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社会工作简介

学校社会工作简介

一、学校社会工作论略(论文文献综述)

严云鹤,林雨晨[1](2022)在《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心理委员能力建设路径研究——以G高校心理委员沟通能力提升小组工作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当今信息化、快节奏的社会变迁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的重要一环,高校心理委员的能力建设对促进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实际高校学生工作中,担任心理委员的大学生在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工作技巧等方面存在问题。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心理委员职位形同虚设、心理健康教育停滞不前等困境。通过分析高校心理委员沟通能力提升小组工作案例,从工作理念、工作方式、工作实践三方面探索高校心理委员能力建设路径。

杨倩[2](2021)在《小组工作介入少年儿童传统文化教育问题研究 ——以S县X学校为例》文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本研究以X学校为例,主要探讨通过学校教育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使少数民族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的有效途径。重庆市M寨是一个比较完整保留了传统文化的村寨。但近年来,由于寨子里外出务工的人口增多、家庭结构发生变化、村寨原有文化功能逐渐消失等原因,导致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陷入困境,加上苗族村民受教育程度并不高,经济收入不稳定等原因,对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方面缺乏充分的认识,因而出现苗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被淡化的现象。本研究在前期对M寨和X小学进行全面走访,深入了解了中小学生在接受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情况,发现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以生态系统理论为支撑,从社区、学校、家庭、社会等层面深入研究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困境,并运用了小组工作的方法激发苗族少年儿童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提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方面进行了介入,试图为苗族少年儿童搭建学习民族传统文化的支持网络。最后,笔者从关注苗族少年儿童学习传统文化的需求、增强其家庭支持力度、加强学校的关注度和师资投入、增强社区对传统文化教育宣传力度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

王栗[3](2021)在《美国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美国学校社会工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作为一种职业发展已有一个多世纪。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实践之后,其学校社会工作形成了完善的制度规范、专业的理论基础以及成熟的实务技巧,致力于解决学龄青少年的心理、学业和生理需要,提供多元化的服务,与家庭和学校共同帮助孩子们充分发展社会、情感和智力等方面的能力,同时推动着教育制度的良性变迁。本文以美国学校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产生的缘起、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总结我国大陆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概况,给予我国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一定的启示。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是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说明本文选题缘由和研究的意义、研究创新和不足之处,并对研究中涉及到的概念进行界定。第二部分为美国学校社会工作的缘起。从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个方面对学校社会工作产生的前期基础进行了探究。第三部分为美国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过程。结合美国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特征,将其划分为20世纪初至20年代的“访问教师”时期、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的个案工作的兴起与发展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团体与社区工作时期和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专业团队发展的新时期四个阶段,并对每个时期的历史背景、角色定位、工作模式及专业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各个阶段的发展特点。第四部分为对我国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启示。通过对我国学校社会工作发展过程进行梳理,总结我国发展的反思及开展的必要性;并利用美国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特点给予我国一些启示,旨在促进我国学校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及专业化发展。

