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人与TSK合作进军印后市场

北人与TSK合作进军印后市场

一、北人与TSK合作大举进军印后市场(论文文献综述)

曹心宝[1](2014)在《徐树铮与皖系兴亡研究》文中认为1901年,徐树铮到山东投奔袁世凯不成,巧遇段祺瑞,并深得其赏识,成为段的“军师”,“灵魂”,从此开始了徐、段之间长达二十五年的密切交往。深受儒家忠孝节义思想熏陶的徐树铮抱着“士为知己者死”的心态,忠心耿耿极力辅佐段祺瑞,段祺瑞则怀抱“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对徐几乎言听计从,给徐树铮以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和舞台,这就决定了徐树铮在段派即皖系的兴衰成败中必然起决定性作用。辛亥革命中,徐树铮替段出谋划策暗杀了吴禄贞,稳定了北方局势,为袁世凯安心对付清廷和南方革命党提供了前提条件。接着徐“运筹帷幄,促成段氏领衔之北洋军人共和请愿,”迫使清廷乖乖和平交权,为段赢得“一造共和”的美誉,并深得袁世凯的信任,为皖系崛起奠基。面对袁世凯的帝制活动,徐树铮极力鼓动段祺瑞不附和,不支持,进行抵制,段遂照此计行事。及至袁世凯在四面楚歌中死后,由于段祺瑞对帝制的抵制,为其赢得了“二造共和”的美誉,成为国内各方可以接受的人物。段也由此得以组阁,成为国务总理,并掌握实权,皖系统治得以建立。袁世凯死后,继任大总统黎元洪,与国务总理段祺瑞展开了争权夺利的府院之争,徐树铮代表段祺瑞冲锋在前,替段排挤北京政府中的非北洋派,为段揽权。最终黎段双方在是否对德参战问题上,矛盾激化。黎元洪不但和国会中的国民党势力联手阻挠段祺瑞的参战案通过,而且悍然免除段祺瑞的国务总理之职。为复段职,徐树铮在张勋主持召开的徐州会议上设圈套替段策动了利用张勋解散国会、赶走黎元洪的“张勋复辟”事件。接着又策划了讨伐张勋的“讨逆军”行动。不但为段赢得了“三造共和”的美誉,而且使段得以重回权力舞台,又任国务总理。张勋复辟后,直系首领冯国璋继任总统。总统冯国璋和总理段祺瑞之间围绕怎样对付孙中山和西南军阀在南方的另立政权,又出现了第二次府院之争。段祺瑞、徐树铮极力主张武力统一,冯国璋为了利用南方对付皖系,主张和平统一。由于直系的阻挠,导致皖系推行的武力统一政策失利,段祺瑞被迫辞职。为了恢复段祺瑞内阁,推行武力统一政策,皖系在徐树铮的策划奔波下对直系主和派进行了一系列反击,其中重大事件主要有二:一是徐树铮通过召开天津会议鼓动督军团反冯;一是徐树铮引张作霖的奉军入关反直。最终迫使直系主和派屈服,段祺瑞得以东山再起,再任国务总理,皖系的武力统一政策复活。由于在地盘和权力分配等方面的复杂尖锐矛盾,虽然徐树铮风尘仆仆,筹划对南战事,但负责对南作战的直系曹锟、吴佩孚并不配合,曹锟从前线返回天津,吴佩孚在湘南和南方签订停战协定。入关的奉军也不肯冲到前线,充当炮灰。皖系的武力统一政策推行不下去。徐树铮认识到为了推行皖系武力统一政策,实现皖系的一统天下,总统冯国璋、直军和奉军是靠不住的,只有积极加强皖系自身政治、军事实力才是上策。为此,徐树铮进行了一系列努力,并取得巨大成效。政治上,徐树铮组织起皖系自己的政党-安福系,并通过安福系包办国会选举,建立起安福系占多数的安福国会,继而通过安福国会不但把主和派总统直系首领冯国璋赶下台,而且操纵国务院的内阁人事安排;军事上,在徐树铮建议下,皖系练成了自己的嫡系部队参战军三个师,徐树铮自己亲自编练起皖系的另一支嫡系部队-西北边防军,后来两支部队合并为西北边防军,徐树铮任总司令。地盘上,徐树铮收复了外蒙,控制了热河、察哈尔、绥远、内外蒙等广大地区,为皖系开辟了一块根据地。由此以来,皖系在徐树铮的努力之下,势力空前强大,进入鼎盛时期。由于皖系的独大,其它各派系感到前所未有的威胁,它们以直系为首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皖系。这样,直皖战争爆发。结果以反皖同盟的胜利,皖系的失败而告终。徐树铮苦心经营的西北边防军灰飞烟灭,安福系也被解散。这样,皖系衰落,沦为配角,再也无力与直、奉两系抗衡。虽然遭此重大挫折,但徐树铮并不甘心失败,积极为复兴皖系而努力。徐树铮和孙中山方面联合,在福建延平,成立建国军政制置府,企图以福建作为皖系的复兴基地,最后以失败而告终。面对直皖战争后,直奉矛盾的恶化,为了打倒直系,徐树铮建议结成段祺瑞、孙中山、张作霖反直“三角同盟”,并在推动孙、段同盟建立中,徐树铮起了关键性作用。在反直“三角同盟”的联合打击下,加上直系内部冯玉祥的倒戈,第二直奉战争以直系失败反直“三角同盟”的胜利而告终。皖系首领段祺瑞被推戴为中华民国的临时执政。徐树铮认为段祺瑞在冯玉祥、张作霖两大势力的钳制下,有名无实,根本不可能真正执政。因此,他以“全权特使”的名义考察欧美日本,以争取西方列强对段祺瑞政府的支持。同时,徐树铮开始谋划北洋派大联合,反冯玉祥国民军,拥戴段祺瑞为总统的计划。于是,徐考察回国后,到杭州联络直系后起之秀孙传芳。徐树铮的计划如果得逞,对冯玉祥来说,毫无疑问,将是沉重打击。冯玉祥当然心知肚明,于是命令自己部下将皖系“灵魂”徐树铮枪杀于廊坊。徐树铮的死,对皖系首领段祺瑞来说,无疑是致命一击。由于没有徐树铮的辅佐,段祺瑞寸步难行,于是“决定引退”,皖系灭亡。总之,由于徐树铮的重要作用,皖系得以兴起、强大,并进入鼎盛时期。由于皖系的强大,其它派系感到严重威胁,它们结成同盟共同倒皖,最终导致直皖战争爆发。皖系失败,皖系衰落。由此可见,传统的所谓皖系“成也徐树铮,败也徐树铮”的观点,在很大程度是不成立的。不但如此,我还要说,假如没有徐树铮的忠心辅佐,皖系首领段祺瑞很难占据民初政坛中心位置十数年。

