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腹腔镜下广泛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除术14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代娟[1](2021)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回顾性分析腹腔镜和开腹手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EC)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遵义医科大学妇科接受腹腔镜或开腹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EC)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其中I期患者166例,其中,腹腔镜组96例,开腹组70例;II期患者24例,其中腹腔镜组13例,开腹组11例。分别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淋巴结切除数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腹腔负压引流管留置时间、导尿留置时间及术后生存情况等指标,最后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患者一般资料比较:腹腔镜组年龄分布为(52.08±8.35)岁,开腹组为(54.52±9.24)岁;腹腔镜组BMI为(24.92±4.02),开腹组为(24.20±3.36);腹腔镜组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41.28%(45/109例),开腹组为39.50%(32/81例),差异比较均无显着性(P>0.05)。2.I期腹腔镜与开腹组术中情况比较:1)手术时间:腹腔镜组为(245.73±48.77)min,开腹组为(222.51±40.81)min,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中出血量:腹腔镜组为(119.58±57.87)ml,开腹组为(276.40±99.1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中并发症:腹腔镜组发生率为3.13%(肠管损伤1例,输尿管损伤2例),开腹组术中未发生并发症,两者差异比较无显着性(P>0.05)。4)淋巴结清扫数量:对I-II期术中淋巴结清扫数量共同比较,腹腔镜组为(29.11±5.16)枚,开腹组为(27.97±6.34)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情况:1)术后并发症:腹腔镜组发生率为4.16%(淋巴囊肿2例,肠梗阻1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1例),开腹组为14.28%(淋巴囊肿1例,肠梗阻2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3例,切口愈合不良4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恢复情况:腹腔镜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2.59±0.83)天,开腹组(3.00±0.79)天;腹腔镜组术后尿管留置时间(3.33±1.51)天,开腹组为(4.07±1.90)天;腹腔镜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8.96±4.21)天,开腹组为(12.95±7.28)天,腹腔镜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尿管留置及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II期腹腔镜组与开腹比较术中情况:1)手术时间:腹腔镜组为(270.76±40.29)min,开腹组为(250.27±25.18)min,两者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中出血量:腹腔镜组为(126.92±75.98)ml,开腹组为(294.54±37.51)ml,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腹组(P<0.05)。3)术中并发症:两组术中均未发生肠管、血管及神经组织等损伤。术后情况:1)术后并发症:腹腔镜组发生率为7.6%(淋巴囊肿1例),开腹组为18.18%(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切口愈合不良1例),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恢复情况:腹腔镜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2.69±0.75)天,开腹组为(3.27±0.46)天;腹腔镜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8.84±2.03)天,开腹组为(11.18±2.35)天,显示腹腔镜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开腹组(P<0.05)。两组术后尿管留置、腹腔负压引流管留置时间差异比较均无显着性(P>0.05)。4.预后情况:1)I期腹腔镜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3.75%;开腹组为91.42%,差异比较无显着性(P>0.05)。2)II期:腹腔镜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69.23%,开腹组为63.63%,两者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不但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短等近期优势,而且与开腹手术治疗EC的远期疗效相当,可作为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优先的手术治疗方法之一。
陈睿琦[2](2021)在《宫颈癌根治术保留子宫动脉输尿管支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保留子宫动脉输尿管支在宫颈癌根治术中的临床意义及安全性。方法:选自2017年4月至2020年12月因宫颈癌就诊于遵义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妇科的全部患者中筛选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有效研究对象共获得99例,根据实际病情所采用的治疗方案,行保留子宫动脉输尿管支的根治性子宫切除术(Radical hysterectomy,RH)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为研究组,共56例;行传统RH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为对照组43例。收集其手术资料、影像资料并对其进行三维重建(Three dimensions reconstructure,3D)、病理资料、研究组术中腹腔镜彩色多普勒血流监测资料等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资料,所有数据的统计分析均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结果:1、研究组和对照组从年龄、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BMI)、组织学分型、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清除淋巴结的数目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术后出现输尿管狭窄、肾积水有7例,出现输尿管阴道瘘有1例;研究组术后均未出现上述泌尿系统并发症等情况,两组术后泌尿系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3、通过3D重建发现,术后子宫动脉输尿管支均保留成功,且术前子宫动脉输尿管支直径平均为(0.69±0.09)mm,术后子宫动脉输尿管支直径平均为(1.18±0.12)mm,两者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1)。术中对输尿管分支外侧的子宫动脉血流指数进行测定,切断子宫动脉后2小时的收缩期最大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血流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以及血流搏动指数(Pulse index,PI)均较切断前增加,且子宫动脉切断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4、3例出现子宫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盆腔淋巴结转移、宫颈管受累、盆腔其他部位受累与子宫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不建议行保留子宫动脉输尿管支的RH手术。结论:1、保留子宫动脉输尿管支的RH手术可降低术后泌尿系统并发症发生率。2、对于肿瘤直径小于2 cm、浸润深度较浅、宫旁无侵犯者建议行保留子宫动脉输尿管支的RH手术;对于盆腔淋巴结有转移、宫颈管受累、盆腔其他部位受累或存在宫颈癌转移高危因素的患者不建议行保留子宫动脉输尿管支的RH手术,建议行传统的RH手术。
