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职业道德,树立公正正派形象

强化职业道德,树立公正正派形象

一、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树立公道正派形象(论文文献综述)

郑天祥[1](2021)在《县委书记“三不腐”机制实现路径研究》文中指出郡县治,天下安。自秦实行县制以来,县一级政权就成为了国家治理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环。自2012年以来,在反腐败的高压态势之下,无数官员腐败被查,这其中不仅有省部级高官,许多县委书记也纷纷落马。这不仅给党和国家造成大量损失,还破坏了党内良好的政治氛围,特别是县委书记腐败,影响更加恶劣。县委书记作为县一级政权的负责人,代表了党和政府,县委书记发生腐败,直接影响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印象。因此,完善和优化县委书记腐败治理机制,构建“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反腐防线,对于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县委书记队伍,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县委书记腐败问题出发,搜集了国内外关于县委书记腐败、腐败治理和“三不腐”机制的相关资料进行研究,主要围绕县委书记腐败的表现、原因、“三不腐”机制的关系和实现路径进行研究。其次,通过对中共十八大以来落马的县委书记的案例和相关文献的分析,归纳出十八大来县委书记腐败的具体表现、腐败特点和腐败原因,并重点对县委书记腐败的原因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构建县委书记“三不腐”机制的实现路径:通过提高县委书记腐败行为的发现率、完善党内监督制度、加大县委书记腐败行为的处罚力度来构建“不敢腐”的惩戒机制;通过科学设置县委书记权力和运行机制、净化县委书记工作生活环境、完善县委书记保障机制建设来构建“不能腐”的防范机制;通过提高县委书记的政治修养、道德修养和法治修养来构建“不想腐”的自律机制。三个机制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相互协调,治理县委书记腐败问题。

陈建光[2](2021)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拥有百年历史的大党,其带领中华民族披荆斩棘、开拓进取的历史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先进政党锻造伟大精神与伟大精神支撑先进政党的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是共产党人理想信念、价值追求、道德情感、行为方式等方面的综合反映,构成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核心内容,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为人类进步事业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建设贯穿党自身建设的整个历史过程,是我们党特有的政治优势,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富有全局性的关键一环。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建设,与共产党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肩负的历史使命密不可分。深化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建设的研究,传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理念,加强对中国共产党人主观世界的改造,对于新时代党的建设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世界的重塑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本文立足时代背景与使命要求,聚焦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建设研究。首先,本文在明晰选题背景、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建设的理论基础。其次,本文概括分析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建设的基本历程与经验。基本历程主要围绕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阶段展开梳理。基本经验主要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紧密结合、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个方面。再次,本文基于政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概念界定,重点阐释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容。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锻造出“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的精神价值理念,“敢于斗争、勇于担当、善于革命”的精神状态,“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的精神形态,以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精神目标,凸显出中国共产党人高尚的精神特质与显着的精神标识。从次,本文深度剖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建设的重要性和挑战。重要性主要包括:提升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激发其完善自我的主动性;增进中国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向往,开拓全面从严治党新视域;促进人民群众精神状态的提升,汇聚实现中国梦的整体精神力量;重塑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形象,推动新时代中国大国形象更为鲜明。面临的挑战具体表现为:承平日久导致部分党员干部产生了精神懈怠的心态;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对部分党员干部意识形态造成侵蚀;多元利益驱动的冲击导致部分党员干部产生特权思想;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对部分党员干部价值观造成冲击。最后,本文详细探索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建设的具体路径。针对新时代面临的新挑战,本文从催生原生动力、强化组织保障、完善制度体系、厚植文化根基四个层面展开分析。在催生原生动力层面的实现路径为:提升理论学习自觉性,增强对错误思潮的辨识力;对准精神建设需求,持续推进理论创新。在强化组织保障层面的实现路径为: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锚定精神建设总方向;紧抓共产党人作风建设,推动政治风气转变。在完善制度体系层面的实现路径为:完善党内法规制度,将精神建设纳入制度化轨道;建立健全奖惩和监督机制,培育共产党人的精神建设自觉。在厚植文化根基层面的实现路径为:增进共产党人文化认同感,汇聚精神建设的持久力量;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实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总的来说,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时代,唯有加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建设,才能使共产党人的精神特质、文化心态转向现代化,以重振中国共产党人与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重塑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谢华[3](2020)在《用《论语》“仁礼”思想培育公民和传播中华文化的新探索 ——以组工文化建设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论语》是闻名中外的儒家经典着作,其中承载的“仁礼”观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蕴含的人本精神、规则理念及德育价值观,与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育现代公民文明素养的内在精神源泉,在社会实践中,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社会价值是个人价值的基础,社会价值通过个人努力而实现,因此,发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通过社会核心价值观培育文化新风尚,离不开个人的成长成才,离不开公民文明素养的提高。组织工作者是从事组织工作相关领域的人,组织工作主要围绕“公民”的社会实践活动展开,他们的修养与能力直接关系到能否传递正能量服务社会发展,能否用正确的思想理念和行为价值推动文化建设落地,搞好组工文化建设,有利于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到基层,从而实现更深入广泛地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目标。基于此,探索《论语》“仁礼”思想的内涵,以组织工作文化为切入点,把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融入到现代公民社会生活之中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组工文化是我国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含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发展工作以及引才留才培养优秀海内外人才爱国爱家的本土情怀。党的组织工作是党的建设的重心所在,与党的生命力息息相关,组织部门是管党治党的重要部门,组工干部承担着为党和人民选贤任能的重要责任。组工干部队伍的素质、能力、作风状态如何,决定着组织工作的成效,关系到能否有效引领公民文明精神,影响着中华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本文从阐述《论语》“仁礼”思想内涵出发,阐述了孔子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通之处,“仁”是仁者爱人,“礼”起源于祭祀,构成维系族群的宗法制,周公将殷商时的礼乐改造为系统化的社会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强调“敬德保民”,形成了孔子所景仰的“郁郁乎文哉”的礼乐文化。孔子在此基础上引“仁”入“礼”,发展了“礼”文化,赋予了“礼”之新意,注入敬天敬地敬人的思想,是形成中华文明的精神动力,长存敬畏之心,有利于公民知礼守法的品德养成。再从古今对比角度,引古论今,在前人对《论语》道德价值层面的研究基础上,细化具体运用到组工文化之中。创新性地以组工文化为抓手传承“仁”“礼”思想,培育文明公民,深入阐述“仁礼”思想对组工人员修养和组工文化提升以及人们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催化作用,可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提出了用“仁礼”思想培育文明公民的实施途径:加强组工文化培训,培养具有“仁礼”素养的干部队伍;以文化人举措,促进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发展;培育和构建知礼人才队伍服务社会发展;普及文化教育,培育文明公民以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实例成效表明,“仁礼”思想对组工干部弘扬核心价值观,服务社会,促中华优秀文化发展有实效作用。

