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Excel中实现人民币大写显示的三种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赵羚[1](2021)在《中文经济合同中“责任”表述的局部语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商务汉语教学一直是专门用途汉语教学的热点领域。合同文本是规范和约束商务活动的书面契约,属于典型的商务领域受限语言。“责任”是合同文本重要的功能之一,针对规范的合同语言现象细致的分析与对比,有助于丰富和深化特定领域的专门用途汉语教学与研究。本研究选取标的物为房屋的租赁合同和买卖合同,自建包含312篇合同文本共计61万字的专题语料库,结合Swales(1981)的语步分析、Sinclair(2004)的扩展意义单位和局部语法分析方法,考察有关“责任”表述在合同文本的分布、具体的语言型式及在不同类型文本的差异问题,主要包括(1)租赁合同和买卖合同的“责任”表述主要分布在文本的哪些部分?(2)租赁合同和买卖合同的“责任”表述局部语法型式分别有哪些?(3)租赁合同和买卖合同中“责任”表述局部语法型式有什么异同?研究发现:(1)结合合同法规的要求和对语料文本的分析,租赁合同有9个语步,买卖合同有13个语步。两类合同语步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和杂糅现象。“责任”表述在两类合同的各语步中分布不均。(2)有关“责任”表述的语言标记共有8个,包括实义动词“负责、承担、负担”,情态动词“应(应该、应当)、必须(须)、需、不得”,短语“是|有|负……责任”,分别传递不同的语义韵。从责任语言标记出发总结概括的局部语法型式,租赁合同有29个,买卖合同有27个。两类合同“责任”表述的功能范畴一致,共有12个,功能范畴可根据实际的责任表述省减。合同文本存在四种责任类型,包括费用支付、标的物及产权管理、后果补救以及事件申请。(3)两类合同局部语法型式的功能范畴和责任类型一致,但在责任标记和局部语法型式的使用上存在差异。整合总结出的33个“责任”局部语法型式,可应用于对同类购销合同的“责任”表述发现。本研究以Firth(1957)的受限语言思想为基础,从微观层面对商务领域的合同文本有关“责任”表述进行局部语法分析,有助于精细刻画功能与语言形式的对应关系研究,这一分析过程同样适用于数据驱动的商务汉语学习。
车雨梅[2](2021)在《58同城并购赶集网的绩效评价研究》文中认为
武华维[3](2020)在《基于主题模型与知识图谱的电子公文主题标引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界已经从信息时代逐步进入到大数据时代,海量数据中很大一部分是用自然语言记录的文本数据。而电子公文作为文本数据类型的一种,它是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形成、具有法律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数字形式的文件。历年累积的电子公文归档保存后一般按照内容进行人工主题标引、分类组织或者建立专题数据库以方便检索和开发利用。但人工标引主题方式存在劳动量大、速度慢、标引不一致等弊端,因此需要研究电子公文主题自动标引方法。针对非结构化公文的主题分析和标引问题,本文提出一种融合主题模型和知识图谱技术的电子公文主题自动标引方法,与当前存在的主题自动标引方法相比,它将电子公文文档集作为一个整体识别主题,基于主题词表构建外部知识库以实现对识别的主题用规范化的正式主题词和范畴进行统一标引。本文研究的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基于主题模型的电子公文主题分析研究。从整体的视角进行电子公文的主题分析,应用多种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将其转换成文档语料库,采用主题模型进行主题识别与分析,包括融合主题词表语义特征和通用主题模型进行主题识别,以及综合共词网络特征和层次主题模型进行主题层次结构分析。(2)基于知识图谱的主题词表语义自动转换研究。基于知识图谱建立机器可识别的主题知识库,弥补主题模型方法在非结构化文本的主题标引中存在的背景知识不足问题,以增强主题标引的语义性。在主题词表语义化表示及知识图谱技术的基础上,构建一种利用知识图谱技术对传统纸质载体的叙词表进行语义化自动转换的方法,为电子公文主题的标引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3)电子公文主题标引研究。提出综合应用主题模型和主题词表知识图谱进行电子公文主题标引的方法。在应用主题模型进行主题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知识图谱技术借助主题词表外部知识来进行主题的标引工作,使用正式主题词及范畴进行规范、控制和统一组织。具体包括基于LDA和知识图谱的电子公文主题标引、基于hLDA和知识图谱的电子公文主题标引。本文创新点和贡献主要有:(1)对电子公文主题标引这一传统实践问题,提出了综合应用主题模型和知识图谱技术进行自动化标引的方法。将应用主题模型进行文本主题分析的数据类型扩展到电子公文灰色文献类型,应用知识图谱技术建立主题词知识库,为正式主题词标引工作提供了现代化的标引工具和知识服务。(2)提出从纸质版主题词表到网络知识库的语义化转换的方法。设计了面向电子公文主题自动标引的主题词表SKOS数据模型描述方案及其自动转换算法,设计了RDF/N3主题词表关联数据自动转换成知识图谱算法,并用Python编程语言实现上述算法。(3)完成《中国档案主题词表》语义转换任务,将其主表和范畴表部分的所有内容从传统纸质媒介形式转换成为图数据库存储的知识图谱形式,为图书、情报和档案学术界和管理实务界贡献了重要的基础数据集。本论文包括图40幅,表17个,附录3个
王琦[4](2019)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的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中共十九大对其作出具体部署和安排。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根据上述部署与安排,落实相应的国家机关与事业单位的改革等。领导干部能力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公益类事业单位承载着社会公共服务输出的重要职能,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加快推进并积极深化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干部的选任是其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改革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选任高素质专业化的领导干部队伍,是推动新时代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队伍实现专业化建设,保障公益类事业单位适应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更好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群众多样性、多元化需求的一个前提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这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要抓手。因此,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研究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的变迁,大致经历初创时期、探索时期、改革时期、新时代四个阶段,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与改革,至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暂行规定》,结束了没有体现中国事业单位特点、彰显人才成长规律的选任政策法规体系的历史,填补了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建设的空白,为新时代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当然,冷静地观察与分析,还应充分认识到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尚未成熟,在具体实践中仍面临一些问题,诸如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化不足,体现在干部选任制度体系尚不完备、干部选任制度缺乏配套政策;干部选任过程中民主化程度有限、群众参与欠缺;领导干部选任法制化缺乏法律支撑、干部选任过程具有照顾现象;领导干部选任科学化不够,选任标准不明、考核标准缺乏、选任方式单一、人岗不相适等问题。为了解决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面临的问题,本文在国家治理力现代化的理论视角下,基于案例剖析,具体分析影响因素,从过程、目标、功能三个层面提出优化路径,力图构建新时代中国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建设的总体思路、基本策略,为中国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提出政策议,设计可行性强的操作方案。依循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关导向和问题指引,上述阐释构成本文研究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的问题意识,并从这一问题意识出发进一步推进相应的研究进程:首先,从理论角度分析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公共服务能力现代化、领导干部能力现代化的关系,提出新时代中国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能力素质。