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之路——评陈英珍后期创作

成熟之路——评陈英珍后期创作

一、走上成熟的道路——评陈映真的后期创作(论文文献综述)

王玥琳[1](2019)在《“家”的视角与“家中人”的审视 ——以陈映真的早期小说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60年代的陈映真,还是一个青年,正处于不断学习、不停吸收新知识的阶段,他这一时期的小说正是其思想与经历的反映。不同于台湾文学界对其“现代主义”的评价,本文将联系时代、历史的大背景,主要从内容层面上,将其创作中所描写的家庭进行分类、整合与分析,通过“家庭”这一视角,剖析小说中不同人物各异的主体状态,并以小见大,借此反映出陈映真在这一时期的关注焦点和思想脉络。本文采取先整合,后细分,再扩大的三步。首先将其早期小说创作之中的家庭按照经济状况进行整体区分,指出出身于不同阶层的家庭的“家中人”主体状态的差异,反映出原生家庭的重要性;接着将针对家庭个体,指出在同一家庭当中不同代际,不同性别的主体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并密切联系时代背景,对于差异当中体现出的社会、历史因素进行分析;最后将“家庭”的概念扩大化,上升至“故乡”、“国家”的大概念,以“省籍”问题作为切入点,分析外省人与本省人对于“中国”的不同认知,不同的“故乡情结”,及其内心当中分别存在的创伤,进一步理解60年代的台湾社会。通过“家”的视角审视“家中人”,意在说明陈映真早期的小说创作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不止是“现代主义”的标签所能简单界定的。长远来看,在陈映真出狱之后,依旧沿用着将思想内核蕴含在家庭之中的创作方式,并且随着其思想的系统化、理论化,有着相较于早期更加坚硬的底色。因此,对于陈映真早期小说创作的研究,有着追本溯源的意义。

赵丛娜[2](2011)在《大陆的台湾文学研究之回顾与反思(1979-2009)》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的论题为“大陆的台湾文学研究之回顾与反思”,以1979年到2009年间的大陆台湾文学研究的论文、着作为考察对象,对这三十年的研究成果进行纵横两维度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反思。绪论部分主要阐述台湾文学与祖国大陆文化之间的渊源关系,以及发源于华夏文明的台湾文学在其发展中体现出的独特性,从而呈示大陆的台湾文学研究之必要与重要。正文分三个章节,第一章主要对大陆的台湾文学研究的整体状况做一个纵向的脉络梳理,将三十年的研究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发轫期、发展期、沉潜期)来具体论述;并涉及研究梯队的集结承续。第二章则是对大陆有关台湾文学特质的研究成果做横向的总体述论,台湾文学因特殊的政治社会环境而在不同的阶段体现出的独特风貌历来为大陆研究者所关注,久之形成较为成熟的三大板块研究,即台湾文学的殖民地文学研究、二元结构的台湾文学研究、多元化文学研究。第三章是对大陆这三十年的台湾文学研究从学理上作出个人化的总结与反思,涉及研究理念的衍变、文学史写作的曲折过程,进一步反思大陆学界对台湾文学研究的理论误区及空白区。经过三十年以及三、四代学人的精心开拓、苦心经营,大陆的台湾文学研究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坐标已然明晰,两岸学人们也正本着学术理念来正视两岸文学本质上的渊源关系及精神互给,一种公正客观、深层次的研究理路正在逐步完善着。

