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确定位,制胜市场——虎标肾茶成功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曾建辉[1](2018)在《民国出版评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出版评论是出版业的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部分,是随着近现代新式出版技术的进步和出版业态的产生而出现的。民国是出版评论的发展繁荣期。西方科技的引进,以机械化、电气化为主要特征的先进的工艺技术代替了传统的印刷术,具有速度快、版料省、数量多、成本低、质量高等明显优势。官书局、教会书馆、民办印刷所等传播机构并起,特别是民营印刷企业的崛起与兴盛,互相之间为争夺市场和利润展开激烈的竞争,使出版业具有了浓重的产业化色彩。大中小书局、书馆、书店林立,各自有其读者对象,各自有目标和信念,各有其出版方针和出版方向,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征逐奔竞,复杂而紊乱。整个出版业呈高速发展态势,出版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在不断扩大。同时,政局不稳,军阀割据,出版法规朝令夕改,漏洞百出,令出版从业者无所适从;出版行业市场化、商业化不断加深,盗版、翻印、淫书泛滥等出版乱象甚嚣尘上。这种繁芜的出版现实不但为出版评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且构建起了新兴知识分子发表独立言论,探讨出版话题的公共平台。他们纷纷从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文艺学、经济学、教育学等角度,针对出版业出现的现象、问题、优点、缺陷、发展趋势等进行评判和议论。这些围绕出版活动展开的评论,具有问题意识,关注出版现实,视野开阔,基于出版又不止于出版,大大扩充了传统以出版物评论为主的出版评论的包容量、拓展了出版评论的覆盖面,推动着出版评论走向独立、自觉、理性和成熟。民国时期的出版评论实践,不仅是呈现了二十世纪前半期出版评论的历史发展演变,而且不同主体出版评论活动的具体运作展示了民国出版业的鲜活面貌和主要特征,组成了现代出版文化的一幅精彩画卷。本论文力图以文本资料为基础,以传播学相关理论构建框架,全面客观地对民国时期出版评论进行考察和分析。论文由六部分组成。绪论中阐述了民国出版评论研究的缘由和意义,梳理和检视了民国出版评论研究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一些不足,界定和厘清了论文所涉及的主要概念,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内容结构安排。第一章从纵向的维度考察了民国出版评论的历史演变,将民国时期的出版评论分为形成期(1912-1918)、发展期(1919-1937)、转折期(1938-1945)、异化期(1946-1949)四个阶段,对民国出版评论的发展变化做一个宏观的历时性的呈现;第二章是民国出版评论的主体、载体和文体。这是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和渠道因素,也是出版评论的外在形式要素。具体分析民国出版评论的不同职业或文化身份的作者群体及其特征,对出版评论载体和作为一种特殊载体形式的文体也进行了论述,反映出出版评论作为一种评论文体呈现出的多元丰富性;第三章、第四章分别从出版外生态、出版内生态视角对民国出版评论的主题和内容进行分析和论述。主要包括对出版自由的讨论、对出版业发展的监督或建议、对出版失范现象的批评、对出版物的评论和对出版业务工作的评论等;第五章分析民国出版评论的效果和影响。这是传播过程中的效果层面,论述出版评论对出版机构的内容生产创新、出版外部管理制度的调整、出版文化观的形塑等方面短期或长期的冲击及影响。结语用嵌入理论统筹贯穿整个民国出版评论的研究,关注民国时期出版评论作为出版业的一种脱嵌力量与政治、经济、文化、读者之间的复杂关联,以及重塑评论的标准与批评规范对出版评论发展的重要意义。
蒋剑飞[2](2013)在《常熟市长发铝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铝是国民经济中不可缺少的基础原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包装、交通运输、日常用品、电力等领域,这个行业的市场容量很大,国家控制了矿产、铝锭等资源型的产品,中下游的行业是一个比较充分竞争的市场。常熟市长发铝业有限公司通过16年的发展,完成了其原始积累,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发展出现了很大的偏差,在过去的三年里,企业发展缓慢,人员流动加大、客户加快流失,企业发展遇到了瓶颈。