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本番茄无土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汤圆强[1](2021)在《无土栽培模式下施用有机物质对番茄生长、果实品质和根际微生物环境的影响》文中指出本文以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番茄品种‘烟粉210’为试材,采用盆栽的栽培方式,研究了沼液提取物和宛氏拟青霉菌复配叶面肥对番茄生长和果实品质的影响;在土壤、草炭和椰糠基质栽培下不同施肥方案对番茄生长、果实品质及根际微生物环境的影响,为下一步研究无土栽培中有机物质的施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叶面肥试验中,在植物生长量方面,与化学叶面肥相比,沼液提取物和宛氏拟青霉菌复配叶面肥在促进番茄植株鲜质量方面显着升高,干质量、根冠比、含水率和壮苗指数也有一定程度提高,株高、茎粗和叶绿素含量则差异不显着;在植物保护酶活性方面,沼液提取物和宛氏拟青霉菌复配在初果期和盛果期有利于提高番茄植株SOD活性,在幼苗期和初果期有利于提高POD活性,在盛果期POD活性也显着提高;在产量和货架期方面,宛氏拟青霉菌浓度的增加有利于番茄产量的提升,但施用宛氏拟青霉菌会缩减番茄的货架期。结果表明,沼液提取物与宛氏拟青霉菌复配叶面肥能够促进番茄生长,增加番茄产量,可以替代化学叶面肥。其中,沼液提取物500倍液和宛氏拟青霉菌30 ng·m L-1复配作叶面肥的综合效果最佳,与施用化学叶面肥处理相比,番茄植株鲜质量、干质量、壮苗指数、POD活性、开花数、坐果数、坐果率分别提高43.06%、28.43%、84.74%、28.06%~78.13%、30.30%、68.86%、29.51%。果实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产量分别提高28.44%、146.61%、75.13%。2、水溶肥试验中,在植物生长量方面,以土壤为栽培基质,化学水溶肥与沼液水溶肥混施有利于促进番茄植株茎粗、生长量及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增加,单施化学水溶肥有利于促进植株株高的增加;以草炭为栽培基质,化学水溶肥与沼液水溶肥混施有利于促进番茄植株株高、茎粗和生长量的增加;以椰糠为栽培基质,化学水溶肥与沼液水溶肥混施有利于促进番茄植株生长量和茎粗的增加,单施化学水溶肥有利于促进植株株高的增加。在产量和货架期方面,以土壤为栽培基质,单施化学水溶肥更有利于增加番茄产量;以草炭为栽培基质,化学水溶肥和沼液水溶肥混施更有利于番茄产量的增加;以椰糠为栽培基质,单施化学水溶肥、化学水溶肥和沼液水溶肥混施均有利于增加番茄产量,综合比较,三种栽培基质以草炭对番茄生长的综合效果最好。以草炭为栽培基质中,采用化学水溶肥和沼液水溶肥按1:2混施处理的综合效果最佳,与草炭基质中单施化学水溶肥处理相比,番茄植株株高、茎粗、鲜质量、干质量、壮苗指数、开花数、坐果数、坐果率分别提高了5.51%、32.28%、7.34%、28.10%、189.34%、4.17%、36.28%、30.56%,果实维生素C含量、番茄红素含量和产量分别提高100.00%、13.94%、38.46%。3、基质试验中,在基质物理性质方面,土壤、椰糠和草炭三种基质容重均比试验前增加,而总孔隙度均比试验前降低;在基质化学性质方面,以土壤为栽培基质的所有处理基质电导率均高于试验前,草炭基质和椰糠基质中单施化学水溶肥处理基质电导率均高于试验前且显着高于其他施肥方案;在基质酶活性方面,三种基质中过氧化氢酶活性均低于试验前,土壤基质和草炭基质中磷酸酶活性和脲酶活性均低于试验前,而椰糠基质中的磷酸酶活性和脲酶活性均高于试验前,三种基质中蔗糖酶活性均高于于试验前,其中椰糠基质中蔗糖酶活性显着高于其他基质。结果表明,相较于单施化学水溶肥,施用沼液水溶肥能降低基质电导率,在草炭基质和椰糠基质中分别降低了18.88%~40.41%和42.27%~58.76%,提高了磷酸酶和脲酶活性,改善了基质理化性状。4、根际微生物试验中,草炭基质中真菌和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增加,细菌菌群多样性增加,均匀度降低,在草炭基质中施用沼液水溶肥可以显着增加基质中真菌和细菌群落的丰富度、OTU种数和独有OTU种数,草炭基质中真菌和细菌群落构成发生了变化,其中分解有机质的壶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数量下降,对植物生长有益的髌骨细菌门、绿弯菌门和酸杆菌门的数量增加,在草炭基质中施用化学水溶肥会增加致病菌担子菌门的数量,施用沼液水溶肥会增加有益于植物生长的罗兹菌门和被孢霉门的数量;椰糠基质中真菌和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增加,细菌菌群多样性增加,真菌菌群多样性减少,在椰糠基质中施用化学水溶肥能增加真菌和细菌群落丰富度和OTU种数,椰糠基质中真菌和细菌群落构成发生了变化,其中分解有机质的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的数量减少,其他分解有机质的绿弯菌门、放线菌门和酸杆菌门的数量增加,此外有益于植物生长的蓝藻门、放线菌门、髌骨细菌门、浮霉菌门和蛭弧菌门的数量也显着增加。
郭鹏[2](2020)在《不同基质和灌溉模式对封闭式槽培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提出为降低封闭式槽培番茄的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减少土地和水资源的污染,进一步提高番茄的产量改善番茄的品质。本试验应用国家蔬菜研究中心自主研发的封闭式基质槽培系统,通过试验研究珍珠岩与岩棉基质栽培对槽培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究适宜的营养液灌溉模式对番茄产量、品质和营养液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珍珠岩基质的容重要大于岩棉基质容重,但均在理想范围内;珍珠岩基质的总孔隙度为77.00%,气水比为0.97,与岩棉基质相比更加接近番茄基质栽培的适宜范围。珍珠岩基质与岩棉基质的持水孔隙度分别为30.80%和35.70%。珍珠岩基质与岩棉基质相比持水性较差。两者的EC值均较低,但岩棉基质的p H值范围为6.0~8.3,大于珍珠岩的7.0~7.5。在栽培试验对比中,T1与CK处理的果实品质各项指标差异不显着,但均显着高于T2处理,T2处理的单株总产量显着低于T1与CK处理35.91%和36.36%,T1与CK处理差异不显着,从经济收益来看,T1处理的经济收益明显高于T2与CK处理。所以封闭式槽培系统下适宜的栽培方式为T1处理—珍珠岩常规栽培定植株数为2230株/667 m2。(2)不同灌溉模式中,番茄植株的株高、茎粗和叶片数,均随灌溉量的增加而增大,当灌溉量达到A3处理时,茎粗与叶片数随灌溉频率的增加而减小。总体来看,植株的干鲜重、光合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果实品质与产量均随着灌溉量和灌溉频率的增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A3B3处理番茄产量最高,A2B5与A3B3的果实品质最好,但产量和果实品质与A1B7相比均无显着差异,且A1B7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A2B5与A3B3处理的平均单株用水量比A1B3高28.26%和21.74%。综合评价,以珍珠岩为基质的槽培番茄系统以A1B7处理的灌溉模式最好,即番茄每天每株的灌溉量为1L,灌溉频率为7次时对番茄果实的产量与营养品质影响不大,又可以实现较高的水肥利用。
