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中国应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一、应对突发事件,中国该做什么(论文文献综述)

邓彩霞[1](2021)在《基于情景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研究》文中提出自然灾害风险一直以来威胁着人类生存与安全,也一直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和政府治理的重要内容。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灾害治理经验的积累,人类的减灾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人类社会生活对自然环境干预范围和深度的增加,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日益变得紧张,灾害风险日益加剧。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是一个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原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所有特点于一体的省份,各种传统和非传统、自然和社会的安全风险时刻威胁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青海特定的环境条件决定了当地灾害频发,同时也是全国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具有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等特点。社区作为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是防灾减灾的前沿阵地和基础。青海农牧社区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系统脆弱,受到自然灾害损害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程度较高,被认为是防灾减灾工作的最薄弱地区。青海气象灾害多发,雪灾是青海省畜牧业的主要灾害,全省牧业区每年冬春期间不同程度遭受雪灾,“十年一大灾,五年一中灾,年年有小灾”已成为规律。在全球气候变暖以及极端天气现象的影响下,“黑天鹅”型雪灾不但对农牧民安全生产生活造成威胁,对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形成挑战,而且还考验着地方政府的自然灾害的综合治理能力,思考如何提升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刻不容缓。随着情景分析法在危机管理领域的应用,情景分析和构建被认为是提升应急能力的有效工具,对于农牧社区雪灾的减灾而言,在情景构建基础上所形成的实践分析结果对于现实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战略指导意义。本研究聚焦于提升青海农牧社区减灾能力这一核心问题,以情景分析理论、危机管理理论、极值理论、复杂系统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运用实地调查法、情景分析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以“情景—任务—能力”分析框架为理论分析工具,首先从致灾因子的分析着手,对青海省农牧社区典型灾害进行识别;其次通过情景要素分析、关键要素选择、情景描述等方面着手对识别的典型灾害进行“最坏可信”情景构建,然后基于典型灾害的情景构建梳理出相应减灾任务,总结归纳出农牧社区不同减灾主体完成减灾任务所应该具备的能力条件,并结合现实对农牧社区减灾能力进行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估,最终分别从规则准备、资源准备、组织准备、知识准备、行动规划等方面提出农牧社区减灾能力提升的策略。本研究认为随着应急管理体系从“以体系建构”向“以能力建设”为重点的转变,着眼于全方位的能力建设,提升灾害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社会化水平是农牧社区减灾的必由之路。作为一种支撑应急全过程,以及应急管理中基础性行动的应急准备是能力建设的抓手。意识是行动的先导,要做好这一基础性行动其关键在于一个具备战略能力、拥有良好灾害价值观的领导体系,运用情景构建做好全面应急准备。完善的规则体系是应急准备、乃至采取应急行动所应遵循的的法定依据和行为准则;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危机应急法规建设是做好农牧社区减灾工作的前提;良好的组织架构是提升农牧社区减灾能力的关键,加强各级政府部门在农牧区减灾中的核心地位和主导责任,坚持村社本位,实现以农牧民群众为主体,多元主体有效整合,形成灾害治理的协同格局。完备的知识准备是激发农牧社区减灾能力提升的内在动力,通过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渠道获取和累积灾害知识,形成正确的灾害价值观,占据减灾的主动地位;有针对性的借助信息技术,培养专门人才推动减灾专业化,助推农牧社区减灾能力提升。资源准备是农牧社区的减灾保障,构建合理的社区公共应急资源体系关键在于资源结构的优化。优先准备风险级别较高的减灾资源,优化资源存储数量和公共应急资源存储点,做好潜在资源共享平台,从而实现有限资源效用最大化。农牧社区减灾,规划先行,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减灾指标体系是青海农牧区减灾管理的“指挥棒”,一项科学周密的专项减灾规划,是农牧区减灾任务实施的“路线图”和“控制表”。总之,在青海农牧社区灾害治理中,灾害情景构建与分析为灾害治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和发展方向。通过构建典型灾害具象化的“最坏可信情景”,让应急决策者、社区及其成员通过了解当前灾害态势,明确自身管理薄弱点,掌握可控干预节点,做好工作安排和充分的应急准备,预防灾害风险或者遏制灾后事态走向最坏局面。基于情景分析的农牧社区减灾能力的研究对于改进和完善现行农牧社区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对于实现区域社会平安建设具有重大的实践和指导意义。

胡小君[2](2019)在《突发事件中政府信息披露的完善与“塔西佗陷阱”规避》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政府信息披露逐步规范化、程序化,但在突发事件中,仍存在信息披露不及时、内容不完整、针对性和责任性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使政府信息披露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政府公信力存在滑向"塔西佗陷阱"的风险。究其原因,既有危机应对时的客观环境制约,也有政府信息披露中科层体制羁绊、陈旧宣传思维、政务新媒体建设不足、传统媒体作用有限等因素。对此,需要从思维转变、体制理顺、平台建设、协调整合等方面改进政府信息披露机制,同时在信息发布和回应过程中,兼顾及时性、完整性、针对性、责任性,以全面提升政府信息披露的公信力,规避"塔西佗陷阱"风险。

黄灵灵[3](2019)在《大数据时代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促进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加速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这使得公众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能通过网络更加便捷、快速的表达自己的情绪、看法和意见。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的优劣成败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战略目标的实现。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指的是具备严重破坏力、给社会带来巨大影响力的突发事件发生后,网民对此事件看法、态度、情感等的集合。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也呈现出蔓延速度极快、动态控制难度加大、事件真相关注度高等态势。本文所运用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沉默螺旋理论、公共危机理论以及治理理论。一般而言,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机制由治理主体、治理客体、治理方式和治理平台等四个部分组成。在治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时所应用到的大数据思维包括整体性思维、共享性思维、智能化思维。从目前来看,我国突发事件舆情治理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政府治理观念的转变、网络舆情治理方式的确立、舆情治理数据平台的搭建等;与此同时,政府在治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过程中也存在着治理主体职责不清、舆情应对方式欠科学、官方权威信息发布滞后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包括政府部门公共危机管理意识薄弱、职能分割化严重以及部分地方政府欠缺技术经验等。