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世”观点集粹(论文文献综述)
杨智勇[1](2016)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自由”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由被确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表明中国人对自由的追求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与此同时,自由因其定义的复杂性、内容的广泛性和形式的多面性而往往给人造成困惑。就目前看来,人们对自由的认识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一些根深蒂固的偏见影响,这些偏见包括自由是源于西方传统而中国传统中没有自由,只有资本主义讲自由,社会主义不讲自由等等。与此同时,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条件下,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以及形形色色的价值观仍充斥中国社会,对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影响很大。就自由价值观而言,西方国家通过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全球化积极兜售所谓的普世价值之“自由”,极大地误导了人们的思想行为。这些偏见和误导,对人们正确认识、理解和追求自由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自由”,引领人们对自由的认识、理解乃至追求,既是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课题,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迫切要求。问题是,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由究竟是什么,它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为什么要倡导这一自由,它有何先进性,以及如何在具体实践中扩展这种自由。本文正是从这些问题出发,试图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自由”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理顺其来龙去脉,进而阐释其本质规定和实践路径。论文正文总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从历史传承、一脉相承、批判借鉴、本质规定以及实践路径等五个方面着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展开比较系统深入的剖析、阐释和论证。第一部分,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自由”的历史源流。本部分旨在阐明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追求自由的精神传统,正是这种精神传统使得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绵延数千年而从未中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自由”正是传承于这一精神传统。首先从先民自由歌、儒释道三大主流传统文化以及词源学三个层面探寻传统文化中的自由精神;其次阐述了近代中国对自由的积极探求,尤其阐述了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学人群体对经济自由、政治自由、文化自由的理论争鸣和实践探索,并从他们探求自由的理论和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第二部分,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之“自由”的一脉相承。本部分的主旨是论证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由是社会主义的自由,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而不是别的主义的自由,它是从马克思主义自由价值追求的继承与发展中得来。首先,基于三个基本问题——即谁的自由、什么的自由以及如何实现自由,阐释作为马克思主义最高价值追求的自由的基本内涵。然后,从历史逻辑的角度,阐述和论证马克思主义自由价值追求是如何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得以体现,通过阐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自由的继承与发展,论证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由是如何一脉相承的。第三部分,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之“自由”对西方文明之自由价值观念的批判和借鉴。本部分旨在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自由”是从对西方自由主义的价值批判中得来,同时也是从对人类发展的优秀文明成果的吸收借鉴而来。首先阐述了西方自由观念的起源以及西方自由主义的滥觞和发展,进而揭示并批判了西方自由主义之“自由”涵义的局限以及与其他价值的冲突。然后从《人类发展报告》出发,考察并阐述了人类整体发展进程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作为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自由,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自由”能够从这些自由中获取有益的思想资源。第四部分,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自由”的基本内涵及其本质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自由”在其本质上是具体的、现实的每个人的自由,因而它深深扎根于现实发展并服务于现实发展。在整体发展的视域中,这种自由必然也是一个整体性概念,它是经济、政治、文化、伦理等诸自由的有机构成,是目的性自由和工具性自由的辩证统一,也是自由、能力和责任的辩证统一。同时作为一种更先进、更优越的价值观念,它完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之自由的超越,追求道德自由与法律自由的协同;还完成了对西方中心主义的超越,追求形式自由与实际自由的共生;同时还完成了对传统社会主义的超越,追求个人自由与集体主义的统一,完成了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追求人类自由与自然价值的融合。