张艳[2](2013)在《传媒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研究 ——以博瑞传播为例》文中指出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文化越来越成为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文化的繁荣兴盛,离不开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跨越。文化产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载体,传媒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文化发展繁荣和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引擎。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在给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重大挑战的同时,也带来重要机遇。本文以博瑞传播多元化经营为根本出发点,重点运用了战略管理、扩张理论、传媒二重性等核心理论,主要阐述了选题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理论基础、博瑞传播发展历程及多元化经营等内容,得出以下结论:(1)有利的政策机遇、较强的盈利能力以及成长能力和科学的经营理念及创新的盈利模式铸就了其多元化经营。(2)博瑞传播在多元化经营过程中呈现出以相关多元化为主、非相关多元化为辅扩张业务提高资源利用率、以资本运作为手段推进资源全面整合和以一体化管理模式实现多元业务协同发展等特点;但也可能因公司规模不断扩大而使管理难度增加、资源配置分散,从而产生一定的管理、经营和财务风险。(3)博瑞传播的多元化经营为其他传媒上市公司提供了有效资本市场运作、优质媒体资源投资、完善治理结构、增强创新能力及提升核心竞争力等经验借鉴。同时,也为传媒企业提出了巩固现有业务,提高市场占有率;创新盈利模式,开拓市场新领域;打造媒介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健全激励机制,增强组织活力;实施人才战略,增强持续创新能力等对策建议。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理论框架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但随着全球化、信息化、虚拟化的深入发展,传媒上市公司面临的经济发展形势与社会媒介环境都会巨变,诸如“网络社区”、“三网融合”、“创意产业”、“全媒体”、“云商”等不断涌现的新概念新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思考。作为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媒介经营公司,博瑞传播在国内传媒上市公司中以其综合效益指标位居前列,对我国整个文化传媒产业都具有重要影响力。因此,研究博瑞传播多元化经营问题,对于探索传媒上市公司多元化发展、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促进传媒产业发展繁荣、满足民众文化利益诉求、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李峰[3](2011)在《民初陆军部研究(1912-1916)》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初是一个剧变和动荡的时代,中华民国政府为了巩固政治统治,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以应付来自国内外的冲击与挑战,依据西方三权分立的政治理念,组建了责任内阁制政府(此后袁世凯将其改为总统制),以陆军部为国家最高管理陆军行政机构,行使独立的军政管理权。本文以民国初期(1912—1916)陆军部为考察对象,以建立现代化国防为切入点,通过对陆军部的沿革、组织职权、制度运行、职员构成及各项围绕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军事活动展开考察,论述陆军部制度变迁与实际运作,责任内阁制和总统制下陆军部的职权与地位,陆军部与其他部院之间的关系。分析陆军部在制度创新方面的成绩,制度设计与实际运行中的差距,探讨产生差距的深层次原因,并对民初陆军部绩效予以较为客观的评估。本文认为,陆军部是近代中国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军事行政机构,既带有浓厚的传统色彩,又具有明显的现代性。民国初年,陆军部在制度创新上取得了显着的成绩,不仅创设了具有现代意义上的军衔、抚恤、征兵及财务审核等各项制度,而且还以西方科层制理论为原则,建立具有现代特征的人事管理制度。围绕在建立现代国防前提下的裁遣军队、军事教育、整编军队等军事活动,都获得不俗成绩。然而,良好的主观动机往往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陆军部出台各种制度预期与实际效果之间存在差距。这是因为民初政局阢陧,陆军部作为掌管全国陆军的最高行政机构,在镇压“二次革命”、“白朗起义”、“护国战争”等三次大规模战争中,陆军部大范围用兵,历时经年,损耗至巨。且陆军部在各种外来因素的干涉下,难以纳入正常轨道。另外,民初地方势力坐大,使陆军部在行使地方军事管理权时处于尴尬境地。概言之,民初政局和转型社会等不利因素,极大地削弱陆军部的成绩。尽管如此,民初陆军部在军事机构建设与制度设计中的创新及各项军事活动,在近代中国构建国防现代化进程中仍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对民初政府的统治产生了积极影响,而且为此后军事管理机构的设立和国防事业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杨湘容[4](2010)在《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研究》文中认为在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以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民变是长期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1902年——1911年,是清朝走向灭亡的时期,是一个比较微妙的时间段。