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C机与斗提机流量计串行通讯及程序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房增辉[1](2020)在《电动挖掘机半物理仿真系统及实时仿真试验研究》文中认为液压挖掘机是一种在工程建设领域中应用广泛的工程机械。但是,传统柴油挖掘机的能耗高、排放差,污染严重。而电动挖掘机相较于柴油挖掘机,在节能、绿色、环保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前景。目前,国内外针对电动挖掘机开展了大量的仿真研究工作,但大多都是以离线仿真为主,无法为控制器开发和系统研发提供可靠的实时在线测试环境。因此,开发具有更高可靠性和可信度的电动挖掘机半物理实时仿真平台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价值。本文设计开发了一套电动挖掘机半物理实时仿真系统平台。该平台以d SPACE硬件系统为核心,将由电动机和变量泵组成的物理动力系统及由电控手柄等组成的模拟操纵系统,与控制系统、液压系统和机械系统等系统数学仿真模型联合起来,搭建了一套电动挖掘机半物理实时仿真回路。论文各章节主要内容分述如下:第一章简述了液压挖掘机的系统组成和电动挖掘机的三种供电方案,论述了电动挖掘机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介绍了半物理仿真的概念、应用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电动挖掘机的离线仿真及半物理仿真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目的。第二章提出了电动挖掘机半物理仿真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分别介绍了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其中,硬件系统设计方案以d SPACE硬件系统为核心和纽带,还包括仿真试验管理计算机、三维实时显示计算机、模拟操纵系统、动力系统和液压负载模拟装置;软件系统设计方案包括基于MATLAB/Simulink、RTI(Real-time Interface)、RTW(Real-time Workshop)、Control Desk以及Unity 3D等工具软件的电动挖掘机半物理仿真模型、仿真试验管理界面和三维实时可视化平台。第三章基于电动挖掘机的模型模块划分和接口标准化分析过程,建立了电动挖掘机系统的离线仿真模型。包括液压系统仿真模型、上车部分动力学仿真模型以及负载阻力模型。对各个模块进行了组装和集成,通过RTI工具箱配置了仿真模型的实时接口,完成了电动挖掘机半物理仿真模型的建模工作。第四章建立了基于Control Desk的半物理仿真试验管理界面,用于对试验过程进行监控管理。开发了基于Unity 3D的三维实时可视化平台,该平台通过RS232串口协议与d SPACE硬件系统通讯,可以直观地显示3D虚拟化的电动挖掘机的实时工作状态。第五章简述了搭建完成的电动挖掘机半物理仿真系统平台及其工作流程。进行了模拟操纵系统实时仿真试验和动力系统功率匹配实时仿真试验。分析了实时仿真试验的结果,验证了电动挖掘机半物理仿真系统平台的模型准确性、可操纵性以及实时性。第六章总结了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贾庆晓[2](2019)在《烧结厂活性炭脱硫系统的控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钢铁行业是继火电行业之后的又一大污染性行业,钢铁冶炼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和烟(粉)尘颗粒等污染物。目前,由于二氧化硫及其衍生产物PM2.5对我国环境污染的加重,我国钢铁行业的脱硫问题已成为十分紧迫的现实问题。本文以某钢铁公司烧结厂的实际工程为研究对象,对活性炭脱硫技术进行了集成研究,设计了一套新型烟气脱硫系统。首先,从脱硫原理、工艺流程、控制逻辑、影响脱硫效率的因素等方面对活性炭干法脱硫系统整体方案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同时给出了脱硫对象烧结主机基本参数和脱硫系统基本参数。其次,对系统的硬件和软件部分进行了综合设计。在充分理解活性炭干法脱硫控制系统原理和要求的基础上,详细地介绍了I/O点的分配以及PLC、模拟量模块、触摸屏、上位机、变频器、压力计、温度计、流量计、料位计的选型,并阐明了相关硬件工作原理、搭建策略、参数指标等。软件部分阐述了基于罗克韦尔1756系列PLC控制的烟气脱硫系统控制策略及其与组态网络的连接方式,并且给出了相关程序的流程图和上位机的组态画面,而具体程序部分则以附录的形式给出。另外,为了保证脱硫系统稳定可靠的运行,还设计使用了双CPU冗余系统。最后,对各个主要子系统的自动控制策略进行了具体设计和改进。提供了一种物料循环系统中活性炭的温度控制方法,并在后续调试运行过程中对活性炭温度控制、气室隔栅漏料、再生塔系统、硫酸系统和烟气系统进行了一系列优化改进。现场实践证明,本套活性炭脱硫系统符合实际烧结系统的生产要求,脱硫后的烟气SO2排放浓度仅有55mg/Nm3,远低于国家排放标准规定。
