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滤技术在单细胞藻类浓缩中的应用

超滤技术在单细胞藻类浓缩中的应用

一、超滤技术在单胞藻浓缩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薛春叶[1](2021)在《在光生物反应器中利用煮茧废水培养小球藻的研究》文中认为微藻是一种固碳效率高、生长速率快、生长周期短的光合微生物。由于其能合成各种具有独特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质,已被广泛的应用于医药、化妆品、饵料、生物燃料、环境监测等领域。为降低微藻的培养成本,研究者已经证明,藻类培养与废水处理相耦合是可持续生产藻类生物燃料和生物化学品的理想方案,因为可以节省藻类生长所需的大量淡水和营养物质,并可显着减少相关的生命周期负担。前期研究表明,缫丝厂的煮茧废水是一种适合培养小球藻的废水,最终小球藻的生物量可达到0.49g/L。本文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微藻生物量积累和营养物质去除率,首先,开发和建造了一套300 m L鼓泡式光生物反应器,并在反应器内耦合煮茧废水培养微藻,并对影响微藻生长的环境因子(初始细胞密度、通气速率、光照强度、光照周期)进行优化,确定微藻最优工艺条件;然后,为降低反应器成本及验证培养微藻最优条件的适用性,开发及改造3 L简易式光生物反应器扩大悬浮培养小球藻,为利用反应器耦合煮茧废水规模化培养微藻提供数据支持;最后,为提高工业化用藻的采收率,选用价格低廉来源广泛的明矾、三氯化铁作为絮凝剂,进行单因素实验及响应面优化实验,以确定最优的采收条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在微藻初始细胞密度为0.8 g/L、通气速率为3.34 L air/L culture/min(vvm)、光照强度为150μmol m-2s-1、光照周期16L:8D的生物反应器中,小球藻的最大生物量、生长速率和生物量生产率分别为3.96 g/L、0.663 d-1和516.11 g/L/d。微藻对煮茧废水中的氨氮、总氮、总磷和CO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3.12、80.79、93.08和69.08%,显着高于前期研究结果。(2)随着微藻培养条件(即初始细胞密度、通气速率、光照强度和光照周期)的改变,藻细胞的化学成分也会发生变化。在优化的微藻最适生长条件下培养小球藻7天,小球藻的细胞组分其中蛋白质含量、油脂含量、碳水化合物含量和色素含量分别为57.91%、24.56%、15.83%和1.12%。(3)本试验设计和构建的3 L简易式生物反应器耦合煮茧废水培养小球藻(C.sorokiniana)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及可操作性。优化的4个环境影响因子(初始细胞密度、通气速率、光照强度、光照周期)也适用于简易式生物反应器中利用煮茧废水培养小球藻,并最终获得3.43 g/L藻类生物量。简易式生物反应器中耦合煮茧废水培养小球藻,也利于小球藻吸收和利用废水中营养物质,提高利用率,培养结束后,小球藻对CCW中NH4+-N、TN、TP和COD的去除率分别为92.61%、78.50%、97.31%和66.88%。(4)简易式生物反应器中耦合煮茧废水培养小球藻,培养结束后,收获的藻细胞生化组分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和色素含量分别为53.25%、14.25%、27.95%和2.66%,与利用300 m L生物反应器培养微藻7天的小球藻生化组分含量基本相同。(5)以明矾为絮凝剂,当明矾浓度、絮凝时间和小球藻初始OD值分别为0.8~1.2 g/L、10~30 min和0.4~1.2时,利用明矾絮凝采收小球藻的效率较高。明矾浓度、絮凝时间和小球藻初始OD值等因素对小球藻絮凝效率均有显着影响,这3个因素的影响效果依次为:明矾浓度>初始OD值>絮凝时间。此外,通过响应面法分析确定了利用明矾絮凝采收小球藻的最佳工艺条件:明矾浓度为1.2 g/L、初始OD值为0.8、絮凝时间为30 min,在此工艺条件下,小球藻的絮凝效率最高,可达到98.49%。(6)以Fe Cl3为絮凝剂,当Fe Cl3浓度、絮凝时间和小球藻初始OD值分别为0.4~0.8 g/L、30~60 min和0.8~1.6时,利用Fe Cl3絮凝采收小球藻的效率较高。影响Fe Cl3絮凝采收小球藻的各因素顺序为小球藻初始OD值>Fe Cl3浓度>絮凝时间。利用Fe Cl3絮凝采收小球藻的最优工艺条件为:小球藻初始OD值为1.60,Fe Cl3浓度为0.6 g/L,絮凝时间为38 min,在此工艺条件下,小球藻絮凝效率可达到98.57%。

陶海涛,虎雨,伍家字,刘同辉,李雅婕[2](2020)在《产油微藻的筛选、培养及在污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简述产油微藻近年来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研究藻种的筛选,培养技术、环境因子对其生长状况的影响,微藻回收技术以及微藻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最后总结研究结果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洪廷[3](2020)在《不同保存温度下波吉卵囊藻的生长、生化组分及转录组分析》文中指出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对活性微藻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将浓缩活性微藻直接投放于水产养殖系统,是水产养殖场供应新鲜微藻的良好手段,同时能大幅降低养殖成本。加强对浓缩微藻保存技术的研究,对活性微藻应用于水产养殖业具有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波吉卵囊藻(Oocystis borgei)是亚热带对虾高位养殖池中常见的优势种群,是被成功开发并实现产业化生产的有益微藻之一。本论文以波吉卵囊藻作为研究对象,将波吉卵囊藻浓缩并于5℃、15℃、25℃和35℃四个温度下保存100 d。通过测定细胞密度、叶绿素含量、脂质含量、多糖含量、蛋白质含量、存活率以及复苏后的细胞密度和比增长率等指标,研究温度对波吉卵囊藻保存期间生长、生化组分和复苏效果的影响。同时采用转录组学方法,分析波吉卵囊藻在不同温度和不同保存时间下的差异表达基因,试图揭示保存温度和时间对波吉卵囊藻代谢途径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保存温度对波吉卵囊藻细胞密度影响显着(P<0.05)。保存100 d后,15℃和25℃保存组的藻细胞密度显着高于其他组;35℃保存组保存效果最差,藻细胞密度下降了26.69%。不同温度保存下波吉卵囊藻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在保存过程中持续下降,35℃保存组的叶绿素含量极显着(P<0.01)低于其他保存组。2、保存温度对波吉卵囊藻的脂质、多糖和蛋白质含量影响显着(P<0.05)。保存100 d后,35℃保存组波吉卵囊藻多糖含量相比保存前上升17.96%,而5℃、15℃和25℃保存组的多糖含量分别降低了7.90%、19.59%和18.96%。15℃保存组的脂质含量在20 d达到最高而其余保存组均在50 d达到最高;长期保存过程中,15℃保存组的脂质含量相对较低而5℃保存组的脂质含量相对较高。