董宇文[4](2021)在《专门学校教育矫治模式研究及对学校社会工作的启示 ——以上海市XL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专门学校是对有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开展教育矫治的专门教育机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未成年司法教育保护措施之一。但是伴随着强制性入学制度的取消以及未成年劳动教养制度的废除,专门学校教育矫治工作一直受到社会以及部分专家学者的质疑。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犯罪法》两部未成年法律开启了修订工作,最新法律政策对于专门学校定位以及教育矫治工作提高了具体的要求,专门学校作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重要组成之一的职责及教育矫治模式议题等,又重新得到关注和广泛讨论。进入21世纪,社会工作开始进入专门学校,参与专门学校教育矫治,自此专门学校教育矫治开始突破原有教师主导的单一模式,进入教育矫治的新时代。本文以吉登斯的“结构—行动”理论框架为指导,运用个案研究法,以上海市某专门学校为例,从专门教育矫治工作的两个重要参与主体:学校老师和社会工作者出发,探究社会工作者进入专门学校参与教育矫治后,学校老师和社会工作者在教育矫治工作和教育矫治服务方面的发展变化,以及两者互动探索形成的专门学校教育矫治模式的内容和特点,反思专门学校教育矫治模式如何进一步完善,提出对发展专门学校社会工作教育矫治服务的一些建议。研究发现,教育矫治社会工作服务主要发生了从微观心理观护走向中观教育矫治的发展变化。教育矫治社会工作服务以政府购买项目化联动运行,社会工作者以第三方社会专业力量进入专门学校,以“优势视角”和“人在环境中”理念为指导,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技术,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基础上开展以互助型、学习型、成长型团体小组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教育矫治服务,旨在为专门学校学生创造一个平等、接纳的氛围,从而引导专门学校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成长以及实现与环境的良性互动。学校教育矫治工作主要发生了从惩罚性矫治走向教育矫治并行的发展变化。专门学校老师作为教育矫治工作的主要力量,秉持“立足教育、科学育人、挽救孩子”的原则理念,积极运用心理辅导和咨询、课堂教学以及家访等常规方法,主要开展文化知识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还参与一部分学生的保护处分,体现了对于专门学校学生及其家长、普通学校以及社会的责任,在教育矫治转化未成年人的基础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促进社会稳定。专门学校老师和专门学校社会工作者互动融洽、相互影响,初步形成了专门学校教育矫治模式:专门学校老师为主体,专门学校社会工作者作为辅助,未成年人司法相关职能部门协助参与,以教育心理学、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未成年司法理论为指导,秉持协同性原则,在教育和保护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正向转变,预防违法犯罪。专门学校教育矫治集中在学校范围内和日常教学期间,教育矫治普遍运用课堂集中教育、个案心理辅导、团体小组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主要方法,在保障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开展教育矫治,内容上以常规性文化知识教育、基础发展性心理和行为矫治为主,同时还涉及部分学生的保护处分。专门学校教育矫治遵循严格的专门教育流程,采用综合性阶段评估和短期跟踪评估。但是初建的专门学校教育矫治模式还是存在教育矫治“笼统化”、“局限化”以及社会工作参与教育矫治缺乏制度保障的弊端。因此需要在明确专门学校教育矫治的属性和定位的基础上促进专门学校教育矫治的科学体系化建设、推进教育矫治的多元联动以及创设专门学校驻校社会工作制度。

聂璞[5](2021)在《西方社会工作兴起的观念史考察 ——以“节制”为中心》文中认为西方专业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建构过程中,广泛吸纳了西方历史中的观念资源。在社会工作研究中,对社会工作学科历史渊源的回溯一直都是学界关注的研究领域之一。本研究将试图以观念史的研究方法,以“节制”观念为中心,将其放置在西方思想脉络的语境下,结合社会工作发展的思想渊源,重点关注观念对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的影响,探索观念的演进与专业社会工作兴起的关联。本研究将考察西方社会工作兴起之前的思想史三个阶段,分别为古希腊传统、基督教传统与近代哲学时期,并分别对此三个阶段中的“节制”观念进行分析,并将其与社会工作的兴起进行关联。三者分别为古希腊传统的“节制”观念的价值起源,基督教传统中“节制”价值的实践引导与近代哲学传统中“节制”的理性诉求,这三个阶段中“节制”观念的发展成为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思想渊源。本文试图建构起西方历史中“节制”的观念单元,并重点关注“节制”观念的价值属性,阐释这一观念对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建构的影响。本文期望通过以“节制”为中心,在更大时段的思想旅程之中为社会工作的兴起提供观念史支撑。回溯西方社会工作的历史观念资源,为借鉴本土思想资源推动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提供启示。

