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舒巴坦对产β-内酰胺酶菌株的抑酶增效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博,磨国鑫,周光,王韧韬,管希周,佘丹阳[1](2021)在《鲍曼不动杆菌产碳青霉烯酶对舒巴坦联合碳青霉烯抗生素协同作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临床上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逐年上升。以往研究表明舒巴坦联合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仅对部分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arbapenem-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CRAB)有协同作用,这种疗效差异是否与鲍曼不动杆菌产碳青霉烯酶情况有关,尚待阐明。目的研究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产β-内酰胺酶情况对舒巴坦联合碳青霉烯抗生素协同作用的影响,为临床应用这一联合用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氨苄西林舒巴坦等抗菌药物对源自全国13家教学医院肺炎患者下呼吸道标本的102株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用棋盘法分别检测舒巴坦+美罗培南和舒巴坦+亚胺培南两种联合方案对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菌株的协同抗菌活性。应用等电聚焦电泳、PCR扩增和DNA测序分析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产生β-内酰胺酶的情况。结果美罗培南+舒巴坦、亚胺培南+舒巴坦两种联合方案协同效应[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ndex,FICI)≤0.5]的比例分别为21.57%和12.75%、相加效应(FICI>0.5,≤1)的比例分别为71.57%和84.31%,无关效应(FICI>1,≤4)的比例分别为6.86%和2.94%,没有菌株出现拮抗效应(FICI>4)。102株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全部产生OXA-23和OXA-51型碳青霉烯酶;其中19株同时产生OXA-58型碳青霉烯酶、13株同时产生GES-5型碳青霉烯酶;同时产生OXA-23、OXA-51和OXA-58碳青霉烯酶的CRAB中,舒巴坦和碳青霉烯抗生素联用产生协同效应的比例最高,达到了56.25%(9/16);在产GES-5型碳青霉烯酶的CRAB菌株中,舒巴坦与碳青霉烯抗生素联合未发现体外协同效应。结论舒巴坦+碳青霉烯两种联合方案对部分产OXA型碳青霉烯酶的鲍曼不动杆菌可以产生体外协同抗菌效应,对产酶模式为OXA-23+OXA-51+OXA-58的CRAB的协同抗菌比例较高,但对产GES-5型碳青霉烯酶的鲍曼不动杆菌未见协同抗菌效应。
韩江雪,刘忆霜,肖春玲[2](2019)在《β-内酰胺酶抑制剂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细菌耐药问题日益严峻,已经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应用最广的抗生素,但是细菌对此类药物的耐药严重降低了药物的治疗效果,而产生β-内酰胺酶是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研制β-内酰胺酶抑制剂,以此作为增效剂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用,可有效恢复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敏感性。临床上广泛传播的β-内酰胺酶有丝氨酸β-内酰胺酶和金属β-内酰胺酶。目前,在增效剂的研究中,已经获得了多种有效的丝氨酸β-内酰胺酶抑制剂,许多金属β-内酰胺酶抑制剂仍处于研究阶段。此外,为了应对由多种β-内酰胺酶引起的多重感染,研发丝氨酸β-内酰胺酶/金属β-内酰胺酶双重抑制剂也是逆转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的新思路。本文综述了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为研制新型β-内酰胺酶抑制剂提供借鉴。
林晓环[3](2018)在《头孢喹肟/舒巴坦联合用药在猪体内的药动学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对头孢喹肟与舒巴坦联合用药在猪体内的药动学进行了研究。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方法检测头孢喹肟与舒巴坦在猪血浆中的药物浓度。头孢喹肟与舒巴坦的色谱图峰型良好,周边干扰少,满足检测要求;方法在1500 ng/mL的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血浆中头孢喹肟的检测限为0.1ng/mL,定量限为0.4 ng/mL;血浆中舒巴坦的检测限为0.25 ng/mL,定量限为0.5ng/mL。头孢喹肟在血浆中平均提取回收率为81.92%98.91%,批内变异系数为0.98%5.16%,批间变异系数为4.99%6.47%;舒巴坦在血浆中平均提取回收率为81.30%110.24%,批内变异系数为0.93%4.93%,批间变异系数为2.96%7.60%。6头健康猪随机分为两组,采用交叉给药方式进行硫酸头孢喹肟混悬注射液(硫酸头孢喹肟2 mg/kg b.w.)与硫酸头孢喹肟混悬注射液液/舒巴坦钠注射液(硫酸头孢喹肟2 mg/kg b.w.和舒巴坦钠10 mg/kg b.w.)肌肉注射的药动学试验。