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对美出口与美国GDP增长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范积子[1](2020)在《美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我国对美工业制品出口的研究》文中认为2008年以来全球经济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相继爆发,以美国为代表的反全球化势力抬头。2018年中美贸易战打响,美国政府针对中国多类出口产品实行了提高关税、制裁相关企业等一系列措施。在中美两国贸易关系如此紧密的当下,美国经济政策的调整势必影响到中国这一重要贸易伙伴国。工业制品作为我国出口美国的主要产品品类,势必受到严重影响。当前,在出口,尤其是工业制品的出口仍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情景下,研究美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我国工业制品出口的影响显得很有意义。本文首先从理论方面研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出口贸易的影响,通过假设和建立关系式可以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上升会抑制出口贸易的影响,也会通过贸易成本改变生产率临界值从而导致企业根据自身生产率情况选择是否要进入目的国市场。对机理进行分析后,本文再对美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进行分析,从美国主要经济政策入手,分为财政、货币、贸易三大经济政策。通过梳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通常在美国遭遇外部冲击,如2001年“911”事件、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其市场经济遭遇大幅度的下滑时,美国政府会出台多样性的经济政策以挽救美国内部市场经济。结合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我们可以发现,当美国政府出台多种经济政策时,美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大幅度上升,在调控后处于稳定政策为主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也会处于稳定状态。其次,通过规模、方式、结构、价格四个方面对我国对美工业制品出口贸易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对美工业制品出口贸易在我国对美出口贸易中占比较大,均在96%-97%之间。而在2008-2009年我国对美工业制品出口贸易额增速明显下降,并在2009年首次呈现负增长状态;2019年也呈现负增长状态。在贸易方式上影响不大。而在贸易结构上,机电产品始终在出口中占大部分比例,但在金融危机及中美贸易战前后时期都有略微的下降。在贸易价格上,2008年和2017年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负增长率。联合对美国经济政策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大概结论:美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我国对美工业制品出口贸易呈负相关性。通过现状分析得到大致结论后,本文再通过使用2001-2019年间的中国对美工业制品出口贸易数据,结合美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对美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进行衡量,并分析得出实证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美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增加会明显导致中国对美工业制品的出口贸易额的降低,但对含有较高技术的产品受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较小。
刘旋[2](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的沿海地区水产品出口贸易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沿海地区占据我国水产品巨大的贸易比重,并且我国的水产品贸易在世界市场中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水产品贸易份额的变化,可以看出世界的贸易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其中我国水产品的市场份额上升趋势最为显着。但近几年,为了降低我国对外贸易的依存度,对贸易结构不断进行调整,通过增加国内贸易需求的比重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本文主要采用实证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CMS模型和贸易引力模型:第一章,主要讲述了我国水产品和世界水产品贸易的发展,以及确定本文的目的、意义、研究对象和方法。第二章,针对本文用到的模型理论和经济学理论进行介绍。第三章,分别对世界、中国和沿海地区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获得选取样本市场的依据和影响水产品贸易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第四章,选取日、美、韩和中国台湾作为样本市场,通过CMS模型对沿海地区水产品的出口增长变化进行实证分析。第五章,通过贸易引力模型,我国沿海地区水产品对美、日和韩三个样本市场的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利用皮尔逊的相关度对影响因素进行衡量,并且沿海地区对三个样本市场的出口额建立预测模型。第六章,通过前面章节的分析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了全面和深层次的了解我国贸易结构变化对沿海地区的水产品贸易带来的影响,及影响沿海地区水产品的出口经济增长因素,本文对沿海地区的进出口贸易进行了统计分析,及沿海地区的出口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其中PCI和人民币汇率是影响沿海地区水产品出口额最主要的因素,不同因素对不同的样本市场作用程度也不同。
王旭亮[3](2020)在《进口美国商品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基于BEC商品分类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上台,两国之间的经贸往来频频受阻,从“301调查”到一阶段协定,在双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双方所在的贸易领域的分歧也不断加深,并引发了大规模的贸易摩擦。在过去的两年,中美两国就贸易问题进行了多轮的磋商,美国政府认为中国从美国获取了过多的利益。在中国签署一阶段贸易协定后,美方要求中方在两年内,增加中国对美进口2000亿美元,而我国2018年对美进口为1551亿美元,相当于每年平均增长65%。其中1357亿为农产品和制成品,同比增长130%,在该背景下,大规模的自美进口增长会对我国经济波动造成怎样影响。未来如果我国继续扩大自美进口增长又会对我国经济增长造成怎么影响。本文旨在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以上两个问题。本文准备通过三个步骤来进行如下的分析从而解决在绪论中提出的两个问题。第一步为从数据库中攫取相关的数据进行现状分析。在分析中也加入了日本、韩国和德国等对比国用来测算潜力,同时也进行了更为细致地分类(SITC)。另外,在现状分析之后,通过研究文献,本文提出了包括正向如互补效应,投入产出效应以及干中学效应等;负向效应包括低端锁定效应和替代效应等。而后本文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通过向量自回归模型和协整方程,在长期和短期,从总规模以及结构等方面做出定量分析。本文发现,自美进口中,从总额上看,增加会对我国经济造成短期抑制,长期促进的影响;从结构上看,资本品的进口对经济短期影响不显着,长期正向影响经济增长,这是由于资本品的进口中技术密集度较高。消费品的进口对经济短期造成负向冲击,在长期依然为负向作用但是这种不利影响有所缓解,这是由于消费品的进口中资源密集型产品占据了大部分。而中间品的进口对经济短期影响不显着,长期显着正向影响,这是由于我国是加工贸易大国,且进口的中间品中技术密集度达到了60%。在以上的分析过程结束后,本文总结了文章的要点和与结论相关的政策建议。在结果分析中依然是按照短期和长期对优化我国进口美国商品结构提出政策建议。中国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总额上应该一步步地审慎提高进口总额,方法包括降低关税,优化进口流程等。但是需要注意短期内一阶段协定带来的副作用。在结构上则需要破除技术封锁,加强吸收能力,增加对美资本品进口,进而提高产出;积极参与生产全球化,促进对美中间品进口通过价值溢出带动经济的提升;审慎控制自美消费品进口在长短期上对经济的冲击。
