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用XML文件生成可扩展菜单及菜单的动态变换(论文文献综述)
吴小东[1](2021)在《基于Dubbo和Zookeeper的学校自助证明打印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智能设备的大范围应用,社会智能化程度日渐加深。传统的人工证明打印服务已经无法满足行业的需求,高校和企业开始着眼于自助证明打印的研究,开发了许多自助证明打印系统,推动了自助证明打印的发展。但是,这些自助证明打印系统只是把证明打印作为自助打印的一个功能实现,没有将系统特制化,而且,流程繁琐且没有与流行的分布式框架进行结合,处理效率不高且并发能力弱。针对这些问题,以开发一个易操作、高并发和高容错的特制化自助证明打印系统为目标,本论文设计并实现基于Dubbo和Zookeeper的分布式学校自助证明打印系统。论文首先对自助证明打印系统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确定本文所实现系统应该解决的问题和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梳理了自助证明打印系统所用到的SSM框架、Dubbo、Zookeeper和Mongo DB等技术。详细描述了该自助证明打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过程:首先根据国内外现状中现有自助证明打印系统存在的问题,得出系统的实现内容及目标,依此进行需求分析;然后,划分系统功能为不同功能模块,针对这些模块对系统进行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和数据库设计;接着,实现系统,对其进行性能测试和功能测试,并部署维护;最后,总结整体工作流程并指出系统未来待优化的地方。经过开发部署,系统已在学校正式运行,更好的优化了处理流程和提高了处理效率。
刘佳佳[2](2021)在《基于模糊逻辑和强化学习的交通信号优化方法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城市规模逐渐扩大,伴随而来的是城市中的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加,由此造成道路拥堵、交通事故频发、汽车尾气排放污染环境等一系列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途径是提升路网的通行能力,通过减少车辆在交叉口的延误时间来提高城市路网的通行效率。在以上背景下,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三种城市单交叉口的交通信号控制方法,并通过二次开发Sumo仿真软件进行对比分析。(1)设计与实现一种交通灯信号的模糊控制方法。该方法基于四相位定相序对单交叉口交通灯进行控制,采用两层模糊控制系统,第一层模糊控制系统输入为车辆排队数和车辆到达率,输出为当前相位和下一相位交通流强度。第二层模糊控制系统以两个相位的交通流强度作为输入,输出为当前绿灯相位的绿灯延长时间。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控制性能优于Sumo仿真软件自带的定时控制方法与传统模糊控制方法。(2)利用遗传算法来优化模糊控制系统。将模糊规则和隶属度函数参数编码为染色体,以车辆平均等待时间等评价指标构建适应度函数。种群迭代过程中,将个体解码为模糊控制系统的规则和隶属度函数参数,然后利用仿真软件对个体代表的控制系统进行仿真,得到个体评价函数值。在选择过程中加入了精英保留策略来保证最优个体不被破坏。经过遗传算法优化后,模糊控制系统控制交通信号灯的性能得到明显提升。(3)利用强化学习方法解决单交叉口交通信号灯控制问题。该方法充分利用路网传递的交通流参数,将路网截取为位置、速度矩阵,并将其作为输入状态。采取车辆的平均等待时间作为奖励函数,输出相位的持续时间作为动作。求解Q值时,为了解决过度估计问题,采用双竞争深度Q网络算法。实验结果表明,该强化学习方法控制性能优于Sumo自带的定时控制方法。(4)在上述算法的基础上,设计与实现了一个交通信号灯控制仿真系统。该系统包括用户管理、交通元素管理、交通信号灯控制方案仿真、任务管理等功能模块,能够根据单交叉口的车流数据自动决策信号灯的相位周期,为交通管理人员提供易于操作的交通仿真工具。
戎梦蛟[3](2021)在《无人机飞控软件配置项测试软件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无人机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国产无人机产品的更新迭代速度也越来越快,导致其研制周期时间越来越短,而在整个研制周期中软件测试阶段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大。其中,配置项测试是非常关键和耗时的一环,如果能有效地减少该项的测试时间,对于缩短整个产品的研制周期有很大帮助。本课题的主要目的是设计和实现无人机飞控软件配置项测试软件。本文首先对于国内外飞控软件测试方式进行了研究,介绍了软件开发中使用到的Eclipse RCP平台、自动化测试等相关理论和技术。然后论述了软件整体框架和主体功能,最后针对工程管理、用例编辑、用例管理、用例执行几个关键功能模块的详细设计、实现和测试进行了描述。软件的设计是针对无人机嵌入式飞控软件嵌入性、实时性和高可靠性的特点,在基本测试技术基础上,通过运用数据仿真环境与GDB调试环境,解决了配置项测试中需要黑盒测试与白盒测试相结合的测试手段的问题。通过使用Eclipse平台的RCP框架进行软件GUI界面的开发,使界面美观度和响应速度大大的提升,并具备良好的插件可扩展性。运用测试用例工程化管理、自动化测试脚本、测试结果的管理、测试报告生成等手段,在测试用例开发、执行、管理各方面,大大提升了测试工作的效率和用户使用体验感。通过实验结果证明无人机飞控软件配置项测试对无人机飞控软件配置项测试阶段带来了诸多便捷与改善。不仅完成了从手动测试到自动化测试的提升,也使得测试管理上更加统一规范。提升了项目在配置项测试阶段的效率,最终在缩短无人机飞控软件的开发周期和节省项目测试资源的同时,更好地保证了无人机飞控软件的产品质量。
