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青山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武国朋[1](2020)在《基于机器学习的集宁浅覆盖区钼多金属矿成矿预测与评价》文中提出内蒙古集宁地区是华北克拉通北缘重要的钼多金属矿产地之一,具有较大的钼多金属矿成矿潜力。然而,该区地表所覆盖的新生代玄武岩和碎屑沉积物对成矿信息具有屏蔽和衰减作用,对进一步找矿勘查带来巨大挑战。因此,本文结合覆盖区的特点,基于研究区地质构造及成矿规律,建立了钼多金属矿找矿模型,综合地质、重磁、地球化学等多源地学数据,运用机器学习方法开展了多源找矿信息提取与成矿定量预测研究。主要取得成果如下:(1)断裂构造解译基于1:20万区域重力和航磁数据,运用位场分离及边界识别方法开展断裂构造解译,结果将覆盖区隐伏断裂及深部断裂刻画出来。同时,借助t统计量分析定量评估断裂构造对矿床产出的最佳影响域为4 km。(2)中酸性岩浆岩圈定基于地球化学主微量元素及重磁场数据,分别利用主成分分析、有监督支持向量机和随机森林方法开展中酸性隐伏岩浆岩的圈定。通过t统计量及ROC曲线对以上三种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可得,采用随机森林得到的推断岩体与出露中酸性岩体具有更好的空间对应关系,并可进一步帮助揭露隐伏花岗岩体的分布;(3)综合矿化异常提取基于专家知识获得的矿化指示元素(包括W、As、Bi、Hg、Sb、Cu、Mo、Ag、Pb、Zn、Au),在利用因子分析提取的矿化综合异常的基础上,采用能谱-面积(S-A)多重分形模型进一步将异常与背景分离,从而压制玄武岩覆盖层影响,同时突出弱缓地球化学异常;(4)基于机器学习的覆盖区矿产资源预测机器学习成矿预测中已知矿床(点)数量较少,导致预测结果准确率虽高,但实际意义指示不大。本文探索扩大负样本选取数量,然后对正样本过采样以平衡样本集,训练结果同时提高了预测准确率及成功率。正例和无标记样例(即PU算法)学习仅利用正样本标签和无标记样本数据,避免创建负样本标签带来的不确定性,因此尝试被引用到成矿预测,得到的预测结果优于传统有监督方法。多源找矿信息结果对比显示,基于过采样随机森林方法得到的成矿预测结果最优,基于此集宁地区圈定A级远景区6个,B级远景区2个,C级远景区3个,为研究区钼多金属矿下一步勘查工作提供部署建议。(5)泉子沟远景区综合地球物理评价综合重磁电震等方法,对泉子沟覆盖层区域主要地质体及构造进行勘查,并评估其找矿潜力。重磁震联合建模结果显示,该区发现一隐伏断陷盆地及三个隐伏花岗岩体,其中中部花岗侵入岩具有低阻、高极化率及较高钼异常,因此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且已得到部分钻孔资料验证。
蒋禺恒[2](2020)在《隐爆角砾岩型矿床的特征及其成矿规律 ——以广西龙头山金矿为例》文中提出随着地表矿产资源的不断开发,深部探矿已是未来势在必行的趋势。隐爆角砾岩是岩浆在近地表处隐蔽爆破所形成的一套岩石类型组合,常以隐爆角砾岩筒的形式产出,其孔隙度大,为含矿热液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及容矿场所,是金、铜、钨、钼、铀等矿产的一种重要类型。其成岩作用常伴随着热液蚀变作用,成矿作用发生在岩体内部及其围岩接触带。这类矿床一般规模较大、伴生组分多样、矿化集中、延深大、易开采、经济价值高,在金属矿产开发利用中具有重要地位。龙头山金矿床处于大瑶山隆起龙山鼻状背斜西南倾伏端的次火山岩体中,平天山金银多金属矿田西南部,是一典型的隐爆角砾岩型金矿床。为了明确矿床成因与控矿因素,构造对矿床与矿体的控制作用、矿石矿物特征、成岩成矿时代、成矿规律,对研究区的地层、构造、岩浆岩、围岩蚀变、地球化学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工作,并结合野外调查所观测到的地质特征进行归纳总结,进而建立成矿模式。通过本次研究对龙头山金矿取得了一些认识:龙头山金矿内寒武系黄洞口组与下泥盆统莲花山组为主要地层。矿区内岩浆岩发育,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发育,电气石化、硅化、黄铁矿化等热液蚀变普遍发育,矿化分带与蚀变分带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成岩成矿具有多期次性,以燕山期为主。成矿物质来源以幔源物质为主,并在岩浆上升的过程中从围岩萃取成矿物质。成矿物质来源具有轻稀土富集、中-强负铕异常的特征。矿床内控矿因素多样,矿床的整体形态受隐爆角砾岩筒控制,金矿化主要发生于隐爆角砾岩筒边部及其与围岩的接触带中,具有上金下铜的成矿特征。