不同保存温度下波吉卵囊藻的蛋白含量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保存100 d后,35℃组的蛋白质含量相比保存前上升69.28%,而5℃、15℃保存下波吉卵囊藻的蛋白质含量分别增加了19.45%和6.94%,25℃保存下波吉卵囊藻的蛋白质含量则降低了4.40%。3、高温和低温保存均显着降低波吉卵囊藻的存活率(P<0.05)。保存100 d后,15℃和25℃保存组的波吉卵囊藻细胞存活率高达95%,极显着高于5℃(84.77%)和35℃(47.70%)保存组。不同保存温度下复苏波吉卵囊藻的细胞密度和初始比增长率随保存时间的增加而持续降低,不同保存时间的波吉卵囊藻在复苏4~5 d后比增长率均趋近平稳;35℃保存组的波吉卵囊藻虽然存活率较低,仍能复苏增殖。4、保存温度对波吉卵囊藻不饱和脂肪酸合成、光合作用和氮代谢等途径影响显着(P<0.05)。5℃保存时,波吉卵囊藻中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被显着激活,刺激多不饱和脂肪酸在波吉卵囊藻中积累,但低温抑制PSⅡ反应中心结构蛋白的合成,使水的光解效率降低,电子和氢离子的释放减少,导致了下游电子传递链和ATP合成相关蛋白基因在电子和氢离子限制条件下表现出了强烈上调。同时,低温促进了氮代谢,胞外硝酸盐加速转运至胞内,同时甲酰胺向氨和甲酸的转化增加,表明低温促进了氨的形成,同时促进氨转化成为L-谷氨酸。与低温保存不同,35℃保存的波吉卵囊藻中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全部下调,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受阻。此外,高温刺激了PSⅡ反应中心的结构蛋白的合成,增加了电子和氢离子的释放,但细胞色素b6/f复合体与PSⅠ之间和PSⅠ反应中心内部的电子传递可能受抑制,电子不能传递到Fd-NADP还原酶,减少NADPH的生成。相比之下,35℃保存的波吉卵囊藻中氨的转化受到抑制,高温下细胞内氨的积累可能是导致细胞死亡的原因之一。5、保存时间对波吉卵囊藻光合作用及对氮的利用能力的影响较为明显,且随保存时间的增加受到抑制的程度加大。与初始保存组相比,波吉卵囊藻中无论是保存50 d还是90 d,光合系统在保存过程中受到全面的抑制,电子传递过程受抑制,同时NADPH的合成受到抑制,H+的传递及ATP的合成也受到抑制。保存50 d时波吉卵囊藻对无机氮的吸收能力降低,亚硝酸盐和甲酰胺转化成氨的过程受到抑制,并且氨转化成为L-谷氨酸的过程受到抑制。而保存90 d后的波吉卵囊藻与保存50 d时相比,上述途径仍然被抑制,说明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波吉卵囊藻对氮的利用能力持续受到破坏。

谢丽施[4](2020)在《碳、氮对波吉卵囊藻生化组分、沉降和代谢组的影响》文中提出微藻定向培育是生态健康养殖的重要措施,而将浓缩的微藻作为生态制剂应用于养殖池塘中,可加快实现池塘微藻的定向培育。微藻生态制剂是可即时使用的具有特定生态学功能的活性微藻产品,可通过大规模化培养微藻、浓缩活体微藻来生产,然而微藻生态制剂的开发利用一直面临着藻体活体浓缩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波吉卵囊藻(Oocystis borgei)是一种已开发的在对虾养殖水质调控方面具有显着成效的微藻生态制剂,在提高对虾养殖产品质量,加速对虾绿色健康养殖方面发挥重要意义。波吉卵囊藻的自沉降特性对藻类活体浓缩有重要意义,但影响其自沉降回收的因子以及自沉降机理尚未见相关报道。因此,本文通过研究不同氮、碳浓度对波吉卵囊藻生长、生化组分含量及沉降变化的影响,分析其沉降与生长及生化组分的关系;同时运用代谢组学分析方法了解波吉卵囊藻响应氮浓度的内在调控规律,初步探究波吉卵囊藻自沉降的生物学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氮浓度对波吉卵囊藻沉降的影响氮浓度对波吉卵囊藻沉降率有显着影响(P<0.05),波吉卵囊藻沉降率与生长及生化组分有显着性,其中,相关性最显着的是脂质含量和生物量,其次为总糖含量。波吉卵囊藻的生物量和沉降率呈正相关关系,皮尔逊系数r为0.785,生物量越多,沉降率越高。波吉卵囊藻的脂质和总糖与沉降率呈负相关关系,皮尔逊系数r分别为-0.788和-0.731,脂质和总糖的含量越少,沉降率越高。波吉卵囊藻的蛋白质与沉降率无显着相关关系。氮浓度为12.32 mg/L时,卵囊藻生长状态最佳,脂质和总糖含量最少,沉降率显着优于其他浓度组,短时(6 h)沉降效果最好为75%。2.碳浓度对波吉卵囊藻沉降的影响碳浓度对波吉卵囊藻沉降率有显着影响(P<0.05),波吉卵囊藻沉降率与生长及生化组分有显着性,其中,相关性最显着的是脂质含量和生物量,其次为蛋白质含量。波吉卵囊藻生物量与沉降率呈正相关关系,皮尔逊系数r为0.884,细胞生长越好,生物量越多,沉降率越高。波吉卵囊藻的脂质和蛋白质与沉降率呈负相关关系,皮尔逊系数r分别为-0.748和-0.582,脂质和蛋白质的含量越少,沉降率越高。波吉卵囊藻总糖与沉降率无显着相关关系。碳浓度为49.57 mg/L时,卵囊藻生长状态最佳,脂质含量最少,沉降率显着优于其他浓度组,短时(10 h)沉降效果最好为69%。3.不同氮浓度下波吉卵囊藻代谢组学研究应用UPLC-QE-MS技术对无氮NS(0 mg/L)、低氮LN(6.16 mg/L)、对照Control(12.32 mg/L)、高氮HN(492.8 mg/L)、高氮胁迫HS(862.4 mg/L)5个组30个样本进行非靶向代谢检测分析,正负离子模式下分别检测到17392和10948个离子峰,分别鉴定得到695和157种代谢物。随着氮浓度的增加,高氮HN和高氮胁迫HS组代谢物上调最多,Control组次之,低氮LN、无氮NS组最少,高氮条件对代谢物积累起主要作用。Control组的脂类物质积累较少,蛋白物质开始积累,细胞密度增加从而沉降率较高;无氮和低氮时,藻细胞通过蛋白质降解合成糖类和脂类物质,细胞密度减小使细胞沉降率降低;高氮和高氮胁迫下脂类积累,合成囊泡结构的物质较多,导致细胞沉降率较低。不同氮浓度下氨基酸、脂类、糖类等差异代谢物导致藻细胞中一系列物质的积累、细胞结构、成分和细胞密度发生变化,从而以影响细胞沉降率。综上所述,碳、氮浓度通过影响波吉卵囊藻的生长和生化组分来改变藻细胞的沉降率,波吉卵囊藻的生物量和沉降率呈正相关关系,脂质含量和沉降率呈负相关关系,在一定条件下,波吉卵囊藻的蛋白质和总糖含量对沉降率具有相关性,取决于其重力能否抵消细胞浮力。综合氮浓度对波吉卵囊藻沉降影响的生理与代谢组结果,当氮浓度为12.32 mg/L,波吉卵囊藻生长速度快,细胞密度增加,细胞内脂类和糖类物质积累少,蛋白质积累,导致此组沉降率最高,6 h可达75%。通过优化细胞内的碳氮分配,尽可能使碳流流向生物质与蛋白质合成方向,减少糖类和脂质的合成,可增加波吉卵囊的沉降率。

