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宁夏水稻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许娜丽,王新华,马冬花,杨杰,李清峰,刘凤楼,刘彩霞,刘根红,张晓岗,王掌军[1](2021)在《251份小麦种质资源的主要农艺与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对宁夏麦区小麦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筛选出优异种质资源,为拓宽宁夏小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基础及挖掘育种骨干亲本提供基础材料。【方法】以来源于国内外的251份小麦种质资源为材料,对其主要农艺与品质性状进行变异、相关及聚类分析,并计算Shannon-Wiener遗传多样性指数(H’)和隶属函数值,对供试小麦种质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251份小麦种质的10个农艺性状变异系数为15.01%~37.01%,9个品质性状变异系数为2.05%~12.56%;农艺和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2.17~2.30,平均为2.27。10个农艺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9个品质性状间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251份小麦种质分为六大类群,类群Ⅰ~Ⅵ包括材料数分别为35、40、53、55、40和28份,其中,类群Ⅰ的平均出粉率(69.58%)和容重(797.74 g/L)均最高;类群Ⅱ的平均穗长(10.00 cm)、结实数(18.18个)、穗粒数(54.07粒)、穗粒重(2.30 g)、吸水率(62.82%)和硬度指数(72.59)均最高;类群Ⅲ的平均株高最矮(73.53 cm);类群Ⅳ的平均穗下茎长(41.94 cm)和湿面筋含量(33.95%)均最高,水分含量最低(11.76%);类群Ⅴ的平均千粒重(40.92 g)、经济系数(0.43)和降落值(356.74 s)均最高;类群Ⅵ的平均分蘖数(4.96个)、小穗数(19.01个)、粗蛋白含量(16.10%)和沉降值(43.12 mL)均最高,表明各类群中含不同的优异性状。基于隶属函数值可把251份小麦种质资源分为163个等次,其中,黄-3、甘育4号、鉴076、M6445、宁春55号、陇春34号、ND646、宁春40号、济麦20号、陇春39号、宁春33号、郑麦1308、甘春24号、陇春29号、陇春23号、掖丰315和武春4号等17份种质排名前12名。【结论】251份小麦种质资源的农艺和品质性状变异较大,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其中综合评价优异的17份种质资源可用于宁夏小麦农艺与品质性状的遗传改良。
王东元[2](2020)在《粳稻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抗稻瘟病分子辅助育种》文中认为水稻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以大米为主食,黄河以北作为粳稻种植的主要区域。近年来,随着亲本间重复利用、骨干亲本单一、基因交换频率增加使得水稻种植资源遗传多样性降低,由于稻瘟菌(Magnaorthe oryzae)基因结构和信号传导途径复杂多变导致育成的水稻品种抗病能力弱且抗性消失快、遗传多样丰富度低、严重影响了水稻的生产和发展。为明确不同地区粳稻遗传多样性和抗稻瘟病等基因的分布情况,本实验采用表型性状和SSR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抗稻瘟病等基因标记辅助选择,为水稻高产、高抗分子聚合育种创造条件,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SSR分子标记,将主要来自辽宁、天津、宁夏、日本、韩国等地区的520份粳稻材料的17个抗稻瘟病基因标记pid2、pikh、pik-1、pigm、pi5、pik-2、pikm-1、pib、pia、pikm-2、ptr、pita、pi5-1、pi5-2、pi9、pi2、pi21和2个恢复基因标记Rf1a和Rf6及1个香味基因标记共20个基因进行SSR检测,其中供试粳稻中携带抗稻瘟病pid2的品种最多,达到了77.22%,而携带恢复基因Rf6的粳稻品种最少,为0.9%;在520份粳稻中携带基因14个基因的粳稻品种有1份,是2008XZ-89,不含有任何基因的粳稻品种有1份是农林糯12,携带7个及以上基因的粳稻占供试粳稻数量的76%。2、通过利用21对SSR多态性引物对755份粳稻进行分子数据亲缘关系进化树的聚类分析,可将供试粳稻品种整体可以划分为7个大的类群;通过抽穗期、分蘖数、株高、穗长、叶夹角5个表型形状数据对850份粳稻进行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可将粳稻分为9个大类。辽宁地区的粳稻品种和吉林、日本、韩国等地的粳稻品种亲缘关系相对较近,与云南、天津的品种亲缘关系较远;天津、北京和河北等地的粳稻品种关系较近。3、通过对5个恢复系品种C34、C210、C418、C1496和C2106进行抗病性聚合改良,将与具有pita、pib、pi5三个广谱抗病基因的通系929、铁1507,通过抗稻瘟病基因聚合辅助育种,得到10个F1组合。通过2年的加代选育,获得了10个F3后代群体中已聚合pita+pi-b+pi5三个抗稻瘟病基因的30株水稻单株,并对F3后代群体进行了7个表型性状的分析,发现各个群体之间遗传分布差异大,变异丰富。
汪磊[3](2020)在《环境对不同地区育成粳稻品种产量结构、穗部性状及米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粳稻米质好、商品率高,粳稻生产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北方粳稻育成的品种很多,但缺少推广面积大、适应性广的大品种,这与北方粳稻种植区地理分布广、气候条件差异大、品种生态适应性窄有直接关系。本研究以北方不同生态区育成的11个粳稻品种为试材,分别种植在辽宁、吉林、内蒙、宁夏、新疆5个省12个试验点,分别调查各品种在不同试验点的产量及产量结构、穗部性状、米质性状的表现,分析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人为环境)对不同生态区育成的粳稻品种产量及产量结构、穗部性状、米质性状的影响,研究不同地区产量性状与米质性状的关系,为不同生态区针对不同品种的特征特性优化栽培措施,充分发挥不同生态区育成品种的产量和米质优势,提高品种的生态适应性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环境对北方不同生态区育成的粳稻品种的产量及产量结构有显着的影响。不考虑具体品种间的差异,产量在新疆地区最高,在宁夏地区最低。有效穗数最高的试验点位于新疆和吉林公主岭,有效穗数最低的试验点位于宁夏和辽宁苏家屯。穗粒数最高的试验点位于吉林通化和内蒙,穗粒数最低的试验点位于宁夏。结实率和千粒重最高的试验点出现在宁夏,结实率最低的试验点位于吉林通化、辽宁海城和内蒙,千粒重最低的试验点出现在辽宁海城。2.环境对不同地区育成的粳稻品种的穗部性状有显着的影响。穗长的最大值出现在吉林通化,最小值出现在宁夏。一次枝梗结实率和二次枝梗结实率的最大值均出现在宁夏,一次枝梗千粒重的最大值出现在宁夏,二次枝梗千粒重的最大值在辽宁铁岭。一次枝梗数的最大值出现在新疆,最小值出现在宁夏。二次枝梗数的最大值出现在吉林通化,最小值出现在宁夏。3.环境对不同地区育成的粳稻品种的米质性状有显着的影响。糙米率以辽宁海城和沈阳地区最低,其次是吉林通化和内蒙。精米率最低的试验点出现在辽宁海城,整精米率最低的点出现在辽宁铁岭。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最小的试验点出现在吉林公主岭和松原,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最高值均出现在宁夏。蛋白质含量最大值出现在辽宁海城,其次是辽宁沈阳和吉林公主岭。直链淀粉含量的最大值出现在辽宁铁岭和吉林公主岭。稻米含水量以辽宁铁岭和吉林公主岭最低。米饭的蒸煮食味值以吉林松原和辽宁开原最高。4.以辽宁沈阳试验点的试材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对不同地区育成的粳稻品种生长发育特点进行分析,发现各品种在叶片生长速度上差异不大,在分蘖力和单穗颖花数上有显着差别。日本培育的品种秋光分蘖力最强,新疆培育的新农粳伊4号分蘖力最弱,盐粳283的单穗颖花数最多,秋光的单穗颖花数最少。各品种在不同生育时期的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动态上有显着不同。正是由于不同品种在生长发育上的显着差异,对生态环境和人为环境响应程度不同,导致它们在不同生态区的产量和米质性状上的显着变化。今后育种材料应尽量多年多点广泛试种,以明确品种的生态适应性,充分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并针对该品种的生长发育特点,在不同的生态区制定最优的栽培措施,实现优质、高产、广适、高效的目标。