张燕娜[3](2020)在《内蒙古哈达门沟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演化》文中提出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金成矿带的内蒙古哈达门沟金矿床是我国典型的超大型金矿床之一。矿区内广泛发育石英脉,且部分石英中存在明显矿化现象。本文首先对矿区内的石英进行期次划分,辨别确定与矿化相关的石英脉。其次,采用岩相学观察、显微测温、单个流体包裹体LA-ICP-MS等方法对各期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系统的研究,进而探讨哈达门沟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成矿流体演化及流体体系来源、金的迁移与沉淀。哈达门沟金矿床内,石英可分为五期:第一期是分布于钾化蚀变岩中的乳白色微晶石英(Q1);第二期是变质变形的波浪状石英细脉(Q2);第三期是呈雁列式排列的白色石英脉(Q3);第四期是呈脉状分布的烟灰色石英脉(Q4);第五期呈网状及脉状分布的乳白色石英脉(Q5)。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及显微测温表明,包裹体主要有三种类型:气液两相盐水包裹体(Ⅰ型)、纯液相H2O包裹体(Ⅱ型)和含CO2包裹体(Ⅲ型)。从矿化早期到晚期,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别由375℃→215℃→307℃→291℃,对应盐度由16.40%NaCleqv→11.98%NaCleqv→13.72%NaCleqv→9.50%NaCleqv。随着成矿作用的进行,成矿流体的温度及盐度波动下降。主成矿阶段成矿温度为270℃~400℃,盐度为13%~19%NaCleqv,密度为0.69~0.91 g/cm3,属于中高温度、中等盐度,中等密度的H2O-NaCl-CO2流体体系。单个流体包裹体原位微量分析显示,流体包裹体中主要含量有高浓度的Na、K、Mg、Al、Fe、Cu六种元素,可观的Zn和Pb两种元素。此外含有Rb、Sr、Ag、Sn和Cs。不同成矿阶段中单个流体包裹体成分各不相同。从早期至晚期,流体中的Cs/(Na+K)、Rb/(Na+K)均分布在一个较小的数值区间,表明成矿流体起源于一个地球化学均一的岩浆源区。金在含矿热液中主要以Au(HS)0的形式进行迁移,在合适的构造部位沉淀下来。引起哈达门沟金矿床金沉淀的主要地质作用有水-岩反应、降温减压沸腾和H2O-NaCl-CO2体系的流体不混溶,其中与碱性含金岩浆岩有关的水-岩反应可能是引起金沉淀的最有效机制。
苏胜贵[4](2019)在《内蒙古哈达门沟金矿田100号脉深部找矿预测》文中研究说明哈达门沟金矿田100号脉地表勘探十年有余。由于地表储量已近枯竭,开展盲矿预测刻不容缓。根据哈达门沟金矿的控矿构造特征和矿体分布特征对比发现,运用“空间-物质”系统研究法可为深部找矿预测提供有效途径。对比研究发现,运用控矿断裂波形模拟结合构造叠加晕综合分析效果良好,分析结果显示深部找矿潜力巨大。控矿断裂波形模拟揭示了金矿体主要分布在断裂左行逆冲叠加正断下滑形成的扩容空间中;扩容空间呈南西向侧伏,侧伏角约为60°,矿带分布严格与断裂波形配套;波形模拟显示扩容空间呈南西方向串珠状分布间距约为500m,南东方向主矿体间距约为500m。构造叠加晕分析得出近矿晕元素Ag、Cu、Pb内、中、外带异常,向深部未封闭。前缘晕元素As、Sb、Hg主要为外带异常,浅部和深部具有2个异常中心;浅部、中深部都有较强的头晕异常;前缘晕元素As、Sb和尾晕元素Bi、Co、W相互叠加共存;矿脉处于加密的等间距控矿带内,与构造叠加晕显示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前一期头晕距后一期头晕距离500m。根据波形模拟圈定3个靶区,1号靶区坐标大致为:376000-376500,标高400m,位于勘探线20线两侧200m范围;2号靶区坐标大致为:377000-377500,标高500m,位于勘探线91线两侧200m范围;3号靶区坐标大致为378200-378700,标高300m,位于勘探线219线两侧200m范围。2号靶区、3号靶区和构造叠加晕拟合最好,这存在盲矿的可能性非常大。
