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络安全测评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唐安明,袁晓舒,赵伟[1](2022)在《工控网络安全测评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为解决工控系统网络安全测评项目繁杂、对测评人员专业化要求高、测评效率低等问题,对工控系统网络安全体系标准及技术要求进行研究分析。基于IEC 62443-4-2标准开发和设计工控网络安全测评系统,系统具备测评计划管理、测评工具管理、测评报告输出等功能。经运行测试,系统功能完备、简洁易用、可扩展性好,极大地提高了测评效率,能较好地满足测评人员的使用需求。
余池[2](2021)在《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方案推荐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孔斌[3](2021)在《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社会的迅猛发展,信息系统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与此同时,在党政机关、军工单位等重点领域部署了很多高安全等级的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发挥着支撑、保障、服务、监管等重要的作用,一旦出现安全保密隐患,会对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乃至于社会稳定产生严重影响。确保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可靠运行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成为了研究重点和难点。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根据信息系统在国家安全、经济建设、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程度,遭到破坏后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公共利益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危害程度等,由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安全保护等级[1]。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特指第三级、第四级和和第五级信息系统。本文系统地研究了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理论及方法,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结合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特点,融合了十几年的风险评估经验和案例,优化了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改进了评估过程中每个阶段的具体操作步骤,保证了风险评估结果的可信度和实用性,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安全防护和管理的合理建议,为深入高效的开展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提供有力支撑,为国家相关行政部门对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管理决策提供关键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优化了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依据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特点及防护要求,选取了风险评估指标,并构建了多层次指标体系。然后基于该指标体系,将博弈理论引入到风险评估中,把评估人员的防御方法与攻击人员的攻击方法作为攻防博弈的基础,通过构建攻防博弈模型,分析了评估人员及攻击人员在攻防过程中获得的收益及付出的开销,并结合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计算得到信息系统的风险值,使得风险评估过程更加科学合理。(2)提出了应用虚拟化技术的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从虚拟化体系结构入手,全面分析了虚拟化系统在高安全等级网络环境中存在的脆弱性和引入的安全威胁,在传统矩阵法的基础上融入了序值法、层次分析法,利用基于风险矩阵的信息安全风险模型将分析结果进行量化,引入了合理的权重分配策略,得到虚拟化系统在高安全等级网络环境中的定量安全评估结果,为虚拟化系统在高安全等级网络环境中的定量安全评估提供有力参考[2]。(3)提出了面向网络互联互通环境的风险评估模型分析了网络互联互通采用的安全防护技术以及存在的安全问题,在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以及虚拟化系统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研究了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之间、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与虚拟化系统、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与工业控制系统等互联互通的风险评估,提出了不同互联互通情况下的风险评估模型,极大地提高了网络互联互通环境的风险控制能力。(4)设计并实现了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系统基于优化完善的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以及风险评估模型,设计并实现了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原型系统,从关键评估项入手,量化了不同关键评估项扣分的频次,定位了频繁扣分的关键评估项及其对应的安全隐患。通过多维度的有效的网络特征,实现了同类网络安全隐患的预测。同时,基于采集数据,从常见评估问题入手,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出现这些评估问题的原因,对于指导评估人员工作,简化评估人员的业务量提供理论支持。另外,依据信息系统安全级别、风险等级以及影响程度,划分风险控制区域,制定对应的风险控制策略。
