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异化:一股世界性的文学思潮(论文文献综述)
季文心[1](2021)在《在异文化和异语言的世界中行走——浅析多和田叶子的日语及德语作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和田叶子是少数能用德语和日语进行创作的双语作家。她根据自己多年的留德经历,以女性作家细腻、敏感的视角表达了人在异文化、异语言下的冲突和融合。通过对多和田叶子的日语小说《失去脚后跟》和德语散文《从母语到语言母亲》的分析,探究多和田叶子对异文化、异语言世界的独特体验,了解多和田叶子在两种文化的中间地带进行创作的文学视角。
陶琼波[2](2020)在《论张炜小说创作的自然主义思想》文中研究指明张炜作为中国当代着名作家,从开始创作至今已发表一千三百余万字,其创作的大量长篇小说受到众多学者、读者的关注。张炜是一个思想内涵丰富的作家,作品主题多样,内容深刻,自1992年长篇小说《九月寓言》的发表,他的创作风格就开始发生转变,他从自我的生命体验出发,将审美视角远投自然野地,去关注和思考自然生命状态下的人性表达和生命内涵,以自然世界为创作根基,深刻反映出其精神世界里的诗性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学界对张炜的研究是多角度、多层次的,批评与褒奖并杂,直至现在依然热度不减。张炜本人作为人文知识分子的代表,在文化热潮的冲击下,仍然保持创作的本心,以高度融合的文学理念探寻文学的创作之路,将文学作为反思现代性的有利工具。本文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通过细致全面地分析张炜1990年代至新世纪初期的作品,从自然主义思想这一角度出发,深入剖析其小说创作中体现出来的思想内涵。全文的三个部分包括绪论、主体章节和结语。绪论和结语是对全文内容的梳理和综述,主体章节通过分析作品、作家的生活经历及创作背景,结合文本细读这一研究方法,梳理提炼出张炜创作中的自然主义思想的实际意蕴和内涵。本论文主要从三个章节展开论述:第一章主要研究张炜小说创作中的自然书写,将其对自然的描写分为自然形象、自然乡土、自然意象、自然环境等多方面,探索其作品中的自然书写所蕴含的实际内涵,分析探究与自然主义思想之间的联系。第二章研究张炜小说中的自然人性表现,分析不同人物形象的生命表达,深入体会作者对自然人性的关注和思考,进一步理解自然人性这一概念。第三章论述张炜自然主义思想的本质,从诗性审美理想、中国古典文化、生态文明理念三个方面入手,分析其自然主义思想的内涵和意义,探讨其思想的来源和出路,研究其思想的实际内蕴。
陈倩[3](2020)在《桑塔格小说《恩主》与美国左翼文学的变化》文中认为小说《恩主》是美国新左翼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它比较清晰地体现了美国左翼文学在20世纪的深刻变化。小说的作者桑塔格是美国当代着名女作家、批评家、公众知识分子,她的写作领域非常广泛,创作了一系列令她蜚声文坛的作品,包括小说、戏剧、电影、摄影、理论着作等,她的作品风格独特,主题内容深刻。小说《恩主》创作于60年代初期,是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展现了极强的个人风格,这部小说不仅体现了桑塔格的美学思想,同时也契合美国新旧左翼文学交替之际的时代特征,体现了美国当代左翼文学发展的特点。小说《恩主》从不同社会阶层的角度对美国社会进行了描写,具有深刻的社会性、时代性和哲理性,主要体现在希波赖特、安德斯太太、让-雅克等人的人生经历上,他们是美国社会平凡大众的代表,代表着普通人民的生存状态及心理状态,展现了人们内心的孤独、绝望和对自由的渴求、对现实生活的逃避,并且在小说名字和情节的设置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性。《恩主》的人物形象塑造同样是美国社会问题与矛盾的体现,小说的主要人物形象希波赖特是一个自小就有很强的孤独感的年轻人,长大后的他与周围虚伪的环境、周围的人格格不入,他只能选择逃避现实世界,将自己沉浸在梦境之中,最后彻底消解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意义,他所展现出来的孤独、绝望,心灵的空虚,对自由的渴求,对现实生活的逃避正是二战后美国年轻一代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恩主》体现了美国左翼文学在新社会背景下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末由于麦卡锡主义的肆虐,加之左翼运动自身无法适应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发展,逐渐丧失群众基础,旧左翼逐渐销声匿迹,60年代新左翼运动兴起,新左翼文学表现出青年一代压抑沮丧,渴望自由与变革,反对暴力斗争,更为关注人的自由和平等,表现在《恩主》里,希波赖特一直在寻找精神的自由,表达出对个人自由的渴望。希波赖特是那时的青年学生代表,在生活里感到压抑与沮丧,渴望自由与变革,他的生活充满着绝望、沉闷、冷酷,他追求一种有意义、有目的性的生活,试图从精神层面上超越个人的辉煌与物质的舒适。《恩主》具有鲜明的文学意义与社会意义。小说客观上实现了唤起读者对作品更敏锐的感知的目的,也是对后现代语境下极端分裂、极度矛盾的人们迷失自我、追寻自我、重构自我的历程的真实再现。它显示出人们在后现代语境下对生活、对艺术的新思考和对传统说“不”的反叛情绪。《恩主》体现出强烈的时代特征,体现了新左翼文学的特征,尽管经过了漫长的岁月,但左翼文学在今天依然具有独特的启示意义。