郭珊珊[4](2020)在《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结构分析及路径优化》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政治文化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的建设在新时代发展的成果,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承接,与新时代国家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相契合。自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党内政治文化的命题以来,有关于党内政治文化的理论解读和路径探析取得了系列进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新时代,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是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基础性工作,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研究也将进一步丰富和深化新时代党的建设理论。本文以党的政治建设理论为指导,以政治文化理论为基础,以文化的结构分层理论为基本线索,深入剖析党内政治文化的来源、主体和培育载体的结构要素,从现实状况、存在问题和优化路径三个方面来探究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首先,将概念界定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通过对党内政治文化相关概念的解读,在汲取其优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党内政治文化的定义,点出本文研究所围绕的基本点。党内政治文化相关概念的辨析可以从范围、性质、内容结构等方面界定出党内政治文化的独特性质,从而明确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具体内涵。党内政治文化是一个政党内部在一定时期内流行的一套政治认知、政治评价、政治情感和政治价值观,其建设要以党员、领导干部和党组织为主体,以物态、制度和行为文化为载体,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对于涵养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具有重要作用。其次,以理论阐释来规划文章的总体布局,党的政治建设理论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提供方向性指导,明确其性质。政治文化理论的研究为党内政治文化的概念界定提供借鉴,确定其研究方式。文化的结构分层理论一方面分析了党内政治文化文化来源的层次性,另一方面也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提供了路径借鉴。以理论为基础,以党内政治文化的概念为基点,围绕其来源、主体和培育载体来佐证其科学内涵,优化建设路径。再次,根据党内政治文化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剖析,在分析现实情况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的从文化来源、建设主体和培育载体三个方面提出优化路径,形成建设合力,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受到外部不良文化的影响和侵蚀,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做到辨别和取舍;在建设主体方面,部分党员和领导干部的基本价值观发生动摇,价值观践行虚化,党组织作用弱化,我们要加强理论学习和政治实践,严格党的领导干部选拔,牢牢把握住基层党组织这个坚强的战斗堡垒,实现对党员的高标准和严要求;在培育载体方面,物质载体、制度载体、行为载体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就不可避免的导致从思想理论教育学习到实际践行方面效果的削弱,最终影响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实际效果。这需要我们注重物质文化的发掘、保护和宣传,完善制度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同时也要充分发挥行为载体的教育引导作用。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程,需要每一位党员能坚守理想信念,践行共产党人价值观,需要我们党在发掘、培育和践行上多向发力,形成建设合力,才能真正形成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实现党的先进性建设。

于瑶[5](2020)在《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研究》文中认为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国无德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问题可谓是时代所需、现实所急、党之所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员领导干部的政德观及其培育问题,强调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新时代只有切实做好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工作,才能不断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从政道德境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锻造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党员领导干部队伍。本文针对新时代如何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问题,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进路,在思想基础研究、历史经验反思和现实境遇关照的基础上,从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三个层面系统勾勒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实践理路,给新时代如何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问题以积极的理论回应和现实回应。第一章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基本问题。主要内容包括政德及政德观的涵义,政德观培育的要素及特征,政德观培育的现实意义等。本文认为,对政德的涵义,可以从三个维度加以把握:从主体维度看,政德是“从政之德”;从内容维度看,政德是“为政之德”;从功能维度看,政德是“用权之德”。政德以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为价值取向,主要功能在于规范公权力的行使。政德观是对政德的态度和看法,它由一定的政治信仰统摄,通过从政行为表现出来,体现了党员领导干部对一定政德规范认同、遵循和践履的自觉性。从应然层面看,党员领导干部应当树立以“为公”为价值方向的政德观。政德观培育是一种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将应然层面的、以“为公”为价值方向的政德观转化为党员领导干部实然的政德观的实践活动。政德观培育包含培育主体、培育内容、培育方式、培育保障和培育环境等要素,具有意识形态性、人民性、时代性和系统性等特征。新时代加强政德观培育,有助于锻造德才兼备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形成讲政德立政德的党风政风,引领崇德向善的社会文明风尚。第二章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基础。本文认为,思想基础分为“灵魂”、“根基”和“源流”三个层次。新时代培育政德观,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又要有民族风格和发展眼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纲领,新时代培育政德观,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思想为灵魂。中国优秀传统官德文化和官德培育思想是中国古代先贤政治智慧的结晶,在传承中积淀成为党员领导干部从政心理结构的一部分,是新时代政德观培育的思想根基。历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用中国话语体系解释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承继前人思想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丰富着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政德观培育的思想,是新时代政德观培育的思想源流。第三章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经验借鉴。主要梳理了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期间政德观培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过渡时期的良好开端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曲折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政德观培育逐渐向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经验主要有: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主导作用,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方向,将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发挥制度的激励和约束作用,重视环境对政德观的塑造作用。第四章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积极举措与现实挑战。进入新时代,政德观培育在一系列积极举措下取得了很多阶段性成果,主要表现在:其一,培育主体重视程度增强;其二,培育内容愈加广泛深入;其三,培育方式趋于多样化;其四,培育保障制度不断更新;其五,培育环境在调适中得以改善。但是,仍然存在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其一,政德观培育诸要素尚未并轨,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和明确的负责部门,存在整体合力不足问题。其二,培育内容缺乏针对性设计,尚未对政德教育或者政德观培育的具体内容作出明确的规范和说明,理论界也没有形成共识。其三,培育方式存在路径依赖下的低效性弊端问题,单向教条式的灌输难以对党员领导干部形成足够的吸引力,“口号式”的提要求往往让政德教育流于形式。其四,培育保障制度实施机制不健全,选择执行、片面执行、变通执行,甚至不执行等制度执行不力问题依然突出。其五,外部场域环境存在干扰因素,“四风”问题、官僚主义问题、新形式主义问题仍旧存在,各种社会思潮错杂交织,滋生出不少干扰性、对抗性、破坏性因素。第五章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逻辑遵循与目标原则。本文认为,新时代加强政德观培育有其内在的逻辑遵循,这种逻辑从理论、现实、实践三个向度展开,表现为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德观培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培养高素质党员领导干部、以实现政德观培育诸要素的同频共振为方法论要求三个方面,三者分别构成新时代加强政德观培育的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和实践逻辑。理论逻辑明确指导思想,现实逻辑定位目标方向,实践逻辑解锁原则要求,新时代加强政德观培育应当以引导党员领导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为目标,遵循主体维度的组织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内容维度的时代性内容与继承性内容相融合、方式维度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淬炼相统合、保障维度的教育引导与制度约束相耦合、环境维度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整合等原则,以实现政德观培育的高质量发展。第六章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实践路径。本文认为,可以从五个方面对新时代的政德观培育进行加强和优化。第一,整合政德观培育主体,实现主体间良性互动。一方面是培育实施者之间的互动,要求党组织加强集中统一领导,从顶层设计入手,将政德观要求嵌入干部教育、选任、监督、考核、惩处等各个环节,引导各要素协同向政德观培育聚集。另一方面是培育实施者与培育对象之间的互动,尊重党员领导干部的主体性,调动党员领导干部主动修养政德的积极性。第二,优化政德观培育内容,契合新时代培育目标。培育内容要兼顾“政”和“德”两方面的个性,既要讲求政治性,也不能脱离人文性,本文认为,可以从政治观、权力观和修身观三个维度构建政德观培育内容体系,分别契合新时代“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政德观培育目标。其中,政治观反映了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政德观培育的主导性内容;权力观反映了权力行使的基本要求,是政德观培育的主体性内容;修身观反映了个人品德的基本要求,是政德观培育的基础性内容。培育政治观,要重点抓好政治理想教育、政治理论教育、政治忠诚教育、政治担当教育、政治纪律教育。培育权力观,重点要抓好宗旨意识教育、责任意识教育、实干意识教育、法治意识教育、廉洁意识教育。培育修身观,应当重点抓好集体主义道德观教育、传统修身文化教育、艰苦奋斗优良传统教育、人文精神教育、清廉家风教育。第三,创新政德观培育方式,提升政德教育实效。可采取的措施有:一是丰富理论教育形式以充分透彻说理,二是强化政德实践锻炼以力促知行合一,三是加强网络平台建设以发展线上教育,四是发挥榜样示范效应以消解情感困惑。第四,加强政德观培育保障,健全政德赏罚机制。通过落实“以德为先”的选拔任用制度、细化“奖优扬善”的考评激励制度、完善“失德必查”的监督问责制度,将“以德为先”的干部评价标准贯穿从“入口”到“出口”的全过程,形成政德观培育制度保障的闭环,实现政德观培育与赏罚回报之间的良性互动。第五,澄清政德观培育环境,注入场域动力支持。通过淬炼端正严明的党风政风,多措并举繁荣发展政德文化,实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全社会价值观共识,提高全社会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不断防范、过滤、削减政德观培育环境中的干扰性、破坏性、对抗性因素,以持续净化的政治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为政德观培育注入场域动力支持。总之,本文认为,政德观培育是一个多要素、复杂的系统工程,系统整体功能的优化有赖于各环节的整体推进和诸要素的协同发展。新时代加强政德观培育,需要从顶层设计入手,实现培育主体、培育内容、培育方式、培育保障、培育环境等各要素的同向而行。

