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革电路课程设计 提升学生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王荣坤[1](2021)在《电机调速与控制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传统电机调速与控制课程设计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教学安排过于集中、课程设计题目固化、设计工具单一、脱离工程实践、缺乏交叉融合等,对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分别从教学的组织安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提出了改革方案,使其更切合工程实践,完善课程设计的综合性。课程设计教学改革近年来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思想,进行了评价效果反思并提出了一些持续改进措施。
李艳,詹曦[2](2021)在《“通信电路课程设计”改革与创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信电路"课程具有理论性、工程性以及实践性强的特点,是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课程。针对"通信电路课程设计"的课程题目、课程设计平台、课程过程管控以及课程设计评价几个环节对课程进行了改革与探索,使学生的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训练。
周颖华,王欣,吴燕[3](2021)在《基于电子竞赛的实践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以实用电子系统设计与制作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用电子系统设计与制作是电子信息类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本文从该课程的教学现状着手,通过剖析传统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将电子竞赛模式引入到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并融入"思政元素".实践表明,这种形式的改革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
刘刚[4](2021)在《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国家不断强化“以本为本”并加快建设高水平“一流本科”教育的背景下,培养高质量人才成为迫切需求。教育变革的时代需求使得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研究成为重要议题。该研究不仅是教学学术理论由舶来品进入到中国大学教学实践的理论转换过程,更是在教学学术能力研究的实践化推进中实现大学教师教学育人能力素质提升的探索。本研究遵循“以理论研究而探索概念的本质属性与实践样态”“以质性研究而探索核心能力的框架结构与构成要素”“以质性研究而探索影响因素的现实筛选与归纳分类”“以量化研究而验证核心能力的结构模型与影响因素”“以能力要素与影响因素而提出本土化提升策略”的逻辑思路。首先,在对国内外已有理论与实践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相对抽象、模糊且相关性高、容易混淆的三组基础性概念进行了比较辨析与多维度区分。并对“教学学术”这一核心概念进行了基于内涵属性之本质特征与基于实践过程之现实样态的挖掘,澄清了教学学术的核心特征:实践性——本质特征、学术性——标志特征、公共性——价值特征;呈现了教学学术的现实形态:教学之前——知识与观念形态、教学之中——经验与个体形态、教学之后——成果与共同体形态;基于内外维度的发现,构建了教学学术概念模型。基于实证的质性研究,发现我国大学教师的教学学术能力具有类型化特征,呈现内在取向上的明显差异:实践取向型教学学术能力、专业取向型教学学术能力、整合取向型教学学术能力。继续探究发现,三种类型教学学术能力的教师在价值、知识、方法和交流等四个维度上具有区分性特征。更进一步对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结构的探索中发现,其结构并非呈现单一的平面性,不同具体能力在整体能力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存在差异,具有不同功能与性质,整体呈现出由内向外的层次性特征。基于此发现,本研究构建了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圈层结构,具体包括价值、观念、知识、方法、人际、技术等六个层次,每一层次由不同的能力要素构成,总共包括十四种能力。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圈层结构具有四个创新性特征:兼顾整体结构的层次与具体而呈现立体性;区分不同能力的功能与地位而深化结构性;强调社会传统的价值与人际而凸显文化性;强调发展变革的技术元素而揭示时代性。基于重要性、普遍性以及典型性等三个原则,本研究对复杂的教学学术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筛选,形成了两类影响因素系统的解释框架。第一种基于影响的实体性存在而划分为教师个人、教师群体和学校组织三个影响因素系统,第二种基于各因素在教师教学学术能力形成中所发挥作用的性质而提出,分为主体能动性因素系统和条件保障性因素系统。在前期质性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法对教学学术核心能力结构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预调查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和正式调查的验证性因素分析,所提出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的结构模型得到了进一步验证。同时,对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的影响因素以及目前影响因素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结果进行了讨论分析。调查发现,大学教师的教学学术能力水平在性别、学历、地区上没有显着差异,但在教龄、职称和学校平台等因素上存在差异。在具体影响因素方面存在着大学教师热情不高、相关组织机构重视不够、评价管理制度不合理、条件支持不足等问题。基于对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的核心结构以及各种影响因素的探索,本研究从教师的观念体系、知识能力系统、教师教学发展机构、教学科研团队、教育教学管理政策制度以及学校物质技术条件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提升的具体策略。整体而言,通过主体自身的发展改变和外部环境的改善支持,能够使大学教师的教学学术能力得到整体提升,进而推进大学的育人使命得以完整和切实的实现。
