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卡离合器工作载荷研究

轻卡离合器工作载荷研究

一、轻型货车离合器工作载荷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叶松奎[1](2019)在《基于传递路径分析的客车车内结构噪声识别与控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基于整车NVH分析有限元模型,结合怠速工况发动机激励载荷,进行整车级的车内结构噪声仿真分析,并将传统TPA方法应用于结构噪声问题的诊断分析,从而深刻认识大客车振动的传递路径及结构噪声的形成机理,对大客车减振降噪措施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性意义。首先,基于有限元理论建立了整车NVH分析有限元模型,包括内饰车身系统,车内声腔模型、悬架转向系统及动力传动系统等。为保证有限元模型的精度,制作了白车身物理样车,并进行模态试验用以校核有限元模型的可靠性,试验测试结果表明该白车身有限元模型的精度满足要求。其次,基于发动机动力学对发动机激励进行理论推导。进一步地,应用多体动力学软件对曲柄连杆机构进行多刚体模型的建模,从而得到怠速工况下的发动机激励载荷。结果表明,多体动力学分析获取的激励载荷与理论计算结果相符,为进行怠速工况车内结构噪声分析奠定基础。然后,基于整车级NVH分析有限元模型及怠速工况下的发动机激励载荷进行怠速工况车内结构噪声仿真分析。利用直接法提取传递路径上的工作载荷,同时通过数值模拟方法获取系统的频响函数,接着应用传统TPA方法对大客车怠速工况的车内结构噪声问题进行诊断分析,找到贡献量大的关键路径,并进一步分解到声振传函及工作载荷,从而找到导致结构噪声问题的根源。最后,对关键路径的声振传函进行模态贡献量分析,找到对声振传函贡献量大的主要结构模态,通过灵敏度分析找出影响这些关键结构模态的车身结构,再通过对结构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达到控制车内结构噪声的目的。

单外平[2](2019)在《基于直线驱动的AMT离合器控制研究》文中认为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utomated Mechanical Transmission,AMT)是在传统手动变速器上加装微机控制系统,替代传统离合器的分离接合和选换挡方式而形成的自动变速器,实现离合器分离接合与选换挡的自动化,改善车辆的动力或经济性,减少驾驶员的操作难度。但AMT还有许多关键技术需要解决,如离合器控制策略和变速器选换挡控制策略等。其中离合器接合品质的好坏能直接影响AMT性能。本文主要对AMT离合器控制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以膜片弹簧离合器为研究对象,建立车辆动力传动系统模型并简化其模型、研究离合器特性、分析离合器执行电机模型、设计离合器直线驱动执行机构。通过分析车辆动力系统模型和离合器的结构及传动特性,离合器膜片弹簧结构、弹性和转矩传递特性,获得离合器接合力对离合器接合品质的影响因素。对离合器直线驱动执行机构进行建模分析,设计直线驱动机构,提高离合器执行机构的效率和接合的效果。(2)对离合器进行接合过程分析,将离合器接合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建立五条离合器特征接合力轨迹,通过汽车动力仿真软件仿真获得五条特征力轨迹对车辆起步时离合器接合品质影响的结果(离合器主、从动盘转速和转矩的动态响应及车辆起步的加速度和冲击度等),并对接合品质进行分析,获得离合器最优接合力轨迹。(3)为实现离合器最优接合力轨迹,提高离合器接合品质,根据对离合器接合过程分析,建立离合器执行电机的模型,通过仿真软件建立离合器执行电机的控制模型,运用Mamdani与T-S模糊算法对电机进行控制仿真,分析所设计的T-S模糊控制系统的动态响应及控制效果。(4)为验证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和接合力轨迹的最优结果,建立AMT离合器实验台架,设计构建离合器执行电机控制软硬件系统,实时控制离合器分离与接合,通过AMT动力传动系统实验台架,验证离合器接合力轨迹的优越性和控制策略可行性和有效性。

蔡芸[3](2018)在《前置后驱汽车传动系统扭振特性研究及优化》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多用途汽车(MPV)市场蓬勃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多用途汽车轻量化结构和较大动力发动机带来的振动噪声问题。随着人们在舒适度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家出台的振动噪声相关法规也愈加严苛,对多用途汽车减振降噪问题的进一步研究非常必要。目前某多用途汽车存在车内振动噪声问题,影响零部件寿命及乘坐舒适性。本论文针对某前置后驱汽车动力传动系统的扭振问题,对汽车传动系统扭振特性及优化措施进行研究,最终提出同时考虑了传动系统扭振和汽车动力性的综合优化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通过实验测试对传动系扭振引起车内轰鸣声的机理展开研究。实验包括车内振动噪声测试、动力传动系统扭振测试、振动信号与噪声信号的相干分析测试和传递路径分析测试。实验测试找出了车内轰鸣声产生的原因,也为后续建模提供了可对比验证的实验数据。其次,建立了动力传动系统扭振当量模型。首先建立自由振动模型并计算得到系统的模态频率和模态振型,然后建立强迫振动模型并计算得到系统的扭振受激响应,并通过与实验数据的对照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扭振当量模型的建立为后续扭振特性分析及优化提供了基础。再次,对传动系统扭振特性进行研究并提出扭振优化方案。在动力传动系统当量模型上,通过灵敏度分析得到传动系统参数对传动系统扭振特性的影响规律,找出了影响较大的关键参数。然后,采用遗传算法对传动系统关键参数和双质量飞轮参数进行优化,提出了传动系统参数优化、匹配双质量飞轮和扭转减振器等扭振优化方案。