张方娇,赵建军,刘心宇,王晓蕾,刘奇旭,崔翔[4](2021)在《基于贝叶斯知识追踪的网安人才能力智能化评估方法》文中指出近年来,网络空间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导致网络空间安全人才(以下简称网安人才)缺口巨大,国家加快网安人才评估的需求愈加强烈。针对当前网安人才能力评估精准度不足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贝叶斯知识追踪CT-BKT(Cybersecurity Talents Bayesian Knowledge Tracing)模型,通过网安人才能力评估时的个性智能化问答过程,该模型可对网安人才的知识状态进行追踪,从而实现对其能力的动态精准评估。为了验证CT-BKT模型的有效性,本文以Web安全为例,梳理了Web安全的知识技能体系并构建了相应题库,实现了一个面向Web安全领域的网安人才技能智能化评估系统CTIES(Cybersecurity Talents Intelligent Evaluation System)。通过对22名网安人员进行Web安全的能力评估,本文提出的CT-BKT知识追踪模型的对网安人才的知识掌握状态的预测准确率较高,CTIES系统能细致且直观地展现网安人才Web安全的知识掌握程度及相应专业技能水平,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网安人才能力评估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午泽强[5](2020)在《等级保护测评项目执行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国内外网络安全形势日益严峻,企事业单位的信息系统面临遭受网络攻击的威胁。2017年正式实施的《网络安全法》规定我国实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制度要求各企事业单位信息系统需要根据相关的等级保护标准及要求进行信息安全建设,而建设是否达到标准需要专业的等级保护测评机构来评判。等级保护测评机构测评执行过程的管理是对作业过程、文档控制、记录控制和过程监督的全流程精细化管理,执行过程的优劣不仅直接影响着测评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也是机构质量体系的体现,多家测评机构也已经因测评质量问题而受到处罚。同时,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要求等级保护测评机构按照《检查机构的认可准则》对机构进行管理,各机构为此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人员和精力。本文主要是在CNAS认可标准基础上针对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机构的测评管理工作,设计实现一套等级保护测评项目执行管理信息系统,一方面帮助测评机构项目管理达到CNAS的认可标准,另一方面可以优化机构的项目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和项目执行效率。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通过参与测评过程,研究了等级保护测评机构的业务流程、项目管理现状;(2)通过研究CNAS关于等级保护测评机构的认可标准,明确测评机构在CNAS标准下的项目管理需求;(3)对等级保护测评机构的测评任务执行过程进行分析,结合相关要求,确定系统需求;(4)按照软件工程要求,进行等级保护测评项目执行管理信息系统架构和功能模块的设计,完成系统的开发与部署,并对系统功能进行测试,确保实现所有的设计目标。
朱磊[6](2019)在《基于工作流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工作是保证国家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的重要保障。针对当前等级保护自动化测评测评过程文档和测评结果管理依赖测评人员的经验、测评机构项目管理不规范、测评结果效率低下、评分计算易出错、风险判定不规范等问题,本文研究并设计了一个基于工作流的等级保护测评系统,以提高测评精准性和效率并实现智能风险报告自动生成。论文首先研究公安部“信息系统安全等级测评报告模版”要求,分析等级保护测评项目从立项到现场测评结果录入或导入以及报告生成的全过程实际需求和流程。接着设计了基于工作流的等级保护测评系统,系统设计包括系统流程、系统结构、系统数据库和系统风险评估模型。然后应用Java EE架构和SQL Server 2012数据库完成系统原型的开发。最后进行系统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能够有效减少测评错误率,测评效率显着提高。