顾玉超[5](2019)在《辽东五龙金矿区中生代构造-岩浆作用对金成矿制约》文中提出辽东半岛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东北缘,是古元古代胶-辽-吉造山带的重要组成。近年来,学者们对辽东半岛古元古代辽河岩群火山-沉积-变质作用年代学、辽吉花岗岩成因、区域成岩地质-构造背景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对中生代侵入岩研究较为薄弱,且对岩石成因、成岩演化过程、地质背景、岩浆作用与成矿关系等观点未达成一致。中生代时期,辽东地区经历了由挤压造山向伸展减薄的环境转变,从而导致了区域中生代的大规模岩浆活动和金成矿作用。本文以辽东五龙金矿区为例,围绕中生代构造-岩浆作用与金成矿关系这一科学问题,从区域地质、矿床地质入手,通过路线和剖面地质调查手段,对五龙金矿床及与其成矿密切相关的中生代三股流岩体、五龙岩体开展锆石SHRIMP U-Pb测年、锆石Lu-Hf同位素、全岩主量、微量、稀土元素和S-Pb同位素分析测试,进行辽宁丹东地区1:5万构造-建造填图,建立中生代岩浆演化序列和构造格架,结合重磁电剖面深部地质体解译,分析岩石成因及成岩、金成矿物质来源,探讨中生代地质构造背景及构造-岩浆作用与金成矿关系,总结矿床成因机制。研究认为五龙岩体为酸性侵入岩建造,形成于晚侏罗世161157Ma之间,属过铝质、高钾钙碱性、中温花岗质岩浆系列;为陆壳重熔型花岗岩,是古元古代花岗岩和辽河岩群地层受160Ma重熔作用而原地重新结晶形成的岩体,岩浆源区来自于太古代古元古代地壳物质的再循环。三股流岩体为一套酸性-中酸性侵入岩建造,形成于早白垩世127123Ma之间;属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中温花岗质岩浆系列;具埃达克质岩石特征,成因类型为I型花岗岩;岩浆源区来自于太古代古元古代地壳物质,其原岩很有可能为中基性岩类。五龙金矿床位于三股流岩体北部,成矿年龄为122.8119.1Ma,在时间和空间上与三股流岩体具有密切的联系。侏罗纪(180155Ma)时期,辽东地区受古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俯冲作用影响,持续俯冲作用导致了区域的推覆、挤压事件(143132Ma),形成了有利于矿液聚集、运移及沉淀的韧性剪切带。早白垩世早期(132120Ma),受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后回弹-伸展作用,区域经历了强烈的岩石圈减薄作用和构造体制转折事件,形成了不同期次、不同方向、不同性质的脆性断裂带,岩浆源区来自于太古代古元古代地壳物质的三股流岩体初始岩浆沿地壳减薄处开始向上侵位,结晶分异产生的(含矿)岩浆热液沿构造裂隙运移,与流经的含碳辽河岩群残留体发生反应并萃取了矿源层的金元素,与闪长(玢)岩脉利用了相同的构造断裂带,或呈网脉状充填于岩石构造裂隙,在适宜部位沉淀而形成含金石英脉,即五龙岩浆热液型(石英脉型)金矿床。根据本区的矿源层位、容矿构造和岩浆作用“三位一体”的控矿特征和区域上的成矿规律,结合物探、化探及遥感异常特征,圈定了万家堡-谢家金找矿靶区和五龙金矿深部找矿靶区。
刘华南,刘家军,李小伟,刘冲昊,代鸿章,陶银龙,王建锋,杜映东,范云飞[6](2018)在《内蒙古新地沟金矿床黄铁矿热电性特征及深部找矿意义》文中研究表明内蒙古新地沟金矿是中型绿岩型金矿床,但已属于严重资源危机的矿山,急待寻找接替资源,因此对新地沟金矿床进行深部远景预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找矿矿物学和成因矿物学理论,利用显微镜、电子探针及热电仪系统分析新地沟金矿床不同标高和矿段中黄铁矿的热电型标型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新地沟金矿床中黄铁矿的晶型以立方体、五角十二面体及聚形为主;热电系数变化主要集中在-331.10340.20μV·°C-1范围内,导电型多以N型为主,约占总含量的80%;成矿温度主要集中于250340℃,属于中温矿床。黄铁矿热电性参数XNP变化范围较大,估算矿体剥蚀率为67.96%74.31%。通过对黄铁矿导型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矿体剥蚀分析表明:油篓沟矿段位于矿体中底部,向深部可能有小规模延伸,小西沟矿段钻孔ZK106在深部有较大规模的延伸,其矿化前景最好;小西沟矿段钻孔ZK102深部矿化前景次之;大汗青矿段钻孔ZK2802其深部矿化前景较差。综合分析认为,该矿床深部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