邹悦[3](2020)在《辣椒专用防病栽培基质制备及应用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辣椒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蔬菜作物,也是全民比较喜爱的蔬菜之一,但在实际生产中存在诸如连作障碍、病虫害危害等问题,其中辣椒疫病(phytophthora capsici)是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在辣椒整个生长发育期均有可能发生,减产达30%~100%,因此亟需解决辣椒种植过程中连作障碍、病害等。结合我国近年来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资源材料广泛,但利用率低的现状,针对辣椒主要病害防治,研发兼具促生及生防功能的生物栽培基质,实现对畜禽粪污等农业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对提高辣椒生产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项试验以腐熟的草原羊粪、草炭为原料,采用盆栽试验筛选出辣椒生长的适宜配比栽培基质;同时,以筛选出的适宜配比基质为基础,将对辣椒疫病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生防多粘类芽孢杆菌K4为材料扩大培养后接种于其中制成防病栽培基质,研究其对辣椒生长的促生作用及对辣椒疫病的生防效果。主要得到了以下结果:1.以腐熟草原羊粪和草炭为原料进行不同配比栽培辣椒,筛选出了辣椒栽培的适宜配比基质,为M7(羊粪:草炭=4:6,体积比),该配方下的辣椒植株长势最好,其株高、茎粗、叶面积均高于其他各处理;地上干质量、地下干质量、根系活力、根际基质微生物数量分别较商品基质提高4.73%、12.24%、5.28%、9.73%;其容重为0.249 g·cm-1,总孔隙度为63.698%,通气孔隙度为2.440%,持水孔隙度为61.258%,p H值7.00,EC值3.49 m S·cm-1,有机质含量为598.20 g·kg-1,全磷含量为8.61 g·kg-1,全钾为7.72 g·kg-1,全氮为13.93 g·kg-1;同时根据主成分分析法对辣椒各种指标进行综合评价,M7的综合得分为3.773,高于商品基质及其他各处理,是辣椒基质栽培较理想的基质配比。2.研制的防病栽培基质(LMK47)对辣椒促生效果显着。LMK47处理在株高、叶面积、地上干物质、地下干物质、根系活力、根系总长、根系总表面积、根系总体积、根系平均直径和根尖数方面均显着高于适宜配比基质(M7)处理,分别提高19.93%、53.23%、39.12%、14.89%、17.35%、44.18%、56.27%、34.65%、27.5%和27.16%。3.研制的防病栽培基质(LMK47)对辣椒疫病防病效果显着。LMK47+LZWS1805(防病栽培基质中接种辣椒疫霉菌)处理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较M7+LZWS1805(最适配比基质中接种辣椒疫霉菌)处理低,并且LMK47+LZWS1805处理对辣椒疫病的防病率为32.62%。4.初步探明了LMK47的生防机理。LMK47中添加的靶向中心菌株多粘类芽孢杆菌菌株(K4)对辣椒疫病病原菌有直接抑制作用,抑制率达到59.54%;LMK47基质栽培辣椒能显着激活辣椒叶片中的防御酶体系,LMK47处理较M7处理相比,使辣椒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加624.77%,使辣椒叶片中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分别降低了34.27%和70.63%,提高了辣椒自身的抗病性。综上所述,以草原羊粪和草炭为原料,筛选出辣椒适宜配比栽培基质(羊粪:草炭=4:6,体积比),然后将扩繁后的多粘类芽孢杆菌K4添加至其中制备出防病栽培基质,通过盆栽应用效果探索发现,防病栽培基质对辣椒疫病的生防效果良好,同时可以显着促进辣椒生长,该研究结果为辣椒专用防病栽培基质的研制和开发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宋朝义[4](2020)在《黄瓜夏季育苗株型调控及栽培基质粒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采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的潮汐育苗系统和封闭式槽培系统,为提高黄瓜的产量和品质,筛选出适宜的育苗株型调控措施和栽培基质粒径配比。供试品种为‘京研118’,研究了喷施不同矮壮素浓度(100 mg·L-1、200 mg·L-1、300 mg·L-1)和不同灌溉水温(5℃、10℃、15℃)对黄瓜幼苗生长、壮苗指数以及光合参数的影响;研究了不同的基质粒径配比的物理性状,对封闭式槽培黄瓜的植株生长、根系、产量、品质以及光合特性的影响。本文研究结果如下:(1)喷施矮壮素和冷水灌溉能有效地抑制黄瓜幼苗徒长。喷施矮壮素和冷水灌溉能够抑制黄瓜幼苗下胚轴、节间距以及株高的生长,使叶片颜色加深,增加茎粗。C2T2处理的壮苗指数和根冠比分别比CK提高了137.5%和62.5%。综合各项指标得出,夏季高温穴盘育苗时,喷施矮壮素浓度为200 mg·L-1,冷水灌溉水温为10℃的组合措施矮化壮苗效果最好。(2)珍珠岩粒径配比对基质的物理性质及黄瓜生长有显着影响。纯小粒径珍珠岩T9处理的物理性质最佳。T9处理的黄瓜生长势和根系适应性最好,品质最好,产量最高。黄瓜叶片的Pn、Gs和Tr均以T9处理最大。T9处理的Fv/Fm、ΦPSⅡ和q P显着升高,Fo和NPQ显着下降。T9叶片吸收的光能向P的分配占比最大,T9处理黄瓜叶片的碳同化效率和光合能力最强。综合得出结论,在封闭式槽培栽培条件下,以纯小粒径(小于2 mm)珍珠岩配比的处理,适合作为该系统下黄瓜栽培基质。
张一鸣[5](2020)在《不同供液方式对水培番茄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无土栽培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农业中的连作障碍、土传病害及肥料利用率低的问题,从而在全世界范围内被推广应用。但是无论采用开放式还是封闭式基质无土栽培都存在营养液报废的问题。营养液膜栽培因为不需要基质,具有投资小的优点,受到种植者的欢迎,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但传统的营养液膜栽培采用多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营养液循环供液,也存在定期更换和营养液报废的问题。本试验把营养液配方中提供大量、中量元素的化合物设置单独分区供液,采用分根法将作物根系分配至不同分区中,以传统的混合供液方式为对照进行番茄营养液膜栽培试验,通过对两种供液方式番茄植株的形态指标、各分区及混合营养液中营养元素含量、植株与果实中的矿质元素含量及番茄产量和品质指标的测定与分析,研究了不同供液方式对塑料大棚春茬番茄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初步获得如下结果:1.分区供液方式更有利于番茄的生长发育。在番茄定植35 d后,分区供液方式番茄的茎粗、叶面积以及番茄定植28 d后的叶色值均分别显着高于混合供液方式。番茄打顶时,分区供液方式比混合供液方式的番茄茎粗、叶面积、叶色值分别增加了37.30%、11.08%、142.05%;分区供液方式番茄叶鲜重、叶干重、茎鲜重、根鲜重和根干重分别比混合供液方式的增加了19.19%、12.65%、8.07%、33.10%及43.01%。2.分区供液方式更有利于增加番茄的单果重及单株产量。分区供液方式平均单果重、平均单株产量分别比混合供液提高了13.16%、9.97%。3.分区供液方式有利于提升番茄果实的品质。分区供液方式番茄果实中的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有机酸含量分别比混合供液增加了0.6%、76.79%、18.7%,硝态氮含量降低了59.77%。4.分区供液方式有利于番茄植株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分区供液方式番茄叶片中的钾、钙、镁和磷含量,茎中的钾、钙和镁含量,根系中的钾和磷含量、果实中的镁含量均显着高于混合供液方式。5.分区供液方式能有效延长营养液使用时间。营养液中钾钙比小于0.1可作为缺素症状出现的预警指标,该指标出现14 d后,植株叶片表现出肉眼可见的明显黄化症状,分区供液出现明显缺素症状的时间较混合供液推迟了21 d。