魏佳佳[3](2019)在《尿素成品降温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尿素成品温度越高,成品强度则越低,在输送包装过程中越容易产生粉尘,与水汽接触形成巴块,证明尿素成品温度与结块程度成正比。在传统的尿素成品降温工艺中,通过控制空气进量带走热量实现成品降温,但产生大量粉尘,在粉尘回收、防止结块方面缺少有效控制,主要靠人工操作控制物料温度、结块振打。人工操作存在较大差异,在物料控制稳定性及物料防结块振打效果不明显。因此,研究尿素成品降温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具有重要的工业应用价值。本文在结合尿素成品降温控制系统自动化发展状况及实现程度的基础上,给出一种尿素成品降温自动运行控制方案,该方案明确了采用S7-300 PLC就地控制单元和浙大中控ECS700远程控制系统作为尿素成品降温控制系统的设计结构。完成了对流程图模块、数据模块、报警模块、参数调整及历史趋势模块的设计,结合了物料流程冷却水与料温换热回路、斗提机双闭环直流调速控制;冷却水流程分料器的安全连锁切除控制;干空气流程顺控逻辑控制振打电机防结巴控制,实现了过程自动调节功能、信号采集处理、安全连锁等功能。实验表明,在S7-300 PLC就地控制单元和浙大中控ECS700远程控制系统作为尿素成品降温控制的控制单元,运用设备连锁、PID回路、顺控等过程控制方法,对物料流程、冷却水流程、干空气流程进行控制,实现尿素成品颗粒降温至55℃以下的标准,为尿素成品降温控制系统提供一套新的解决方案。通过分析结果验证,该设计方案可以克服现场环境,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工艺控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张宇[4](2017)在《唐钢210平烧结机密相干塔烟气脱硫技术改造》文中提出炼铁是钢铁企业最重要的生产工艺,但钢铁生产中往往会有大量二氧化硫产生。二氧化硫是引起人类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原因,是产生酸雨的根本原因。减少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是我国的一个重要目标,减少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任务。唐钢210平烧结机密相干塔烟气脱硫技术改造,目的是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减少SO2的排放量。通过脱硫烟气系统中控制系统的总体方案的设计,对水系统、烟气控制系统和灰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的进行设计,完成烟气脱硫自动控制系统的的技术改造。以上三个控制系统是此次密相塔烟气脱硫技术中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关键部分。通过集成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组态软件和工业控制计算机,超越以往的传统继电器控制方法,结合生产实际,设定适合生产的控制参数,将脱硫量控制在理想范围内。这些控制系统决定了脱硫控制系统的控制效果,与传统的手工操作和唐钢公司其他现有的控制方法相比,通过此次技术改造,脱硫效果达到较高的控制精度。此自动控制系统的方案,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流畅性的控制效果,脱硫控制系统更方便和高效。
张晓东[5](2014)在《基于PLC的水煤浆锅炉监控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对环境保护的要求日益提高,节能减排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发展国策。在工业锅炉领域,以新型洁净煤技术新产品——水煤浆作为锅炉燃料的水煤浆锅炉,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水煤浆锅炉将以其广阔的应用前景逐渐取代传统的燃煤锅炉。故研究开发适合水煤浆锅炉的燃烧监控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2×14MW燃水煤浆热水锅炉的运行过程,综合水煤浆锅炉的生产流程及运行特征,对监控系统进行了总体方案设计、硬件设计、程序设计及组态、锅炉燃烧模糊PID控制设计及控制系统最终的现场调试。监控系统总体设计为工业现场级、现场控制级和现场管理级三层结构。整个系统采用上位监控计算机和下位可编程控制器相结合的形式。利用西门子S7-300PLC和WinCC组态监控软件,采用PID数字控制与模糊自整定控制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整个监控系统的良好运行。上位机主要完成监控界面的组态和数据显示,实现系统管理、实时监控、历史数据记录、控制参数给定等几大功能。下位PLC采集和处理现场各测量设备传送的电流信号,编译锅炉的运行程序等功能。锅炉现场实际运行表明,本文设计的水煤浆工业锅炉监控系统稳定可靠、人机操作界面友好、数据处理能力强大,基本达到了用户规定的控制目标。本监控方案具有良好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徐诚[6](2014)在《基于PROFIBUS-DP现场总线的炉衬料生产线控制系统的设计》文中提出炉衬料的配料搅拌混合包装生产线是一条生产耐高温耐火材料的自动化设备,目前国内厂商还没有比较成熟的设备,今后必有广泛的应用和发展。研究和改进炉衬料的配料搅拌混合包装生产线的自动控制系统,对于提高生产效率、控制质量以及改善工人工作条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是在对工业计算机控制系统应用现状讨论的基础上,通过对炉衬料的配料搅拌混合包装生产线工艺流程的分析,设计了基于PROFIBUS-DP现场总线的炉衬加工生产线控制系统,整个系统采用现场分布式I/O, HMI、变频器、智能检测仪表等,运用PROFIBUS现场总线的DP (Decentralized Periphery)协议构筑了一个分布式的PLC控制系统,并利用西门子最新网络技术PROFINET工业以太网,与上层网络进行数据交换和管理,完全实现了炉衬加工生产线的自动化、精确化、可视化要求,以及数据的实时性传输和保存,满足了企业日益提高的质量要求和数据追踪、分析评估的需要。该系统上位集成管理工控机与WINCC组态软件组合,让其具备了监控、动态调整参数,以及报表等功能。最后对生产控制方案进行了改进,提高了抗干扰能力,并对PROFIBUS工业以太网进行诊断,使安全、精度有一定提高。