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有效方剂选登(6)(论文文献综述)
高彦沁[1](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叶熙春医案真迹本》组方用药规律与诊疗特色》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通过对叶熙春组方用药规律与诊疗特色进行多维度、多层次探索,总结其独到的临证思想,使该着作中涵盖的隐性知识被更加科学、完整的挖掘整理出来,这不仅有利于名老中医传承工作的发展,也为临床类似疾病辨证施治提供了新思路。方法 本研究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将1952年2月27日至1952年12月26日叶熙春于杭州广兴中医院书写的441例门诊初诊医案录入软件数据库,运用软件对数据进行频数统计、关联分析和层次聚类分析。结果 1.在441份病例中,男女就诊人数基本持平,年龄段集中在20-40岁,证型以痰湿蕴肺证、痰湿中阻证、脾胃虚弱证、肝肾亏虚证居多。2.在提取出的441首方剂中,涉及中药309味,总药物频次达4820次,药物四气以温、寒、平性为主,温性略多,用药以苦、辛、甘三味为主;归经以肺、肝、脾为主,胃、肾、心次之。3.通过频次统计得到频次大于60次的药物17味;基于关联规则得到的用药模式50组,关联药物组14组;通过层次聚类分析获得55913组药物关联,其中关联系数大于0.02的药物组合33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获得潜在核心药组52组,在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分析后获得新方26组。结论 根据药物组合和新方分析可知,叶老善用经典、活用方药,常将小青龙汤、二陈汤、前胡散、金锁固精丸、桑螵蛸散、胶艾汤、金铃子散、天台乌药散、青蒿鳖甲汤、清骨散等方剂灵活运用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同时注意顾护脾胃、扶助正气,在治疗上以燥湿化痰、宣肃肺气、健脾温中、疏肝和胃、调和冲任、补益肝肾为主。
卜明哲[2](2020)在《寄生汤综合治疗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观察、研究和总结寄生汤治疗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为今后进一步临床研究提供数据参考支持。方法:1.搜集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门诊自2017年1月—2018年12月门诊治疗符合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其中使用寄生汤+塞来昔布胶囊(西乐葆)+牵引+腰背肌锻炼+健康教育的患者共30例(在此设为寄生汤+基础治疗组,简单称其为寄生汤综合治疗组)。单纯使用塞来昔布胶囊(西乐葆)治疗+牵引+腰背肌锻炼+健康教育的患者30例(在此设为基础治疗组)。2.收集的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要求卧床休息。两组治疗7天一个疗程,共4个疗程,不间断。3.治疗前后观察、对比并总结两组患者的治疗状况,搜集两组VAS评分、JOA腰痛疾患评分、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分并和安全性指标加以统计分析,评价两组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结果:1.搜集的两组病例治疗前的年龄、性别、病程、VAS评分、JOA腰痛疾患评分、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分等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基础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3.34%,其中痊愈6.67%,显效36.67%,有效30%,无效26.66%;寄生汤综合治疗组总有效率90%,其中治愈20.00%,显效56.67%,有效13.33%,无效10%;说明寄生汤综合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基础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寄生汤+基础治疗组和基础治疗组两组VAS评分、JOA评分、中医症状量化评分在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JOA评分、中医症状量化评分的差值比较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研究结论:在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基础治疗组和寄生汤综合治疗组均能够对本病起到治疗作用。且寄生汤综合治疗组在针对疼痛的改善、促进人体功能性障碍恢复、减轻患者腰部症状等方面的功能要优于单纯的基础治疗组。这说明寄生汤在治疗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确实有着一定的临床疗效。而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命体征、心电图、抽血结果等均未见明显异常,表明从安全性指标分析,寄生汤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段博峰[3](2020)在《民国中医期刊《现代医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在西方医学冲击和国内政府排挤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中西医矛盾愈加激化,由学术观点之争转变为中医存废的问题,致使传承千年的中医面临着巨大危机,中医界展开了自救运动。福建地区的中医医家通过成立学术团体、开办中医学校、创办中医期刊以及参加赴京请愿活动等方式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谋求出路。出生于中医世家的俞慎初自幼便耳濡目染,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俞慎初赴沪求学期间不仅努力提高医术,还积极投身于中医抗争运动中,积累了大量经验。1933年俞慎初学成返乡便与其父创办了《现代医药》,办刊时间达4年之久,现有资料共4卷44期,是福建地区创办时间较早、办刊时间较久的综合性中医期刊之一,在福建地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创办之初,该刊便受到了中医界的广泛关注及支持,并先后聘请了数十位国医界名人担任社董及特约撰述员。