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香港的生命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马丽妍[1](2021)在《生命教育视野下小学中高年级古诗词教学研究》文中指出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育者过多注重学生成绩而忽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这在学生未来发展中留下了极大的隐患,如有些学生存在漠视生命、抗挫折抗压能力差、长期受负面情绪的困扰、自杀倾向、不懂得如何经营与周围人的关系、责任意识差、暴力倾向等问题。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其个性品质、情绪情感、思想价值等方面都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在小学阶段重视学生生命教育刻不容缓。基于生命教育应渗透于每门学科之中,发挥每门学科对学生生命教育作用的理念,笔者尝试探究在语文学科的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将生命教育与古诗词教学相结合,从学科教学意义上来讲,符合当下新课改提倡的“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使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一要求。语文核心素养重点强调“人”与“社会”,强调“人”就意味着要求语文教学必须要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发展而不仅仅只是注重眼前的分数;强调“社会”就意味着要求学生有主动参与社会发展的意识、能力与责任,实现社会价值。从古诗词的特点来讲,古诗词是古代知识分子智慧的结晶,在古诗词教学中如果仅仅将其视为考试必备的某一知识点是十分肤浅的,古诗词教学的价值还在于彰显其所蕴含的智慧启示。在古诗词学习中,学生通过体验古诗词中的意境与情感,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诗中流露的亲情与友情;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还可以体会到诗人在遇到人生得意与失意时的态度以及体会到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微妙关系;不仅如此,学生在古诗词学习过程中还可以潜移默化的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这些是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重要依据,也是古诗词教学注重学生生命教育所必不可忽视的内容。本篇论文立足于发挥古诗词教学对学生生命教育的角度进行思考,主要从以下四部分来着手研究。第一章引论部分,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来确定论文的研究进度,明确论文研究方向。通过论文查阅发现以往生命教育视野下古诗词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初中与高中学段,鲜有关于小学中高年级的研究,因此本论文的研究旨在从一定程度上填补这一方面的不足,并期望引起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老师对在生命教育视野下古诗词教学的重视。第二章是对生命教育视野下古诗词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意义进行阐释,主要包括理清生命教育视野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关系,生命教育视野下古诗词教学与当下存在的“生命语文”教学观的关系以及生命教育视野下古诗词教学目标设计与三维目标的关系,并就生命教育视野下古诗词教学的可行性进行说明。第三章主要对现阶段小学中高年级古诗词教学现状与问题进行说明。第四章从教师、教学资源、教学方法三方面来论述教学策略,着重分析了古诗词中生命教育的教学资源包括与自然和谐共生体验生命之乐、与人相处获得情感力量、爱国忧民提升生命价值、文化认同渲染生命底色,其目的是为小学老师解读古诗词中生命教育资源提供依据。
叶蕾[2](2021)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探究》文中认为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培养学生正确三观的关键阶段,在现实生活中,随着校园暴力事件及自杀、他杀等社会事件低龄化趋势的出现,警醒着我们在中小学阶段渗透生命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的重要性。生命教育注重对学生生命意义的完善与呵护,提倡学生追求人生的价值,树立对生命正确的看法,珍惜自己的生命及尊重他人的生命,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也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现阶段,我国生命教育的开展主要通过学校进行,而学校多采取依靠学科教学的方式渗透,英语教学便可以作为其中一种,发挥其生命教育的功能。
杨悦[3](2020)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命是人开展一切活动的基本前提,教育是基于生命的教育,开展生命教育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校中开展生命教育符合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内容是根据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针对初中生遇到的生命问题编写而成。初中生正值身心快速发育的关键时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具有不稳定性,容易出现生命问题事件。初中生发生的生命问题事件多数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因此初中生的生命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正确认识和积极的生命态度、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引导学生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爱护生命,热爱生命、乐观生活,追寻生命的意义,创造生命的价值。部编人教版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本中增加了许多生命教育的内容,为生命教育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优良条件。但是,在具体实践中还存在教师生命教育素养有待提高等问题。根据生命教育发展不足问题,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措施,对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整篇文章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有关概念进行界定。首先,明确生命是什么,生命教育又是怎样的教育;其次,明确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时要坚持的原则及教育的具体内容;再者,阐述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开展生命教育的理论依据以及科学可行的教育理念。