邹婷婷[5](2019)在《异养小球藻的絮凝采收研究》文中提出小球藻是一种可自养生长的单细胞藻类,因其繁殖速度快且细胞内含有大量的油脂,被广泛用于生产生物柴油。而异养培养的小球藻具有生长速度快、藻液密度大、产油量高、可控性强等优点,具有很大的潜在研究价值。不管是自养还是异养培养的小球藻,过高的采收成本都是限制其工业化生产的主要原因。目前针对微藻的采收研究主要集中于自养藻的采收,而对异养小球藻的采收研究甚少。本文以异养小球藻为研究对象,研究化学絮凝法和生物絮凝法对异养小球藻的采收效果,以期为异养小球藻的工业化采收提供一定的实验数据和基础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探究了七种常用的工业絮凝剂对异养小球藻采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絮凝剂添加量为0.050.30 g/100mL时,硫酸铝、明矾、聚丙烯酰胺和琼脂四种絮凝剂对异养小球藻的采收均无明显效果,壳聚糖对异养小球藻的采收效果不理想;氯化铁采收异养小球藻的最适条件为添加量0.10 g/100mL、絮凝时间60 min,此时采收率为91.01%;氢氧化钙采收异养小球藻的最适条件为添加量0.10 g/100mL、絮凝时间20 min,采收率为99.66%。同时,探究了pH对异养小球藻采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用氢氧化钠调节的碱性环境有利于异养小球藻的采收,在絮凝时间为60 min的条件下,pH为12时的采收率最高为95.49%。2.将氢氧化钠作为一种碱性絮凝剂,探究了氢氧化钠采收异养小球藻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优化。结果表明:小球藻培养时间、氢氧化钠添加量和絮凝时间对采收率的影响较大,搅拌速度和搅拌时间对采收率影响次之,而藻液浓度对采收率的影响较小。由正交试验得出最佳采收条件为:氢氧化钠添加量0.15 g/100mL、絮凝时间75 min、搅拌速度250 r/min、搅拌时间2min,此时采收率为98.99%。3.探究了青霉菌采收异养小球藻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青霉菌采收异养小球藻的最适条件为:培养液初始葡萄糖含量为40 g/L,初始pH值为6,摇床转速为200 r/min,培养温度为35℃,培养时间为7 d,此时采收率为59.62%。

海涛[6](2017)在《异养小球藻制备生物柴油的工艺研究》文中认为生物柴油作为一种新型燃料,具有无毒、无害、可生物降解等优点,微藻柴油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与自养小球藻相比,异养小球藻的发酵细胞密度高,生长速度快,胞内油脂含量高,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本文针对异养小球藻制备生物柴油,比较了传统两步法和原位转酯化新工艺,优化了工艺参数,进行了中试试生产。首先,考察了传统两步法制备生物柴油,先细胞破碎与提油,再利用藻油转酯化得到生物柴油。通过比较发现,细胞破碎采用超声-高压均质法,提油工艺使用乙酸乙酯萃取,可以获得较高的异养小球藻油脂产率。以浓H2S04为催化剂,藻油和乙醇为原料,转酯化制成生物柴油,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醇油摩尔比9:1,催化剂添加量4.21%,酯化时间3 h,酯化温度77.80 ℃,生物柴油转化率为97.01%。其次,考察了原位转酯化新工艺,异养小球藻在特定条件下直接制备生物柴油。经不同工艺比较,发现10%含水量的藻粉作为原料比干粉的生物柴油转化率高,使用破壁藻粉比未破壁藻粉的生物柴油转化率高,且超声波辅助可以促进转酯化。以浓H2S04为催化剂,采用藻粉和乙醇为原料,实现原位转酯化合成生物柴油,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优化,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为催化剂添加量4.46%,醇藻比7:1,超声波功率264.64W,酯化温度50 ℃,酯化时间1.27h,生物柴油转化率为92.69%。最后,通过年产3000吨的生物柴油生产线进行了试运行,检测生物柴油的主要成分为油酸乙酯、亚油酸乙酯和棕榈酸乙酯,总和达到94%以上,能够在掺混石化柴油后满足汽车的日常使用。成本分析发现,若不考虑异养小球藻的原料生产成本,传统工艺合成生物柴油的成本为3171元/吨,而原位转酯化法仅2050元/吨,原位转酯化法的优势较明显。

吴颜[7](2016)在《AFM对水中Fe3+与有机污染物共存时的膜污染机制的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超滤作为十分重要的膜分离技术之一,成为当下解决环境资源问题的重要技术手段,也在近年来得到更多关注。生活污水中主要含有多糖、蛋白质、核酸、腐殖酸、有机酸和其他细胞组分。配水实验中常用由1,4-聚-?-D-甘露糖醛酸,和α-L-古罗糖醛酸两种物质所组成的一种呈线型结构的聚合物海藻酸钠(SA)代表多糖类物质,由包含607个氨基酸残基的牛血清蛋白(BSA)代表蛋白质类物质,并由基本结构是芳环和脂环,环上连有羧基、羟基、羰基、醌基、甲氧基等主要官能团的腐殖酸(HA)代表核酸类物质。Fe3+作为工业废水中含量相对较高的金属离子,也作为应用于处理工业废水研究中较为常见的絮凝剂,因此本实验选定Fe3+作为主要研究的金属离子。相关研究针对水中Fe2+、Fe3+分别与HA共存时的膜污染机理实验结果较为明显。因此本实验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污水当中的金属元素Fe3+与有机物BSA、SA及其二者混合物在不同浓度及不同pH条件下共存时的膜污染行为,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及实验室自制AFM探针和亲水改性超滤膜,从原子力形貌及微观作用力的角度分析超滤膜中Fe3+与有机污染物共存时的膜污染行为,以及污染机制的评价研究,为超滤膜技术在水资源再生过程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所得主要结论如下:(1)实验表明,Fe3+与BSA共存时,随着溶液pH的增大,造成膜污染的主导原因是BSA与Fe3+之间存在静电相互作用从而形成胶体态物质,呈现出先加重再减轻的趋势。具体结论如下:(1)在相同pH值和BSA浓度条件下,随着溶液中FeCl3浓度的增大,污染物对膜表面的污染逐渐加重,并在FeCl3浓度达到20 mg/l时,通量衰减最大,膜污染最为严重,金属离子与BSA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达到最大;而后则随着FeCl3浓度的增大,这种作用逐渐减小。(2)在相同pH值和FeCl3浓度条件下,当BSA浓度为20 mg/l通量衰减最大,膜污染最为严重,金属离子与BSA之间的静电作用也最大。(3)而在相同BSA浓度和FeCl3浓度,不同pH值的条件下,当混合溶液的pH为7时,对膜表面产生较为严重的污染。造成较为严重的污染不但是由于相互之间的化学作用,而且随着溶液pH值的升高,其中氢氧化物等的物理沉积作用也对加重膜污染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蛋白质聚合诱导金属离子和蛋白质—金属胶体相互作用从而加重膜污染,并在pH=7时会对膜表面造成最大污染。(2)在海藻酸钠溶液中添加Fe3+后,随着溶液pH的增大,SA对金属铁离子的吸附是造成膜污染的主要原因。具体结论如下:(1)在相同pH值和SA浓度条件下,随着溶液中FeCl3浓度的增大,污染物对膜表面的污染逐渐加重,并在FeCl3浓度达到30 mg/l时,通量衰减最大,膜污染最为严重,金属离子与SA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达到最大;(2)在相同pH值和FeCl3浓度条件下,当SA浓度为30 mg/l通量衰减最大,膜污染最为严重,金属离子与SA之间的静电作用也最大;(3)而在相同SA浓度和FeCl3浓度,不同pH值的条件下,当混合溶液的pH为7时,对膜表面产生较为严重的污染。造成较为严重的污染不但是由于相互之间的化学作用,而且随着溶液pH值的升高,其中氢氧化物等的物理沉积作用也对加重膜污染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海藻酸钠(SA)对金属离子的吸附是造成膜污染的主要原因,并在pH=7时会对膜表面造成最大污染。