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蛋白纤维及其基本特性

大豆蛋白纤维及其基本特性

一、大豆蛋白质纤维及其基本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高鹏昌[1](2016)在《明胶纤维湿法纺丝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采用流变仪对明胶溶液的流变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明胶溶液的流变性能和可纺性为明胶纤维的制备选择合适的纺丝工艺参数,探讨了湿法纺丝工艺和后处理条件对初生纤维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并采用傅里叶红外变换(FTI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热重分析仪(TG)、扫描电镜(SEM)等对明胶纤维的结构、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1)明胶溶液的表观粘度随剪切速率的增加而下降,为切力变稀流体,当剪切速率大于10s-1时,粘度变化趋于平缓,有利于纺丝条件的控制;(2)探讨了湿法纺丝工艺条件和后处理工艺对明胶性能的影响,最佳的纺丝原液浓度为40%,温度为60℃,最优的凝固浴为温度40℃的饱和硫酸钠水溶液,牵伸定型时间为5min,此时明胶纤维的力学性能最佳;(3)使用戊二醛水溶液对明胶纤维进行交联,随着戊二醛浓度的提高,明胶纤维的断裂强度提高,断裂伸长率下降;(4)明胶纤维经过戊二醛交联之后的热稳定性明显提高,熔点提高,通过红外图谱分析和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明胶与戊二醛发生反应,提高了明胶的耐热水性。

刘东奇[2](2015)在《甲醇蛋白改性纤维素纤维的研究》文中提出纤维素是自然界分布最广、含量最多的天然生物质原料。再生纤维素纤维产品主要应用于高档舒适功能性服饰的制造。甲醇是煤化工生产中的代表产物,含量丰富而且价廉,为获取甲醇蛋白提供了资源。本文通过利用扩链剂对甲醇蛋白与粘胶原液共聚和共混,获取甲醇蛋白改性的纤维素纤维,并进一步应用于粘胶纤维生产过程中,纺制出一种新型蛋白改性纤维素纤维高档纺织材料。首先,进行了6个批次的发酵实验,并对制备甲醇蛋白的发酵过程进行了总结分析。产品的跟踪检测显示,发酵罐中各批次湿菌体产量均在350-400 g/L,其平均值为374 g/L。所得粗品中蛋白质含量为56.9%。粗品经过碱溶、离心、破壁、调酸沉淀得到了纯化甲醇蛋白。对调酸沉淀过程研究发现:当pH=4.0时,甲醇蛋白收率最高,每100 g粗品可得甲醇蛋白13 g。其次,本文从动力学和热力学两个角度出发对甲醇蛋白对纤维素改性进行了研究。动力学部分从反应体系粘度随时间的变化、洗涤次数和蛋白质残留量的关系两方面进行了探讨。我们选用的扩链剂包括异氰尿酸三缩水甘油酯、戊二醛、E51环氧树脂、1,4-丁二醇二缩水甘油醚四种。结果发现:粘胶原液-甲醇蛋白-扩链剂三元体系共聚反应发生在前40min,1h以内反应体系基本达到了化学平衡。除戊二醛外,其他扩链剂(含有环氧乙烷为功能基团)体系发生一定程度的三元共聚,即共混和共聚同时存在。热力学部分,通过利用含氮量、红外光谱、SEM、XRD和纤维力学性能实验等手段研究了纤维性能与结构的关系。结果发现纤维力学性能主要由纤维的结晶度和扩链剂分子的化学结构决定。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纺丝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最佳纺丝条件为:以1,4-丁二醇二缩水甘油醚作为扩链剂,扩链剂与甲醇蛋白的比例为1:9,泵入量为粘胶的20%。最后,利用海藻酸钠/炉甘石对甲醇蛋白改性纤维素纤维进行功能性改进,赋予蛋白纤维的抗菌性能,防止甲醇蛋白改性纤维素纤维中游离蛋白或多肽滋生细菌。结果表明:用海藻酸钠/炉甘石碱性胶质溶液做分散剂可增加分散粉体的沉降阻力,减缓沉降速度,保证了粉体分散液的稳定性。当将1mol/L的海藻酸钠碱溶液中按10%的浓度加入炉甘石粉体,再在纺前注入蛋白改性粘胶原液进行共混纺丝,可纺性良好,所得纤维指标最好,抗菌性能大大提高。

朱展云[3](2015)在《古代丝绸微观孔隙结构与加固保护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丝绸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创造,对人类的物质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大量古代丝绸文物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实物史料。然而,由于丝绸文物的物质实体——蚕丝蛋白在长期保存过程中受多种有害因素的影响,其微观结构受损严重,大批古代丝绸变得十分脆弱,面临消亡的风险,亟需保护。目前,对古代丝绸微观结构研究的相关基础理论非常薄弱,因此,无法从分子层面上针对古代丝绸的结构缺陷研发有效的保护技术。鉴于此,本研究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从孔隙结构的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为古代丝绸微观结构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以古代丝绸的孔隙结构研究成果为基础,研发了相应的加固材料与工艺。本文采用变温核磁共振氢谱测孔技术1H NMR cryoporometry),首次针对古代丝绸的微观孔隙结构开展了研究。在研究中,丝绸被视为结构水束缚于蚕丝蛋白纤维内部的二元多孔体系,利用不同温度的核磁共振氢谱数据,通过Gibbs-Thomson方程计算,从理论角度阐明了古代及现代丝绸的微观孔隙尺寸分布,为选择具有合适分子尺寸的加固材料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应用固体交叉极化/魔角旋转核磁共振碳谱技术(13C CP/MAS NMR)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FT-IR)分析古代与现代样品蚕丝蛋白高级结构以及基团的特征,应用超景深三维显微光学系统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丝绸样品的表面形貌,与孔径分布特征相互印证。结果表明,丝绸纤维中固有的微孔尺寸平均为1.1nm。而与现代丝绸相比,古代丝绸在劣化过程中,孔径为1.1nm左右微孔的含量明显下降,相应地出现了孔径分布在30-60nm范围的新生孔隙,伴随着无规卷曲的消失及酰胺键的断裂。利用核磁共振Carr-Purcell-Meiboom-Gill (CPMG)脉冲序列测试古代及现代丝绸样品微观孔隙中水分子的自旋-自旋弛豫时间(T2),通过表征束缚于微孔中的水的分子流动性,对丝绸的孔隙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现代丝绸中存在单一的驰豫时间(T22=92.18μs),而古代样品中则出现一个新的弛豫组分(T22=2-5ms),其驰豫时间及相对强度会随着老化程度加深而增大。水质子的弛豫特性的变化,反映出蚕丝蛋白分子的结构在降解过程中变得越来越松散,与丝绸微观孔径分析的结果互相印证。以核磁共振弛豫时间的分析结果为依据,本文探讨了将丝绸样品微孔中水质子的新生自旋-自旋驰豫时间(T22)作为丝绸劣化程度的指标的可能性。利用碱水解的方式模拟丝绸的降解过程,制作一系列不同保存状态的模拟老化样品,通过核磁共振弛豫时间分析,并结合动态热机械分析(DMA)测试的机械性能,发现模拟老化样品核磁共振结果与古代样品有一致的趋势,并且和动态热机械分析得到的机械强度下降表现出很好的相关性。因此,本实验的结果表明核磁共振驰豫时间法是监测丝绸降解及损伤程度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并且对现代丝绸进行一定条件的碱水解可以模拟与古代丝绸接近的微观结构。针对考古发掘现场出土的饱水丝绸在水分蒸发后强度会有所恢复这个对丝绸文物保护有重要意义的现象,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来分析其微观机理。为了模拟前述的现象,先将古代及现代丝绸样品完全浸泡在水中,然后在室温下进行干燥。通过测试所有样品分别在饱水及脱水状态下的近红外光谱,对光谱数据进行处理及比对,并采用二阶导数光谱及曲线拟合技术分析不同状态下丝绸的二级结构,以期在分子水平上阐释饱水丝绸脱水过程的微观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丝绸样品从饱水状态转变为干燥状态后,酰胺A和酰胺Ⅱ合频的峰向高波长范围移动,说明蚕丝纤维湿度的变化会导致蚕丝蛋白聚合系统中氢键的重新排列,形成更强的氢键作用。对2130-2240nm范围的峰进行分峰拟合,发现丝绸样品脱水后,发生了分子链构象的转变,松散的无规卷曲构象转变为更致密、稳定的β-折叠构象。考古发掘现场出土的饱水丝绸文物在失水后正是由于失去了水的润滑作用,形成了更强的氢键作用以及更致密、稳定的构象,其机械性能才会得到部分恢复。因此,本研究的结果从科学的角度证实,利用丝绸的脱水作用有助于考古发掘现场脆弱的饱水丝绸文物安全提取。针对古代丝绸新生微观孔隙的结构特点,选用分子尺寸大于丝绸纤维原生微孔而小于新生微孔的聚合反应型加固材料酪蛋白酸钠和谷氨酰胺转氨酶,进行了古代丝绸加固实验,实验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采用碱水解老化样品,利用正交试验结合极差分析研究确定加固处理的最佳工艺条件,并且采用动态热机械分析、色差分析、热重分析(TGA)、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来表征聚合反应及加固保护的效果。结果表明,2%酪蛋白酸钠浓度,谷氨酰胺转氨酶活力与酪蛋白酸钠质量的比例30U/g,50℃水浴加热时间3h,为该加固方法的最优处理工艺条件。加固材料在老化丝绸样品上生成了大于分子量260kDa的生物聚合物,加固后样品的抗拉强度与断裂伸长率显着提高,热稳定性大幅度增强,并且样品的色差无明显变化,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针对老化丝绸的新生微观孔隙中存在的气体阻碍加固材料进入的问题,本研究设计真空实验装置对酶促聚合反应加固法的工艺进行改进,采用两种真空加固的方式(先真空再加固、同步真空加固)对模拟老化丝绸样品进行加固处理,以非真空直接加固的方式作为参考对比。综合采用变温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氢核弛豫时间分析样品加固后新生微观孔隙结构分布的变化,并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机械性能分析、色差分析的结果,比较两种真空方式的优劣,确定酶促聚合反应真空加固处理工艺。结果表明,在抽真空的同时进行加固的操作工艺,可以明显提高样品加固后的机械性能,减少新生微观孔隙以及新生弛豫组分的含量。并采用干热和湿热两种老化方式,证明了该加固方法处理后丝绸样品优良的耐老化性能。在此基础上,将最终形成的加固技术在古代样品上进行了应用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对古代丝绸微观孔隙结构的研究成果为丝绸微观结构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有利于更加全面地了解丝绸文物的信息,同时有助于建立古代丝绸的脆弱理论,为保护技术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研发的古代丝绸加固材料与工艺的推广应用,有望抢救大量珍贵的丝绸文物,为研究古代文明保存重要的实物史料。