叶辰[7](2020)在《基于等保测评的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研究 ——以PFL保险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信息安全贯穿在保险公司业务、治理和信息管理流程中,对公司的稳健经营、提升业务、公司治理等意义重大。由于保险业的自身特点,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与其它行业的方法会有差异,公司管理层应结合保险公司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制度。虽然目前已有ISO27001等优秀的信息安全标准,但脱离保险公司实际的信息安全建设及管理方法难免会遭遇水土不服,即使是金融业的银行、证券等企业的信息安全建设及管理经验也未必完全适用。所以,按照保险公司信息安全的特点,完善相关信息系统,制定措施对抗潜在信息安全隐患,是当前保险公司信息安全工作的当务之急。保险公司在信息安全制度体系的建设和管理流程中存在诸多风险,包括但不限于和第三方中介公司的系统对接、应用系统的自身缺陷、软硬件适配的失灵、以及被黑客利用安全漏洞发起的攻击等。保险公司的信息安全既要把握整体结构,又要分辨轻重缓急,内容庞大而繁杂。信息安全的提升是一个持续迭代的过程,内容多,周期长,投入多,效果不明显。如何找到一个合适恰当的方法,既能在有限的范围内确保信息安全的有效性,又能使保险公司管理层充分理解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还能找到信息安全的漏洞并按照漏洞的优先级安排优化改进。本文选择国内一家中美合资人寿保险公司(简称PFL保险公司)作为案例,对该公司当前信息系统建设成果的等级保护测试及评估(简称等保测评)的过程及结果展开分析研究,基于等保测评项目对其信息安全体系进行评估,诸如主机系统、网络、应用、数据、物理、制度、机构、人员、系统建设和系统运维等几个方面,并以团险核心业务系统的评估结果为例,进行研究并发现问题,结合公司实际给出改进建议。针对PFL保险公司现有信息安全体系,结合公司业务发展实际,对其等保测评项目进行分析,识别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优先级划分,然后对所识别出的问题逐一进行分析,探寻优化点,给出改进建议,不仅最终帮助PFL公司达成其经营战略,也能为业内中小型保险公司基于等保测评的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提供参考。本研究以案例分析为主,结合文献研究与数据分析。其中,文献研究的目的在于梳理保险行业相关的信息安全建设进展及整体问题,是本研究的起点和基础部分;数据分析包括对公司等保测评发现问题的分析,原因调查记录、归类和总结等。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和研究建议汇总如下:1)等保测评作为国家强制标准,对于改善保险公司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架构,通过加强应用系统安全来提升保险公司抵御信息安全漏洞具有重要意义。2)等保测评从主机系统、网络、应用、数据、物理、制度、机构、人员、系统建设和系统运维等几个方面对保险公司的信息系统及配套服务器、网络设备、安全设备、数据库、机房、重要终端、安全相关人员和管理文档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估,其中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要点与国际上ISO27001等保持基本的一致。3)随着公司的业务迅速发展,保费收入的快速增加,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投入也需要逐渐增加,用来提高公司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作为国家标准之一,等级保护测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能让公司管理层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进而能较容易地获得预算的支持。
王熠[8](2020)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是一种根据信息系统重要性等级来保护信息和信息载体的工作,是评价信息系统安全程度和重要性的常用手段。该工作中重要一环是测评机构根据国家标准和被测单位系统数据出具等级保护报告,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国内的测评机构信息化程度较低。本文为提升测评工程师工作效率和报告准确性,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基于MySQL数据库和Java编程语言开发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信息化,达到使用者将收集到数据录入管理系统就自动生成报告,能够统一管理等级保护测评工作,实现测评流程数据化。本文首先对课题研究背景、课题研究意义、等级保护工作的国内外现状进行分析。之后对等级保护测评管理系统的需求进行分析,规划管理系统的建设原则,确立管理系统的技术路线并进行数据库选型,同时明确等级保护测评流程,按照测评流程设计系统功能和使用流程。进一步对管理系统的架构进行设计,提出管理系统的模块设计、功能结构、菜单设计、流程设计、数据结构与处理逻辑;为计算信息系统等级保护测评得分,建立电力和金融两个行业的等级保护测评权重,并使用贝叶斯公式进行准确性推演。然后采用模块化设计使用Java语言实现管理系统的各种功能,在MySQL数据库中创建相应功能的数据库表,根据管理系统的数据结构与处理的方式,建立各个表格之间的套用关系,实现管理测评过程和生成等级保护报告,最后按照规划好的部署方式进行可用性测试。测试运行情况表明:该管理系统可以满足测评工作者在工作中书写报告的需要,达到设计需求。设计完成的管理系统能够帮助测评机构提高等级保护测评报告的准确性及信息化水平。
李星[9](2019)在《高校职称竞聘测评管理系统设计》文中认为高等院校是国家发展建设人才培养基地,高校教师是培养人才的灵魂工程师。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不断提升,高等院校不仅需要拥有一支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而且更需要有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与教学辅助保障。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和评价体系建立中,职称竞聘测评是重中之重。建设一个科学公正的专业职称竞聘测评管理系统,对学校的长远发展,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稳定优秀教师队伍,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学位论文基于高校教师职称竞聘测评工作需求和预期目标,深入调研了职称竞聘各个阶段的工作实质和具体工作要求,梳理明确了竞聘与测评管理流程。