吕鹏[4](2020)在《智能相机后台管理软件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智能相机产品性能不断提高,应用领域更加广泛,对智能相机后台管理软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能相机后台管理软件为用户提供了可视化交互界面,方便用户操作智能相机以及访问数据并作分析处理,从而降低智能相机的使用复杂度并提高整个系统的工作效率,所以开发出优秀的智能相机后台管理软件是智能相机产业的重要环节。本文设计开发的智能相机后台管理软件主要实现了后台管理软件与智能相机平台的数据通信功能与参数配置功能,用户可以方便地通过可视化交互界面实现对智能相机的控制与数据获取。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基于MFC设计开发了后台管理软件可视化交互界面。采用悬浮窗口布局扩展了功能区,使用Open CV开源视觉库实现了对图像的基本操作。(2)基于Gig E Vision协议设计并实现了后台管理软件通信模块。分析了Gig E Vision协议的主要内容,设计并实现了控制通道和流通道,实现了管理软件命令消息的可靠传输与文件数据流的高速可靠接收。封装数据通信模块函数为动态链接库,提供函数接口供其他应用程序调用。(3)基于Gen ICam标准的Gen Api模块设计并实现了后台管理软件参数配置功能。根据Gen Api节点约定设计并生成了XML设备描述文件。实现了XML设备描述文件的可靠传输,并基于Tiny XML2函数库解析XML设备描述文件,完成对智能相机的参数配置。结合具体使用环境搭建后台管理软件测试平台,利用Wireshark、VS性能探测器等工具测试了管理软件运行情况,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验证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后台管理软件资源占用少,运行速度快,故障率低。与智能相机平台进行数据交互时,XML设备描述文件和参数配置命令消息传输稳定可靠,大文件数据流传输速率可达100Mbps,同时可以有效处理丢包情况,能够满足实际使用的要求。
李琳[5](2020)在《CBTC系统站场图编辑软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内信号系统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内各大城市首选建设安全、可靠且高效的基于CBTC系统的城市轨道交通。ATS系统作为CBTC系统中的子系统,其监视功能主要依靠站场图来实现,站场图相关数据由站场图编辑软件完成。由于不同信号厂商的站场图数据存在差异、且传统的站场图编辑软件自动化程度已经不能满足现有的设计要求,因此新形势下对于站场图编辑软件在通用性、自动化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实验室搭建的用于ATS系统测试的环境模拟器站场图显示出发,设计了一种较强通用性、以及更高自动化程度的站场图编辑软件。本文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首先,对站场图编辑软件进行了总体设计。分析了环境模拟器中显示层的站场数据总体要求,基于分析的站场图数据要求和设计原则,对站场图编辑软件进行了总体流程设计和总体功能设计。其次,对软件的各个功能模块进行了详细设计。在分析站场图的组成设备和组成数据的基础上定义了较为通用的信号设备数据内容;研究了进路表以及站场型的拓扑结构,设计了基于双向链表的站场型数据结构用于描述站场图拓扑关系,分析并设计了易读性的XML文件数据用于存储站场图数据;基于定义的数据内容和设计的拓扑结构,对软件的各个功能模块进行了详细设计,主要包括:信号设备图元模块、自动功能模块、数据处理功能模块以及码位模块。然后,对站场图编辑软件的各个功能模块进行了实现。基于Visual Studio2013平台上,使用C#编程语言实现了站场图编辑软件的开发。基于面向对象的思想,建立信号设备图元库,实现图元的绘制和编辑;通过信号设备图元库和自动对齐功能实现站场图的人工和自动绘制;为绘制的站场图生成数据,实现数据的保存读取和完整一致性检查,结合设计的站场图数据生成码位表。最后,对站场图编辑软件进行了测试。通过设计的测试用例,系统性地测试了站场图编辑软件的各个功能模块,通过展示软件绘制的站场图、分析生成的站场图数据和码位表,验证了站场图编辑软件的通用性、易用性和正确性,表明软件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
付亮[6](2020)在《基于D213的MVB网卡配置工具的设计及实现》文中指出截止2019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突破3.5万公里,占世界高速铁路网的七成,稳居世界第一,仅2019年,我国动车组已安全发送旅客23.1亿人次。安全可靠是中国高铁走向世界的重要保证,在动车组生产制造和调试检修过程中,静态调试工序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静态调试包括单车调试和列车调试,由于该工序涉及到牵引、门控、火警、辅助供电等多个系统的调试,系统控制逻辑复杂,调试所需技术要求高,因此,为提高调试效率,静态调试工作已逐步应用数字化调试技术,但现有的数字化调试系统存在网络配置复杂、功能开发不完善、调试设备利用率低、网络配置可视化程度差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使数字化调试系统更好地服务于静态调试,急需开发网络配置效率高、功能完善、配置信息可视化的网络配置工具。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并结合中国标准动车组静态调试工艺流程,开发了一套基于MVB网卡的网络配置工具,改进了原有的调试系统网络配置的不足。配置工具按功能逻辑可分为网卡驱动、数据驱动、图形用户界面三部分。网卡驱动部分实现了网卡功能开发以及跨平台调用等功能,采用JNI形式对原网卡驱动进行二次封装,实现了Java层驱动网卡、过程数据收发以及网卡配置等功能。