唐晓庆[5](2021)在《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课程设计与实施》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化信息时代的到来,未来社会对综合性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各国为了培养出更为卓越的综合性人才力求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STEM教育理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STEM教育注重学习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注重跨学科综合能力、注重学习的过程。本文基于STEM教育理念,结合义务教育阶段物理学科特点,探索STEM教育理念与义务教育阶段物理学科教学相结合的可行性,为物理学科学习提供一条可操作性的新途径,为义务教育阶段物理学科课程开发提供新的视角,并辅以实际案例进行了相关探索。在研究过程中,得出了具有积极意义的研究成果,为下一步更深入的推广展开提供了有效支持。本论文主要分为如下五个部分:第一、阐述了STEM教育理念融入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在对国内外现有的研究进行梳理总结的基础上分析STEM教育理念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学的可行性。明确研究的问题及方法。第二、是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分析STEM教育理念与物理学科相结合的必要性。阐述了STEM物理课程的设计原则及影响因素。第三、开发调研学情的问卷、梳理中考试题及教材内容,为确立主题提供客观依据。第四、根据学情及教学目标选取两个物理教学案例进行设计与实施,教学目标的设定、真实情境选择、设计实验方案、研究准备、具体实施、数据分析、论文撰写以及总结等方面探讨了STEM教育理念融入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第五、结论。对整个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由于时间有限,在案例实施过程中还存在部分问题没有深入探讨解决,我们将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落实。
刘祥超[6](2021)在《中学创客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个案研究 ——以F中学为例》文中指出在创客运动影响下诞生的创客教育,一经提出就受到广泛关注,国内对创客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持续火热,创客教育本身有着强调创新、实践、造物与分享等理念,被作为一种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重要教育模式引入到中小学教育当中。创客教育对国家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以及学生自身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国家及地方部门出台多项政策,推动创客教育的开展,在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各地中小学迅速开展创客教育活动,越来越多的学校和老师重视创客教育,各地许多学校建立创客空间,开展创客课程,各方主体积极参与建设下的创客教育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但是目前中小学在创客课程建设上的情况是存在较大差异的,大部分学校经验并不足,围绕有着丰富创客课程建设成果的个案进行深度分析,将有助于中小学创客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在此背景下,选取G市在创客课程开发与实施方面有着丰富成果的F中学作为个案,驻校开展为期一个学期的田野工作,通过访谈、直接观察、课堂记录、问卷调查、文本收集、査阅档案记录等多种调研形式开展个案研究。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创客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理论。通过分析梳理国内外已有的创客教育、创客课程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创客教育”、“创客课程”进行概念界定,关注创客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第二,基于访谈法,得出个案的创客课程开发与建设经验。对F中学创客课程的建设参与者展开访谈,利用扎根理论这一质性研究方法对访谈获得的研究资料进行三级编码,逐步形成对创客课程开发与建设经验的归纳,包括:在政策利好的情况下,创客课程的建设强调学校的大力支持;课程建设要围绕学生发展,坚持开展,创客课程能够给学生未来带来有益影响,教师要有把教育当作事业的情怀,全身心投入其中;形成任课教师团队核心非常重要,团队核心牢牢把握着课程发展走向,凝聚着团队力量;课程设计与开发上,注重作品的设计与制作,融入多学科知识,对课程内容持续不断地迭代、优化和更新,开展表现性评价;课程成果的持续产出、政策和学校的持续支持,对创客课程建设有巨大影响,不可或缺。第三,基于观察法,形成F中学新创客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模型,了解到课程实施成果。