张心娟[6](2020)在《草莓水培营养液配方筛选与正交试验优化》文中指出和传统土壤、基质栽培相比,营养液水培具有病虫害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少、高效集约产量高等优点。然而,目前针对水培草莓的营养液配方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以“章姬”(Fragariai×ananassa,Akihiime)草莓为试材,分别以七种营养液配方:Hoagland和Arnon配方、Hoagland和Snyde配方、日本山崎配方、日本园试配方、华南农业大学果菜类配方、北京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配方和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配方配制营养液进行水培试验。通过分析不同营养液配方水培草莓的生理指标、生长指标、果实性状指标和果实品质指标并进行初步筛选,结果如下:(1).在七种营养液筛选试验中,日本山崎营养液配方配制的营养液叶片净光合速率、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叶片氮含量最高,单果重最重、总产量最高,生长指标综合第二,花序总数、草莓果实品质综合第一,果实亮度、果实色泽程度均第一,且日本山崎配方综合第一。结合华南农业大学果菜类配方和北京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配方,进行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2).采用四因素三水平设计了正交试验表。试验因素及水平排列为A(四水硝酸钙mg/L)、B(硝酸钾mg/L)、C(磷酸二氢钾mg/L)、D(磷酸二氢铵mg/L)。九种试验方案分别为配方1(A1、Bl、C1、D1)、配方2(A1、B2、C2、D2)、配方 3(A1、B3、C3、D3)、配方 4(A2、B1、C2、D3)、配方5(A2、B2、C3、D1)、配方 6(A2、B3、C1、D2)、配方 7(A3、Bl、C3、D2)、配方 8(A3、B2、C1、D3)、配方 9(A3、B3、C2、D1)。(3).正交试验九种新配方中,生长指标综合第一的是配方4。果实品质指标综合第一的是配方5。开花最早、花序总数最多、株高冠幅叶面积、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最高、草莓总产量单果重最高的是配方8。配方8可为草莓早上市和产量提高提供试验基础。综上所述.:配方8是最适宜“章姬”草莓水培试验的营养液配方,其配方为:四水硝酸钙472g、硝酸钾303g、磷酸二氢钾100g、七水硫酸镁246.5g;七水硫酸亚铁21g、EDTA26g、硼酸2.85g、四水硫酸锰2.4g、七水硫酸锌0.16g、五水硫酸铜0.1g、四水钼酸铵0.0lg(每吨水)。
金宁[7](2020)在《基质栽培黄瓜生长生理、产量及品质对不同灌水下限的响应》文中认为为探明基质栽培黄瓜适宜的灌水下限,实现农艺节水。本试验以“博特209”品种黄瓜为试材,采用基质盆栽栽培,共设置4个灌水下限处理,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50%、60%、70%、80%,用A、B、C、D表示,统一设定田间持水量的90%为灌水上限,采用TDR350水分速测仪控制基质的水分含量,研究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植株生长、叶片水分状况、抗氧化系统、光合日变化、荧光参数、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选取了4个处理黄瓜的生长、产量及品质相关的22个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主要得到了以下结果:1.80%田间持水量灌水下限处理的植株株高和叶面积处理显着高于其他处理,而茎粗为70%田间持水量灌水下限的茎粗最大且显着高于其他处理,说明适当降低灌水下限有利于茎粗的增大;不同灌水下限下黄瓜干物质的分配比例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根干物质占全株干物质和果实干质量占全株干质量的比例都以70%田间持水量灌水下限最高。2.70%-80%田间持水量的灌水下限处理的黄瓜叶片自由水和相对含水量较高,细胞汁液浓度与其他两个处理相比更为适宜,有利于维持叶片细胞正常形态;70%、80%田间持水量的灌水下限的丙二醛(MDA)及脯氨酸(Pro)含量低于其他两个处理,抗氧化酶活性表现为60%>50%>70%>80%。3.50%田间持水量灌水下限处理的植株叶片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光化学淬灭系数(qP)显着低于其他三个处理,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显着高于其他三个处理,说明该处理显着抑制了黄瓜叶片光能的转化。70%-80%田间持水量的灌水下限处理的植株叶片具有较高的Fv/Fm、ΦPSⅡ、qP和较低的NPQ,有利于光能的有效转化,光能转化速率高。4.70%田间持水量的灌水下限处理的植株叶片的叶绿素a、b含量最高;灌水下限为70%和80%田间持水量处理的植株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变化趋势基本相同,灌水下限为50%和60%田间持水量的Ci变化趋势一致;灌水下限为50%田间持水量处理的植株蒸腾速率(Tr)峰值出现早于其他三个处理,为12:00,而其他三个处理峰值出现在14:00。造成各个处理植株出现“光合午休”现象的原因也不同,70%和80%田间持水量的灌水下限处理植株的“光合午休”现象的出现原因为气孔限制因素,而造成50%和60%田间持水量的灌水下限处理植株“光合午休”现象的出现原因为非气孔限制因素,且70%和80%处理植株的净光合速率(Pn)在整个变化过程中始终高于其他两个处理。5.黄瓜的单果重、单株果数及亩产量随着灌水下限的升高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以80%田间持水量的灌水下限的最高,但单果重及亩产量与70%处理的无显着差异;水分利用率却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以灌水下限为70%田间持水量的水分利用率最高,相较于50%、60%、80%的增幅为33.14%、13.23%和10.30%。6.黄瓜果实的瓜长、瓜粗、含水量及商品瓜率随着灌水下限的提高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均以80%田间持水量灌水下限处的最高;黄瓜果实中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K和Ca含量随着灌水下限的提高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均以70%田间持水量的灌水下限处的最高。7.主成分分析显示不同灌水下限处理对黄瓜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评价的指标由最初的22个方面降为3个主成分,达到了降维的目的。3个主成分代替了原指标100%的信息,综合评价结果,各处理的得分顺序依次为70%、80%、60%、50%田间持水量的灌水下限。综上可知,灌水下限为田间持水量的70-80%都较为适宜黄瓜的生长发育,但从节水的角度考虑,灌水下限为70%田间持水量处理与80%田间持水量的处理相比,在不降低产量,提高品质的同时,水分利用率最高,因此,70%田间持水量可作为基质栽培黄瓜节水灌溉的适宜灌水下限。
李炎艳[8](2020)在《珍珠岩粒径和灌溉模式对封闭式槽培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提高封闭式槽培番茄产量与品质,本试验采用蔬菜中心研发的封闭式槽培系统,筛选出适宜封闭式槽培番茄的珍珠岩粒径配比及灌溉模式。供试番茄品种‘丰收’,研究了珍珠岩粒径配比的理化性质及对番茄植株生长、品质和产量的影响;采用适宜的基质粒径配比,研究分析营养液不同灌溉量和灌溉频率对封闭式槽培番茄的植株生长、光合、叶片显微结构、产量与品质的影响。本文研究结果如下:(1)三种粒径>4mm、2-4mm、<2mm珍珠岩复配对番茄的生长、生理指标有显着影响。定植前,珍珠岩粒径配比通气孔隙、大小孔隙比随大粒径含量增多呈增加趋势;定植后,各处理基质的持水孔隙呈增加趋势,通气孔隙、大小孔隙比呈下降趋势;定植前后pH值变化稳定,EC值在适宜范围内增加,理化性质能满足植株生长。珍珠岩粒径配比为3:4:3、3:6:1的T3、T4处理的株高、叶片数及根系活力高于大粒径含量较多的T1、T2、T7及CK。T3、T6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显着高于T1、T2、T7及CK。T3处理的单株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全株干鲜重均表现最佳,显着高于CK。试验表明,适宜的珍珠岩粒径配比的是>4mm、2-4mm、<2mm为3:4:3的T3处理,可以作为此系统下番茄栽培基质。(2)随着灌溉量的增加,番茄的生长、生物量、基质含水量、产量均呈增加趋势;随着灌溉量的减少,番茄的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维生素C含量、糖酸比等逐渐增加。同一灌溉量下灌溉频率对番茄生长发育无显着影响。灌溉量为2L、3L的A2、A3处理提高了株高、茎粗及产量。A1、A2处理的可滴定酸、维生素C含量均高于A3。A1B3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单株耗水量最低。利用熵权法和TOPSIS法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各项指标得出A1B3处理结果最佳,即番茄每天每株灌溉量为1L、灌溉频率为3次时最优,可以作为此系统应用的灌溉模式。
