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教职工参与全民健身的调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廖芳芳[1](2021)在《江西省高校教职工气排球运动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艳芸[2](2021)在《沈阳市气排球运动发展现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沈阳市气排球运动正悄然兴起,并且吸引了不同职业的人群参与进来。自2017年气排球被列为天津全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以来,气排球运动在全国各省市的推广普及程度已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本文是在气排球运动在全国各地普及推广且具有超强的娱乐健身价值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将沈阳市参与气排球运动的人群作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沈阳市气排球运动参与人群的基本情况、动机情况、锻炼行为特征、场地情况、社会指导员情况、气排球运动消费情况以及运动组织管理情况,分析沈阳市气排球运动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促进沈阳市气排球运动推广与开展的建议。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沈阳市气排球运动处于刚开始发展的阶段,参与人数较少,赛事开展规模不大,影响力小;参与的人群范围较广,普遍学历较高,其中以教师、企事业单位人员参与居多,但参与者男性多于女性。参与者动机多种多样,但都积极向上,参与时间较为固定,且参与者收入稳定。2.参与气排球的目的主要是强身健体,娱乐身心,这也是对气排球运动的健身及健心价值的肯定;沈阳市气排球运动组织中自发组织的队伍居多,政府及体育管理部门牵头组建的队伍非常少,且资金的扶持力度较小,气排球参与人员主要以自筹费用为主,并且在参与过程中参与人员对沈阳市气排球运动场地情况、社会指导员指导现状感到不满意的居多。主要原因在于沈阳市没有专业的气排球社会体育指导员,大多是体育爱好者或体育教师,其业务能力水平稍显不足,有待提高。3.影响沈阳市气排球运动发展的因素比较多,首先是政府及体育部门的支持因素,其次是场地器材设施的因素,然后是体育社会指导员和宣传力度的不足、气候等方面的影响。4.沈阳市气排球运动发展的对策包括:(1)充分发挥政府及体育部门的职能作用,重视气排球运动的推广普及。(2)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气排球交流平台。(3)气排球运动发展应进入校园,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4)组织气排球培训,增强气排球社会指导力量(5)完善和成熟场地器材等配套设施。(6)结合当前情况借鉴成功经验。
唐林峰[3](2021)在《贵阳市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引入山地自行车运动的可行性研究》文中认为迈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社会呈现出全面稳定的发展局面,全体人民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与提高,精神文化需求与健康发展需求适时成为人们迫切的发展需求。为改善全民的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国家相应地提出全民健身战略、绿色出行计划、生态文明理念、健康第一思想等重要指导思想。贵州把握住全民健身浪潮的良好机遇,大力推进贵州省社会体育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并形成了以山地户外运动为中心,骑行、越野跑等运动项目为主要支点的具有贵州特色的山地户外运动环境。山地自行车运动是以山地自行车为工具,依靠全面的身体素质在复杂多变的全地形路况中进行体育锻炼或体育竞赛的户外体育运动项目。因其具有休闲娱乐、强身健体、竞速竞技等特点,深受各个年龄段参与者的喜爱。依托贵州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立足当地群众积极参与的社会体育活动与品牌赛事支撑,山地自行车运动在贵州全力发展山地户外的大环境中展现出了最大的活力与潜力,并在全国业余山地自行车运动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也在各个级别的山地自行车运动赛事中取得诸多傲人的成绩。随着山地自行车运动在贵州的迅猛发展,参与人群结构也从社会人群扩展到各高校人群,贵阳市高校也纷纷成立了相关的车协与车队,部分高校还开展了针对体育专业学生以及山地自行车运动爱好者的山地自行车课程。可见,当下贵阳市高校山地自行车运动的不断发展已有良好的人群基础与实践经验。因此,本研究以贵阳市高校学生作为主要调查对象,以贵阳市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引入山地自行车运动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贵阳市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及山地自行车运动进行现状调查,并对贵阳市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引入山地自行车运动进行可行性分析,最终得出如下结论:(1)贵阳市高校开展山地自行车运动具备良好的社会体育环境。贵州自行车运动的社会化发展与进程较早,于2004年开始起步,截止到2020年间,参与人数从最初的几百人快速发展到近6万人,俱乐部更是从无到有再到现在更是扩大到百余家的局面。山地自行车运动作为贵州自行车运动发展的主要力量,蕴含着贵州自行车运动发展的巨大潜力。(2)贵州省全力发展境内体育旅游与山地户外运动项目的融合,推动户外体育产业发展并鼓励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进行体教结合。由此,开展山地自行车运动相关课程建设符合贵州省建设贵州山地户外运动大省打造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的政策方针。(3)通过对贵阳市高校学生的相关基础数据调查,得知贵阳市高校学生群体参与概况如下。目前贵阳市全部的37所高校里面,共有超过21所高校成立了相应的自行车协会,有接近10所高校组建了比较稳定的参赛车队,有3所高校开展过相关体育课程,对学生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学生群体对山地自行车运动有着较高的认知与兴趣,对相关课程的开展也有着相应的参与意愿及动机诉求。这些为开展贵阳市高校山地自行车运动融入公共体育课程夯实了良好的基础积累。(4)结合高校教师与学生以及山地自行车运动教练员与裁判员的调查所得,笔者了解到贵阳市公共体育课程有着继续深化发展的空间,若开展山地自行车运动公共体育课程各高校已有场地也能够满足教学。以贵阳市高校公共体育课程需求出发,山地自行车运动项目的特点与发展现状契合高校公共体育增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掌握部分运动技能并养成运动习惯的目标,课程开展具备可行性。(5)各高校领导及教师对于山地自行车运动项目资金投入的态度,以及对于此项目开展公共体育课程存在的风险预估程度是最后决定项目能否开展的最关键因素。