张峥[4](2019)在《中美贸易战对我国高端制造业股价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当前,世界经济呈现多元分布,各国在不断加深贸易联系的同时,也在永不停息地挑起贸易摩擦。2018年,除美国企业对我国发起21起“337调查”申请外,美国政府也对中国从美国进口高新技术和在美国进行企业并购加以限制,特别是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更是主动挑起贸易摩擦的战火,宣称将对原产自中国的商品加征高额关税。从现已公布的两份征税清单中,我们可以看到,征税内容大多集中在我国的高端制造业,这也与我国政府所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被美国部分媒体另类解读为“颇具野心的技术改革政策”密切相关,同时也揭示了美国政府想要遏制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真实意图。本文将以中美贸易战的爆发为研究背景,在相关文献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利用2018年5月2日至6月28日(共41个交易日)的每日数据,采用事件研究法对792家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日收益率数据进行研究,考察了中美贸易战的爆发会对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产生何种影响;并在事件研究分析的基础上,以上市公司的累计超额收益率为被解释变量,采用多元回归探讨了人民币汇率和股价之间关系。通过对数据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后,主要得到以下三个结论:(1)对于制造业整体而言,平均超额收益率在事件日(t=0)当天达到最大负值,即负面影响达到最大,而平均累计超额收益率则是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先于事件日发生,这表明,市场对中美贸易战的爆发持消极态度,多数认为我国制造业前景堪忧。(2)不同制造业受中美贸易战爆发的影响有所差异。由于征税清单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我国高新科技领域,因此,与低端制造业相比,高端制造业上市公司受到负面影响的范围更大、时间更持久。(3)在人民币汇率出现大幅贬值的背景下,中美贸易额并未增加,这与美国多年来主张“中国通过操作人民币汇率贬值来获取长期贸易顺差”的言论明显相悖。实际上,人民币汇率与高端制造业的进出口额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即人民币汇率的贬值将造成高端制造业的进出口额的减少,从而造成公司价值降低,股价下跌。为了使我国政府能够更好地应对中美贸易战所带来的国际压力,同时使我国高端制造业顺利地完成转型升级,和为投资者提供具有价值的投资信息,本文将在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结果的基础上,为政府、制造业企业以及投资者提供几点参考建议。
刘同洲[5](2019)在《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实施以“结构性减税”为导向的税制改革以来,增值税税制日益优化,税率级次不断简并,抵扣链条逐渐完善;企业所得税税制日趋完善,税收优惠力度不断加大。然而,税改后的减税效应似乎未被充分认可。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企业“税负痛感”在近年来集中凸显,企业投资呈现“断崖式下滑”、“脱实向虚”、“国际性转移”的趋势。当前,我国实体经济税费负担问题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核心问题聚焦于宏观税负与微观税负的测度,以及导致企业“税负感”加重的原因判定。基于此背景,相关学者提出税收“无谓损失”效应,为企业“税负感”加重与企业投资“断崖式下滑”、“脱实向虚”、“国际性转移”关联性给予理论诠释,认定高税负挤占了企业净利润,进而抑制了企业投资,引发了税收理论界与实务界关于税收负担问题的大讨论。是何原因导致制造业税负痛感近年来集中凸显?究竟是减税政策出了偏颇,还是制造业自身出了问题?税负因素是否为企业投资“断崖式下滑”、“脱实向虚”、“国际性转移”的主导因素,上述问题的逻辑起源都要从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机理入手,而这也是本文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点、重点与难点。毋庸讳言,税费负担与投资的关系是税收学与金融学交叉领域的核心议题,是提升税收治理体系与治理水平的重要路径。尤其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研究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基本理论、影响机理与传导路径,有助于我国营商环境的优化与我国税制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从而以税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引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本文研究了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的影响机制及效果。本文以“一条主线,二种状态”来阐述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机理。其中,“一条主线”是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决策的传导机理线,即税费负担→投资收益→投资决策。“两种状态”是围绕该主线的静态和动态的机理分析,静态机理仅涉及税费负担这单一投资成本因素的分析;动态机理为涉及税费负担、现金流、融资约束等多投资成本因素的一般均衡分析。即基于综合税费负担视域下的企业投资行为选择,在Laeven(2003)1的企业投资分析框架基础上,运用动态投资欧拉方程方程,分析投资收益最大化时企业最优投资决策。本文研究结果概括如下:从税负视域而言,我国企业税收负担并不算重,主要是费用负担较重。总体而言,2016年我国宏观税负(中口径)为25.69%,其中社保费费负为6.80%,增值税税负为7.13%,企业所得税税负为3.91%;制造业而言,2016年制造业综合税负为5.86%,其中国营企业综合税负率为4.2%,民营企业为8.8%,民营企业综合税负显着高于国营企业,并不存在“死亡税率”;从投资视域而言,2008-2017年,我国制造业企业实业投资下滑,金融投资上升,两者变化趋势恰好相反。就税负与企业投资的关联性而言,总体视域与制造业视域下都有显着相关性,而中美税负差异视域下没有显着相关性。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行为的静态机理与动态机理实证研究表明:其一,投资收益是企业投资行为选择的逻辑起点,而税费负担是一个该循环路径的外生冲击,当税费负担率改变时,该循环也发生改变;其二,企业投资行为选择并非只受该行为所涉及税种税项的影响,任何税种的实施都会影响企业投资行为,是系统内部相互影响的过程。即综合税负率并非只影响企业实业投资,也影响金融投资;同理,所得税税负率也亦然;其三,综合税负率的降低会加强资本选择金融投资的倾向。综合税负率对企业金融投资行为的抑制效应高于实业投资行为。当企业综合税负率降低时,对金融投资行为所产生的激励效应要高于实业投资行为,这会增强资金流入资本市场进行金融投资的偏好,可能会加剧企业投资行为的“脱实向虚”。其四,降低企业所得税税负是激励投资“脱虚向实”的最优路径。企业所得税税负率对企业实业投资行为的抑制效应高于金融投资行为。当企业所得税税负率降低时,对实业投资行为所产生的激励效应要高于金融投资行为。降低企业所得税税负率对实业投资行为的激励效应大于金融投资行为,有利于资本流入实体经济市场,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现阶段企业投资行为的“脱实向虚”;同时也应看到,降低企业所得税税负率对金融投资偏弱的激励效应的非正常性,即反映出现有所得税政策针对企业金融投资行为并未起到有效的收入分配调节作用,相当部分的金融投资收益可能并未纳入应纳税所得额,产生税收流失,弱化了其作为直接税的收入分配效用,这与企业金融投资涉及的资本利得问题尚有政策缺陷有关。其五,现金流与净资产收益率是导致企业“脱实向虚”与“民间投资下滑”的主因。现金流对企业实业投资行为与金融投资行为的正向激励效用远大于税负(综合税负或企业所得税税负)对其的负向抑制效用。即企业即使有充裕的现金流,也不投向实业领域,而是选择投向金融领域,该行为特征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兼具有之,但民营企业更为显着;此外,就净资产收益率而言,无论是何种税负视域下,其对企业金融投资的正向影响远大于企业实业投资,对民营企业的影响大于国有企业的影响。基于金融投资的净资产收益率高于实业投资的客观现实,故而可诠释民营企业放弃实业投资而转向金融投资的“脱实向虚”的投资行为。在“民间投资下滑”问题上,在所得税税负视域下,现金流对民营企业实业投资的影响度大于其对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度。同时,在所得税税负与综合税负视域下,净资产收益率对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度要大于国有企业。且现金流的影响度要大于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度;其六,企业优质的营运能力并未激发企业家进一步扩大再生产的动力,即随着销售增长率的上升,企业的实业投资反而下降。基于上述实证结果,本文欲根据发达国家“降税负、促投资”的目标导向,探寻其税制改革历史变迁与最新趋势,总结了发达经济体促进企业投资的税制优化的一般性规律,以解决我国“民间投资下滑”、“制造业脱实向虚”、“企业投资跨国转移”等问题。在结合我国促进企业投资与优化营商环境的具体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激励企业投资的政策建议,一是秉承“适度降负,结构调整,协同并进”的改革理念,全盘指导;二是构建减税降费长效机制,进一步规范和整合间接税制,深入完善和健全所得税制,降低企业社保费负担;三是深化配套制度改革,减轻综合运行成本;四是企业自身补短板,提升微观主体税负转嫁力。
