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口水电站施工中的三线地质问题及其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武钰斌[1](2020)在《PBA工法地铁车站钻孔咬合桩围护结构止水效果及开挖变形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已成为提高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经济实力及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措施。在以往的地铁暗挖施工中,为保证开挖面的无水施工,施工降水是控制开挖范围内地下水位的首选做法,但随着城市地下水资源逾显不足,开展不降水施工成为了地铁暗挖施工的新趋势。咬合桩是一种经济、快捷,并能够起到围护作用的桩墙结构,能够有效地达到工程所需要的止水效果。本文依托于北京地铁27号线二期(昌平线南延)工程西土城站,主要研究了以下几项内容:(1)素混凝土桩材料性能试验研究。对塑性混凝土进行配合比优化设计,共计10组,在养护结束后进行塑性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以及相对抗渗性试验。采用控制变量法,分析水灰比、膨润土掺量以及砂率对塑性混凝土强度以及抗渗能力的影响,并总结其影响规律,最终挑选出塑性混凝土的最佳配合比。最佳配合比为A-4组,具体配合比为水泥:水:砂:石:粉煤灰:膨润土=1:1.81:8.53:6.84:0.76:0.76,A-4组将作为西土城站试点工程素混凝土桩材料。(2)地层稳定性分析。本文以西土城站为研究对象,建立以咬合桩为边桩的PBA四导洞暗挖地铁车站有限元模型。按照实际施工步序,通过数值模拟软件FLAC3D对地铁车站进行有限元计算。揭示了在开挖过程中,各工况下咬合桩桩身变形规律、咬合桩整体性关系、以及暗挖车站周围地层沉降规律,并通过已有工程案例实测的监测数据对数值模拟模型准确性进行验证,最终建立了受限空间内咬合桩开挖变形预测模型。通过预测模型,发现围护桩变形曲线呈二次曲线形态。(3)咬合桩抗渗性分析。通过总结咬合桩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地层、设备等因素,出现的咬合桩几何缺陷规律,并根据咬合桩几何缺陷规律建立暗挖地铁车站渗流有限元模型。通过Midas gtsnx软件进行有限元计算。获取了在渗流作用下,地层总水头分布、咬合桩渗流量、渗流速度以及渗透坡降的变化特征,揭示了不同几何缺陷对于咬合桩抗渗性能的削弱作用,可为优化咬合桩设计提供参考。几何缺陷的存在会造成高水头占比、渗流速度和渗流坡降增大,从而造成水流渗透能量增大,最终造成围护桩渗流量增大,对咬合桩止水效果产生不利影响。
孙威[2](2012)在《江口水电站坝基析出物的研究》文中提出坝基析出物是从大坝廊道排水孔中带出的、沉淀于排水孔附近和排水沟中的物质,许多大坝在运行过程中都存在析出物的问题,析出物的不断产生是否会影响坝基安全稳定性,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本课题以江口水电站坝基析出物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研究坝基析出物的特征;以坝址区地质条件、坝基施工处理概况和坝基析出物特征为基本素材,采用演绎与归纳的哲学思维方式,化学分析和地质分析结合的方法,阐明析出物的成因;在坝基析出物特征和成因的研究基础上,综合分析评价坝基析出物对大坝安全的影响。通过实际研究得到以下成果:(1)调查的排水孔293个,其中113个孔无出水,占总孔数量的38.6%。主要分布在232右岸的排水廊道中,232右岸廊道共67个孔,其中有56个孔无出水。(2)测得的排水孔水溶液pH均值为8.3,其最大值为12.4,最小值为7.3。排水孔中水均是碱性。pH值最大孔处为堵头63,其pH值达到12.4,为强碱性水。对68组水溶液的水质分析报告研究表明,排水孔水质类型呈多样性,以HCO3-离子为主体命名的水是最普遍的类型,其次为SO42-离子、CO32-离子为主体命名的水化学类型。水溶液pH偏碱性的原因在于混凝土与水的反应以及碳酸盐地区封闭式系统地下水的化学成分与特征的影响,形成这三种水化学类型的原因主要为地下水的碳酸平衡和脱硫化作用。(3)所采集固样总重量949.24kg,固体析出物中40%重量少于5g,50%重量少于10g,堵头段析出946kg,占据总重量的99.66%。富钙型析出物为948.71kg,占99.94%;富硅铝型析出物为388.01g,占0.041%;富铁型析出物为139.73g,仅占0.015%。在可供元素分析的27个样品中,富硅铝型样品数量为8,富钙型样品数量为14,富铁型样品数量为5。在析出固体物质特征的描述中,绝大多数固体析出物以絮状和胶体状析出,极少数固体析出物以晶体状析出。富硅铝型析出物的成因为岩石中的硅铝酸盐矿物在地下水的作用下被分解形成次生的硅铝酸盐,在地下水的渗流作用下,由排水孔析出;富钙型析出物的成因主要是水与混凝土以及水与碳酸盐岩石的化学作用所致;富铁型析出物的成因主要是由页岩中Fe2O3经水化学作用生成Fe(OH)3絮状沉淀以及铁质排水孔被腐蚀。(4)堵头段析出物量特大,烘干析出物的总量达到了946kg,主要成分为Ca,堵头63灌浆孔的水质为强碱性,Ca2+、K++Na+及矿化度均最高,分别达到了366.71mg/L、1161.32mg/L和3211.81mg/L。孔口大量物质是由水携带出的,表明此处灌浆孔排出的水对大坝混凝土和坝基基岩具有较强烈的溶蚀作用。(5)存在两处涌水异常的排水孔,一处是位于232廊道左岸灌浆廊道与吊物井之间的两个排水孔:为机械管涌,无与库水联系的证据,与降水关系密切,且距离相对大坝较远,对大坝安全运行现阶段无直接影响,建议合理封堵。另外一处位于二道坝廊道与右岸排水廊道之间,管涌的原因与其下面穿过的F35断层有关,水的来源,与大气降水相关。二道坝为大坝附属结构,距离大坝较远,对大坝安全运行无直接影响,避免侵蚀加剧,建议封堵。(6)通过分析析出物对岩体渗透稳定性、对帷幕体防渗实效、对坝体结构耐久性的影响评价,综合得出:坝基析出物对目前大坝安全基本无影响,但应加强对两处涌水异常排水孔的监测和分析。综上所述,在现有的资料基础上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大坝排水孔携带物质中固体物质常见的为胶体物质,析出量较少,为水岩(砼)之间的化学侵蚀作用结果;在堵头段水对大坝混凝土和坝基基岩具有较强烈的溶蚀作用;在232廊道左岸灌浆廊道与吊物井之间两个排水孔和二道坝廊道与右岸排水廊道处排水孔存在管涌等机械侵蚀现象,均对大坝安全运行无直接影响。目前大坝是稳定的,堵头溶蚀需要重视,建议继续观测。