张琦玲[3](2021)在《达芬奇机器人单孔腹腔镜与多孔腹腔镜在早期子宫内膜癌治疗中的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达芬奇机器人单孔与机器人多孔两种腹腔镜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达芬奇机器人单孔腹腔镜在早期子宫内膜癌治疗的安全性及临床价值。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0年6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早期子宫内膜癌的患者51例,其中接受达芬奇机器人单孔腹腔镜手术23例(机器人单孔组)和机器人多孔腹腔镜手术28例(机器人多孔组),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特征、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淋巴清扫数、术中转开腹率、术中输血情况、术中脏器损伤情况、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疼痛评分、总住院时间及随访患者对切口主观评价,探讨达芬奇机器人单孔腹腔镜手术方式在早期子宫内膜癌治疗的安全性及临床价值,为其在临床的应用推广提供依据。结果2组手术均成功进行,没有出现术中并发症,均未中转普通腹腔镜或开腹,两组术中均未输血,无术后并发症发生。机器人单孔组的手术时间长于机器人多孔组[(178.09±20.51)min vs(131.93±8.89)min],术后排气时间短于机器人多孔组[(21.59±1.15)h vs(33.09±2.25)h],术后疼痛评分低于机器人多孔组[3.17±0.58 vs 7.14±1.08],总住院天数低于机器人多孔组[(4.43±0.59)d vs(9.93±1.51)d],非常满意率分别为73.91%(17/23)和42.86%(12/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达芬奇机器人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是安全可行的。2.达芬奇机器人单孔腹腔镜手术在早期子宫内膜癌术中相比于机器人多孔腹腔镜手术,具备排气时间短、住院时间短、疼痛评分低、切口美观、术后患者满意度高等优势。3.达芬奇机器人单孔腹腔镜比机器人多孔腹腔镜手术时间长,经历了一定的学习曲线后手术时间明显下降。4.达芬奇机器人单孔腹腔镜手术作为一种创新的手术方式,需要大样本临床研究认证。
卢艳[4](2019)在《纳米炭前哨淋巴结示踪在宫颈癌中的应用及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文中提出淋巴结转移已公认为是影响早期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决定了术后是否需要进行辅助性放疗,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的五年生存率由88-92%下降至55-64%。正确评估淋巴结的状态至关重要。早期宫颈癌的治疗以手术为主,标准术式为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双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由于清扫的范围大,相应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包括如淋巴囊肿、下肢淋巴水肿、血管神经的损伤等,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宫颈癌的淋巴转移率早期阶段只有27%(ⅠA期约为0%~2%,ⅠB期为11.5%~22%,ⅡA期为26.7%~33%,ⅡB期为39.2%~63%),有约80-85%的患者经历了“过度”的淋巴结清扫。前哨淋巴结(SLN)是指接受从原发病灶淋巴回流的第一站淋巴结,也是发生转移的第一个部位,可以认为当SLN无淋巴结转移时,其他的淋巴结也不存在转移。乳腺癌,阴茎癌和黑色素瘤中SLN的检测是标准的诊断程序,如果SLN检测为阴性,则可以省略系统的淋巴结清扫。国内外对宫颈癌进行蓝染料、核素、联合法、纳米炭(CNP)、吲哚菁绿(ICG)进行示踪均有报道,敏感性各异,但总的来说,早期宫颈癌中应用SLN技术的可行性初步得到了肯定,但是仍存在不少问题,如示踪剂的选择、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淋巴脉管间隙侵犯(LVSI)对检出率的影响,另外常规病理检测是否足够准确来判断淋巴结转移。在常规病理诊断淋巴结阴性的情况下仍有10-1 5%的患者出现术后复发,考虑存在常规病理忽略的微转移的存在,微转移目前定义为≤2mm的病灶,通过常规病理切片较难诊断,因此目前建议对淋巴结进行超分期检测。超分期常用的方法包括连续切片病理检测,免疫组化,PCR,流式细胞术和基因芯片技术。通常这些方法需要联合使用才能增加阳性率的检出。常见的标记物包括如细胞角蛋白(CK),人乳头瘤病毒(HPV),鳞状细胞癌抗原(SCC)等。ESGO-ESTRO-ESP指南已将其连续切片+免疫组化作为宫颈癌术后病理检查标准。Noventa等推荐对淋巴结中的HPV检测作为分子水平微转移的标志物,当快速冰冻阴性时,可以用HPV-DNA检测来提高淋巴结转移诊断的准确性。CK19mRNA检测,可以检测到比常规术中检查或组织学永久切片更多的微转移,已经在乳腺癌患者术中SLN中得到验证。SCC具有高度特异性,可用于鳞状细胞癌的诊断,目前,它已被广泛应用于宫颈鳞状细胞癌的诊断和疾病监测的指标,随着SCC的进一步研究,发现SCC在间质组织中不表达,因此作为检测鳞状细胞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标记物。本研究共有四部分内容:1.循证研究:检索国内外数据库,对宫颈癌进行SLN示踪的可行性进行Meta分析,为临床应用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并对常规病理与病理超分期的敏感性进行对比,评估超分期是否均有优势;2.前瞻性临床研究:采用CNP进行宫颈癌SLN示踪,探索CNP示踪宫颈癌SLN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评估影响SLN检出率的相关因素;3.病理超分期的前瞻性临床研究:100例宫颈癌患者,术后通过常规病理和连续切片+免疫组化法两种病理学检查方法对SLN进行检测,对诊断SLN转移的敏感性进行对比,评估连续切片对于诊断微转移的价值;4.检测SLN中的HPV-DNA表达对于诊断宫颈癌淋巴结微转移的价值:100例宫颈癌患者,术后通过常规病理学检查和检测SLN中HPV-DNA的表达量两种方法检测SLN的转移情况,对比两种方法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评估SLN中HPV-DNA表达量对于诊断微转移的价值。其中第3、4部分都是关于微转移的内容。第一部分 宫颈癌前哨淋巴结示踪的可行性及对盆腔淋巴结转移诊断敏感性的Meta分析目的:系统评价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技术应用用于宫颈癌的可行性,对淋巴结转移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我们计算机检索了 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以及万方等数据库,检索建库开始~2018年10月2日国内外关于SLN检测应用于早期宫颈癌的研究,通过 QUADAS-2(Quality Assessment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2)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估,用stata1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这些研究诊断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结果:共纳入36个研究(3853例患者),总的敏感性为91%(95%C1 88~93%),I2=0(95%CI 0~100),汇总受试者曲线的 AUC=0.99(0.98-1.00)。合并后的总检出率为97.1%(95%CI:96.5-97.8%),异质性I2=90.8%(P=0.000),合并后的双侧 SLN 检出率为 69.2%(95%CI:62.8-75.5%),异质性检验I2=95.7%(P=0.000),异质性较高,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提示示踪剂的选择和肿瘤大小对于总检出率和双侧检出率均有影响,其中ICG的检出率最高,肿瘤<2cm的检出率较高。而常规病理检查与病理超分期相比,敏感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LN技术对于诊断宫颈癌淋巴结转移敏感性高,常规病理检查与病理超分期对诊断淋巴结转移诊断的优势还需更大样本量的结果来验证,示踪剂的选择、肿瘤的大小是总检出率和双侧检出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第二部分 纳米炭在宫颈癌腹腔镜前哨淋巴结示踪的应用目的:研究纳米炭对于识别宫颈癌前哨淋巴结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01月-2016年07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瘤科确诊的FIGO(2009年)分期为IA2-IIA2期的接受手术的宫颈癌患者共116例。术前在宫颈3、9点注射纳米炭混悬注射液(carbon nanoparticles,CNP),腹腔镜直视下识别最先黑染淋巴结作为SLN并切取,术后单独进行病理检查,随后均行腹腔镜下系统的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取样术)+根治性子宫切除术。结果:116例中111例成功检出至少1枚SLN,检出率为95.69%(111/116),共检出496枚SLN,平均每例每侧4.5枚SLN。共26名患者淋巴结转移,共检出82枚阳性淋巴结,其中66枚阳性SLN,16枚nSLN 阳性。前哨淋巴结定位于髂外47.98%,闭孔26.01%,髂内13.91%,宫旁1.01%,髂总8.67%,SLN检测的灵敏度86.67%,特异度91.0%,准确度96.4%,阴性预测值96.4%,假阴性率为13.33%。结论:宫颈癌的SLN的状态能反应盆腔淋巴结状态,SLN的检出率和准确性较高,腹腔镜下应用纳米炭示踪宫颈癌SLN具有可行性。第三部分 宫颈癌前哨淋巴结连续切片病理超分期的初步研究目的:10-15%的宫颈癌患者病理为淋巴结阴性但却术后复发,因此可能存在常规病理检测未能诊断的微转移的存在,连续切片病理学超分期通过强化病理学方法,对病灶≤2mm的微转移的有诊断价值。