其次,在梳理中国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变迁历程基础上,过对比中国公益类事业单位与党政机关、国有企业、社会组织领导人员选任制的不同特点,分析中国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的独特之处。通过定位中国公益类事业单位及其领导干部的角色与功能,推导出中国公益类事业单位导干部选任制度的结构、功能及属性。再次,结合本人所从事的组织人事工作实践,基于案例剖析,定性分析影响因素,探析中国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最后,以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领导干部能力现代化为切入点,提出实施分层分类的差别化制度系统调适路径,并从过程、目标、功能三个层面,实现中国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的协调化、高效化、法制化、民主化、科学化、现代化发展,进一步深化中国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改革,有效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综上所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真正意义上的实现,需要落实在政府部门及其附属机构的各种积极变革。其中,在公益类事业单位相关改革中,作为核心程的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对于公益类事业单位的变革与积极发展等具有重要且不可忽视的意义。对此,本文的研究意在通过对中国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的梳理、分析与评价,将这一选任制度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之间的关联以明确,进而落实对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积极推动。
马建东[5](2019)在《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及测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GDP从3678亿元增长到82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显着增强。但在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与粗放型经济增长相伴随的经济发展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问题始终存在,导致部分地区自然资源加速枯竭、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产业结构失衡等问题进一步加剧。当前,在GDP增速普遍放缓、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大、投资效益加速递减、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举步维艰形势下,走经济高质量发展道路势在必行。“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西部地区作为新时代对外开放前沿阵地,承载着深化区域经济合作、保障国家战略安全、经济重心西移、产业转型示范、优化城市和人口布局的重任。当前,中国西部地区经济下行压力大、资源环境约束紧、脱贫攻坚任务重、经济转型困难多,经济社会发展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多重困难。查阅已有关于经济发展质量文献资料,发现很少有专家学者针对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多是围绕经济发展质量概念、内涵、意义、测度方法和提升路径开展研究,或是对某个省份(城市)经济发展质量进行评价。基于此,本文将中国西部地区作为一个整体,以2006-2016年为时间节点,对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进行全面测度研究。从理论意义来看,本研究成果不仅构建了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理论体系框架,填补了针对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测度指标体系和测度方法方面的空白,还对现有经济发展质量理论作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质量概念、指标体系设置、测度方法选择和时空差异分析技术等方面。从现实意义来看,本文研究得出的结论和提出的对策建议,有助于相关部门了解、掌握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现状、变化趋势、时空差异特征和驱动因子情况,可为制定中国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提供决策参考。本文在全面梳理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经济发展质量研究成果基础上,综合分析各专家学者关于经济发展质量的不同认识和理解,提出经济发展质量应包含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的经济发展质量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总量提高、经济效益提升、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发展可持续、生态环境优美和经济发展成果共享。狭义的经济发展质量是指产品和服务满足居民需要的程度。同时,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西方正统经济增长理论、西方非正统经济增长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蕴含的经济发展质量思想,构建了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理论框架,内容包括创新性、协调性、绿色性、开放性、共享性、有效性和安全性七个方面。指标体系的构建是测度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本文基于样本数据科学性、系统性、代表性、可得性等原则,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特征,构建了由经济发展创新性、协调性、绿色性、开放性、共享性、有效性、安全性7个维度为一级指标及32项二级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其中正向指标21项、逆向指标11项,并对7个维度概念内涵进行了界定。考虑到权重设置在测度结果客观性、准确性、科学性方面的重要意义,本文对客观赋权和主观赋权常用的4种方法优缺点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最后根据研究对象特征选择加入时间变量的熵值法计算得出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一级和二级指标权重。共享性、创新性、绿色性权重分别为0.1924、0.1923、0.1855,三个维度权重之和超过总权重的一半以上,说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确保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将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第一动力,必须将保护生态环境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总体来看,2006-2016年,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增长了73.68%。重庆、陕西经济发展质量整体高于其它10个省份,广西、贵州、新疆、吉林、宁夏等省份经济发展质量虽基础较差,但年均增速相对较高。青海、西藏经济发展质量位居中国西部地区末尾。依据各省份经济发展质量指数值,利用SPSS19.0软件对各省份进行了聚类,从聚类结果看,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可分为高质量、中质量、较低质量和低质量四类。从经济发展质量各维度指数值,以及经济发展质量与各维度之间相关性回归分析结果来看,2006-2016年,创新性维度稳步提升,尤其以重庆、陕西表现最为突出,与经济发展质量显着正相关。协调性维度虽起伏波动,但整体呈上升态势,综合指数从0.0043提高到0.0074,提高了72.1%,与经济发展质量正相关。绿色性维度指数除四川外,其余11省份均呈上升态势,但波动起伏大,说明部分省份在处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二者关系上仍然不够到位,但随着各地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持续加大,绿色性维度与经济发展质量表现出明显正相关特征。开放性维度指数在起伏波动中呈下降趋势,但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扩大经济对外开放对经济发展质量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二者呈正相关特征。共享性维度指数整体呈上升态势,指数值从0.0081提高到0.0263,提高了224.7%,对经济发展质量促进作用最强,与经济发展质量表现出显着正相关。