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做好产运需衔接 保持平稳运行(论文文献综述)
张言方[1](2019)在《政策传导下中国煤炭价格波动及其宏观经济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从“高增长”进入“高质量”的新常态,作为能源主体的煤炭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也越来越凸显。同时,当前我国煤炭价格政策短期内似乎有利于平抑煤价波动,但其长期传导影响及经济运行风险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因此,本文以煤炭价格波动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价格政策对煤价波动的传导影响,科学评估当前我国煤炭价格政策的效力,同时进一步分析不同煤炭价格政策传导下煤价波动的宏观经济效应,以避免陷入“价格波动失常-政府强制干预”的恶性循环。本文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中国煤炭价格波动的趋势及特征分析部分,本文对照分析我国煤炭价格的波动趋势及政府采取的价格政策,得出我国煤炭价格波动是煤炭市场自发调节和政府干预共同导致的。同时,本文采用EEMD方法对我国煤炭价格波动的周期性和结构性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煤炭价格波动会受到长期趋势、短期市场供需变动引发的高频变量和关键政策调控等重大事件引发的低频变量的综合影响,其中低频变量对煤炭价格波动的解释能力最为显着;同时,煤炭价格调控政策与低频变量的波动结构紧密相关,且可能会对煤炭价格波动产生影响作用;此外,本文采用ARIMA模型预测出2019-2020年我国煤炭价格将保持小幅下降的态势。在中国煤炭价格政策对煤价波动的传导机理部分,本文按照政策发布主体、政策目标和政策工具等构建出中国煤炭价格政策的分析框架,将煤炭价格政策划分为直接定价政策和间接控价政策,然后按照政策工具的特点设计出不同煤价政策的代理变量,可靠性检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代理变量的长期波动趋势是符合我国煤炭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的。鉴于此,本文采用GMM模型深入分析了我国煤炭价格政策对煤炭价格波动的传导效应,并根据预期理论估算出各种政策工具的前瞻性水平,其主要研究结论为:一是2008-2017年期间政府实施的直接定价政策均会对煤炭价格波动发挥抑制作用,并且政府可选择合适的长短期政策工具及政策组合来优化政策调控方案,进而最大化提高直接定价政策的有效性;二是与市场供需的调节作用相比,产量控制政策在短期并不会带来煤炭价格的大幅提升,这为该政策的有效性提供了支持性证据;三是无论实施的间接控价政策是否能有效抑制煤价波动,政策联合发布均会强化政策实施效果;四是不同政策工具的选择会直接影响煤炭价格政策的前瞻性,并且政策发布方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政策的前瞻性水平产生影响。在政策传导下中国煤炭价格波动的宏观经济效应情景仿真及方案设计部分,本文基于构建的DSGE模型采用情景分析方法设计出无政策干预的基准情景、中长期合同政策情景、去产能政策情景和市场结构调整政策情景,DSGE仿真结果表明:政策干预会扭曲煤炭供需或其他因素对煤炭价格的传导效应,且中长期合同政策传导下煤价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冲击影响被减弱,但去产能政策和市场结构调整政策传导下,上述冲击影响会被强化;同时,不同于中长期合同政策和市场结构调整政策,去产能政策会在长期带来总产出下降,这部分总产出损失可反映出实施该政策的经济成本。此外,间接控价政策对煤炭价格的冲击作用明显弱于市场供需的自发调节,同样地其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冲击影响也明显小于后者。最后,基于上述研究成果,本文得出中国煤炭价格调控方案,即政府应客观评估中长期合同政策对平抑煤价发挥的长短期作用,灵活选择政策工具及联合发布方式以提高政策的前瞻性水平,同时可适度加大去产能政策和市场结构调整政策力度,引导和规范煤炭供需双方的市场化交易行为,以合理平抑煤价波动、有效治理煤炭产能过剩和快速提升煤炭市场化程度。该论文有图38幅,表32个,参考文献203篇。
时如义[2](2017)在《双边匹配视角下煤电交易机制及其算法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炭是中国最重要的基础能源,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十分突出,而电力是中国煤炭工业的最大用户,煤炭和电力依存度非常高。近年来,煤炭和火电都出现产能过剩的局面,煤电交易缺乏创新机制,煤电交易冲突不断,煤炭企业和发电企业中长期合同难以签订。因此,分析煤电交易冲突和交易机制,理清煤电交易影响因素,创新煤电交易市场匹配机制,设计煤电交易稳定匹配算法,在宏观上有助于煤电交易中长期稳定关系的建立,实现对现有煤电交易平台匹配功能的补充与完善,促进电煤资源的有效配置,保障煤炭和电力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在微观上有助于煤电企业找寻满意合适的匹配交易对象、发现稳定优化的匹配交易路径,减少煤电交易冲突,提高交易市场效率。