卞金龙[4](2020)在《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稻米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种子市场水稻品种类型繁多、品种间品质和产量的差异较大,并且不同类型品种的区域适应性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针对以上问题前人也进行过较多的品种筛选研究,但往往仅局限于产量或者生育期等少数几个方面的筛选,且未形成较为完整的筛选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上述突出问题,本试验于2017~2018年在扬州大学校外淮安、宿迁、黄海农场和东海基地进行,以109份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粳品种(品系)为供试材料,研究比较了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在淮北不同地区的稻米品质和产量形成的差异。建立了适合淮北地区的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方法,以此为基础对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进行筛选,并通过筛选出的优质高效粳稻品种建立了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生育期、抗倒伏、抗病性等方面的考察,筛选出能在淮安、宿迁、黄海和和东海正常成熟的粳稻品种分别为86个、84个、83个和80个。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在淮安、宿迁、黄海和东海的适宜抽穗期分别在8月17日~9月5日、8月16日~9月3日、8月17日~9月4日和8月21日~9月9日之间,超出适宜抽穗期的品种难以成熟。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的加工品质差异较小,所有能正常成熟品种的加工品质均符合国家优质稻米标准。非软米品种的外观品质显着优于软米品种,尤其是垩白粒率与垩白度均显着小于软米品种,这主要与软米品种的遗传因素有关。软米品种的直链淀粉含量显着低于非软米品种,胶稠度更长,米饭的食味品质显着高于非软米品种。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中均以每穗粒数和和穗数的变异较大。其中,淮安地区迟熟中粳品种的产量与氮肥偏生产力显着大于中熟中粳品种;宿迁地区中熟中粳品种与迟熟中粳品种的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无显着差异,中熟中粳品种的有效积温产量显着大于迟熟中粳品种;黄海地区中熟中粳品种的产量、氮肥偏生产力和有效积温产量均显着高于迟熟中粳品种;东海地区中熟中粳品种与迟熟中粳品种的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无显着差异,中熟中粳品种的有效积温产量显着大于迟熟中粳品种。2.本研究建立了适宜淮北地区的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优质品种的筛选包括加工、外观和食味品质的筛选,高效品种的筛选包括氮肥和温光利用效率的筛选。加工与外观品质的筛选方法:根据国标GBT 17891-2017优质稻谷国家标准对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的加工与外观品质进行筛选,筛选出符合国标优质稻米标准的品种。其中,软米品种由于遗传因素的影响,外观品质普遍较差,在本研究中仅针对加工品质进行筛选,暂不考虑外观品质;食味品质的筛选方法:根据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RVA谱特征值,利用BP神经网络法对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的食味品质进行综合评分。并对食味品质综合评分的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将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划分为食味品质一级、二级和三级;高效品种的筛选方法:根据氮肥偏生产力和有效积温产量的聚类分析结果,将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划分为高效与低效两种类型,氮肥偏生产力=产量/施氮量,有效积温产量=产量/全生育期有效积温。根据优质和高效两方面的评价结果,筛选出适宜淮北地区种植的优质高效粳稻品种。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的评价指标体系:淮北地区优质高效中熟中粳非软米品种的整精米率在62.52%~65.50%之间,垩白度在1.93~2.43之间,直链淀粉含量在16.15%~18.27%之间,胶稠度在68 mm~85 mm之间,消减值在18 cP~301 cP之间,回复值在972 cP~1 168 cP之间,食味品质综合评分在58~62之间,实产在9.81 t·hm-2~10.04 t·hm-间,氮肥偏生产力在36.33 kg/kg~37.18 kg/kg之间,有效积温产量在4.36 kg/℃~4.79 kg/℃之间。优质高效中熟中粳软米品种的整精米率在61.87%~66.38%之间,垩白度在3.39~41.74之间,直链淀粉含量在8.04~11.53%之间,胶稠度在80~99 mm之间,消减值在-1201 cP~-86 cP之间,回复值在388 cP~955 cP之间,食味品质综合评分在67~76之间,实产在9.17t·hm-2~10.66 t·hm2之间,氮肥偏生产力在33.95 kg/kg~39.48 kg/kg之间,有效积温产量在4.48kg/℃~5.09 kg/℃之间。优质高效迟熟中粳非软米品种的整精米率在61.33%~65.47%之间,垩白度在1.26~3.51之间,直链淀粉含量在16.04%~20.06%之间,胶稠度在63 mm~67 mm之间,消减值在57 cP~327 cP之间,回复值在542 cP~1126 cP之间,食味品质综合评分分别在56~61之间,实产在9.09t·hm-2~10.24t·hm-2之间,氮肥偏生产力在 33.65kg/kg~37.93kg/kg之间,有效积温产量在4.40 kg/℃~4.73 kg/℃之间。优质高效迟熟中粳软米品种的整精米率在62.26%~66.32%之间,垩白度在3.01~13.59之间,直链淀粉含量在8.83%~10.30%之间,胶稠度在86 mm~94 mm之间,消减值在-613 cP~-355 cP之间,回复值在315 cP~629 cP之间,食味品质综合评分在69~75之间,实产在9.72 t·hm-2~10.72t·hm-2之间,氮肥偏生产力在 35.99 kg/kg~39.71 kg/kg 之间,有效积温在 4.42 kg/℃~4.96 kg/℃之间。3.共筛选出适宜淮安地区种植的优质高效中熟中粳软米品种9个:南繁1609、徐稻9号、沪香粳165、沪早软粳、南粳2728、南粳505、南粳5718、常软07-1、早优1号;优质高效迟熟中粳非软米品种2个:连粳13、徐农33202;迟熟中粳软米品种3个:南粳9108、武运5051、南繁1610。适宜宿迁地区种植的优质高效中熟中粳非软米品种2个:新稻22、徐稻10号;中熟中粳软米品种7个:沪早软粳、沪早香软2号、南粳2728、南粳5718、早优1号、常软07-1、徐稻9号;迟熟中粳非软米品种2个:连粳13、徐农33202;软米品种3个:南粳9108、武运5051、扬粳239。筛选出适宜黄海地区种植的优质高效中熟中粳非软米品种2个:圣香66、徐稻10号;中熟中粳软米品种4个:JD6614、沪早软粳、南粳5718、早优1号;迟熟中粳非软米品种1个:连粳13;软米品种1个:南粳9108。筛选出适宜东海地区种植的优质高效中熟中粳软米品种13个:沪香粳165、沪早软粳、南粳2728、南粳505、南粳5711、南粳5718、早优1号、常软07-1、沪早香181、沪早香软2号、南繁1609、苏香粳3号、徐稻9号;迟熟中粳非软米品种2个:泗稻14-211、徐农33202;迟熟中粳软米品种1个:南粳9108。4.从四个地区的优质高效品种筛选结果看,中熟中粳品种在淮北地区的优质高效品种数量更多,中熟中粳品种更适宜在淮北地区种植。淮北地区发展优质高效粳稻产业应以中熟中粳类型粳稻品种为主,尤其是中熟中粳软米品种。
杨清华[5](2020)在《粳糯糜子品种品质评价与蒸煮食味品质特性研究》文中认为糜子是起源于中国的古老作物,因其较强的抗性和较短的生育期而广泛种植于俄罗斯、乌克兰、中国和印度等国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糜子是重要的制米作物,脱壳产品为黄米,其不仅营养丰富且具有预防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功效,是人们提升生活水平和追求膳食平衡的多元化特色食物之一。糜子根据直链淀粉含量可分为粳性(高直链淀粉含量)和糯性(低直链淀粉含量)两种,因品质特性的不同,在种植区域和应用方向中有很大差别。糜子外观、营养和蒸煮食味品质,对其生产加工和商品特性具有显着影响。目前,糜子的研究大都集中于抗逆性和作物栽培等方面,关于品质特性,尤其是蒸煮食味品质的研究尚未见相关报道。与大宗作物相比,黄米品质研究起步较晚,这与其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形成了很大的矛盾,严重阻碍了糜子的产业化发展。本研究系统分析了主栽粳糯糜子品种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粳性和糯性糜子品种,对其外观品质、营养品质、糊化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消化特性进行了分析,剖析了粳糯糜子的综合品质特性;在此基础上,对粳糯糜子蒸煮过程中籽粒形态、籽粒剖面微观结构、蒸煮特性指标、有序结构、热特性和糊化特性进行分析,探究粳糯糜子蒸煮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揭示粳糯糜子蒸煮食味品质与加工工艺差异;进一步分析粳糯糜子淀粉结构和理化特性,探究粳糯糜子品质形成机理。为推进糜子开发利用,对粳糯糜子芽粉的营养特性、活性物质、理化特性、面团特性和消化特性进行了研究,为糜子功能产品开发提供新的方向。研究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糜子核心种质资源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变异,粳糯糜子主栽品种在农艺、产量和品质性状中表现出明显差异,但育成糜子品种性状表现较为单一。糜子核心种质资源遗传变异丰富,表型性状和品质性状变幅大为目标株型塑造及品质改良提供较大空间。各个性状间表现出了显着相关性,通过其相关性状可对部分性状进行快速有效的选择。粳性糜子品种中,粒色以黄色、红色和黑色为主;糯性糜子品种中,粒色为红色和白色为主。粳糯糜子品种花序色均以绿色为主,穗型均以侧穗为主。粳性糜子品种产量在3304.3-4515.3 kg/hm2,平均为3987.9 kg/hm2,产量在3500.0-4500.0 kg/hm2的品种占86.4%。