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蚕桑”发展历程及近十年进展

“广西蚕桑”发展历程及近十年进展

一、《广西蚕业》的发展历程及近十年的进步(论文文献综述)

刘位芬[1](2020)在《云南省蚕种繁育与市场现状调查研究》文中指出

张晴[2](2018)在《中国桑蚕空间格局演变及其优化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是蚕桑产业的发源地,种桑养蚕、缫丝织绸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同时,桑蚕产业也是我国传统涉农优势产业,是不少地区乡村振兴、农民增收脱贫、农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桑蚕产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2013年"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提出,作为古丝绸之路代表产品的桑蚕丝绸迎来了新的历史使命和历史机遇。随着桑蚕产业的迅速发展,我国桑蚕产业空间格局也正发生急剧变化,系统研究我国桑蚕产业空间格局与区域比较优势变化的规律性特征,对优化我国桑蚕空间布局、促进桑蚕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我国桑蚕产业空间格局为研究对象,集成应用比较优势分析方法、空间重心及空间自相关统计分析方法,揭示我国桑蚕产业空间格局演变特征,探讨桑蚕空间格局演变的驱动机制,提出我国桑蚕空间格局优化方案。主要进展与结论如下:1.揭示了近年来我国桑蚕产业空间格局演进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定量测算结果显示,我国桑蚕产业重心“自东向西、自北向南”移动,产业集中度持续提升,呈现“东桑西移”态势。桑蚕产业集中度在不断提高,CRn1指数和HHI指数和分别从2003年的0.19和0.131上升至2015年的0.46和0.243;桑园种植面积重心从2003年的东经111.09°E、北纬30.34N°移至2015年的东经109.37°E、北纬28.89°N,分别向西偏移1.72°,向南偏移1.45°;种植重心标准距离值从769.15千米缩短至761.33千米。同时初步阐明了资源、经济、市场、技术和政策五要素对桑蚕产业空间格局变迁的系统影响及其作用机制。2.从综合比较优势和全要素生产率角度,定量评价了近年来我国桑蚕产业空间转移的经济合理性。运用比较优势分析方法、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模型的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揭示我国桑蚕空间格局演变的经济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1995-2015年间广西综合比较优势指数(AAC)从0.75快速上升为3.28,而传统主产区江苏则从2.05下降至1.17;2006-2015年间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TFP)平均上升了5.28%,东部地区则下降了3.13%。3.构建了桑蚕产业区域优势评价方法体系,初步提出了我国桑蚕产业空间格局优化方案。以生态条件适宜、规模优势、区域比较优势、具备一定产业基础为蚕桑优势区判定标准,从规模优势、效率优势、产业优势角度构建一套3类12项的桑蚕产业区域优势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基于组合权重模型的桑蚕区域优势综合评价模型,提出我国桑蚕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方案,分别阐述华东优势区、华南优势区、西南优势区和西北优势区的发展方向与策略。4.提出了“发展西部、优化中部、稳定东部”的政策建议。以我国桑蚕产业空间格局持续优化,进而实现整个产业提质增效、长久保持竞争优势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顺应“东桑西移”的规律,稳定及适度扩大我国蚕桑生产规模,在东部加工,中西部为原料产地,通过跨区域产业链整合,实现桑蚕产业的东西部互动发展格局。主要任务是加快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桑蚕生产效益;鼓励综合开发利用;加强区域专业化发展力度,推进桑蚕生产基地县建设;因势利导,加强西部茧桑蚕产业链建设,实现蚕桑资源的多层次利用;加大桑蚕产业宏观调控力度,促进桑蚕产业稳定协调发展。

谭福洋[3](2018)在《广西武鸣基地家蚕原种繁育现状与对策》文中指出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负责生产、供应广西全区的家蚕原种,原种繁育技术对广西蚕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全新的原种繁育武鸣基地落成后并投产,新的蚕种繁育模式在武鸣基地得到实践。文章在总结现有家蚕原种繁育技术和方法的基础上,归纳相关技术性问题和不足,提出家蚕原种繁育的新方法,为广西家蚕原种的繁育技术革新、广西蚕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帮助。广西武鸣家蚕原种基地的生产面临的问题有:原种繁育技术工序繁琐,人力物力投入大;养蚕制种技术要求高;桑蚕用具老旧;桑园病虫害严重,桑叶质量不整齐;新技术更新和落实不到位;生产管理较混乱等。这些问题对原种生产的成本,产量和效益方面都有阻碍作用,将会影响整个桑蚕业的长远发展。文章针对生产上出现的问题,结合实践生产的改进效果,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技术上改革消毒和制种技术,简化操作或更改模式实现高效省力化,因地制宜,调整管理,提高人力价值,减少人力使用;推广新型蚕具,淘汰老旧蚕具,开展蚕具更新培训,有效辅助生产,降低成本;制定严格技术规章与要求,完善管理规程制度体系,落实生产,提高管理效率;桑园技术种植合理分布,结合当地特点防虫防病,以提供优质桑叶为主要任务。生产实践中问题较多,要完成对各项问题的改善需要不断创新和实践摸索。