孙思琦[6](2019)在《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及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中国与美国之间的贸易也迅速发展。中美两国由最初的贸易逆差逐渐变为贸易顺差。本文以相关国际贸易理论为基础,对中美贸易特别是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贸易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以此为据,分析了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增长的影响。论文在探讨了中国对美出口贸易对中国经济促进作用的传导机制,并从实证角度检验了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及其对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中国对美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中国对美出口增长对中美两个都有重要影响。中国对美贸易出口可以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中美贸易的有利因素主要是经济全球化为中美贸易的合作共赢发展奠定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中美贸易关系更加平等化使中国有更强的话语权等;另一方面,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及逆全球化思潮对世界经济复苏带来挑战、美国对中国的遏制态度以及中美贸易竞争性增加等因素制约着中国对美国出口的进一步扩大和优化。进一步推动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的发展需要针对中美贸易从国家战略、政府政策和出口企业三个层面来进行,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出口战略;中国政府要加强沟通,缓解中美贸易失衡,加快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用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在对外服务贸易方面进行投资发展,注重科技创新,实施对外投资建厂等。
李世军,范立夫,周亚[7](2017)在《基于非线性STR模型的中国对美出口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出口导向战略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繁荣,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的进口需求。人们普遍认为,中国的出口和美国的需求之间存在一种稳健的依存关系。但是,伴随美国经济此轮复苏,中国出口贸易并未像人们预期的那样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2015年的中国对美出口状况依然差强人意。本文采用非线性平滑转移模型(STR),根据2000年至2015年的月度数据,对可能影响中美贸易的因素进行分析,并试图找到深层次原因。结果发现:东南亚等国家的出口替代、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美国"再工业化战略"以及美国居民消费需求等因素,都会以线性或非线性的方式影响中美贸易。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王冠楠[8](2016)在《中美经济相互依赖及其非对称性研究》文中指出中美两国作为全球经济体系中最具系统重要性的大国,其相互依赖关系的发展模式对国际社会、尤其是对贸易国家与金融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从而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在2008-2009年这场被经济学家称之为“改变未来的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再平衡、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以及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这三个问题,成为了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而中美两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新兴大国)和全球最大的发达国家(也是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守成大国),几乎都处于这三个问题的中心。由此决定了全球金融危机后的中美经济相互依赖关系,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基于“国际经济与国际政治是密切相关的、即经济联动模式与权力结构分配之间必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这一认识,本文第2章首先运用理论分析与经验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开放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构建了两国的联动模型。在DSGE的模型框架下,经济的相互依赖性主要体现在:由于贸易与金融联动增加,对方国家经济结构或经济政策的变化将在一般意义上弱化传统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对国内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并对本国经济造成冲击,从而使一国的政策行为在另一国变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扰动项。由于中国的“外国收入对净出口的边际影响”较大,从而导致中国的出口贸易高度依赖于美国的最终商品消费市场;由于“利率水平对外国债券持有量的边际影响”较小,从而导致中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都将显着受到对方国家货币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中美双边经济关系处在以宏观经济结构为主要特性的相互依赖背景之下,两国之间的贸易与资本循环模式决定了中国在这一相互依赖关系中的敏感性与脆弱性都显着高于美国,而这也正是中美相互依赖关系中的非对称性的突出表现。中美关系是已经占主导地位的大国与“系统内提升”中的大国之间的关系,两国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上的差异是构成两国经济相互依赖的非对称性的主要原因。论文第3章从贸易和金融两个维度,对中国在中美经济相互依赖关系中的敏感性和脆弱性进行了考察。在贸易领域,这种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主要表现为中美两国都互为对方重要的出口目标地和进口来源地。在以全球价值链为核心的贸易形态下,中美双边贸易失衡的主要原因在于两国处在全球价值链中不同的位置,以及中国处于东亚生产网络中的加工贸易产业链的终端。由于中美贸易的相互依赖关系依托于全球价值链而形成,因此,中国与美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不同角色和地位,构成了驱动双边贸易关系发展和演变的关键因素:美国对中国中间品市场的贸易依赖受到中国加工贸易模式的影响;而中国对美国最终商品市场的依赖受到美国进口消费能力的影响。在金融领域,中美金融相互依赖关系主要围绕着人民币对美元的货币依赖而展开。这种相互依赖的具体形式,存在于两国的双边资本循环之中。中国对美国的投资主要是官方外汇储备,而美国对中国的投资主要来自其跨国公司。这一投资结构上的差异,与两国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和市场运行规则密切相关。至于中美两国在证券投资领域的资本依存度远远高于在直接投资领域的资本依存度,其背后的逻辑则主要表现为:第一,中国将外汇储备投资于美国债券市场构成了中国吸引美国对华直接投资的重要前提;第二,这种双边资本循环的特征来源于中美两国金融发展水平之间的巨大差异,即中国欠发达的金融体系难以促进国内形成有效的资本积累,而只能通过美国金融市场发达的国际金融中介功能完成本国的资本积累过程。中美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的密切程度,决定了美国经济衰退对中国造成的外部冲击是通过接触性传染,即明确的贸易渠道和金融渠道进行传播的。在贸易领域,从直接渠道的视角来看,美国的个人收入水平与个人消费水平对于中美进出口贸易存在显着影响,说明美国对华外部冲击的溢出效应集中在收入效应上,美国宏观经济条件的恶化对于中国出口市场而言,是最为重大的威胁。从间接渠道的视角来看,美国对华外部冲击的溢出效应来源于它对亚洲生产网络的影响。中国对美出口贸易在美国宏观经济下行时反应迅速,几乎所有类型的贸易商品都受到了冲击;但是从贸易恢复的角度来看,中国对美出口贸易的恢复能力非常强劲,甚至高于美国国内宏观经济的复苏水平。在金融领域,美国通过金融渠道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冲击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第二,美国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对海外资金的重新分配。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对美国的贸易依赖与中美金融相互依赖关系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中国国内金融市场发展的滞后以及对净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过度依靠,使中国陷入了一种对外部冲击反应过度敏感的对外开放模式之中。论文第4章运用经济学分析与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了中美经济相互依赖中的脆弱性及其非对称性形成的来源与基础,同时引入经济“暗物质”假说,即美国对外负债规模的存量调整方式,进一步证明美元过度特权的存在。中美经济相互依赖关系背后的“金融恐怖平衡”与“债务人逻辑”,是分析中国经济脆弱性必不可少的概念基础。其中,“金融恐怖平衡”揭示了中国在美国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行为,实际上是确保本国美元资产与出口战略的无奈之举,由此也引发了中国货币当局在政策选择上面临的两难困境。