数据驱动部分实现了数据处理、文件操作、网络配置等功能,通过缓存机制高效操作参数,编译并加载网卡配置文件完成网络配置,以xml文件的形式保存配置参数。图形用户界面实现了配置参数可视化,简化了网络配置工序,采用Java Swing以MVC设计模式完成配置工具软件设计,使用Window Builder工具完成界面绘制,通过合理的事件处理机制提供良好的交互体验。本文开发的MVB网卡配置工具解决了原调试系统网络配置工序繁多、网卡功能单一、配置参数可视效果差等问题,提高了网络配置效率,在现场静态调试工作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杜晓珍[7](2020)在《智能PACS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医学影像归档与传输系统(PACS)是用于存储归档影像文件、调阅影像数据和管理患者检查报告的综合应用系统,在癌症等重大疾病诊疗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近年影像检查需求的快速增长,放射科医生相对不足,依赖人工阅片的影像诊断方式面临极大挑战。因此,在当前人机融合的发展趋势下,智能影像诊断方法的临床应用需求更加迫切。本文旨在设计一款智能PACS系统,在PACS系统的基础功能上增加数据集标注、智能图像检测、辅助教学三个新技术模块。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1.针对缺乏用于深度学习研究的专业医学影像标注数据集的问题,引入了数据集标注模块,支持医师在诊断阅片工作中实时标注,并生成XML标注文件,为研究人员提供高质量数据集。系统利用MSXML解析工具对XML文件进行解析,通过访问和编辑XML文件节点,实现对标注的保存、加载、修改等功能;2.针对目前国内影像科医师阅片压力剧增的问题,设计了智能图像检测模块,该模块引入深度学习模型对医学影像进行病灶检测,借助Active MQ消息中间件技术实现深度学习模型的异步调用,并将模型的检测结果利用Redis缓存进行存储,供医生调阅,达到辅助影像诊断的目的。同时,该模块通过部署Redis主从架构实现数据的读写分离,从而缓解Redis主服务器的压力;3.针对现有系统功能无法满足影像科人才培养工作需求的问题,设计了辅助教学模块。该模块提出诊断报告的三级审核方法,使实习医生深入参与到诊治过程中。本文设计了合理的报告处理流程,使三级审核流程与传统的二级审核流程兼容,为影像科实习医生及规培医生提供实践平台。同时,针对非正式医生设计了学习平台,支持影像诊断报告的对比学习。理论上,本文的PACS系统使医生能够在诊断时标注病灶部位,有助于提供高质量数据集,促进深度学习在医学图像识别领域的发展。在实际应用中,本系统初步实现了智能图像检测功能,有助于提高癌症早期筛查及诊断的准确率。本系统的辅助教学功能有助于提高对影像科专业人才的培训效果,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田林江[8](2020)在《基于矢量信号源的雷达回波模拟软件》文中认为随着雷达技术的不断更新,传统雷达系统测试方法已无法胜任新体制雷达的测试需求,在此背景下,雷达回波模拟器应运而生。一般地,通用的雷达回波模拟器由矢量信号源与雷达回波模拟软件组合构成,由于充分利用了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因而具有功能丰富、实用高效等特点。因此,进一步研发一款通用性更好、扩展性更强、实用性更高的雷达回波模拟软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研发的软件对此做出了尝试。本文首先依据雷达回波模拟软件的需求分析,提出可同时模拟发射信号与回波信号的雷达回波模拟软件总体设计方案,并自顶而下地将雷达回波模拟软件划分为核心功能模块、界面交互模块和数据接口模块。其中,核心功能模块基于回波模拟相关算法,在后台产生所需的雷达发射信号与回波信号;界面交互模块负责完成人机交互和软件整体操控;数据接口模块负责软件与外部进行通信。其次,本文基于Visual Studio2013与Qt 5.7平台,使用C++语言详细实现了各个模块。其中,核心功能模块对于发射信号,实现了连续波、脉冲压缩等八种制式雷达发射信号,按照逻辑流程,包括生成包络、信号重频、脉内调制等步骤,对于雷达回波信号,可通过模拟天线方向图与运动模型,获得目标实时回波信号,对于雷达环境回波信号,可模拟杂波信号、干扰信号、噪声信号,其中,杂波类型支持海杂波、地杂波及气象杂波等,干扰类型支持压制式干扰、欺骗式干扰及箔条干扰等;界面交互模块实现了波形数据显示与仿真参数设置,完成对软件的整体控制;数据接口模块通过LAN接口与GPIB接口,与矢量信号源组成雷达模拟系统,通过数据文件接口完成数据的存储与传输。最后,搭建软件测试场景,并针对性设计测试用例,对软件各个模块完成测试,以保证软件的正确性与可靠性。本文研发的软件,与同类雷达回波模拟软件相比,除了具有雷达发射信号种类多、制式全的特点以外,还实现了对多种复杂雷达环境和目标回波信号的模拟功能,功能更全面。特别是其充分利用模块化的设计思想,使软件升级更方便,并可与现有信号发生仪器,组成通用雷达信号模拟器,进而在雷达系统的开发和测试中被广泛采用。
杨天[9](2020)在《基于线结构光视觉传感器的焊接机器人生产系统仿真软件开发》文中指出工业机器人是数字化制造的主要载体,离线编程和生产系统仿真软件为机器人自动化项目节省了时间,提高了生产率。本文对离线编程和生产系统仿真技术进行了研究,设计开发了基于线结构光视觉传感器的焊接机器人生产系统仿真软件。基于面向对象的软件设计原则,采用第三方库,搭建了软件开发框架,设计了软件架构以及图形用户界面。研究了三维模型导入技术,设计了零件-装配体数据结构,完成了STEP文件向该数据结构的转换。采用MFC的树控件和XML文件格式,实现了场景资源管理和场景文件读写。基于机器人开源库,提出了三种机器人交互式建模方法,满足常用生产设备建模需求。进行了机器人运动学求解,提出了轨迹生成方法。设计了一套机器人控制指令,实现了机器人程序后处理和离线编程。针对焊接纠偏系统,基于视觉仿真原理,采用标定得到的视觉传感器参数,提出了视觉仿真的方法和步骤。分析了激光射线与工件表面的相交理论,得到了仿真激光条纹图像。视觉仿真实验表明,仿真激光条纹图像能够作为图像识别算法的模型先验信息。提出了两种场景布局方法,能够快速、精确地搭建生产系统仿真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I/O信号的生产系统运动仿真控制方法,实现了生产设备的协调运行。提出了一种基于路径的传送带建模方法并进行了运动仿真。设计并建立了机器人工作站和生产线模型,进行了运动仿真实验,验证了研究方法的可行性。
