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15例报告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15例报告

一、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15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鲜亮[1](2021)在《大鼠急性硬膜下血肿对脑表面血流影响的激光散斑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大鼠急性硬膜下血肿改良模型的构建目的建立一种新的改良大鼠急性硬膜下血肿模型,为脑创伤研究提供合适模型。方法选取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两组。传统组基于Miller的模型构建方法,改良组基于改良的针头、注射部位和操作方法。通过比较两组大鼠的生理指标、行为评分、死亡率、磁共振表现和HE染色结果对改良后的模型进行评价。结果两组大鼠的生理指标基本一致。两组大鼠的行为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改良组生存率高于传统组。MRI显示改良模型的血肿较厚且集中在注射侧。HE染色提示改良方法对注射部位周围皮层的侵犯少,比传统模型干扰因素更少。改良模型相比于传统模型能更好模拟人类血肿,且模型成功率高,操作简便,可重复性好。结论改良模型是在传统模型的基础上建立的。虽然死亡率与人类存在差异,但改良进后的模型操作简便,模拟人类血肿效果更好,并且改良模型可应用于如血流研究等更多方面研究。第二部分:大鼠急性硬膜下血肿对脑表面血流的影响目的探讨急性硬膜下血肿大鼠的脑表面血流改变。方法选取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三组。在顶部打磨7mm×5mm透明骨窗。sham组不注射血肿;0.2m L组注射血肿量0.2m L;0.4m L组注射血肿量0.4m L。使用激光散斑成像系统透过透明骨窗观测血肿对侧半球脑表面上矢状窦、静脉、动脉的血流变化,分别于术前、术后及术后的30min、60min、90min、120min分别计算血流灌注率,并监测颅内压。对比急性硬膜下血肿前后和不同血肿量下的血流变化情况。结果两个实验组术后及术后的30min、60min上矢状窦、静脉、动脉的血液灌注率对比术前及sham组显着下降。两个实验组术后的90min、120min上矢状窦的血液灌注率与术前及sham组相比有显着差异,而静脉、动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个实验组术前颅内压与sham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的各个时间点的颅内压对比术前及sham组显着升高。两个实验组相互对比,各时间点上矢状窦、静脉、动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个实验组相互对比,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的各个时间点的颅内压对比术前及sham组有显着差异。综上,发生急性硬膜下血肿后,大鼠颅内压升高,上矢状窦及血肿对侧脑表面静脉、动脉血流将显着下降一定时间,在血肿形成后的90min时静脉、动脉可代偿恢复,而上矢状窦则无法恢复;对于大鼠,血肿量在0.4m L以下时,血流下降的程度与血肿量的多少并无关系。结论急性硬膜下血肿一方面会造成高颅压,还会造成大脑血液循环障碍,这可能是造成继发性损害的因素。因此,在临床中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时,在术前就应通过影像学等手段关注患者的脑循环情况,以避免术后可能出现的脑循环缺血、脑梗死等并发症。第三部分:大鼠急性脑膨出时脑表面血流的改变及机制目的探讨术中急性脑膨出大鼠的脑表面血流改变的机制及其影响,对脑外伤术中脑膨出的治疗策略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成年雄性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三组。三组大鼠制作急性硬膜下血肿模型后,在冠状缝后2mm,矢状缝左侧4mm处钻一个2mm的骨孔,将一枚可注水球囊置入硬膜外腔。之后在血肿注入侧半球开一骨窗,骨窗大小10mm×5mm,将颅骨去除,缓慢逐步切开硬脑膜并行血肿清除术。sham组在血肿清除后不做操作;0.05m L组在血肿清除后,将球囊缓慢充水0.05m L,诱导脑组织膨出10分钟后撤去球囊;0.1m L组在血肿清除后,将球囊缓慢充水0.1m L,诱导脑组织膨出,10分钟后撤去球囊。使用激光散斑成像系统透过骨窗观测血肿清除侧半球脑表面静脉、动脉的血流变化,分别于血肿清除后、球囊充水后、球囊充水后10min、球囊撤去后、球囊撤去后10min分别计算血流灌注率。对比脑膨出前后、去除脑膨出因素前后和不同膨出程度下的脑表面血流变化情况。结果两个实验组大鼠在球囊充水后及球囊充水后10min时,静脉、动脉血流显着下降。球囊撤去后及球囊撤去后10min,静脉、动脉的血流与术前相比显着下降,而相比于球囊充水后及球囊充水后10min,静脉、动脉显着上升。球囊充水后颅内压显着升高,高于正常颅内压;球囊撤去后颅内压显着降低,且低于正常颅内压。两实验组相比,血肿清除后静脉、动脉的血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球囊充水后及球囊撤去后各时间点,静脉血流有显着差异,动脉血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清除血肿后,两实验组大鼠颅内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球囊充水后各时间点,颅内压有显着差异,球囊撤去后各时间点,颅内压无显着差异。综上,当脑组织膨出时,静脉及动脉血流都会显着下降;若脑组织持续膨出,这种循环障碍会持续存在;当及时的清除脑膨出诱因,降低颅内压,这种循环障碍可得到缓解,但短时间内无法恢复到没有膨出的状态。不同程度的脑膨出对于动脉血流的下降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但是对于静脉的血流下降有明显的不同。结论脑膨出越严重就会伴随越严重的脑血液循环障碍,且静脉的循环障碍相比于动脉更显着。因此,研究者们需要关注脑血液循环与术中急性脑膨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静脉循环。脑循环障碍可能与术中急性脑膨出互为因果,这也提示了临床医生,对颅脑损伤的患者在术前就要关注患者的脑循环问题,在术中及后续治疗过程中,更要时刻预防或及时处理脑循环障碍。若术中急性脑膨出仍然发生,应尽快明确原因,去除诱因可尽量地缓解循环障碍,可避免产生更严重的恶性循环。