本文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煤电供需现状及其交易冲突研究部分,本文分析了动力煤供需以及煤电企业基本现状,梳理了煤电交易市场化变革历程,并对煤电交易冲突及其调控建议进行了总结。研究发现:(1)我国动力煤供需基本稳定,但价格波动不平稳;相比于煤炭企业,发电企业具有更强的市场势力。(2)我国煤电交易变革经历了计划定价阶段、调放结合阶段和市场化阶段。(3)我国煤电冲突主要表现为电煤价格运行不平稳、煤电行业利益分配不均、交易合同签订率及履约率偏低,主要采取煤电联动、煤电一体化、煤电中长期契约等调控政策。在煤电交易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部分,本文分析了煤炭订货会和煤炭交易中心模式,探讨了现有煤电交易机制及其存在的问题,然后梳理了煤电交易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煤炭交易中心模式具有公平、公开、高效等特点,而挂牌、拍卖和招标等三种煤电交易机制的选择单向性、信息不对称、竞争不充分、选择不充分等问题导致煤电交易匹配关系不稳定。(2)影响煤电交易的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交易煤质属性和交易合同属性,煤质属性主要体现在发热量、挥发分、硫分、全水分、灰分等,而交易合同属性主要为付款时间、交货期、价格、交易量等。在煤电交易稳定匹配算法及机制研究部分,本文给出了煤电交易成对稳定匹配的概念,分析了煤电交易匹配偏好排序,设计了煤电交易稳定匹配机制和算法,最后通过算例分析了煤电交易稳定匹配结果的稳定性和敏感性。研究发现:(1)考虑交易量的煤电交易延迟接受算法下煤电交易匹配结果成对稳定。(2)在煤电交易稳定匹配机制下,成对稳定匹配交易具有一定的交易量弹性范围内的敏感性。最后,本文根据以上研究,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出发,围绕煤电交易中长期合同签订、煤电交易平台与交易市场完善、煤电交易市场监管体系建设等,提出了有助于煤电交易稳定匹配的政策建议。与既有研究相比,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1)将双边匹配理论应用到煤电企业匹配交易过程中,拓展了稳定配置与市场设计理论的研究领域,优化了煤电企业交易匹配路径,反映了煤电交易利益诉求。(2)基于煤电交易冲突的现状,创新性地提出煤电交易成对稳定匹配的概念,其中交易关系的抗拆散性使得煤电企业双方不会轻易改变已有的成对稳定匹配关系,为煤电企业建立中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奠定了研究基础。(3)从现有煤电交易机制的不足出发,基于煤电企业双边匹配交易偏好排序,创新性地设计了考虑交易量的煤电交易稳定匹配机制与算法,是对现有煤电交易平台在交易机制和交易功能上的补充和完善。
朱亮[3](2016)在《铁路主导型煤炭供应链关键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主要应用纳什博弈、供应链、运筹学等理论及蚁群等优化算法,研究铁路煤炭物流供应链组织创新问题。通过梳理煤炭行业发展现状、铁路煤炭运输特点及未来货源形势,分析转型升级的必要性、紧迫性,并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视角,提出了铁路主导型煤炭供应链的解决思路;梳理总结铁路具备的运力资源优势条件及国家政策支撑条件,并应用供应链管理、博弈论相关理论,研究基于不同主导主体的供应链博弈演变过程,分析铁路构建主导型煤炭供应链的技术可行性、必然性;铁路主导型煤炭供应链的构建需要相应载体,研究提出线上建立煤炭商务平台、线下发展煤炭储配基地,以煤炭储配基地为依托,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的构建方式,实现对供应链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四流整合;通过比选研究,提出适应当前形势的基于需求侧储配基地的铁路主导型煤炭供应链,并提出其结构组成、运作模式、物流模式;基于煤炭供应链结构组成,深入研究煤炭供应模块、储配模块、配送模块的物流组织过程,包括煤炭长途调运组织模式、煤种参数指标及配煤、准时制配送班列开行方案、机车机班交路接续规划等关键问题,建立了以配煤整体成本最低为目标的配煤模型,基于MTSP问题的机车运用、检修、整备和机班接续一体化编制的双层目标规划模型,并提出基于蚂蚁算法、图形解析法的求解算法;研究提出煤炭储配基地选址原则,并通过梳理全路煤炭主要货源货流情况,结合路网结构、通过能力等多因素综合分析,提出济源区域等5个可优先考虑建设的煤炭储配基地选址区域方案,并建立了以煤炭运输及配送工作量最小为目标的煤炭储配基地选址模型;通过梳理煤炭储配基地功能需求及各项技术作业流程,研究提出储配基地站场布局基本图形方案,并研究各类设施设备作业能力计算方法;基于铁路主导型煤炭供应链两级库存结构,研究提出储配基地、需求企业的安全红线库存、订货时机及订货量等库存控制策略模型;最后以济源区域建立煤炭储配基地为案例,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梳理并量化分析采用储配基地模式较原方式所增加的效益与成本项,通过对比表明供应链整体具备经济可行性。