吴利娜[7](2017)在《内蒙古五家村地区成矿地质条件分析及成矿远景预测》文中认为五家村地区位于内蒙古中部,华北板块北缘西段,隶属华北地层大区,阴山地层分区,大青山地层小区。位于乌拉尔-色尔腾山-大青山陆内隆起区内,北部为渣尔泰山陆内裂陷区和白云鄂博陆缘裂陷区。在成矿区段上,处于乌拉山成矿带,具有良好的成矿条件。本文以成矿理论与成矿预测为指导,运用了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等方法,对本区地层、构造、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总结成矿规律,预测成矿远景区。通过研究发现该区具有地层、岩浆岩、构造“三位一体”控矿特点。地层对矿床具有成矿专属性,区内与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的地层单位为乌拉山岩群,为多金属成矿提供了成矿物质。区内岩浆侵入活动强烈,集中于中太古代、元古代,华力西晚期及燕山晚期。研究区内乌拉山岩群片麻岩经原岩恢复为中基性火山岩铁镁质建造并发育铁矿点,新太古代英云闪长岩和中太古代东伙房片麻杂岩与Au、Cu矿化密切相关,已发现的东伙房中型金矿床受中太古代东伙房片麻杂岩控制。受深大断裂影响,区内次级断裂发育,NE向、NEE向和NW向构造变形发育于不同岩石地层单位。古生代进入挤压构造背景下的抬升期,中新生代是差异性升降的断陷盆地和坳陷盆地,控制着侏罗系、白垩系乃至新近系的沉积作用。构造带及其两侧常发育破碎蚀变带为矿液富集、上升提供通道,是重要的成矿部位。本次研究综合各方面找矿信息共划分出4个成矿远景区。
崔立伟,孔令湖,张苏江,姜爱玲,刘桂云[8](2017)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金属矿产成矿带划分及构造演化特征》文中认为以内蒙古中西部地区金属矿产地质分布特点为依据,在分析研究该区成矿地质背景、矿床(点)分布特征和构造演化等地质成果基础上,将本区划分为6个Ⅲ级成矿带、15个Ⅳ级成矿亚带,并对Ⅳ级成矿亚带地质特征进行了阐述,指出了各个成矿亚带的找矿方向。通过对本区内地质构造事件、地质成矿规律的分析,认为区内成矿类型齐全,且前寒武纪、海西期是本区最主要的两个成矿时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地区的构造演化特征与成矿作用。
何格[9](2017)在《新疆北山地区大青山金矿床成因、控矿因素与找矿方向》文中认为大青山金矿床位于塔里木板块东北缘,北山古生代裂谷系南亚带西段,处于大青山-红十井-白山金、铜、铁、盐类成矿带上。长期以来,针对大青山金矿床的研究多集中于矿床地质特征,在成矿年代学、成矿流体性质和来源以及矿床成因等方面几乎处于空白,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矿床及成矿带中其他类似金矿床的找矿进程。鉴于此,本文在大量野外地质工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构造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学、矿床学、矿床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地质学、同位素地质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在查明大青山金矿床成因和控矿因素的基础上,总结了成矿规律,指明了下一步找矿方向。矿床产于下石炭统红柳园组变质岩中,其原岩为一套杂砂岩、亚杂砂岩和长石砂岩夹粘土岩。矿区内识别出3期变质变形作用,分别对应3期石英脉,其中第2期为含金石英脉矿体。