本系统为炉衬料混合包装生产线的自动化控制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对炉衬料混合包装机的大规模生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系统的构建思想和方法对于其它自动化系统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郝永兵[7](2013)在《矿用标准气体自动配比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阐述了一套矿用标准气体自动配比系统。该系统是基于PC机与C8051F020单片机控制技术的动态自动配气系统,采用先进的自动控制配气技术,利用质量流量控制器控制气体流量,配制所需浓度的标准气体。论文从配制标准气体的实际需求出发,分析比较标准气体的配比方法和气体流量的检测方法,选出基于质量流量控制的自动配气法,确立制定矿用标准气体自动配比系统的设计方案:配比系统工艺流程、硬件系统设计方案和软件系统设计方案。配比系统的硬件开发设计包括核心芯片的选型、系统的电源设计、单片机最小系统设计、气路通断控制电路设计、质量流量控制器的流量控制设计、模拟信号处理电路的设计和硬件电路抗干扰处理设计等。配比系统软件的开发设计,包括下位机软件和上位机软件设计。下位机软件设计基于Keil uVision4开发环境进行程序编程设计,完成编译、连接和调试,实现流量的控制和采集等。结合流量控制的特点,引入均值滤波和模糊PID控制技术实时处理数据,实现气体流量的精确控制,提高了配气精度。上位机软件设计基于Visual C++6.0环境进行程序设计,开发了矿用标准气体自动配比系统友好直观的人机界面,包括欢迎界面、管理界面、配比界面、实时数据显示界面和实时流量曲线显示界面。对配比系统进行了配气综合实验,系统根据控制指令能正常完成配比过程;配制多次标准气体,选用气相色谱法对所配标准气体进行浓度的标定,分析检测标准气体浓度量值是否满足要求。
罗智兴[8](2012)在《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定量给料设备控制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物料定量给料系统降低了物料输送过程中粉尘的危害、减少了系统运行过程中的能耗,便于检测系统故障,易于维修,可应用于中小型生产中松散物料的定量供给。如自来水净化的物料配备、食品加工、水泥生产等行业。本文设计的定量给料设备控制系统由一台工控计算机作为上位机,多台PLC作为下位机,每台PLC控制一套物料的定量给料设备。该系统硬件基础为螺旋给料机、电子皮带秤、PLC等,其中的关键技术有PID控制技术、WINCC组态技术、Profibus-DP现场总线技术等。文中首先提出物料投加系统的控制要求和主要功能,由此设计出系统总体框图,根据各输送物料的特性设计出相应的给料设备机械结构。通过物料给料方式比较选择了螺旋给料机,依据电子皮带秤称重原理、螺旋给料工作原理对物料如何实现流量检测和预给料进行分析。系统还设计了相应的流量PID控制环节。通过现场调试,在线自整定PID各个参数,使物料的流量达到最优控制,保证了物料的定量投加。最后,根据控制功能设计出物料投加设备PLC控制程序、上位机监控界面,并实现了上位机与下位机的Profibus-DP通信。上位机采用WINCC组态软件,提供了良好的人机界面,可以对下位PLC的输入输出设备实行监控管理,使用户操作更加安全方便。用户可在界面上方便的查询累计流量、报警信息、系统运行时间等,并对多台设备进行集中管理。
任妮[9](2011)在《氧化铝输送及电解烟气净化控制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铝电解的生产控制系统,主要由氧化铝输送,电解烟气净化及电解槽控制三大部分组成。在氧化铝输送系统方面,主要有3种输送方式:即稀相输送、浓相输送、超浓相输送技术。国内只在有色行业部分企业采用了一些稀相和浓相、超浓相输送技术,火力发电部分企业采用了浓相输送技术,水泥行业则采用了稀相输送技术,其他大部分行业均采用的是敞开式输送方式。本论文采用浓相输送与斜槽输送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氧化铝输送。在电解铝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有害烟气,这种气体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破坏生态环境。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扩大产量和降低能耗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环保领域的研究工作尚待深入进行。本文针对电解铝的输送和生产过程,研发了氧化铝的输送控制系统和烟气净化控制系统,以解决铝电解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与此同时,解决了氟化盐和氧化铝的回收问题。在介绍氧化铝输送及电解烟气净化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根据设计要求,构建了由PLC作为下位机、PC机作为上位机的在线监控系统。研究了氧化铝输送及电解烟气净化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和PLC软件编程、RSview组态,以及PLC与PC之间、PLC与现场设备之间的信号采集及数据传输方式,接入了重力、频率、料位、流量、阀门开度、压力等模拟量,设计了氧化铝输送及电解烟气净化系统设计动画画面。PLC通过Controlnet网络实现与现场控制设备之间的通讯,PC机则通过Ethernet/IP网络实现与PLC的通讯。利用仪表系统完成对现场设备以及数据信号的采集,并通过网络结构来构建远程监控的系统。本论文建立的铝电解烟气净化控制系统,是为了解决电解系列扩容后铝冶炼企业烟气净化的问题,力求使得系统参数指标达到:电解铝烟气干法净化效率达到98%;电解槽集气效率达到98%;单槽排烟量:8000m3/h(13720℃101325pa);电解槽产生的污染物:全氟:0.92㎏/h·台;粉尘1.37kg/h·台;天窗排放氟化物:1.68kg/h;粉尘排放:2.5kg/h;烟囱出口排放氟化物:1.64kg/h。