龚昕[4](2016)在《我国蚕桑机械化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蚕桑生产作为我国的传统特色产业,一直以来在我国农业产业中占有独特的地位。作为茧丝绸产业的上游产业,因我国的茧丝在国际上占有垄断地位,其基础性作用非常重要。长期以来,我国蚕桑产业主要以手工劳作为主,机械化程度很低,严重制约了蚕桑产业的较好发展。现阶段蚕桑产业以其优良的生态功能和较好的经济效益正日益受到重视,为解决蚕桑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亟待大力提升整个产业的机械化水平。本文在收集查阅全国蚕桑生产及主要蚕桑产区机械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和演绎推理,对我国蚕桑生产机械化的发展历程、现实状况、薄弱环节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并利用调研所掌握的基础数据首次对我国蚕桑机械化的程度进行了综合评价。为了解决目前蚕桑机械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进我国的蚕桑机械化进程,本文从自然、经济社会、政策、技术等四个方面对蚕桑生产机械化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对未来五年内我国蚕桑生产所需的主要机械数量作了一个预估。通过综合分析影响蚕桑生产机械化的影响因素和当前的现实情况,本文针对如何加快蚕桑机械化进程提出了六点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加大政策支持、建立机械化生产基地、加强农机农艺结合、构建机械化作业体系、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最后,作者指出研究的不足,并就未来如何更好地展开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

王晨[5](2016)在《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研究(1918-1937)》文中研究表明合众蚕桑改良会作为近代中外蚕业改良合作中的代表性组织,其长期致力于蚕种的引进,制造以及推广,因生产原料的好坏是中国蚕业兴旺的源头所在,可以说,合众蚕桑改良会的相关活动,是近代中国蚕业转型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在它的身上,集中了一般民众、政府、商界人士及外国人士对于中国近代蚕业发展的认识与构想。而该组织的发展与演进的曲折历程,也是一个传统国家向近代转型过渡中在某个领域、某一具体事物中的微观写照。作为中国蚕业的近代转型与发展历程的参与者与见证者,合众蚕桑会自身也随着这种趋势进行或主动或被动的调整,这无疑赋予了它鲜明的个性及时代特征,也使其成为研究“宏观”与“微观”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绝佳样本。在中国传统社会时期,蚕业是十分重要的副业生产项目,它的出现与发展,完美的契合了封建经济中“男耕女织”的生产分工。在明清时期,中国蚕业一度因国外需求大涨及江南整体经济环境的繁荣,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优势地位,但中央政府所施行的“禁海”及“闭关锁国”政策,不但压缩了蚕业终端产品扩展其海外贸易的空间,也断绝了中外蚕业技术交流与往来的可能性。因外销不畅,蚕业出现资金缺乏,行业回报降低等现象,并且在内需增长乏力,国内消费者购买欲未有明显变化之时,此类情形进一步加剧,造成蚕业发展后续无力的局面。此时,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兴起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展,世界范围内政治经济大格局发生剧烈变动,由此导致的市场一体化、贸易全球化等现象,无疑与中国蚕业的发展方向构成鲜明矛盾。以日本为首的新型蚕业产品提供者及贸易者的崛起,对中国蚕业的传统优势地位形成巨大挑战,在与外部对手的竞争中,以往尚能以独家生产者身份加以掩饰的缺点,此时被无限放大。中国在蚕业生产技术、行业管理水平、生产者素质及发展理念等多个蚕业生产及发展要素上,全面落后于日本。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完成了对中国蚕业的赶超,其生产规模与外贸水平在跃居世界首位的同时,还在一直蚕食中国仅有的国际市场占有份额。蚕业的近代衰落,并非是个别现象,它也是中国在融入世界经济、政治、社会新体系的过程中,由于自身准备不足及理念滞后,而出现的必然结果。以蚕业、棉业、茶业为代表的传统行业的衰落及以草帽辫、猪鬃业为代表的新兴行业的畸形发展,也成为近代中国的经济“新常态”。为扭转蚕业颓势,早在清末时期,一些有识之士就开始筹议蚕业的改良与转型,但受到政治气候及中外交流渠道闭塞的影响,这种改良尚未脱离“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朴素理论范畴。其具体活动的执行,不是依靠某些力图通过举办类似洋务来积攒政治资本及口碑的地方实力派官僚,就是被托付于任职于海关部门,在个人行动及资金支出方面不受官方监督的外籍职员。即便如此,相对零散与简单的早期蚕种改良活动,为后世该事业的继续发展积攒了可贵的实践经验,也使国人看到了利用外来技术、外来人员服务于中国蚕业改良的可行性。北洋政府成立后,政府对蚕业关注有所增强,但其总体的衰落趋势并未发生实质性好转。欧战爆发后,欧洲蚕业因法国、意大利等蚕业生产国的相继参战,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几近消失,中国蚕业得到了宝贵的喘息与发展时间。但在战事引起的国际蚕业贸易格局动荡中,日本及美国得利最大,前者进一步巩固了其蚕业生产第一强国地位,后者则成为世界生丝的最大进口国,这无疑为中国蚕业改良带来了新的压力。作为蚕业的主要经营者,江浙地区丝商群体为自身生存及经济利益考虑,依靠逐步健全的团体组织,向政府方面提出了改良中国蚕业的倡议,这无疑与官方发展蚕业,增加税收的想法不谋而合。战后,欧洲经济亟待振兴,但其自身生产资料与生产力的缺乏使法、意等国不得不从发展本国蚕业考虑,寻求与中国的合作,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即是这种中外双边需求互相协调下的最终产物。美国、日本则各自从扩大原料来源及掌握中国蚕业状况的角度出发,对组织成立也持支持态度。受外交及贸易关系的影响,改良会中的政商势力、中外势力、外国势力,围绕组织成立初期的经费、管理及会员范围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与博弈,最终在各方的调和与妥协下,合众蚕桑改良会确立了以官方派驻监理员、丝茧总公所及法国人员三方在名义上共同掌权的初步组织体系。而北洋政府时期外人在华的特殊地位与商人势力的膨胀,使官方代表在会中地位尴尬,长期游离于政府监督管控体系的合众蚕桑改良会虽然进行了长达十年的购种、发种业务,但其并未对中国蚕业的转型产生关键性、实质性的帮助。南京政府成立后,在“革命”意识与理论的指导下,国家公权力逐步渗入社会的各个层面,也使旧有传统产业及社会团体组织发生了巨大变革。在蚕业方面也不例外,政府方面首先对其宏观发展规划进行了重新修订,并且以官方力量为先导,一批隶属于政府管理的蚕业组织与机构相继建立。而作为旧政府时代,江浙地区规模最大的蚕业改良组织,合众蚕桑改良会在人员、组织方面仍具有相当大的利用价值,为此,国民政府通过积极对外交涉,派遣专员办理的方式,完成对合众蚕桑改良会的改组,从而将其纳入以行政权力为保证与基础的整体蚕业改良体系中。此时,受政府推动及西方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的影响,中国蚕业改良体系也在理论研究及活动形式上发生着自主蜕变。以往单纯注重蚕种改良的相关组织,纷纷向育种、试验、销售、推广等方面拓展业务,这种变动在合众蚕桑改良会表现的较为明显,以设立蚕种推广所及镇江蚕种制造场为代表,会中的核心业务开始向盈利化、市场化方向发展,这不仅是政府经济支持力度降低后的现实需要,也是完成改组后,延续组织寿命,增强自身竞争性与生存能力的主动求变之策。南京政府成立后,随着国家公权力对行业深入及民族意识的高涨,合众蚕桑改良会不得不面临被官方接收与改组的命运,而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有所提升,外国政府方面对政府旨在收回主权、削弱外籍人员地位的改组工作也予以积极配合。而随着外部经济形势、安全形势的急转直下,30年代中国政府在政治、经济方面陆续施行了“统制政策”,在这一轮的政治经济格局变动中,合众蚕桑改良会逐步走向式微,这也是该时期无数类似组织的最终命运,这种“官强民弱”的相对失衡现象,也与北洋时期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国家角色缺失、整体经济社会环境未发生根本转变之际,单纯依靠某个组织来拯救蚕业积贫积弱的整体局面的做法并不现实,但其长达十余年的实践活动并非毫无作用。作为以沈联芳、葛敬中、何尚平等人为代表的各界人士参与近代蚕种改良的心血结晶,合众蚕桑改良会不但为日后中国蚕业的复兴与腾飞积蓄了力量,其发展经验与教训也为中国现代农业的转型与对外合作提供了宝贵借鉴。