熊珍秀[6](2020)在《新时代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政以德”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一直秉持的重要政治思想,也是以德治国的主要内容。在党的政治建设中,政德建设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十分重视领导干部的政德建设,习近平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做好表率作用,来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以良好的党风促进社风民风。在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领导干部的工作能力和道德修养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为了落实新时代干部队伍的重大责任,树立良好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发挥好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着优势,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重视领导干部队伍的政德建设。结合领导干部政德本身政治性、导向性、自律性的特征,从大德、公德、私德三方面来概括领导干部政德建设主要内容。明大德是领导干部政德的最高要求,要求领导干部对党忠诚,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守公德是领导干部政德的基础要求,必须坚持为民服务,做到勤政务实、敢于担当、公道正派;严私德是领导干部政德的根本要求,做到严于律己、清正廉洁,修身齐家,管好亲人、朋友及身边工作人员。通过对当前领导干部政德的现状的分析,少数领导干部表现出大德之魂不牢、对党忠诚不够纯粹,公德之基不稳、为民理念不够强化,私德之本不正、自我约束不够严格。出现上述问题主要是因为受到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加之不完善的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相关机制体制、不到位的家风建设以及少数领导干部自身修养不足。由此,着重探讨加强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途径尤为必要,一是加强学用并重,将学习理论知识和注重实践锻炼结合,增强领导干部履职能力,提高领导干部政德建设实效;二是通过领导干部的选用、政德考核、监督合力等制度的不断完善,形成规范领导干部从政行为的制度保障;三是从我国传统文化精华和优秀的红色基因中汲取营养,强化领导干部的规矩意识,严管自己,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政绩观,严管家人和身边人,营造良好家风。

王光明[7](2020)在《新时代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研究》文中提出党内政治文化集中反映了政党的政治品格、文化根基、价值追求,是一个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独特精神标识。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新时代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重大时代任务,提出了“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科学命题,形成了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重要抓手。这一科学命题的提出,既是对我们党90多年自身建设经验的系统总结和科学升华,又是着眼于新时代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的战略任务而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新时代深入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应有之义和内在要求,对于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政治文化来源于管党治党的实践活动,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建构主体、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为核心导向、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体系,具有政治性和文化性相统一、时代性和民族性相统一、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鲜明特征,主要包括思想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等具体形式,在凝聚思想共识、规范政治生活和净化政治生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和国外政党政治文化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其中,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是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魂”;传统民本思想、德治思想、法治思想、选贤任能思想、修身律己思想和廉政思想等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构成了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根”;国外政党有序发展党内民主、重视政党法治、加强廉政建设、渐进推动政党改革和塑造良好政党形象的政党文化,则为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注重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贯穿于管党治党实践活动始终。其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奠基和探索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调试和曲折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则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修复和完善期。90多年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历程,形成了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一是持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完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科学指南;二是加强党内集中教育,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固本培元;三是强化党的制度建设,巩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党内政治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独特精神标识,在以政党-社会-国家为核心构成要素的政治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功能。首先,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全面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价值引领、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文化支撑,筑牢了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价值根基。其次,党内政治文化作为具有明确政治方向的文化形态,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先进性,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在党的政治实践中的集中体现,也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前进的“风向标”和“指明灯”,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再次,党内政治文化既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强化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政治保证,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功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并持续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通过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培厚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土壤;坚持依规治党和以德治党相结合,创新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理念;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厚植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和制度基础,推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取得了新成效。但不可忽略和否认的是,当前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仍存在党员干部对党内政治文化认知存在偏差、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体制机制不健全、面临不良政治文化的冲击等现实问题。究其根本,就在于封建思想、西方文化思潮等多元文化对党内政治文化的挤压,以及管党治党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升等主客观因素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形成了冲击和挑战。新时代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应坚持统筹协调,加强顶层设计,要始终坚持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的逻辑理路,自觉做到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和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加强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持续推进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形成和巩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方法体系保障、思想保障、主体保障和制度保障。

陈南南[8](2019)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生态决定着我们党的肌体是否健康、执政地位是否稳固、国家政治局面是否稳定。进入新时代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重拳出击、常抓不懈,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然而,我们党面临着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风险挑战,“四种危险”“四大考验”以及影响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依然存在,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实现党的长期执政,完成新时代的奋斗目标,需要建设好党内政治生态。沿着理论解析—历史探源—现实问题分析—原因解剖—提出推进策略的逻辑思路展开研究,旨在通过完善和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系统构成要素,实现各要素间的生态联动,促进党内政治生态的协调运行。通过解析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理论,阐述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背景与意义,梳理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思想基础,总结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已经取得的成就与经验,剖析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探索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推进策略,为建设好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提供借鉴。新时代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新的发展时期。深刻把握新时代的内涵以及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更加重视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中国开始走向引领世界的舞台中央等显着特征,系统解析党内政治生态理论,明确党内政治生态的概念、结构要素、功能特征及评价标准,为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研究奠定基础。创新性地把党的环境系统作为党内政治生态的一个重要子系统进行考察分析,将党内政治生态看作由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系统、党内行为系统、党内制度系统、党的环境系统等子系统组成的四维体系;归纳出党内政治生态的系统性、整体性、动态性、开放性、平衡性等特征及服务保障、协调联动、自我修复等功能;把党内政治文化是否健康、人民性是否得到坚持、党内政治生活是否严肃、党内行为是否合乎党员标准、党内政治运行机制是否良好、党内法规制度是否得到执行、党内政治生态系统是否良性运行等作为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优良与否的评价标准。科学阐释新时代与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内在逻辑关联,清晰把握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背景与意义,是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研究的基本前提。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是党内政治生态面临风险挑战、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的重要任务,是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前提,是实现新时代奋斗目标的客观要求,是加强党的内生态与外生态协调运行的现实呼唤。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必须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无产阶级政党政治生态思想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党内政治生态思想以及习近平关于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论述为思想基础,尤其以习近平关于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思想。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取得了诸如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反腐败斗争取得显着成效、选人用人风气明显好转、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党群关系更加和谐、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常态化发展等主要成就;积累了诸如党中央高度重视与坚强领导、推进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发展、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注重针对性与实效性相统一等基本经验。然而,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还存在着党内政治文化系统运行不够通畅、党内行为系统运行存在隐患、党内制度系统运行效能不高、党的环境系统运行存在风险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不良文化的侵蚀、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不够协调、监督评价机制不够完善、党内协同性原则及治理机制衔接性不足、国家政治生态与国际政治生态问题的影响等。坚持问题导向,在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从党内政治文化系统、党内行为系统、党内制度系统、党的环境系统四个维度出发,提出了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规范党内行为、推进制度治党、注重党的内生态与外生态协调运行等推进策略。创新性地把国家政治生态和国际政治生态作为党的环境系统的外生态进行了重点解析,对党内政治生态与国家政治生态及国际政治生态的逻辑关联进行了系统阐释,尝试构建了党内政治生态与国家政治生态及国际政治生态协调运行的理论分析框架。