曹昌志[3](2012)在《水利枢纽工程施工阶段洪水期临时通航安全管理》文中研究说明新中国成立至今,建设了一批重要的水利枢纽工程和其它设施。这些工程的建设,为我国防洪、发电、灌溉、旅游、航运、供水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近年来内陆水上交通运输行业取得较快发展,促进了水利枢纽工程等的建设,带来可观的经济价值。但在有通航要求的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过程中,势必造成通航环境的改变,与此同时,航道中过往船舶交通流量增大,通航环境变得复杂,容易诱发水上交通事故的安全隐患。例如在枢纽工程建设中,临时通航安全管理问题。因此,必须解决好施工阶段考虑这些问题对枢纽工程建设的影响。本文以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工程临时通航安全管理为研究对象,运用安全工程理论和预警管理理论,分析该工程特点,通过调研及对施工过程中水流流场计算分析,探讨了洪水期临时通航安全情况,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论文从航运系统的人—船—环境三要素出发分析了通航安全的系统构成,认为需要结合安全管理的手段,运用预先危害性法(PHA法)与因果分析法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归纳洪水期临时通航安全面临的隐患因素及重要程度。论文旨在通过对洪水期临时通航的安全影响因素建立安全预警应急程序,防患于未然以保证工程和过往船只的安全或发生事故时能将损失减少到最小。最后结合长沙综合枢纽的建设,计算了洪水期临时航道范围内的流场,得到了Q-Z-V曲线,根据临时航道表层流速发布对应的预警等级,为临时通航预警提供了依据。
兰晓妮[4](2011)在《船闸闸室结构施工过程有限元仿真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内河水运是国家综合运输体系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船闸工程就是内河水运中一个重要的基础设施,而闸室又是船闸的关键部位,故闸室结构的安全稳定是船舶顺利通航以及整个船闸正常工作的保证。本文基于ANSYS有限元仿真分析软件,以四川省嘉陵江凤仪航电枢纽工程为背景,从施工角度出发,采用非线性(接触分析和生死单元)有限元法建立三维仿真模型,对粉砂质粘土岩地基上的整体式闸室结构进行了计算分析,主要内容如下:1、在对闸室结构进行应变和应力分析时,与考虑施工过程的分层回填法相比,不考虑施工过程一次回填的方法得出的结果不能真实反映结构的变形和受力规律。结构位移、闸室结构的最大拉应力、压应力和等效应力均大于模拟施工过程分层回填计算出的结果,一次回填法计算出的结果偏于保守。2、通过对不同分层数计算出的结果对比,分层数越多,闸室结构的最大拉应力、压应力和等效应力越小,计算出的结果符合实际,因此,在船闸结构施工过程的有限元计算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地多分层计算。此外,模拟施工过程分层回填的计算方法还能清楚地反映出结构在每一层的变形和受力情况,对保证结构在施工阶段或使用期间的安全有重要意义。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回填土的内摩擦角,闸室结构水平方向位移、最大等效应力、接触应力与内摩擦角均成负相关,而且随着回填层数的增加,差异在逐渐增大,在回填材料的选择上可根据此规律来作为参考。4、施工、完建和运行三种工况下,施工工况下闸室结构所受等效应力最大,完建工况次之,低水位运行期最小。就地基反力而言,仍然是施工工况最大,低水位运行工况介于施工和完建之间。因此施工期船闸结构和地基最易出现强度破坏。
陈沁[5](2009)在《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技术及其信息化集成管理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电工程质量是水电工程施工建设的核心内容。由于水电工程的自身特点,使得水电工程质量控制任务既复杂又繁重。本文以网络视频监控、三维可视化、GPS技术和GIS技术为核心,就水电工程的质量控制技术及其信息化集成管理系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第一,水电工程施工作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常常涉及到施工的全局布置、施工分期、导流方式及其建筑物设计与布置等过程,如何直观形象的向工程技术人员展现这些复杂的信息是提高设计效率、管理水平的关键。而其地上构筑物、地下洞室群、大坝等工程也需要一种能够形象直观的显示其空间位置、施工进程、逻辑结构等关系的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结合GIS(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借助三维可视化的手段来表现这种关系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这种方法通过三维可视化模拟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表现其在时间,空间上的逻辑关系并动态的展示施工过程;而在大坝的施工过程中,还借助基于RTK的GPS测量技术来监控土石坝的施工碾压工艺质量。实现了工程实时视频,三维模拟图像和质量检测数据实时监测三位一体的统一。第二,将水电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划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三个阶段,将模糊综合评判理论运用于施工方案评价中,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并通过实例分析,把这种评价方法引入到施工质量控制信息化集成管理系统中,结合各种施工质量控制技术手段来形成一套基于互联网的质量控制信息系统,为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提供保证。第三,结合整个水电工程施工质量信息化集成管理系统的运行模式,提出一个基于互联网的信息管理平台架构。这种架构不仅能够适用于水电工程的建设中,也能够对其它复杂的大型工程项目提供一个信息平台模型,使其所拥有的各种信息系统能够在这个模型上顺利运行。本文的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对于从事水电工程质量控制的相关人员可以提供一个较为全面的质量控制手段。所形成的施工质量控制信息化集成管理系统也可作为整个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子系统来进一步的完善和应用,为水电工程的施工建设提供更为有效的质量控制方法。