姚文英[9](2020)在《南疆低成本复合基质的研制及育苗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无土栽培技术的发展,能够替代草炭和椰糠的育苗基质的研发已经迫在眉睫。为了研发适合新疆南疆的取材方便的低成本有机无土育苗基质,本研究以南疆秋季落叶、锯末(白杨)、菇渣为试验材料,以番茄、甜瓜为育苗试材验证基质效果,研究基质理化性质和养分含量、植株幼苗形态和生理指标,并做基质的成本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5mm粒径的树叶理化性质最稳定,发酵为基质效果最好。(2)不同酸碱溶液浓度的高低和处理时间的长短对树叶的物理性状影响不大,且无规律性变化。所有处理中,5mm树叶的处理效果均比整树叶好。2%浓度的草酸溶液浸泡0.5h的5mm粒径树叶基质材料,其pH值和EC值都有所降低。(3)有机肥用量为10%的树叶复混基质(树叶:菇渣=2:1)是全部处理中堆腐发酵后理化性质最好的基质配方。(4)各处理堆体均能完成发酵,除pH值和EC值偏高外,理化性质均接近育苗基质的要求,养分含量均高于草炭,能满足植物生长所需。综合堆体温度、理化性质和养分含量来看,2%浓度的草酸溶液浸泡0.5H的5mm粒径树叶和清水浸泡的树叶添加嗜热侧孢霉菌剂、锯末添加金宝贝肥料发酵菌剂是最好的处理。(5)树叶:锯末=2:1处理的复配基质理化性质和养分含量效果最好,树叶:锯末=2:1和树叶两个树叶复合基质配方培育的番茄幼苗生长情况优于对照,较适宜作为番茄穴盘育苗的基质。树叶复配基质对甜瓜的育苗效果不好,草酸树叶:锯末=2:1处理的甜瓜生长和生理指标效果最好,最接近对照。(6)筛选出的树叶:锯末=2:1、树叶、草酸树叶:锯末=2:1和草酸树叶:菇渣=2:1这四种育苗基质的成本仅占对照(草炭:珍珠岩=1:1)的25%、41.6%、41.7%和28.3%,远远低于草炭的成本。综上所述,树叶:锯末=2:1和树叶的基质适于番茄的育苗,草酸树叶:锯末=2:1的基质最适用于甜瓜的育苗。由于材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适于大面积推广使用。
王建伟[10](2020)在《不同营养液配方对椰糠栽培番茄养分及根区盐分累积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长季节基质栽培番茄,生育后期易出现根区盐分积累,引发离子比例失衡。造成番茄栽培周期缩短、植株养分吸收障碍、番茄产量下降、果实品质降低等不利影响。针对上述问题,以有机基质椰糠为载体从营养液配方调整角度出发,研究了封闭式供液方式下,不同K-Ca-Mg供应量和Cl-部分替代NO3-对番茄养分吸收、缓解根区盐分累积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营养液K-Ca-Mg供应调控,3个处理根区溶液EC值在采收后期均大于6 m S·cm-1。采收后期3个处理营养液K+、Ca2+、Mg2+浓度均达到盐分累积的程度。提高Mg降低K的供应量可以增加植株干物质的累积和Ca、Mg养分的累积,番茄产量提高了8.16%,果实维生素C的含量下降;提高Mg降低Ca的供应量、提高Mg降低K、Ca的供应量会增加植株中Mg的养分累积,果实品质各项无显着差异,产量有所提高但不具有显着差异性。(2)营养液Cl-替代部分NO3-对番茄根区p H值无影响,加剧采收后期EC值上升,番茄根区出现盐分胁迫,减缓了根区溶液K+、Ca2+、Mg2+浓度上升速率,Cl-浓度上升,NO3-浓度下降。营养液Cl-替代部分NO3-可以在采收期提高采收期果实中K、Mg养分含量,坐果期和采收起均会提高植株N、Cl的养分含量。营养液Cl-替代部分NO3-,减少果实中维生素C的含量,提高了采收期干物质量的累积,提高了番茄采收前期的产量,会降低采收后期的产量,但对总体产量无影响。结论:营养液提高Mg降低K的供应量可以增加干物质的累积和Ca、Mg养分的累积,提高番茄产量。K-Ca-Mg供应调控无法缓解生育后期根区盐分累积和离子比例失衡的问题。营养液Cl-替代部分NO3-有利于N肥供应量的减少,提高果实K、Mg的养分累积,增加采收期干物质量的累积,但会降低果实维生素C的含量。
二、日本番茄无土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番茄无土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无土栽培模式下施用有机物质对番茄生长、果实品质和根际微生物环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无土栽培研究进展 |
1.2.1 无土栽培的定义及特点 |
1.2.2 无土栽培的种类 |
1.2.2.1 基质栽培 |
1.2.2.2 无基质栽培 |
1.2.3 无土栽培的应用研究 |
1.3 沼液肥研究进展 |
1.3.1 沼液的定义及作用 |
1.3.2 沼液肥在农作物生产上的应用研究 |
1.3.3 沼液肥对土壤改良作用的研究 |
1.4 有机肥对微生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
1.4.1 有机肥对微生物量的影响 |
1.4.2 有机肥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沼液提取物和宛氏拟青霉菌复配叶面肥对番茄生长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
2.1 试验材料 |
2.1.1 供试材料 |
2.1.2 其他栽培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试验地点和时间 |
2.2.2 试验方法 |
2.2.3 测定方法 |
2.2.3.1 生长指标测定 |
2.2.3.2 叶片叶绿素含量测定 |
2.2.3.3 叶片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
2.2.3.4 叶片丙二醛含量测定 |
2.2.3.5 番茄生产指标测定 |
2.2.3.6 番茄果实品质测定 |
2.2.4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不同处理对番茄生长指标的影响 |
2.3.2 不同处理对番茄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3.3 不同处理对番茄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2.3.4 不同处理对番茄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2.3.5 不同处理对番茄产量的影响 |
2.3.6 不同处理对番茄货架期的影响 |
2.3.7 不同处理对番茄品质的影响 |
2.4 小结 |
3 在草炭和椰糠基质栽培下不同施肥方案对番茄生长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
3.1 试验材料 |
3.1.1 供试材料 |
3.1.2 其他栽培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2.1 试验地点和时间 |
3.2.2 试验方法 |
3.2.3 测定方法 |
3.2.3.1 根系活力测定 |
3.2.3.2 叶片净光合速率测定 |
3.2.3.3 其余指标测定 |
3.2.4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处理对番茄株高的影响 |
3.3.2 不同处理对番茄茎粗的影响 |
3.3.3 不同处理对番茄生长量的影响 |
3.3.4 不同处理对番茄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3.5 不同处理对番茄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3.3.6 不同处理对番茄根系活力的影响 |
3.3.7 不同处理对番茄产量的影响 |
3.3.8 不同处理对番茄平均货架期的影响 |
3.3.9 不同处理对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 |
3.4 小结 |
4 草炭和椰糠基质栽培下不同施肥方案对基质理化性的影响 |
4.1 试验材料 |
4.2 试验方法 |
4.2.1 试验地点和时间 |
4.2.2 试验方法 |
4.2.3 测定方法 |
4.2.3.1 基质酸碱度测定 |
4.2.3.2 基质电导率测定 |
4.2.3.3 基质容重和孔隙度测定 |