最后,说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开展的重要性,生命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补足来自家庭生命教育的缺失问题,满足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要求,对初中生成长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具有重要作用。第二部分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取得的成效及不足。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提高了初中生的生命认知,促进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增强了生命韧性等方面取得显着成效,使得学生的生命精神面貌大有改观。但是仍存在应试教育的竞争模式影响下注重知识能力培养,忽视情感价值观的塑造,教师对生命教育内容认识不足,学校对教学成果评价标准单一等问题。导致生命教育课,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生命观的塑造,重在分数的提升,失去了生命教育的意义,这已成为近年来生命教育发展的桎梏。第三部分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存在问题的改进措施。重点是学校与教师的改进,再辅以家长与社会各界提高重视进行相应的革新举措,为学生打造全方位的生命教育氛围。不断增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实施的科学性与严谨性,内容全面性与技能实用性,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的良好开展真正为初中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郑海振[4](2020)在《香港特区行政与立法关系探究 ——立法会权力扩张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香港回归以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以下简称《基本法》)的制度保障下,香港特别行政区建立了“以行政为主导,司法独立,立法和行政既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的权力运行机制。回归后,行政主导的权力架构有效保证了香港地区的繁荣与稳定。但近年来,由于《基本法》本身的制度张力和香港的政治生态变化,港府的管治权威不断受到冲击,行政与立法关系恶化,行政主导制受到严重挑战。其中,立法会的扩权是当前行政与立法关系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扩权行为不仅与香港特区宪制性文件《基本法》的立法原意相悖,同时对《基本法》构建起来的权力体系也造成了严重破坏,特区的权力架构出现“结构性紧张”。香港特区的政治体制为行政主导制,其行政和立法互动应在该机制所确定的权责体系框架内进行,但政治实践中的行政和立法关系早已脱离这一框架。立法会利用《基本法》条款的灰色地带通过制度性扩权和行为性扩权两种方式扩充自身职权,冲击行政主导制。法律条文的制度性矛盾、行政长官的认受性问题和历史性因素等都为立法会扩权提供了基础。为了改善行政与立法关系,首先应该以经济民生议题为导向加快促进社会共识。其次,有必要对与立法会运行有关的条款进行合宪性审查,同时修补《基本法》中的灰色地带。最后,针对香港地区的民主意识高涨问题,政制改革应该继续平稳有序进行。直面问题,不断总结经验,进而完善制度不仅可以有效缓解行政和立法之间的紧张关系,对于维护和突出行政主导制,促使行政和立法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也十分重要。
贾斌[5](2020)在《大学生生命观现状及其教育研究 ——以山西省高校为例》文中提出学习新思想,争做新青年,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给北京大学90后援鄂医疗队的回信中写道:“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学子一向热情勉励,从国家民族发展的战略高度看待青年。总书记对青年学子的殷切期盼切切在心、引人深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和担当在召唤着当代大学生,他们是这个时代最富有朝气和创造性的群体之一,也是国家建设、民族复兴的后备军,作为青年中的佼佼者,他们的生命态度关乎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然而,当下部分大学生生命观在一定程度上却呈现出一种消极的态势,漠视生命、价值迷茫、虚度生命、伤害生命等现象时有发生。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践行者,他们的生命观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对大学生生命观的养成施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论文对当代大学生生命观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问卷发放和访谈询问等多种形式,总结出当代大学生在生命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对其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教育视角下改善大学生生命观问题的对策,力图激发社会、高校、家庭以及大学生个人自身对生命观问题的关心与重视,共同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阳光、积极向上的生命观。本论文主要包括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从不同角度对大学生生命观的相关理论进行概述,为论文后续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采取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的方式对大学生生命观现状进行调查,通过收集数据和典型案例分析,总结出当今大学生生命观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但仍有个别大学生生命观存在生命认知狭隘、生命态度消极、生命价值迷茫等问题,给社会、高校、家庭、个人发展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第四部分,基于之前调查研究总结出的结论,从社会、高校、家庭及个人四方面出发,对大学生生命观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第五部分,在剖析原因的基础上,找出与之对应的、切实可行的生命观教育对策。协调以上各方面积极因素,构建完整、系统的大学生生命观教育合力机制,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曾美芳[6](2020)在《“流动”与“凝固”:沈从文昆明时期的文学创作》文中研究表明抗日战争爆发,沈从文寄居昆明八年。抗战背景下,政治、经济、人文环境动荡。生命流动是沈从文在昆明时期的文学创作中构建的理想生命。昆明风景体验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沈从文对于生命的思考。沈从文在人与自然生命融通的感悟中,强化了人与自然平等的观念,并且感悟到生命的神性。生命流动的本质是生命自由,生命自由包含心灵自由与意志自由。生命自由代表超脱物欲忠于崇高理想,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乐观事功的抱负。而秩序是实现生命流动的重要条件,主要表现为外在有秩序和内在守秩序。生命凝固是沈从文在昆明时期的文学创作描绘的现实生命。生命凝固即是说生命的自由发展遭受限制,包括受到物欲及权势的限制,使得生命不能健康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沈从文的自我生命也呈现为凝固的状态。如理想生命与现实生命的对立,不被理解和认同等。在诗歌中,集中地呈现了沈从文在现实面前遭受精神痛苦的形象。流动与凝固是两种相反的生命形态,前者是理想,后者是现实。沈从文处于流动与凝固之间,难以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自洽。生命流动是沈从文孜孜以求的理想之域。即便身处战时的昆明,沈从文仍顽强地认为人应追求流动的生命状态。然而,沈从文追求生命流动,但却实现不了生命流动,所以他选择去抗争生命凝固的现实。这种抗争性一方面体现在他批判生命凝固,另一方面体现追求文学创作上的新变,创作诗化小说及扞卫文学独立性。同时,他把编辑刊物作为“民族重造”的思想武器。沈从文的积极抵抗,体现了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历史担当及时代责任。
