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压互感器二次压降对电能计量准确度的影响及防范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陆月朋[1](2021)在《配电网电能计量系统误差分析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子式电能表的普遍使用使得原有针对感应式电能表的电能计量误差分析不再适合,因此,开展现代电能计量系统误差分析颇为重要。基于此,以某地区配电网电能计量系统为研究对象,阐述了电能计量系统的主要组成、元器件误差产生机理及其主要原因,得到了电能计量的综合误差定义。深入分析了供电线路接线方式、中性点接地方式对电能计量系统的影响,结合实例对其进行判定。最后,结合不确定度理论评判电子式电能表、电流互感器等器件的检定精度,为后续计量改进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王朋[2](2020)在《电能计量装置防直流偏磁窃电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生活、生产对电量的需求增多,窃电现象也越来越严重。虽然供电企业对于常见的窃电手段,都有相对应的防治方法,但是,对利用直流偏磁方法窃电的新型窃电方式尚无有效的检测手段。为了及时发现并有效避免这种非法用电对电力企业在经济上造成的损失,本文从维护电力用户用电的公平性及电力系统在生产过程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角度出发,从技术上提出了解决方案,并研究开发出一款基于STM32的防强磁窃电装置。该防窃电装置通过对电能计量装置进行实时监测,采集波形进行处理、分析、比较及判断,实现检测电能计量装置是否存在强磁窃电的目的;在发现直流偏磁窃电后,装置通过通信串口向工作人员发出警示,并根据设定的窃电补偿公式及采集的数据进行被窃电量的计算,供电企业可以利用该被窃电量,追回经济损失。首先,本文对直流偏磁窃电干扰的基本原理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计量用CT的传变特性受外界直流偏磁干扰时的电磁传变特点,并建立计量用电流互感器仿真模型,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然后,基于计量用CT受直流偏磁干扰后输出波形的变化规律,提出了一种有效防治直流偏磁窃电的方法。然后,本文基于防直流偏磁窃电方法,研发设计防窃电装置。研发内容主要包括软、硬件两大方面。硬件包括对主要模块的芯片进行选择和相关的电路设计。选择STM32F407作为主控模块的芯片,通过搭建相应的外围电路,构成防窃电装置的主控模块;通过比较PCB罗式线圈和磁位计的工作特性,选择磁位计为采样模块的采集元件;选择AD7606为主控模块和采样元件中间枢纽;设计数据预处理电流,对采样元件采集的数据进行简化处理。软件方面,根据提出的方法实现过程,设计上行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及窃电补偿子程序的实现思路和流程。最后,通过对装置硬件主要模块的测试及装置整体的监测效果,验证装置的可行性,证明设计的防窃电装置达到预期的效果,并提出进一步的研究设想,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方向。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3](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认为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刘刚[4](2018)在《三相三元件组合互感器的误差特性检测方法及结构优化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配电网系统作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覆盖范围广、售电量大,准确检测并降低配电网系统中的互感器误差,是电能计量领域的关键技术之一。三相三元件组合互感器在配电网中大量使用,其误差特性的传统检测方法包括单相法和间接法。单相法检测没有考虑电磁场对误差的影响,导致检测结果不能准确反映其真实误差特性;间接法检测得到的是互感器误差的最大范围,仍不是真实误差,且存在测试难度较大、数据可靠性差等缺点。采用现有方法不能准确检测三相三元件组合互感器的真实误差特性,导致三相三元件组合互感器在实际状态下的误差性能仍不清楚。因此,研究三相三元件组合互感器的误差检测方法及性能改进,保证其在运行工况下良好的计量性能和电能贸易的公平公正,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工程价值。