中国与美国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影响着两国在经济分工格局中的位置,从而也进一步影响着两国在“金融恐怖平衡”背景下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的演进趋势,即中国作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外围国家”或“贸易国家”,与美国之间的双边资本循环很难绕过“美元陷阱”和“斯蒂格利茨怪圈”。至于主导现行国际金融规则的“债务人逻辑”,则揭示了中国在美元本位制下,陷入美元体系越深,就越会受到“路径依赖”效应的影响。对中国而言,美元体系作为制度层面上可替代性极低的“国际商品”,在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中是至关重要的“投入要素”;这一“关键要素”的缺失将使整个经济遭受巨大的损失。中国不具备获得替代选择的能力,是中国在中美经济相互依赖关系中脆弱性的最本质体现。这种脆弱性的形成与中美经济相互依赖关系背后的“金融恐怖平衡”与“债务人逻辑”等问题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对美元本位制的过度依赖是引发这种脆弱性加剧的根本原因。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进一步陷入“美元陷阱”。2008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美国国债的海外最大持有者,而美国政府则利用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特殊地位为美国的战略利益服务。经济―暗物质‖假说的提出将美国的过度特权进一步量化,即美国对外负债的存量调整模式使其能够廉价使用国外的资本。换言之,“暗物质”是弥补美国贸易赤字的重要力量。存量调整的实现主要依靠资产价格和美元汇率的变动,最终使美国获得对外资产-负债的利差。更为重要的是,存量调整的方向往往真正决定了对外负债规模的变动方向,这一调整方式已经成为分析和判断美国对外负债变动趋势的重要手段。论文第5章揭示了中美之间的非对称经济相互依赖关系,是“金融国家”与“贸易国家”之间相互依赖的一种典型模式。从总体上看,中国对美国的商品依赖和金融依赖远远超过美国对中国的商品依赖和金融依赖。货币金融霸权(即由美元本位制所支撑的美元霸权)是美国霸权结构中的核心。在美元本位制的框架下,中国的崛起与其他新兴大国一样,在本质上都是美国霸权主导的“系统内的地位提升”。为此,承认并支撑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是中国融入全球自由贸易体系的必然选择。美国所建立的美元体系使其部分地与外围国家分享了经济增长、尤其是贸易发展方面的权力,即所谓的“权力扩散”。中美两国的非对称经济相互依赖关系,影响着美国对中国权力扩散的模式,从而影响着两国之间的权力划分的现状。中国在融入全球自由贸易体系之时,凭借本国丰裕的劳动力资源占据了全球生产网络的一端,从而在参与亚太地区事务时也逐渐获取了更多的影响力;而美国在允许一部分权力向中国扩散的同时,也在特定领域里遏制了中国对其他合理权力的争取。如果说“权力”是对事件的过程和结果的控制,那么美国只允许别国参与到国际事务的过程之中,而自己则始终保持对各类事务的执行结果的高度控制。就共同利益而言,中美两国在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上的相互依赖关系,使两国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利益交集:中美两国的宏观经济气候依然以正向相关为主;但是在利益交集的基础上,美国则凭借美元霸权和由此形成的非对称经济相互依赖关系,占有了更大的利益份额。在不对称的经济相互依赖格局下,美国将有能力继续谋取不对等的利益划分。也正是为了维护这种不对等的利益,美国在对华政策上试图尽可能地维持这种非对称的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然而,相比于遏制中国经济的发展,美国更多地是从影响力的角度维持这种非对称性。在两国竞争和角力的新焦点中,网络安全问题和亚太地区再平衡问题日趋突出。当然,日趋紧密的中美经济相互依赖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对美国汇率政治形成的制约,充分证明了美国作为非对称依赖较小的一方,也不能完全通过使用经济手段将经济影响力转化为政治影响力,进而对依赖较大的一方(即中国)形成权力。论文第6章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和论证了中美两国应该如何通过加强双边经济和金融合作使这种经济相互依赖关系得以改善,特别是从“消极依赖”转变为“积极依赖”。其中,建设新型大国关系对于确保两国关系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的顺利与否,在很大程度上首先取决于中美两国彼此之间的正确定位。中美两国之间的经济利益既存在冲突性,又存在明显的互补性与共生性。全球金融危机后,中美两国围绕新型大国经济关系建设上的博弈,与两国经济结构失衡的调整密切相关。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既存在一定的战略竞争,又能在一定范围内实现较为稳定的合作。在这个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中,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中美双边投资协定谈判的实质性进展,都将发挥关键性的作用。新型大国关系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中美两国在制度与政策协调的过程中做出长期而持续的努力。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相对于以往从表现和后果上研究中美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的文献成果,本文突出了通过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对中美经济相互依赖进行研究的方法,对中国在中美经济相互依赖关系中的敏感性和脆弱性进行了阐述,并进一步从敏感性和脆弱性的分析中指出非对称性的来源和基础,进而对中美两国的权力结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而将有关中美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的研究推进了一步。第二,本文对美国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Stephen Roach)所提出的“中美两大经济体必须实现从消极依赖到积极依赖的转变”这一重要论点进行了拓展,对他所提出的“消极依赖”和“积极依赖”这两个名词的涵义进行了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对实现这种转变的动力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刘君涵[9](2013)在《中美经济共生关系及其调整 ——基于两国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要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中、美两国各自进行了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这种调整会对中美经济共生关系产生何种影响?后危机时代中美经济共生关系的发展趋势如何?二十一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链分工的影响下,中美两国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经济共生关系。本文认为,中美经济共生关系是指,作为共生单元的中、美两国,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这一宏观环境中,遵循“利己”而非“利他”的原则,按照既有的国际经济交往秩序、规则和惯例开展经济交流活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互惠关系。这种共生关系的形成是一种自组织过程,它是中美两国按其内在经济发展规律而结成的必然联系,在共生关系的维系过程中产生新的共生能量,推动共生系统进化发展。从共生行为模式看,中美经济共生是典型的非对称互惠共生关系,在贸易和资本两个方面,美国都占据相对优势地位。中美经济共生关系的发生、发展及其模式主要由三大机制决定:即环境诱导机制、内生动力机制和共生阻尼机制。经过对中美共生机制的研究,本文认为,中美两国在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和比较优势上的互补,以及以美元本位制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这两大内在因素,是决定中美经济共生关系的内生动力。外在环境和共生界面的性质对两国经济共生关系发挥重要的影响作用。中美经济共生关系一方面带来了中、美两国以及世界经济的繁荣增长,另一方面也埋藏着失衡的隐患。从现象上看,中美经济的失衡表现为中、美两国经常账户的失衡和储蓄的失衡,反映在中美经济关系上,就是中美双边贸易关系的失衡和投资关系的失衡。从本质上看,中美经济失衡是中、美两国内部经济失衡的外在表现。其中,中美经济共生关系的非对称性助推了中美经济失衡。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美经济共生关系面临调整。危机后,中、美两国政府都对各自的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调整的中心思想都是转变本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中国的经济战略调整主要包括五大方面:第一,扩大内需战略;第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综合战略;第三,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四,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五,更加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放战略。