从ADDIE模型视角对个案在新创客课程的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五个方面进行全程跟踪和讨论,得到个案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模型;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展开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学生在这门创客课程中的学习感受、收获等反馈;结合观察和对学生反馈的调查,得出结论包括:学生在作品制作中的参与度非常高;以作品创作为导向的创客课程开发方式取得让人满意的成果,为创客课程开发与实施提供新的思路;课程实施的各阶段中都注意引导学生提出创意;大多数学生对技术的掌握还不够熟练;表现性评价方式为学生提供合理评价的同时,也为同学们提供了分享、交流创意的机会;在整个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课程教师团队核心人物起到关键作用。第四,结合围绕个案展开调查获得的结果,对创客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出建议,建议内容包括:创客课程要以作品产出为主要特征;创客课程的开发要关注学生发展;在创客项目设计上要为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创客课程的跨学科教学要建立在分科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进行;创客课程实施中要注意促进学生创意的产生;建立有利于交流的开放环境;重视教师团队核心人物。最后,总结和归纳本研究的结论,主要有三点:第一,F中学在创客课程开发与建设中较为注重的内容;第二,对个案在新创客课程开发与实施情况的评价;第三,对创客课程开发与实施提出建议,期望能对中学创客课程建设带来帮助,并反思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陈媛媛[7](2021)在《小学编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需要具有创新品质人才的时代。创新成为被强烈呼唤的主题。创新对世界每一个国家来说都是核心竞争力,是未来决定其国际地位的关键所在。创新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国家需要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创新人才。因此,全世界各国家和地区为了让学生参与到编程的学习中,相继出台有关学习编程的政策。在2017年,国务院出台文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对中小学阶段的编程课程做出了相关的要求。在中小学要逐步完成编程教育的普及和推广的任务。而在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文件要求在对课程的方案和标准完善的基础上,要开发出符合信息化社会发展需求的编程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实行三级课程体系,校本课程是根据学校具体的情况进行设计与开发的。因此,校本课程更具有针对性,能有效的提高学生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创造力。响应国家的号召,在自身的优势上开发并实施具有学校特色的编程校本课程。研究者对沈阳市Q小学的编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开展了调查研究,发现了Q小学编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以来,取得了不少的成效,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研究结果如下:首先是Q小学编程校本课程取得的成效,编程校本课程的开展积极响应了国家的号召,不仅开发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校本课程、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增强了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提升了学校的形象,该编程校本课程在取得了一定成效的基础上,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第一,教师对课程目标的片面理解;第二,课程内容安排不合理;第三,以项目式为主的教与学方式使用不恰当;第四,学生的过程性评价落实不到位;第五,编程课程资源的缺乏。本研究针对编程校本课程存在的问题分别提出如下建议:增强教师对课程目标的理解、科学设置课程内容、设置多样化的教与学方式、学校形成具体可实施的学生评价制度、丰富课程的资源。
周旭燕[8](2021)在《基于SPOC的中职《电工基础》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科技的进步,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兴起以及网络媒体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教育应运而生。新兴技术的发展必然会推动教育系统的改革,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教学模式正逐渐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常态,将信息化教学融入职业技术教育势在必行。其中,基于SPOC的教学模式以其学习方式的灵活性在教育界备受关注,但现有关于SPOC教学模式的研究多集中在普通教育领域和高等教育领域,将SPOC教学模式运用到中等职业教育中的研究较少。新时代背景下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适用于社会不同岗位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将SPOC教学模式高效融合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活动,既能适应信息化教学改革的需要,同时可以满足中等职业技术教学模式改革与培养技术型人才需要。本研究以SPOC教学模式为中心,与中职专业课教学进行深度融合,旨在探索出适用于中职教育专业课教学发展的新模式,以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掌握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结合国内外教学案例的基础上研究出适用于中职专业课教学的SPOC教学模式。