《现代医药》所设栏目众多,涵盖了言论、学说、方药、卫生、笔记、杂载、专着、验案、医案、评论等,并随着办刊经验成熟,对不同栏目进行了合并与分设,使得期刊布局更加合理。《现代医药》以“提倡与研究”为办刊宗旨,提倡维护和发扬中医,凝聚中医力量,致力于中医药的整理研究以及医家临床经验的交流,同时,积极研究和吸收西方医学的精华。在中医存废纷争的不利环境下,该刊紧跟时局,从唤醒中医界人士精研医术、创办中医学校、反省中医内部问题、谋求中医界团结、践行中医科学化、评述中医政策利害等方面探讨中医药事业传承与发展的出路。此外,在当时医疗卫生条件不够发达的情势下,该刊重视卫生常识的普及,对于人们认识疫病、防治疫病、疾病养护以及提高卫生意识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以文献整理法为主,通过对《现代医药》进行全面整理研究,发掘其中蕴含的临床价值、学术价值以及文献价值,进而探讨其对民国时期福建地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潘霞[4](2020)在《从肺脾肾论治哮病缓解期的临床探析及中医辨证论治文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将导师辨治哮病缓解期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探析,并通过哮病缓解期的临床研究文献、名老中医经验等文献研究以探索中医药辨证治疗哮病缓解期的规律。材料与方法:结合导师医案,总结分析其从肺脾肾辨治哮病缓解期的经验;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为主要检索平台,以哮喘、支气管哮喘、哮病、缓解期、中医、中药、中西医等为检索词,自由组合后按主题词进行检索,剔除因检索词不同而获取的同一篇文献后,再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统计文献中的证型、症状、方剂、中药等,建立数据库,基于中医理论、现代药理学研究及现代统计学分析,总结哮病缓解期主要证候及治疗用药等。结果:1.从肺脾肾辨治哮病缓解期的临床疗效确切。2.哮病发病人群不分年龄、性别,但以青少年、中老年为高发人群。3.哮病缓解期常见证型是肺脾气虚证、肺肾两虚证、肺气虚证、肺脾肾虚证、脾气虚证、肾气虚证、肾阳虚证、肺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肺气阴两虚证等;症状常见咳喘气短、自汗、食少纳呆、面白少华、大便溏、易感冒、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咳痰清稀、形寒肢冷、形体消瘦、少气懒言、面色萎黄、五心烦热;舌脉多见淡白舌、薄白苔、胖大舌,细脉、沉细脉及细弱脉。4.病位证素以肺脾肾为主,病性证素以气虚为主,其次为阳虚、阴虚,涉及痰、瘀。5.本研究119篇文献中,共涉及治疗方38首,以玉屏风散加减最多,共出现30次,其次为六君子汤、金匮肾气丸、参苓白术散等;涉及中药142味,其中频次≥30次的中药共11味,分别为白术、甘草、黄芪、茯苓、防风、五味子、陈皮、半夏、山药、熟地黄、党参;以补虚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及解表药为主。结论:1.根据临床经验探析及中医辨证论治文献研究结果证实哮病缓解期的证型、症状、证素以及组方用药等均围绕以肺脾肾三脏为主,故从肺脾肾辨治哮病缓解期,临床效果显着。
张文慧[5](2020)在《《奉天医学杂志》学术价值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对《奉天医学杂志》内容的整理分析,研究其学术价值,全文主要内容通过三个部分介绍。第一部分介绍《奉天医学杂志》概况,包括杂志的创刊背景、创刊人生平介绍、栏目编排体例、刊行、征稿以及定价情况。第二部分介绍《奉天医学杂志》的主要内容。《奉天医学杂志》发行26期,刊发与中医相关文章共计657篇,涉及作者109人。其中论说108篇,学说173篇,纂述59篇,医案50篇,验方11篇,药物11篇,流行病12篇,笔记5篇,问答55篇,通讯29篇,文苑75篇,杂俎66篇。刊登医学论文187篇,连载医家医着5部,内容涵盖中药、方剂、针灸、基础理论以及临床各科等,保留了民国时期医家的学术思想,折射出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反映了当时的疾病特点和治疗特色。第三部分从三个方面研究《奉天医学杂志》学术价值。一是通过整理医学理论类文章,研究医家的学术思想;二是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疾病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医家的治疗思想、用药特点与禁忌;三是通过对“流行病”类文章的分析,总结民国时期防治疫病的理论与经验。
孙长江[6](2020)在《手法联合独活寄生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此项研究目的为观察定点旋转拔伸手法结合口服独活寄生汤治疗风寒湿痹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轻中度患者的临床疗效。通过观察患者疼痛缓解及功能改善等方面的差异,探讨其治疗的机理,进一步探究旋定点转拔伸手法联合独活寄生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18年6月至2019年8月期间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就诊并通过口服中药、定点旋转拔伸手法或二者结合的治疗方式治疗的风寒湿痹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病例90例。根据病例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手法组、中药组、手法结合中药组,按照纳排标准筛选每组门诊病例各30例,共90例。三组均经过基础治疗(包括健康教育和颈部功能锻炼)加相应治疗。其中,手法组是在基础治疗上增加手法治疗,中药组是基础治疗上增加口服独活寄生汤治疗,手法结合中药组是基础治疗上增加口服独活寄生汤及手法治疗。每组治疗时长控制在2周左右,每组患者均在观察时间点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田中靖久评分、中医症候积分等评估病情,建立相关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统计学分析,来评判三组治疗效果。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x±s),并使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最终结论。