第五部分,从四个方面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自由”的实践路径。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自由的实践必须立足于当代中国发展,将自由置于发展的显要位置,通过实实在在的发展行动扩展每个人的自由;其次,通过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而为每个人平等享有自由权利扫除制度障碍,建立制度保障;然后,通过将社会主义自由价值观融入到国民教育全过程,通过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作用,创新社会主义自由价值观的传播样式和手段,进而使人们对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由有更加深入、更加正确的认识,使其深入人心,成为每个人自觉的价值追求;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自由”的实践还必须站在国际高度,立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走好“中国道路”,贡献“中国智慧”以及用好“中国力量”,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自由的对外传播工作,增强社会主义自由价值观的自信自觉,一方面可以争取建立中国在自由方面的国际话语权,另一方面可以让中国道路获得越来越多的国际认可。
吴焰[2](2009)在《报网互动新格局研究 ——以人民日报、人民网间的互动进程为例》文中提出1997年1月1日,人民日报推出了网络版,成为中央级新闻媒体中第一家上网的传统纸媒。而这12年,既是人民网从人民日报网络版到新闻门户网站、影响力日渐扩大的12年,也是人民日报编采改革、战略发展调整最大、发展空间最大的时期之一,其报网互动的探索与效应,更在传媒界引起较一致肯定,认为是使人民日报与人民网“双赢”的重要因素。本文试图通过对《人民日报》与人民网间互动走势的梳理,及其新闻改革创新的路径追索,探求人民日报社大力推进报网互动的背景与效应——《人民日报》究竟是在什么情况下“触网”的?网络与人民日报在整个报社战略格局里是什么关系?12年里经历了怎样的阶段?给当今报纸发展留下了怎样的思考?未来的传媒趋势如何?报网关系下一步还可能走向何方?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得出一个结论:报网融合正成为一种世界潮流,也成为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传统媒体未来大发展的最重要途径。
杨卓舒,吕小林,唐清建[3](2007)在《娃哈哈纠纷启示:树立真正的民族主义价值观》文中认为$T也许为了避嫌,企业界一直在公众面前慎谈这场娃哈哈纠纷。但随着讨论的广泛深入,企业家也参与进来。卓达集团董事长杨卓舒在看完本报《娃哈哈与达能纠纷真相》后,于9月17日就这场纠纷发表了看法。$E 关于建立商业新秩序,遵守商业规则的讨论非常
张可[4](2006)在《现代保险与区域经济发展》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正处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时期。发展机遇与矛盾凸显,而社会总是在不断解决矛盾、化解各类风险中发展的。保险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的功能,将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保险越重要。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空间系统,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又与保险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保险业的支持。我国幅员辽阔,各区域在自然、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要素等方面具有不平衡性,各类灾害的出现和影响程度在时空上也各不相同,规避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现代保险以其独有的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既能为发达地区和较富裕人群“锦上添花”,也能够为欠发达地区和较贫困人群“雪中送炭”,促进区域经济的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现代保险,必须以一定的地域空间为载体,在一定的地域空间上运行,因此区域经济环境直接影响区域保险业的发展。正是由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与现代保险的密切关系,我国政府历来重视保险业的发展。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拓宽保险服务领域,发展养老、医疗保险,发挥商业保险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发展农业保险、责任保险,建立国家支持的农业和巨灾再保险体系。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发展网上保险等新的服务方式”。2006年6月,国务院就保险业的发展专门印发了《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若干意见》明确了保险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定位,澄清了对保险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地位和作用的一些模糊认识,明确了保险业发展的方向、目标、重点和措施,描绘了未来一个时期保险业的发展蓝图,为保险业更好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助推器”和社会“减震器”作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2006年10月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决定中,再次强调要“发挥商业保险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保险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5年底全国产、寿险保险机构已达93家之多,总资产已达到了15225.94亿元。随着保险机构的不断增加,我国保险产业布局也初步形成,呈现出明显的东、中、西不平衡产业带布局。