本文以常熟市长发铝业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对长发铝业公司可进入市场的调查、分析、对公司内部资源能力的评估,听取专业公司的建议和长发铝业公司内部的反复讨论,运用的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与分析方法,为长发铝业指出了一条以“持续改进、不断创新”企业精神指导,争做铝制品行业里的佼佼者,以”成为最有价值的铝制品生产商”为公司愿景的发展道路。长发铝业通过聚焦行业、横向联合、供应链延伸等方法和手段,来实现五年的战略目标:“在2017年前,销售达10亿,消光电泳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年盈利6000万人民币“。作为对长发铝业公司的战略目标实施的有力支撑,本文还进一步研究了公司组织架构、绩效制度、信息化建设,加强了公司风险管控、文化建设、培训体系和市场推广方面的工作,为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陈思[3](2012)在《印度尼西亚华文报所建构的中国国家形象之研究 ——以《印尼星洲日报》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0年的第一天,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在领土面积、人口、经济实力等方面处于东盟国家领先地位的印尼与我国的深度合作与交流成为必须。为了把握好两国关系现状,实现两国的永久和平发展,正确地认识对方眼中的“客我”成为重要的一步,这就把解析印尼人眼中的中国国家形象这个议题推到了以应用为目的的研究前沿。国家形象被定义为“具有共享性的事件和经验的总和”,在这个同步传播的时代,国家形象大都来自媒体提供的“新闻框架”及其塑造的“拟态环境”。所以,考察直接面对华侨华人的印尼华文报对中国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不仅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客我”,更重要的价值在于透过其报道研析印尼的对华态度和政策。本文以全球传播学为理论支撑,借助多种传播学研究方法,使用文献研究法梳理印尼华文报的生存状态与发展历程,指出其在复杂的权力更替中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并使用内容分析法与个案分析法对新兴的、具有较为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且政治色彩淡泊的《印尼星洲日报》做抽样研究,将其2006年创刊至2011年五年间的对华报道进行归类和分析,在定量和定性结合的基础上从解构其所建构的中国总体形象开始,再详分为对中国政治状况、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报道分析,画出相应图谱,得出中国最近五年来在印尼华文报上之形象的总体状况和变化趋势。依据由上述分析得出的《印尼星洲日报》有关中国报道的传播特点,探寻其塑造中国形象的手段与策略,并据此提出使用“巧实力”理念提升我国在海外华文媒介生态中的国家形象的建议。
张立勤[4](2012)在《1927-1937年民营报业经营研究 ——以《申报》、《新闻报》为考察中心》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近现代新闻事业史上,民营报业曾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民营报纸诞生于清末,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开始初现繁荣,1927-1937年“黄金十年”达到发展高潮。本文以1927-1937年的《申报》、《新闻报》为考察中心,试图从经营体制、组织管理、广告经营和发行经营等方面呈现这一时期民营报业的经营概貌与经营特性,着力对同期民营报业的体制转型、组织变革及其动因进行深描和探讨,以期对当下中国报业转型实践提供现实观照的历史资源。媒介生态学认为,媒介的生长状态是由环境所提供的各项资源状况所决定的,尤其是国家作为公权力持有者层面的制度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927-1937年“弱势独裁政党”和特殊的租界体制形成的“权力缝隙”客观上给民营报业创造了相对宽松、自由的经营环境,使之达到发展高潮;另一方面,制度环境演变又是影响民营报业历史命运的根本因素,抗战前夕民营报业的渐趋衰落乃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制度环境演变的必然逻辑。这时期公司制在民营报业中逐渐普及并出现了集团化倾向,昭示着民营报业真正实现了从“个人时代”到“股份公司时代”的转型,而这种转型是报业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也是影响制度需求的因素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经营体制转型的直接影响,加之西方科学管理思想的东渐和激烈的报业竞争压力,成为民营报业组织变革的最大动因。