以X院校电气技术应用专业的专业课《电工基础》为主要教学内容,以QQ软件为在线教学平台,对本专业1班(实验班)、2班(实验对比班)开展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学生单元测试成绩、课前与课后调查问卷对SPOC教学模式在中职教育专业课的教学实践进行评估,分析SPOC教学模式在中职专业课教学实践中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分析结果表明在中职教育中开展基于SPOC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协作能力,中职学生对SPOC教学模式的满意度较高,并且表示愿意继续接受该模式下的教学活动。综上所述,在信息化教学背景下,SPOC教学模式可以为今后中职老师改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提供新思路,为中职专业课教学提供了借鉴经验,为中职教学模式注入了新活力。同时,也为中职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黄威威[9](2021)在《基于OBE理念的中职数字电路综合实训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制造2025》这一国家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文件的出台,对我国信息技术与智能制造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行业、企业为顺利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目标,急需大量高素质的电子类技术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该类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现阶段其毕业生在市场上较难找到满意的专业对口工作,出现学校人才供给滞后于企业需求的现状。究其原因,中职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内容与市场存在脱节,学生“学非所用”较为普遍,因此导致中职毕业生在企业招聘中无法体现自身应有优势。唯有改良中职学校课程内容设置,促进其与企业职业标准、生产过程对接,达到与时俱进的效果,才能有效解决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人力资源市场中技术技能型人才急缺的现状。现流行于高等工程教育的OBE理念,因其聚焦学生通过学习最终可以达到的学习成果,并据此对教学进行反向设计,对于只注重“教育投入”而不注重“教育产出”的传统教学而言,是一种教学的根本性变革,为中职课程教学改革带来了灵感与启发。因此,中职学校可以基于OBE理念,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来确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再反推教学过程与活动,以确保中职学校学生毕业时的就业竞争力,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介于此,本研究以数字电路实训课程,这一培养中职电子技术类专业学生职业操作技能的重要课程为研究对象,基于OBE理念对该课程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首先,利用文献分析法,在已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OBE理念的内涵、发展与实际应用进行了介绍与说明。其次,通过问卷与访谈的调查方法,了解中职数字电路实训教学的现状以及电子电工类企业对中职电子技术类毕业生从业的岗位能力要求,从调查结果中发现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接着从调查结果中界定中职数字电路实训教学的预期学习成果。再次,在OBE理念的指导下,将调查所得的预期学习成果细化为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构建知识点衔接且具有实际意义的数字电路实训内容、选择“翻转课堂+引导文”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多元教学评价、形成具有持续更新功能的教学反思闭环系统。最后,通过教育实验法,以《组合逻辑电路综合实训》为案例,将基于OBE理念设计的实训教学新模式在中职学校进行了对比实践。实践结果表明,该实训教学新模式较传统模式而言,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训理论与实操掌握、工作责任意识、自我管理等能力上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且新模式受到了学生普遍的认可与支持,因而基于OBE理念设计的中职数字电路综合实训教学新模式具有较高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闫旭文[10](2021)在《六环节特色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兰州市第五十八中学为例》文中指出根据新课改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基于我国的国情,建立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高中物理课程体系,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勇于探索的创新型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各地各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模式刻不容缓。笔者任教学校在“高中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结合本校“学校发展师生,师生发展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笃信、养德、励志、博学”的校训,经过多次反复论证以及科学研判提出了适合自身发展且可具推广性的——“六环节”特色教学模式。本研究是在“六环节”模式下,对物理学科的具体运用研究,具体内容和方法如下:第一,本文基于六环节特色教学模式,总结高中物理学科的教学实践研究成果,提炼出运动学模块、力学模块、电学模块、磁学模块、实验模块等六环节特色教学的课程案例。分析案例设计的特点,结合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反思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第二,对在教学实践中的结果进行考核评价,并对教学效果进行主观和客观的分析,针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特色教学模式的改进建议。第三,基于特色教学的实践活动以及不断反思,提出一个实用的教学方法--激励鞭策法。实践结果表明,本文课题与新课程改革的课程标准相契合,实践教学中教学效果高于期望值,本文提出了一些源于实践的建议和方法,期望该研究能为教学一线教师提供一些帮助。