黄红燕[6](2016)在《广西蚕桑产业标准化发展现状与对策》文中研究说明介绍广西蚕桑产业标准体系的形成历程,总结广西蚕桑产业标准化实施推广取得的提升蚕桑产品产量质量、促进良种良法的推广应用、推动蚕桑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提高蚕桑生产组织化程度等成效。分析认为,目前广西存在标准化体系不够健全,标准化工作缺乏专业人才和统一的管理,标准宣贯不够、标准未得到很好的实施推广,种养规模小、不利于标准化的实施推广等问题,提出建立健全蚕桑标准体系、大力开展标准化宣传培训、加强蚕桑标准化的组织管理和人才培养力度、加强标准化示范和监督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李乙,蒋满贵,李龙,田智得[7](2016)在《广西蚕种业现状分析及发展思路》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广西蚕种业在生产经营上面临巨大的挑战,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当前很多蚕种场经营困难,特别是原有国有事业性质的蚕种场在蚕种市场充分市场化的情况下缺乏竞争力,从而造成经营亏损的现象,针对这样的现状,笔者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广西蚕种业未来的发展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路,对蚕种场的经营管理提出了一些拙见,其目的是起到抛砖引玉的目的,同时引起蚕种生产经营者的重视,下大力气去改变当前的经营现状,快速走出生产经营困境,实现蚕种场扭亏为盈的目的。