李云蕾[7](2020)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 ——以东乡县“XX中学”为个案》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青少年自杀、校园暴力事件和校园欺凌事件频频发生,其中青少年自杀率和犯罪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件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我国的生命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当前学校是实施生命教育的主阵地,而生物学作为研究生命现象、发现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本身具有着实施生命教育的巨大优势。因此,笔者以东乡县“XX中学”为个案,开展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研究先采用文献法,查阅、收集与生命教育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了生命教育的内涵、国内外生命教育的发展历程及现状。之后结合研究校教师的访谈结果,分析了学校的生命教育现状。依据生命教育的内涵和《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从生命安全、生命健康、生命情感与态度、生命价值与意义四个维度分析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教材,挖掘、整理教材中关于生命教育的素材。之后以教材为载体,在遵循高中生物学中实施生命教育原则的基础上,在笔者自己的生物课堂中对上述内容进行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实践结束后,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调查。最后梳理和归纳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相应建议。经过一年的实践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效,总结如下: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做法切实可行,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本次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生命教育的实施过程仍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1)教师自身的观念和能力制约了生命教育的开展;(2)个别学生对生命教育的态度不端正;(3)生命教育的前期准备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4)生物学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的时间和深度不好掌握;(5)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形式单一。基于笔者的实践经历和对研究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对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提出以下建议:(1)提高教师的生命教育素养水平;(2)培养学生对生命教育的兴趣;(3)整合生物学课程中生命教育的内容;(4)将生命教育与生物学课堂高度融合;(5)利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生命教育。
许丽萍[8](2020)在《香港现代主义文学的“困惑”(1955-1970) ——以崑南、王无邪、李英豪的逐“梦”历程为视点》文中指出现代主义文学作为香港文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一直都备受重视与研究,然而仍遗留下许多未被解决的问题。香港本土青年作家崑南、王无邪、李英豪一开始便对现代主义表现出高涨的热情,在《文艺新潮》上大量发表创作,后又创办“现代文学美术协会”,创刊《新思潮》与《好望角》,并通过大量的翻译、介绍和创作不遗余力地进行现代主义文学的宣传与实践,将之作为自己极力追逐和实现的文学之“梦”。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三人对现代主义文学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从一开始的热情坚定,逐渐变为怀疑退却,甚至最终“背弃”现代主义文学转而走上另外一条与之截然相反的道路,这种现象背后似乎隐含着现代主义文学在香港场域中的“困惑”。因而,本研究以“现代文学美术协会”主要成员崑南、李英豪、王无邪在追逐现代主义文学之“梦”历程中的态度及创作变化为切入点,去探究香港现代主义文学“困惑”的原因,从而理解香港严肃文学在发展中所遭遇的困境,进而感知其价值所在。本文由七个部分构成:绪论、正文四章、结语以及附录。绪论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述及论文的研究缘起、研究对象及意义,从宏观上明确了研究的切入点和重点所在;其次是对“现代文学美术协会”以及崑南、王无邪、李英豪三人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明确本研究的创新点和价值;最后通过对研究思路的阐述,交代论文的结构由来及原因。第一章详细论述了香港五十年代的文坛状况,重点爬梳《诗朵》和《文艺新潮》的创刊经过,以了解崑南、王无邪、李英豪所追逐的文学之“梦”是如何萌芽、成长的。本章重点述及五十年代香港现代主义文学兴起的条件和背景,并通过分析这一时期崑南、王无邪的创作情况感知其二人在逐“梦”的初始阶段对现代主义文学抱有的热情。第二章论述了“现代文学美术协会”与《新思潮》创立的过程。通过探析崑南、王无邪选择“文学”和“美术”两种形式的原因,进而理解“现代文学美术协会”取道现代主义发起“文化再造运动”背后所蕴含的政治意识及二人的文学报负。其次述及为了实现这一文学报负,“现代文学美术协会”所要走的理论路线: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和“现代主义”的反思。最后通过举例分析此一时期崑南、王无邪发表在《新思潮》和《香港时报·浅水湾》上的作品,从而得出结论:在“现代文学美术协会”成立不久,崑南和王无邪便对文学和自我力量产生了怀疑。第三章经由“现代文学美术协会”的暂停与重组揭示了《好望角》创刊背后崑南文学之“梦”的动摇,并从经济社会背景、文化环境及香港现代主义文学自身的局限性等多个角度探寻了“梦”动摇的原因。另外,对此时加入“现代文学美术协会”的李英豪在现代主义批评上的热情、建树与思想进行论述,以与此时崑南、王无邪的动摇后退形成对比。第四章通过对“现代文学美术协会”解散之后崑南、王无邪、李英豪的创作转变进行论证梳理,明确此阶段其三人文学之“梦”的坠落及表现,并结合三人文学转向上的时间共性,探究六十年代的经济社会背景及个人的反思对现代主义文学发展的影响。结语对全篇加以总结,从“现代文学美术协会”主要成员崑南、王无邪、李英豪追逐现代主义文学之“梦”历程中的态度变化洞悉严肃文学在香港生存与发展的困境,进而感知香港现代主义文学所作的坚持与价值。
