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引水隧道新奥建设探讨

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引水隧道新奥建设探讨

一、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导流隧洞新奥法施工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王维[1](2018)在《溧阳抽水蓄能电站不良地质条件大断面尾水隧洞施工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溧阳抽水蓄能电站尾水主洞具有埋深大,断面大和相对独特的地质条件等特点,由于受工程地质及自然条件限制,工程建设技术难度极大。两条尾水主洞为整个电站地质条件最为复杂的部位,Ⅳ、Ⅴ类围岩占整个尾水隧洞围岩类别的95%以上,Ⅲ类围岩极少,主要地质问题为断层、岩脉、丰富地下水等,尤其在断层及岩脉中富含地下水是突出的不良地质条件组合,其中两条主洞分别穿越由F136、F137断层及6#蚀变岩脉组成的软弱破碎带,长度约为93m及199m。这一大型断层带的地质特点,不但具有构造发育,岩石严重破碎、风化、溶蚀、结构松软,含有地下水,极易发生坍塌现象,工程施工期间围岩稳定问题突出,直接关系工程安全、投资和进度。为了尾水主洞能够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安全快速施工,本文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不良地质条件下大断面尾水隧洞施工经验和技术。针对尾水主洞特殊地质条件,应用先进的地质超前预报技术确定了未开挖围岩地质情况,为具体施工提供了可靠的参考。在常规支护方法“新奥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预留核心土”的方法确保了洞室初期支护安全。使用纳米钢纤维、纳米仿钢纤维喷砼技术确保了断层破碎带、富水带等不良地质段围岩稳定,在塌方洞段可快速封闭围岩,有效控制了洞室塌方的蔓延。为适应尾水主洞复杂地质条件和开挖支护施工方法总结出了洞室分层衬砌技术保证了洞室整体结构稳定及工期的如期完成。在各施工技术中还提出了过程中应注意和解决的问题,对类似工程施工起到了一定参考作用。

杨小林[2](2018)在《四川岷江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隧洞群施工综述》文中指出新奥法(NATM)在1948年经奥地利学者L·V·腊布希维兹教授提出,便得到了世界各国地下工程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近40年来我国铁路、公路、水电等行业以新奥法修建的若干隧洞,更使新奥法的理论和工程实践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本文结合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从多方面探讨和实践了新奥法的指导思想及原则,保证了工程安全顺利实施,获得了比较好的技术、经济效果,确保了工程质量和长期运行安全。

李宁,朱才辉,姚显春,何敏[3](2009)在《一种浅埋松散围岩稳定性离散化有限元分析方法探讨》文中研究表明以鲁地拉水电站导流洞进出口段松散围岩稳定分析为背景,提出拟塌落拱有限元法及拟塌落拱离散化有限元法分别来模拟这一塌落机制,试图将松散介质这一塌落荷载特性与有限元法中能考虑支护结构与围岩相互作用的特点结合起来,更接近实际状态。研究结果表明:提出来的拟塌落拱离散化有限元法能够较好地模拟低地应力区浅埋松散介质地下洞室开挖的塌落机制,比较符合工程实际,对工程设计与分析有重要意义。