今后一段时间看,加强大数据时代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治理重点是治理机制的实践创新:一是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机制,包括建立大数据监测体系和创建大数据网络舆情预警平台;二是完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包括落实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培育“意见领袖”以及加强官微平台的建设;三是完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控制与应对机制,包括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机制和健全完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联动机制;四是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责任追究机制,包括建立舆情应对能力的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完善“责任到岗”与“责任到人”的衔接以及推行网络评价等新型问责形式;五是完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保障机制,包括加强网络舆情的法律保障、加强网络舆情人才队伍建设和提升网络舆情治理的部门协作能力。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是结合新时代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呈现出来的新态势,将大数据思维引入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治理之中,为大数据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机制的实践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徐冬[4](2019)在《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政府危机管理研究 ——以晋宁县施工冲突事件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显着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正向小康社会迈进。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急剧转型期,传统的利益格局被打破,使得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和社会冲突日益加剧,由此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逐渐增多,因其主体的群体性、事件的突然性而备受社会关注。而且由于新时代信息网络迅猛发展,固有的两极传播模式已向“波纹式”传播模式转变,大众不再是被动的政府信息接受方。面对群体性突发事件这类影响力极大、涉及范围极广的社会事件,越来越多的大众群体可以通过诸如微博、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平台发表意见、表达观点。由于网络环境具有“多、杂、散、匿”的特点,加之大众群体媒介素养良莠不齐,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后极易形成不良的网络舆论扩散,这对社会稳定、国家利益的破坏性是巨大的。晋宁县施工冲突事件作为一个典型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其事件的突然性、后续的影响力极大,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政府危机管理研究具有启示性意义。本文将以该事件作为切入点,深入分析群体性突发事件在新时代的政府危机管理研究,为日后政府如何正确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进行正确社会舆论引导,维护和稳定社会线上线下的秩序安定,发展新时代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新型关系提供借鉴参考。

姚远[5](2018)在《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立法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危机管理是任何社会都必须认真面对的公共管理问题,其实质是在公共危机情况下如何正确处理国家与社会、个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据此,作为现代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特别是作为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题中之义,应对和处理公共危机是政府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之一。本论文以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务为理论基础,以公共危机管理立法为研究主线,首先论述了公共危机管理立法的社会必要性以及应当坚持的功利主义和尊重人权等两大道德价值遵循。其次分析了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立法的历史沿革以及目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同时,系统考察介绍了西方国家危机管理法治化的理论和实践。在此基础上,最后阐述了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立法应当坚持的基本行政原则,并从树立正确观念、完善制度体系、加强信息公开和细化管理权力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立法的对策和建议。

王钰航[6](2017)在《以色列突发事件响应机制研究 ——以恩德培事件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以色列北靠黎巴嫩、东邻叙利亚和约旦、西南部毗邻埃及,接近东西方战略通道——苏伊士运河,处于西亚与北非阿拉伯世界的中心地带。除西边与地中海接壤外,其余三面领土均被阿拉伯国家所环绕。作为中东地区唯一的犹太国家,如何处理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以色列对外政策中的重心。受历史原因以及巴以关系的影响,以色列一直对本国的公共安全抱有极深的危机意识,在这种情况下,以色列在国内建立了一个行之有效的突发事件响应机制以应对严峻的安全现状。公共安全部门、情报部门和特种部队三个部门组成了以色列的突发事件响应机制架构,这三个部门的通力合作尽可能地从源头和传播途径等方面将威胁以色列公共安全的行为遏制在萌芽状态。1976年发生的解救恩德培人质事件只是以色列应对突发事件相应机制的一个典型案例。此事件结束后,该响应机制仍顺利运行,为保障本国公共安全立下汗马功劳。冷战结束之后,非传统安全取代传统安全成为影响国家公共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恐怖主义蔓延成为影响国际和平与发展进程的一大毒瘤,通过对恩德培行动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以色列突发事件响应机制的运行状况,可以为国家应对危机提供先进经验。

赵园[7](2016)在《FD县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不断加快,引起了各类突发事件持续不断发生,其不确定性、紧迫性程度日益提高,当前各级政府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形势日趋严峻复杂,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反映着政府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县级政府处于各种突发事件应对处置的最前线,其应急管理能力的高低,关系到我国县域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更关系着地方政府的公信力。但在实际工作中,县级政府应急管理能力与公共安全的现实需求还存着差距,在这种形势和背景下,很有必要对县级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强化和提升进行细致研究、分析。本文在此背景下研究县级政府应急管理能力,首先采用专家会议法、深度访谈法、调研问卷法,获取基础数据,组织构建县级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的评估指标体系,该体系由事前监测准备、事中应急响应和事后恢复总结3个一级指标构成,共设置组织建设、应急预案建设、应急预案演练等14个二级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最终确定县级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各指标的权重。最后,以陕西省FD县为例,根据本文所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对FD县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得出FD县应急管理的总体水平,发现制约FD县应急管理能力的关键因素,即应急体制机制不健全、预案建设不科学、应急管理资金不足、应急管理人才缺失。据此,提出提升FD县级应急管理能力的对策建议,即完善FD县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构建科学的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全过程”应急管理模式、加强应急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应急资金保障。