回顾我国保险业走过的道路,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且逐年呈整体较快上升趋势,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一是保险业自身发展机制还不健全。目前仍然是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一家独大的局面,尚未形成完全的竞争市场;各保险公司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尚未协调好自身营利性需要与促进社会和谐的矛盾统一关系;保险业的诚信水平还不足以支撑整个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各保险产业带发展差距较大,我国明显的存在着东部地区优于中西部地区、沿海地区优于内陆地区、城市地区优于农村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优于欠发达地区的保险业格局;三是政府对保险业的干预与管理需进一步合理化,在政府的宏观政策方面、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一致方面、保险监管部门在加强监管和规范保险市场方面均应改革完善。在理论上,现有的保险研究主要集中在介绍、借鉴国外保险研究成果,以及探讨保险业的保险活动管理、公司运作管理等较微观方面。缺乏从宏观上、空间上对现代保险的研究和指导。如何认识和处理商业保险的营利性和保险服务的社会性的矛盾统一关系?如何实现既为发达地区“锦上添花”,又为欠发达地区“雪中送炭”?也给我们留下了研究的空间。本文正是运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历史分析和现实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相关理论的借鉴和引申相结合等研究方法,立足于理清现代保险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共存关系,最终达到又快又好地发展保险业,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一)论文将现代保险范畴引入区域经济分析,运用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揭示了现代保险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论文论证了区域经济在自然与市场两类风险存在并互相交织情况下,保险业的特殊重要作用。不同的区域,由于自然、历史以及其他发展要素的差异性,导致发展水平和抗风险能力的不平衡性,而各类灾害和风险在时空上的出现和影响程度又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愈是要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现代保险的功能和作用愈突出。保险已成为区域经济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保险活动,无论人身险还是财产险,已成为区域经济活动的重要内容,保险业也成为区域产业阵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二)论文分析了商业保险的营利性与保险服务的社会性的矛盾统一关系,认为保险业应当而且可以在保险活动中处理好自身发展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即期利益与长期发展两种关系,就能协调好这一矛盾,实现保险的“三大功能”。商业保险公司是按照市场机制建立起来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然遵循追求最大利益原则。然而,现代保险又是社会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其从业领域又赋予它明确的社会责任。这一矛盾在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最容易显现出来。通常,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富裕人群中开展保险业务能快捷地实现盈利目标,而在欠发达地区和尚不富裕人群中,则面临更高的经营成本和更低的单位利润。因此,保险业既要“锦上添花”,又要“雪中送炭”,似乎是一个悖论。但是,实践证明,“锦上添花”在过渡竞争的发达区域并不一定会带来赢利;而“雪中送炭”也并不完全是只尽社会责任,在欠发达区域,只要经营得当,也能带来企业的赢利并占据进入先机而得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三)论文探讨了影响区域经济稳定发展的要素,认为现代保险能通过改善人力资源的有效供给和在区域防灾减灾中的积极作用,为区域经济稳定增长和持续发展服务。保险业通过健康保险的发展,改善医疗卫生现状,提高人口的整体健康水平,提高人力资源要素的供给质量,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供给。通过责任保险产品开发与服务的不断创新,发挥保险的“经济补偿”作用,在灾害、事故及市场风险发生之后,支持区域的重建与恢复;而保险的事前预警、监督功能,可以减少事故、风险的发生,降低灾害的损失程度。现代保险通过改善经济增长的要素质量,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减少市场风险带来的损失,为区域经济稳定增长和持续发展服务。(四)论文提出商业保险在继续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居民保障水平的同时,在统筹城乡发展、支持新农村建设方面也可以大有作为。在城市发展中,通过企业财产保险、各类责任保险的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健康、养老保险的发展进一步完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而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向农村的覆盖面的扩大,商业保险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也大有作为:通过发展农业保险,提高农业生产的抗自然灾害能力和抗市场风险能力并促进规模农业的发展;通过农村医疗保险与养老保险试点,提高农村人口的医疗与养老初步保障的覆盖面;通过为农民工设计专门的综合保险,为农村富裕劳动力在区域间的有效流动提供保障与支撑。现代保险业通过自身的大发展,影响并与其他行业一起,提高城乡经济实力,提高城乡居民保障水平,增加社会工作岗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五)论文通过对保险业自身发展的探索,提出现代保险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通过自身的发展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保险业要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要以自身良性的、可持续的发展为前提。保险业的发展,必须要注重在产品结构、布局结构、人才结构、组织结构四个方面的改革发展。通过创新产品与服务来改善目前的同质性较强、较单一的产品结构;通过非均衡发展与梯度接续的发展模式逐步调整目前的产业布局结构;通过对专业人才、管理人才的培养实现从“保险推销员”向“理财顾问、专家”的转变,改善当前的人才结构;通过公司治理结构的进一步深入,促进保险业的市场化进程,实现组织结构的调整。最终通过保险业的又快又好的发展,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现代保险的积极作用。