田阿康[10](2020)在《面向电子装备的热仿真CAD/CAE集成建模与后处理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计算机辅助技术在电子设备领域的普及和CAD/CAE软件集成技术的日趋成熟,基于CAD/CAE等软件衔接组成的电子设备结构集成开发环境对电子设备结构热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的开发方式存在很多冗余操作、不规范管理和现有的CAD/CAE数据接口兼容性差等弊端。本文通过集成建模技术、建立面向工程的数据库、搭建了电子设备结构集成开发环境的热仿真模块,实现了电子设备热设计的快速仿真,大幅度提高了设计资源利用率,缩短了产品研发周期。为了解决传统电子设备开发技术中建模繁琐、开发工具操作复杂、仿真报告制作效率低等问题,本文对Icepak、UG的二次开发技术以及电子设备结构集成开发环境的热仿真模块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本文深入研究了Icepak二次开发技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研究安装目录下的文件,总结出Icepak命令获取方试、Icepak模块功能嵌入开发方式、Icepak工程文档数据结构和一部分Icepak控制台常用命令。2)设计UG-Icepak接口,实现了UG到Icepak模型数据的无损传输,使得能够在Icepak中自动化完成重构UG模型、仿真属性设置、仿真监测点自动化设置、模型材料的导入、仿真边界条件和后处理的设置等一系列操作。实现了电子设备集成开发环境快速热仿真的核心功能。3)研究设计了仿真报告自动化生成技术,完成了模型数据和仿真结果数据的结构化存储,使集成开发环境能够实现自动化地进行热仿真模块的数据采集和仿真报告的自动化生成,大大提高了设计人员仿真报告的制作效率。4)利用Icepak二次开发技术和UG二次开发技术通过Visual studio 2015开发环境搭建了电子设备结构集成开发系统的热仿真模块。固化了仿真流程,实现了仿真过程的自动化。经过多次的测试和试用,电子设备结构集成开发环境已基本实现了仿真自动化的目标,满足了电子设备结构设计人员的需求,达到了软件立项之初预期的效果,但仍有待改进的空间。
二、利用XML文件生成可扩展菜单及菜单的动态变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XML文件生成可扩展菜单及菜单的动态变换(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Dubbo和Zookeeper的学校自助证明打印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现状分析 |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和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 |
2.1 SSM框架 |
2.1.1 Spring |
2.1.2 Spring MVC |
2.1.3 My Batis |
2.2 分布式技术 |
2.2.1 Dubbo |
2.2.2 Zookeeper |
2.2.3 Mongo DB |
2.3 Tomcat |
2.4 Maven |
2.5 CAS认证技术 |
2.6 数据库技术 |
2.6.1 Oracle |
2.6.2 Redis |
2.7 前端框架技术 |
2.8 Nginx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可行性分析 |
3.1.1 技术可行性分析 |
3.1.2 经济可行性分析 |
3.2 核心业务流程 |
3.2.1 后台打印业务流程 |
3.2.2 自助终端打印业务流程 |
3.2.3 个人工作台打印业务流程 |
3.3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3.3.1 用户登录模块分析 |
3.3.2 打印管理模块分析 |
3.3.3 系统管理模块分析 |
3.3.4 个人成绩单打印应用模块分析 |
3.3.5 个人在读证明打印应用模块分析 |
3.3.6 证明预览模块分析 |
3.3.7 证明列表展示模块分析 |
3.3.8 证明打印模块分析 |
3.3.9 证明文件验证管理模块分析 |
3.4 系统非功能需求分析 |
3.4.1 易用性需求 |
3.4.2 安全性需求 |
3.4.3 扩展性需求 |
3.4.4 性能需求 |
3.5 系统特点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概要设计 |
4.1.1 系统逻辑架构图 |
4.1.2 系统技术架构图 |
4.1.3 系统拓扑架构图 |
4.1.4 接口设计 |
4.2 数据库设计 |
4.2.1 数据库逻辑模型设计 |
4.2.2 数据库表设计 |
4.3 详细设计 |
4.3.1 后端自助打印平台 |
4.3.2 自助打印终端 |
4.3.3 个人工作台 |
4.3.4 验证系统 |
4.3.5 打印接口详细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现与测试 |
5.1 环境部署 |
5.1.1 开发环境 |
5.1.2 运行环境 |
5.1.3 相关配置文件信息 |
5.2 系统实现 |
5.2.1 数据库实现 |
5.2.2 打印接口实现 |
5.3 系统测试 |
5.3.1 测试概述 |
5.3.2 测试方法 |
5.3.3 测试环境与工具 |
5.3.4 测试流程 |
5.3.5 功能测试用例及结果 |
5.3.6 性能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基于模糊逻辑和强化学习的交通信号优化方法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模糊控制方法 |