这段时期,中国的国情纷繁复杂,在外面临着穷凶极恶的列强入侵;在内清朝政府业已衰相必露,正在进行着垂死挣扎。帝国主义国家既要利用清廷来压迫中国百姓,实现他们对中国的掠夺,又要时刻压制着清朝政府,不让其壮大;清廷则既要对侵略者奴颜媚骨以换取片刻的喘息,又想利用此喘息之机得到一定的发展,同时还要四处镇压民众反抗以“巩固”统治。因此,帝国主义国家与清朝政府貌合神离,尔虞我诈,直接的炮灰便是广大中国百姓。中国百姓时为二者共同压榨的对象,时为二者互相攻歼的工具,但是无论处在何种状况,他们都无一例外地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而,中国百姓迫于生计,不得不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反帝反封建民变高潮。这些民变是清朝政府对外勾结妥协,对内滥施苛政的结果,同时,它们又反过来加速了清廷的灭亡。通常,史学工作者专注于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作为或清朝政府本身方面寻找清廷覆灭的原因,却忽略了处在社会底层的广大贫苦百姓才是清朝灭亡的最直接的目击者与推动者。因此,对清末民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社会底层这个角度,由下而上地加深对晚清政府社会思想体系、政治体系、经济体系、军事体系以及外交体系的困境的了解。基于这点,笔者拟采用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法,以辛亥革命前十年间作为时间段,将其间民变的点与面、个别与总体整合起来进行系统研究,旨在将历史还原于世人面前,并分析其成败得失,总结经验教训,为后人提供借鉴。本文共分为五章。首先,在第一章中,笔者在罗列了历来史学工作者对民变概念的界定之余,也提出了自己的理解,认为民变是指包括农民阶级、无产者以及中下层民族资产阶级、学生群等在内的所有被统治被剥削的民众,为求生存而兴起的,以外国帝国主义的入侵和本国清朝政府以及地方当局的压迫等一系列不公正、不平等行为为讨伐对象的斗争,它具有自发性、分散性、斗争行为落后性、正义性四个特点。此外,笔者还对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的研究资料和研究动态作了回顾和展望。第二章是分析民变发生的背景原因。自18世纪下半叶开始,清王朝已经走上了衰败的道路,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入侵、肆虐横行的天灾、以及清政府自身的政治经济弊端等接踵而至。无论是国际处境还是国内形势,均向着一个令人堪忧的方向发展着。这种内忧外患、天灾人祸的历史背景是造成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频繁的主要原因。第三章是分析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的具体状况。以斗争内容为据,笔者认为可以将辛亥革命前十年间的民变分为4种:抗捐抗税斗争、饥民运动、反帝爱国运动、工人运动。这一章便是分门别类得将4种民变发生的具体状况、特点、政府的应对等进行分析。第四章是民变个案的研究,主要以1910年莱阳抗捐抗税运动和1910年长沙抢米风潮为实例,从微观角度研究民变。通过具体事例,我们可以清楚了解辛亥革命前十年间百姓的凄惨生活以及官绅漠视民众的丑恶嘴脸,从而切实体会到“官逼民反”。第五章是对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的思考。作为近代中国社会主体的乡村和最大阶级的农民,其变动状况不能不影响和制约着近代中国政治格局的变迁。虽然,清朝是被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的,但如果没有民变运动的蓬勃发展,就没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涨和革命时机的成熟,可以说,晚清政权是在农民暴动中走入近代,在民变峰起中走向灭亡的。这一章便是从民变的非理性以及民变对晚清思想统治体系的影响等方面着手来探讨民变对晚清时局的具体影响。最后是结论,我们通过考察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发生的原因、状况以及影响等可知,以民为本,是治国的基石。其实民众很单纯,他们的要求并不高,只求轻徭薄赋,能有一块安生立命之所便足以。因此,政府治理国家,应当首以广大群众的利益为先,时刻体察民情,尽可能的为百姓谋求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在实施改革等重大举措时必须要审时度势,正确认识百姓的承受能力以及给民众所带来的切实利益,制定恰当步骤,按部就班,才有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否则便易变乱四起,酿成巨祸。除此以外,要杜绝民变,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民众的生存状态。这不仅需要国家营造的大环境,还须得注重教育,提高全民素质。这样不仅有利于用科技提高生产力,也有利于加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交流,使民众易于接受政府所制定的政策措施,减少因误解和流言所带来的不必要的冲突,让社会得到长治久安。读史是为了以古鉴今,对于历史教训的深刻反省和对于历史经验的正确总结,正是历史学的功能所在,广大民众如何更好得生活问题仍是我国亟需解决的问题,笔者希望能通过对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的研究,来把握农民的基本心态与社会需求,为现今社会的发展提供绵薄之力。然而自己的想法和实际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之间会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本课题研究之中的不当之处,还请各位师长不吝指正。