尹建军[4](2009)在《隧道开挖的空间效应规律及其应用》文中认为隧道开挖过程的围岩变形信息不仅是岩体开挖时行为功能直接发出的信息,而且也是现场施工过程中能直接监测到的重要参数。设计人员迫切需要知道随掌子面推进时围岩变形的发展变化过程以便合理设计支护结构;同时,施工人员需要利用已监测的部分变形数据而对围岩的总变形及其稳定性作出判断。作为收敛-侧限设计方法的三大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隧洞纵向变形规律曲线(LongitudinalDeformation Profile,LDP)能有效地反映洞壁围岩变形随掌子面推进的演化过程并可借此推算围岩的总变形;然而,原有适用于静水应力条件下圆形隧洞全断面开挖的纵向变形规律公式是否适用于复杂地应力下圆形及城门洞形隧洞全断面及分部开挖,尚需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因此,本文借助于适合于岩土工程的FLAC3D数值分析软件,采用能综合考虑岩块力学特性及岩体地质条件的改进Hoek-Brown准则选取岩体力学参数,对圆形隧洞和城门洞形隧洞三维开挖下的纵向变形规律曲线进行了研究,并对不同监控量测测点、不同初始地应力条件、不同围岩类型、不同洞室埋深、不同洞室高跨比、不同开挖方式影响下该曲线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深入分析,进一步得到了不同影响因素下归一化位移系数与掌子面推进位置的对应关系以及各因素的影响大小。在此基础上,通过重点研究城门洞形隧洞全断面及上下台阶开挖下侧压力系数及围岩强度参数对纵向变形曲线规律的影响,利用曲线的自相似性进一步对其影响规律进行了简化描述,进而提出了确定该规律的经验公式,最后应用该公式与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导流隧洞现场监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对比结果表明该经验公式能简便、较准确地预测围岩变形规律。这一研究成果对于深入了解围岩变形规律、判定围岩稳定性和确定支护时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罗建林,李正兵[5](2006)在《紫坪铺水利枢纽导流洞复杂地质条件下围岩加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紫坪铺水利枢纽两条导流洞均跨越地质条件极差的F3断层,上半洞开挖中不断遇到塌方、探洞及旧煤洞,出口段外覆岩体单薄,临时衬砌后沉陷、收敛变形较大。通过运用新奥法施工,对塌方体采用大管棚超前支护技术,上半洞拱脚采用自钻式锁脚锚杆,洞身施加径向自钻式悬挂锚杆,围岩进行灌浆,拱座软弱基础施加钢管桩,导流洞出口段强卸荷区施加锚筋束,基本实现了对不良地质段的加固,确保了隧洞开挖过程中的稳定。

黄秋香[6](2006)在《紫坪铺引水发电洞进水口边坡监测与稳定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引水发电洞进水口边坡为研究对象。引水发电洞进水口边坡开挖工程是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的重中之重,在边坡开挖期间边坡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施工期的安全和整体工程的施工进展,工程建成后的稳定性也关系到工程的运行安全。从施工与运行安全的角度出发,对边坡进行稳定性监测和分析有重要的工程意义。 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引水发电洞进水口边坡在开挖支护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变形特征,所以这一阶段的监测成果以及模拟计算结果是本文分析的重点。 文中概述了边坡稳定性研究的方法、种类以及岩土工程监测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详细介绍了边坡工程监测技术的应用,对引水发电洞进水口边坡的监测成果作了详细的分析,其中变形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不仅可用于引水发电洞进水口边坡,还具有为以后类似边坡工程的稳定性分析和处理提供参考的价值。监测信息的反馈在修改设计、指导施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采用FLAC软件模拟了边坡开挖过程中,在未采取支护措施和采取支护措施两种工况下的稳定性,并对其进行对照分析,以说明采取支护措施的必要性和取得的支护效果。 通过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际监测对照分析坡体变形特征,找出模拟计算与实际监测不符之处,分析模型中存在的缺陷以及实际施工中的不足,在今后工作中加以改进。

宋战平[7](2006)在《隐伏溶洞对隧道围岩 ——支护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岩溶灾害是山区隧道建设中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论文针对岩溶区隧道建设中隐伏溶洞对隧道围岩、支护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展开研究,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1)结合西南地区岩溶隧道灾害调查,对不同空间展布和尺度隐伏溶洞引起的隧道工程问题进行分析,针对该地区常见隐伏溶洞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建立了相应的力学分析模型。在分析溶洞形成机理和围岩变形特性基础上,提出了溶洞模拟的“空场”力学模型和考虑溶蚀条件的“隧道”力学模型。(2)分析了含大尺度隐伏溶洞时溶洞与隧道间岩层的失稳机理,将大尺度隐伏溶洞影响时隧道顶板、底板的失稳简化为梁板的跨塌问题,采用弹性理论推导了岩溶隧道顶板、底板的最小安全厚度分析计算公式。(3)针对大部分常见中、小尺度溶洞引起的岩溶隧道稳定性问题,应用数值试验方法,系统分析了不同位置、规模的隐伏溶洞对圆形、城门洞型隧道围岩应力、位移和支护结构内力的影响;分析了不同溶洞影响下围岩塑性区的变化特征。在数值试验基础上,对不同规模、位置隐伏溶洞引起隧道位移变化规律的内在机理进行了分析;给出了隐伏溶洞影响时隧道围岩位移、应力和支护结构内力变化的量化特征;提出了隐伏溶洞影响范围划分图。(4)研究了不同位置、尺度隐伏溶洞对隧道围岩空间位移变化特征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围岩条件和地应力条件时隐伏溶洞对隧道围岩位移、应力和支护结构内力影响的变化规律。(5)跟踪岩溶区隧道施工进行了现场原位试验,对几种空间展布和尺度隐伏溶洞引起的围岩位移、应力和支护结构内力的影响进行了现场测试;分析了不同围岩条件时隐伏溶洞对隧道围岩和支护结构特性影响的变化规律。通过依托工程典型洞段洞外预埋位移观测仪器(机械式多点位移计),研究了有溶洞与无溶洞条件下隧道位移空间变形特性的变化。现场原位试验,进一步验证了数值试验分析结论的合理性和可信性。

