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宝子湾金矿床成因及成矿时代探讨

山西宝子湾金矿床成因及成矿时代探讨

一、山西堡子湾金矿的矿床成因与成矿时代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王俊虎[1](2020)在《山西省右玉县火烧滩金矿床成矿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山西省右玉县火烧滩金矿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被认为是典型的变质-热液型金矿床。该矿床金矿体主要分布在于石榴子石二长花岗岩岩体内,矿石类型为黄铁矿型金矿石。本文通过对火烧滩金矿床进行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系统采样、矿石测试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区的矿床地质特征、矿床矿物学、年代学以及侵入岩岩石学特征,探讨了火烧滩金矿床的成矿作用,综合对比了其与华北北缘其他金矿床的成矿规律差异,取得主要认识和成果如下:华北火烧滩金矿的成矿过程可划分为四个成矿阶段,分别为第一成矿阶段是成矿流体对变质石榴白岗岩进行蚀变改造,可见石英团块,偶见星点状金属硫化物;第二阶段是成矿流体对早期形成的蚀变岩继续进行硅化,石榴子石聚集成团块,黄铁矿呈细脉浸染状;第三阶段是金属硫化物以脉状、网脉状、团块状充填前期蚀变岩;第四阶段是见碳酸盐化夹石英细脉、黄铁矿以脉状出现在成矿晚期。锆石U-Pb年龄结果认为火烧滩金矿床形成于110 Ma(相当于早白垩世),与华北克拉通在中生代遭受大规模破坏(包括岩石圈伸展减薄)事件的时代一致。资料显示华北北缘的大型断裂及其二级或更次级断裂中有大量早白垩世金矿形成。地层构造标志、围岩蚀变标志、物、化探异常标志等可作为金矿床的找矿依据。

李健[2](2020)在《辽宁省青城子矿集区铅-锌-金-银多金属成矿作用研究》文中认为辽东半岛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处古元古代胶-辽-吉带北东部,该区较为完整的记录了太古代到新生代复杂的地质演化史,大量的地质事件被印刻在该区的岩浆岩、变质岩系及矿产资源中,这为华北板块太古宙多期地壳增生及再造事件、古元古代时期微陆块拼贴-聚合历史的恢复(参与形成了哥伦比亚超大陆)、东部的克拉通破坏/岩石圈减薄进程及其大规模矿产资源的成因研究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也使得该区成为近年来地质学研究的热点地区。辽东地区保留着较多的古元古代岩浆岩(例如:辽吉花岗岩),这些岩石所记录的成因及构造环境信息可作为我们探讨和反演古元古代胶-辽-吉带构造演化模式的重要证据。此外,在辽东地区内分布着20000km2的巨量中生代花岗岩,为研究其中生代克拉通破坏机制及与大规模矿化的成因联系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对辽东地区典型岩浆-矿化作用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胶-辽-吉带构造演化模式及与古元古代大规模金属-非金属矿化的成因联系,以及中生代岩石圈减薄机制与大规模多金属矿化的关系。本文在充分搜集区域成岩-成矿资料的基础上,对辽东半岛东北部的青城子矿集区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系统的样品采集工作。选择典型榛子沟、甸南和喜鹊沟铅锌矿床以及白云、荒甸子、小佟家堡子金矿床和高家堡子银矿床,进行了矿床地质特征、流体包裹体、氢-氧-硫-铅同位素地球化学和成岩年代学等方面的研究,查明了铅锌-金银矿床成矿流体地球化学性质、成矿物质来源及矿床成因,限定了区内岩浆岩侵位时代、岩石成因及与成矿的关系,进而探讨了成矿构造背景,并在此基础上了建立了青城子矿集区成矿模式。野外详细地质调查及已有年代学数据表明铅锌矿床明显存在两期矿化事件:古元古代层状矿化(1.8Ga)和中生代脉状矿化(221Ma)。古元古代层状矿化成因类型为热水喷流沉积矿床(SEDEX),流体包裹体及氢氧同位素组成显示SEDEX矿化成矿流体为中温-低盐度的NaCl-H2O体系热液,来源于初始岩浆水;硫化物矿石稀土和硫铅同位素表明SEDEX矿化成矿物质来源围岩(为主)及古元古代岩浆。中生代脉状矿化为受断裂控制的中温热液脉型矿床,成矿流体为中温-低盐度的NaCl-CO2-H2O体系热液,为岩浆水和大气降水混合来源;成矿物质具有三种来源:花岗质岩浆(晚三叠世)(为主)、围岩及古元古代层状矿体,说明中生代脉状矿化对古元古代层状矿化具有改造作用。矿集区内金银矿床地质特征较为相似,流体包裹体、矿石稀土及氢-氧-硫-铅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及成矿物质组成与区内脉状铅锌矿化相似,且均形成于晚三叠世(221Ma),这说明矿集区内脉状铅锌-金银矿化为同一期岩浆作用的产物,区内脉状铅锌-金银矿床分别成簇分布,可能是同一期岩浆-热液不同演化阶段的结果。此外,矿集区内赋矿围岩与铅锌-金银矿床具有重要成因联系,同位素地球化学显示辽河群的大石桥组和浪子山组是重要的铅锌矿源层,而盖县组为金银的主要来源,这一认识对区域铅锌金银多金属矿产勘查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结果显示,矿集区内至少存在四期岩浆作用:(1)古元古代早期(2206Ma,以条痕状花岗斑岩为代表),(2)古元古代晚期(1904Ma,以大顶子岩体为代表),(3)三叠纪(243-220Ma,以双顶沟和新岭岩体为代表),(4)中侏罗世(164Ma,以姚家沟岩体为代表)。通过区内古元古代岩浆岩并结合前人对辽河群的研究,本文认为胶-辽-吉带古元古代时期经历了洋盆形成(辽吉洋)-扩张-俯冲-消亡的全过程,并最终闭合于龙岗与狼林地块之间,形成胶-辽-吉造山带。本次研究的层状铅锌矿化的形成与胶-辽-吉带造山后伸展活动密切相关。中生代时期华北板块东部经历了大规模的岩石圈减薄事件,青城子矿集区内出露的中生代岩浆岩与克拉通破坏作用相关,且三叠纪岩浆作用可作为克拉通初始破坏作用的标志,动力学机制为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俯冲-碰撞,区内晚三叠世脉状铅锌金银矿化的形成与这一构造环境相关。