张明沛[8](2013)在《发挥广西资源优势 推进蚕业做大做强》文中指出近年来,广西紧紧抓住"东桑西移"战略机遇,坚持科技创新,科学发展,成功做大了蚕桑产业。2005年,广西蚕茧产量跃居全国第一;2006年,广西桑园面积登上全国榜首;2012年广西桑园面积、蚕茧产量、蚕种饲养量、公顷桑园产茧量、生丝产量、桑枝食用菌产量、蚕农售茧收入等七大指标均位居全国第一,再创历史新高,其中蚕茧产量连续8年居全国第一,占全国的45%,约占世界的36%。本文对广西蚕桑产业近年来取得的成效与实践探索进行总结,找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胡兴明[9](2013)在《中国蚕桑产业转移驱动因素与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蚕桑产业作为我国传统农耕文明的重要代表已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五千多年的发展不仅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还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蚕桑产业出现了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的特征。蚕桑产业转移不仅仅为丝绸工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原料,也为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发展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发挥了巨大作用。研究蚕桑产业转移对我国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蚕桑产业稳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在面对东部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程度不断加快,蚕桑产业转移可能只是东部农业产业转移的一个缩影,因此该研究对完善农业产业转移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研究主要内容和结论:1.国际蚕桑产业转移与发展经验研究。在介绍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国际蚕桑产业转移背景与过程的基础上,对承接蚕桑产业转移较成功的印度、巴西进行了分析。日本蚕桑产业向外转移反映了经济发展与蚕桑发展相背,巴西的成功得益于其较好的资源禀赋和一体化经营模式,印度的发展受益于国家对蚕桑产业的扶持政策,而日本蚕桑产业的早期发展也与产业政策支持紧密相联。2.蚕桑产业转移驱动因素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在分析工业产业转移和国际蚕桑产业转移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蚕桑产业特点,构建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用于分析蚕桑产业转移的驱动因素。通过东西部地区土地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比较可以看出,西部地区的自然禀赋使得西部蚕区拥有比东部蚕区更高的土地生产率和更低的生产成本,从而使得西部蚕区获得了比较优势承接了蚕桑产业转移,因而自然禀赋优势是蚕桑产业转移的主要驱动因素。政府从政策和项目资金等方面为蚕桑产业转移起到较好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对东部蚕区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城镇化发展也是蚕桑产业转移的原因,工业化对环境的改变客观上加剧了蚕桑产业的转移。3.蚕桑产业转移对蚕茧生产和流通的影响分析。蚕桑产业转移对蚕茧生产的影响不仅仅是总量和区域产量的变化,蚕桑产业转移前后产量波动的研究结果说明,蚕桑产业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蚕茧产量波动的幅度。蚕茧产量变化对市场的变化更加迅速,产业转移更有利于产业的稳定发展。蚕桑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不仅促使西部出现了以“广西模式”为代表的更加市场化的蚕茧收购模式,而且迫使东部蚕区的蚕茧生产的供给方和需求方联合形成了新的蚕桑经营模式。4.蚕桑产业转移对全要素生产率和产业集聚的影响分析。对我国蚕桑生产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蚕桑产业转移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比转移前提高,西部蚕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在转移过程中不断提高。根据蚕桑产业集聚指标分析结果,蚕桑产业转移后出现了新的蚕桑产业集聚区,集聚规模不断扩大。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1)研究对象上的创新。产业转移的研究对象一般集中在制造业和服务业类,对农业类的产业转移研究较少。本文选取蚕桑产业作为产业转移研究的对象,在研究对象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2)研究内容上的创新。在涉及蚕桑产业转移的相关文献中,大多局限于描述蚕桑产业转移的结果,对蚕桑产业转移驱动因素的研究较为简单和零碎。本研究在构建蚕桑产业转移驱动因素分析框架的基础上,从自然禀赋、政府行为、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角度,对蚕桑产业转移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的研究。(3)研究方法上的创新。本文运用C-D生产函数和Malmquist指数分析了蚕桑产业转移对蚕桑生产效率的影响,比较分析了全国蚕桑产业转移前后和转移过程中各蚕区蚕桑生产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在蚕桑产业转移研究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林雪[10](2013)在《虚燥更平散对更年期高血压病虚燥证模型大鼠血管重塑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血压病是新疆常见病、高发病之一。高血压病患者在更年期这一特殊生理阶段,其血压波动性较大,临床降压药物疗效较差。导师黄永生教授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基于“因地制宜”的原则,在临床上提出“肝肾阴虚,毒燥伤络”是新疆更年期高血压病发病关键,以地方药、民族药为组方的虚燥更平散治疗更年期高血压病疗效确切。本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从文献综述、理论研究及实验研究方面对其进行深入、系统地探究和讨论。文献综述对更年期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辨证论治以及实验研究等从中医学角度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对更年期高血压病的病因、诊断、发病机理、治疗现状及研究动态等从西医学角度进行了综述。从中、西医学角度对高血压病、更年期高血压病及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建立的实验研究进行了综述;对高血压病及更年期高血压病与血管重塑的发病机理、治疗现状及近年来药物干预的实验研究成果及研究动态进行了综述。理论研究基于“因地制宜”原则,阐述西北燥证对新疆更年期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理法方药的影响,提出“肝肾阴虚,毒燥伤络”是其发病关键,从“虚燥论治”是治疗新疆更年期高血压病的基本方法,虚燥更平散是治疗更年期高血压病的有效方药,从而拓宽了中医药防治更年期高血压病的研究思路。实验研究1动物模型实验研究1.1更年期高血压病动物模型复制的实验研究将11月龄SHR大鼠32只随机分为SHR组、假手术组、更年期高血压病造模组,通过手术摘除SHR大鼠卵巢去势后复制更年期高血压病复合动物模型。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性激素水平,结果显示,与SHR组及假手术组比较,更年期高血压病造模组大鼠血清E2、T、P降低(P<0.05),血清FSH、LH升高(P<0.05);在光镜下观察更年期高血压病造模组大鼠阴道涂片细胞学改变,其结果符合大鼠更年期特征,由此评价更年期高血压病复合大鼠模型复制成功。1.2更年期高血压病虚燥证动物模型建立的实验研究将已成模的11月龄更年期高血压病大鼠12只随机分为更年期高血压病组、更年期高血压病虚燥证造模组,并将更年期高血压病虚燥证造模组大鼠置于人工干燥环境中,给予西北燥证食物喂养,施加倒吊及外界铃声刺激,进一步建立更年期高血压病虚燥证动物模型,结果显示,与更年期高血压病组比较,更年期高血压病虚燥证造模组大鼠体重降低,饮水量增加,尿量减少(P<0.05);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神经递质及肝功水平,结果显示,与更年期高血压病组比较,更年期高血压病虚燥证造模组大鼠血清CRH、NE、DA、5-HT、ALT、 AST、E2/T均升高,E2、T降低(P<0.05);在光镜下观察大鼠肝脏、脾脏、肾上腺、下丘脑组织结构,其结果符合更年期高血压病虚燥证动物模型变化特点,由此评价更年期高血压病虚燥证动物模型的成功建立。1.3更年期高血压病虚燥证对大鼠血管重塑影响的实验研究将13月龄大鼠18只随机分为SHR组、更年期高血压病组、更年期高血压病虚燥证组,另设同月龄WKY组。结果显示,与WKY组比较,SHR组、更年期高血压病组、更年期高血压病虚燥证组大鼠血压水平升高,LD减少,MT、MT/LD增加(P<0.05),且各组大鼠血压水平的升高及腹主动脉血管重构程度呈现WKY组<SHR组<更年期高血压病组<更年期高血压病虚燥证组的趋势;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MMP-9、TIMP-1水平,运用免疫组化法及RT-PCR方法检测大鼠TGF-β1以及TGF-β1mRNA在血管中的表达,研究结果表明,与WKY组、SHR组、更年期高血压病组比较,更年期高血压病虚燥证组大鼠血清MMP-9.TIMP一1失衡加重,TGF-β1及TGF-β1mRNA在血管中的表达升高,由此推测,以上两个方面可能是更年期高血压病虚燥证大鼠血管重塑发生发展的病理机制之一,TGF-β1及TGF-β1mRNA的异常高表达可能是毒燥伤络所致更年期高血压病虚燥证大鼠血管重塑的内在病理基础之一。2虚燥更平散对更年期高血压病虚燥证大鼠血管重塑的影响将13月龄更年期高血压病虚燥证大鼠18只随机分为更年期高血压病虚燥证空白组、虚燥更平散组、缬沙坦组,分别灌服等体积蒸馏水、虚燥更平散、缬沙坦胶囊,干预60天后观察下列指标。2.1虚燥更平散对更年期高血压病虚燥证大鼠生物表征、血压及腹主动脉组织结构的影响虚燥更平散能抑制更年期高血压病虚燥证大鼠血压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的趋势,与更年期高血压病虚燥证空白组比较,虚燥更平散组大鼠血压在给药10天、20天时逐渐下降,在给药30天后有显着差异,且降压效果平稳持久;与更年期高血压病虚燥证空白组比较,虚燥更平散组大鼠腹主动脉LD增加,MT、MT/LD减少(P<0.05),揭示虚燥更平散通过滋阴润燥、养血通络作用改善更年期高血压病虚燥证大鼠虚燥征象,从而使其降压效果平稳持久,同时能改善更年期高血压病虚燥证大鼠血管内皮脱落以及平滑肌异常增生等病理性损害,由此逆转更年期高血压病虚燥证大鼠腹主动脉血管重构。2.2虚燥更平散对更年期高血压病虚燥证大鼠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物的影响本实验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血清MMP-9、TIMP-1水平,结果显示,与更年期高血压病虚燥证空白组比较,虚燥更平散组大鼠MMP-9、TIMP-1均降低(P<0.05),说明虚燥更平散能降低大鼠外周循环MMP-9水平,并使代偿性升高的TIMP-1降低,恢复MMP-9与TIMP-1动态平衡,减少其对血管基质的降解,从而逆转更年期高血压病虚燥证大鼠的血管重塑。2.3虚燥更平散对更年期高血压病虚燥证大鼠TGF-β1及TGF-β1mRNA在血管中表达的影响通过免疫组化法及RT-PCR方法检测各组大鼠TGF-β1及TGF-β1mRNA在血管中的表达,研究结果表明,虚燥更平散可能通过降低TGF-β1及TGF-β1mRNA在大鼠血管中的表达,实现对更年期高血压病虚燥证大鼠血管重塑的逆转,此结果也为从“虚燥论治”更年期高血压病的有效性提供了实验依据。