美国的经济战略调整主要包括四大方面:第一,再工业化战略;第二,出口总额翻番战略;第三,新能源战略;第四,重视亚太的发展战略。美国的经济战略调整以增强控制力为目标导向,战略措施具有主动性的特点;中国的经济战略调整以拓展经济发展空间为目标导向,战略措施具有适应性的特点。通过对一系列经济指标的考察,本文发现,经过战略调整后的中美经济共生关系,相互依赖程度并未削弱。由于导致共生关系的内生动力并未发生根本变化,因此在可以预期的时期内中美经济共生关系还将会继续深化发展。导致危机前两国经济共生关系严重失衡、难以维系的根源不是两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本身,而是这种依赖关系的非对称性。当前两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政策有利于修正这种共生关系的非对称性。但是,中美共生关系对称性的修正更多地体现在贸易领域,资本领域非对称性的改善不够明显,难度也更大。这是由以美元为国际本位币的国际货币体系所决定的。只要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不发生根本变化,中美经济共生关系在资本领域的非对称性就很难修正。两国经济发展战略调整对中美经济共生关系的影响,除了使非对称性得到一定程度的修正外,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围绕新能源领域的合作与竞争;二是在亚太经济合作范围内对共生环境的改变。这两个方面都表明:中、美共生体既有深化合作的利益与空间,又有竞争趋于复杂化激烈化的可能。随着共生进化愈加向对称性方向发展,共生单元之间的竞争将会愈加激烈,但同时也意味着共生单元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更深。一旦双方在竞争中超越共生性底线,则可能导致共生退化。相互依赖关系越紧密,双方的退出成本就越大。根据复合相互依赖理论,由于中美经济共生关系的非对称性,中国对美国依赖更大,因而中国面临的退出成本也更高。因此中美经济共生关系健康发展符合中、美两国的利益,更是中国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为了推动中美经济共生关系健康发展,中国需要做到:第一,继续改善中美共生关系的非对称性;第二,加强中美经济政策协调;第三,对中美关系建立常态化机制化管理,增进战略互信。
宋怡博[10](2012)在《中美经济非均衡传导路径研究》文中认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为密切,国外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众所周知,美国是世界上第一经济大国,同时也是中国最主要的经济合作伙伴,美国经济增长对中国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正一步步走向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心,经济的发展必然会给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各国带来一定影响。本文选取中美两国作为研究对象,先从理论层分析中美两国经济非均衡的表现、特征及原因,进而从贸易、直接投资、金融市场等多角度全方位对两国经济非均衡传导主要路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美两国经济存在贸易、投资等多种路径长期非均衡传导。接下来在最新数据的基础上运用自然对数法建立贸易、直接投资路径的VAR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函数以及方差分解研究得出:相比中国经济对美国经济的传导响应,美国经济对中国经济的传导响应尤为突出。从短期的动态影响来看,美国经济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进行贸易传导,同时进口贸易的传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更大。同时,不论是美国对华直接投资还是中国向美国的直接投资都给东道国经济带来了正向促进作用,尤其美国对华直接投资给中国经济带来的贡献更多。虽然美国对华投资对美国经济在最初3年内产生抑制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进和收益的回流,仍给美国经济带来了不小的贡献。即使中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非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并不明显但也呈现出良好的效应,达到了双赢的局面。结合本文结论,笔者认为中国应积极促进中美合作,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调整贸易政策,加速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促进金融领域交流,同时也要通过扩大内需,提高中国居民消费能力,减弱美国经济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
二、中国对美出口与美国GDP增长的相关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对美出口与美国GDP增长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我国对美工业制品出口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文献综述 |
1.2.2 关于我国对美出口的文献综述 |
1.2.3 美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我国对美出口的文献综述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2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出口影响的机理分析 |
2.1 出口贸易抑制效应 |
2.2 出口贸易选择效应 |
3 美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我国工业制品出口影响分析 |
3.1 美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分析 |
3.1.1 财政政策 |
3.1.2 货币政策 |
3.1.3 贸易政策 |
3.2 我国对美国工业制品出口分析 |
3.2.1 出口贸易规模 |
3.2.2 出口贸易方式 |
3.2.3 出口贸易结构 |
3.2.4 出口贸易价格 |
4 美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我国对美工业制品出口实证分析 |
4.1 模型的构建 |
4.2 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
4.3 实证分析 |
4.3.1 描述性分析 |
4.3.2 单位根检验 |
4.3.3 实证分析结果 |
4.3.4 对贸易结构进行分析 |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
5.1 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基于数据挖掘的沿海地区水产品出口贸易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
1.3 本文内容与方法 |
1.3.1 本文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特色与不足 |
1.4.1 本文特色 |
1.4.2 不足 |
第二章 相关理论 |
2.1 CMS模型的相关理论 |
2.2 贸易引力模型 |
2.3 数据分析方法 |
2.4 经济贸易理论 |
2.4.1 传统经济贸易理论 |
2.4.2 新经济贸易理论 |
2.4.3 竞争优势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产品进出口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
3.1 世界水产品进出口贸易发展现状 |
3.1.1 世界的水产品使用与供应 |
3.1.2 世界水产品贸易及产量 |
3.1.3 世界水产品贸易量特征 |
3.1.4 世界水产品贸易额-国家或地区划分 |
3.2 中国水产品进出口贸易反展现状 |
3.2.1 中国水产品产量发展概况 |
3.2.2 中国水产品进出口额对比分析 |
3.2.3 中国水产品出口贸易概况 |
3.3 我国沿海地区水产品出口贸易实证分析 |
3.3.1 我国沿海地区水产品出口贸易 |
3.3.2 我国沿海地区水产品出口贸易发展趋势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CMS模型沿海地区水产品出口增长 |
4.1 CMS模型的建立 |
4.2 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沿海地区水产品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 我国沿海地区水产品出口增长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
5.1.1 供给方面的影响因素 |
5.1.2 需求方面的影响因素 |
5.1.3 贸易成本与制度安排方面的影响因素 |
5.2 我国沿海地区水产品出口增长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
5.2.1 贸易引力模型 |
5.2.2 影响我国沿海地区出口额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5.2.3 我国沿海地区水产品出口与美国市场分析 |
5.2.4 我国沿海地区水产品出口与日本市场分析 |
