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兰冰川:深冰芯微生物特征分析

马兰冰川:深冰芯微生物特征分析

一、马兰冰川:一支深冰芯中微生物特征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冰,韩丽丽,李亚洲,范晓鹏,宫达,洪嘉琳,张楠,冶宇霆,汪月,孙友宏[1](2021)在《美国极地钻探科学目标分析与钻探技术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极地钻探是获取极地冰层或冰下环境样品和在极地冰层或冰下布放科学观测仪器的最直接方法,是开展极地科学研究的必要技术手段。美国是开展极地钻探较早的国家之一,也是极地钻探强国。相比美国,我国极地钻探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美国冰钻委员会长期科学规划2021-2031》为基础,结合其官方网站和相关文献资料,梳理了美国极地钻探科学目标和极地钻探技术现状,并简要介绍了过去10年美国极地钻探的现场工作情况及其在未来3年的工作计划,以期为我国极地钻探发展提供参考。

王凤,王宁练,徐柏青,沈亮,顾政权,刘晓波[2](2019)在《青藏高原唐古拉哈日钦冰芯表层和深层可培养细菌特征》文中研究表明对唐古拉哈日钦冰芯表层0.04~3.04m及深层127.44~130.36m中可培养细菌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表层和深层可培养细菌数没有表现出显着差异性,表层冰芯中可培养细菌数为0~9.8×103CFU·mL-1,略高于深层冰芯的0~8.4×103CFU·mL-1。表层冰芯中微生物总数为103~106cells·mL-1,深层冰芯中微生物总数为102~103cells·mL-1。冰芯中可培养细菌属于Firmicutes(厚壁菌门)、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和Deinococcus-Thermus(异常球菌门)5大类。但表层和深层可培养细菌属于不同的优势门,表层为Proteobacteria(38%),深层为Firmicutes(42%)。表层和深层优势属均为Bacillus(芽孢杆菌属),占比分别为18%和29%。已有研究表明哈日钦冰芯98.8m达到了公元1000年的历史记录,因此对比千年尺度上可培养细菌数量及多样性的差异,能够为进一步发掘新基因,丰富微生物多样性,为了解可培养细菌的进化历史奠定基础。

杨硕[3](2015)在《浅谈大陆型冰川微生物多样性》文中研究表明冰川作为占据地球陆地总面积10%的生态环境,因其长期的低温、强辐射和寡营养,对生存于其中的生物具有极大的挑战,是极端环境的一个重要代表。以大陆型冰川区为主,分析雪样中细菌的多样性,总结了冰川微生物的种类特征、来源及其易受到的环境影响因素。

杨硕[4](2015)在《浅谈大陆型冰川微生物多样性》文中提出冰川作为占据地球陆地总面积10%的生态环境,因其长期的低温、强辐射和寡营养,对生存于其中的生物具有极大的挑战,是极端环境的一个重要代表。本文以大陆型冰川区为主,分析雪样中细菌的多样性,总结了冰川微生物的种类特征、来源,及其易受到的环境影响因素。