陆长安[5](2007)在《中国印机制造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思考》文中提出一、全球印机制造业现状及发展趋势1.德国、日本是全球印刷设备的主要供应者2006年全球印刷业的总产值是6100亿美元,印机制造业的年产值为229亿美元。印刷制造业中产值的1/3来自于德国。2006年印机制造业产值前5位的国家分别是:德国97.3亿美元,日本49.18亿美元,美国27.02亿美元,中国20亿美元,英国14亿美元。

董哲[6](2007)在《曼罗兰公司营销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罗兰印刷机在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外商投资的大潮进入中国,并在中国深受欢迎。现阶段,一方面国家免税政策暂停办理,客户对征收关税采购的印刷机的价格更为敏感,罗兰印刷机的价格原来就是该行业内相对高的,现在和竞争对手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另一方面,随着国际上其它品牌印刷机的大举进入中国,抢占中国市场份额,罗兰印刷机尽管占有很强的技术优势,但是由于竞争对手加大在华投资力度,而曼罗兰公司在华业务拓展太晚,2004年民营企业购买印刷机的市场份额中,罗兰印刷机只占不到5%,在华总体销售份额逐步下滑。曼罗兰公司在不利的税收政策和竞争对手咄咄逼人的市场进攻的双重压力下,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本文首先通过平衡计分卡理论对曼罗兰公司对比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做了分析和总结;然后通过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分析了曼罗兰在中国市场中的行业竞争力;又通过“五力”模型分析了曼罗兰公司在中国印刷机市场竞争环境中所处的位置;这样构建了SWOT的内部优势及劣势,外部机会和威胁两个维度的战略组合;又依据20/80原则和ABC法则选择关键要素,进行进一步分析,得出了曼罗兰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最佳战略——总结为基本竞争战略中的差异化战略,然后根据产品理论指出了曼罗兰公司应该将资源重点投入的地方,最后文中指出了如何去执行布局。本人的收获:通过本篇论题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掌握了将所学的竞争性理论与相关分析方法相结合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陈长革[7](2007)在《北人轮转印刷机械发展战略》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外资的进入,形成了一大批有竞争力的产业。印刷业既是传统产业也是有着很大发展潜力的产业。在印刷包装业对各种印刷设备的需求中,量大面广的印刷设备是单张纸平版印刷机、卷筒纸平版印刷机、卷筒纸凹版印刷机和柔性版印刷机。这四种印刷设备是报刊、书刊、广告、包装印刷的主力军,占印刷机械设备销售总额的75%~80%。在四种印刷设备中,卷筒纸平版印刷机主要集中在上海高斯和北人印刷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两大企业生产经营,另外,还有五六家规模较小的企业在生产,但市场占有率低,仅生产两大企业之外的边缘产品。其它几种印刷设备经营厂家众多,产品品种规格繁杂,在市场中形成诸侯割据的竞争局面,以至无法形成在世界市场造就具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本文以北人印刷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人)卷筒纸平版印刷机产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与进口的世界先进发达国家产品作比较,在行业政策、产业结构、竞争对手对标分析基础上运用SWOT方法对北人进行系统分析,明确了北人所面临的优势、机遇和挑战,树立了发展目标,确定成本领先战略、产品创新战略、差异化服务战略、营销创新发展战略,制定战略实施控制措施,以保证企业发展的最终实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企业发展战略,中国的印刷设备制造业经过自身不懈的努力,一定会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