本文以广泛应用的三相三元件组合互感器(三柱铁芯结构)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采用单相法和间接法检测三相三元件组合互感器误差存在的问题;然后,在三相法检测原理分析基础上,研制了额定电压为10kV的高压标准电流互感器,搭建了基于标准互感器的三相三元件组合互感器误差三相法检测试验平台;其次,开展了不同负荷下三相三元件组合互感器误差特性的检测和分析;最后,针对三柱铁芯结构三相三元件组合互感器的缺点,提出新型三柱体铁芯结构的三相三元件组合互感器设计方案,并开展其误差特性的仿真分析。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仿真和试验分析发现传统法不能准确检测三相三元件组合互感器误差特性,指出宜采用三相法检测三相三元件组合互感器的误差特性。研究表明:单相法检测三相三元件组合互感器的电压误差是两相绕组串联后的误差,各绕组实际承担电压均不为额定电压,实际承担负荷约为施加负荷的2倍,忽略了电流(压)对电压(流)互感器误差的影响;采用间接法计算得到的结果偏大,从而造成采用单相法和间接法检测结果评价三相三元件组合互感器计量性能是否合格的结论相互矛盾。三相法检测时模拟三相三元件组合互感器的实际工况,检测结果能够真实反映其误差特性,采用三相法检测三相三元件组合互感器误差特性具备更加合理性和有效性。(2)成功研制了用于三相法检测的、额定电压为10kV的高压标准电流互感器,搭建了基于标准互感器的三相三元件组合互感器误差三相法检测试验平台。研制的高压标准电流互感器的一次绕组与二次绕组和铁心之间增加了接地屏蔽层,并将屏蔽层通过补偿绕组接地,解决了泄漏电流影响难题,且满足规程对0.05S级标准电流互感器的误差要求;搭建的基于标准互感器的三相三元件组合互感器误差三相法检测试验平台,满足有效开展三相三元件组合互感器三相法误差检测的要求。(3)基于三相法检测分析发现了三相三元件组合互感器在变负荷下的误差规律性。研究表明:泄漏电流使电流互感器的误差向负方向偏移,且泄漏电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次电流较小时;三相三元件组合互感器电压误差随电流线性变化,各相电压误差相差较大,其中两相的误差变化量代数和约等于第三相的误差变化量;一次负荷不平衡会影响三相三元件组合互感器的电压误差,不会影响其电流误差;电流互感器二次负荷不平衡不会影响电流误差,但电压互感器二次负荷不平衡会使电压误差线性改变。(4)提出了新型三柱体铁芯结构的三相三元件组合互感器结构设计,获得了新型三柱体铁芯结构组合互感器的电压互感器铁芯磁场和电压误差特性。针对传统三柱铁芯结构三相三元件组合互感器不完全对称的缺点,提出了新型三柱体铁芯结构的三相三元件组合互感器结构优化设计方案,其优点一是电压互感器铁芯为三柱体铁芯结构,具有完全对称且立体性;二是电流互感器为等边三角形布局,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的位置具有关于各相的对称性。通过开展新型三柱体铁芯结构的三相三元件组合互感器电压互感器铁芯磁场和电压误差特性仿真分析,发现新型结构三相三元件组合互感器电压互感器铁芯的磁场分布更均匀,具有更好的误差特性。
李蚌蚌[5](2017)在《电力计量装置在线监测与状态评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文中研究指明电力计量装置的在线监测系统的应用是电网企业针对电能计量装置进行智能化、信息化管理的重要阶段之一,在线监测系统作为一种必要和有效的工具,运用先进、自动化的在线监测技术对电能表内部的电能数据,比如交流模拟量、电能量数据进行采集和处理,获取实时的用电信息为电力计量装置管理工作带来重大改变。但是结合某省的电力计量装置的管理经验发现单纯的在线监测系统已经无法满足电力企业提高管理精益化程度的需求,电力企业不仅需要对基本电能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分析还需要对电能表的运行误差进行在线自动化的校验,对电能表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状态评估分析。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优化电力计量装置在线监测业务和在线校验业务的数据采集流程,为了更加合理的解决通信规约不一致,多种类多型号计量装置的接入问题,设计和实现了一种支持热插拔的协议适配方案。对计量装置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流程进行抽象化处理,形成计量装置、通信通道、通信协议的三层采集流程模型,通信通道和通信协议都做成独立可组合的组件。根据实际业务需求组合相应的通道组件和协议组件,降低通道、协议与业务系统之间的耦合性以达到屏蔽底层设备实现协议的差异化,向上层业务数据处理分析提供标准统一格式的数据。(2)分析影响电力计量装置运行状态的因素,借鉴层次分析法对电力计量装置进行状态评估,电力计量装置由电能表、电压电流互感器、二次回路等部件组成,结合其他电力业务系统查阅资料分析抽取能反映计量装置各组成部件运行准确可靠程度的状态量,例如影响电能表运行状态的主要有基本误差、批次误差、在线监测异常、运行误差、电能表用户信誉等状态量。根据这几个状态量构造部件的状态评估模型和方法得到部件的评分结果,最终综合各组成部件的运行状态评估得分评估电力计量装置整体运行状态。(3)在以上研究基础上,设计和实现一套电力计量装置在线监测与状态评估原型系统。系统功能从传统的电力计量装置监测业务为基础,拓展到电力计量装置远程校验、电力计量装置运行状态评估等多种业务,并通过实际的应用来验证系统的实用性和便捷性。