刘宁[3](2018)在《以再循环视角分析中国Au、Cu、Fe矿床的时间分布模式》文中提出本文运用种群动力学模型,将矿床储量数据放在地质年代的标尺下进行分析,针对矿床储量与年龄之间的关系,对中国区域内金、铜、铁矿床的累积储量-年龄分布模式和成矿类型-年龄分布模式进行尝试性分析和研究,总结了三个矿种的成矿规律,取得如下的发现和认识:(1)中国金矿累计资源储量-年龄分布模式分析显示,中国金矿时间分布模式与全球明显不同,中国金矿储量主要集中于中生代和新生代,两者的指数函数拟合曲线显示,它们的半衰期分别为324.96Ma和1760.16Ma,中国金矿的再循环速率明显快于全球。金矿成矿类型-年龄分布模式分析显示,中国热液型金矿床的成矿年龄跨度范围较大,在显生宙内各个时代都有发育;矽卡岩型金矿床的主要成矿时代主要集中在燕山晚期;变质型金矿床成矿时代主要集中在中生代和古生代;斑岩型金矿多为伴生金矿,成矿时代多集中在中-新生代。(2)中国与全球铜矿床累积资源储量-年龄指数函数拟合曲线显示,两者的半衰期分别为316.51Ma和382.96Ma,中国铜矿床的再循环速率与全球整体上相近,但古生代以来快于全球。铜矿成矿类型-年龄分布模式分析显示,中国铜矿床最早形成于太古宙,以后几乎各个时代直到第四纪均有产出,集中分布在中生代至新生代,以新生代为主。各成矿时代与形成的主要类型特点明显:前寒武主要对应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沉积变质型矿床;古生代主要形成海相火山岩型;中生代和新生代主要形成斑岩型和矽卡岩型。(3)中国铁矿资源储量累计-年龄分布模式分析显示,中国铁矿床形成时间范围与全球相近,在太古宙快速累积,主要形成于太古宙-古元古代及古生代。中国与全球铁矿床累积资源储量-年龄指数函数拟合曲线的半衰期分别为821.26Ma和760.03Ma。不同时代的铁矿各具明显特点:太古宙-古元古代是我国铁矿主要的形成期,基本上全为沉积变质型;中、新元古代铁矿类型增多,晚古生代与中生代是我国铁矿成矿的又一重要时期,第四纪形成现代风化沉积矿床。

毛光武,严卸平,舒文辉,祖俊龙,王波涛,白昌华[4](2016)在《隐爆角砾岩型金矿床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文章阐述隐爆角砾岩型金矿床的定义、成矿构造背景、隐爆角砾岩及其矿床特征、成矿流体特征以及隐爆角砾岩成岩-成矿模式等方面研究进展。隐爆角砾岩型金矿床多产于古老地块活化区、中生代断陷盆地边缘、滨太平洋岛弧火山岩带内。矿体与浅成-超浅成中-酸性斑岩具有密切的时空关系,多赋存于斑岩体的顶部。侵入岩具有富碱、富硅特征,属Ⅰ型花岗岩类。当侵入体顶部高热能流体压力大于围岩抗拉强度和最小主应力之和时发生隐爆作用而形成隐爆角砾岩。隐爆角砾岩筒垂向可分为裂隙相、震碎相、爆破相和通道相;角砾粒径从中心到边缘水平分带一般呈由小到大的趋势。成矿流体由于爆发作用瞬间由封闭体系进入半开放或开放体系,产生较大的压力梯度,流体减压沸腾、混合、不混溶和水岩反应等引起成矿元素稳定的物理化学条件变化,导致金络合物的溶解度降低而产生金矿化。隐爆角砾岩筒的形成及流体演化分别具有"自下而上-顺次推进-序次叠加"和"升温-(爆破)沸腾-降温-升温-(爆破)沸腾-降温"的演化过程,其中"沸腾-降温"阶段为矿质主要沉淀阶段。隐爆角砾岩型金矿的成矿具有"一体多型""一筒多型"的特点,运用矿床系列-成矿系统理论指导勘探找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张会琼,王京彬,王玉往,邹滔,龙灵利[5](2016)在《山西支家地银多金属矿区火山–次火山岩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及其地质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对山西支家地银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矿区出露的火山-次火山岩(流纹斑岩、石英斑岩、花岗岩)中的锆石做了系统的LA-ICP-MS U-Pb年龄测定:石英斑岩成岩年龄为135.4±0.8 Ma,流纹斑岩成岩年龄为136.2±0.6 Ma,花岗岩成岩年龄为136.2±0.7 Ma,其时代均为早白垩世,表明该区出露的火山–次火山岩属于同一期岩浆活动的产物。石英斑岩与成矿关系密切,其成岩年龄135 Ma可以近似作为支家地矿床的成矿年龄。流纹岩和石英斑岩在化学成分上表现为富硅(SiO2=72.43%78.48%)、高钾(K2O/Na2O值平均为25.17)、强过铝质(A/CNK=1.241.95),二者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非常类似,微量元素明显富Rb、Th、K、La、Nd、Zr等、相对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Ba、Sr、Eu等元素,Ti含量较低,属轻稀土元素富集型的钾玄岩系列过铝质花岗岩类,花岗岩仅在P和K元素化学成分上与前2者相差比较大(石英斑岩和流纹岩富K,亏损P,而花岗岩反之)。矿区三类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具后碰撞花岗岩的特征,推测其可能形成于后碰撞伸展环境。本次所获锆石U-Pb年龄,不仅丰富了研究区火山-次火山岩类的同位素年龄资料,也为建立中生代构造–岩浆–成矿事件提供了重要信息。