结果:1.治疗前三组患者基线资料一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VAS评分、田中靖久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均出现手法结合中药组优于手法组及中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第二次随访及第三次随访,手法组田中靖久评分优于中药组(P<0.05)4.临床疗效:手法组总有效率83.3%,中药组总有效率80.0%,手法加中药组总有效率93.3%。结论:1.定点旋转拔伸手法及口服独活寄生汤均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且均能定程度减轻患者的疼痛,促进功能恢复,进而提高生活质量。2.定点旋转拔伸手法结合独活寄生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较单用旋转拔伸手法或单用口服独活寄生汤的疗效更加显着。3.定点旋转拔伸手法治疗在治疗结束后给患者提升了继续恢复的潜力。4.定点旋转拔伸手法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安全且行之有效的手法,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王羚翔[7](2020)在《现代中医药期刊《中医函授通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医函授通讯》是以中医函授教育为主的期刊,于1982年1月创刊,双月刊,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辽宁中医学院函授部具体承办,共发行19年,至2000年12月结刊,2001年1月更名为《中医药学刊》,先后发行117期,主编杨连生。本文以《中医函授通讯》全部117期为研究对象,分杂志诞生背景、发展历程、编辑及撰稿人、版式和栏目及历史贡献六部分进行梳理研究。第一部分介绍了《中医函授通讯》诞生的历史背景。辽宁中医学院于1960年建立了函授部,并举办了“中医业余函授班”,后来因“十年浩劫”,中医药事业遭受空前浩劫,导致中医人才的教育培养受到严重破坏基本中断,中医药人员大量减少。1980年以后,国家积极发展中医事业,大力培养中医人才。辽宁省的主要市、县开展了以一般业余教育、夜大与函授教育及职工大、中专教育为主的办学形式,以提高省内医疗人员素质。伴随人们学习中医药知识的迫切需求,《中医函授通讯》杂志应运而生。第二部分介绍了《中医函授通讯》的发展历程。《中医函授通讯》于1982年1月创刊发行。此时的杂志呈现以中医函授教育内容为主的特点。1984年国家又确定了北京、天津、辽宁、上海及四川五省(市)作为中医自学考试试点,开展中医药自学考试,由此杂志的主要内容向中医专业自学考试辅导方面倾斜,侧重于自学考试各科目的辅导。1989年8月《中医函授通讯》获得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截至1990年上半年便已远销澳大利亚、日本和奥地利等国家。此时《中医函授通讯》的影响力骤然提高。至1990年底全国开展中医药专业自学考试的省份已经扩大到二十四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全国统一发行中医专业自学考试教材,此时中医专业自学考试已经基本替代中医函授班成为继本科教育之后最主要的中医人才培养及选拔途径。与此相伴,《中医函授通讯》发行长达19年,共出版117期,刊登文章总数5000余篇,共享国内外发行700余万册,平均每年发行达36.8余万册。它的发行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历史的贡献。2000年底,随着全国中医专业自学考试的逐步萎缩,《中医函授通讯》走完了19年的办刊之路。2001年更名为《中医药学刊》,又开始了新的征程。第三部分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中医函授通讯》杂志的编辑、顾问及撰稿人(单位)。《中医函授通讯》主编是杨连生,责任编辑由郝明慧、崔扬红、王兰香、李向荣、柳时郁和祖敬一组成。顾问由方药中、沈仲圭、李玉奇、芦玉起、陈翼、孟宪民、胡炳文、茹古香、姜春华及董建华担任。撰稿单位以辽宁中医学院、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南京中医学院、湖北中医学院、河南中医学院、湖南中医学院、甘肃中医学院、北京中医学院、山东中医学院及辽宁省中医研究院为主。主要的撰稿人有刘树新、刘荩文、郭振球、胡炳文、李兴宜、李德新、方药中、许家松、王绪前、宋建萍、薛凤奎及叶锦先等人。第四部分主要从封面、封二以及目录的不同时期的不同形式风格研究介绍了《中医函授通讯》的版式。其封面的变化分为6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布局风格不同。封二的内容在1984年之前为期刊目录,在1984年后变为主要刊登名家书法题字展示、《编者寄语》《卷首语》《新年致辞》、国内函授新闻、广告以及《讣告》等内容。目录在1982年为一页中分上下,竖版印刷,1983年以后便改为一页中分左右,横版印刷。1984年以前印于封二,之后印于扉页。于1997年开始,增加英文目录。第五部分从“函授教育”“中药园地”“考试辅导”“临床经验”“方药的临床应用”“研究生”与“辽宁名医”七大板块,对《中医函授通讯》的内容加以介绍,依次统计其文章数量并介绍其不同阶段的特点。“函授教育”主要为中医各学科教学的辅导文章。1982年称之为“函大辅导”,1983年更名为“辅导资料”,1984年由于中医专业自学考试试点工作的开展,变为以学科命名栏目,并刊登专题辅导资料,发表文章1800余篇。“中药园地”包含了“中药园地”及“中药研究”两个栏目,专门探讨药材的功用、药性、中药的炮制、中药术语、中药的来源及名称的考证以及药材的鉴别等内容,发表文章130余篇。“考试辅导”包括“考试园地”与“试题精编”两个栏目,其内容主要以中医各学科自学考试大纲为主,刊登各省自学考试试题与标准答案。“临床经验”包括“临床报道”“临床经验”“经验交流”“名医经验”“名医一绝”“临床治验”与“临床一得”等诸多栏目,发表文章720余篇。“方药的临床应用”包括“方药纵横”“古方今用”及“古方新用”三个栏目,共发表文章90余篇。“研究生”部分内容包括“研究生园地”与“博士生论坛”两个栏目。1997年设立,发表46篇文章。“辽宁名医”这一栏目,先后记载了庆云阁、张锡纯、高愈明、胡万魁、马二琴、沈文魁、孙允中等23位曾经在辽宁行医的着名医家的生平、学术思想及医术医德方面的事迹。第六部分总结并归纳了《中医函授通讯》对于当时东北以及全国的中医函授及中医专业自学考试的历史贡献。《中医函授通讯》以自学考试及函授内容为主,内容注重经典医籍的学习与运用,发行过程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影响范围广发行量大,全程参与了辽宁省内中医药函授及中医药专业自学考试的发展历程,使得各地成功的函授经验广泛地传播,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时自学考试辅导资料的需求与供给不平衡的矛盾,对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以及提升中医的影响力做出了重要贡献。最后以“六个特点”和“两个缩影”归纳总结,并以《中医函授通讯》为例,讨论了如何提高中医药期刊质量,以及结合此次疫情及对比今昔中医药学子对经典医籍的重视程度阐述中医经典书籍的重要性。