国家发展改革委[4](2013)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电煤市场化改革的指导意见做好产运需衔接工作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发改运行〔2012〕41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改革委、经贸委(经委、经信委、工信委)、工信厅、物价局、煤炭厅(局、办),煤炭、电力、冶金、化肥行业协会,国家电网公司、有关产运需企业: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电煤市场化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2]57号)精神,深入推进电煤市场化改革,指导做好产运需衔接工作,提高供应保障水平,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现就有关
李朝林[5](2013)在《发改委电煤价格市场化改革新机制解读》文中研究表明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电煤市场化改革的指导意见>做好产运需衔接工作的通知》。意欲建立电煤交易新机制,进一步深入推进电煤交易市场化改革,指导做好煤炭产运需衔接工作,提高煤炭供应保障水平,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从《通知》本身来说,应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含义,在这里作一下分析解读。
发改委网站[6](2013)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电煤市场化改革的指导意见做好产运需衔接工作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改革委、经贸委(经委、经信委、工信委)、工信厅、物价局、煤炭厅(局、办),煤炭、电力、冶金、化肥行业协会,国家电网公司、有关产运需企业: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
李朝林,张明华,蒋秋云[7](2011)在《2010年煤炭市场运行回顾及2011年煤炭市场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煤炭产量、供求、价格、进口量、铁路运量、电煤供应等方面回顾了2010年煤炭市场运行情况,认为2011年煤炭生产成本将攀升、产量将会继续增加、价格将会有所上涨、进口量有望继续增加、产能过剩压力有所加剧。
国家发展改革委[8](2010)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完善煤炭产运需衔接工作的指导意见》文中研究说明发改运行[2009]317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改革委、经贸委(经信委、工信委)、工信厅、煤炭局(办),煤炭、电力、钢铁、有色、化肥行业协会,有关企业:2004年以来,煤炭产运需衔接坚持改革方向,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基本形成了在国家宏观调控指导下,企业自主衔接资源、协商
李朝林[9](2010)在《煤炭交易市场化改革之探讨》文中指出近日,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完善煤炭产运需衔接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2010年跨省区煤炭铁路运力配置意向框架》(以下简称《框架》),明确了今年国家对煤炭产运需衔接订货的大政方针。
国家发展改革委[10](2009)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完善煤炭产运需衔接工作的指导意见》文中提出
二、做好产运需衔接 保持平稳运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做好产运需衔接 保持平稳运行(论文提纲范文)
(1)政策传导下中国煤炭价格波动及其宏观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2 国内外研究评述 |
2.1 中国煤炭价格的形成机制 |
2.2 煤炭价格波动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
2.3 政策传导下煤炭价格的波动研究 |
2.4 煤炭价格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3 中国煤炭价格波动的趋势及特征分析 |
3.1 中国煤炭价格波动的历史趋势及政策调控 |
3.2 中国煤炭市场的发展态势分析 |
3.3 中国煤炭价格波动的特征分析 |
3.4 中国煤炭价格波动的趋势预测 |
3.5 本章小结 |
4 中国煤炭价格政策对煤价波动的传导机理分析 |
4.1 中国煤炭价格政策的构成 |
4.2 中国煤炭价格政策的特征分析 |
4.3 中国煤炭价格政策的代理变量设计 |
4.4 中国煤炭价格政策对煤价波动的传导机理 |
4.5 本章小结 |
5 中国煤炭价格政策对煤价波动的传导影响及前瞻性分析 |
5.1 中国煤炭价格政策的传导模型构建 |
5.2 中国煤炭直接定价政策对煤价波动的传导影响 |
5.3 中国煤炭间接调价政策对煤价波动的传导影响 |
5.4 中国煤炭价格政策的前瞻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政策传导下中国煤炭价格波动的宏观经济效应模型设计 |