连顺[4](2021)在《太原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自我国经历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飞快,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一重要时刻,中国战胜贫困取得了全面胜利。在满足基本温饱之后,进入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人们越来越注重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对体育锻炼的需求和服务日益增加,终身体育的观念渐渐深入人心。我国各级政府也开始更加关注公共体育的供给和发展。相对于大量的体育锻炼人口,使得本来就捉襟见肘的社会体育资源设施更难顺应快速增长的健身需求。高校体育场馆作为拥有强大体育资源一部分,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因此高校体育场馆资源为社会提供服务是时代发展对高校体育提出的新要求。本文以太原市10所高校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综述、问卷调查、实地调查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太原市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提供服务展开调查,发现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进程中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旨在探索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发展策略,力图寻找到一条与时代发展相融合的可行性发展思路。研究结果表明:(1)健身群体参与体育锻炼程度受自身职业、收入、年龄的影响,还受高校提供社会化服务的时间、开放形式、开放项目、场馆服务质量等众多方面的影响。(2)太原市高校拥有相对丰富的体育场馆资源。各个高校基本都能满足体育教学以及日常训练。节假日、寒暑假闲置情况突出,利用率低。(3)太原市高校体育场馆内部管理结构主要存在的问题:相关人员认识不足、管理维护资金缺乏、安全管理不到位、经营模式的单一化、管理人员的非专业化、场馆的各项规章制度不健全、经营管理能力缺乏。(4)太原市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提供服务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服务项目较少且质量低、对外宣传力度不够,场馆服务和社会大众的需求相脱节。(5)依托互联网技术支撑,共享经济快速发展,高校优越的地理位置,这都为太原市高校体育场馆开放提供社会化服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了使太原市高校体育场馆能更好的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提出以下发展对策: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高校体育场馆开放和使用的政策法规制定,加大对体育场馆建设资金的投入。利用共享经济,各个高校结合自身的发展条件,制定符合本校的经营管理模式,推出更加合理的运营方案,切实做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完善高校体育场馆人力资源配置及管理机构的设置,培训或引进专业体育场馆的管理人员,发挥高校自身最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加强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制定合理的开放时间、开放项目以及收费标准,开发特色社会化服务项目,满足不同层次的健身需求。加大宣传力度,信息化公开速度,利用互联网开发信息交流平台,为社会大众及团体提供更加快捷的信息服务。
林益萍[5](2020)在《新时代高校教职工体育活动组织模式研究 ——以厦门市本科院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任丽娟[6](2020)在《甘肃省普通本科院校大学体育排舞教学开展的SWOT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相关政策意见的提出,也对学校体育课程体系有了更符合时代特征的要求,要把学生兴趣作为课程体系构建的出发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使学生茁壮健康成长。新时代的体育课程不仅要锻炼身体,还应该具有一定的文化传播能力以及既能培养艺术气息、又能陶冶情操。排舞推广中心自2014年起在我国持续开展“阳光排舞进校园”活动,配合全民健身计划,帮助青少年体质健康,为学生体育贡献力量。本研究以甘肃省普通本科院校大学体育排舞教学开展现状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SWOT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甘肃省普通本科院校大学体育排舞教学开展的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明确其问题的所在,探讨影响开展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yaahp10.0软件构建了层次结构模型,构建判断矩阵,通过对SWOT中各个因素的定量评价,选择适合甘肃省普通本科院校大学体育排舞教学开展的对策。根据研究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排舞运动符合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符合学生需要。甘肃省普通本科院校大学体育排舞教学开展具有良好的教师、学生基础,教学场地设施完善。但甘肃省普通本科院校大学体育排舞开课率低,未举办或参加过任何排舞比赛或活动,失去了宣传推广的有效途径,制约其在大学体育中的开展。2.影响甘肃省普通本科院校大学体育排舞教学开展因素有:排舞运动的特点、排舞运动的价值、良好的开展基础、场地设施完善;缺乏专业教师、缺乏系统完善的理论体系、排舞运动普及程度不高、排舞运动在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的发展、社会大众对体育文化的新需求及终身体育意识增强、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排舞运动进校园的推广策略;激励竞赛和奖励制度不完善、宣传力度与广度不够、培训及活动比赛数量不理想、对网络资源开发与利用不重视。3.甘肃省普通本科院校大学体育排舞教学开展SWOT分析,内部优势权重最高,其次是外部机会,内部劣势排在第三,最后是外部威胁。