温旭[5](2014)在《青藏高原西风和季风影响区雪中细菌数量和群落组成与气候环境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藏高原作为研究冰雪极端微生物的热点地区,吸引了越来越多研究人员的兴趣,并且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然而有关青藏高原冰雪微生物与气候环境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完全被阐明,急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本论文选取了在印度季风影响下的尼泊尔雅拉冰川、西风影响下的新疆的慕士塔格和木吉冰川来进行雪冰微生物与气候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以揭示季风和西风影响区冰川雪中微生物是否具有不同的数量和群落组成以及这些冰川雪中微生物与气候环境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并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三个冰川雪中微生物属于Alphaproteobacteria, Betaproteobacteria,Gammaproteobacteria, Deltaproteobacteria, Cyanobacteria, Actinobacteria,Bacteroidetes, Firmicutes, Acidobacteria, OD1, Chloroflexi, TM7和Planctomycetes。这些冰川雪中微生物与分离自海洋、湖泊、河流、土壤、植物、沙漠以及其他寒冷环境中的微生物具有很高的相似性。西风带的木吉冰川和慕士塔格冰川有着相似的两个优势类群Bacteroidetes和Betaproteobacteria。而受印度季风影响的雅拉冰川的主要优势类群为Betaproteobacteria和Cyanobacteria。表明季风和西风影响区冰川雪中微生物具有不同的群落组成;位于西风带的木吉和慕士塔格冰川雪中细菌多样性相近,但高于印度季风区的雅拉冰川。印度季风带雅拉冰川细菌群落组成受季节的影响明显而西风带的慕士塔格冰川则受季节影响比较小。在雅拉冰川表层雪和0-20厘米所代表的非季风季节以Cyanobacteria为第一优势类群,而50-70厘米和110-180厘米深度所代表的两个季风季节则以Betaproteobacteria为第一优势类群。而西风带的慕士塔格冰川细菌在夏季和冬季都是以Bacteroidetes为第一优势类群。从雅拉冰川雪中微生物多样性在非季风季节的三个样品中多样性比较接近,介于2.44-2.97之间,而季风季节YAS1-5多样性相对较高为3.11,表明季节对冰川雪中微生物多样性有影响。木吉冰川雪中细菌的多样性随海拔的上升而降低。雅拉冰川雪中细菌数量与Na+, NH4+, K+,Cl-, SO42-等阴阳离子的浓度显着相关,但细菌数量与Ca2+所代表的粉尘含量及氧同位素之间没有明显相关性。说明雅拉冰川雪中细菌数量更多地受海洋性来源细菌的影响而陆地来源的影响比较小。