二、《广西蚕业》的发展历程及近十年的进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西蚕业》的发展历程及近十年的进步(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桑蚕空间格局演变及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世界桑蚕产业空间格局变动的相关研究
        1.2.2 桑蚕产业空间格局演变的相关研究
        1.2.3 桑蚕产业空间格局演变的研究方法
        1.2.4 关于桑蚕产业空间格局变动成因的研究
        1.2.5 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述评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桑蚕产业空间格局演变:理论框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蚕桑
        2.1.2 桑蚕产业
        2.1.3 产业转移
        2.1.4 空间格局和空间格局演变
    2.2 相关理论述评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区位选择理论与区位结构理论
        2.2.3 农业生产力布局优化理论
        2.2.4 梯度转移发展理论
    2.3 中国桑蚕空间格局演变及其优化理论假设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世界桑蚕产业格局历史变迁
    3.1 世界桑蚕产业空间格局演变简述
        3.1.1 世界桑蚕产业空间格局演变历史
        3.1.2 世界桑蚕产业空间格局现状特征
        3.1.3 世界桑蚕产业发展演进基本规律
    3.2 世界桑蚕产业主产国及其地位
        3.2.1 中国:具有优势地位的生产大国
        3.2.2 意大利和法国:世界的加工和消费中心
        3.2.3 日本:曾经的生产大国、现在的消费大国
        3.2.4 印度:日趋重要的生产和消费大国
        3.2.5 巴西:新兴的生产大国
    3.3 中国桑蚕产业空间格局历史变迁
        3.3.1 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桑蚕产业发展历程
        3.3.2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桑蚕产业的复兴及主产区迁移
        3.3.3 我国桑蚕产业主产区的迁移及演变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桑蚕产业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分析
    4.1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4.1.1 研究方法
        4.1.2 数据来源
    4.2 我国桑蚕产业生产集中度分析
        4.2.1 我国桑蚕生产CRn指数分析
        4.2.2 我国桑蚕生产HHI指数分析
        4.2.3 我国桑蚕生产LQ系数分析
    4.3 中国桑蚕产业空间格局演变重心变化分析
    4.4 中国桑蚕产业空间聚集度分析
    4.5 中国桑蚕产业空间格局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4.5.1 中国桑蚕产业空间格局演变的分析框架
        4.5.2 资源因素对桑蚕产业空间格局的影响
        4.5.3 经济因素对桑蚕产业空间格局的影响
        4.5.4 技术因素对桑蚕产业空间格局的影响
        4.5.5 政策因素对桑蚕产业空间格局的影响
        4.5.6 生态因素对桑蚕产业空间格局的影响
        4.5.7 市场因素对桑蚕产业空间格局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桑蚕产业格局演变的合理性评价
    5.1 我国桑蚕产业主产区比较优势分析
        5.1.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1.2 蚕茧生产区域生产规模优势指数分析
        5.1.3 蚕茧区域生产效率比较优势分析
        5.1.4 蚕茧生产综合比较优势分析
        5.1.5 比较优势与布局变迁关系分析
    5.2 我国桑蚕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5.2.1 研究方法
        5.2.2 全国及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变化
        5.2.3 中国蚕茧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分解要素的总体变化
        5.2.4 2006 -2015年间东、中、西部地区蚕茧TFP均值及其分解
        5.2.5 全国及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结果启示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桑蚕产业空间格局优化分析
    6.1 我国桑蚕产业空间格局优化的SWOT分析
    6.2 中国桑蚕产业空间优化方案设计
        6.2.1 蚕桑优势区的判定标准
        6.2.2 桑蚕产业区域优势评价方法体系
        6.2.3 我国桑蚕产业空间格局优化方案
    6.3 政策建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广西武鸣基地家蚕原种繁育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桑蚕业概况
        1.1.1 省力化技术应用概况
        1.1.2 机械化概况
        1.1.3 信息化概况
    1.2 广西桑蚕现状
        1.2.1 广西桑蚕业
        1.2.2 广西家蚕原原种概况
        1.2.3 广西原种及蚕种制造概况
        1.2.4 广西桑蚕病害和防治概况
        1.2.5 广西桑树栽培技术概况
        1.2.6 广西桑蚕业特色副产品概况
    1.3 文章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广西家蚕原种繁育技术现状与问题
    2.1 消毒技术
        2.1.1 蚕室消毒
        2.1.2 桑叶消毒
    2.2 养蚕技术
        2.2.1 收蚁
        2.2.2 饲养技术和要求
        2.2.3 蚕期的综合防病
    2.3 制种技术
        2.3.1 上簇采茧以及种茧保护
        2.3.2 制种
    2.4 原种繁育生产问题
第三章 广西家蚕原种繁育技术新模式推出应用
    3.1 生产模式优化以及人员优化
        3.1.1 优化生产模式
        3.1.2 原种繁育基地添加小蚕共育模式
        3.1.3 实践成效
        3.1.4 实践优点
    3.2 新蚕具的投入使用
        3.2.1 旧蚕匾
        3.2.2 新蚕匾
        3.2.3 新旧蚕匾对比优点
        3.2.4 上簇实用
    3.3 机械化的投入探索
        3.3.1 消毒桑叶
        3.3.2 切桑机的投入使用
    3.4 新模式的实际生产缺陷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我国蚕桑机械化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体系框架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及技术路线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蚕桑生产及机械化现状
    2.1 我国蚕桑生产概况
        2.1.1 蚕桑背景知识
        2.1.2 我国蚕桑生产现状
    2.2 蚕桑机械装备分类
        2.2.1 桑园机械
        2.2.2 养蚕机械
        2.2.3 制种机械
        2.2.4 蚕茧加工机械
    2.3 蚕桑机械化作用分析
        2.3.1 解决劳动力不足
        2.3.2 提升蚕桑产业效率
        2.3.3 增加蚕桑从业者收入
        2.3.4 改善蚕桑产品质量
        2.3.5 提升产业发展能力
    2.4 蚕桑机械化现状及存在问题
        2.4.1 蚕桑机械化发展历程
        2.4.2 蚕桑机械化水平现状及各类型机具应用现状
        2.4.3 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蚕桑机械化影响因素分析
    3.1 自然因素的影响
    3.2 政策因素的影响
    3.3 技术因素的影响
    3.4 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
    3.5 蚕桑机械化发展需求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蚕桑机械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4.1 切实加大对蚕桑产业及蚕桑机械化的政策关注和支持力度
    4.2 建立机械化蚕桑产业示范基地
    4.3 加强蚕桑产业农机与农艺的结合
    4.4 探索和完善蚕桑生产的机械化作业体系
    4.5 大力提升蚕桑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4.6 建立和健全社会化服务组织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历
我国蚕桑机械化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附表