周思宇[6](2019)在《共情训练干预校园欺凌的社会工作实践研究 ——以云南省Y小学五年级学生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校园欺凌作为全球的普遍现象,其危害性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被欺凌者可能因此出现躯体化损伤与心理疾病,甚至逃离学校成为家庭负担;欺凌者也可能因自身攻击倾向出现社会化障碍,逐渐走上犯罪道路,造成社会安全隐患。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为预防和解决校园欺凌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仍缺少系统化的理论支撑和整合的干预思维。共情能力作为防治校园欺凌的内在心理指标,能够通过阅读治疗的技术手段得到提升。社会工作是一门新形势下的综合型应用学科,其专业伦理价值和方法在介入校园欺凌中占有很大优势,具有良好效果。本研究采用准实验设计,在自然班级情境中开展社会工作,注重班级系统和个人系统的改善及其相互影响,目的在于降低小学生的校园欺凌。笔者在Y小学实习期间,通过对该校五年级小学生进行校园欺凌基线调查以确定实验班与对照班、欺凌者与被欺凌者,并在生态系统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社会角色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运用阅读治疗(特指绘本阅读)的核心技术对实验班全体成员开展共情训练小组,再对班级中的欺凌者辅以3-4次个案面谈,而对对照班除班队活动外无任何实验处理。最后,综合运用定量与定性的方法,一方面测量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各个量表上的差异,另一方面则运用参与式观察和访谈评估校园欺凌的改善程度,以此检验社会工作干预的效果。研究发现,实验班后测与跟踪评估的结果均与前测相比达到显着差异,尤以共情能力的提升为甚,而对照班则无明显变化,且其后测、跟踪评估结果均低于实验班。故可得出,运用阅读治疗开展共情训练,提升小学生共情能力,能够有效降低校园欺凌发生率。尽管干预取得良好成效,但普适性和推广性不强,据此,笔者进行了深刻反思,并提出治理校园欺凌的建议。

叶琦玮[7](2019)在《学校社会工作嵌入高校学生社区的实务研究 ——基于D校社会工作实践的经验》文中研究指明当前,高等教育体制变革和高校后勤社会化快速推进,高校学生社区应运而生,以“问题导向”的传统学生工作管理理念和方法受到挑战。如何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发挥高校学生社区的教育、管理与服务的作用,充分发挥学校社会工作的实效,实现学校从“管理”向“治理”转变,已成为目前高校亟需解决的问题。学校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分支,关注学生问题与发展需求,在价值、理念和工作方法上具有专业化优势。将学校社会工作嵌入学生社区中,以期结合学校社会工作的优势解决学校学生工作的困境,是本文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以“嵌入性”视角、社区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个案研究的思路,结合问卷调查和结构式访谈等方式,对D校的社会工作实践从结构性嵌入、关系性嵌入、干预性嵌入等角度构建“双向嵌入”的分析框架,梳理D校驻校社工和学校学生工作人员联动对学生社区进行文化建设、阵地建设、学生骨干培养以及队伍互建过程中的成效和困难进行分析,归纳出学校社会工作嵌入学校治理体系的模式。研究发现,学校社会工作嵌入学生社区建设,从理念和定位来说,是对学校工作的功能整合和升华,是对学生社区建设的模式外延,是对学生社区建设起到了增能作用。具体表现有社会工作者与学生工作者能够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双向嵌入的方式,共同服务学生成长。同时,学校社会工作嵌入学生社区发展,主要是将社会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通过个案、小组、社工倡导的方式植入学生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他们的发展能力;另外,社会工作嵌入高校育人体系,是完善学校治理结构网络化,创新高校治理体系的重要体现。

胡西旦·吾甫[8](2017)在《社会工作视角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化的实现路径》文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化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由于个体化与网络化社会的挑战,教育功利和唯分数论的挤压,价值观教育的知识化和形式化等三方面的因素,面临发展困境。基于社会工作嵌入视角,分析社会工作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一步得出社会工作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化的实现路径是:第一,学校社会工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介入时空和解释框架的借用;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和专业方法的借用;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校社会工作在相互嵌入中共同发展。

樊昆昆[9](2017)在《服务学习在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社会工作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越来越多以举家迁徙方式进入城市务工的农民工家庭生活在城郊结合部和城中村内,随着农民工及其子女人数的不断激增造成多种社会问题产生,尤以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和发展困境最为严峻,这集中体现在农民工子女自身发展和农民工学校发展的困境上。社会工作因此开始在城中村开展改善农民工子女困境的社会工作服务,已有实务经验显示:强调农民工子女与其相互作用环境间的关系,对于社会工作开展稳定、持续且系统化的服务,继而增进农民工及其子女福利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对农民工子女困境与其相关系统之间关系的认识,社会工作开始在农民工子弟学校应用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服务学习”以回应实际需求,这源于服务学习是一种把“服务”与“学习”融合起来的教学理念和实际方法,其要旨在于将社会服务融入课程教学中,通过提供固定的课堂时间、规划过的社区服务以及系统的反思过程,让学生从中学习和思考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并得到成长。本文以服务学习在贵阳市城中村民办S农民工学校的本土实施过程为研究对象。以服务学习相关理论体系作为理论基础,将服务学习实施过程中涉及的农民工子女及其家庭、农民工学校、城中村社区和社会工作者等看作一个整体性互动系统。首先分析了农民工学校对于服务学习的现实需求情况,随后展示了服务学习在农民工学校由理念转化为服务学习课程的过程;再通过对反馈资料的分析后表明:服务学习在S农民工学校的实施对农民工子女、农民工学校、城中村社区和社会工作者均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由社会工作所实施的服务学习课程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本文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服务学习在农民工学校实施的改进建议。