赵梅[6](2011)在《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冰川雪坑中细菌多样性及其环境意义》文中认为冰雪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的来源和分布主要受局地气候条件和全球大气环流的影响。冰川表面积雪和冰是相互关联的两个生态系统。冰川冰是多年积累的雪在重力作用下,经过一系列成冰过程形成的。因此,冰川表层积雪与深冰芯的研究相辅相成,是获取准确的数据资料和研究冰川微生物与气候环境关系的理想模型。本研究以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天山乌鲁木齐源河1号冰川、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扎当冰川及德木拉冰川雪坑样品为材料,采用荧光显微计数、可培养细菌恢复培养和构建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的方法,通过对雪坑样品中微生物总数、可培养细菌数量、可培养细菌多样性以及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分析,研究不同空间冰川雪坑中细菌多样性的时空变化及其与气候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得到以下结果:不同空间冰川雪坑中细菌多样性特征:1.四个不同空间冰川雪坑中微生物总数、可培养细菌数量、微粒含量及Ca2+、Mg2+等离子浓度呈北高南低的分布趋势。天山1号冰川雪坑中不同深度雪样微生物总数在2.85×l04-3.11×105cells ml-1之间,可培养细菌数量在2-1748 CFU ml-1之间;老虎沟12号冰川雪坑中不同深度雪样微生物总数在4.16×104-2.29×105cells ml-1之间,可培养细菌数量在1-1046 CFU ml-1之间;扎当冰川雪坑中不同深度雪样微生物总数在1.61×104-8.09×104cells ml-1之间,可培养细菌数量在1-1137 CFU ml-1之间;德木拉冰川雪坑中不同深度雪样微生物总数在2.98×104-9.14×104cells ml-1之间,可培养细菌数量在5-201 CFU ml-1之间。微生物总数和可培养菌数量与气候环境替代指标Ca2+,Mg2+等主要离子浓度变化趋势一致。2.四个不同空间冰川雪坑中可培养细菌多样性不同:1)可培养细菌优势类群不同。天山1号冰川雪坑中细菌优势类群为β-Proteobacteria,老虎沟12号冰川雪坑中Firmicutes和Bacteroidetes为优势类群,扎当冰川雪坑中Firmicutes为优势类群,德木拉冰川雪坑中Actinobacteria为优势类群。2)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在种属水平上差异较大。不同空间冰川雪坑样品恢复培养、分离鉴定获得的22个属中,仅有Arthrobacter, Subtercola, Bacillus, Caryophanon, Polaromonas五个属在四个冰川雪坑中均有分布。3)可培养细菌来源不同。天山1号冰川和老虎沟12号冰川雪坑中可培养细菌与土壤环境中可培养细菌有较高的相似性,而德木拉冰川雪坑中可培养细菌绝大多数与分离白水生环境的细菌有较高的相似性。3.四个不同空间冰川雪坑中细菌群落组成有较大差异:1)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结果显示,四个不同空间冰川雪坑中细菌群落由α-,β-,γ-Proteobacteria, Actinobacteria, Firmicutes, Bacteroidetes, Cyanobacteria七个类群组成。其中β-Proteobacteria为优势类群,占59%-71%。2)不同空间冰川雪坑中细菌的群落组成在种群水平上有较大差异。Firmicutes类群的细菌仅在扎当冰川有分布,而Cyanobacteria类群的细菌只在老虎沟12号冰川和扎当冰川存在。3)不同空间冰川雪坑中细菌群落组成的OTU也有较大变化。β-Proteobacteria类群划分的64个OTU中,仅有12个OTU在四个不同空间冰川雪坑中均有分布。Bacteroidetes类群划分的26个OTU中,仅有5个OTU在四个不同空间冰川雪坑中均有分布。4)不同空间冰川雪坑中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不同。天山1号冰川雪坑中细菌群落多样性最高,老虎沟12号冰川雪坑中细菌群落多样性最低,扎当冰川和德木拉冰川雪坑中细菌群落多样性介于二者之间。5)不同空间冰川雪坑中细菌群落多样性来源不同。天山1号冰川雪坑中16S rRNA基因同源序列中土壤环境来源的细菌较其它冰川雪坑高。二、季风期和非季风期扎当冰川雪坑积雪中细菌多样性变化:1.季风期积雪中微生物总数、可培养细菌数量、微粒含量和主要离子浓度均低于非季风期。季风期和非季风期微生物总数分别为2.16×104cellsm1-1和5.87×104cells ml-1;可培养细菌数量分别为112 CFU ml-1和219CFU ml-1;微粒含量分别为1.0×105ml-1和10.0×105ml-1;Ca2+浓度分别为20ng g-1和123.92ng g-1;Mg2+浓度分别为264.62ng g-1和1064.31ng g-1。2.季风期和非季风期积雪中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变化不明显,但其优势类群差异较大。季风期积雪中a-Proteobacteria,β-Proteobacteria, Firmicutes三个类群所占比例基本相同,而非季风期积雪中Firmicutes占绝对优势。3.季风期和非季风期积雪中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差异较大:1)季风期和非季风期积雪中细菌群落组成为α-,β-,γ-Proteobacteria, Actinobacteria, Bacteroidetes, Firmicutes, Cyanobacteria七个类群。β-Proteobacteria为优势类群,分别占56%和59%。2)季风期和非季风期积雪中细菌群落组成不同。Cyanobacteria仅在季风期积雪中有分布,而Firmicutes只出现在非季风期积雪中。3)季风期和非季风期积雪中细菌来源不同。季风期克隆文库中16S rRNA基因序列与水生环境中的细菌序列有较高的相似性,非季风期克隆文库中16S rRNA基因序列与土壤环境中的细菌序列有较高的相似性,并且相对于非季风期而言,季风期细菌来源更广泛。4)季风期和非季风期积雪中细菌群落多样性不同。季风期积雪中细菌群落多样性低于非季风期。综上所述,不同空间冰川雪坑中细菌数量、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和细菌群落组成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主要原因是局地气候条件和大气环流对细菌源区及传输途径的影响。进一步印证了冰川微生物的组成和分布可以反演特殊沉降气候的假说,同时支持了微生物具有生物地理学分布的观点,为进一步研究冰雪微生物与气候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微生物生物地理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谢君,王宁练,陈亮,李全莲,贺建桥,蒋熹,武小波[7](2009)在《祁连山七一冰川及融水中细菌多样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荧光显微镜测定细菌密度,利用分离培养和16S rDNA序列分析细菌种类多样性,对祁连山七一冰川雪及融水中的细菌数量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七一冰川雪及融水中微生物总数为103105cells.mL-1,可培养细菌数为0600cfu.mL-1.恢复出的22株不同种类的细菌隶属于Bacteroidetes、Actinobacteria、Firmicutes和a,β,γ-Proteobacteria共6个类群,其中Bacteroidetes占总类群的80%,为优势类群;Pedobacter和Pseudomonas属为优势菌,占可培养细菌数量的90%.与青藏高原、南北极冰雪中微生物的比较分析发现Pantoea、Providencia、Terrabacter及Aerococcus这4个属和Oxalobacteraceae细菌是七一冰川的地方种类,在其它低温环境中未被发现.