有效性维度指数起伏波动大,整体趋于下降,导致经济发展质量指数相应降低,二者呈正相关。安全性维度指数在波动起伏中呈下降趋势,但在当前形势下,对经济稳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与经济发展质量呈正相关。利用锡尔系数、变异系数对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差异虽不显着,但从发展趋势来看,不同类型省份经济发展质量差异有进一步扩大趋势。因此,在减小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组间差异的同时,更要关注不同层次省份间经济发展质量差距的缩小。利用jenks自然断裂法对2006-2016年中国西部地区各省份经济发展质量进行聚类分析。从聚类结果看,层次间差异大于层次内差异。从全域性和局域性两个层面进一步分析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空间相关性,高高(HH)和低低(LL)特征显着。从冷热点分布情况看,热点区主要集中在重庆、陕西等经济相对发达省份,冷点区省份主要集中在青海、西藏等经济实力较弱省份,表现出经济发展质量与经济实力正相关特征。从标准差椭圆分布看,经济发展质量重心在重庆和陕西之间移动,但向重庆方向移动趋势更加明显,说明2006-2016年重庆市经济发展质量在中国西部地区最高,提升速度也更快。通过利用要素贡献弹性和要素贡献率两个指数全面分析7个一级指标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促进和制约性。总体来看,2006-2016年,创新性、共享性是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主要推动力,绿色性、有效性、开放性、安全性对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促进作用不够强,甚至一定程度制约经济发展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最后,基于对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特征、时空差异规律和驱动因子分析结果,提出了推进中国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肖波[6](2019)在《一种结合信息熵的改进LEACH协议》文中研究表明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作为一种特殊的Ad hoc网络,由数量自定的拥有环境感知、数据收集、融合计算、无线通信等能力的传感器节点组成,随着传感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处理等技术的发展,WSN已由简单的军事应用拓展到了各行各业中。WSN节点通常被随机布置在指定监测区域内,其能量极其有限,在保证网络正常工作的前提下,要想延长网络生存周期,必须降低节点的能耗,而节点的无线通信过程是其能耗的主要途径,因此,一系列低功耗的WSN路由协议应运而生。在WSN中,经典的低功耗自适应集簇分层型LEACH协议要求节点周期性轮流当选簇头,通过集簇的方法,减少网络传输的数据量,相较于同期其他的路由协议,LEACH拥有更佳的性能,但是该协议对于传输的数据未进行去冗操作,节能效果不理想,在路由转发的过程中,采用的是单跳直发的方式,没有考虑节点的剩余能量,未实现节点的能耗均衡。针对LEACH协议的这两点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信息熵的改进LEACH协议(An Improved LEACH Protocol Combines with Information Entropy,LEACH-CIE)。本文方法将结合信息熵理论针对WSN庞大的数据量进行去冗操作,并设计了基于相对熵的多跳转发路由,实现更优的数据传输过程,使得网络的运行更健康、生存更长久。本文研究的主要工作和内容是:(1)研究现有的WSN经典路由协议,分析LEACH协议及其改进协议的优缺点,得到本文的设计思路。(2)结合信息熵概念,利用相对信息熵方法计算得到节点历史周期的相关性,判断数据的冗余度,通过减少冗余数据的传输量,达到降低网络整体能耗的目的,以弥补LEACH没有去冗操作的不足。(3)改进LEACH协议中单跳直发的路由规则,针对簇内与簇间两种情况下的通信环境,综合考虑中继节点与源节点的剩余能量,通信距离,能耗比等因素,利用节点能耗模型进行数据计算,细化节点转发条件,均衡网络节点能量消耗速率。
王波[7](2018)在《太阳能光热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太阳能光热产业是提供将太阳能转换成热能的产品或服务的新兴产业,既属于新能源产业,又属于节能环保产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创新性,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具有引领作用和示范作用。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如何通过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成为政府、学术界和产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总结太阳能光热产业发展过程中创新的影响和贡献,揭示太阳能光热产业创新驱动发展机制,探索太阳能光热产业创新驱动发展路径,将为太阳能光热产业创新驱动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为其他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经验借鉴,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示范。本文首先系统梳理技术创新理论、创新驱动理论和新兴产业发展理论,构建了太阳能光热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理论分析框架,为文章的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然后系统总结太阳能光热产业创新驱动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创新要素对太阳能光热产业发展的贡献,为文章的后续研究奠定实践基础。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研究技术创新驱动太阳能光热产业发展的路径,揭示创新驱动太阳能光热产业发展的机理,探索太阳能光热产业持续创新驱动持续发展的多维创新系统运行机制,评估太阳能光热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经济绩效。研究表明:(1)太阳能光热产业是我国新兴产业发展中为数不多的实现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典型产业。太阳能光热产业从兴起到快速成长,再到转型升级,主要归因于创新驱动的结果,创新成为太阳能光热产业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的最主要内驱力,对该产业发展的贡献远大于劳动、资本等要素。创新不仅驱动了新兴产业在其早期发展阶段的快速成长,而且驱动新兴产业在其技术成熟和产能过剩时的转型升级。(2)我国太阳能光热产业发展走了一条立足本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驱动产业发展路径:即自主化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性基础创新与面向本土化市场的产品创新协同驱动产业发展。首先是打破国际通行的太阳能平板集热技术轨道,自主研发出玻璃真空管集热技术,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性基础创新,并运用这一技术开发出适合我国广大农村低层建筑市场需求的太阳能热水器产品,实现面向本土化市场的产品创新。随着广大农村市场的开拓,迅速实现太阳能集热技术产业化,这一技术创新引发市场创新,协同驱动了太阳能光热产业的形成和高速发展。然后是在单台热水器技术成熟、产能过剩时,又开发出适合城市高层建筑的太阳能光热系统集成技术,通过“农村包围城市”实现市场创新,拓展了产业发展空间,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这条创新驱动发展路径,既不同于Kim(1997)在研究韩国汽车产业时所提出的“模仿--创新”路径,也不同于Lee(2011,2017)在研究日韩钢铁产业时所提出的“技术跨越--产业追赶”路径,更不同于Hobday(1997)在研究东亚新兴经济体的电子产业时所提出的“OEM-OBM-ODM”路径。(3)中国特色的太阳能光热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成功实践,蕴藏着内在的规律性,其机理在于:技术创新通过变革产业组织、创新生产工艺、实现标准化等提高生产效率;通过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延伸产品线和产业链等实现产品结构升级;通过节约生产成本、交易成本,商业模式创新、价值链升级、满足个性化需求等获得高额利润。(4)实现太阳能光热产业持续创新驱动持续发展,就要进一步完善太阳能光热产业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即以富有企业家精神、敢于创新创业的民营企业为核心,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各类高校和科研院所、产业协会等中介机构、金融组织等多元创新主体联动机制;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中国强力政府推动下的制度创新,叠加改革开放背景下的组织创新、文化创新和管理创新,以及市场创新、文化创新、金融创新等多类创新对象协同机制;国家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和产业创新系统等多层次创新系统融合机制。