吴嘉颖[6](2016)在《江门地区计量误差产生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能计量对电厂、电网及消费者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电能作为一种商品,由于本身的特性,并不能像一般商品那样按个或斤出售。这时电能计量器具的诞生,成功地解决了电能计量问题。然而依然存在的问题是电能的准确计量。电能的出现促进了工业的发展,工业发展需要的大量电能,也同时促进了电力企业的发展。由于大量需求,无节制地用电且不同时段不同的需求,使得在现代电力系统中,负荷剧烈变化使负荷峰平谷的用电量值相差很大,大量的非线性负荷促使电流、电压的波形严重畸变,这些因素使电能计量误差明显增大,对此,若仍然按照一个标准计费,则显得不合理。因此,如何降低电能计量误差,保证其准确性成为了一个新的问题。本课题研究正对应此需求,以理论分析和实验过程为依据对计量误差进行分析。文章所做的主要工作如下:1、通过对计量装置的结构及工作原理进行系统的分析,找出影响计量装置产生误差的原因。2、对江门供电局供电线路、中性点的接地方式以及互感器实际变比变化等方面,对引起电能计量误差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产生计量误差的原因有:(1)电能计量装置本身存在的误差,如由于计量装置材料和工艺水平的原因引起的潜动,起动,计量精度过低。(2)没有选配合适的计量器具。(3)由于中性点接地方式引起的零序电流带来的计量误差。(4)互感器实际变比变化引起的误差等。3、以三相三线电子式电能表为样本,在三相校验台上进行实验。4、针对目前情况,提出降低计量误差的方法:(1)选择精度合适的计量装置。(2)选择合适的互感器。(3)采用三相四线接线方式避免零序电流造成的误差。(4)减少电压互感器二次压降带来误差。(5)用现代化的电能计量系统加强对计量点多的监控。
李永森[7](2016)在《电容式电压互感器误差特性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容式电压互感器(CVT)具有误差调节便利,绝缘可靠性高,设备成本低等优点,普遍应用于110kV及以上的高压电网中。相比于电磁式电压互感器(PT),CVT结构更为复杂(存在电容分压器、补偿电抗器等部件),其准确度更易受频率、环境温度、绝缘状态、二次负载、电场、污秽与环境湿度等因素的影响。电力互感器测量结果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电力设备的电能计量与保护动作。因此,研究各个因素对CVT误差特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工程实际意义。论文包括以下内容:(1)深入分析CVT的物理结构与工作原理,研究自身电气参数(绝缘状态、二次负载)以及外界工作环境(频率、环境温度、外部电场、污秽与环境湿度)对其准确度的影响机理。通过搭建简化的CVT等效模型,从电路的角度分析了二次输出电压的幅值和相位与设备自身电气参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各影响因素通过改变CVT等效电气参数来影响其二次输出的电压幅值与相位,导致其准确度发生偏移。(2)在建立传统CVT数学模型的基础上,结合环境温度、绝缘状态、二次负载、电场、污秽与环境湿度等因素,搭建了CVT等效电气参量对误差特性影响的仿真模型。通过建立不同影响因素与等效电气参量之间的关系,选取了电容分压器的介质损耗、电容量与二次负载对CVT准确度的影响进行仿真。通过仿真分析得出当其他条件一定时,CVT二次输出的准确度与分压电容C1/C2介损值、电容量、二次负载容量与功率因数的影响关系。(3)搭建了低电压等级CVT误差特性试验平台,开展了不同电容量与介质损耗对CVT误差特性的影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CVT电容分压器的介质损耗对其比值差影响较小,相位差影响较大,高、低压电容介损值超过0.12%0.15%时存在超差风险,应做详细准确度试验;CVT电容分压器的电容量对其比值差影响较大,相位差影响较小,高、低压电容电容量变化率的差值超过0.08%0.1%时存在超差风险,应做详细准确度试验。(4)搭建了220k V等级CVT误差特性试验平台,开展了不同环境温度与二次负载对CVT误差特性的影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环境温度对电容分压器电容量、介损值与CVT准确度的影响有限。在运行温度范围内,不会导致CVT的比值差和相位差超出规程值,但对于环境恶劣、昼夜温差大的地区,以及存在其他影响因素协同作用情况下,也存在超差危险。二次负载对CVT的准确度具有一定影响,负荷在额定范围内不会导致CVT超差。但应特别注意轻载或空载以及功率因数小于0.8等情况下CVT存在超差危险。因此,现场安装运行的CVT必须根据其设计二次负载范围控制其所带负荷的类型与容量。