最后,提出考虑了汽车动力性的扭振综合优化方案。对扭振优化方案实施前后的汽车动力性指标进行计算并比较,研究提出的扭振优化方案是否会对汽车动力性产生影响。发现调整主减速比对动力性影响较大,所以需同时调整变速箱传动比。最终提出包括双质量飞轮优化方案和调整传动比的综合优化方案。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实验找出了车内轰鸣声产生的原因,建立了动力传动系统当量模型,分析了传动系统扭振特性并提出了扭振治理方案,研究了扭振治理方案对汽车动力性的影响并提出考虑了汽车动力性的扭振综合优化方案。本文工作不仅可以为对象车型的扭振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也可为同类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提供借鉴。

欧希斌[4](2015)在《DST200H6型离合器关键部件设计与仿真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离合器的关键部件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长春一东离合器有限公司计划开发的DST200H6型离合器提出的性能指标,对该离合器的设计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并通过有限元模拟软件对设计出的离合器各项性能进行了仿真模拟测试,找出设计上的薄弱环节并进行优化。文章首先对离合器做了总体的概述,讨论了现在车用离合器的各种分类以及结构特点,并结合厂方提出的要求选择了离合器的基本形式和结构。然后在各章计算推导了离合器关键部件的尺寸参数,初步完成离合器的二维尺寸设计。之后用CATIA建立了离合器各部件的三维模型,导入有限元仿真软件ABAQUS,对相应离合器关键部件做了仿真模拟测试,主要完成了离合器摩擦片的热力学分析以及轴向载荷分析,扭转减振器的设计及校核,从动盘盘毂的受力变形及内应力分析,膜片弹簧工作条件下的内应力分析,从动盘总成的仿真分析。同时根据求解出的数据优化了薄弱环节,完善了离合器的设计方案。以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离合器进行模拟测试,通过实验数据改进尺寸参数,与传统的离合器设计制造方式相比较,能够很大程度上降低研发成本,加快生产周期,极有可能成为未来机械设计的主要方式。

祝启超[5](2015)在《AMT车辆中发动机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自动变速器有很多种类型的应用,本文主要探讨基于装载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MT的车辆中的发动机控制系统及控制策略的研究与开发。现在市场上常见的自动变速器除了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MT以外还有传统的自动变速器AT与机械式无级变速器CVT,还有双离合自动变速器DCT等类型,性价比相对而言最高的为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MT。他不但具备自动变速这一最为明显的优点,而且将传统手动变速条件,齿轮转动等多方面优点予以了很好的继承和进一步的发展。可以说其应用的前景是非常广泛。AMT基于固定的轴式变速器,在此基础上加装了自动换档系统,在换档机构方面选择电控单元,按照驾驶员换档的具体要求,把原本应该由驾驶员进行的换档行为变为只需要由驾驶员发出具体换挡要求即可。对行车安全控制能够予以更好的保证,并从经济性以及动力性两个方面实现对汽车整体性能的提升,与此同时AMT车辆对驾驶者操作技能的要求也不是很高。与其他变速系统比较起来,它不但具有较高的传递效率,成本也相对较为低廉,在生产工艺方面也较为成熟,制造生产起来比较简单,于其他形式的变速器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本文介绍了一款多功能汽油发动机控制系统的开发,使该系统支持电子节气门控制,可变气门正时控制,独立顺序点火等功能。与变速器控制系统协同配合工作能满足AMT车辆的控制要求。使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国内大部分进气道喷射的自然吸气发动机车辆的需求,并对AMT车辆在换档过程中对发动机控制方面的要求作出了具体的分析,根据此对控制发动机的具体方法以及控制策略予以分析和明确。科技的发展推动发动机在控制技术方面快速进步,也推动了自动变速在技术方面的飞速提升。它们除了在实践领域功能持续强化,而且相关理论研究也逐渐的向前发展,可以预测在不久的未来,发动机控制必然会和变速器控制走向一体化与集成化,尤其是伴随着微电子与控制理论的前行和完善,二者最终将走向最佳整合。

吴川永[6](2011)在《汽车膜片弹簧离合器试验研究及故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来,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迅速,汽车产量逐年增加,国产汽车一些关键零部件的故障返修率也不断增加。离合器是汽车传动系统的重要部件,其主要作用就是把发动机的扭矩传递给变速箱,并保证汽车起步平稳、便于换挡以及防止传动系统过载。由于离合器使用条件恶劣,国产汽车离合器的返修率比较高,较高的故障率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成本和顾客满意度。因此,对汽车离合器进行实验研究和故障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动力学、台架试验两个方面对目前微型车中广泛使用的膜片弹簧离合器进行研究。通过对离合器部分关键零部件的动力学分析,着重了研究膜片弹簧参数对汽车离合器结构合理性的影响。以两种离合器为对象,研究膜片弹簧在不同杠杆比下,工作压力和小端载荷随膜片弹簧厚度的变化规律,以及在该杠杆比下最适合的膜片弹簧的厚度。