(5)太阳能光热产业的多维创新系统,必将进一步驱动我国太阳能光热产业高质量发展,极大地促进产业发展绩效的提升。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有别于现有的后发国家产业追赶理论,本研究识别了我国太阳能光热产业自主化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基础创新与面向本土化市场的产品创新协同驱动产业发展的创新驱动发展路径,揭示了技术创新驱动太阳能光热产业发展的机理,设计了太阳能光热产业创新系统高效运行的多元创新主体联动机制、多类创新对象协同机制、多层创新系统融合机制,构建了太阳能光热产业创新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中国太阳能光热产业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我国太阳能光热产业是在全球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捕捉基于中国国情的技术机会和市场机会,依靠自主创新,实现产业的创新驱动发展。这表明,后发国家在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机会窗口”的开启,针对本国国情,实现特色化的创新驱动发展。这一研究发现,是对后发国家产业追赶理论和低碳创新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本研究对我国太阳能光热产业创新驱动发展路径与机制的揭示,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杨必聪[8](2017)在《论Excel电子表格在中小学财务管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Excel电子表格是Office系列办公软件的一种,它不仅具有全面的表格处理功能,而且还有丰富的数据处理函数以及强大的绘制图表功能。本文通过实例介绍Excel电子表格的制作,SUM、Vlookup、IF等函数的在中小学教师工资核算中应用,并借鉴若干常用财务函数模板处理日常财务问题,最后提出对中小学财务人员应用Excel的三点思考。
何凯[9](2017)在《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绩效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大型仪器设备作为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进行教学科研的必备条件与物质基础,为高校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家不断重视对教育的投资力度,我国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的种类与数量逐渐增加,而仪器设备在管理方面却面临着利用率及共享率较低、运行经费不足、重复购置、管理体制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其使用效益,因此,对于目前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中的不足,高校需加强管理并进行绩效考核,有利于找到今后管理工作的重点与努力的方向,对充分发挥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的效益,提高其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借助国内外有关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绩效评价的相关文献,并结合实地调查掌握了目前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绩效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相关的规章制度。在上述基础上,首先,结合高校大型仪器设备自身的特点与管理的目标,利用平衡计分卡框架构建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在指标权重确定中采用熵权法与改进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其次,在数据分析中,分别设定了各项指标的评分标准,运用改进中心点三角白化权函数对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情况进行绩效分析,以找出影响因素。论文以XJ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情况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得到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验证了该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并分析了评价结果,找出影响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绩效的主要因素,针对管理绩效中存在的问题,论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第一,在加强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工作方面,高校应创新管理体制与理念、保证资金投入、健全信息化管理系统、合理调拨仪器设备、进一步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第二,在加强管理绩效考核方面,应进一步加强目标管理、注重绩效考核的过程控制、适时完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结果的激励作用。
吴俊[10](2017)在《互联网背景下的电视变革研究》文中认为任何文化形态都有其生命周期,都有它的顶峰,因而有它的拐点。2014年被公认为是传统电视发展的拐点,收视率和广告收入的双重下滑,给电视发展蒙上了一层灰色的雾霾。传统电视发展正面临着来自互联网方面的各种机遇和挑战,传统电视正在迎来最寒冷的冬天,正需要浴火重生、凤凰涅盘;以互联网电视为代表的新兴电视方兴未艾、前途未卜。面对这种情势,我们亟待需要对电视整个行业进行重新理解、评估和反思。立基于此,本文综合运用语义定义法、种差定义法和语境定义法重新定义了电视:互联网背景下电视是指利用视觉暂留原理以电子技术及设备向联点网络化观众传送活动的图像、音频和信号,主要采取传递信息和提供娱乐的方式为用户创生公共(家庭)领域平台、建构文化论坛、开启观察和体验世界另一扇窗口的大众传媒媒介。为进一步深化对电视的认识,在简要回顾了电视的百年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电视作了类型化处理,本文重点解读了互联网电视、IPTV、OTTTV等新类型。透过电视的诸多类型,我们看到了电视三大显着特征,即线性与非线性并存、集中化与碎片化并存、控制与互动并存。作为进一步理论延伸,我们阐释了互联网背景下电视需要拓展的四大功能,即在复杂舆论环境中,不断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功能;在人机互动的技术演进中,探索智慧电视的发展路径;在多元文化中,提升受众与媒体人自身的新媒介素养;在游戏巅峰中,恪守电视文明的进化规律。从纯粹理论世界走入电视现实世界,重新审视电视的生存境遇,我们发现当前电视发展正面临着五大突出矛盾和挑战:控制模式与彰显用户主体性的矛盾、高昂制作成本与收视率下滑的矛盾、同质化竞争与业态健康发展的矛盾、娱乐化趋势与恪守精神品格的矛盾、产业发展私益与社会公益性的矛盾。同时电视发展也迎来了难得机遇:宏观政策调控是电视发展的制度红利、市场刚性需求是电视发展的坚实基础、多元技术支撑是电视发展的核心动力。面对挑战和机遇,我们需要重燃电视的发展引擎。推动传统媒体从内容、渠道、平台到管理、经营等方面深度融合,打造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并最终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这是国家层面为媒体融合发展提供的强大思想理论基础。媒体融合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有着厚实的理论基础:数字语言是媒体融合的技术基础、萨弗法则是媒体融合的时间基础、优势互补是媒体融合的功能基础、业态竞争是媒体融合的生态基础、用户需求是媒体融合的动力基础。这些理论基础为有效破解媒体融合缺资金、技术、人才和政策4大共性问题以及理念失衡、路径依赖、路径选择、非对称突破、整体协同不够等5大个性问题提供了方法和钥匙。中国电视走融合发展的道路,必须坚持把理念融合作为根本指向、把内容融合作为中心内核、把平台融合作为主导逻辑、把渠道融合作为主要延伸、把技术融合作为动力支撑。在理论阐述的基础上,本文以实证分析法梳理了《爸爸去哪儿》的范本价值,并继而由节目层面的融合发展上升至对整个湖南广电传媒生态圈构建的思考。湖南卫视+芒果TV“一体两翼、双引擎发展”战略,是国内传统媒体不甘新媒体碾压之势而加速催生的广电融合发展典范。在台网融合互动过程中,实现技术升级与大数据台网共享,同时有利于探索国有传媒企业在人才流动、机制创新、对接资本等多方面的创新。毫无疑问,湖南广电的标本意义在于,为当前国内传统媒体探寻转型之道,目前来看,效果明显,至于纵深发展的结果,还需要时间来检验。如果说融合发展体现的是电视的实践理性,那么多维进化彰显的是电视的纯粹理性。作为一种全面而深刻的电视进化理论,需要重新描述和阐释电视融合之后的应然状态,即电视要融合成什么样貌,这就为我们敞开了电视研究的多维高度。电视的多维进化不同于有机体的进化是自然而然、必然性进化,更不是达尔文主义所谓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而是借助人类科学技术、理性、民主和法治需求综合作用的结果。