王扞齐[8](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方法总结任继学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任继学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的病案收集、总结与数据分析,运用数据挖掘系统,总结任继学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的临床经验及用药特点,将结果以数据及网络图的方式展出,更好的传承任继学教授的学术思想,并应用于临床。方法:收集任继学教授研究生2002-2005年之跟师抄方笔记及师承记录,整理归纳出任继学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的处方,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数据挖掘系统,通过组方分析得出组方规律、新方组合;医案统计得到出现频次较高的证候、药物、性味归经,总结任继学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的用药组方特点。结果:1、共得出10个证候,总计频次610次,其中虚证以脾肾阳虚证出现频次最多,共计212次,占总频次的34.75%;实证以湿浊证出现频次居多,共计56次,占总频次的9.18%。2、本研究共录入中药209味,使用频次≥6的药物有128味,现将使用频次≥90的药物进行分析共19味,依次是醋牡蛎、昆布、制大黄、白豆蔻、当归、姜竹茹、枇杷叶、附子、九香虫、清半夏、黄芪、白术、砂仁、地龙、牛膝、茯苓、熟地黄、巴戟天、杜仲。3、通过对任继学教授治疗慢性肾衰处方400首所有中药进行“四气统计”、“五味统计”、“归经统计”分析,可知任继学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的所有中药四气以温药为主,其次为寒药,佐以平药、热药、凉药之品;五味以甘、辛、苦味为主,咸、酸、涩味药次之;归经肾、脾、肝、胃、肺经为主,其次为心、大肠、胆、心包、膀胱、小肠、三焦经。4、通过组方规律对400首处方中的209味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分析出用药模式及规则分析,包括18味,分别是昆布、醋牡蛎、制大黄、土茯苓、丹参、九香虫、枇杷叶、清半夏、白豆蔻、茯苓、当归、姜竹茹、牛膝、白术、砂仁、地龙、黄芪、附子。5、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得出符合条件的关联分析组合20条。6、通过关联分析网络图得出8条药物关联。结论:任继学教授在治疗慢性肾衰用药上多以温药为主,其次为寒药,佐以平药、热药、凉药之品;五味以甘、辛、苦味为主,咸、酸、涩味药次之;归经肾、脾、肝、胃、肺经为主,其次为心、大肠、胆、心包、膀胱、小肠、三焦经。治疗以化湿泄浊为重,佐以化瘀通络之品。本研究收集病例有限,并基于数据挖掘方法总结任继学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的经验,计算机软件对于总结名老中医经验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故仅对于任继学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的用药特点做一简单概述,为后世医家治疗慢性肾衰提供临床参考。
傅燕儿[9](2019)在《近代中医妇科发展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史为镜”,本研究通过系统整理1840—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相关中医妇科史料、西医妇科史料、女子教育史料和相关社会史等史料,涉及相关报刊、书籍等,对影响中医妇科发展的相关因素,进行归类、梳理,总结经验教训,试图为现代中医妇科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运用医史学、文献学方法、比较分析法、社会学方法等方法,对所收集的史料进行分析、挖掘,以探讨近代中医妇科发展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近代百年,是社会矛盾冲突激烈,内外交困的动荡时期。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中,中医妇产科学的发展受到了西方医学的强烈冲击和挑战。随着国人对外交流的增加,作为殖民侵略产物的西医学,其传播者由最初的欧美等国的外来传教士发展为上至社会知识分子、政界要人,下至曾接受西医治疗的普通国人。“强国保种”的提出,使医学不仅仅是关乎个人健康的“私事”,更是演变成为肩负国家存亡的“公共事业”。女性自古以来就肩负着种族繁衍的重任,其个人素养与身体健康直接关系着整个民族的整体素质。近代被称之为“国母”的女性,其社会作用受到了各界的重视。为了挽救整个中华民族于孱弱落后,承担起了“强种”的重要使命。女子教育在社会各界的推动与鼓励下,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女子职业教育也蓬勃发展起来。为了提高民族素质,向女性灌输普及性的医学知识,提倡健康的生育方式成为提高女性健康水平的重要形式。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女性自我卫生健康知识的增长,女性就医观念的开放,针对于女性的医疗市场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传统的中医妇科学虽受到近代西医妇科的冲击,但随着一批具有系统化教育背景的女性医疗服务者的加入,在医疗市场中还是颇受欢迎。传统的妇科流派得以传承发展,世代积累的临床经验在疾病的诊治中疗效可靠。传统医学在与西医的碰撞中,中西医知识融合汇通,传统妇科理论得到充实和发展,对疾病的认识更为深入。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传统封建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医产科学的发展。