类维强[6](2006)在《大站水库西副坝防渗加固工程设计与施工》文中认为本论文针对章丘市大站水库西副坝存在的渗漏严重的病险隐患,通过工程特点的分析,研究了塑性混凝土防渗加固的设计理论和施工方法,对类似工程的补强加固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1)研究了大站水库西副坝渗漏严重的物理成因,分析优化了西副坝防渗加固方案,并对所选的塑性混凝土防渗加固方案进行了总体设计,包括分区域确定墙体厚度、墙顶高程、入岩深度、墙体轴线位置、墙体材料选择及其配比等的分析和研究。 (2)根据西副坝塑性混凝土防渗墙的特点,采用弹性地基梁法和有限元法,研究分析了防渗墙应力和渗流稳定的状态,为塑性混凝土防渗墙的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3)在深入分析大站水库西副坝工程特点基础上,详细设计了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方案,包括混凝土防渗墙施工工艺、施工质量的控制措施和控制环节、塑性混凝土的配比控制措施、混凝土拌和与浇筑方法以及成槽事故处理方案等。 (4)采用钻孔取样、现场注水试验和探地雷达无损检测等方法,对防渗墙施工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
李婷婷[7](2006)在《混凝土坝健康诊断及其预警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集成多学科知识,将现代计算机、通信、可视化、人工智能、管理学等多类知识综合应用于大坝安全监控领域的研究中,深入探讨了研制混凝土坝健康诊断及其预警系统的实现方法和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探讨了大坝健康诊断及其预警系统的功能和总体结构体系,同时,以先进的UML建模语言为基础,并考虑大坝健康诊断及其预警系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研究了系统的多维软件体系结构。 (2)构建了混凝土坝结构健康诊断的结构体系。据此,以混凝土坝结构健康状况为诊断目标,依据诊断理论的思想,利用粗糙集理论、模糊逻辑、神经网络等多领域知识,进行有机智能融合,提出了基于粗糙集的模糊神经网络健康综合诊断方法。 (3)建立了基于数据仓库的大坝安全监测信息的智能集成结构,从多个角度对不同类型的大坝监测信息进行智能集成,使得大坝的各种信息的潜在价值能够得到充分地发挥。 (4)提出了融合小波分析对大坝数据仓库数据预处理的方法,进而更加有效地提高了大坝数据仓库中数据预处理的效率和数据信息的质量。同时,研究了利用数据挖掘技术的关联分析模式,挖掘出蕴藏于大坝数据仓库中的潜在有用知识。 (5)探讨了利用现代可视化技术提高大坝安全管理水平的方法。将可视化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到大坝健康诊断及其预警系统的可视化中,通过可视化技术将大坝监测数据进行三维立体可视化,并采用OLAP技术对其进行多维分析,以求更加有效地剖析数据。 (6)综合上述研究成果,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和可视化技术,以古田溪一级大坝为例,开发了福建省大坝健康诊断及其预警系统。
黄建成[8](2006)在《福建液化天然气(LNG)项目分析》文中指出福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发达、人口密集、能源自给率低、环境压力大,急需加快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增加清洁、高效能源的供应,以确保能源供应安全,促进经济、能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福建省对城市民用气、工业用气、天然气发电的迫切需求为引进液化天然气(下称LNG)提供了市场条件。福建LNG项目一期工程主要包括接收站和输气干线项目、五个城市燃气项目和三个燃气电厂项目。该项目一期为260万吨/年,已于2004年动工,计划2008年底投产;二期将达到500万吨/年,计划于2012年投产。福建LNG项目一期主要用户为五个城市燃气项目,即:福州市、莆田市、泉州市、厦门市、漳州市;三个燃气电厂:莆田电厂、厦门电厂、晋江电厂。到稳产期后,五个城市燃气项目占整个总进口气量的30%,三个电厂占70%。LNG到用户的单位热值价格低于其他燃气价格,LNG作为城市燃气与其它燃气相比在经济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根据对目前东南亚进口LNG的研究结果分析,LNG尚难以与煤炭和重油竞争,可以与轻柴油竞争。但是,当环保要求提高时,燃烧煤炭和重油要相应增加投资和费用来处理排出物,以达到环保要求,那时使用LNG将会有较大的竞争性。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从环境保护要求出发,使用LNG燃料替代煤炭和重油已成为发展趋势。