海松[5](2006)在《透析开放前夜的中国成品油市场——“中国成品油批发与零售行业展望”国际论坛观点集粹》文中指出
付潭[6](2006)在《我国农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探索》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客观要求。在拥有9亿人口的中国农村,农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建立起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建设,维护农民正当权利保持农村的稳定,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不可低估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农村社会保障是相对于城镇社会保障制度而言,一般是指国家或社会在农村这一特定区域范围内,为了保证农村社会成员个人及其家庭的经济安全和提供必要的福利,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而实施的一种公共计划。它包括农村社会保险、农村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以及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由于城乡二元的原因,以土地为生的广大农民长期被排斥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滞后的农村保障制度供给成为当代社会主义中国的一大尴尬。 党中央在新时期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作出的重要指示和部署,为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以及建立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指明了方向。本文在第一部分分析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困境和缺失,第二部分对我农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研究,第三部分着重对我农村如何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文静[7](2005)在《法治与国际和谐社会——第22届世界法律大会专题研讨观点集粹》文中指出
贾珺[8](2003)在《依法维权,我们期待新高度》文中研究表明$T法律圆桌第3期$E $F编者按:$E$T1993年10月3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这部法律的颁布,在我国立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十年来?
张元龙,杨彬[9](2002)在《中国入世后的十二个西部畅想 中国入世网上峰会(www.sina.com.cn)成都分会场“WTO与新西部”论坛观点集粹》文中研究说明2001年底,由国际着名财经媒体美国《福布斯杂志》与《成都商报》、《北京青年报》、《南方都市报》、《中华工商时报》及全球最大的中文网站新浪网和内地最大型实时直播财经电视节目《财富中国》等7家媒体联合举办的“中国人世网上峰会”,堪称国内目前由媒体发起组织的规模最大的网上论坛。峰会邀请了中国着名经济学家和中外着名企业领袖等数十位嘉宾在新浪网上就中国入世历程、入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入世给中国经济和国人生活带来的影响、中国企业必须遵守的新规则、民营企业的未来及资本市场的前景带来的影响等6个主题与网民们进行了讨论。本次网上峰会设立北京、广州、成都三个分会场。在成都分会场,一场以“WTO与新西部”为题的主题论坛也精彩出炉。10多位本土经济专家和蓉城商界精英汇聚一堂,就入世后中国西部IT、医药、地产、网络、酒业、商业等行业的发展前景发表了独到的见解。
穆立[10](2000)在《时代的变革对会计的冲击——网络财务的勃兴》文中认为The paper reviews the history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describes the environment of policy, economy and technology at first. Basing on it,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networking finance is the trend in the future. Then the text discusses the category and intention of the finance on network. E-commerce,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and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are the next item of discussion. These are the forms on reality of the networking finance. The influence of networking finance on traditional accounting is very huge. It includes the basic accounting assumptions, the system of accounting report, the education of accounting and the auditing. At last, the paper demonstrates the UFSOFT’s enterprise financial software V8.1O and networking financial software V9.O.O and Haier Group’s Great Commercial Flow as well.