吴迪[4](2019)在《电影民俗学视野下的“讲好中国故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软实力成为影响国家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因素。为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国的国际传播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并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这样的社会语境下,从电影民俗学这个边缘学科入手研究电影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提供了应有的可能。文章除了引言之外,主要内容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民风化镜:电影民俗学的产生”:重新挖掘当代电影中的民俗化现象及民俗事象的流变。我们发现,在“十七年”政治话语中成长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和戏曲电影因其母体的“民族特性”使得当代电影开始具有明显的民俗化倾向;此后八十年代的“新民俗电影”到达巅峰。并且在第五代和第六代电影中的民俗事象也呈现出从由“乡村民俗”到“城市民俗”的转变。不同时期不同电影中的不同民俗事象在不同的层面讲述着“中国故事”。第二章“电影民俗化的审美价值”:电影民俗化使得电影审美层次呈现出从形象观感到心象体验、意义追索和精神超越的深化过程;为电影带来神秘浪漫的审美特征及古朴自然的审美气质;并且可以看作是中国电影民族化的重要标志。第三章“讲好中国故事的电影民俗学机制”:利用文本分析法,从民俗意识、民俗环境、民俗纠葛、民俗原型四个方面对具有民俗化倾向的当代电影故事的创作与观看心理、故事人物、故事冲突和故事主题进行阐述。第四章“讲好中国故事的电影民俗学文化症候及发展策略”:将民俗融入电影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创作中的一种流行趋势,但却存在对民俗的机械化复制以及欲望化生产,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症候;基于此,从美学和传播两方面,对电影民俗讲好中国故事提出简易策略。
张明宇[5](2018)在《D·H劳伦斯与迟子建作品中原始主义创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原始主义之所以能在现代社会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思潮,一方面是因为人类怀旧的天性,和每当面临着文明进程需要革新的复杂前进的抉择时刻,人们不禁瞻前顾后怀疑进步的不确定性的一种及基本感情倾向。另一方面是由于在现代文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工业文明带来的不仅是文明的进步,还引发了诸多弊端。基于以上两个方面,原始主义的主要特点表现为现代文明与原始文明的二元对立。私欲泛滥和私欲膨胀与道德理性的冲突。原始主义主张人寻根溯源,复归自然,从而达到人和人、人和自然、人和社会的共融,最终实现人类走出文明的荒原走向复兴之路的终极目标。本文以劳伦斯和迟子建的作品中的原始主义创作倾向为切入点,从两位作家的作品中探寻原始主义的具体表现形式、原始思维形成的原因、原始主义程度上的不同的原因以及社会意义等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部分,对劳伦斯与迟子建作品中的原始主义创作倾向进行比较研究:第一章对论文的核心关键词“原始主义”一词进行概念界定,并且从个人经历、社会大背景、文化思潮的启迪以及传统文化方面介绍两位作家原始主义创作的成因。第二章则比较分析原始主义在二者作品中的表现。分别从性崇拜,自然崇拜和死亡崇拜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深入了解两位作家的在以上三个主题上表现的共通点。第三章分析二人原始主义程度上的差异以及形成原因。通过文本细读笔者发现,两位作家虽然都具有明显的原始主义倾向,但是在程度上却有很大不同,劳伦斯是一个真正的原始主义者,而迟子建是一个半原始主义者,她游移在原始与现代的选择中。差异形成的原因与两位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李万文[6](2014)在《维昂作品中的“现实”与“超现实”》文中提出鲍里斯·维昂(Boris Vian,1920-1959)是20世纪法国文学史上颇具争议的作家之一。赞其为天才者有之,斥其为色情暴力作家者亦有之。他的文艺创作涉及的题材非常广泛,有小说、诗歌、戏剧、歌曲、电影剧本、随笔,他还翻译了一些欧美作家的文学作品。他短暂的一生就如同他的两部小说《岁月的泡沫》和《我要到你们的坟墓上吐唾沫》一样,总是毁誉参半、褒贬不一。维昂的作品在他生前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然而在他去世之后,尤其是在1968年法国巴黎的学生运动中,他的作品受到一致的好评,尤其是受到年轻人的喜爱。他的作品在2010年被正式收入在法国着名的“七星文库”丛书之中,这标志着维昂的文学地位正式得到文学和评论界的肯定与接受。自维昂去世至今的50多年的时间里,越来越多的人逐渐将其视为他那个时代重要的作家之一。现在,大多数文学评论者和学者都已经重新给维昂一个合理的定位,维昂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价值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其在法国文学史上的影响也日益增长。