顾永明[9](2006)在《面板堆石坝面板脱空问题分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200m级混凝土面板堆石的出现,面板堆石坝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堆石体的流变和面板脱空问题是目前面板堆石坝的研究热点和难点。本文结合实测资料,在深入分析面板堆石坝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参数反分析,应用接触力学法,对面板堆石坝的面板脱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 研究了面板堆石坝堆石体的本构模型及其流变特性,通过对用户子程序的研制,将Duncan E-B模型和三参数流变模型嵌入商业通用有限元软件MSC.Marc中,并通过分级加载和初始应力应变的加载实现了面板堆石坝的施工仿真有限元模拟。 (2) 针对面板堆石坝参数反演的特点,结合实测资料,建立了演化人工神经网络参数反分析模型,提出了模型建立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3) 在深入分析面板脱空特点及其接触单元模型分析方法的基础上,结合MSC.Marc软件实现了面板和垫层的接触特性模拟。基于直接约束算法,研究了堆石坝面板脱空问题的接触力学分析法。 (4) 应用前述的理论和方法,对天生桥面板堆石坝面板脱空进行了有限元分析计算,得到了与实测资料较为吻合的计算结果,分析探讨了面板堆石坝产生脱空的原因及预防和处理措施。
杨杰[10](2006)在《大坝安全监控中若干不确定性问题的分析方法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大坝安全监控中的不确定性问题为研究对象,在综论国内外有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将大坝及其坝基看作是受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的不确定性系统,并在此基础上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对大坝安全监控中若干不确定性问题的分析方法与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 (1)梳理了大坝安全监控中不确定性问题研究的思路,构建了以大坝不确定性系统为研究对象、以不确定性数学为量化手段、以不确定性模型拟合与预测为核心的大坝安全监控不确定性问题研究的基本框架体系,并研究了其基本原则、理论方法、建模思路、建模步骤、模型精度和评价标准等。 (2)研究了基于材料参数不确定性反演的大坝安全监测基准值状态的修正问题。提出采用最大熵贝叶斯不确定性反分析方法优化反演坝体和坝基材料参数,在此基础上采用材料参数模糊聚类修正法和类比修正法对大坝安全监测基准值进行修正,有效克服了目前工程实际中仅凭工程人员经验进行主观修正的不足。 (3)针对大坝安全监控模型的因子多重相关性及其不确定性问题,提出了“偏最小二乘法回归-不确定性分析(PLSR-UA)”的综合分析方法,在进行偏回归建模预测的同时,实现对安全监测数据信息的不确定性内涵分析,有效解决了大坝安全监控中常规最小二乘法回归模型精度受因子相关性干扰这一普遍性工程问题。 (4)研究了病险大坝运行的灰色-随机风险分析方法和生命损失的不确定性分析预测问题。提出采用灰色-随机风险概率来综合量化大坝失事风险,所求得的风险概率为一灰色区间,客观反映了大坝风险的不确定性;并系统分析了大坝失事生命损失预测中的不确定性影响因素,提出了基于不确定性分析和死亡率范围估算的大坝失事生命损失预测方法,给出了15类大坝失事洪灾情景下的可能死亡率范围建议值,避免了国外采用单一数学模型进行预测的不合理性。
二、水口水电站施工中的三线地质问题及其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口水电站施工中的三线地质问题及其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PBA工法地铁车站钻孔咬合桩围护结构止水效果及开挖变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研究背景 |
1.1.2 工程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咬合桩施工工艺 |
1.2.2 塑性混凝土材料性能 |
1.2.3 受限空间内钻孔咬合桩成孔及质量检测技术 |
1.2.4 车站基坑稳定性分析 |
1.2.5 当前研究存在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2 素桩材料性能实验 |
2.1 试验背景 |
2.2 试验材料 |
2.3 抗压强度试验方法与步骤 |
2.3.1 抗压强度试验方案 |
2.3.2 抗压强度试验步骤 |
2.4 抗渗试验方法与步骤 |
2.4.1 塑性混凝土渗透性试验方案 |
2.4.2 渗透性试验步骤 |
2.5 抗压试验结果及分析 |
2.5.1 水灰比对强度影响 |
2.5.2 膨润土掺量对强度影响 |
2.5.3 砂率对强度影响 |
2.5.4 强度增长速度 |
2.6 抗渗性试验结果及分析 |
2.6.1 水灰比对渗透系数的影响 |
2.6.2 膨润土掺量对渗透系数的影响 |
2.6.3 强度与渗透系数的关系 |
2.7 最佳配合比 |
2.8 小结 |
3 咬合桩围护结构稳定性研究 |
3.1 FLAC~(3D)软件简介 |
3.2 工程背景 |
3.2.1 工程总体概况 |
3.2.2 场边周围环境介绍 |
3.2.3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情况 |
3.3 西土城站车站数值模拟 |
3.3.1 咬合桩几何模型建立 |
3.3.2 计算参数 |
3.3.3 本构参数 |
3.3.4 边界条件 |
3.3.5 监测点设置 |
3.4 计算过程 |
3.5 数值模拟结果 |
3.5.1 围护桩水平位移 |
3.5.2 “荤素”桩整体性分析 |
3.5.3 地层沉降分析 |
3.5.4 地表沉降槽分析 |
3.6 小结 |
4 咬合桩围护结构抗渗性能研究 |
4.1 |
4.1.1 渗流基本定律 |
4.1.2 渗流基本微分方程 |
4.1.3 稳定流基本方程 |
4.2 咬合桩几何缺陷规律 |
4.2.1 盾构井基坑工程概况 |
4.2.2 咬合桩几何缺陷检测 |
4.2.3 咬合桩几何缺陷检测结果分析 |
4.2.4 咬合桩桩径分析 |
4.2.5 咬合桩成孔倾斜度分析 |
4.3 咬合桩抗渗性能数值模拟 |
4.3.1 几何模型建立 |
4.3.2 计算参数选择 |
4.3.3 本构模型 |
4.3.4 边界条件 |
4.4 计算过程 |
4.5 咬合桩边墙渗流分析 |
4.5.1 总水头分布 |
4.5.2 渗流量分析 |
4.5.3 渗流分析 |
4.6 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江口水电站坝基析出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坝基析出物研究现状 |
1.2.1 坝基析出物特征和成因研究现状 |