糯性糜子品种产量在2750.7-3902.1 kg/hm2之间,平均为3144.6 kg/hm2,产量低于3500.0 kg/hm2的品种占94.4%。粳性糜子品种黄色素含量变化幅度较大,糯性糜子品种黄色素含量变化幅度较小。糯性糜子的蛋白质平均含量比糯性糜子高2.59%。此外,近年育成的糜子品种在生育期、株高、节数、千粒重、穗粒重、主穗长和产量等方面变幅较小,品种类型单一,远远不能满足生产和市场对糜子品种多元化需求。(2)粳糯糜子在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方面具有显着差异。糜子籽粒的物理特性(千粒重、粒长、粒宽、长宽比)在品种之间具有显着差异,但粳糯糜子之间没有显着差异;糯性糜子籽粒亮度(L*)显着高于粳性糜子,且粳糯糜子总色差值具有显着差异;粳性糜子籽粒具有较高的透光率且含有较多的角质型胚乳,而糯性糜子透光性较差且含有较多的粉质型胚乳。营养品质分析结果表明,糜子脂肪酸和氨基酸含量丰富,且富含不饱和脂肪酸(86.5%-88.4%),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粳糯糜子在脂肪酸和氨基酸得分图中均很好的分离,明显聚集为两类。(3)粳糯糜子在蒸煮食味品质方面差异显着。粳性糜子在蒸煮中具有较低的米汤p H,较高的吸水率、体积膨胀比、米汤固形物、吸光值和碘蓝值。粳性糜子米汤中溶入了更多的营养物质,使米汤更加浓稠,因此,粳性糜子更适合做粥。糜子饭的质构特性显示,蒸煮后的粳性糜子硬度更大,更耐咀嚼;而蒸煮后的糯性糜子黏着性和内聚力更大。与粳性糜子相比,糯性糜子含有更多的分支状结构,互相连接形成网状结构,这可能也是粳糯糜子饭质构特性产生差异的原因。粳性糜子饭中的快速消化淀粉显着低于糯性糜子饭,其抗性淀粉含量显着高于糯性糜子饭,表明粳性糜子饭淀粉更难被消化。此外,糜子中慢速消化淀粉含量比较高(47.56%-55.80%),是提供能量的理想型食物。香气直接影响糜子食味品质。粳糯糜子粥中共检测出59种挥发性物质,包含6种醇类、14种醛类、22种烷类、4种酮类、1种苯类、8种酸脂类、2种胺类、1种杂环类和1种烯烃类。粳糯糜子总香气成分的主成分分析结果中,糯性糜子很好的聚为一类。此外,挥发性物质含量与直链淀粉和脂肪酸组分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4)粳糯糜子蒸煮过程中,糯性糜子更容易被糊化(完全糊化时间:糯性糜子20min,粳性糜子25 min),但粳性糜子变形更大且一致性较差。粳糯糜子均由籽粒边缘部位开始,向中部和心部逐渐糊化。完全糊化后,糯性糜子籽粒微观结构呈分支状结构,而粳性糜子籽粒呈蜂窝状结构。随着蒸煮时间的延长,粳糯糜子的吸水率、膨胀体积、固形物和碘蓝值均逐渐增加。粳性糜子的吸水率、膨胀体积、米汤固形物和碘蓝值均高于糯性糜子。粳糯糜子的长程和短程有序结构均随着蒸煮逐渐被破坏,X-射线衍射(XRD)图谱表明,20°2θ处的直链淀粉-脂质复合物峰不断增强,最终形成典型的V型结构。随着蒸煮时间的增加,糜子粉的起始温度(To)、峰值温度(Tp)和终点温度(Tc)显着增加,而热焓值(ΔH)却显着降低,最终,分别在蒸煮20 min和25min时,粳糯糜子热特性吸收峰完全消失。此外,糜子粉的峰值黏度、谷值黏度、最终黏度和回生值在蒸煮过程中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5)粳糯糜子淀粉表观结构特征和理化特性差异显着,这也可能是导致粳糯糜子蒸煮食味品质差异的原因之一。在偏振光下,粳糯糜子淀粉具有典型的“马耳他十字”,扫描电镜结果可知,粳糯糜子淀粉颗粒呈规则的多边形和球形,且在几种杂粮淀粉中,其颗粒尺寸较小。粳糯糜子的结晶度分别为37.6%和38.4%,高于其他几种杂粮的结晶度。糯性糜子淀粉回生值低,表现出比较好的稳定性。此外,糯性糜子淀粉稳定性好,可作为冷冻食品添加剂或食品增稠剂,粳性糜子淀粉具有适当的回生速率和膨胀度,适合制作凉皮、粉丝等产品。(6)发芽是提高面粉营养与功能价值的一种简便有效方式。发芽显着降低了面粉的直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增加了面粉中的粗纤维、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α-淀粉酶和功能活性物质的含量。发芽增加了粳糯糜子粉的亮度(L*)、水溶性和膨胀度,降低了粳糯糜子的密度。在发芽过程中,部分淀粉被水解,转化为发芽所需要的能量,导致了粳糯糜子结晶结构部分被破坏,结晶度下降;To、Tp和Tc增加,ΔH降低;糊化黏度曲线的下降;储能模量和耗能模量的降低。此外,发芽导致了粳糯糜子淀粉体外消化率的降低和蛋白体外消化率的升高。在主成分分析中,粳糯糜子粉主要分布于成分2的负半轴,随着发芽时间的延长,粳糯糜子面粉逐渐向成分1的负半轴移动。
田蓉蓉[6](2020)在《欧洲地方种Bertone渗入系的构建及遗传分化性状分析》文中认为水稻属于世界三大主粮作物,在中国和世界各国都有较多人食用。本研究以日本的优质粳稻品种越光为母本,欧洲的地方种Bertone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以越光为轮回亲本,构建了高代回交群体(BC3),利用80对SSR引物来检测该群体的基因型,结合群体的农艺、产量相关性状评价,遗传分化性状的分析,初步完成了欧洲粳稻地方种Bertone渗入系的构建。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株高、穗长、茎基粗、剑叶长、剑叶宽、分蘖数、有效穗数、单穗产量和单株产量9个农艺、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发现,上述9个性状均呈连续性变异;单株产量与分蘖数、有效穗数和单穗产量均呈极显着正相关,与株高、茎基粗呈显着正相关;通过主成分分析将9个性状转换为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8.98%;通径分析发现单穗产量对单株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遗传方差分析发现不同性状的遗传方差分量组成差异很大,且不同分量占总方差的比例也不同,显性与环境互作方差是回交群体中主要的遗传方差来源。2、对BC3F1群体的茎节色、颖壳尖色、落粒性、芒性、芒色、芒分布等遗传分化性状进行分析,发现BC3F1群体中只出现了 3个紫茎节家系,其余260株均表现为绿茎节色;BC3F1群体的黄色颖壳尖色与紫色颖壳尖色的比例为3:1,在BC3F2部分家系的颖壳尖色出现了1:2:1(红色颖间:紫色颖间:白色颖尖)的比例;BC3F1群体中难落粒与落粒家系比例为15:1,在BC3F2群体中比例无明显规律;两亲本均表现出无芒的性状,而BC3F1群体中出现了芒的分离,且有芒和无芒的个体比例为7:9,说明芒性的有无可能受到多对基因控制且存在芒的抑制基因;芒色出现紫色和白色两类,比例为1:15;BC3F1群体中有芒个体均较少。3、对1545对SSR引物进行亲本间多态性筛选,共获得扩增效果良好,在“Bertone”和“越光”两亲本之间表现为共显性的多态性SSR引物80对,以“Bertone/越光”的回交后代BC3F1群体为作图群体,构建了 1张包含80个SSR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覆盖水稻全基因组1934.1 cM,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27.8 cM。4、通过3代回交,运用表型选择和分子标记选择相结合的方法,初步构建了 1套以越光为遗传背景,Bertone基因组覆盖率大约90%的渗入系,该渗入系由256个家系组成,纯合渗入片段分布范围为0个~21个,每个渗入系的平均纯合渗入片段数为3.18个,其中127个家系仅有0~2个纯合渗入片段。各家系渗入片段占基因组比例的分布范围为3.75%~46.25%,平均值为19.81%。
杨宇尘[7](2019)在《不同生态区粳稻的花时对茉莉酸甲酯调控的响应及敏感性差异》文中认为籼稻和粳稻是亚洲栽培稻的两个亚种,籼粳亚种间杂交可产生强大的杂种优势,因此,众多育种工作者将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直接利用视为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籼稻花时早,粳稻花时晚,籼粳亚种间花时不遇严重影响异交结实,导致亚种间杂交稻制种产量难以提高。前人研究表明茉莉酸甲酯(MeJA)对籼粳稻开花均有显着的促进效果,可使花时提前。为使籼粳亲本间花时相遇,MeJA只能施用于粳型亲本上,而粳稻类型多种多样,来自不同生态区的粳稻材料对MeJA调控的响应和敏感性是否有差异?这方面的研究报道极少。本试验以来自不同生态区的35份粳稻品种为试材,研究不同浓度MeJA调控不同生态区粳稻花时性状的效果及其对株型、产量、米质等农艺性状的影响,为利用MeJA调控杂交亲本的花时,提高亚种间杂交稻的制种产量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MeJA对不同生态区的粳稻花时性状均有显着的促进效应。与对照相比,处理后第一天,不同浓度MeJA处理下粳稻开花时间均显着提前,且随着MeJA浓度的升高,粳稻始花时、盛花时、终花时均显着提前,始-盛持续时间、始-终持续时间均显着缩短,效应大小与浓度呈正相关。与对照相比,盛-终持续时间也显着缩短,但效应大小与浓度呈负相关。2.不同生态区粳稻品种对MeJA调控的敏感性不同,其中辽宁稻区粳稻品种的花时性状对MeJA的调控最为敏感,黑龙江稻区第三积温带的粳稻品种花时性状对MeJA的调控最为迟钝。这可能与辽宁稻区开展籼粳稻杂交育种较早,育成品种中含籼性成分多,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地处寒地,粳性成分多有利于提高抗寒性有关。3.喷施MeJA对不同生态区的粳稻株型性状有显着影响。株高、颈穗弯曲度随着MeJA浓度的升高而下降,各浓度处理与对照相比均差异显着;剑叶长、倒二叶长随MeJA浓度的升高而增加。4.喷施MeJA可显着降低粳稻产量,且浓度越大,降低程度越明显。MeJA对产量结构中的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没有显着影响,但对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显着,尤其一次枝梗结实率、二次枝梗结实率均随MeJA浓度的升高极显着下降,可以推断,喷施MeJA后,结实率与千粒重的显着下降是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5.喷施MeJA可显着降低粳稻品质。与对照相比,不同浓度MeJA处理下精米率、整精米率均显着下降,且浓度越大,降低程度越明显。喷施MeJA对垩白粒率、垩白度影响未达显着水平。蛋白质含量随MeJA喷施浓度升高而提高,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值随MeJA浓度升高而下降。6.MeJA在籼粳杂交稻上的应用,应坚持培育“籼不粳恢”的原则,这样可以将MeJA应用于仅提供花粉的粳型恢复系上,减少对籼型不育系上杂交种产量和米质的不利影响;在保证花时相遇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MeJA浓度,以节约成本,减少杂交亲本产量、米质上的损失。