4.从排舞运动开展的长远考虑,甘肃省普通本科院校大学体育排舞教学开展对策应着重考虑SO增长型。根据以上研究提出以下相关建议:1.对本研究所建立的影响甘肃省普通本科院校大学体育排舞教学开展指标体系的利用,推动排舞运动在甘肃省普通本科院校的积极开展。2.组织培训,增强宣传及师资力量。大学生体育协会应主要针对高校教师和学生定期组织和举办各种形式的排舞学习班、培训班和专题研讨等,以促进开展与推广。3.建立以甘肃省大学生运动会为核心的竞赛体系,在甘肃省大学生运动会中增设排舞比赛项目,有助于加速推进甘肃省普通本科院校大学体育排舞教学的开展、普及、推广。4.重视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展现排舞,方便人们了解和学习,获得更多的关注度实现资源共享,缩小排舞运动开展中的地区差异。5.提升排舞运动自身的竞争力。开发竞争力,促进排舞运动隐形价值向显性价值转变,使其能够满足各个阶段、各个层次人群的不同需求,有助于排舞运动的可持续发展。6.学校课程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新兴体育运动的利用与支持。在课程设置管理中,以学生兴趣需要及学校实际为切入点,在大学体育课程中融入排舞教学,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张霖蓉[7](2020)在《农村初级中学校长体育行为调查研究 ——以T市农村初级中学校长为例》文中指出百年大计,教育先行。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体育强国建设也进一步推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广泛开展全民运动,加快体育强国建设,把全民健身和体育强国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少年强则国强,但近两年全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显示:我国中小学生体质状况仍不容乐观,提高中小学生体质迫在眉睫。究其原因,我国南北的差距、城乡发展不平衡等原因,但也有学校领导、教师以及学生本人存在的认识问题。学校校长,作为一个学校的最高领导,对学生体质状况的优劣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学校校长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与学生体质的优劣成正比,另外校长的体育行为对学校体育的影响也具有深刻的意义,这是本选题研究校长体育行为调查研究的端倪。对T市农村初级中学校长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有利于了解T市农村初级中学校长体育行为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为促进T市农村初级中学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可行性的路径。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T市农村初级中学校长的体育行为现状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T市农村初级中学校长体育运动行为特征表现为:在参与动机中没有为学校师生做榜样的观念;运动的持续时间以每次20-40分钟为主,在参加体育运动强度的选择上,以中等强度为主;参与次数上以中等参与频度(每周参与1-2次和每月参与1-3)为主;在体育运动场所的选择上以不收费的学校运动场地为主,场地选择上体现出就近性与方便性的特点;运动项目的选择上,大部分校长选择健身走和慢跑,缺乏对技能型运动项目的选择;参与体育运动的形式主要为与家人一起运动,与朋友一起运动和独自运动,而选择与教职工一起运动的仅有8人,占比23.5%。(2)T市农村初级中学校长的体育管理行为特征表现为:校长对学校体育管理机构的建设不太重视、在制定工作计划时未将体育作为重要内容;校长很少亲自主持有关学校体育工作的会议、校长很少创造体育工作的条件也缺乏对体育运动的大力支持、在重大体育工作中也很少与体育教师保持联系并征得赞同;同时也表现出缺少对体育教师的关心与信赖、对学校体育工作者很少给予奖励等特征。通过研究,提出如下建议:农村初级中学校长应该提高思想认识,将体育运动真正提上日程;通过加强培训,转变管理观念,得到广大师生的支持;改善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给学校教育工作者、广大学生群体提供良好的运动环境;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定期组织大中小学教职工体育赛事,开展适宜教职工尤其是校长的体育娱乐比赛运动;并建议相关部门将体育作为选拔校长的重点考核内容,可以从校长对体育的认识、对运动技能的掌握、对自身体育运动情况的观察以及对待师生身体健康的态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若校园体育事业能够有新的生命,那么教育事业也会焕发出新的生机。
马滢[8](2020)在《开封市气排球运动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质、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也是国家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随着全民健身战略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对体育运动的需求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个性化、多元化、专业化、健康化的运动项目更能够收获全民的喜爱。其中,气排球运动作为时代发展的新产物,可以说是一项健身、休闲、娱乐、社交、竞技于一体的新兴运动项目,与传统排球相比球的整个周长变大、重量变轻、速度变慢、材质也更软、富有弹性,由于场地的缩小,球网的降低,运动量也变得较为适宜,男女可以混合参与其中,趣味性得到了提高,在全国多数地区都呈现出了较好的发展势头。近年来,开封市重视体育事业发展,深入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气排球运动也成为开封市民喜爱的新兴运动项目。由于各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品质的不同,各地市开展气排球运动的具体情况也存在一定的差距。虽然开封市气排球运动正在积极的开展中,但具体的开展情况尚未进行研究,需要进一步找出存在的问题,再根据地区的开展需要,给予相应的解决对策。本文运用文献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开封市气排球运动的开展情况进行研究。