褚楚[9](2019)在《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乡村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微观基础。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关于如何加强乡村治理有效性问题的探讨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关注重点。与许多从转变乡村治理模式、调整乡村治理结构等视角出发展开的研究不同,本文从“现代国家的构建与有效运行依赖于一个规模庞大且素质优良的官僚组织”这一视角出发,探讨了基层官僚主要构成群体、党和国家治理乡村社会的主要力量——乡镇公务员其素质与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在“国家——社会”理论分析框架下,乡镇公务员是连接国家政治社会和乡村民间社会的纽带与桥梁,要完成乡村基层治理这样一种兼具政治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特殊社会分工,既应当具备坚定地政治素质、熟练于正式制度规则和政治权威的运用,发挥好政治传输功能,也应当具备合理运用手中的自由裁量权来化解地方利益冲突和治理困境的乡土智慧,为乡村百姓解决好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乡镇政府的职能及其发挥职能的具体方式发生转变,对乡镇公务员观念意识、知识能力和心理素质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乡镇公务员的素质培育对于提升乡镇政府治理能力、构建现代化的乡村治理体系以及维护乡镇政权公信力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新制度主义理论为研究的总体分析框架,以乡村治理现代化为研究背景,以治理理论、街头官僚理论、理性行为选择理论、素质模型理论和培训的相关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综合运用了理论分析、实证研究法、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法,对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探讨。本文主要探讨和解决了如下几个问题:首先,探讨了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应当具备的素质内容。一方面基于治理理论,从乡村治理过程中乡镇政府承担职能的三个维度——即纵向维度的执行性职能、横向维度的协调性职能、以及前后维度上的规划引导与服务保障职能,探讨了乡村治理对乡镇公务员提出的基本素质要求,即应当具备坚定的政策执行素质、积极的三农服务素质和良好的统筹协调素质。另一方面依据善治和善政的相关理论,探讨了乡村治理现代化对乡镇公务员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即具备更强的基层组织建设素质、民主与法治素质、统筹规划与协调素质、运用现代治理技术和治理工具的业务能力素质、以及预防、化解和应对突发危机的素质等。其次,从理论逻辑和现实需求两方面探讨了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现实意义与必要性。从理论逻辑上,一是基于街头官僚理论和理性行为选择理论,在“工作环境—行为选择”分析框架下,以自由裁量权和行为选择空间为逻辑起点,探讨了乡镇公务员的几种典型行为选择模式,如政策的变通执行、规则依赖、一线弃权等;二是基于素质模型理论,乡镇公务员的外在行为表现是其素质构成的一部分,并且由其内在的观念意识、性格品质以及知识能力等素质综合作用而形成,进而结合素质是由“意识灌输、知识学习、能力锻炼和习惯养成四个环节反复循环而形成”的这一基本规律,论述了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对于矫正乡镇公务员在工作中的行为选择偏差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从现实需求的角度,本次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媒体案例分析等途径考察了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的现状,发现了当前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整体存在不足,例如政治意识和政治理论知识不足,民主素质和法治素质不高、职业道德责任亟需增强,文化业务素质有待提升、身体和心理素质仍需提高等,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因此迫切要求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提高乡镇公务员整体素质水平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第三,通过对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历史和现状的考察,分析了当前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中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例如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素质培育的方式较为单一、公务员培训教育资源供需不平衡等,究其原因:一是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体系不健全,导致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工作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二是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保障机制不健全,基层教育培训资源和经费拨付难以得到保障;三是由于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主体的观念意识淡薄,对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工作缺乏端正的态度和足够重视。第四,通过对比分析国外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几种主要的特征类型和主要做法,即以英国等英联邦国家为代表的“需求导向型”、以美国为代表的“能力导向型”、以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价值导向型”、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人本导向型”和以日本为代表的“实践导向性”,总结了可供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借鉴的基本经验,例如加强公务员培训的法治与制度保障、分级分类建立公务员素质标准、对公务员进行定期素质测评、完善公务员道德行为规范建设、重视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以及注重公务员培训教育结果的考核与运用等。最后,基于前文论述提出在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基本路径。以可靠的政治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精湛的业务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主要目标,坚持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相结合、理论培训与实践养成相结合、规范约束与激励保障相结合、传统继承与时代创新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以加强构建完整的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体系为主要对策,通过丰富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内容与方式、加强乡镇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建立乡镇公务员素质跟踪评价系统、完善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配套制度保障、加强思想道德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等途径,提高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系统性、持续性和有效性。

郑元凯[10](2019)在《当代大学生公正观及其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公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居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地位,发挥着主导功能。大学生正处于个人道德水平发展与价值观生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公正价值取向逐渐成为道德判断的主要方面。当前,在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影响下,公正观缺失与行为失范等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时有发生,成为社会的问题聚焦。然而,大部分高校并未对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给予足够重视,既缺少理论层面的深入探究,也缺乏实践层面的深度探索。面对这样的现实困境,文章以马克思主义公正观为理论指导,科学借鉴中西方公正思想的精华部分,构建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正观价值体系,提出了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基本理论与基本路径,以此回应大学生道德成长过程中的现实困惑,消解社会转型与文化激荡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困境。对当代大学生公正观及其教育进行系统性研究,应坚持学理性、政治性与实践性并重的原则,沿着理论溯源、现状审视、归因分析与实践探索这条逻辑主线层层深入。在理论溯源方面,文章通过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公正观及其中国化创新实践与中西方经典公正思想,从伦理准则、制度标准与道德规范三重维度阐述公正的多重意蕴;在现状审视方面,文章对省内部分高校在校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公正认知、公正情感、公正意识、公正行为与公正感受五个维度直击大学生公正观的现实状况,聚焦大学生公正观的偏差与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现实困境;在归因分析方面,文章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高校内部环境以及学生成长环境三个层面的全面审视,深入洞察引发大学生公正观消极表现的问题起源与现实逻辑;在实践探索方面,文章依托价值观引导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厘定了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基本原则、目标引导、内容选择与主体职能。大学生公正观教育是一项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系统工程,应当坚持政治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以及学校教育、社会教化、家庭教养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围绕深化公正认知、培养公正情感与公正意识、养成公正行为、改进公正评价四个目标有序推进;在公正观教育的核心内容选择上,应当以马克思主义公正观为指导,将公正伦理观与社会活动领域的公正观与之有机结合,还必须依托我国具体实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正本质进行阐述。在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主体之中,高校应发挥主导作用,充分依托课程、组织、文化、网络、实践、心理等育人平台,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提升公正观教育的实效性;政府应当发挥制度保障作用,为大学生公正观教育提供政策支撑;家庭应当发挥亲缘优势,积极转变教养方式、端正家风,凝练家训,为大学生公正观生成持续注入养料。