二、改革电路课程设计 提升学生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革电路课程设计 提升学生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1)电机调速与控制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背景 |
二、现有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
三、教学改进措施 |
(一)教学组织的改革 |
(二)课程设计题目的改革 |
(三)开发性的设计工具 |
(四)与工程实践接轨 |
(五)注重专业融合 |
四、实施效果 |
五、持续改进 |
(2)“通信电路课程设计”改革与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建设并完善分层次、多数量、形式多样、工程化明显的设计题目库 |
1.1 建立了分层次设计题目库 |
1.2 建立了数量众多的设计题目库 |
1.3 将设计题目与电子设计竞赛结合、与工程实践结合 |
2 建设并完善课程教学资源、元器件库等课程设计教学平台 |
2.1 建设并完善教学资源 |
2.2 建设了元器件库以及课程设计工艺设备、仪器 |
3 落实教学过程的监管 |
4 建设以提高学生能力为中心的评价机制 |
4.1 根据课程设计难度、综合度分层次进行评价 |
4.2 建立了以提升学生能力为中心的评价体系 |
5 结束语 |
(3)基于电子竞赛的实践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以实用电子系统设计与制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教学现状分析 |
1) 教学内容陈旧 |
2) 考核方式单一 |
3) 实验仪器设备更新滞后 |
2 改革措施 |
1) 结合竞赛模式, 改革教学方案 |
2) 凝练竞赛考点, 优化教学资源 |
3) 加快完善教学软硬件设施 |
4)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
5) 改革考核方式 |
3 实践效果 |
4 结束语 |
(4)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2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3 本章小结 |
3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结构 |
3.1 研究对象及研究过程 |
3.2 研究资料的收集和分析 |
3.3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的类型化特征及多维比较 |
3.4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的层次性结构 |
3.5 本章小结 |
4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 |
4.1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影响因素的筛选以及分类 |
4.2 基于实体分类的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 |
4.3 基于作用性质分类的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 |
4.4 本章小结 |
5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结构及影响因素检验 |
5.1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结构模型验证 |
5.2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的提升策略 |
6.1 教师价值观念体系的变革性重构 |
6.2 教师知识能力系统的终身性建构 |
6.3 教师发展机构作用的实质性发挥 |
6.4 教学科研团队组建及持续性合作 |
6.5 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导向性激励 |
6.6 学校物质技术条件的有效性保障 |
6.7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问题和局限 |
7.3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2 课堂观察及网络课程教学视频分析提纲 |
附录3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能力调查问卷(预调研版本) |
附录4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能力调查问卷(正式版本) |
附录5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能力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课程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三、理论探讨 |
(一)跨学科学习过程中动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
(二)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课程的设计原则 |
(三)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的影响因素 |
(四)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可行性 |
四、中学生物理学习现状调查 |
(一)研究的总体设计 |
(二)问卷维度设计 |
(三)调查实施 |
五、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中学物理课程设计依据 |
(一)在教学中STEM课堂类型的操作步骤 |
(二)课程主题选择依据 |
(三)确定课程主题 |
六、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中学物理课程设计 |