陈志耕[6](2015)在《东秦岭216.8Ma前7.0级隐爆成因大地震的震源遗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震预测是公认的世界性科学难题,而地震成因问题又是地震预测的基础与关键。由于人们不能进入因而不能直接观察和研究发生地震的震源,使得认识地震的成因非常困难。本文依据地质勘查、地球物理探测和工程揭露等事实,在东秦岭熊耳山南麓发现一个形成于216.8±4.0Ma(等时线年龄227±8.4Ma)前古地震的震源遗迹。通过隐爆角砾岩体、隐爆系列角砾岩、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示踪、同位素测年、稀土元素、多相包裹体、角砾岩微观破碎特征等分析表明,该震源遗迹是一个在杨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对接的印支-燕山主造山阶段晚期,上地幔或下地壳经深熔形成的I型造山带花岗质母岩浆结晶分异产生高温高压气液流体乃至超临界流体,沿断裂等薄弱部位上升到局部硅化封闭空间内积聚,产生高温高压气液流体膨胀压力并逐渐积累,当积累的巨大压力超过其所处深度的静岩压力与围岩破裂强度可承受的压力之和时,便在深部产生剧烈的隐蔽爆炸即隐爆所形成。根据上覆地层厚度、临近可参照深成岩体的侵位时代与深度、现代相对高度比较、震源遗迹主震的现代地表尺度并参照地下核爆炸试验相关数据等估算,东秦岭熊耳山震源遗迹的隐爆深度位于当时地表约10km之下,形成震源遗迹隐爆主震的隐爆总能量约为1.55×1017J,相应的主震面波震级MS为7.0。同理得知中国印支-燕山期19个典型隐爆角砾岩型多金属矿床隐爆所产生地震的强度为MS5.17.6级之间,据此统计分析得到它们产生地震的等效球状隐爆地质体的压碎区半径R与面波震级MS的经验关系为MS=1.40+0.95ln(R)。与一般"地震遗迹"不同,东秦岭熊耳山南麓地震遗迹不仅是一个震源的实体遗迹即"震源遗迹",而且是一个震源深度、发生年代、地震强度等地震要素完整、一致且现今可视、可入的震源遗迹。该震源遗迹以及中国印支-燕山期一系列隐爆角砾岩体以相近方式形成地震的震源遗迹,为岩浆分异气液流体和超临界流体隐爆形成地震的地震成因类型存在提供了实例依据,并为该类地震成因机制的深入研究乃至地震预测提供了可直接观测研究的震源实体。

王京彬,邹滔,王玉往,龙灵利,张会琼,廖震,解洪晶[7](2014)在《中国钼多金属矿床的组合类型、成矿作用和成矿谱系》文中指出中国钼矿资源丰富,近十几年来,钼矿找矿工作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文章以中国目前发现的104个中型以上的钼多金属矿床为基础,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从矿床类型、成矿岩体特征、成矿作用等方面,对中国钼多金属矿床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并从成矿谱系角度分析了矿床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国钼多金属矿床可分为6种组合类型:独立钼矿、Mo-Au组合、Mo-Cu(Au)组合、Mo-Pb-Zn组合、Mo-W组合、Mo-Fe组合。通过含矿岩系的岩体特征、岩石学特征、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特征的对比分析,将中国钼多金属矿床的成矿岩体分为3种类型:①壳源(下地壳为主)高氧化、低演化岩浆;②壳源(上地壳为主)低氧化、高演化岩浆;③壳幔混源岩浆。不同矿床组合的矿体空间组合样式主要表现为:Mo-Cu(Au)、Mo-Pb-Zn和Mo-Fe组合以倾向渐变式为主,Mo-Au矿床以走向渐变式为主。矿化分带表现为:岩体中以Mo、Cu、W矿化为主,接触带以Fe、Pb-Zn、Cu(Au)矿化为主,围岩中以Pb-Zn、Au矿化为主。在成矿阶段特征上,中国钼多金属矿床可分为矽卡岩化阶段(以Fe、W、Mo矿化为主)、云英岩化阶段(以W、Mo矿化为主)、高中温热液阶段(以Mo、W、Cu矿化为主)和中低温热液阶段(以Cu、Au、Pb-Zn、Ag矿化为主)。Mo-W、Mo-Au组合的成矿岩体以壳源为主,独立钼矿、Mo-Cu(Au)、Mo-Fe组合以壳幔混源为主。钼多金属矿床的金属沉淀机制主要体现在:①反应机制(地球化学障),包括矽卡岩矿床中的硅-钙界面、由热液引起的围岩蚀变以及由构造作用引起的构造地球化学障等;②减压降温机制;③流体混合机制。总体上,上述6类钼多金属矿床组合可分为2个成矿谱系:Mo-W-Pb-Zn成矿谱系,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岩具有壳源特征,岩浆分异程度较高;Mo-Cu-Fe-Pb-Zn-(Au)成矿谱系,其成矿岩浆岩多具有壳幔混源特征。

