和地质雷达法路基结构检测对比》文中认为瞬态瑞雷波法和地质雷达法属于常规物探方法,用于路基填筑体深部密实情况检测时,单一方法的检测结果具有多解性特征。文章依托赣龙复线铁路工程建设,选取特殊的路基结构(岩溶路基),应用瞬态瑞雷波法和地质雷达法进行路基质量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对比分析2种方法各自的优点和适用性,阐明将2种方法结合起来的综合物探法将是路基质量无损检测的发展方向。
周启鹏[10](2016)在《铁路既有线路路基病害劈裂注浆效果检测与评价方法比选》文中研究表明铁路路基是土工材料构筑物,也是铁路安全运输的基本保障,根据湿陷性黄土铁路路基的特点,通过对劈裂压浆法的压浆机理、施工工艺、压浆材料选配和水泥土的固结机理研究,采用劈裂注浆加固方案,基本解决了降低成本、工艺简便、减少行车干扰等湿陷性黄土路基加固问题,但由于目前注浆施工效果评定技术并不太规范,尚无完善的标准可以借鉴,继而导致了一些注浆工作完成后无法全面、及时、正确的评价,从而影响了注浆技术方案的优化实施。本论文结合兰州铁路局管内一段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注浆整治的试验段工程,综合应用常用注浆检测方法,分析优劣性,提出注浆效果评价方法和指标,进而根据既有线路基检测及注浆检测的特点,提出适合于铁路既有营运线路的注浆检测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首先结合劈裂注浆的机理与铁路路基病害处治的特点,对应用于铁路路基病害整治的劈裂注浆加固方案从注浆机理、施工工艺进行分析和可行性研究,以常用注浆检测的方法与铁路既有线路基检测的特点相结合,确定铁路既有线路基注浆检测评定方案。2.参考相关文献,对确定的铁路既有线路基注浆检测评定方案所选用的瑞雷面波法、高密度电法、探地雷达法分别从基本原理和现场测试原理进行了比对分析。3.依据检测评定方案,分别通过瑞雷面波法、高密度电法、探地雷达法对劈裂注浆现场试验段从适应性、现场检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出上述方法在注浆加固效果的检测评定中的相应特点,以及各自方法的优缺点,从而为铁路路基劈裂注浆整治后效果综合评定方案的确定,提供决策依据。
二、利用瞬态瑞雷波法进行提速路基稳定性检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瞬态瑞雷波法进行提速路基稳定性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弹性波的无砟轨道砂浆层脱空检测和识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混凝土结构无损检测技术现状 |
1.2.2 弹性波传播特性的研究现状 |
1.2.3 基于低频响应特性的检测识别方法研究现状 |
1.2.4 基于面波特性的检测识别方法研究现状 |
1.2.5 基于纵波特性的检测识别方法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第2章 无砟轨道结构中弹性波的传播特性 |
2.1 CA砂浆层病害特征 |
2.1.1 CA砂浆的劣化 |
2.1.2 CA砂浆层病害 |
2.2 弹性波在界面的传播特性 |
2.2.1 弹性波的种类 |
2.2.2 P波斜入射时界面的波型转换 |
2.2.3 S波斜入射时界面的波型转换 |
2.2.4 弹性波垂直入射界面时的反射和透射 |
2.3 弹性波在结构内的传播特性 |
2.3.1 有限元分析方法和数值模型 |
2.3.2 弹性波分辨率 |
2.3.3 低频弹性波特性 |
2.3.4 R波传播特性 |
2.3.5 P波传播特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低频响应特性的砂浆层脱空检测和识别 |
3.1 低频冲击响应检测原理 |
3.2 低频响应的病害回波特征设计 |
3.2.1 数值模型 |
3.2.2 时域特征 |
3.2.3 频域特征 |
3.2.4 导纳特征 |
3.3 低频响应病害回波特征提取 |
3.3.1 试验设计 |
3.3.2 速度时程曲线 |
3.3.3 频域谱图 |
3.3.4 导纳曲线 |
3.3.5 三种特征对比分析 |
3.3.6 导纳曲线特征计算 |
3.4 低频响应特征的分类识别 |
3.4.1 低频响应病害特征分析 |
3.4.2 脱空病害分类检测建模 |
3.4.3 脱空病害检测实施过程 |
3.4.4 分类模型关键参数设定 |
3.4.5 分类模型有效性对比分析 |
3.4.6 脱空病害检测实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高频面波特性的砂浆层脱空检测和识别 |
4.1 面波检测原理 |
4.1.1 表面波谱法原理 |
4.1.2 多道面波分析法原理 |
4.2 面波的病害回波特征提取 |
4.2.1 基于回波幅值的时域特征提取 |
4.2.2 基于统计方法的能量特征提取 |
4.2.3 基于F-K变换的频散特征提取 |
4.3 SASW法的脱空识别 |
4.3.1 模型试验 |
4.3.2 基于频域特征的脱空病害识别 |
4.3.3 基于频散特征的脱空病害识别 |
4.4 MASW法的脱空识别 |