4.2.3.4 基质过氧化氢酶活性测定 |
4.2.3.5 基质磷酸酶活性测定 |
4.2.3.6 基质脲酶活性测定 |
4.2.3.7 基质蔗糖酶活性测定 |
4.2.4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不同处理对基质理化性质的影响 |
4.3.1.1 不同处理对基质酸碱度的影响 |
4.3.1.2 不同处理对基质电导率值的影响 |
4.3.1.3 不同处理对基质容重的影响 |
4.3.1.4 不同处理对基质孔隙度的影响 |
4.3.2 不同处理对基质中酶活性的影响 |
4.3.2.1 不同处理对基质中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
4.3.2.2 不同处理对基质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
4.3.2.3 不同处理对基质脲酶活性的影响 |
4.3.2.4 不同处理对基质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
4.4 小结 |
5 在草炭和椰糠基质栽培下施用有机物质对根际微生物环境的影响 |
5.1 试验材料 |
5.2 试验方法 |
5.2.1 分子指标测定方法 |
5.2.2 数据处理 |
5.2.2.1 数据优化 |
5.2.2.2 OTU聚类 |
5.2.2.3 分类学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不同处理对基质真菌菌群的影响 |
5.3.1.1 基质真菌菌群的多样性分析 |
5.3.1.2 基质真菌门水平群落结构分析 |
5.3.2 不同处理对基质细菌菌群的影响 |
5.3.2.1 基质细菌菌群的多样性分析 |
5.3.2.2 基质细菌门水平群落结构分析 |
5.4 小结 |
6 讨论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不同基质和灌溉模式对封闭式槽培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无土栽培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无土栽培基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无土栽培营养液供给国内外现状 |
1.3 不同基质和栽培密度对植物的生长影响 |
1.4 不同供液模式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5 封闭式基质栽培的优点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7 技术路线 |
第2章 珍珠岩与岩棉基质对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珍珠岩与岩棉基质的理化性质 |
2.2.2 不同处理对番茄生长的影响 |
2.2.3 不同处理对番茄干鲜质量的影响 |
2.2.4 不同处理对番茄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2.2.5 不同处理对番茄光合作用的影响 |
2.2.6 不同处理对番茄叶片显微结构的影响 |
2.2.7 不同处理对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 |
2.2.8 不同处理对番茄产量的影响 |
2.3 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灌溉模式对封闭式槽培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设计 |
3.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3.1.4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灌溉模式对植株生长的影响 |
3.2.2 同灌溉模式对番茄品质的影响 |
3.2.3 不同灌溉模式对番茄光合色素的影响 |
3.2.4 不同灌溉模式对番茄叶片光合参数 |
3.2.5 不同灌溉模式对番茄植株干鲜质量的影响 |
3.2.6 不同灌溉模式对番茄果实产量的影响 |
3.2.7 不同灌溉模式对不同深度番茄根系分布的影响 |
3.3 结论与讨论 |
3.3.1 不同灌溉模式对番茄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
3.3.2 不同灌溉模式对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3.3.3 不同灌溉模式在番茄生长发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 |
3.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辣椒专用防病栽培基质制备及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农业有机废弃物研究现状 |
1.1.1 农业有机废弃物主要物料 |
1.1.2 农业有机废弃物基质化 |
1.1.3 农业有机废弃物基质化的意义 |
1.2 无土栽培 |
1.2.1 无土栽培的特点 |
1.2.2 无土栽培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我国无土栽培的发展趋势 |
1.3 辣椒生产及辣椒疫病的发生 |
1.4 辣椒疫病防控研究进展 |
1.4.1 农业防治 |
1.4.2 化学防治 |
1.4.3 生物防治 |
1.5 生防细菌的防控机理研究 |
1.5.1 竞争作用 |
1.5.2 拮抗作用 |
1.5.3 诱导植株抗性 |
1.5.4 促生作用 |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辣椒栽培适宜配比基质筛选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试验方法 |
2.1.4 测定指标与测定方法 |
2.1.5 数据处理 |
2.2 K4 菌剂对辣椒疫霉菌的抑制作用及防病栽培基质制备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方法 |
2.2.3 菌株K4 对辣椒疫霉菌菌丝的抑制作用 |
2.2.4 防病栽培基质制备 |
2.3 辣椒防病栽培基质LMK47 的促生效果研究 |
2.3.1 试验材料 |
2.3.2 试验设计 |
2.3.3 测定指标与测定方法 |
2.4 辣椒防病栽培基质LMK47 的生防效果研究 |
2.4.1 试验材料 |
2.4.2 试验方法 |
2.4.3 测定指标与测定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辣椒栽培适宜配比基质筛选 |
3.1.1 不同配比基质的物理性质对比 |
3.1.2 不同配比基质的化学性质对比 |
3.1.3 不同配比基质对辣椒植株形态指标的影响 |
3.1.4 不同配比基质对辣椒植株生理指标的影响 |
3.1.5 不同配比基质对辣椒植株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3.1.6 不同配比基质对辣椒植株生长的综合评价 |
3.2 K4 菌剂对辣椒疫霉菌的抑制作用及防病栽培基质制备 |
3.2.1 菌株K4 对辣椒疫霉菌菌丝的抑制作用 |
3.3 辣椒防病栽培基质LMK47 的促生效果研究 |
3.3.1 防病栽培基质LMK47 对辣椒植株形态指标的影响 |
3.3.2 防病栽培基质LMK47 对辣椒植株干物质的影响 |
3.3.3 防病栽培基质LMK47 对辣椒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的影响 |
3.3.4 防病栽培基质LMK47 对辣椒根系活力及根系形态指标的影响 |
3.4 辣椒防病栽培基质LMK47 的生防效果研究 |
3.4.1 LMK47 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 |
3.4.2 LMK47 对辣椒植株形态指标的影响 |
3.4.3 LMK47 对辣椒植株干物质的影响 |
3.4.4 LMK47 对辣椒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的影响 |
3.4.5 LMK47 对辣椒植株根系活力及根系形态指标的影响 |
3.4.6 LMK47 对辣椒植株叶片防御酶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4.1 辣椒栽培适宜配比基质筛选 |
4.2 K4 菌剂对辣椒疫霉菌的抑制作用 |
