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祁连山西段金矿床新类型(论文文献综述)
孔志岗[1](2020)在《与弱分异氧化型Ⅰ型花岗质岩有关的钨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研究 ——以皖南竹溪岭为例》文中认为全球范围内与W成矿密切相关的岩体,主要有S型、A型和I型花岗质岩石,与高分异还原型S型或I型花岗质岩石及与A型花岗岩密切相关的W、Sn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研究较深入,与弱分异氧化型I型花岗质岩密切相关的W(Mo)矿床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类钨矿类型,其成岩成矿作用机制是目前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江南钨矿带的东部新发现了一批与弱分异氧化型I型花岗闪长岩有关的W-Mo矿床(如东源W-Mo矿床,逍遥W矿床、竹溪岭W-Mo矿床等),成为研究该类型矿床成岩、成矿机制理想的基地。竹溪岭W-Mo多金属矿床是江南钨矿带东部新探明的一个大型矽卡岩型W-Mo多金属矿床,本文选择该矿床为研究对象,运用岩石学、矿床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等手段,深入剖析与弱分异氧化型I型花岗质岩石密切相关的W-Mo矿床的成岩成矿过程,探讨其动力学背景,取得如下主要认识:(1)竹溪岭W-Mo多金属矿床与成矿密切相关的岩体为花岗闪长岩,其中发育细粒闪长岩包体(以下简称MME)。花岗闪长岩贫Si,富Mg,为弱过铝质-准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相对富集K、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Zr、Nb等高场强元素,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显示轻稀土富集的右倾型。具低Rb/Sr比值,高Zr/Hf比值和Nb/Ta比值特征。角闪石、黑云母矿物化学计算结果显示,成岩温度690℃~841℃,主要侵位深度为4.8~7.9km,氧逸度主要处于MH缓冲线和NNO缓冲线之间,属高温弱分异氧化型I型花岗质岩石。(2)成岩成矿年龄测试结果显示:MME的锆石U-Pb年龄为146.9±0.9 Ma,花岗闪长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44.6±0.8 Ma。辉钼矿的Re-Os年龄为141.45±0.94Ma,与白钨矿共生的白云母Ar-Ar坪年龄为141.46±1.51 Ma,成岩成矿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3)花岗闪长岩及MME中矿物学证据和地球化学证据显示,壳幔岩浆混合作用是竹溪岭花岗闪长岩的主要成因机制。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特征,Sr-Nd-Hf同位素特征及继承锆石年龄数据示踪,长英质岩浆来源于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镁铁质岩浆来源于富集的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分析认为成岩模式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Izanagi板块低角度俯冲于欧亚板块之下,因扬子克拉通和华北克拉通的不协调运动导致板片撕裂,造成软流圈物质上涌,富集的岩石圈地幔物质部分熔融形成富水的玄武质岩浆。富水的玄武质岩浆上侵至壳幔边界,引发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而形成长英质岩浆。长英质岩浆快速上侵至上地壳岩浆房,同时,幔源镁铁质岩浆沿一定通道也快速上侵至岩浆房中,发生岩浆混合,最终形成竹溪岭花岗闪长岩。(4)竹溪岭W-Mo矿床成矿作用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即矽卡岩阶段、退化蚀变阶段、热液石榴子石阶段、石英-白钨矿-硫化物阶段及方解石-白钨矿-硫化物阶段。白钨矿详细的矿物学和矿物化学研究显示,白钨矿可划分为8个生长阶段,矽卡岩阶段生长了第1、2、3阶段白钨矿,退化蚀变阶段生长了第4、5阶段白钨矿,石英-白钨矿-硫化物阶段生长了第5、6阶段白钨矿,方解石-白钨矿-硫化物阶段生长了第7、8阶段白钨矿。从早期到晚期,白钨矿的Mo含量降低,轻稀土富集逐渐变成重稀土富集,温度降低,盐度降低,氧化还原电位降低,混入岩浆流体的大气降水逐渐增加。(5)全球与I型花岗质岩石密切相关的W矿床时空分布特点显示,与I型花岗质岩石密切相关的W矿床主要分布在与俯冲相关的造山带,成岩成矿时间与俯冲时间或同碰撞、后碰撞时间一致。初步探讨了与I型花岗质岩石密切相关的W(Mo)矿床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认为弱分异氧化型I型花岗质岩石形成于俯冲阶段,岩石显示弧岩浆的特征,俯冲或板片撕裂引起的软流圈物质上涌是其主要的动力学背景;高分异I型花岗质岩石形成于同碰撞或后碰撞阶段,俯冲板片的断离或加厚地壳的地幔岩石圈拆沉造成软流圈物质上涌是其主要的动力学机制。
张永超[2](2019)在《西藏查个勒铅锌钼铜矿床特征及成因:来自流体包裹体、矿物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证据》文中研究表明查个勒大型铅锌钼铜矿床位于念青唐古拉铅锌银铁钼钨成矿带西段,但目前对该矿床的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成矿物质来源、成矿作用和成因类型等方向的认识不足,严重制约了下一步的勘探开发以及该成矿带西段的找矿工作。本文系统开展了查个勒矿床地质特征、岩石地球化学、年代学、矿物学、流体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的主要认识为:1、查明查个勒矿床地质特征查个勒矿床自北向南由龙根铅锌矿段、查北铅锌多金属矿段和查南钼矿段组成。其中龙根矿段富含Pb、Zn和Fe,矿体呈脉状、透镜状、层状产于矽卡岩、大理岩及附近层间破碎带。查北矿段则富含Pb、Zn、Ag和Cu,矿体呈脉状、不规则状或透镜状赋存于角岩、矽卡岩、灰岩和大理岩中。查南矿段则富含Mo、Fe,及少量Cu,矿体主要呈细脉状或浸染状产于岩体中石英脉和硅化花岗斑岩中。矽卡岩具有明显的分带特征,近端石榴子石呈红褐色,远端为浅棕色、绿色,从近端至远端钙铝榴石含量逐渐增加。