秦秀丽[8](2006)在《北京市印刷企业技术创新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跨入新世纪以来,国际资本的流动速度明显加快,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不断加大,身处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良好的发展氛围如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国内外印刷业的投资者,北京市印刷企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随着知识经济在全球的迅速崛起,技术创新已成为每个国家乃至企业发展经济、增强实力的必由之路。这种新的经济环境,使众多北京市印刷企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技术创新体系的缺乏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如何使北京市印刷企业在以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重焕活力,积极接轨当今世界印刷业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对北京市印刷企业的技术创新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文阐述了涉及的背景知识,系统研究了技术创新理论;分析与研究了北京市印刷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与先进同行之间的差距、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从技术创新的战略、决策管理、组织体系、创新风险的预防和控制以及企业的内部环境等方面,对北京市印刷企业技术创新提出了相应对策;同时论述了应该从政府的职能、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政策体系、技术创新的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等方面为北京市印刷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本文以北京中融安全印务公司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说明如何在印刷企业具体的开展技术创新工作,提出技术创新工作的实施战略。

韩晓良[9](2005)在《2004年印机行业十件大事回顾》文中研究说明1.中国企业大举进军德鲁巴2004年5月6日-19日在德国杜塞尔多夫举行了四年一届的印刷机械及纸制品展览会,中国印机企业首次大举进军德鲁巴,据有关媒体统计,参展企业达45家,参观人数超过5000人,净展示面积近3000m2,参展印机设备近100台,现场实现50多台设备的销售,成交额达600多万美元,是历年参展规模最大的一年。

韩晓良[10](2005)在《透视 我国印刷机械制造业》文中研究表明 回顾2004年国内印刷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一方面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印刷业市场带动了印刷机械制造业的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国民经济发展宏观环境变化,使制约增长的因素增加,应该引起企业的关注。

二、北人与TSK合作大举进军印后市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人与TSK合作大举进军印后市场(论文提纲范文)