龙选明[8](2005)在《紫坪铺工程导流洞瓦斯防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紫坪铺工程是国家大型水利工程, 也是西部大开发基础建设十大项目之一, 工程位于岷江上游映秀至都江堰市沙金坝河段,是一座以灌溉和供水为主,兼顾发电、防洪、环境保护及旅游等综合为目的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其导流洞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富含瓦斯地层和煤层,岩体中存在着大量易燃易爆的瓦斯气体,地下工程开挖施工中,瓦斯安全防治问题显得十分突出。该项目曾于1958 年开工建设过,由于遭遇瓦斯爆炸,工程被迫下马,历经40 多年后再次开工建设,瓦斯安全问题备受各级政府和建设单位高度关注。因此对瓦斯防治技术进行研究,提出并采取可靠措施,对紫坪铺工程安全、顺利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瓦斯爆炸需同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瓦斯浓度在5%-16%范围;存在能引爆瓦斯的高温热源;空气中O2浓度大于12%。瓦斯防治的目就在于通过采取措施,使地下洞室施工环境不具备瓦斯爆炸的基本条件,从而确保施工安全。本文通过工程实践,对紫坪铺导流洞工程瓦斯防治技术和措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制定合理的瓦斯控制指标,配备匹配的瓦斯检测仪器,并严格执行瓦斯监测制度,是做好瓦斯防治工作的基础;控制瓦斯浓度是瓦斯防治的最根本措施,也是最安全可靠的方法,瓦斯浓度的控制措施主要包括建立可靠的通风系统,采取防止瓦斯积聚的措施,开挖面及时喷混泥土封闭,尽量采用

陈方方[9](2004)在《地下洞室弹塑性仿真反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工程实践出发,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弹塑性仿真反分析方法。 首先采用系统的数值试验进行了参数对位移的灵敏度研究,确定了本文弹塑性反分析的待反演参数;而后详细阐明了本文的仿真反分析思路与实施方法;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本文的弹塑性仿真反分析方法;进行现场监测和反分析应用的更重要的目的是评价和预测围岩的稳定性,本文依据工程实践的不同情况,提出了一种新的围岩稳定性评判方法;最后,结合三个工程实例验证本文所提方法的实用性与适用性,同时具体说明其应用过程以及如何预测与判断围岩稳定性。 主要研究成果: (1)建立使各个参数灵敏度值具有可比性的灵敏度计算公式,不仅得到了灵敏度分布规律,而且还得到了各参数对位移的量化影响结果; (2)详细阐述了岩土工程仿真反演分析思路与具体方法; (3)假定围岩为理想弹塑性模型,在可量测出理论上认为不可测的塑性变形、实现弹塑性位移分离的前提下,提出了弹塑性问题的分步反分析法。以解析理论为基础提出一种实用而简便的圆形洞室弹性反分析方法,且将其应用推广到其它洞型、分步位移等不同情况;提出一种围岩强度参数反演方法,并对其可靠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4)依据芬纳公式提出了能够考虑围岩变形模量、强度参数、埋深等主要因素的、新的、有效的围岩稳定性评判方法。

李洪,宋彦刚,郗举科[10](2004)在《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导流洞大断面隧洞大断层穿越开挖施工技术》文中提出较系统地介绍了紫坪铺水利枢纽导流洞采用新奥法理论穿越F3断层的开挖、支护技术,总结了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特大断面隧洞新奥法施工的经验及教训.最后将特大断面软弱围岩开挖支护施工方针归纳为:预注浆,管超前,环开挖,短进尺,强排水,紧封闭,强支护,勤观测.