而辉石也显示了相似的特征,随着靠近灰岩,透辉石端元组分逐渐增加。2、限定了查个勒矿床成岩成矿时代,提出古新世-早始新世板片回撤的成岩成矿动力学模式查个勒矿床三个矿段成矿花岗斑岩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均表现为高硅,富碱,贫Ti、Mg、P和Ca,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Rb、Th、K和Nd,而亏损Ta、Nb、Sr和Ti。各矿段成矿岩体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标准化配分模式、Pb同位素组成相近,且与大陆上地壳相似,显示强烈的轻重稀土分馏,呈斜率较大的右倾“V”型稀土配分模式。三个矿段成矿岩体具相似的εHf(t)值(-8.53-0.23)和εNd(t)值(-15.48-5.24),Nd模型年龄(1.31.77 Ga)和Hf模型年龄(1.02-1.47Ga)与念青唐古拉群结晶基底形成时代相似,通过Sr-Nd-Hf同位素所计算的花岗斑岩源区地幔贡献比例为10-60%。查个勒矿床各矿段成矿岩体具有相同的岩浆源区,来源于中元古代结晶基底的部分熔融,并有一定量幔源物质的贡献。查个勒矿床三个矿段的成岩成矿年龄相近,均在5964Ma,具体为龙根矿段花岗斑岩锆石U-Pb年龄(64.3±0.7 Ma)与闪锌矿Rb/Sr年龄相似(59.1±1.1 Ma)。查北矿段花岗斑岩年龄(63.8±1.1 Ma)与白云母40Ar/39Ar年龄相似(62.75±0.63Ma)。查南矿段花岗斑岩年龄(63.9±0.9 Ma)与辉钼矿Re-Os年龄(62.3±1.4 Ma)相似。成岩成矿作用与北向俯冲的新特提斯洋板块回撤以及印度与欧亚板块之间的碰撞有关,是俯冲晚期-主碰撞早期过渡环境的产物。3、探讨查个勒矿床三个矿段关系及矿床成因,认为查个勒矿床为典型的斑岩型Mo+矽卡岩型Pb-Zn多金属矿床查个勒矿床三个矿段产于同一构造体系下,并表现出从Mo、Mo-Cu、Cu-Pb-Zn变为Pb-Zn的矿化分带。成矿岩体均为花岗斑岩,且具有相似的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龄、矿化年龄和Sr-Nd-Pb-Hf同位素组分特征,表明它们具有共同的岩浆源和类似的演化过程。流体包裹体和C-H-O同位素表明查个勒矿床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热液体系,成矿流体演化过程中大气降水加入的比例逐渐增加,成矿晚期演化为以大气降水为主。查个勒矿床Mo矿化和Pb-Zn矿化金属硫化物具有相似的S和Pb同位素、辉钼矿Re同位素和闪锌矿Rb同位素表明这两种矿化具有相似的成矿物质来源,均是岩浆热液起主导作用。从查南钼矿化、查北铅锌多金属矿化到龙根铅锌矿化,黄铁矿和黄铜矿的微量元素组成LA-ICP-MS分析结果呈现有规律的变化。例如Sb、Mo、Mn和As等元素在查南钼矿段黄铁矿中最为富集,Cu和Zn等元素在查北矿段相对富集,而Pb、Ag、Co、Ni等微量元素在龙根矿段黄铁矿中相对富集。三个矿段大多数黄铁矿Co/Ni≥1,同时Au、As的含量与斑岩型热液矿床类似。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和方铅矿成因判别图显示其为与岩浆热液相关成因。因此,我们推断三个矿段在同一构造-岩浆事件下形成,属于同一斑岩-矽卡岩Mo-Pb-Zn成矿系统。4、探讨了查个勒矿床成矿作用过程流体包裹体、C-H-O同位素和激光拉曼分析表明,在第I成矿阶段,Pb-Zn矿化成矿流体为高温、中等盐度的NaCl-H2O型岩浆水,岩浆热液流体与灰岩在约1.12.7 km深度处发生交代蚀变。在龙根矿段形成主要以钙铁榴石为主的石榴子石,而少量发育的辉石主要为透辉石和钙铁辉石,该阶段热液系统具有相对较高的氧化条件。而查北矿段主要为以钙铁辉石和钙锰辉石为主的辉石,以及极少量的以钙铝榴石为主的石榴子石,这些证据表明查北矿段处于还原环境。而在查南矿段,从岩浆中分异出的岩浆热液流体具有高温、高盐度、弱还原性的特征,形成了钾硅酸盐化蚀变及与之相关的无矿石英脉体。第II成矿阶段,成矿流体的温度和盐度进一步降低,该阶段有大气降水的加入,沉淀出了湿矽卡岩矿物、磁铁矿、石英等。在龙根矿段成矿流体沸腾作用导致铁发生沉淀形成了磁铁矿。在查南钼矿化地段发育钾硅酸盐化蚀变,该阶段成矿流体在降温降压的过程中发生沸腾作用,导致了辉钼矿、黄铁矿和少量黄铜矿的沉淀。在第III成矿阶段,查北和龙根矿段成矿流体温度、盐度大大降低。成矿流体逐渐由氧化向还原环境转变、流体的沸腾作用和低温、低盐度的外部大气降水的混入最终导致了富含铜、铁的硫化物沉淀。而在查南矿段,则发生绢英岩化蚀变,并有少量黄铁矿和黄铜矿硫化物沉淀。随后,在第IV成矿阶段,随着大气降水混入的比例越来越高,流体温度、盐度均发生明显下降,在查北和龙根矿段导致了铅锌硫化物发生了快速沉淀。而在查南矿段发生了青磐岩化蚀变,主要形成绿帘石、绿泥石、石英等蚀变矿物,可见星点状黄铁矿发育。而在成矿晚期(第V阶段),随着大气降水大量的混入,流体逐渐演变为以大气降水为主的低温的、低盐度的流体,代表了成矿热液活动的减弱或终止。5、建立了查个勒铅锌钼铜矿床成矿模式在65Ma左右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开始碰撞,导致北向俯冲的新特提斯板块发生回撤,诱发地幔物质上涌,并促使上覆念青唐古拉群结晶基底部分熔融并与少量幔源岩浆形成壳幔混合母岩浆。大规模岩浆上升侵位至浅部地壳形成岛弧型花岗斑岩侵入体,并不断分离出超临界流体。查个勒矿床超临界流体演化为完全不同的两类热液。在查北矿段和龙根矿段出溶的流体转变为一种高温、中等盐度的富含成矿元素(Zn、Pb、Cu、Fe)的NaCl-H2O体系岩浆热液。上升流体在花岗斑岩与下拉组灰岩之间的接触处或在岩性界面附近发生选择性交代作用,导致铅锌硫化物沉淀。而在查南钼矿段,出溶的流体转变为高温、高盐度,富含Mo、Fe等元素的流体体系,最终沉淀形成斑岩型Mo(Fe、Cu)矿化。6、分析了矽卡岩型铅锌、铁矿床和斑岩型钼矿床岩浆岩成因及源区差异,认为源区差异和岩浆岩性质是导致不同矿化的主要原因矽卡岩型Pb-Zn、Fe和斑岩型Mo矿床是古新世-早始新世念青唐古拉地区形成的三种最重要的成矿类型。Pb-Zn矿化与Fe矿化成矿性差异可能主要与岩浆源区的差异有关,更多幔源物质的混入对于矽卡岩型Fe矿床及相关花岗岩的形成至关重要,而岩浆源区主要为古老拉萨大陆地壳物质的岩浆作用则产生了强烈的Pb-Zn矿化。而Mo矿化和Pb-Zn矿化、Fe矿化的成矿差异性与岩浆源区无关,可能主要与岩浆侵位过程中地壳物质的加入、岩浆氧逸度和岩浆分异程度等物理化学条件有关。7、总结控矿因素,矿床时空分布特征,指明区域找矿方向念青唐古拉地区永珠组、洛巴堆组、下拉组、昂杰组、拉嘎组、郎山组等含碳酸盐岩地层与古新世-早始新世中酸性岩浆岩接触交代部位是寻找矽卡岩型铅锌矿床、铁矿床有利地段,而在矽卡岩Pb-Zn多金属矿区的外围和深部应加大对斑岩型钼矿的勘查。