尹华锦[2](2015)在《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DTICH)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价值。方法:收集95例急性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迟发血肿组(62例)和无血肿复发对照组(33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DTICH的危险因素,并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相关危险因素的预测价值。结果:与无血肿复发组比较,迟发血肿组患者年龄[(46.72±6.45)岁比(52.18±7.13)岁]明显较大,血肿量[(51.21±11.25)ml比(56.89±12.37)ml]、空腹血糖[(8.13±1.55)mmol/L比(10.62±1.73)mmol/L]、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25.27±6.19)s比(27.35±7.45)s]、凝血酶时间[TT,(17.53±5.14)s比(21.26±7.31)s]均明显增加,基底池受压(24.2%比46.8%)、脑挫伤(42.4%比69.4%)、去除骨瓣(45.5%比67.7%)、Babinski征阳性(39.4%比61.3%)等比例均明显增大,GCS评分[(9.46±3.29)分比(7.63±3.07)分]、收缩压[(146.57±18.23)mmHg比(132.18±17.18)mmHg]、手术时机[(12.74±4.39)h比(5.47±2.16)h]等均明显减少,P<0.05或<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凝血功能(APTT、TT)、颅骨骨折和手术时机为术后迟发血肿的危险因素(OR=4.0765.430,P<0.05或<0.01),其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6、0.748和0.661。结论:凝血功能、颅骨骨折及手术时机是颅脑外伤患者术后迟发性颅脑血肿的危险因素,有较大预测价值。