二、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导流隧洞新奥法施工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导流隧洞新奥法施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溧阳抽水蓄能电站不良地质条件大断面尾水隧洞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项目工程简介
    2.1 工程概况
    2.2 工程地质条件
    2.3 水文气象条件
第三章 尾水隧洞开挖与支护设计
    3.1 设计说明
        3.1.1 设计依据
        3.1.2 主要材料
        3.1.3 承载能力极限程度计算
        3.1.4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3.2 设计参数
        3.2.1 支护设计
        3.2.2 结构设计
第四章 尾水隧洞施工技术研究
    4.1 富水不良地质隧洞超前地质勘探与应用
        4.1.1 超前地质勘探预报的实施
        4.1.2 超前地质预报的成果
        4.1.3 超前地质勘探成果质量保证措施
    4.2 不良地质条件下大断面尾水隧洞开挖与初期支护方法的研究
        4.2.1 设计参数
        4.2.2 开挖与支护方案选择
        4.2.3 施工方案实施
    4.3 不良地质隧洞纳米钢纤维、纳米仿钢纤维喷砼技术研究
        4.3.1 喷纳米混凝土的必要性
        4.3.2 纳米混凝土具体配合比
        4.3.3 喷射混凝土施工
        4.3.4 纳米仿钢纤维混凝土经济分析
    4.4 圆形隧洞先边顶拱、后底拱衬砌技术研究
        4.4.1 混凝土衬砌方案的确定
        4.4.2 先边顶拱、后底拱方法的具体特点
        4.4.3 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第五章 安全监测成果分析
    5.1 监测系统布置
    5.2 监测成果分析
        5.2.1 1#尾水主洞监测成果分析
        5.2.2 2#尾水主洞监测成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四川岷江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隧洞群施工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隧洞工程布置及地质条件
3 安全可靠的工程布置和优化
    3.1 引水发电系统进水口布置型式优化
    3.2 引水隧洞洞线布置优化
4 合理的施工开挖程序
    4.1 上部开挖程序
    4.2 下部开挖程序
5 恰当的开挖循环进尺
6 优良的控制爆破技术
    6.1 选择合适的炸药品种
    6.2 选择合理的掏槽形式和起爆时差
    6.3 选择合理的钻爆参数
7 适时实施合理的支护
8 特种喷混凝土的应用
9 地层预加固技术
1 0 不可缺少的围岩监测反馈
1 1 结语