宋志强[10](2011)在《铝制散热器封头自动焊设备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采用全铝制散热器作为汽车散热器,不仅可提高散热器整体的结构强度和工作效率而且可降低汽车整体重量。这已被证明是汽车适应轻量化发展的有效方法。在铝制散热器的制造工序中,散热器封头与芯体的焊接是一道重要的工序。实际调研发现,目前国内汽车散热器生产厂家均采用手工氩弧焊的方法来完成封头的焊接,故其存在焊接效率低、焊缝质量不易保证等诸多缺点。本文在此背景下,依据铝制散热器封头的焊接特点,制定了A-TIG焊接工艺,设计并研制了一台铝制散热器封头自动焊设备。该设备主要由机械和电气两部分组成,机械部分由主框架结构、工件定位夹紧机构、焊接小车等部分组成;电气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内容,设计了以C8051F020单片机为内核的系统主控板,并以该主控板为核心组建了整台设备的自动控制系统。该系统主要由液晶显示子系统、自动焊接子系统、手动操作子系统、焊接参数设置子系统等部分组成,通过各子系统的协调控制,可实现对电机、焊机等外部执行部件的控制,从而带动分别固定在焊车上的两把焊枪做平面直线运动,实现了散热器封头两条长直焊缝的自动焊接。其中,对焊接速度的控制采用了变频调速的方式,可满足设备对不同焊速的调整和精确控制要求。此外,为设备设计了操作键盘与液晶显示器相结合的人机交互工作模式。通过该工作模式,操作者可实现焊接参数的设置、界面的选择等功能,从而使设备操作更加便捷。最后,在完成控制系统和整机的组装、调试后,开展了焊接工艺实验,获取了优化的焊接参数,并对优化参数的焊缝进行了SEM实验研究和使用性能检验。通过对整机试运行,其结果表明:该设备机械和控制部分设计合理,功能齐全,工作稳定、可靠,焊接质量良好,焊接效率较高,能够满足汽车铝制散热器封头的焊接工艺和使用性能要求。
二、PC机与斗提机流量计串行通讯及程序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C机与斗提机流量计串行通讯及程序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电动挖掘机半物理仿真系统及实时仿真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电动挖掘机及其发展简介 |
1.1.2 系统仿真及半物理实时仿真技术简介 |
1.1.3 电动挖掘机仿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课题研究意义和目的 |
1.3 本章小结 |
2 电动挖掘机半物理仿真系统的设计 |
2.1 总体方案设计 |
2.2 硬件系统设计 |
2.2.1 d SPACE硬件系统 |
2.2.2 仿真试验管理计算机 |
2.2.3 三维实时显示计算机 |
2.2.4 模拟操纵系统 |
2.2.5 物理动力系统 |
2.2.6 液压负载模拟装置 |
2.2.7 仿真硬件接口 |
2.3 软件系统设计 |
2.3.1 电动挖掘机半物理仿真模型 |
2.3.2 仿真试验管理界面 |
2.3.3 三维实时可视化平台 |
2.4 本章小结 |
3 电动挖掘机半物理仿真模型的建模研究 |
3.1 模型模块化和接口标准化设计 |
3.1.1 模型模块化设计 |
3.1.2 接口标准化设计 |
3.2 液压系统仿真模型的建模研究 |
3.2.1 电动挖掘机液压系统组成 |
3.2.2 液压系统仿真基本方程 |
3.2.3 液压变量泵仿真模型 |
3.2.4 压力容腔仿真模型 |
3.2.5 主控阀仿真模型 |
3.2.6 溢流阀仿真模型 |
3.2.7 液压缸仿真模型 |
3.2.8 液压马达仿真模型 |
3.3 上车部分动力学仿真模型的建模研究 |
3.3.1 上车部分动力学模型分析及建模方法的选取 |
3.3.2 工作装置动力学模型 |
3.3.3 回转装置动力学模型 |
3.4 负载阻力模型的建模研究 |
3.5 半物理仿真模型实时接口配置与集成 |
3.6 本章小结 |
4 仿真试验管理界面和三维实时可视化平台的设计 |
4.1 基于Control Desk的仿真试验管理界面的设计 |
4.1.1 Control Desk工具简介 |
4.1.2 仿真试验管理界面设计 |
4.2 基于Unity3D的三维实时可视化平台的设计 |
4.2.1 Unity3D开发环境简介 |
4.2.2 电动挖掘机的几何建模 |
4.2.3 三维实时可视化平台程序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5 半物理仿真系统平台集成和实时仿真试验 |
5.1 半物理仿真系统平台的集成 |
5.2 模拟操纵系统实时仿真试验 |
5.2.1 仿真试验方案设计 |
5.2.2 仿真试验结果和分析 |
5.3 动力系统功率匹配实时仿真试验 |
5.3.1 电动挖掘机功率匹配研究 |
5.3.2 仿真试验方案设计 |
5.3.3 仿真试验结果和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2)烧结厂活性炭脱硫系统的控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系统方案概述 |
1.1 课题发展概况 |
1.1.1 烟气脱硫技术概况 |
1.1.2 活性炭脱硫技术国内外发展概况 |
1.1.3 PID控制和前馈控制概况 |
1.2 系统方案概述 |
1.3 活性炭脱硫原理 |
1.4 活性炭脱硫系统工艺流程 |
1.4.1 活性炭脱硫系统构成 |
1.4.2 活性炭脱硫工艺流程 |
1.5 活性炭脱硫控制系统控制逻辑 |
1.5.1 热风炉系统控制逻辑 |
1.5.2 再生塔抽气控制逻辑 |
1.6 影响脱硫效率的因素 |
2 系统硬件设计 |
2.1 硬件系统的控制模块 |
2.1.1 硬件系统控制部分的准则 |
2.1.2 模拟量模块的选择 |
2.1.3 I/O点配置 |
2.1.4 双CPU冗余系统及其布置图 |
2.2 系统其它硬件的设备选型 |
2.2.1 触摸屏的选型 |
2.2.2 压力测量仪的选型 |
2.2.3 温度测量仪的选型 |
2.2.4 流量计的选型 |