向言召[3](2013)在《颅脑损伤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delayed traumatic intracranialhematoma,DTICH)发生的相关因素、临床特点、发生机制及其防治措施。加强对本病的警惕性,重视其临床特点及发展规律,合理运用动态CT检查,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效提高本病的疗效和预后,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急性颅内血肿清除术2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发现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患者25例(病例组),未发生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患者215例(对照组)。从性别、年龄、颅脑损伤严重程度、颅脑损伤类型等方面分析这些因素与DTICH发生的关系,对观测指标的数据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重度颅脑损伤、脑挫裂伤、硬膜外血肿、颅骨骨折、手术时机、手术方式、TT和APTT有显着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重度颅脑损伤(OR=3.678,P=0.001)、脑挫裂伤(OR=2.374,P=0.019)、颅骨骨折(OR=1.760,P=0.024)和血浆凝血酶时间(TT)(OR=1.848,P=0.017)4个因素为DTICH的高危因素。结论: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240例颅脑损伤后DTICH患者和颅脑损伤后未发生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显示DTICH的发生与重度颅脑损伤、脑挫裂伤、硬膜外血肿、颅骨骨折、手术时机、手术方式、TT和APTT有显着意义(P﹤0.05)。而性别、年龄、受伤机制、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首次CT时间、PT、低氧血症、低血压和术后并发症在两组中无明显差异(P﹥0.05)。将单因素分析有显着意义的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DTICH发生的危险因素重度颅脑损伤、脑挫裂伤、颅骨骨折和TT。因此,具有重度颅脑损伤、脑挫裂伤、颅骨骨折和TT等高危因素的患者易在颅脑损伤术后并发迟发性颅内血肿。鉴于颅脑损伤发生率不断上升的趋势,且死亡率和致残率高,给社会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和身心伤害,因此我们应该重视颅脑损伤的临床救治,努力改进颅脑创伤急救体系及监测体系,加强规范化治疗和基础研究,为我们神经外科医师提供更好的理论和技术支持。如更加规范GCS评分标准,进一步改进影像学和功能检查技术,改进相关监测设备,神经干细胞移植,加强物理和康复治疗,最大限度的提高颅脑损伤救治水平,减轻颅脑损伤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本组研究是一项非随机、回顾性研究,因此存在潜在的偏差和变异,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患者仅为25例,样本量偏小,对于DTICH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其相关的发生机制还有待更大样本量的资料、进行定量控制的前瞻性研究来证实,从而进一步调查与评估DTIC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周立平,刘企源,许文辉,蒋震伟,吴达[4](2013)在《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227例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DTICH)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27例DTICH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减速伤、广泛脑挫伤、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颅骨骨折、手术、术前低血压、术前凝血功能异常均与迟发颅内血肿密切相关(P<0.05)。入院时GCS评分低、多发伤、肺损伤是导致DTICH患者预后差的主要相关原因。结论对存在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相关因素的患者应进行预后判断。早期手术清除出血灶和积极防治并发症是治疗DTICH的有效手段。

吴国财[5](2013)在《伴发颅底骨折的外伤性颅内血肿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随着CT螺旋造影等影像学设备的普遍应用,伴发颅底骨折的外伤性颅内血肿更加容易被医师诊断出来,也逐渐引起大家的重视,本文着重针对本病的定义、疾病流行病学资料、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

张晓峰,石娟,零达尚,张建国[6](2012)在《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62例诊治体会》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2例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生机理、早期诊断和治疗效果。结果:对幕下血肿大于10ml,幕上血肿大于30ml且中线移位明显者48例施行开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伤后6个月GOS评估法判定其疗效:良好(5分)10例,中残(4分)16例,重残(3分)7例,植物生存(2分)6例,死亡(1分)9例,预后较好(良好、中残)占54.17%,预后较差或差(重残、植物生存、死亡)占45.83%。14例血肿较小、中线移位不明显者行非手术治疗,伤后6个月GOS评分:良好(5分)6例,中残(4分)4例,重残(3分)2例,植物生存(2分)1例,死亡(1分)1例。结论:对于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早期诊断能对其治疗起到一定作用,而动态CT监测是对其进行早期诊断的关键。

薛志伟,周建安,邓志伟,欧文岳[7](2012)在《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后迟发性血肿32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中及术后,如何及时发现迟发性颅内血肿并治疗及处理合并伤以提高疗效。方法回顾分析32例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后继发迟发性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存活27例,死亡5例。术后随访3~6个月,根据GOS评分判定疗效,恢复良好21例,重残6例。结论在清除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时发生急性脑肿胀或术后病情恶化者应想到继发迟发性血肿的可能,宜尽早钻颅探查或复查CT。早期复查CT是及时诊断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最有效方法。根据血肿的形成时间、部位、血肿量和患者的症状、体征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来选择手术或保守治疗。早诊断、早治疗及时处理多发伤可提高疗效,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