4.4.1 模型试验 |
4.4.2 基于能量幅值特征的脱空病害识别 |
4.4.3 基于频散特征的脱空病害识别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纵波特性的砂浆层脱空检测和识别 |
5.1 P波检测原理 |
5.2 P波病害回波的识别特征设计 |
5.2.1 数值模型 |
5.2.2 时域特性 |
5.2.3 频域特性 |
5.2.4 识别参数 |
5.3 P波的病害回波特征提取 |
5.3.1 特征提取试验设计 |
5.3.2 频域图谱 |
5.3.3 功率密度 |
5.4 P波信号的小波包识别 |
5.4.1 小波包理论 |
5.4.2 P波信号的小波包能量 |
5.5 P波信号的Burg功率谱识别 |
5.5.1 P波回波模型 |
5.5.2 Burg功率谱识别算法 |
5.5.3 P波信号采集和功率谱计算 |
5.5.4 结果分析 |
5.6 病害回波特征参数与脱空尺度间的关系 |
5.6.1 低频响应特征参数 |
5.6.2 面波特征参数 |
5.6.3 P波特征参数 |
5.6.4 砂浆层脱空的识别参数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提速条件下旋喷桩控制既有路基沉降的设计参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路基加固措施研究 |
1.2.2 旋喷桩加固既有路基研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提速条件下路基沉降计算 |
2.1 工程概况 |
2.2 路基沉降计算方法简介 |
2.3 建立数值仿真模型 |
2.4 原始路基沉降规律计算分析 |
2.4.1 竖向应力特点 |
2.4.2 竖向沉降特点 |
2.4.3 不同速度下沉降变化规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提速条件下路基加固措施选型分析 |
3.1 路基加固效果计算 |
3.1.1 侧限框架箍 |
3.1.2 预应力框架锚索 |
3.1.3 斜向旋喷桩 |
3.1.4 水平旋喷桩 |
3.2 对比分析及选型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斜向旋喷桩控制路基沉降的设计参数研究 |
4.1 斜向旋喷桩加固参数敏感性分析 |
4.1.1 竖向倾角影响规律 |
4.1.2 桩长影响规律 |
4.1.3 桩径影响规律 |
4.1.4 桩间距影响规律 |
4.2 斜向旋喷桩布置形式对比分析 |
4.2.1 相对与相错 |
4.2.2 固定置换率的桩型设计 |
4.3 多排斜向旋喷桩加固效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水平旋喷桩控制路基沉降的设计参数研究 |
5.1 水平旋喷桩加固参数敏感性分析 |
5.1.1 桩长影响规律 |
5.1.2 桩径影响规律 |
5.1.3 桩间距影响规律 |
5.2 多排水平旋喷桩加固效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组合旋喷桩控制路基沉降的设计参数研究 |
6.1 组合方案设计参数敏感性分析 |
6.1.1 斜向旋喷桩设计参数 |
6.1.2 水平旋喷桩设计参数 |
6.1.3 组合设计参数取值建议 |
6.2 组合旋喷桩加固效果对比分析 |
6.2.1 自身加固特点 |
6.2.2 加固效果对比 |
6.3 增设水平钢管改良效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实践 |
(4)瑞雷波检测水泥土搅拌桩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水泥土搅拌桩检测研究现状 |
1.2.1 传统的水泥土搅拌桩有损检测方法 |
1.2.2 瞬态瑞雷波无损检测方法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主要创新内容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瞬态瑞雷波法基本理论与方法 |
2.1 瑞雷波法及其基本原理 |
2.1.1 瑞雷波 |
2.1.2 瞬态瑞雷波工作方法 |
2.1.3 瑞雷波法工作原理 |
2.2 瞬态瑞雷波法工作原理 |
2.2.1 瞬态瑞雷波野外数据采集 |
2.2.2 瞬态瑞雷波法室内数据处理 |
2.3 瞬态瑞雷波的提取及频散曲线计算 |
2.3.1 瞬态瑞雷波提取方法及效果分析 |
2.3.2 瞬态瑞雷波频散曲线计算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瑞雷波无损检测水泥土搅拌桩理论研究 |
3.1 瑞雷波提取方法对比研究 |
3.1.1 二维滤波方法 |
3.1.2 τ-p变换方法 |
3.2 瑞雷波正反演研究 |
3.2.1 瑞雷波剖面正反演计算及分析 |
3.2.2 不同初始模型的反演计算及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瑞雷波检测水泥土搅拌桩工程应用 |
4.1 工程概况 |
4.2 检测实施方案 |
4.3 检测前的准备工作 |
4.3.1 技术准备 |
4.3.2 仪器设备准备 |