健康猪只单药肌注硫酸头孢喹肟和联合肌注硫酸头孢喹肟/舒巴坦钠后头孢喹肟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t1/2β为2.79±0.68和2.91±0.24 h,Tmax为0.67±0.13和0.37±0.13 h,Cmax为2.19±0.17和2.72±0.36μg/mL,AUC0-last为7.02±0.40和7.39±0.91μg·h/mL,CL/F为0.28±0.01和0.25±0.03 L/h/kg,Vd/F为0.76±0.30和0.83±0.24 L/kg,MRT为3.14±0.37和3.16±0.09 h;联合肌注硫酸头孢喹肟混悬液/舒巴坦钠后舒巴坦的主要药动学参数:t1/2β为3.55±0.51 h,Tmax为0.38±0.14 h,Cmax为18.76±2.01μg/mL,AUC0-last为32.05±5.14μg·h/mL,CL/F为0.32±0.05 L/h/kg,Vd/F为1.65±0.45 L/kg,MRT为1.65±0.09 h。结果显示,单药及联合肌注后头孢喹肟在猪体内均吸收迅速,达峰时间短,消除半衰期比较短。单药及联合肌肉注射后头孢喹肟在猪体内的主要药动学参数t1/2β、Tmax、Cmax、AUC0-last、CL/F、Vd/F、MRT等统计学差异不显着(p>0.05),联合用药后舒巴坦、头孢喹肟的半衰期基本一致。本研究表明,头孢喹肟与舒巴坦的联合使用不影响头孢喹肟在猪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适合联合用药。
俞云松,陈佰义,李光辉,倪语星,孙自敏,王明贵,王睿,徐英春,杨青,杨毅,张菁,周华,周建英,周志慧,卓超[4](2015)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文中指出一、概述革兰阴性菌是我国细菌感染性疾病最常见的病原体。近年来,革兰阴性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不断增加,最重要的耐药机制是细菌产生各种β-内酰胺酶。β-内酰胺酶抑制剂能够抑制大部分β-内酰胺酶,恢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活性。因此,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
韦志友,丁军颖,刘清泉[5](2015)在《β-内酰胺酶耐药机制及其中医药相关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β-内酰胺酶最早发现于1940年,迄今发现的β-内酰胺酶已逾500种,新发现的β-内酰胺酶数目与日俱增。产生β-内酰胺酶的革兰阳性菌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芽孢杆菌、分枝杆菌、放线菌及链霉菌,其种类和数量远远少于革兰阴性菌。β-内酰胺酶可由染色体编码,亦可由质粒介导。其在分子结构、分类及对抑制剂的敏感性和耐药谱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1β-内酰胺酶的分子结构目前,β-内酰胺酶的氨基酸序列、立体结构、功
赵声远,肖淑珍,项瑾,顾飞飞,韩立中,倪语星,王辉,王占伟,刘国驹[6](2015)在《三代头孢舒巴坦复合制剂对血流感染革兰阴性杆菌的体外抑菌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估头孢噻肟/舒巴坦(CTX/SBT,2∶1)、和头孢哌酮/舒巴坦(CPZ/SBT,2∶1)对引起血流感染主要革兰阴性杆菌的体外抑菌效应。方法收集引起血流感染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β-lactamases,ESBLs)大肠埃希菌、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非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各50株,用琼脂平板二倍稀释法测定CTX/SBT、CPZ/SBT、头孢噻肟(CTX)、头孢曲松(CRO)、头孢哌酮(CPZ)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复方制剂的抗菌活性均优于单药应用,可使MIC50的降幅达416倍;其中CTX/SBT的抑菌效果优于其他抗生素和CPZ/SBT复方,尤其是对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其MIC50可从单用的128256μg/m L降至1632μg/m L。结论三代头孢舒巴坦复方制剂对引起血流感染的主要革兰阴性杆菌的体外抗菌效果均优于单用药物,其中CTX/SBT的抑菌效果最好,尤其是对于产ESBLs菌株。
徐正鹏,施燕,窦懿,王文奎[7](2015)在《头孢舒巴坦复合制剂对血流感染革兰阴性杆菌的体外抑菌效应》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估头孢舒巴坦复合制剂对引起血流感染的主要革兰阴性杆菌的体外抑菌效应。方法收集引起血流感染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非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各30株,采用琼脂平板二倍稀释法测定第三代复合制剂头孢噻肟/舒巴坦(CTX/SBT)、头孢曲松/舒巴坦(CRO/SBT)和头孢哌酮/舒巴坦(CPZ/SBT)及单方制剂头孢噻肟(CTX)、头孢曲松(CRO)、头孢哌酮(CPZ)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计算50%最低抑菌浓度(MIC50)。结果复合制剂的抑菌效应均优于单方制剂,MIC50的降幅可达48倍。CTX/SBT的抑菌效果优于CRO/SBT和CPZ/SBT,其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MIC50降至3264μg/m L,与CTX单药相比降低了8倍。结论 3种第三代头孢舒巴坦复合制剂对引起血流感染的主要革兰阴性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均优于单方制剂,其中CTX/SBT的抑菌效果最好,尤其是针对产ESBLs菌株。