杨治伟[8](2019)在《宁夏粳稻种质资源锌、铁含量的关联分析及地方品种籽粒锌含量的QTL定位》文中提出水稻是世界上一半人口的主要粮食来源,也是生物强化微量元素的主要谷类作物之一。锌、铁在动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和代谢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特别是以稻米为主粮的国家,人体中锌、铁缺乏比较常见。因此通过生物强化改善人体中的锌、铁缺乏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通过对控制水稻籽粒锌、铁含量QTL位点进行关联分析和连锁分析,旨在为通过分子育种手段提高水稻籽粒锌、铁含量提供理论支持,奠定分子基础。本试验利用57对SSR标记对155份宁夏粳稻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籽粒锌、铁含量和粒型的相关性分析及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构建以富锌宁夏地方品种“杨和白皮稻”和低锌品种“宁粳35”的杂交后代F2群体,利用该群体构建连锁遗传图谱,采用区间作图法对籽粒锌含量进行QTL定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155份宁夏粳稻种质资源籽粒锌、铁含量间及与粒型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锌含量与铁含量间呈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锌含量与谷粒长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铁含量与谷粒长呈显着正相关关系;2、通过对155份宁夏粳稻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可将155份宁夏粳稻种质资源分为4个亚群;共检测到257个等位变异,其中有效等位变异位点有148个,平均每个位点检测到4.51个等位变异,平均有效等位基因位点数为2.60,每个位点的等位变异数不等,变幅为2~10个。3、通过关联分析发现,与籽粒锌含量显着关联的位点有3个,分别为RM5461-4、RM5647-2、RM7356-1,表型贡献率分别为7.59%、5.89%、4.72%,增加表型效应最大的等位变异是RM5647-2,载体品种为长粒-5;与籽粒铁含量显着关联的位点有20个,表型贡献率介于2.56%~7.33%之间,表型贡献率最高的等位变异是RM3600-1,增加表型效应最大的等位变异是12-3,载体品种是粮香5号。4、通过对F2群体籽粒锌含量的QTL检测,共得到8个QTL位点,分布在水稻第3、7、8号染色体上,贡献率分布范围为4%~8%;其中,位于第7号染色体上的qZn-7-3贡献率最高,为8%,加性效应1.16mg/kg。
田玲[9](2019)在《水稻籽粒γ-氨基丁酸含量QTL位点qGABA8的精细定位及基因候选》文中指出水稻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研究发现,部分稻米中富含一种功能性营养成分—γ-氨基丁酸(GABA),然而,目前对于作物中γ-氨基丁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理特性和代谢合成方面,对作物籽粒γ-氨基丁酸含量的遗传规律研究极少。因此,充分发掘富γ-氨基丁酸水稻种质资源,研究其遗传规律,不仅对培育富γ-氨基丁酸水稻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为作物中γ-氨基丁酸含量的遗传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Y-氨基丁酸含量低的宁农黑粳为母本与γ-氨基丁酸含量高的高粱稻-1为父本杂交,获得杂交F1,自交后获得F2及F2:3家系。以6162个F2及F2:3家系单株组成的精细定位群体为试验材料,以初级定位结果RM342和RM515为上下游侧翼标记,开发新的标记,将水稻籽粒γ-氨基丁酸含量QTL位点qGABA8精细定位在RM342和G121之间大约183Kb的范围内,根据水稻基因组注释,发现该区间内存在29个预测基因。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利用水稻籽粒γ-氨基丁酸含量QTL初定位结果中3个贡献率高的SSR标记对216个单株组成的F2群体进行基因型分型,分析主效QTL位点及位点的作用效果,确定以第8号染色体上的位点qGABA8为主效QTL位点,获得用于交换株筛选的最佳基因型是HBA或BHA。2.利用侧翼标记逼近法,以与目标基因紧密连锁的上、下游标记RM342和RM515为侧翼标记,设计了 102对InDel标记,共筛选出11对多态性标记,其中位于RM342和RM515之间的G56与G58标记对初定位遗传图谱进行进一步加密;以宁农黑粳/高粱稻-1杂交F2及F2:3家系4350个单株组成的群体为试验材料,通过分子标记进行重组个体筛选,以获得目标区段为杂合且具有高粱稻-1遗传背景的材料,共获得定位区间内发生遗传重组的交换单株151个,将水稻籽粒γ-氨基丁酸含量QTL qGABA8次级定位在标记RM342与G56之间大约235Kb的范围内。3.以次级定位筛选到的151株交换株及其85个F2交换株衍生出的F2:3家系1020株,66个F2:3交换株衍生出的F3:4家系792株单株为试验材料,共1963株;利用次级定位中与目标基因紧密连锁的RM342与G56为上下游标记,在次级定位区间设计了 30对InDel标记,其中有1对多态性标记(G121);利用侧翼标记逼近法,进行交换株筛选,最终,在RM342与G121内筛选到53株交换株,结合交换单株表型进行分析,将qGABA8精细定位在RM342与G121标记183Kb区间内。4.结合qGABA8精细定位区间,发现该区间有29个基因,对这29个基因分别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其中有2个未知功能基因,有27个基因编码已知结构域蛋白。在27个已知的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中,有3个基因与逆转录病毒GAG蛋白有关,表明在该区间存在一个编码病毒受体蛋白家族的基因簇;有21个基因与表达蛋白有关,在21个表达蛋白中,有6个基因,根据TMHMM和Signal PHMM推测,具有跨膜结构域或信号肽,说明有可能为蛋白激酶,也有可能为转录因子,因此可能在水稻生命活动中起作用。还有3个基因有着不同的作用,LOCOs08g32280.1基因调节水稻根系全蛋白质组内上调和下调的蛋白质斑点;LOCOs08g32370.1基因是粘蛋白相关的表面蛋白;LOC Os08g32500.;基因中 nucleobase-ascorbatetransporter(NAT)是高度疏水的蛋白质,在拟南芥和水稻基因组中发现了相似数量的基因。
部丽群[10](2018)在《新疆和其他地区外引水稻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指出水稻是世界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深度发掘和利用优异基因并应用于亲本的选择,对水稻新品种选育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32个农艺性状结合60对SSR引物,对358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下简称新疆)和其他地区、国家(以下简称其他地区)外引水稻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旨在分析不同来源种质资源的分化程度。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358份水稻种质资源的16个数量性状中,不同性状变异系数的变幅在6.82%-32.22%之间,最小的是谷粒宽,变异系数为6.82%,最大的是二次枝梗数,变异系数为32.22%。新疆种质资源质量性状的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51,数量性状的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95;其他地区水稻种质资源质量性状的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40,数量性状的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2.02。说明新疆水稻种质资源的质量性状更丰富,而其他地区水稻种质资源的数量性状差异更大。通过主成分分析,可分别将新疆水稻种质资源和其他地区种质资源的16个数量性状转换为5个主成分,提供的信息量分别占总信息量的84.66%(新疆)和84.60%(其他地区)。2、利用UPGMA法对表型数据进行了聚类分析,可将全部资源划分为5类,第1类群包含201份材料,其中新疆材料65份,为多粒的品种;第2类群包含5份材料,为高杆、大穗,但结实率较低的品种:第3类群有32份材料,都为着粒密度较稀,穗粒数较少的品种:第4类群包含118份材料,其中新疆材料占36份,本类群的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少于全部材料平均值但高于第三类群平均值;第5类群只包含2个品种,与其他资源相比分化程度较深,有很大遗传差异。3、采用60对SSR引物对358份水稻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出263个等位基因,变异范围在2-9之间,平均每个标记4.38个,其中RM1306最多,第10条染色体上检测到的平均等位基因数最多,为5.60个。有效等位基因数变幅为1.02-4.67,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08,RM1182最少,RM23823最多。Shannon指数变幅在0.40-1.69之间,平均为0.81,RM333的Shannon指数最高,为1.65,RM23823和RM1306也高于1.5。表明RM23823、RM333和RM1306能很好的反映参试品种间的差异性,适合遗传多样性研究。4、利用SSR分子检测的数据对全部材料进行了群体结构分析,能明确划分类别的材料共336份,可分为3个类群。第一个类群包含74份材料,占全体材料的20.67%,其中新疆材料14份,占新疆总资源的13.21%。第二个类群共包含90份材料,占全体材料的25.14%,其中新疆材料30份,占新疆材料的28.57%。第三个类群共包含165份材料,占全体材料的46.09%,其中新疆材料55份,占新疆材料的52.38%。不能明确划分类别的有22份,占全体材料的6.15%,其中新疆材料6份,占新疆材料的5.71%。5、新疆水稻种质资源和其他地区之间有一定的遗传差异,在育种工作中可挖掘不同地区资源的有利基因,增加遗传多样性。