本次研究成果,对我国县级政府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提升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推进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县级政府评估应急管理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郭景涛[8](2016)在《城市群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应急指挥协同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中国政府已把城市群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党中央“十一五”规划指出,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主体形态,“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提出“两横三纵”的城市化发展战略格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人口、建筑物的高度密集,一旦在城市群中发生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其危害性是在其他任何地区不可比拟的,对国家和社会造成的损失和破坏是不可估量的。城市群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会对相关区域整体公共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其扩散、演变过程涉及到多主体、多维度,多因素交互作用,是一个非线性的复杂大系统。因此,实现城市群中各城市应急资源的合理配置就显得非常重要,其中的关键问题是如何优化设计应急指挥协作关系。本文选题来自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向应急决策支持的非常规突发事件案例推理的理论与方法”(编号:91324203)”,以城市群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应急指挥协同为研究目标,选取应急指挥组织结构作为突破口,首先阐述城市群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应急指挥及其要素构成,在此基础上研究城市群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应急指挥模式框架及实现路径。进而揭示城市群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应急指挥协同的三种模式。然后在设计城市群应急指挥组织协作网的基础上,对城市群应急指挥组织决策树进行了描述和分析,由此对城市群应急指挥组织决策树的设计构建了数学模型。最后,分别以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为案例分析对象,应用应急指挥决策模型和算法对两个城市群的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应急指挥关系进行了优化设计,验证了城市群各结点城市之间的应急指挥有效协作。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在梳理应急指挥协同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对城市群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和城市群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应急指挥概念的界定,分析了城市群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应急指挥要素的构成,并指出了城市群重大公共安全事应急指挥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对城市群重大公共安全应急指挥模式框架进行了深入分析,包括城市群重大公共安全应急指挥系统构成、城市群重大公共安全应急指挥体系,在此基础上分析城市群重大公共安全应急指挥的实现路径。界定了城市群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应急指挥协同的概念、特征及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分析应急指挥协同的三种模式。进一步指出城市群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应急指挥协同的核心问题,即研究基于网络的分布式应急指挥协同。认为可通过构建城市群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应急指挥关系优化模型,从而实现城市群各结点城市应急指挥中心之间的有效协作。在城市群应急指挥组织协作网设计的基础上,对城市群应急指挥组织决策树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定义了城市群应急指挥组织内的间接外部协作和指控组织总的工作负载,由此对城市群应急指挥组织决策树的设计给出了数学描述。利用Gomory-Hu树生成算法对城市群应急指挥组织决策树进行求解,分析了算法在解决决策树生成问题上的复杂性与计算结果,并分别以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为案例分析对象,利用该模型和算法对两个城市群的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应急指挥关系进行了优化设计。结果表明,通过该模型和算法设计,实现了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各城市应急指挥中心最小化协作量的优化目标,建立起新的应急指挥关系设计方案,从而实现各城市应急指挥中心最佳的协作关系,建立起有效的应急指挥组织体系。

刘滨[9](2015)在《基于无缝隙政府理论的我国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运用无缝隙政府理论,对照目前我国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的现状,并借鉴国外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的经验,进一步完善我国紧急医学救援体系,消除我国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系统内外部的“缝隙”,使其更加“流畅”、“连贯”、“灵活”,进一步完善功能、优化流程、整合机制,建立一个高质量、高效率和适应性强的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兼顾质量和效率,最大程度满足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的需要。[方法](一)系统综述法和比较分析法:通过系统综述和比较分析,提炼、总结了无缝隙政府理论,并分析了该理论在紧急医学救援领域的适用性,并借鉴该理论,提出“无缝隙”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中的核心要素。运用多输入优序图法确定了“无缝隙”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的核心要素的优先顺序。通过文献研究和系统分析法,梳理了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等八个发达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工作开展情况,并对其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比较,总结其特征,提炼出国外紧急医学救援体系“无缝隙”的核心内容。借鉴凯萨医疗机构灾害易损性分析模型,建立了紧急医疗救援的脆弱性分析模型。(二)调查法和统计学方法:通过调查,收集到全国承担紧急医学救援任务的4960家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紧急医学救援能力的数据。重点对全国主要承担紧急医学救援任务的省级和地市级医院进行了典型调查,收集到386家医疗机构紧急医学救援核心能力要素数据。通过统计学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加以分析。使用描述性系统综述的方法,结合对相关行政官员、医疗机构工作人员、专家学者进行的访谈,从工作组织体系和运行体系两方面全面总结了我国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的组织和运行现状。在数据分析和系统综述的基础上,结合无缝隙政府理论,提出并分析了我国紧急医学救援工作中的“缝隙点”。(三)专家咨询法贯穿于整个研究之中。[结果](一)无缝隙政府理论的有关特性和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的特点相互契合,可用于分析、指导紧急医学救援工作。(二)“无缝隙”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包括机构“建设无缝隙”、“机构职能无缝隙”等11个“无缝隙”核心要素,其中最重要的两个要素是“后勤保障无缝隙”和“机构能力无缝隙”。(三)发达国家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相对较为成熟,其“无缝隙”的核心内容对我国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发达国家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特征对我国的启示主要有:设置有统一协调机构:拥有多重医学救援力量和专门医疗救治机构;装备先进、配置齐全;具有快速反应系统;信息传递及时、快速、流畅;物资储备充足、费用解决渠道多;工作以属地为主、分级负责;各种救援力量充足、工作连续、职责清晰;专业技术人员能力强、水平高。(四)目前,我国紧急医学救援工作还存在很大的“缝隙”,主要表现在:1.组织机构:全国有11.6%的医疗机构没有成立卫生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有9.8%的医疗机构还没有组建紧急医学救援专业队伍。2.机构职能:在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工作中,不同机构和部门之间还存在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现象:分属不同系统和行业的医疗救援力量缺少统一的协调,伤员救援工作不连续,缺少对伤员救治情况的总体掌控和安排;尚未有一部专门的法律和法规对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工作进行系统的规定。