(5)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研究(1918-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缘起及问题的提出
    2、学术史回顾
    3、研究空间及概念界定
    4、本文主要研究路径及章节
第一章 合众蚕桑改良会的初创
    第一节 清末民初的蚕桑业及其困境
        1. 整体经济形势的萧条
        2. 蚕桑业生产技术水平的盛极而衰
        3. 日本蚕业的崛起及与其对中国相关行业的冲击
    第二节 晚清民末蚕桑改良事业的初步开展
        1. 清末民初振兴蚕业的论争与实践
        2. 清末民初蚕桑改良的进步与局限
    第三节 合众蚕桑改良会的筹组及其成立
        1. 外籍人员对于中国蚕丝业的担忧与扶植构想
        2. 合众蚕桑改良会的正式成立
        3. 中心组织形式及主要负责人的确立
        4. 地方性组织网络的建构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合众蚕桑改良会的内部权力纷争
    第一节 欧战后各国在“华丝振兴”问题上的不同面相
        1. 美国、法国对华丝的扶植
        2. 日本独霸中国生丝厚利的企图
    第二节 国际关系变动下的合众蚕桑改良会
        1. “有碍主权”问题
        2. 日本参会问题
        3. 经费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合众蚕桑改良会的改组
    第一节 新政府对蚕业发展的全面介入
        1. 制定宏观发展规划
        2. 建立健全相关组织
    第二节 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的改组
        1. “费由我出,政则他人”:外人掌控下的合众蚕桑改良会
        2. 新政府社团改组政策的初步实施
        3. 围绕“交权”及“改组”的中外博弈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合众蚕桑改良会的核心业务革新
    第一节 中国蚕桑改良系统与机制的西化倾向
        1. 对蚕业问题认识的趋新与深化
        2. 新型蚕业改良活动的开展
    第二节 合众蚕桑会蚕业改良思路与方式的嬗变
        1. 由“购买”到“制种”
        2. 由“分发”到“指导”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合众蚕桑改良会的蚕业教育活动
    第一节 合众蚕桑改良会介入蚕业教育的形式演进
        1. 合众蚕桑改良会自立教育机构早期设想及探索
        2. 与高等教育机构的合作
    第二节 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镇江女子蚕业学校的创办与发展
        1. 中国女子蚕业教育的兴起
        2. 合众蚕桑改良会镇江女子蚕业学校的筹组与发展
        3. 职业去向与生源:镇江女子蚕业学校与蚕业近代化的双向互动
        4. 镇江女子蚕业蚕校的突破与独特性
        5. 合众蚕桑改良会科研事业的后续进行
    本章小结
结语 蚕桑改良组织的近代命运与传统农、蚕业的转型困境
附录(一) 《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章程暨监理员规程》
附录(二) 《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办事细则》
资料来源及参考文献
后记