(4)隧道开挖的空间效应规律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
        1.2.1 隧道开挖的空间效应
        1.2.2 空间效应的数值模拟进展
        1.2.3 隧道开挖的纵向变形规律曲线
        1.2.4 纵向变形规律曲线的预测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数值分析模型及参数选择
    2.1 数值分析程序简介
        2.1.1 FLAC~(3D)计算程序
        2.1.2 FLAC~(3D)的基本原理
        2.1.3 FLAC~(3D)的计算步骤
        2.1.4 FLAC~(3D)中的基本本构模型
    2.2 模型参数确定方法
        2.2.1 Hoek-Brown准则
        2.2.2 地质强度指标GSI
        2.2.3 岩体变形模量
        2.2.4 等效Mohr-Coulomb参数
        2.2.5 开挖爆破的影响系数D
    2.3 数值分析模型
        2.3.1 分析范围的确定及模型选取
        2.3.2 洞室几何模型
        2.3.3 边界条件及初始地应力
        2.3.4 岩体本构模型及力学参数
        2.3.5 计算方案
第3章 圆形与城门洞形洞室纵向变形曲线分析
    3.1 圆形及城门洞形洞室测点分布
    3.2 圆形洞室纵向变形曲线规律
        3.2.1 测点位置的影响
        3.2.2 侧压力系数的影响
        3.2.3 强度参数的影响
        3.2.4 埋深的影响
    3.3 城门洞形洞室纵向变形曲线规律
        3.3.1 测点位置的影响
        3.3.2 开挖方式的影响
        3.3.3 侧压力系数的影响
        3.3.4 强度参数的影响
        3.3.5 埋深的影响
        3.3.6 高跨比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隧洞纵向变形曲线预测及工程实例验证
    4.1 引言
    4.2 隧洞纵向变形曲线预测
        4.2.1 数值模型
        4.2.2 基准方案G2下的LDP
        4.2.3 水平应力的影响及预测
        4.2.4 强度参数的影响及预测
    4.3 工程实例验证
        4.3.1 工程概况
        4.3.2 地质情况
        4.3.3 监测结果
        4.3.4 工程实例对比
    4.4 隧洞纵向变形曲线规律的应用
    4.5 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紫坪铺引水发电洞进水口边坡监测与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土工程监测的发展及应用
        1.2.2 工程边坡稳定性分析发展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思路、技术路线
第2章 边坡的工程地质条件
    2.1 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概况
    2.2 枢纽区基本地质条件
        2.2.1 枢纽区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
        2.2.4 物理地质现象
        2.2.5 水文地质条件
    2.3 引水发电洞进水口边坡的工程地质条件
        2.3.1 微地貌特征及开挖坡型
        2.3.2 地层岩性及岩组构成
        2.3.3 地质构造
        2.3.4 风化卸荷特征
        2.3.5 水文地质条件
第3章 边坡岩体结构及变形破坏模式分析
    3.1 边坡结构特征
    3.2 边坡岩体质量评价
    3.3 边坡变形破坏形式
第4章 边坡工程监测技术的应用
    4.1 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4.2 监测设计的原则
    4.3 监测项目及监测仪器
        4.3.1 监测项目
        4.3.2 监测仪器选定及其工作原理
    4.4 监测仪器布置
        4.4.1 监测断面选择原则
        4.4.2 监测仪器布置原则
        4.4.3 引水发电洞进水口边坡监测布置
    4.5 仪器安装与埋设
        4.5.1 多点位移计的安装
        4.5.2 锚索测力计的安装
    4.6 仪器观测
第5章 边坡监测成果分析与信息反馈
    5.1 监测成果的分析方法
    5.2 相关物理量的监测数据处理
        5.2.1 多点位移计计算
        5.2.2 锚索测力计计算
    5.3 坡体变形过程及变形特征分析
        5.3.1 多点位移计监测成果
        5.3.2 锚索测力计监测成果
    5.4 蓄水后边坡稳定性预测
    5.5 影响因素与特点分析
        5.5.1 变形影响因素及特点分析
        5.5.2 预应力损失影响因素分析
    5.6 监测信息反馈及应用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边坡变形过程的数值模拟与稳定性分析
    6.1 FLAC基本原理及特点
    6.2 模型建立
        6.2.1 强度准则及变形模式选择
        6.2.2 模型荷载
        6.2.3 边界条件处理
        6.2.4 力学参数选取
    6.3 分析内容
    6.4 计算结果分析
        6.4.1 边坡初始状态模拟
        6.4.2 开挖过程模拟
        6.4.3 蓄水运行期间稳定性模拟
    6.5 数值模拟结果与监测成果对比分析
    6.6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7)隐伏溶洞对隧道围岩 ——支护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综述
    1.1 隧道岩溶灾害及研究意义
        1.1.1 隧道岩溶灾害
        1.1.2 隧道岩溶灾害研究的意义及本论文的研究对象
    1.2 溶洞对隧道影响的研究现状及发展
        1.2.1 岩溶隧道工程地质勘察研究现状
        1.2.2 岩溶隧道施工技术研究现状
        1.2.3 溶洞对隧道稳定性影响的研究现状
        1.2.4 溶洞对隧道影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1.3.1 论文的研究思路
        1.3.2 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隐伏溶洞引起的隧道灾害形式及其分析方法
    2.1 西南地区溶洞空间展布形态和尺寸分析
        2.1.1 溶洞分布形态及尺寸
        2.1.2 溶洞轴线方位
    2.2 隐伏溶洞引起的隧道灾害形式及分析模型
        2.2.1 溶洞与隧道近似平行时隧道岩溶灾害形式及分析方法
        2.2.2 大尺度隐伏溶洞影响下隧道岩溶灾害形式及分析方法
    2.3 大尺度隐伏溶洞引起的隧道岩溶灾害问题分析
        2.3.1 隧道与溶洞间岩层的失稳机理
        2.3.2 岩溶隧道最小顶板安全厚度分析
        2.3.3 岩溶隧道最小底板安全厚度分析
第三章 隐伏溶洞影响下隧道施工建造过程数值试验方法探讨
    3.1 溶洞力学模型及数值模拟方法
        3.1.1 溶洞力学模型探讨
        3.1.2 两种力学模型应力差异的对比分析
        3.1.3 溶洞数值试验模拟
    3.2 隧道施工建造过程数值模拟方法探讨
        3.2.1 隧道围岩、支护结构力学模型及模型参数
        3.2.2 数值试验平台及试验模型边界条件
    3.3 隐伏溶洞影响下隧道施工建造过程的数值模拟
第四章 隐伏溶洞对圆形隧道稳定性影响的数值试验研究
    4.1 隐伏溶洞对圆形隧道影响分析的数值试验方案
    4.2 顶部隐伏溶洞对圆形隧道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4.2.1 顶部隐伏溶洞对圆形隧道位移的影响
        4.2.2 顶部隐伏溶洞对圆形隧道围岩应力及塑性区的影响
        4.2.3 顶部隐伏溶洞对圆形隧道支护结构内力的影响
        4.2.4 顶部隐伏溶洞引起的隧道位移变化特征的内在机理分析
    4.3 底部隐伏溶洞对圆形隧道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4.3.1 底部隐伏溶洞对圆形隧道位移的影响
        4.3.2 底部隐伏溶洞对圆形隧道围岩应力和塑性区的影响
        4.3.3 底部隐伏溶洞对圆形隧道支护结构内力的影响
        4.3.4 底部隐伏溶洞引起的隧道位移变化特征的内在机理分析
    4.4 水平隐伏溶洞对圆形隧道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4.4.1 水平隐伏溶洞对圆形隧道位移的影响
        4.4.2 水平隐伏溶洞对圆形隧道围岩应力和塑性区的影响
        4.4.3 水平隐伏溶洞对圆形隧道支护结构内力的影响分析
        4.4.4 水平隐伏溶洞引起的隧道位移变化特征的内在机理分析
    4.5 隐伏溶洞对隧道稳定性影响的参数敏感性分析
        4.5.1 岩溶区隧道稳定性影响的因素分析
        4.5.2 侧压力系数对围岩应力的影响分析
        4.5.3 围岩类别变化时隐伏溶洞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4.6 隐伏溶洞对隧道空间变形特征的影响研究
        4.6.1 隐伏溶洞对隧道位移空间效应影响的研究思路
        4.6.2 空间效应数值试验模型、参数及试验方案
        4.6.3 隐伏溶洞对隧道空间效应影响的数值试验结果及分析
        4.6.4 溶洞对隧道空间效应影响的机理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隐伏溶洞对城门洞型隧道稳定性影响的数值试验研究
    5.1 隐伏溶洞对城门洞型隧道影响分析的数值试验方案
    5.2 顶部隐伏溶洞对城门洞型隧道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5.2.1 顶部隐伏溶洞对城门洞型隧道位移的影响
        5.2.2 顶部隐伏溶洞对城门洞型隧道围岩应力及塑性区的影响
        5.2.3 顶部隐伏溶洞对城门洞型隧道支护结构内力的影响
    5.3 底部隐伏溶洞对城门洞型隧道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5.3.1 底部隐伏溶洞对城门洞型隧道位移的影响
        5.3.2 底部隐伏溶洞对城门洞型隧道围岩应力及塑性区的影响
        5.3.3 底部隐伏溶洞对城门洞型隧道支护结构内力的影响
    5.4 水平隐伏溶洞对城门洞型隧道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5.4.1 水平隐伏溶洞对城门洞型隧道位移的影响
        5.4.2 水平隐伏溶洞对城门洞型隧道围岩应力及塑性区的影响
        5.4.3 水平隐伏溶洞对城门洞型隧道支护结构内力的影响
    5.5 侧边隐伏溶洞对城门洞型隧道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5.5.1 侧部隐伏溶洞对城门洞型隧道位移的影响
        5.5.2 侧边隐伏溶洞对城门洞型隧道围岩应力及塑性区的影响
        5.5.3 侧边隐伏溶洞对城门洞型隧道支护结构内力的影响
    5.6 隐伏溶洞对隧道稳定性影响的范围探讨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隐伏溶洞对隧道稳定性影响的现场原位试验研究
    6.1 试验隧道的工程概况及工程地质条件
    6.2 现场原位试验方案与思路
    6.3 现场多点位移计观测结果及分析
    6.4 溶洞对隧道位移影响的实测结果及与数值分析结果的对比分析
        6.4.1 不同围岩类别时隧道位移实测结果及数值对比分析模型
        6.4.2 侧边隐伏溶洞影响的实测结果及与数值分析结果的对比
        6.4.3 顶部隐伏溶洞影响的实测结果及与数值分析结果的对比
        6.4.4 隐伏溶洞影响范围的现场实测及与数值分析结果的对比
    6.5 溶洞对支护结构内力影响的实测结果及与数值分析结果的对比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7.1 论文主要结论
    7.2 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相关工作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编写的教材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主持的研究项目
    附录-4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科技奖励