吕萍,李月,潘冬璇[4](2015)在《大豆纤维与棉混纺织热处理后力学性能初探》文中研究表明大豆纤维与棉混纺是重要的大豆纤维混纺织物之一,在热处理过程中,其力学性能会发生较大变化。本文主要是对经过热处理后的混纺针织物的前后力学性能的比较,得出热处理对混纺针织物力学性能的影响,为以后织物热处理条件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刘韫滔[5](2014)在《梭柄松苞菇提取物中降血糖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糖尿病是当今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慢性代谢疾病之一,它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功能紊乱所引起。约占全球总人数5%的人口,正遭受着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折磨。目前,众多化学合成或者生物化学合成的降血糖药物被研发,并投入到临床市场。尽管它们对降血糖的功效非常显着,但目前均无法从根本上治疗糖尿病,甚至会产生一系列副作用。因此寻找到一种,既具有高效降血糖活性,又能够合理改善患者整体健康水平的,低副作用的药物,成为了糖尿病临床治疗的当务之急。具有降血糖活性的天然产物,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尤其食用真菌,它不但含有比大部分植物更高的蛋白质及其更低的脂肪和能量,并且大量研究证明其具有引人瞩目的医药功能,如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研究着眼于寻找具有治疗糖尿病潜质的食用真菌及其活性成分,并且探究其活性机理及其结构特征。以下是本研究的主要工作内容:(1)本研究对五种产于我国西南部的天然食用真菌的营养成分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包括:常规化学成分分析、氨基酸分析、脂肪酸分析、多酚分析、矿物元素分析等。结果显示,这五种食用真菌均富含蛋白质和各种矿物质元素,并且表现出低脂、低热量的特性,因此它们均可作为非常理想的膳食营养补充。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食用真菌提取物中,梭柄松苞菇水提物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EC502.74μg/mL)、α-淀粉酶抑制活性(EC502.12μg/mL)、AGEs抑制活性(92%)、清除DPPH活性(EC502.86mg/mL)和还原力(EC0.50.96mg/mL)是最高的,并且多糖是其主要的生物活性物质。(2)本研究利用响应面分析方法对梭柄松苞菇子实体多糖的提取参数(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料液比值)进行了优化,在最优条件下(提取温度为85℃、提取时间为3h、料液比值为0.05),多糖提取量为7.59g、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为2.85μg/mL、α-淀粉酶抑制活性为2.57μg/mL、AGEs抑制活性为90%、DPPH清除活性2.31μg/mL、还原力为0.87μg/mL、金属螯合活性为4.96μg/mL。并且各真实测量值与预测值均非常接近,这证明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梭柄松苞菇子实体多糖的提取条件优化准确有效。(3)本研究以STZ诱导的糖尿病小鼠为模型,分别对服用了梭柄松苞菇子实体粗多糖(CVPs)的糖尿病小鼠的多个生化指标进行测定,并且对它们的病理组织进行切片观察和分析。结果显示CVPs具有非常突出的抗氧化活性。这一特性可能直接或者间接的调节着糖尿病小鼠的血糖和血脂水平。同时CVPs对肝脏、肾脏、胰腺、肺、心脏有积极的保护作用。(4)本研究对梭柄松苞菇子实体多糖进行了分离和纯化,并且利用核磁共振、红外光谱、原子力显微镜等理化手段,对其理化性质、一级结构和几何结构进行测试分析。结果显示,通过DEAE-52和Sephadex-G100柱纯化获得了多糖单一组份CVP-1S,它的平均分子量为1.5×104Da,是由94.2%葡萄糖、1.3%岩藻糖和3.51%半乳糖组成的杂多糖。CVP-1S主要是一个以β-D-1,6-Glcp连接形式为主链,并有少量α-L-1,3-Galp存在于主链,β-D-1-Glcp和β-D-1-Fucp位于糖链的末端,而糖链的分支点存在于β-D-1,3,6-Glcp残基单元的一级结构。而CVP-1S的几何结构为外表光滑的串珠状。(5)本研究利用两种培养方法,实现了梭柄松苞菇的富硒培养。固体培养时,每千克培养基可以收获91.3g子实体,富硒量可以达到69.8μg/g,有机硒转化率达到92.6%;而液体培养时,每升培养液可以收获4.3g菌丝,富硒量可以达到254.3μg/g,有机硒转化率也达到了84.6%。相对于固体培养所获得的子实体富硒多糖(SFCs),液体培养所获得的菌丝富硒多糖(SPCs)具有更为出色的降血糖和抗氧化活性。并且液体培养所需培养周期更短,所得菌丝产物更均一,发酵过程更可控,因此本研究将选择液体培养的菌丝富硒多糖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6)为了进一步阐明梭柄松苞菇菌丝富硒多糖的降血糖和抗氧化活性与多糖结构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对梭柄松苞菇菌丝富硒多糖进行了分离和纯化,获得单一多糖组份SPC-2S(其体外抗糖尿病活性甚至优于CVP-1S),它的平均分子量为1.6×105Da,是由87.4%葡萄糖、1.0%甘露糖、8.8%半乳糖和2.8%木糖组成的杂多糖,并且红外扫描结果显示其为β构型多糖,同时扫描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揭示SPC-2S的几何结构为片层结构;同时本研究也对SPC-2S的降血糖、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旨在,进一步探索SPC-2S与降血糖、抗氧化活性间潜在的构效关系。动物实验结果显示,SPC-2S所表现出来的抗糖尿病特性及其机理与CVPs非常类似。