4.3 辣椒防病栽培基质LMK47 的促生效果研究 |
4.4 辣椒防病栽培基质LMK47 的生防效果研究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4)黄瓜夏季育苗株型调控及栽培基质粒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无土栽培研究现状 |
1.1.1 无土栽培的定义与优势 |
1.1.2 国外无土栽培研究发展现状 |
1.1.3 国内无土栽培研究发展现状 |
1.2 穴盘育苗研究现状 |
1.2.1 穴盘育苗定义与优势 |
1.2.2 国外穴盘基质育苗研究发展现状 |
1.2.3 国内穴盘基质育苗研究发展现状 |
1.2.4 穴盘育苗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
1.2.5 秧苗徒长的原因 |
1.2.6 矮壮素对幼苗生长及生理的影响 |
1.2.7 灌溉水温对幼苗生长及生理的影响 |
1.3 基质栽培研究现状 |
1.3.1 基质的开发历程 |
1.3.2 珍珠岩研究现状 |
1.3.3 基质的理化性质研究 |
1.3.4 基质对蔬菜作物生长及生理的影响 |
1.3.5 供液方式的分类及优劣 |
1.4 目的与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喷施矮壮素以及冷水灌溉对夏季黄瓜穴盘育苗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1.4 数据分析 |
2.2 结果及分析 |
2.2.1 不同矮壮素浓度和灌溉水温对黄瓜幼苗生长及SPAD值的影响 |
2.2.2 不同矮壮素浓度和灌溉水温对黄瓜幼苗干鲜重的影响 |
2.2.3 不同矮壮素浓度和灌溉水温对黄瓜幼苗节间距和下胚轴长度的影响 |
2.2.4 不同矮壮素浓度和灌溉水温对黄瓜幼苗壮苗指数的影响 |
2.2.5 不同矮壮素浓度和灌溉水温对黄瓜幼苗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
2.3 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质粒径对槽培黄瓜根系、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材料 |
3.1.2 试验设计 |
3.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3.1.4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珍珠岩粒径配比的物理性质 |
3.2.2 不同粒径配比对珍珠岩粒含水量的影响 |
3.2.3 不同珍珠岩粒径配比对黄瓜生长的影响 |
3.2.4 不同珍珠岩粒径配比对黄瓜根系的影响 |
3.2.5 不同珍珠岩粒径配比对黄瓜根系活力的影响 |
3.2.6 不同珍珠岩粒径配比对黄瓜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2.7 不同珍珠岩粒径配比对黄瓜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
3.2.8 不同珍珠岩粒径配比对黄瓜叶片荧光参数的影响 |
3.2.9 不同珍珠岩粒径配比对黄瓜叶片吸收光能分配的影响 |
3.2.10 不同珍珠岩粒径配比对黄瓜商品品质的影响 |
3.2.11 不同珍珠岩粒径配比对黄瓜营养品质的影响 |
3.2.12 不同珍珠岩粒径配比对黄瓜产量的影响 |
3.3 讨论 |
3.4 本章结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不同供液方式对水培番茄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无土栽培的研究进展 |
1.2.1 国外无土栽培的研究进展及现状 |
1.2.2 我国无土栽培发展史 |
1.3 无土栽培中营养液的配制与管理 |
1.3.1 无土栽培营养液 |
1.3.2 无土栽培营养液的组成 |
1.3.3 无土栽培的水质要求 |
1.3.4 无土栽培营养液的管理方式 |
1.4 延长营养液使用的处理方式 |
1.4.1 营养液的消毒灭菌 |
1.4.2 营养液养分的重新测定及调配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 |
3.1.1 供试番茄品种、育苗基质、试验肥料、试验装置材料与规格 |
3.1.2 试验时间、地点 |
3.1.3 试验栽培架、装置结构 |
3.1.4 试验育苗时间与栽培时间 |
3.1.5 番茄栽培营养液及供液制度 |
3.2 试验方法 |
3.3 测定指标与测定方法 |
3.3.1 营养液的测定 |
3.3.2 植株的根、茎、叶和果实中矿质元素的测定 |
3.3.3 番茄生长指标的测定 |
3.3.4 番茄品质指标的测定 |
3.3.5 番茄产量指标的测定 |
3.4 数据分析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不同供液方式对番茄生长指标的动态变化影响 |
4.1.1 不同供液方式对番茄形态指标的动态变化影响 |
4.1.2 不同栽培方式对番茄叶色值变化的影响 |
4.1.3 不同栽培方式对番茄植株干鲜重 |
4.1.4 不同供液方式对番茄植株外观的影响 |
4.2 两种供液方式中营养液和植株矿质营养 |
4.2.1 分区供液方式中离子动态变化 |
4.2.2 混合营养液中离子动态变化 |
4.2.3 两种供液方式的部分离子浓度比 |
4.3 两种供液方式对番茄植株中矿质含量的影响 |
4.3.1 两种供液方式对番茄叶片中矿质含量的影响 |
4.3.2 两种供液方式对番茄茎中矿质含量的影响 |
4.3.3 两种供液方式对番茄根系中矿质含量的影响 |
4.3.4 两种供液方式对番茄果实中矿质含量的影响 |
4.4 不同栽培方式对番茄果实产量、品质的影响 |
5 结论与讨论 |
5.1 讨论 |
5.2 结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6)草莓水培营养液配方筛选与正交试验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1 无土栽培理论基础 |
1.1.1 无土栽培的生产应用 |
1.2 无土栽培的现状与展望 |
1.2.1 欧美无土栽培现状 |
1.2.2 亚洲无土栽培概况 |
1.2.3 中国无土栽培的发展及现状 |
1.3 常见的水培技术方式 |
1.3.1 深液流技术 |
1.3.2 营养液膜技术 |
1.3.3 雾培技术 |
1.3.4 静止式水培技术 |
1.4 无土栽培的发展前景 |
1.5 营养液水培的研究及进展 |
1.6 水培营养液EC值、pH值研究 |
1.6.1 营养液的电导率(EC)值 |
1.6.2 营养液的酸碱度 |
1.6.3 营养液的更换 |
1.7 草莓无土栽培的研究进展 |
1.8 草莓的生物学特性 |
1.8.1 生长特性 |
1.8.2 草莓的生长环境 |
1.9 草莓及其营养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技术路线图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草莓品种 |
2.1.2 试验用品 |
2.1.3 试验药品 |
2.2 试验方法 |
2.2.1 确定营养液配方 |
2.2.2 草莓各项指标的测定方法 |
2.2.3 试验设计 |
2.2.4 营养液配制技术 |
2.2.5 营养液配制注意事项 |
2.2.6 试验地点 |
2.2.7 草莓定植 |
2.2.8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营养液筛选结果 |
3.1.1 八种处理对草莓成活率的影响 |
3.1.2 八种处理对草莓营养生长指标的影响 |
3.1.3 八种处理对章姬草莓生育期的影响 |
3.1.4 八种处理对草莓植株开花数和花序的影响 |
3.1.5 八种处理对草莓总产量和单果重以及果形的影响 |
3.1.6 八种处理对草莓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3.1.7 八种处理对草莓色差的影响 |
3.1.8 八种处理对草莓果实品质的影响 |
3.1.9 八种处理下草莓生长指标的综合评价 |
3.1.10 八种处理草莓果实品质的综合评价 |
3.2 正交试验法优化草莓营养液配方 |
3.2.1 十种处理对草莓成活率的影响 |
3.2.2 十种处理对草莓株高、冠幅、叶面积的影响 |
3.2.3 十种处理对章姬草莓生育期的影响 |
3.2.4 十种处理对草莓植株开花数和花序的影响 |
3.2.5 九种配方对草莓根冠比的影响 |
3.2.6 十种处理对草莓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3.2.7 九种配方对草莓根茎叶鲜重和根长的影响 |