2.2.5 料位计的选型 |
2.2.6 变频器的选型 |
2.2.7 上位机及其他元件的选型 |
3 系统软件设计 |
3.1 PLC控制程序的设计 |
3.1.1 PLC实现的目标要求 |
3.1.2 PLC程序流程图的设计 |
3.2 系统上位机组态部分的设计 |
3.2.1 系统的组态软件与系统中PLC的连接 |
3.2.2 上位机程序流程 |
3.2.3 上位机组态界面设计 |
4 主要子系统自动控制策略 |
4.1 物料循环输送子系统 |
4.1.1 活性炭温度前馈控制图 |
4.1.2 活性炭温度控制电路设计图 |
4.1.3 活性炭温度控制的特性 |
4.2 脱硫塔子系统 |
4.3 再生塔子系统 |
4.4 硫酸生产子系统 |
4.5 烟气子系统 |
4.6 烟气在线监测系统(CEMS)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PLC部分程序图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3)尿素成品降温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尿素成品降温系统发展过程及应用现状 |
1.3 过程控制在尿素成品降温控制系统的应用现状 |
1.3.1 尿素成品降温控制系统现状 |
1.3.2 过程控制的应用现状 |
1.4 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1.4.1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尿素成品降温控制方案研究 |
2.1 引言 |
2.2 尿素成品降温工艺说明 |
2.3 尿素成品降温控制系统的工艺影响 |
2.3.1 物料流程控制 |
2.3.2 冷却水流程控制 |
2.3.3 干空气流程控制 |
2.4 控制系统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2.4.1 尿素成品降温控制系统方案设计原则 |
2.4.2 尿素降温过程控制信号采集的实现方式 |
2.4.3 尿素成品降温控制系统控制需求及实现的功能 |
2.5 尿素成品降温控制系统总体控制方案 |
2.6 小结 |
第三章 尿素成品降温控制系统硬件的设计与实现 |
3.1 引言 |
3.2 尿素成品降温就地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3.2.1 尿素成品降温工艺仪表配置 |
3.2.2 尿素成品降温控制S7-300 PLC卡件配置方案 |
3.2.3 尿素成品降温就地控制布线方案 |
3.2.4 尿素成品降温就地控制仪表地址清单 |
3.3 尿素成品降温远程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3.3.1 尿素成品降温控制ECS700 DCS卡件配置 |
3.3.2 尿素成品降温控制远程控制仪表通信地址清单 |
3.4 小结 |
第四章 尿素成品降温控制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
4.1 引言 |
4.2 尿素成品降温控制系统数据通信的设计与实现 |
4.2.1 尿素成品降温就地控制系统的通信设置 |
4.2.2 尿素成品降温远程控制系统的通信设置 |
4.2.3 尿素成品降温远程控制系统的通信组态 |
4.2.4 尿素成品降温远程控制系统的数据解析 |
4.3 尿素成品降温物料流程控制方案 |
4.3.1 物料流程回路控制功能块图 |
4.3.2 物料流程回路控制输出命令划分 |
4.3.3 物料流程进料控制的设计与实现 |
4.4 冷却水流程控制的设计与实现 |
4.5 干空气流程控制的设计与实现 |
4.5.1 电机振打模式逻辑 |
4.5.2 气动振打模式逻辑 |
4.6 小结 |
第五章 实验与分析 |
5.1 引言 |
5.2 就地控制系统与远程控制系统的数据通信验证 |
5.2.1 尿素成品降温控制硬件通信状态验证 |
5.2.2 尿素成品降温控制监控数据的通信验证 |
5.3 尿素成品降温物料流程控制的测试 |
5.3.1 物料流程回路控制的测试 |
5.3.2 物料流程进料控制的测试 |
5.4 尿素成品降温冷却水流程控制的测试 |
5.5 尿素成品降温干空气流程控制的测试 |
5.6 尿素成品降温控制的整体验证 |
5.6.1 控制系统功能验证 |
5.6.2 控制系统运行验证 |
5.7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4)唐钢210平烧结机密相干塔烟气脱硫技术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SO2的来源及危害 |
1.2 烧结脱硫背景 |
1.3 烧结烟气脱硫方法概述 |
第2章 密相干塔烧结烟气脱硫工艺概述 |
2.1 脱硫工艺过程概述 |
2.2 “密相半干法”烧结烟气脱硫工艺 |
2.2.1 “密相半干法”烧结烟气脱硫工艺技术设计参数 |
2.2.2 “密相半干法”烧结烟气脱硫工艺技术机理 |
2.2.3 “密相半干法”烧结烟气脱硫工艺技术特点 |
2.3 “密相半干法”烧结烟气脱硫工艺主要设施 |
2.3.1 烟气系统 |
2.3.2 脱硫灰循环系统 |
2.3.3 辅助系统 |
2.3.4 布袋除尘系统 |
2.4 脱硫系统正常运行时注意事项 |
2.4.1 总体要求 |
2.4.2 除尘器参数 |
2.4.3 启动前的准备 |
2.4.4 系统的启动 |
2.4.5 脱硫系统的运行 |
2.4.6 系统短时停运 |
2.4.7 系统的长期停运 |
2.4.8 排灰操作 |
2.4.9 新灰仓操作 |
第3章 “密相半干法”控制系统的硬件与软件设计 |
3.1 PLC选型与控制系统设计综述 |
3.2 PLC软件硬件选型 |
3.2.1 FactoryTalk View Site Edition |
3.2.2 程序软件RS Logix 5000 |
3.2.3 通讯软件RSLinx Classic |
3.2.4 硬件的选型 |
3.3 工业网络设置 |
3.4 脱硫系统的概况 |
第4章 “密相半干法”脱硫技术过程控制方案设计 |
4.1 IO表的设计 |