黄强[6](2015)在《小麦制粉副产品猪有效能值和氨基酸消化率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通过六个试验评价原料替代比例、饲料类型、生长猪体重阶段和肠道位点对小麦制粉副产品营养价值的影响,并在分析化学成分的基础上测定及预测小麦制粉副产品在猪上消化能、代谢能和标准回肠末端氨基酸的消化率。试验一选用36头体重为55.1±5.6kg去势公猪,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运用全收粪尿法,测定5种不同替代比例(9.6%、19.2%、28.4%、38.6%和48.0%)细小麦麸的有效能值及重复间变异的大小。结果表明,以干物质为基础,当替代比例为9.6%时,细小麦麸的消化能值为8.9MJ/kg,显着低于(P<0.01)其它四个替代比例(11.27、11.93、10.71和11.79MJ/kg)。此外,每个处理内各重复间消化能值的变异系数随替代比例增加而曲线降低(P<0.05)。试验二选用24头体重为42±3.6kg去势公猪,采用2×4析因法设计,以玉米豆粕型日粮为基础日粮,测定细小麦麸、次粉和饲用小麦粉在粉料和颗粒料两种类型下对猪的消化能、代谢能及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除了细小麦麸日粮有效能值差异显着之外(P<0.05),其他原料和日粮在颗粒类型下有效能值无显着差异。其中,细小麦麸提高的数值最为明显。三种样品颗粒和粉料类型下消化能值的关系为:DEpelleting=0.99×DEmash+0.5124,R2=0.99。试验三选用36头体重为35.8±3.2kg去势公猪,采用一个连续三期的完全随机试验设计,试验含7个次粉、8个低级面粉日粮和1个基础日粮,测定其消化能和代谢能值。结果表明,次粉和低级面粉全肠道能量的表观消化率平均值分别为75.1%和87.9%。以干物质为基础,次粉和低级面粉的消化能平均值分别为13.8MJ/jg(13.1~15.0MJ/kg)和15.1MJ/kg(13.3~16.6MJ/kg)。数据通过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建立最佳的预测方程为:DE=-0.13×NDF+16.92,R2=0.84;ME=-0.6×NDF-0.16xylans+0.26×CP-2.02×P+12.73,R2=0.88.试验四选取12头体重为35.1±2.2kg T-型瘘管去势公猪,采用2个6×6拉丁方设计。10个由60%原料和玉米淀粉组成的试验日粮和无氮日粮用于测定标准回肠末端氨基酸消化率。结果表明,待测原料间粗蛋白质和氨基酸表观和标准回肠末端消化率差异显着(P<0.05)。标准回肠末端赖氨酸消化率平均值为87.78%(79.54%-90.36%)。赖氨酸占粗蛋白质的比例(SⅡ)Lys=6.41×Lys/CP+66.46,R2=0.51)是赖氨酸消化率的最佳预测因子。试验五采集30个小麦制粉副产品(饲用小麦粉、低级面粉、次粉、细小麦麸和小麦麸),选用96头体重为61.9±3.2kg去势公猪,测定其消化能和代谢能。试验采用连续两期的完全随机设计。结果表明,淀粉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呈极强的负相关关系(r=-0.98)。以干物质为基础,饲用小麦粉、低级面粉、次粉、细小麦麸和小麦麸的消化能平均值分别为17.43、16.88、15.15、12.45和12.04MJ/g。最佳有效能预测方程分别为:DE=19.19-0.16×NDF,R2=0.94,RsD=0.58;ME=16.91-0.136×NDF,R2=0.94,RSD=0.50。试验六目的是测定猪两个生长体重阶段下不同饲喂水平对小麦麸日粮在不同肠道位点消化率的影响。采用两批6头简单T-型瘘管生长猪(初始体重为32.5±2.1和59.4±3.2kg)和两个6×3优丁方设计。结果表明,小麦麸在猪两个体重阶段下后肠道消化能值(3.68和4.41MJ/kg)差异显着(P<0.05),小麦麸在不同饲喂水平下(9.65%和48.25%)后肠道消化能值(2.34和5.75MJ/kg)差异更加显着(P<0.01)。当饲喂较高水平的纤维性原料的日粮时,在适应一段时间后,后肠道有效能值会被低估。综上,小麦制粉副产品营养成分含量变异非常大,充分理解不同主要因素对其营养价值的影响,才能为准确、动态和即时配制精准日粮提供数据基础。

张明山[7](2014)在《明代农具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分析了明代农业经济状态、农业制度、农业科技、农学和人文思想等与明代农具发展有关的农业状况,为明代农具设计研究提供背景资料,从而分析明代农具设计独特的特点。通过对明代农具设计与农事应用、明代农具设计与手工业两方面的研究,探究农具设计与农业各生产环节之间的联系。首先,明代农具设计与农事应用方面,以农作物(主要指粮食作物)耕种先后环节为序,选取各环节中典型性农具作为分析的切入点,研究耕垦农事、播种农事、田间农事、收获农事、加工农事五个生产环节对农具设计的不同需求,不同的农事需求产生不同的农具设计创意,农具设计创意改良农业生产状态;其次,明代农具设计与手工业方面,根据手工业行业的不同,选取各行业中代表性农具作为研究的突破口,研究大农业及农具设计对手工百业,如织造业、烧造业、髹造业、木作业、皮作业与畜牧业、纸作业六大行业的深刻影响,发达的明代大农业和先进的农具影响着同时期所有手工业的材料、工艺、形态等设计条件与设计手段。大农耕经济孕育下的明代农具设计,具有创新性、实用性、适人性及普惠性的特点,体现了中国设计传统的最突出特点,使用方面的因人而异、条件方面的因地制宜、成本方面的因陋就简、事理方面的因势利导。

卢芸[8](2014)在《基于生物质微纳结构组装的气凝胶类功能材料研究》文中认为木质纤维素(Lignocellulose)是地球上含量最丰富的生物质,广泛地存在于木本(woody)与草本(herbaceous)植物中。甲壳素是地球上第二大生物质资源,大部分的甲壳素没有进行有效开发就被当成工业垃圾(虾皮和蟹壳)而丢弃。这些生物质资源每年全球产量超过2000亿吨,可以作为天然高分子原料加以有效利用。天然高分子制品能满足人们对新材料环保型和生物相容性的需求。尤其是天然高分子气凝胶材料,在具备传统气凝胶超低密度、均一纳米级孔径、高孔隙率和高比表面积特性的同时又融入了自身的优异性能,如良好的机械特性和可降解性,是一类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天然聚合物材料。本论文通过系列化的实验研究与测试分析,集中阐述基于天然高分子的结构单元可控组装制备功能化微纳结构材料的方法。首先采用“自下而上”(Bottom-up,即从原子或分子进行自组装形成复杂的结构)技术,通过溶解体系将木质天然纤维原料各组分完全溶解后,将分散在溶剂中的天然结构高分子以三维空间方式可控组装成多孔气凝胶材料;然后采用“自上而下”(Top-down,即将较大尺寸物质拆解、刻蚀制备纳米材料)技术,利用化学预处理与高频超声处理相结合,从植物细胞壁/甲壳纲动物外壳中分离出高质量的纳米纤丝化纤维素/甲壳素,作为一维纳米结构单元,再利用组装技术制得超透明薄膜、大孔泡沫材料和高比表面积的介孔气凝胶材料;最后以不同层级结构的天然纤维素为基体,通过共溶互混法、生物模板矿化法和原位锚定法合成几种具有多级微纳结构的有机-无机功能化材料,并探究这些新型材料在光催化降解有机化合物、放射性元素吸附等环境净化方向的应用前景。为高值利用低质木质资源、废弃甲壳素资源,和更加深入研究生物材料多级结构并构建新型功能化材料提供理论依据。论文的主要实验内容和创新性的研究结果为以下几个部分:(1)创造性地运用“冻融”手段,从木质纤维素/离子液体溶液中“自下而上”地制备出整块木质纤维素气凝胶,通过冻融过程实现气凝胶网络结构、孔结构的可控调节,基于木质天然纤维原料的全组份制成新型气凝胶材料。此工作中,首先将山黄麻木粉(Trema orientalis)作为木质纤维素原料完全溶解于离子液体([AMIm]Cl中。将木质纤维素/离子液体溶液循环冻融后在水中再生,经超临界CO2干燥后即得到整块木质纤维素气凝胶。解决了溶解-再生法木质纤维素气凝胶不能成型的问题。制备出的气凝胶具有三维纤丝状网络结构,其密度、比表面积、结晶度、孔隙率和热稳定性都受到冻融过程的影响。该气凝胶的比表面积可在5.3-80.7m2·g-1的范围内进行调节,所得高比表面积气凝胶的结构特性可与纯纤维素气凝胶媲美,为木质纤维素资源的全组份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2)系统阐明天然高分子/离子液体溶液中分子链在冻融过程中“自下而上”聚集组装的机理,详细分析冷冻速率、解融速率、循环次数等因素对全组份木质纤维素气凝胶结构和性能的影响。此工作中,利用-20℃冰箱和-196℃液氮形成不同的冷冻速率,同时对比室温缓慢解融和烘箱快速解融所形成的不同解融速率。发现冷冻速率越快越有利于纤丝网络的组装,更易于制备木质纤维素气凝胶;而解融速率越慢则越有利于保持纤丝网络,缓慢解融是保持纤丝网络的必要条件;冻融循环次数会不断增强再生的纤丝网络,循环次数越多则纤丝网络的稳定性越好。冷冻速率的快慢导致高分子形成不同的“二级聚集单元”,且在循环冻融的过程中这些二级单元组装、聚集的方式也各不相同。(3)应用高频超声处理“自上而下”地制备一维纤维素/甲壳素纳米结构单元,阐明极性液体中超声波→空穴→多层级结构天然高分子纳米纤丝化的作用机理。此工作中,首先通过化学纯化处理脱除天然生物体结构中的其他基体组分,随后利用高频超声处理进行纳米纤丝化,从落叶松木粉中“自上而下”制备出高品质的纳米纤丝化纤维素NFC(平均直径为34.8nm,长径比>280)。证明高频超声处理能够有效地破坏纤维间相对较弱的氢键和范德华力,将微米级的纤维素纤维逐步分解成纳米纤维。在国际上首次将此方法用于从干虾壳中“自上而下”制备高品质的纳米纤丝化α-甲壳素NFCH(平均直径为19.4nm,长径比>500,结晶度高达65%)。从生物质中将纤维状的结构高分子分离出来,作为新型的一维纳米结构单元,可成为绿色功能材料的组装基体。(4)利用不同的干燥方式和制备过程,将纳米纤丝化纤维素/甲壳素可控组装成超透明薄膜、大孔泡沫材料和介孔气凝胶。此工作是将制备好的高长径比的均一直径的NFC和NFCH分别作为新的一维结构单元,通过室温干燥、常规冷冻干燥和叔丁醇冷冻干燥三种方式分别进行二次组装。利用在干燥过程中NFC间和NFCH间的大量氢键和范德华键,分别制成基于纯NFC及纯NFCH的低孔隙率(<20%)的光学透明薄膜、大孔泡沫材料(孔隙率>99%,比表面积小于5m2.g-1)和气凝胶材料(孔隙率>99%,比表面积高达133m2.g-1)。对组装过程中的结构演变进行了研究,这些新型纳米结构材料有望作为无机功能化的组装平台。(5)围绕不同层级结构的天然纤维素,探索出共溶互混法、生物模板矿化法和原位锚定法等方法,合成具有多层级微纳结构的有机-无机环境净化材料,赋予天然纤维素光敏降解有机化合物和高效吸附放射性碘离子、碘蒸气的全新功能。此工作有三个要点:1)在离子液体溶解纤维素过程中,将预先制好的混晶钛酸纳米管均匀混合在纤维素溶剂中,与纤维素分子链互穿后共沉淀成凝胶,再经超临界二氧化碳干燥后形成钛酸纳米管/纤维素复合气凝胶。该气凝胶作为光催化剂对罗丹明B有较好的光催化降解活性,可多次重复使用。由于其结构独特、力学强度好,是理想的光催化剂,可有效地降解水污染物。2)将天然竹纤维作为生物模板,通过溶胶-凝胶法在其上原位矿化~30nm的球形Ti02。煅烧脱除模板后制成具有纳米结构、长度为毫米级的TiO2纤维。这种新型的Ti02纤维在紫外光照射下能分解有毒的坏境污染物苯酚。这种制备方法,能够快速大量制备具有纳米结构的金属氧化物。3)作为1D结构单元,从生物质原料中获得的大量NFC作为基体,在液相反应中(直径20~80nm)直接原位牢固锚定Ag2O纳米晶体(直径5-20nm)。经叔丁醇冷冻干燥后,得到轻质、多孔(98%)、高负载量(-500wt%)的Ag2O@NFC复合材料。负载Ag2O纳米粒子后的复合气凝胶不仅能从污染的水中吸附、捕捉放射性r离子,还能高效吸附并固着大量I2蒸气,达到放射性污染源安全处理的目的。为研发可高效捕捉吸附放射性离子的吸附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