在深入调研信息化管理系统研发技术基础上,运用软件工程与信息化处理技术,给出了高校职称竞聘测评管理系统的体系架构与总体设计方案。系统主要功能包括:用户登录(权限控制),评审项目权重设置,测评参数设置,竞聘人自评,学科评审,综合评审,评审分数查询,测评结果发布等。系统设计中,兼顾了系统安全与保护机制、运行速度、多用户并发操作,以及系统界面优化设计等,以期实现系统的预期目标。职称竞聘测评系统采用Eclipse为开发平台、Java语言进行开发,数据存储选用SQL Server 2008 R2数据库系统。系统运用SpringBoot框架,前端使用HTML+CSS+Javascript+j Query组合技术,与服务器端通过AJAX进行异步交互,用Hibernate与数据库进行连接。职称竞聘测评系统,采用三级管理模式,面向竞聘人、评审专家、管理者三类操作角色,且有权限控制操作。系统以B/S模式运行,简单易用零维护,实现了同步测评、分数统计高效、评审公平公正、评价指标可预先设置和更新、系统扩展性强等目标。
陈钊,曾凡平,陈国柱,张燕咏,李向阳[10](2019)在《物联网安全测评技术综述》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物联网大规模应用于智能制造、智能家居、智慧医疗等产业,物联网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给物联网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安全测评技术是保障物联网安全的重要手段,在物联网应用的整个开发生命周期都需要进行安全测评工作,以保证物联网服务的安全性和健壮性。物联网节点面临计算能力、体积和功耗受限等挑战,智慧城市等应用场景提出了大规模泛在异构连接和复杂跨域的需求。本文首先总结了目前物联网中常用的安全测评方法和风险管理技术;然后从绿色、智能和开放三个方面分析物联网安全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安全问题,并总结了物联网安全测评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二、网络安全测评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安全测评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工控网络安全测评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控网络安全测评研究 |
1.1 IEC 62443系列标准简介 |
1.2 IACS组件安全技术要求 |
1.3 测评系统需求分析 |
2 测评系统的设计 |
2.1 总体架构设计 |
2.2 系统功能设计 |
2.2.1 测评计划管理 |
2.2.2 测评报告 |
2.2.3 知识库管理 |
2.2.4 人员管理 |
2.2.5 结果分析 |
2.2.6 工具管理 |
3 测评系统的实现 |
3.1 软件开发编程 |
3.2 系统运行测试 |
4 结语 |
(3)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论文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风险评估标准及方法研究现状 |
1.2.2 虚拟化系统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
1.2.3 工业控制系统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 |
2 基础理论及方法 |
2.1 相关概念 |
2.1.1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 |
2.1.2 虚拟化技术 |
2.1.3 工业控制系统 |
2.2 方法理论概述 |
2.2.1 层次分析法 |
2.2.2 模糊综合评判法 |
2.2.3 博弈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传统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挑战 |
3.1 传统的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 |
3.1.1 风险评估基本原理 |
3.1.2 存在的不足之处 |
3.2 虚拟化技术带来的变化 |
3.2.1 虚拟化技术对传统信息系统的影响 |
3.2.2 虚拟化技术带来的安全风险 |
3.2.3 虚拟化技术对风险评估的影响 |
3.3 互联互通带来的变化 |
3.3.1 互联互通对网络结构的影响 |
3.3.2 互联互通带来的安全风险 |
3.3.3 互联互通对风险评估的影响 |
3.4 研究问题及解决办法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博弈论的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
4.1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界定及特点 |
4.1.1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界定 |
4.1.2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特点 |
4.1.3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防护要求 |
4.2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指标选取 |
4.2.1 风险评估指标的选取及优化原则 |
4.2.2 风险评估指标的选取步骤 |
4.2.3 风险评估指标的合理性分析 |
4.3 基于博弈论的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
4.3.1 风险评估流程 |
4.3.2 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
4.3.3 风险评估模型分析 |
4.3.4 信息系统风险计算 |
4.3.5 风险评估模型对比 |