分析结果表明,更改S离合器的杠杆比,并不能显着的改善离合器工作点的压力;最大分离力随杠杆比的减小,变化也不明显。但当离合器的压盘升程达到2.1时,随着杠杆比的增大,小端的变形增大,离合器分离性能变差。通过汽车离合器的台架试验来模拟汽车实际的离合过程,以测试离合器总成的摩擦性能、热稳定性、传递扭矩等性能。本文完成了不同厂家生产的离合器的综合台架试验以及盖总成分离特性和负荷测定试验研究,并对实验数据分别做了统计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上汽通用五菱汽车有限公司的离合器故障件进行研究,对离合器故障的各种现象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生成了离合器各类故障模式的帕累托图、故障离合器各种车上现象的帕累托图、不同车型离合器故障的帕累托图、不同行程公里数离合器故障的帕累托图、离合器各类故障模式分别与故障离合器各种车上现象、不同车型、不同行程公里数的耦合帕累托图等。并以维修现场、旧件库故障排查、维修工的经验总结以及故障的统计数据为基础,研究了造成各种离合器故障的原因(故障模式)。本文基于故障探究的思路通过动力性分析和台架试验对膜片弹簧离合器件进行了分析,对导致离合器故障的关键零部件进行研究,其结果对于离合器的改进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汪小玲[7](2011)在《基于安全机制的车辆货物约束系统启停过程的力学特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交通运输业更是突飞猛进,公路货运量急剧增加,货物运输的安全性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货物捆绑器作为公路运输中货物约束系统的主要元件之一,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本文研究的是浙江双友物流器械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捆绑器在货车起步加速和制动过程中的力学特性。本文研究的车辆—货物—约束系统由车辆、货物和捆绑器组成。目前货车的种类繁多,为了进行对比研究,本文选择的车辆型号分别为HQG1132FD和BJ1039V4JD3的中型和轻型货车;根据道路运输货物的种类选择了长方体的件装货物;货物约束工具是极限工作载荷分别为2500kg和500kg的捆绑器,捆绑方式则为摩擦捆绑、倾斜捆绑和对角捆绑。对于车辆的起步加速过程,主要分析车辆受到的驱动力和行驶阻力(主要包括滚动阻力、空气阻力和惯性阻力),根据这些力的作用情况分析车辆加速性的限制因素,最后分析车辆的牵引特性,根据两种车型的动力特性参数计算得到它们的动力特性曲线和加速度曲线,从而得到加速度极限值。对于车辆的制动过程,先详细阐述车辆制动过程的四个阶段中车辆减速度和制动踏板力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然后介绍车辆制动性能的评价指标,根据车辆制动力的限制因素分析了车辆的制动效能(主要指制动减速度、制动时间和制动距离),最后根据我国车辆的制动试验并结合本文所选车型的实际情况,得到车辆制动过程中的极限减速度。基于车辆起步加速和制动过程的极限加速度大小,分析计算不同捆绑方式(摩擦捆绑、纵向捆绑、横向捆绑和对角捆绑)下,保证货物不发生滑移时所需捆绑带的的张力或约束力的大小。如果捆绑带受力超过其极限工作载荷,则增加捆绑带数量后,重新计算,依此类推,直到能保证货物安全为止,得出该条件下所需捆绑带的最少数量。分析计算相同捆绑方式下保证货物不发生倾翻时捆绑带的受力情况,得出该条件下所需捆绑带的最少数量。根据两种情况的计算结果,并借鉴美国标准公式,建立不同捆绑方式下新的捆绑器选用公式。

刘安阵[8](2008)在《微型汽车离合器膜片弹簧力学分析与研究》文中提出离合器是汽车传动系中直接与发动机相连接的总成,其主要功用是切断和实现对传动系的动力传递,以保证汽车起步时将发动机与传动系平顺地接合,确保汽车平稳起步;在换挡时将发动机与传动系分离,减少变速器中换挡齿轮之间的冲击;在工作中受到大的动载荷时,能限制传动系所承受的最大转矩,防止传动系各零件因过载而损坏;同时,由于离合器避免了发动机与变速箱的刚性连接,能有效地降低传动系中的振动和噪声。因此,离合器在使用过程中,故障率极高,其中以因压紧力不足而出现难挂挡而导致异常磨损或烧蚀以及踏板力沉重为主。膜片弹簧是离合器中最关键的部件,离合器的工作压力以及踏板力、压盘升程和分离行程都与膜片弹簧相关。因此,研究膜片弹簧的力学性能对查找离合器故障原因以及提出优化方案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巨大的现实利益。本论文的重点有三方面的内容:一、离合器的工作原理与结构;二、膜片弹簧的数学模型的建立以及理论推导;三、膜片弹簧载荷—变形特性随膜片弹簧杠杆比及厚度的变化规律。首先,分析了离合器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并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其次,分析离合器工作原理与结构,离合器的关键零部件在离合器工作中的作用,并提出膜片弹簧对离合器技术参数的影响。接着对离合器的数学模型及载荷—变形特性的分析与推导,得出一套离合器计算的理论依据。通过计算杠杆比与膜片弹簧厚度对离合器膜片弹簧载荷—变形特性的影响,提出优化方案,并通过matlab仿真出变化趋势得出继续优化的方向。通过理论计算与有限元分析,校核膜片弹簧的应力状态。最后结合前面所有的研究成果,总体宏观把握,提出了工作总结与展望。本文从实际应用出发,站在数学建模思想和计算机技术的高度,为离合器的故障原因查找与优化方案的提出提供一种新思路,具有重要的研究和现实意义。