王凡[9](2020)在《香港邵氏电影中的明清小说改编研究》文中认为明清小说的电影改编是我国名着电影改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创作不仅在内地电影的发展中结出了累累硕果,也于香港电影的演变进程中产生了诸多佳作。作为在二十世纪后半叶的香港影坛占据重要地位的制片公司,邵氏兄弟有限公司曾投资拍摄了多部依据明清小说改编的影片。本论文以邵氏电影中的明清小说改编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文本细读、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对这一文化现象进行理论阐释。学界对于明清小说电影改编的研究多关注于内地及香港二十世纪80年代后的此类创作现象,而对以邵氏此类影片为代表的二十世纪80年代前的明清小说香港电影改编的研究则关注较少,本论题的探究可较好地弥补这一研究空白。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香港邵氏电影中的明清小说改编这一论题的选题意义,并从明清小说的香港电影改编和邵氏电影两个层面对这一选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同时也对邵氏电影的整体概况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第一章主要论述了邵氏电影对于小说《三国演义》的改编。影片《貂蝉》将书中王允以计诛董卓的情节搬上银幕,在部分重构片中主人公的貂蝉命运轨迹时,彰显了她“公义为先”的形象,投射出主创者的女性意识与家国情怀。而影片《神通术与小霸王》在展现《三国演义》中孙策斩于吉的情节时,凸显了浓郁的武侠影像风格,并反映出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表征。两部影片虽类型、风格完全不同,但都折射出导演强烈的个人化印记,并在这一创作主体意识的影响下,彰显出对原着人物富于新意的改易与重塑。第二章主要探究了邵氏电影对于小说《水浒传》的改编。影片《阎惜姣》《潘金莲》运用戏曲化手段正面重塑了书中阎婆惜、潘金莲这类反面女性人物。而影片《武松》则在前二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彰显了潘金莲的人性化色调,并突出了武松形象的传统人伦意味。与之相比,张彻导演的“水浒”电影在武侠影像书写中彰显了梁山人物的英雄侠义形象,淡化了他们形象的阴暗面。邵氏“水浒”题材影片浓墨重彩地描摹了原着人物,折射出影片主创者对于这些经典形象的特殊诠释。第三章主要探析了邵氏电影对于小说《红楼梦》的改编。影片《红楼梦》《金玉良缘红楼梦》都以“浓缩”与“节选”相融合的改编方式重点呈现了宝黛爱情悲剧,并突出了林黛玉的形象。而影片《红楼春梦》则对《红楼梦》原着的若干情节片段进行了情色化影像诠释。邵氏“红楼”影片对于原着小说的改编既体现了香港电影改编《红楼梦》的诸多特征,又反映了邵氏电影明清小说改编所受到的商业性规制。第四章主要论析了邵氏电影对于小说《聊斋志异》的改编。影片《倩女幽魂》强化了原着女性的艺术才情,彰显了原着男性的“家国情怀”。而影片《狐鬼嬉春》则在喜剧片的建构中对《聊斋志异》“才艺生情”模式进行了影像戏仿,并将传统劝诫意识灌注其中。邵氏“聊斋”题材影片不仅反映了影片主创者侧重对原着“才艺生情”模式的影像呈现及传统文化意识对于改编者的思想浸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聊斋》喜剧诠释的文化语境。第五章主要论述了邵氏电影对于《三侠五义》的改编。影片《七侠五义》《冲霄楼》较为生动地呈现了原着中白玉堂、展昭等侠士的形象,将与他们关涉的情节段落作为节选改编的主要对象,并有意强化了原着的悬念效果。张彻更是在《冲霄楼》中融入了他独有的武侠影像风格及对武侠精神的反思。此外,同为武侠片导演的刘家良在将《三侠五义》改编为影片《御猫三戏锦毛鼠》时,既尝试对其进行喜剧武侠片的改编,又表现出过犹不及的改编失当问题。三部影片都对原着进行了节选式改编,并注重对书中侠士形象的影像呈现,同时也在客观上以明清小说为载体,反映出邵氏武侠片的阶段性特征与演变进程。第六章主要论述了邵氏电影对于小说《西游记》《金瓶梅》《醒世恒言》的改编。邵氏《西游记》电影不仅强化了原着女性的负面色彩,还以影像画面含蓄展现了她们形象的官能性意趣。《金瓶双艳》《风流韵事》在呈现《金瓶梅》的过程中,突出了原着的道德劝诫意识,展现了原着女性的命运悲剧,艺术化呈现了原着的性内容,彰显了原着的世情色调。影片《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在将《醒世恒言》同名小说搬上银幕时,重构了原着的情节开端,强化了原着情节的戏剧性,并大量运用戏曲唱段来叙事表意,提升了影片的观赏性。第七章主要探析了邵氏电影对于明清小说人物、情节的改编方式以及电影商业性对于此艺术实践的多重影响。邵氏电影对于明清小说情节的改编主要采取了节选式、浓缩式及杂糅式这三种方式,明清小说人物在这类影片中呈现出武侠化、喜剧化、戏曲化等特征,同时也在一些人物尤其是女性形象的塑造上体现出描摹复杂人性的创作趋向。这与原着小说自身的审美特点、电影商业性、影片主创者的主体意识等因素密不可分。电影的商业属性促使邵氏导演强化明清小说题材电影的情节戏剧性,突出暴力、情色元素,并将影片加以类型化整合,但同时又令片中人物更显扁平化。这些表现既是香港电影历来注重商业价值的某种映射,也是古典名着在现代传播历程中受到商业性浸染的鲜明注脚。第八章主要探讨了张彻与李翰祥这两位邵氏着名导演的明清小说改编创作。张彻在将《水浒传》《三国演义》拍摄成武侠片的过程中,将“阳刚电影美学”融注其中,突出了原着人物除暴安良、舍生取义的精神。李翰祥则将劝时警世的意识与对原着女性的现代理性审视灌注于明清小说的改编中。二人的创作主体意识与鲜明影像风格深刻影响了他们的明清小说改编创作,明清小说题材影片亦鲜明地映射出他们的电影“作者”意识。第九章以李翰祥与高罗佩为例论述了明清小说的电影再诠释与文学再诠释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二者既在复杂人性的描摹、传统文化的呈现及文化思辨意识的投射等方面体现出共通性,又在再诠释的具体对象、再诠释的媒介、再诠释中的“缩减”与“扩展”及文化增殖效应方面差异显着。艺术形象的固有差异、现代商业性及再诠释者自身因素都是产生差异的原因。对明清小说再诠释的各类方式、理念的探究有利于进一步厘清影响明清小说现代传播的各种因素,也有助于把握明清小说现代传播的内在基本规律。第十章主要从邵氏明清小说题材影片与内地同类题材影片的比较、与此后香港同类题材影片的比较及邵氏电影明清小说改编的历史地位、意义阐述了邵氏电影中的明清小说改编创作对其后此类艺术实践的影响。邵氏电影中的明清小说改编与其后香港电影的此类创作既在情节改编幅度、思想主题诠释、类型片整合等方面颇为相似,又在创作主体意识的突出与淡化、严肃主题与浮夸风格的对比中折射出差异性。这与创作理念的革新、商业意识的强化、不同的改编取向密切相关。邵氏电影中的明清小说改编与二十世纪80年代中国内地的此类创作在原着某些主题的彰显、情节戏剧性的强化、视觉奇观的营造也同样十分相似,在原着情节改编、原着思想的诠释、类型片整合等方面则差异显着,这与电影创作语境、主创者的主体意识有着内在的关联。邵氏电影中的明清小说改编对其后的此类创作实践有着重要的影响,并在明清小说电影改编史上占据着特殊的地位。结语对香港邵氏电影中的明清小说改编进行整体归纳。邵氏电影中有关明清小说的改编实践在商业电影模式与古典名着改编的融合、改编拍摄技法的探索、改编创作中文化思辨的自觉等方面都为此后的明清小说电影改编乃至所有名着的电影改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丰富艺术经验。更为重要的是,邵氏电影的明清小说改编在同时期的内地、台湾此类创作相对荒疏之际,填补了当时华语电影此类创作的空白。可以说,明清小说的邵氏电影改编是明清小说影视改编史上的重要进程,也是明清小说现代传播的重要阶段。