朱金[8](2014)在《山东省平邑县归来庄隐爆角砾岩型金矿成矿年代、成因模式与找矿研究》文中认为归来庄金矿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最大的隐爆角砾型金矿床,它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东南约25km处,主要赋存于沿断裂带侵入的构造隐爆角砾岩带内及其两侧的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中。该金矿共有矿体12个,主要受北北西向的燕甘断裂控制。论文以矿床中的Ⅰ号矿体为研究对象,根据野外观察记录和室内各项测试实验的分析为基础,讨论了矿床形成的物质来源及矿床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并得出了成矿年龄,这些对对研究矿床的成因及成矿模式有很重要的意义。本区矿床矿石类型以隐爆角砾岩含金矿石和石灰岩白云岩含金矿石为主。矿石结构以晶粒结构和自形、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为主,矿石构造主要为角砾状构造、脉状构造和浸染状构造。主要金属矿物为碲银金矿、银金矿、黄铁矿、褐铁矿、黄铜矿等,非金属矿物主要为斜长石、钾长石、方解石、石英等。金矿物赋存形式主要为粒间金和包裹金。成矿阶段可划分为石英黄铁矿阶段、多金属硫化物阶段、金碲化物阶段、碳酸盐阶段。通过对矿区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表明均一温度为103℃~296℃,冰点变化于-1.3℃~-14.2℃之间,盐度变化于1.05%~16.41%之间,流体密度介于0.78~1.06g/cm3,成矿深度主要集中于1.2~1.6km.表明归来庄金矿床属于浅成中低温低密度热液隐爆角砾岩型金矿床类型。通过对矿区的稳定同位素的研究表明矿床的δ34S值为16.5‰~20.4‰,Pb206/Pb204变化范围为18.207~18.908,Pb207/Pbb204变化范围为15.575~15.757,Pb208/Pb204变化范围为38.313~39.252,δ13CPDB为-3.9‰~1.1‰,δ18OPDB为-19.2‰~-9.3‰,表明成矿物质来源来自于地幔和上地壳,属壳幔混源产物;成矿流体的来源具有混合性,主要来源于地幔,以原生岩浆水和大气降水为主。根据归来庄金矿中含黄铁矿矿石样品进行Rb-Sr同位素定年,获得的等时线的年龄为180.3±2.3Ma,MSWD=1.3,黄铁矿的(87Sr/86Sr)i=0.712429±0.000076。表明矿床的形成与岩体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本区的成矿模式可以简单归纳为:燕山运动早期鲁西地壳大规模抬升,随着后期铜石杂岩体的侵入盖层拆离滑脱,在中低温和浅成环境下,成矿流体不断与围岩发生物质交换萃取成矿物质,伴随着矿床与隐爆角砾岩之间的密切联系,最终在合适条件下富集成矿。

徐山[9](2013)在《辽东地区金矿矿产资源评价》文中研究表明辽东地区位属华北陆块、胶辽古陆块、辽东古元古代裂谷,是我国重要的金矿产区之一。区内金矿床主要赋存于裂谷内辽河群之盖县组、大石桥组的千枚岩、变质砂岩、变粒岩中,而目前已发现的金矿床多集中分布在大石桥—盖州、凤城青城子以及丹东五龙地区。辽东裂谷是古元古代时期发育在太古宙克拉通之上的陆间裂谷,在其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期间,经历了一系列的重大的地质事件。其中对区域内金矿以及其他金属、非金属矿产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主要是古元古代区域变质活动和中生代大规模的岩浆侵入活动。本文在研究辽东地区金矿成矿地质背景,解释物、化探地质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研究辽东地区金矿典型矿床的成矿规律,建立了辽东地区金矿成矿模式、综合信息找矿模型以及辽东地区金矿定位预测模型,并最终完成辽东地区金矿矿产资源定量预测。在完成以上工作的同时,本次研究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本文在分析研究辽东地区金矿床的区域地质背景、金矿赋矿层位特征、金矿典型矿床以及辽东地区金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参考前人关于辽东地区金矿矿床成因的科研成果,得出辽东地区金矿床成因属于与中生代岩浆活动有关的岩浆热液型金矿床。2)通过分析研究工作区内与金矿成矿关系密切的11种元素的地球化学统计参数的特征,得出:工作区内金元素平均含量值虽然远低于华北陆块北缘的背景值,但却具有强离散和强富集的特征,这种特征使得金元素的分布极为不均衡,在局部地区具有金元素高背景的特征,为金矿成矿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基础;通过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分析11种元素间的关系,结合工作区内典型矿床异常组合特征,得出4种类型金矿典型矿床的元素组合异常结构:白云金矿床为Au-As-Sb型,猫岭金矿床为Au-As-Bi-Mo型,小佟家堡子金矿床为Au-As-Bi-Mo-Sb型,五龙金矿床为Au-As-Bi-W型。3)应用特征分析、数量化理论Ⅳ、对应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已圈出的89个Au地球化学异常中优选出62个矿致异常,并对其进行分类,分类结果:4个白云式异常,36个猫岭式异常,11个五龙式异常,11个小佟家堡子式异常。4)根据辽东地区金矿典型矿床研究以及区域金矿成矿规律研究,总结出辽东地区金矿成矿模式,建立了辽东地区金矿综合信息找矿模型。5)本次研究采用地质体单元法划分统计单元,划分原则:①已优选出的辽东地区Au地球化学矿致异常范围内和辽东地区已知金矿床(点)所处位置确定统计单元位置;②以研究区内最小汇水盆地边界作为地质统计单元边界,共获得254个统计单元,其中含矿单元62个。6)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建立辽东地区金矿定位预测模型,对研究区内所有统计单元进行预测。本次定位预测共优选出包括含矿单元在内的214个成矿概率大的有效预测单元,根据单元成矿有利度大小将其分成A、B、C、D等4个级别,其中,A级单元34个,B级单元69个,C级单元52个,D级单元59个。7)采用逻辑信息法、含矿地质体体积参数法等两种定量预测方法,对定位预测中成矿级别在C级(含C级)以上的单元进行定量预测。其中,逻辑信息法预测研究区内金矿矿产资源总量为1568585.51kg,大型金矿床22个,中型金矿床46个;含矿地质体体积参数法预测研究区内金矿矿产资源总量为1442179.83kg,大型金矿床8个,中型金矿床51个。8)根据两种不同方法得出的定量预测结果,确定预测单元级别划分原则,依据划分原则将预测单元划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等三个级别。制定金矿成矿远景区划分及分级原则,依据该原则获得Ⅰ、Ⅱ、Ⅲ个级别的辽东地区金矿成矿远景区,远景区划分结果:Ⅰ级金矿成矿远景区3个,预测资源总量约737t;Ⅱ级金矿成矿远景区3个,预测资源总量约为267t;Ⅲ级金矿成矿远景区14个,预测资源总量约为338t。