主要围绕开封市气排球参与者的自身基本情况、运动参与情况、球队组成情况、运动训练情况、参与比赛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影响开封市气排球运动开展的具体因素并提出对策,为今后气排球运动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与理论支撑,也为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通过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开封市气排球参与者男性偏多,但基本差距不大,不受性别的限制,年龄主要以中青年为主,年轻人偏多,职业中医务人员、教师、公务员的比例最多,这些职业收入水平相对稳定,但是气排球的球龄相对不长,对气排球运动的喜爱程度较高,有排球基础的人也较多。(2)开封市气排球运动的参与者通过在学校单位、观看与参加比赛、听朋友说的途径来了解气排球运动,主要渠道是由单位参与进来,并与朋友同事结伴、参加比赛的方式参与到气排球运动。大多数参与者能够主动的参与,形成了长期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参与目的以锻炼身体愉悦身心、运动兴趣爱好、丰富生活、休闲娱乐为主。运动时间多为每周一次,每次60—90分钟居多。气排球运动的花费较少,主要用于购买服饰与器材装备。(3)开封市气排球队伍比较常见的是由单位组织成立的,队伍一般在12人左右,成立的时间普遍较短,以刚成立的队伍为主,队伍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由工作单位拨款,队伍里目前还没有设立奖励机制。开封市气排球教练员比较少,大部分队员对教练员的指导水平是满意的,球队也会制定相关规定要求,但仍然存在问题,很多球队的教练员都不固定,部分球队没有教练员,少数球队由队长兼任。(4)开封市气排球参与者能达到70%的参与度,训练以基础内容为主,对基本的发、垫、传技术内容掌握较好,尤其是发球技术。参与者选择单位和学校的场地较多,器材多由单位提供和自己准备。在进行气排球运动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参与者受过伤,应得到重视。影响参与者参与气排球运动的主要因素是:场地设施因素、时间因素、没有同伴因素、缺少专业指导因素与没有组织管理者因素。(5)开封市大部分参与者都对气排球竞赛规则有了解,喜欢5人制(分男女)的比赛形式和参加过2—3次比赛的人数居多,参与者主要以参加市级比赛和学校单位内部的比赛为主。通过参与气排球运动比赛后主要收获到:健康的身体、交到更多的朋友、放松紧张的心情、获得团队凝聚力和丰富闲暇时光。(6)开封市气排球运动的开展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场地设施因素、宣传不到位因素、政府重视程度因素、资金投入力度因素、没有形成气排球文化因素、竞技比赛举办次数因素和群众参与度因素。
柳国明[9](2020)在《“健康中国”背景下桂林市高校教师体育锻炼行为研究》文中提出自2016年习近平同志提出“健康中国”的概念以来,为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促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健康向上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多项指导性文件,将健康中国2030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明确指出了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健康事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高校是国民教育系列中的顶层结构,高校教师的健康水平对高校教学质量和科研业绩有着重要的影响。但长期以来由于教学工作压力繁重,科研压力大等原因相当部分教师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甚至出现英年早逝,未老先衰等严重身心健康问题。体育是主动健康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对发展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水平、愉悦身心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高校教师体育锻炼行为的研究与促进是“健康中国”全方位全周期健康要求的题中之义。本文以桂林市10所高校为调查对象,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及访谈法等收集了703份桂林市高校在职教师的问卷及各高校的校工会、公共体育部及校医院等相关部门的材料。并通过数据分析,依据性别、年龄等类别交叉分析,对教师们进行了差异性比较。发现桂林市高校教师体育态度、体育行为及身体健康状况总体情况良好,但同时也很大程度上存在着“高知难行”的现象,即较高健康意识和健康知识,但却难以付诸行为。同时在性别、年龄两个维度上存在着显着地差异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31-40岁这一被称之为“青椒”的群体中存在闲暇时间少、体育行为缺及身体健康指数低的问题,有超过五分之一的青年教师患有超重、高血压、高血脂等身体疾病。性别因素方面,女性仍然是家庭照顾的主力,家庭因素严重影响了锻炼的时间,特别是孩子尚在中小学学龄的女教师,受传统观念影响,承受着工作家庭两大压力,从而使得几乎无法脱身进行体育锻炼行为。从体育健康意识、体育锻炼动机、个人闲暇时间、场地器材及运动伙伴五个方面分析了影响桂林市高校教师参与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可以看出,高校教师体育锻炼意识普遍较高,动机主要以增进身体健康状况为核心,但终因工作压力大、家庭负担重、闲暇时间少等主体因素,及场地设施不合理、运动伙伴匮乏等因素,使得高校教师参加体育锻炼行为存在着“高知低行”或“高知难行”的窘境。据此,文章提出了“精准促健”等针对性改善思路,并认为高校教师属高知群体,他们相对一般社会群体有着更高的健康知识和健康意识,体育锻炼行为动机也极为清晰,因此该群体当前所急需解决的是如何从高强度的工作、生活压力之中解放出来,从而实现体育锻炼行为的“知行合一”。这需要政府与高校管理者致力于如何更好地完善高校教师管理制度,引导高校教师有条件走向保障“身心健康”体育锻炼行为,这将是“健康中国”计划实施的关键一环。
辛怡[10](2020)在《在昆高校教职工气排球参与者的锻炼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到《2030健康中国规划纲要》,一直以来党和国家在不断为人民完善健身环境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提醒着中国人,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近年来随着高校体育的全面改革,高校教职工的工作压力逐渐增加,导致高校教职工在顾及家庭的情况下无暇注意到自身身心健康。当今的高校教师身体多处在亚健康状态,更可怕的是,长期工作压力和负面情绪疏导不及时而导致的心理疾病,正在慢慢侵害他们的健康。气排球作为近年来广受喜爱的群众体育项目之一,其入门要求低,运动强度适中,作为隔网项目,能有效地预防运动中因冲撞带来的伤害。高校教师长期伏案工作,而气排球的扣球、拦网,传球等动作都能帮助高校教师有效地预防改善颈椎病。简言之,气排球是一项适合推广给高校教师的运动高校教职工工作认务繁重,参与气排球进行锻炼能有效帮助高校教职工增强体质,健康生活,凝结团聚力,排解不良情绪。