李兆明[8](2016)在《浅谈供电系统电能计量误差》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高的提升,需求也就越来越多,用电量也是相当的庞大,由于供电系统电能计量是电力企业经营的主要测量工具,所以对如今电力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直接影响到装置计量准确性,其计量的结果的准确性也就变成了电力企业管理部门关心重点问题之一。供电系统电能计量是很重要的技术,本文主要分析电力系统电能计量的现状且对于现状出现的计量误差进行探讨,同时提出能提高装置计量准确性的有效途径。
李光,石培杰,孙鹏,祖树涛[9](2014)在《CVT二次电压异常原因及对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一起500 k V电容式电压互感器(简称CVT)二次电压异常故障,通过现场检查、红外测温及带电测试等手段,确定二次电压异常的原因为二次回路小刀闸触头氧化所致,总结了二次电压出现异常时查找故障的方法和顺序,提出一种取代二次小刀闸的改造方案,该方案能有效提高设备安全运行状态,同时对提高关口电能计量水平有积极意义。
郝敏,郝小冬,葛丽娟,张永,李海军,宗哲英[10](2014)在《电压互感器二次零压降智能计量装置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电压互感器的二次导线的电压降是导致电能计量误差的重要因素,而现有的补偿措施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针对这一现状改进了电能计量装置,在计量装置的电压回路上串联零压降装置,即采用运算放大器电压跟随降压的方式,使整个电压互感器二次侧传输线路综合等效阻抗为无穷大,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电流降为0,从而实现电压互感器二次信号传输的电压降为0,减小了电能计量的误差。本文实例分析了内蒙古薛家湾供电局的杨四海变电站电压互感器电能计量装置改进前后的测量数据,每月可减少电量损失10.1万度,经效益较为明显。
二、电压互感器二次压降对电能计量准确度的影响及防范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压互感器二次压降对电能计量准确度的影响及防范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配电网电能计量系统误差分析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电能计量系统的主要组成及其接线 |
1.1 主要组成 |
1.2 接线方式 |
2 电能计量系统误差分析 |
2.1 主要组成部分的误差描述 |
2.1.1 电子式电能表误差描述 |
2.1.2 电流互感器误差描述 |
2.2 电能计量系统综合误差 |
3 某地区配电网电能计量系统误差分析 |
3.1 接线方式对电能计量的误差分析 |
3.2 中性点接地方式对电能计量的误差分析 |
3.3 实例分析 |
(1)实例1:二次回路压降带来的电能计量误差 |
(2)实例二:中性点接地方式带来的电能计量误差 |
4 基于不确定度的电能计量系统检定研究 |
4.1 电子式电能表测量检定评价 |
4.2 电流互感器测量检定评价 |
5 结 语 |
(2)电能计量装置防直流偏磁窃电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工作 |
第二章 直流偏磁窃电分析 |
2.1 概述 |
2.2 电能计量与电流互感器 |
2.3 电流互感器误差分析 |
2.3.1 电流互感器工作原理 |
2.3.2 误差分析 |
2.4 仿真模型 |
2.4.1 铁芯特性模型 |
2.4.2 仿真分析 |
2.5 防窃电方法理论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防窃电装置设计 |
3.1 防窃电总体方案设计 |
3.2 软硬件设计需求 |
3.3 采样模块设计 |
3.4 信息预处理电路的设计 |
3.5 A/D转换模块的设计 |
3.6 主控模块设计 |
3.7 系统软件设计 |
3.7.1 上行数据采集 |
3.7.2 数据分析比较 |
3.7.3 窃电补偿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装置开发与实验测试 |
4.1 采样互感器实验 |
4.2 预处理电路实验 |
4.3 装置的实测测试 |
4.4 进一步的研究设想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
致谢 |
附录 |
(3)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4)三相三元件组合互感器的误差特性检测方法及结构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误差的影响因素 |
1.2.1 电流互感器误差的影响因素 |
1.2.2 电压互感器误差的影响因素 |