本论文以维昂的小说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了文本分析和主题学的方法,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和主题的梳理来阐释作品。本文对维昂的主要几部小说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如《岁月的泡沫》、《北京的秋天》、《红草》和《揪心》等,考察文本中体现的“现实”和“超现实”,尤其是对作品中所蕴含的爱情、音乐、反叛等主题予以了特别的关注,力图探讨维昂作品中所蕴含的社会意义。本文选取了与以往研究不同的研究方法,将维昂的作品置于多维度的视角之中,以研究其作品的艺术特征以及反叛和颠覆现实社会的主题思想。论文除绪论和结论之外,共分三个部分,八个章节。绪论部分简要地介绍了维昂的生平、文艺创作、中外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意义。正文第一部分《亦真亦幻的神奇世界》包含三章,主要对维昂重要的几部小说予以介绍和分析。第一章使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中国读者所熟悉的维昂代表作《岁月的泡沫》进行了解读。虽然超现实主义写作方法自始至终都渗透在这部小说之中,但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依然随处可见。我们在归纳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试图增加新的感悟和见解,以期从另一个角度解读这部名着,为中国读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第二章我们着重介绍《我要到你们的坟上吐唾沫》,这部作品被认为是萨特《恭顺的妓女》姊妹篇,其中充斥着暴力、色情和种族问题,使维昂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虽然它给维昂带来了他期待已久的名气和财富,然而接连不断的官司也让他遭受了巨大的伤害,直至断送了性命。撇开小说中的暴力和色情部分,我们还应该从书中观察到维昂对种族歧视的愤慨以及种族歧视给社会带来的灾难。第三章对维昂的另外几部重要的小说进行了分析和解读,以便让中国读者更加全面地把握维昂的作品及其寓意。如《北京的秋天》,其荒诞风格让人想起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还有《红草》,反映作为工程师维昂的科幻梦想;另有《揪心》,对母爱和精神分析法提出了质疑。第二部分《若隐若现的严肃主题》包含三章,主要阐释维昂作品的若干重大主题。第四章解读他的爱情观和他挚爱的爵士乐。作为一个热爱生活的年轻作家和爵士乐爱好者,爱情和音乐无疑是他阐述的一个重要主题。正如他在小说《岁月的泡沫》的前言里所说的那样,世上只有两样实在的东西,那便是谈情说爱和爵士乐。第五章介绍他作品中的死亡主题。作为一个和平主义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成为他写作的一个重要主题。第六章试图说明维昂是个具有政治倾向的挑战者,他对维护现行社会体制的司法、权威、工作、宗教等都进行了严厉的抨击,这也构成了他作品中的第三个主题。第三部分《虚中寓实的啪嗒风格》包含两章,主要探讨维昂作品的写作风格。第七章首先对现实主义方法及其在20世纪的嬗变进行了介绍,进而对维昂作品中所展现的“现实”予以分析解读。在维昂的作品中,无论是长篇小说,还是短篇小说,乃至诗歌,作者都在不同程度上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叙述一个他所熟悉的世界,其中既包含客观的外部世界,也有作者的内心感受。他不仅写荒唐、怪诞、离奇,而且还对现实做出如实反映、嘲讽和揭露。他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和表现20世纪人们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第八章主要对维昂作品中的超现实主义进行探讨。根据评论界的观点,维昂是个具有明显超现实主义倾向的作家,他在创作时往往将世界万物的不同感受浑然一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与心灵的感觉互相连通,人们由此认为,他真正实践了超现实主义关于诗人是连通器的创作主张。超现实主义的黑色幽默与维昂啪嗒式的黑色幽默浑然一体,既能引发自娱自乐式的笑,也能引发无奈而含泪的笑。维昂在写作中所释放的黑色幽默体现了作者在面对残酷的现实世界时所具有的不妥协的反抗精神。此外,维昂用文字游戏构建的万花筒般的世界也是重要的艺术风格。在他看来,写作仅仅是一种文字游戏,因此他往往将一些文字稍作改变,便让文字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美学效果。维昂的文字游戏不仅是对现实的幽默讽刺,而且增添了其作品的风趣诙谐。他还大胆地创造新词,从而使他的文字世界具有不同寻常的表现力。本论文的创新主要有三点:其一,阐释了作品中对情感和死亡的寓意:在维昂的作品中,一切是那么不幸,爱情、人物的命运几乎都是非常悲惨的,大多以死亡而告终。维昂之所以这么来创作,客观上,这与两次世界大战的时代背景以及他本人的经历有关,他一生遭受心脏病的困扰,随时都有死亡的危险。在主观上,他受到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弗氏认为,死的本能实际上表示生的初始,是生命周而复始这个循环链上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死亡是生命的开始,而不是它的结束。”