3.机构能力:全国有11.3%的医疗机构无用于应急处置的床位;三级医院和东部地区可用于紧急医学救援的床位所占总床位的比例还比较低,分别为3.77%和4.86%:平均每家医疗机构只有3.2辆普通救护车和0.2辆负压救护车;烧伤悬浮床和烧伤翻身床全国总体拥有数量还是很低;有16.0%的地市级医疗机构和28.3%的省级医疗机构没有扩增病床的条件,有17.4%的医疗机构有扩增病床条件但无扩增方案。4.管理制度;全国有1.6%的医疗机构尚未制定紧急医学救援预案和工作方案:有22.3%的医疗机构没有腾空床位的制度和流程;有近10%的医疗机构在一年内没有举办过各类型医学救援演练,医疗机构一年中举办跨部门的演练比例只有8.1%。5.人员职权职责:在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工作中,部分指挥决策还缺少科学依据,存在盲目指挥和凭经验指挥。6.人员技术技能:医疗机构参与紧急医学救援队伍高级职称医务人员数量平均为9.9人/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伍中高级职称医务人员所占比例仅为26.1%。7.专业人员内部满意情况:全国只有22.2%的医疗机构购买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为参与紧急医学救援的医务人员提供人身安全保障;32.6%的医疗机构为参加紧急医学救援的专业人员发放高风险补助。8.救援流程:我国紧急医学救援工作还存在流程不明晰,多头指挥,程序纷繁复杂等情况。9.信息传递:目前我国紧急医学救援信息传递时效性、准确性、连贯性普遍不好。10.后勤保障:全国有18.1%的医疗机构没有设置二次检伤分类的场所;有10.9%的医疗机构没有物资储备,有37.2%医疗机构有物资储备但无分装配送能力;有5.4%的医疗机构没有用于紧急医学救援培训的场地;只有13.0%的医疗机构拥有停机坪,60.1%的医疗机构有远程会诊联通能力。11.运行管理体制:紧急医学救援资源分布严重不均衡,东部地区集中分布,西部地区严重匮乏,大中城市资源丰富,基层资源相对短缺。[结论]目前,我国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工作主要存在“医疗机构内部紧急医学救援组织、协调机构建设不足”;“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欠缺”等20个“缝隙点”,严重制约了我国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的开展。我国紧急医学体系建设的目标是建成一个突发事件发生后,能提供连续性医疗照顾服务,致力于最大限度恢复伤员生理和心理功能、最大限度减少因突发事件造成的健康损害的,方便、流畅、高效、高质量的医疗救援服务体系。紧急医学救援脆弱性分析模型包括风险可能性、损害严重性和应对准备三个一级维度以及七个二级维度,涵盖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6类28个风险因素,通过四个评分等级,可确定医疗机构紧急医学救援工作在不同风险因素下的脆弱性。在完善和发展我国紧急医学救援体系时,应通过加强紧急医学救援主体机构建设、加强参与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的人员能力建设以及促进紧急医学救援机构规范化运行三个方面,实施11项具体举措来弥合缝隙,建成“无缝隙”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创新与不足]本研究主要创新点:(一)通过对全国承担紧急医学救援任务的二级以上综合性医疗机构进行普查,共收集到全国4960家医疗机构的数据,可供全面、系统的分析我国紧急医学救援工作能力现状。(二)在国内首次应用“无缝隙政府理论”指导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并提出“无缝隙”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的核心要素。(三)提出紧急医学救援脆弱性分析模型,医疗机构可运用该模型分析本机构紧急医学救援工作在不同风险因素下的脆弱性。本研究局限性:国内、外尚缺乏具体、完善、具有操作性的紧急医学救援体系评价标准,研究结论还有待理论和现实的进一步检验。

单琴慧[10](2014)在《突发事件中政府舆论引导能力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研究表明,全球范围内突发事件呈现上升趋势的特点十分明显。突发事件是社会发展的逆向动力,对社会稳定和公众心理都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往往会形成爆炸式的社会舆论,这种舆论如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将对正常的社会秩序构成威胁。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转型调整时期,也是突发公共事件频发期,切实加强应急管理,提高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提高行政能力的迫切要求,舆论引导能力是政府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做好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加强政府应对突发事件舆论引导能力建设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尤其在信息社会,政府舆论引导是一种软治理,是现代政府治理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是政府必须认真思考的又一重大课题。从实践层面看,我国突发事件中政府舆论引导还存在缺乏危机管理意识、态度上消极敷衍、领导者媒介素养还很欠缺、舆论管理制度还不健全、信息发布上欠缺权威、应对上时效滞后、手段上不科学、相关主体之间不协调配合、预警研判还有欠缺等诸多短板,亟待进一步加强。本文以提高政府治理能力为出发点,在理论分析和充分考虑我国行政管理运作的基础上,推导出政府与媒体、公众三方之间最有利的舆论引导模式,以形成政府主导、媒体监督、公众参与的舆论引导运作机制,提出政府在突发事件中舆论引导的策略与方式,使政府舆论引导兼有基础的理论性和实际的可操作性。提出了政府在提高突发事件中舆论引导能力上,应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舆论引导机制、健全新闻发布机制、健全舆情收集研判机制、健全网络舆情监管机制、建立政府与民众间的常设互动网络平台、坚持依法进行舆论引导、充分利用新媒体、强化舆论引导艺术等建议,力求为促进我国政府执政能力的提高提供借鉴。

二、应对突发事件,中国该做什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对突发事件,中国该做什么(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情景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问题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社区减灾能力研究
        1.2.2 情景分析法相关研究
        1.2.3 情景分析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应用研究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内容、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设计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灾害情景分析
        2.1.2 农牧社区
        2.1.3 社区减灾能力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情景分析理论
        2.2.2 危机管理理论
        2.2.3 极值理论
        2.2.4 复杂系统理论
    2.3 研究设计
        2.3.1 基于“情境—任务—能力”的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分析框架
        2.3.2 研究方法
第三章 基于致灾因子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典型灾害识别
    3.1 农牧社区孕灾环境分析
        3.1.1 农牧社区自然环境
        3.1.2 农牧区社会经济状况
    3.2 农牧社区致灾因子分析
        3.2.1 气象致灾因子
        3.2.2 地质致灾因子
        3.2.3 生物致灾因子
    3.3 农牧社区灾害脆弱性分析
        3.3.1 农牧社区灾害脆弱性表现
        3.3.2 农牧社区灾害脆弱性
        3.3.3 农牧社区灾情分析
        3.3.4 农牧社区典型灾害识别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情景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典型灾害情景构建
    4.1 农牧社区的雪灾情况
        4.1.1 雪灾的成因及影响
        4.1.2 近年来青海雪灾事件
        4.1.3 雪灾区域选择
    4.2 农牧社区特大雪灾情景构建
        4.2.1 农牧社区雪灾情景构建的参数分析
        4.2.2 基于极值理论的关键情景参数选择
        4.2.3 .农牧社区雪灾情景描述
        4.2.4 雪灾演化过程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基于灾害情景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任务与能力分析
    5.1 农牧社区多元减灾主体
        5.1.1 政府组织
        5.1.2 社区组织
        5.1.3 居民个体
        5.1.4 社会力量
    5.2 基于雪灾情景的农牧社区雪灾减灾任务分析
        5.2.1 基于公共危机管理过程的社区常规减灾任务
        5.2.2 农牧社区雪灾常规减灾任务识别