林娟[8](2009)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雪冰细菌分布特征及其多样性》文中研究表明冰川是微生物的储存库,为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环境条件对生物多样性时空变化的影响以及丰富物种多样性提供了极好的框架。微生物在沉降过程中的变化,不仅受到沉积时气候环境的影响,也受到沉积后微生物的生长、降解、溶水冲刷和雪→冰环境改变的影响。本研究对天山1号冰川PGPI点4月(snow pit-1)和5月(snow pit-2)所挖的两个雪坑和钻取的一段浅冰芯不同深度样品中的微生物数量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得出了如下结论:雪坑中微生物总数为0.7×103-2.16×105 cells·mL-1,可培养细菌数为0-550cfu·mL-1,snow pit-2细菌总数平均值为snow pit-1的1.5倍,但可培养细菌数却为7.5倍,这种大的差异可能是5月的环境更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和复苏。两个雪坑中微生物数量出现高值区和低值区,它可能是两个季节的旋回,春夏季时微生物数量出现峰值而秋冬季出现低值与大气气流和来源地密切相关。天山1号冰川浅冰芯中微生物总量为1.4×103-1.0×105 cells·mL-1,可培养细菌数量为0-300cfu·mL-1,冰片中微生物总量和可培养细菌的数量较多,粒雪层中相对少的多,这可能是雪层中的微生物及粉尘颗粒随融水的淋溶作用进入冰层。冰片中微生物总数和可培养细菌数量随深度呈递减的趋势,可能是近几年环境变化或人类活动频繁使大气中携带更多的细菌和颗粒物质沉积在冰川上,也可能是细菌发生自溶或被降解所致,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微生物总数与可培养细菌之间也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但并不是一一对应,说明除了来源和繁殖因素外,细菌种类组成也影响着可培养细菌的数量。分离到的天山1号冰川雪坑的24株可培养细菌分属于4大类的18个属,其中Actinobacteria中属的种类最多,CFB类、Actinobacteria、Firmicutes类这三大类是可培养细菌的主要类群,Proteobacteria极少,4、5月所挖雪坑样品中,CFB类所占比例分别为53.5%和54%,Actinobacteria所占比例分别为26%和28.5%,Firmicutes类所占比例分别为14%和12%,Proteobacteria为6.5%和5.5%。Flavobacterium和Pedobacter、Arthrobacter、Bacillus分别是CFB类、Actinobacteria、Firmicutes类中的优势属。分离到的天山1号冰川冰芯可培养细菌分属于4大类的14个属,Firmicutes类中属的种类最多,而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类和CFB类中,Frigoribacterium、Flavobacterium、Arthrobacter、Brevundimona、Pseudomonas和Pedobacter等属的细菌在天山冰芯的可培养菌株中为优势种类,在数量上占可培养细菌的90%以上。天山雪坑中的一些分离株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生长,一些细菌能降解碳氢化合物、二苯并呋喃、有机氯化合物、苯酚等,这可能都与天山雪中的化学物质有关,可见,这种化学环境对天山细菌种类的分布有一定的选择作用。从1号冰川雪坑中分离出来的细菌与1号冰川植物中分离出的植物内生菌有一些相同属。植物中分离出来的细菌也有很多是天山雪坑样品中没有分离到的,应该是不同的生境有不同的选择作用的结果。天山雪坑细菌与Puruogangri、昆仑山和两极分离属有很多相同,说明这些种适应低温环境,能在不同的低温环境中保存下来,并且天山和Puruogangri、昆仑山有部分相同的沙尘爆来源;而与东绒布雪中的分离属比较,只有3个共有属,这种极大的差异性可能是它们主要的来源不同。雪坑中的细菌在数量和种类组成上的分布与季节性有很大相关性,而冰芯中微生物却没有呈现这种特征,主要是雪变冰的过程和淋溶作用等影响了微生物的分布,但在长时间尺度上冰芯中微生物信息也能反映气候信息。从雪坑和冰芯中分离出来的细菌多与从其他低温环境中分离出来的细菌有99%或98%的相似性,说明它们是适应低温的细菌,从天山雪坑和天山冰芯中分离的细菌只有4个属相同,而天山雪坑和天山冻土有11个共有属,天山冰芯和天山冻土有6个共有属,这三种不同的生境保存了不同的微生物类群,使微生物构成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很大的区别,雪坑和冰芯样品中种类的巨大差别可能是不同时期微生物来源不同以及不同的生境进行选择的结果,源区微生物的种类构成、大气环流、沉降区的物理化学性质、沉积后作用以及微生物自身的种类构成等都是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研究保存在冰川中的微生物信息需要考虑更多这些因素的影响,这样才能更全面的反映过去的气候信息。