既然现实不能让人获得快乐,那么,维昂就想要透过死亡来获得新生,其实,人物的死亡只是表象。其二,揭示了维昂对权力和宗教的批判:在维昂看来,各级行政机构都庸庸无能。上至总统,下至警察,都打着保卫祖国和百姓生命安全的幌子,实际上是拿人民的生命当作儿戏。此外,宗教只是人类自我创造的枷锁,上帝根本无法给人以拯救或祝福,相反,教会还疯狂地掠夺人们的财富。在梳理其主要作品的基础上,确立了反叛与颠覆在其作品中的定位,即贯穿了他的几乎所有的作品,由此得出对现实社会的反叛与颠覆是其作品的重要主题。其三,展现了超现实外表下的现实:从表面上看,维昂作品中呈现出大量的超现实的手法,但实际上,他的作品中蕴含着诸多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况且,他所探讨的都是现实问题。在他看来,传统的理性的方式面对荒诞的现实已经束手无策,必须通过非理性的超现实方法,才能真正揭示现实的本质。
胡伟希[7](2013)在《中心与边缘: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与社会思潮》文中提出前言本文是对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与社会思潮的研究,很自然,首先就遇到一个如何界说知识分子的问题。说起"知识分子",人们首先会想到劳动分工,将"知识分子"与"脑力劳动"联系起来,认为知识分子就是所谓的"脑力劳动者"。其实,这一看法虽然广泛流行,却是一个不确切的定义。原因很简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社会上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越来越多,甚至体脑分工的界线也渐趋模糊,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以是否从事脑力劳动来界定知识分子已失去意义。更重要的是,"脑力劳动者"的说法过于笼统,因为"脑力劳动"有多种多样,它模糊了"脑力劳动者"与起源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一词的区别。
李颜平[8](2012)在《浅析《路》的异化主题》文中研究表明人的异化揭示了人类的精神虚无与生存危机,迫使人们以审视的眼光重新看待世界。《路》中世界末日后绝望的幸存者道德沦丧,互为仇敌;人性堕落,野蛮如兽。本文将结合文本,从人的异化及其引发的精神世界的畸变两个角度对《路》的异化主题加以分析。
贺一舟[9](2011)在《斯蒂芬·克莱恩小说中的异化主题研究》文中认为异化是人类生存状态中的一种现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异化"的表现形式和形成的原因不尽相同。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被异化的现象尤为突出。克莱恩在其早期创作的几部小说中揭示了人被异化的尴尬处境,但在其后期小说中,克莱恩却转向刻画人类为反异化所作出的种种努力。从揭示异化到反异化的主题嬗变,折射出斯蒂芬·克莱恩从自然主义向人文主义的思想转型。
陈佳冀[10](2011)在《中国文学动物叙事的生发和建构 ——以新时期文学(1978-2008)为重点》文中指出本论文立足于对“中国文学动物叙事的生发与建构”的相关研究实则是基于将当代动物叙事作为一个叙事学意义上的类型整体为考查前提,重心是在对动物叙事这一特殊的叙事类型其具体的功能形态与历史根源的考查上。也就是从类型的本质属性与发生学(起源学)两个最为基础的向度衍生而出,包含了对当代动物叙事的概念诠释、伦理资源、叙事传承、类型衍生、功能形态、深层结构、主述模式以及神话根源等多个层面的详尽探讨与系统论述,这实则也兼顾了从审美形式、叙事形态、艺术样貌到文化传承、心理结构与伦理价值——这样经由形式到内容,兼顾历时与共时,横向与纵向(历史的维度)相结合的完备与科学化的研究范式。研究的终极指向是要在“人、动物与自然”这一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就错综复杂地胶着在一起的三维情感逻辑关系当中,以“动物叙事”这样特殊的题材表达方式,所反衬与映射出的从古至今人类(个体到民族整体)潜隐的伦理意识与思维理念当中的某个侧面——对自身困惑、不安与危难的给予解答与拯救的尝试,望求达成的自我人格、品性的修复与完善以及被压抑、扭曲的心灵情感空间的释怀、放纵与常态恢复,乃至经由人类个体到民族主体性的双向伦理互动建构的努力等。也正是基于这样的非自觉的却带有某种功利性色彩的情感价值诉求,才由此催生了独具中国民族特色、充分彰显本土立场之弥足珍贵的当代动物叙事的生发与建构。依据上述的思路与想法,论文正文共划分为七个主述章节,加上导论与结语共计九个部分。具体而言,在《导论》部分,对目前学界有关动物叙事与中国当代动物叙事的研究现状及主要学术成果进行评述,并指出其中存在的某些问题与不足,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本论文的总体研究思路、叙述框架及类型学相关研究方法的合理而有效地运用方式,及其所具备的特殊价值指向性意义。当然,该部分还要对类型学研究所倚仗的核心材料——50篇当代动物叙事作品的选择及其相关依据进行详细而明确的阐释。论文的第一章《何谓“动物叙事”》中,立足于对“动物叙事”这一崭新的学术概念提出的合理性、有效性及其在叙事学范畴内特殊的应用价值展开深入探讨。首先着眼于与动物童话、动物故事以及动物文学、动物小说两个维度的概念表述进行明确的区分,进而深入到对“动物叙事”概念内涵与外延的诠释与关照当中,特别是其所具备的叙事学层面的指向性意义,更是涵盖了由写作技巧到思想内容两个维度的叙事能指。