4.3.6 实验与分析 |
4.4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评估结果判定 |
4.4.1 检测结果判定 |
4.4.2 专家评估意见 |
4.4.3 评估结论判定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虚拟化技术的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
5.1 虚拟化系统风险评估相关工作 |
5.2 虚拟化系统脆弱性分析 |
5.2.1 虚拟机及内部系统 |
5.2.2 虚拟机监控器 |
5.2.3 虚拟网络 |
5.2.4 虚拟化资源管理系统 |
5.3 虚拟化系统威胁分析 |
5.4 虚拟化系统的风险评估过程 |
5.4.1 确定风险评估指标 |
5.4.2 构建专家二维矩阵 |
5.4.3 风险等级的确定 |
5.4.4 风险量化模型 |
5.5 虚拟化系统评估结果判定 |
5.6 本章小结 |
6 面向互联互通的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 |
6.1 互联互通系统架构及防护要求 |
6.1.1 互联互通系统架构 |
6.1.2 互联互通防护要求 |
6.2 互联互通的安全分析 |
6.2.1 互联互通的风险点 |
6.2.2 互联互通的应用场景 |
6.3 不同应用场景的互联互通风险评估 |
6.3.1 多个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
6.3.2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与虚拟化系统互联互通 |
6.3.3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与工业控制系统互联互通 |
6.3.4 风险评估策略及结果判定 |
6.4 本章小结 |
7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安全保密风险评估系统的设计 |
7.1 信息系统评估内容的关联分析 |
7.1.1 模型构建 |
7.1.2 关联分析方法 |
7.1.3 关联分析结果 |
7.1.4 结论 |
7.2 评估团队能力评估 |
7.2.1 已有相关研究工作 |
7.2.2 模型构建 |
7.2.3 能力分析 |
7.2.4 结论 |
7.3 信息系统安全隐患的关联分析 |
7.3.1 关键评估项分析与感知 |
7.3.2 常见安全隐患的分析与感知 |
7.3.3 结论 |
7.4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风险控制建议 |
7.4.1 风险控制策略 |
7.4.2 风险控制应用实例 |
7.5 本章小结 |
8 总结与展望 |
8.1 研究总结 |
8.1.1 风险评估模型总结分析 |
8.1.2 研究结论 |
8.1.3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全国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评价指标体系 |
附录 B 全国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评价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
附录 C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保密管理情况检查表 |
附录 D 评分对照表 |
索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基于贝叶斯知识追踪的网安人才能力智能化评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相关工作 |
2.1 网络安全竞赛 |
2.2 网络空间安全认证 |
3 CT-BKT知识追踪模型 |
3.1 CT-BKT模型结构 |
3.2 CT-BKT模型应用 |
4 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知识领域模型 |
4.2 系统实现 |
4.2.1 预处理子系统 |
4.2.2 智能化测评子系统 |
4.2.3 能力评估子系统 |
5 实验与分析 |
5.1 实验设计 |
5.1.1 实验对象及数据集 |
5.1.2 题目设置 |
5.2 测评结果分析 |
5.2.1 知识追踪模型结果比较 |
5.2.2 网安人才技能评估 |
5.3 缺陷分析 |
6 结束语 |
(5)等级保护测评项目执行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等级保护测评项目管理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 |
1.4 文章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理论与技术 |
2.1 等级保护测评相关理论 |
2.2 CNAS关于等级保护测评机构的认可标准分析 |
2.3 PERT网络分析 |
2.4 PERT SpringMVC+Spring+MyBatis框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分析 |
3.1 系统分析方法 |
3.2 业务流程分析 |
3.3 功能需求分析 |
3.3.1 系统管理功能需求 |
3.3.2 项目执行管理功能需求 |
3.3.3 测评过程管理功能需求 |
3.3.4 项目统计分析功能需求 |
3.3.5 项目文档管理功能需求 |
3.3.6 测评人员管理功能需求 |
3.4 非功能需求分析 |
3.4.1 系统性能需求 |
3.4.2 系统安全性需求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系统设计原则 |
4.1.1 先进性与合理性 |
4.1.2 稳定性与可维护性 |
4.1.3 实用性 |
4.1.4 可扩展性 |
4.1.5 安全性 |
4.2 系统软件架构设计 |
4.2.1 系统表现层设计 |
4.2.2 系统业务层设计 |
4.2.3 系统数据层设计 |
4.3 系统拓扑结构设计 |
4.4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5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5.1 概念结构设计 |