(8)紫坪铺工程导流洞瓦斯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我国煤矿瓦斯防治的研究历史和主要成果
    1.3 我国水电瓦斯防治现状及特点
    1.4 瓦斯防治工作在紫坪铺工程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
    1.5 分析方法和思路
2 瓦斯爆炸原理及其防止
    2.1 瓦斯爆炸
    2.2 瓦斯爆炸条件及其影响因素
    2.3 防止瓦斯爆炸措施
        2.3.1 瓦斯含量测定
        2.3.2 瓦斯抽放
        2.3.3 防止瓦斯积聚
        2.3.4 控制火源
3 紫坪铺工程导流洞瓦斯防治技术与管理
    3.1 工程概况
    3.2 瓦斯监测
        3.2.1 瓦斯控制指标
        3.2.2 瓦斯监测设备配置
    3.3 控制瓦斯浓度
        3.3.1 防止瓦斯积聚
        3.3.2 注重洞挖方向
        3.3.3 瓦斯积聚的处理
        3.3.4 大管棚超前钻孔
        3.3.5 喷混凝土封闭
    3.4 控制和消除引爆火源
        3.4.1 防止放炮引爆瓦斯
        3.4.2 防止施工火源
        3.4.3 防止外来火源
    3.5 瓦斯防治管理措施
        3.5.1 健全瓦斯防治体系重视瓦斯知识培训
        3.5.2 建立瓦斯爆炸防范制度
        3.5.3 严格瓦斯检查制度
        3.5.4 安全办公会议制度
        3.5.5 技术审批制度
        3.5.6 事故预防和处理工作
    3.6 瓦斯超标处理典型案例
4 紫坪铺瓦斯事件应急处理和应急救援预案
    4.1 概况
    4.2 应急救援的原则和任务
    4.3 应急救援系统
        4.3.1 应急救援的组织机构
        4.3.2 应急救援预案
        4.3.3 应急训练和演习
        4.3.4 应急救援行动
        4.3.5 事故现场的清洁与净化
        4.3.6 事故后的恢复
    4.4 应急救援系统的实施
    4.5 紫坪铺工程瓦斯事件应急处理及应急救援预案示例
5 结语
    5.1 主要结论
    5.2 存在问题
    5.3 研究方向
    5.3 研究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工程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致谢