张辉,田绪平,宣善井,巢青[8](2012)在《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30例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特征。方法对收治的30例临床患者的诊治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常发生在受伤部位和伤处部位的对侧,即冲击伤和对冲伤,常出现在伤后72 h内,以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逐渐出现出血部位的局灶性神经功能损害和局灶性癫痫症状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特征。结论根据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的临床表现特点,正确认识该病,及时复查头颅CT是诊断的关键。

王卫广[9](2012)在《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后迟发血肿相关因素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患者临床病例资料的回顾性分析和血凝及纤溶相关指标的检测,探讨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后迟发血肿的一般临床特征、术后发生迟发血肿及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价值,并探讨其凝血功能的变化特征。方法:收集记录271例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开颅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迟发血肿组(52例),非迟发血肿组(219例),后者再分为原位血肿复发组(36例)及对照组(183例)。采用x2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对定性和定量资料进行两两比较,两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独立样本的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迟发血肿的危险因素及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并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评价相关危险因素的预测价值。另收集30例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开颅手术治疗患者入院即刻、术后第1天、第3天及第7天静脉血,检测血常规及血凝常规,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检测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 TM)、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 VWF)及D-二聚体(D-dimer, D-D),根据术后CT复查分为术后迟发血肿组(8例)与对照组(22例),对数据进行组内及组间的比较与分析。结果:1.迟发血肿与非迟发血肿患者入院即刻血肿类型前三位依次为硬膜下血肿(61.54%vs.25.11%)、硬膜外血肿(28.85%vs.32.42%)与脑内血肿(1.92%vs.17.81%),组间比较差异显着(F=30.488,P=0.000)。硬膜下血肿与硬膜外血肿术后迟发血肿率分别为36.78%与17.44%,术后迟发血肿以硬膜外血肿(57.69%)最常见,其次为脑内血肿(25%)和硬膜下血肿(9.62%)。迟发血肿以术后2-6h最多(51.92%),其次为术后6-12h(21.25%)和术后2h内(21.15%)。2.迟发血肿组中持续昏迷、颅骨骨折发生率与年龄、GCS评分、舒张压、手术时机、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bg)及血浆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 TT)与原位复发组及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67和0.05),迟发血肿组中Babinski征阳性、基底池受压、脑疝发生率及血肿量、空腹血糖、前白蛋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67和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T(P=0.027,OR=1.154)、Babinski征阳性(P=0.000,OR=4.107)、颅骨骨折(P=0.000,OR=4.980)及手术时机(P=0.016,OR=0.91)为术后迟发血肿的危险因素,在ROC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674、0.641、0.634与0.268。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去除骨瓣(P=0.049,OR=15.302)、空腹血糖(P=0.016,OR=1.309)、迟发血肿量(P=0.018,OR=1.055)、术后中线偏移>1cm(P=0.014,OR=8.054)、术后基底池受压(P=0.001,OR=10.455)为术后迟发血肿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五个变量在ROC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634、0.681、0.682、0.701与0.755。5.迟发血肿组患者入院即刻TT延长、Fbg及抗凝血Ⅲ(antithrombin Ⅲ, ATⅢ)活性明显下降、VWF活性及D-D浓度明显增高,同对照组比较有统计意义(P<0.05)。迟发血肿组患者术后1天及3天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 PLT)、APTT及VWF,术后7天的TT、VWF及D-D同对照组比较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1.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后迟发血肿患者入院时通常为颅内占位效应明显且多合并颅骨骨折的重型颅脑损伤;2.入院时表现为硬膜下血肿及硬膜外血肿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易迟发血肿,其主要发生于术后12h内,尤其是术后6h内,迟发血肿类型以硬膜外血肿、脑内血肿和硬膜下血肿为最常见;3.TT延长、Babinski征阳性、合并颅骨骨折及手术时机短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迟发血肿的高危因素与预测因素;4.空腹血糖高、迟发血肿量大、术后中线偏移>1cm、术后基底池受压并去除了骨瓣的术后迟发血肿患者预后不良;5.术后迟发血肿患者体内存在明显的凝血功能异常,在入院即刻即早期发生并维持到术后7大,恢复缓慢。