宋建潮[10](2011)在《辽东裂谷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成矿作用研究》文中指出辽东地区地质历史漫长、地质作用复杂、岩石种类繁多、矿产资源丰富,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是进行地质研究的天然试验场所。辽东地区根据构造位置特点可以划分为太古宙辽北花岗-绿岩区(辽北地块)、辽南花岗-绿岩区(辽南地块)和夹于其间的形成于古元古代的一套巨厚火山-沉积地层(辽河群)构成的活动带—辽东裂谷。辽东裂谷是中国乃至世界保存最为完好的早元古代裂谷之一,位于华北克拉通之东部陆块东端,属胶-辽-吉活动带的一部分,整体走向北东东,长400km,宽150km,行政区划为海城、大石桥、盖县、凤城和桓仁一带。在辽东裂谷范围内,分布着世界着名的菱镁矿-滑石矿-玉石矿和硼矿等非金属矿产资源以及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的金、银、铜、钼、铅锌等金属矿产资源,是中国北方着名的矿产生产基地。辽东裂谷成矿历史悠久、种类特殊、类型多样、规模巨大、层位明显,正是因其地质作用的复杂性与漫长性才使得一些矿床原有的地质特征被叠加改造,新的地质特征被添加,以至于时至今日对这些矿床的成矿作用和成矿时代的认识仍没有取得一致意见。通过实地踏勘、室内测试分析,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作者的认识,从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地质年代学、矿床学等方法手段入手,论文主要进行了辽东裂谷构造形成演化、金属矿床成矿系列、成矿作用以及成矿区带划分四个方面的研究。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将辽东裂谷构造演化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早元古代辽东裂谷形成期的初步形成—早期辽吉花岗岩侵位阶段、拉张裂陷—辽河群沉积阶段、回返消亡—变质作用、晚期辽吉花岗岩侵位阶段和中生代辽东裂谷活化期的活化再造—与消减有关构造岩浆阶段。(2)以早元古代和中生代为时间轴,辽河群及其它岩性组为空间轴,将辽东裂谷内金属矿床成矿系列总体划分为早元古代裂谷形成期成矿系列、中生代裂谷活化期成矿系列和早元古代-中生代叠复成矿系列。早元古代裂谷形成期成矿系列按辽河群赋矿层位自下而上划分为火山岩型同生沉积-变质Cu-Co矿和碳酸盐岩型同生沉积-变质Pb-Zn矿;中生代裂谷活化期成矿系列按照矿床类型、矿产种类划分为斑岩型Mo矿、夕卡岩型多金属矿、热液脉型Au矿和次火山岩型Au矿。早元古代-中生代叠复成矿系列根据矿体形态、容矿围岩划分为细脉浸染型Au矿、硅钾蚀变岩型Au矿和硅质岩型Au矿。(3)将辽东裂谷金属矿床成矿作用区分为早元古代裂谷形成期成矿作用、中生代裂谷活化期成矿作用和早元古代-中生代叠复成矿作用。通过S、Pb、REE、D-0和流体包裹体等特征对不同金属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性质进行了探讨,以此为基础对主要金属矿床成矿作用进行了讨论。重点对青城子铅锌矿及其外围金银矿、桓仁夕卡岩型多金属矿和万宝源斑岩型钼矿等以往研究薄弱的矿床进行了探讨,提出叠复成矿作用中的金银矿是在早元古代形成矿床或矿胚胎基础上中生代岩浆活动不同程度改造的观点。(4)将辽东裂谷内的金属矿床划分为两大北西向成矿带,北侧为万宝—桓仁铜铅锌多金属成矿带,南侧为五龙—白云金成矿带。前者又可具体划分为桓仁—二棚甸子成矿亚带、五里甸子一向阳成矿亚带和万宝—张家堡子成矿亚带;后者又可具体划分为五龙—白云金成矿亚带、岫岩—大孤山金成矿亚带和新房—猫岭金成矿亚带。并预测未来在辽东裂谷内有可能寻找到铜资源量1000万吨、铅锌资源量2000万吨、金资源量500吨。