本研究评估宫颈癌SLN连续切片超分期的真阳性、真阴性、假阴性,与常规病理比较,对比两者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2017-08-01至2018-08-01,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瘤二病区,纳入FIGO(2009年)分期ⅠA2~ⅡA2期宫颈癌患者共100例,进行手术治疗,所有研究对象用CNP进行SLN示踪,同时行盆腔淋巴结清除术,术中识别SLN,至少有1枚显影。切除显影的SLN,然后进行系统的盆腔淋巴结清扫±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根治性子宫切除术。SLN单独送病理检查,先用HE染色,当SLN病理学为阴性时,再进一步进行连续切片,并用细胞角蛋白AE1/AE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检测,以评估有无微转移。非前哨淋巴结(nSLN)仅采用常规HE染色检查。结果:100例患者均至少有1枚SLN显影,双侧显影的有71例,单侧显影的29例,27例患者发现SLN转移,其中宏转移(MAC)14例,微转移(MIC)13例;双侧显影SLN检出率(35.21%)高于较单侧显影(6.9%),χ 2=8.375,P=0.004;假阴性2例,总假阴性率2%,这2例患者均为单侧显影,转移淋巴结位于SLN显影的对侧盆腔,并且均存在淋巴脉管间隙侵犯(LVSI);SLN超分期的特异性为97.26%(95%CI:93.52%~101.01%),准确性为99%(95%CI:97.05%~100.95%)。结论:连续切片超分期能提高微转移的检出率,尤其是在双侧均有显影的情况下,能减少假阴性率,提高微转移诊断的敏感性,对SLN进行连续切片超分期可能会成为宫颈癌术后病理推荐的方法。第四部分 高危型HPV-DNA检测的在宫颈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的研究目的:检测HPV-DNA在宫颈癌前哨淋巴结中的表达,对比常规病理检查发现前哨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探讨HPV-DNA在发现宫颈癌淋巴结微转移中的价值。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HPV-DNA在ⅠA2-ⅡA2期宫颈癌病灶及前哨淋巴结中的表达,比较HPV-DNA在宫颈癌原发病灶和前哨淋巴结中是否具有一致性,并对比前哨淋巴结中HPV-DNA的表达与病理组织学诊断前哨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分析前哨淋巴结中HPV-DNA的阳性表达与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100例ⅠA2-ⅡA2期宫颈癌患者共检出前哨淋巴结345枚,荧光定量PCR与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测前哨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分别为31.6%(109/345)和 12.8%(44/345)(P<0.001);病理学诊断的 14 例 SLN 转移的其HPV-DNA表达均为阳性;而82例病理学阴性的SLN中有14例HPV-DNA也为阳性,将这14例患者的SLN进行病理超分期,发现有13例病理超分期阳性。SLN中HPV-DNA的阳性表达与宫颈癌患者的临床分期、肿瘤直径大小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间质浸润、分化程度、LVSI、SCCAg等均无关(P>0.05)。结论:检测早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中的HPV-DNA表达较传统的病理学检查而言,能提高微转移的检出率,对更准确地指导术后辅助治疗、改善预后有积极意义。总结:1.宫颈癌前哨淋巴结示踪的可行性及对盆腔淋巴结转移诊断的Meta分析表明SLN技术对于诊断宫颈癌淋巴结转移敏感性高,常规病理检查与病理超分期对诊断淋巴结转移诊断的优势还需更大样本量的结果来验证,示踪剂的选择、肿瘤的大小是总检出率、双侧检出率的主要影响因素。2.宫颈癌进行CNP示踪前哨淋巴结的初步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具有可行性和安全性。3.SLN进行连续切片病理检查能提高微转移的检出率,尤其是在双侧显影的情况下能减少假阴性率,提高诊断准确性。4.检测宫颈癌盆腔淋巴结中的HPV-DNA表达较传统的病理学检查而言,能提高微转移的检出率,对更准确地指导术后辅助治疗、改善预后有积极意义。
庄甲花[5](2018)在《后装联合腹腔镜下广泛性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宫颈癌40例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后装联合腹腔镜下广泛性子宫切除术(LRH)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Ⅰb2、Ⅱa2宫颈癌的可行性。方法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4年5月间收治的Ⅰb2、Ⅱa2宫颈癌病人共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后装放疗后行腹腔镜下广泛性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40例作为研究组,随机选择同期别宫颈癌行腹腔镜下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4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术中、术后和生存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手术平均时间:研究组(178.5±14.5)min,对照组(284.8±48.6)min,P<0.05。术中出血量:研究组(62.5±51.3)ml,对照组(237.8±172.7)ml,P<0.05。两组术中无并发症发生,无中转开腹。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研究组2.5%(1/40),对照组52.5%(21/40),P<0.001。复发情况:研究组3年内无复发,3年存活率100.0%;对照组3年内复发9例,复发率为22.5%(9/40),P<0.05。结论后装放疗后腹腔镜下广泛性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Ⅰb2、Ⅱa2期宫颈癌是可行的,并且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并发症、降低术后复发率等方面有明显优势,值得多中心、前瞻性、随机性对照临床研究,确定后装放疗后行腹腔镜下广泛性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Ⅰb2、Ⅱa2宫颈癌的临床价值。
贺红英[6](2014)在《子宫肿瘤及早期宫颈癌腹腔镜手术近、远期疗效的临床医学研究》文中指出子宫良性肿瘤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后近、远期疗效的临床研究目的:比较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LH)与开腹全子宫切除术(AH)治疗子宫良性肿瘤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23家三甲医院收治的3895例子宫良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LH组2539例,AH组1356例。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并发症、术后并发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尿管留置时间、术后镇痛剂使用、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半年问卷随访患者的盆底及性功能情况。结果:LH与AH相比,术中出血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少、术后疼痛少、术后肛门排气快、术后留置尿管时间短、术后住院时间短、术后半年发生排便异常(便秘)少以及发生性功能障碍少。两组之间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手术时间和术后发生尿失禁比较,两组之间统计学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现有研究结果表明,腹腔镜全宫切除术治疗子宫良性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能改善患者术后远期生活质量的手术方法,需要更多的设计良好、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术后远期生活质量。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治疗妇科良性疾病的循证医学研究目的:系统评价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治疗妇科良性疾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ENTRAL(Cochrane图书馆2013年第11期)、MEDLINE、EMBASE、CNKI、Wan Fang、VIP、CBM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截止2013年11月,并手工检索相关未发表的灰色文献,查找腹腔镜与开腹子宫切除术比较治疗妇科良性疾病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位研究者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评价质量并提取资料后,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26个随机对照试验,共306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具有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正常活动的时间短,术后血红蛋白变化值少,术后次要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疼痛评分值低的优势,同时具有术中泌尿道损伤发生率高,术后主要远期并发症发生率高及手术时间延长的劣势。