4.2 PLC控制柜的设计 |
4.3 程序设计 |
4.3.1 硬件组态以及程序设计 |
4.3.2 图形与程序的连接 |
4.3.3 图形设计 |
第5章 过程控制在“密相半干法”脱硫中的原理与应用 |
5.1 PID技术在脱硫水系统中的原理与应用 |
5.1.1 PID控制简介 |
5.1.2 水系统的控制要求 |
5.1.3 水系统的控制原理 |
5.2 过程控制在“密相半干法”脱硫烟气系统中的应用 |
5.2.1 烟气系统的控制要求 |
5.2.2 烟气系统的控制原理 |
5.3 过程控制在“密相半干法”脱硫灰系统中的应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基于PLC的水煤浆锅炉监控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水煤浆技术概述 |
1.1.1 资源现状及水煤浆技术发展历程 |
1.1.2 水煤浆特点及其应用价值 |
1.2 锅炉自动控制技术概述 |
1.2.1 锅炉自动控制系统发展历程及现状 |
1.2.2 锅炉自动控制的价值 |
1.2.3 水煤浆锅炉特征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2章 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
2.1 水煤浆锅炉系统概述 |
2.2 水煤浆锅炉系统监控要求 |
2.3 水煤浆锅炉系统监控方案设计 |
2.3.1 系统相关监控设备 |
2.3.2 监控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3.3 监控系统抗干扰设计 |
第3章 监控系统程序设计及组态 |
3.1 STEP7软件概述及程序设计 |
3.1.1 STEP7概述 |
3.1.2 锅炉控制程序设计 |
3.2 WINCC系统监控组态 |
3.2.1 WinCC简介 |
3.2.2 监控系统WinCC组态设计 |
第4章 锅炉燃烧模糊自整定PID控制设计 |
4.1 PID概述 |
4.2 PID控制算法 |
4.3 模糊自整定PID控制设计及在PLC中的实现 |
4.3.1 模糊控制介绍 |
4.3.2 热媒出口温度模糊自整定PID控制器设计 |
4.3.3 模糊自整定PID控制在PLC中的实现 |
第5章 控制系统现场调试 |
5.1 设备断电检查 |
5.2 设备上电检查 |
5.3 系统运行调试 |
5.4 现场实际调试出现的问题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基于PROFIBUS-DP现场总线的炉衬料生产线控制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炉衬耐火材料生产线的背景 |
1.2 炉衬料生产线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 本文的总体设计方案和主要工作 |
1.3.1 本文的总体设计思路 |
1.3.2 本文主要完成的工作 |
第二章 炉衬料生产线的工艺流程及子系统概述 |
2.1 炉衬料的配料混合包装生产线工艺流程概述 |
2.2 炉衬料生产线的子系统 |
2.2.1 称重系统 |
2.2.2 搅拌系统 |
2.2.3 包装系统 |
第三章 炉衬料生产线主要硬件的选型与设计 |
3.1 PLC 的特点及 SIMATIC S7-300 PLC 简介 |
3.1.1 PLC 的工作方式 |
3.1.2 PLC 具有以下特点: |
3.1.3 SIMATIC S7-300 简介 |
3.2 传感器及变送器 |
3.2.1 温度传感器 |
3.2.2 称重传感器 |
3.2.3 测速传感器 |
3.2.4 位移传感器 |
3.2.5 流量传感器 |
3.2.6 料位传感器 |
3.3 执行器 |
3.3.1 电磁阀 |
3.3.2 电动调节阀 |
第四章 炉衬料生产线系统的 PROFIBUS 现场总线设计 |
4.1 现场总线背景、特点及应用 |
4.2 基于 PROFIBUS 的系统通信设计 |
4.2.1 PROFIBUS 的协议结构 |
4.2.2 开放型系统的互联参考模型与总线通信模型 |
4.2.3 基于现场总线(Profibus)的控制系统的结构及组成 |
4.3 PROFIBUS - DP 数据传输技术 |
4.3.1 通讯原理 |
4.3.2 PROFIBUS 总线信息帧结构 |
4.3.3 PROFIBUS - DP 的设备分类 |
4.3.4 PROFIBUS-DP 协议 |
第五章 炉衬料生产线系统网络结构及软件方案设计 |
5.1 建立通讯 |
5.2 主站与从站之间的通讯 |
5.3 PLC 网络之间、PLC 与上位机之间的通讯 |
5.4 上位机间的网络通信 |
第六章 炉衬料生产线系统的组态软件设计 |
6.1 组态软件的产生背景 |
6.2 WinCC 简介 |
6.3 基于 WinCC 的炉衬料生产线过程控制 |
6.4 炉衬料生产线各子系统的监控要求 |
6.4.1 称重配料工段 |
6.4.2 混合提升搅拌工段 |
6.4.3 包装工段 |
6.5 炉衬料生产线工艺总流程的实现 |
6.6 系统控制模式 |
6.7 报警与归档记录 |
第七章 PROFIBUS 现场总线的抗干扰设计和诊断的常用工具 |
7.1 硬件抗干扰设计 |
7.1.1 传输介质 |
7.1.2 RS-485 接口隔离电路 |
7.1.3 RS-232 接口隔离电路 |
7.1.4 徽处理器监控电路 |
7.2 软件抗干扰设计 |
7.3 PROFIBUS 诊断的常用工具 |
总结及现场总线的发展与期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矿用标准气体自动配比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矿用标准气体自动配比系统的基本原理及方案设计 |
2.1 标准气体的配比方法 |
2.2 气体流量的测量方法 |
2.3 基于质量流量控制的动态配气原理 |
2.4 矿用标准气体自动配比系统方案设计 |
2.4.1 配比系统工艺流程 |
2.4.2 硬件控制方案设计 |
2.4.3 软件控制方案设计 |
2.5 流量控制方案设计 |