(一)新授课《天平的构造及使用》课程内容设计 |
(二)初高中衔接课《弹珠的运行轨迹》课程内容设计 |
七、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课程实施 |
(一)《天平的构造及使用》课程的实施 |
(二)《弹珠的运行轨迹》课程的实施 |
八、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建议 |
(三)研究不足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中学生物理学习现状的调查 |
附录二 《天平的构造及使用》前测问卷 |
附录三 《弹珠的运行轨迹》前测问卷 |
附录四 《天平的构造及使用》访谈问卷 |
附录五 《弹珠的运行轨迹》后测问卷 |
致谢 |
(6)中学创客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个案研究 ——以F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背景 |
(一)创客教育在国内兴起并持续火热 |
(二)中小学创客课程广泛开展但有待提高 |
二、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意义 |
(三)研究的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个案研究法 |
(三)观察法 |
(四)调查法 |
(五)扎根理论 |
四、研究思路 |
五、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创客教育起源 |
(二)国外创客教育发展现状 |
(三)国内创客教育研究现状 |
(四)研究综述评述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一)创客教育 |
(二)创客课程 |
二、理论基础 |
(一)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
(二)泰勒经典课程开发理论 |
(三)施瓦布的课程开发理论 |
第三章 F中学创客课程开发与建设经验 |
一、个案的选择及其概况 |
(一)个案的选择 |
(二)F中学概况 |
(三)课程概况 |
(四)课程建设成果概况 |
二、基于访谈法对个案开展研究的过程 |
(一)研究设计与资料收集过程 |
(二)对访谈资料进行三级编码过程 |
(三)访谈资料信度、效度以及伦理考量 |
(四)编码参考点可视化分析 |
三、F中学创客课程开发与建设经验 |
(一)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外部驱动 |
(二)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内因动力 |
(三)课程任课教师团队建设 |
(四)课程设计与开发 |
(五)遇到的困难与挑战 |
四、本章结论 |
第四章 新创客课程开发与实施 |
一、基于观察法的研究设计 |
(一)观察对象的选择 |
(二)研究思路 |
(三)观察内容、经过以及观察记录收集 |
(四)研究资料的补充 |
(五)观察资料信度、效度以及伦理考量 |
二、ADDIE模型视角下“Arduino创意纸雕灯”的开发与实施过程 |
(一)分析课程开发的可行性 |
(二)设计课程的教学策略、规划课程内容 |
(三)开发课程资源 |
(四)课程的实施过程 |
(五)课程的评价 |
(六)观察总结 |
三、学生对新创客课程学习的反馈情况 |
(一)问卷调查情况 |
(二)访谈调查情况 |
(三)调查总结 |
四、本章结论 |
第五章 对创客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讨论与建议 |
一、创客课程要以作品产出为主要特征 |
二、创客课程开发要关注学生发展 |
三、创客项目设计要为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 |
四、跨学科的教学要建立在分科知识掌握的基础上 |
五、创客课程实施中要注意促进学生创意的产生 |
六、建立有利于交流的开放环境 |
七、要重视教师团队的核心人物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2:学校领导访谈提纲 |
附录3:Arduino系列课程学习满意度的调查问卷 |
附录4:学生在问卷中对Arduino系列课程所提建议汇总 |
附录5:与学生的访谈提纲 |
附件6:田野日志 |
致谢 |
(7)小学编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国家对编程的高度重视 |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
(三)我国编程教育发展不平衡 |
二、选题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编程教育的研究现状 |
(二)小学校本课程的研究现状 |
(三)小学编程校本课程的研究现状 |
(四)对已有综述的评述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编程课程 |
(二)校本课程 |
(三)校本课程开发 |
(四)课程实施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访谈法 |
(三)观察法 |
(四)问卷调查法 |
三、研究对象 |
(一)个案的选取 |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 |
四、研究工具的设计 |
(一)问卷的设计 |
(二)访谈提纲的设计 |
(三)课堂观察记录的过程 |
五、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一)问卷数据处理情况 |
(二)访谈数据的处理情况 |
(三)课堂观察数据的处理情况 |
第三章 编程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 |
一、编程校本课程设计的理念 |
(一)课程设计的理念 |
(二)课程设计的过程 |
二、编程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内容 |
(一)课程目标 |
(二)课程内容 |
(三)教学方式 |
(四)课程评价 |
(五)资源开发 |
第四章 编程校本课程实施的现状 |
一、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 |
(一)师生对课程目标的看法 |
(二)学生能力的调查 |
(三)课程目标对教学实践的指导 |
二、课程内容的适切性 |
(一)课程内容的结构 |
(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态度 |