3.2.8 十种处理对草莓色差指标的影响 |
3.2.9 十种处理对草莓总产量和单果重以及果形的影响 |
3.2.10 十种处理对草莓果实品质的影响 |
3.2.11 十种处理章姬草莓生长指标的综合评价 |
3.2.12 十种处理章姬草莓果实品质的综合评价 |
4 讨论 |
4.1 营养液配方的筛选 |
4.2 不同营养液配方对草莓生长的影响 |
4.2.1 七种营养液配方对草莓生长的影响 |
4.2.2 正交试验九种营养液配方对草莓生长的影响 |
4.3 不同营养液配方对草莓果实品质的影响 |
4.3.1 七种营养液配方对草莓果实品质的影响 |
4.3.2 正交试验九种营养液配方对草莓果实品质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水培结果图示 |
(7)基质栽培黄瓜生长生理、产量及品质对不同灌水下限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黄瓜的起源与发展现状 |
1.2 我国土地荒漠化现状及戈壁农业的发展 |
1.3 设施园艺及无土栽培的发展现状 |
1.3.1 国外设施园艺发展现状 |
1.3.2 我国设施园艺发展现状 |
1.3.3 基质栽培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
1.3.4 水培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
1.4 国内外蔬菜抗旱性及节水灌溉研究进展 |
1.4.1 国外蔬菜抗旱性及节水灌溉研究进展 |
1.4.2 我国蔬菜抗旱性及节水灌溉研究进展 |
1.5 立题依据及目的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3.1 植株生长指标的测定 |
2.3.2 叶片水分状况的测定 |
2.3.3 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
2.3.4 叶片荧光参数的测定 |
2.3.5 叶片光合参数的测定 |
2.3.6 产量指标的测定 |
2.3.7 品质指标的测定 |
2.4 数据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生长的影响 |
3.1.1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株高、茎粗和叶面积的影响 |
3.1.2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
3.2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叶片水分状况的影响 |
3.3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叶片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3.3.1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叶片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3.3.2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4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叶片荧光特性的影响 |
3.5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3.5.1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3.5.2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叶片光合日变化的影响 |
3.5.3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叶片WUEi和 Ls的影响 |
3.6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
3.7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品质的影响 |
3.7.1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 |
3.7.2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果实营养品质的影响 |
3.7.3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果实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
3.8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生长产量品质的综合评价 |
3.8.1 主成分分析的特征值及方差贡献率 |
3.8.2 主成分分析的综合得分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生长及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
4.2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叶片水分状况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4.3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叶片荧光特性的影响 |
4.4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4.5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
4.6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品质的影响 |
4.7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生长产量品质的综合评价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
导师简介 |
(8)珍珠岩粒径和灌溉模式对封闭式槽培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无土栽培的研究进展与分类 |
1.1.1 国内外无土栽培的发展概况及前景展望 |
1.1.2 无土栽培的分类 |
1.2 无土栽培基质研究的概述 |
1.2.1 基质栽培的发展 |
1.2.2 基质的类型及物理化学特性 |
1.2.3 无机基质珍珠岩在无土栽培中的应用 |
1.2.4 基质对蔬菜作物生长及生理的影响 |
1.3 无土栽培营养液灌溉的研究与发展 |
1.3.1 国内外营养液灌溉的研究 |
1.3.2 无土栽培灌溉方式的分类 |
1.3.3 全封闭灌溉系统的发展及优点 |
1.3.4 灌溉模式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1.4 我国基质筛选及灌溉模式在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 技术路线 |
第2章 珍珠岩粒径对封闭式槽培番茄生长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粒径配比珍珠岩理化性质 |
2.2.2 不同粒径配比珍珠岩的含水量变化 |
2.2.3 不同粒径配比珍珠岩对番茄生长的影响 |
2.2.4 不同粒径配比珍珠岩对番茄品质的影响 |
2.2.5 不同粒径配比珍珠岩对番茄果实性状的影响 |
2.2.6 不同粒径配比珍珠岩对番茄植株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2.7 不同粒径配比珍珠岩对番茄植株干鲜质量的影响 |
2.2.8 不同粒径配比珍珠岩对番茄产量的影响 |
2.2.9 不同粒径配比珍珠岩对植株根系活力的影响 |
2.3 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灌溉模式对封闭式槽培番茄生长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2 试验设计 |
3.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3.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灌溉模式对基质含水量的影响 |