“男女大防”“男重女轻”等封建伦理观念,使受过良好医学教育的男性医生被隔离于产房之外;直接从事分娩的妇女,因缺乏规范的医学教育而只能依靠“口耳相传”的经验进行难产等手术。传统接生方式与近代西式接生法相比较下,其产妇、婴儿的高死亡率触目惊心,令人咂舌。在日益显露的种种弊端影响下,中医产科分娩方式遭到了淘汰。在新式产科学的影响下,分娩过程中无菌消毒的观念受到重视,并被经过改造的稳婆运用于实践中。结论医学作为一门应用性科学技术,其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具有鲜明的社会性。社会的需求是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所以对于中医妇科学发展的研究,不可只局限于医学本身,而是要把它放入到整个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去进行研究。在近代社会的进程中,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的改变,女性地位的提高、女子医学教育的发展、西医妇科学在国内的兴起和推广等,对传统妇科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近代中医妇科学在艰难砥砺前行,显示出了传统医学顽强的生命力。
覃艺[10](2019)在《经典名方桂枝芍药知母汤物质基准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来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基于一致性评价的经典名方桂枝芍药知母汤的新药研发”(编号:2018ZX09721004-009)。桂枝芍药知母汤出自《金匮要略》,可祛风除湿,通阳宣痹,养阴清热,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优良方剂。课题组以桂枝芍药知母汤为研究对象,按任务书要求,在遵循传统煎煮方法,结合现代质量控制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经典名方桂枝芍药知母汤物质基准。依据前期文献考证及近现代临床医案挖掘整理,结合临床应用和《中国药典》确定了桂枝芍药知母汤九味药的品种、基源以及炮制品规及功能主治。确定了经典名方桂枝芍药知母汤的处方药味为桂枝(桂枝)、白芍(芍药)、知母(知母)、甘草(甘草)、麻黄(麻黄)、防风(防风)、白术(白术)、生姜(生姜)、炮附片(附子·炮)。其中多基源植物甘草固定其基源为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麻黄固定其基源为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依据原着记载,参考课题组前期考证,形成“经典名方古今剂量折算原则专家共识”,确定经方折算剂量为1两等于3 g,单煎处方量为93 g。参考煎药规范及临床煎药共识,以原着记载的煎取量作为煎煮终点,对煎煮火候控制、锅具及加热方式等进行研究,在结合煎药规范中对煎药时间的规定的基础上,确立了符合临床煎药共识的煎煮时间,并考察了后续的干燥工艺,从而以“遵从经典,符合药典”为原则,建立了保持“原方、原剂量、原煎煮方法”的经典名方物质基准。按照《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物质基准的申报资料要求(征求意见稿)》的要求,建立经典名方桂枝芍药知母汤物质基准的HPLC指纹图谱及清除自由基活性的谱效关系,为其质量评价与经方现代化研究提供依据。采用Shimadsu GL-sciences AQ-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进行检测,以0.1%甲酸乙腈-0.1%甲酸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54 nm,柱温32℃,进样量20μL。测定10批桂枝芍药知母汤物质基准样品,利用中药色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建立经典名方桂枝芍药知母汤物质基准的HPLC指纹图谱;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法研究其清除自由基的活性,并通过pearson双变量相关分析研究谱效关系。建立了桂枝芍药知母汤物质基准指纹图谱共有模式,标定了26个共有峰,相似度在0.9290.998。采用了对照品比对法指认了其中8个色谱峰:没食子酸、芒果苷、芍药苷、甘草苷、升麻素苷、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肉桂酸、甘草酸铵。其中14(芍药苷)、20、12(芒果苷)、13、23(肉桂酸)号共有峰含量变化与自由基清除活性呈负相关。该指纹图谱具有良好的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各共有峰分离度良好,可用于桂枝芍药知母汤的质量评价;该指纹图谱与清除自由基活性的谱效关系研究对于桂枝芍药知母汤物质基础的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对于桂枝芍药知母汤有良好的分离,在摸索和优化色谱条件时,以原HPLC色谱图中三个关键色谱峰(4号峰没食子酸、12号峰芒果苷及25号峰甘草酸铵)作为指标,使在优化后的UPLC条件下这三个峰的相对保留时间较为一致,保证了从HPLC条件转换到UPLC条件后色谱图的整体保持了相似性。从正离子和负离子扫描模式下,共观察到31个主要色谱峰,鉴定出其中28个化合物,其中有6个为甾体皂苷类化合物,并且含量较高,是以前HPLC-UV条件下未观察到的。为了有效控制物质基准制备各环节的质量,按照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及其物质基准申报资料要求(征求意见稿)意见,应开展药材、饮片及物质基准的质量概貌研究,确定关键质量属性,实现全过程质量控制,确保物质基准批间质量基本一致及可追溯。通过出膏率、含量测定、指纹图谱或特征图谱等确保物质基准批间质量基本一致及可追溯。由不少于15批原料饮片,经煎煮、浓缩(干燥)等过程分别制得15批“物质基准”,以其均值作为基准。
二、中医有效方剂选登(6)(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医有效方剂选登(6)(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据挖掘《叶熙春医案真迹本》组方用药规律与诊疗特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资料 |
(一) 医案来源 |
(二) 病例选择 |
1. 诊断标准 |
2. 纳入标准 |
3. 排除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 数据收集 |
(二) 数据规范化 |
1. 症状规范化 |
2. 证型规范化 |