徐晓科[9](2008)在《微型汽车离合器故障探究》文中指出微型汽车成本较低、用途多样,近来来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然而由于受企业研发力量不足、成本限制、使用条件恶劣等多方面影响,其关键零部件返修率非常高。根据某微车公司质量记录,其离合器故障问题居于IPTV和CPV值首位,影响了公司的成本和企业形象。受厂家委托,本文对离合器故障进行研究工作,主要进行了后续工作:在旧件库对现存的离合器故障件进行排查,总结出其故障问题树。主要的故障现象包括起步发抖、分离不良、打滑,占故障总数的81.69%;主要的故障模式有离合器部件损坏、膜片弹簧功能失效和异常磨损,其中异常磨损占62.32%。基于故障现状,本文拟定了从动力学、热力学两个方面对该微车离合器进行全面分析的研究方案。对离合器部分关键零部件进行了动力学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对从动片、盘毂进行了ANSYS动力学分析,静强度均小于材料的屈服强度,模态分析结果正常;对膜片弹簧负荷特性进行了理论计算,结果显示小端分离力正常,大端的压紧力稍嫌不够。对微车离合器摩擦副进行了热力学分析。运用UG对摩擦副零件进行建模,并利用有限元热分析对其温度场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摩擦副温度偏高,压盘高温区域很大,热负荷问题严重;在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的基础上,对膜片弹簧进行了适当的改进;同时选取了微车典型的三种离合器,并确定了最优的结构和最佳的摩擦片材料,完成了现有离合器的改进设计方案。本文基于故障探究的思路对离合器零部件进行了诸多分析,最终找出了微车离合器在结构和材料上的某些不尽合理之处,并对其提出了改进方案,对于离合器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高翔,郑建祥[10](2008)在《基于最大熵概念的复杂随机变量统计模型》文中提出基于最大熵概念的随机变量统计模型,能得到最少偏见的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建立了汽车发动机和离合器随机工作载荷的基于最大熵概念的概率密度函数统计模型。示例表明,基于最大熵概念上的随机变量统计模型是可行、有效的。

二、轻型货车离合器工作载荷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轻型货车离合器工作载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传递路径分析的客车车内结构噪声识别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传递路径分析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目的
第二章 整车有限元模型建模
    2.1 有限元理论
        2.1.1 声学波动方程
        2.1.2 声固耦合有限元法
    2.2 有限元建模
        2.2.1 白车身建模
        2.2.2 内饰车身建模
        2.2.3 声腔建模
        2.2.4 悬架及转向系统建模
        2.2.5 动力总成及传动系统建模
        2.2.6 整车NVH分析模型建模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发动机激励载荷提取
    3.1 发动机激励理论计算
        3.1.1 单缸发动机的激励力和激振力矩
        3.1.2 直列六缸发动机的激励力和激振力矩
    3.2、基于多体动力学的发动机激励计算
        3.2.1 多体建模
        3.2.2 怠速发动机激励计算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传递路径分析的车内结构噪声识别
    4.1 传统TPA理论
        4.1.1 传递路径分析方法简介
        4.1.2 传统TPA方法理论
    4.2 怠速车内噪声仿真分析
    4.3 仿真分析与试验测试对标
        4.3.1 试验测试
        4.3.2 整车模型验证
    4.4 应用传统TPA方法进行结构噪声识别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传递路径分析的车内结构噪声控制
    5.1 诊断分析
        5.1.1 模态贡献量分析
        5.1.2 灵敏度分析
    5.2 结构改进
        5.2.1 顶盖改进
        5.2.2 侧围改进
        5.2.3 底架后段改进
    5.3 实车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基于直线驱动的AMT离合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AMT国外的研究现状
        1.2.2 AMT国内的发展概况
        1.2.3 自动离合器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3 自动离合器研究的重点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2. AMT离合器特性分析及系统模型的建立
    2.1 AMT离合器特性分析
        2.1.1 AMT离合器结构与传动形式选择
        2.1.2 AMT离合器结构及特性分析
        2.1.3 AMT离合器转矩传递特性
        2.1.4 AMT离合器膜片弹簧的弹性特性
    2.2 车辆动力系统模型的建立与简化
        2.2.1 系统动力模型的建立
        2.2.2 系统动力模型的简化
    2.3 AMT离合器直线驱动执行机构模型
    2.4 AMT离合器电机的基本参数及模型
        2.4.1 无刷直流电机工作原理
        2.4.2 无刷直流电机数学模型
    2.5 本章总结
3. AMT离合器接合过程分析
    3.1 离合器接合过程分析
        3.1.1 离合器接合过程的影响因素
        3.1.2 离合器控制特性分析
    3.2 离合器控制性能指标分析
        3.2.1 冲击度