颜敏[3](2008)在《在杂语共生的文学现场 ——“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在中国大陆文学期刊中的传播与建构(1979-2002)》文中研究指明时间上的连续性与空间上的杂生性使得文学期刊构成了鲜活流变、杂语共生的文学现场,能够呈现文学历史及其存在样貌的复杂多变性。从这一基点出发,本论文爬梳了“台湾、香港、澳门与海外的华文文学”在大陆文学期刊中传播与建构的相关情况与若干问题,对有关“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大陆流播的刻板印象进行了质疑与否定。一是梳理了“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在大陆文学期刊中的传播概况。纵向来看,从197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大陆文学期刊的相关传播活动大体可分为窗口期、高峰期,转型期和整合期四个阶段,同时,“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的整体感也经历了从隐约、凸显、分化和消失的过程。横向来看,首先,由于受众定位的差异,文学期刊中衍生出了有关“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的三种基本传播模式:学术的、纯文学的和大众的;其次,由于“地缘意识”、中国意识与“世界意识”组合关系的差异,文学期刊中形塑出三种“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的结构模式——主次分明型、众生平等型和含混重叠型。大陆文学期刊中“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的存在形态与价值意义的多元流变,否定了那种认为“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是政治需要之产物的观点。二是鉴定了文学期刊传播“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时主体性的显现方式。首先,文学期刊通过栏目形制等期刊语言,将选取文本重新组合,并赋予其新的价值意义,使之融入期刊的整体氛围之中,从而体现出建构性力量。其次由于处在多重视角多种力量的纠缠之中,特定文学期刊总是以一种调和协商的方式,寻找不同力量之间的空隙与契合点,以实现对“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的个性化传播。那种忽略对具体传播媒介的考察,只从宏观层面去把握“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大陆流播的研究思路,难免就会失之笼统与偏颇。三是分析了文学期刊的传播活动对“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与“汉语文学”的影响。文学期刊的现场感源于不同文本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渗透,它呈现和促进了不同性质文学的融合生长过程。因此,文学期刊对于“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的传播促进了不同区域与国家华文文学的整合过程,有利于整合性文学观念的形成。随着文学交流的日趋深入,“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这一划地为界的术语也被世界华文文学、汉语文学、华文文学、中文文学等整合性概念所超越。

周建华[4](2004)在《孤独的白杨 ——论陈映真小说创作思想》文中研究表明陈映真是当代台湾文坛的知名作家,也是在世界华文文学界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他的小说以其思想的前瞻性、深刻的社会批判性在台湾文坛倍受瞩目又遭受争议,成为台湾思想史上一个无法忽视的存在。具有博爱心灵与科学社会观的陈映真运用小说来反映当代台湾社会的一些重大问题,并试图引导人们通过形形色色的世相对社会作出比较清醒的认识与判断。创作伊始,陈映真就将目光投向下层小知识分子生活,关注他们的命运。不久,他又将笔触探入外省人与本省人的沧桑传奇与关系,批判现代主义与资本主义异化现象。八十年代,政治文学兴起时,他又反思五十年代的白色恐怖。二十世纪末,台独逆流沉渣泛起,他以对老人族群的书写来实现对历史记忆的清理。 陈映真小说贴近现实,有所感而发,有所为而写,思想意识和政治倾向都比较强烈。所以,我们分析陈映真的小说创作情况,有助于我们把捉陈映真的思想主轴,厘清有关陈映真的各种争议,更清楚地了解陈映真。本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分析陈映真小说创作的时代环境与文学资源。它是陈映真小说创作的社会基础,也是陈映真小说创作思想倾向形成的主要原因;第二章,分析陈映真小说的叙事特色。它着重从生命与思想的关系,题材的开拓与小说文本的空间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体现了思想家的陈映真用文学表达其思想的鲜明特色;第三章,进一步剖析陈映真小说创作思想的内在本质,指出陈映真的思想对其小说艺术处理的重要影响:最后是对陈映真小说创作等方面的一些思考。 本论文通过对陈映真小说创作时代背景和小说文本的考察,知人论世,科学论析,破译出其隐藏在小说文本里的意识潜流密码——孤独。并站在较为客观的立场上分析了陈映真小说文本在艺术表现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姜秀丽[5](2003)在《走上成熟的道路——评陈映真的后期创作》文中研究指明台湾着名小说家兼评论家陈映真自50年代开始创作以来,形成了自已独特的风格,本文就他70年以后的创作思想及创作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勾勒出一条逐步觉醒,走上成熟的创作之路的作家创作轨迹。

