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皮内过敏试验的若干问题

青霉素皮内过敏试验的若干问题

一、青霉素皮内过敏试验的一些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赵梁艳,范兰珍,张珠间[1](2021)在《关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2021年版)的刍议》文中研究指明2021年4月13日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印发了《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2021年版),该指导原则对规范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试问题,保障患者安全,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等具有重要意义,但其可能存在些许问题值得探讨,本文对指导原则中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的皮试方法操作和结果判读提出疑问,并和相关文献资料对比分析,敬请同道批评指正。

张雪[2](2019)在《《围术期过敏反应》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科技发展与技术革新的加快,国际之间科学技术交流日益密切,科技英语作为信息交流的载体,已经成为常见的翻译业务。科技文本以其高度严谨性、专业性和和准确性为特点,表达用词规范,复杂句居多,因此,在翻译时要求译者准确表达。本报告探讨的是《围术期过敏反应》英译汉翻译。此文本主要讨论的内容是关于围手术期过敏反应的诊断、预防及药物管理等方面。围术期过敏反应是一种在手术麻醉期间发生率较低,但一旦出现却是非常严重的、危及生命的、系统性超敏反应。报告主要讨论在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的指导下,运用适当的翻译技巧,如何实现准确翻译,使原文与译文风格统一。在报告中,译者首先实现目标文本类型准确定位,并根据其文本类型的特点,选取适当的翻译策略,实现原文的准确翻译。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还通过词典查询、网上平行文本阅读、与专业人士进行及时沟通等途径实现准确翻译。通过翻译实践报告,笔者充分认识到:第一,在翻译中不仅需要保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对目标文本有较强的认识,还要重视翻译过程中各个环节。第二,在翻译过程与理论实践充分结合的基础上,译者也要充分考虑翻译策略、文本背景信息与目标读者等方面,实现对翻译文本的综合把握。最后,笔者期待该报告在科技英语的翻译方面可以为其他翻译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鉴。

周法庭,朱晓丹,波顺庆,严治,汤兴华,郭庆,张蓉[3](2018)在《β-内酰胺环和侧链结构诱导青霉素类抗生素过敏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青霉素类抗生素是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过敏反应尤其是过敏性休克是其最主要的不良反应。母核降解产生的主要抗原决定簇和次要抗原决定簇是青霉素类抗生素发生过敏的基础,部分青霉素类抗生素的侧链抗原决定簇也可诱导过敏反应。母核和侧链结构的相似可导致青霉素类抗生素间发生完全或部分交叉反应。了解青霉素类抗生素过敏的流行病学现状,探讨交叉过敏的分子机制,可提高医务人员对青霉素过敏的认知,防止错误弃用青霉素以及滥用其他类型抗生素。

张筱璇,汤智慧,朱曼,王东晓,王伟兰,裴斐,蔡乐,柴栋[4](2018)在《国内部分医院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肤试验现状调查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采用问卷调查了解并分析我国医院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肤试验的实际操作情况。方法:通过电子邮件或传真方式对国内100家医院的临床药师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涵盖医院的名称、级别;β-内酰胺类药物皮肤试验方法,包括皮试液的来源和浓度、操作方法、观察时间、阳性结果的判定标准;涉及过敏史时,β-内酰胺类药物的皮肤试验以及针对口服青霉素制剂是否需要皮肤试验等14个方面的相关问题。结果:共收到信息完整的反馈问卷80份(反馈比80%)。调查显示各医院β-内酰胺类药物皮肤试验流程各有不同。不同医院在抗生素皮试品种、皮试方法、涉及过敏史时药物的选择以及口服青霉素制剂是否进行皮试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结论:本研究反映了现阶段我国医疗机构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肤试验方面缺乏统一标准,亟需尽快出台相关临床指南或共识,以保证临床使用该类药物的安全性与规范性。

杭莺,王娜,应波[5](2017)在《青霉素过敏试验结果判定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青霉素过敏试验结果判定方法,并从皮试液、患者、操作者、操作技术,医疗护理文件书写等方面阐述影响结果判定的因素及其预防措施,旨在为临床护理人员准确判定青霉素过敏试验结果提供参考,提高患者用药安全。

彭江梅,王文思[6](2016)在《皮内注射与划痕试验对长效青霉素皮试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皮内注射和划痕试验法对长效青霉素皮试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3月收治的青霉素皮试患者50例进行了临床研究,应用自身对照法:左臂采用点剌法、右臂皮内注射法进行皮肤试验,对比其阳性率,疼痛程度及所需时间。结果划痕试验与皮内注射两种青霉素皮肤试验方法阳性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假阳性率和疼痛率两者之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划痕试验与皮内试验法阳性率完全相符,且划痕试验的疼痛率更低,假阳性率表现也较低,适合临床推广。