技术进化是电视发展的基本前提,控制和利用是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直接后果、虚幻化和碎片化是难以察觉的技术陷阱、超越“技术陷阱”而获重生是破解技术斯芬克斯之谜的有效途径。理性进化是电视发展的灵魂,媒介技术只是个工具,而人才是目的本身。我们要高度警惕理性沦为技术的奴仆,有必要发起一场数字化的理性抗命,防止公民被数字化的自我蚕食;要相信理性、坚守理性、弘扬理性,因为自由意志需要理性:控制意味着对我们所控制的东西负责任;一切技术进化都有得有失,实际上一切进化都是利弊皆有的交易。民主进化是电视融合发展的坚固基石。电视的发展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通过互联网集成大众智慧,让用户参与选题、参与设计、参与创新、参与内容创造;要以众汇智、以众聚力、以众创新,努力在激活“众”平台效应上优化民主结构,改善民主质量。法律进化是电视融合发展的保障。法治是人类治国理政的理性选择,是优于一人之治的理想方式。法治所蕴含的理想、精神、价值、方式和手段给人类以知识、智慧、启迪和力量,它既能为人类定纷止争,又能引导人们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因而提供一种争议和秩序统一的规范。电视作为人类文明和伦理精神的传播使者,必须用法治来规约其成长和发展行为:法治要求电视传播符合客观事实的内容、法治要求电视传播合法的内容、法治寻求表达自由和政府管制平衡、治保障电视发展的合法权益。经由多维进化,电视才可能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负责任的主流媒体,才能为人类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平台和创造条件。
二、在Excel中实现人民币大写显示的三种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Excel中实现人民币大写显示的三种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中文经济合同中“责任”表述的局部语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方法意义 |
1.3.3 实践意义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商务汉语研究 |
2.1.1 专门用途语言与商务汉语 |
2.1.2 商务汉语研究与教学 |
2.1.3 小结 |
2.2 合同语言研究 |
2.2.1 语言学视角 |
2.2.2 教学视角 |
2.2.3 小结 |
2.3 局部语法研究 |
2.3.1 局部语法的理论机制 |
2.3.2 局部语法的发展 |
2.3.3 小结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概念界定 |
3.1.1 合同相关定义 |
3.1.2 “责任”相关定义 |
3.1.3 局部语法相关定义 |
3.2 研究问题 |
3.3 研究方法 |
3.4 研究工具 |
3.4.1 文本清理工具 |
3.4.2 语料加工工具 |
3.4.3 语料标注与分析工具 |
3.4.4 有限状态自动机构画工具 |
3.5 研究步骤 |
3.5.1 语料处理及统计阶段 |
3.5.2 局部语法描写阶段 |
3.5.3 对比分析阶段 |
3.6 小结 |
第四章 两类合同的“责任”分布 |
4.1 租赁合同 |
4.1.1 合同文本语步结构 |
4.1.2 “责任”表述在各语步的分布 |
4.1.3 责任人在各语步的分布 |
4.1.4 小结 |
4.2 买卖合同 |
4.2.1 合同文本语步结构 |
4.2.2 “责任”表述在各语步的分布 |
4.2.3 责任人在各语步的分布 |
4.2.4 小结 |
第五章 两类合同“责任”表述局部语法分析 |
5.1 租赁合同“责任”标记 |
5.1.1 责任标记的频次 |
5.1.2 责任标记的特点 |
5.1.3 小结 |
5.2 租赁合同“责任”局部语法结果与分析 |
5.2.1 实义动词 |
5.2.2 情态动词 |
5.2.3 短语 |
5.2.4 小结 |
5.3 买卖合同“责任”标记 |
5.3.1 责任标记的频次 |
5.3.2 责任标记的特点 |
5.3.3 小结 |
5.4 买卖合同“责任”局部语法结果与分析 |
5.4.1 实义动词 |
5.4.2 情态动词 |
5.4.3 小结 |
第六章 两类合同对比分析 |
6.1 词汇-语法型式 |
6.2 功能范畴体系 |
6.3 局部语法型式 |
6.4 语义韵分析 |
6.5 购销合同检验 |
6.6 局部语法的教学启示 |
第七章 结论 |
7.1 研究发现 |
7.1.1 合同“责任”表述分布 |
7.1.2 “责任”局部语法分析 |
7.1.3 租赁和买卖合同异同 |
7.1.4 创新点 |
7.2 研究局限及展望 |
7.2.1 研究局限 |
7.2.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商务汉语教材 |
附录二 租赁合同样例 |
附录三 买卖合同样例 |
附录四 购销合同样例 |
(3)基于主题模型与知识图谱的电子公文主题标引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2.1 研究问题 |
1.2.2 研究对象 |
1.2.3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和工具 |
1.4 论文结构与创新点 |
1.4.1 论文结构 |
1.4.2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研究现状 |
2.1 主题标引的相关研究 |
2.1.1 主题标引的基本概念 |
2.1.2 主题标引的演进历史 |
2.1.3 主题标引的技术方法 |
2.2 主题模型的相关研究 |
2.2.1 主题模型概述 |
2.2.2 主题模型应用研究 |
2.3 研究述评 |
第3章 研究框架 |
3.1 研究设计 |
3.2 研究整体框架 |
3.2.1 自由文本数据和词典数据的预处理 |
3.2.2 电子公文文档集主题识别和分析 |
3.2.3 主题词表语义转换 |
3.2.4 电子公文主题的自动标引 |
3.3 数据集的构建与清洗 |
3.3.1 实证数据 |
3.3.2 验证数据 |
第4章 基于主题模型的电子公文主题分析研究 |
4.1 融合主题词表语言特征和通用主题模型LDA的主题分析 |
4.1.1 研究方法及流程 |
4.1.2 实证研究 |
4.2 融合共词网络特征和层次主题模型hLDA的主题分析 |
4.2.1 层次主题模型及共词网络概述 |
4.2.2 研究方法及流程 |
4.2.3 实证研究 |
4.3 小结 |
第5章 基于知识图谱的主题词表语义自动转换研究 |
5.1 主题词表及语义转化的理论研究 |
5.2 研究方法及流程 |
5.2.1 分析主题词表构成及其语义关系类型 |
5.2.2 构建基于SKOS数据模型的语义转换映射方案 |
5.2.3 主题词表的SKOS语义自动转换 |
5.2.4 SKOS语义化主题词表自动转换知识图谱 |
5.3 实证研究 |
5.3.1 数据来源 |
5.3.2 分析结果 |
5.4 小结 |
第6章 综合应用主题模型与知识图谱的电子公文主题标引研究 |
6.1 基于LDA和知识图谱的电子公文主题标引研究 |
6.1.1 方案及流程 |
6.1.2 实证研究 |
6.1.3 有效性分析 |
6.2 基于hLDA和知识图谱的电子公文主题标引研究 |
6.2.1 方法及流程 |
6.2.2 实证研究 |
6.2.3 有效性分析 |
6.3 有效性验证 |
6.4 总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实证数据 |
附录2 验证数据 |
附录3 主题词表数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的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 选题缘由 |
(二) 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
(二) 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 |
(三) 领导干部选任制度改革 |
(四) 文献评述 |
三、论文的结构框架 |
四、主要的研究方法 |
五、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分析框架中的领导干部能力建设 |
第一节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与领导干部能力现代化的逻辑关联 |
一、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
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对领导干部能力现代化的要求 |
三、选任制度现代化在领导干部能力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 |
第二节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公共服务领域的领导干部选任 |
一、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公共服务现代化 |
二、公共服务现代化对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的要求 |
三、公共服务现代化对领导干部选任要求与传统选贤任能的区别 |
第三节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能力要求 |
一、基础性要求 |
二、功能性要求 |
三、专业性要求 |
第二章 中国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变迁及其独特性研究 |
第一节 中国领导干部选任制度概况 |
一、领导干部选任的基本概念 |
二、中国领导干部的选任模式 |
三、中国领导干部的选任程序 |
第二节 中国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变迁历程 |
一、初创时期: 解放思想,破旧立新 |
二、探索时期: 打牢基础,破冰前行 |