3.2.2 灌溉模式对番茄生长的影响 |
3.2.3 灌溉模式对番茄品质的影响 |
3.2.4 灌溉模式对番茄植株干鲜重的影响 |
3.2.5 灌溉模式对番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3.2.6 灌溉模式对番茄根系活力的影响 |
3.2.7 灌溉模式对番茄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3.2.8 基于熵权的TOPSIS法灌溉模式对番茄生长、产量及品质影响的综合分析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全文结论 |
1.全文结论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南疆低成本复合基质的研制及育苗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无土栽培技术发展现状 |
1.2 基质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基质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基质的研究现状 |
1.3 育苗基质材料的研究 |
1.3.1 基质材料的应用 |
1.3.2 理化性质 |
1.4 育苗基质处理的研究 |
1.4.1 基质材料的前处理 |
1.4.2 堆腐发酵基质研究 |
1.4.3 基质的复配及育苗 |
1.5 树叶的研究现状 |
1.5.1 树叶资源的利用现状 |
1.5.2 树叶育苗基质的利用现状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树叶基质前处理方法的筛选 |
2.1 不同粒径对树叶基质理化性质的影响 |
2.1.1 材料与方法 |
2.1.2 结果与分析 |
2.1.2.1 不同粒径对树叶基质物理性质的影响 |
2.1.2.2 不同粒径对树叶基质化学性质的影响 |
2.1.3 结果与讨论 |
2.1.4 结论 |
2.2 酸碱溶液处理对树叶理化性质的影响 |
2.2.1 材料与方法 |
2.2.2 结果与分析 |
2.2.2.1 不同酸碱溶液浓度对树叶理化性质的影响 |
2.2.2.2 不同时长2%浓度草酸溶液对5mm粒径树叶理化性质的影响 |
2.2.3 结果与讨论 |
2.2.4 结论 |
第三章 树叶基质堆腐发酵影响因素的研究 |
3.1 不同有机肥用量对树叶基质堆腐发酵的影响 |
3.1.1 材料与方法 |
3.1.2 结果与分析 |
3.1.2.1 不同有机肥用量对基质配方物理性质的影响 |
3.1.2.2 不同有机肥用量对基质配方化学性质的影响 |
3.1.3 结果与讨论 |
3.1.4 结论 |
3.2 不同发酵菌剂对基质堆腐发酵的影响 |
3.2.1 材料与方法 |
3.2.2 结果与分析 |
3.2.2.1 堆肥发酵过程中不同发酵菌剂对堆体温度的影响 |
3.2.2.2 不同发酵菌剂对基质理化性质的影响 |
3.2.2.3 不同发酵菌剂对基质养分含量的影响 |
3.2.3 结果与讨论 |
3.2.4 结论 |
第四章 树叶基质的复配和育苗效果的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复配基质配方对理化性质的影响 |
4.2.2 不同复配基质配方对养分含量的影响 |
4.2.3 不同复配基质配方对植株形态指标的影响 |
4.2.4 不同复配基质配方对植株生理指标的影响 |
4.2.5 不同复配基质配方成本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不同复混基质配方对理化性质和养分含量的影响 |
4.3.2 不同复混基质配方对育苗效果的影响 |
4.3.3 树叶复混育苗基质的成本分析 |
4.4 结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附表 蔬菜育苗基质国标(NY/T2118-2012) |
附图 不同处理过程照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不同营养液配方对椰糠栽培番茄养分及根区盐分累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2.1 温室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设计 |
2.3.1 K-Ca-Mg供应调控试验设计 |
2.3.2 Cl~-替代部分NO_3~-试验设计 |
2.4 营养液管理 |
2.5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5.1 椰糠基质浸出液pH值和EC值的测定 |
2.5.2 番茄根区溶液pH值、EC值以及养分离子的测定 |
2.5.3 番茄植株各组织中养分含量测定 |
2.5.4 番茄产量及果实品质的测定 |
2.6 统计分析 |
结果与分析 |
3.1 K-Ca-Mg供应调控对椰糠栽培番茄养分及根区盐分累积的影响 |
3.1.1 K-Ca-Mg供应调控对椰糠基质浸出液pH值和EC值的影响 |
3.1.2 K-Ca-Mg供应调控对番茄根区溶液pH值、EC值以及离子浓度的影响 |
3.1.3 K-Ca-Mg供应调控对番茄植株各组织中养分含量的影响 |
3.1.4 K-Ca-Mg供应调控对番茄果实品质、干物质累积量和产量的影响 |
3.2 Cl~-替代部分NO_3~-对椰糠栽培番茄养分及根区盐分累积的影响 |
3.2.1 Cl~-替代部分NO_3~-对椰糠基质浸出液pH值和EC值的影响 |
3.2.2 Cl~-替代部分NO_3~-对番茄根区溶液pH值、EC值以及养分离子的影响 |
3.2.3 Cl~-替代部分NO_3~-对番茄植株各组织中养分含量的影响 |
3.2.4 Cl~-替代部分NO_3~-对番茄果实品质、干物质累积量和产量的影响 |
讨论 |
4.1 K-Ca-Mg供应调控对番茄根区溶液离子组成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
4.2 Cl~-替代部分NO_3~-对番茄根区溶液离子组成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
结论 |
5.1 K-Ca-Mg供应调控小结 |
5.2 Cl~-替代部分NO_3~-小结 |
5.3 不同营养液配方对椰糠栽培番茄养分及根区盐分累积影响的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基质栽培和营养液的发展概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日本番茄无土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无土栽培模式下施用有机物质对番茄生长、果实品质和根际微生物环境的影响[D]. 汤圆强. 烟台大学, 2021(12)
- [2]不同基质和灌溉模式对封闭式槽培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D]. 郭鹏.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4)
- [3]辣椒专用防病栽培基质制备及应用效果研究[D]. 邹悦.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9)
- [4]黄瓜夏季育苗株型调控及栽培基质粒径研究[D]. 宋朝义.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4)
- [5]不同供液方式对水培番茄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D]. 张一鸣. 河南农业大学, 2020(04)
- [6]草莓水培营养液配方筛选与正交试验优化[D]. 张心娟.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7]基质栽培黄瓜生长生理、产量及品质对不同灌水下限的响应[D]. 金宁. 甘肃农业大学, 2020(12)
- [8]珍珠岩粒径和灌溉模式对封闭式槽培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D]. 李炎艳.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8)
- [9]南疆低成本复合基质的研制及育苗效果研究[D]. 姚文英. 塔里木大学, 2020(10)
- [10]不同营养液配方对椰糠栽培番茄养分及根区盐分累积的影响[D]. 王建伟.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