        3.2.2 滑摩功
    3.3 接合力轨迹对离合器接合品质影响
        3.3.1 离合器接合力轨迹
        3.3.2 车辆动力传动系统模型建立
        3.3.3 接合力轨迹对车辆行驶的影响
        3.3.4 接合力综合评价
    3.4 本章小结
4. AMT离合器执行电机控制策略研究
    4.1 模糊控制介绍
    4.2 基于Mamdani模糊策略的离合器执行电机转速控制系统
        4.2.1 基于Mamdani模糊策略的离合器执行电机转速控制系统设计
        4.2.2 基于Mamdani策略的离合器执行电机转速控制仿真
    4.3 基于T-S模糊策略的离合器执行电机转速控制系统设计
        4.3.1 T-S模糊控制原理
        4.3.2 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
        4.3.3 电机转速的模糊化及其隶属度函数
        4.3.4 模糊控制规则及模糊决策
        4.3.5 基于T-S模糊控制的离合器执行电机仿真
    4.4 本章小结
5. AMT离合器执行电机控制系统设计与实验
    5.1 AMT离合器实验台架组成
    5.2 AMT离合器执行电机控制系统设计
        5.2.1 AMT离合器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5.2.2 AMT离合器执行电机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3 AMT离合器实验
        5.3.1 实验平台开发流程
        5.3.2 实验与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3)前置后驱汽车传动系统扭振特性研究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汽车动力传动系统扭振研究现状
        1.2.2 汽车动力性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传动系扭振引起车内轰鸣声机理的实验研究
    2.1 车内振动噪声测试
        2.1.1 测试设备及测点
        2.1.2 测试方法及工况
        2.1.3 测试结果
    2.2 动力传动系统扭振测试
        2.2.1 测试设备及测点
        2.2.2 测试方法及工况
        2.2.3 数据处理及分析
    2.3 相干分析
    2.4 传递路径分析测试
        2.4.1 测试设备及测点
        2.4.2 测试方法及工况
        2.4.3 测试结果及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动力传动系统扭振模型建立
    3.1 集中质量模型简化
        3.1.1 发动机的简化
        3.1.2 离合器的简化
        3.1.3 变速箱的简化
        3.1.4 传动轴的简化
        3.1.5 驱动桥的简化
        3.1.6 车身的简化
    3.2 自由振动模型
        3.2.1 模型建立
        3.2.2 自由振动模型验证
    3.3 强迫振动模型
        3.3.1 模型建立
        3.3.2 强迫振动模型验证
    3.4 模型计算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动力传动系统扭振特性研究及优化
    4.1 灵敏度分析
        4.1.1 批处理
        4.1.2 扭振固有特性分析
        4.1.3 强迫扭振响应分析
        4.1.4 灵敏度分析总结
        4.1.5 影响因素灵敏度
    4.2 传动系统参数优化方案
        4.2.1 遗传算法简介
        4.2.2 传动系统参数优化
    4.3 双质量飞轮优化方案
        4.3.1 优化变量
        4.3.2 约束条件
        4.3.3 优化结果
        4.3.4 实验验证
    4.4 扭转减振器优化方案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考虑汽车动力性的扭振综合优化方案
    5.1 汽车的动力性
        5.1.1 汽车行驶方程式
        5.1.2 汽车动力性指标
    5.2 扭振优化方案对汽车动力性影响
        5.2.1 原始方案
        5.2.2 调整飞轮惯量
        5.2.3 调整主减速比
        5.2.4 调整飞轮惯量和主减速比
    5.3 传动比调整
        5.3.1 变速箱传动比调整
        5.3.2 传动比调整后扭振响应
        5.3.3 传动比调整后动力性指标
    5.4 综合优化方案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4)DST200H6型离合器关键部件设计与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离合器的功用
    1.2 研究现状及背景
    1.3 离合器试验机概况
        1.3.1 离合器零部件试验
        1.3.2 离合器总成室内试验
        1.3.3 离台器总成系统试验
        1.3.4 离合器整车试验
    1.4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离合器分类与结构设计
    2.1 离合器结构的发展
    2.2 汽车离合器的分类
        2.2.1 摩擦式离合器
        2.2.2 液力偶合器
        2.2.3 电磁离合器
        2.2.4 自动离合器
    2.3 离合器的基本要求