4.3.3 人员准备 |
4.3.4 检测工作的关键技术 |
4.3.5 技术路线 |
4.4 瑞雷波检测水泥土搅拌桩成桩质量 |
4.4.1 野外数据采集参数设置 |
4.4.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4.3 桩基检测质量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5.2 后期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风积沙路基压实控制及边坡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风积沙路基研究现状 |
1.2.2 路基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
1.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风积沙的工程特性研究 |
2.1 项目概况 |
2.1.1 依托工程概况 |
2.1.2 工程环境 |
2.2 风积沙的物理特性 |
2.2.1 表观状态 |
2.2.2 风积沙的天然含水量、密度 |
2.2.3 风积沙的颗粒分析 |
2.2.4 风积沙的其他物理特性 |
2.3 风积沙的压实特性 |
2.3.1 标准击实试验 |
2.3.2 最佳击实试验 |
2.4 风积沙最大干密度确定方法 |
2.4.1 振动试验 |
2.4.2 试验对比分析 |
2.5 风积沙的抗剪强度特性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风积沙路基的压实工艺及质量检测方法研究 |
3.1 风积沙路基的压实工艺 |
3.1.1 压实机械的选择 |
3.1.2 压实质量控制指标 |
3.1.3 风积沙的理论碾压控制 |
3.1.4 风积沙路基试验段 |
3.1.5 风积沙路基回弹模量检测 |
3.1.6 风积沙路基压实标准的分析 |
3.2 风积沙路基压实质量检测方法 |
3.2.1 常规的压实度检测方法 |
3.2.2 基于Evd的风积沙路基压实质量检测 |
3.2.3 瑞雷波法检测风积沙路基的压实质量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风积沙路基边坡稳定性分析 |
4.1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 |
4.1.1 强度折减法的原理 |
4.1.2 有限元的本构模型 |
4.1.3 屈服准则研究与选用 |
4.1.4 有限元中边坡失稳判据 |
4.1.5 有限元软件及强度折减法的实现 |
4.2 风积沙路基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 |
4.2.1 边坡几何断面影响因素 |
4.2.2 材料力学参数影响因素 |
4.3 基于响应面法的边坡稳定性预测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风积沙路基边坡生态防护研究 |
5.1 项目现场破坏情况分析 |
5.2 边坡植物防护技术 |
5.2.1 植物防护功能 |
5.2.2 典型的植物防护技术 |
5.3 风积沙路基边坡防护措施 |
5.3.1 边坡生态防护植物的选择 |
5.3.2 草帘生态防护措施 |
5.3.3 其他防护措施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6)数字化面波仪在软弱层探测中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项目背景与研究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
1.2.1 瑞雷波勘探的研究现状 |
1.2.2 工程地震波勘探装备和技术发展趋势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 实施方案 |
第二章 瑞雷波探测的基本原理及工作方法 |
2.1 瑞雷波的传播特点 |
2.2 瑞雷波的频散特性 |
2.3 瑞雷波法的勘探原理 |
2.4 野外工作方法 |
2.5 频散曲线提取方法 |
2.5.1 互谱分析方法(Spectral Analysis of Surface Waves) |
2.5.2 f-k法(Frequency-wavenumber transformation) |
2.5.3 τ—p法(Tau-ptransformation) |
2.5.4 相位移法(Phase-shift approach) |
2.6 软弱层探测方法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瞬态瑞雷波法在FLAC3D模拟中的实现 |
3.1 FLAC3D有限差分软件简介 |
3.2 介质物理参数 |
3.3 模型参数的设置 |
3.3.1 模型尺寸及其网格的划分 |
3.3.2 模型边界条件的处理 |
3.3.3 震源的设定 |
3.3.4 数据的采集间隔 |
3.4 结果分析 |
3.4.1 初始应力场最大不平衡力分析 |
3.4.2 初始应力分析 |
3.4.3 动力求解分析 |
3.4.4 频散曲线结果分析 |