(9)地下洞室弹塑性仿真反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1.1 反分析问题的提出
    1.2 反分析法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1.2.1 几个基本概念
        1.2.2 反分析法的分类
    1.3 反分析法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1.4 当前反分析存在的问题
        1.4.1 对施工过程的模拟问题
        1.4.2 非线性模型解的适定性问题
        1.4.3 反分析方法的实用性问题
    1.5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内容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内容
2 参数对位移的灵敏度分析
    2.1 引言
    2.2 灵敏度分析思路与研究方案
        2.2.1 灵敏度的定义
        2.2.2 分析思路与研究方案
    2.3 分析模型
        2.3.1 建立数值模型
        2.3.2 荷载模拟
    2.4 圆形洞室参数灵敏度分析
        2.4.1 弹模E的灵敏度分析
        2.4.2 泊松比μ的灵敏度分析
        2.4.3 凝聚力c的灵敏度分析
        2.4.4 内摩擦角φ的灵敏度分析
        2.4.5 侧压力系数λ的灵敏度分析
    2.5 城门洞形洞室参数灵敏度分析
        2.5.1 弹模E的灵敏度分析
        2.5.2 泊松比μ的灵敏度分析
        2.5.3 凝聚力c的灵敏度分析
        2.5.4 内摩擦角φ的灵敏度分析
        2.5.5 侧压力系数λ的灵敏度分析
    2.6 小结
3 仿真反分析方法研究
    3.1 数值仿真分析
    3.2 仿真反分析
    3.3 仿真模拟方法
        3.3.1 施工过程模拟
        3.3.2 支护措施模拟
    3.4 仿真反分析的目的及实现步骤
4 弹塑性反分析研究
    4.1 引言
    4.2 弹塑性反分析的思路
        4.2.1 研究背景
        4.2.2 研究思路
    4.3 目标函数
    4.4 弹性反分析方法
        4.4.1 平面问题中圆形洞室的弹性解析解答
        4.4.2 圆形洞室基于解析理论的弹性反演方法
        4.4.3 推广应用研究
        4.4.4 弹性反演算例
    4.5 强度参数反分析方法
        4.5.1 强度参数反分析概述
        4.5.2 强度参数反演方法探讨
        4.5.3 强度参数反演算例
    4.6 弹塑性反演参数可靠性初步研究
    4.7 弹塑性仿真反分析流程图
    4.8 小结
5 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
    5.1 引言
    5.2 方法说明
    5.3 按经验公式
    5.4 按规范推荐
    5.5 由芬纳公式推导
    5.6 按修正的芬纳公式推导
    5.7 现场量测经验
    5.8 小结
6 工程实例
    6.1 引言
    6.2 工程概述
        6.2.1 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
        6.2.2 天龙湖水电站引水隧洞
        6.2.3 武都引水工程
    6.3 应用研究
        6.3.1 现场量测设置
        6.3.2 应用与检验思路
    6.4 紫坪铺导流洞
    6.5 天龙湖
    6.6 武都
    6.7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参数对围岩位移的灵敏度分析
    7.2 仿真反分析思路与方法
    7.3 弹塑性反分析研究
    7.4 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
    7.5 展望
8 致谢
9 参考文献
10 笔者攻读硕士期间从事的实践工作和主要成果