二、“入世”观点集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入世”观点集粹(论文提纲范文)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自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综述 |
五、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之“自由”的历史传承 |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由精神 |
(一) 传统中国追求自由的精神源头—“先民自由歌”的自由蕴涵 |
(二) 传统中国追求自由的文化基因—主流传统文化中的自由成分 |
(三) 传统中国追求自由的词源学考察 |
二、近代中国对自由的积极探求 |
(一) 对经济自由的探求 |
(二) 政治自由及其实践 |
(三) 思想启蒙与文化自由主义 |
(四) 近代中国探求自由之得失 |
第二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自由”的一脉相承 |
一、自由: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 |
(一) 谁的自由 |
(二) 什么的自由 |
(三) 如何实现自由 |
二、一脉相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自由价值的不懈追求 |
(一) 毛泽东思想:在革命和建设中争取自由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改革和发展中推进自由 |
第三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自由”对西方文明的批判借鉴 |
一、自由观念的西方起源及其演进 |
(一) 自由主义以前的自由 |
(二) 自由主义的自由及其局限 |
二、西方自由主义之“自由”的价值困境 |
(一) “自然之殇”:自由与自然的悖离 |
(二) “民主之乱”:自由与民主的冲突 |
(三) “不平等之痛”:自由与平等的失衡 |
三、《人类发展报告》中的自由价值追求及其重要启示 |
(一) 对平等自由权利的不懈追求 |
(二) 以基本需要看待自由 |
(三) 免于恐惧的自由 |
(四) 体面劳动 |
(五) 文化自由 |
第四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自由”的本质规定 |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自由”:一个整体性概念 |
(一) 社会诸自由的有机构成 |
(二) 目的性自由与工具性自由的统一 |
(三) 自由、能力与责任的统一 |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自由”:一个超越性概念 |
(一) 超越“传统主义”:追求法律自由与道德自由的协同 |
(二) 超越“西方中心主义”:追求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共生 |
(三) 超越“传统社会主义”:追求个人自由与集体主义的统一 |
(四) 超越“人类中心主义”:追求人类自由与自然价值的融合 |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自由”:核心价值观的核心 |
(一) 自由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
(二) 自由与平等、公正、法治 |
(三) 自由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
第五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自由”的实践路径 |
一、在科学发展中扩展每个人的自由 |
(一) 以发展看待自由,重视自由在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
(二) 实施基本需要优先的发展战略,扩展每个人的基本可行能力 |
(三) 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
二、建立健全保障个人自由权利的制度体系 |
(一)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二) 加快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
(三) 全面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
(四)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
三、积极培育公民社会主义自由价值观 |
(一) 将社会主义自由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
(二)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自由价值观 |
(三) 加快构建社会主义自由价值观的现代传播体系 |
四、在对外传播中增强社会主义自由价值观的自信自觉 |
(一) 社会主义自由价值观对外传播的现实意义 |
(二) 社会主义自由价值观对外传播的可能条件 |
(三) 社会主义自由价值观对外传播的可行路径 |
后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报网互动新格局研究 ——以人民日报、人民网间的互动进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触网,从这里起步 |
第一节 报网互动在中国 |
第二节 人民日报谋变 |
第三节 国家背景 |
第四节 国外探索 |
第五节 互联网魅力 |
第二章 互动,历经四个阶段 |
第一节 1997-1998年 报纸翻版 |
第二节 1999-2004年 报为网用 |
第三节 2004-2006年 网为报用 |