(6)广西蚕桑产业标准化发展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广西蚕桑标准化的现状
    1.1 标准体系的建立
    1.2 广西蚕桑标准实施与推广取得的成效
2 广西蚕桑标准化存在的问题
    2.1 标准化体系不够健全
    2.2 标准化工作统一规划、组织协调不够
    2.3 标准宣贯不够,标准未得到很好的实施与推广
    2.4 小规模分散经营,不利于标准化的实施与推广
3 广西蚕桑标准化发展对策与建议
    3.1 建立健全蚕桑标准体系
    3.2 大力开展标准化宣传培训
    3.3 加强蚕桑标准化的组织管理和人才培养力度
    3.4 加强标准化示范和监督体系建设

(7)广西蚕种业现状分析及发展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 广西蚕种场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2 广西蚕种场陷入困境的原因分析
    2.1 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
    2.2 区外蚕种大量进入广西蚕种市场
    2.4 原蚕基地的选择、建设和保护难度增加
3 广西蚕种市场和蚕种场体制格局出现了新变化
    3.1 广西蚕种市场出现了新变化
    3.2 广西蚕种场体制格局出现了新变化
4 广西蚕种场未来的发展思路
    4.1 蚕种场在民营化、公司化过程中需政府管理部门引导和把关
    4.2 引导民营蚕种场(资本)进入到科研和技术创新领域
    4.3 深化蚕种场的体制改革、加强蚕种场内部管理
        4.3.1 深化国有事业性蚕种场的体制改革,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
        4.3.2 加强蚕种场内部管理,提高蚕种质量和降低蚕种生产成本
    4.4 创新原蚕基地的管理模式,降低原蚕基地病原物累计
        4.4.1 对原蚕基地实行轮换制
        4.4.2 到桑蚕发展比较滞后或未发展桑蚕产业地方建立自己的原蚕基地
    4.5 顺势整合蚕种场,最终形成几个实力强大集团化蚕种公司
5 小结