(三)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诉求 |
(四)课程内容学科间交叉的处理 |
三、教与学方式的合理性 |
(一)教师的教学方式 |
(二)学生的学习方式 |
四、课程评价的可行性 |
(一)学生的评价 |
(二)教师的评价 |
(三)课程的评价 |
五、资源的丰富性 |
(一)校内资源 |
(二)校外资源 |
第五章 编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对课程目标的片面理解 |
(一)教师对课程目标的理解存在偏差 |
(二)教师缺乏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
二、课程内容安排不合理 |
(一)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 |
(二)课程内容设置顺序不当 |
三、以项目式为主的教与学方式使用不当 |
(一)教师忽视小学生的发展特点 |
(二)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知识易混淆 |
(三)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 |
(四)小组成员的学习水平未实现均衡 |
四、学生的过程性评价落实不到位 |
(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法理解不全面 |
(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实施不恰当 |
五、编程课程资源的缺乏 |
(一)基础设施不能正常使用 |
(二)学生教材的缺少 |
(三)“一专多能”教师的缺乏 |
第六章 、编程校本课程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一、增强教师对课程目标的理解 |
(一)教师对课程目标的深度学习 |
(二)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
二、科学设置课程内容 |
(一)科学分班 |
(二)设置丰富的课程内容 |
三、设置多样化的教与学方式 |
(一)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因材施教 |
(二)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 |
(三)应用以项目式为主的多种教学方式 |
(四)充分发挥小组的积极作用 |
四、学校形成具体可实施的学生评价制度 |
(一)教师学习学生的评价方法 |
(二)教师实施科学的评价方式 |
五、丰富课程的资源 |
(一)对基础设施进行维修和更换 |
(二)学校组织教师对教材进一步研究和编写 |
(三)积极开展编程教师队伍的建设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编程校本课程开发访谈提纲(教师) |
附录二:编程校本课程开发访谈提纲(管理者) |
附录三:编程校本课程实施访谈提纲(教师) |
附录四:编程校本课程实施调查问卷(学生) |
附录五:《Arduino创客编程》教学设计(一) |
附录六:《Arduino创客编程》教学设计(二) |
附录七:《Arduino创客编程》教学设计(三) |
致谢 |
(8)基于SPOC的中职《电工基础》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 |
(二)时代发展的需要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的启示 |
四、可行性分析 |
(一)信息技术的进步 |
(二)中职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 |
(三)中职学校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
(一)研究内容 |
(二)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一)中职学校 |
(二)SPOC的概念 |
二、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三)掌握学习理论 |
第三章 基于SPOC教学模式的课程设计与开发 |
一、SPOC教学模式特点及课程设计原则 |
(一)SPOC教学模式的特点 |
(二)SPOC课程设计原则 |
二、SPOC教学模式的前端分析 |
(一)教学对象分析 |
(二)教学目标分析 |
(三)教学内容分析 |
(四)教学平台分析 |
(五)教学资源分析 |
三、SPOC教学模式的构建 |
四、SPOC教学模式下教学活动的设计 |
(一)课前阶段 |
(二)课中阶段 |
(三)课后阶段 |
(四)课程学习评价 |
第四章 基于SPOC教学模式《电工基础》课程教学实践 |
一、课前导学阶段 |
二、课中研学阶段 |
三、课后练学阶段 |
四、教学实践分析 |
(一)单元测试成绩分析 |
(二)问卷调查分析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SPOC 教学调查问卷 |
附录二 SPOC 教学课后调查问卷 |
附录三 直流电路学习任务清单 |
附录四 直流电路课前测试题 |
附录五 直流电路课后测试题 |
附录六 第一次单元测试试题 |
附件七 《电工基础》简单直流电路第二次测试题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9)基于OBE理念的中职数字电路综合实训设计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 |
(二)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 |
(三)OBE理念的启发与指导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现状综述与发展分析 |
四、研究设计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 |
(四)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OBE理念 |
(二)数字电路 |
(三)实训 |
二、理论基础阐释 |
(一)教育目标理论 |
(二)能力本位教育理论 |
(三)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 |
(四)混合式教学理论 |
第三章 实训教学现状及岗位能力需求调研与分析 |
一、调研说明 |
(一)调研目的 |
(二)调研对象 |
(三)调研设计 |
二、调研结果及分析 |
(一)实训教学现状分析 |
(二)企业岗位及能力需求分析 |
三、调研小结 |
第四章 基于OBE理念的中职数字电路综合实训教学设计 |