    2.4 离合器形式和结构的选择
        2.4.1 离合器形式的选择
        2.4.2 从动盘数量选择
        2.4.3 从动盘结构的选择
        2.4.4 压紧弹簧及其布置形式的选择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离合器摩擦片的设计与模拟分析
    3.1 离合器摩擦片的设计
        3.1.1 离合器摩擦片材料与固定方式选择
        3.1.2 从动盘摩擦片的设计计算
    3.2 从动盘摩擦片的有限元仿真分析
        3.2.1 有限元分析软件基本原理
        3.2.2 ABAQUS软件简介
        3.2.3 从动盘摩擦片热响应率分析
        3.2.4 摩擦片受力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扭转减振器的设计与校核
    4.1 扭转减振器的功能及研究现状
    4.2 扭转减振器的组成
    4.3 扭转减振器的线性和非线性特征
    4.4 对DST200H6型离合器扭转减振器的要求
    4.5 扭转减振器主要参数的计算
    4.6 减振弹簧的设计与校核
        4.6.1 弹簧材料的选择
        4.6.2 弹簧的设计校核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从动盘盘毂的设计与应力分析
    5.1 从动盘盘毂的设计
    5.2 从动盘盘毂的应力分析
    5.3 从动盘盘毂的优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膜片弹簧的设计与应力分析
    6.1 膜片弹簧主要参数的设计
    6.2 绘制膜片弹簧的特性曲线
    6.3 确定膜片弹簧的工作点位置
    6.4 求离合器彻底分离时分离轴承作用的载荷
    6.5 求分离轴承的行程
    6.6 膜片弹簧强度校核
    6.7 膜片弹簧材料选择及工艺处理
    6.8 膜片弹簧有限元仿真分析
        6.8.1 膜片弹簧受力分析
        6.8.2 膜片弹簧模拟仿真
    6.9 膜片弹簧结构优化
    6.10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从动盘超速旋转仿真试验与分析
    7.1 离合器从动盘的建模与装配
    7.2 从动盘模型接触与加载的定义
    7.3 模拟仿真实验结果分析
    7.4 从动盘总成超高速试验
    7.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AMT车辆中发动机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自动变速器简介
        1.1.2 AMT控制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发展状况
    1.2 课题研究方向及意义
        1.2.1 课题主要研究方向
        1.2.2 课题选题意义
第2章 AMT车辆发动机控制系统设计
    2.1 发动机控制单元的设计
        2.1.1 系统设计
        2.1.2 硬件设计
        2.1.3 软件设计
    2.2 发动机控制策略的设计
        2.2.1 网络管理系统
        2.2.2 燃油系统
        2.2.3 点火系统
        2.2.4 转矩控制系统
第3章 AMT车辆发动机控制策略
    3.1 控制策略的设计
        3.1.1 控制参数选取
        3.1.2 控制策略基本思想
        3.1.3 系统存在的误差
    3.2 摘挡过程控制策略
    3.3 换挡过程控制策略
    3.4 换挡后节气门恢复策略
    3.5 换挡品质的研究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汽车膜片弹簧离合器试验研究及故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汽车离合器动力学分析
    2.1 汽车离合器介绍
        2.1.1 离合器的基本作用
        2.1.2 离合器结构简图和工作原理
    2.2 离合器工作压力的计算
    2.3 离合器的膜片弹簧的研究
        2.3.1 杠杆比在膜片弹簧离合器中的意义
        2.3.2 膜片弹簧的计算理论
        2.3.3 膜片弹簧当前状态分析
        2.3.4 杠杆比确定时膜片弹簧厚度变化分析
        2.3.5 膜片弹簧厚度确定,杠杆比变化时性能的分析
        2.3.6 压盘升程随小端需要的变形量变化的分析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离合器的台架测试试验
    3.1 概述
    3.2 综合台架试验
        3.2.1 离合器综合台架试验台的组成
        3.2.2 离合器综合台架试验的工作原理
    3.3 台架试验的数据分析
        3.3.1 60 次的离合循环试验的试验结果与分析
        3.3.2 热负荷测定试验
        3.3.3 滑磨试验的试验结果与分析
        3.3.4 1000 次离合循环试验结果与分析
    3.4 盖总成分离特性和负荷测定试验
        3.4.1 盖总成分离特性和负荷试验概论及工作原理
        3.4.2 台架试验的依据与方法
        3.4.3 试验的数据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离合器故障统计分析
    4.1 离合器故障统计分析
        4.1.1 离合器故障现象
        4.1.2 离合器故障统计
        4.1.3 离合器故障分析