3. 中药规范化 |
(三) 建立数据库 |
(四) 数据挖掘 |
1. 数据提取 |
2. 频数统计 |
3. 关联分析 |
4. 层次聚类分析 |
三、研究结果 |
(一) 病例纳入基本情况 |
(二) 中医疾病统计 |
(三) 症状频次统计 |
(四) 证候频次统计 |
(五) 药物频次统计 |
(六) 药物四气频次统计 |
(七) 药物五味频次统计 |
(八) 药物归经频次统计 |
(九) 药物模式及关联规则 |
(十) 药物层次聚类统计 |
(十一) 潜在核心药物组合挖掘 |
(十二) 新方组合挖掘 |
四、分析讨论 |
(一) 基本情况分析 |
(二) 中医疾病分析 |
(三) 症状证型分析 |
(四) 高频中药分析 |
(五) 药物性味归经分析 |
(六) 用药模式及关联规则分析 |
(七) 基于层次聚类的药物组合关联分析 |
(八) 潜在核心药组分析 |
(九) 新方分析 |
五、不足与展望 |
六、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文献综述 江南名医叶熙春诊治特色探述 |
参考文献 |
(2)寄生汤综合治疗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临床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治疗方法 |
2.1 基础治疗 |
2.2 基础治疗组 |
2.3 寄生汤综合治疗组 |
3.观察指标 |
3.1 指标采集时间 |
3.2 临床疗效评判标准 |
3.3 安全性指标 |
4、统计学相关处理 |
研究结果 |
1.一般资料基线情况比较 |
2、两组治疗前VAS评分比较 |
3.治疗前JOA评分比较 |
4、治疗前中医症状量化评分比较 |
5、临床疗效比较 |
6、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比较 |
7、两组治疗前后JOA评分比较 |
8、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量化评分比较 |
讨论 |
1.腰椎间盘突出症流行病学的分析以及对社会的危害 |
2.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常见分析 |
3.从“三因制宜”学说看本次的临床疗效 |
4.寄生汤的由来和选方依据 |
5.结合三因学说进行寄生汤方药讨论、分析和现代药理学研究 |
6.独活寄生汤和寄生汤比较 |
7.寄生汤忌口还原探讨 |
8.寄生汤综合治疗组优于于基础治疗组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中西医联合治疗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民国中医期刊《现代医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创刊时代背景 |
1 民国时期国内中医时局概况 |
2 民国时期福建中医医家社会活动 |
3 俞慎初早期经历与《现代医药》创办 |
第二章 《现代医药》基本概况 |
1 《现代医药》出版情况 |
2 《现代医药》办刊宗旨 |
3 《现代医药》投稿、定价及代售 |
4 《现代医药》栏目设置 |
4.1 “言论”栏目 |
4.2 “医药学说”栏目 |
4.3 “专着”栏目 |
4.4 “卫生常识”栏目 |
4.5 “临床实验”栏目 |
4.6 “医药消息”类栏目 |
4.7 “医药评价”栏目 |
4.8 “研究资料”栏目 |
4.9 “广告”栏目 |
第三章 《现代医药》的主要内容 |
1 中医学术研究 |
1.1 中医理论研究 |
1.2 中西医理论结合研究 |
1.3 中药类研究 |
1.4 方剂类研究 |
1.5 临床经验研究 |
2 关注中医教育事业 |
3 医家社会活动 |
3.1 关注时政 |
3.2 宣传卫生常识 |
第四章 《现代医药》的特色与贡献 |
1 以中医为根本吸纳西医之长 |
2 汇集福建医家互通临床经验 |
3 聘请国内名家撰文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
4 以一己之力创刊助中医药事业传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从肺脾肾论治哮病缓解期的临床探析及中医辨证论治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从肺脾肾论治哮病缓解期的临床探析 |
1 吾师对哮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2 吾师对哮病病性的认识 |
3 吾师论治哮病缓解期 |
4 经典病例 |
第二部分 哮病缓解期中医辨证论治文献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5)《奉天医学杂志》学术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奉天医学杂志》概况 |
1.1 创刊背景 |
1.2 主要创始人 |
1.2.1 马二琴 |
1.2.2 沈文魁 |
1.3 编排体例 |
1.4 征稿与稿酬 |
1.5 定价与刊行 |
2.《奉天医学杂志》的主要内容 |
2.1 论说 |
2.2 学说 |
2.3 纂述 |
2.3.1《钱氏小儿药证直诀疏义》 |
2.3.1.1 主要内容 |
2.3.2《陆地仙经》(冯氏纂辑) |
2.3.2.1 主要内容 |
2.3.3《用药禁忌书》 |
2.3.3.1 主要内容 |
2.3.4《麻症集成》 |
2.3.4.1 主要内容 |
2.4 医案 |
2.5 验方 |
2.6 药物 |
2.7 流行病 |
2.7.1 霍乱的起因及应对 |
2.7.2 疫病的防治法 |
2.8 笔记 |
2.9 问答 |
2.10 通讯 |
2.11 文苑 |
2.12 杂俎 |
2.13 小结 |
3.《奉天医学杂志》的学术价值 |
3.1 整理传播中医学理论 |
3.1.1 张锡纯阐述中医学理论 |
3.1.1.1 张锡纯介绍 |
3.1.1.2 张锡纯阐释疾病 |
3.1.2 刘景素创办学校,着书立说 |
3.1.2.1 刘景素介绍 |
3.1.2.2 刘景素创办学校 |
3.1.2.3 刘景素阐释经典 |
3.2 体现医家临床诊疗特点 |
3.2.1 温病 |
3.2.1.1 刘蔚楚温病医案 |
3.2.1.1.1 刘蔚楚介绍 |
3.2.1.1.2 温病医案分析 |
3.2.1.2 张鹏九温病医案 |
3.2.1.3 景仰山温病医案 |
3.2.1.3.1 景仰山介绍 |
3.2.1.3.2 温病医案分析 |
3.2.1.4 小结 |
3.2.2 血证 |
3.2.2.1 咳血 |
3.2.2.1.1 刘蔚楚咳血医案 |
3.2.2.2 吐血 |
3.2.2.2.1 沈文魁吐血医案 |
3.2.2.2.2 刘蔚楚吐血医案 |
3.2.2.2.3 景仰山吐血医案 |
3.2.2.3 小结 |
3.2.3 小儿惊风 |
3.2.3.1 急惊风 |
3.2.3.1.1 夏明理急惊风医案 |