二、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树立公道正派形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树立公道正派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1)县委书记“三不腐”机制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相关研究评述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一、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1.县委书记
        2.腐败
        3.“三不腐”机制
    (二)理论基础
        1.系统理论
        2.权力制约理论
二、县委书记腐败的表现、特点和原因
    (一)县委书记腐败的表现
        1.政治方面拉帮结派
        2.经济方面贪污受贿
        3.用人方面卖官鬻爵
        4.生活方面腐化堕落
        5.民生方面包庇犯罪
    (二)县委书记腐败的特点
        1.腐败领域的渗透性
        2.腐败关系的串联性
        3.腐败行为的隐蔽性
        4.腐败过程的连续性
        5.腐败方式的多样性
    (三)县委书记腐败的原因
        1.县委书记权力过分集中
        2.县委书记所处政治生态不够健康
        3.县委书记腐败成本低于收益
        4.县委书记腐败监督不完善
        5.县委书记个人权力观扭曲
三、县委书记“不敢腐”机制的实现路径
    (一)提高对县委书记腐败的发现率
        1.加大纪律审查的震慑作用
        2.发挥审计监督的震慑作用
        3.发挥巡视巡察的震慑作用
    (二)完善县委书记党内监督
        1.强化上级对县委书记的监督
        2.加强同级对县委书记的监督
        3.保障下级对县委书记的监督
    (三)强化对县委书记腐败的惩处力度
        1.严格追责“主体责任”失职行为
        2.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
        3.提高查处县委书记腐败的制度执行力
四、县委书记“不能腐”机制的实现路径
    (一)科学设置县委书记的权力和运行机制
        1.建立县委书记权责清单制度
        2.界定县委书记与县委领导班子的职权关系
        3.构建县委书记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机制
    (二)构建县委书记的良好工作和生活环境
        1.营造县委书记健康的工作氛围
        2.压缩县委书记“围猎”与“被围猎”空间
        3.营造县委书记良好家风氛围
    (三)加强县委书记的廉政保障机制建设
        1.建立廉政教育常态化机制
        2.强化廉洁自律激励机制
        3.健全担当作为激励机制
五、县委书记“不想腐”机制的实现路径
    (一)提高县委书记的政治修养
        1.坚定理想信念
        2.恪守为民情怀
        3.保持政治清醒
    (二)提高县委书记的道德修养
        1.坚守忠诚老实的政治道德
        2.坚持公道正派的职业道德
        3.保持廉洁自律的个人道德
    (三)提高县委书记的法治修养
        1.树立规矩意识
        2.谨守纪律红线
        3.严把法律底线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跨学科研究法
        3.历史研究法
    (五)本文创新点及不足
        1.创新点
        2.不足之处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党人精神建设的相关论述
    (二)列宁对共产党人精神建设的理论推进
    (三)中国共产党人对自身精神建设的理论贡献
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建设的基本历程与经验
    (一)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建设的基本历程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建设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建设
        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建设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建设
    (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建设的基本经验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建设的根本遵循
        2.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紧密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建设的重要法宝
        3.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建设的不竭动力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容
    (一)政党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概念界定
        1.政党精神的概念
        2.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概念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涵
        1.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价值理念: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
        2.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状态:敢于斗争、勇于担当、善于革命
        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形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
        4.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目标: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
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建设的重要性和挑战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建设的重要性
        1.提升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激发其完善自我的主动性
        2.增进中国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向往,开拓全面从严治党新视域
        3.促进人民群众精神状态的提升,汇聚实现中国梦的整体精神力量
        4.重塑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形象,推动新时代中国大国形象更为鲜明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建设面临的挑战
        1.承平日久导致部分党员干部产生了精神懈怠的心态
        2.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对部分党员干部意识形态造成侵蚀
        3.多元利益驱动的冲击导致部分党员干部产生特权思想
        4.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对部分党员干部价值观造成冲击
五、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建设的路径探究
    (一)催生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建设的原生动力
        1.提升理论学习自觉性,增强对错误思潮的辨识力
        2.对准精神建设需求,持续推进理论创新
    (二)强化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建设的组织保障
        1.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锚定精神建设总方向
        2.紧抓共产党人作风建设,推动政治风气转变
    (三)完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建设的制度体系
        1.完善党内法规制度,将精神建设纳入制度化轨道
        2.建立健全奖惩和监督机制,培育共产党人的精神建设自觉
    (四)厚植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建设的文化根基
        1.增进共产党人文化认同感,汇聚精神建设的持久力量
        2.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实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用《论语》“仁礼”思想培育公民和传播中华文化的新探索 ——以组工文化建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现状
第2章 《论语》“仁礼”思想内涵及其培育文明公民的现代价值
    2.1 孔子思想体系中“仁”与“礼”的关系
        2.1.1 “仁”的内涵
        2.1.2 “礼”的内涵
        2.1.3 孔子“仁”“礼”相辅相成、有机统一
        2.1.4 孔子“仁礼”思想体系中的人本精神
    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仁礼”思想作用于组织工作
        2.2.1 以“仁”释和谐
        2.2.2 以“礼”释法治
        2.2.3 以组工文化为抓手传承“仁”“礼”培育文明公民
第3章 “仁礼”思想浸润组织工作培育文明公民的实施途径
    3.1 充实组织工作的人文精神
        3.1.1 组织工作的内容
        3.1.2 组织工作的现状
        3.1.3 组织工作文化建设
    3.2 “以人为本”提高组工干部能力素质
        3.2.1 “以人为本”的核心
        3.2.2 “仁礼”思想对组工干部的积极作用
        3.2.3 “组工文化”提升组工干部培育文明公民的能力
    3.3 “仁礼”思想浸润组织工作培育文明公民的实施途径
        3.3.1 加强组工文化培训,培养具有“仁礼”素养的干部队伍
        3.3.2 以文化人举措,促进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发展
        3.3.3 培育和构建知礼人才队伍服务社会发展
        3.3.4 普及文化教育,培育文明公民以传播中华优秀文化
第4章 “仁礼”思想浸润组工文化促文明公民的成效
    4.1 知“仁礼”,修为人之道
    4.2 学“仁礼”,培组工文化之魂
    4.3 用“仁礼”,夯组工人才之基
参考文献
致谢