6.1 DSGE模型概述 |
6.2 中国煤炭价格波动的宏观经济系统构建 |
6.3 中国煤炭价格波动的DSGE模型设计 |
6.4 模型参数的校准和估计 |
6.5 DSGE模型的稳健性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7 政策传导下中国煤价波动的宏观经济效应情景仿真和调控方案设计 |
7.1 煤炭价格政策调控情景设计 |
7.2 无政策干预下煤炭价格波动的宏观经济效应 |
7.3 中长期合同政策传导下煤炭价格波动的宏观经济效应 |
7.4 去产能政策传导下煤炭价格波动的宏观经济效应 |
7.5 市场结构调整政策传导下煤炭价格波动的宏观经济效应 |
7.6 中国煤炭价格调控方案设计 |
7.7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论文的创新之处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双边匹配视角下煤电交易机制及其算法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相关研究概念界定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2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
2.1 双边匹配理论与应用研究 |
2.2 煤电关系冲突问题研究 |
2.3 煤炭市场交易机制研究 |
2.4 研究评述 |
3 煤电供需现状及其交易冲突 |
3.1 煤电供需基本状况 |
3.2 煤电交易市场化变革 |
3.3 煤电交易冲突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现有煤电交易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
4.1 煤炭交易模式分析 |
4.2 现有煤电交易机制分析 |
4.3 煤电交易影响因素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煤电交易稳定匹配机制及算法 |
5.1 煤电交易匹配描述 |
5.2 煤电交易匹配指标 |
5.3 匹配偏好与稳定匹配 |
5.4 煤电交易稳定匹配机制 |
5.5 煤电交易稳定匹配算法 |
5.6 本章小结 |
6 煤电交易稳定匹配算例 |
6.1 煤电交易稳定匹配实例 |
6.2 煤电交易匹配偏好序计算 |
6.3 煤电交易稳定匹配结果分析 |
6.4 煤电交易稳定匹配原型设计 |
6.5 本章小结 |
7 煤电交易稳定匹配政策建议 |
7.1 基于微观交易主体的行为策略引导 |
7.2 基于中观行业组织的交易市场完善 |
7.3 基于宏观政策调控的监管体系建设 |
7.4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主要的创新点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铁路主导型煤炭供应链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主要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文献综述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2 煤炭市场及铁路煤炭运输现状 |
2.1 煤炭市场现状 |
2.2 铁路煤炭运输特点 |
2.3 本章小结 |
3 铁路煤炭运输未来形势分析 |
3.1 能源结构调整对铁路煤炭运输的总体影响 |
3.2 电力行业发展对铁路煤炭运输的总体影响 |
3.3 进口煤对铁路煤炭运输的总体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铁路主导型煤炭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及内涵 |
4.1 铁路主导型煤炭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 |
4.2 铁路主导型煤炭供应链发展的支撑条件 |
4.3 铁路主导型煤炭供应链建设的内涵 |
4.4 基于纳什均衡理论的铁路主导型煤炭供应链建设可行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煤种供应模块煤炭物流组织研究 |
5.1 煤源选择及配煤模型 |
5.2 煤种供应模块的铁路煤炭运输组织 |
5.3 本章小结 |
6 铁路煤炭储配基地规划布局研究 |
6.1 铁路煤炭储配基地选址原则 |
6.2 煤炭储配基地国家规划分析 |
6.3 铁路煤炭主要货流特征 |
6.4 铁路煤炭储配基地货源分析 |
6.5 铁路煤炭储配基地货流结构 |
6.6 铁路煤炭储配基地选址模型 |
6.7 本章小结 |
7 铁路煤炭储配基地功能区布局及设施设备配置 |
7.1 铁路集疏运站功能区布局基本图型 |
7.2 铁路煤炭储配基地功能区布局基本图型 |
7.3 铁路煤炭储配基地主要技术作业流程 |
7.4 铁路煤炭储配基地设施设备配置 |
7.5 本章小结 |
8 煤炭产品配送模块的配送组织 |
8.1 准时制配送组织概述 |
8.2 准时制配送班列组织模式 |
8.3 准时制配送班列交路规划模型 |
8.4 准时制配送班列机车交路算法 |
8.5 准时制配送班列机班接续算法 |
8.6 本章小结 |
9 基于需求侧煤炭储配基地的供应链库存控制策略 |
9.1 供应链库存控制策略概述 |
9.2 需求侧煤炭储配基地的库存费用 |