1.2.2 演化算法 |
1.2.3 强化学习方法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1.4 论文结构框架 |
第二章 背景知识介绍 |
2.1 模糊控制 |
2.1.1 模糊控制理论概述 |
2.1.2 模糊控制基本原理 |
2.2 遗传算法 |
2.2.1 遗传算法理论概述 |
2.2.2 遗传算法基本原理 |
2.3 强化学习 |
2.3.1 强化学习理论概述 |
2.3.2 强化学习基本原理 |
2.3.3 强化学习关键要素 |
2.3.4 强化学习主要算法 |
2.4 Sumo仿真软件 |
2.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单交叉口交通信号模糊控制方法的设计与实现 |
3.1 单交叉口交通信号灯控制问题 |
3.2 模糊控制算法 |
3.3 模糊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
3.4 仿真及实验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单交叉口交通信号的遗传模糊控制方法的设计与实现 |
4.1 遗传算法优化模糊控制系统 |
4.2 染色体编码和初始种群产生 |
4.3 个体的评价 |
4.4 选择 |
4.5 交叉 |
4.6 变异 |
4.7 仿真及实验结果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单交叉口交通信号强化学习控制方法的实现 |
5.1 3DQN算法 |
5.1.1 卷积神经网络CNN |
5.1.2 Dueling DQN |
5.1.3 Target Network |
5.1.4 Double DQN |
5.2 强化学习方法控制交通信号灯 |
5.3 仿真及实验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交通信号灯控制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6.1 需求分析及系统设计 |
6.1.1 交通元素管理功能 |
6.1.2 交通信号灯控制方案仿真功能 |
6.1.3 用户管理功能 |
6.1.4 用户界面可视化功能 |
6.1.5 数据存储 |
6.1.6 性能需求 |
6.2 系统实现 |
6.2.1 用户管理模块的实现 |
6.2.2 交通信号灯控制方案仿真模块实现 |
6.2.3 交通元素管理模块实现 |
6.3 系统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2 论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3)无人机飞控软件配置项测试软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开发技术 |
2.1 Eclipse RCP |
2.1.1 Eclipse简介 |
2.1.2 RCP简介 |
2.1.3 Eclipse RCP简介 |
2.2 自动化测试技术 |
2.2.1 自动化测试概述 |
2.2.2 自动化测试方法 |
2.2.2.1 黑盒测试 |
2.2.2.2 白盒测试 |
2.2.2.3 灰盒测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配置项测试软件需求分析 |
3.1 软件总体需求分析 |
3.2 软件功能模块需求分析 |
3.2.1 工程管理 |
3.2.1.1 工程管理功能 |
3.2.1.2 工程管理组成 |
3.2.1.3 ICD需求分析 |
3.2.2 用例编辑 |
3.2.2.1 用例编辑功能 |
3.2.2.2 用例编辑组成 |
3.2.3 用例管理 |
3.2.4 用例执行 |
3.2.4.1 用例执行功能 |
3.2.4.2 用例执行组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配置项测试软件设计与实现 |
4.1 软件的总体设计 |
4.1.1 总体系统设计 |
4.1.2 执行方案 |
4.1.3 控制通信接口 |
4.1.4 消息上报通信接口 |
4.2 软件功能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4.2.1 工程管理 |
4.2.1.1 图形用户界面设计 |
4.2.1.2 输入与输出 |
4.2.1.3 逻辑流程设计 |
4.2.1.4 数据结构设计 |
4.2.2 用例编辑 |
4.2.2.1 图形用户界面设计 |
4.2.2.2 输入与输出 |
4.2.2.3 逻辑流程设计 |
4.2.2.4 数据结构设计 |
4.2.3 用例管理 |
4.2.3.1 图形用户界面设计 |
4.2.3.2 输入与输出 |
4.2.3.3 逻辑流程设计 |
4.2.3.4 数据结构设计 |
4.2.4 用例执行 |
4.2.4.1 图形用户界面设计 |
4.2.4.2 输入与输出 |
4.2.4.3 逻辑流程设计 |
4.2.4.4 数据结构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配置项测试软件功能测试 |
5.1 测试环境 |
5.2 测试过程 |
5.2.1 测试策略和方法 |
5.2.2 测试内容 |
5.3 测试结果及问题 |
5.3.1 测试结果 |
5.3.2 测试问题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智能相机后台管理软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智能相机协议概述 |
1.3.1 智能相机通信协议 |
1.3.2 Gen ICam标准 |
1.4 论文内容安排 |
第二章 系统平台介绍与软件总体设计 |
2.1 智能相机平台与软件开发环境 |
2.1.1 智能相机平台 |
2.1.2 软件开发环境 |
2.2 需求分析 |
2.3 软件GUI交互界面的布局 |
2.3.1 界面布局 |
2.3.2 图像操作 |
2.4 数据通信与相机参数配置 |
2.4.1 数据通信功能设计 |