(4)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结构分析及路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 关于政治文化的相关研究
        (二) 关于政党文化的相关研究
        (三) 关于党内政治文化
    三、研究方法
        (一) 文献分析法
        (二) 调查研究法
        (三) 系统分析法
    四、研究内容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党内政治文化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党内政治文化及其建设研究的相关概念
        (一) 政治文化和政党文化
        (二) 党内政治生活与党内政治生态
        (三) 结构-功能视角下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结构要素
    二、党内政治文化及其内容
        (一) 党内政治文化的提出及定位
        (二) “党内政治文化”的定义
        (三) 党内政治文化的内容
    三、党内政治文化分析的理论基础
        (一) 党的政治建设理论
        (二) 政治文化理论
        (三) 文化的结构分层理论
第二章 党内政治文化来源的结构要素分析
    一、党内政治文化的来源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 党的革命文化
        (三)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二、社会文化系统与党内政治文化来源结构要素的相互影响及存在的问题
        (一) 党内政治文化对社会文化、价值观发挥引领作用
        (二) 社会文化影响了党内政治文化的外部环境
第三章 党内政治文化主体的结构要素分析
    一、党内政治文化的主体
        (一) 践行主体:全体党员
        (二) 引领主体:作为“关键少数”的领导干部
        (三) 培育主体:以各级党组织为支撑
        (四) 三层主体之间的内在关联
    二、党内政治文化主体的个体差异与存在问题
        (一) 个体理想信念有待强化
        (二) 干部政治价值观有待增强
        (三) 基层党组织文化建设有待提高
        (四) 共产党人价值观的践行有待落实
第四章 党内政治文化培育载体的结构要素分析
    一、党内政治文化的培育载体
        (一) 党内政治文化的物质载体
        (二) 党内政治文化的制度载体
        (三) 党内政治文化的行为载体
    二、党内政治文化的培育载体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 物质载体的发掘、利用和保护不够
        (二) 制度载体存在体系不健全、执行不力的问题
        (三) 行为载体存在先进性不足等弱化现象
第五章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优化路径
    一、党内政治文化来源的结构要素优化
        (一) 以革命文化坚定理想信念,构建党内政治文化之魂魄
        (二) 以科学理论和先进文化指引方向,建设党内政治文化之旗帜
        (三) 辨别取舍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四) 抵制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和不良价值观的侵蚀
    二、党内政治文化主体的结构要素优化
        (一) 个体主体的行为规范化
        (二) 党组织主体培育的多向发力
        (三) 以践行两个价值观为基本落脚点
    三、党内政治文化培育载体的结构要素优化
        (一) 注重物质文化的发掘、保护和宣传
        (二) 完善制度规范的制定和实施
        (三) 充分发挥行为载体的教育引导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5)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基本问题
    一、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相关概念
        (一) 党员领导干部
        (二) 政德与政德观
        (三) 政德观培育
    二、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要素
        (一) 培育主体
        (二) 培育内容
        (三) 培育方式
        (四) 培育保障
        (五) 培育环境
    三、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特征
        (一) 意识形态性
        (二) 人民性
        (三) 时代性
        (四) 系统性
    四、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现实意义
        (一) 锻造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队伍
        (二) 形成讲政德立政德的党风政风
        (三) 引领崇德向善的社会文明风尚
第二章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基础
    一、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灵魂
        (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关思想
        (二) 列宁的相关思想
    二、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根基
        (一) 中国古代官德的主要内容
        (二) 中国古代官德培育的方法
        (三) 中国古代官德培育的保障
    三、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源流
        (一) 毛泽东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
        (二) 邓小平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
        (三) 江泽民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
        (四) 胡锦涛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
        (五) 习近平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
第三章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经验借鉴(1949-2012)
    一、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
        (一)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良好开端
        (二)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曲折探索
        (三) “左”倾思想影响下的迂回波折
    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大的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
        (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三届四中全会时期的恢复发展
        (二)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时期的积极推进
        (三) 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时期的继续发展
    三、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历史经验
        (一) 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主导作用
        (二)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方向
        (三) 将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
        (四) 发挥制度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五) 重视环境对政德观的塑造作用
第四章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积极举措与现实挑战
    一、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积极举措
        (一) 培育主体重视程度增强
        (二) 培育内容愈加广泛深入
        (三) 培育方式趋于多样化
        (四) 培育保障制度不断更新
        (五) 培育环境在调适中改善
    二、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现实挑战
        (一) 政德观培育诸要素尚未并轨
        (二) 培育内容缺乏针对性设计
        (三) 培育方式存在低效性弊端
        (四) 培育保障制度实施机制不健全
        (五) 外部场域环境存在干扰因素
第五章 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逻辑遵循与目标原则
    一、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逻辑遵循
        (一) 理论逻辑: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德观培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
        (二) 现实逻辑: 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培养高素质党员领导干部
        (三) 实践逻辑: 以实现政德观培育诸要素的同频共振为方法论要求
    二、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目标
        (一) 国家层面的目标——明大德
        (二) 社会层面的目标——守公德
        (三) 个体层面的目标——严私德
    三、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原则
        (一) 主体维度: 组织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二) 内容维度: 时代性内容与继承性内容相融合
        (三) 方式维度: 理论教育与实践淬炼相统合
        (四) 保障维度: 教育引导与制度约束相耦合
        (五) 环境维度: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整合
第六章 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实践路径
    一、整合政德观培育主体,实现主体间良性互动
        (一) 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主导作用
        (二) 重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主体作用
        (三) 建立政德观培育的联动协作机制
    二、优化政德观培育内容,契合新时代培育目标
        (一) 培育政治观,引导党员领导干部“明大德”
        (二) 培育权力观,引导党员领导干部“守公德”
        (三) 培育修身观,引导党员领导干部“严私德”
    三、创新政德观培育方式,提升政德教育实效
        (一) 丰富理论教育形式,充分透彻说理
        (二) 强化政德实践锻炼,力促知行合一
        (三) 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发展线上教育
        (四) 发挥榜样示范效应,消解情感困惑
    四、加强政德观培育保障,健全政德赏罚机制
        (一) 落实“以德为先”的选拔任用制度
        (二) 细化“奖优扬善”的考评激励制度
        (三) 完善“失德必查”的监督问责制度
    五、澄清政德观培育环境,注入场域动力支持
        (一) 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
        (二) 建设健康积极的社会文化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当前S省领导干部政德状况问卷调查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新时代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三、研究方法和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四、创新之处
第1章 新时代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1.1 领导干部政德的相关内涵
        1.1.1 道德的内涵
        1.1.2 政德的内涵
        1.1.3 领导干部政德的内涵
    1.2 新时代加强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重要性
        1.2.1 加强领导干部政德建设有利于落实新时代干部队伍的重大责任
        1.2.2 加强领导干部政德建设有利于树立良好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
        1.2.3 加强领导干部政德建设有利于发挥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着优势
第2章 新时代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2.1 新时代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2.1.1 明大德
        2.1.2 守公德
        2.1.3 严私德
    2.2 领导干部政德的特点
        2.2.1 政治性
        2.2.2 导向性
        2.2.3 自律性
第3章 当前少数领导干部的政德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3.1 当前少数领导干部的政德存在的问题
        3.1.1 大德之魂不牢,对党忠诚不够纯粹
        3.1.2 公德之基不稳,为民理念不够强化
        3.1.3 私德之本不正,自我约束不够严格
    3.2 当前少数领导干部的政德存在问题的原因
        3.2.1 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负面影响
        3.2.2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3.2.3 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相关机制不完善
        3.2.4 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不到位
        3.2.5 少数领导干部自身修养不足
第4章 新时代加强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途径
    4.1 坚持学用并重,增强领导干部履职能力
        4.1.1 学习理论知识,提升政德修养水平
        4.1.2 理论付诸行动,提高政德建设实效
    4.2 完善政德机制,规范领导干部从政行为
        4.2.1 明确选人用人标准
        4.2.2 完善领导干部政德考核制度
        4.2.3 坚持党内、社会和群众监督同向发力
    4.3 强化规矩意识,严管个人和身边人
        4.3.1 汲取传统文化精华,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
        4.3.2 传承红色基因,管好自己和身边人
        4.3.3 注重家庭教育,营造良好家风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7)新时代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内涵及相关概念辨析
    一、相关概念辨析
        (一)政治文化
        (二)政党文化
        (三)党内政治文化
    二、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内涵界定