张素红,唐亚娟[8](2012)在《探析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析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应用情况。方法通过分析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抗生素的剂型,阐述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情况。结果与结论β-内酰胺酶抑制剂对各种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厌氧菌等所产生的β-内酰胺酶均有广泛的抑制作用,临床研究确认其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复合制剂,用于呼吸系统、腹腔、皮肤和软组织等感染的经验治疗有效,用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热、院内感染也有效。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治疗混合感染疗效突出。
孟现民,沈银忠,张永信[9](2012)在《第三代头孢菌素临床应用的定位》文中认为第三代头孢菌素品种多、药理学特点优良、安全性好,在细菌性感染的防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不规范的使用导致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的检出率及细菌耐药率有增高的趋势,也使碳青霉烯类等新型抗菌药物的用量增加,导致病原菌耐药加剧,使一些细菌感染的治疗更加困难。但因此而轻视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临床价值是不正确的。综合致病菌种类、药敏试验结果、感染特点与病人状况等因素,审慎选择和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充分发挥其临床应用价值,在当下仍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从药物品种、优缺点、主要致病菌的耐药情况以及临床定位等几个方面,对第三代头孢菌素作一梳理,供临床医师、药师参考。
朱燕,肖永红[10](2012)在《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抗菌药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是治疗产β内酰胺酶耐药菌感染的药物之一。β内酰胺类药物的T>MIC用于确定给药方法、给药剂量,预测药物临床治疗效果。其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组成的复方抗菌药物,仍是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复方制剂的抗菌药需T>MIC超过给药间隔的40%~50%。需注意复方制剂两组分间的药代动力学应具备良好的同步性。
二、舒巴坦对产β-内酰胺酶菌株的抑酶增效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舒巴坦对产β-内酰胺酶菌株的抑酶增效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鲍曼不动杆菌产碳青霉烯酶对舒巴坦联合碳青霉烯抗生素协同作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1菌株来源 |
2抗菌药物体外药敏试验 |
3体外协同抗菌试验计算部分抑菌浓度指数 |
4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和DNA测序 |
结果 |
1 6种β-内酰胺抗生素对102株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 |
2舒巴坦联合美罗培南或亚胺培南对CRAB菌株的体外协同抗菌活性 |
3 CRAB菌株产β-内酰胺酶种类及其与体外协同抗菌试效应的关系 |
讨论 |
(2)β-内酰胺酶抑制剂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β-内酰胺酶与细菌耐药性 |
2 SBLs抑制剂 (图1) |
2.1 具有β-内酰胺结构的SBLs抑制剂 |
2.2 具有二氮杂环辛烷类化合物 (DBO) 结构的SBLs抑制剂 |
2.3 非β-内酰胺类结构的有机硼酸类SBLs抑制剂 |
3 MBLs抑制剂 |
3.1 Aspergillomarasmine A (AMA) |
3.2 NOTA和DOTA |
3.3 ME1071 |
3.4 Ebselen |
3.5 Magnolol |
4 SBLs/MBLs双重抑制剂 |
5 结语 |
(3)头孢喹肟/舒巴坦联合用药在猪体内的药动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头孢喹肟研究进展 |
1.1.1 头孢喹肟概述 |
1.1.2 头孢喹肟理化性质 |
1.1.3 头孢喹肟抗菌机制 |
1.1.4 头孢喹肟药动学 |
1.1.5 头孢喹肟药效学 |
1.1.6 头孢喹肟耐药性现状 |
1.2 舒巴坦研究进展 |
1.2.1 舒巴坦理化性质 |
1.2.2 舒巴坦的作用机理及抗菌活性 |
1.2.3 舒巴坦药动学 |
1.2.4 舒巴坦的临床应用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药品与试剂 |
2.1.2 仪器与设备 |
2.1.3 溶液配制 |
2.1.4 试验动物 |
2.2 药动学研究 |
2.2.1 给药与样品采集 |
2.2.2 血浆中药物浓度的测定 |
2.2.3 HPLC-MS/MS条件 |
2.2.4 方法学验证 |
2.2.5 检测限(LOD)和定量限(LOQ) |
2.2.6 回收率与变异系数 |
2.2.7 基质效应 |
2.2.8 样品浓度的测定 |
2.2.9 数据分析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方法学验证 |
3.1.1 方法的专属性 |
3.1.2 标准曲线 |
3.1.3 检测限和定量限 |
3.1.4 回收率与变异系数 |
3.1.5 基质效应 |