    4.2 小结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基于安全机制的车辆货物约束系统启停过程的力学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本文研究的现状
        1.2.1 汽车制动安全性的研究现状
        1.2.1.1 防抱死制动控制系统的发展
        1.2.1.2 国际汽车制动法规
        1.2.2 货物捆绑工具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第2章 车辆货物约束系统物理模型的建立
    2.1 车型选择
    2.2 货物类型选择
    2.3 货物约束工具选择
        2.3.1 货物约束方法
        2.3.2 捆绑带规格
    2.4 捆绑方式的选择
        2.4.1 摩擦捆绑
        2.4.2 直接捆绑
        2.4.2.1 倾斜捆绑
        2.4.2.2 对角捆绑
        2.4.2.3 环形捆绑
        2.4.2.4 柔性捆绑
    2.5 捆绑带数量计算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载货车辆的起步加速和制动过程分析
    3.1 车辆起步加速过程的驱动力和行驶阻力
        3.1.1 车辆的驱动力
        3.1.2 车辆的行驶阻力
        3.1.2.1 滚动阻力
        3.1.2.2 空气阻力
        3.1.2.3 惯性阻力
    3.2 车辆起步加速过程中加速性的限制因素
        3.2.1 受功率限制的加速性
        3.2.2 受路面附着极限限制的加速性
    3.3 车辆的牵引特性
        3.3.1 车辆的动力因数
        3.3.2 车辆的动力特性
        3.3.3 车辆的加速度特性
    3.4 车辆制动过程分析
    3.5 车辆制动性的评价指标
    3.6 车辆制动过程中的制动力
        3.6.1 地面制动力
        3.6.2 制动器制动力
        3.6.3 制动力极限值
    3.7 车辆的制动减速度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载货车辆极限工况下货物不发生滑移时捆绑带受力分析
    4.1 计算参数的符号及含义
    4.2 车辆起步加速过程中货物不滑移时捆绑带的受力分析
        4.2.1 摩擦捆绑
        4.2.2 倾斜捆绑
        4.2.2.1 纵向上的倾斜捆绑
        4.2.2.2 横向上的倾斜捆绑
        4.2.3 对角捆绑
    4.3 车辆制动过程中货物不发生滑移时捆绑带的受力分析
        4.3.1 摩擦捆绑
        4.3.2 倾斜捆绑
        4.3.2.1 纵向上的倾斜捆绑
        4.3.2.2 横向上的倾斜捆绑
        4.3.3 对角捆绑
    4.4 计算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载货车辆极限工况下货物不发生倾翻时捆绑带受力分析
    5.1 新增参数符号及其含义
    5.2 车辆起步加速过程中货物不倾翻时捆绑带的受力分析
        5.2.1 摩擦捆绑
        5.2.2 倾斜捆绑
        5.2.2.1 纵向上的倾斜捆绑
        5.2.2.2 横向上的倾斜捆绑
        5.2.3 对角捆绑
    5.3 车辆制动过程中货物不发生倾翻捆绑带的受力分析
        5.3.1 摩擦捆绑
        5.3.2 倾斜捆绑
        5.3.2.1 纵向上的倾斜捆绑
        5.3.2.2 横向上的倾斜捆绑
        5.3.3 对角捆绑
    5.4 计算结果分析
    5.5 捆绑带数量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微型汽车离合器膜片弹簧力学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微型汽车离合器简介
        1.2.1 汽车离合器发展简介
        1.2.2 离合器的分类
        1.2.3 膜片弹簧离合器简介
    1.3 膜片弹簧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本文的主要任务和组织
        1.5.1 主要任务
        1.5.2 主要组织
第2章 离合器工作原理及结构
    2.1 膜片弹簧离合器工作要求
    2.2 膜片弹簧离合器的工作原理
    2.3 膜片弹簧离合器工作过程分析
        2.3.1 离合器接合过程的三个过程
        2.3.2 离合器的接合工况分析
    2.4 膜片弹簧离合器结构
        2.4.1 分离轴承总成
        2.4.2 从动盘总成
        2.4.3 离合器盖总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离合器膜片弹簧力学分析及数学模型
    3.1 膜片弹簧的工作情况
        3.1.1 自由状态
        3.1.2 结合状态
        3.1.3 分离状态
    3.2 膜片弹簧的数学模型
        3.2.1 A-L计算法所采用的假设
        3.2.2 碟形弹簧受载变形时的分析
        3.2.3 碟形弹簧的载荷—变形公式
        3.2.4 大端加载时膜片弹簧的载荷—变形计算
        3.2.5 小端加载时膜片弹簧的载荷—变形计算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膜片弹簧离合器杠杆比研究
    4.1 离合器的力学分析
        4.1.1 发动机初始参数与膜片弹簧材料性能
        4.1.2 工作压力的计算