这时期民营报业组织呈现出从“能人时代”迈入“制度化时代”的渐进式变革特征,并力求将管理现代化与民族文化传统相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的组织管理理念。基于民营报业经营体制和组织管理的转型分析,从市场营销学角度进一步研究十年间民营报业广告和发行的经营理念和实践,尤其是《申报》和《新闻报》全面确立了“广告本位”经营观并加以践行,同时在自主发行模式上开始了诸多有益探索。值得注意的是,民营报业在广告和发行经营中自觉结合本土社会和文化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拿来”西方先进的报业经营理念为我所用,从而形成切合本土实际的经营理念和策略。总之,经过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企业化经营积累,到1930年代民营报业的发展进入高潮期,报业经营呈现出独特的转型轨迹和特征,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经营业绩。尽管这种转型因种种原因尚未彻底完成,但其间积累的经营理念和策略以及变革之道足以为当下报业改革实践奉献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
郭秋惠[5](2009)在《“点石”:《点石斋画报》与1884-1898年间的设计问题》文中提出“点石斋”是1878年英国商人美查(Ernest Major)于申报馆系统内成立的石印书局,旨在“点石成金,嘉惠后人”。《点石斋画报》则是美查1884年在“点石斋”创办发行的中国最早的石印画报,画报名称即来源于印书局名称“点石斋”。论文以“点石斋”的“点石”作为切入点,将“点石”作为基于大众的设计价值观,论述《点石斋画报》与1884-1898年间的设计问题。作为一种大众印刷文化,关于《点石斋画报》的形态设计研究应当以初刊本为研究对象。因此,论文研究对象是内容丰富、形式完整的《点石斋画报》初刊本。作为中国近代设计史的个案研究,本文的研究方法将借鉴社会科学中“质的研究”、“扎根理论”以及物质文化研究方法,注重自下而上地收集分析原始资料,进行归纳研究。论文思路如下:首先,将上海——近代崛起的移民城市作为《点石斋画报》的表现对象与阅读群体,将大众传媒作为画报的技术与传播平台进行分析,并通过《点石斋画报》分析晚清上海人口的构成及其社会境遇,以此作为当时设计与生活所处的历史情境。其次,从文化与商业的整合的视点,论述在美查经营理念指导下《点石斋画报》初刊本从传统书籍向现代报刊转折、图文并茂的设计形态;并分析其与美查印刷图像策略、经营策略以及融印刷、出版、流通于一体的申报馆系统的关系。第三,通过《点石斋画报》的图与说考察晚清上海中西交汇的设计与生活。重点论述晚清上海都市服饰设计与消费的特点,公共空间陈设设计中消费与空间的关系,公共设施与交通工具设计及其所遭遇的社会问题,中西文化互渗对于近代日用器物的设计影响以及西方物质文化如何通过近代设计嵌入时人生活。最后,总结“点石”所体现的设计价值观:通过设计使大众的日常生活变得更美好;分析《点石斋画报》在中国近代设计史的历史定位以及美查的作为与贡献,并论述《点石斋画报》的设计影响。附录《点石斋画报》初刊各号内容统计表,系统梳理各号出版时间和增刊内容,还原图文所处的历史情境和初刊本的整体风貌,方便日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秦其文[6](2005)在《近代中国企业的广告促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着名的经济史学家吴承明先生曾明确指出:“经济史应当是研究各时期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历史”,显然,在经济史的研究视野中,应研究商品(服务)交换或流通的规律。但十分遗憾的是,在建国以来中国经济史的研究中,存在着重生产、重分配、轻流通的情况; 偏重对生产关系中分配、消费环节的研究,轻视对企业市场交换行为或商品流通行为的研究,应当引起重视,更应加以改变。人们对市场营销史或市场交换史的研究甚少,甚至可以说对近代中国企业市场营销史的研究几乎更是一个空白,而广告促销本身是市场营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迄今几乎尚未看到集中探讨“近代中国企业广告”的专着和专文,企业广告,尤其是近代工商企业广告是报纸广告经营的重要对象,它收益高,手续简便,是报社聚财敛资的主要渠道。只是在一些相关的论着和论文中对这一问题间有涉及,而且以叙述性、说明性的文字居多,而直接引用广告的原文进行说明的甚少。诚然,以往学者曾对近代广告发展史有所研究,但多是从新闻与传播史的角度去研究广告史,或是从文学的角度去研究广告史,而非从经济史或企业史的角度去研究广告史。本文从企业的角度研究了近代企业的广告史。本文分为八章。