2.4.2 参数配置功能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Gig E Vision协议实现数据通信 |
3.1 Gig E Vision协议分析 |
3.2 GVCP控制协议分析与实现 |
3.2.1 GVCP协议分析 |
3.2.2 GVCP控制通道的实现 |
3.2.3 可连接相机枚举 |
3.3 GVSP数据流协议分析与实现 |
3.3.1 GVSP协议分析 |
3.3.2 实现流通道数据快速接收 |
3.3.3 流通道丢包重传机制的实现 |
3.3.4 定时器的实现与使用 |
3.4 实现Gig E Vision协议通信模块封装 |
3.4.1 通信模块DLL的创建 |
3.4.2 通信模块API的使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Gen Api相机参数配置 |
4.1 Gen Api模块简介 |
4.2 Tiny XML2 函数库概述 |
4.3 XML设备描述文件的设计与生成 |
4.3.1 设备描述文件结构规划 |
4.3.2 设备描述文件的参数设计 |
4.3.3 Gen Api节点解析 |
4.3.4 生成XML设备描述文件 |
4.4 实现设备描述文件的传输 |
4.5 解析设备描述文件配置相机参数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功能测试与性能分析 |
5.1 搭建测试环境 |
5.2 基于Gig E Vision协议的通信功能测试 |
5.2.1 通信连接的建立 |
5.2.2 流通道数据传输 |
5.2.3 DLL的加载与使用 |
5.3 基于Gen Api的参数配置测试 |
5.3.1 XML设备描述文件传输 |
5.3.2 功能参数配置 |
5.4 性能分析 |
5.4.1 CPU使用率 |
5.4.2 丢包处理能力 |
5.4.3 数据传输能力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5)CBTC系统站场图编辑软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站场图编辑软件研究现状 |
1.2.1 站场图编辑 |
1.2.2 站场图数据生成 |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结构 |
第2章 站场图编辑软件的总体设计 |
2.1 环境模拟器总体结构 |
2.2 站场图编辑软件总体设计 |
2.2.1 系统总体流程设计 |
2.2.2 系统的总体功能设计 |
第3章 站场图编辑软件的设计 |
3.1 站场图信号设备数据分析与定义 |
3.1.1 站场图组成设备 |
3.1.2 站场图数据组成分析 |
3.1.3 站场图信号设备数据定义 |
3.2 站场图数据结构分析与设计 |
3.2.1 站场图拓扑结构分析 |
3.2.2 站场型数据结构设计 |
3.2.3 站场图数据存储方式分析 |
3.3 信号设备图元设计 |
3.3.1 信号设备图元显示设计 |
3.3.2 信号设备图元基础编辑功能 |
3.4 自动功能分析与设计 |
3.4.1 自动对齐设备图元 |
3.4.2 自动绘制站场图 |
3.4.3 自动生成拓扑关系 |
3.5 数据处理模块设计 |
3.5.1 数据格式与存储设计 |
3.5.2 数据完整性与一致性检查 |
3.6 码位模块分析与设计 |
第4章 站场图编辑软件的实现 |
4.1 信号设备图元模块 |
4.1.1 信号设备图元绘制 |
4.1.2 信号设备图元基础编辑 |
4.1.3 信号设备图元的自动对齐 |
4.2 站场图绘制模块 |
4.2.1 站场图人工绘制功能实现 |
4.2.2 站场图自动绘制功能实现 |
4.2.3 站场图视图功能实现 |
4.3 站场图数据处理模块 |
4.3.1 自动生成拓扑关系 |
4.3.2 保存和读取数据 |
4.3.3 检查站场图数据 |
4.4 码位表生成模块 |
第5章 站场图编辑软件功能测试与验证 |
5.1 站场图编辑软件主界面 |
5.2 绘制站场图 |
5.2.1 人工绘制站场图 |
5.2.2 .自动绘制站场图 |
5.2.3 自动对齐信号设备图元 |
5.3 站场图数据处理 |
5.3.1 自动生成拓扑关系 |
5.3.2 保存和读取数据 |
5.3.3 检查站场图数据 |
5.4 码位模块测试与验证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基于D213的MVB网卡配置工具的设计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调试系统网络配置工具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MVB网卡配置工具总体设计 |
2.1 配置工具软件设计原则 |
2.2 配置工具系统结构 |
2.3 配置工具功能设计 |
2.3.1 图形用户界面设计 |
2.3.2 数据驱动设计 |
2.3.3 网卡驱动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开发平台及技术方案 |
3.1 开发语言及平台简介 |
3.1.1 Java语言及Eclipse开发平台 |
3.1.2 C/C++语言及开发平台简介 |
3.2 网卡驱动封装调用 |
3.3 图形用户界面开发 |
3.3.1 Java界面开发工具 |
3.3.2 图形用户界面开发平台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MVB网卡配置工具软件设计 |
4.1 MVC设计模式 |
4.2 网卡驱动设计及调用 |
4.2.1 网卡驱动通信原理 |
4.2.2 网卡驱动客户端API |
4.2.3 网卡驱动封装及调用实现 |
4.3 数据驱动设计 |
4.3.1 数据驱动功能分析 |
4.3.2 文件操作模块及缓存机制 |
4.3.3 网卡配置文件(bin文件)生成及调用 |
4.3.4 数据驱动实现 |
4.4 图形用户界面设计 |
4.4.1 图形用户界面功能分析 |
4.4.2 事件处理机制 |
4.4.3 主界面设计 |
4.4.4 工程及网络参数配置界面设计 |
4.4.5 设备及端口配置界面设计 |
4.4.6 控制台显示界面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硬件调试环境搭建及软件调试优化 |