第四节 2006年至今 报网合一 |
第三章 合作,从单一走向立体 |
第一节 信源互动型 |
第二节 品牌共享型 |
第三节 新闻联动型 |
第四节 人员互动型 |
第五节 平台对接型 |
第六节 其他形式 |
第四章 当网络媒体渐成主流媒体的重要组成 |
第一节 2008年的分水岭 |
第二节 权威性与大众化:公信力成为"生死考验" |
第三节 宣传阵地与网络传播:呼唤轻装上阵 |
第四节 传统思维与新兴市场:报与网需要结合更紧 |
第五节 党报未来与数字化转型:新一轮洗牌又会开始 |
第六章 报网融合,还在路上 |
第一节 报网互动将呈现四个"变" |
第二节 数字化成下一个重点战略 |
第三节 人民日报将借力转型传媒集团 |
第四节 实现报网互动的路径何在 |
第五节 报网互动,还有更长路要走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现代保险与区域经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二、研究方法 |
三、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
四、主要创新点 |
第一章 范畴界定与相关理论述评 |
第一节 范畴界定 |
一、现代保险相关范畴界定 |
二、区域经济相关范畴界定 |
第二节 相关理论述评 |
一、保险相关理论述评 |
二、区域经济相关理论述评 |
三、和谐社会相关理论述评 |
第三节 现代保险业的区域特性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
一、区域经济系统 |
二、现代保险的区域特性 |
三、现代保险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
第二章 我国保险业的发展现状与空间分布 |
第一节 我国国情分析 |
一、不均衡的资源分布 |
二、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
三、时空上分布不同的灾害损失情况 |
第二节 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进程与空间分布 |
一、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进程 |
二、我国保险业的发展现状 |
三、我国保险业的空间分布变化 |
第三节 我国保险业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思路 |
一、我国保险业发展中存在的的问题 |
二、我国保险业发展思路 |
第三章 现代保险与区域经济稳定增长 |
第一节 现代保险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 |
一、区域经济增长内涵与影响因素分析 |
二、保险业在区域经济稳定增长中的积极作用 |
第二节 健康保险:完善医疗卫生体系,提高劳动资源的有效供给 |
一、国外现代商业医疗健康保险对劳动力资源的保障分析 |
二、我国商业健康保险与医疗保障制度的现状 |
三、保险业在促进医疗卫生业发展,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中的作用 |
第三节 农业保险、交通旅游保险:支持区域经济稳定增长 |
一、农业保险与农业的发展 |
二、交通、旅游保险与交通、旅游业的发展 |
第四节 出口信用保险:区域经济稳定增长的外部调节 |
一、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发展的阶段分析 |
二、保险业对出口业的促进作用 |
第四章 现代保险与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
第一节 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共同构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 |
一、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区分及当前社会保险的有限性 |
二、我国保险业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
三、保险业的发展模式 |
第二节 保险业与城市社会保障体系 |
一、发展保险业,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
二、发展保险业,进一步完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 |
第三节 保险业与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发展 |
一、发展保险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
二、发展保险业,提高农村人口的保障水平 |
三、统筹发展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
第五章 现代保险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
第一节 现代保险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 |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与灾害发生在时空上的不平衡性 |
二、保险业对发达区域的“锦上添花”与欠发达区域的“雪中送炭” |
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保险业的有力支撑 |
第二节 统筹我国保险业空间布局,促进区际经济协调发展 |
一、保险业自身的区位选择 |
二、现代保险的区域空间结构 |
三、统筹我国保险业空间布局,促进区际经济协调发展 |
第三节 加强保险业行业合作,发挥其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整体作用 |
一、保险业区域行业合作内涵及理论借鉴 |