(9)中国蚕桑产业转移驱动因素与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蚕桑产业历史悠久
        1.1.2 蚕桑产业“大而不强”
        1.1.3 蚕桑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产业转移研究
        1.3.2 国内产业转移研究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1.4.1 基本概念与范围界定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方法
        1.4.4 技术路线
        1.4.5 论文的创新点
    1.5 论文结构安排
2 产业转移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产业转移理论
        2.1.1 早期产业转移理论研究
        2.1.2 当代产业转移理论研究
    2.2 国内产业转移研究
        2.2.1 产业转移驱动因素研究
        2.2.2 产业转移与产业集聚研究
3 蚕桑生产特征与历史回顾
    3.1 蚕桑生产及其特点
        3.1.1 蚕桑生产
        3.1.2 蚕桑生产的基础
        3.1.3 蚕桑产业的特征
    3.2 蚕桑产业发展历史
        3.2.1 中国蚕桑产业的发展
        3.2.2 国外蚕桑产业的发展
    3.3 蚕桑产业转移
        3.3.1 国际蚕桑产业变迁
        3.3.2 国内蚕桑产业变迁
        3.3.3 东桑西移
4 国外蚕桑产业转移及其启示
    4.1 国外蚕桑产业转移发展现状
    4.2 日本
        4.2.1 蚕桑概况
        4.2.2 蚕桑产业发展经验
    4.3 巴西
        4.3.1 蚕桑概况
        4.3.2 蚕桑产业发展经验
    4.4 印度
        4.4.1 蚕桑概况
        4.4.2 蚕桑产业发展经验
    4.5 国外蚕桑产业转移发展启示
5 蚕桑产业转移驱动因素分析
    5.1 产业转移驱动因素
        5.1.1 产业转移的分类
        5.1.2 产业转移驱动因素理论分析框架
    5.2 自然禀赋因素
        5.2.1 生产效率因素
        5.2.2 成本因素的理论分析
        5.2.3 成本因素的实证分析
    5.3 政府因素
        5.3.1 政策指导
        5.3.2 资金扶持
    5.4 城镇化和工业化因素
        5.4.1 城镇化和工业化因素分析
        5.4.2 城镇化因素实证分析
6 蚕桑产业转移对蚕桑生产与流通的影响分析
    6.1 蚕桑产业转移对蚕茧产量和价格的影响
        6.1.1 蚕桑产业转移对蚕茧产量的影响
        6.1.2 蚕桑产业转移对蚕茧价格的影响
    6.2 蚕桑产业转移对鲜茧流通的影响
        6.2.1 鲜茧流通特征
        6.2.2 鲜茧流通体制演变
        6.2.3 蚕桑产业转移与鲜茧流通
7 蚕桑产业转移对蚕桑生产效率的影响分析
    7.1 全要素生产率的含义与测算方法
    7.2 基于C-D生产函数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定
        7.2.1 理论模型
        7.2.2 结果与分析
    7.3 基于Malmquist指数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定
        7.3.1 Malmquist指数方法
        7.3.2 样本、数据来源与指标选择
        7.3.3 结果与分析
8 蚕桑产业转移对蚕桑产业集聚的影响分析
    8.1 产业集聚识别方法
    8.2 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8.3 产业转移前后蚕桑产业集聚分析
        8.3.1 区位商指数分析
        8.3.2 产业集聚指数分析
9 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基本结论
        9.1.1 自然禀赋优势是蚕桑产业转移的主要原因
        9.1.2 产业政策与工业化、城镇化是推动蚕桑产业转移的重要力量
        9.1.3 蚕桑产业转移促进了蚕桑生产的稳定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9.1.4 蚕桑产业转移推动了新的蚕桑产业集聚区的形成
    9.2 政策建议
        9.2.1 加快蚕桑技术进步,提高蚕桑产业转移质量
        9.2.2 加强西部茧丝绸产业链建设,实现蚕桑资源的多层次利用
        9.2.3 加大蚕桑产业宏观调控力度,促进蚕桑产业稳定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虚燥更平散对更年期高血压病虚燥证模型大鼠血管重塑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1 更年期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
        1 中医学对更年期高血压病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2 西医学对更年期高血压病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3 评述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2 更年期高血压病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1 高血压病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2 更年期综合征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3 更年期高血压病复合疾病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4 中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5 评述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3 更年期高血压病与血管重塑的研究进展
        1 更年期高血压病与血管重塑
        2 高血压病与血管重塑
        3 血管重塑的干预研究
        4 评述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1 西北燥证对新疆高发疾病的影响
    2 阴虚内燥证是更年期高血压病地域特质
    3 肝肾阴虚,毒燥伤络是更年期高血压病发病的关键
    4 从虚燥论治是更年期高血压病的基本治疗方法
    5 虚燥更平散是治疗更年期高血压病的有效方药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节 更年期高血压病虚燥证动物模型建立的实验研究
        实验一 更年期高血压病动物模型的复制
        实验二 更年期高血压病虚燥证动物模型的建立
        实验三 更年期高血压病虚燥证对大鼠血管重塑影响的实验研究
    第二节 虚燥更平散对更年期高血压病虚燥证大鼠血管重塑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一 虚燥更平散对更年期高血压病虚燥证大鼠生物表征、血压及血管结构的影响
        实验二 虚燥更平散对更年期高血压病虚燥证大鼠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物的影响
        实验三 虚燥更平散对更年期高血压病虚燥证大鼠血管组织中TGF-β_1及TGF-β_1 mRNA表达的影响
结语
致谢
在研课题、发表论文及着作
附图

四、《广西蚕业》的发展历程及近十年的进步(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省蚕种繁育与市场现状调查研究[D]. 刘位芬. 江苏科技大学, 2020
  • [2]中国桑蚕空间格局演变及其优化研究[D]. 张晴.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12)
  • [3]广西武鸣基地家蚕原种繁育现状与对策[D]. 谭福洋. 江苏科技大学, 2018(12)
  • [4]我国蚕桑机械化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 龚昕. 湖南农业大学, 2016(08)
  • [5]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研究(1918-1937)[D]. 王晨. 华中师范大学, 2016
  • [6]广西蚕桑产业标准化发展现状与对策[J]. 黄红燕. 广西蚕业, 2016(01)
  • [7]广西蚕种业现状分析及发展思路[J]. 李乙,蒋满贵,李龙,田智得. 广东蚕业, 2016(01)
  • [8]发挥广西资源优势 推进蚕业做大做强[A]. 张明沛. 首届国际热带亚热带蚕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3
  • [9]中国蚕桑产业转移驱动因素与影响研究[D]. 胡兴明. 华中农业大学, 2013(12)
  • [10]虚燥更平散对更年期高血压病虚燥证模型大鼠血管重塑影响的实验研究[D]. 林雪.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3(09)

标签:;  ;  

“广西蚕桑”发展历程及近十年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