9.3 基于需求侧煤炭储配基地的供应链库存特点 |
9.4 需求侧煤炭储配基地的库存控制模型 |
9.5 本章小结 |
10 基于储配基地的煤炭供应链成本效益分析案例 |
10.1 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概述 |
10.2 基于储配基地的煤炭供应链成本效益变化项目梳理 |
10.3 基于储配基地的煤炭供应链成本效益变化分析案例 |
10.4 本章小结 |
11 研究结论及展望 |
11.1 研究结论 |
11.2 主要创新点 |
11.3 下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电煤市场化改革的指导意见做好产运需衔接工作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一、实施电煤产运需衔接新机制 |
二、加强和改善调控监管 |
三、努力做好改革衔接的各项工作 |
(7)2010年煤炭市场运行回顾及2011年煤炭市场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 2010年煤炭市场运行情况 |
1.1 煤炭产量保持较高增长, 煤炭供应不断增加 |
1.2 煤炭供求基本平衡, 局部出现供应紧张 |
1.3 煤炭市场基本平稳, 煤炭价格有所攀升 |
1.4 进口煤炭数量大幅度增加, 再创煤炭进口新纪录 |
1.5 煤炭供求出现波动, 华中等地区供应呈阶段性紧张 |
1.6 铁路煤炭运量大幅提高, 电煤供应大幅增加 |
1.7 国家相关政策得到落实, 推动煤炭行业健康发展 |
(1) 煤炭订货及合同汇总会取消没有影响煤炭供应。 |
(2) 国家对煤炭采取了限价政策。 |
(3) 煤炭资源整合稳步推进, 企业兼并重组成效显着。 |
2 2011年煤炭市场预测 |
2.1 煤炭相关政策将推出, 煤炭生产成本将攀升 |
2.2 2011年煤炭产量将会继续增加 |
2.3 2011年煤炭价格将会有所攀升 |
2.4 2011年煤炭进口量有望继续增加 |
2.5 煤炭产能过剩压力有所加剧, 煤炭企业市场压力加大 |
(9)煤炭交易市场化改革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煤炭产运需衔接要完善三个阶段 |
一、政府发布产运需衔接原则、政策和运力配置意向框架。 |
二、煤矿与用户衔接资源、协商价格、签订合同, 形成供需之间的购销关系。 |
三、煤矿与铁路局衔接落实铁路运力, 形成矿路之间的托运与承运关系, 对需经港口中转部分, 煤矿与港口衔接装卸、堆存等作业, 形成矿港之间的委托与被委托关系。 |
政府对煤炭市场运行的干预将进一步减少 |
煤炭运力配置将进一步优化 |
煤炭购销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被强化 |
禁止煤炭购销企业签订虚假合同 |
推广电子商务取消全国煤炭订货会 |
煤炭交易市场化运行机制不断完善 |
(10)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完善煤炭产运需衔接工作的指导意见(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完善煤炭产运需衔接机制、保障稳定供应为目标, 进一步改善宏观调控 |
二、按照明确性质和功能、优化结构的要求, 完善运力配置意向框架 |
三、进一步加强企业市场主体地位, 提高效率, 改进和完善供需衔接 |
四、推进煤电价格形成机制改革, 理顺煤电价格关系, 促进协调发展 |
五、按照加快托运承运衔接、提高运输效率的要求, 改进和加强运力衔接落实 |
四、做好产运需衔接 保持平稳运行(论文参考文献)
- [1]政策传导下中国煤炭价格波动及其宏观经济效应研究[D]. 张言方.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1)
- [2]双边匹配视角下煤电交易机制及其算法设计[D]. 时如义. 中国矿业大学, 2017(04)
- [3]铁路主导型煤炭供应链关键问题研究[D]. 朱亮.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6(09)
- [4]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电煤市场化改革的指导意见做好产运需衔接工作的通知[A]. 国家发展改革委. 《电站信息》2013年第1期, 2013
- [5]发改委电煤价格市场化改革新机制解读[J]. 李朝林. 山西煤炭, 2013(02)
- [6]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电煤市场化改革的指导意见做好产运需衔接工作的通知[J]. 发改委网站. 安徽化工, 2013(01)
- [7]2010年煤炭市场运行回顾及2011年煤炭市场预测[J]. 李朝林,张明华,蒋秋云. 中国煤炭, 2011(01)
- [8]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完善煤炭产运需衔接工作的指导意见[A]. 国家发展改革委. 中国生产资料流通发展报告(2009-2010), 2010
- [9]煤炭交易市场化改革之探讨[J]. 李朝林. 山西煤炭, 2010(01)
- [10]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完善煤炭产运需衔接工作的指导意见[J]. 国家发展改革委. 青海政报, 20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