在此基础之上,对“动物叙事”在表意层次上所呈现出的“寓言”(通过动物来转喻人类社会)与“写实”(动物自身的认知层次)两大“类”的概念特质与各自的叙事旨归分别进行详尽的论述,以求达成对“动物叙事”概念更为全面、精细与深入的认知与体悟。第二章《中国动物叙事的历史传承与类型衍生》则是从历史的、纵向比较的维度,依托具体的作家创作资源的角度入手,对动物叙事这一特殊的叙事类型其漫长的历史传承与自身类型繁衍、演进的不断完善进阶的过程进行系统的脉络梳理与分期论证。具体涉及到几个重要的带有标志性的历史时段,分别为先秦两汉时期、晋唐宋时期、元明清时期以及中国现当代文学时段,它们共同见证了中国动物叙事由最初的初创雏形期、到渐趋繁荣发展、趋于平缓稳定并最终向完备的叙事学意义上的现代小说样式有效过渡的发展历程。而包括《山海经》、《搜神记》、《太平广记》、《西游记》、《聊斋志异》等诸多中国动物叙事历史上的代表性着作(与合集)皆纳入到本章节的系统论述之中,这也将有利于我们从历史与发展的维度对当代动物叙事的来龙去脉做出最为清晰而醒目的认证。第三章《当代动物叙事的故事形态学研究》与第四章《当代动物叙事主述模式考察》则着眼于从类型学的层面展开的对当代动物叙事科学化与系统化的贯穿形式与内容的较为完备的理论考查。基于对作为材料的50部动物叙事文本的系统梳理、归类与深入论证,探讨的具体向度包括类型叙事当中的人物角色、功能形态乃至具体情节功能项的分布、排列与细化阐释等,这其中实则也兼顾了对动物叙事的母题、情节、叙事结构及类型变体等相关的研究,最后结论的得出在于指出并确证当代动物叙事的深层结构表达,及其相应的伦理指涉与价值规约。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着手对当代动物叙事四类主述模式——寻找类、挽歌类、报恩类与标尺类各自的叙事语法、情感范畴与表述逻辑等模式特质进行卓有成效的深入探究,进而得出适用于整个当代动物叙事创作的一般性结论与重要的价值评估标准,并为在固有类型基础上实现反类型意义并创造出崭新类型叙述模式的动物叙事创作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与理论保障,。第五章《当代动物叙事的神话历史根源》是在前两个章节对当代动物叙事具体的类型叙事形态的研究基础之上着手进行的,主要着眼于对动物叙事进行发生学与起源学意义上的历史根源的探究,其关键点就在于回答动物叙事是从何而来的疑问。几个重要的维度分别为原始神话象征母题叙事繁衍的探求,把动物作为人的本质性象征与作为自然象征所呈现出的当代动物叙事的两大核心母题表述的相关探讨;原始动物神话原型意象的现代转体的维度,拟真型、复合型与虚幻型现代动物意象的转承方式与有效诠释;动物叙事原型情感基质内在传承的维度,以万物有灵与动物崇拜为核心情感基质的当代叙事表征及其生发与延伸的伦理指向空间,由动物的“人化”到“民族化”的叙事表征。对动物叙事神话历史根源的研究,实则也是让传统成为我们与现代进行对话的伙伴,而其终极指向却是在中国动物思想的生发与建构上。第六章《中国动物伦理思想的生发、传承与当代叙事建构》则主要是从思想伦理的维度对中国动物叙事的内在伦理视域与有效叙事建构进行某种溯源与资源谱系梳理的工作。具体而言,本章节尝试从追本溯源与资源传承的维度出发,对中、西方传统宗教神学与哲学文化两个主体领域当中的动物伦理思想的演进、变迁与不同价值观念的走向、碰撞进行有针对性的比照论述。而伴随20世纪以来西方现代动物解放运动与思潮的兴起对固有动物伦理价值观进行了某种革命性意义上颠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与文化语境之下中国动物叙事的应对方式。特别是在对中、西方历史上宝贵思想资源的汲取与借鉴基础之上,所呈现出的带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当代动物叙事创作,实则也内蕴了中国动物伦理思想的生发、传承与当代叙事建构的努力,特别是将动物的固有伦理视域由单纯的“物态”与“生态”的维度拓展、延伸至“人态”的视野框架之内,突显了当代动物叙事丰富的伦理视域与人文情怀。第七章《类型学视域下当代动物叙事的总体评价与反思性批判》则是针对整篇论文的偏于结论性的总结文字,每节论述中也内蕴着对本文整体研究过程的反顾与检视。首先,结合上一章节中有关西方与中国传统动物伦理思想的系统梳理,深入到对动物叙事深层结构“陷困+解救”的情感逻辑与叙事旨归的探求当中,从而也达成对中国动物思想的政治、哲学、伦理学等层面的价值反思。在此基础之上指明中国当代动物叙事所特有的题材特质与自身叙事优势所在,以及在创作主体与艺术表现层面的双重规约与审视,而最终核心在于对当代动物叙事多重伦理指向与价值期许的判定,实则也暗含着对当代动物思想和未来趋向的整体判断和反思性批判。总体而言,该章节的相关论述既是一个之于本论文的总结性表述又是对中国未来动物叙事的指点江山,堪称为全篇论文的有效升华与合理拔高的点睛之笔。
二、异化:一股世界性的文学思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异化:一股世界性的文学思潮(论文提纲范文)
(1)在异文化和异语言的世界中行走——浅析多和田叶子的日语及德语作品(论文提纲范文)
一、日语小说《失去脚后跟》中的异文化体验 |
二、德语随笔《从母语到语言母亲》中的异语言体验 |
三、总结:异文化和异语言下的冲突与融合 |
(2)论张炜小说创作的自然主义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张炜小说创作研究综述 |
二、选题缘由及研究内容 |
三、“自然主义”概念辨析 |
第一章 张炜小说中的自然书写 |
第一节 大自然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
一、妙趣横生的自然形象 |
二、富含原始意味的自然乡土 |