第一章主要是从近代国货同洋货的斗争与近代中国企业广告的产生,广告与近代报刊传播媒体相辅相成两节考察了近代中国企业广告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第一节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并非主要缘于自身经济的自然发展,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相联系,所以近代中国的广告也并不完全是按照自身发展的常规而诞生的。近代中国企业广告,是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而产生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说近代中国最早的新型广告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在近代,随着中国的国门被外国大炮打开,外国的工业品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中国工业品面临的是一个洋货充斥的市场,中国成为西方殖民主义的重要原料市场和商品销售市场。但外国商品在中国市场的倾销并不是很容易的。在以小农经济和家庭手工业为核心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半自然
二、精确定位,制胜市场——虎标肾茶成功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精确定位,制胜市场——虎标肾茶成功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民国出版评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
第二节 民国出版评论研究现状 |
第三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与甄别 |
一、概念界定: 出版评论及其特征 |
二、概念甄别: 出版评论与出版理论、图书评论及其他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及内容结构安排 |
一、论文的研究方法 |
二、论文的创新之处 |
三、论文的内容结构安排 |
第一章 民国出版评论的历史演变 |
第一节 近代新式出版业的发展和出版评论的孕育 |
一、近代新式出版事业的崭新格局 |
二、出版评论的孕育与初步实践 |
第二节 民国出版评论的形成期(1912-1918) |
一、五四运动前民国出版业的发展变革 |
二、出版评论的文体自觉与定型 |
第三节 民国出版评论的发展期(1919-1936) |
一、民国出版业步入黄金时代 |
二、发展期民国出版评论的表征 |
第四节 民国出版评论的转折期(1937-1945) |
一、抗战时期出版业的艰难前行 |
二、抗战时期出版评论的“非常态”发展 |
第五节 民国出版评论的异化期(1946-1949) |
一、出版业的复苏、磨难与孳新 |
二、走向异化的出版评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民国出版评论的主体、载体和文体 |
第一节 民国出版评论的主体 |
一、普通读者评论主体 |
二、出版从业者评论主体 |
三、文人学者评论主体 |
四、官方背景管理者的评论主体 |
第二节 民国出版评论的载体 |
一、多元与集中: 民国出版评论载体的类型特征 |
二、规制与催化: 载体对出版评论的影响分析 |
第三节 民国出版评论的文体 |
一、新闻体 |
二、论文体 |
三、杂感体 |
四、文艺体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民国出版评论的主题与内容:基于出版外生态的视角 |
第一节 关于出版自由的学理讨论 |
第二节 对出版业的认知、监督和建议 |
一、对出版业认知的逐步深入 |
二、对书价问题的高度关注 |
三、对纸荒困境的专业探讨 |
四、对读书会现象的深入评议 |
第三节 对出版失范现象的批评 |
一、出版投机化的问题 |
二、盗版翻印的问题 |
三、淫书出版的问题 |
四、出版愆期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民国出版评论的主题与内容:基于出版内生态的视角 |
第一节 对民国时期出版物的评论 |
一、关于教科书出版 |
二、关于大众通俗出版物出版 |
三、关于童书出版 |
第二节 对出版工作业务的评论 |
一、反映出版工作的甘苦 |
二、呈现出版商与着作者的纠葛 |
三、审视书业广告的运筹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民国出版评论的效果及影响 |
第一节 出版评论引发出版机构内容生产的革新 |
第二节 出版评论推动外部管理制度的变化 |
一、出版评论与出版法制化 |
二、出版评论与出版物检查法令 |
第三节 出版评论促进出版文化观的形塑 |
一、建立正确的出版物价值取向 |
二、树立高尚的出版职业道德观 |
三、确立出版评论的批评规范 |
本章小结 |
结语: 脱嵌·协商·重塑 |
参考文献 |
附录: 民国年度出版评论目录 |