蒙贵仕,雷敬富,卢强昌,罗德丰[10](2011)在《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114例的诊治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表现及其特点,为早期诊治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对114例外伤性迟发型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颅内血肿出现时间:受伤后<6.0 h 27例,伤后6~24 h 59例(51.8%),25~72 h 12例,>72 h 16例;血肿位于颞部6例(49.1%);经治疗后恢复良好68例,轻度伤残15例,中残16例,重残6例,死亡9例。结论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应进行临床动态监测,以早期诊断及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二、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15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15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大鼠急性硬膜下血肿对脑表面血流影响的激光散斑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大鼠急性硬膜下血肿改良模型的构建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部分研究不足
    本研究创新点
第二部分:大鼠急性硬膜下血肿对脑表面血流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部分研究不足
    本研究创新点
第三部分:大鼠急性脑膨出时脑表面血流的改变及机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部分研究不足
    本研究创新点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缩略词表
附录 B 学术成果
附录 C 综述 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研究方法
    1.3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比较
    2.3DTICH危险因素预测价值的ROC曲线
3讨论

(3)颅脑损伤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4)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227例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方法
    三、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6)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62例诊治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 影像学资料
    1.4 治疗方法
    1.5 疗效评定标准
2 结果
3 讨论
    3.1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特点
    3.2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影像学特点
    3.3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生机理
    3.4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早期诊断和治疗随着现代科技、经济的发达, CT的广泛运用, 首次CT检查的时间距受伤越来越短, 早期颅内血肿的发现呈上升趋势[6]。
    3.5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治疗体会

(7)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后迟发性血肿32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首次CT检查
    1.3 迟发性颅内血肿情况
    1.4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8)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3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 CT检查
    1.4 治疗结果
2 讨论
    2.1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
    2.2 血肿发生因素及时间
    2.3 预后及其治疗

(9)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后迟发血肿相关因素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后迟血肿临床特征的病例研究
    实验材料、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后迟发血肿患者凝血与纤溶改变的实验研究
    实验材料、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
    参考文献
附图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114例的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影像学检查
    1.3 治疗
2 结 果
3 讨 论
    3.1 DTICH的发病率
    3.2 发病机制
    3.3 高危人群

四、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15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大鼠急性硬膜下血肿对脑表面血流影响的激光散斑技术研究[D]. 鲜亮.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2]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价值[J]. 尹华锦.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15(02)
  • [3]颅脑损伤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研究[D]. 向言召. 延安大学, 2013(02)
  • [4]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227例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J]. 周立平,刘企源,许文辉,蒋震伟,吴达. 江苏医药, 2013(10)
  • [5]伴发颅底骨折的外伤性颅内血肿的研究进展[J]. 吴国财.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09)
  • [6]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62例诊治体会[J]. 张晓峰,石娟,零达尚,张建国. 中国医学创新, 2012(19)
  • [7]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后迟发性血肿32例分析[J]. 薛志伟,周建安,邓志伟,欧文岳. 中国医药指南, 2012(17)
  • [8]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30例临床分析[J]. 张辉,田绪平,宣善井,巢青. 淮海医药, 2012(02)
  • [9]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后迟发血肿相关因素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王卫广. 苏州大学, 2012(03)
  • [10]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114例的诊治分析[J]. 蒙贵仕,雷敬富,卢强昌,罗德丰. 广西医学, 2011(07)

标签:;  ;  ;  ;  ;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15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