二、宁夏水稻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宁夏水稻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251份小麦种质资源的主要农艺与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农艺性状测定 |
1.3 品质性状测定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小麦种质资源农艺和品质性状变异及相关分析 |
2.1.1 农艺和品质性状的变异分析结果 |
2.1.2 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结果 |
2.1.3 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结果 |
2.2 小麦种质资源农艺和品质性状的聚类分析结果 |
2.3 基于隶属函数值的小麦种质资源评价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2)粳稻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抗稻瘟病分子辅助育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抗稻瘟病研究进展 |
1.1.1 水稻稻瘟病的危害及防治 |
1.1.2 抗稻瘟病基因研究 |
1.1.2.1 抗稻瘟病基因定位研究 |
1.1.2.2 抗稻瘟病基因的克隆 |
1.2 水稻遗传多样性研究 |
1.2.1 水稻表型遗传多样性研究 |
1.2.2 水稻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研究 |
1.3 水稻分子育种 |
1.3.1 水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
1.3.1.1 水稻抗病基因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应用 |
1.3.1.2 水稻恢复基因在水稻育种应用 |
1.3.2 水稻转基因技术应用 |
1.3.3 抗稻瘟病基因的分子育种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5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粳稻材料 |
2.1.2 引物和试剂 |
2.2 田间试验 |
2.2.1 水稻种植的田间试验规划 |
2.2.2 栽培及田间管理 |
2.2.3 田间性状的测定 |
2.3 基因组DNA的提取 |
2.3.1 叶片采集 |
2.3.2 改良SDS法基因组DNA的提取 |
2.3.3 DNA浓度检测 |
2.3.4 SSR-PCR扩增 |
2.3.5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粳稻品种抗稻瘟病等基因的SSR分子检测 |
3.1.1 粳稻品种20 个抗稻瘟病等基因SSR分子检测 |
3.1.2 20个抗稻瘟病等基因在粳稻中的分布情况 |
3.1.3 20个抗稻瘟病等基因的频率分析 |
3.2 粳稻遗传多样性分析 |
3.2.1 粳稻SSR分子标记聚类分析 |
3.2.1.1 21对SSR标记的多样性分析 |
3.2.1.2 粳稻分子聚类分析 |
3.2.2 粳稻表型性状聚类分析 |
3.2.2.1 5个表型性状聚类分析 |
3.2.2.2 粳稻自然群体表型性状统计分析 |
3.2.2.3 粳稻表型性状聚类分析 |
3.2.3 水稻抗稻瘟病基因的聚合 |
3.2.3.1 5个恢复系品种的抗病性改良 |
3.2.3.2 F3 群体的4 个表型性状分析 |
3.2.3.3 F3 群体的pita、pib、pi5 基因检测 |
3.2.3.4 抗稻瘟病基因、恢复基因、品质性状基因的聚合育种 |
第四章 讨论 |
4.1 抗病基因育种分析 |
4.2 遗传多样性分析 |
4.3 粳稻遗传多样性和稻瘟病抗性育种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环境对不同地区育成粳稻品种产量结构、穗部性状及米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我国水稻生产概况 |
1.2 我国南北方水稻种植差异 |
1.3 环境对水稻生长发育以及产量、米质性状的影响 |
1.3.1 环境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
1.3.2 环境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1.3.3 环境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地点环境概况 |
2.3 试验设计与方法 |
2.3.1 环境对水稻生长发育以及产量、米质性状影响 |
2.3.2 不同地区育成的粳稻品种生长发育特点分析 |
2.3.3 统计分析方法 |
3.结果与分析 |
3.1 环境对不同地区育成粳稻品种产量以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
3.1.1 环境对不同地区育成粳稻品种产量的影响 |
3.1.2 环境对不同地区育成粳稻品种有效穗数的影响 |
3.1.3 环境对不同地区育成粳稻品种穗粒数的影响 |
3.1.4 环境对不同地区育成粳稻品种结实率的影响 |
3.1.5 环境对不同地区育成粳稻品种千粒重的影响 |
3.2 环境对不同地区育成粳稻品种穗部性状的影响 |
3.2.1 环境对不同地区育成粳稻品种穗长的影响 |
3.2.2 环境对不同地区育成粳稻品种一次枝梗结实率的影响 |
3.2.3 环境对不同地区育成粳稻品种二次枝梗结实率的影响 |
3.2.4 环境对不同地区育成粳稻品种一次枝梗千粒重的影响 |
3.2.5 环境对不同地区育成粳稻品种二次枝梗千粒重的影响 |
3.2.6 环境对不同地区育成粳稻品种一次枝梗数的影响 |
3.2.7 环境对不同地区育成粳稻品种二次枝梗数的影响 |
3.2.8 环境对不同地区育成粳稻品种着粒密度的影响 |
3.3 环境对不同地区育成粳稻品种稻米品质的影响 |
3.3.1 环境对不同地区育成粳稻品种糙米率的影响 |
3.3.2 环境对不同地区育成粳稻品种精米率的影响 |
3.3.3 环境对不同地区育成粳稻品种整精米率的影响 |
3.3.4 环境对不同地区育成粳稻品种垩白粒率的影响 |
3.3.5 环境对不同地区育成粳稻品种垩白度的影响 |
3.3.6 环境对不同地区育成粳稻品种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3.3.7 环境对不同地区育成粳稻品种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 |
3.3.8 环境对不同地区育成粳稻品种水分含量的影响 |
3.3.9 环境对不同地区育成粳稻品种大米食味值的影响 |
3.3.10 环境对不同地区育成粳稻品种米饭外观的影响 |
3.3.11 环境对不同地区育成粳稻品种米饭硬度的影响 |
3.3.12 环境对不同地区育成粳稻品种米饭黏度的影响 |
3.3.13 环境对不同地区育成粳稻品种米饭平衡度的影响 |
3.3.14 环境对不同地区育成粳稻品种米饭蒸煮食味的影响 |
3.4 不同地区育成粳稻品种产量性状、穗部性状与米质的关系 |
3.4.1 不同地区育成粳稻品种产量及产量结构与米质的关系 |
3.4.2 不同地区育成粳稻品种在各试点穗部性状与米质的相关分析 |
3.5 不同地区育成粳稻品种生长发育的特点分析 |
3.5.1 不同地区育成粳稻品种叶龄增长动态的差异 |
3.5.2 不同地区育成粳稻品种分蘖动态的差异 |
3.5.3 不同地区育成粳稻品种颖花数的差异 |
3.5.4 不同地区育成粳稻品种叶面积指数的差异 |
3.5.5 不同地区育成粳稻品种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差异 |
4.讨论与结论 |
4.1 环境对不同地区育成粳稻品种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
4.2 环境对不同地区育成粳稻品种穗部性状的影响 |
4.3 环境对不同地区育成粳稻品种稻米品质的影响 |
4.4 不同地区育成粳稻品种生长发育特点分析 |
4.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及其评价指标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进展 |
2.1 国内外水稻生产概况 |
2.2 优质高效粳稻品种选育与生产现状 |
2.3 遗传因素对水稻品质与产量的影响 |
2.4 环境因素对品质与产量的影响 |
2.5 影响稻米食味品质的理化指标 |