(1)徐树铮与皖系兴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2.1 1949年前徐树铮的研究情况
        1.2.2 1949-1980年徐树铮的研究情况
        1.2.3 1980年至今徐树铮的研究情况
    1.3 研究意义、创新之处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意义
        1.3.2 创新之处
        1.3.3 研究方法
第2章 青少年时代与投袁遇段
    2.1 家世与早年时代
    2.2 投袁遇段得赏识
        2.2.1 投袁遇段
        2.2.2 随段军中辅佐
        2.2.3 得段支持留学东瀛
第3章 徐树铮与皖系的崛起
    3.1 辛亥革命中徐树铮助段一造共和,为皖系崛起奠基
        3.1.1 暗杀吴禄贞,稳定北方局势
        3.1.2 助段一造共和,为皖系崛起奠基
    3.2 反袁称帝助段二造共和,皖系统治建立
        3.2.1 供职陆军部与袁、段矛盾的开始
        3.2.2 反袁称帝,助段二造共和及皖系统治建立
第4章 徐树铮与黎、段府院之争
    4.1 徐树铮与府院权限之争
    4.2 徐树铮利用张勋复辟,助段三造共和
        4.2.1 徐树铮与参战问题之争
        4.2.2 徐树铮与张勋复辟,助段三造共和
第5章 徐树铮与皖系武力统一政策
    5.1 冯国璋就任总统与皖系武力统一政策的推行与受挫
    5.2 徐树铮为推行武力统一政策进行打击主和派的努力
        5.2.1 徐树铮与天津督军团会议
        5.2.2 徐树铮与奉军入关
    5.3 武力统一政策继续进行与失败
        5.3.1 干段组阁,安顿后院
        5.3.2 武力统一的继续和失败
第6章 徐树铮与皖系政治、军事势力的扩张
    6.1 徐树铮排斥研究系与新国会的成立
        6.1.1 徐树铮排斥研究系入阁
        6.1.2 徐树铮与临时参议院的成立
        6.1.3 徐树铮与安福系的组建
        6.1.4 徐树铮与新国会选举
        6.1.5 徐树铮与总统、副总统选举
    6.2 徐树铮与皖系嫡系军队西北边防军的编练
        6.2.1 西北边防军的来历
        6.2.2 西北边防军之训练及对军纪、公文形式的改革
    6.3 徐树铮收复和治理外蒙,为皖系开辟地盘
        6.3.1 徐树铮主张西北筹边的历史考察
        6.3.2 陈毅的撤治交涉及失败
        6.3.3 徐树铮成功实现外蒙撤治
        6.3.4 徐树铮治蒙
第7章 徐树铮与直皖战争,皖系衰落
    7.1 直皖战争的酝酿
        7.1.1 全国范围内反皖同盟形成
        7.1.2 吴佩孚衡阳撤防北归与徐树铮倒靳云鹏内阁
        7.1.3 张作霖之虚伪调停和徐树铮、吴佩孚先后被免职
    7.2 直皖战争爆发与直胜皖败,皖系衰落
        7.2.1 直皖战争经过与直胜皖败
        7.2.2 直胜皖败的原因
第8章 徐树铮为皖系东山再起而奋斗与皖系灭亡
    8.1 徐树铮与建国军政制置府的建立
        8.1.1 徐树铮建立建国军政制置府的历史背景及原因
        8.1.2 建国军政制置府的建立及失败
    8.2 徐树铮与孙、段联盟的建立
        8.2.1 直皖战争前与孙中山的联系
        8.2.2 直皖战争后与孙中山的联络
    8.3 谋划孙传芳、张作霖、段祺瑞反冯联盟和皖系灭亡
        8.3.1 海外活动和谋划
        8.3.2 联络孙传芳及张謇
        8.3.3 廊坊被害与皖系灭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2)传媒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研究 ——以博瑞传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四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
    第二节 主要理论
第三章 博瑞传播多元化发展战略
    第一节 发展历程
    第二节 发展战略
第四章 博瑞传播多元化业务拓展
    第一节 传媒投资运营
    第二节 网游投资运营
    第三节 营销传播服务
    第四节 印刷服务与发行物流
    第五节 文化教育与餐饮旅游
第五章 博瑞传播多元化经营分析
    第一节 经营特点分析
    第二节 业务板块分析
    第三节 公司财务分析
第六章 经验启示及研究结论
    第一节 经验启示
    第二节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科研实践