5.2.5 我国沿海地区水产品出口与韩国市场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3)进口美国商品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基于BEC商品分类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三、研究方法与本文安排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进口对经济增长影响综述 |
一、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二、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第二节 中美关系的相关研究 |
一、基于中美贸易模式的研究 |
二、基于中美贸易结构的研究 |
三、基于中美贸易政策的研究 |
第三节 文献小结与本文贡献 |
一、文献小结与本文贡献 |
二、创新点总结 |
第三章 自美进口的现状分析-基于2002-2018的贸易数据 |
第一节 中国进口现状分析 |
一、中国进口总额不断提升 |
二、进口贸易政策不断利好 |
第二节 中国自美进口总额研究 |
一、自美进口的商品与中国GDP均处于增长趋势 |
二、自美进口商品占中国总体进口比例持续下降 |
三、跨国比较:自美进口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
第三节 中国自美进口结构研究 |
一、BEC分类如下 |
二、自美进口资本品份额趋向稳定,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
三、消费品份额有波动,未来增长势头形成 |
四、中间品进口美国占比份额较低,提升空间较大 |
第四节 BEC分类下进口产品要素密集度现状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一、自美进口商品总额持续增长,增长空间较大 |
二、自美消费品进口加速增长,对中间品、资本品进口需求处于低位 |
三、自美进口资本品、中间品技术含量较高,消费品则以初级产品为主 |
第四章 中国自美进口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理论基础和传导分析 |
第一节 关于贸易对经济影响的经典理论 |
一、古典贸易理论 |
二、新贸易理论 |
三、贸易引擎论 |
四、比较优势理论 |
五、技术差距论 |
六、当代保护贸易理论 |
第二节 中国自美进口对经济影响的传导分析 |
一、进口美国资本品对经济影响的机理分析 |
二、进口美国中间品对经济影响的机理分析 |
三、进口美国消费品对经济影响的机理分析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自美进口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实证方法 |
一、数据来源 |
二、实证方法 |
第二节 总额分析 |
一、短期对经济的影响 |
二、长期对经济的影响 |
第三节 结构分析 |
一、进口资本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
二、进口消费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
三、进口中间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一、总额结论 |
二、结构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总量相关的政策建议 |
二、结构相关的政策建议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中美贸易战对我国高端制造业股价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框架 |
1.5 创新之处 |
2 文献综述 |
2.1 贸易摩擦产生基础 |
2.1.1 传统贸易保护理论 |
2.1.2 新贸易保护理论 |
2.1.3 其他国外研究 |
2.1.4 国内相关文献研究 |
2.2 中美贸易摩擦成因研究 |
2.2.1 国际背景成因 |
2.2.2 内部成因 |
2.2.3 针对此次中美贸易战国内研究情况 |
2.3 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
2.3.1 对美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
2.3.2 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
2.4 中美贸易摩擦对制造业的影响 |
2.4.1 相关券商研究报告 |
2.4.2 国内学者的研究情况 |
2.5 文献评述与展望 |
3 中美贸易发展历程及现状 |
3.1 发展历史回顾 |
3.2 发展现状分析 |
3.2.1 中国对美国进出口情况 |
3.2.2 中美两国贸易依存度 |
3.2.3 中美两国主要进出口商品 |
3.3 过程简要回顾 |
3.4 中美贸易摩擦原因分析 |
3.4.1 经济层面-长期货物贸易顺差 |
3.4.2 政治层面-大国博弈与国内政治压力 |
3.4.3 科技层面-制造业之争 |
4 中美贸易战的爆发对股价的影响 |
4.1 股价变动及影响因素 |
4.1.1 政治性因素 |
4.1.2 经济性因素 |
4.1.3 公司性因素 |
4.2 模型构建 |
4.2.1 事件研究法 |
4.2.2 多元回归分析 |
4.3 研究设计 |
5 实证检验 |
5.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5.2 事件研究法的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
5.2.1 对制造业上市公司整体的影响 |
5.2.2 对高低端制造业的影响 |
5.3 多元回归分析的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
5.3.1 模型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
5.3.2 模型回归结果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相关建议 |
6.2.1 对政府部门的建议 |
6.2.2 对制造业企业的建议 |
6.2.3 对投资者的建议 |
6.3 长期影响预测 |
6.4 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5)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三、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行为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税费负担的内涵 |
二、税费负担的类型 |
三、税费负担的本质 |
四、企业投资行为的内涵 |
五、企业投资行为的类型 |
第二节 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行为的一般关系 |
一、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行为的激励效应与抑制效应 |
二、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行为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
三、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的漏损效应与效率损失 |
第三节 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行为影响的衡量 |
一、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行为的衡量指标 |
二、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行为的衡量方法 |
第二章 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机理 |
第一节 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决策影响的传导机理 |
一、基于企业投资心理行为的税费负担与投资决策传导机理 |
二、基于宏观经济循环的税费负担与投资决策传导机理 |
第二节 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决策的静态影响机理 |
一、税费负担对投资收益的影响机理 |
二、投资收益对投资决策的影响机理 |
三、税费负担、投资收益与投资决策的影响机理 |
第三节 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动态影响机理 |
一、企业投资决策的理论模型构建 |
二、企业投资决策的一般均衡分析 |
第三章 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行为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的总体现状 |
一、企业税费负担的总体现状分析 |
二、企业投资行为的总体现状分析 |
三、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行为的总体相关性分析 |
第二节 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行为的制造业现状 |
一、税费负担的制造业现状分析 |
二、企业投资行为的制造业现状分析 |
三、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行为的制造业相关性分析 |
第三节 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行为的中美现状分析 |
一、税费负担的中美现状比较分析 |
二、企业投资的中美现状比较分析 |
三、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行为的中美相关性分析 |
第四章 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行为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税费负担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静态机理实证分析 |