        5.2.3 雪灾情景下的农牧社区雪灾减灾任务
        5.2.4 基层政府雪灾减灾任务归属
    5.3 基于任务的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分析
        5.3.1 农牧社区雪灾常规减灾能力分析
        5.3.2 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评估方案设计
        5.3.3 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评估模型
        5.3.4 农牧社区雪灾能力矩阵分析
        5.3.5 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实践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面向能力构建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对策
    6.1 规则准备:提升制度运行能力
    6.2 组织准备:提升应对协调联动能力
    6.3 资源准备:提升持续保障能力
    6.4 知识准备:激发农牧社区减灾动力
    6.5 行动规划:增强行动执行能力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和学术贡献
        7.1.1 研究结论
        7.1.2 学术贡献
    7.2 研究不足和研究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1 第一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表
附录2 第二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表
附录3 第三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表
附录4 青海省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评估
附录5
附录6 青海农牧区雪灾减灾能力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7 青海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公众评判

(2)突发事件中政府信息披露的完善与“塔西佗陷阱”规避(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突发事件中政府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二突发事件中政府信息披露与“塔西佗陷阱”风险
三突发事件中政府信息披露不完善的原因分析
四突发事件中完善政府信息披露的思路与对策

(3)大数据时代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第2章 大数据时代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态势及其治理的理论依据
    2.1 大数据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基本内涵
        2.1.1 大数据与大数据时代
        2.1.2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基本内涵
    2.2 大数据时代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态势分析
        2.2.1 生成蔓延极其迅速
        2.2.2 动态控制困难重重
        2.2.3 事件真相关注度高
    2.3 大数据时代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的理论依据
        2.3.1 沉默螺旋理论
        2.3.2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2.3.3 治理理论
第3章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机制构成及其大数据思维
    3.1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机制的构成要素分析
        3.1.1 治理主体
        3.1.2 治理客体
        3.1.3 治理方式
        3.1.4 治理平台
    3.2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的大数据思维
        3.2.1 整体性思维
        3.2.2 共享性思维
        3.2.3 智能化思维
第4章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机制现状分析
    4.1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机制的建设成效
        4.1.1 政府治理观念的转变
        4.1.2 初步确立了网络舆情治理的主要方式
        4.1.3 初步完成了网络舆情治理的数据平台搭建
    4.2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网络舆情治理主体职责不清
        4.2.2 网络舆情应对方式欠科学
        4.2.3 官方权威信息发布滞后
    4.3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4.3.1 公共危机管理意识薄弱
        4.3.2 职能部门分割化严重
        4.3.3 地方政府技术经验欠缺
第5章 大数据时代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机制的实践创新
    5.1 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机制
        5.1.1 建立大数据监测体系
        5.1.2 创建大数据网络舆情预警平台
    5.2 完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5.2.1 完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
        5.2.2 培育“意见领袖”
        5.2.3 加强官微平台建设
    5.3 完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控制与应对机制
        5.3.1 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机制
        5.3.2 健全完善突发事件舆情应对联动机制
    5.4 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责任追究机制
        5.4.1 建立舆情应对能力的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5.4.2 完善“责任到岗”与“责任到人”的衔接
        5.4.3 推行网络评价等新型问责形式
    5.5 完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保障机制
        5.5.1 加强网络舆情的法律保障
        5.5.2 加强网络舆情人才队伍建设
        5.5.3 提升网络舆情治理的部门协作能力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4)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政府危机管理研究 ——以晋宁县施工冲突事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评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第一章 概念解析以及研究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解析
        一、群体性事件
        二、突发事件
        三、群体性突发事件
        四、危机
        五、危机管理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系统论
        二、双向平衡模式
        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四、危机管理4R理论
第二章 晋宁县施工冲突事件回顾及分析
    第一节 事件本质分析
        一、案例简介
        二、政府部门在此事件中的危机管理过程
        三、事件类型分析
    第二节 事件背景分析
        一、政治经济环境迅速变革,社会主要矛盾逐步转变
        二、土地为本思想根深蒂固,保障观念建设止步不前
        三、企业征地处理方式激进,行业法律规范缺失
        四、政府部门长期处理不当,土地财政政策模糊
    第三节 事件影响分析
        一、激化阶层矛盾,加大未来企业征地难度
        二、损害政府形象,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
        三、网络谣言肆虐,危害社会安全稳定
    第四节 群体性突发事件成因
        一、生产力不断发展,社会处于转型阶段
        二、法治化观念滞后,政府职能急待转型
        三、传播新模式产生,舆论引导难度加大
        四、价值观取向多元,公众维权意识增强
    第五节 群体性突发事件特点
        一、参与群体多元化,蝴蝶效应加剧
        二、全国化影响扩散,传播速度迅猛
        三、权利性诉求倾向,处理难度加深
第三章 晋宁县施工冲突事件中政府危机管理困境分析
    第一节 晋宁县施工冲突事件中政府问题的分析
        一、政府无作为、乱作为,预防监控机制薄弱
        二、联动应激措施不完善,执行能力不足