        (一)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结构要素
        (二)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鲜明特征
        (三)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具体内容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关于党内政治文化的阐释
        (一)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的相关论述
        (二)列宁建党思想的相关论述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关于党内政治文化的阐释
    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有益启迪
        (一)民本思想
        (二)德治思想
        (三)法治思想
        (四)选贤任能思想
        (五)修身律己思想
        (六)廉政思想
    三、国外政党政治文化的合理借鉴
        (一)有序发展党内民主
        (二)重视加强廉政建设
        (三)塑造良好政党形象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历史考察
    一、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历史沿革和发展脉络
        (一)奠基与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二)调试与曲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三)修复与完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二、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
        (一)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完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二)加强党内集中教育,巩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实践基础
        (三)强化党的制度建设,培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制度根基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价值意蕴
    一、有利于筑牢建设“伟大工程”的价值根基
        (一)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深化全面从严管党治党的重要举措
        (二)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全面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价值引领
        (三)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重要保障
    二、有利于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内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构筑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文化资源
        (三)党内政治文化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方向指引
    三、有利于强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保障
        (一)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
        (二)党内政治文化强化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政治保证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现实审视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进展与成效
        (一)培厚实践土壤:深化全面从严治党
        (二)创新建设理念:坚持依规治党和以德治党相结合
        (三)厚植思想制度根基: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
    二、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认知存在偏差
        (二)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不健全
        (三)党内存在不良政治文化
    三、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外部环境因素:多元文化冲突的挤压
        (二)政党内部原因:管党治党实效性有待提高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优化路径
    一、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原则方法
        (一)坚持赓续传统和善于创新相统一
        (二)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
    二、坚定文化自信,厚植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文化力量
        (一)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党内政治文化的基础
        (二)传承弘扬红色革命文化,夯实党内政治文化的源头
        (三)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筑党内政治文化的主体
        (四)借鉴国外政党政治文化,拓宽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理论源泉
    三、弘扬共产党人价值观,培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思想内核
        (一)共产党人价值观是党内政治文化的核心
        (二)弘扬共产党人价值观
    四、加强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巩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主体保障
        (一)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
        (二)切实发挥党组织的关键支撑作用
    五、推进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夯实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
        (一)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为涵养党内政治文化提供了制度保证
        (二)构建系统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状况
        1.2.2 国外相关研究状况
        1.2.3 简要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生态理论解析
    2.1 新时代的内涵与特点
        2.1.1 新时代的内涵
        2.1.2 新时代的特点
    2.2 党内政治生态的概念界定
        2.2.1 政治生态
        2.2.2 党内政治生态
    2.3 党内政治生态的结构要素与功能
        2.3.1 党内政治生态的结构要素
        2.3.2 党内政治生态的功能
    2.4 党内政治生态的特征与评价标准
        2.4.1 党内政治生态的特征
        2.4.2 党内政治生态的评价标准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3.1 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背景
        3.1.1 新时代与党内政治生态的逻辑关联
        3.1.2 党内政治生态面临风险挑战
        3.1.3 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3.2 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意义
        3.2.1 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前提
        3.2.2 实现新时代奋斗目标的客观要求
        3.2.3 加强党的内生态与外生态协调运行的现实呼唤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思想基础
    4.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无产阶级政党政治生态思想
        4.1.1 马克思的无产阶级政党政治生态思想
        4.1.2 恩格斯的无产阶级政党政治生态思想
        4.1.3 列宁的无产阶级政党政治生态思想
    4.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党内政治生态思想
        4.2.1 毛泽东的党内政治生态思想
        4.2.2 邓小平的党内政治生态思想
        4.2.3 江泽民的党内政治生态思想
        4.2.4 胡锦涛的党内政治生态思想
        4.2.5 习近平关于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论述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5.1 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主要成就
        5.1.1 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
        5.1.2 反腐败斗争取得显着成效
        5.1.3 选人用人风气明显好转
        5.1.4 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5.1.5 党群关系更加和谐
        5.1.6 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常态化发展
    5.2 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基本经验
        5.2.1 党中央高度重视与坚强领导
        5.2.2 推进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发展
        5.2.3 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5.2.4 注重针对性与实效性相统一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6.1 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主要问题
        6.1.1 党内政治文化系统运行不够通畅
        6.1.2 党内行为系统运行存在隐患
        6.1.3 党内制度系统运行效能不高
        6.1.4 党的环境系统运行存在风险
    6.2 党内政治生态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6.2.1 不良文化的侵蚀
        6.2.2 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不够协调
        6.2.3 监督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6.2.4 党内协同性原则及治理机制衔接性不足
        6.2.5 国家政治生态与国际政治生态问题的影响
第七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推进策略
    7.1 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7.1.1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7.1.2 坚持思想建党与理论强党
        7.1.3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7.1.4 培育和践行共产党人价值观
    7.2 规范党内行为
        7.2.1 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
        7.2.2 规范选人用人行为
        7.2.3 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7.2.4 持续开展反腐败斗争
    7.3 推进制度治党
        7.3.1 完善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法规制度
        7.3.2 健全党内政治制度体系
        7.3.3 推进制度治党的“三个结合”
    7.4 注重党的内生态与外生态协调运行
        7.4.1 加强党内政治生态与国家政治生态协调运行
        7.4.2 强化党内政治生态与国际政治生态协调运行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依据
        (一)研究背景
        (二)理论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国内研究述评
        (二)国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内容
    四、拟创新之处、难点与不足
        (一)拟创新之处
        (二)研究的难点
        (三)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乡村治理现代化与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阐释
        (一)治理、乡村治理与乡村治理现代化
        (二)公务员与乡镇公务员
        (三)素质、公务员素质与乡镇公务员素质
    二、理论基础
        (一)治理与善治理论
        (二)素质模型理论
        (三)新制度主义理论
        (四)街头官僚与行为选择理论
        (五)学习和培训的相关理论
    三、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对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是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的现实需求
        (二)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是提高乡镇政府治理能力的基本前提
        (三)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是维护乡镇政权公信力的重要保障
    小结
第二章 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内在逻辑
    一、乡镇政府职能定位与乡镇公务员素质要求
        (一)乡镇政府职能定位
        (二)乡村治理对乡镇公务员的素质要求
        (三)乡镇公务员素质的形成过程
    二、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理论逻辑
        (一)基层治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分工
        (二)现代化治理价值与技术需要培育养成
        (三)乡镇公务员的行为选择逻辑
    三、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必要性
        (一)乡村治理现代化对乡镇公务员的现实要求
        (二)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总体状况考察
        (三)当前乡镇公务员素质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小结
第三章 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状况考察