    4.2 杠杆比在膜片弹簧离合器中的意义
        4.2.1 膜片弹簧的作用
        4.2.2 杠杆比的定义及影响
    4.3 计算时的几个问题
        4.3.1 注意的问题
        4.3.2 需要简化的问题
    4.4 离合器当前状态分析
        4.4.1 A型离合器
        4.4.2 B型离合器
    4.5 杠杆比及膜片弹簧厚度变化分析
        4.5.1 A型离合器杠杆比确定厚度变化分析
        4.5.2 B型离合器杠杆比确定厚度变化分析
        4.5.3 离合器载荷随膜片弹簧杠杆比及厚度的变化
        4.5.4 离合器分离性能分析
        4.5.5 结论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膜片弹簧的有限元分析
    5.1 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
        5.1.1 ANSYS的特点
        5.1.2 ANSYS的功能
    5.2 静应力分析
        5.2.1 膜片弹簧的强度计算
        5.2.2 静力分析的初始条件与模型建立
        5.2.3 A型与B型膜片弹簧静力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二 研究生期间参与的项目

(9)微型汽车离合器故障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微型汽车离合器故障统计和分析
    2.1 微型汽车离合器简介
        2.1.1 微型汽车离合器结构和工作原理
        2.1.2 离合器的基本要求
    2.2 微型汽车离合器故障排查
        2.2.1 前期调研
        2.2.2 故障排查
    2.3 离合器故障探究研究方案
        2.3.1 离合器故障定性分析
        2.3.2 研究前提
        2.3.3 动力学研究方案
        2.3.4 热力学研究方案
        2.3.5 CAE分析简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微型汽车离合器动、热力学分析
    3.1 离合器故障原因推测
        3.1.1 离合器分离不良
        3.1.2 离合器发抖
        3.1.3 离合器打滑
        3.1.4 离合器踏板沉重
        3.1.5 离合器异响
    3.2 动、热力学研究对象
    3.3 从动片的分析
        3.3.1 从动片简介
        3.3.2 波形弹簧片静力学分析
        3.3.3 波形弹簧片模态分析
    3.4 膜片弹簧的理论分析
        3.4.1 某微车离合器膜片弹簧力学性能分析
        3.4.2 某微车离合器膜片弹簧目前载荷特性计算
        3.4.3 应力分析
    3.5 从动盘毂的分析
        3.5.1 盘毂静力学分析
        3.5.2 盘毂模态分析
    3.6 摩擦副零件的热力学分析
        3.6.1 温度场状态划分
        3.6.2 摩擦副零件的有限元模型
        3.6.3 材料物理性能、尺寸参数
        3.6.4 边界条件的处理
        3.6.5 加载并求解
        3.6.6 有限元热分析结果讨论
    3.7 离合器动、热力学研究小结
    3.8 离合器故障探究
        3.8.1 膜片弹簧大端压紧力不足
        3.8.2 压盘-摩擦片构成的摩擦副温度偏高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微型汽车离合器改进设计方案
    4.1 膜片弹簧的改进
        4.1.1 膜片弹簧载荷—变形特性影响因素
        4.1.2 弹簧厚度h改变的情况下膜片弹簧载荷—变形特性计算
    4.2 摩擦副的改进
        4.2.1 三种压盘的热分析
        4.2.2 三种摩擦片的热分析
        4.2.3 摩擦副改进设计方案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二 研究生期间参与的项目

四、轻型货车离合器工作载荷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传递路径分析的客车车内结构噪声识别与控制[D]. 叶松奎. 厦门大学, 2019(09)
  • [2]基于直线驱动的AMT离合器控制研究[D]. 单外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3]前置后驱汽车传动系统扭振特性研究及优化[D]. 蔡芸.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9)
  • [4]DST200H6型离合器关键部件设计与仿真分析[D]. 欧希斌. 长春理工大学, 2015(03)
  • [5]AMT车辆中发动机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祝启超. 清华大学, 2015(08)
  • [6]汽车膜片弹簧离合器试验研究及故障分析[D]. 吴川永. 吉林大学, 2011(05)
  • [7]基于安全机制的车辆货物约束系统启停过程的力学特性分析[D]. 汪小玲. 武汉理工大学, 2011(09)
  • [8]微型汽车离合器膜片弹簧力学分析与研究[D]. 刘安阵. 武汉理工大学, 2008(05)
  • [9]微型汽车离合器故障探究[D]. 徐晓科. 武汉理工大学, 2008(05)
  • [10]基于最大熵概念的复杂随机变量统计模型[J]. 高翔,郑建祥. 农业机械学报, 2008(02)

标签:;  ;  ;  ;  ;  

轻卡离合器工作载荷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