彭玉凤[7](2015)在《减少婴幼儿皮内过敏试验假阳性的体会》文中认为婴幼儿因皮肤娇嫩,对物理及化学刺激均较敏感,在进行皮内过敏试验时,易因各种因素影响而出现假阳性问题的出现,对合理用药带来一定影响。本文就减少婴幼儿皮内过敏试验假阳性问题进行探讨,分析认为,在皮试操作前,要进行充足的准备,了解患儿的情况,加强护士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对假阳性问题的辨别能力;注意正确配制药液,选择注射部位;在皮试过程中,注意动作轻柔;皮试操作后注意严密观察患儿的临床表现,掌握个体差异性,正确区分阳性与假阳性的问题,提高患儿皮试诊断率,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樊国斌,李素娟,沈钦华[8](2015)在《影响青霉素皮试结果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影响青霉素皮试结果的原因。方法:通过对比不同文献资料对青霉素皮试有关内容的规定,分析导致青霉素皮试假阳性率高的主要原因。结果:青霉素皮试液的配制方法、配制浓度、注射量、存放时间、皮肤消毒剂、皮内注射方法、患者年龄、溶媒、生产工艺等方面都会影响青霉素皮试的结果。结论:在青霉素的皮试问题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研究成果,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还需要药政管理部门有组织、有计划、多中心、大样本的进行青霉素皮试适宜性研究,为国家关于青霉素过敏试验的规范提供参考。

王洋,王静[9](2014)在《青霉素过敏试验的教学设计》文中指出教学设计是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遵循工作过程为导向,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青霉素过敏试验是课程护理学基础中的内容。

李睿,翁维良,高蕊[10](2012)在《中药注射剂皮肤过敏试验的方法与意义》文中提出参考青霉素皮内试验(皮试)法,本文主要介绍了中药黄芪多糖粉针剂、清开灵粉针剂及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皮试方法,并从皮试阳性率、皮试方法以及过敏反应原因三方面阐述中药注射剂皮肤过敏试验的意义,说明临床应重视中药注射剂皮肤过敏反应,同时对于皮试方法及过敏反应原因仍要开展深入研究。

二、青霉素皮内过敏试验的一些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霉素皮内过敏试验的一些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关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2021年版)的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对青霉素皮试操作方法和结果判读的疑问
2 对头孢菌素皮试操作方法和结果判读的疑问
3 讨论

(2)《围术期过敏反应》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翻译项目简介
    2.1 项目背景
    2.2 项目特点
    2.3 理论准备
第3章 翻译过程
    3.1 译前准备
    3.2 译后审校
    3.3 译后小结
第4章 案例分析
    4.1 词的翻译
        4.1.1 词类转换
        4.1.2 反面着笔
    4.2 被动句的翻译
        4.2.1 译为主动句
        4.2.2 译为被动句
    4.3 长难句的翻译
        4.3.1 增补译法
        4.3.2 顺译法
        4.3.3 倒译法
第5章 实践总结
    5.1 翻译启示
    5.2 翻译过程中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
附录2 译文
附录3 术语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β-内酰胺环和侧链结构诱导青霉素类抗生素过敏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青霉素类抗生素过敏反应的流行病学研究
2 青霉素类抗生素皮试的流行病学研究
3 青霉素类抗生素结构及过敏机制
    3.1 青霉素类抗生素的结构
    3.2 青霉素类抗生素侧链结构的相似性
    3.3 青霉素类抗生素与头孢菌素侧链的相似性
4 小结

(4)国内部分医院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肤试验现状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2 结果
    2.1 医院基本情况
    2.2 各医院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试的开展情况
    2.3 各医院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试的方法比较
    2.4 涉及过敏史时, 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试的影响
    2.5 口服青霉素制剂的皮试情况
3 讨论
    3.1 皮试品种的分析
    3.2 皮试方法的探讨
    3.3 过敏史与交叉过敏反应的讨论
    3.4 小结

(5)青霉素过敏试验结果判定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青霉素皮肤试验方法和结果判断
    1.1 皮内试验
    1.2 皮试仪
2 影响结果判定的因素及预防措施
    2.1 青霉素皮试液
        2.1.1 皮试液的溶媒选择
        2.1.2 皮试液温度
        2.1.3 皮试液浓度
    2.2 患者因素
        2.2.1 疾病状态
        2.2.2 用药史
        2.2.3 性别、年龄
        2.2.4 其他因素
    2.3 操作者因素
    2.4 操作技术因素
        2.4.1 操作时间、环境
        2.4.2 皮肤消毒剂的选择
        2.4.3 注射器的选择
        2.4.4 穿刺部位
        2.4.5 进针深度、反复穿刺
        2.4.6 注入药量及浓度
        2.4.7 皮试观察时间
    2.5 医疗及护理文件记录
3 小结