1.3 典型工况下各种类型互感器的误差特性分析研究现状 |
1.3.1 直流偏磁下电流互感器的误差特性分析 |
1.3.2 谐波条件下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的误差特性分析 |
1.3.3 不同负荷下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的误差特性分析 |
1.3.4 组合互感器的误差特性分析 |
1.4 互感器误差检测方法现状分析 |
1.4.1 单相电流互感器和单相电压互感器误差检测方法分析 |
1.4.2 组合互感器误差检测方法分析 |
1.5 三相三元件组合互感器误差检测方法存在的问题 |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 |
2 三相三元件组合互感器误差的传统法检测及分析 |
2.1 引言 |
2.2 三相三元件组合互感器误差的传统法检测原理及试验设备 |
2.2.1 单相法的检测原理 |
2.2.2 间接法的检测差原理 |
2.2.3 传统法检测的试验设备 |
2.3 基于传统法检测的三相三元件组合互感器误差特性分析 |
2.3.1 基于单相法检测的三相三元件组合互感器误差特性分析 |
2.3.2 基于间接法检测的三相三元件组合互感器误差特性分析 |
2.4 小结 |
3 三相三元件组合互感器误差的三相法检测理论分析及试验平台 |
3.1 引言 |
3.2 三相三元件组合互感器误差的三相法检测原理 |
3.3 基于三相法检测的三相三元件组合互感器误差特性分析 |
3.3.1 电压误差特性分析 |
3.3.2 电流误差特性分析 |
3.4 基于标准互感器的三相三元件组合互感器误差三相法检测试验平台 |
3.4.1 高压标准电流互感器研制 |
3.4.2 基于标准互感器的三相法误差检测试验平台 |
3.5 小结 |
4 不同负荷下三相三元件组合互感器的三相法检测误差特性分析 |
4.1 引言 |
4.2 正常负荷工况下三相三元件组合互感器的三相法检测误差特性分析 |
4.2.1 额定负荷工况下互感器误差特性分析 |
4.2.2 不同额定电压和电流百分数下互感器误差特性分析 |
4.2.3 三相法和传统法误差检测结果对比分析 |
4.3 一次负荷不平衡下三相三元件组合互感器的三相法检测误差特性分析 |
4.3.1 一次负荷不平衡下电压互感器的误差特性分析 |
4.3.2 一次负荷不平衡下电流互感器的误差特性分析 |
4.4 二次负荷不平衡下三相三元件组合互感器的三相法检测误差特性分析 |
4.4.1 二次负荷不平衡下电压互感器的误差特性分析 |
4.4.2 二次负荷不平衡下电流互感器的误差特性分析 |
4.5 小结 |
5 新型三柱体铁芯结构三相三元件组合互感器结构优化设计研究 |
5.1 引言 |
5.2 三相三元件组合互感器结构优化设计方案 |
5.3 传统三柱铁芯和新型三柱体铁芯结构三相三元件组合互感器仿真模型的搭建 |
5.3.1 电流互感器仿真模型搭建 |
5.3.2 电压互感器仿真模型搭建 |
5.3.3 传统三柱铁芯结构三相三元件组合互感器仿真模型搭建 |
5.3.4 新型三柱体铁芯结构三相三元件组合互感器仿真模型搭建 |
5.4 传统和新型结构三相三元件组合互感器的电压互感器铁芯磁场仿真对比分析 |
5.4.1 观测平面及仿真参数设置 |
5.4.2 传统三柱铁芯和新型三柱体铁芯磁场分布仿真及对比分析 |
5.5 传统和新型结构三相三元件组合互感器电压误差特性仿真对比分析 |
5.5.1 正常负荷工况下的误差特性仿真分析 |
5.5.2 一次负荷不平衡下的误差特性仿真分析 |
5.5.3 二次负荷不平衡下的误差特性仿真分析 |
5.6 小结 |
6 结论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目录 |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负责或参研的主要科研项目 |
C.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D.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
(5)电力计量装置在线监测与状态评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2 电力计量装置在线监测与在线校验方案设计 |
2.1 概述 |
2.2 分层协议适配方案设计 |
2.3 在线监测方案设计 |
2.4 在线校验方案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3 电力计量装置状态评估方案设计 |
3.1 概述 |
3.2 电能表评估 |
3.2.1 状态量的选取 |
3.2.2 状态评估方法 |
3.3 电压电流互感器评估 |
3.3.1 状态量的选取 |
3.3.2 状态评估方法 |
3.4 二次回路评估 |
3.5 计量装置整体评估 |
3.6 评估流程 |
3.7 本章小结 |
4 在线监测与状态评估系统需求分析与系统设计 |
4.1 概述 |