2.6 气体浓度标定方案设计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硬件开发设计 |
3.1 核心芯片的选型 |
3.2 电源设计 |
3.3 最小系统设计 |
3.3.1 芯片电源电路 |
3.3.2 时钟电路设计 |
3.3.3 复位电路设计 |
3.3.4 JTAG接口电路设计 |
3.3.5 通信接口电路设计 |
3.4 气路通断控制电路 |
3.5 质量流量控制器 |
3.5.1 质量流量控制器工作原理和技术指标 |
3.5.2 质量流量控制器的接线 |
3.5.3 质量流量控制器的标定和不同气体的换算 |
3.5.4 质量流量控制器的控制电路设计 |
3.6 模拟信号处理电路的设计 |
3.7 硬件电路抗干扰处理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软件开发设计 |
4.1 下位机软件开发环境Keil uVision4 |
4.2 下位机软件程序设计 |
4.2.1 配比系统主程序流程 |
4.2.2 模拟信号采集及均值滤波器程序设计 |
4.2.3 气体流量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
4.2.3.1 模糊控制技术概述 |
4.2.3.2 PID控制技术 |
4.2.3.3 模糊PID控制技术 |
4.2.3.4 配比流量调节控制器设计 |
4.3 上位机软件开发环境Visual C++6.0 |
4.4 上位机软件程序设计 |
4.4.1 系统欢迎界面 |
4.4.2 用户管理界面设计 |
4.4.3 系统配比界面设计与实现 |
4.4.4 实时数据显示界面 |
4.4.5 实时曲线显示界面 |
4.5 串口通信程序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综合实验 |
5.1 配气工作台实物概况 |
5.2 所配制标准气体浓度检测标定实验 |
5.2.1 色谱分析检测仪单元与原理 |
5.2.2 色谱分析仪定量方法 |
5.2.3 浓度检测标定数据 |
5.3 配比系统主要技术指标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定量给料设备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课题相关方面的发展现状 |
1.2.1 散料输送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
1.2.2 带式输送节能运行技术及其动态分析 |
1.2.3 粉尘危害及其防治技术 |
1.2.4 输送系统故障自诊断技术 |
1.2.5 物联网技术 |
1.2.6 物料的称重技术发展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水厂物料定量投加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物料定量投加系统总体结构设计与工作原理 |
2.1.1 系统总体结构框图 |
2.1.2 系统工作原理 |
2.2 系统控制功能 |
2.3 物料投加机械结构设计 |
2.3.1 给料装置结构 |
2.3.2 料仓的给料方式选择 |
2.3.3 螺旋给料机工作原理及其组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物料的流量检测与控制 |
3.1 物料称重秤体的选择 |
3.2 电子皮带秤测重原理 |
3.2.1 电子皮带秤对物料单位荷重的测量方法 |
3.2.2 皮带速度的测量 |
3.3 物料流量的定量控制 |
3.4 系统流量的闭环 PID 控制算法 |
3.4.1 PID 控制器中模拟量的数字化 |
3.4.2 PLC 实现 PID 控制的方法 |
3.4.3 PID 参数自整定的方法及其在 PLC 中的实现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物料定量投加系统下位机的设计 |
4.1 投加系统 PLC 选型及模块选择 |
4.1.1 系统 PLC 的型号选择 |
4.1.2 模拟量扩展模块的选择 |
4.2 系统电气硬件设计 |
4.2.1 变频器工作原理 |
4.2.2 变频调速原理 |
4.2.3 系统变频器及电机型号选择 |
4.2.4 系统电气原理图 |
4.3 PLC 与上位 PC 的通讯方式 |
4.4 PLC 的输入输出接口设计 |
4.5 PLC 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
4.5.1 程序控制流程 |
4.5.2 下位机编程软件介绍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人机界面设计及通信实现 |
5.1 上位监控软件 WINCC 简介 |
5.2 监控界面设计 |
5.3 系统通信实现 |
5.3.1 现场总线概述 |
5.3.2 Profibus-Dp 现场总线功能 |
5.3.3 Profibus-Dp 通信协议 |
5.3.4 系统通信组态及通讯项目表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氧化铝输送及电解烟气净化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氧化铝输送 |
1.2.2 电解烟气净化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系统的工艺要求 |
2.1 氧化铝储运 |
2.1.1 氧化铝储运工艺 |
2.1.2 氧化铝输送 |
2.1.3 电解烟气净化 |
2.2 系统控制要求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控制方案的选择 |
3.1 控制方法比较 |
3.1.1 FCS 控制 |
3.1.2 DCS 控制 |
3.1.3 PLC 控制 |
3.2 控制方案的确定 |
3.3 系统硬件的选择 |
3.3.1 上位机 |
3.3.2 下位机PLC 选型 |
3.3.3 变频器 |
3.3.4 其他系统硬件 |
3.4 系统的仪表选择 |
3.4.1 温度仪表 |