        三、缺乏准确高效的媒体发布体系和信息公开制度
    第二节 群体性突发事件中政府危机管理困境分析
        一、预警监管机制不健全,社会治理体系不完善
        二、政府部门权责不明确,“缺位”“乱位”现象严重
        三、网络信息管控不到位,舆论引导能力低下
        四、民众诉讼渠道单一,缺乏有效的诉讼途径
        五、民众法治素养良莠不齐,缺乏深入浅出的法治教育
第四章 群体性突发事件中完善地方政府危机管理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建立防范预警机制
        一、对群体性事件进行法治化管理
        二、建立健全的防范预警机制
        三、完善其它各项工作
    第二节 实现部门联动发展,加强应急能力培养
        一、政府建立健全的信息共享体系
        二、建立联审会商制度
        三、同级政府部门要加强上下联动
    第三节 加强主流舆论引导,完善信息管控网络
        一、强化互联网时代舆论引导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二、政府建立高效官媒传播系统,掌控舆论导向
    第四节 设立群体诉讼制度为主,非诉讼制度为辅的处理机制
        一、修订完善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相关法律条例
        二、建立群体诉讼制度,完善民主权利保障机制
        三、建立多渠道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
    第五节 健全法治教育体系,培养公众法治素质
        一、在各级教育类型中加强法治教育
        二、在社会建立法治教育平台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立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 问题及其意义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方法与框架
二、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立法的理论基础
    (一) 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立法的基本概念
    (二) 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立法的核心理论
    (三) 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立法的社会必要性和道德价值遵循
三、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立法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一) 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立法的历史发展
    (二) 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现有法规体系
    (三) 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立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四、西方国家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立法经验与借鉴
    (一) 宪法与政府公共危机管理
    (二) 专门立法与政府公共危机管理
    (三) 部门立法与政府公共危机管理
    (四) 行政立法与政府公共危机管理
    (五) 地方立法与政府公共危机管理
五、完善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立法的行政原则与对策建议
    (一) 完善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立法建设应坚持的行政原则
    (二) 完善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立法建设的对策建议
六、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以色列突发事件响应机制研究 ——以恩德培事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状况
        2、国外研究状况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四、研究内容与特色
    五、突发事件的界定与分类
第一章 以色列的突发事件响应机制
    第一节 以色列突发事件响应机制的形成原因
        一、大国干预导致中东地区冲突频发
        二、恐怖主义质变带来的心理恐慌
        三、犹太人的危机意识
    第二节 以色列突发事件响应机制的运行状况
第二章 以色列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机制的实践
    第一节 恩德培人质劫持事件
    第二节 以色列突发响应机制的运作
        一、摩萨德的情报获取
        二、外交部门的作用
        三、政府部门的决策
        四、以色列国防部救援行动的开展
        五、应急系统是如何运作的
    第三节 以色列营救成功的主要因素
        一、必然因素
        二、偶然因素
    第四节 以色列恩德培行动的落幕与国际法的相关体现
第三章 以色列突发事件响应机制的后续发展
    第一节 突发事件响应机制的相关案例
        一、以色列摧毁伊拉克核反应堆的“巴比伦行动”
        二、对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组织成员哈桑·赫瓦贾的审讯
    第二节 突发响应机制的后续运行状况
    第三节 对突发事件响应机制的评价
结论
    一、以色列的行为符合现实主义学派观点
    二、国际法原则与实践脱节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三、突发事件响应机制对于构建和平的国际环境的作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FD县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研究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县级政府
        2.1.2 突发事件
        2.1.3 应急管理
        2.1.4 应急管理能力
    2.2 相关理论
        2.2.1 危机管理理论
        2.2.2 公共服务理论
第三章 县级政府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3.1 县级政府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
        3.1.1 基本原则
        3.1.2 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标
    3.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计算理论说明
        3.2.1 判断矩阵标度及其含义
        3.2.2 权重计算过程理论说明
    3.3 应急管理指标体系的确立
        3.3.1 设计和发放指标评价表
        3.3.2 实际权重计算
    3.4 县级政府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确定
第四章 FD县应急管理能力现状分析
    4.1 组织专家会议
    4.2 问卷调查
    4.3 深度访谈
    4.4 样本描述
    4.5 指标等级赋分标准
    4.6 最终评估结果
    4.7 评估结果分析
第五章 制约FD县应急管理能力的因素分析
    5.1 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尚不健全
        5.1.1 应急管理机构设置不健全
        5.1.2 监测预警机制不健全
        5.1.3 物资保障机制不健全
        5.1.4 社会参与机制不健全
    5.2 应急预案不科学
        5.2.1 应急预案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
        5.2.2 应急预案缺乏必要的演练
    5.3 应急管理资金不足
        5.3.1 备灾资金不足
        5.3.2 应急管理工作经费不足
    5.4 应急管理人才缺失
        5.4.1 应急管理人员总体数量不足
        5.4.2 应急管理人才专业性不够
第六章 提升FD县应急管理能力的对策
    6.1 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
        6.1.1 完善应急管理机构
        6.1.2 建立高效的预警机制
        6.1.3 强化物资保障机制
        6.1.4 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6.2 构建科学的应急预案体系
        6.2.1 加强应急预案编制工作
        6.2.2 加强应急预案演练工作
    6.3 建立全过程应急管理模式
        6.3.1 事前管理
        6.3.2 事中管理
        6.3.3 事后管理
    6.4 加强应急管理资金保障
        6.4.1 加大应急管理经费投入力度
        6.4.2 加强备灾资金募集和管理
    6.5 加强应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6.5.1 改进应急管理人才资源规划水平
        6.5.2 加强应急人才能力培养