1.2.2 析出物对坝基安全影响的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区域地质环境及坝基施工处理概况 |
2.1 江口水电站概况 |
2.2 坝址区自然地理 |
2.2.1 气象水文 |
2.2.2 地形地貌 |
2.3 坝址区地质条件 |
2.3.1 地质构造 |
2.3.2 地层岩性 |
2.3.3 水文地质条件 |
2.4 坝基施工处理概况 |
2.4.1 坝基固结灌浆 |
2.4.2 坝基帷幕灌浆 |
第3章 坝基析出物特征 |
3.1 排水孔调查及样品采集 |
3.2 排水孔水化学特征 |
3.2.1 水的酸碱度特征 |
3.2.2 水的矿化度特征 |
3.2.3 水中常量元素特征 |
3.2.4 水中金属元素特征 |
3.2.5 集水井水化学特征 |
3.3 固体析出物特征 |
3.3.1 固体析出物的采集和状态描述 |
3.3.2 固体析出物的元素分析和化学分析 |
3.3.3 固体析出物的粒径分析 |
3.3.4 堵头段固体析出物分析 |
3.4 堵头段排水孔排水特征 |
第4章 坝基析出物的成因分析 |
4.1 析出物成分的来源 |
4.1.1 排水孔中水溶液的来源 |
4.1.2 排水孔固体析出物的来源 |
4.2 析出物成因分析 |
4.2.1 排水孔水溶液特征成因分析 |
4.2.2 固体析出物的成因分析 |
第5章 排水孔涌水异常问题的分析 |
5.1 排水孔涌水异常的基本情况 |
5.2 排水孔涌水异常原因的分析 |
5.2.1 左岸 232 灌浆廊道排水孔涌水异常原因的分析 |
5.2.2 二道坝右岸排水孔涌水异常原因分析 |
5.3 涌水异常排水孔的建议措施 |
第6章 坝基析出物对大坝安全潜在影响评价 |
6.1 析出物对岩体渗透稳定性的影响 |
6.2 析出物对帷幕体防渗实效的影响 |
6.3 析出物对坝体结构耐久性的影响 |
6.3.1 地下水对大坝砼的化学性腐蚀评价 |
6.3.2 地下水对砼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评价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3)水利枢纽工程施工阶段洪水期临时通航安全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主要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安全管理概述 |
2.1 安全管理内容 |
2.2 水上安全管理 |
2.3 施工阶段临时通航的安全管理 |
2.3.1 施工阶段通航安全管理基本原则 |
2.3.2 施工阶段通航安全管理的关键问题 |
第三章 枢纽工程洪水期临时通航潜在危险分析 |
3.1 施工阶段洪水期临时通航环境系统的构成 |
3.2 施工阶段洪水期临时通航的安全分析方法 |
3.2.1 预先危害(险)分析 |
3.2.2 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
3.3 施工阶段洪水期临时通航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1 人员对通航安全的影响分析 |
3.3.2 船舶对通航安全的影响分析 |
3.3.3 水上建筑物及水上水下施工作业的影响 |
3.3.4 环境对通航安全的影响分析 |
第四章 枢纽工程施工阶段洪水期通航预警系统构建 |
4.1 预警管理的内容 |
4.2 临时通航安全预警管理功能 |
4.3 枢纽工程施工阶段临时通航安全预警和应急管理机制建设 |
4.3.1 枢纽工程施工期洪水阶段通航安全预警分析机制构建(P 阶段) |
4.3.2 枢纽工程洪水期通航安全的预警管理机制构建(D 阶段) |
4.3.3 枢纽工程施工期洪水阶段通航安全预控应急对策构建(CA 阶段)27 |
五章 临时通航安全预警应急管理实例分析 |
5.1 长沙综合枢纽概况 |
5.1.1 工程概况 |
5.1.2 水文气象 |
5.2 长沙综合枢纽工程施工期工况及预警问题的提出 |
5.3 长沙枢纽工程二期导流洪水期束窄河床临时航道水流条件分析 |
5.4 长沙综合枢纽工程施工期通航安全应急预案 |
5.4.1 编制目的 |
5.4.2 编制依据 |
5.4.3 编制原则 |
5.4.4 预警应急体系主要应急任务 |
5.4.5 组织机构与工作职责 |
5.5 长沙枢纽临时通航安全应急工作 |
5.5.1 应急小组分类 |
5.5.2 应急现场处置 |
5.6 临时通航预警、应急信息 |
5.6.1 预警信息分类 |
5.6.2 预警信息采集和处理 |
5.7 预警系统结束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从事科研项目目录 |
(4)船闸闸室结构施工过程有限元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状况概述 |
1.2.1 船闸的类型 |
1.2.2 船闸闸室结构基本型式及构造要求 |
1.2.3 船闸闸室结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船闸闸室结构内力分析的解析法 |
2.1 船闸结构的内力分析 |
2.1.1 分离式闸室结构的内力分析 |
2.1.2 整体式闸室结构的内力分析 |
2.2 闸室结构解析法的局限性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有限元方法及其在力学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
3.1 有限元法简介 |
3.2 有限元法应用软件介绍 |
3.3 有限元法的基本理论和分析的基本过程 |
3.3.1 可转化为有限元法的弹性力学问题 |
3.4 有限元方法在力学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
3.4.1 实体结构的有限单元法 |
3.4.2 有限元方法在船闸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船闸非线性仿真的实施及求解 |
4.1 仿真分析的原理 |
4.2 船闸闸室仿真计算前荷载的处理 |
4.3 船闸闸室仿真计算中接触分析处理 |
4.4 船闸非线性仿真的求解 |
4.4.1 结构非线性问题的分类 |
4.4.2 结构非线性仿真的求解 |
4.5 船闸非线性分析的难点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程实例 |
5.1 工程概况 |