张晨蕾[10](2020)在《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生命教育课文编选和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教学的基础。初中生正处于个体生命发展的关键期,内在身体的急剧变化、外界物质生活的浮躁化、教育评价机制的模式化等加重了初中生生命个体面临的危机,对初中生进行生命教育刻不容缓。语文课程的特点决定了生命教育能在语文课程中进行渗透,语文教科书作为语文课程的实际承载物,教科书中的生命教育课文的编选与教学能在学生提升语文素养的同时有效促进学生身心灵全人生命发展。本论文以2019年秋季开始在全国统一使用的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生命教育课文编选与教学作为研究对象。笔者在“身心灵全人生命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对教科书中蕴含典型生命教育内涵的课文篇目进行梳理,通过对课文篇目、体裁、课型数据的统计分析揭示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生命教育课文的特征,并从自然生理生命层面、个性心理生命层面及灵性精神生命层面三个层面概括生命教育课文的基本类型。在此基础上分析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生命教育课文编选情况并提出编选建议:教科书编审人员强化生命教育意识,教科书课文编选完善生命教育元素,教科书课文内容贴近生命教育实际。最后,对生命教育课文教学展开思考,以蕴含丰富生命教育元素的课文《老王》为例,通过对程翔、王君两位名师的《老王》教例的对比分析,总结提炼出两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的教学对于生命教育课文教学的启示。语文教师生命教育课文教学应当课前知人论世,挖掘文本生命教育内涵;课中集思广益,构建充满生命活力课堂;课后反思进修,提高生命教育教学艺术;正确把握生命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关系。
二、论香港的生命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香港的生命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生命教育视野下小学中高年级古诗词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
第五节 理论基础 |
第六节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生命教育视野下古诗词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意义 |
第一节 理解生命教育视野下古诗词教学需要厘清三对关系 |
一、生命教育视野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关系 |
二、生命教育视野下古诗词教学与“生命语文”教学观的关系 |
三、生命教育视野下目标设计与三维目标的关系 |
第二节 小学阶段生命教育视野下古诗词教学的可行性 |
一、小学阶段是生命教育的重要时期 |
二、古诗词为生命教育资源的优势 |
第三章 生命教育视野下小学中高年级古诗词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一节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
第二节 教师教学情况分析 |
第三节 生命教育视野下小学中高年级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学生古诗词实际应用效果差 |
二、古诗词中生命教育教学效果有待提高 |
三、教师古诗词教学知识不完善 |
四、教师教育观念急需转变 |
第四章 生命教育视野下的小学中高年级古诗词教学优化策略 |
第一节 生命教育理念下的认识转向 |
一、树立以促进学生生命发展为目的的教育观 |
二、把握古诗词中的生命意蕴 |
第二节 明确古诗词中生命教育的教学资源 |
一、与自然和谐共生体验生命之乐 |
二、与人相处获得情感力量 |
三、爱国忧民提升生命价值 |
四、文化认同渲染生命底色 |
第三节 生命教育视野下古诗词教学方法 |
一、知人论世 |
二、互文参照 |
三、生命体验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生命教育视野下小学中高年级古诗词教学情况调查问卷(学生版) |
致谢 |
(2)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命教育的背景 |
1. 生命教育的提出。 |
2. 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
二、生命教育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联系与意义 |
1. 生命教育素材与英语教学的联系。 |
2. 强化学生对于生命的认知。 |
三、英语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方式 |
1. 社会层面。 |
2. 学校层面。 |
3. 家庭层面。 |
四、生命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案例 |
五、结语 |
(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小结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经验总结法 |
3.访谈法 |
4.问卷调查法 |
(五)创新之处 |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的相关理论概述 |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相关概念界定 |
1.生命 |
2.生命教育 |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的原则及主要内容 |
1.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开展生命教育的原则 |
2.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 |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的相关理论基础 |
1.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 |
2.中国传统生命哲学理论 |
3.人本主义心理学 |
(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
1.增强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 |
2.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 |
3.补足家庭生命教育的缺失 |
4.满足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需求 |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取得的成效及不足 |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取得的成效 |
1.提高了学生对生命的认知 |
2.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
3.增强了学生的生命韧性 |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
1.部分教师生命教育意识不强 |
2.部分教师偏重知识目标强化 |
3.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
4.部分教师生命教育内容挖掘程度低 |
5.部分学生对生命教育重要性认知不足 |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应试教育影响生命教育开展 |
2.部分教师生命教育素养欠佳 |
3.部分教师陷入职业倦怠期 |
4.学校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度低 |