陈勇[9](2010)在《青藏高原冰雪微生物多样性及其与气候环境关系的研究》文中指出冰川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特征蕴藏着大量具有独特遗传学和适应环境变化机制的微生物,是一个天然的微生物的“储存库”,记录着不同时期大气环流向冰川输送的微生物菌群数量和结构变化,是包含生物进化以及地球上生物生存环境变化信息的优良介质。所以研究冰川中的微生物不仅是极端环境下生物生态研究的重点,也是研究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微生物对气候环境变化响应的重要方面。本研究应用先进的流式细胞技术和建立16S rRNA基因文库的方法以敦德冰芯,慕士塔格冰芯以及西藏枪勇冰川现代雪冰为介质,分析和讨论了我国青藏高原冰川细菌菌群数量和结构变化的特征及其与气候环境的关系,菌群的地理学分布特征以及与微粒和氧同位素代用指标的关系,并获得了以下主要结果:1.不同大气环流影响造成了冰川生物量不同。应用先进的流式细胞技术测定发现细菌总数以敦德冰芯数量最多,枪勇冰川次之,慕士塔格冰芯数量最少。这可能是因为青藏高原北部慕士塔格和敦德冰川受到西风环流的影响而南部枪勇冰川主要受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影响,位于青藏高原最西端祁连山的敦德冰川相比其他冰川更加干旱,周围被沙漠和戈壁包围的地理环境特征。但是活细菌的数量在三个冰川中的变化则不大,说明同样极端冷的微环境使特定的一些适应冷环境的菌群能够保持一定的活力,具有相对稳定的数量。2.冰川细菌数量的变化是气候环境变化的指示。菌群数量随冰芯深度呈波动性的变化,与微粒数量波动性的变化基本一致,在污化层对应的冰层中有着相对更多的细菌,说明冰川中的细菌与大气中的尘埃有密切联系。从δ180随深度的变化曲线分析,记录到的峰值所对应的时期与细菌以及微粒含量较高的时期是基本对应的,说明冰川中细菌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分布现象,揭示了冷干期微粒和细菌数量高暖湿期数目低与大气温度负相关的对应关系。冷期强劲风不仅为冰川输送了大量粉尘微粒,也带来了大量的细菌源。但这也并非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在一些微粒含量较低的冰层也发现了较高的细菌数量,这也提示了冰川中的细菌并非只来源于尘埃颗粒,还可以是通过高空气溶胶和水蒸气输送等方式进入冰川。3.分析冰川细菌16S rRNA基因文库发现,敦德冰芯中所有克隆到的16SrRNA序列代表的原核生物形成的类群以及优势菌群与慕士塔格冰芯有很大不同。说明不同地理气候环境冰川对细菌类群的组成有重要影响。这些菌群与在土壤、湖水、大气溶胶中发现的菌属有很高的相似度,提示冰川中的细菌主要来源于周围环境的输送。4.冰川细菌菌群的结构和多样性反映了气候环境变化特征。从各类群在冰芯剖面上的分布状况分析来看,敦德冰芯细菌菌群中,以Proteobacteria, HGC以及CFB为主要组成部分,分别占到40.3%,26%和24.9%,而在慕士塔格冰芯中Proteobacteria(51.4%), CFB(20.2%)和LGC(20.2%)为主要组成部分。这种分布的差异特征都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气候变化对于细菌菌群在冰川中分布的影响。慕士塔格冰芯中细菌多样性指数(H)最高达到4.01,而敦德冰芯中H值最高仅为3.64,说明了慕士塔格冰芯中细菌类群有着更好的多样性,这可能与该冰川生态系统的复杂化以及生物资源的多样性有关。5.通过四个不同位置的冰川基于16S rRNA序列对比分析发现,冰川中的细菌种类与从极地的冰川、海冰、以及其他冷环境中分离的细菌有很高的相似度,遗传距离很近,这是相似的冷环境对于细菌类群的选择性以及这些菌群对环境的适应性长期进化的结果。同一冰川中细菌16S rRNA序列具有很近的遗传距离,集中聚合在一起,而与其他不同位置冰川中的细菌16S rRNA序列遗传距离较远,尤其体现在优势菌属中。可能是因为不同地理环境位置的冰川对细菌长期的进化选择造成的。同时还发现根据冰芯深度的不同,广泛分布种属在不同层面冰芯中的比例不同,证明了细菌类群具有季节性分布的特点。这说明,冰川中细菌种群具有区域分布的特点,细菌类群生物地理分布具有时空特征。以上研究都揭示了气候环境变化对于冰川细菌的数量以及种类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菌群组成结构的变化是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长期环境的选择使冰川细菌具有生物地理划分区域的特点。为冰川细菌多样性的分类模式以及不同环境下菌群类别发生变化可能的影响因素做了有益探讨。