    一、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历史考察
        (一)新中国成立后乡镇干部的素质培育
        (二)改革开放后乡镇干部的素质培育
        (三)《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实施后的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
        (四)《公务员法》实施之后乡镇公务员的素质培育
    二、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现状考察
        (一)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状况调查问卷
        (二)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三)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主体的观念意识淡薄
        (二)乡镇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不健全
        (三)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保障机制不完善
    小结
第四章 国外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经验
    一、国外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特征类型
        (一)以英国为代表的“需求导向型”
        (二)以美国为代表的“能力导向型”
        (三)以加拿大为代表的“价值导向型”
        (四)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人本导向型”
        (五)以日本为代表的“实践导向型”
    二、国外公务员素质培育的主要做法
        (一)建立公务员素质标准
        (二)分级分类对公务员进行培训
        (三)重视对公务员进行素质测评
        (四)加强培训教育机构建设
    三、国外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基本经验
        (一)建立公务员培训的法律与制度保障
        (二)完善公务员的道德行为准则
        (三)重视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
        (四)注重公务员培训考核结果的运用
    小结
第五章 基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路径
    一、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基本思路
        (一)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主要目标
        (二)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基本要求
        (三)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基本原则
    二、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内容要求
        (一)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构成要素
        (二)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具体内容
    三、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途径
        (一)构建完善的乡镇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
        (二)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配套制度保障
        (三)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和文化环境
        (四)建立乡镇公务员素质跟踪评价系统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当代大学生公正观及其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有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章 公正观的思想渊源
    第一节 我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公正思想
        一、以规范君主执政理念为中心的公正思想
        二、以构建良好社会制度为中心的公正思想
        三、以实现个人高尚品德为中心的公正思想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公正思想
        一、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公正思想的方法论原则
        二、对资本主义形式公正的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公正思想的立论依据
        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公正的价值旨归
        四、公正的社会制度是共产主义的题中之义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公正思想中国化的创新发展
        一、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公正的不懈追求
        二、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推动社会公正的生动实践
        三、新时代历史方位下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公正的创新解读
    第四节 国外学术界具有代表性的公正思想
        一、亚里士多德的“应得”公正论
        二、罗尔斯的制度公正论
        三、现代社群主义者的“共同体”公正论
        四、阿马蒂亚·森的具体公正论
第二章 公正与公正观的应有之义
    第一节 公正的多重意蕴
        一、公正是一定社会形态下具有正当性的伦理准则
        二、公正是评价社会制度的基本依据
        三、公正是个人美德的具体体现
    第二节 公正观的内涵与呈现
        一、公正观的内涵
        二、公正观的表现形式
    第三节 开展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公正观教育是一项重大的时代课题
        二、大学生公正观教育是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客观需要
        三、大学生公正观教育能够进一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话语体系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公正观现状审视
    第一节 当代大学生公正观调查设计
        一、调查问卷设计思路与基本结构
        二、调查对象选取及其基本特征
        三、调查的统计方法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公正观调查的数据统计
        一、大学生公正认知调查结果统计
        二、大学生公正情感调查结果统计
        三、大学生公正意识调查结果统计
        四、大学生公正行为调查结果统计
        五、大学生公正感受调查结果统计
    第三节 当代大学生公正观的积极表现
        一、大学生公正认知水平总体稳定
        二、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正义感
        三、大部分大学生针对社会公正问题的立场端正
        四、大部分大学生公正行为表现积极向上
    第四节 当代大学生公正观的问题聚焦
        一、部分大学生对公正的认知有所偏差
        二、部分大学生公正观受到逐利意识的影响
        三、部分大学生的公正意识与公正行为存在情境差异
        四、部分大学生维护社会公正的行为缺乏理性
        五、部分大学生对当前社会公正状况的评价较为偏激
        六、部分大学生对社会公正态度冷漠
第四章 引发当代大学生公正观偏差的主要诱因
    第一节 引发大学生公正观偏差的经济因素
        一、社会财富分配不均
        二、经济主体行为失范
        三、社会逐利意识增强
    第二节 引发大学生公正观偏差的政治因素
        一、官员违法违纪现象偶有发生
        二、司法监管机制有待完善
        三、公民政治参与度略显不足
    第三节 引发大学生公正观偏差的社会环境因素
        一、生存压力攀升引致心态失衡
        二、社会阶层固化形成身份差异
        三、舆论引导失当激化非理性行为
    第四节 引发大学生公正观偏差的文化因素
        一、传统文化窠臼残存
        二、错误社会思潮侵袭
        三、劣质文化产品供给
    第五节 引发大学生公正观偏差的高校教育因素
        一、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定位不清
        二、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主体不明
        三、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内容陈旧、方法单一
        四、高校自身公正环境缺场
        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人文关怀
    第六节 引发大学生公正观偏差的个体因素
        一、对网络高度依赖致使大学生缺乏理性思考
        二、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导致大学生欠缺奋斗精神
        三、家庭环境缺乏公正理念影响大学生公正观初始养成
第五章 当代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原则与目标
    第一节 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原则解析
        一、坚持政治性与科学性相统一
        二、坚持理论传授与实践感悟相统一
        三、坚持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统一
        四、坚持学校教育、社会教化、家庭教养相统一
    第二节 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目标导引
        一、端正公正认知
        二、培育公正情感与公正意识
        三、养成公正行为
        四、改进公正感受
第六章 当代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内容选择
    第一节 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公正观
        一、把握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
        二、正确理解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
        三、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公正观
    第二节 道德指引:公正伦理观
        一、平等观教育
        二、义利观教育
        三、“应得”观教育
    第三节 国情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正之维
        一、全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公正所向
        二、准确把握新时代历史方位下对社会公正的理论创新
    第四节 现实延伸:具体场域下的公正观
        一、经济公正观教育
        二、政治公正观教育
        三、法治公正观教育
        四、网络公正观教育
第七章 当代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实践指向
    第一节 搭建大学生公正教育的主要渠道
        一、夯实认知基础,建设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课程体系
        二、强化情感认同,推动公正观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教育之中
        三、紧贴生活场域,打造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网络阵地
        四、倡导知行合一,丰富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实践感悟
        五、平复失调心态,加强大学生消极公正观的心理调试
    第二节 丰富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方式方法
        一、以知识讲授巩固公正观教育的理论基础
        二、以思想灌输提升公正观教育的话语公信
        三、以隐性教育推动公正观教育的资源整合
        四、以情境构建强化公正观教育的情感体验
    第三节 强化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文化附着
        一、打造具有公正价值导向的文化载体
        二、开展具有“仪式感”的主题文化活动
        三、树立公道正派的先进典型
    第四节 优化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社会环境
        一、营造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
        二、营造共享共创的民生环境
        三、营造良法善治的法治环境
        四、营造风清气正的文化环境
    第五节 增强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家庭熏陶
        一、转变基本教养方式
        二、树立良好家风家训
        三、提升父母教育能力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树立公道正派形象(论文参考文献)

  • [1]县委书记“三不腐”机制实现路径研究[D]. 郑天祥.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2]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建设研究[D]. 陈建光.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 2021(08)
  • [3]用《论语》“仁礼”思想培育公民和传播中华文化的新探索 ——以组工文化建设为例[D]. 谢华.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4)
  • [4]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结构分析及路径优化[D]. 郭珊珊. 苏州大学, 2020(03)
  • [5]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研究[D]. 于瑶. 山东大学, 2020(12)
  • [6]新时代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研究[D]. 熊珍秀.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7]新时代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研究[D]. 王光明. 兰州大学, 2020(01)
  • [8]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研究[D]. 陈南南. 河北大学, 2019(04)
  • [9]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研究[D]. 褚楚.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10]当代大学生公正观及其教育研究[D]. 郑元凯.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标签:;  ;  ;  ;  ;  

强化职业道德,树立公正正派形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