(3)在BSA和SA的混合溶液中添加Fe3+后,由于BSA与SA之间会发生络合,因此加入Fe3+后,具体结论如下:(1)在相同pH值和SA/BSA浓度条件下,随着溶液中FeCl3浓度的增大,污染物对膜表面的污染逐渐加重,并在FeCl3浓度达到30 mg/l时,通量衰减最大,膜污染最为严重,金属离子与BSA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达到最大;(2)在相同pH值和FeCl3浓度条件下,当SA/BSA浓度分别为15 mg/l时的通量衰减最大,膜污染最为严重,金属离子与BSA之间的静电作用也最大;(3)而在相同SA/BSA浓度和FeCl3浓度,不同pH值的条件下,当混合溶液的pH为9时,对膜表面产生较为严重的污染。造成较为严重的污染不但是由于BSA和SA形成可溶性络合物,而且随着溶液pH值的升高,其中氢氧化物等的物理沉积作用也对加重膜污染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于建华,周玮,王国栋,任绍洁[8](2016)在《超滤浓缩对小新月菱形藻活性的影响》文中指出试验研究了饵料浓缩机在不同操作压力、不同起始密度对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 f.minutissima)进行浓缩后细胞活性的影响。通过超滤技术,利用单胞藻饵料浓缩机对小新月菱形藻进行浓缩,操作压力为0.10、0.16、0.20 MPa,小新月菱形藻起始密度分别为1.0×106、2.0×106cells/ml,对不同浓缩时间的浓缩藻进行再培养。结果表明,小新月菱形藻起始密度1.0×106、2.0×106cells/ml,采用操作压力分别为0.20 MPa和0.16 MPa时对藻细胞活性影响最小,藻细胞繁殖速度较快,繁殖密度较大。结果提示,饵料浓缩机在合理的压力下可以对不同浓度的新月菱形藻进行浓缩,不影响藻细胞的活性。

赖素兰[9](2015)在《三种常用饵料微藻的浓缩保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采用化学絮凝剂明矾、氯化铁和饵料微藻贝类养殖中常用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及塔胞藻(Pyramimonas sp.)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1)通过测定明矾、氯化铁对藻细胞的絮凝效率、絮凝后藻细胞的存活率及恢复生长的比生长率和观察细胞的形态,研究常用化学絮凝剂对饵料微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球等鞭金藻,明矾、氯化铁的浓度分别低于200mg/L、60mg/L时,对于亚心型扁藻、塔胞藻,明矾、氯化铁的浓度分别低于120mg/L、30mg/L时,可保持藻细胞结构的完整性且絮凝效率很好,藻细胞也可以保持良好的存活率及恢复生长的能力。(2)通过测定经明矾、氯化铁浓缩后的以上饵料微藻的蛋白质、多糖、总脂、叶绿色含量以及投喂的西施舌的存活率及日生长率,研究化学絮凝剂对饵料微藻的生化成分及饵料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絮凝后的饵料微藻所含的各生化成分含量与未经絮凝前比较均无显着差异且其饵料效果良好。(3)通过测定经低温保存后的以上三种微藻的存活率及恢复生长的比生长率,探索微藻浓缩方法、保存温度、微藻年龄及抗冻保护剂对饵料微藻浓缩液低温保存的影响。结果表明:未添加任何抗冻保护剂条件下,4℃下保存的藻细胞存活率及恢复生长的情况均较-10℃、-30"℃下的好;稳定期藻细胞的低温保存效果较对数期的好;饵料微藻保存效果受到抗冻保护剂的种类及浓度影响。(4)通过测定以上三种饵料微藻在4℃、-10℃及-30℃下保存3个月后胞内蛋白质、多糖、叶绿素及总脂的含量和观察藻细胞的形态、自发荧光,研究低温保藏对饵料微藻浓缩液藻细胞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除了总脂含量不受影响外,其余营养成分的含量均受到保存温度的显着影响;绝大部分藻细胞在低温保存的过程中能够保持完整的形态,但胞内叶绿素的自发荧光强度会受到低温的影响。

于建华,周玮,王国栋[10](2015)在《亚心形扁藻超滤浓缩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研究在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进行浓缩时,不同操作压力对单胞藻饵料浓缩机滤水率、藻细胞浓缩密度和藻细胞活性的影响,采用超滤技术,在操作压力分别为0.02、0.06、0.10、0.16、0.20 MPa的条件下,利用单胞藻饵料浓缩机对亚心形扁藻进行浓缩,并对不同浓缩时间的浓缩藻进行再培养。结果表明,随着压力的增加,浓缩机滤水率和藻细胞浓缩密度逐渐增大,压力为0.20 MPa时,浓缩机的滤水率最大、浓缩密度最大,浓缩8 h后,藻细胞密度最大,为(4.98±0.14)×106cells/m L;浓缩后藻细胞繁殖速度较快,超滤对藻细胞活性影响较小。

二、超滤技术在单胞藻浓缩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滤技术在单胞藻浓缩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在光生物反应器中利用煮茧废水培养小球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微藻简介
        1.1.1 微藻种类
        1.1.2 微藻特点
        1.1.3 微藻的应用
    1.2 影响微藻生长的环境因子
        1.2.1 初始细胞密度
        1.2.2 通气速率
        1.2.3 光照强度
        1.2.4 光照周期
        1.2.5 其他环境因子
    1.3 利用光生物反应器培养微藻的研究进展
        1.3.1 光生物反应器的设计原理与依据
        1.3.2 利用开放式光生物反应器培养微藻的研究进展
        1.3.3 利用密闭式光生物反应器培养微藻的研究进展
    1.4 利用煮茧废水培养微藻
        1.4.1 煮茧废水的来源及理化性质
        1.4.2 利用煮茧废水培养微藻的研究进展
    1.5 微藻采收方法的研究进展
        1.5.1 离心法
        1.5.2 过滤法
        1.5.3 絮凝法
    1.6 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目的与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2章 在鼓泡式光生物反应器中利用煮茧废水培养小球藻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废水的来源和预处理
        2.2.2 藻种及培养条件
        2.2.3 鼓泡式反应器的设计
        2.2.4 实验试剂及设备
        2.2.5 初始细胞密度对微藻培养的影响
        2.2.6 通气速率对微藻培养的影响
        2.2.7 光照强度对微藻培养的影响
        2.2.8 光照周期对微藻培养的影响
        2.2.9 测定方法
        2.2.10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初始细胞密度对藻类生长的影响
        2.3.2 通气速率对藻类生长的影响
        2.3.3 光照强度对藻类生长的影响
        2.3.4 光照周期对藻类生长的影响
    2.4 本章结论
第3章 在简易式光生物反应器中利用煮茧废水培养小球藻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废水的来源和预处理
        3.2.2 藻种及培养条件
        3.2.3 实验试剂及设备