王芹[9](2013)在《蚕丝蛋白/离子液体溶液的流变学研究及再生丝蛋白材料的制备》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化石类资源如石油和煤炭等的日渐枯竭及其价格的持续上涨,人们开始把更多的目光投向环境友好且可再生的天然生物大分子材料例如纤维素、蚕丝和大豆蛋白等。其中,蚕丝作为一种蛋白质天然纤维,不仅具备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及优异的综合力学性能,而且来源丰富、成本相对低廉,因此引起材料科学家极大的关注。由于蚕的“8”字型吐丝方式导致来自于蚕茧的天然茧丝力学性能较差,所以人们开始尝试利用再生丝蛋白溶液人工模拟纺丝,以期大量获取具有综合性能的再生蚕丝纤维。此外,研究者们在对丝蛋白从氨基酸序列到聚集态的完整等级结构的深入研究后,逐渐开始利用再生丝蛋白制备形貌各异的材料,如再生丝凝胶、微球、支架及膜等,并初步将其用于生物医用材料、仿生材料、纳米和光电材料等诸多领域。在材料制备过程中,将蚕茧丝中的丝蛋白溶解再生以获取大量溶液的过程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而选用具有很强的氢键破坏能力的溶剂则是溶解蚕丝纤维的关键。除了传统的无机盐溶液和有机溶剂体系外,近年来,享有“绿色溶剂”之美誉的离子液体以其特有的优势受到重视。除了在化学合成、催化和电化学等诸多领域的应用外,离子液体作为溶剂对丝蛋白等生物大分子的溶解或提取,以及在后续的材料制备的应用研究也已起步。根据目前的研究报道,我们注意到不同再生手段(脱胶和溶丝等)所制备的再生丝蛋白基材料的性能差异较大。而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高分子链的构象及其分子量,因此,考察丝蛋白分子链在再生溶液中的聚集态结构,以及再生过程对丝蛋白分子量的降解程度,是制备性能优异的再生丝蛋白基材料的基础。鉴于以上研究背景,本论文通过选择特定的离子液体对桑蚕丝纤维进行了溶解,得到了再生丝蛋白离子液体溶液(SF/AmimCl),借助流变学这一了解溶液中各组份微观结构和指导材料加工的重要手段,探索了再生溶液中的丝蛋白分子链构象和分子量,并在此基础上,制备了综合性能优异的纤维材料和多孔膜材料。具体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采用低熔点离子液体AmimCl制备的再生丝蛋白(SF)溶液,SF/AmimCl,在常温下即可稳定存放至少1.5年。借助稳态剪切的流变手段,考察了SF/AmimCl溶液和再生丝蛋白水溶液的流动行为。再生丝蛋白水溶液在剪切场中,表现出极明显的屈服行为。结合AFM手段,我们推测在水这一不良溶剂中,丝蛋白分子由于疏水作用及氢键等作用力以“团簇(cluster)"的聚集体形式存在。而SF/AmimCl溶液,由粘度推算出的Huggins参数(<0.5)则证实了AmimCl是丝蛋白的良溶剂体系,自由舒展的丝蛋白分子链在剪切作用下极易发生分子重排和取向;且SF/AmimCl溶液的粘度和剪切敏感性等流变行为与天然纺丝原液非常相似,这为人工制备高性能“仿生”纤维提供了可能性。(2) SF/AmimCl溶液的动态频率扫描显示,其亚浓溶液范围的曲线符合典型的Rouse模型,这进一步证实了AmimCl是丝蛋白良溶剂的结论。借助描述模量(与频率)和分子量及浓度等参数的Rouse公式,并结合高斯分布(Gaussian distribution)的假定,我们对相关实验数据进行拟合,获得了丝蛋白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采用上述对流变数据的模拟方法,我们进一步研究了不同脱胶手段和溶解方法所制备的再生丝蛋白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对各种再生丝蛋白的分子量进行了定量比较,为未来丝蛋白基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提供了指导。(3)通过选择合适的凝固浴及凝固条件,我们采用SF/AmimCl溶液进行人工纺丝的探索,发现初生纤维即具备较高的韧性(与从丝蛋白水溶液中得到的脆性初生纤维完全不同)。结合溶液的流变行为,我们推测正是AmimCl溶液中丝蛋白链的自由伸展状态,决定了纤维中较少的“缠结点”和更多的无序链,从而赋予丝纤维的韧性。同时,通过调节拉伸速率,我们获得了具有不同韧性和强度的再生丝纤维。由TEM图可知,纤维内部由多尺度的微纤维构成的,微纤维的表面能和纤维间的弱作用力可以阻碍裂纹延伸,从而对纤维的韧性作出贡献。(4)利用旋涂法将SF/AmimCl溶液涂于硅片表面,通过选择合适的凝固浴,获得了具有不同形貌,且在干态和湿态下都具有一定力学性能的丝蛋白膜材料。同时,我们发现用(NH4)2SO4水溶液做凝固浴制备的膜材料具有两种微米尺度的多孔结构,在“养料”运输方面具备优势,有利于成纤维细胞的粘附和分化,为其在敷料等生物医药领域中的拓展应用提供了可能。