陶刚[3](2018)在《祁连疏勒河地区早古生代地质记录对洋陆过程的约束》文中提出作为祁连山重要组成部分,南祁连位于祁连造山带和柴北缘结合部位,在地质演化过程具有关键性作用,关于其构造属性和演化历史等方面的研究一直以来存在许多争议,而出露广泛的早古生代地质体则成了探讨该问题的关键。南祁连研究资料相对缺乏,因此制约了对拉脊山-党河南山洋是否存在、洋盆性质、演化模式等关键地质问题的认识。本文以祁连疏勒河地区为研究区,选择研究区早古生代地质体,包括:吾力沟组(O1w)、盐池湾组(O2y)、巴龙贡嘎尔组地层(Sb)、中酸性岩体和蛇绿混杂岩等为主要研究对象,在详细开展野外实地地质调查基础上,对早古生代各个地质体进行沉积学、岩石学、全岩地球化学、锆石U-Pb同位素测年及Lu-Hf同位素等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探讨拉脊山-党河南山洋的性质、洋-陆演化过程与地质记录之间的响应,最终建立研究区早古生代地质演化史模型。本文取得主要认识有:祁连疏勒河地区厘定出一套早古生代地层,由底到顶分别为奥陶系吾力沟组(O1w)、盐池湾组(O2y)及志留系巴龙贡嘎尔组(Sb);吾力沟组岩石组合主要为代表远洋沉积的硅泥质岩和细复理石沉积,夹水下扇砾岩与玄武岩,见灰岩和玄武岩构成洋岛序列,为洋盆建造期;盐池湾组主要为泥岩与粉砂岩互层构成的细复理石沉积夹砂岩,代表远源非钙质浊积岩相与深海-半深海泥岩交替组成的复理石建造,可能为洋盆成熟期到俯冲消减过程之间的相对平静间歇期;巴龙贡嘎尔组(Sb)为一套典型磨拉石建造:紫红色厚层、块状砾岩和厚层含砾砂岩、砂岩,巴龙贡嘎尔(Sb)组与盐池湾组(O2y)属于典型的海陆交互的磨拉石建造,呈现前陆盆地的沉积建造特征。以洋壳为基底的洋岛环境下的玄武岩和具有俯冲性质的火山岩发育,反映党河南山-拉脊山洋盆开始由盆地建造期向俯冲阶段转变。中新元古代碎屑锆石年龄信息反映该时期祁连地块可能与扬子地块具有相似基底。干沟蛇绿岩石组合主要为橄榄岩、超镁铁质-镁铁质岩、辉长岩、火山熔岩和上覆硅质岩等,超镁铁质岩和辉长岩U-Pb年龄分别为483.4±5.0Ma和486.2±2.7Ma,为晚寒武世晚期-早奥陶世早期,εHf(t)和TDMC显示超镁铁质岩岩浆源区为亏损地幔;辉长岩地球化学兼具富集型洋脊玄武岩和岛弧火山岩特征、结合εHf(t)和TDMC锆石εHf(t)认为辉长岩源区为幔源岩浆,演化过程中一定程度上遭受了下地壳物质的同化混染,并经历一定程度的结晶分异作用。因此,干沟蛇绿岩形成于柴北缘洋北向俯冲作用有关的弧后盆地环境中,属于俯冲带型(SSZ)型蛇绿岩。拉脊山-党河南山洋形成和消减可能存在“东早西晚”特点。哈伦乌苏岩体主要由早期石英二长岩-花岗闪长岩,见基性包体和晚期花岗岩构成,U-Pb年龄显示其早奥陶世晚期-中奥陶世晚期,地球化学特征表现出岛弧性质的I型花岗岩。结合εHf(t)和TCDM认为其早期岩体为柴北缘洋北向俯冲消减背景下,俯冲大洋岩石圈诱导的幔源岩浆为古老地壳物质重熔提供足够的热量,幔源岩浆并与地壳重熔混合形成高分异I型花岗岩的母岩浆,晚期花岗岩形成与拉脊山-党河南山洋俯冲消减作用有关。随着Rodinia超大陆裂解,祁连地区进入早古生代洋陆构造体制演化发展阶段,具体为4个演化阶段:1、在中-晚寒武世,柴北缘洋北向祁连地块俯冲产生一系列岛弧性质I型花岗岩;2、在晚寒武世-早奥陶世,柴北缘洋俯冲角度变陡,引起弧后扩张,形成弧后盆地,拉脊山洋-党河南山洋在该阶段形成;3、在中奥陶世-晚奥陶世,柴北缘洋闭合,拉脊山洋-党河南山洋开始以俯冲消减为主,研究区盐池湾组复理石沉积代表压缩体制下的构造应力背景;4、志留纪,拉脊山-党河南山洋逐渐闭合,巴龙贡嘎尔组典型磨拉石建造反映党河南山-拉脊山洋俯冲消减作用结束,陆陆碰撞造山的开始。
王斌[4](2017)在《北阿尔金造山型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以贝克滩金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贝克滩金矿位于新疆若羌县东部,地处阿尔金造山带的北端,阿尔金走滑断裂与阿尔金北缘断裂所夹持的区域,构造位置特殊,成矿地质条件优越,与北祁连西段典型金矿床特征具有相似性。为此,论文通过成矿流体特征和硫铅同位素示踪、矿床地球化学、成矿年代学的研究,重点剖析了金矿化与造山作用的耦合关系,并与北祁连西段典型金矿床做了对比研究,获得如下主要认识:(1)根据矿床产出的野外地质特征及矿物共生组合、岩相学特征,把贝克滩金矿成矿阶段划分为无矿石英早阶段、石英-黄铁矿硫化物主阶段、石英-方解石晚阶段。矿体分布于灰绿色绢云母绿泥石片岩中,受红柳沟-贝克滩韧性剪切带控制明显。(2)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分为2类,为气液两相水溶液包裹体、含CO2包裹体,成矿流体的均一温度主要在160210℃,成矿流体的盐度集中在612wt%(Na Cleq),具中低温、低盐度特征,计算得到成矿密度为0.831.02g/cm3。通过对矿石石英脉样品进行氢氧同位素测试,δ18OH2O(‰)值变化范围为3.04.9,δDH2O(‰)值变化范围为-54-74,表明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3)硫同位素特征为δ34S值在9‰11.4‰之间,显示了硫主要来自于地壳,与赋矿围岩有关,铅同位素特征指示了浅源铅的特征,铅源主要来自于造山带,在浅部有地层铅的混合。(4)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石英矿物包裹体Rb-Sr等时线年龄为(390±47)Ma,成矿时代为晚古生代早期,矿区正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444±5)Ma,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建立了矿床成矿模式,矿床类型为中低温热液石英脉型金矿床,具有造山型金矿床的特征。(6)贝克滩金矿床与北祁连西段寒山金矿、鹰咀山金矿在矿床成因上比较相似,成矿作用的发生均与早古生代火山岩有关,均受韧脆性构造变形带控制。两者具有可比性,对于两区金矿的勘探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张新虎,任丰寿,余超,刘建宏,赵彦庆,张发荣,贾志磊[5](2015)在《甘肃成矿系列研究及矿产勘查新突破》文中指出甘肃省地质环境复杂,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相对丰富,构造上位于古亚洲、滨太平洋、特提斯三大构造域的交接部位,有北山、祁连山、西秦岭3个北西-南东向造山带,其间夹持着敦煌、阿拉善、中-南祁连、鄂尔多斯等地块。