5.对教师教学成果评价标准单一 |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的改进措施 |
(一)落实素质教育要求,提高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 |
1.严格落实素质教育相关要求 |
2.提高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 |
(二)提升教师生命教育素养 |
1.优化教师生存环境,增强教师生命意识 |
2.提高生命教育素养,树立生命教育理念 |
(三)丰富生命教育教学设计 |
1.教学设计贴近学生 |
2.丰富课堂教学方法 |
(四)加深生命教育内容挖掘 |
1.加大性教育与死亡教育内容比重 |
2.丰富学生自我生命保护内容 |
3.结合实际地区调整教育内容侧重点 |
(五)教育部门完善教育评价机制 |
1.评价主体多元化 |
2.评价内容综合化 |
3.评价方式多样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4)香港特区行政与立法关系探究 ——立法会权力扩张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香港特区政治体制之下的行政与立法关系 |
第一节 香港政治体制的历史变革 |
一、港英时期的政治体制 |
二、回归后的政治体制 |
第二节 《基本法》规定的行政与立法关系 |
一、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的相互配合 |
二、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的相互制约 |
第三节 政治实践中的行政与立法关系 |
一、1997-2003 年的行政与立法关系 |
二、2003 年之后的行政与立法关系 |
第二章 立法会扩权及其影响 |
第一节 立法会的法定职权 |
一、《基本法》规定的立法会职权 |
二、《特权条例》对立法会职权的补充 |
第二节 立法会的不当扩权 |
一、立法会的制度性扩权 |
二、立法会的行为性扩权 |
第三节 立法会扩权下的行政与立法困局 |
一、政府施政更加困难 |
二、立法会“有票无权”的困境更加严峻 |
第三章 立法会扩权现象之成因 |
第一节 制度性缺陷 |
一、《基本法》部分条款定义模糊 |
二、部分《基本法》条款矛盾 |
第二节 社会性症结 |
一、行政长官和立法会的认受性引发反建制情绪 |
二、社会民生问题催生民粹主义思潮 |
第三节 历史性因素 |
一、末任港督彭定康的政治改革 |
二、选择性保留行政主导制 |
第四章 香港特区行政与立法关系之改善路径 |
第一节 制度规范与合宪性审查 |
一、填补法律灰色地带,厘清议员权责 |
二、修订相关条例,落实行政主导 |
第二节 加快促进社会共识 |
一、以民生议题为导向凝聚社会共识 |
二、平衡权力体系促进社会融合 |
第三节 稳步推进政制改革 |
一、改革行政会议 |
二、循序渐进落实“双普选”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大学生生命观现状及其教育研究 ——以山西省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分析法 |
1.4.2 实证分析法 |
1.4.3 调查研究法 |
2 生命观的基本理论概述 |
2.1 生命的内涵 |
2.2 生命观的概念 |
2.2.1 生命认知观 |
2.2.2 生命态度观 |
2.2.3 生命价值观 |
2.3 关于生命观的基本理论 |
2.3.1 马克思主义生命观 |
2.3.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思想 |
2.3.3 现代西方生命观 |
3 大学生生命观的现状 |
3.1 大学生生命观现状的基本调研 |
3.2 大多数大学生拥有正确的生命观 |
3.2.1 懂得珍惜与热爱生命 |
3.2.2 理解与追求生命价值 |
3.2.3 正确看待生命的结束 |
3.3 个别大学生生命观存在问题 |
3.3.1 生命认知狭隘,缺乏生命责任感 |
3.3.2 生命态度消极,缺乏耐挫能力 |
3.3.3 生命价值观迷茫,虚度时光 |
3.4 个别对象访谈记录 |
3.5 大学生生命观问题造成的负面影响 |
3.5.1 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
3.5.2 加剧高校中不良风气和消极文化的蔓延 |
3.5.3 损害家庭关系的和谐 |
3.5.4 不利于大学生个人身心健康发展 |
4 大学生生命观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社会和网络环境的消极影响 |
4.1.1 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影响 |
4.1.2 网络负能量信息泛滥 |
4.2 应试教育的压力和局限性 |
4.2.1 高校过度偏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 |
4.2.2 高校生命观教育课程体系实效性差 |
4.2.3 生命观教育人员的专业素质不够高 |
4.3 家庭教育的偏差与误区 |
4.3.1 家长自身缺乏对生命的正确认知 |
4.3.2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当 |
4.3.3 家长对孩子缺乏必要的挫折教育 |
4.4 大学生自身因素 |
4.4.1 大学生面临多重的压力 |
4.4.2 部分大学生缺少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 |
4.4.3 部分大学生心理抗压能力不足 |
5 加强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对策 |
5.1 加大社会传媒和网络的宣传力度 |
5.1.1 发挥广播、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介的舆论宣传作用 |
5.1.2 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论坛等新媒体进行正面引导 |
5.1.3 净化网络环境,健全网络监督机制,严禁校园网贷 |
5.2 充分发挥高校教育对大学生的引导和培养作用 |
5.2.1 增设系统的生命观教育课程 |
5.2.2 加强生命观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
5.2.3 构建充满“生命气息”校园文化环境 |
5.3 重视家庭教育在生命观教育中的作用 |
5.3.1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
5.3.2 家长做珍爱生命的榜样 |
5.3.3 父母应学会倾听子女的想法 |
5.3.4 改善家庭教育方式 |
5.4 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
5.4.1 参加爱心公益活动 |
5.4.2 积极参加户外生存训练活动 |
5.4.3 参加“生死体验馆”切身感受生死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流动”与“凝固”:沈从文昆明时期的文学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沈从文昆明时期的文学创作情况 |
第一节 抒情:作为生命“流动”的文学表达 |
第二节 批判:作为生命“凝固”的文学表达 |
第二章 流动:沈从文昆明时期文学创作中的理想生命 |
第一节 人与自然生命融通:昆明风景体验 |
一、生命的神性 |
二、人与自然平等 |
第二节 生命自由:生命流动的实质 |
一、心灵自由是生命自由的体现 |
二、意志自由是生命自由的另一体现 |
第三节 秩序:实现生命流动的条件 |
一、外在有秩序 |
二、内在守秩序 |
第三章 凝固:沈从文昆明时期文学创作中的现实生命 |
第一节 生命受限制:生命凝固的实质 |
一、生命受物欲限制 |
二、生命受权势限制 |
第二节 精神痛苦:诗歌中的矛盾形象 |
一、不被理解和认同 |
二、理想生命与现实生命的对立 |
第四章 在流动与凝固之间:沈从文昆明时期文学创作中的抗争 |
第一节 批判生命凝固:无法实现理想生命之忧 |
一、生命焦虑的浮现 |
二、思索战时国家的出路 |
第二节 新变与独立:文学理想的追寻 |