姚勇波[10](2015)在《纤维素/丝素蛋白的共溶解与纺丝成形研究》文中提出蛋白质纤维具有光滑柔顺、透气吸湿等优点,然而能够直接利用的蛋白纤维产量有限,价格昂贵。利用自然界广泛存在的蛋白质资源制备再生蛋白纤维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然而蛋白质因强烈的分子内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导致其熔点高于分解温度,不能够进行熔融加工,且溶解再生过程中大分子链容易降解。因此,再生蛋白纤维的制备通常采用与其它成纤高分子接枝或共混的方法,其中选择蛋白质与其它高分子的共同溶剂进行共溶解、纺丝成形,有利于提高再生蛋白纤维的断裂强度。本论文选取天然可再生的纤维素与蛋白质共混,采用1-丁基-3-甲基-咪唑氯盐([BMIM]Cl)为溶剂进行共溶解,在研究共混溶液特性的基础上,进行干喷湿纺试验,研究了成形工艺与共混纤维结构性能的关系,期望获得两相均匀分散、满足服用要求的纤维素/蛋白质共混纤维。共混再生纤维中纤维素与丝素蛋白相形态可以追溯至共混溶液的两相形态,但研究高分子共混溶液相形态的直接手段有限。我们采用流变方法研究了纤维素/丝素蛋白组分比、温度和剪切速率对共混溶液流变特性的影响,对比理想加和体系的流变参数,推测了溶液中纤维素与蛋白质的相形态。结果发现,当溶液中纤维素/丝素蛋白组分比大于0.5时,低粘度的蛋白质溶液以较小相畴尺寸分散于纤维素连续相中;蛋白质为主要组分时,连续相由纤维素转变为蛋白质,纤维素相畴尺寸较大。进一步研究发现增大剪切速率有助于减小纤维素与丝素蛋白相畴尺度,提高两相分散均匀性。对照再生纤维素/丝素蛋白共混膜的相形态,验证了流变结果的推论。为说明共混溶液制备、存放和成形过程中的稳定性,进一步研究了纤维素/丝素蛋白/[BMIM]Cl共混体系的流变特性随温度的变化。结果表明,纤维素/丝素蛋白损耗角正切(tan)随温度的变化符合Winter和Chambon提出的溶液-凝胶转变规律,是一种热可逆的物理凝胶。凝胶转变温度(Tgel)随纤维素/丝素蛋白总浓度的增加而变大,凝胶的致密程度也相应提高。选取纤维素/丝素蛋白总含量为6wt%的共混溶液,研究纤维素/丝素蛋白组分比对体系溶液-凝胶转变的影响,随着共混体系中丝素蛋白含量的增加,Tgel减小,凝胶结构更松散。由此推测,纤维素/丝素蛋白/[BMIM]Cl体系在降温过程中,纤维素是形成凝胶的组分,丝素蛋白在这一过程中不发生凝胶化。在共混溶液特性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纤维素/丝素蛋白共混溶液的干喷湿纺试验。首先研究了凝固浴组成(乙醇、乙醇/[BMIM]Cl、水)和凝固浴温度对再生纤维组成和形态结构的影响。以水为凝固剂时,再生蛋白质为无规卷曲和α螺旋构象,溶于水中,共混纤维中蛋白质含量较低。以乙醇为凝固剂时,形成的再生蛋白质为β-折叠构象,不溶于乙醇而有效地保留在共混纤维中;同时发现,当以适当比例的乙醇/[BMIM]Cl为凝固浴时,共混纤维中的蛋白质保留量提高。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SCM)观察再生纤维中纤维素与丝素蛋白的相形态,发现以乙醇为凝固浴的再生纤维中蛋白质沿纤维轴向呈―原纤状‖分布,凝固剂中添加[BMIM]Cl,蛋白质沿径向分布更均匀。降低凝固浴温度,纺丝细流粘度增加,蛋白质和[BMIM]Cl的扩散都减缓,再生纤维中蛋白质保留量提高,蛋白质沿纤维径向分布更为均匀,纤维的断裂强度与初始模量相应较高。在优化凝固动力学的基础上,研究了纤维素/丝素蛋白组分比、牵伸倍数对纤维两相形态、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再生蛋白质以―原纤状‖分散在纤维素中,其径向尺寸为0.5-1.0μm,并随蛋白质含量提高而增大,再生纤维断裂强度则随着蛋白质含量的增加而减小,但含有37.2wt%丝素蛋白的纤维,其断裂强度依然可以达到191MPa,满足服用要求;随着牵伸倍数的提高,共混再生纤维的断裂强度提高,初始模量增大,断裂伸长率减小,这与纤维的结晶度和取向度增大有关。进一步研究了两道牵伸倍率的分配对纤维结构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总牵伸倍数固定的条件下,牵伸倍率的分配比对再生纤维的力学性能没有显着影响,含有16.1wt%丝素蛋白的纤维,总牵伸倍数达到5倍时,再生纤维的断裂强度达到389.8MPa。

二、大豆蛋白质纤维及其基本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豆蛋白质纤维及其基本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明胶纤维湿法纺丝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蛋白纤维的发展历史与进程
    1.2 纤维的制备方法
        1.2.1 静电纺丝
        1.2.2 湿法纺丝
        1.2.3 干法纺丝
        1.2.4 干喷湿纺法纺丝
    1.3 明胶的概况
        1.3.1 胶原、明胶和水解胶原蛋白的区别
        1.3.2 明胶的性能
    1.4 明胶纤维研究现状
    1.5 明胶的可纺性研究
        1.5.1 明胶的溶解性能
        1.5.2 明胶溶液的可纺性
    1.6 湿法纺丝中明胶纤维力学性能的影响因素
        1.6.1. 纺丝温度
        1.6.2 纺丝液浓度
        1.6.3 凝固浴种类、温度和浓度的影响
    1.7 明胶纤维的改性研究
        1.7.1. 增塑对明胶性能的影响
        1.7.2 水分对明胶性能的影响
        1.7.3 交联对明胶的影响
    1.8 明胶与其他高聚物共混
    1.9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2.1.1 实验原料及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内容
        2.2.1 明胶溶液的配制
        2.2.2 明胶溶液对pH值的敏感性研究
        2.2.3 明胶溶液交联剂的初步探究
        2.2.4 明胶纤维的制备
    2.3 分析测试
        2.3.1 可纺性测试
        2.3.2 纺丝原液流变性能测试研究
        2.3.3 红外测定
        2.3.4 明胶纤维力学性能测试
        2.3.5 明胶热稳定性测试
        2.3.6 形貌分析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3.1 明胶溶液可纺性研究
    3.2 明胶溶液对pH值的敏感性研究
    3.3 明胶溶液的流变性能研究
    3.4 明胶交联剂的研究结果与讨论
    3.5 凝固浴温度和交联方法对纺丝成形的影响
        3.5.1 凝固浴温度对纺丝成形的影响
        3.5.2 交联方法对明胶纤维成型的影响
    3.6 纺丝及交联工艺对明胶纤维性能的影响
        3.6.1 纺丝原液浓度对明胶纤维性能的影响
        3.6.2 后拉伸定型对明胶纤维力学性能的影响
        3.6.3 交联剂浓度对明胶纤维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甲醇蛋白改性纤维素纤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纤维素纤维
        1.2.1 纤维素
        1.2.2 再生纤维素纤维种类
        1.2.3 粘胶纤维
    1.3 纤维素纤维改性
        1.3.1 纤维素纤维的化学改性方法
        1.3.2 纤维素纤维的物理改性方法
    1.4 功能性纤维素纤维
        1.4.1 抗菌性能纤维素纤维
        1.4.2 阻燃纤维素纤维
        1.4.3 负离子功能纤维素纤维
        1.4.4 导电功能性纤维素纤维
        1.4.5 吸附性能纤维素纤维
        1.4.6 医用纤维素纤维
    1.5 甲醇蛋白的来源及生产方法
    1.6 再生蛋白纤维的研究动态
    1.7 纤维素纤维蛋白改性的意义
    1.8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甲醇蛋白的发酵和提取工艺研究
    2.1 实验
        2.1.1 实验仪器及药品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甲醇蛋白粗品的制备
        2.2.2 甲醇蛋白粗品的成分分析
        2.2.3 酵母细胞破壁及甲醇蛋白的提取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甲醇蛋白对纤维素纤维改性的流体力学研究
    3.1 实验药品及设备
        3.1.1 原料与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步骤
        3.2.1 粘胶原液-甲醇蛋白-扩链剂三元体系的流变性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测定
        3.2.2 纤维素纤维的制备
        3.2.3 甲醇蛋白改性纤维素纤维的蛋白含量测定
        3.2.4 甲醇蛋白改性纤维素纤维随水洗的蛋白含量变化的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甲醇蛋白/粘胶原液共混体系的流变性
        3.3.2 甲醇蛋白-粘胶原液-扩链剂共聚体系的粘度随反应时间变化
        3.3.3 甲醇蛋白改性纤维素纤维的随水洗的蛋白含量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甲醇蛋白改性纤维素纤维的结构性能的研究
    4.1 实验药品
    4.2 实验步骤
        4.2.1 甲醇蛋白改性纤维素纤维的制备
        4.2.2 含氮量测试
        4.2.3 红外测试
        4.2.4 SEM测试
        4.2.5 XRD测试
        4.2.6 断裂强度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含氮量分析
        4.3.2 红外光谱分析
        4.3.3 纤维形貌分析
        4.3.4 纤维XRD分析
        4.3.5 纤维力学性质
    4.4 甲醇蛋白改性纤维素纤维制备工艺的优化
        4.4.1 正交试验方案设计
        4.4.2 结果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炉甘石/海藻酸钠抗菌改性蛋白纤维素纤维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药品及设备
        5.2.1 原料与试剂
        5.2.2 主要设备仪器
        5.2.3 测试仪器和方法
    5.3 炉甘石/海藻酸钠改性粘胶纤维的制备
        5.3.1 炉甘石/海藻酸钠改性粘胶纤维的生产工艺流程
        5.3.2 炉甘石/海藻酸钠改性粘胶纤维的制备方法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1 炉甘石/海藻酸钠改性溶液的稳定性
        5.4.2 炉甘石粉浓度对可纺性的影响
        5.4.3 10%的浓度炉甘石/海藻酸钠改性粘胶纤维的形态和化学组成
        5.4.4 炉甘石/海藻酸钠改性甲醇蛋白粘胶纤维的力学性能
        5.4.5 炉甘石/海藻酸钠改性甲醇蛋白粘胶纤维的抑菌效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
致谢