2.6 综合评价方法 |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3.1 目的意义 |
3.2 主要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淮北沿淮地区(淮安)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品质与产量的差异 |
0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项目 |
1.3.1 水稻的主要生育期 |
1.3.2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
1.3.3 稻米主要品质指标测定 |
1.3.4 稻米RVA谱特征值 |
1.3.5 稻米食味品质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生育期差异 |
2.2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品质的差异 |
2.2.1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加工品质的差异 |
2.2.2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粒型与外观品质的差异 |
2.2.3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RVA谱特征值的差异 |
2.2.4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营养与食味品质的差异 |
2.3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产量及氮肥与温光利用率的差异 |
3 讨论 |
3.1 淮安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生育期的筛选 |
3.2 淮安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品质与产量的差异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淮北中部地区(宿迁)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品质与产量的差异 |
0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项目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生育期差异 |
2.2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品质的差异 |
2.3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差异 |
3 讨论 |
3.1 宿迁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生育期的筛选 |
3.2 宿迁不同类型粳稻品质与产量的差异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淮北沿海地区(黄海农场)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品质与产量的差异 |
0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项目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生育期差异 |
2.2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品质的差异 |
2.3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 |
3 讨论 |
3.1 黄海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生育期的筛选 |
3.2 黄海高产优质粳稻品种筛选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陇海线地区(东海)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品质与产量的差异 |
0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项目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生育期差异 |
2.2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品质的差异 |
2.2.1 不同类型粳稻加工品质差异 |
2.2.2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粒型与外观品质的差异 |
2.2.3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稻米RVA谱特征值的差异 |
2.2.4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营养与食味品质的差异 |
2.3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 |
3 讨论 |
3.1 东海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生育期的筛选 |
3.2 东海不同类型粳稻品质与产量的影响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
0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方法 |
2.1.1 加工与外观品质筛选方法 |
2.1.2 食味品质筛选方法 |
2.1.2.1 稻米食味品质综合评价方法的构建 |
2.1.2.2 稻米食味品质综合评价方法比较 |
2.1.2.3 食味品质评价指标筛选 |
2.1.3 局效梗稻品种筛选 |
2.1.4 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方法与步骤 |
2.2 淮安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 |
2.3 宿迁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 |
2.4 黄海优质高效品种筛选 |
2.5 东海优质高效品种筛选 |
2.6 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区域适应性 |
2.7 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方法及评价指标体系 |
3 讨论 |
3.1 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 |
3.2 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区域适应性 |
3.3 不同评价方法在食味品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1 结论 |
1.1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在淮北地区品质与产量差异 |
1.2 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方法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
1.3 适宜淮北地区种植的优质高效粳稻品种 |
1.4 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区域适应性 |
2 创新点 |
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5)粳糯糜子品种品质评价与蒸煮食味品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糜子产业发展现状 |
1.1.1 糜子起源与分类 |
1.1.2 糜子遗传资源研究与利用 |
1.2 糜子综合品质特性 |
1.2.1 外观品质 |
1.2.2 营养品质 |
1.2.3 加工品质 |
1.2.4 常见糜子食品及产品 |
1.3 谷物品质研究进展 |
1.4 淀粉结构及特性 |
1.4.1 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结构 |
1.4.2 糜子淀粉研究进展 |
1.5 谷物中淀粉与品质关系研究 |
1.6 本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1.6.1 目的意义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1.7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于核心种质资源及糜子主栽品种农艺、产量及品质性状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仪器与设备 |
2.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
2.1.3 农艺、产量及品质性状鉴定与评价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糜子核心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相关性分析及评价 |
2.2.2 糜子主栽品种综合评价 |
2.3 讨论 |
2.3.1 糜子资源多样性分析与评价 |
2.3.2 各性状之间相关性分析 |
2.3.3 糜子育种改良前景展望 |
2.4 小结 |
第三章 粳糯糜子蒸煮食味品质特性综合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仪器与设备 |