攻读博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常熟市长发铝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常熟市长发铝业简介 |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 |
1.3 研究的方法和理论基础 |
1.4 研究的内容及其总体结构 |
2 长发铝业的战略环境分析 |
2.1 铝行业发展的PEST分析 |
2.1.1 从中国的政策层面 |
2.1.2 从全球的经济环境层面 |
2.1.3 中国的社会需求的提高指引行业方向 |
2.1.4 技术的进步带动行业的发展 |
2.2 铝制品的产业格局分析 |
2.2.1 铝制品行业的市场状况 |
2.2.2 铝制品消费需求状况 |
2.2.3 铝制品应用行业分析 |
2.2.4 铝行业龙头企业发展情况分析 |
2.3 铝制品行业的五力模型分析 |
2.3.1 苏锡常地区竞争对手分析 |
2.3.2 苏锡常地区潜在的进入者 |
2.3.3 供应商的力量 |
2.3.4 替代品的生产者 |
2.3.5 购买者的力量 |
2.4 公司内部资源、实力分析 |
2.4.1 固定资产加工能力 |
2.4.2 营销能力 |
2.4.3 制程能力 |
2.4.4 其他能力 |
3 长发铝业发展愿景目标的设定 |
3.1 长发铝业发展愿景 |
3.2 长发铝业的战略目标 |
4 长发铝业发展战略的选择 |
4.1 长发铝业的SWOT分析 |
4.1.1 长发铝业的外部机会 |
4.1.2 长发铝业的内部优势 |
4.1.3 长发铝业的外部劣势 |
4.1.4 长发铝业的内部劣势 |
4.2 长发铝业总体战略与其路径 |
4.3 长发铝业的战略的路径设计 |
4.3.1 聚焦行业 |
4.3.2 实现横向联合发展 |
4.3.3 供应链延伸发展 |
5 长发铝业战略实施的支撑体系 |
5.1 重建组织架构 |
5.2 建立长发铝业的培训体系 |
5.2.1 培训目的 |
5.2.2 培训目标 |
5.2.3 培训依据 |
5.2.4 培训体系建设 |
5.2.5 新员工入职培训 |
5.2.6 企业内部培训师培训 |
5.2.7 效果评估 |
5.3 完善绩效管理制度 |
5.4 完善企业文化建设 |
5.5 市场推广计划 |
5.5.1 网络推广 |
5.5.2 展会推广 |
5.6 信息化建设 |
5.7 风险的控制 |
6 结论与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印度尼西亚华文报所建构的中国国家形象之研究 ——以《印尼星洲日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相关概念 |
第二章 印尼华文报业的生存环境与发展历程 |
2.1 印尼华侨华人社会概况 |
2.2 印尼新闻事业的发展环境 |
2.3 与权力更替相交织的印尼华文报业简明史 |
第三章 《印尼星洲日报》涉华报道的内容分析 |
3.1 研究设计 |
3.2 《印尼星洲日报》涉华报道的总体情况 |
第四章 《印尼星洲日报》中的中国形象解析 |
4.1 《印尼星洲日报》对中国政治状况的报道解析 |
4.2 《印尼星洲日报》对中国“硬实力”的报道解析 |
4.3 《印尼星洲日报》对中国“软实力”的报道解析 |
4.4 《印尼星洲日报》涉华报道的特点分析 |
第五章 印尼华文报业对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启示 |
5.1 启示一:海外华文媒体是构建良好国家形象的重要平台 |
5.2 启示二:要将“巧实力”理念引入海外华文媒介生态 |
5.3 启示三:软硬兼施,内外兼修方能塑造理想的中国国家形象 |
第六章 结语 |
6.1 研究结论与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编码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4)1927-1937年民营报业经营研究 ——以《申报》、《新闻报》为考察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问题的缘起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三、考察时段与个案选择的合理性分析 |
四、研究现状综述 |
五、研究意义、思路、方法以及局限性 |
注释 |
第一章 “黄金十年”与民营报业的发展高潮 |
第一节 政治空间:一统江山下的“有限自由” |
一、弱势独裁政党:“消极的自由环境” |
二、新闻统制制度:难以实现的舆论控制 |
三、租界:西方报业文明传播的“飞地” |
第二节 经济景气:“黄金时代”的繁荣再现 |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复兴景观 |
二、民族资本的萎缩与官僚资本的形成 |
第三节 社会图景:都市化与现代化的汇流 |
一、市民生活与阅报风习 |
二、职业报人与新闻教育 |
三、传播技术与报业现代化 |
第四节 民营报业迎来发展高潮 |