(3)古代丝绸微观孔隙结构与加固保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古代丝绸微观结构的研究现状
        1.2.2 古代丝绸加固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2章 古代丝绸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样品处理
        2.2.3 超景深光学显微镜
        2.2.4 扫描电子显微镜
        2.2.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2.2.6 变温核磁共振氢谱
        2.2.7 固体交叉极化-魔角旋转核磁共振碳谱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样品形貌特征
        2.3.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2.3.3 变温核磁共振氢谱
        2.3.4 固体交叉极化-魔角旋转核磁共振碳谱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古代丝绸微观孔隙结构的弛豫时间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样品处理
        3.2.3 核磁共振氢核驰豫时间测试
        3.2.4 动态热机械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4章 古代饱水丝绸脱水现象的微观机理阐释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样品处理
        4.2.3 含水率测试
        4.2.4 动态热机械分析
        4.2.5 近红外光谱
    4.3 结果与讨论
    4.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5章 谷氨酰胺转氨酶促聚合反应加固脆弱丝绸的工艺条件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样品处理
        5.2.3 加固流程
        5.2.4 正交试验
        5.2.5 极差分析
        5.2.6 动态热机械分析
        5.2.7 色差分析
        5.2.8 热重分析
        5.2.9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正交试验
        5.3.2 热重分析
        5.3.3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5.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6章 酶促聚合反应加固法的气体阻力问题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2 样品处理
        6.2.3 加固流程
        6.2.4 动态热机械分析
        6.2.5 色差分析
        6.2.6 扫描电子显微镜
        6.2.7 变温核磁共振氢谱
        6.2.8 核磁共振氢核驰豫时间测试
        6.2.9 耐老化实验
        6.2.10 应用实验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真空加固方式的确定
        6.3.2 耐老化实验
        6.3.3 应用实验
    6.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7章 结语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5)梭柄松苞菇提取物中降血糖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立题背景和意义
    1.2 食用真菌的化学成分和营养价值
        1.2.1 固形物、主要成分、能量
        1.2.2 碳水化合物
        1.2.3 蛋白质和氨基酸
        1.2.4 脂质
        1.2.5 灰分和矿物质元素组成
    1.3 食用真菌与糖尿病防治
        1.3.1 糖尿病概述
        1.3.2 糖尿病的预防与治疗
        1.3.3 食用真菌与糖尿病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五种食用真菌的营养成分及其降血糖、抗氧化活性的比较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主要试剂
        2.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2.2.3 材料
        2.2.4 菌种的鉴定
        2.2.5 成分分析
        2.2.6 提取物的制备
        2.2.7 体外降血糖活性的测定
        2.2.8 体外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2.2.9 主要活性成分的确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成分分析
        2.3.2 体外降血糖活性
        2.3.3 体外抗氧化活性
        2.3.4 主要活性物质的确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梭柄松苞菇子实体粗多糖的提取工艺优化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主要试剂
        3.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3.2.3 材料
        3.2.4 材料的预处理
        3.2.5 梭柄松苞菇子实体多糖提取工艺的优化设计
        3.2.6 梭柄松苞菇子实体粗多糖含量的测定
        3.2.7 梭柄松苞菇子实体粗多糖体外生物活性的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梭柄松苞菇子实体粗多糖提取工艺优化
        3.3.2 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梭柄松苞菇子实体多糖提取量
        3.3.3 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梭柄松苞菇子实体多糖 DPPH 清除活性
        3.3.4 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梭柄松苞菇子实体多糖还原力
        3.3.5 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梭柄松苞菇子实体多糖其他的响应值
        3.3.6 梭柄松苞菇子实体多糖提取最优条件的确定和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梭柄松苞菇子实体粗多糖的降血糖、抗氧化活性及其机理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主要试剂
        4.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4.2.3 材料及预处理
        4.2.4 动物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CVPs 对糖尿病小鼠的体重及其血糖水平的影响
        4.3.2 CVPs 对糖尿病小鼠的抗氧化酶活性及其非酶抗氧化剂水平的影响
        4.3.3 CVPs 对糖尿病小鼠血清中 TC、TG、HDL-C 和 LDL-C 水平的影响
        4.3.4 CVPs 对糖尿病小鼠的肝糖原和胰岛素水平的影响
        4.3.5 病理组织学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梭柄松苞菇子实体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其结构鉴定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
        5.2.2 主要试剂
        5.2.3 主要仪器和设备
        5.2.4 多糖含量的测定
        5.2.5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5.2.6 多糖纯化方法
        5.2.7 多糖理化性质分析
        5.2.8 多糖一级结构鉴定
        5.2.9 多糖几何结构鉴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梭柄松苞菇粗多糖的含量及其分子量分布
        5.3.2 多糖纯化
        5.3.3 多糖理化性质分析
        5.3.4 多糖一级结构鉴定
        5.3.5 多糖几何结构鉴定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两种梭柄松苞菇富硒多糖的制备及其生物活性的比较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菌株
        6.2.2 培养基及其富硒方法
        6.2.3 生产效率测定
        6.2.4 硒的测定
        6.2.5 粗多糖的制备
        6.2.6 降血糖和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6.3 结果与讨论
        6.3.1 两种富硒方法的建立
        6.3.2 两种富硒多糖的降血糖、抗氧化活性比较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梭柄松苞菇菌丝富硒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其降血糖、抗氧化活性机理的研究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主要试剂
        7.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7.2.3 多糖含量及其硒含量测定
        7.2.4 菌丝富硒多糖的制备
        7.2.5 富硒菌丝多糖的分离纯化
        7.2.6 体外降血糖和抗氧化活性实验
        7.2.7 富硒菌丝多糖的理化性质分析
        7.2.8 动物实验
    7.3 结果与讨论
        7.3.1 富硒梭柄松苞菇菌丝粗多糖的含量及其分子量分布
        7.3.2 多糖纯化
        7.3.3 硒多糖理化性质分析
        7.3.4 动物实验
    7.4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小麦制粉副产品猪有效能值和氨基酸消化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表(Abbreviations)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试验研究
    试验一 不同替代比例细小麦麸对猪有效能值及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
        2.1.1 前言
        2.1.2 材料与方法
        2.1.3 结果
        2.1.4 讨论
        2.1.5 小结
    试验二 不同饲料类型小麦制粉副产品对猪有效能值及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
        2.2.1 前言
        2.2.2 材料与方法
        2.2.3 结果
        2.2.4 讨论
        2.2.5 小结
    试验三、四 次粉和低级面粉有效能值和标准回肠末端氨基酸消化率的测定及预测方程的建立
        2.3.1 前言
        2.3.2 材料与方法
        2.3.3 结果
        2.3.4 讨论
        2.3.5 小结
    试验五 小麦制粉副产品在猪上消化能和代谢能值的测定及预测方程的建立
        2.4.1 前言
        2.4.2 材料与方法
        2.4.3 结果
        2.4.4 讨论
        2.4.5 小结
    试验六 小麦麸添加水平及生长猪体重不同消化位点营养物质和能量消化率的影响
        2.5.1 前言
        2.5.2 材料与方法
        2.5.3 结果
        2.5.4 讨论
        2.5.5 小结
第三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7)明代农具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意义
        1. 研究对象与主题
        2. 研究的意义
    二.研究对象相关概念的界定
        1. 关于农具的界定
        2. 关于时期和地域的界定
        3. 关于案例采选范畴的界定
    三.论题的研究现状与回顾
        1. 古代文献
        2. 现代着作
        3. 论文
    四.研究框架与方法
        1. 研究框架
        2.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明代农业状况与农具设计
    第一节 明代农业经济状态
        1. 明代农业经济的规模
        2. 明代农作物常规品种
        3. 明代南北社会农业经济特点分析
        4. 明代农业在明代经济社会所占重要比重
    第二节 明代农业制度与生产方式
        1. 明代朝廷官府的农业政策
        2. 明代农业经济的赋税制度
        3. 明代乡村自耕农生产状态
        4. 明代乡村佃户生产状态
        5. 明代乡村雇佣生产状态
    第三节 明代农业科技与农具设计
        1. 明代水利与农业排灌
        2. 明代历法与农时
        3. 明代漕运、车船建造与农产品物流
        4. 明代冶铁与铁制农具普及
        5. 明代机械与农事动能来源
    第四节 明代农学与人文思想
        1. 明代文化精英的“重农”思想
        2. 明代统治者的“重农”言论
        3. 《农政全书》、《便民图纂》、《农说》、《天工开物》与明代农学研究
第二章 明代农具设计与农事应用
    第一节 耕垦农事与农具
        1. 垦荒类农事与农具设计特点
        2. 粗耕类农事与农具设计特点
        3. 耘作类农事与农具设计特点
    第二节 播种农事与农具
        1. 选种技术与农具设计特点
        2. 育秧技术与农具设计特点
        3. 播种技术类农具设计特点
    第三节 田间农事与农具
        1. 排灌类农事与农具设计特点
        2. 培植类农事与农具设计特点
        3. 除害类农事与农具设计特点
    第四节 收获农事与农具
        1. 采割类农事与农具设计特点
        2. 运输类农事与农具设计特点
        3. 仓储类农事与农具设计特点
    第五节 加工农事与农具
        1. 脱粒类农事与农具设计特点
        2. 粉碎类农事与农具设计特点
        3. 大型加工机械农具设计特点
        4. 小型加工手持农具设计特点
第三章 明代农具设计与手工业
    第一节 明代织造业与农具设计
        1. 桑农生产与农具设计
        2. 麻农生产与农具设计
        3. 棉农生产与农具设计
        4. 毛织生产与农具设计
        5. 农家纺织器具设计
        6. 农家刺绣器具设计
        7. 农家印染器具设计
    第二节 明代烧造业与农具设计
        1. 农家酿造与农具设计
        2. 农家制茶与农具设计
        3. 农家汲水与农具设计
        4. 农家烹饪与农具设计
        5. 农家焙烤与农具设计
        6. 农家储物与农具设计
        7. 农家砖瓦与农具设计
    第三节 明代髹造业与农具设计
        1. 漆农种植与农具设计
        2. 漆农采割与农具设计
        3. 漆农熬制与农具设计
        4. 漆农坯制与农具设计
    第四节 明代木作业与农具设计
        1. 明代建筑大木作与机械农具设计
        2. 明代家具细木作与手持农具设计
        3. 竹农、林农种植与编结农具设计
    第五节 明代皮作业与畜牧业农具设计
        1. 围栏与牧场类农具设计
        2. 畜棚类农具设计
        3. 禽舍类农具设计
        4. 农家皮革硝制类用具设计
        5. 乡村出行类用具设计
    第六节 明代纸作业与农具设计
        1. 原料种植类农具设计
        2. 浸泡类用具设计
        3. 抄纸类用具设计
第四章 明代农具设计特点与研究价值
    第一节 明代农具设计的创新特点
        1. 明代创新农具是明代大农业的重要动力之一
        2. 明代创新农具是对古代农具体系改良革新的产物
        3. 明代创新农具是明代科技进步的产物
    第二节 明代农具设计的实用性特点
        1. 功能简明
        2. 材料简单
        3. 构造简洁
        4. 制作简易
        5. 使用简便
    第三节 明代农具设计的适人性特点
        1. 劳作负载的体感与农具适人设计
        2. 附着接触的肤感与农具适人设计
        3. 尺度把持的手感与农具适人设计
        4. 操作辨识的视觉与农具适人设计
    第四节 明代农具设计的普惠性特点
        1. 明代农具的“南北分宗”与融合
        2. 明代农具对少数民族与周边外民族的影响
        3. 明代农具是传统农具设计的“巅峰之作”
        4. 明代农具对现代设计的启迪价值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一.学术论文
    二.编着