第二节 自然意象成为小说的表现对象 |
一、象征性意象 |
二、动物意象 |
三、植物意象 |
第三节 自然环境作为诗意生命场所 |
一、《九月寓言》中的人与自然 |
二、《刺猬歌》中的人与自然 |
三、《柏慧》中的人与自然 |
第二章 张炜小说中的自然人性表现 |
第一节 野地的“奔跑者” |
一、《九月寓言》中的赶鹦 |
二、《九月寓言》中的露筋 |
第二节 崇尚自由的“流浪者” |
一、《九月寓言》中的流浪者 |
二、《丑行与浪漫》中的刘蜜蜡 |
三、《柏慧》中的流浪者 |
第三节 远离现代都市的“逃离者” |
一、《能不忆蜀葵》中的淳于阳立 |
二、《刺猬歌》中的廖麦 |
三、《柏慧》中的“我” |
第三章 张炜创作中的自然主义思想的本质 |
第一节 源于诗性生命理想的自然主义思想 |
一、自然是张炜创作的心灵归宿 |
二、乌托邦理想的省思 |
三、融入野地的追求 |
第二节 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主义思想 |
一、顺应自然、返璞归真的哲学思考 |
二、自然无为的生命追求 |
三、万物平等的发展理念 |
第三节 源于生态文明理念的自然主义思想 |
一、敬畏自然的生态理想 |
二、对乡土文明的回归 |
三、对现代文明的质疑和批判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3)桑塔格小说《恩主》与美国左翼文学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课题的选择 |
二、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一)苏珊·桑塔格 |
(二)美国左翼文学 |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一章 桑塔格的创作与美国左翼文学发展 |
第一节 苏珊·桑塔格生平及其作品简介 |
第二节 美国左翼文学发展概况 |
第二章 《恩主》主题思想与美国社会 |
第一节 小说的心理象征性 |
第二节 小说的社会性与时代性 |
一、美苏冷战 |
(一)美国恐共、反共传统的延续 |
(二)杜鲁门政府的内外政策的影响 |
二、麦卡锡主义 |
第三节 小说的哲理性 |
一、小说名字的哲理性:谁是恩主? |
二、故事情节体现的哲理性 |
第三章 《恩主》人物形象 |
第一节 人物行为与性格特点 |
一、希波赖特 |
二、安德斯太太 |
三、让-雅克 |
第二节 行为性格形成的原因 |
第三节 人物形象的价值与地位 |
一、希波赖特 |
二、安德斯太太 |
三、让-雅克 |
第四章 《恩主》与左翼文学的变化 |
第一节 美国文学剧烈转变时期 |
第二节 女性主义、左翼运动与后现代理论的联姻 |
第三节 《恩主》与美国左翼文学特质变化 |
第五章 《恩主》的意义 |
第一节 文学意义 |
第二节 社会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4)电影民俗学视野下的“讲好中国故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1章 民风化镜:电影民俗学的产生 |
1.1 当代“十七年”(1949-1966)电影:“民俗事象”对宏大历史叙事的修辞与抚慰 |
1.1.1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柳因迎春生新叶 |
1.1.2 戏曲电影:一枝红杏出墙来 |
1.2 新时期以来当代电影中“民俗事象”的流变 |
1.2.1 “民俗事象”对20 世纪80 年代电影创作的价值启蒙 |
1.2.2 第五代导演的“新民俗电影”对“乡村民俗”的造型化与隐喻 |
1.2.3 第六代导演的“城市电影”对“城市民俗”的私人化与反思 |
第2章 电影民俗化的审美价值 |
2.1 电影审美层次的深化 |
2.2 电影审美风格的新变 |
2.2.1 神秘浪漫的审美特征 |
2.2.2 古朴自然的审美气质 |
2.3 电影民族化的重要标志 |
第3章 “讲好中国故事”的电影民俗学机制 |
3.1 民俗心理渗透的“心理回归” |
3.1.1 编码者:民俗意识的自觉呈现 |
3.1.2 解码者:原始主义的心理回归 |
3.2 民俗环境塑造的故事人物 |
3.3 民俗纠葛构建的故事冲突 |
3.3.1 “明知故犯”:相同民俗信息产生的民俗纠葛 |
3.3.2 “博弈碰撞”:相异民俗信息产生的民俗纠葛 |
3.4 民俗原型承载的故事主题 |
3.4.1 民俗原型意象:“傩面具”与“寻找” |
3.4.2 民俗原型象征:对“祖先”的反抗与追慕 |
第4章 “讲好中国故事”的电影民俗学文化症候及发展策略 |
4.1 文化症候 |
4.1.1 机械化复制:民俗事象的“在场”与文化意义的“缺席” |
4.1.2 欲望化生产:文化消费的“狂欢”与民族心理的“异化” |
4.2 发展策略 |
4.2.1 美学策略:民俗叙事经验的传承与开拓 |
4.2.2 传播策略:“把关人”与“能见度”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D·H劳伦斯与迟子建作品中原始主义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意义和背景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2.1 劳伦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0.2.2 迟子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0.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 劳伦斯与迟子建的原始主义创作倾向成因 |