二、走上成熟的道路——评陈映真的后期创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走上成熟的道路——评陈映真的后期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1)“家”的视角与“家中人”的审视 ——以陈映真的早期小说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家庭分类:不同的生活状态
    第一节 以贫困为基调的“底层家庭”
    第二节 “知识分子家庭”的虫豸生活
第二章 家庭内部:代际与性别
    第一节 父与子:时代背景下的代际矛盾
    第二节 男与女:性别区隔下的焦虑与从容
第三章 家国一体:省籍与国家
    第一节 “外省人”离家之后
    第二节 “本省身份”与“国家想象”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2)大陆的台湾文学研究之回顾与反思(1979-200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大陆台湾文学研究的整体状况
    第一节:研究历史梳理
        一、发轫期(1979-1991)——意识形态影响下的文学研究
        二、发展期(1992-1999)——“自觉”研究时代的到来
        三、沉潜期(2000-至今)——颠覆与突破并举
    第二节:台湾文学研究之学术梯队
        一、开疆辟土之第一梯次
        二、承前启后之第二梯次
        三、多元开放之第三梯次
第二章:台湾文学特质的研究
    第一节:殖民地文学之研究
        一、重审“皇民文学”
        二、再申“反抗文学”
        三、侧写“民族认同”
    第二节:二元结构文学之研究
    第三节:多元化文学之研究
第三章:大陆台湾文学研究之总结、反思
    第一节:衍变中的台湾文学研究理念
        一、研究视野:从微观到宏观
        二、研究思维:由封闭到开放
    第二节:反思中完善的台湾文学史写作
    第三节:互为“他者”的两岸文学之互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后记

(3)在杂语共生的文学现场 ——“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在中国大陆文学期刊中的传播与建构(1979-2002)(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正文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确立与重要术语的梳理
    第二节 研究现状概述与问题的提出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述要
第二章 大陆文学期刊与"华文文学"之关联
    第一节 大陆文学期刊作为传播"华文文学"的重要媒介
    第二节 大陆文学期刊作为"华文文学"大陆化的结构性因素
第三章 传播活动的基本阶段与主要趋势
    第一节 窗口期(1979年——1984年左右)
    第二节 高峰期(1985年——1988年左右)
    第三节 转型期(1989年——1993年左右)
    第四节 整合期(1994年——2002年左右)
第四章 期刊的受众策略与"华文文学"的传播模式
    第一节 学术视野下的文学传播——《华文文学》研究
    第二节 纯文学视野下的"华文文学"——《收获》[朝花夕拾]栏研究
    第三节 大众视野下的文学传播——《台港文学选刊》研究
第五章 期刊的地缘、中国与世界意识和"华文文学"的结构模式
    第一节 《特区文学》的地缘情结与期刊中的"华文文学"
    第二节 《四海——世界华文文学》的"世界性"及其限度
    第三节 上海情境与《小说界》中的"华文文学"
第六章 结语:在杂语共生的文学现场
    一 变动的文学景观——"华文文学"在大陆文学期刊中的传播概况
    二 重组与调和——文学期刊建立主体性的两种方式
    三 在遮蔽和敞开之外——整合性文学观念的形成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与邮件电话来往时间概要
附录2 孟伟哉的来信
大陆主要文学期刊中的"华文文学"作品"索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其他科研成果
后记

(4)孤独的白杨 ——论陈映真小说创作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章 陈映真小说创作的时代环境与文学资源
    第一节 陈映真小说创作的时代环境
    第二节 优秀民族文学乳汁的哺育
第二章 陈映真小说创作思想之体现:“异端”的言说
    第一节 生命之轻与思想之重
    第二节 题材领域的不断开拓与创新
    第三节 多向度阐释空间的文本
第三章 陈映真小说创作思想之特质及其与艺术的关系
    第一节 陈映真小说创作思想之特质--孤独
    第二节 陈映真小说创作思想与艺术表现的冲突
第四章 对陈映真小说创作及其影响的思考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5)走上成熟的道路——评陈映真的后期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四、走上成熟的道路——评陈映真的后期创作(论文参考文献)

  • [1]“家”的视角与“家中人”的审视 ——以陈映真的早期小说为中心[D]. 王玥琳.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2]大陆的台湾文学研究之回顾与反思(1979-2009)[D]. 赵丛娜. 苏州大学, 2011(06)
  • [3]在杂语共生的文学现场 ——“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在中国大陆文学期刊中的传播与建构(1979-2002)[D]. 颜敏. 暨南大学, 2008(03)
  • [4]孤独的白杨 ——论陈映真小说创作思想[D]. 周建华. 华侨大学, 2004(04)
  • [5]走上成熟的道路——评陈映真的后期创作[J]. 姜秀丽. 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01)

标签:;  ;  ;  ;  

成熟之路——评陈英珍后期创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