(8)基于生物质微纳结构组装的气凝胶类功能材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纤维素在离子液体中的溶解、再生及材料制备
        1.2.1 纤维素在离子液体中的溶解过程
        1.2.2 纤维素在离子液体中的溶解机理
        1.2.3 木质纤维素在离子液体中的溶解过程
        1.2.4 离子液体为媒介制备纤维素复合材料
    1.3 天然结构高分子的纳米纤丝化
    1.4 气凝胶概述
        1.4.1 纤维素气凝胶
        1.4.2 纤维素/无机纳米复合材料
    1.5 本论文的选题思路和研究内容
2 “自下而上”可控组装全组份木质纤维素气凝胶类多孔材料
    2.1 引言
    2.2 实验与方法
        2.2.1 原料
        2.2.2 木质纤维素的溶解
        2.2.3 木质纤维素水凝胶的制备
        2.2.4 木质纤维素水凝胶的干燥
        2.2.5 表征测试与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形貌、密度和孔结构表征
        2.3.2 结晶特性分析
        2.3.3 热稳定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全组份木质纤维素介孔气凝胶的可控组装
    3.1 引言
    3.2 实验与方法
        3.2.1 实验原料
        3.2.2 木质纤维素气凝胶的制备
        3.2.3 表征测试与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木质纤维素气凝胶的形貌和结构特性
        3.3.2 木质纤维素气凝胶的XRD和FT-IR定性分析
        3.3.3 不同冻融速率下木质纤维素气凝胶的孔特性分析
        3.3.4 冷冻速率和解融速率对结构组装的影响
        3.3.5 块状木质纤维素气凝胶的隔热吸声性能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自上而下”制备的纳米纤丝化纤维素可控组装气凝胶类多孔材料
    4.1 引言
    4.2 化学处理与高频超声法结合“自上而下”制备纳米纤丝化纤维素
        4.2.1 实验原料
        4.2.2 化学纯化纤维素
        4.2.3 超声法制备NFC
        4.2.4 纯NFC薄膜的制备
        4.2.5 表征测试与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NFC的形貌与超声纳米纤化机理
        4.3.2 NFC的表征
        4.3.3 NFC高透明薄膜和柔性泡沫的制备表征
        4.3.4 NFC介孔气凝胶的制备表征和二次组装的机理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自上而下”制备的纳米纤丝化α-甲壳素可控组装气凝胶类多孔材料
    5.1 引言
    5.2 化学处理与超声法结合“自上而下”制备纳米纤丝化α-甲壳素
        5.2.1 实验原料
        5.2.2 化学纯化甲壳素
        5.2.3 表征测试与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NFCH的制备
        5.3.2 NFCH的表征
        5.3.3 NFCH高透明薄膜、柔性泡沫和介孔气凝胶的制备表征
    5.4 本章小结
6 具有光催化作用的气凝胶类多孔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混晶钛酸盐纳米管(TDTNTs)/纤维素复合气凝胶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6.2.1 实验方法
        6.2.2 结果与讨论
    6.3 多层级微纳结构超长二氧化钛纤维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6.3.1 实验方法
        6.3.2 结果与讨论
    6.4 本章小结
7 可高效吸附放射性I~-和碘蒸气的气凝胶材料制备和性能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方法
        7.2.1 实验原料
        7.2.2 纳米纤丝化纤维素NFC的制备
        7.2.3 NFC气凝胶中Ag_2O颗粒的制备
        7.2.4 I~-吸附
        7.2.5 碘蒸气吸附
        7.2.6 气凝胶材料的表征测试与分析方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NFC气凝胶和Ag_2O@NFC的形态及结构特性
        7.3.2 Ag_2O与NFC基体的结合机理分析
        7.3.3 气凝胶材料对I~-的吸附
        7.3.4 气凝胶材料对碘蒸气的吸附
    7.4 本章小结
全文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结论
    2. 论文创新点
    3.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蚕丝蛋白/离子液体溶液的流变学研究及再生丝蛋白材料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蚕丝蛋白的研究简述
        1.1.1 桑蚕丝及其丝蛋白
        1.1.2 丝蛋白的多级结构
        1.1.3 再生丝蛋白材料在生物医药中的应用
        1.1.4 再生丝蛋白材料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1.2 再生丝蛋白溶液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1.2.1 再生丝蛋白溶液的传统制备方法
        1.2.2 再生丝蛋白的离子液体溶液
        1.2.2.1 离子液体的研究概述
        1.2.2.2 离子液体在生物力学(Biomechanics)中的应用
        1.2.2.3 离子液体作为生物大分子的溶剂及其应用
        1.2.3 丝蛋白溶液的流变行为研究
        1.2.3.1 传统高分子的流变学研究
        1.2.3.2 丝蛋白溶液的流变学研究进展
    1.3 蚕丝蛋白的纤维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
        1.3.1 天然纺丝过程
        1.3.2 人工纺丝过程及纤维性能
    1.4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丝蛋白/离子液体溶液的制备及其溶液特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样品的制备
        2.2.2.1 再生丝蛋白离子液体溶液的制备
        2.2.2.2 再生丝蛋白水溶液的制备
        2.2.3 测试方法
        2.2.3.1 流变学测试方法
        2.2.3.2 原子力显微镜(AFM)测试
        2.2.3.3 显微镜观察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丝蛋白离子液体溶液的制备及其基本性能
        2.3.2 再生丝蛋白水溶液的流变行为
        2.3.3 丝蛋白离子液体溶液的稳态流变行为
        2.3.3.1 SF/AmimCl的粘度浓度依赖性、固有粘度、Huggins参数
        2.3.3.2 SF/AmimCl粘度的剪切依赖性
        2.3.4 再生溶液中丝蛋白分子链的结构示意图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再生丝蛋白的制备条件对其分子量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与试剂
        3.2.1.1 天然桑蚕丝蛋白样品的制备
        3.2.1.2 再生丝蛋白样品制备
        3.2.2 丝蛋白/离子液体溶液(SF/AmimCl)的制备
        3.2.3 动态流变学测试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丝蛋白离子液体溶液的粘弹性特征
        3.3.2 Rouse模型拟合及分子量计算
        3.3.3 再生过程对丝蛋白分子量的影响
        3.3.3.1 脱胶过程的影响
        3.3.3.2 溶解过程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丝蛋白/离子液体溶液的湿纺纤维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样品的制备
        4.2.2.1 高浓度纺丝原液的制备
        4.2.2.2 再生丝蛋白纤维的制备
        4.2.3 样品表征
        4.2.3.1 拉伸性能测试
        4.2.3.2 动态力学热分析(DMTA)
        4.2.3.3 拉曼光谱(Raman)测试
        4.2.3.4 扫描电镜(SEM)观察
        4.2.3.5 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观察
        4.2.3.6 动态流变学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由SF/AmimCl溶液纺制的纤维
        4.3.2 凝固浴选择
        4.3.3 绕丝速率的影响
        4.3.4 再生纤维的韧性机理探讨
        4.3.5 丝蛋白纤维的断裂形貌
    4.4 本章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再生丝蛋白膜的制备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再生丝蛋白的离子液体溶液(SF/AmimCl)的制备
        5.2.3 再生丝蛋白膜材料的制备
        5.2.4 测试与表征
        5.2.4.1 扫描电镜观察(SEM)
        5.2.4.2 力学性能测试
        5.2.4.3 Raman光谱测试
        5.2.4.4 细胞培养
        5.2.4.5 细胞粘附生长情况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再生丝蛋白膜的制备及结构和形貌的调控
        5.3.2 再生丝蛋白多孔膜的细胞实验探索
    5.4 总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博士论文工作总结
发表论文
公开专利
致谢