        3.2.4 实验设计及放大培养验证
        3.2.5 微藻相关指标的测定方法
        3.2.6 测定废水理化性质的方法
        3.2.7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简易式光生物反应器中放大培养
        3.3.2 藻细胞化学组成的变化
    3.4 本章结论
第4章 小球藻絮凝采收工艺的初步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藻种及培养条件
        4.2.2 实验试剂及设备
        4.2.3 实验设计
        4.2.4 测定方法
        4.2.5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明矾浓度、小球藻初始OD值、絮凝时间对小球藻絮凝效率的影响
        4.3.2 响应面法优化分析明矾絮凝工艺
        4.3.3 FeCl_3浓度、絮凝时间和初始OD值对小球藻絮凝效率的影响
        4.3.4 响应面法优化分析FeCl_3絮凝工艺
    4.4 本章结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产油微藻的筛选、培养及在污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产油微藻的筛选
2 产油微藻培养技术
3 产油微藻回收技术
    3.1 预处理
    3.2 富集分离
4 产油微藻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4.1 高效藻类塘
    4.2 固定化藻
    4.3 微藻光生物反应器
5 结论
6 展望

(3)不同保存温度下波吉卵囊藻的生长、生化组分及转录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1 前言
    1.1 微藻的应用价值
    1.2 微藻的浓缩及保存研究现状
        1.2.1 微藻的浓缩
        1.2.2 微藻的保存
    1.3 温度对微藻的影响
        1.3.1 温度对微藻生长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1.3.2 保存温度对微藻脂质、多糖和蛋白质含量的研究
        1.3.3 保存温度对微藻存活率的影响
    1.4 微藻对适应温度相关基因的分析
        1.4.1 光合作用相关基因
        1.4.2 脂肪酸去饱和酶相关基因
        1.4.3 氮代谢相关基因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不同保存温度下浓缩卵囊藻的生长、生化组分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仪器及试剂
        2.1.2 f/2营养液配方
        2.1.3 供试藻株
        2.1.4 藻种预培养及浓缩
        2.1.5 保存实验设计
        2.1.6 指标测定
        2.1.7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保存温度对波吉卵囊藻细胞密度的影响
        2.2.2 保存温度对波吉卵囊藻色素含量的影响
        2.2.3 保存温度对波吉卵囊藻总脂含量的影响
        2.2.4 保存温度对波吉卵囊藻多糖含量的影响
        2.2.5 保存温度对波吉卵囊藻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3 温度对波吉卵囊藻保存存活率和复苏效果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1.2 供试藻株
        3.1.3 保存实验设计
        3.1.4 指标测定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保存温度对波吉卵囊藻存活率的影响
        3.2.2 保存温度对波吉卵囊藻复苏效果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保存温度和保存时间对波吉卵囊藻转录组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仪器及试剂
        4.1.2 实验材料
        4.1.3 转录组测序流程
        4.1.4 测序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总RNA质量检测结果
        4.2.2 测序结果
        4.2.3 测序组装
        4.2.4 Unigene的功能注释和分类
        4.2.5 Unigene表达定量
        4.2.6 样本关系分析
        4.2.7 差异基因富集分析
        4.2.8 差异表达基因GO分类
        4.2.9 差异表达基因KEGG富集分析
        4.2.10 代谢途径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4)碳、氮对波吉卵囊藻生化组分、沉降和代谢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波吉卵囊藻的应用概述
    1.2 微藻的采收方法
        1.2.1 物理法采收微藻
        1.2.2 化学法采收微藻
        1.2.3 生物法采收微藻
    1.3 微藻沉降影响因子
        1.3.1 细胞形状与体积
        1.3.2 营养盐
        1.3.3 代谢物
        1.3.4 其它因子
    1.4 代谢组学在微藻中的研究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氮对波吉卵囊藻生长、生化组分及沉降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仪器与试剂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波吉卵囊藻的培养
        2.3.2 沉降率测定
        2.3.3 波吉卵囊藻生物量测定及生长分析
        2.3.4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2.3.5 脂质的测定
        2.3.6 总糖的测定
        2.3.7 蛋白质的测定
    2.4 数据统计分析
    2.5 结果
        2.5.1 氮浓度对波吉卵囊藻沉降率的影响
        2.5.2 氮浓度对波吉卵囊藻生长的影响及其生物量与沉降率的相关性
        2.5.3 氮浓度对波吉卵囊藻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及其与沉降率的相关性
        2.5.4 氮浓度对波吉卵囊藻脂质含量的影响及其与沉降率的相关性
        2.5.5 氮浓度对波吉卵囊藻总糖含量的影响及其与沉降率的相关性
        2.5.6 氮浓度对波吉卵囊藻的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及其与沉降率的相关性
        2.5.7 波吉卵囊藻沉降率与生长及细胞组分的相关性
    2.6 讨论