根据甘肃省的构造演化、岩石建造组合及矿产分布规律,运用成矿系列理论,对全省各成矿单元成矿系列和谱系作了初步研究与梳理,重新划分出10个成矿系列组,54个成矿系列,42个成矿亚系列,82个矿床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并出4个矿床成矿系列组合、16个矿床成矿系列类型。通过归纳总结祁连山-龙首山、秦岭成矿区矿床成矿谱系,依据甘肃主要成矿大区不同构造环境、成矿旋回和成矿系列发育特征,运用缺位找矿思维,调整对区域矿产勘查工作部署,开展新区域、新层位、新类型、新矿种勘查找矿,取得重要成果。西秦岭地区玛曲县大水金矿、夏河县加甘滩金矿找矿成果卓着,先后列为国土资源部2010年度、2014年度全国10大找矿成果,西成铅锌矿田厂坝老矿山深部勘查资源储量大幅度增加,发现大桥金矿新类型;北祁连西段卡瓦铁矿富集区评价取得新进展,将成为镜铁山铁矿资源接续区;阿尔金成矿带青砂沟锰矿勘查实现新层位找矿突破,显示出成矿系列理论在指导区域成矿规律研究方面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科学依据。甘肃省内已设置国家级整装勘查区5个,据《2012年全国主要矿产资源储量通报》,甘肃省金矿资源储量跃居全国第2位,锰矿居全国第8位,锌、铅矿分别位稳居全国第3、6位,找矿潜力巨大。
成志雁[6](2015)在《甘肃厂坝铅锌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和矿床成因研究》文中指出厂坝-李家沟铅锌矿床位于西秦岭造山带中的西成盆地内,是秦岭泥盆系铅锌成矿带中规模最大的铅锌矿床。通过分析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迁移机制与成矿机制,确定成矿时代,对于探讨成矿过程和矿床成因,进而对厂坝铅锌矿的地质勘探以及区域地质勘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采样,样品光片的分析鉴定,对矿石中黄铁矿进行稳定同位素C、S和稀有气体同位素He、Ar的分析测试工作,初步对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做出了分析。结合前人H、O同位素、Pb同位素、稀土元素和流体包裹体研究成果,取得了以下认识:(1)厂坝铅锌矿矿体主要赋存于中泥盆统安家岔组大理岩和石英片岩当中;矿体总体与地层产状一致,并与围岩呈层状整合产出,沉积特征明显;断裂、褶皱和特定地层层位控矿明显。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等,少量毒砂;脉石矿物主要为方解石,次为石英、重晶石、黑云母等。(2)黄铁矿δ34S变化于19.3‰~30.6‰,均值为25.7‰,表明成矿所需的硫还源自海相硫酸盐;黄铁矿流体包裹体δ13C变化于-6.1‰~-14.6‰,均值为-8.7‰,表明岩浆流体参与了成矿作用;黄铁矿流体包裹体40Ar/36Ar比值为294.04~580.6之间,均值为438.78,与大气饱和水氩同位素特征(40Ar/36Ar =295.5)非常接近,远远低于地壳放射性成因氩同位素和地幔中氩同位素比值,3He/4He比值为0.0137~0.0758Ra,均值为0.0384,与地壳来源流体3He/4He比值基本一致。(3)综合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可知,厂坝铅锌矿床属于喷流沉积型矿床。成矿物质中金属矿质主要来源于深部基底地层,泥盆纪海相硫酸盐提供了成矿物质硫;成矿流体主要为与大气降水、泥盆纪海水有关的地下热卤水和地壳较深部变质流体的混合流体,有岩浆热流体的参与,并以壳源流体为主。在泥盆纪伸展裂解的地质构造背景下,由地壳深部热卤水沿区域同生断裂上升、喷溢到封闭-半封闭的热水沉积盆地与海水有限混合,经历了初始的成矿物质富集;在印支-燕山早期,伴随收缩挤压的构造体制,研究区发生大规模的区域热变质作用,厂坝铅锌矿发生热液蚀变,成矿元素进一步富集,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工业矿床。
韩鹏飞[7](2014)在《甘肃桦树沟铁铜矿床控矿构造和深部预测》文中研究说明桦树沟铁铜矿床北祁连褶皱带西段,是我国重要的铁矿产地之一,铜矿产于桦树沟铁矿V号铁矿体下盘围岩中。研究区构造发育,且具有多期次,多阶段活动的特点,具有独特的成矿地质条件。通过收集前人地质资料,详细野外地质调研和物探工作,运用构造地质学、矿床学及地球化学等理论和方法对桦树沟西矿段铁铜矿床构造、地层、岩浆岩等控矿因素作了综合研究,对矿区控矿构造的几何形态特征、力学性质和动力学成因进行了分析;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对各级控矿构造的形成演化和分布规律,以及不同级别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进行了分析。以矿区控矿构造及物探试验为主线,根据该矿区地质构造、矿化类型、成矿规律、矿体空间延伸分布特点、矿区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试验结果,编制各类综合剖面及综合中段平面图,确定了矿区2880中段2-3线深部找矿预测靶区,并部署了相应的工程,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次研究主要取得以下主要成果和认识:1构造控矿规律研究认识褶皱控制铁矿床的矿体形态和规模变化;断裂改造和破坏了铁矿体;加里东期石英闪长玢岩侵入体和同期的断裂破碎带控制了该区深部铜矿床的形成与空间展布。2控矿构造类型划分对控矿构造类型进行了划分,区分了导矿、配矿及容矿构造。3矿床成因演化研究认识西矿段至少存在两期成矿作用的叠加富集。早期元古代喷流沉积作用形成Sedex型铁铜矿床,晚期加里东期热液改造期形成岩浆热液型叠加改造型铜矿床。4深部预测找矿物探异常研究认识利用直流电阻率法和激发极化法对矿区2880中段2-3线坑道及ZK2-17及ZK-2-2进行了物探测量,对物探异常进行了综合解释。5矿体深部预测成果采用地质-物探综合方法确定了桦树沟矿区2880中段2-3线深部找矿预测靶区,并部署了相关工程,部分钻孔已得到验证。