刘永飞[10](2016)在《学校社会工作对大学生成长促进模式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社会转型的快速变迁期,大学生所能感受到的思考方式、价值标准、道德取向、生活方式复杂多样,大学生健康成长面临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心理健康、人际交往和思想道德等方面。在解决这些问题上,传统的学校教育工作和心理咨询服务工作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迫切需要在高校中引入社会工作机制来帮助这些问题大学生。笔者从学校社会工作的角度来分析大学生成长的有关问题,在解决大学生成长的有关问题上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学校社会工作论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校社会工作论略(论文提纲范文)

(1)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心理委员能力建设路径研究——以G高校心理委员沟通能力提升小组工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学校社会工作及其主要功能
2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心理委员能力建设的优势
    2.1 工作理念优势
    2.2 工作方法优势
    2.3 注重实践性和整合资源的优势
3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心理委员能力建设的路径探析
    3.1 小组工作背景
    3.2 小组工作实施过程
        3.2.1 服务对象确定
        3.2.2 服务目标
        3.2.3 服务内容
        3.2.4 活动评估
    3.3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心理委员能力建设的路径及要点反思
        3.3.1 发挥学校社会工作“助人自助”“人在情境中”核心理念优势
        3.3.2 以个案、小组、社区的工作方法促进高校心理委员工作方式的能力建设
        3.3.3 心理、社会工作学科协同,加强心理委员将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实践应用能力建设
4 结语