3.1.3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籽粒外观品质 |
3.2.2 营养品质 |
3.2.3 糊化特性 |
3.2.4 蒸煮品质 |
3.2.5 蒸煮后糜子的淀粉体外消化特性 |
3.2.6 食味品质研究 |
3.3 讨论 |
3.3.1 糜子籽粒外观品质 |
3.3.2 糜子的营养品质 |
3.3.3 糜子的糊化特性 |
3.3.4 蒸煮食味品质 |
3.3.5 蒸煮后糜子的淀粉体外消化率 |
3.3.6 糜子的挥发性物质 |
3.4 小结 |
第四章 粳糯糜子蒸煮食味品质形成规律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仪器与设备 |
4.1.3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蒸煮过程中糜子籽粒形态变化 |
4.2.2 蒸煮过程中糜子籽粒蒸煮特性的变化 |
4.2.3 化学组分 |
4.2.4 蒸煮过程中糜子籽粒及糜子粉的显微结构观察 |
4.2.5 结晶结构和有序结构 |
4.2.6 蒸煮过程中粳糯糜子粉的热特性 |
4.2.7 蒸煮过程中粳糯糜子粉的糊化特性 |
4.3 讨论 |
4.3.1 粳糯糜子蒸煮过程中形态及剖面结构的变化 |
4.3.2 粳糯糜子蒸煮过程中淀粉结构的变化 |
4.3.3 粳糯糜子蒸煮过程中热特性及糊化特性的变化 |
4.4 小结 |
第五章 粳糯糜子蒸煮食味品质与淀粉理化特性的关联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仪器与设备 |
5.1.3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化学组分分析 |
5.2.2 淀粉颗粒的形态特征 |
5.2.3 淀粉颗粒大小分布情况 |
5.2.4 淀粉的分支度及分子量分析 |
5.2.5 支链淀粉的链长分布 |
5.2.6 X-射线衍射分析 |
5.2.7 淀粉糊理化特性 |
5.2.8 淀粉糊化特性 |
5.2.9 淀粉热焓特性 |
5.2.10 主成分分析及相关性分析 |
5.3 讨论 |
5.3.1 淀粉的组成与结构 |
5.3.2 淀粉颗粒形态分析 |
5.3.3 糜子淀粉结构及理化特性与谷物品质相关性 |
5.4 小结 |
第六章 粳糯糜子芽粉营养、理化及消化特性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试验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营养品质 |
6.2.2 α-淀粉酶和生物活性成分 |
6.2.3 理化特性 |
6.2.4 结晶结构 |
6.2.5 热特性 |
6.2.6 糊化特性 |
6.2.7 流变学特性 |
6.2.8 消化特性 |
6.2.9 主成分及相关性分析 |
6.3 讨论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1.1 基于核心种质资源及主栽糜子品种农艺、产量及品质性状分析 |
7.1.2 粳糯糜子蒸煮食味品质特性综合分析 |
7.1.3 粳糯糜子蒸煮食味品质形成规律研究 |
7.1.4 粳糯糜子蒸煮食味品质与淀粉理化特性的关联 |
7.1.5 粳糯糜子芽粉营养、理化及消化特性研究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欧洲地方种Bertone渗入系的构建及遗传分化性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渗入系的构建与应用 |
1.1.1 渗入系构建方法 |
1.1.2 渗入系在育种中的应用 |
1.1.3 渗入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1.1.4 渗入系在QTL定位中的应用 |
1.2 数量性状位点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us)分析 |
1.2.1 分子标记的开发与利用 |
1.2.2 QTL作图群体 |
1.2.3 水稻分子遗传图谱 |
1.2.4 QTL定位原理及方法 |
1.2.5 水稻QTL定位研究进展 |
1.2.6 水稻QTL克隆研究进展 |
1.2.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回交群体农艺、产量相关性状评价和遗传效应分析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及表型鉴定 |
2.1.3 数据处理 |
2.2 结果和分析 |
2.2.1 亲本及回交群体农艺和产量相关性状表现 |
2.2.2 农艺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2.2.3 BC_3F_2农艺、产量相关性状主成分分析 |
2.2.4 单株产量的逐步线性回归分析 |
2.2.5 BC_3F_2农艺、产量相关性状的通径分析 |
2.2.6 农艺与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
2.3 讨论 |
2.3.1 水稻农艺与产量性状的遗传变异和遗传力分析 |
2.3.2 水稻农艺与产量性状的多元统计学评价 |
2.3.4 水稻农艺与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及育种策略 |
第三章 欧洲地方种Bertone回交渗入系的遗传分化性状分析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试验材料田间种植 |
3.1.2 表型鉴定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亲本间遗传分化性状的比较 |
3.2.2 遗传分化性状的遗传学分析 |
3.3 讨论 |
第四章 欧洲地方种Bertone渗入系的构建及其初步分析 |
4.1 群体的构建 |
4.2 DNA的提取与检测 |
4.2.1 DNA的提取 |
4.2.2 DNA质量检测 |
4.3 SSR分子标记检测 |
4.3.1 SSR引物的来源及InDel引物的设计 |
4.3.2 PCR反应体系及扩增 |
4.3.3 凝胶电泳检测 |
4.4 数据处理 |
4.4.1 基因型数据处理 |
4.4.2 群体连锁遗传距离的计算 |
4.4.3 Bertone片段渗入比例分析 |
4.5 结果与分析 |
4.5.1 亲本间引物多态性分析 |
4.5.2 遗传连锁遗传图谱构建 |
4.5.3 Bertone渗入片段占基因组的比例 |
4.5.4 渗入系片段的数目和渗入片段的大小 |
4.5.5 Bertone渗入系全基因组图示基因型 |
4.6 讨论 |
4.6.1 构建渗入系的亲本选配 |
4.6.2 渗入系在育种实践中的应用 |
4.6.3 水稻优良地方品种的发掘与利用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图1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不同生态区粳稻的花时对茉莉酸甲酯调控的响应及敏感性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水稻花时的定义 |
1.1.2 花时性状的调查方法 |
1.2 水稻花时性状的研究进展 |
1.2.1 花时性状的影响因素 |
1.2.1.1 自身遗传背景差异 |
1.2.1.2 外界环境因素 |
1.2.2 花时性状的调控方法 |
1.2.3 花时性状的遗传基础 |
1.3 MeJA的发现及其生理作用 |
1.3.1 MeJA的发现历史 |
1.3.2 MeJA的生理作用 |
1.3.3 MeJA调控花时性状的效果 |
1.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3 调查指标与测量方法 |
2.3.1 花时性状 |
2.3.2 株型性状 |
2.3.3 产量性状和穗部性状 |
2.3.4 稻米品质性状 |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生态区粳稻抽穗开花期及田间天气记载 |
3.2 MeJA对不同生态区粳稻花时性状的调控效果 |
3.2.1 不同生态区粳稻间花时性状对MeJA的响应 |
3.2.2 同一生态区内各粳稻品种花时性状的差异 |
3.2.3 各粳稻品种在不同浓度MeJA处理下花时性状的调节效果 |
3.2.4 各粳稻间花时对MeJA调控响应的敏感性差异 |
3.3 MeJA对粳稻株型性状的影响 |
3.4 MeJA对粳稻产量性状的影响 |
3.5 MeJA对粳稻穗部性状的影响 |
3.6 MeJA对粳稻稻米品质性状的影响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4.2.1 应用MeJA调控粳稻花时的利与弊 |
4.2.2 MeJA在水稻杂交制种上的应用前景 |
4.2.3 本试验的局限性及下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
(8)宁夏粳稻种质资源锌、铁含量的关联分析及地方品种籽粒锌含量的QTL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矿质元素锌、铁的生理作用 |
1.1.1 锌、铁在植物体中的作用 |
1.1.2 锌、铁与人体健康 |
1.2 矿质元素锌、铁的遗传研究 |
1.2.1 锌、铁在水稻中的含量及分布 |
1.2.2 作物中微量元素的相关性 |
1.2.3 锌、铁在水稻中的积累机制 |
1.2.4 生物强化 |
1.3 关联分析 |
1.4 基于连锁分析的QTL定位 |
1.4.1 QTL定位的原理原理及方法 |
1.4.2 常用作图群体 |
1.4.3 构建图谱的分子标记 |
1.5 水稻中锌、铁含量QTL的研究进展 |
1.6 本试验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宁夏粳稻种质资源籽粒锌、铁含量及与粒型的相关分析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主要仪器及试剂 |
2.2.2 粒型性状的测定 |
2.2.3 籽粒锌、铁含量的测定 |
2.3 数据处理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宁夏粳稻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分析 |