一、诗化小说创作 |
二、扞卫文学独立 |
第三节 刊物编辑:作为战时“民族重造”的工具 |
一、刊物是传播思想的载体 |
二、通过刊物培养青年力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沈从文昆明时期的作品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7)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 ——以东乡县“XX中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1.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
2.学校生命教育的缺失 |
3.高中生物学进行生命教育的优势 |
4.个人教学实践的反思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相关概念界定 |
2.国内外生命教育的研究现状 |
3.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 |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
(一)研究设计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二)研究实施 |
1.现状调查的实施 |
2.课堂实践研究的实施 |
3.研究效果的调查 |
三、XX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生命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 |
(一)教师对生命教育的认识情况 |
(二)教师实施生命教育的情况 |
(三)教师对实施生命教育的建议 |
四、生物学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实践 |
(一)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原则 |
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
2.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原则 |
3.有序性原则 |
4.多样性原则 |
5.反馈调节原则 |
(二)生物学必修教材中生命教育的内容整理及实践过程 |
1.必修1中生命教育的内容整理及实践 |
2.必修2中生命教育的内容整理及实践 |
3.必修3中生命教育的内容整理及实践 |
(三)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案例呈现 |
1.生命安全 |
2.生命健康 |
3.生命情感与态度 |
4.生命价值与意义 |
五、生命教育实施效果的调查与分析 |
(一)生命安全维度的调查分析 |
(二)生命健康维度的调查分析 |
(三)生命情感与态度维度的调查分析 |
(四)生命价值与意义维度的调查分析 |
(五)不同因素下的生命教育水平比较 |
六、结论与反思 |
(一)研究结论 |
1.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做法切实可行 |
2.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3.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 |
(二)研究反思 |
1.研究反思 |
2.改进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二 高中生物学中生命教育实施后效果的调查问卷 |
附录三 学生学习活动等级量表 |
附录四 《拒绝毒品,健康成长》教学设计 |
附录五 《艾滋病——威胁人类的免疫缺陷病》教学设计 |
附录六 《人类遗传病》教学设计 |
附录七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教学设计 |
(8)香港现代主义文学的“困惑”(1955-1970) ——以崑南、王无邪、李英豪的逐“梦”历程为视点(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研究对象及意义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二、研究对象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 |
第一章 “梦”的萌芽与成长—历史语境 |
第一节 萌芽:《诗朵》与五十年代香港文坛 |
第二节 成长:《文艺新潮》的试炼 |
第三节 热情的火花:崑南与王无邪的现代主义创作 |
一、崑南:梦想“不减价” |
二、王无邪:“火焰”的力量 |
第二章 “梦”的成形:“现代文学美术协会”与《新思潮》的创立 |
第一节 如何成形—背景溯源 |
一、“文学”与“美术”思路之由来 |
二、“文化再造”背后—“梦”的政治意识 |
第二节 成形路线:反思“五四”与“现代” |
第三节 成形之后—“梦”动摇的预兆 |
一、对文学与自我力量的怀疑 |
二、《香港时报·浅水湾》上的拉锯 |
第三章 “梦”的动摇:“现代文学美术协会”的暂停与重组 |
第一节 《好望角》创刊的背后 |
一、“梦”的隐喻及其表现 |
二、“梦”动摇的原因:多向度 |
第二节 批评家李英豪的热情与建树 |
第四章 “梦”的坠落:“现代文学美术协会”解散及以后 |
第一节 “梦”坠落的表现 |
一、崑南:向“流行文化”与“通俗文学”的转向 |
二、李英豪:寄情生活与传统 |
三、王无邪:弃诗文而从画 |
第二节 “梦”坠落的原因 |
一、经济与社会对文学的影响 |
二、关于现代主义“实用”价值的个人之思 |
结语 |
附录 |
附录1: 崑南发表作品情况统计 |
附录2: 王无邪发表作品情况统计 |
参考文献 |
谢辞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香港邵氏电影中的明清小说改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该论题的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意义 |
四、邵氏电影及其文学改编创作述略 |
第一章 邵氏电影中的《三国演义》改编 |
第一节 影片《貂蝉》对《三国演义》的影像改编 |
一、貂蝉“公义为先”形象的影像彰显 |
二、貂蝉命运轨迹的影像重绘 |
第二节 影片《神通术与小霸王》对《三国演义》的后现代武侠重写 |
一、道、侠互融理念下的人物重塑 |
二、法术描写的渲染与夸张 |
三、“三国”影像的后现代书写 |
第二章 邵氏电影中的《水浒传》改编 |
第一节 影片《阎惜姣》《潘金莲》对《水浒传》女性的重塑 |
一、原着反面女性的正面重塑 |
二、人物塑造中的戏曲手段运用 |
第二节 《水浒传》《荡寇志》等影片对水浒英雄的彰显 |
一、男性重塑中的侠义精神彰显 |
二、梁山人物阴暗面的影像淡化 |
三、原着反面人物负面色彩的强化 |
第三节 影片《武松》对《水浒传》的影像改编 |
一、传统人伦视野下的武松形象重塑 |
二、潘金莲形象的人性化塑造 |
三、影像手法的匠心运用 |
第三章 邵氏电影中的《红楼梦》改编 |
第一节 影片《红楼梦》与《金玉良缘红楼梦》的影像改编实践 |
一、情节改编的创新性尝试 |
二、宝黛爱情与林黛玉形象的着意彰显 |
三、黄梅调唱段审美功效的发挥 |
第二节 影片《红楼春梦》对《红楼梦》的异色化改编 |
一、情色强化中的原着精神旁置 |
二、人物形象由复杂到扁平的易变 |
三、“红楼”影像化的后现代文化表征 |
四、电影商业性主导下的异色改编 |
第四章 邵氏电影中的《聊斋志异》改编 |
第一节 影片《倩女幽魂》对《聊斋志异》的影像改编 |
一、女性才情的融注与强化 |
二、男性“家国情怀”的影像呈现 |
第二节 影片《狐鬼嬉春》对《聊斋志异》的喜剧影像诠释 |
一、原着中“才艺生情”模式的诙谐性戏仿 |
二、诙谐讽刺中的劝诫功用 |
三、《聊斋》喜剧影像诠释的文化语境 |
第五章 邵氏电影中的《三侠五义》改编 |
第一节 影片《七侠五义》的影像改编实践 |
一、原着情节的“逐层微缩” |
二、情节悬念的影像强化 |
三、原着人物呈现的不足 |
第二节 影片《冲霄楼》对《三侠五义》的改编 |