        2.6.1 生长对沉降率的影响
        2.6.2 脂质对沉降率的影响
        2.6.3 总糖、蛋白质对沉降率的影响
    2.7 本章小结
3 碳对波吉卵囊藻生长、生化组分及沉降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仪器与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波吉卵囊藻的培养
        3.3.2 波吉卵囊藻生长、生化组分及沉降率的测定
    3.4 数据统计分析
    3.5 结果
        3.5.1 碳浓度对波吉卵囊藻沉降率的影响
        3.5.2 碳浓度对波吉卵囊藻生长的影响及其生物量与沉降率的相关性
        3.5.3 碳浓度对波吉卵囊藻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及其与沉降率的相关性
        3.5.4 碳浓度对波吉卵囊藻脂质含量的影响及其与沉降率的相关性
        3.5.5 碳浓度对波吉卵囊藻总糖含量的影响及其与沉降率的相关性
        3.5.6 碳浓度对波吉卵囊藻的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及其与沉降率的相关性
        3.5.7 波吉卵囊藻沉降率与生长及细胞组分的相关性
    3.6 讨论
        3.6.1 生长对沉降率的影响
        3.6.2 脂质对沉降率的影响
        3.6.3 总糖、蛋白质对沉降率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4 氮对波吉卵囊藻代谢组学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仪器与试剂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代谢物提取
        4.3.2 LC-MS/MS上机检测
    4.4 数据处理
        4.4.1 代谢物鉴定与相对定量
        4.4.2 多元变量统计分析
        4.4.3 差异代谢物筛选
        4.4.4 差异代谢物生物信息学分析
    4.5 结果
        4.5.1 全代谢物谱鉴定
        4.5.2 多元变量统计分析
        4.5.3 不同氮浓度下的差异代谢物数量比较
        4.5.4 不同氮浓度下差异代谢物韦恩图分析
        4.5.5 差异代谢物的聚类分析
        4.5.6 差异代谢物的通路富集分析
        4.5.7 差异代谢物的分析
        4.5.8 波吉卵囊藻沉降机制的代谢网络调控
    4.6 讨论
        4.6.1 氮对波吉卵囊藻蛋白质代谢的影响
        4.6.2 氮对波吉卵囊藻脂质代谢的影响
        4.6.3 氮对波吉卵囊藻碳氮代谢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5)异养小球藻的絮凝采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微藻及微藻生物柴油
        1.1.1 微藻
        1.1.2 微藻生物柴油
    1.2 小球藻
        1.2.1 小球藻
        1.2.2 小球藻的应用
        1.2.3 异养小球藻制生物柴油
    1.3 微藻的采收
        1.3.1 微藻的采收方法
        1.3.2 异养小球藻采收研究现状
    1.4 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化学絮凝法采收异养小球藻
    2.1 试验材料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异养小球藻的培养
        2.2.2 常用絮凝剂对异养小球藻的采收试验
        2.2.3 pH对异养小球藻的采收试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常用絮凝剂的初选情况
        2.3.2 初选絮凝剂对异养小球藻采收的影响
        2.3.3 pH对异养小球藻采收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氢氧化钠采收异养小球藻工艺条件优化
    3.1 试验材料和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异养小球藻的培养
        3.2.2 单因素试验设计
        3.2.3 正交试验设计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氢氧化钠添加量对异养小球藻采收率的影响
        3.3.2 絮凝时间对异养小球藻采收率的影响
        3.3.3 搅拌速度对异养小球藻采收率的影响
        3.3.4 搅拌时间对异养小球藻采收率的影响
        3.3.5 藻液浓度对异养小球藻采收率的影响
        3.3.6 培养时间对异养小球藻采收率的影响
        3.3.7 正交试验优化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物絮凝法采收异养小球藻
    4.1 试验材料和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青霉菌的筛选
        4.2.2 培养条件对青霉菌采收异养小球藻的影响试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青霉菌的筛选情况
        4.3.2 葡萄糖含量对青霉菌采收异养小球藻的影响
        4.3.3 pH对青霉菌采收异养小球藻的影响
        4.3.4 温度对青霉菌采收异养小球藻的影响
        4.3.5 培养时间对青霉菌采收异养小球藻的影响
        4.3.6 转速对青霉菌采收异养小球藻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与展望
        5.2.1 论文创新点
        5.2.2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异养小球藻制备生物柴油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生物柴油简介
    1.2 生物柴油的原料
        1.2.1 植物油原料
        1.2.2 动物油原料
        1.2.3 废弃油脂原料
        1.2.4 微生物油脂原料
    1.3 生物柴油的生产工艺
    1.4 微藻油脂的制备
        1.4.1 藻种
        1.4.2 培养
        1.4.3 采收
        1.4.4 干燥
        1.4.5 细胞破碎
        1.4.6 油脂提取
    1.5 微藻生物柴油的制备
        1.5.1 传统方法
        1.5.2 原位转酯化法
    1.6 微藻生物柴油的生产现状
    1.7 本论文研究思路
第二章 传统两步法制备微藻生物柴油的工艺优化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主要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检测方法
        2.3.2 藻细胞破碎