一、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决策行为的数据说明与变量选取 |
二、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决策行为的静态计量模型设定 |
三、税费负担影响企业投资决策行为的静态机理验证结果 |
第二节 税费负担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动态机理实证分析 |
一、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决策行为的计量模型设定 |
二、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决策行为的数据说明与变量选取 |
三、税费负担影响企业投资决策行为的动态机理验证结果 |
第三节 税费负担影响企业投资决策行为的主要结论 |
一、投资收益是企业投资行为选择的逻辑起点 |
二、任何税种的实施都会影响企业投资行为 |
三、降低综合税费负担会增强企业投资“脱实向虚”的偏好 |
四、降低企业所得税税负是激励投资“脱虚向实”的最优路径 |
五、现金流与收益率是企业投资“脱实向虚”与下滑的主因 |
六、企业优质的营运能力并未激发企业实业投资动力 |
第五章 促进企业投资的税制改革国际经验及借鉴 |
第一节 美国促进企业投资的税制改革历史逻辑 |
一、里根时代的税制改革逻辑 |
二、特朗普时代的税制改革逻辑 |
三、里根税制改革与特朗普税制改革逻辑共性 |
第二节 英国促进企业投资的税制改革历史逻辑 |
一、撒切尔时代的税制改革逻辑 |
二、金融危机下的税制改革逻辑 |
三、新一轮全球减税浪潮下的税制改革逻辑 |
第三节 国际经验借鉴与启示 |
一、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促进企业投资已成国际共识 |
二、税制改革应与其他改革配套进行 |
三、减税降费应秉承适度性原则 |
第六章 激励企业投资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基本理念:适度降负,结构调整,协同并进 |
一、秉承适度性原则,把控减税空间 |
二、以“宽税基、低税负、简税制、优结构”为税制改革导向 |
三、注重税制改革的内部协同与外部协同 |
第二节 税制优化:构建减税降费长效机制 |
一、构建宽税基、低税率、简税制、环环抵扣的增值税税制环境 |
二、优化企业所得税税制设计 |
三、构建低费率、统费基、优结构的社会保险制度环境 |
第三节 制度协同:深化配套制度改革,减轻综合运行成本 |
一、优化劳动力供给体系,降低企业用工成本 |
二、构建与实体经济部门的内在需求相匹配的新型金融体系 |
三、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
第四节 补短板:提升微观主体税负转嫁力 |
一、破解现金流约束,提升税负转嫁能力 |
二、贯通税负转嫁链,提升税收管理能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6)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及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二)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三)中美贸易文献综述 |
三、论文主要研究方法 |
(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
(二)总体分析和个体分析相结合 |
(三)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 |
第二章 对外贸易经济增长效应的理论解析 |
一、对外贸易的基本含义 |
二、经济增长的基本含义 |
三、对外贸易的经济增长效应理论 |
(一)对外贸易的动态效应 |
(二)剩余出路理论 |
(三)大宗商品理论 |
(四)二元经济论 |
(五)供给启动论 |
(六)增长引擎论 |
第三章 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贸易概况 |
一、中美贸易的历史及现状 |
(一)中美经贸关系构建阶段 |
(二)中美贸易争议发展阶段 |
(三)中美贸易摩擦凸显阶段 |
二、中美贸易的主要特点 |
(一)贸易总量快速扩大 |
(二)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
(三)贸易摩擦不断凸显 |
第四章 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
一、推动中国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
二、促进中国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 |
第五章 中国对美国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分析 |
一、样本数据的特征及选择 |
二、ADF检验 |
三、协整检验 |
四、误差修正模型 |
五、检验结果分析 |
第六章 中国对美国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间接贡献分析 |
一、中国三大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
二、中国对美国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间接影响的实证分析 |
(一)数据来源 |
(二)平稳性检验 |
(三)协整检验 |
(四)误差修正模型 |
(五)检验结果分析 |
第七章 中美贸易的影响因素及推动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对策建议 |
一、影响中美贸易的主要因素 |
(一)有利因素 |
(二)不利因素 |
二、进一步推动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的对策建议 |
(一)中国的国家战略 |
(二)中国政府的相关政策 |
(三)中国出口企业层面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
(7)基于非线性STR模型的中国对美出口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综述 |
三、模型设定 |
四、数据选取及模型估计结果 |
(一)数据选取与分析 |
(二)平稳性检验 |
(三)协整检验 |
(四)滞后阶数的确定 |
(五)非线性检验和转换变量的确定 |
(六)参数估计与经验分析 |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
(一)结论 |
(二)政策建议 |
(8)中美经济相互依赖及其非对称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2.1 探寻中国在中美相互依赖关系中的敏感性与脆弱性的形成机制 |
1.1.2.2 研究中美经济相互依赖的非对称性及其对中美权力结构的影响 |
1.1.2.3 改善中美经济相互依赖以及加强双边经济合作的激励机制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对相关研究成果的回顾 |
1.3.1 经济相互依赖的理论发展:内涵与度量方法 |
1.3.2 经济相互依赖的传导机制:国际经济学的分析视角 |
1.3.3 经济相互依赖的政治意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视角 |
1.3.4 中美经济相互依赖关系及其非对称性 |
1.4 基本思路、研究方法、结构安排及主要创新与不足 |
1.4.1 本文的基本思路 |
1.4.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4.3 本文的结构安排 |
1.4.4 本文的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2章 宏观经济相互依赖的理论分析框架 |
2.1 概念的界定与研究视角 |
2.1.1 经济相互依赖的内涵与度量 |
2.1.2 经济相互依赖中的敏感性和脆弱性 |
2.1.3 经济相互依赖的宏观分析视角 |
2.2 宏观经济的结构性相互依赖 |
2.2.1 边际分析框架下的结构性相互依赖 |
2.2.2 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的应用 |
2.2.3 中美两国宏观经济联动模型的实证研究 |
2.3 中美经济相互依赖中的敏感性与脆弱性 |
2.4 中美经济相互依赖关系中的非对称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在中美经济相互依赖关系中的敏感性 |
3.1 中美经济相互依赖关系中的贸易依赖与金融依赖 |
3.1.1 中美贸易相互依赖:基于市场依赖的视角 |
3.1.2 中美金融相互依赖:基于货币依赖的视角 |
3.2 中美贸易相互依赖关系及其敏感性 |
3.2.1 中美贸易相互依赖关系的动态演进 |
3.2.2 贸易相互依赖背景下中国经济敏感性的典型特征 |
3.2.3 全球价值链的结构变动与中美双边贸易格局 |
3.3 中美金融相互依赖关系及其敏感性 |
3.3.1 中美金融相互依赖关系的动态演进 |
3.3.2 金融相互依赖背景下中国经济敏感性的典型特征 |
3.3.3 中美金融业核心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在中美经济相互依赖关系中的脆弱性 |
4.1 中美经济相互依赖关系中的―金融恐怖平衡‖问题 |
4.1.1 ―金融恐怖平衡‖问题的形成与发展 |
4.1.2 ―金融恐怖平衡‖背景下中国经济脆弱性的典型特征 |
4.1.3 中美经济分工与―金融恐怖平衡‖的演变趋势 |
4.2 中美经济相互依赖关系中的―债务人逻辑‖问题 |
4.2.1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与―债务人逻辑‖的形成 |
4.2.2 ―债务人逻辑‖条件下中国经济脆弱性的典型特征 |
4.2.3 ―不成熟债权国‖地位与中国经济脆弱性的加剧 |
4.3 中美经济相互依赖关系与―美元陷阱‖ |
4.3.1 克鲁格曼的―美元陷阱‖ |
4.3.2 全球金融危机使中国进一步陷入―美元陷阱‖ |