二、山西堡子湾金矿的矿床成因与成矿时代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西堡子湾金矿的矿床成因与成矿时代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省右玉县火烧滩金矿床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区交通位置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华北克拉通金矿床研究现状
        1.3.2 火烧滩金矿床研究现状
        1.3.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 论文工作量
    1.6 论文主要成果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
        2.1.1 基底构造层
        2.1.2 盖层构造层
        2.1.3 韧性剪切带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岩浆岩
    2.4 区域矿产特征
3 火烧滩金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2 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3.2.1 地球物理特征
        3.2.2 地球化学特征
    3.3 矿体特征
    3.4 矿石特征
        3.4.1 矿石类型及结构构造
        3.4.2 矿石矿物组成
        3.4.3 金的赋存状态
        3.4.4 矿石化学组成
    3.5 围岩蚀变
    3.6 成矿阶段
4 成矿时代
    4.1 样品及测试结果
    4.2 成矿时代讨论
5 金成矿作用
    5.1 矿床成因
    5.2 找矿标志
    5.3 区域矿床对比研究
6 结论与问题
    6.1 主要结论
    6.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2)辽宁省青城子矿集区铅-锌-金-银多金属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研究意义
        1.2.1 海底热水喷流沉积成矿作用
        1.2.2 岩浆热液成矿作用
        1.2.3 青城子矿集区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内容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项目依托及完成工作量
    1.5 取得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太古界
        2.1.2 元古界
        2.1.3 古生界
        2.1.4 中生界
        2.1.5 新生界
    2.2 区域构造
        2.2.1 褶皱构造
        2.2.2 断裂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3.1 古元古代(2332–1756Ma)
        2.3.2 三叠纪(243–210Ma)
        2.3.3 侏罗纪(196–141Ma)
        2.3.4 早白垩世(130–120Ma)
    2.4 区域矿产
    2.5 区域构造演化
第3章 矿集区地质特征
    3.1 矿集区地层
        3.1.1 古元古界
        3.1.2 中生界
    3.2 矿集区构造
        3.2.1 褶皱构造
        3.2.2 断裂构造
    3.3 矿集区岩浆岩
第4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4.1 铅锌矿床
        4.1.1 榛子沟铅锌矿床
        4.1.2 甸南铅锌矿床
        4.1.3 喜鹊沟铅矿床
    4.2 金银矿床
        4.2.1 白云金矿床
        4.2.2 荒甸子金矿床
        4.2.3 小佟家堡子金矿床
        4.2.4 高家堡子银矿床
第5章 矿床成因研究
    5.1 铅锌矿床
        5.1.1 成矿流体性质及来源
        5.1.2 成矿物质来源
        5.1.3 矿床成因
    5.2 金银矿床
        5.2.1 成矿流体性质及来源
        5.2.2 成矿物质来源
        5.2.3 矿床成因
第6章 成岩成矿年代学及构造背景
    6.1 矿集区岩浆岩年代学
        6.1.1 岩相学特征
        6.1.2 锆石U-Pb年代学
    6.2 成矿年代学
        6.2.1 铅锌矿床
        6.2.2 金银矿床
    6.3 全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6.3.1 古元古代岩浆岩
        6.3.2 中生代岩浆岩
    6.4 Hf同位素组成
    6.5 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
        6.5.1 古元古代岩浆岩
        6.5.2 中生代岩浆岩
第7章 区域构造演化及成矿模式
    7.1 古元古代构造演化与成矿
        7.1.1 胶-辽-吉带构造属性:陆内裂谷模式?弧-陆碰撞模式?
        7.1.2 胶-辽-吉带构造演化模式与成矿
    7.2 中生代构造演化与成矿
        7.2.1 三叠纪华北克拉通东部初始破坏与成矿
        7.2.2 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时空不均一性
    7.3 青城子矿集区成矿模式
        7.3.1 古元古代SEDEX型铅锌矿化成矿模式
        7.3.2 中生代脉状铅锌金银矿化成矿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以再循环视角分析中国Au、Cu、Fe矿床的时间分布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全球金属矿床储量的年龄分布模式
    2.1 种群动力学理论
    2.2 天然体系年龄分布的三种模式
    2.3 金属矿床的年龄分布模式
第三章 中国金矿床时间分布模式分析
    3.1 中国金矿资源概况
    3.2 金矿累积资源储量-年龄分布模式
    3.3 金矿成矿类型-年龄分布模式
    3.4 中国金矿床时空分布规律总结
        3.4.1 各历史时期的金矿分布情况
        3.4.2 主成矿期的空间分布规律
第四章 中国铜矿床时间分布模式分析
    4.1 中国铜矿资源概况
    4.2 铜矿累积资源储量-年龄分布模式
    4.3 铜矿成矿类型-年龄分布模式
    4.4 中国铜矿床时空分布规律总结
        4.4.1 铜矿床类型
        4.4.2 各历史时期铜矿分布规律
第五章 中国铁矿床时间分布模式分析
    5.1 中国铁矿资源概况
    5.2 铁矿累积资源储量-年龄分布模式
    5.3 铁矿成矿类型-年龄分布模式
    5.4 中国铁矿床时空分布规律总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附表A
附表B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隐爆角砾岩型金矿床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角砾岩的分类及隐爆角砾岩的定义
2 成矿地质背景
3 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3.1 矿床地质特征
    3.2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3.2.1 成矿物源及流体特征
        3.2.2 热液流体的聚矿、运矿与成矿特征
4 隐爆角砾岩成岩-成矿模式
    4.1 隐爆角砾岩体的成因
    4.2 成岩-成矿模式
6 找矿标志
7 存在问题及研究趋势
8 结论

(6)东秦岭216.8Ma前7.0级隐爆成因大地震的震源遗迹(论文提纲范文)

1震源遗迹地质与事实
    1.1地质概况
    1.2震源遗迹基本事实
        1.2.1隐爆角砾岩体
        1.2.1.1一级隐爆角砾岩体
        1.2.1.2二级隐爆角砾岩筒
        1.2.1.2.1木头沟二级隐爆角砾岩筒
        1.2.1.2.2火古洞沟南、北两个二级隐爆角砾岩体
        1.2.1.2.3螃蟹沟二级隐爆角砾岩体
        1.2.2隐爆系列岩
        1.2.2.1网格状震裂岩
        1.2.2.2叠瓦状角砾岩
        1.2.2.3隐爆角砾岩
        1.2.2.4隐爆角砾-圆砾岩
        1.2.2.5隐爆圆砾岩
2震源遗迹形成时代及深度
    2.1震源遗迹形成时代
    2.2震源遗迹形成深度
        2.2.1根据上覆地层厚度,判断震源遗迹的形成深度不少于10km
10km'>2.2.2根据花山岩体似斑状花岗岩的侵位深度,判断震源遗迹的形成深度>10km
3震源遗迹的成因
    3.1震源遗迹的物质属性与来源
        3.1.1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1.2稀土元素特征
        3.1.3同位素特征
        3.1.3.1硫同位素特征
        3.1.3.2氢、氧同位素特征
        3.1.3.3铅同位素特征
        3.1.3.4硅同位素特征
        3.1.3.5辉钼矿Re元素含量特征
    3.2震源遗迹的热动力及爆炸动力特征
        3.2.1包裹体形态、种类与热动力特征
        3.2.2包裹体温度和盐度特征
        3.2.3隐爆角砾岩蚀变特征
        3.2.4隐爆角砾岩的爆炸破碎特征
        3.2.5隐爆角砾岩的微观破裂特征
        3.2.6震源遗迹硅化岩石的力学性质
    3.3震源遗迹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
    3.4震源遗迹形成的基本过程
4形成隐爆震源遗迹主震的能量与震级
5讨论
6结论

(7)中国钼多金属矿床的组合类型、成矿作用和成矿谱系(论文提纲范文)

1 钼多金属矿床的类型、特征和时空分布
2 成矿岩体特征
    2.1 含矿岩体特征
    2.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2.3 岩浆源区及演化
    2.4 成矿岩体类型
3 成矿作用
    3.1 矿化类型
    3.2 矿体空间特征和组合样式
    3.3 矿化及热液蚀变特征
        (1)斑岩型矿床
        (2)矽卡岩型矿床
        (3)热液脉状矿床
    3.4 成矿阶段
4 成矿组合系列谱系和成矿模式
    4.1 成矿物质来源
        (1)辉钼矿中Re含量对成矿物质来源的示踪意义
        (2)S、Pb同位素的特征
    4.2 流体迁移、沉淀机制和条件
        4.2.1 不同金属在岩浆-流体过程中的迁移形式
        4.2.2 不同金属元素在成矿过程中的沉淀机制和条件
        (1)反应机制(地球化学障)
        (2)减压降温机制
        (3)流体混合机制
    4.3 成矿谱系
        4.3.1 钼多金属矿床组合之间的过渡特性及其联系
        4.3.2 钼多金属矿床成矿谱系特征
5 结论