(6)皮内注射与划痕试验对长效青霉素皮试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划痕试验方法
        1.2.2 皮内注射法
    1.3 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青霉素皮试效果研究的重要性
    3.2 青霉素皮试的适用方法
    3.3 皮内注射和划痕试验的阳性率与假阳性率对比

(7)减少婴幼儿皮内过敏试验假阳性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婴幼儿皮内过敏试验假阳性的发生因素
    1.1 患儿因素
    1.2 皮内过敏试验液、进针角度问题
    1.3 药物因素
2 减少婴幼儿皮内过敏试验假阳性的方法
    2.1 皮内过敏试验前
        2.1.1 加强护士业务知识等相关技能培训
        2.1.2 详细了解患儿的过敏史
        2.1.3 注射部位选择
        2.1.4 皮试药液的配制
        2.1.5 皮内过敏试验时间的选择
    2.2 皮试操作及判断
    2.3 皮试操作后的注意事项

(8)影响青霉素皮试结果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国内外青霉素皮试的现状
2不同文献资料对青霉素皮试有关内容的规定
3影响青霉素皮试结果的原因分析

(9)青霉素过敏试验的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课前部分
    1.1 教材内容分析(教、学、做)
        1.1.1 教材选择
        1.1.2 内容分析
        1.1.3 教、学、做的内容
    1.2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职业素养、重点、难点)
        1.2.1 知识目标
        1.2.2 技能目标
        1.2.3 职业素养目标
        1.2.4 重点与难点
    1.3 教学对象分析
        1.3.1 学生基本情况
        1.3.2 授课年级
        1.3.3 学生学习情况
        1.3.4 学生心理情况
    1.4 相关课程护理技能完成情况
        1.4.1 青霉素发生机制、预防措施和急救措施
        1.4.2 青霉素药液的配置
        1.4.3 药液抽吸方法和皮内注射
    1.5 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思路设计)
    1.6 教学资源和环境
        1.6.1 学生组织
        1.6.2 教学资源
        1.6.3 青霉素过敏试验用物
2 课中部分
3 课后部分
    3.1 实时评价
    3.2 形成性评价
    3.3 总结性评价

(10)中药注射剂皮肤过敏试验的方法与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几种中药注射剂的皮试方法
    1.1 青霉素皮试方法
        1.1.1 皮试药液配制
        1.1.2 实验方法
        1.1.3 皮内试验结果判断
    1.2 黄芪多糖粉针剂皮试方法
    1.3 清开灵皮试方法
        1.3.1 清开灵冻干粉针剂
        1.3.2 清开灵注射液
    1.4 双黄连注射液皮试方法
2 皮试的意义
    2.1 皮试阳性率
    2.2 皮试方法
    2.3 过敏反应的原因

四、青霉素皮内过敏试验的一些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2021年版)的刍议[J]. 赵梁艳,范兰珍,张珠间. 今日药学, 2021(09)
  • [2]《围术期过敏反应》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D]. 张雪. 沈阳理工大学, 2019(03)
  • [3]β-内酰胺环和侧链结构诱导青霉素类抗生素过敏的研究进展[J]. 周法庭,朱晓丹,波顺庆,严治,汤兴华,郭庆,张蓉. 医学综述, 2018(03)
  • [4]国内部分医院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肤试验现状调查分析[J]. 张筱璇,汤智慧,朱曼,王东晓,王伟兰,裴斐,蔡乐,柴栋.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18(01)
  • [5]青霉素过敏试验结果判定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的研究进展[J]. 杭莺,王娜,应波. 护理学杂志, 2017(16)
  • [6]皮内注射与划痕试验对长效青霉素皮试效果的研究[J]. 彭江梅,王文思.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6(05)
  • [7]减少婴幼儿皮内过敏试验假阳性的体会[J]. 彭玉凤. 当代医学, 2015(26)
  • [8]影响青霉素皮试结果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J]. 樊国斌,李素娟,沈钦华. 抗感染药学, 2015(04)
  • [9]青霉素过敏试验的教学设计[J]. 王洋,王静.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14(04)
  • [10]中药注射剂皮肤过敏试验的方法与意义[J]. 李睿,翁维良,高蕊. 中国执业药师, 2012(12)

标签:;  ;  ;  ;  ;  

青霉素皮内过敏试验的若干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