结论:现有研究显示,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治疗妇科良性疾病在缩短住院时间及术后恢复正常活动时间,降低术后血红蛋白变化值、术后疼痛评分值及术后次要并发症发生率优于传统开腹手术,但缺乏术后长期生活质量结局指标的结果,期待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以提供更高质量的证据。1985-2011年广西妇科恶性肿瘤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目的:了解广西区近27年间妇科恶性肿瘤住院患者的构成特点及变化趋势。方法对1985-2011年度广西区23家三甲医院收治的16123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顺位及构成比:顺位排在前4位的分别是宫颈癌、卵巢恶性肿瘤、子宫内膜癌、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宫颈癌的构成比呈上升的趋势,从1985-1989年度的17.48%上升到至2010-2011年度的56.74%,两者比较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P<0.01);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呈下降的趋势,从30.69%下降到1.75%,两者比较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P<0.01);而卵巢恶性肿瘤、子宫内膜癌、外阴阴道恶性肿瘤、子宫肉瘤等,比较统计学无显着性差异(P>0.05)。(2)好发年龄:宫颈癌的好发年龄从≥60岁前移至<40岁,呈年轻化态势;子宫内膜癌<60岁的各年龄段患者构成比有所上升,也存在年轻化态势;卵巢恶性肿瘤及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患者的好发年龄无明显改变。(3)地域和职业分布:卵巢恶性肿瘤和子宫内膜癌等其他妇科恶性肿瘤发病地域城镇高于农村,而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农村高于城镇;前10年宫颈癌患者主要集中于城镇,构成比67.1%,后10年却主要集中在农村,构成比52.6%。(4)手术病理分期或临床分期: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外阴阴道恶性肿瘤、子宫肉瘤和输卵管癌大部分为早期患者(I-II期),分别占66.3%、67.3%、51.4%、73.7%及67.9%;而卵巢恶性肿瘤及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多数为中晚期(III-IV期)患者,分别占56.2%及53.1%。结论:(1)应重点加强对宫颈癌的普查防治工作,同时也要加大对其他妇科肿瘤的防治力度。(2)加大对卵巢恶性肿瘤及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相应肿瘤标志物、新的诊治方法的发现和研究力度,提高早期诊治率。子宫内膜癌腹腔镜手术治疗近、远期疗效的临床研究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的近、远期疗效,并探讨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6家三甲医院收治的56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资料,按术式的不同分为腹腔镜组266例,开腹组301例,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并发症、术后并发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尿管留置时间、术中淋巴结切除数目、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半年盆底功能障碍、术后半年性功能障碍、复发率、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描绘生存曲线、计算生存率,生存分析的检验采用Log-rank检验;对可能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因素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相比,手术时间延长、术中失血量少、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快、留置尿管时间短、术后住院天数减少、术后尿潴留发生少以及术后腹部伤口愈合不良发生少,两组之间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中淋巴结切除数目、术中并发症总例数、术后并发症总例数、术后半年盆底功能障碍、术后半年性功能障碍、复发率、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两组相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示病理类型和手术病理分期是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具有和开腹手术相似的术后远期生活质量及肿瘤生存预后,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需要更多的设计良好、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长期随访,进一步验证腹腔镜治疗的术后远期生活质量和生存预后。子宫内膜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循证医学研究目的:系统评价子宫内膜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ENTRAL(Cochrane图书馆2013年第11期)、MEDLINE, EMBASE,PUBMED, CNKI、Wan Fang、VIP、CBM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截止2013年11月,并手工检索相关未发表的灰色文献,查找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位研究者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评价质量并提取资料后,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9个随机对照试验,共361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具有缩短住院时间及降低术后并发症的优势,同时具有手术时间延长,增加术中并发症的劣势,两组在3年总生存率、3年无瘤生存率、3年复发率及盆腔淋巴结切除数目方面,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现有研究显示,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在缩短住院时间及减少术后并发症方面优于开腹手术,但缺乏术后长期结局指标特别是生活质量的评价结果,期待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以提供更高质量的证据。早期宫颈癌腹腔镜治疗近、远期疗效的临床研究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近、远期疗效,并探讨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6家三甲医院收治的1091例临床分期IA1-IIB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式不同分为腹腔镜组455例,开腹组636例,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并发症、术后并发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尿管留置时间、术中淋巴结切除数目、术中左右宫旁和阴道组织切除长度、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半年盆底功能障碍、术后半年性功能障碍、复发率、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描绘生存曲线、计算生存率,生存分析的检验采用Log-rank检验;对可能影响宫颈癌预后的因素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相比手术时间长,但术中失血量少、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快、留置尿管时间短、术后住院天数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少、术后腹部伤口愈合不良发生少、术中宫旁和阴道组织切除长度多、术后尿失禁发生少及术后性功能障碍发生少,两组之间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中淋巴结切除数目、术中并发症总例数、术后发生排便异常、复发率、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两组相比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示宫颈间质侵润深度和淋巴结状态是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宫颈癌能改善患者术后远期生活质量,具有和开腹手术相似的肿瘤生存预后,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需要更多的设计良好、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腹腔镜治疗的术后远期生活质量和生存预后。