(3)民初陆军部研究(1912-191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第一章 民初陆军部的设立
    第一节 陆军部的沿革
    第二节 民初政局与《陆军部官制》
    第三节 民初陆军部的行政机构
    第四节 袁段分歧与陆部权力得失
第二章 制度与经费
    第一节 规章制度
    第二节 经费
第三章 段祺瑞与民初陆军部管理
    第一节 段祺瑞的人际关系与陆军总长人选之争
    第二节 陆军部管理层的结构分析
    第三节 段祺瑞对陆军部的控制
第四章 民初陆军部裁军
    第一节 辛亥革命的爆发与军队的膨胀
    第二节 军队问题的凸显和裁军原因分析
    第三节 裁遣军队的经过
    第四节 民初裁军影响
第五章 民初军事教育
    第一节 学校教育
    第二节 军队教育
    第三节 民初军事教育的特色及影响
第六章 陆军部与民初国防
    第一节 整编军队
    第二节 陆军部与民初国防
第七章 民初陆军部的绩效评估
    第一节 绩效考察
    第二节 陆军部运行中的缺陷
    第三节 陆军部困境的深层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4)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与创新
    第二节 释题"民变"
    第三节 民变研究资料及动态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文章框架
第二章 民变发生的背景原因分析
    第一节 帝国主义的入侵
    第二节 人祸加深天灾
    第三节 衰落的清朝统治
第三章 民变状况分析
    第一节 抗捐抗税斗争
    第二节 饥民运动
    第三节 反帝爱国运动
    第四节 工人运动
第四章 民变个案研究
    第一节 莱阳抗捐抗税运动
    第二节 1910年长沙抢米风潮
第五章 对民变的思考
    第一节 民变的非理性与清政府的困境
    第二节 民变与晚清思想统治的削弱
    第三节 民变与近代报刊的舆论导向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6)曼罗兰公司营销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使用的理论和方法
    1.3 论文的内容框架
第2章 曼罗兰公司及其BSC分析
    2.1 曼罗兰公司介绍
        2.1.1 公司背景及发展历程
        2.1.2 曼罗兰公司在中国的基本情况
        2.1.3 罗兰印刷机及其市场介绍
    2.2 平衡记分卡理论及其作用
    2.3 曼罗兰公司内部能力分析
        2.3.1 从财务方面分析
        2.3.2 从客户方面分析
        2.3.3 内部流程
        2.3.4 学习与成长
第3章 印刷机行业分析
    3.1 中国印刷机行业“钻石模型”分析
        3.1.1 生产要素
        3.1.2 需求条件
        3.1.3 相关支持性产业
        3.1.4 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
        3.1.5 机会与政府政策影响
    3.2 曼罗兰公司在印刷机行业内的“五力”分析
        3.2.1 潜在的入侵者
        3.2.2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3.2.3 替代品威胁
        3.2.4 客户的议价能力
        3.2.5 行业内的竞争情况
第4章 曼罗兰公司的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
    4.1 曼罗兰公司SWOT分析及其战略组合
        4.1.1 竞争优势(S)
        4.1.2 竞争劣势(W)
        4.1.3 机会(O)
        4.1.4 威胁(T)
    4.2 用帕累图及ABC分析法选择关键要素
    4.3 SWOT矩阵分析及竞争战略选择
        4.3.1 SWOT矩阵分析
        4.3.2 竞争战略选择
        4.3.3 差异化来源
第5章 曼罗兰公司的战略布局及规划
    5.1 曼罗兰公司战略目标及重点
        5.1.1 曼罗兰公司战略目标
        5.1.2 曼罗兰公司企业使命与战略重点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7)北人轮转印刷机械发展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北人轮转机简述
    1.1 北人公司现状概述
    1.2 北人轮转印刷机械经营业务特征
第2章 进口与国产报纸印刷机市场分析
    2.1 中国进口报纸印刷机市场分析
    2.2 中国报纸印刷机与进口印刷设备的比较
    2.3 中国轮转印刷机械行业国内竞争分析
第3章 企业内部条件分析
    3.1 企业优势分析
    3.2 企业劣势分析
    3.3 企业面临的机遇
    3.4 企业面临的挑战
第4章 北人轮转机械竞争战略框架
    4.1 成本领先战略
    4.2 产品创新战略
    4.3 差异化服务战略
    4.4 营销创新战略
第5章 北人轮转机战略的实施与控制
    5.1 组织结构
    5.2 激励机制
    5.3 成本控制
    5.4 服务质量保证体系
    5.5 营销推广渠道控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北京市印刷企业技术创新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本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
    1.4 本文的结构
第二章关于技术创新的一般理论
    2.1 技术创新研究的简单回顾
    2.2 技术创新的概念
    2.3 技术创新的类型和基本特征及动力机制
        2.3.1 技术创新的分类
        2.3.2 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