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昆明13所高校教职工气排球参与者的参与气排球的情况,锻炼动机,锻炼效果评价和自我效能进行调查。分析三方互惠决定论因素(个人因素、社会因素、行为因素)对在昆高校教职工气排球参与者的锻炼动机,锻炼效果评价,自我效能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1.教职工每次参与气排球体育锻炼时都很全情投入,但没有养成良好的长期运动习惯,其中男性教职工比女性教职工的锻炼意识更强,并且学历越高的教职工更愿意将休闲时间花在体育锻炼上。2.由于教职工工作的特殊性,教职工是较为方便获得到场地和运动器材的。高校教职工在气排球运动中投入的金钱不多,在进行气排球运动中花销最多是运动饮料。3.锻炼动机与行为因素,个人因素,环境因素的参与机会,社会支持,锻炼氛围呈显着相关,说明锻炼动机的强化需要有规律的锻炼习惯,促使人习惯性的进行锻炼行为。个人因素与参与机会、社会支持、锻炼氛围三个社会因素也与锻炼动机也呈显着性相关。4.锻炼效果评价与行为因素中的时间,个人因素,除锻炼条件外的社会环境因素成显着性相关。5.自我效能与个人因素中的运动风险和社会因素中的社会约束和锻炼条件呈显着性相关。6.行为因素、个体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三方互相产生影响,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需要良好的运动氛围,自身个人愿意坚持并付出时间。
二、高校教职工参与全民健身的调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教职工参与全民健身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沈阳市气排球运动发展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依据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5 气排球运动的概述 |
1.5.1 气排球运动的起源 |
1.5.2 气排球运动的特点 |
1.5.3 气排球运动发展的概况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1.1 有关气排球起源与发展的研究 |
2.1.2 有关气排球推广与普及方面的研究 |
2.1.3 有关气排球价值与作用方面的研究 |
2.1.4 有关气排球发展现状方面的研究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实地调查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沈阳市气排球运动发展现状 |
4.1.1 气排球运动参与者的基本情况 |
4.1.1.1 气排球运动参与者的自然结构特征 |
4.1.1.2 气排球运动参与者的社会结构特征 |
4.1.2 气排球运动参与者的动机情况 |
4.1.2.1 气排球运动参与者对气排球的认知情况 |
4.1.2.2 气排球运动参与者的动机情况 |
4.1.3 气排球运动参与者的锻炼行为特征 |
4.1.3.1 气排球运动参与者的锻炼时间分布特征 |
4.1.3.2 气排球运动锻炼参与者的锻炼频率特征 |
4.1.4 气排球运动的场地情况 |
4.1.4.1 气排球运动场地的分布情况 |
4.1.4.2 气排球运动参与者对场地的满意程度 |
4.1.5 气排球运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情况 |
4.1.5.1 气排球运动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背景情况 |
4.1.5.2 气排球运动参与者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满意程度 |
4.1.6 气排球运动的消费情况 |
4.1.6.1 气排球运动消费金额情况 |
4.1.6.2 气排球运动消费项目情况 |
4.1.7 气排球运动组织管理情况情况 |
4.1.7.1 气排球运动队伍组建情况情况 |
4.1.7.2 气排球运动比赛情况 |
4.2 沈阳市气排球运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4.2.1 政府及体育部门的重视程度不足 |
4.2.2 宣传力度不够 |
4.2.3 气排球赛事组织管理力量薄弱 |
4.2.4 场地等硬件设施不完善 |
4.2.5 气排球专业指导力量薄弱 |
4.2.6 气排球运动文化氛围薄弱 |
4.2.7 气候条件制约气排球运动的发展 |
4.3 促进沈阳市气排球运动发展的措施 |
4.3.1 充分发挥政府及体育部门的职能作用,重视气排球运动的推广普及 |
4.3.2 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气排球交流平台,促进气排球文化形成 |
4.3.3 气排球运动发展应进入校园,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 |
4.3.4 完善成熟场地器材等配套设施 |
4.3.5 组织气排球培训,增强气排球社会指导力量 |
4.3.6 结合当前情况,借鉴成功经验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沈阳市气排球运动发展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沈阳市气排球运动发展现状访谈提纲 |
致谢 |
(3)贵阳市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引入山地自行车运动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山地自行车运动的相关概念界定 |
2.1.2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相关概念界定 |
2.2 山地自行车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
2.2.1 山地自行车运动在国外的起源与发展 |
2.2.2 山地自行车运动在国内的发展 |
2.3 山地自行车运动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相关研究 |
2.3.1 山地自行车运动的相关研究 |
2.3.2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地考察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访谈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贵阳市山地自行车运动发展现状 |
4.1.1 贵阳市山地自行车运动的兴起 |
4.1.2 贵阳市山地自行车运动发展类型概况 |
4.1.3 贵阳市山地自行车运动参与人员概况 |
4.2 贵阳市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引入山地自行车运动的必要性 |
4.2.1 促进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的无缝衔接 |
4.2.2 顺应贵州省建设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的实际需求 |