3.5 频散曲线关系影响因素分析 |
3.5.1 道间距对频散曲线关系的影响 |
3.5.2 偏移距对频散曲线关系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字化面波仪探测软弱层的工程应用 |
4.1 数字化面波仪简介 |
4.1.1 数据采集模块 |
4.1.2 数据的预处理 |
4.1.3 反演分析软件——Geogiga Surface |
4.2 重庆古路试验场背景简介 |
4.3 野外观测系统 |
4.3.1 测线的布设 |
4.3.2 震源激发的方式 |
4.3.3 采样间隔及采样点数 |
4.3.4 瑞雷波的接收 |
4.3.5 注意事项 |
4.4 瑞雷波数据处理与分析 |
4.4.1 数据处理 |
4.4.2 频散曲线计算结果分析 |
4.5 试验反演 |
4.5.1 频散曲线反算岩土参数原理 |
4.5.2 试验场介质层反演结果分析 |
4.6 渝遂高速公路勘察项目现场测试 |
4.6.1 勘察区地质条件 |
4.6.2 测试条件 |
4.6.3 结果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7)地质异常体瑞雷波正演模拟及频散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瑞雷波探测技术研究现状 |
1.2.1 瑞雷波勘探技术应用及发展 |
1.2.2 瑞雷波勘探理论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的基本思路 |
1.4.2 研究过程拟采用的方法和手段 |
1.4.3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1.6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瑞雷波勘探的正演研究 |
2.1 瑞雷波勘探的理论基础 |
2.1.1 均匀半空间中的瑞雷波 |
2.2 层状介质中的瑞雷波 |
2.2.1 两层介质中的瑞雷波 |
2.2.2 多层介质中的瑞雷波 |
2.3 地下工程瑞雷波探测原理 |
2.3.1 稳态瑞雷波勘探原理 |
2.3.2 瞬态瑞雷波勘探原理 |
2.3.3 瑞雷波探测地质异常原理 |
2.4 地下工程瑞雷波探测的正演研究 |
2.4.1 频散方程的建立 |
2.4.2 频散曲线的计算与确定 |
2.5 地质异常模型频散曲线的特性分析 |
2.5.1 含破碎带地层频散曲线特性分析 |
2.5.2 含空洞地层频散曲线特性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瑞雷波正演实验研究 |
3.1 水仓模型构建 |
3.2 数据采集 |
3.2.1 仪器设备及参数 |
3.2.2 现场测试布置 |
3.2.3 数据采集 |
3.3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
3.3.1 水仓未注水情况 |
3.3.2 水仓注水情况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瑞雷波频散曲线研究 |
4.1 广义S变换基本原理 |
4.1.1 S变换 |
4.1.2 GST |
4.1.3 可行性研究 |
4.2 基于GST的瑞雷波频散特性分析 |
4.2.1 数据的获取 |
4.2.2 GST时频特性分析 |
4.2.3 可行性研究 |
4.3 含软弱夹层模型下的瑞雷波频散特性分析 |
4.4 与其他方法对比分析 |
4.4.1 与STFT对比分析 |
4.4.2 与Wigner-Ville时频分布法对比分析 |
4.5 基于多道瑞雷波信号的GST法 |
4.5.1 基本算法 |
4.5.2 算法的可行性验证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瑞雷波信号滤波提纯研究 |
5.1 广义S变换多重滤波法原理 |
5.1.1 多重滤波法 |
5.1.2 基于广义S变换的时变滤波法 |
5.2 瑞雷波信号GSTTF-MT提纯仿真实验研究 |
5.2.1 瑞雷波频散曲线提取 |
5.2.2 瑞雷波频散曲线提取的结果分析 |
5.3 工程实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9)瞬态瑞雷波法和地质雷达法路基结构检测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1. 1 瞬态瑞雷波法 |
1. 2 地质雷达法 |
2 瞬态瑞雷波法和地质雷达法工程应用对比 |
2. 1 工程概况 |
2. 2 瞬态瑞雷波法检测 |
2. 2. 1 检测结果分析 |
1) 岩溶区域 |
2) 无岩溶区域 |
2. 2. 2 频散曲线分析 |
1) 岩溶区域 |
2) 无溶洞区域 |
2. 2. 3 瞬态瑞雷波法检测结果的判别 |
2. 3 地质雷达法检测 |
2.3.1地质雷达法检测波形分析 |
1)岩溶区域 |
2) 无岩溶区域 |
2. 3. 2 地质雷达法检测结果的判别 |
2. 4 取芯法验证 |
3 2 种方法适用性对比分析 |
1) 瞬态瑞雷波法 |
2) 地质雷达法 |
4 结语 |
(10)铁路既有线路路基病害劈裂注浆效果检测与评价方法比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路基注浆加固技术的现状和发展 |