一、悬念手法的巧妙运用 |
二、原着诙谐色彩的影像呈现 |
三、导演创作意识的鲜明折射 |
第三节 影片《御猫三戏锦毛鼠》的喜剧改编实践 |
一、原着情节的非常规改编 |
二、喜剧诠释中的改编失当 |
第六章 邵氏电影中的《西游记》《金瓶梅》等小说的改编 |
第一节 邵氏《西游记》电影对原着女性的影像呈现 |
一、原着女性反面色彩的影像强化 |
二、女性形象官能意味的含蓄性投射 |
第二节 影片《金瓶双艳》《风流韵事》对《金瓶梅》的改编 |
一、原着女性形象的影像塑造 |
二、原着劝诫意识的影像彰显 |
三、原着性爱情节的艺术化呈现 |
四、原着世情色调的影像渲染 |
第三节 影片《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对原着的情节改编 |
一、原着情节的生发与改易 |
二、原着情节戏剧性的影像强化 |
三、黄梅调唱段叙事功能的发挥 |
第七章 邵氏电影明清小说改编的总体特征与商业性对其的影响 |
第一节 邵氏电影对明清小说的情节改编 |
一、原着情节改编的类型区辨 |
二、改编方式择取的内在因由 |
第二节 邵氏电影对明清小说人物的艺术重塑 |
一、类型片整合中的原着人物塑造 |
二、原着女性形象的独特观照 |
三、原着人物重塑的多重原因 |
第三节 电影商业性对邵氏电影改编明清小说的影响 |
一、电影商业性对原着情节改编的影响 |
二、原着改编的类型电影整合 |
三、商业运作中的原着人物扁平化 |
第八章 邵氏着名导演的明清小说改编观念 |
第一节 张彻对明清小说的武侠影像书写 |
一、明清小说的武侠式呈现 |
二、原着情节易变中的人物重塑 |
三、改编创作中的电影“作者”书写 |
第二节 李翰祥的明清小说改编观念 |
一、改编创作中思想性与商业性的平衡 |
二、原着女性形象的彰显与审视 |
三、改编创作中的影像语言运用 |
第九章 明清小说电影与文学再诠释之比较——以李翰祥与高罗佩的创作为例 |
第一节 李翰祥与高罗佩对明清小说再诠释的相似性 |
一、女性形象的塑造与彰显 |
二、真实复杂人性的细腻描摹 |
三、传统文化的丰富呈现 |
四、文化思辨意识的投射 |
第二节 李翰祥与高罗佩对明清小说再诠释的差异性 |
一、再诠释具体对象的差异 |
二、再诠释媒介、手段的差异 |
三、再诠释创作中“缩减”与“扩展”的差异 |
四、文化增殖方面的差异 |
五、再诠释差异产生的多重原因 |
第十章 邵氏电影明清小说改编的影响 |
第一节 邵氏电影明清小说改编与其后香港电影此类创作的比较 |
一、影像改编的相似之处 |
二、影像诠释的不同之处 |
三、改编差异性产生的原因 |
第二节 邵氏电影明清小说改编与内地电影此类创作的比较 |
一、影像改编的相似之处 |
二、影像诠释的内在差异 |
三、改编差异性产生的原因 |
第三节 邵氏电影明清小说改编的历史地位与意义 |
一、商业电影模式与明清小说改编的融合 |
二、改编拍摄技法的积极探索 |
三、改编创作中的文化思辨意识 |
四、邵氏明清小说题材电影的历史地位 |
结语 |
附录 香港邵氏明清小说题材电影一览表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生命教育课文编选和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意义 |
第一章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生命教育课文概况 |
第一节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生命教育课文概念界定 |
一、教科书 |
二、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 |
三、课文 |
四、生命教育 |
五、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生命教育课文 |
第二节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生命教育课文统计分析 |
一、数量统计 |
二、体裁统计 |
三、课型统计 |
第三节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生命教育课文基本类型 |
一、自然生理层面的生命教育 |
二、个性心理层面的生命教育 |
三、灵性精神层面的生命教育 |
第二章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生命教育课文编选优缺点及建议 |
第一节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生命教育课文编选优缺点 |
一、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生命教育课文编选的优点 |
二、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生命教育课文编选的不足 |
第二节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生命教育课文编选建议 |
一、教科书编审人员强化生命教育意识 |
二、教科书课文编选完善生命教育元素 |
三、教科书课文内容贴近生命教育实际 |
第三章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生命教育课文教例分析及教学建议 |
第一节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生命教育课文教例分析 |
第二节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生命教育课文教学建议 |
一、课前知人论世,挖掘文本中生命教育内涵 |
二、课中集思广益,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
三、课后反思进修,提高生命教育教学艺术 |
四、正确把握生命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关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生命教育课文具体篇目统计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论香港的生命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生命教育视野下小学中高年级古诗词教学研究[D]. 马丽妍.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2]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探究[J]. 叶蕾. 校园英语, 2021(15)
- [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杨悦.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4]香港特区行政与立法关系探究 ——立法会权力扩张的视角[D]. 郑海振. 外交学院, 2020(08)
- [5]大学生生命观现状及其教育研究 ——以山西省高校为例[D]. 贾斌. 中北大学, 2020(09)
- [6]“流动”与“凝固”:沈从文昆明时期的文学创作[D]. 曾美芳.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8)
- [7]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 ——以东乡县“XX中学”为个案[D]. 李云蕾.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8]香港现代主义文学的“困惑”(1955-1970) ——以崑南、王无邪、李英豪的逐“梦”历程为视点[D]. 许丽萍. 山东大学, 2020(10)
- [9]香港邵氏电影中的明清小说改编研究[D]. 王凡.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10]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生命教育课文编选和教学研究[D]. 张晨蕾. 扬州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