        6.5.3 建立有效的应急管理人才激励保障机制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8)城市群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应急指挥协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综述
    1.3 逻辑框架与技术路线
2 相关基础理论与方法
    2.1 协同学理论
    2.2 管理协同理论
    2.3 军事组织协同理论
    2.4 指挥控制(C2)组织设计理论
    2.5 应急指挥协同研究的方法
    2.6 本章小结
3 城市群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应急指挥内涵
    3.1 城市群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概念界定
    3.2 城市群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应急指挥的本质与特征
    3.3 城市群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应急指挥要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城市群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应急指挥组织框架
    4.1 城市群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应急指挥系统的构成
    4.2 城市群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应急指挥体系
    4.3 城市群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应急指挥的实现路径
    4.4 典型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应急指挥组织案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城市群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应急指挥协同模式
    5.1 城市群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应急指挥协同概述
    5.2 纵向协同模式-基于权威的集中式应急指挥协同模式
    5.3 横向协同模式-基于协商的分散式应急指挥协同模式
    5.4 基于网络的分布式应急指挥协同模式
    5.5 城市群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应急指挥协同模式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城市群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应急指挥组织协同设计
    6.1 城市群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应急指挥组织实体概念及属性分析
    6.2 城市群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应急指挥组织结构层次设计描述
    6.3 城市群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应急指挥协同关系设计
    6.4 案例应用1-长三角城市群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应急指挥关系设计
    6.5 案例应用2-珠三角城市群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应急指挥关系设计
    6.6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的局限性与下一步研究计划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基于无缝隙政府理论的我国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紧急医学救援形势严峻
        1.1.2 紧急医学救援体系薄弱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主要内容
        1.3.2 相关概念
    1.4 研究方法
        1.4.1 系统综述法
        1.4.2 比较分析法
        1.4.3 现场调查法
        1.4.4 统计学方法
        1.4.5 专家咨询法
        1.4.6 多输入优序图法
    1.5 技术路线图
2. 无缝隙政府理论研究
    2.1 基本概念
        2.1.1 理论起源
        2.1.2 概念内涵
        2.1.3 无缝隙组织的特征
    2.2 无缝隙政府组织再造
        2.2.1 再造原则
        2.2.2 政府部门再造的挑战
    2.3 创建无缝隙政府原则
        2.3.1 顾客导向
        2.3.2 竞争导向
        2.3.3 结果导向
    2.4 无缝隙政府理论在紧急医学救援领域适用性分析
        2.4.1 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的特性和要求
        2.4.2 无缝隙政府理论与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的契合性
    2.5 “无缝隙”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核心要素
        2.5.1 “无缝隙”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特征
        2.5.2 “无缝隙”紧急医学救援体系核心要素
        2.5.3 “无缝隙”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的核心要素优先顺序
3. 国外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现状及其特征分析
    3.1 美国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现状
    3.2 日本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现状
    3.3 德国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现状
    3.4 俄罗斯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现状
    3.5 法国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现状
    3.6 英国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现状
    3.7 加拿大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现状
    3.8 新加坡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现状
    3.9 发达国家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特征分析
    3.10 国外紧急医学救援体系“无缝隙”核心内容对我国的启示
        3.10.1 弥合机构建设“缝隙”——设置统一协调机构
        3.10.2 弥合机构职能“缝隙”——拥有多重医学救援力量、专门救治机构
        3.10.3 弥合机构能力“缝隙”——紧急医学救援装备先进、配置齐全
        3.10.4 弥合机构管理“缝隙”——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快速反应系统
        3.10.5 弥合信息传递“缝隙”——信息传递及时、快速、流畅
        3.10.6 弥合后勤保障“缝隙”——紧急医学救援物资储备充足、费用解决渠道多
        3.10.7 弥合运行组织“缝隙”——紧急医学救援工作以属地为主、分级负责
        3.10.8 弥合人员职权职责“缝隙”——救援力量充足、工作连续、职责清晰
        3.10.9 弥合人员技术技能“缝隙”——专业技术人员能力强、水平高
4. 我国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现状
    4.1 紧急医学救援工作历史回顾
        4.1.1 起步期
        4.1.2 规范期
        4.1.3 经验积累期
        4.1.4 成长成熟期
    4.2 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现状
        4.2.1 调查内容
        4.2.2 调查对象
        4.2.3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4.2.4 医疗机构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基本情况
        4.2.5 医疗机构紧急医学救援主要核心要素能力情况
        4.2.6 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组织情况
        4.2.7 紧急医学救援运行体系情况
        4.2.8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中对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的规定
    4.3 我国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缝隙点”及分析
        4.3.1 医疗机构中紧急医学救援组织机构建设缝隙点及分析
        4.3.2 紧急医学救援机构职能的缝隙点及分析