4.2.3 深化贵阳市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内容完善 |
4.2.4 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及课余生活的需求 |
4.3 贵阳市高校开展山地自行车课程所特有的条件调查 |
4.3.1 贵州省相关体育及教育职能部门的重视与支持 |
4.3.2 贵阳市高校山地自行车运动具备赛事支撑的能力 |
4.4 贵阳市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引入山地自行车运动的可行性分析 |
4.4.1 贵阳市高校引入山地自行车运动的教学设施调查 |
4.4.2 贵阳市高校学生对山地自行车运动的认知水平 |
4.4.3 贵阳市高校学生对山地自行车运动的兴趣程度 |
4.4.4 贵阳市高校学生参与山地自行车运动的心理意愿 |
4.4.5 贵阳市高校学生参与山地自行车运动的主要动机 |
4.4.6 贵阳市高校教师对山地自行车课程开展的意向 |
4.4.7 贵州省体育及教育部门对山地自行车运动的重视 |
4.5 贵阳市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引入山地自行车运动面临的制约因素 |
4.5.1 贵阳市各高校体育相关领导的认可度与支持度有待提高 |
4.5.2 贵阳市高校相应教学器材等资金投入紧张 |
4.5.3 贵阳市高校相关体育人才师资力量不足 |
4.5.4 贵阳市高校山地自行车运动课程缺乏教材指导 |
4.5.5 贵阳市高校山地自行车运动的学练赛一体化环境不够完善 |
4.6 贵阳市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开展山地自行车运动课程的对策 |
4.6.1 贵州省相关体育及教育部门持续加大鼓励力度与宣传 |
4.6.2 贵阳市各个高校体育院系间增进合作与探索学习 |
4.6.3 逐步增加贵阳市高校山地自行车运动的经费投入 |
4.6.4 全力加快贵阳市高校山地自行车运动的师资力量建设 |
4.6.5 精准把握贵州省山地自行车运动产业发展带来的推动力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4)太原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任务 |
1.4 文献综述 |
1.4.1 相关概念 |
1.4.2 国内学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研究 |
1.4.3 国外学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实地考察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3 太原市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3.1 太原市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
3.1.1 增强高校体育场馆的利用率 |
3.1.2 缓解高校体育场馆资金不足现象 |
3.1.3 增加健身群体的运动锻炼场地 |
3.2 太原市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可行性 |
3.2.1 各类运动场地持续增加建设 |
3.2.2 高校分布优越的地理位置 |
3.2.3 后二青会时代对健身群体的影响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太原市健身群体参与体育锻炼现状分析 |
4.1.1 健身群体特点 |
4.1.2 健身群体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 |
4.1.3 健身群体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 |
4.1.4 健身群体选择高校体育场馆锻炼的态度及影响因素 |
4.1.5 健身群体对于高校体育场馆收费方式的调查 |
4.2 太原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现状情况的分析 |
4.2.1 太原市高校体育场馆资源配备数量 |
4.2.2 太原市高校体育场馆提供社会化服务情况 |
4.2.3 太原市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 |
4.3 太原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4.3.1 所持态度 |
4.3.2 管理维护资金 |
4.3.3 安全管理 |
4.3.4 社会大众消费意识 |
4.3.5 社会大众经济能力 |
4.3.6 经营管理方式 |
4.4 太原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发展对策分析 |
4.4.1 完善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及利用的政策和法规 |
4.4.2 利用共享经济改变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模式 |
4.4.3 制定健全的场馆及人员管理体系 |
4.4.4 加强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项目的宣传以及开发 |
4.4.5 充分利用高校的场馆资源 |
4.4.6 建立体育锻炼保险制度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
附件一 太原市参与体育锻炼社会人群基本情况调查表 |
附件二 太原市高校基本情况调查表 |
(6)甘肃省普通本科院校大学体育排舞教学开展的SWOT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的需求 |
1.1.2 高校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需求 |
1.1.3 排舞自身发展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1 排舞的概念 |
2.1.2 SWOT分析法 |
2.2 国内研究综述 |
2.2.1 排舞的兴起与发展相关研究 |
2.2.2 关于排舞价值、功能相关研究 |
2.2.3 关于排舞赛事相关研究 |
2.2.4 关于普通高校排舞开展的相关研究 |
2.2.5 关于SWOT分析体育项目相关研究 |
2.3 国外研究综述 |
2.3.1 关于排舞的研究 |
2.3.2 关于SWOT分析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调查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SWOT分析法 |
3.2.5 层次分析法(AHP)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甘肃省普通本科院校大学体育排舞教学开展的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
4.1.1 任课教师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