二、保险业的整体性特征与区域合作工作机制的建立 |
三、实现保险业区域行业合作,发挥其整体作用 |
第六章 现代保险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
第一节 现代保险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演进与可持续发展原则 |
二、做大做强现代保险业,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
第二节 创新保险产品与服务,支持区域可持续发展 |
一、生态环境的破坏及自然灾害的存在需要保险业做出贡献 |
二、发挥保险业的事前预警、监督作用 |
三、发挥保险业的事后补偿作用 |
四、创新保险产品与服务,适应区域持续发展要求 |
第三节 现代保险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
一、我国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
二、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
第七章 四川保险业的改革发展 |
第一节 四川经济与保险业的发展 |
一、四川经济的发展历程 |
二、四川保险业的现状分析 |
第二节 四川经济发展对保险业的要求 |
一、四川的保险发展指标有着较大上升空间 |
二、省内各区域保险发展指标差异较大 |
三、四川经济发展对保险业的要求 |
第三节 改革发展四川保险业,促进四川经济稳定发展 |
一、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发展四川保险业 |
二、完善保险业空间的布局 |
三、创新产品与服务,协调“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的关系 |
四、为四川保险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区域环境 |
主要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研究成果 |
致谢 |
(5)透析开放前夜的中国成品油市场——“中国成品油批发与零售行业展望”国际论坛观点集粹(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成品油市场特征与发展前景 |
1. 当前中国成品油市场五大特征 |
2. 中国成品油市场发展趋势 |
3. 未来市场竞争格局 |
4. 市场竞争对策 |
二、中国成品油市场政策取向 |
1. 炼油产业政策 |
(1) 炼油行业发展目标 |
(2) 炼油行业布局 |
(3) 炼油行业准入条件 |
2. 油源与成品油供应前景 |
3. 成品油行业管理重点 |
4. 中国成品油价格变化趋势 |
5. 来自“老外”的政策建议 |
三、创建卓越的成品油零售企业 |
1. 如何赢得竞争优势 |
2. 赢得竞争优势的实例 |
3. 以服务和品牌打造卓越企业 |
4. 卓越成品油零售企业的战略思维 |
(6)我国农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言 |
1.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沿革及现状 |
1.1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历程 |
1.2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现状及制度缺陷 |
1.3 我国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瓶颈 |
2. 我国农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可行性 |
2.1 我国农村需要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
2.2 我国农村可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
3. 我国农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 |
3.1 建立多层社会保障 |
3.2 加快社会保障立法 |
3.3 加强制度监督管理 |
3.4 加大财政相应投入 |
3.5 拓宽筹措资金渠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则性声明 |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7)法治与国际和谐社会——第22届世界法律大会专题研讨观点集粹(论文提纲范文)
法律、法治与法院 |
非诉讼争议解决:商事仲裁与调解 |
程序公正与司法资源的合理配置 |
新世纪的法学教育与续职法律教育 |
司法与传媒 |
国际服务贸易:法律服务、保险和银行 |
(10)时代的变革对会计的冲击——网络财务的勃兴(论文提纲范文)
前 言 |
一、 变革的背景,历史的必然 |
(一) 历史发展的趋势 |
1、 农业革命 |
2、 工业革命 |
3、 信息革命 |
(二) 企业管理的发展历程,新型管理模式的出现 |
1、 传统管理阶段 |
2、 科学管理阶段 |
3、 现代管理阶段 |
4、 信息时代的新型管理模式 |
(1)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
(2) 组织机构的扁平化; |
(3) 从唯理性到常理性; |
(4) 知识在企业中地位重新认识; |
(5) 人本思想的强化 |
(三) 适应时代变革,网络财务的出现 |
二、 网络财务发展的环境 |
(一) 经济、社会环境 |
1、 中国当前经济形式 |
2、 中国对网络化社会的接受程度 |
(1) 计算机在家庭的普及 |
(2) 中国的互联网发展状况 |
(3) 上网人数逐年递增 |
(4) 政府、企业上网 |
(5) 人大代表的态度 |
(二) 技术环境 |
1、 硬件技术的发展 |
(1) CPU——计算机的心脏 |
(2) 存储介质 |
(3) 网络带宽 |
2、 软件技术的发展 |