早期宫颈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循证医学研究目的:系统评价早期宫颈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ENTRAL(Cochrane图书馆2013年第11期)、MEDLINE, EMBASE,PUBMED, CNKI、Wan Fang、VIP、CBM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截止2013年11月,并手工检索相关未发表的灰色文献,查找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和对照临床试验(CCTs)。由2位研究者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评价质量并提取资料后,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个随机对照试验(RCT)和5个对照临床试验(CCTs),共322例早期宫颈癌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具有缩短住院时间及减少术中出血量的优势,同时具有手术时间延长的劣势,两组在3年总生存率、3年复发率、术中术后并发症及盆腔淋巴结切除数目方面,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现有研究显示,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宫颈癌在缩短住院时间及减少术中出血方面优于开腹手术,但缺乏术后长期结局指标特别是生活质量的评价结果,期待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以提供高质量的证据。
王烈宏[7](2012)在《早期子宫颈癌患者经腹腔镜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除术21例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早期子宫颈癌的腹腔镜手术效果,评价腹腔镜手术在妇科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1例早期子宫颈癌患者经腹腔镜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除术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中清扫淋巴数量等,并与国内外开腹手术比较。结果:平均手术时间217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396 ml,术后平均排气时间34 h,平均清除23个淋巴结。结论:早期子宫颈癌经腹腔镜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除术可达到开腹手术同样的彻底性,对早期子宫颈癌的治疗是切实可行的。
龙颖[8](2010)在《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在根治性子宫切除术中的循证医学研究与基础、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治性子宫切除术(radical hysterectomy,RH)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标准术式,一百多年前由Wertheim提出,19世纪50年代Meigs将其改良并得到普及,术后5年生存率达80%90%。但是,传统的根治性子宫切除术不可避免会导致一些脏器功能的障碍:如膀胱功能障碍、结直肠蠕动紊乱、性功能障碍。其中,膀胱功能障碍是最常见的。这些并发症的发生与术中盆腔神经丛的损伤密切相关。因此,如何在术中既不减少切除范围,又尽可能保留盆腔神经丛,从而尽可能地减少盆腔脏器功能的损伤,成为妇科专家研究的热点。这就产生了一种新的术式—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根治性子宫切除术(Never sparing radical hysterectomy,NSRH)。§1 NSRH与传统RH治疗宫颈癌临床疗效比较的系统评价目的:本研究比较NSRH和传统RH治疗宫颈癌的临床疗效和手术的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EMbase、CBM、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清华同方数据库,手工检索治疗宫颈癌相关的文献,收集符合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和临床对照试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的评价标准。数据提取和文献质量评价由两名评价员独立进行。采用Cochrane协作网专用软件Revman4.2.2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未获得随机对照试验,纳入9个临床对照试验,总样本量为749例。结果显示: NSRH组术后膀胱功能的恢复优于传统的RH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NSRH组长于R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中出血量、术后生存率和复发率、手术切除范围及术后病理的相关情况,两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⑥单个研究显示NSRH组的直肠功能紊乱和性功能紊乱的发生率要比RH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NSRH与传统RH相比,具有术后膀胱、直肠功能和性功能恢复快的优点。NSRH除手术时间长于RH外,而术中出血量、术后复发率和生存率、手术切除范围两者无明显差别,因本系统评价纳入的病例数较少,纳入的均为非随机对照试验。一些结局指标仅单个研究报道。因此,目前还无法得到以上结论的确切疗效,有必要开展和设计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来进一步验证。§2 NSRH相关的盆腔神经临床解剖学研究目的:通过尸体解剖,熟悉盆腔神经的大体组成、位置、行程,为探讨和开展NSRH术式奠定基础。方法:选用经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年女性盆腔标本4具,均无盆腔手术史。应用大体解剖法进行解剖,以文字、照片等形式记录相关结果。结果:上腹下从(又称骶前神经)行至第3骶椎高度,与S2S4发出的盆腔内脏神经、骶交感节后神经纤维共同组成网状分布的下腹下从(即盆丛),并发出支配膀胱、直肠、子宫的神经支。结论:盆腔神经的临床解剖学是临床手术开展的基础,应该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3 NSRH治疗宫颈癌临床效果的初步研究目的:探讨NSRH治疗宫颈癌的临床疗效及技术上的可行性。方法:2008年4月至2009年10月间,选择我院FIGO分期为ⅠbⅡb的子宫颈癌患者69例,研究组(n=33)采用NSRH,对照组为传统的Ⅲ型宫颈癌根治术RH(n=36),比较两组术后膀胱、直肠功能的恢复,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除范围。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相比,术后残余尿<100ml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2.64±4.49d与17.89±4.19d(P<0.001),术后残余尿<50ml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4.30±5.87d与19.69±4.48d(P<0.001);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62.99±11.99h与79.32±13.22h(P<0.001),术后排便时间分别为95.42±12.54h与120.04±21.00h(P<0.001)。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部分患者术后尿流动力学的测定结果显示:无论是在膀胱灌注阶段还是排尿阶段,两组结果均有统计学差异。术中总出血量中位数分别750ml(3501800ml)与700ml ( 3001800ml )( P>0.05 ),子宫切除的出血量中位数610ml(1801200ml)与550ml(1501200ml)(P>0.05);总手术时间中位数分别为252min(180330min)与205min(150270min)(P<0.05),子宫切除时间中位数89min(65105min)与70min(5590min)(P<0.0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骶韧带切除的长度两组没有显着性差异。结论: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具有可行性和安全性,有利于术后膀胱、直肠功能的恢复。§4 NSRH相关的盆腔神经组织病理学研究目的:比较NSRH与传统RH中宫骶韧带、主韧带、膀胱宫颈韧带手术切缘神经的分布密度情况。方法:分别取保留组、对照组手术中宫骶韧带、主韧带、膀胱宫颈韧带的切缘组织,10%福尔马林固定保存。进行常规HE、免疫组织化学(S100)、特殊染色(银染)。使用图像分析法,对免疫组织化学(S100)的结果图像进行分析,计算神经组织所占的面积比。结果:三种染色方法均能显示神经组织。显微镜下观察研究组的神经组织少于对照组,神经组织的面积比计算结果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NSRH能有效的避免对盆腔神经组织的损伤。