三、改革时期: 积极探索,深化落实 |
四、“新时代”: 建章立制,全面发展 |
第三节 中国领导干部选任制度的横向比较与独特性研究 |
一、党政机关领导干部选任制度概况及特征 |
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选任制度概况及特征 |
三、社会组织领导人员选任制度概况及特征 |
四、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的独特性 |
第三章 中国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案例分析:以M部为例 |
第一节 M部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总体情况 |
一、M部所属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 |
二、M部所属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情况 |
三、M部所属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特点 |
第二节 M部所属公益类事业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建设 |
一、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建设情况 |
二、领导干部选任制度主要特征 |
三、领导干部选任具体方案介绍 |
第三节 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问题分析 |
一、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化不够完善 |
二、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仟民主化不够充分 |
三、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法制化不够健全 |
四、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科学化不够到位 |
第四章 中国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影响因素的定性比较分析 |
第一节 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影响因素的研究设计 |
一、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影响因素的研究方法 |
二、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影响因素的研究案例 |
三、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影响因素的研究假设 |
四、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影响因素的变量设计 |
第二节 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影响因素的软件分析 |
一、寻找影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成效的充分条件 |
二、寻找影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成效的必要条件 |
第三节 研究结论与思考讨论 |
一、研究结论: 影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成效的因素 |
二、思考讨论: 推动领导干部选任制度改革的启示 |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建设策略选择 |
第一节 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建设的总体设计 |
一、总体思想: 以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制度建设的导向 |
二、基本策略: 以领导干部能力现代化为制度建设的切入点 |
三、操作方案: 实施分层分类的差别化制度系统调适路径 |
第二节 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建设的过程向度 |
一、强化领导干部选任主体的法治观念 |
二、规范领导干部选任方式的法治依据 |
三、保障领导干部选任过程的法治程序 |
第三节 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建设的目的向度 |
一、建构领导干部选任制度的商议机制 |
二、健全领导干部选任权力的配置体制 |
三、加强领导干部选任对象的责任意识 |
第四节 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建设的功能向度 |
一、建立领导干部选任制度民主化保障 |
二、构建领导干部选任措施法治化依托 |
三、实现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动态化调整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学术成果 |
后记 |
(5)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及测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内容、方法与框架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框架 |
第四节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一、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
二、论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三、文献述评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 |
二、西方正统经济增长理论 |
三、西方非正统经济增长理论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
五、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理论框架构建 |
第二章 指标体系构建和测度方法选择 |
第一节 指标体系构建 |
一、指标选取原则 |
二、指标体系构建 |
三、指标体系说明 |
第二节 测度方法选择 |
一、指数测度方法 |
二、聚类分析方法 |
第三章 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综合测度 |
第一节 数据处理和相关内容界定 |
一、数据来源和数据处理 |
二、相关内容界定 |
第二节 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综合测度 |
一、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综合分析 |
二、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省际分析 |
三、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类型划分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分维度测度 |
第一节 经济发展创新性 |
一、经济发展创新性时间序列分析 |
二、经济发展创新性与经济发展质量相关性分析 |
第二节 经济发展协调性 |
一、经济发展协调性时间序列分析 |
二、经济发展协调性与经济发展质量相关性分析 |
第三节 经济发展绿色性 |
一、经济发展绿色性维度时间序列分析 |
二、经济发展绿色性与经济发展质量相关性分析 |
第四节 经济发展开放性 |
一、经济发展开放性时间序列分析 |
二、经济发展开放性与发展质量相关性分析 |
第五节 经济发展共享性 |
一、经济发展共享性时间序列分析 |
二、经济发展共享性与发展质量相关性分析 |
第六节 经济发展有效性 |
一、经济发展有效性时间序列分析 |
二、经济发展有效性与发展质量相关性分析 |
第七节 经济发展安全性 |
一、经济发展安全性时间序列分析 |
二、经济发展安全性与发展质量相关性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时空差异分析 |
第一节 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时间差异分析 |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
二、总体差异分析 |
三、聚类差异分析 |
四、分层次差异分析 |
第二节 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空间相关性分析 |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 |
二、全域空间自相关分析 |
三、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 |
第三节 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时空变化分析 |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 |
二、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时空格局变化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驱动因子分析 |
第一节 数据来源及计算方法 |
一、数据来源 |
二、计算方法 |
第二节 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驱动因子分析 |