一、繁荣与转型:规模化、集中化、现代化 |
二、作为考察中心的《申报》、《新闻报》经营简史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二章 体制转型:从“个人时代”到“股份公司时代” |
第一节 从“个人时代”到“股份公司时代”的转型 |
一、转型背景:股份制的确立、公司观念的盛行 |
二、转型概貌:从“不求津贴”到“灵便之机器” |
第二节 “股份公司时代”的全面到来 |
一、公司制普及原因:新《公司法》的助推效应 |
二、公司化经营概貌:规范化、产业化、封闭性 |
第三节 民营报业托拉斯的萌芽 |
一、西方报团的兴起及其示范效应 |
二、本土实践:从“成氏报系”到“四社”联营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三章 组织变革:从“能人时代”到“制度化时代” |
第一节 《申报》与《新闻报》组织变革动因分析 |
一、泰勒制:本土科学管理革命的“引擎” |
二、报业大战:从“新闻竞争”到“广告竞争” |
第二节 结构性变革:从科层化到专业化 |
一、《新闻报》组织:从创意科室的增设到基层股的扩张 |
二、《申报》结构:从直线制到直线-参谋制的变革 |
第三节 人事管理变革:从“人治”到“法治” |
一、人员招聘与任用:从“关系本位”到公开招考制度 |
二、薪酬与福利待遇:刚性制度与柔性管理相融合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四章 “广告本位”经营观的全面确立及其实践 |
第一节 民营报业广告经营的基本特征 |
一、国货广告显着增长 |
二、经营规模呈非均衡态 |
三、广告技术日益精进 |
四、经营失范乱象丛生 |
第二节 民营报业广告经营理念概述 |
一、“以广告为本位”的经营观 |
二、“现代报业一体观”的萌芽 |
三、广告的传播效果研究 |
第三节 《申报》与《新闻报》的广告经营实践 |
一、广告策略运用 |
二、广告业务管理 |
三、广告传播特色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五章 自主发行模式的有益探索及其经营策略 |
第一节 民营报业发行经营的行业环境 |
一、报纸发行定价 |
二、报贩与派报社 |
三、邮局递送系统 |
四、报馆自主发行 |
第二节 民营报业的发行经营理念概述 |
一、影响报纸发行的因素 |
二、“控制发行观”的产生 |
三、发行经营方法研究 |
第三节 《申报》与《新闻报》的发行经营策略 |
一、快速发行策略 |
二、内容竞争策略 |
三、广告促进策略 |
四、联合发行策略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六章 抗战前夕民营报业的经营危机 |
第一节 民营报业发展的制度环境演变 |
一、国民党的独裁地位渐趋巩固 |
二、租界治外法权体制逐步削弱 |
三、“九一八”后的国民党新闻统制政策 |
第二节 民营报业发展的行业环境演变 |
一、报业结构的多元化格局 |
二、报业种群的冲突与融合 |
第三节 民营报业托拉斯道路的破灭 |
一、史量才收购《新闻报》的股权风波 |
二、《新闻报》在苏州发行的纠纷事件 |
三、张竹平的“四社”被劫夺事件 |
第四节 抗战爆发阻断民营报业发展进程 |
一、救亡背景下的停刊与内迁 |
二、高压政治下的新闻管制 |
三、孤岛时期的“洋旗报”生存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点石”:《点石斋画报》与1884-1898年间的设计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点石斋”的“点石” |
1.1.2 设计史与生活史 |
1.1.3 《点石斋画报》初刊本 |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点石斋画报》版本 |
1.3.2 《点石斋画报》研究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移民城市与大众传媒:《点石斋画报》的对象与平台 |
2.1 移民城市:《点石斋画报》的对象 |
2.1.1 由商兴市:近代上海的城市发展之路 |
2.1.2 租界与近代上海西方物质文化的引入 |
2.1.3 从“华洋分居”到“华洋杂处” |
2.2 从《点石斋画报》看晚清上海五方杂处的人口及其境遇 |
2.2.1 外国移民 |
2.2.2 中国移民 |
2.2.3 鱼龙混杂:晚清上海的社会阶层 |
2.3 大众传媒:《点石斋画报》的技术与传播平台 |
2.3.1 上海近代报刊的发轫 |
2.3.2 技术支持:近代上海印刷业、造纸业的发展 |
2.3.3 近代物质文化对阅读时空的拓展 |
第3章 文化与商业的整合:《点石斋画报》的设计与经营 |
3.1 面向大众、关注社会:美查与申报馆 |
3.1.1 从贸易到实业:美查在华事业的转折 |
3.1.2 从“中文化”到“中国化”:《申报》的创刊与设计 |
3.1.3 申报馆的规模经营与全面开发 |
3.2 美查开拓中国印刷图像市场的策略 |
3.2.1 试探市场:出售洋画 |
3.2.2 独创尝试:印制新闻照片与中文地图 |