3.2.3.2 慢惊风 |
3.2.3.2.1 罗敏之慢惊风医案 |
3.2.3.2.2 刘蔚楚慢惊风医案 |
3.2.4.3 小结 |
3.3 提供防治疫病的理论与经验 |
3.3.1 霍乱的病因病机 |
3.3.2 霍乱的诊断与治疗 |
3.3.3 普及防疫知识 |
3.3.4 连载时疫着作 |
3.3.5 小结 |
4.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6)手法联合独活寄生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表(表 1) |
引言 |
第一章 临床研究 |
1 研究资料与科研方法 |
1.1 观察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中医证候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观察指标 |
1.6.1 一般情况 |
1.6.2 安全性指标 |
1.6.3 疗效观察指标及观察时间点 |
1.7 疗效判定 |
1.8 安全性指标评价标准 |
1.9 治疗方法 |
1.10 数据收集及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一般资料情况 |
2.1.1 性别构成 |
2.1.2 年龄构成 |
2.1.3 病程情况 |
2.2 三组观察指标比较 |
2.2.1 三组患者治疗前各评分比较 |
2.2.2 三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
2.2.3 三组田中靖久评分比较 |
2.2.4 三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
2.3 三组临床疗效比较 |
2.4 安全性评价 |
3 讨论 |
3.1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
3.2 中医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
3.3 治疗方案分析 |
3.3.1 独活寄生汤分析 |
3.3.2 中医手法分析 |
4 结论 |
5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综述 |
1 中西医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
1.1 中医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
1.2 西医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
2 中西医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 |
2.1 中医治法 |
2.2 西医治法 |
3 预防保健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1 附表 |
附表1.视觉模拟评分(VAS) |
附表2.田中靖久颈椎病评分量表 |
附表3.中医证候量化评分 |
附件2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7)现代中医药期刊《中医函授通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中医药期刊研究综述 |
1 民国时期中医药期刊研究 |
2 现代中医药期刊研究 |
3 《中医函授通讯》的研究近况 |
参考文献 |
前言 |
1 诞生的背景 |
1.1 历史背景 |
1.2 其他期刊概况 |
2 发展的历程 |
3 编辑与撰稿人 |
3.1 主编 |
3.2 顾问团 |
3.3 责任编辑 |
3.4 撰稿单位及专家 |
3.4.1 撰稿单位 |
3.4.2 撰稿专家 |
4 期刊版式研究 |
4.1 封面 |
4.2 封二 |
4.3 目录 |
5 期刊内容研究 |
5.1 函授教育 |
5.2 中药园地 |
5.3 考试辅导 |
5.4 临床经验 |
5.5 方药的临床应用 |
5.6 研究生 |
5.7 辽宁名医 |
5.8 小结 |
6 《中医函授通讯》的历史贡献 |
结论 |
六个特点 |
两个缩影 |
思考 |
参考文献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附录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8)基于数据挖掘方法总结任继学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对慢性肾衰的认识 |
2 西医对慢性肾衰的认识 |
3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
基于数据挖掘方法总结任继学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经验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诊断标准 |
3 处方的录用与核对 |
4 数据分析 |
5 医案统计分析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9)近代中医妇科发展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近代中医妇科发展的背景 |
1 经济文化 |
2 女性地位的提高 |
2.1 女性身体的解放:从缠足到天足 |
2.2 女性社会活动的增加 |
2.3 女学的兴起 |
3 生理卫生知识的普及 |
3.1 女性传统疾病观 |
3.2 近代女性生理卫生知识的推广 |
3.2.1 期刊杂志的宣教 |
3.2.2 国家层面的介入 |
4 近代西医妇产科学在国内的发展 |
4.1 西医妇产科技术的发展 |
4.2 西医妇产科技术的推广 |
4.3 产前检查和西式接生方式的接纳 |
4.3.1 传统的孕期养胎观 |
4.3.2 近代逐渐进行产前检查和采用西式接生方式 |
4.4 科学的节育方式的接纳 |
4.4.1 传统的节育方式 |
4.4.2 近代逐渐采纳科学的节育方式 |
5 近代中医发展 |
5.1 中医学术的发展 |
5.1.1 中西医汇通思想的提出 |
5.1.2 中西医汇通思想的发展 |
5.2 中医学术传播的途径:书刊和学会 |
5.2.1 近代中医药书刊 |
5.2.2 近代中医药学会 |
5.3 女医人才的培养 |
5.3.1 女性习医的兴起 |
5.3.2 近代中医学校教育 |
5.3.3 中医传统人才培养方式 |
5.4 中医医院的建立 |
第二部分 :近代中医妇(产)科发展:传承基础上的创新 |
1 中医妇科发展 |
1.1 中医妇科理论与临床发展 |
1.1.1 对妇科生理、病理认识的发展 |
1.1.2 诊断方式的发展 |
1.1.3 治则、治法的发展 |
1.2 近代妇科名家流派 |
1.2.1 海派妇科流派 |