朱多录[8](2012)在《云南兰坪盆地多金属矿床主控因素、成矿系列与成矿模式》文中提出“三江”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成矿区带之一,兰坪盆地位于“三江”成矿带昌都~兰坪~思茅盆地的中部,具有良好的成矿条件,找矿前景十分广阔,已发现有金顶超大型铅锌多金属矿床和多处大中型矿床。本文在系统分析研究区已有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岩石学、构造学、矿床学、矿物学、元素地球化学、成矿流体地球化学、同位素地质学等理论和方法,对兰坪盆地多金属矿床的主控因素、盆地演化进行了探讨,对成矿系列进行了划分,建立了成矿模式,提出了今后找矿的方向。主要获得结论和成果如下:1)对矿床主控因素研究表明:一级断裂为盆地内的导矿构造,控制着矿集区的分布;二级断裂为配矿构造,控制着矿带、矿床的分布和产出;三级断裂为储矿构造,控制着矿体的产出。2)对兰坪盆地构造演化研究表明:兰坪盆地经历了裂谷盆地演化阶段、坳陷盆地演化阶段、前陆盆地演化阶段和盆山转换演化4个阶段。3)厘定了研究区成矿系列。根据盆地演化阶段及成矿类型将研究区矿床划分为2个成矿系列和5个成矿亚系列,即:燕山期与沉积作用有关的铅、锌、铜、银矿床成矿系列;喜山期盆山转换阶段与沉积、填充交代作用有关的铅、锌、银、铜、钴矿床成矿系列。根据盆地演化的不同阶段,将燕山期与沉积作用有关的铅、锌、铜、银矿床成矿系列进一步划分为3个成矿亚系列,即:裂谷盆地阶段与海相喷流沉积作用有关的铅、锌、银、铜矿床成矿亚系列;坳陷盆地阶段与海相~湖泊相沉积作用有关的铜、铅、锌矿床成矿亚系列;前陆盆地阶段与湖泊相沉积作用有关的铜、银、铅(锌)矿床成矿亚系列。根据不同的成矿作用,将喜山期盆山转换阶段与沉积、填充交代作用有关的铅、锌、银、铜、钴矿床成矿系列进一步划分为2个成矿亚系列,即:盆山转换阶段与沉积作用有关的铅、锌矿床成矿亚系列;盆山转换阶段与填充交代作用有关的银、铜、铅、锌、钴矿床成矿亚系列。4)对研究区成矿流体特征研究表明:①包裹体均一温度为82~412.4℃,一般小于200℃;盐度为5.7~21.2wt%NaCl,一般为 20wt%NaCl;密度为 0.72~1.13g/cm3, 一般为 1.00g/Cm3。②在裂谷盆地演化阶段和坳陷盆地演化阶段,流体包裹体组分以H2O-CO2和H2O-CO2-NaCl型包裹体为主,流体中含有CO2指示了流体具有较高的压力;前陆盆地演化阶段,流体包裹体组分以KCl-CaCl2-H2O、CaCl2-H2O和NaCl-MgCl2-H2O为主;在盆山转换演化阶段,流体包裹体组分以MgCl2-NaCl-H2O、CaCl2-NaCl-H2O为主,在坳陷盆地~盆山转换阶段形成的矿床包裹体流体具有典型的卤水热液特征。5)对研究区成矿模式研究表明:在三叠纪晚期拉张环境下,盆地在接受海相沉积的同时,成矿流体沿二级断裂上移,流体进入受控于二级断裂的次级洼地卸载沉积成矿,定位了该阶段矿床和矿带的产出;该期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盆地基底深部。在侏罗纪~白垩纪,在挤压环境下盆地垂向抬升,转为以陆地湖泊相为主的发展阶段,成矿流体沿着二级断裂上移进入盆地进行沉积成矿,除了沉积形成矿体之外,致使盆地地层内主要成矿元素含量比较富集,为后期改造叠加成矿提供了物源,该期成矿物质部分来源于盆地基底深部,部分来源于盆地内部。在盆山转换造山阶段,东西挤压发生对冲,兰坪盆地形成盆岭相间的格局,盆地内流体沿二级断裂运移,在二级推覆断裂前缘形成的盆地内沉积成矿和在二级断裂带内、二级断裂上盘的三级断裂带中填充交代成矿,该阶段铅来源于地壳、硫及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盆地内部。6)对找矿方向的研究表明:今后勘查应以二级断裂带为重点,注重断裂与其旁侧的地层(岩性)组合,寻找与沉积改造及填充交代有关的矿床;特别是灰岩、砂岩、构造角砾岩发育地段与套合有化探异常地区,则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本文成矿系列的划分、成矿流体性质和物质来源的分析、成矿过程的探讨,对研究区今后找矿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而对矿床主控因素的分析、成矿模式的建立以及找矿方向的确立,则对研究区进一步找矿具有指导意义。在上述思路和理论的指导下,部分地区通过工程验证取得了良好的找矿线索和效果。
刘彦兵,王建国,刘玉祥[9](2011)在《北祁连西段鹰咀山金控矿规律与找矿方向》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鹰咀山金矿的控矿规律的总结,结合矿区钻孔及井下构造,了解到西段矿体赋存于矿化蚀变带底部,紧邻火山碎屑熔岩和超基性岩,打破了以往矿体赋存于矿化蚀变带顶部的惯例,指示了在剪切带内存在第二矿化富集带。矿体的展布严格受到剪切带控制,分布于黑茨沟组第2段与第3段之间。矿区南侧破碎蚀变带探槽内发现了石英菱镁岩型金矿石,为矿区金的找矿工作提出了新思路。
李德威[10](2008)在《青藏高原及邻区三阶段构造演化与成矿演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藏高原具有典型的三分时空结构和3种尺度动力学体系.青藏高原由3个构造结调整的3个盆山体系组成,北部、东部和南部3个盆山体系分别受控于古亚洲洋及西伯利亚、西太平洋和特提斯三大构造域,经历了前寒武纪超大洋一超大陆耦合、加里东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早期自北而南的洋陆耦合和板内盆山耦合三大构造发展过程,形成于地核流层驱动的地核(或全球)动力学过程、地幔流层驱动的地幔(或岩石圈)动力学过程和地壳流层驱动的地壳(或大陆)动力学过程,构成历史地球系统动力学系统.青藏高原不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结果,而是形成于下地壳流动驱动的板内盆山作用,可分为以中、新生代有序向南迁移式构造隆升、水平运动、地质作用和成矿作用为特征的板内造山阶段和以脉动式快速隆升、垂直运动、地理作用和环境变化为特征的均衡成山阶段.构造谱系决定了成矿谱系,区域构造叠加演化造成地壳成熟度的不断增加和矿床密集度的不断提高.青藏高原3个构造成矿演化阶段包括1.8~1.4Ga、500~420Ma、300~260Ma、180~120Ma、65~30Ma、23~7Ma等6个主金属成矿期,1.8~1.4Ga超大陆裂解事件形成与深地幔火山岩浆作用有关的大红山式海相火山喷流沉积改造型铁铜矿、金川式与镁铁—超镁铁质岩有关的铜镍硫化物浆矿床,500~420Ma、300~260Ma和180~120Ma特提斯裂解环境下形成罗布莎式地幔剪切—改造脉型(豆荚状)铬铁矿床、呷村式海相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等,180~120Ma、65~30Ma和23~7Ma是青藏高原自北而南板内伸展环境下大规模成矿期,形成驱龙式斑岩铜矿床、哀牢山式剪切带型金矿床、金顶式陆相盆地沉积型铅锌矿床,构成一个完整的地球系统成矿动力学演化体系.