(8)山东省平邑县归来庄隐爆角砾岩型金矿成矿年代、成因模式与找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已完成工作量
    1.5 取得成果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
    2.2 岩浆岩
    2.3 构造
    2.4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特征
        3.1.1 矿区地层
        3.1.2 矿区岩浆岩
        3.1.3 矿区构造
    3.2 矿体特征
        3.2.1 I 号矿体群产状的空间变化
        3.2.2 I 号矿体群品位、厚度变化及规律
    3.3 矿石特征
        3.3.1 矿石类型
        3.3.2 矿石结构构造
        3.3.3 矿石矿物组成
    3.4 金矿物特征及赋存状态
        3.4.1 金矿物赋存状态
        3.4.2 金矿物成分和成色
    3.5 热液蚀变类型
    3.6 成矿阶段划分
第四章 矿床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4.1 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
    4.2 流体包裹体成分及成矿物理化学参数
        4.2.1 流体包裹体特征
        4.2.2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
        4.2.3 流体盐度、密度和成矿压力
        4.2.4 流体包裹体成分特征
第五章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5.1 硫同位素地球化学
        5.1.1 样品及分析方法
        5.1.2 分析测试结果
    5.2 铅同位素地球化学
        5.2.1 样品及分析方法
        5.2.2 分析测试结果
    5.3 碳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
        5.3.1 样品及分析方法
        5.3.2 分析测试结果
第六章 成矿年龄
    6.1 样品特征及分析方法
    6.2 分析结果及讨论
        6.2.1 分析结果
        6.2.2 成矿时代讨论
第七章 成矿模式和找矿标志
    7.1 成矿模式
        7.1.1 成矿条件
        7.1.2 成矿过程
        7.1.3 爆破作用模式
    7.2 找矿标志
        7.2.1 岩浆岩标志
        7.2.2 构造标志
        7.2.3 隐爆角砾岩标志
        7.2.4 围岩蚀变标志
第八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辽东地区金矿矿产资源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矿产资源评价发展现状
        1.1.1 国外发展简史
        1.1.2 国内研究现状
    1.2 工作区简介
    1.3 以往地质工作程度
        1.3.1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
        1.3.2 区域物探、化探、遥感工作
        1.3.3 矿产地质工作
    1.4 论文的选题依据及主要成果
        1.4.1 技术路线
        1.4.2 工作量和主要研究成果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环境
    2.2 大地构造演化特征
    2.3 区域地层
        2.3.1 太古代
        2.3.2 古元古代
        2.3.3 中元古代
        2.3.4 新元古代
    2.4 区域构造
        2.4.1 褶皱构造
        2.4.2 断裂构造
    2.5 区域岩浆岩
        2.5.1 太古宙岩浆活动期
        2.5.2 元古宙岩浆活动期
        2.5.3 中生代岩浆活化时期
第3章 辽东地区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3.1 工作区航磁场分布特征
        3.1.1 南部正磁场区(Ⅰ)
        3.1.2 中部正负变化磁场区(Ⅱ)
        3.1.3 北部正磁场区(Ⅲ)
    3.2 工作区区域重力场分布特征
        3.2.1 南部哨子河—五龙—蛤蟆塘高值重力异常区(Ⅰ)
        3.2.2 中部析木城—鸡冠山—宽甸重力低缓异常区(Ⅱ)
        3.2.3 北部甜水—草河口—赛马高值重力异常区(Ⅲ)
    3.3 重力、航磁构造解释
第4章 辽东地区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4.1 元素地球化学参数特征
    4.2 AU 及其指示元素含量空间分布特征
        4.2.1 图件编制
        4.2.2 Au 元素含量空间分布特征
        4.2.3 Au 元素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4.2.4 典型 Au 异常
    4.3 影响 AU 地球化学异常形成及分布的有关因素
    4.4 辽东地区 AU 地球化学异常综合评价
        4.4.1 矿致异常优选
        4.4.2 矿致异常分类
        4.4.3 评价
第5章 辽东地区金矿典型矿床研究
    5.1 猫岭金矿
        5.1.1 区域地质背景
        5.1.2 矿区地质
        5.1.3 矿床地质
        5.1.4 成矿阶段
        5.1.5 成矿物化条件
        5.1.6 控矿条件
        5.1.7 找矿标志
        5.1.8 矿床类型
        5.1.9 成矿时代
    5.2 小佟家堡子金矿
        5.2.1 区域地质背景
        5.2.2 矿区地质
        5.2.3 矿床地质
        5.2.4 成矿阶段
        5.2.5 成矿物化条件
        5.2.6 控矿条件
        5.2.7 找矿标志
        5.2.8 矿床类型
        5.2.9 成矿时代
    5.3 五龙金矿
        5.3.1 区域地质背景
        5.3.2 矿区地质
        5.3.3 矿床地质
        5.3.4 成矿阶段
        5.3.5 成矿物化条件
        5.3.6 控矿条件
        5.3.7 找矿标志
        5.3.8 矿床类型
        5.3.9 成矿时代
    5.4 白云龙金矿
        5.4.1 区域地质背景
        5.4.2 矿区地质
        5.4.3 矿床地质
        5.4.4 成矿阶段
        5.4.5 成矿物化条件
        5.4.6 控矿条件
        5.4.7 找矿标志
        5.4.8 矿床类型
        5.4.9 成矿时代
第6章 辽东地区金矿成矿规律研究
    6.1 控矿条件分析
        6.1.1 地层与岩性控矿
        6.1.2 构造控矿
        6.1.3 岩浆作用控矿
        6.1.4 变质作用控矿
    6.2 成矿规律研究
        6.2.1 辽东地区金矿空间分布规律
        6.2.2 辽东地区金矿成矿时代及成因
        6.2.3 辽东地区金矿区域成矿模式
第7章 辽东地区金矿资源综合信息找矿模型
    7.1 控矿条件分析
        7.1.1 地质环境
        7.1.2 地层
        7.1.3 构造
        7.1.4 岩体
        7.1.5 Au 地球化学异常
        7.1.6 地球化学异常组合
    7.2 区域金矿综合信息找矿模型
第8章 辽东地区金矿矿产资源定位预测
    8.1 统计单元划分
        8.1.1 统计单元划分方法
        8.1.2 统计单元划分
    8.2 地质统计单元变量确定
        8.2.1 统计单元变量提取
        8.2.2 统计单元变量赋值
    8.3 定位预测
        8.3.1 建立数学模型
        8.3.2 定位预测
        8.3.3 预测成果
第9章 辽东地区金矿矿产资源定量预测
    9.1 逻辑信息定量预测
        9.1.1 建立逻辑信息法预测模型
        9.1.2 模型验证
        9.1.3 定量预测
    9.2 含矿地质体体积参数估算法定量预测
        9.2.1 含矿地质体体积参数估算法定量估算公式
        9.2.2 含矿地质体体积参数估算法定量估算模型
        9.2.3 预测区的预测资源总量估算
第10章 辽东地区金矿成矿远景区评价
    10.1 辽东地区金矿成矿远景区划分方法
        10.1.1 预测单元选取
        10.1.2 预测单元级别划分
        10.1.3 辽东地区金矿成矿远景区划分
    10.2 辽东地区金矿成矿远景区评价
    10.3 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成果
致谢