5.1.1 材料参数 |
5.1.2 船闸闸室结构分析 |
5.2 船闸闸室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5.2.1 有限元仿真模型建立的基本理论 |
5.2.2 模型边界及坐标系 |
5.2.3 模型建立 |
5.2.4 船闸结构网格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船闸闸室结构回填过程仿真分析 |
6.1 不同回填方法的计算分析 |
6.1.1 船闸闸室结构两侧砂卵石一次回填施工方法分析 |
6.1.2 船闸闸室结构两侧砂卵石分层回填施工方法分析 |
6.2 一次回填和分层回填的对比分析 |
6.2.1 位移成果对比分析 |
6.2.2 闸室结构第一主应力对比分析 |
6.2.3 闸室结构等效应力对比分析 |
6.3 改变回填土体材料参数对闸室结构的影响分析 |
6.3.1 对沉降量的影响 |
6.3.2 对最大等效应力值的影响 |
6.3.3 对接触应力的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闸室施工、完建和运行三种工况的对比分析 |
7.1 施工、完建和运行工况下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7.1.1 位移成果对比分析 |
7.1.2 接触状态对比分析 |
7.1.3 应力成果对比分析 |
7.1.4 地基反力对比分析 |
7.2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5)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技术及其信息化集成管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水电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概念 |
1.1.3 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所遇到的质量控制问题 |
1.2 既有研究与研究的意义 |
1.2.1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2 问题分析 |
1.2.3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技术 |
2.1 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现场实时图像视频监视技术 |
2.1.1 网络摄像头 |
2.1.2 视屏监控数据的管理 |
2.2 水电工程堆石坝填筑施工质量GPS监控技术 |
2.2.1 GPS系统的组成 |
2.2.2 GPS的工作原理 |
2.2.3 GPS的技术特点 |
2.2.4 GPS大坝施工碾压实时监控系统 |
2.2.5 GPS大坝施工碾压实时监控中心数据库管理以及数据统计分析 |
2.2.6 施工现场监理实时数据检测查询 |
2.2.7 工程业主方和监理方以及施工方实时调整通讯 |
2.2.8 监控数据网络GIS处理 |
2.3 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数字化图纸和文档管理技术 |
2.3.1 图文资料信息数据 |
2.3.2 图文资料信息化系统功能 |
2.3.3 图文资料信息化管理应用 |
2.4 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GIS三维动态仿真技术 |
2.4.1 GIS应用于水电工程施工总布置可视化动态演示 |
2.4.2 GIS应用于地下厂房施工动态演示 |
2.5 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模糊综合评判法 |
2.5.1 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基本步骤 |
2.5.2 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施工方案进行评价实例 |
第三章 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信息化集成模式 |
3.1 水电工程建设施工质量控制的信息化现状 |
3.1.1 水电工程施工信息化现状 |
3.1.2 水电工程施工信息化平台搭建现状 |
3.1.3 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信息化技术 |
3.1.4 水电工程施工信息化技术使用现状 |
3.2 由信息共享引发的全过程的集成管理 |
3.2.1 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信息化的技术集成模式 |
3.2.2 应用信息系统的三层Client/Server(C/S)结构 |
3.2.3 建设项目的分解和编码系统 |
3.3 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信息化集成管理的实现 |
3.4.1 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集成管理系统全过程数据库建立 |
3.4.2 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集成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
3.4.3 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信息化管理的核心问题 |
3.5 水电工程施工质量“三控”信息化集成管理方法 |
3.5.1 事前控制 |
3.5.2 事中控制 |
3.5.3 事后控制 |
第四章 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信息平台构建方法 |
4.1 知识/技术网络 |
4.1.1 知识/技术网络 |
4.1.2 信息化建设中的知识管理 |
4.2 合同/信任网络 |
4.2.1 合同/信任网络 |
4.2.2 合同管理在施工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
4.3 物资管理网络 |
4.3.1 物资网络的形成 |
4.3.2 物资网络的建设 |
4.4 信息网络与网络集成 |