二、北祁连山西段金矿床新类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祁连山西段金矿床新类型(论文提纲范文)
(1)与弱分异氧化型Ⅰ型花岗质岩有关的钨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研究 ——以皖南竹溪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科学问题 |
1.2.1 钨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钨岩浆的形成机制 |
1.2.2 S型、A型、I型花岗质岩石与钨成矿作用 |
1.2.3 矽卡岩型钨矿的研究现状 |
1.2.4 江南钨矿带东部与弱分异I型花岗质岩石有关的W-Mo矿床研究现状 |
1.2.5 皖南竹溪岭W-Mo多金属矿床研究现状 |
1.2.6 存在的科学问题 |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1.4 样品处理及分析方法 |
1.5 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 |
1.6 主要认识及创新点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2 区域构造 |
2.2.1 区域构造演化 |
2.2.2 褶皱 |
2.2.3 断裂 |
2.4 区域岩浆岩 |
2.5 区域矿产特点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地层 |
3.2 构造 |
3.2.1 褶皱构造 |
3.2.2 断裂构造 |
3.3 岩浆岩及岩相学特征 |
3.4 矿体特征 |
3.5 矿石矿物特征 |
3.6 矿化蚀变分带 |
3.6.1 蚀变分带 |
3.6.2 矿化分带 |
3.7 矿化阶段划分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成岩作用研究 |
4.1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1.1 主量、微量及稀土元素特征 |
4.1.2 全岩Sr-Nd同位素 |
4.1.3 锆石Lu-Hf同位素 |
4.1.4 锆石微量元素 |
4.2 岩石分异程度 |
4.3 岩石成因类型 |
4.4 成岩时代 |
4.5 成岩条件 |
4.5.1 角闪石、黑云母矿物学、矿物化学特征 |
4.5.2 温度 |
4.5.3 压力和深度 |
4.5.4 氧逸度 |
4.6 成岩作用机制 |
4.6.1 寄主花岗闪长岩的成因 |
4.6.2 MME的成因 |
4.6.3 壳幔岩浆混合作用成因机制 |
4.7 成岩物质来源 |
4.8 成岩模型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成矿作用研究 |
5.1 矽卡岩矿物学特征 |
5.1.1 石榴子石显微结构 |
5.1.2 石榴子石主量元素特征 |
5.1.3 石榴子石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 |
5.1.4 石榴子石生长模式 |
5.1.5 辉石 |
5.1.6 角闪石类 |
5.1.7 绿帘石 |
5.1.8 硅灰石 |
5.2 白钨矿特征及对成矿过程的指示 |
5.2.1 白钨矿矿物学特征 |
5.2.2 白钨矿矿物化学特征 |
5.2.3 成矿过程的示踪 |
5.3 W的成矿作用过程 |
5.4 成矿时代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与I型花岗质岩石有关的W(Mo)矿床成岩成矿机制及地球动力学背景初探 |
6.1 与I型花岗质岩石有关的W(Mo)矿床时空分布 |
6.1.1 江南钨矿带东缘W-Mo矿床成岩成矿时限 |
6.1.2 全球典型与I型花岗质岩石有关的W(Mo)矿床时空分布特征 |
6.2 全球典型与I型花岗质岩石有关的钨矿床的岩体特征 |
6.2.1 高分异I型花岗质岩特征 |
6.2.2 弱分异还原型I型花岗质岩特征 |
6.2.3 弱分异氧化型I型花岗质岩特征 |
6.3 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初探 |
6.3.1 江南钨矿带东缘W-Mo矿床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研究 |
6.3.2 全球典型与I型花岗质岩石有关W(Mo)矿床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初探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有待研究的科学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西藏查个勒铅锌钼铜矿床特征及成因:来自流体包裹体、矿物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来源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矽卡岩型矿床研究现状 |
1.2.2 斑岩型钼(铜)矿床研究现状 |
1.2.3 研究区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和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1.3.3 拟解决的问题 |
1.3.4 论文创新点 |
1.4 完成的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2.2 区域地层 |
2.3 区域构造 |
2.3.1 褶皱构造 |
2.3.2 断裂构造 |
2.4 区域岩浆岩 |
2.4.1 侵入岩 |
2.4.2 火山岩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质概况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1.3 岩浆岩 |
3.2 矿体及矿化特征 |
3.2.1 龙根铅锌矿段矿体特征 |
3.2.2 查北铅锌多金属矿段矿体特征 |
3.2.3 查南钼矿段矿体特征 |
3.3 矿石特征 |
3.3.1 矿石物质成分 |
3.3.2 矿石结构构造 |
3.3.3 矿石类型 |
3.4 围岩蚀变 |
3.4.1 龙根矿段围岩蚀变特征 |
3.4.2 查北矿段围岩蚀变特征 |
3.4.3 查南矿段围岩蚀变特征 |
3.5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
3.5.1 龙根矿段 |
3.5.2 查北矿段 |
3.5.3 查南矿段 |
第四章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 |
4.1 成岩成矿年代学 |
4.1.1 成岩年代学 |
4.1.2 成矿年代学 |
4.2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2.1 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 |
4.2.2 锆石微量元素特征 |
4.3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4.3.1 锆石Hf同位素 |
4.3.2 Sr-Nd-Pb同位素 |
4.4 岩石成因及动力学背景 |
4.4.1 岩浆源区及岩石成因 |
4.4.2 动力学背景 |
4.5 岩浆性质对成矿的约束 |
4.5.1 岩浆源区对成矿性差异的影响 |
4.5.2 岩浆氧逸度及演化对成矿性差异的影响 |
第五章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
5.1 矿物学特征 |
5.1.1 矽卡岩矿物学特征 |
5.1.2 金属矿物学特征 |
5.2 成矿流体特征 |
5.2.1 流体包裹体特征 |