§5 NSRH治疗宫颈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性功能的调查分析目的:比较NSRH和传统RH治疗宫颈癌患者的生活质量、性功能变化,以及探讨影响总体宫颈癌患者术后性功能的因素。方法:2008年4月至2009年10月间,选择我院FIGO分期为ⅠbⅡb的子宫颈癌患者65例,研究组(n=31)实行NSRH,对照组为传统的Piver-RutledgeIII型根治性子宫切除术RH(n=34)。采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EORTC)所提出的生活质量评分表EORTC QLQ C-30以及女性性功能指标量表(FSFI)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性生活质量进行评分,并对总体宫颈癌患者进行了性生活质量相关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术后宫颈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性生活质量均会有所下降。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性生活评分除性欲望P=0.065外,余五项指标和总分均显示研究组的性功能要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生活质量评估中身体功能、疲倦、便秘、腹泻两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手术治疗结束时间、卵巢切除、临床分期、职业、文化水平对于宫颈癌患者术后性生活质量有一定影响。结论:NSRH相比传统的RH,能提高术后宫颈癌患者生活质量和性生活质量。除手术方式外,术后宫颈癌患者的性生活质量受多因素影响,对宫颈癌患者进行心理咨询、生活指导及辅助治疗,可进一步改善治疗后性生活质量。
周英惠,蒋桂秀[9](2010)在《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恶性肿瘤的临床进展》文中指出
王烈宏[10](2010)在《腹腔镜下广泛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除术21例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早期子宫颈癌的腹腔镜手术效果,评价腹腔镜手术在妇科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1例早期宫颈癌患者经腹腔镜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除术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中清扫淋巴数量等,并与国内外开腹手术比较。结果:平均手术时间217min,平均术中出血量396mL,术后平均排气时间34h,平均清除23个淋巴结。结论:腹腔镜下广泛性全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除术可达到开腹手术同样的彻底性,对早期子宫颈癌的治疗是切实可行的。
二、腹腔镜下广泛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除术14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腹腔镜下广泛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除术14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2.结果 |
3 讨论 |
4 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宫颈癌根治术保留子宫动脉输尿管支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宫颈癌根治术中泌尿系统并发症预防和诊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达芬奇机器人单孔腹腔镜与多孔腹腔镜在早期子宫内膜癌治疗中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方法 |
2.2.1 术前准备 |
2.2.2 麻醉和体位 |
2.2.3 手术方法 |
2.2.4 术后处理 |
2.2.5 评估指标 |
2.2.6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基线数据统计 |
3.2 术中情况统计 |
3.3 术后情况及并发症统计 |
3.4 随访 |
第4章 讨论 |
4.1 达芬奇机器人单孔腹腔镜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的安全性、可行性分析 |
4.2 达芬奇机器人单孔与多孔腹腔镜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对比 |
4.2.1 研究对象基线特征 |
4.2.2 围手术期情况 |
4.2.3 术后6个月随访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子宫内膜癌手术病理分期 |
综述 达芬奇机器人单孔腹腔镜手术在妇科领域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4)纳米炭前哨淋巴结示踪在宫颈癌中的应用及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宫颈癌前哨淋巴结示踪的可行性及对盆腔淋巴结转移诊断敏感性的Meta分析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纳米炭在宫颈癌腹腔镜前哨淋巴结示踪的应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宫颈癌前哨淋巴结连续切片病理超分期的初步研究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高危型HPV-DNA检测的在宫颈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的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后装联合腹腔镜下广泛性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宫颈癌40例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2.1 研究组 |
1.2.2对照组 |
1.3 观察指标 |
1.4 随访 |
1.5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 |
2.2 随访情况 |
3 讨论 |
(6)子宫肿瘤及早期宫颈癌腹腔镜手术近、远期疗效的临床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英文主要缩写略语列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腹腔镜在子宫肿瘤及宫颈癌治疗中应用进展 |
1.腹腔镜手术的发展史 |
1.1 腹腔镜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
1.2 国内外妇科腹腔镜手术的发展和现状 |
2.腹腔镜在子宫肿瘤及宫颈癌治疗中应用进展 |
2.1 腹腔镜在子宫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
2.1.1 子宫肌瘤的腹腔镜手术治疗 |
2.1.1.1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 |
2.1.1.2 腹腔镜子宫切除术 |
2.1.2 子宫内膜癌的腹腔镜手术治疗 |
2.2. 腹腔镜在宫颈癌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
2.2.1 手术适应症 |
2.2.2 手术方式 |
2.2.2.1 腹腔镜筋膜外子宫切除术(I 型) |
2.2.2.2 腹腔镜改良根治性子宫切除术(II 型) |
2.2.2.3 腹腔镜下根治性子宫切除型(III 型) |
2.2.2.4 腹腔镜扩大根治性子宫切除术(IV 型) |
2.2.2.5 腹腔镜盆腔部分脏器切除术即盆腔廓清术(V 型) |
2.2.2.6 腹腔镜根治性宫颈切除术 |
2.2.2.7 腹腔镜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 |
2.2.2.8 腹腔镜卵巢活检移位术 |
2.2.2.9 腹腔镜前哨淋巴结采样 |
3.子宫肿瘤及宫颈癌腹腔镜手术存在的问题 |
3.1 子宫肿瘤及宫颈癌的腹腔镜手术近期并发症 |
3.1.1 腹腔镜手术并发症的概况 |
3.1.2 子宫肌瘤的腹腔镜手术并发症 |
3.1.2.1 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的手术并发症 |
3.1.2.2 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的手术并发症 |
3.1.3 子宫内膜癌的腹腔镜手术并发症 |
3.1.4 宫颈癌的腹腔镜手术并发症 |
3.2 子宫肿瘤及宫颈癌的腹腔镜术后远期疗效 |
3.2.1 子宫肌瘤腹腔镜治疗后的远期疗效 |
3.2.1.1 子宫肌瘤剥除术后复发及妊娠结局 |
3.2.1.2 子宫肌瘤的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后远期生活质量研究 |
3.2.2 子宫内膜癌的腹腔镜术后肿瘤预后及远期生活质量研究 |
3.2.2.1 腹腔镜腹膜后淋巴结切除率的研究进展 |
3.2.2.2 腹腔镜术后远期复发及生存预后的研究进展 |
3.2.2.3 腹腔镜术后远期生活质量的研究进展 |
3.2.3 宫颈癌的腹腔镜术后肿瘤预后及远期生活质量研究 |
3.2.3.1 腹腔镜手术彻底性的研究进展 |
3.2.3.2 腹腔镜术后远期复发及生存预后的研究进展 |
3.2.3.3 腹腔镜术后远期生活质量的研究进展 |
4.子宫肿瘤及宫颈癌腹腔镜手术的循证医学评价 |
4.1 循证医学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
4.1.1 循证医学的几个基本概述 |
4.1.2 如何在外科领域应用循证医学 |
4.2 子宫肌瘤腹腔镜手术的循证医学研究 |