4.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4.3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4.4 系统总体功能设计 |
4.5 系统详细功能设计 |
4.5.1 基础信息模块 |
4.5.2 告警管理模块 |
4.5.3 系统管理 |
4.6 采集子系统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5 在线监测与状态评估系统实现及应用 |
5.1 概述 |
5.2 总体逻辑架构 |
5.3 系统功能实现 |
5.3.1 基础信息模块 |
5.3.2 在线监测模块 |
5.3.3 在线校验模块 |
5.3.4 告警管理模块 |
5.3.5 状态评估模块 |
5.3.6 系统管理模块 |
5.4 采集子系统实现 |
5.5 系统应用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6)江门地区计量误差产生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电能计量的重要性 |
1.2 电能计量装置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
1.3 江门供电局的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电能计量装置的计量原理及产生误差的原因 |
2.1 电能计量装置的定义及接线方式 |
2.1.1 单相有功计量方式 |
2.1.2 三相三线有功计量方式 |
2.1.3 三相四线有功计量接线方式 |
2.2 电能计量综合误差的计算 |
2.3 电能表的误差分析 |
2.3.1 感应式电能表的基本误差分析 |
2.3.2 电子式电能表的误差来源 |
2.4 互感器的误差分析 |
2.5 合理搭配电能计量器具,降低计量误差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江门地区计量误差的原因分析 |
3.1 江门电网现状分析 |
3.2 供电线路对计量误差的分析 |
3.2.1 电能表接线错误造成的误差 |
3.2.2 二次压降引起的计量误差 |
3.3 中性点的接地方式对计量误差的影响 |
3.3.1 零序电流产生的原因 |
3.3.2 零序电流对计量误差的影响 |
3.3.3 江门供电局接地方式及现场测试分析 |
3.4 互感器实际变比变化带来的误差 |
3.4.1 电流互感器变比的实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能表断相误差试验分析 |
4.1 实验准备 |
4.2 实验过程 |
4.2.1 电能表误差检定测试 |
4.2.2 电能表断相时电压及误差 |
4.2.3 电能表失压状态下的校核常数试验 |
4.3 实验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降低江门电网计量误差的措施 |
5.1 选择精度合适的计量装置 |
5.2 选择合适的互感器 |
5.3 采用三相四线接线方式避免零序电流造成的误差 |
5.4 减少电压互感器二次压降带来误差 |
5.4.1 增加铜芯线的数量,降低导线总阻抗 |
5.4.2 减小二次回路中的阻抗 |
5.4.3 减小二次回路的电流 |
5.4.4 装设电子式电能表 |
5.4.5 定期检测二次侧压降 |
5.5 利用现代化的电能计量系统加强对计量点多的监控 |
5.5.1 电能计量系统的功能 |
5.5.2 电能计量系统的特点 |
5.6 改造实例效益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电容式电压互感器误差特性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CVT误差特性影响因素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CVT误差特性影响因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CVT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2.2 CVT的结构原理 |
1.2.3 CVT误差特性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CVT误差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
2.1 引言 |
2.2 CVT的工作原理 |
2.3 CVT误差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
2.3.1 频率对CVT误差特性的影响 |
2.3.2 环境温度对CVT误差特性的影响 |
2.3.3 绝缘状态对CVT误差特性的影响 |
2.3.4 二次负载对CVT误差特性的影响 |
2.3.5 环境电场对CVT误差特性的影响 |
2.3.6 污秽与环境湿度对CVT误差特性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3 等效电气参量对CVT误差特性影响的仿真研究 |