4.1.2 学生认知等情况调查分析 |
4.1.3 教学场地设施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
4.1.4 师资培训及活动、比赛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
4.2 甘肃省普通本科院校大学体育排舞教学开展的SWOT分析 |
4.2.1 内部优势因素分析(S) |
4.2.2 内部劣势因素分析(W) |
4.2.3 外部机会因素分析(O) |
4.2.4 外部威胁因素分析(T) |
4.3 SWOT矩阵构建及分析 |
4.3.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图 |
4.3.2 构建判断矩阵 |
4.3.3 权重及一致性检验 |
4.3.4 层次总排序 |
4.3.5 SWOT战略四边形 |
4.3.6 战略类型的确定 |
4.4 甘肃省普通本科院校大学体育排舞教学开展路径研究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7)农村初级中学校长体育行为调查研究 ——以T市农村初级中学校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价值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综述 |
2.1.1 运动行为研究 |
2.1.2 管理行为研究 |
2.2 国外研究综述 |
2.2.1 运动行为研究 |
2.2.2 管理行为研究 |
2.3 相关概念界定 |
2.3.1 行为 |
2.3.2 体育行为 |
2.3.3 校长行为 |
2.3.4 校长体育行为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观察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3 论文思路框架图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T市农村初级中学校长群体特征 |
4.1.1 T市农村初级中学校长的年龄、性别特征分析 |
4.1.2 T市农村初级中学校长的教育程度、经济收入情况分析 |
4.2 T市农村初级中学校长体育运动行为特征 |
4.2.1 T市农村初级中学校长体育运动参与情况 |
4.2.2 T市农村初级中学校长参加体育运动的动机 |
4.2.3 T市农村初级中学校长参加体育运动的持续时间 |
4.2.4 T市农村初级中学校长参加体育运动的强度 |
4.2.5 T市农村初级中学校长参加体育运动的频度 |
4.2.6 T市农村初级中学校长参加体育运动的项目 |
4.2.7 T市农村初级中学校长参加体育运动的场所 |
4.2.8 T市农村初级中学校长参与体育运动的形式 |
4.3 T市农村初级中学校长体育管理行为特征 |
4.3.1 T市农村初级中学校长体育管理理念和目标行为特征 |
4.3.2 T市农村初级中学校长民主管理行为特征 |
4.3.3 T市农村初级中学校长关心和激励行为特征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8)开封市气排球运动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国内关于气排球运动的相关研究 |
2.2.1 关于气排球运动起源与发展的相关研究 |
2.2.2 关于气排球运动价值特点的相关研究 |
2.2.3 关于气排球运动推广及普及的相关研究 |
2.2.4 关于气排球运动竞赛规则的相关研究 |
2.2.5 关于气排球运动技战术的相关研究 |
2.2.6 关于气排球运动开展现状的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法 |
3.2.2 调查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开封市气排球参与者自身基本情况 |
4.1.1 气排球参与者的性别比例情况 |
4.1.2 气排球参与者的年龄分布情况 |
4.1.3 气排球参与者的职业特征情况 |
4.1.4 气排球参与者的经济收入情况 |
4.1.5 气排球参与者对气排球运动的喜爱程度情况 |
4.1.6 气排球参与者参与气排球运动的时间情况 |
4.1.7 气排球参与者的运动背景情况 |
4.2 开封市气排球参与者运动参与情况 |
4.2.1 气排球参与者了解气排球运动的途径情况 |
4.2.2 气排球参与者首次参与气排球运动的渠道情况 |
4.2.3 气排球参与者参与气排球运动的方式情况 |
4.2.4 气排球参与者参与气排球运动的目的情况 |
4.2.5 气排球参与者参与气排球运动的主动性情况 |
4.2.6 气排球参与者参与气排球运动的时间次数情况 |
4.2.7 气排球参与者参与气排球运动的消费情况 |
4.2.8 气排球参与者的终身体育意识情况 |
4.3 开封市气排球参与者球队的组成情况 |
4.3.1 球队的组建情况 |
4.3.2 球队的性质类型情况 |
4.3.3 球队的教练员情况 |
4.3.4 球队的管理情况 |
4.3.5 球队的奖励机制情况 |
4.3.6 球队的经费来源情况 |
4.4 开封市气排球参与者的运动训练情况 |
4.4.1 气排球参与者的训练内容情况 |
4.4.2 气排球参与者的训练掌握情况 |
4.4.3 气排球参与者参加训练的积极性情况 |
4.4.4 气排球参与者的训练场地器材情况 |
4.4.5 气排球参与者的受伤情况 |
4.4.6 影响参与者参与气排球运动的因素 |
4.5 开封市气排球参与者的比赛情况 |
4.5.1 气排球参与者对竞赛规则的了解情况 |
4.5.2 气排球参与者参加比赛的次数情况 |
4.5.3 气排球参与者参加比赛的等级情况 |
4.5.4 气排参与者喜爱的比赛形式情况 |
4.5.5 气排球参与者对比赛成绩的满意度情况 |
4.5.6 气排球参与者参加比赛的收获情况 |
4.6 影响开封市气排球运动开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
4.6.1 场地设施因素 |
4.6.2 宣传不到位因素 |
4.6.3 政府重视程度因素 |
4.6.4 资金投入力度因素 |
4.6.5 没有形成气排球文化因素 |
4.6.6 竞技比赛的举办次数因素 |
4.6.7 群众参与度因素 |
4.7 开封市气排球运动的发展对策 |
4.7.1 做好老旧场地的维护工作,加强建设新的运动场地 |
4.7.2 推动新媒体智慧化的宣传,打造气排球赛事活动品牌 |
4.7.3 重视气排球运动发展,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办赛 |
4.7.4 增加资金投入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
4.7.5 增加参与人口数量,形成气排球文化氛围 |
4.7.6 增加办赛次数,创新比赛形式 |
4.7.7 增强全民健身意识,提高群众运动参与度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开封市气排球运动开展现状的调查问卷 |
附录B 访谈提纲 |
附录C 专家效度评价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健康中国”背景下桂林市高校教师体育锻炼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教师体育锻炼行为研究 |