5.2.2 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 |
5.3 成矿物质来源 |
5.3.1 S同位素研究 |
5.3.2 Pb同位素研究 |
5.3.3 矿物化学特征 |
5.4 矿床成因 |
5.5 成矿机理 |
5.5.1 成矿作用过程 |
5.5.2 矿质沉淀机制 |
5.6 成矿模式 |
第六章 成矿潜力及找矿方向 |
6.1 成矿地质条件 |
6.2 成矿规律及找矿指示 |
6.2.1 成矿时空分布规律 |
6.2.2 区域找矿方向 |
第七章 结论及存在问题 |
7.1 结论 |
7.2 存在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3)祁连疏勒河地区早古生代地质记录对洋陆过程的约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完成工作量 |
1.3.4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2 大地构造背景 |
2.3 区域地层 |
2.3.1 前寒武系 |
2.3.2 下古生界 |
2.3.3 上古生界 |
2.3.4 中生界 |
2.3.5 新生界 |
2.4 区域岩浆岩及变质岩 |
2.4.1 岩浆岩 |
2.4.2 变质岩 |
第3章 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 |
3.1 样品采集和预处理 |
3.2 全岩地球化学分析 |
3.3 锆石U-Pb测年 |
3.4 锆石Hf同位素分析 |
第4章 早古生代地层 |
4.1 吾力沟组(O_(1w)) |
4.1.1 分布与剖面列述 |
4.1.2 岩石地层综述 |
4.2 盐池湾组(O_(2y)) |
4.2.1 分布与剖面列述 |
4.2.2 岩石地层综述 |
4.3 巴龙贡嘎尔组(Sb) |
4.3.1 分布与剖面列述 |
4.3.2 岩石地层综述 |
4.4 沉积环境与盆地演化 |
4.5 早古生代物源分析 |
4.5.1 样品采集与测试 |
4.5.2 锆石U-Pb和Hf同位素测试结果 |
4.5.3 讨论 |
4.6 小结 |
第5章 干沟蛇绿岩 |
5.1 地质特征 |
5.1.1 野外露头 |
5.1.2 岩石学特征 |
5.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5.2.1 主量元素 |
5.2.2 稀土及微量元素 |
5.2.3 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 |
5.2.4 讨论 |
5.3 小结 |
第6章 岩浆岩记录 |
6.1 吾力沟组火山岩 |
6.1.1 岩石学特征 |
6.1.2 锆石U-Pb年代学 |
6.1.3 地球化学特征 |
6.1.4 讨论 |
6.1.5 小结 |
6.2 哈伦乌苏岩体 |
6.2.1 野外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
6.2.2 U-Pb和Hf同位素特征 |
6.2.3 地球化学特征 |
6.2.4 讨论 |
6.2.5 小结 |
第7章 南祁连洋陆过程演化史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附录 |
(4)北阿尔金造山型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以贝克滩金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前人研究工作及存在问题 |
1.2.1 北阿尔金地区成矿作用研究现状 |
1.2.2 造山型金矿床研究现状 |
1.2.3 北阿尔金地区造山型金矿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完成工作量 |
2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工作区位置及交通 |
2.2 大地构造位置 |
2.3 构造单元划分 |
2.4 区域地层 |
2.5 区域构造 |
2.6 区域岩浆活动 |
3 矿区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质概况 |
3.1.1 地层 |
3.1.2 岩浆岩 |
3.1.3 构造 |
3.2 矿床地质特征 |
3.2.1 矿体特征 |
3.2.2 矿石特征 |
3.2.3 围岩蚀变特征 |
3.2.4 成矿阶段 |
4 主要控矿因素分析 |
4.1 地层特征与成矿作用 |
4.2 构造特征与成矿作用 |
4.3 岩浆与成矿作用 |
5 矿床地球化学研究 |
5.1 矿石和围岩地球化学特征 |
5.1.1 样品及分析方法 |
5.1.2 主量元素特征 |
5.1.3 稀土元素特征 |
5.2 正长花岗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
5.2.1 主量元素特征 |
5.2.2 微量及稀土元素特征 |
5.2.3 形成时代 |
5.3 同位素地球化学 |
5.3.1 氢氧同位素特征 |
5.3.2 硫同位素特征 |
5.3.3 铅同位素特征 |
5.4 流体包裹体研究 |
5.4.1 样品采集及研究方法 |
5.4.2 包裹体类型 |
5.4.3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及成分分析 |
5.5 成矿时代 |
6 矿床成因探讨 |
7 与北祁连地区典型金矿床的对比研究 |
7.1 大地构造背景对比 |
7.2 赋矿层位及岩性对比 |
7.3 成矿流体特征对比 |
7.4 成矿物质来源对比 |
7.5 成矿时代对比 |
7.6 控矿构造 |
7.7 小结 |
8 主要结论及存在问题 |
8.1 主要结论 |
8.2 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5)甘肃成矿系列研究及矿产勘查新突破(论文提纲范文)
1 甘肃省区域成矿基本特征的规律性认识 |
1. 1 地质构造演化特征 |
1. 2 主要成矿旋回 |
1. 3 主要矿产空间分布规律 |
2 甘肃成矿系列研究新成果 |
3 矿产勘查新成果 |
3. 1 阿克塞县安南坝锰矿床 |
3. 2 肃南县卡瓦铁矿床 |
3. 3 合作市早子沟金矿床 |
3. 4 夏河县加甘滩金矿床 |
3. 5 玛曲县大水金矿床 |
3. 6 西和县大桥金矿床 |
4 结论 |
(6)甘肃厂坝铅锌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和矿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1.5 完成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及矿床地质特征 |
2.1 区域地质特征 |
2.1.1 区域构造演化 |
2.1.2 地层 |
2.1.3 区域构造 |
2.1.4 岩浆活动 |
2.1.5 变质作用 |
2.2 矿床地质特征 |
2.2.1 矿体特征 |
2.2.2 矿石特征 |
第三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3.1 样品采集与测试 |
3.2 同位素组成特征 |
3.2.1 S同位素 |
3.2.2 C同位素 |
3.2.3 He、Ar同位素 |
3.2.4 铅同位素、稀土元素和流体包裹体特征 |
第四章 矿床成因分析 |
4.1 成矿物质来源探讨 |
4.2 成矿流体来源探讨 |
4.3 成矿时代 |
4.4 矿床成因浅析 |
4.4.1 海底热水喷流成矿阶段 |
4.4.2 改造-富集成矿阶段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甘肃桦树沟铁铜矿床控矿构造和深部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
1.2 研究区概况 |
1.3 桦树沟铁铜矿床地质研究和找矿预测工作进展 |
1.3.1 矿区地质工作进展 |
1.3.2 西矿段铁铜矿体地质勘探现状 |