5.1 硬件调试环境搭建 |
5.1.1 调试设备简介 |
5.1.2 主从通信及简易MVB网络搭建 |
5.2 软件调试 |
5.2.1 网卡驱动调试 |
5.2.2 图形用户界面及数据驱动调试 |
5.3 网卡配置工具功能验证 |
5.4 网卡配置工具功能优化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JNI本地函数声明部分代码 |
附录B 设备参数配置及显示部分代码 |
附录C 过程数据端口配置及显示部分代码 |
致谢 |
(7)智能PACS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PACS系统简介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PACS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2 医学智能图像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2 相关技术与开发工具 |
2.1 系统开发工具 |
2.1.1 MFC开发框架 |
2.1.2 WinForm开发框架 |
2.2 DICOM标准 |
2.2.1 DICOM标准简介 |
2.2.2 DICOM文件解析 |
2.3 XML可扩展标记语言 |
2.3.1 XML简介 |
2.3.2 XML解析工具 |
2.4 Redis缓存数据库 |
2.5 Active MQ中间件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3 系统的需求分析 |
3.1 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系统的总体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设计目标及原则 |
4.1.1 系统设计目标 |
4.1.2 系统设计原则 |
4.2 系统框架结构设计 |
4.2.1 界面层 |
4.2.2 业务逻辑层 |
4.2.3 数据层 |
4.3 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 |
4.3.1 基础功能模块 |
4.3.2 数据集标注模块 |
4.3.3 智能图像检测模块 |
4.3.4 辅助教学模块 |
4.4 数据库设计 |
4.4.1 系统E-R图设计 |
4.4.2 数据库表设计 |
4.5 系统功能模块的实现 |
4.5.1 系统界面的实现 |
4.5.2 基础功能模块的实现 |
4.5.3 数据集标注模块的实现 |
4.5.4 智能图像检测模块的实现 |
4.5.5 辅助教学模块的实现 |
4.6 本章小结 |
5 系统的关键技术 |
5.1 数据集标注模块的关键技术 |
5.1.1 标注文件的标准化结构 |
5.1.2 数据集的标准化存储 |
5.2 智能图像检测模块的关键技术 |
5.2.1 图像检测算法简介 |
5.2.2 基于.Net的多线程技术 |
5.2.3 Redis读写分离方案 |
5.2.4 基于窗技术的DICOM图像显示 |
5.3 本章小结 |
6 系统测试 |
6.1 测试环境与内容 |
6.2 系统功能性测试 |
6.2.1 基础功能测试 |
6.2.2 数据集标注功能测试 |
6.2.3 智能图像检测功能测试 |
6.2.4 辅助教学功能测试 |
6.3 系统性能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8)基于矢量信号源的雷达回波模拟软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基于矢量信号源的雷达回波模拟软件总体设计方案 |
2.1 软件开发环境和开发工具 |
2.1.1 软件开发环境 |
2.1.2 软件开发工具 |
2.2 软件总体方案设计 |
2.2.1 软件需求分析 |
2.2.2 软件总体结构设计 |
2.3 软件模块设计 |
2.3.1 软件核心功能模块 |
2.3.2 界面交互模块 |
2.3.3 数据接口模块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矢量信号源的雷达回波模拟软件核心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
3.1 发射信号模块 |
3.1.1 功能描述 |
3.1.2 实现流程 |
3.2 发射机I/Q参数设置模块 |
3.2.1 功能描述 |
3.2.2 实现流程 |
3.3 天线设置模块 |
3.3.1 功能描述 |
3.3.2 实现流程 |
3.4 目标回波模块 |
3.4.1 功能概述 |
3.4.2 实现流程 |
3.5 噪声信号生成模块 |
3.5.1 功能概述 |
3.5.2 实现流程 |
3.6 杂波信号生成模块 |
3.6.1 功能概述 |
3.6.2 实现流程 |
3.7 干扰信号生成模块 |
3.7.1 功能概述 |
3.7.2 实现流程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矢量信号源的雷达回波模拟软件人机交互模块设计与实现 |
4.1 软件接口设计 |
4.1.1 软件接口结构 |
4.1.2 输入接口设计 |
4.1.3 联机接口设计 |
4.1.4 数据文件传输接口设计 |
4.2 软件技术实现 |
4.2.1 VTK |
4.2.2 OSG |
4.2.3 Sqlite |
4.3 软件界面交互设计与实现 |
4.3.1 系统功能区 |
4.3.2 界面布局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矢量信号源的雷达回波模拟软件的测试 |
5.1 测试环境 |
5.2 测试用例与测试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基于线结构光视觉传感器的焊接机器人生产系统仿真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离线编程软件研究现状 |
1.3 生产系统仿真软件研究现状 |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焊接机器人生产系统仿真软件总体设计 |