谢君,王宁练,蒲健辰,陈亮[10](2009)在《青藏高原北部冰川雪中细菌多样性的研究》文中指出通过细菌的分离培养和16S rDNA序列分析的方法,对青藏高原的小冬克玛底冰川、玉珠峰冰川和煤矿冰川雪中的可培养细菌数量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冬克玛底冰川、玉珠峰冰川和煤矿冰川雪中的可培养细菌数量依次为18.54,35.52和58.07 CFU.mL-1.恢复出的细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隶属于Bacteroidetes,Actinobacteria,Firmicutes和α,β,γ-Proteobacteria等6个类群.与青藏高原、南北极冰雪中微生物的比较分析发现Agrococcus,Zoogloea和Pedobacter属细菌是玉珠峰冰川和煤矿冰川的特殊微生物类群.

二、马兰冰川:一支深冰芯中微生物特征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兰冰川:一支深冰芯中微生物特征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极地钻探科学目标分析与钻探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极地钻探科学目标
    1.1 古气候变化
    1.2 冰川动力学及其历史
    1.3 冰下地质、沉积物和生态系统
    1.4 冰基科学观测站
2 美国极地钻探技术现状
    2.1 机械钻具
        2.1.1 手摇冰芯钻
        2.1.2 便捷式电动冰芯钻
        2.1.3 中深及深冰芯钻
        2.1.4 冰下基岩钻
        2.1.5 非取心机械钻
    2.2 热力钻具
        2.2.1 热融钻具
        2.2.2 热水钻具
3 美国极地钻探现场工作
    3.1 过去10年极地钻探现场工作
    3.2 未来3年极地钻探现场工作
4 对中国极地钻探发展的建议
5 结语

(2)青藏高原唐古拉哈日钦冰芯表层和深层可培养细菌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1.2 培养基
    1.3 流式细胞仪分析微生物总数及可培养细菌的分离和培养
    1.4 DNA提取以及PCR扩增
2 结果与分析
    2.1 微生物总数
    2.2 可培养细菌数
    2.3 可培养细菌类群
3 讨论
4 结论

(3)浅谈大陆型冰川微生物多样性(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冰川微生物的种类特征
3 冰川微生物的来源
4 影响冰川微生物的环境因素
    4.1 微生物多样性的深度变化
    4.2 微生物受温度、湿度、UV辐射程度和营养水平的影响
    4.3 细菌菌群结构变化与气候环境的关系

(4)浅谈大陆型冰川微生物多样性(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冰川微生物与环境关系概况
2 冰川微生物的种类特征
3 冰川微生物的来源
4 影响冰川微生物的环境因素
    4. 1 微生物多样性的深度变化
    4. 2 微生物受温度、湿度、UV 辐射程度和营养水平的影响
    4. 3 细菌菌群结构变化与气候环境的关系
5 研究小结