1.3.3 前人对矿床控矿构造和深部预测工作评述 |
1.3.4 同位素年代学概况 |
1.4 控矿构造研究思路和深部找矿预测方法 |
1.4.1 控矿构造研究思路 |
1.4.2 深部找矿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
1.5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
1.6 取得的主要成果与认识 |
第二章 矿区构造背景和矿区地质特征 |
2.1 区域构造背景和成矿地质特征 |
2.1.1 区域地层 |
2.1.2 区域构造 |
2.1.3 区域岩浆岩 |
2.1.4 区域矿产 |
2.2 矿区地质特征 |
2.2.1 矿区地层 |
2.2.2 矿区构造 |
2.2.3 矿区岩浆岩 |
第三章 桦树沟西矿段矿床地质和控矿构造特征 |
3.1 西矿段矿床地质特征 |
3.1.1 矿体地质特征 |
3.1.2 矿石矿物特征 |
3.1.3 矿石结构构造 |
3.2 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
3.2.1 岩矿石的化学成分 |
3.2.2 稳定同位素特征 |
3.2.3 矿物包裹体特征 |
3.3 矿床成岩成矿时代研究 |
3.4 西矿段控矿构造特征 |
3.4.1 控矿构造分布特征 |
3.4.2 控矿构造和侵入岩构造的控矿表现规律 |
3.4.3 控矿构造类型划分 |
第四章 矿床成因和成矿类型分析 |
4.1 前人对矿床成因研究的评述 |
4.2 喷流沉积型(SEDEX)矿床特征 |
4.3 铁铜矿床成矿类型研究认识 |
4.4 前人对该矿床成矿模式的研究分析 |
4.5 西矿段铁铜矿床演化阶段研究 |
第五章 深部预测找矿物探方法和相关异常分析 |
5.1 物探方法概述 |
5.2 矿区 2880 中段电法测量试验和异常特征分析 |
5.2.1 1 勘探线铁矿体电法测量和异常特征分析 |
5.2.2 2~ -3 线铁矿体电法测量异常特征分析 |
5.2.3 矿体向西延伸情况推断分析 |
5.3 井中物探异常 |
5.3.1 ZK2-17 井双极梯度装置异常分析 |
5.3.2 ZK2-17 井偶极装置异常分析 |
5.3.3 ZK2-17 实测曲线分析 |
5.3.4 ZK-2-2 井视电阻率、视极化率资料分析 |
5.3.5 ZK2-13 深部铜矿体延伸方向分析 |
5.4 深部找矿预测的相关物探方法研究结论 |
第六章 西矿段铁铜矿体深部预测方法和预测结果 |
6.1 深部预测找矿方法 |
6.2 矿体赋存标志 |
6.3 铁铜矿体深部预测结果及工程布设建议 |
6.3.1 铁铜矿体分布规律 |
6.3.2 西矿段 2~-3 线矿体深部定位预测及预测依据 |
6.3.3 钻孔布设建议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存在问题 |
7.1 结论 |
7.1.1 构造控矿作用研究 |
7.1.2 控矿构造类型划分 |
7.1.3 矿床成因研究 |
7.1.4 深部找矿预测方法探索和地质构造分析+相关物探异常研究相结合 |
7.1.5 矿体深部预测成果 |
7.2 本次遗留问题和不足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云南兰坪盆地多金属矿床主控因素、成矿系列与成矿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历史与现状 |
1.2 存在的问题 |
1.3 选题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1.4 研究概况及实物工作量 |
第二章 成矿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2.1.1 区域地层及构造 |
2.1.2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2.1.3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2.1.4 区域矿产 |
2.2 研究区地质特征 |
2.2.1 地层 |
2.2.2 构造 |
2.2.3 岩浆岩 |
2.2.4 变质作用 |
2.2.5 地球化学特征 |
2.2.6 遥感影像及构造特征 |
2.2.7 矿床基本概况 |
第三章 断裂构造与成矿关系 |
3.1 断裂的序次划分及特征 |
3.1.1 断裂的序次划分 |
3.1.2 断裂的特征 |
3.2 断裂构造控矿分析 |
3.2.1 一级断裂对盆地、矿集区的控制 |
3.2.2 二级断裂对成矿带、矿床的控制 |
3.2.3 三级断裂对矿体的控制 |
3.3 构造组合与成矿作用 |
3.3.1 同生断裂与沉积洼地 |
3.3.2 断裂与褶皱 |
3.3.3 断裂构造与岩性 |
第四章 盆地发展演变 |
4.1 裂谷盆地演化阶段 |
4.2 坳陷盆地演化阶段 |
4.3 前陆盆地演化阶段 |
4.4 盆山转换演化阶段 |
第五章 成矿系列 |
5.1 燕山期与沉积作用有关的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 |
5.1.1 裂谷盆地阶段与沉积作用有关的多金属矿床成矿亚系列 |
5.1.2 坳陷盆地阶段与沉积作用有关的多金属矿床成矿亚系列 |
5.1.3 前陆盆地阶段与沉积作用有关的多金属矿床成矿亚系列 |
5.2 喜山期与沉积、填充交代有关的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 |
5.2.1 盆山转换阶段与沉积作用有关的多金属矿床成矿亚系列 |
5.2.2 盆山转换阶段与填充交代作用有关的多金属矿床成矿亚系列 |
5.3 成矿系列的时空分布特征 |
第六章 矿床成因模式 |
6.1 成矿物质来源 |
6.2 成矿温度、时间和空间 |
6.3 成矿类型 |
6.4 控矿因素 |
6.5 成矿模式 |
第七章 成矿条件及找矿方向 |
7.1 成矿条件分析 |
7.2 找矿标志 |
7.3 找矿方向 |
第八章 结语 |
8.1 主要结论与成果 |
8.2 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版及说明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北祁连山西段金矿床新类型(论文参考文献)
- [1]与弱分异氧化型Ⅰ型花岗质岩有关的钨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研究 ——以皖南竹溪岭为例[D]. 孔志岗. 长安大学, 2020
- [2]西藏查个勒铅锌钼铜矿床特征及成因:来自流体包裹体、矿物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证据[D]. 张永超. 中国地质大学, 2019
- [3]祁连疏勒河地区早古生代地质记录对洋陆过程的约束[D]. 陶刚. 成都理工大学, 2018(01)
- [4]北阿尔金造山型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以贝克滩金矿为例[D]. 王斌.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2)
- [5]甘肃成矿系列研究及矿产勘查新突破[J]. 张新虎,任丰寿,余超,刘建宏,赵彦庆,张发荣,贾志磊. 矿床地质, 2015(06)
- [6]甘肃厂坝铅锌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和矿床成因研究[D]. 成志雁. 兰州大学, 2015(04)
- [7]甘肃桦树沟铁铜矿床控矿构造和深部预测[D]. 韩鹏飞. 长安大学, 2014(02)
- [8]云南兰坪盆地多金属矿床主控因素、成矿系列与成矿模式[D]. 朱多录. 兰州大学, 2012(01)
- [9]北祁连西段鹰咀山金控矿规律与找矿方向[J]. 刘彦兵,王建国,刘玉祥. 现代矿业, 2011(09)
- [10]青藏高原及邻区三阶段构造演化与成矿演化[J]. 李德威.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