1.2.2 孟河妇科流派 |
1.2.3 新安妇科流派 |
1.2.4 浙派妇科流派 |
1.2.5 岭南妇科流派 |
1.2.6 三晋妇科流派 |
1.2.7 云南妇科流派 |
2 中医产科 |
2.1 对中医产科技术的继承 |
2.2 对传统稳婆的改造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四部分 :结语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近代中医妇科发展研究概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 |
(10)经典名方桂枝芍药知母汤物质基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本课题立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2 本课研究的内容 |
2.1 桂枝芍药知母汤文献考证 |
2.2 桂枝芍药知母汤物质基准的制备 |
2.3 桂枝芍药知母汤指纹图谱的建立及清除自由基谱效关系研究 |
2.4 UPLC-Q-tof-MS法鉴定桂枝芍药知母汤中主要有效成分 |
2.5 15批桂枝芍药知母汤物质基准的质量研究 |
2.6 小结 |
桂枝芍药知母汤 综述 |
1 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RA研究进展 |
1.1 古代医家治疗 |
1.2 现代临床使用、治疗 |
1.3 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理研究 |
1.3.1 药效研究 |
1.3.2 作用机制的生物信息学研究 |
1.4 物质基础 |
2 桂枝芍药知母汤相关制剂研发现状 |
2.1 国内经典名方研究政策扶持 |
2.2 日本桂枝芍药知母汤汉方制剂 |
2.3 台湾地区桂枝芍药知母汤制剂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桂枝芍药知母汤文献考证 |
1 处方考证 |
1.1 《金匮要略》 |
1.2 历史沿革 |
2 剂量考证 |
3 药物本草考证及基源确定 |
4 炮附子饮片炮制考证 |
5 药材产地 |
第二章 经方桂枝芍药知母汤物质基准的制备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剂与试药 |
1.3 饮片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2.1 指标性成分的选取 |
2.2 煎煮工艺的考察 |
2.3 干燥方式的考察 |
3 讨论 |
第三章 桂枝芍药知母汤物质基准的HPLC指纹图谱及清除DPPH谱效关系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剂与试药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2.1 桂枝芍药知母汤指纹图谱的研究建立 |
2.2 桂枝芍药知母汤指纹图谱色谱峰来源确认 |
2.3 方法学考察 |
2.4 桂枝芍药知母汤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 |
2.5 DPPH自由基清除法测定桂枝芍药知母汤及其不同溶剂部位的抗氧化作用 |
3 讨论 |
第四章 UPLC-Q-tof-MS法鉴定桂枝芍药知母汤中主要有效成份 |
1 仪器及试剂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2.1 色谱条件 |
2.2 质谱条件 |
2.3 UPLC-Q-tof-MS法鉴定桂枝芍药知母汤中主要有效成分别 |
2.4 桂枝芍药知母汤HPLC指纹图谱对应峰识别 |
2.5 小结 |
3 讨论 |
第五章 十五批桂枝芍药知母汤物质基准的质量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剂与试药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2.1 桂枝芍药知母汤物质基准的制备 |
2.2 桂枝芍药知母汤标准煎剂出膏率考察 |
2.3 桂枝芍药知母汤物质基准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 |
2.4 药材-饮片-物质基准量值传递 |
2.5 桂枝芍药知母汤物质基准的pH测定 |
3 讨论 |
全文总结与讨论 |
1 总结 |
2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后置部分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四、中医有效方剂选登(6)(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据挖掘《叶熙春医案真迹本》组方用药规律与诊疗特色[D]. 高彦沁.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寄生汤综合治疗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研究[D]. 卜明哲.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民国中医期刊《现代医药》研究[D]. 段博峰.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4]从肺脾肾论治哮病缓解期的临床探析及中医辨证论治文献研究[D]. 潘霞.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奉天医学杂志》学术价值研究[D]. 张文慧.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手法联合独活寄生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孙长江.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现代中医药期刊《中医函授通讯》研究[D]. 王羚翔.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基于数据挖掘方法总结任继学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经验研究[D]. 王扞齐.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近代中医妇科发展影响因素研究[D]. 傅燕儿.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经典名方桂枝芍药知母汤物质基准的研究[D]. 覃艺.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