四、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导流隧洞新奥法施工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溧阳抽水蓄能电站不良地质条件大断面尾水隧洞施工技术研究[D]. 王维.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3)
  • [2]四川岷江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隧洞群施工综述[J]. 杨小林. 四川水利, 2018(02)
  • [3]一种浅埋松散围岩稳定性离散化有限元分析方法探讨[J]. 李宁,朱才辉,姚显春,何敏.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9(S2)
  • [4]隧道开挖的空间效应规律及其应用[D]. 尹建军. 湖南大学, 2009(01)
  • [5]紫坪铺水利枢纽导流洞复杂地质条件下围岩加固[A]. 罗建林,李正兵. 第八次水利水电地基与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6
  • [6]紫坪铺引水发电洞进水口边坡监测与稳定性研究[D]. 黄秋香. 成都理工大学, 2006(12)
  • [7]隐伏溶洞对隧道围岩 ——支护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研究[D]. 宋战平. 西安理工大学, 2006(02)
  • [8]紫坪铺工程导流洞瓦斯防治技术研究[D]. 龙选明. 四川大学, 2005(01)
  • [9]地下洞室弹塑性仿真反分析研究[D]. 陈方方. 西安理工大学, 2004(03)
  • [10]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导流洞大断面隧洞大断层穿越开挖施工技术[J]. 李洪,宋彦刚,郗举科. 水利水电技术, 2004(01)

标签:;  ;  ;  ;  ;  

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引水隧道新奥建设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