2.1 软件开发平台搭建 |
2.1.1 编程语言与集成开发环境 |
2.1.2 第三方库 |
2.2 软件框架设计 |
2.2.1 功能需求分析与架构设计 |
2.2.2 图形用户界面设计 |
2.3 基于OCCT的三维模型导入技术 |
2.3.1 零件-装配体数据结构设计 |
2.3.2 STEP文件解析 |
2.4 场景文件读写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机器人交互式建模与离线编程 |
3.1 机器人交互式建模 |
3.1.1 基于ROBOOP库的机器人建模方法 |
3.1.2 基于KDL库的机器人建模方法 |
3.1.3 基于CHRONO库的机器人建模方法 |
3.2 运动学求解与轨迹生成 |
3.2.1 运动学求解 |
3.2.2 轨迹生成 |
3.3 机器人离线编程 |
3.3.1 机器人控制指令及程序设计 |
3.3.2 机器人程序后处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焊接机器人线结构光传感器视觉仿真 |
4.1 视觉仿真原理与方法 |
4.1.1 视觉仿真原理 |
4.1.2 视觉仿真方法 |
4.2 激光射线与工件表面的相交算法分析 |
4.2.1 激光射线与基本表面的相交算法 |
4.2.2 激光射线与特殊表面的相交算法 |
4.3 视觉仿真实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生产系统建模与运动仿真 |
5.1 场景布局及调整 |
5.1.1 基于坐标系的方法 |
5.1.2 基于特征约束方法 |
5.2 基于I/O信号的生产系统运动仿真控制 |
5.3 传送带建模及运动仿真 |
5.4 自动焊接生产线仿真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面向电子装备的热仿真CAD/CAE集成建模与后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
1.2.1 电子设备热仿真研究现状 |
1.2.2 CAD/CAE软件发展方向 |
1.2.3 CAD/CAE软件国内外现状 |
1.2.4 集成开发环境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电子设备结构集成开发环境热仿真总体设计 |
2.1 集成环境热仿真需求分析 |
2.2 集成环境热仿真可行性分析 |
2.3 集成环境热仿真的设计目标 |
2.4 集成开发环境系统框架 |
2.5 集成环境热仿真数据流程 |
2.6 集成环境热仿真功能模块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子设备热仿真CAD/CAE集成接口 |
3.1 引言 |
3.2 功能概述 |
3.3 设计思想 |
3.4 系统数据存储框架 |
3.5 数据流程 |
3.6 功能实现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关键技术和算法 |
4.1 引言 |
4.2 UG模型与Icepak宏封装模型替换的实现 |
4.2.1 功能概述 |
4.2.2 方案对比 |
4.2.3 设计思想 |
4.2.4 关键算法 |
4.3 PCB板和元器件监测点自动计算实现 |
4.3.1 功能概述 |
4.3.2 设计难点 |
4.3.3 设计思想 |
4.3.4 关键算法 |
4.3.5 监测点计算功能实现 |
4.4 热仿真自动后处理技术 |
4.4.1 功能概述 |
4.4.2 设计思想 |
4.4.3 关键技术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和应用 |
5.1 Icepak开发实现 |
5.1.1 Tcl/Tk介绍 |
5.1.2 Icepak开发命令的获取 |
5.1.3 Icepak模块化功能嵌入 |
5.1.4 Icepak模块化功能的实现 |
5.2 热仿真模块仿真案例 |
5.2.1 电子设备热仿真流程 |
5.2.2 前处理 |
5.2.3 后处理 |
5.2.4 仿真案例整体效果 |
5.2.5 仿真及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课题总结 |
6.2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利用XML文件生成可扩展菜单及菜单的动态变换(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Dubbo和Zookeeper的学校自助证明打印系统设计与实现[D]. 吴小东. 兰州大学, 2021(12)
- [2]基于模糊逻辑和强化学习的交通信号优化方法设计与实现[D]. 刘佳佳.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3]无人机飞控软件配置项测试软件设计与实现[D]. 戎梦蛟.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智能相机后台管理软件设计与实现[D]. 吕鹏.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5]CBTC系统站场图编辑软件的设计与实现[D]. 李琳.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6]基于D213的MVB网卡配置工具的设计及实现[D]. 付亮.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7]智能PACS的设计与实现[D]. 杜晓珍. 郑州大学, 2020(02)
- [8]基于矢量信号源的雷达回波模拟软件[D]. 田林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9]基于线结构光视觉传感器的焊接机器人生产系统仿真软件开发[D]. 杨天.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面向电子装备的热仿真CAD/CAE集成建模与后处理技术研究[D]. 田阿康.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