(1) 操作系统(OS)技术 |
(2) 数据库(DB)技术 |
(3) C/S三层结构技术 |
(4) B/S结构体系 |
(5) 第四代语言 |
3、 网络及相关技术的发展 |
(1) Internet |
(2) Intranet |
(3) HTML语言 |
(4) JAVA语言 |
(5) CGI |
(6) LINUX |
三、 网络财务的范畴与内涵 |
四、 网络财务的发展现状 |
(一) 电子商务 |
1、 电子商务的概念 |
2、 电子商务框架 |
3、 电子商务的功能 |
(1) 网上订购 |
(2) 服务传递 |
(3) 咨询洽谈 |
(4) 网上支付 |
(5) 电子银行 |
(6) 广告宣传 |
(7) 意见征询 |
(8) 业务管理 |
4、 电子商务的分类 |
(1) 消费者对企业的电子商务 |
(2) 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 |
(3) 企业内部的电子商务 |
5、 电子商务中蕴含的网络财务模式 |
(二) 企业资源计划 |
1、 ERP的发展历程 |
(1) MRP—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 |
(2) MRP Ⅱ—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 |
(3) ERR—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
2、 ERP的核心思想 |
(1) 对整个供需链资源进行管理 |
(2) 吸收了精益思想与敏捷制造的思想 |
(3) 反映了事先计划与事中控制的思想 |
3、 ERP的新动向 |
(1) ERP与EDI |
(2) 增加了工作流功能 |
(3) 增加数据仓库(DW)和联机分析处理(OLAP)功能 |
(4) 向Internet和Web转移 |
4、 ERP与网络财务 |
(三) 业务流程再造 |
1、 业务流程再造的概念 |
(1) 流程(process) |
(2) 业务流程再造—BPR |
2、 BPR的必要性 |
(1) IT“黑洞” |
(2) BPR决策 |
3、 BPR的方法 |
(1) 系统化改进法 |
(2) 全新设计法 |
(3) 两种方法的联系 |
五、 网络财务对传统会计的冲击 |
(一) 对会计基本假设的冲击 |
1、 对会计主体假设提出了挑战 |
2、 对持续经营假设的质疑 |
3、 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否定 |
4、 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影响 |
(二) 对会计报告体系的冲击 |
1、 网络环境下未来财务报告体系变革趋势 |
(1) 财务报告将由现在的延时报告转变为及时报告 |
(2) 财务报告将由事后报告逐渐向事中甚至事先报告发展 |
(3) 财务报告将由定时提供信息向实时提供信息发展 |
(4) 财务报告将由用户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 |
(5) 财务报告将由现今的形式规范化发展到数据源规范化 |
2、 我国财务报告体系的发展方向 |
(1) 法规、制度中的规范 |
(2) 在线报告的启示 |
(3) 利用Internet |
(三) 对会计教育的冲击 |
(四) 网上审计 |
1、 计算机审计的发展 |
(1) 绕过计算机审计 |
(2) 通过计算机审计 |
(3) 利用计算机审计 |
2、 网上审计的产生 |
六、 网络财务的实现 |
(一) 用友企业级财务软件V8.10 |
1、 主要技术指标 |
(1) 硬件环境 |
(2) 软件环境 |
(3) 系统建议运行环境 |
(4) 所支持的数据平台 |
(5) 所支持的网络技术 |
2、 系统的组成 |
3、 系统的核心价值 |
(1) 实现供销存业务与财务一体化管理,流程真正顺畅 |
(2) 有效控制工业生产成本及商业销售成本 |
(3) 有效控制企业财务运营风险 |
(4) 提供企业级的分析决策信息 |
4、 总体结构及数据流程 |
5、 系统主要模块功能概述 |
(1) 总账 |
(2) 应收应付款系统 |
(3) 成本管理 |
(4) 采购管理 |
(5) 库存管理 |
(6) 存货核算 |
(二) 三层B/S结构在网络财务软件中的应用 |
1、 小型企业的精简三层应用模式 |
2、 中型企业的标准三层应用模式 |
3、 大型集团企业的分布应用模式 |
(三) 海尔集团的大商流运作模式 |
1、 商务运作的两段 |
(1) 各地的分公司端 |
(2) 总部的商流本部端 |
2、 大商流业务分析 |
(1) 信息流 |
(2) 资金流 |
参考资料 |
四、“入世”观点集粹(论文参考文献)
-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自由”研究[D]. 杨智勇. 广西师范大学, 2016(06)
- [2]报网互动新格局研究 ——以人民日报、人民网间的互动进程为例[D]. 吴焰. 复旦大学, 2009(S2)
- [3]娃哈哈纠纷启示:树立真正的民族主义价值观[N]. 杨卓舒,吕小林,唐清建. 中国经营报, 2007
- [4]现代保险与区域经济发展[D]. 张可. 四川大学, 2006(08)
- [5]透析开放前夜的中国成品油市场——“中国成品油批发与零售行业展望”国际论坛观点集粹[J]. 海松. 国际石油经济, 2006(06)
- [6]我国农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探索[D]. 付潭. 湖南师范大学, 2006(09)
- [7]法治与国际和谐社会——第22届世界法律大会专题研讨观点集粹[J]. 文静. 中国司法, 2005(10)
- [8]依法维权,我们期待新高度[N]. 贾珺. 中国消费者报, 2003
- [9]中国入世后的十二个西部畅想 中国入世网上峰会(www.sina.com.cn)成都分会场“WTO与新西部”论坛观点集粹[J]. 张元龙,杨彬. 中国西部, 2002(01)
- [10]时代的变革对会计的冲击——网络财务的勃兴[D]. 穆立. 天津财经学院,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