4.3.3 美元的特殊地位与经济―暗物质‖假说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美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的非对称性与权力制衡 |
5.1 ―贸易国家‖与―金融国家‖的非对称经济相互依赖关系 |
5.1.1 美国的全球金融霸权与中国的―系统内的地位提升‖ |
5.1.2 中美非对称经济依赖关系与两国之间的权力资源的划分 |
5.2 中美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的非对称性与美国对中国的施压性策略 |
5.2.1 美国基于非对称相互依赖实现对华不对等的利益分配 |
5.2.2 美国利用施压性策略谋求中美维持非对称的依赖关系 |
5.3 中美经济相互依赖关系与美国的汇率政治 |
5.3.1 人民币汇率问题的缘起 |
5.3.2 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美国汇率政治的发展 |
5.3.3 美国的汇率政治与人民币汇率问题之争 |
5.3.4 中美经济相互依赖关系对美国汇率政治的影响与制约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基于经济相互依赖的视角 |
6.1 经济相互依赖在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中的作用 |
6.1.1 中美两国经济利益的冲突、互补以及共生 |
6.1.2 中美双边经济关系如何从失衡走向再平衡 |
6.1.3 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对中美新型经贸关系的影响 |
6.2 中美经济相互依赖如何从―消极依赖‖向―积极依赖‖转变 |
6.2.1 中美双边贸易与金融合作的内在需求与重要意义 |
6.2.2 在国际新经济秩序的规则制定中增强中美战略互信 |
6.2.3 基于中美双边投资协定的实质性进展强化中美金融合作 |
6.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中美经济共生关系及其调整 ——基于两国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导论 |
0.1 问题的产生、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0.2 相关文献综述 |
0.2.1 “共生”的概念及其研究综述 |
0.2.2 相互依赖的概念及关于中美经济相互依赖的研究综述 |
0.3 研究的思路、结构与方法 |
0.3.1 总体思路与论文结构 |
0.3.2 主要研究方法 |
0.4 主要观点、创新点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0.4.1 主要观点 |
0.4.2 主要创新点 |
0.4.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1. 与本研究相关的基础理论 |
1.1 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 |
1.2 国际经济相互依赖理论 |
1.3 国际政治经济学复合相互依存理论 |
1.4 共生理论 |
1.4.1 共生的三要素 |
1.4.2 共生界面与共生机制 |
1.4.3 共生的条件 |
1.4.4 共生模式 |
1.4.5 共生系统基本原理 |
1.5 理论述评 |
2. 金融危机前的中美经济共生关系:一个分析框架 |
2.1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与中美经济共生关系 |
2.1.1 依附理论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分析 |
2.1.2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经济发展模式及其经济关系 |
2.2 中美经济共生关系及其表现 |
2.3 中美经济共生体基本要素分析 |
2.3.1 共生要素分析 |
2.3.2 共生界面分析 |
2.3.3 共生过程分析 |
2.4 中美经济共生的机制分析 |
2.4.1 环境诱导机制 |
2.4.2 内生动力机制 |
2.4.3 共生阻尼机制 |
2.5 中美经济共生关系的失衡 |
3. 中、美两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 |
3.1 中、美两国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宏观背景 |
3.1.1 金融危机引发大衰退,世界经济发展将在中长期呈持续低速趋势 |
3.1.2 金融危机加速了国际经济格局向多极化方向演变,亚太地区经济地位显着上升 |
3.1.3 能源安全形势和全球气候变化助推世界经济增长方式变革 |
3.1.4 全球经济失衡一直未得到有效改善 |
3.2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调整 |
3.2.1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内、外部制约因素 |
3.2.2 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主要内容 |
3.3 美国经济发展战略调整 |
3.3.1 美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内、外部因素 |
3.3.2 美国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主要内容 |
4. 中、美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效应分析 |
4.1 两国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直接效应 |
4.1.1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调整对本国经济的影响 |
4.1.2 美国经济发展战略调整对本国经济的影响 |
4.2 中、美经济发展战略调整对中美经济共生关系的影响 |
4.2.1 对两国经济调整的战略目的进行分析比较 |
4.2.2 两国经济发展战略调整对中美经济共生关系的主要影响 |
5.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美经济共生关系:一个展望 |
5.1 中美经济共生关系的短期变化——从经济指标分析 |
5.1.1 贸易方面 |
5.1.2 资本方面 |
5.2 中美经济共生关系的中长期发展——从共生机制分析 |
5.2.1 从内生动力机制考察 |
5.2.2 从界面阻尼机制考察 |
5.3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5.3.1 主要结论 |
5.3.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10)中美经济非均衡传导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四节 本文可能的创新及不足 |
第一章 国际经济非均衡传导机理 |
第一节 国际经济非均衡传导内涵、特征、要素 |
第二节 国际经济非均衡传导路径 |
第二章 中美经济非均衡传导现状及成因 |
第一节 中美经济非均衡表现 |
第二节 中美经济非均衡传导特征 |
第三节 中美经济非均衡传导成因 |
第三章 中美经济非均衡传导路径分析 |
第一节 中美实体经济路径 |
第二节 中美金融市场路径 |
第三节 中美非经济层面路径 |
第四章 中美经济非均衡传导影响实证分析 |
第一节 实证方法说明 |
第二节 中美贸易路径传导对中美经济影响 |
第三节 中美直接投资路径传导对中美经济影响 |
第五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一节 中美经济非均衡传导结论与思考 |
第二节 中国应对美国经济非均衡传导的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中国对美出口与美国GDP增长的相关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我国对美工业制品出口的研究[D]. 范积子.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2)
- [2]基于数据挖掘的沿海地区水产品出口贸易分析[D]. 刘旋. 浙江海洋大学, 2020(12)
- [3]进口美国商品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基于BEC商品分类的实证研究[D]. 王旭亮.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2020(08)
- [4]中美贸易战对我国高端制造业股价影响研究[D]. 张峥. 浙江大学, 2019(01)
- [5]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D]. 刘同洲.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6]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及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 孙思琦. 外交学院, 2019(12)
- [7]基于非线性STR模型的中国对美出口影响因素研究[J]. 李世军,范立夫,周亚. 宏观经济研究, 2017(03)
- [8]中美经济相互依赖及其非对称性研究[D]. 王冠楠. 吉林大学, 2016(08)
- [9]中美经济共生关系及其调整 ——基于两国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研究[D]. 刘君涵. 西南财经大学, 2013(01)
- [10]中美经济非均衡传导路径研究[D]. 宋怡博.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12(12)
标签:相关性分析论文; 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论文; 美国gdp论文; 美国金融论文; 投资结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