1.1 原始主义概念缘起与界定 |
1.2 劳伦斯的原始主义创作倾向成因 |
1.3 迟子建的原始主义创作倾向成因 |
2 原始主义创作倾向在二人作品的体现 |
2.1 性崇拜——对原始生命力的追求 |
2.1.1 “性”爱书写——生命力的追寻 |
2.1.2 两性关系——灵肉合一的和谐关系 |
2.2 自然崇拜 |
2.2.1 自然之美——灵性化的自然书写 |
2.2.2 自然与人——“天人合一”的和谐关系 |
2.3 死亡崇拜——“永恒” |
2.3.1 劳伦斯:死亡即新生 |
2.3.2 迟子建:灵魂不灭 |
3 原始主义者与半原始主义者之差异 |
3.1 真正的原始主义者的决绝 |
3.2 半原始主义者的挣扎 |
3.3 差异成因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维昂作品中的“现实”与“超现实”(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维昂生平及其作品的研究现状 |
1. 维昂的生平简介 |
2. 维昂的主要作品介绍 |
3. 维昂作品的研究现状 |
第二节 本研究的意义、内容、方法和创新 |
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2.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3. 本研究的方法与创新 |
第一部分 :亦真亦幻的神奇世界 |
第一章 :《岁月的泡沫》中的现实与非现实 |
1. 简单的小说情节 |
2. 真实与虚幻的时空 |
3. 异化的人和物 |
小结 |
第二章 :《我要到你们的坟上吐唾沫》:真作者与假译者 |
1. 一部畅销的“黑色小说”的诞生 |
2. 维昂与苏利万的悲喜剧 |
3. 一部该诅咒的电影 |
小结 |
第三章: “北京秋天”的“红草”令人“揪心” |
1. 《北京的秋天》:与北京和秋天毫无关系的小说 |
2. 《红草》:作者的虚构与真实写照 |
3. 《揪心》:母爱与精神分析法的失败 |
小结 |
第二部分 若隐若现的严肃主题 |
第四章: 爱情与音乐 |
1. 爱情中的现实与超现实 |
1.1 《岁月的泡沫》:凄婉之爱 |
1.2 《北京的秋天》:三角之恋 |
1.3 《红草》:幻觉之情 |
1.4 《揪心》:母性大爱 |
2. 爵士乐的自由与抗争 |
2.1 维昂与法国爵士乐 |
2.2 爵士乐是对法西斯的反抗 |
2.3 爵士乐是自由与快乐的象征 |
小结 |
第五章: 死亡与战争 |
1. 《岁月的泡沫》:对死亡的揭示 |
2. 《蚂蚁》:描写战争的短篇小说 |
3. 《逃兵》:和平的呐喊 |
小结 |
第六章: 反叛与颠覆 |
1. 对权力和权威的反叛 |
1.1 对权力机构的反叛 |
1.2 对精神分析法的嘲讽 |
1.3 与存在主义的恩怨 |
2. 对宗教与世俗的颠覆 |
2.1 对宗教的嘲讽与批判 |
2.2 对社会规范与日常生活的偏离 |
2.3 对家庭和社会关系的颠覆 |
小结 |
第三部分 虚中寓实的啪嗒风格 |
第七章: 维昂的现实主义 |
1. 维昂的现实主义研究依据 |
1.1 法国和中国评论家的观点 |
1.2 现代派文学中的现实主义评述 |
2. 现实主义发展历程、艺术特征及其嬗变 |
2.1 现实主义的发展历程 |
2.2 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 |
2.3 现实主义在20世纪的嬗变 |
3. 维昂作品中的现实主义 |
4. 文字游戏中的现实 |
4.1 增添作品的风趣诙谐 |
4.2 对现实的幽默讽刺 |
小结 |
第八章 :维昂的超现实主义 |
1. 超现实主义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
1.1 战争、自然科学、哲学思潮 |
1.2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 |
1.3 达达主义与超现实主义 |
2. 超现实主义的理论与艺术特征 |
3. 维昂与超现实主义 |
3.1 《恶之花》的通感与维昂的超现实 |
3.2 偶遇中的超现实 |
4. 超现实主义与黑色幽默 |
5. 维昂的黑色幽默 |
5.1 冷嘲热讽中的黑色幽默 |
5.2 时空倒错的黑色幽默 |
5.3 啪嗒学式的黑色幽默 |
小结 |
结论:颠覆的文字,拟真的现实 |
1. 虚幻的世界 |
2. 权威的颠覆 |
3. 超现实中的现实 |
参考文献 |
(10)中国文学动物叙事的生发和建构 ——以新时期文学(1978-2008)为重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动物叙事及中国当代动物叙事研究现状 |
二 本文主体研究思路、框架与类型学相关方法的运用 |
三 本文研究材料:当代动物叙事作品的选择及依据 |
第一章 何谓动物叙事 |
第一节 动物叙事概念的刍议、界定与诠释 |
第二节 动物叙事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叙事学层面意义指涉 |
第三节 动物叙事“类”的特征:寓言与写实的叙事旨归 |
一、寓言型动物叙事“类”的概念表征 |
二、写实类动物叙事“类”的概念表征 |
第二章 中国动物叙事的历史传承与类型衍生 |
第一节 初创雏形期:先秦两汉时期的“动物叙事” |
一、《诗经》及其所开启的动物叙事写实雏形 |
二、《山海经》:神话类动物叙事的“开山”之作 |
三、《庄子》及其它:生态写实与寓言叙事的交融表述 |
第二节 繁荣发展期:晋唐宋的搜奇志怪类动物叙事 |
一、《搜神记》:叙事学意义上的两类母题模式的开启 |
二、《任氏传》:一类“动物化形”主题的扛鼎之作 |
三、《太平广记》:“杂糅并蓄”的动物意象呈现大观 |
第三节 稳定过渡期:元明清的关照社会人生动物叙事 |