4.4.1 信息网络 |
4.4.2 信息网络的建立 |
4.4.3 各网络平台的系统集成 |
第五章 四川大渡河瀑布沟水电站大坝填筑施工质量GPS实时监控系统案例分析 |
5.1 项目背景要求与目标 |
5.1.1 项目背景 |
5.1.2 项目总体要求与目标 |
5.2 项目技术思路与实现原理 |
5.2.1 系统架构 |
5.2.2 系统硬件组成 |
5.2.3 系统软件开发环境 |
5.2.4 系统软件功能 |
5.2.5 系统应用 |
5.2.6 系统特点 |
5.3 项目的运行情况及结果评价 |
5.4 项目的可扩展性研究 |
5.4.1 结合系统的运行原理对架构进行升级 |
5.4.2 结合基于GIS的三维动态可视化演示对系统应用功能进行升级 |
5.4.3 集成在整个大型水电站施工质量控制信息化集成管理系统中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6.2.1 虚拟现实技术 |
6.2.2 智能视频监控 |
6.2.3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研项目 |
(6)大站水库西副坝防渗加固工程设计与施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水库防渗加固研究现状 |
1.3 大站水库工程概况和西副坝防渗加固的目的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大站水库西副坝病险隐患成因分析 |
2.1 概述 |
2.2 西副坝存在的主要隐患 |
2.3 西副坝渗漏隐患的成因的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西副坝防渗加固方案总体设计 |
3.1 西副坝坝体坝基防渗加固历史 |
3.2 工程加固方案的比较 |
3.3 工程加固方案总体设计 |
3.4 小结 |
第四章 防渗墙应力和渗流稳定分析 |
4.1 防渗墙弹性地基梁法应力计算 |
4.2 防渗墙有限元应力分析 |
4.3 混凝土防渗墙渗流稳定计算 |
4.4 小结 |
第五章 大站水库西副坝防渗加固的实现 |
5.1 西副坝防渗加固施工方案 |
5.2 防渗墙施工质量控制 |
5.3 防渗墙施工效果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混凝土坝健康诊断及其预警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 |
1.3 问题的提出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大坝健康诊断及其预警系统的功能和结构体系 |
2.1 概述 |
2.2 DHDEWS的目标、功能和开发原则 |
2.3 DHDEWS的总体结构 |
2.4 DHDEWS的软件体系结构 |
2.5 小结 |
第三章 混凝土坝健康诊断的方法 |
3.1 概述 |
3.2 混凝土坝结构健康诊断结构体系 |
3.3 混凝土坝健康综合诊断方法 |
3.4 混凝土坝健康诊断及其预警系统中的推理流程 |
3.5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数据仓库的大坝健康诊断及其预警系统 |
4.1 概述 |
4.2 基于数据仓库平台构建大坝安全监测信息 |
4.3 融合小波分析对大坝数据仓库数据预处理 |
4.4 大坝安全监测信息的智能集成结构 |
4.5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DHDEWS |
4.6 大坝安全监测信息的远程通信 |
4.7 小结 |
第五章 大坝健康诊断及其预警系统的可视化 |
5.1 概述 |
5.2 可视化技术 |
5.3 DHDEWS的可视化网络结构和软硬件平台 |
5.4 DHDEWS的可视化功能 |
5.5 DHDEWS实现可视化的关键技术 |
5.6 小结 |
第六章 福建省大坝健康诊断及其预警系统 |
6.1 概述 |
6.2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6.3 系统功能研制及实现 |
6.4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博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8)福建液化天然气(LNG)项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项目介绍 |
第一节 天然气知识 |
一、什么是液化天然气 |
二、液化天然气链 |
三、天然气的用途 |
四、我国天然气的利用现状及开发利用计划 |
第二节 我国发展天然气产业的必要性及发展策略 |
一、我国发展天然气产业的必要性 |
二、我国天然气的发展策略及意义 |
第三节 项目结构、规模及组成 |
一、站线项目结构及供气规模 |
二、项目的组成 |
三、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
四、福建引进液化天然气的重要意义 |
第四节 项目重点部分介绍 |
一、项目的基本考虑 |
二、项目供应商及建设地点 |
三、运输及销售安排 |
四、项目建设安排、环境保护及保险计划 |
五、LNG 接收站的主要工艺流程简介 |
第二章 市场分析 |
第一节 福建能源状况 |
一、能源资源及开发利用情况 |
二、对天然气的需求 |
第二节 LNG 竞争力分析 |
一、LNG 用作城市和商业用户燃气 |
二、作为工业燃料 |
三、LNG 发电竞争力分析 |
第三节 福建液化天然气项目用户分析 |
一、城市燃气用气 |
二、燃气电厂用气 |
第三章 项目财务分析 |
第一节 财务要素 |
一、项目性质及股本结构 |
二、项目周期 |
三、气量 |
四、天然气定价原则 |
五、总投资与资金来源 |
六、主要的成本估算数据 |
第二节 财务评价 |
一、盈利能力分析 |
二、清偿能力及外汇平衡分析 |
三、不确定性分析 |
第四章 项目优劣势及风险分析 |
第一节 优势 |
一、国家在政策上的支持 |
二、项目股东实力强大 |
三、进口气价优惠 |
四、人民汇率升值的益处 |
五、LNG 已初具市场规模 |
第二节 劣势 |
一、气价受政府监管 |
二、进口气价波动 |
第三节 项目风险 |
一、工程风险 |
二、事故风险 |
三、进度风险 |
四、市场开拓的风险 |
五、燃气电厂高上网电价与低价格承受力引起的风险 |
第五章 对项目运营的探索 |
第一节 解决燃气电厂高上网电价的建议 |
一、合理安排燃煤发电的成本 |