1.3 路基注浆加固施工效果评价的意义 |
1.4 国内外铁路既有线路检测评定发展状况 |
1.5 既有线路路基加固效果检测的意义 |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6.1 研究内容和目标 |
1.6.2 研究技术路线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注浆加固技术在铁路路基病害的应用 |
2.1 铁路路基病害的特点 |
2.2 铁路路基基床病害的本质 |
2.3 铁路路基基床病害的处治措施 |
2.4 劈裂注浆在加固湿陷性黄土铁路路基工程中的应用 |
2.4.1 劈裂注浆的机理 |
2.4.2 劈裂注浆在土体中运动的三个阶段 |
2.4.3 劈裂注浆应用于湿陷性黄土铁路路基的主要优点 |
2.4.4 劈裂注浆的工艺流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铁路既有线路基注浆评估特点及技术方案 |
3.1 常用注浆效果检查的方法及内容 |
3.2 路基注浆效果检查常用方法比选 |
3.3 铁路既有线路基检测的内容 |
3.4 铁路既有线路基常用检测方法 |
3.5 铁路既有线路基常用检测方法评价 |
3.6 铁路既有线路基注浆效果检测评定方法 |
3.6.1 铁路既有线路基注浆效果检测的特点 |
3.6.2 铁路既有线路基注浆效果检测方法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既有线路基常用注浆检测方法原理 |
4.1 瑞雷面波法 |
4.1.1 基本原理 |
4.1.2 现场测试原理 |
4.1.3 瑞雷波的特点 |
4.2 高密度电法 |
4.2.1 高密度电法工作原理 |
4.2.2 现场测试原理 |
4.2.3 高密度电法的优点 |
4.3 探地雷达法 |
4.3.1 基本原理 |
4.3.2 现场测试原理 |
4.3.3 探地雷达法的优点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现场试验段工程概况及检测 |
5.1 试验段注浆工程概况 |
5.2 注浆设计与施工 |
5.2.1 注浆设计 |
5.2.2 注浆材料 |
5.2.3 施工机具及布置图 |
5.2.4 注浆施工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试验段注浆效果评定及数据分析 |
6.1 检测仪器的选择 |
6.1.1 瑞雷面波法仪器选择 |
6.1.2 高密度电法仪器选择 |
6.1.3 探地雷达法仪器选择 |
6.2 瑞雷面波检测注浆路基 |
6.2.1 瑞雷面波在注浆后路基工程检测中的适应性 |
6.2.2 参数的选择 |
6.2.3 检测方法 |
6.2.4 瑞雷面波测试数据分析 |
6.2.5 瑞雷面波测试结果和动探资料对比情况 |
6.2.6 用瑞雷面波确定路基注浆加固效果 |
6.3 高密度电法检测注浆路基 |
6.3.1 高密度电法在注浆后路基工程检测中的适应性 |
6.3.2 参数的选择 |
6.3.3 检测方法 |
6.3.4 高密度电法现场检测数据分析 |
6.3.5 高密度电法测试结果和挖探资料对比情况 |
6.3.6 用高密度电法确定路基注浆加固效果 |
6.4 探地雷达检测注浆路基 |
6.4.1 探地雷达在注浆后路基工程检测中的适应性 |
6.4.2 参数的选择 |
6.4.3 检测方法 |
6.4.4 探地雷达现场检测数据分析 |
6.4.5 用地质雷达确定路基注浆加固效果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利用瞬态瑞雷波法进行提速路基稳定性检测(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速公路改扩建路基填筑质量无损检测与沉降变形监测研究[D]. 石妍茹. 山东交通学院, 2021
- [2]基于弹性波的无砟轨道砂浆层脱空检测和识别方法研究[D]. 田秀淑.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3]提速条件下旋喷桩控制既有路基沉降的设计参数研究[D]. 吴丁丁.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4]瑞雷波检测水泥土搅拌桩方法研究[D]. 白杨.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5]风积沙路基压实控制及边坡稳定性研究[D]. 魏建慧. 河北工业大学, 2019(06)
- [6]数字化面波仪在软弱层探测中的试验研究[D]. 陈振寿. 重庆交通大学, 2018(01)
- [7]地质异常体瑞雷波正演模拟及频散特征研究[D]. 邱坤南. 福州大学, 2018(03)
- [8]探究多道瞬态瑞雷波在公路路基填筑质量检测中的应用[J]. 周峻峰. 科技与企业, 2016(10)
- [9]瞬态瑞雷波法和地质雷达法路基结构检测对比[J]. 吴晔. 铁道建筑, 2016(03)
- [10]铁路既有线路路基病害劈裂注浆效果检测与评价方法比选[D]. 周启鹏.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