4.3 子宫内膜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循证医学研究 |
4.4 宫颈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循证医学研究 |
5.妇科肿瘤腹腔镜手术治疗展望 |
5.1 无气腹腹腔镜手术 |
5.2 微型腹腔镜手术 |
5.3 手辅助腹腔镜手术 |
5.4 单孔腹腔镜手术 |
5.5 机器人腹腔镜手术 |
6.本研究目的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子宫良性肿瘤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后近、远期疗效的临床研究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治疗方法 |
2.2.1 完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TLH) |
2.2.2 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LAVH) |
2.2.3 开腹全子宫切除术(TAH) |
2.3 观察指标 |
2.4 随访情况 |
2.4.1 随访时间及方式 |
2.4.2 随访内容 |
2.4.2.1 女性下尿路症状国际尿失禁标准问卷(ICIQ-FLUTS) |
2.4.2.2 女性性功能量表 (FSFI) |
2.4.3 随访结果 |
2.5 临床资料数据库的实现 |
2.6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 |
3.2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手术及相关指标对比分析 |
3.3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对比分析 |
3.4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后随访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的对比分析 |
3.5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后随访发生性功能障碍的对比分析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治疗妇科良性疾病的循证医学研究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1.1 研究类型 |
2.1.2 研究对象 |
2.1.3 干预措施 |
2.1.4 结局指标 |
2.1.4.1 主要结局指标 |
2.1.4.2 次要结局指标 |
2.2 检索策略 |
2.3 资料提取与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价 |
2.4 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纳入研究的一般情况 |
3.2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 |
3.3 结局指标评价结果 |
3.3.1 术后恢复正常活动的天数 |
3.3.2 术中泌尿道损伤并发症 |
3.3.3 术后远期主要并发症 |
3.3.4 手术时间 |
3.3.5 血红蛋白变化值 |
3.3.6 术后近期次要并发症 |
3.3.7 术后疼痛评分 |
3.3.8 住院时间 |
3.3.9 住院费用和术后生活质量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1985-2011年广西妇科恶性肿瘤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内容 |
2.4 统计学处理 |
3.结果 |
3.1 不同时期各类型妇科恶性肿瘤的顺位及构成比 |
3.2 不同时期各类型妇科恶性肿瘤的年龄分布及构成 |
3.3 不同时期各类型妇科恶性肿瘤的地域分布及构成 |
3.4 手术病理分期或临床分期分布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子宫内膜癌腹腔镜手术治疗近、远期疗效的临床研究 |
1. 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治疗方法 |
2.2.1 腹腔镜组 |
2.2.2 开腹组 |
2.2.3 术后辅助治疗 |
2.3 观察指标 |
2.4 随访 |
2.4.1 随访内容 |
2.4.2 随访结果 |
2.5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 |
3.2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手术相关指标对比分析 |
3.3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对比分析 |
3.4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后随访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的对比分析 |
3.5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后随访发生性功能障碍的对比分析 |
3.6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后生存复发情况比较 |
3.7 腹腔镜组患者影响其生存预后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
3.7.1 腹腔镜组患者影响其生存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
3.7.1.1 年龄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 |
3.7.1.2 绝经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 |
3.7.1.3 体重指数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 |
3.7.1.4 病理类型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 |
3.7.1.5 组织学分级对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
3.7.1.6 手术-病理分期对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
3.7.1.7 深肌层浸润对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
3.7.1.8 淋巴结转移对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
3.7.2 腹腔镜组患者影响其生存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
3.7.3 腹腔镜组患者影响其生存预后的分层分析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子宫内膜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循证医学研究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1.1 研究类型 |
2.1.2 研究对象 |
2.1.3 干预措施 |
2.1.4 结局指标 |
2.1.4.1 主要结局指标 |
2.1.4.2 次要结局指标 |
2.2 检索策略 |
2.3 资料提取与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价 |
2.4 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纳入研究的一般情况 |
3.2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 |
3.3 主要结局指标 |
3.3.1 总生存率 |
3.3.2 无瘤生存率 |
3.4 次要结局指标 |
3.4.1 总复发率 |
3.4.2 手术时间 |
3.4.3 盆腔淋巴结切除计数 |
3.4.4 术中并发症 |
3.4.5 术后并发症 |
3.4.6 住院时间 |
3.4.7 生活质量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早期宫颈癌腹腔镜治疗近、远期疗效的临床研究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治疗方法 |
2.2.1 腹腔镜手术 |
2.2.2 开腹手术 |
2.2.3 术后辅助治疗 |
2.3 观察指标 |
2.4 随访 |
2.4.1 随访内容 |
2.4.2 随访结果 |
2.5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 |
3.2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手术相关指标对比分析 |
3.3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对比分析 |
3.4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手术彻底性对比分析 |
3.5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后随访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的对比分析 |
3.6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后随访发生性功能障碍的对比分析 |
3.7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后生存复发情况比较 |
3.8 腹腔镜组患者影响其生存预后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
3.8.1 腹腔镜组患者影响其生存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