        2.3.3 藻油提取
        2.3.4 藻油酯化制备生物柴油
        2.3.5 藻油酯化的单因素试验
        2.3.6 藻油酯化的响应面优化试验
        2.3.7 计算公式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异养小球藻细胞破碎
        2.4.2 藻油提取的溶剂选择
        2.4.3 藻油酯化的单因素优化
        2.4.4 藻油酯化的响应面法优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原位转酯化法制备微藻生物柴油的工艺优化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和主要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分析方法
        3.3.2 原位转酯化方法
        3.3.3 计算公式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原位转酯化的工艺选择
        3.4.2 原位转酯化工艺的单因素优化
        3.4.3 原位转酯化工艺的响应面法优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试运行和成本分析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和设备
    4.3 试验方法
    4.4 生物柴油质量检测
    4.5 生产成本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7)AFM对水中Fe3+与有机污染物共存时的膜污染机制的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概述
        1.1.1 国内水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1.1.2 国外水资源化现状
        1.1.3 水质研究现状
    1.2 膜分离技术概述
        1.2.1 膜分离技术在水处理领域中的应用
        1.2.2 膜分离技术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1.3 超滤膜技术概况
        1.3.1 超滤膜的组件形式
        1.3.2 超滤膜分离原理
        1.3.3 膜污染研究现状
        1.3.4 膜污染控制办法
    1.4 AFM在膜污染中的应用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1.5.1 本课题的目的
        1.5.2 课题研究内容
    1.6 课题来源
2 试验设计
    2.1 实验装置
    2.2 实验材料
        2.2.1 二级出水基本特性
        2.2.2 膜材料和膜组件
        2.2.3 实验试剂
    2.3 超滤膜性能测试方法
        2.3.1 膜通量测定方法
        2.3.2 AFM在膜污染表征的应用
        2.3.3 AFM探针的制备
    2.4 分析参数及测试仪器
3 Fe~(3+)与牛血清蛋白共存时对超滤膜污染的影响研究
    3.1 概述
    3.2 Fe~(3+)与牛血清蛋白共存时膜污染特性
        3.2.1 Fe~(3+)对牛血清蛋白的超滤膜污染的影响
        3.2.2 不同pH下Fe~(3+)对牛血清蛋白的膜污染特性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Fe~(3+)与海藻酸钠共存时对超滤膜污染的影响研究
    4.1 概述
    4.2 Fe~(3+)与海藻酸钠共存时的膜污染特性
        4.2.1 Fe~(3+)对海藻酸钠的超滤膜污染的影响
        4.2.2 不同pH下Fe~(3+)对海藻酸钠的膜污染特性影响
    4.3 本章小结
5 Fe~(3+)与牛血清蛋白与海藻酸钠混合物共存时对超滤膜污染的影响研究
    5.1 概述
    5.2 Fe~(3+)与牛血清蛋白和海藻酸钠共存时膜污染特性
        5.2.1 Fe~(3+)对牛血清蛋白和海藻酸钠共存时的超滤膜污染的影响
        5.2.2 不同pH下Fe~(3+)对牛血清蛋白与海藻酸钠的膜污染特性影响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8)超滤浓缩对小新月菱形藻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小新月菱形藻浓缩方法
        1.2.2 藻类培养及密度测定方法
        1.2.3 K值计算
        1.2.4数据分析
2结果
    2.1操作压力对小新月菱形藻繁殖的影响
        2.1.1 起始密度为1.0×106cells/ml浓缩后藻细胞繁殖情况
        2.1.2起始密度为2.0×106cells/ml浓缩后藻细胞繁殖情况
    2.2 操作压力对小新月菱形藻指数生长期K值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9)三种常用饵料微藻的浓缩保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1 课题研究背景
        1.1 关于海洋微藻
        1.2 关于饵料微藻
        1.3 关于球等鞭金藻、亚心形扁藻及塔胞藻
        1.4 关于西施舌
        1.5 关于微藻的浓缩及保存
    2 海洋饵料微藻浓缩及低温保存技术研究概况
        2.1 微藻浓缩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2.1.1 自然沉降法
        2.1.2 离心浓缩法
        2.1.3 超滤技术法
        2.1.4 化学浓缩法
        2.2 海洋微藻的低温保存研究现状及进展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 常用化学絮凝剂对饵料微藻的絮凝效应
    1.1 前言
    1.2 材料
        1.2.1 实验藻种
        1.2.2 培养基
        1.2.3 试剂
        1.2.4 仪器
    1.3 方法
        1.3.1 藻种的培养
        1.3.2 试剂母液的配置
        1.3.3 微藻的浓缩
        1.3.4 絮凝速率的测定
        1.3.5 絮凝效率的测定
        1.3.6 细胞形态的观察
        1.3.7 存活率的测定
        1.3.8 比生长率的测定
        1.3.9 数据分析
    1.4 结果与分析
        1.4.1 明矾、氯化铁对球等鞭金藻的影响
        1.4.1.1 明矾、氯化铁对球等鞭金藻的絮凝效应
        1.4.1.2 明矾、氯化铁对球等鞭金藻细胞形态的影响
        1.4.1.3 明矾、氯化铁对球等鞭金藻存活率、比生长率的影响
        1.4.2 明矾、氯化铁对亚心形扁藻的影响
        1.4.2.1 明矾、氯化铁对亚心形扁藻的絮凝效应
        1.4.2.2 明矾、氯化铁对亚心形扁藻细胞形态的影响
        1.4.2.3 明矾、氯化铁对亚心形扁藻存活率、比生长率的影响
        1.4.3 明矾、氯化铁对塔胞藻的影响