一、参考教材分析 |
二、学生学情分析 |
三、实训教学设计 |
(一)实训教学目标确定 |
(二)实训教学内容构建 |
(三)实训教学方法选择 |
(四)实训教学评价开展 |
(五)实训教学反思改进 |
第五章 基于OBE理念的中职数字电路综合实训教学实践 |
一、实践内容选择 |
二、实践对象确定 |
三、实践资源介绍 |
(一)引导文 |
(二)微课 |
(三)资料包 |
(四)在线学习软件 |
四、实践过程说明 |
(一)课前学习阶段 |
(二)课中练习阶段 |
(三)课后复习阶段 |
五、实践结果分析 |
(一)实训教学效果分析 |
(二)学生学习感受分析 |
(三)实践结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中职数字电路实训课程学生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中职数字电路实训课程教师教学现状访谈提纲 |
附录三 电工电子类企业相关人力资源管理者访谈提纲 |
附录四 中职电子技术类专业毕业生从业岗位能力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五 《数字电路基础知识摸底卷》 |
附录六 《二人抢答器》引导文 |
附录七 《4 线—16 线译码器》引导文 |
附录八 《三人投票表决器》引导文 |
附录九 引导文中《工作情况检查表》部分内容的设计过程 |
附录十 《二人抢答器》与《三人投票表决器》的教学设计 |
附录十一 《数字电路综合实训终结考试卷》 |
附录十二 基于OBE理念的实训教学新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感受调查问卷 |
致谢 |
(10)六环节特色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兰州市第五十八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导论 |
1.1 问题的缘起 |
1.1.1 特色模式的提出 |
1.1.2 物理课程与教学变革的现实境遇 |
1.1.3 课程改革与特色模式的内在联系 |
1.2 概念界定 |
1.2.1 六环节 |
1.2.2 特色模式 |
1.2.3 物理教学 |
1.2.4 应用研究 |
1.3 相关内容研究的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学校研究现状 |
1.4 论文设计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意义 |
1.4.4 研究方法 |
1.4.5 论文框架 |
2.课程设计的原则和环节 |
2.1 课程设计的原则 |
2.2 课程设计的环节 |
2.2.1 .课前准备 |
2.2.2 .授课过程 |
2.2.3 .课后总结反思 |
3.六环节特色模式的课程案例、教学设计分析 |
3.1 理论课教学案例及教学设计分析 |
3.1.1 动力学教学案例——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
3.1.2 电磁学教学案例——交变电流 |
3.1.3 电学知识教学设计——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
3.1.4 理论课中实施“六环节”特色模式的策略 |
3.2 实验课教学案例及教学设计分析 |
3.2.1 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研究案例(节选) |
3.2.2 “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的教学设计分析 |
3.2.3 教学设计的特点分析 |
4.实践效果分析 |
4.1 特色模式的实践环境 |
4.2 特色模式的评价体系及实践效果分析 |
4.2.1 课程架构的评价体系 |
4.2.2 量化考核的依据 |
4.2.3 效果分析 |
4.3 特色模式的改进意见 |
4.3.1 学校总体设计的改进意见 |
4.3.2 教师个人层面的改进意见 |
4.3.3 特色模式实施的改进意见 |
5.总结 |
5.1 研究成果 |
5.2 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改革电路课程设计 提升学生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 [1]电机调速与控制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研究[J]. 王荣坤. 现代职业教育, 2021(28)
- [2]“通信电路课程设计”改革与创新[J]. 李艳,詹曦. 数字通信世界, 2021(07)
- [3]基于电子竞赛的实践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以实用电子系统设计与制作为例[J]. 周颖华,王欣,吴燕.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6)
- [4]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及提升策略研究[D]. 刘刚. 中国矿业大学, 2021(02)
- [5]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课程设计与实施[D]. 唐晓庆. 东北师范大学, 2021(12)
- [6]中学创客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个案研究 ——以F中学为例[D]. 刘祥超.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7]小学编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个案研究[D]. 陈媛媛.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2)
- [8]基于SPOC的中职《电工基础》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 周旭燕.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2)
- [9]基于OBE理念的中职数字电路综合实训设计与实践研究[D]. 黄威威.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2)
- [10]六环节特色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兰州市第五十八中学为例[D]. 闫旭文. 西南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