二、降低燃气发电气价成本 |
三、提高燃气发电的上网电价 |
第二节 企业经营的探索 |
一、增加居民用气或工业用气比重 |
二、利用LNG 运输槽车开拓输气干线未铺到的边远地区市场 |
三、冷能利用 |
四、开拓天然气的其它用途 |
第六章 项目实施后评价 |
第一节 与其它市场型项目的区别 |
一、国内尚无专业的施工承包商 |
二、管理经验不足 |
三、人才缺乏 |
四、建设期人员与运营期人员变动大 |
第二节 项目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和解决方案 |
一、资源风险 |
二、征地难度加大 |
三、施工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
四、各用户需求变化对设计、施工方案的挑战 |
五、减少燃气电厂机组数量阻力大 |
参考文献 |
附表 |
(9)面板堆石坝面板脱空问题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面板堆石坝的特点及其发展历程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面板堆石坝研究现状及问题的提出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材料的本构模型及其有限元实现 |
2.1 概述 |
2.2 材料的有限元数值模拟 |
2.3 堆石料流变特性 |
2.4 面板堆石坝有限元计算的实现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面板堆石坝演化人工神经网络反演分析模型 |
3.1 概述 |
3.2 面板堆石坝反演分析模型研究 |
3.3 演化人工神经网络原理 |
3.4 演化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建立及测试 |
3.5 面板堆石坝演化人工神经网络反演分析模型建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接触力学的面板堆石坝脱空问题研究 |
4.1 概述 |
4.2 常用的接触面模型 |
4.3 接触力学分析方法 |
4.4 基于直接约束法的面板堆石坝接触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天生桥面板堆石坝脱空问题有限元计算及脱空产生原因分析 |
5.1 天生桥面板堆石坝概况 |
5.2 面板脱空的有限元计算过程 |
5.3 面板堆石坝有限元计算成果 |
5.4 堆石体材料参数反演分析 |
5.5 脱空产生原因及预防处理措施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大坝安全监控中若干不确定性问题的分析方法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大坝安全监控研究的国内外现状与发展 |
1.3 大坝安全监控不确定性问题研究的必要性与现状 |
1.4 问题的提出 |
1.5 论文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二章 大坝安全监控中的不确定性问题及其研究基本框架构建 |
2.1 不确定性与问题的提出 |
2.2 信息和信息不确定性 |
2.3 不确定性的分类与内涵 |
2.4 不确定性信息的数学描述与表达 |
2.5 大坝安全监控中的不确定性问题 |
2.6 大坝安全监控中不确定性问题研究的基本框架体系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最大熵不确定性反分析及其在变形基准值修正中的应用 |
3.1 确定性反分析方法的不足与改进思路 |
3.2 基于最大熵原理的贝叶斯不确定性反分析方法 |
3.3 有限元计算模式 |
3.4 基准值修正的基本思路和具体实施 |
3.5 工程实例——参数的不确定性反演与监测基准值修正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消除因子多重相关性的PLSR-UA综合分析方法与应用 |
4.1 多重相关性及其不确定性对模型精度的影响 |
4.2 处理多重相关性问题的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 |
4.3 大坝安全监测数据的PLSR-UA综合分析方法 |
4.4 工程应用实例——绕坝渗流监测的PLSR-UA综合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病险大坝的灰色-随机风险分析与生命损失不确定性预测 |
5.1 大坝风险与不确定性 |
5.2 病险大坝的运行风险与不确定性分析 |
5.3 基于灰色-随机不确定性的病险大坝运行风险分析 |
5.4 基于不确定性分析的大坝失事生命损失风险概率估算 |
5.5 工程应用与实例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四、水口水电站施工中的三线地质问题及其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PBA工法地铁车站钻孔咬合桩围护结构止水效果及开挖变形研究[D]. 武钰斌.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2]江口水电站坝基析出物的研究[D]. 孙威. 成都理工大学, 2012(02)
- [3]水利枢纽工程施工阶段洪水期临时通航安全管理[D]. 曹昌志. 长沙理工大学, 2012(09)
- [4]船闸闸室结构施工过程有限元仿真分析[D]. 兰晓妮. 重庆交通大学, 2011(04)
- [5]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技术及其信息化集成管理方法研究[D]. 陈沁. 武汉理工大学, 2009(09)
- [6]大站水库西副坝防渗加固工程设计与施工[D]. 类维强. 河海大学, 2006(03)
- [7]混凝土坝健康诊断及其预警系统[D]. 李婷婷. 河海大学, 2006(03)
- [8]福建液化天然气(LNG)项目分析[D]. 黄建成. 厦门大学, 2006(01)
- [9]面板堆石坝面板脱空问题分析方法研究[D]. 顾永明. 河海大学, 2006(08)
- [10]大坝安全监控中若干不确定性问题的分析方法与应用研究[D]. 杨杰. 河海大学, 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