(2)小组工作介入少年儿童传统文化教育问题研究 ——以S县X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外对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研究
        2.国内对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研究
        3.关于国家及地方对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政策支持
        4.关于社会工作介入传统文化传承的研究
        5.以往研究的不足与本文的创新之处
    (四)理论依据
        1.生态系统理论
        2.社会支持理论
    (五)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和研究地点
        2.研究方法
一、X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调查
    (一)X学校的基本概况
        1.X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开展情况
    (二)X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1.X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分析
        2.X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三)X学校传统文化教育问题成因分析
        1.个人因素
        2.学校因素
        3.社区环境
        4.家庭因素
二、小组工作介入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实务研究
    (一)苗族少年儿童传统文化教育小组筹备过程
        1.苗族少年儿童传统文化教育小组的前期筹备
        2.小组组员的选择(以苗族班为选择对象)
        3.小组方案的设计
    (二)小组工作开展过程
        1.认识你真好
        2.苗歌响天下
        3.苗舞忆青春
        4.苗族传统文化知识竞赛
        5.苗族服饰我最懂
        6.苗族明天会更美
    (三)小组的结果评估
        1.学校评估
        2.社会工作者自评
        3.成员满意度评估
三、结论与反思及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不足与反思
    (三)研究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美国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社会工作
        (二)学校社会工作
        (三)移民
    四、研究方法
        (一)历史研究法
        (二)文献法
        (三)比较法
    五、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美国学校社会工作的缘起
    一、社会层面
        (一)经济向工业化转型,童工问题严重
        (二)人口向城市集中,社区援助增多
    二、学校层面
        (一)公立学校教育质量有待提高
        (二)学生受教育权利的保护力度增加
        (三)学生个体差异得到关注
    三、家庭层面
        (一)贫困家庭教育的缺失
        (二)家庭中女性角色的改变
第三章 美国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过程
    一、20 世纪初至20 年代:“访问教师”时期
        (一)“访问教师时期学校社会工作概况
        (二)“访问教师”时期行业的专业化推进
        (三)小结
    二、20 世纪30 年代至50 年代:个案工作的兴起与发展
        (一)个案工作时期的历史背景分析
        (二)个案工作时期学校社会工作的概况
        (三)个案工作时期学校社会工作专业地位的确认
        (四)小结
    三、20 世纪60 年代至80 年代:团体与社区工作时期
        (一)团体与社区工作时期的历史背景分析
        (二)团体与社区工作时期学校社会工作的概况
        (三)团体与社区工作时期学校社会工作专业在全国的推广
        (四)小结
    四、20 世纪90 年代至今:专业发展新时期
        (一)历史背景分析
        (二)专业发展新时期学校社会工作的概况
        (三)学校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
        (四)小结
第四章 对我国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启示
    一、我国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
        (一)我国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
        (二)我国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必要性
        (三)我国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反思
    二、启示
        (一)加强政府干预
        (二)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三)寻求跨学科团队合作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专门学校教育矫治模式研究及对学校社会工作的启示 ——以上海市XL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及研究问题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专门学校教育矫治的研究
        1.2.2 专门学校社会工作的研究
        1.2.3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1.3 概念界定和理论框架
        1.3.1 基本概念界定
        1.3.2 理论框架
        1.3.3 论文结构
    1.4 研究方法
        1.4.1 研究方法的选择
        1.4.2 研究过程
    1.5 研究伦理
第2章 教育矫治社会工作服务:从微观心理观护走向中观教育矫治
    2.1 项目制度影响下的教育矫治服务
        2.1.1 “政府购买服务”制度作为社工参与教育矫治的媒介
        2.1.2 项目制对于社工开展教育矫治的约束
    2.2 社会资源条件促进社工持续参与教育矫治
        2.2.1 社会工作的专业性
        2.2.2 政府职能部门的保障
        2.2.3 “精英人物”的支持
        2.2.4 专门学校社会工作者的个人人格魅力
    2.3 社工的反思性监控提高教育矫治适应性
        2.3.1 观察专门学校学生的特征变化
        2.3.2 总结专门学校老师的反馈
        2.3.3 反思专业理念和方法
        2.3.4 转化教育矫治的内容和形式
    2.4 小结
第3章 学校教育矫治工作: 从惩罚性矫治走向教育矫治并行
    3.1 支配性政策制度引领下的教育矫治工作