        1.4.3.1 明矾、氯化铁对塔胞藻絮凝效应
        1.4.3.2 明矾、氯化铁对塔胞藻细胞形态的影响
        1.4.3.3 明矾、氯化铁对塔胞藻存活率、比生长率的影响
    1.5 结论与讨论
第二章 絮凝剂对饵料微藻生化成分含量及饵料效果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
        2.2.1 实验藻种
        2.2.2 培养基
        2.2.3 试剂
        2.2.4 仪器
    2.3 方法
        2.3.1 藻种的培养
        2.3.2 试剂母液的配置
        2.3.3 藻粉的获取方法
        2.3.4 胞内蛋白和多糖的提取方法
        2.3.5 胞内蛋白含量的测定方法
        2.3.6 胞内多糖含量的测定方法
        2.3.7 微藻总脂含量的测定方法
        2.3.8 胞内色素含量的测定方法
        2.3.9 絮凝微藻的饵料效应实验设计
        2.3.10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絮凝剂明矾、氯化铁对球等鞭金藻各种生化成分含量的影响
        2.4.2 絮凝剂明矾、氯化铁对亚心形扁藻生化成分含量的影响
        2.4.3 絮凝剂明矾、氯化铁对塔胞藻生化成分含量的影响
        2.4.4 球等鞭金藻胞、塔胞藻胞絮凝后投喂西施舌的饵料效应
        2.4.4.1 絮凝后的球等鞭金藻对西施舌幼虫及稚贝的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
        2.4.4.2 絮凝后塔胞藻对西施舌稚贝的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
    2.5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饵料微藻浓缩液低温保存条件的探索
    3.1 前言
    3.2、材料
        3.2.1 实验藻种
        3.2.2 培养基
        3.2.3 试剂
        3.2.4 仪器
    3.3 方法
        3.3.1 藻种的培养
        3.3.2 试剂母液的配置
        3.3.3 微藻的浓缩
        3.3.4 抗冻保护剂的配置及添加
        3.3.5 微藻的低温保存
        3.3.6 微藻的化冻和冷冻保护剂的去除
        3.3.7 存活率的测定
        3.3.8 比生长率的测定
        3.3.9 微藻浓缩液低温保存条件
        3.3.10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不同低温保存条件对球等便金藻的影响
        3.4.1.1 浓缩方法、温度对球等鞭金藻低温保存的影响
        3.4.1.2 藻种年龄对球等鞭金藻浓缩液低温保存的影响
        3.4.1.3 抗冻保护剂对球等鞭金藻浓缩液低(-30℃)保存的的影响
        3.4.2 不同低温保存条件对亚心形扁藻的影响
        3.4.2.1 浓缩方法、温度对亚心形扁藻浓缩液低温保存的影响
        3.4.2.2 藻种年龄对亚心形扁藻浓缩液低温保存的影响
        3.4.2.3 抗冻保护剂对亚心形扁藻浓缩液低温(-30℃)保存的影响
        3.4.3 不同低温保存条件对塔胞藻的影响
        3.4.3.1 浓缩方法、温度对塔胞藻浓缩液低温保存的影响
        3.4.3.2 藻种年龄对塔胞藻低温保存的影响
        3.4.3.3 抗冻保护剂对塔胞藻浓缩液低(-30℃)保存的影响
    3.5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普通低温保存对饵料微藻生化成分含量及形态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
        4.2.1 实验藻种
        4.2.2 培养基
        4.2.3 试剂
        4.2.4 仪器
    4.3 方法
        4.3.1 藻种的培养
        4.3.2 试剂母液的配置
        4.3.3 微藻浓缩液的制备
        4.3.4 微藻浓缩液的低温保存
        4.3.5 藻粉的获取方法
        4.3.6 蛋白和多糖的提取方法
        4.3.7 蛋白含量的测定方法
        4.3.8 多糖含量的测定方法
        4.3.9 色素含量的测定方法
        4.3.10 微藻总脂含量的测定方法
        4.3.11 低温保存后微藻细胞形态及自发荧光图像的观察方法
        4.3.12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普通低温保存对球等鞭金藻的影响
        4.4.1.1 普通低温下保存的球等鞭金藻生化成分含量的变化
        4.4.1.2 普通低温下保存的球等鞭金藻细胞形态变化
        4.4.2 普通低温保存对塔胞藻的影响
        4.4.2.1 普通低温下保存的塔胞藻生化成分含量的变化
        4.4.2.2 普通低温下保存的塔胞藻细胞形态的变化
        4.4.3 普通低温保存对亚心型扁藻的影响
        4.4.3.1 普通低温下保存的亚心形扁藻生化成分含量的变化
        4.4.3.2 普通低温下保存的亚心形扁藻细胞形态的变化
    4.5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四、超滤技术在单胞藻浓缩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在光生物反应器中利用煮茧废水培养小球藻的研究[D]. 薛春叶. 江苏科技大学, 2021
  • [2]产油微藻的筛选、培养及在污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J]. 陶海涛,虎雨,伍家字,刘同辉,李雅婕.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20(11)
  • [3]不同保存温度下波吉卵囊藻的生长、生化组分及转录组分析[D]. 洪廷. 广东海洋大学, 2020(02)
  • [4]碳、氮对波吉卵囊藻生化组分、沉降和代谢组的影响[D]. 谢丽施. 广东海洋大学, 2020(02)
  • [5]异养小球藻的絮凝采收研究[D]. 邹婷婷. 南阳师范学院, 2019(08)
  • [6]异养小球藻制备生物柴油的工艺研究[D]. 海涛. 浙江大学, 2017(06)
  • [7]AFM对水中Fe3+与有机污染物共存时的膜污染机制的评价研究[D]. 吴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2)
  • [8]超滤浓缩对小新月菱形藻活性的影响[J]. 于建华,周玮,王国栋,任绍洁. 饲料工业, 2016(02)
  • [9]三种常用饵料微藻的浓缩保存研究[D]. 赖素兰. 福建师范大学, 2015(02)
  • [10]亚心形扁藻超滤浓缩技术研究[J]. 于建华,周玮,王国栋. 水产科技情报, 2015(03)

标签:;  ;  ;  ;  ;  

超滤技术在单细胞藻类浓缩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