4.5.2 逻辑结构设计 |
4.5.3 物理结构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5.1 系统开发环境 |
5.2 系统模块实现 |
5.2.1 系统管理模块 |
5.2.2 项目执行管理模块 |
5.2.3 测评过程管理模块 |
5.2.4 项目统计分析模块 |
5.2.5 项目文档管理模块 |
5.2.6 测评人员管理模块 |
5.3 系统测试 |
5.3.1 项目统计分析模块功能测试 |
5.3.2 项目执行管理模块功能测试 |
5.3.3 测评过程管理模块功能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6)基于工作流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主要研究现状 |
1.3 论文工作与组织结构 |
第二章 需求分析 |
2.1 测评工作流程分析 |
2.1.1 测评工作流程 |
2.1.2 以往工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
2.1.3 系统研究和设计的意义 |
2.2 系统用例分析 |
2.3 系统活动图 |
2.4 系统ER图 |
2.5 系统性能需求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设计 |
3.1 体系结构设计 |
3.2 系统流程设计 |
3.3 功能模块设计 |
3.3.1 基础数据维护模块 |
3.3.2 系统基本信息模块 |
3.3.3 等级测评项目模块 |
3.3.4 任务管理模块 |
3.3.5 工作流模块 |
3.3.6 智能分析模块 |
3.4 数据库设计 |
3.4.1 被测单位信息 |
3.4.2 被测系统信息 |
3.4.3 资产/测评对象 |
3.4.4 测评项目 |
3.4.5 工作流模块 |
3.4.6 智能分析模块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实现与测试 |
4.1 系统实现 |
4.1.1 系统界面实现 |
4.1.2 系统关键代码实现 |
4.2 系统测试与结果比对 |
4.2.1 测评准确性对比 |
4.2.2 报告编写耗时对比 |
4.2.3 风险分析辅助性对比 |
4.2.4 灵活性对比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工作与结论 |
5.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7)基于等保测评的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研究 ——以PFL保险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内容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内容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方法 |
二、实证分析 |
三、逻辑归纳方法 |
第二章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现状及等保测评简介 |
第一节 信息安全风险 |
一、什么是信息安全风险 |
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 |
第二节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现状 |
一、国外现状 |
二、国内现状 |
三、国内保险业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现状 |
第三节 等保测评简介 |
一、什么是等级保护 |
二、什么是等保测评 |
三、等级保护的发展 |
第三章 PFL保险公司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现状 |
第一节 案例公司---PFL保险公司简介 |
第二节 公司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现状 |
一、信息化工作规章制度 |
二、基础硬件、网络结构和安全配置情况 |
三、业务系统情况介绍 |
四、数据存储、备份与灾备计划 |
五、信息系统重大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 |
六、机房建设情况 |
第四章 PFL保险公司的等保测评项目 |
第一节 PFL保险公司等保测评项目概述 |
一、项目目标 |
二、测评范围 |
三、测评方法 |
四、单元评估 |
五、整体评估 |
第二节 PFL保险公司等保测评项目详细分析研究 |
一、总体评价 |
二、测评对象选择 |
三、单元评估详述 |
四、整体评估 |
五、总体分析 |
六、非符合项的优化建议 |
第五章 结论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8)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和结构 |
第2章 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
2.1 管理系统建设原则 |
2.2 管理系统需求分析和技术路线 |
2.2.1 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
2.2.2 管理系统技术路线 |
2.2.3 数据库选型 |
2.3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业务流程 |
2.4 管理系统功能和使用流程 |
2.4.1 管理系统功能 |
2.4.2 管理系统使用流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
3.1 引言 |
3.2 系统模块设计图 |
3.3 系统功能结构图 |
3.4 系统菜单设计图 |
3.5 系统流程设计图 |
3.6 数据结构与处理逻辑图 |
3.6.1 数据结构逻辑 |
3.6.2 数据处理逻辑 |
3.7 建立测评权重 |
3.7.1 贝叶斯公式推演 |