2.4.2 粳稻籽粒锌、铁含量间及与粒型的相关性分析 |
第三章 宁夏粳稻种质资源籽粒锌、铁含量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2.1 试验仪器及试剂 |
3.2.2 籽粒锌、铁含量测定方法 |
3.2.3 DNA的提取及SSR分子标记检测 |
3.3 数据统计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 |
3.4.2 群体结构分析 |
3.4.3 锌含量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 |
3.4.4 铁含量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 |
第四章 宁夏水稻地方品种籽粒锌含量的QTL定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数据分析及图谱构建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F_2群体及亲本锌含量的变异 |
4.3.2 亲本间多态性引物筛选 |
4.3.3 SSR引物在F_2群体中的分离 |
4.3.4 F_2群体SSR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
4.3.5 水稻籽粒锌含量的QTL定位 |
第五章 讨论 |
5.1 AAS法测定矿质元素含量 |
5.2 微量元素锌、铁与其它表型的相关性 |
5.3 水稻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
5.4 水稻籽粒中锌、铁含量的遗传分析 |
5.5 锌、铁含量的关联分析 |
5.6 水稻籽粒锌含量的QTL比较 |
5.7 SSR标记遗传图谱的优化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水稻籽粒γ-氨基丁酸含量QTL位点qGABA8的精细定位及基因候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γ-氨基丁酸研究概述 |
1.2.1 γ-氨基丁酸在动植物中的分布 |
1.2.2 植物γ-氨基丁酸的形成机理 |
1.2.3 γ-氨基丁酸在动植物中的富集方法 |
1.2.4 γ-氨基丁酸在植物中的作用 |
1.2.5 γ-氨基丁酸在人体中的作用 |
1.2.6 水稻糙米γ-氨基丁酸含量不同测定方法的比较 |
1.2.7 作物中影响γ-氨基丁酸含量的因素 |
1.3 作物QTL定位研究 |
1.3.1 QTL定位的原理 |
1.3.2 QTL定位常用DNA分子标记 |
1.3.3 QTL初级作图群体及初级定位 |
1.3.4 QTL精细定位作图群体及精细定位 |
1.3.5 QTL定位分析方法 |
1.3.6 作物中部分已克隆QTL精细定位研究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水稻籽粒γ-氨基丁酸含量主效QTL位点的基因型分析 |
2.1 试验材料 |
2.2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主效QTL位点的确定 |
2.3.2 以第9号染色体RM3600为主进行分析 |
2.3.3 F_2群体在两个主要QTL位点的基因型分型分析 |
第三章 水稻籽粒γ-氨基丁酸含量QTL位点qGABA8的次级定位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2.1 DNA提取及质量检测 |
3.2.1.1 主要试剂及其配制 |
3.2.1.2 DNA的提取 |
3.2.2 SSR分子标记检测 |
3.2.3 表型测定 |
3.2.4 InDel引物的开发、合成及筛选 |
3.2.5 重组交换单株的筛选 |
3.3 数据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亲本间InDel标记的多态性筛选 |
3.4.2 重组交换单株筛选结果 |
3.4.3 水稻籽粒γ-氨基丁酸含量QTL位点qGABA8的次级定位及构建加密连锁图谱 |
第四章 水稻籽粒γ-氨基丁酸含量QTL位点qGABA8的精细定位及基因候选 |
4.1 试验材料 |
4.2 试验方法 |
4.3 数据分析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亲本间InDel标记的多态性筛选 |
4.4.2 重组交换单株筛选结果 |
4.4.3 构建精细加密遗传图谱 |
4.4.4 水稻籽粒γ-氨基丁酸含量qGABA8基因的QTL精细定位 |
4.4.5 基因候选 |
第五章 讨论 |
5.1 水稻籽粒γ-氨基丁酸含量的测定方法比较 |
5.2 作物数量性状QTL定位的作图方法的比较分析 |
5.3 分子标记及群体对QTL定位的影响 |
5.4 水稻籽粒γ-氨基丁酸含量主效QTL qGABA8的精细定位 |
5.5 候选基因分析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读研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10)新疆和其他地区外引水稻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水稻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
1.2 水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意义 |
1.3 水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因素 |
1.4 水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
1.4.1 形态学标记(Morphological markers) |
1.4.2 细胞学标记(Cytological markers) |
1.4.3 生化标记(Biochemical markers) |
1.4.4 分子标记(Molecular markers) |
1.5 新疆和其他地区水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
1.5.1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5.2 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 |
1.5.3 基因型遗传多样性 |
第二章 新疆和其他地区水稻种质资源表型遗传多样性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1.3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新疆和其他地区水稻种质资源不同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 |
2.2.2 新疆和其他地区水稻种质资源不同数置性状的遗传多样性 |
2.2.3 新疆和其他地区水稻种质资源主成分分析 |
2.2.4 新疆和其他地区水稻种质资源聚类分析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新疆和其他地区水稻种质资源基因型遗传多样性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主要生化试剂及其配制 |
3.1.3 主要仪器和耗材 |
3.1.4 水稻基因组DNA提取和SSR引物筛选 |
3.1.5 PCk扩増及电泳过程 |
3.1.6 数据统计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
3.2.2 新疆水稻种质资源的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
3.2.3 其他地区水稻种质资源的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
3.2.4 聚类结果的分析 |
3.2.5 群体结构分析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宁夏水稻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251份小麦种质资源的主要农艺与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J]. 许娜丽,王新华,马冬花,杨杰,李清峰,刘凤楼,刘彩霞,刘根红,张晓岗,王掌军. 南方农业学报, 2021
- [2]粳稻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抗稻瘟病分子辅助育种[D]. 王东元. 天津农学院, 2020(07)
- [3]环境对不同地区育成粳稻品种产量结构、穗部性状及米质的影响[D]. 汪磊.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4]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及其评价指标体系[D]. 卞金龙. 扬州大学, 2020
- [5]粳糯糜子品种品质评价与蒸煮食味品质特性研究[D]. 杨清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6]欧洲地方种Bertone渗入系的构建及遗传分化性状分析[D]. 田蓉蓉. 宁夏大学, 2020(03)
- [7]不同生态区粳稻的花时对茉莉酸甲酯调控的响应及敏感性差异[D]. 杨宇尘.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2)
- [8]宁夏粳稻种质资源锌、铁含量的关联分析及地方品种籽粒锌含量的QTL定位[D]. 杨治伟. 宁夏大学, 2019(02)
- [9]水稻籽粒γ-氨基丁酸含量QTL位点qGABA8的精细定位及基因候选[D]. 田玲. 宁夏大学, 2019(02)
- [10]新疆和其他地区外引水稻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D]. 部丽群. 宁夏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