(10)辽东裂谷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裂谷与矿产研究现状
        1.2.1 裂谷概述
        1.2.2 国外裂谷与矿产研究进展
        1.2.3 国内裂谷与矿产研究进展
    1.3 辽东裂谷以往研究程度与存在问题
    1.4 本课题研究主要内容、技术成果及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格局
    2.2 控矿地质条件
        2.2.1 沉积建造
        2.2.2 构造样式
        2.2.3 岩浆类别
        2.2.4 变质与变形
    2.3 地球物理-化学特征
        2.3.1 地球物理特征
        2.3.2 地球化学特征
    2.4 区域矿产特点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辽东裂谷形成演化及控矿作用
    3.1 辽东裂谷的形成演化
        3.1.1 辽东裂谷形成演化回顾
        3.1.2 辽东裂谷形成演化阶段的重新划分
    3.2 辽东裂谷主要地质特征
    3.3 辽东裂谷的控矿作用
        3.3.1 造就矿源层
        3.3.2 形成成矿流体
        3.3.3 提供成矿场所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辽东裂谷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划分
    4.1 辽东裂谷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划分
        4.1.1 成矿系列划分准则
        4.1.2 成矿系列划分
    4.2 早元古代裂谷形成期成矿系列
        4.2.1 火山岩型同生沉积-变质矿床
        4.2.2 碳酸盐岩型同生沉积-变质矿床
    4.3 中生代裂谷活化期成矿系列
        4.3.1 斑岩型金属矿床
        4.3.2 夕卡岩型金属矿床
        4.3.3 热液脉型金属矿床
        4.3.4 次火山岩型金属矿床
    4.4 叠复成矿系列
        4.4.1 细脉浸染型金属矿床
        4.4.2 硅钾蚀变岩型金属矿床
        4.4.3 硅质岩型金属矿床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辽东裂谷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研究
    5.1 早元古代裂谷形成期成矿作用
        5.1.1 火山岩型同生沉积-变质Cu-Co矿床成矿作用
        5.1.2 碳酸盐岩型同生沉积-变质Pb-Zn矿床成矿作用
    5.2 中生代裂谷活化期成矿作用
        5.2.1 斑岩型Mo矿成矿作用
        5.2.2 夕卡岩型多金属矿成矿作用
        5.2.3 热液脉型Au矿成矿作用
        5.2.4 次火山岩型Au矿成矿作用
    5.3 叠复成矿作用
        5.3.1 细脉浸染型Au矿成矿作用
        5.3.2 硅钾蚀变岩型-硅质岩型Au矿成矿作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朝成矿条件对比及成矿预测
    6.1 成矿地质条件对比
        6.1.1 地层
        6.1.2 构造
        6.1.3 岩浆活动
    6.2 矿床地质特征对比
        6.2.1 铁矿集区
        6.2.2 铜矿集区
        6.2.3 铅锌矿集区
        6.2.4 金矿集区
    6.3 辽东地区成矿预测
        6.3.1 万宝-桓仁多金属成矿带
        6.3.2 五龙-白云金成矿带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及发表论文
致谢

四、山西堡子湾金矿的矿床成因与成矿时代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省右玉县火烧滩金矿床成矿作用研究[D]. 王俊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2]辽宁省青城子矿集区铅-锌-金-银多金属成矿作用研究[D]. 李健. 吉林大学, 2020(08)
  • [3]以再循环视角分析中国Au、Cu、Fe矿床的时间分布模式[D]. 刘宁.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3)
  • [4]隐爆角砾岩型金矿床的研究进展[J]. 毛光武,严卸平,舒文辉,祖俊龙,王波涛,白昌华. 地质找矿论丛, 2016(03)
  • [5]山西支家地银多金属矿区火山–次火山岩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及其地质意义[J]. 张会琼,王京彬,王玉往,邹滔,龙灵利.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6(03)
  • [6]东秦岭216.8Ma前7.0级隐爆成因大地震的震源遗迹[J]. 陈志耕. 地质学报, 2015(08)
  • [7]中国钼多金属矿床的组合类型、成矿作用和成矿谱系[J]. 王京彬,邹滔,王玉往,龙灵利,张会琼,廖震,解洪晶. 矿床地质, 2014(03)
  • [8]山东省平邑县归来庄隐爆角砾岩型金矿成矿年代、成因模式与找矿研究[D]. 朱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10)
  • [9]辽东地区金矿矿产资源评价[D]. 徐山. 吉林大学, 2013(04)
  • [10]辽东裂谷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成矿作用研究[D]. 宋建潮. 东北大学, 2011(07)

标签:;  ;  ;  ;  ;  

山西宝子湾金矿床成因及成矿时代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