3.7.2 电力行业和金融行业测评项权重结果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
4.1 引言 |
4.2 实现难点 |
4.3 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
4.3.1 系统管理模块 |
4.3.2 业务管理模块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管理系统测试运行 |
5.1 搭建测试环境 |
5.2 测试内容 |
5.2.1 创建用户测试流程 |
5.2.2 生成报告测试流程 |
5.2.3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指标定量选择 |
5.2.4 性能测试标准 |
5.3 测试结果 |
5.3.1 创建用户测试 |
5.3.2 生成报告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高校职称竞聘测评管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1.1 选题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本文主要工作与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系统总体需求与目标 |
2.1 需求分析与实现目标 |
2.2 系统功能需求 |
2.2.1 业务需求分析 |
2.2.2 系统功能结构 |
2.2.3 用户类型分析 |
2.2.4 系统用例分析 |
2.3 测评指标分析 |
2.4 安全性与实时性需求 |
章末小结 |
第三章 方案设计 |
3.1 总体方案 |
3.1.1 设计思想 |
3.1.2 系统总体构成 |
3.2 系统体系结构 |
3.2.1 B/S模式 |
3.2.2 SpringBoot框架 |
3.2.3 后台三层框架 |
3.3 网络结构设计 |
3.4 主要功能模块结构 |
3.4.1 个人申报子系统 |
3.4.2 评审管理子系统 |
3.4.4 测评管理子系统 |
3.5 测评指标设计 |
3.5.1 指标体系的建立 |
3.5.2 测评成绩统计 |
3.6 用户权限的分配 |
章末小结 |
第四章 数据存储与数据库设计 |
4.1 数据存储 |
4.2 数据库设计 |
4.3 数据库连接 |
4.4 并发控制 |
章末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安全与保护机制 |
5.1 系统的操作安全性 |
5.2 数据存储安全 |
5.2.1 数据加密 |
5.2.2 数据备份与恢复 |
5.3 网络安全控制 |
5.4 系统安全保护机制 |
5.4.1 操作系统安全性 |
5.4.2 Web服务器安全性 |
5.4.3 数据库安全性 |
章末小结 |
第六章 原型系统实现 |
6.1 开发环境 |
6.2 系统登录模块 |
6.3 个人申报子系统 |
6.4 评审管理子系统 |
6.5 测评管理子系统 |
章末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7.2 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物联网安全测评技术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物联网安全测评技术 |
2.1 设备安全测评 |
2.2 网络安全测评 |
2.3 数据安全测评 |
2.4 服务安全测评 |
2.5 漏洞管理和风险评估技术 |
2.6 安全测评标准 |
3 物联网安全保障技术测评需求 |
3.1 绿色节点 |
3.1.1 轻量级的密钥分发及管理 |
3.1.2 轻量级密码算法 |
3.1.3 轻量级认证算法 |
3.2 智能网络 |
3.2.1 智能网关 |
3.2.2 智能路由 |
3.2.3 边缘计算 |
3.3 开放平台 |
3.3.1 开放平台 |
3.3.2 安全问题 |
3.4 测评需求 |
4 物联网安全测评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研究方向 |
4.1 安全测评 |
4.2 绿色、智能、开放技术的安全测评 |
5 总结与展望 |
四、网络安全测评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工控网络安全测评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唐安明,袁晓舒,赵伟. 技术与市场, 2022(01)
- [2]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方案推荐系统研究[D]. 余池. 湖北大学, 2021
- [3]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研究[D]. 孔斌.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6)
- [4]基于贝叶斯知识追踪的网安人才能力智能化评估方法[J]. 张方娇,赵建军,刘心宇,王晓蕾,刘奇旭,崔翔. 信息安全学报, 2021(01)
- [5]等级保护测评项目执行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午泽强. 山西大学, 2020(08)
- [6]基于工作流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朱磊. 广西大学, 2019(02)
- [7]基于等保测评的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研究 ——以PFL保险公司为例[D]. 叶辰.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7)
- [8]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王熠.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9]高校职称竞聘测评管理系统设计[D]. 李星. 大连交通大学, 2019(08)
- [10]物联网安全测评技术综述[J]. 陈钊,曾凡平,陈国柱,张燕咏,李向阳. 信息安全学报,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