3.1 引言 |
3.2 CVT等效电气参量对误差特性的影响仿真模型 |
3.3 CVT等效电气参量对误差特性的影响仿真研究 |
3.3.1 介质损耗对CVT误差特性的影响仿真研究 |
3.3.2 电容量对CVT误差特性的影响仿真研究 |
3.3.3 二次负载对CVT误差特性的影响仿真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4 不同因素对CVT误差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CVT误差特性影响的试验平台 |
4.2.1 低电压等级CVT等效模型的搭建 |
4.2.2 220kV CVT试验平台搭建 |
4.3 不同因素对CVT误差特性影响的试验 |
4.3.1 考虑CVT等效电气参量对误差特性的影响试验 |
4.3.2 考虑环境温度影响的CVT误差特性试验 |
4.3.3 考虑二次负载影响的CVT误差特性试验 |
4.4 不同因素对CVT误差特性的试验结果分析 |
4.4.1 CVT等效电气参量对误差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分析 |
4.4.2 环境温度影响的CVT误差特性试验结果分析 |
4.4.3 二次负载影响的CVT误差特性试验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专利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8)浅谈供电系统电能计量误差(论文提纲范文)
一、电能计量工作在我国的发展 |
二、电力系统电能计量装置的综合误差分析 |
1.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压降误差 |
2.电能表的误差 |
3.电压互感器及电流互感器合成误差 |
三、电能表计量误差的影响因素 |
四、电力系统电能计量装置误差的改进措施 |
五、结语 |
(9)CVT二次电压异常原因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故障现象 |
2 设备结构 |
3 设备检查情况 |
3.1 红外测温 |
3.2 带电测试 |
3.3 CVT 二次回路检查 |
4 整改措施 |
4.1 CVT 二次回路阻抗的分析 |
4.2 CVT 二次回路整改措施 |
5 结束语 |
(10)电压互感器二次零压降智能计量装置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电压互感器二次压降产生原因[6-8] |
2 常用电压互感器降低二次压降方法的比较分析 |
2.1 降低压降的常用方式[9-11] |
2.1.1 增加导线截面 |
2.1.2 功率补偿法 |
2.1.3 专用计量回路法 |
2.1.4 电压误差补偿器补偿法 |
2.2 方法比较 |
3 零压降智能电量装置的工作原理 |
3.1 运算放大器的主要原理[12] |
3.2 电压跟随器的构成与原理 |
3.3 采用电压跟随器的零压降智能电量装置 |
4 装置应用 |
4.1 改造项目介绍 |
4.2 数据分析 |
4.3 装置应用特点 |
5 结束语 |
四、电压互感器二次压降对电能计量准确度的影响及防范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配电网电能计量系统误差分析及评价研究[J]. 陆月朋. 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5)
- [2]电能计量装置防直流偏磁窃电技术研究[D]. 王朋.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3]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4]三相三元件组合互感器的误差特性检测方法及结构优化设计研究[D]. 刘刚. 重庆大学, 2018(04)
- [5]电力计量装置在线监测与状态评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 李蚌蚌. 西安工程大学, 2017(06)
- [6]江门地区计量误差产生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案研究[D]. 吴嘉颖.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5)
- [7]电容式电压互感器误差特性影响因素研究[D]. 李永森. 重庆大学, 2016(03)
- [8]浅谈供电系统电能计量误差[A]. 李兆明. 第三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 2016
- [9]CVT二次电压异常原因及对策分析[J]. 李光,石培杰,孙鹏,祖树涛. 电力电容器与无功补偿, 2014(06)
- [10]电压互感器二次零压降智能计量装置的研究与应用[J]. 郝敏,郝小冬,葛丽娟,张永,李海军,宗哲英.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