(10)纤维素/丝素蛋白的共溶解与纺丝成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再生蛋白质纤维的制备方法
        1.2.1 再生纯蛋白质纤维
        1.2.2 蛋白质接枝纤维
        1.2.3 蛋白质交联纤维
        1.2.4 蛋白质粉末分散共混纤维
        1.2.5 蛋白质溶液共混再生纤维
    1.3 纤维素、蛋白质溶液形态、结构的研究方法
        1.3.1 基于流变学研究高分子共混材料形态结构
        1.3.2 基于流变学研究高分子溶液-凝胶转变
    1.4 纤维素、蛋白质共混材料相形态研究进展
    1.5 离子液体应用于纤维素与蛋白质材料成形研究进展
        1.5.1 离子液体为溶剂制备再生纤维素纤维
        1.5.2 离子液体为溶剂制备再生蛋白质纤维
        1.5.3 离子液体为溶剂制备纤维素/丝素蛋白共混材料
    1.6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纤维素/丝素蛋白/1-丁基-3-甲基咪唑氯盐共混体系形态结构
    2.1 引言
    2.2 实验
        2.2.1 原料
        2.2.2 纤维素/丝素蛋白/[BMIM]Cl 溶液制备方法
        2.2.3 纤维素/丝素蛋白凝固样品的制备
        2.2.4 流变检测方法
        2.2.5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2.2.6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纤维素/丝素蛋白组分比对共混溶液稳态流变行为的影响
        2.3.2 纤维素/丝素蛋白组分比对共混溶液动态流变行为的影响
        2.3.3 纤维素/丝素蛋白再生膜的相形态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纤维素/丝素蛋白/1-丁基-3-甲基咪唑氯盐的温度诱导溶液-凝胶转变
    3.1 引言
    3.2 实验
        3.2.1 原料
        3.2.2 纤维素/丝素蛋白/[BMIM]Cl 溶液制备方法
        3.2.3 流变检测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纤维素/丝素蛋白总含量对共混体系粘弹性的影响
        3.3.2 纤维素/丝素蛋白总含量对共混体系溶液-凝胶转变的影响
        3.3.3 纤维素/丝素蛋白组分比对共混体系粘弹性的影响
        3.3.4 纤维素/丝素蛋白组分比对共混体系溶液-凝胶转变的影响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凝固动力学条件调控纤维素/丝素蛋白再生纤维形态与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
        4.2.1 原料
        4.2.2 纤维素/丝素蛋白/[BMIM]Cl 溶液制备
        4.2.3 纺丝试验
        4.2.4 元素分析
        4.2.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4.2.6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SCM)
        4.2.7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4.2.8 单丝力学性能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凝固浴组成对共混再生纤维形态、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4.3.2 凝固浴温度对共混再生纤维形态、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4.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纺程动力学条件调控纤维素/丝素蛋白再生纤维形态与性能
    5.1 引言
    5.2 实验
        5.2.1 原料
        5.2.2 纤维素/丝素蛋白/[BMIM]Cl 溶液制备
        5.2.3 纺丝试验
        5.2.4 元素分析
        5.2.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5.2.6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SCM)
        5.2.7 能谱仪(EDS)
        5.2.8 广角 X 射线散射(WAXS)
        5.2.9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5.2.10 单丝力学性能
        5.2.11 吸放湿性能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纤维素/丝素蛋白组分比对共混再生纤维形态、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5.3.2 总牵伸倍数对共混再生纤维形态、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5.3.3 两道牵伸倍率的分配调控共混再生纤维形态、结构与性能
    5.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
攻博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情况
致谢

四、大豆蛋白质纤维及其基本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 [1]明胶纤维湿法纺丝工艺研究[D]. 高鹏昌. 北京服装学院, 2016(06)
  • [2]甲醇蛋白改性纤维素纤维的研究[D]. 刘东奇. 天津工业大学, 2015(08)
  • [3]古代丝绸微观孔隙结构与加固保护技术研究[D]. 朱展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5(09)
  • [4]大豆纤维与棉混纺织热处理后力学性能初探[J]. 吕萍,李月,潘冬璇.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01)
  • [5]梭柄松苞菇提取物中降血糖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D]. 刘韫滔. 江南大学, 2014(01)
  • [6]小麦制粉副产品猪有效能值和氨基酸消化率的研究[D]. 黄强.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7)
  • [7]明代农具设计研究[D]. 张明山. 南京艺术学院, 2014(02)
  • [8]基于生物质微纳结构组装的气凝胶类功能材料研究[D]. 卢芸. 东北林业大学, 2014(01)
  • [9]蚕丝蛋白/离子液体溶液的流变学研究及再生丝蛋白材料的制备[D]. 王芹. 复旦大学, 2013(02)
  • [10]纤维素/丝素蛋白的共溶解与纺丝成形研究[D]. 姚勇波. 东华大学, 2015(11)

标签:;  ;  ;  ;  ;  

大豆蛋白纤维及其基本特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