一、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驱动因子综合分析 |
二、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驱动因子分省份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第三节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6)一种结合信息熵的改进LEACH协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工作和意义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2 WSN概述与路由协议研究 |
2.1 无线传感器网络基本组成 |
2.1.1 传感器节点 |
2.1.2 无线传感器网络结构 |
2.2 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 |
2.2.1 LEACH协议 |
2.2.2 LEACH-CM协议 |
2.3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能量模型分析 |
2.3.1 网络能耗模型假设与分析 |
2.3.2 节点能耗模型 |
3 基于相对信息熵的去冗余方法 |
3.1 信息熵的相关概念 |
3.1.1 自信息与信息熵 |
3.1.2 相对信息熵 |
3.2 结合相对信息熵方法减少冗余数据的传输量 |
3.2.1 传感器数据分析 |
3.2.2 基于相对信息熵方法的去冗余步骤 |
3.2.3 不同情况下的熵值计算 |
3.3 Do设置 |
3.3.1 实验前的参数设定和假设 |
3.3.2 相对信息熵阈值Do的最优设置 |
4 基于相对熵的多跳转发路由 |
4.1 簇内节点向簇头节点发送数据 |
4.1.1 距离公式 |
4.1.2 能耗比考虑 |
4.2 簇头向Sink节点发送数据 |
4.2.1 中心圆区域外的簇头 |
4.2.2 中心圆区域内的簇头 |
4.3 对比实验分析 |
4.3.1 综合比较 |
4.3.2 不同节点数量下的比较 |
4.3.3 不同监测区域面积下的比较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太阳能光热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关于新兴产业发展研究 |
1.2.2 关于产业发展的创新驱动机制与路径研究 |
1.2.3 关于太阳能光热产业发展的研究 |
1.2.5 相关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技术创新理论 |
2.1.1 技术创新理论概念形成 |
2.1.2 技术创新的类别及特征 |
2.1.3 技术创新的动因 |
2.2 创新驱动相关理论 |
2.2.1 创新驱动的相关概念界定 |
2.2.2 创新驱动的内涵 |
2.2.3 创新驱动机制 |
2.2.4 创新对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的贡献 |
2.2.5 产业发展的创新驱动轨道理论 |
2.3 新兴产业发展相关理论 |
2.3.1 新兴产业产生及成长特征 |
2.3.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及特征 |
2.4 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理论分析框架 |
2.4.1 创新驱动产业发展 |
2.4.2 创新驱动产业发展体系框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太阳能光热产业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分析 |
3.1 中国太阳能光热产业发展历程 |
3.1.1 以清华大学太阳能光热技术发端的产业启动期 |
3.1.2 以单体太阳能热水器技术扩散为主导的产业快速发展期 |
3.1.3 以太阳能热水系统集成技术为代表的产业转型升级期 |
3.2 基于新钻石模型的太阳能光热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3.2.1 技术创新 |
3.2.2 要素条件 |
3.2.3 需求条件 |
3.2.4 企业战略、结构及竞争 |
3.2.5 相关支持企业 |
3.2.6 机遇 |
3.2.7 制度 |
3.3 创新要素对太阳能光热产业发展驱动作用实证分析 |
3.3.1 模型构建 |
3.3.2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
3.3.3 实证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太阳能光热产业创新驱动发展路径 |
4.1 自主化核心关键技术的突破性基础创新 |
4.1.1 我国太阳能光热产业的真空管集热主导技术自主研发 |
4.1.2 我国太阳能光热产业的技术创新过程 |
4.1.3 自主化关键技术突破的经济优势 |
4.2 面向本土化市场的产品创新 |
4.2.1 “面向农村市场”的产品创新 |
4.2.2 农村市场饱和状况下“农村包围城市”的集成创新 |
4.2.3 技术创新与市场创新的互动 |
4.3 太阳能光热产业与光伏产业创新驱动发展路径比较 |
4.3.1 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技术锁定”与外向型发展 |
4.3.2 太阳能光热产业的“自主创新”与内生发展 |
4.3.3 路径比较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技术创新驱动太阳能光热产业发展的机理 |
5.1 技术创新驱动太阳能光热产业生产效率提升 |
5.1.1 技术创新引发产业生产组织方式的改变 |
5.1.2 技术创新促使产业工艺装备条件的改善 |
5.1.3 技术创新驱动产业标准化发展 |
5.2 技术创新驱动太阳能光热产业产品结构升级 |
5.2.1 技术创新驱动太阳能光热产业新产品不断涌现 |
5.2.2 技术创新驱动太阳能光热产业产品线和产业链的延伸发展 |
5.3 技术创新驱动太阳能光热产业利润率上升 |
5.3.1 技术创新带来了规模经济效益 |
5.3.2 技术创新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
5.3.3 技术创新形成了产业新的盈利增长点 |
5.3.4 技术创新拓展了海外盈利渠道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太阳能光热产业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 |
6.1 多元主体联动机制 |
6.1.1 创新创业型民营企业是光热产业创新系统的核心主体 |
6.1.2 政府公共研发创新与企业研发创新的联动 |
6.1.3 多元创新主体联动驱动太阳能光热产业持续创新 |
6.2 多类创新对象协同机制 |
6.2.1 技术创新是太阳能光热产业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
6.2.2 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协同 |
6.2.3 市场创新与技术创新协同 |
6.2.4 组织创新与技术创新协同 |
6.2.5 文化创新与技术创新协同 |
6.3 多层次创新系统融合机制 |
6.4 创新系统多维协同驱动产业持续发展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太阳能光热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绩效 |
7.1 创新驱动与发展绩效的关系 |
7.2 太阳能光热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7.2.1 基础绩效指标的选取 |
7.2.2 综合绩效指标的计算 |
7.3 太阳能光热产业创新驱动经济绩效提升的实证分析——以上市公司为例 |
7.3.1 研究假设、模型设计与变量选取 |
7.3.2 实证检验与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政策建议 |
8.3 创新点 |
8.4 研究展望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论Excel电子表格在中小学财务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Excel电子表格的制作 |
1. 认识Excel电子表格工作窗口 |
2. 根据某位教师工资计算养老金基数 |
二、SUM、Vlookup、IF函数的编辑应用 |
1. SUM函数 |
2. VLOOKUP函数 |
3. IF函数 |
三、借鉴若干常用财务函数模板处理日常财务问题 |
四、对中小学财务人员应用Excel的三点思考 |
1. 多读书, 丰富Excel知识 |
2. 多操作, 积累Excel经验 |
3. 多交流, 开阔Excel视野 |
(9)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结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1.4.3 研究方法 |
2 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绩效评价基本理论 |
2.1 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绩效评价的内涵 |
2.1.1 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的界定及特征 |
2.1.2 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及管理目标 |
2.1.3 绩效的内涵 |
2.1.4 管理绩效评价的内涵 |
2.1.5 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绩效评价的界定 |