        3.1.1 专门学校改革促进XL中学教育矫治平行发展
        3.1.2 教学指标提高影响专门学校教育矫治的重点
    3.2 社会资源条件协助教育矫治工作开展
        3.2.1 专门教育培训提高专门学校老师的专业性
        3.2.2 未成年人司法职能部门参与专门学校教育矫治
    3.3 老师的反思性监控促进教育矫治科学发展
        3.3.1 监控学生和老师群体变化
        3.3.2 观察专门学校社会工作教育矫治服务
        3.3.3 反思自身教育矫治工作的适应性
    3.4 小结
第4章 专门学校教育矫治模式的初构及反思
    4.1 专门学校教育矫治模式的初构
        4.1.1 专门学校教育矫治模式的基本构成
        4.1.2 专门学校教育矫治模式的特点
    4.2 专门学校教育矫治模式的不足
        4.2.1 教育矫治“笼统化”
        4.2.2 教育矫治“局限化”
        4.2.3 社会工作参与教育矫治缺乏制度保障
    4.3 完善专门学校教育矫治模式的建议
        4.3.1 推进专门学校教育矫治体系化建设
        4.3.2 促进专门学校教育矫治多元联动
        4.3.3 创建专门学校的驻校社工制度
第5章 总结与讨论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讨论
        5.2.1 专门学校教育矫治模式的讨论
        5.2.2 专门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和功能
    5.3 研究贡献与研究局限
        5.3.1 研究贡献
        5.3.2 研究局限与进一步的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西方社会工作兴起的观念史考察 ——以“节制”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意义与价值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文献综述
        1.5.1 社会工作知识体系研究
        1.5.2 节制观念研究
        1.5.3 观念史研究
        1.5.4 社会工作与观念史的研究
        1.5.5 文献述评
    1.6 理论视角与研究框架
    1.7 研究方法
        1.6.1 观念史的研究方法
        1.6.2 社会工作与观念史的关联
第2章 古希腊传统的节制道德——价值的起源
    2.1 古希腊文化前中期——作为道德的节制
        2.1.1 “节制”道德的个人层面
        2.1.2 “节制”道德的制度层面
        2.1.3 “节制”道德的伦理层面
    2.2 斯多葛学派中的节制——向宗教靠拢
        2.2.1 由节到禁——从德性走向禁欲
        2.2.2 由制到信——从理性走向神性
        2.2.3 节制、内省以走向幸福
        2.2.4 斯多葛学派观念的宗教转向
    2.3 古希腊节制观念与专业社会工作价值观
        2.3.1 作为道德标准——与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对话
        2.3.2 个体化的节制——以价值要求对话社会工作知识
        2.3.3 道德的实践——以价值观念对话社会工作实践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督教传统中的禁欲与慈善——“节制”价值的实践取向
    3.1 基督教的发展与教义
        3.1.1 信仰的缘起——基督教发展初期
        3.1.2 教权的膨胀——基督教教会的发展
        3.1.3 宗教改革后的基督教
    3.2 中世纪节制的宗教化演进
        3.2.1 作为禁欲“律条”的节制
        3.2.2 节制与救赎
    3.3 宗教慈善思想与行为中的节制思想
        3.3.1 早期宗教慈善行为——教会的节制回馈
        3.3.2 以信徒为主体的个体节制慈善——善行与赎罪
    3.4 基督教节制观念对专业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
        3.4.1 宗教节制观念与社会工作价值观
        3.4.2 节制禁欲的宗教性引导
        3.4.3 节制的人道主义慈善实践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近代哲学传统的节制理性——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发轫
    4.1 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后的思想变化
        4.1.1 人本主义
        4.1.2 实证科学的发展与神学的分离
        4.1.3 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
    4.2 理性意志与自由主义引导“节制”价值建构
        4.2.1 康德的意志自律观念中的理性思想
        4.2.2 康德的意志自律中的自由主义
        4.2.3 道德法则建构与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的对话
    4.3 以“节制”引导社工理论建构
        4.3.1 洛克的经验主义与社会工作
        4.3.2 边沁的功利理性与社会工作
        4.3.3 人文主义与社会工作人本传统
    4.4 “节制”的社会工作实践与慈善制度
        4.4.1 社会福利制度——“节制”观念与伊丽莎白济贫法
        4.4.2 节制的专业实践技巧——里士满实践技巧中的节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节制”观念的现代意义
    5.1 作为“社会的价值取向”的节制
        5.1.1 古希腊“节制”传统的现代意义
        5.1.2 基督教的禁欲传统的现代意义
        5.1.3 近代启蒙传统“节制”的现代意义
    5.2 作为“社会工作的价值取向”的节制
        5.2.1 个人生活与行为——由“节制”而律己
        5.2.2 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由“节制”而利他
        5.2.3 专业秩序的维护——由“节制”而敬业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节制观念与社会工作价值观
        6.1.1. “节制”观念的历史演进脉络
        6.1.2. “节制”观念与专业价值的双向影响
        6.1.3. “节制”与社会工作价值的关系模型建构
    6.2 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建构的文化自觉
    6.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6)共情训练干预校园欺凌的社会工作实践研究 ——以云南省Y小学五年级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假设、目的及意义
        1. 研究假设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意义
    (三) 文献综述
        1. 关于阅读治疗的研究
        2. 关于共情及共情训练的研究
        3. 关于校园欺凌的研究
        4. 阅读治疗与共情的相关研究