3.2 头孢喹肟与舒巴坦在猪体内的药动学 |
3.2.1 血浆中药物浓度 |
3.2.2 药动学参数 |
3.2.3 生物学统计结果 |
4 讨论 |
4.1 头孢喹肟的药动学特征 |
4.2 舒巴坦联合应用的药动学特征 |
4.3 临床意义 |
5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β-内酰胺酶耐药机制及其中医药相关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β-内酰胺酶的分子结构 |
2 β-内酰胺酶的分类 |
3 β-内酰胺酶相关的耐药机制 |
4 β-内酰胺酶的抑制剂 |
5 β-内酰胺酶中医药相关的研究 |
(6)三代头孢舒巴坦复合制剂对血流感染革兰阴性杆菌的体外抑菌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1材料 |
1.2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7)头孢舒巴坦复合制剂对血流感染革兰阴性杆菌的体外抑菌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 1 材料 |
1. 2 方法 |
2 结 果 |
3 讨 论 |
(8)探析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克拉维酸(Clavulanlc acid, CVA) |
1.1 克拉维酸/羟氨苄青霉素(SB公司开发) |
1.2 克拉维酸/阿莫西林(SB公司开发) |
1.3 克拉维酸/替卡西林(SB公司开发) |
2 舒巴坦(Sulbactam, ABT) |
2.1 舒巴坦/氨苄西林(辉瑞公司开发) |
3 他唑巴坦(Tazobactam, TAZ) |
4 西司他丁(CS) |
5 开发中的酶抑制剂 |
(9)第三代头孢菌素临床应用的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1 第三代头孢菌素品种简介 |
2 第三代头孢菌素的特点 |
3 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主要不良反应 |
3.1 过敏反应 |
3.2 凝血功能障碍 |
3.3 戒酒硫样反应 |
3.4 消化系统反应 |
4 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机制 |
5 第三代头孢菌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 |
6 第三代头孢菌素适应证与临床选用注意事项 |
7 由细菌耐药监测结果看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临床定位 |
8 结语 |
(10)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抗菌药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
2 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的抗菌活性 |
3 抗菌药物后效应与抑酶后效应 |
4 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的药代动力学 |
5 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复方药代动力学/药效学 (PK/PD) |
6 结论 |
四、舒巴坦对产β-内酰胺酶菌株的抑酶增效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鲍曼不动杆菌产碳青霉烯酶对舒巴坦联合碳青霉烯抗生素协同作用的影响[J]. 王博,磨国鑫,周光,王韧韬,管希周,佘丹阳.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2021(04)
- [2]β-内酰胺酶抑制剂研究进展[J]. 韩江雪,刘忆霜,肖春玲.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19(06)
- [3]头孢喹肟/舒巴坦联合用药在猪体内的药动学研究[D]. 林晓环.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4]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 俞云松,陈佰义,李光辉,倪语星,孙自敏,王明贵,王睿,徐英春,杨青,杨毅,张菁,周华,周建英,周志慧,卓超. 中华医学杂志, 2015(48)
- [5]β-内酰胺酶耐药机制及其中医药相关研究进展[J]. 韦志友,丁军颖,刘清泉.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5(10)
- [6]三代头孢舒巴坦复合制剂对血流感染革兰阴性杆菌的体外抑菌效应研究[J]. 赵声远,肖淑珍,项瑾,顾飞飞,韩立中,倪语星,王辉,王占伟,刘国驹. 今日药学, 2015(10)
- [7]头孢舒巴坦复合制剂对血流感染革兰阴性杆菌的体外抑菌效应[J]. 徐正鹏,施燕,窦懿,王文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02)
- [8]探析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应用[J]. 张素红,唐亚娟. 首都医药, 2012(22)
- [9]第三代头孢菌素临床应用的定位[J]. 孟现民,沈银忠,张永信. 药学服务与研究, 2012(04)
- [10]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抗菌药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研究进展[J]. 朱燕,肖永红.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2(07)
标签:舒巴坦论文; 头孢论文; β-内酰胺论文; 鲍曼不动杆菌论文; 头孢哌酮-舒巴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