(5)青藏高原西风和季风影响区雪中细菌数量和群落组成与气候环境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目录
图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论文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冰芯中微生物研究现状
        1.2.2 冰川雪中微生物研究现状
    1.3 本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样品采集
    2.3 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菌的数量
    2.4 细菌 16S rRNA 基因文库的建立
    2.5 氧同位素、离子等环境指数的测量
第3章 冰川雪中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与气候环境之间的关系
    3.1 冰川雪中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和差异
        3.1.1 雅拉冰川雪中微生物群落结构
        3.1.2 慕士塔格冰川雪中微生物群落结构
        3.1.3 木吉冰川雪中微生物群落结构
        3.1.4 不同冰川雪中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差异
    3.2 冰川雪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差异
    3.3 冰川雪中微生物群落组成与气候和海拔之间的关系
    3.4 雅拉冰川雪中微生物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第4章 结论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冰川雪坑中细菌多样性及其环境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冰雪生态系统中微生物概述
        1.1.1 冰川微生物的来源
        1.1.2 冰川冰芯中微生物研究进展
        1.1.3 冰川雪坑中微生物研究进展
    1.2 微生物生物地理学简述
        1.2.1 微生物全球分布特征
        1.2.2 低温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的地理分布
    1.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天山1号冰川
        2.1.2 老虎沟12号冰川
        2.1.3 扎当冰川
        2.1.4 德木拉冰川
    2.2 雪坑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2.2.1 样品采集
        2.2.2 δ~18O以及主要阴、阳离子测试分析
        2.2.3 微生物总数分析
        2.2.4 可培养细菌数量分析
        2.2.5 可培养细菌的分离纯化及分子鉴定
    2.3 雪坑样品克隆文库构建
        2.3.1 环境样品DNA的提取及16S rRNA基因的扩增
        2.3.2 16SrRNA基因克隆文库的构建及筛选
    2.4 基因序列的比较分析及系统进化树构建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不同空间冰川雪坑中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组成
        3.1.1 不同空间冰川雪坑中微生物总数及主要阴阳离子
        3.1.2 不同空间冰川雪坑中可培养细菌多样性
        3.1.3 不同空间冰川雪坑中细菌群落结构组成
    3.2 扎当冰川雪坑中细菌的季节变化特征
        3.2.1 季风期和非季风期扎当冰川雪坑中微生物数量及主要阴阳离子
        3.2.2 季风期和非季风期扎当冰川雪坑中可培养细菌多样性
        3.2.3 季风期和非季风期扎当冰川雪坑中细菌群落结构组成
第四章 讨论
    4.1 不同空间冰川雪坑中细菌多样性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4.1.1 不同空间冰川雪坑中细菌的数量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
        4.1.2 不同空间冰川雪坑中可培养细菌多样性
        4.1.3 不同空间冰川雪坑中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
    4.2 扎当冰川雪坑中细菌多样性的季节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
        4.2.1 季风期和非季风期扎当冰川雪坑中细菌数量与环境因子关系
        4.2.2 季风期和非季风期扎当冰川雪坑中可培养细菌多样性
        4.2.3 季风期和非季风期扎当冰川雪坑中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祁连山七一冰川及融水中细菌多样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1.2 细菌总数测定
    1.3 细菌的分离培养
    1.4 恢复出的细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
    1.5 序列的网上数据库比对分析及系统发育树构建
2 结果与讨论
    2.1 七一冰川不同海拔高度表层雪及融水中微生物数量的差异
    2.2 七一冰川雪及融水中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分析
3 结论

(8)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雪冰细菌分布特征及其多样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冰川微生物的宏观生境及其研究历史
        1.1 雪冰微生物研究简史
        1.2 冰川雪中的微生物生境
        1.3 冰尘洞
        1.4 冰川冰中的微生物生境
    2 微生物生存的微观生境
        2.1 Price的微管道生境(Price,2000)
        2.2 土壤颗粒表面薄膜(Tung, et al., 2006)
        2.3 远离管道和颗粒边界的冰晶内部(Rohde&Price,2007)
    3 低温微生物形态和生理特征及与气候环境之间的关系
        3.1 冰芯微生物中细菌大小和形态多样性
        3.2 微生物的冷适应机制
        3.3 冰川微生物与气候环境的关系
    4 雪冰微生物研究现状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1 研究区域概况
    2 实验方法
        2.1 样品采集
        2.2 样品去污处理
        2.3 微生物荧光计数
        2.4 可培养细菌16S rDNA序列分析
        2.4.1 融水过滤培养、单菌落纯化
        2.4.2 提取单个菌落的DNA、16S rDNA扩增、PCR产物酶切、测序
        2.5 细菌的抗生素耐药性检测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1 雪坑样品中微生物数量及多样性
        1.1 雪坑可培养细菌数及微生物总数
        1.2 雪坑分离菌株多样性
        1.3 雪坑细菌的季节性特征
        1.4 雪坑细菌与其他环境分离株比较
    2 冰芯样品中微生物数量及多样性
        2.1 冰芯中微生物总数及可培养细菌的分布特征
        2.2 冰芯分离菌株多样性
        2.3 分离菌株不同深度分布特征
        2.4 冰芯细菌与其他环境分离株比较
        2.5 雪坑和冰芯中微生物比较
    3 部分冰芯分离菌株的药敏试验分析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基金资助情况
致谢