2.1.6 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绩效评价的基本程序 |
2.2 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绩效评价的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2.2.3 激励理论 |
2.2.4 成本效益理论 |
2.3 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绩效评价的相关方法 |
2.3.1 管理绩效评价理论框架构建方法 |
2.3.2 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3 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绩效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
3.1 我国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绩效的现状 |
3.1.1 我国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的现状 |
3.1.2 我国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绩效评价的现状 |
3.2 影响因素分析思路 |
3.3 前期购置阶段的影响因素 |
3.4 使用阶段的影响因素 |
3.4.1 人的因素 |
3.4.2 设备的因素 |
3.4.3 资金的因素 |
3.4.4 管理的因素 |
3.5 后期处置阶段的影响因素 |
3.6 本章小结 |
4 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
4.1 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
4.2 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 |
4.3 平衡计分卡理论的引入 |
4.3.1 平衡计分卡的内涵 |
4.3.2 平衡计分卡的基本程序 |
4.3.3 平衡计分卡的特点 |
4.4 基于平衡计分卡理论的评价指标的选取 |
4.5 评价指标的内涵 |
4.5.1 财务指标 |
4.5.2 内部流程指标 |
4.5.3 科研发展能力指标 |
4.5.4 利益相关者指标 |
4.6 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
4.6.1 权重方法的选择 |
4.6.2 指标权重的计算 |
4.7 基于改进中心点三角白化权函数灰色评价 |
4.8 本章小结 |
5 实证研究-以XJ大学为例 |
5.1 XJ高校简介 |
5.2 XJ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绩效评价 |
5.2.1 制定管理绩效评价标准的依据与原则 |
5.2.2 数据采集 |
5.3 改进中心点的三角白化权函数评价 |
5.4 评价结果分析 |
5.4.1 综合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 |
5.4.2 原因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对策建议 |
6.1 加强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的对策 |
6.1.1 创新管理体制与管理理念 |
6.1.2 健全信息化管理系统 |
6.1.3 保障相应的资金投入 |
6.1.4 合理调拨大型仪器设备 |
6.1.5 进一步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 |
6.2 加强管理绩效考核的建议 |
6.2.1 进一步加强目标管理 |
6.2.2 注重管理绩效考核的过程控制 |
6.2.3 适时完善考核体系 |
6.2.4 发挥评价结果的激励作用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大型仪器设备管理情况问卷调查 |
附录二:专家访谈提要 |
附录三:指标选择问卷调查(第一轮) |
附录四:指标选择问卷调查(第二轮) |
附录五: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权重问卷调查 |
附录六:定性指标评分调查表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互联网背景下的电视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叙事逻辑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与不足 |
2 理解电视的新语境 |
2.1 传统定义的消解与新概念的勃兴 |
2.1.1 语义定义法透析电视的一般规定性 |
2.1.2 种差定义法彰显电视的特有功能 |
2.1.3 语境定义法生发电视概念全新意蕴 |
2.2 电视形态的嬗变 |
2.2.1 新类型与新样态 |
2.2.2 新旧特征的并存与呈现 |
2.3 电视功能的拓展与延伸 |
2.3.1 传播渠道多样化与电视主流坚守 |
2.3.2 人机互动与智慧电视 |
2.3.3 多元文化与新媒介素养 |
2.3.4 游戏巅峰与文明进化 |
3 重审电视的生存境遇 |
3.1 当代电视发展的窘境 |
3.1.1 传统电视的衰落 |
3.1.2 新兴电视的纠结 |
3.2 当代电视发展面临的五大矛盾 |
3.2.1 控制模式与彰显用户主体性的矛盾 |
3.2.2 大制作高成本与收视率下滑的矛盾 |
3.2.3 同质化竞争与业态健康发展的矛盾 |
3.2.4 娱乐化趋势与恪守精神品格的矛盾 |
3.2.5 产业发展私益与社会公益性的矛盾 |
3.3 当代电视发展的时代新坐标 |
3.3.1 宏观政策调控释放制度红利 |
3.3.2 市场刚性需求助推电视新发展 |
3.3.3 多元技术驱动电视智慧发展 |
4 传统媒体互联网化下的电视融合发展 |
4.1 媒体融合的一般理论及其启示 |
4.1.1 数字语言是媒体融合的传播密码 |
4.1.2 技术在媒体融合中的时间战 |
4.1.3 优势互补丰富融媒功能 |
4.1.4 媒体融合中的生态位竞争 |
4.1.5 用户需求驱动媒体融合 |
4.2 当代电视融合发展的五重维度 |
4.2.1 新旧媒体基因下的理念更新 |
4.2.2 台网融合下的路径依赖 |
4.2.3 技术战略中的路径选择 |
4.2.4 创新创业下的非对称突破 |
4.2.5 顶层设计下的整体协同 |
4.3 当代电视融合发展的体系化构想 |
4.3.1 深度融合是电视融合发展的基本理念 |
4.3.2 内容融合是电视融合发展的内核灵魂 |
4.3.3 平台融合是电视融合发展的关键逻辑 |
4.3.4 渠道融合是电视融合发展的主要延伸 |
4.3.5 技术融合是电视融合发展的动力支撑 |
5 传统电视到融媒范本:基于个案的实证分析 |
5.1《爸爸去哪儿》开拓三级产业链进阶模式 |
5.1.1 核心产品产业链奠定致胜关键 |
5.1.2 附属产品产业链催生蝴蝶效应 |
5.1.3 跨界产品产业链拓展模式空间 |
5.2 “一体两翼”打造台网互动新生态 |
5.2.1 内容独播与自制+定制 |
5.2.2 技术升级与大数据台网共享 |
5.2.3 人才流动与机制创新 |
5.3 传媒产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 |
5.3.1 资本运作与芒果生态圈的构建 |
5.3.2 增量资本化运作与芒果跨越式发展 |
5.3.3 探路国有传媒企业资本化运作的国家样本 |
结语:电视的多维进化及应然状态 |
一、技术进化是电视发展的“双刃剑” |
二、理性进化是电视发展的灵魂 |
三、民主进化是电视融合发展的坚固基石 |
四、法律进化是电视融合发展的保障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在Excel中实现人民币大写显示的三种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文经济合同中“责任”表述的局部语法研究[D]. 赵羚.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
- [2]58同城并购赶集网的绩效评价研究[D]. 车雨梅.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1
- [3]基于主题模型与知识图谱的电子公文主题标引方法研究[D]. 武华维.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2020(01)
- [4]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的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研究[D]. 王琦. 吉林大学, 2019(03)
- [5]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及测度研究[D]. 马建东.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6]一种结合信息熵的改进LEACH协议[D]. 肖波. 江西师范大学, 2019(10)
- [7]太阳能光热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研究[D]. 王波. 武汉理工大学, 2018(07)
- [8]论Excel电子表格在中小学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 杨必聪. 现代经济信息, 2017(19)
- [9]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绩效评价研究[D]. 何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2)
- [10]互联网背景下的电视变革研究[D]. 吴俊. 武汉大学,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