3.8.1.1 年龄对宫颈癌预后的影响 |
3.8.1.2 肿瘤直径对宫颈癌预后的影响 |
3.8.1.3 病理类型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 |
3.8.1.4 组织学分级对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
3.8.1.5 临床分期对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
3.8.1.6 宫颈间质浸润深度对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
3.8.1.7 淋巴脉管侵润对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
3.8.1.8 淋巴结转移对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
3.8.2 腹腔镜组患者影响其生存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
3.8.3 腹腔镜组患者影响其生存预后的分层分析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早期宫颈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循证医学研究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1.1 研究类型 |
2.1.2 研究对象 |
2.1.3 干预措施 |
2.1.4 结局指标 |
2.1.4.1 主要结局指标 |
2.1.4.2 次要结局指标 |
2.2 检索策略 |
2.3 资料提取与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价 |
2.4 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纳入研究的一般情况 |
3.2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 |
3.3 主要结局指标 |
3.3.1 总生存率 |
3.3.2 总复发率 |
3.4 次要结局指标 |
3.4.1 手术时间 |
3.4.2 术中失血量 |
3.4.3 盆腔淋巴结切除计数 |
3.4.4 术中并发症 |
3.4.5 术后并发症 |
3.4.6 住院时间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创新点 |
不足之处 |
(7)早期子宫颈癌患者经腹腔镜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除术21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式 |
2 结果 |
3 讨论 |
(8)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在根治性子宫切除术中的循证医学研究与基础、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写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宫颈癌的概述 |
1.1 宫颈癌的发病的相关因素 |
1.2 宫颈癌的病理类型和临床分期 |
2.宫颈癌治疗的主要方式 |
2.1 宫颈癌的放射治疗 |
2.2 宫颈癌的化疗 |
2.3 宫颈癌的生物治疗 |
2.4 宫颈癌的热疗 |
2.5 宫颈癌的手术治疗 |
2.5.1 宫颈癌手术的分型 |
2.5.2 宫颈癌主要的手术方式 |
2.5.2.1 宫颈锥形切除术 |
2.5.2.2 腹根治性性子宫切除术(radical abdominal hyserectomy,ARH) |
2.5.2.3 腹腔镜广泛性子宫切除术(total laparoscopic radical hysterectomy,TLRH) |
2.5.2.4 经阴道广泛性子宫切除术(Radical vaginal hysterectomy,RVH) |
2.5.3 宫颈癌手术治疗的新进展 |
2.5.3.1 根治性宫颈切除术(Radical trachelectomy,RT) |
2.5.3.2 腹腔镜辅助下阴式根治性全子宫切除术(laparoscopic-assisted radical vaginal hysterectomy,LARVH) |
2.5.3.3 腹腔镜下腹膜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 |
2.5.3.4 全子宫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metrial resection,TMMR)和盆内 侧扩大切除术(Laterally extended endopelvic resection,LEER) |
2.5.3.5 侧盆壁扩大切除术(Laterally extended parametrectomy,LEP) |
2.5.3.6 腹腔镜下盆腔脏器切除术(Laparoscopic pelvic exenteration, LPE) |
2.5.3.7 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 |
2.5.3.8 器人辅助根治性子宫切除术(Robotic-assisted radical hysterectomy, RH) |
2.5.3.9 保留盆腔神经的根治性子宫切除术( Nerve sparing radical hysterectomy,NSRH)的概述 |
2.5.4 保留盆腔神经的根治性子宫切除术研究进展 |
2.5.4.1 NSRH的相关历史 |
2.5.4.2 NSRH 的研究进展 |
2.5.4.2.1 NSRH的主要几种术式 |
2.5.4.2.1.1 日本的 NSRH 术式 |
2.5.4.2.1.2 德国的 NSRH 术式 |
2.5.4.2.1.3 荷兰的 NSRH 术式 |
2.5.4.2.1.4 中国的 NSRH 术式 |
2.5.4.2.2 一些现代设备辅助下NSRH技术 |
2.5.4.2.3 NSRH 术式的临床疗效 |
2.5.4.2.3.1 膀胱功能 |
2.5.4.2.3.2 直肠功能 |
2.5.4.2.3.3 性功能 |
2.5.4.2.4 与NSRH 术式相关的基础研究 |
2.5.4.3 根治性宫颈切除术(radical trachelectomy,RT)中的保留神经技术 |
2.5.4.4 一些NSRH的相关问题 |
2.5.4.5 小结 |
第二章 NSRH 与RH 治疗宫颈癌临床疗效比较的系统评价 |
1. 目的 |
2. 资料和方法 |
2.1 纳入标准 |
2.2 检索策略和资料提取 |
2.3 文献质量评价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纳入研究的一般情况及质量评价 |
3.2 疗效评价 |
4. 讨论 |
4.1 研究质量小结 |
4.2 疗效分析 |
4.3 局限性 |
4.4 结论 |
第三章 NSRH相关的盆腔神经解剖学研究 |
1. 目的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四章 NSRH治疗宫颈癌临床效果的初步研究 |
1. 目的 |
2. 资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五章 NSRH相关的盆腔神经组织病理学研究 |
1. 目的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六章 NSRH治疗宫颈癌患者的性功能和生活质量的调查分析 |
1. 目的 |
2. 资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恶性肿瘤的临床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腹腔镜下子宫恶性肿瘤的治疗研究 |
2 现状评价与展望 |
2.1 现状评价 |
2.2 展望 |
四、腹腔镜下广泛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除术14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疗效分析[D]. 代娟.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2]宫颈癌根治术保留子宫动脉输尿管支的临床研究[D]. 陈睿琦.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3]达芬奇机器人单孔腹腔镜与多孔腹腔镜在早期子宫内膜癌治疗中的对比研究[D]. 张琦玲. 南昌大学, 2021(01)
- [4]纳米炭前哨淋巴结示踪在宫颈癌中的应用及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D]. 卢艳.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5]后装联合腹腔镜下广泛性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宫颈癌40例临床研究[J]. 庄甲花.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8(01)
- [6]子宫肿瘤及早期宫颈癌腹腔镜手术近、远期疗效的临床医学研究[D]. 贺红英. 广西医科大学, 2014(10)
- [7]早期子宫颈癌患者经腹腔镜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除术21例分析[J]. 王烈宏. 中国妇幼保健, 2012(05)
- [8]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在根治性子宫切除术中的循证医学研究与基础、临床研究[D]. 龙颖. 广西医科大学, 2010(08)
- [9]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恶性肿瘤的临床进展[J]. 周英惠,蒋桂秀. 微创医学, 2010(01)
- [10]腹腔镜下广泛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除术21例分析[J]. 王烈宏. 青海医药杂志,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