1.2.2 国内教师体育锻炼行为研究 |
1.3 概念界定 |
1.3.1健康中国2030 |
1.3.2 体育行为 |
1.3.3 体育锻炼行为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4.3 重点 |
1.4.4 难点 |
1.5 研究路径及创新之处 |
2.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3结果与分析 |
3.1 基本情况 |
3.1.1 简介 |
3.1.2 桂林市高校体育场馆的基本状况 |
3.1.3 桂林市高校体育工作的基本情况 |
3.2 桂林市高校教师健康状况及健身意识的与分析 |
3.2.1 桂林市高校教师的健康状况 |
3.2.2 桂林市高校教师的健身意识 |
3.3 桂林市高校教师体育锻炼行为特征分析 |
3.3.1 参加体育锻炼行为的频率 |
3.3.2 体育锻炼行为的持续时长 |
3.3.3 体育锻炼行为的负荷强度 |
3.3.4 参加体育锻炼行为的时间段 |
3.3.5 参加体育锻炼行为的内容与项目 |
3.3.6 桂林市高校教师体育人口 |
3.4 影响高校教师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 |
3.4.1 体育健康意识 |
3.4.2 体育锻炼动机 |
3.4.3 个人闲暇时间 |
3.4.4 场地器材 |
3.4.5 运动伙伴 |
4.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4.3 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致谢 |
(10)在昆高校教职工气排球参与者的锻炼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依据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体育锻炼行为 |
1.3.2 锻炼动机 |
1.3.3 锻炼效果认知评价 |
1.3.4 自我效能 |
1.3.5 三方互惠决定论 |
1.4 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逻辑分析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在昆高校教职工气排球运动参与者的基本情况 |
3.2 在昆高校教职工气排球运动参与者的参与气排球锻炼行为分析 |
3.2.1 在昆高校教职工气排球运动参与者的参与气排球运动的时间 |
3.2.2 在昆高校教职工气排球运动参与者参与气排球运动的次数 |
3.2.3 在昆高校教职工气排球运动参与者的参与气排球运动的强度 |
3.2.4 在昆高校教职工气排球运动参与者在气排球运动上所花费的资金 |
3.3 不同个人情况在昆高校教职工气排球运动参与者锻炼动机研究 |
3.3.1 不同性别的在昆高校教职工气排球参与者的锻炼动机分析 |
3.3.2 不同年龄段在昆高校教职工气排球参与者的锻炼动机分析 |
3.3.3 不同学历的在昆高校教职工气排球参与者的锻炼动机分析 |
3.3.4 不同职称的在昆高校教职工气排球参与者的锻炼动机分析 |
3.3.5 不同自评健康状况的在昆高校教职工气排球参与者的锻炼动机分析 |
3.4 不同个人情况在昆高校职工气排球运动参与者锻炼效果评价研究 |
3.4.1 不同性别的在昆高校职工气排球参与者的锻炼效果评价分析 |
3.4.2 不同年龄的在昆高校职工气排球参与者的锻炼效果评价分析 |
3.4.3 不同学历的在昆高校职工气排球参与者的锻炼效果评价分析 |
3.4.4 不同职称的在昆高校职工气排球参与者的锻炼效果评价分析 |
3.4.5 不同自评健康状况的在昆高校职工气排球参与者的锻炼效果评价分析 |
3.5 不同个人情况的气排球运动参与者自我效能评价研究 |
3.5.1 不同性别的在昆高校教职工气排球参与者的自我效能评价分析 |
3.5.2 不同年龄的在昆高校教职工气排球参与者的自我效能评价分析 |
3.5.3 不同学历的在昆高校教职工气排球参与者的自我效能评价分析 |
3.5.4 不同职称的在昆高校教职工气排球参与者的自我效能评价分析 |
3.5.5 不同自评健康状况的在昆高校教职工气排球参与者的自我效能评价分析 |
3.6 三方互惠决定论因素的锻炼动机的相关分析 |
3.6.1 影响在昆高校教职工气排球参与者锻炼动机的行为因素的相关分析 |
3.6.2 影响在昆高校教职工气排球参与者锻炼动机的个人因素的相关分析 |
3.6.3 影响在昆高校教职工气排球参与者锻炼动机的环境因素的相关分析 |
3.7 三方互惠决定论因素的锻炼效果评价的相关分析 |
3.7.1 影响在昆高校职工气排球参与者锻炼效果评价的行为因素的相关分析 |
3.7.2 影响在昆高校职工气排球参与者锻炼效果评价的个人因素的相关分析 |
3.7.3 影响在昆高校职工气排球参与者锻炼效果评价的环境因素的相关分析 |
3.8 三方互惠决定论因素的自我效能的相关分析 |
3.8.1 影响在昆高校教职工气排球参与者自我效能的行为因素的相关分析 |
3.8.2 影响在昆高校教职工气排球参与者自我效能的个人因素的相关分析 |
3.8.3 影响在昆高校教职工气排球参与者自我效能的环境因素的相关分析 |
第4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在昆高校教职工气排球参与者的锻炼行为研究的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高校教职工参与全民健身的调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西省高校教职工气排球运动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廖芳芳. 华东交通大学, 2021
- [2]沈阳市气排球运动发展现状研究[D]. 李艳芸.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3]贵阳市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引入山地自行车运动的可行性研究[D]. 唐林峰.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0)
- [4]太原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D]. 连顺.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5]新时代高校教职工体育活动组织模式研究 ——以厦门市本科院校为例[D]. 林益萍. 广州体育学院, 2020
- [6]甘肃省普通本科院校大学体育排舞教学开展的SWOT分析[D]. 任丽娟. 西北师范大学, 2020(11)
- [7]农村初级中学校长体育行为调查研究 ——以T市农村初级中学校长为例[D]. 张霖蓉. 天水师范学院, 2020(06)
- [8]开封市气排球运动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马滢. 河南大学, 2020(04)
- [9]“健康中国”背景下桂林市高校教师体育锻炼行为研究[D]. 柳国明.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10]在昆高校教职工气排球参与者的锻炼行为研究[D]. 辛怡.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