        2.3.3 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
第三章技术创新与国内印刷企业的发展
    3.1 国内印刷企业
        3.1.1 国内印刷企业的发展
        3.1.2 国内印刷企业的竞争优势
    3.2 技术创新是国内印刷企业迅速发展的需要
        3.2.1 香港印刷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技术创新
        3.2.2 上海印刷企业竞争的取胜之道在于技术创新
第四章北京市印刷企业技术创新现状与问题
    4.1 北京市印刷企业技术创新现状
        4.1.1 北京市国有印刷企业的技术创新现状
        4.1.2 北京市民营印刷企业的技术创新现状
    4.2 北京市印刷企业技术创新的比较分析
        4.2.1 北京与广东及上海的研发工作比较
        4.2.2 北京与广东及上海的印刷企业技术创新比较
    4.3 北京印刷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4.3.1 北京印刷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缺位或易位
        4.3.2 北京印刷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不顺
        4.3.3 北京印刷企业的技术创新环境欠佳
        4.3.4 北京印刷企业在WTO 过渡期遇到的问题与挑战
第五章 北京市印刷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战略
    5.1 北京市印刷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定位
        5.1.1 技术创新战略与企业发展
        5.1.2 制定技术创新战略
        5.1.3 北京市印刷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选择
    5.2 北京市印刷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管理
        5.2.1 技术创新风险的因素
        5.2.2 技术创新风险和收益评估的方法
        5.2.3 技术创新决策
        5.2.4 技术创新的风险防范
    5.3 北京市印刷企业技术创新组织模式选择
        5.3.1 创新组织的一般特征
        5.3.2 北京市印刷企业技术创新组织模式的选择
    5.4 营造北京市印刷企业技术创新的内部环境
        5.4.1 培育企业的创新意识
        5.4.2 提高企业的自身素质和实力
        5.4.3 确立企业的生存发展目标
        5.4.4 建立适应市场的体制和机制
        5.4.5 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
        5.4.6 营造优化的创新氛围
    5.5 营造北京市印刷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
        5.5.1 进一步优化北京印刷企业的发展的环境
        5.5.2 为北京印刷企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财政金融支持
        5.5.3 合理规划和不断创新来促进北京印刷企业发展
        5.5.4 引导北京印刷企业抓住机遇并积极参与国际印务市场竞争
        5.5.5 进一步提高北京印刷企业对外开放水平
        5.5.6 加强北京印刷人才的培养以适应北京印刷企业未来竞争需要
第六章 北京中融安全印务公司技术创新案例分析
    6.1 公司技术创新的现状分析
        6.1.1 公司技术创新现状
        6.1.2 公司技术创新比较分析
    6.2 公司技术创新的发展战略
        6.2.1 公司技术创新战略定位
        6.2.2 公司技术创新风险规避
        6.2.3 公司技术创新的组织模式
        6.2.4 公司建立适应市场的技术创新体制和机制
        6.2.5 公司营造健康的技术创新氛围
        6.2.6 公司SWOT 分析
        6.2.7 公司新产品销售收入短期预测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北人与TSK合作大举进军印后市场(论文参考文献)

  • [1]徐树铮与皖系兴亡研究[D]. 曹心宝. 陕西师范大学, 2014(12)
  • [2]传媒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研究 ——以博瑞传播为例[D]. 张艳. 重庆工商大学, 2013(04)
  • [3]民初陆军部研究(1912-1916)[D]. 李峰. 陕西师范大学, 2011(10)
  • [4]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研究[D]. 杨湘容. 湖南师范大学, 2010(09)
  • [5]中国印机制造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思考[J]. 陆长安. 印刷工业, 2007(06)
  • [6]曼罗兰公司营销战略研究[D]. 董哲. 西南交通大学, 2007(06)
  • [7]北人轮转印刷机械发展战略[D]. 陈长革.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7(04)
  • [8]北京市印刷企业技术创新实证研究[D]. 秦秀丽. 天津大学, 2006(01)
  • [9]2004年印机行业十件大事回顾[J]. 韩晓良. 广东印刷, 2005(03)
  • [10]透视 我国印刷机械制造业[J]. 韩晓良. 印刷技术, 2005(12)

标签:;  ;  ;  ;  ;  

北人与TSK合作进军印后市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