(9)青藏高原冰雪微生物多样性及其与气候环境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冰川微生物的概述
        一 冰川中的微生物
        二 影响冰川微生物分布的因素
        三 冰川微生物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冰川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一 研究现状
        二 冰川微生物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区域概况
        一 慕士塔格冰芯
        二 敦德冰芯
        三 西藏枪勇冰川
    第二节 冰芯样本的脱毒处理
    第三节 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菌的数量
    第四节 细菌16S rRNA基因文库的建立
        一 环境样品的DNA的提取以及16S rRNA扩增
        二 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的构建及筛选
        三 16S rRNA序列的比较以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第五节 氧同位素,微粒的测定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第一节 冰芯去污染效果检测
    第二节 细菌数量随深度变化及其与气候环境的关系
        一 敦德冰芯细菌的垂直数量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二 慕士塔格冰芯细菌数量的变化与气候环境的关系
        三 西藏枪勇冰川表层雪中细菌总数的变化特征
    第三节 冰芯以及表面雪细菌菌群的多样性分析
        一 敦德冰芯细菌16S rRNA基因多样性以及群落的分布特点分析
        二 慕士塔格冰芯细菌16S rRNA基因多样性以及群落的分布特点分析
        三 西藏枪勇冰川表层雪细菌16S rRNA基因多样性分析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青藏高原北部冰川雪中细菌多样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1.2 细菌的分离培养
    1.3 恢复出的细菌16SrDNA基因序列分析
    1.4 序列的网上数据库比对分析及系统发育树构建
2 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冰川雪中细菌数量的差异
    2.2 冰川雪中可培养细菌种类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差异
    2.3 煤矿冰川、 小冬克玛底冰川和玉珠峰冰川雪中可培养细菌种类在青藏高原其它冰川的分布差异
3 结论

四、马兰冰川:一支深冰芯中微生物特征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极地钻探科学目标分析与钻探技术进展[J]. 李冰,韩丽丽,李亚洲,范晓鹏,宫达,洪嘉琳,张楠,冶宇霆,汪月,孙友宏. 钻探工程, 2021(09)
  • [2]青藏高原唐古拉哈日钦冰芯表层和深层可培养细菌特征[J]. 王凤,王宁练,徐柏青,沈亮,顾政权,刘晓波. 冰川冻土, 2019(04)
  • [3]浅谈大陆型冰川微生物多样性[J]. 杨硕.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15(08)
  • [4]浅谈大陆型冰川微生物多样性[J]. 杨硕.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5(02)
  • [5]青藏高原西风和季风影响区雪中细菌数量和群落组成与气候环境关系[D]. 温旭.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3)
  • [6]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冰川雪坑中细菌多样性及其环境意义[D]. 赵梅. 兰州大学, 2011(08)
  • [7]祁连山七一冰川及融水中细菌多样性的研究[J]. 谢君,王宁练,陈亮,李全莲,贺建桥,蒋熹,武小波. 环境科学, 2009(09)
  • [8]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雪冰细菌分布特征及其多样性[D]. 林娟. 兰州大学, 2009(S2)
  • [9]青藏高原冰雪微生物多样性及其与气候环境关系的研究[D]. 陈勇. 兰州大学, 2010(10)
  • [10]青藏高原北部冰川雪中细菌多样性的研究[J]. 谢君,王宁练,蒲健辰,陈亮. 冰川冻土, 2009(02)

标签:;  ;  ;  ;  ;  

马兰冰川:深冰芯微生物特征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