一、《西游记》:现代“受难+解救”类型模式的最佳诠释 |
二、《聊斋志异》:叙事学层面“现代进阶”的翘楚之作 |
第四节 成熟勃兴期:现当代动物叙事的诗性伦理抒写 |
第三章 当代动物叙事的故事形态学研究 |
第一节 当代动物叙事的人物角色研究:叙事主语的角色担当与功能指向 |
一、两类“人+动物”主述逻辑关系的形象谱系与价值勾连 |
二、基础性角色标志的确立与行动指向的导引 |
第二节 当代动物叙事的功能形态研究:叙事谓语的行动逻辑与价值规约 |
一、行动逻辑表征的呈现及分布排列规律的释疑与探讨 |
二、叙事功能项划分的思路、依据及考查的基准 |
第三节 当代动物叙事叙事情节功能项的分布、排列与细化阐释 |
一、初始情境功能项设置:困境(或矛盾)的起因与叙事前兆 |
二、受难者陷困过程功能项设置:困境降临(或矛盾发生)的方式表征 |
三、解救者解困过程功能项设置:解救与人格完善主题的勾连 |
四、叙事结局功能项设置:反思性结局与忏悔意识的达成 |
第四节 当代动物叙事深层结构与价值规约 |
第四章 当代动物叙事的主述模式考察 |
第一节 “寻找”模式:无法弥合的情感遗失 |
一、“逝去的终不再来”的事序意义结构及其变体 |
二、辅助(旁观)者角色身份的意旨、转换与情感位移 |
三、统归化“终”:类型化悲剧结局的三种叙事指向 |
第二节 “挽歌”模式:难以抗拒的生存绝境 |
一、“挽歌”叙事的情感范畴、形象逻辑、主述框架及类型特质 |
二、“陷困+对抗”的叙事逻辑解读与“挽歌”价值导向的索引 |
三、“挽歌”意义的结局构想:注定的死亡与升华超脱的情感预设 |
四、反面角色的形象逻辑:直显、隐性与正态内转的复合呈现 |
第三节 “报恩”模式:忠义之魂的生命写照 |
一、“陷困+解救”主述框架的架构及其情感逻辑的生发机制 |
二、“报恩”表述中的角色认同、身份担当与细化价值分类 |
三、“报恩”的隐性代价:悲剧性结局的正态价值指向 |
第四节 “标尺”模式:评判与衡量的伦理准则 |
一、“标尺”的释义、情感指涉与类型特质的呈现 |
二、标尺的伦理逻辑:“抉择+纠结”事序情感结构的类型表达 |
三、倾斜的力度:价值批判与思考导向的深度勾连 |
四、正与反:角色担当的对立、转化与有限消融 |
第五章 当代动物叙事的神话历史根源 |
第一节 动物叙事神话象征母题的繁衍:自然意识与人的自我意识的外显 |
一、原始动物神话的派生形态:动物图腾神话与动物自然神话 |
二、动物作为自然的象征母题: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冲突的现代外显 |
三、动物作为人本质性的象征母题:人与动物交相呼应的情感积蕴 |
第二节 物叙事神话原型意象的现代转体:拟真、复合与虚幻 |
一、原始神话动物造型的形态演化与情感流向 |
二、拟真型动物意象:动物形象拟真还原的“写实性”表达 |
三、复合型动物意象:侠义、浓情与求生三类叙述表征 |
四、虚幻型动物意象:荒诞而神秘的象征性表达 |
第三节 物叙事情感基质的传承:万物有灵与动物崇拜 |
一、万物有灵:作为亲族生命形式的灵性写照 |
二、动物崇拜:由“人化”到“神化”民族性的理想进阶 |
三、“神化”视阈下的《狼图腾》:民族性寄予的极端化与有限性 |
第六章 中国动物伦理思想的传承、生发与当代叙事建构 |
第一节 西方动物伦理思想的追本溯源与观念比照 |
一、中西方动物思想的宗教神学伦理渊源 |
二、中西方动物思想的哲学文化渊源 |
第二节 代动物解放思潮的勃兴及其现代启示性意义 |
一、动物解放运动的历史渊源与伦理脉络 |
二、动物解放思潮的兴起与中国动物叙事的应对 |
第三节 代中国动物伦理思想的有效生发与合理建构 |
第七章 类型学视域下当代动物叙事的总体评价与反思性批判 |
第一节 物叙事深层结构“陷困+解救”的情感逻辑与叙事旨归 |
第二节 国当代动物叙事的题材特质与自身叙事优势表征 |
第三节 判与反思:创作主体与艺术表现的双重审视与规约 |
第四节 向未来:当代动物叙事多重伦理指向与价值期许 |
结语 |
附录: 本文主要研究作品目录及作者介绍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 |
后记 |
四、异化:一股世界性的文学思潮(论文参考文献)
- [1]在异文化和异语言的世界中行走——浅析多和田叶子的日语及德语作品[J]. 季文心.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11)
- [2]论张炜小说创作的自然主义思想[D]. 陶琼波.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桑塔格小说《恩主》与美国左翼文学的变化[D]. 陈倩.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4]电影民俗学视野下的“讲好中国故事”研究[D]. 吴迪. 南昌大学, 2019(02)
- [5]D·H劳伦斯与迟子建作品中原始主义创作研究[D]. 张明宇. 辽宁大学, 2018(01)
- [6]维昂作品中的“现实”与“超现实”[D]. 李万文. 南京大学, 2014(12)
- [7]中心与边缘: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与社会思潮[J]. 胡伟希. 中国思潮评论, 2013(00)
- [8]浅析《路》的异化主题[J]. 李颜平. 青年文学家, 2012(10)
- [9]斯蒂芬·克莱恩小说中的异化主题研究[J]. 贺一舟.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 [10]中国文学动物叙事的生发和建构 ——以新时期文学(1978-2008)为重点[D]. 陈佳冀. 上海大学,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