        5. 共情与校园欺凌的相关研究
        6. 文献述评
    (四) 干预校园欺凌的理论依据
        1. 生态系统理论
        2. 社会学习理论
        3. 社会角色理论
二、研究方法及设计
    (一) 研究设计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3. 研究工具
        4. 研究创新
    (二) 研究过程
        1. 第一阶段:基线调查
        2. 第二阶段:社会工作干预方案制定
        3. 第三阶段:社会工作干预过程实施
        4. 第四阶段:跟踪评估
        5. 第五阶段:研究结果分析
    (三) 基线调查结果
        1. Y小学基本情况简介
        2. 校园欺凌基线调查与结果分析
        3. 五年级共情能力及相关量表的基线调查
    (四) 确定干预对象
    (五) 社会工作干预实施过程
        1. 班级层面干预
        2. 个人层面干预
三、研究结果
    (一) 定量分析
        1. 干预对欺凌个体的提升效果显着
        2. 干预对实验班系统的改善效果显着
    (二) 定性分析
        1. 组员对小组活动的即时评价与反馈效果良好
        2. 社会工作介入校园欺凌其成效具有持续性
四、研究讨论
    (一) 阅读治疗提升共情能力从而改善校园欺凌的有效性
        1. 阅读治疗对提升小学生共情能力的作用分析
        2. 提升共情能力对抑制校园欺凌的作用分析
        3. 阅读治疗对抑制校园欺凌的作用分析
    (二) 社会工作干预实践的反思
        1. “人在情境中”是社会工作实践的重要条件
        2. “去标签化”与“去角色化”是社会工作实践的重要内容
        3. 立足普遍性、聚焦特殊性是社会工作实践的重要基础
    (三) 防治校园欺凌的几点建议
        1. 防治校园欺凌需要社会工作者、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参与
        2. 防治校园欺凌需要发挥朋辈群体的支持作用
        3. 防治校园欺凌需要大力推动学生道德教育
        4. 防治校园欺凌其政策需要真正落地执行
    (四) 研究的重点、难点
        1. 研究难点
        2. 研究重点
    (五) 研究的不足
附录
    附录一: Smith欺负行为问卷
    附录二: 班级戏剧性提名量表
    附录三: 基本共情量表
    附录四: 同伴关系评定量表
    附录五: 人际冲突解决策略量表
    附录六: 小组工作过程
    附录七: 个案面谈提纲
    附录八: 个案介入欺凌者基本情况汇总
    附录九: 个案工作过程
    附录十: 跟踪评估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7)学校社会工作嵌入高校学生社区的实务研究 ——基于D校社会工作实践的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构建现代高校治理体系的时代要求
        2、学生社区发展建设的必然趋势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核心概念
        1、高校学生社区
        2、双向嵌入
    (四)研究综述
        1、学校社会工作研究领域
        2、学校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工作的关系机制研究
        3、学生社区发展建设意义研究
        4、现有研究局限
    (五)理论基础
        1、嵌入性理论
        2、社区发展理论
    (六)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
        2、实地研究
二、D校社会工作实践探索
    (一)D校社会工作开展背景
    (二)D校学生社区基本情况
        1、学生社区划分情况
        2、学生社区居民情况
    (二)社会工作实践内容
        1、新生入学适应服务
        2、在校生心理健康服务
        3、队伍骨干能力培养
        4、学生社区发展建设
    (三)学生社区建设服务类型
        1、学生社区组织建设
        2、学生社区制度建设
        3、学生社区队伍建设
        4、学生社区文化建设
    (四)D校社会工作服务嵌入类型
        1、党组嵌入
        2、规则嵌入
        3、人员嵌入
        4、文化嵌入
    本章小结
三、学校社会工作嵌入学生社区的形式及内容
    (一)嵌入主体
        1、社会工作者
        2、高校学生工作队伍
    (二)嵌入对象
        1、高校学生
        2、D校学生社区
    (三)结构性嵌入
        1、双工组织:探新社区工作职责
        2、活动媒介:推动文化行为建构
        3、增能路径:完善社会支持网络
    (四)关系性嵌入
        1、明确角色定位,增强组织联建
        2、提高关系亲密度,加强队伍联育
        3、完善相互服务,拓展“双工联动”机制
    (五)双向嵌入
        1、学校社会工作嵌入的实践表征
        2、学校学生工作嵌入的实践表征
    (六)干预性嵌入
        1、拓展教育服务场所
        2、丰富育人课程开发
        3、“家门口”心理服务
    本章小结
四、学校社会工作嵌入学生社区发展的困难与建议
    (一)学校社会工作嵌入学生社区发展的困难
        1、双工联动权责不够清晰
        2、社工专业独立性面临挑战
        3、社工工作内容与学生需求不匹配
        4、社工服务受考核机制限制
        5、项目内涵外延有限及平台建设不足
    (二)学校社会工作嵌入学生社区发展的建议
        1、明确双工职责界限
        2、维护社会工作专业性与独立性
        3、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4、建立合理的考核评估机制
        5、加强学生社区综合平台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一)学术期刊文献
    (二)学术着作
    (三)有ISBN号的论文集
    (四)学位论文
    (五)电子文献
附录1 :“社会工作进校园”服务效果评价问卷(在校生)
附录2 :访谈提纲(在校生)
附录3 :访谈提纲(学工、社工)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社会工作视角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化的实现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导论
二、学校场域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化困境
    (一) 个体化与网络化社会的挑战
    (二) 教育功利和唯分数论的挤压
    (三) 价值观教育的知识化与形式化
三、社会工作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化的路径
    (一) 社会工作嵌入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二) 社会工作嵌入价值观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三) 社工嵌入破解价值观教育困境的运行机制
四、结论与讨论