3.4.2 压力仪表 |
3.4.3 流量计的选择 |
3.4.4 物位仪表的选择 |
3.4.5 称重传感器的选择 |
3.4.6 电动执行机构的选择 |
3.5 I/O 点数统计 |
3.5.1 氧化铝输送 |
3.5.2 电解烟气净化 |
3.6 通讯方式 |
3.6.1 工业以太网 |
3.6.2 Controlnet 网络 |
3.7 系统的硬件结构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软件系统设计 |
4.1 系统的通信及软件 |
4.1.1 系统的通信设计 |
4.1.2 软件设计 |
4.2 组态软件RSView32 简介 |
4.3 编程软件RSLogix500 软件简介 |
4.4 系统的程序设计 |
4.4.1 氧化铝储运系统设计 |
4.4.2 氟化盐配比及氧化铝输送系统设计 |
4.4.3 电解烟气净化系统设计 |
4.5 软件在实现上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4.6 提高电解烟气净化效率的方法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空白电源选择表格 |
附录B 空白热耗散功率计算表格 |
附录C 软件程序设计 |
(10)铝制散热器封头自动焊设备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铝制散热器封头的焊接特点、方法及工艺 |
1.4.1 铝合金及铝散热器封头的焊接特点 |
1.4.2 铝合金的焊接方法 |
1.4.3 铝制散热器封头的焊接方法与工艺 |
1.5 本文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
1.6 论文结构安排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设备控制系统总方案设计 |
2.1 铝制散热器封头自动焊设备组成 |
2.2 设备控制系统总方案及系统构成 |
2.3 硬件总方案设计 |
2.3.1 主控芯片选取 |
2.3.2 焊车传动与调速方案 |
2.3.3 焊车电机选取 |
2.3.4 变频器选取 |
2.4 软件总方案设计 |
2.4.1 软件总方案概述 |
2.4.2 软件主程序结构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控制系统硬件详细设计 |
3.1 系统主控板结构设计 |
3.2 主控板主要电路设计 |
3.2.1 单片机最小系统 |
3.2.2 液晶显示模块接口电路 |
3.2.3 数字量的输入输出电路 |
3.2.4 键盘接口电路 |
3.2.5 D/A转换接口电路 |
3.2.6 电源输入电路 |
3.2.7 JTAG接口电路 |
3.2.8 通信接口电路 |
3.3 主控PCB板设计 |
3.4 电机控制电路 |
3.5 焊机及电磁气阀控制电路 |
3.6 硬件抗干扰措施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控制系统软件详细设计 |
4.1 开发工具及软件简介 |
4.2 控制系统主要程序设计 |
4.2.1 主控板硬件驱动程序 |
4.2.2 设备控制系统主程序 |
4.2.3 液晶显示程序 |
4.2.4 键盘输入程序 |
4.2.5 自动焊接程序 |
4.3 软件抗干扰措施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控制系统和整机的组装、调试 |
5.1 控制系统的组装与调试 |
5.1.1 系统框架程序的调试 |
5.1.2 控制系统走线与组装 |
5.1.3 控制系统调试 |
5.2 设备整机组装与调试 |
5.2.1 设备整机组装 |
5.2.2 设备总调试与改进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焊接工艺实验与焊缝检验 |
6.1 焊接工艺参数实验 |
6.2 焊缝接头SEM实验 |
6.3 焊缝致密性检验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统主控板电路原理图 |
附录B 动焊接子程序源代码 |
附录C 备控制系统接线原理图 |
附录D 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详细摘耍 |
四、PC机与斗提机流量计串行通讯及程序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动挖掘机半物理仿真系统及实时仿真试验研究[D]. 房增辉. 浙江大学, 2020(06)
- [2]烧结厂活性炭脱硫系统的控制与实现[D]. 贾庆晓.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03)
- [3]尿素成品降温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魏佳佳.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4]唐钢210平烧结机密相干塔烟气脱硫技术改造[D]. 张宇. 华北理工大学, 2017(03)
- [5]基于PLC的水煤浆锅炉监控系统的研究[D]. 张晓东. 兰州理工大学, 2014(01)
- [6]基于PROFIBUS-DP现场总线的炉衬料生产线控制系统的设计[D]. 徐诚. 苏州大学, 2014(10)
- [7]矿用标准气体自动配比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 郝永兵. 太原理工大学, 2013(08)
- [8]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定量给料设备控制系统设计[D]. 罗智兴. 湖南大学, 2012(02)
- [9]氧化铝输送及电解烟气净化控制系统设计[D]. 任妮. 兰州理工大学, 2011(09)
- [10]铝制散热器封头自动焊设备控制技术研究[D]. 宋志强. 西安石油大学, 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