        4.3.3 医疗机构中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建设缝隙点及分析
        4.3.4 医疗机构管理制度建设缝隙点及分析
        4.3.5 紧急医学救援人员职权职责缝隙点及分析
        4.3.6 紧急医学救援人员技术技能的缝隙点及分析
        4.3.7 紧急医学救援专业人员内部满意情况的缝隙点及分析
        4.3.8 紧急医学救援流程的缝隙点及分析
        4.3.9 紧急医学救援信息传递的缝隙点及分析
        4.3.10 医疗机构紧急医学救援后勤保障情况的缝隙点及分析
        4.3.11 紧急医学救援运行体制的缝隙点及分析
5.完善和发展我国紧急医学救援体系
    5.1 紧急医学救援脆弱性分析
        5.1.1 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的目标
        5.1.2 紧急医学救援脆弱性分析模型
    5.2 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的主体
        5.2.1 专业技术机构
        5.2.2 行政机构
        5.2.3 其他组织
    5.3 加强紧急医学救援主体机构建设的建议
        5.3.1 减少机构建设的缝隙——成立应急管理部门
        5.3.2 减少机构建设缝隙——建立跨部门综合协调机构
        5.3.3 减少机构职能缝隙——明确各机构参与紧急医学救援工作职责
        5.3.4 减少机构能力缝隙——建立国家级紧急医学救援中心
        5.3.5 减少机构能力缝隙——建立和训练紧急医学救援队伍
        5.3.6 减少机构能力缝隙——发展综合性救援力量
        5.3.7 减少机构管理缝隙——制定和完善紧急医学救援预案和工作方案
        5.3.8 减少机构管理缝隙——医疗机构自身的抗灾能力
    5.4 参与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的人员
        5.4.1 打破部门界限和专业界限
        5.4.2 人员和队伍的自我管理
        5.4.3 人员的培训和演练
    5.5 加强参与紧急医学救援工作人员能力建设的建议
        5.5.1 减少人员职责职权的缝隙——提高紧急医学救援指挥决策科学性
        5.5.2 减少人员职责职权的缝隙——发展紧急医学救援志愿力量
        5.5.3 减少人员技术技能的缝隙——提升救援人员紧急医学救援知识和技能水平
        5.5.4 减少人员技术技能的缝隙——加强紧急医学救援学科建设和科研建设
        5.5.5 减少人员内部满意的缝隙——加强服务供应链的内部管理
    5.6 紧急医学救援的组织和运行
        5.6.1 机构运行的组织
        5.6.2 机构运行的流程
        5.6.3 机构间信息的传递
        5.6.4 机构运行的后勤保障
    5.7 紧急医学救援机构运行的建议
        5.7.1 减少运行组织的缝隙——加强对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的重视程度
        5.7.2 减少运行组织的缝隙——加强紧急医学救援法律、法规方面的建设
        5.7.3 减少运行组织的缝隙——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
        5.7.4 减少运行组织的缝隙——探索突发事件立体医学救援模式
        5.7.5 减少救援流程的缝隙——建立协作机制,优化工作流程
        5.7.6 减少救援流程的缝隙——建立完善医疗机构紧急医学救援网络
        5.7.7 减少信息传递的缝隙——制定信息标准,规范传递过程
        5.7.8 减少后勤保障的缝隙——提升紧急医学救援装备水平和物资储备水平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灾害医学救援及无缝隙政府理论研究现状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件2 调查问卷
附件3 访谈提纲

(10)突发事件中政府舆论引导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强化政府舆论引导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迫切需要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的基本内容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4 研究创新和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突发事件中政府舆论引导能力建设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政府应对突发事件舆论引导能力建设的基本含义
    2.2 政府应对突发事件舆论引导能力及其分类
        2.2.1 自然灾害下的政府舆论引导能力建设
        2.2.2 安全事故下的政府舆论引导能力建设
        2.2.3 社会公共安全事件下的政府舆论引导能力建设
    2.3 突发性事件下政府舆论引导能力建设的基本特征
        2.3.1 自然灾害下的政府舆论引导能力建设的基本特征
        2.3.2 安全事故下的政府舆论引导能力建设的基本特征
        2.3.3 社会公共安全事件下的政府舆论引导能力建设的基本特征
    2.4 突发事件下政府舆论引导能力建设的影响因素
        2.4.1 政府引导与新媒体相互作用机制不健全的影响
        2.4.2 公众舆论呈现的刻板印象的影响
        2.4.3 恶搞现象对政府舆论引导有效性的影响
第3章 突发事件中政府舆论引导能力建设现状透视
    3.1 突发事件中政府舆论引导能力建设现状
        3.1.1 舆论引导更加迅速
        3.1.2 运用官方微博进行舆论引导
        3.1.3 舆论引导更加坦诚
        3.1.4 舆论引导更加注重互动
    3.2 突发事件中政府舆论引导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3.2.1 态度上消极敷衍
        3.2.2 信息发布上欠缺权威
        3.2.3 应对处置上滞后
        3.2.4 引导上还不及时
        3.2.5 应对手段上还欠科学
        3.2.6 相关主体之间协调配合不畅
        3.2.7 预警研判上还有待加强
    3.3 突发事件中政府舆论引导能力建设问题存在的成因
        3.3.1 缺乏危机管理意识
        3.3.2 制度缺失
        3.3.3 领导者媒介素养欠缺
        3.3.4 管理缺失
        3.3.5 技术缺失
第4章 突发事件中国外政府舆论引导能力建设经验借鉴
    4.1 美国专门机构的设立以及网络舆论的多元化控制
    4.2 日本预警机制的健全
    4.3 德国相关法律体系的完善
    4.4 相关国家的善后赔偿机制合理
第5章 推进突发事件中政府舆论引导能力建设的对策思考
    5.1 明确基本原则
        5.1.1 及时原则
        5.1.2 信息公开原则
        5.1.3 公共利益优先兼顾公私利益原则
        5.1.4 全面详细原则
        5.1.5 相关渠道联动互补原则
        5.1.6 积极原则
        5.1.7 疏堵原则
        5.1.8 人本原则
        5.1.9 包容原则
    5.2 把握方向引导
        5.2.1 大局引导
        5.2.2 事实引导
        5.2.3 是非引导
        5.2.4 人文关怀
    5.3 强化具体措施
        5.3.1 牢固树立科学理念
        5.3.2 健全政府舆论引导机制
        5.3.3 提高政府舆论引导的执行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应对突发事件,中国该做什么(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情景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研究[D]. 邓彩霞. 兰州大学, 2021(09)
  • [2]突发事件中政府信息披露的完善与“塔西佗陷阱”规避[J]. 胡小君. 地方治理评论, 2019(01)
  • [3]大数据时代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机制研究[D]. 黄灵灵. 湘潭大学, 2019(02)
  • [4]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政府危机管理研究 ——以晋宁县施工冲突事件为例[D]. 徐冬. 青海师范大学, 2019(01)
  • [5]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立法问题研究[D]. 姚远. 厦门大学, 2018(02)
  • [6]以色列突发事件响应机制研究 ——以恩德培事件为例[D]. 王钰航. 西北大学, 2017(02)
  • [7]FD县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D]. 赵园. 西北大学, 2016(05)
  • [8]城市群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应急指挥协同研究[D]. 郭景涛. 华中科技大学, 2016(08)
  • [9]基于无缝隙政府理论的我国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研究[D]. 刘滨.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7)
  • [10]突发事件中政府舆论引导能力建设研究[D]. 单琴慧. 湖南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中国应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