(9)服务学习在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社会工作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文献回顾
        1.4.1 国外研究状况
        1.4.2 国内研究状况
        1.4.3 文献评述
    1.5 理论基础
        1.5.1 服务学习(Service-Learning)的内涵和模式
        1.5.2 服务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2章 服务学习在农民工子弟学校实施的现实需求
    2.1 农民工子女的困境和需求
        2.1.1 农民工子女的困境
        2.1.2 需求分析
    2.2 S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困境和需求
        2.2.1 S农民工学校的困境
        2.2.2 需求分析
    2.3 城中村社区的困境和需求
        2.3.1 城中村社区的困境
        2.3.2 需求分析
    2.4 社会工作与服务学习的契合
        2.4.1 理念契合
        2.4.2 实施方法和领域契合
第3章 服务学习在S学校的实施过程
    3.1 课程预备阶段
        3.1.1 服务学习融入S学校课程体系
        3.1.2 服务学习课程的设计
    3.2 课程学习阶段
        3.2.1 课程学习的形式
        3.2.2 课程学习的内容
    3.3 课程实践阶段
        3.3.1 课程实践的形式
        3.3.2 课程实践的内容
    3.4 课程总结阶段
        3.4.1 课程总结的形式
        3.4.2 课程总结的内容
第4章 服务学习在农民工子弟学校实施的成效和问题
    4.1 学生的变化
        4.1.1 学生的积极变化
        4.1.2 存在的不足
    4.2 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变化
        4.2.1 农民工学校的积极变化
        4.2.2 存在的不足
    4.3 城中村社区的变化
        4.3.1 城中村社区的积极变化
        4.3.2 存在的不足
    4.4 社会工作团队的变化
        4.4.1 社会工作团队的积极变化
        4.4.2 存在的不足
第5章 服务学习在S学校实施的建议
    5.1 融合多种社会工作方法满足学生需求
    5.2 通过制度性安排深化社会工作与校方互动
    5.3 发展社区社会工作以激发社区力量
    5.4 增强社会工作者认识和实践水平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学校社会工作对大学生成长促进模式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 大学生成长的有关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大学生成长的有关问题
    1.2 大学生成长的有关问题的原因分析
2 学校社会工作对大学生成长促进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析
    2.1 学校社会工作对大学生成长促进的必要性
    2.2 学校社会工作对大学生成长促进的可行性
3 学校社会工作对大学生成长促进的介入方法
    3.1 学校个案工作方法的运用
    3.2 学校小组工作方法的运用
    3.3 学校社区工作方法的运用

四、学校社会工作论略(论文参考文献)

  • [1]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心理委员能力建设路径研究——以G高校心理委员沟通能力提升小组工作为例[J]. 严云鹤,林雨晨.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2(01)
  • [2]小组工作介入少年儿童传统文化教育问题研究 ——以S县X学校为例[D]. 杨倩.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3]美国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研究[D]. 王栗.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4]专门学校教育矫治模式研究及对学校社会工作的启示 ——以上海市XL中学为例[D]. 董宇文.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5]西方社会工作兴起的观念史考察 ——以“节制”为中心[D]. 聂璞.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6]共情训练干预校园欺凌的社会工作实践研究 ——以云南省Y小学五年级学生为例[D]. 周思宇. 云南大学, 2019(03)
  • [7]学校社会工作嵌入高校学生社区的实务研究 ——基于D校社会工作实践的经验[D]. 叶琦玮.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8]社会工作视角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化的实现路径[J]. 胡西旦·吾甫.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7(04)
  • [9]服务学习在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社会工作应用研究[D]. 樊昆昆. 贵州大学, 2017(04)
  • [10]学校社会工作对大学生成长促进模式的构建[J]. 刘永飞.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6(22)

标签:;  ;  ;  ;  ;  

学校社会工作简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