3.2.3 中西结合:译制经销木版画报《寰瀛画报》 |
3.2.4 点石成金,嘉惠后人:开设“点石斋” |
3.2.5 绘图缀说:创办中国首份石印画报《点石斋画报》 |
3.3 从“见所未见”到“见所习见”:《点石斋画报》初刊本的设计 |
3.3.1 纸张、开本、装订及编号系统 |
3.3.2 封面设计与版式设计 |
3.3.3 广告设计 |
3.3.4 增刊设计 |
3.4 《点石斋画报》的经营策略 |
3.4.1 纪年的民族认同与售价的大众化面向 |
3.4.2 题材的新闻视角、娱乐价值及教化功能 |
3.4.3 丰厚而连续的增刊赠阅 |
3.4.4 成熟的发行网络 |
3.5 运作方式:洋老板、华人主笔与画师 |
3.5.1 《点石斋画报》的图文作者 |
3.5.2 设计意识的萌芽:画师参与平面设计 |
3.5.3 挂洋招牌,说中国话:适应晚清上海文化管理政策 |
第4章 中西交汇:从《点石斋画报》考察晚清上海的设计与生活 |
4.1 晚清上海都市女装的设计及消费特点 |
4.1.1 女性活动空间的拓展与都市女装的时尚化 |
4.1.2 妓女的消费示范及参与设计 |
4.1.3 “红帮裁缝”与合体剪裁 |
4.2 消费的空间与空间的消费:公共空间的陈设与设计 |
4.2.1 饮食空间的社交化设计 |
4.2.2 休闲娱乐空间的多元化设计 |
4.2.3 商业店面的品牌设计 |
4.3 寓用于玩:晚清上海交通工具的近代化及其消费方式 |
4.3.1 中外公私、四车并举:晚清上海交通工具的设计与消费 |
4.3.2 适应近代交通工具的路政系统 |
4.4 文化互渗:摩登洋货的设计与消费 |
4.4.1 时间意识的增强:钟表的设计与消费 |
4.4.2 观看之道的变迁:照相机的引入及应用 |
第5章 结论 |
5.1 从日常生活之问到设计“点石”之解 |
5.1.1 “点石”作为一种设计价值观 |
5.1.2 《点石斋画报》的定位与美查的作为 |
5.2 开拓与转型:《点石斋画报》的设计影响 |
5.2.1 对清末民初画报的影响 |
5.2.2 对清末民初图文广告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点石斋画报》初刊各号内容统计表 |
附录B 图表资料来源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近代中国企业的广告促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术史回顾 |
第一章 近代中国企业广告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 |
第一节 近代国货同洋货的斗争与近代中国广告的产生 |
第二节 广告与近代报刊传播媒体相辅相成 |
第二章 近代中国企业广告的作用 |
第一节 近代中国企业对广告作用的认识 |
第二节 近代中国企业广告的作用 |
第三章 国货广告促销与近代国人消费中特殊民族情感认同 |
第一节 近代国货广告中的爱国话语言说 |
第二节 商业性与政治性并存的近代国货广告 |
第三节 近代企业国货广告促销与国人民族情感认同 |
第四章 国货产品广告促销宣传的基本原则 |
第一节 企业及其产品的实际与广告宣传的客观性原则 |
第二节 消费者优势消费心理需求与广告主题定位原则 |
第三节 产品科学鉴定与广告可信度原则 |
第五章 个性化特征与广告形式创新 |
第一节 广告生命力在于其表现形式的不断创新 |
第二节 近代企业广告形式创新 |
第六章 中国近代企业的广告用语与语言艺术 |
第一节 语言是企业广告立意之基础 |
第二节 近代中国企业广告语言的基本特征 |
第七章 近代报业的广告经营与近代企业的广告费用 |
第一节 近代企业广告与近代报业经营相互依存 |
第二节 近代企业广告费用与资本集团 |
第八章 从近代广告看西式对国人生活之影响——以近世上海为例 |
第一节 从近代报刊广告看西式对上海人物质生活消费之影响 |
第二节 从近代报刊广告看西式对上海人精神生活消费之影响 |
第三节 从近代报刊广告看上海人生活消费之非理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精确定位,制胜市场——虎标肾茶成功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出版评论研究[D]. 曾建辉. 华中师范大学, 2018
- [2]常熟市长发铝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蒋剑飞. 复旦大学, 2013(03)
- [3]印度尼西亚华文报所建构的中国国家形象之研究 ——以《印尼星洲日报》为例[D]. 陈思. 广西大学, 2012(02)
- [4]1927-1937年民营报业经营研究 ——以《申报》、《新闻报》为考察中心[D]. 张立勤. 复旦大学, 2012(03)
- [5]“点石”:《点石斋画报》与1884-1898年间的设计问题[D]. 郭秋惠. 清华大学, 2009(02)
- [6]近代中国企业的广告促销研究[D]. 秦其文. 南开大学, 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