金矿体受库鲁克脆韧性-韧性剪切带及其次级断裂控制,总体走向NEE。矿石类型分为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矿石中金属矿物有自然金、毒砂、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磁黄铁矿、铜蓝及赤铁矿等;非金属矿物包括石英、绢云母、方解石、绿泥石、铁白云石、菱铁矿及钠长石等。围岩蚀变以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毒砂化、绿泥石化、钠长石化和碳酸盐化为主。流体包裹体及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期石英脉中主要赋存气液两相盐水包裹体和CO2-H2O三相包裹体。成矿流体总体属于中高温(205423℃)、低盐度(0.228.80%NaCleqv)、中等密度(0.550.85 g/cm3)的H2O-CO2±CH4±N2体系。成矿流体来源主要为变质水,并与围岩发生了水-岩反应。流体不混溶作用可能是该矿床中金等成矿物质大量沉淀的原因。成矿作用发生于早二叠世(274 Ma),与赋矿地层中的变质增生锆石形成时代(269.6 Ma)一致。成矿物质可能主要来源于毗邻的三峰山VMS铜矿床及其赋矿玄武岩。大青山金矿床属于海西期末区域变质过程中形成的造山型金矿床。综合研究表明,大青山金矿床受地层、构造、蚀变围岩等因素控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构造-成矿作用过程,建立了矿床的成因模式,认为区内4号、37号、41号、68号、104号、109号及115号石英脉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张道涵[10](2017)在《宁夏贺兰山北段构造—岩浆演化与金矿床成因》文中认为贺兰山北段位于阴山地块与鄂尔多斯地块陆-陆碰撞缝合带(即孔兹岩带)西段,西邻阿拉善地块,紧邻华北克拉通西北缘金及多金属成矿带,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确定的重点金及多金属成矿区带之一。研究区产有牛头沟-梁根和树龙沟等多个金矿床(点),出露大量的花岗岩和基性脉,和少量超基性岩。本文以贺兰山北段典型金矿床和不同岩浆岩为研究对象,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高精度年代学对贺兰山北段不同期次成岩事件进行厘定,结合岩石地球化学组成、全岩Sr-Nd同位素和锆石Lu-Hf同位素对其源区性质、成矿过程和构造背景进行探讨。通过对典型金矿床地质特征、流体包裹体和H-O-S-Pb同位素组成研究,对其成矿流体性质和成矿物质来源进行研究,构建贺兰山北段金成矿模式,并将其与华北克拉通西北缘典型矿床进行对比研究。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牛头沟-梁根矿区金矿化类型主要为构造破碎带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两种,后者可进一步细分为低缓石英脉型和陡窄石英脉型2个亚类;树龙沟金矿区矿化类型则以蚀变岩型为主,部分为石英脉型。两矿区所有矿体均赋存在古元古界贺兰山群变质杂岩和混合花岗岩内,但牛头沟-梁根矿区矿体的空间展布受断裂控制明显,主要受北北西-北北东走向主干断裂F1及其上盘次级断裂体系控制;而树龙沟金矿区矿体与构造关系则不明显。综合前人研究成果,本文重点对牛头沟-梁根金矿床破碎带蚀变岩型、低缓石英脉型和陡窄石英脉型等3种矿化类型成矿流体性质和成矿物质来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破碎带蚀变岩型石英流体包裹体以纯液相水溶液包裹体为主,而低缓石英脉型和陡窄石英脉型则以气液两相水溶液包裹体为主,不同矿化类型成矿流体均为中低温(160210°C)、中低盐度(612 wt.%Na Cl eqv.)的H2O-Na Cl流体。破碎带蚀变岩型和陡窄石英脉型δDH2O组成相近,分别为-75.2-89.3‰和-87.0-93.8‰,而低缓石英脉型则具有较高的δDH2O值(-45.7-67.7‰);包裹体δ18OH2O值则由破碎带蚀变岩型(3.74.4‰)、低缓石英脉型(1.93.3‰)至陡窄石英脉型(0.50.9‰)依次降低。破碎带蚀变岩型和陡窄石英脉型δ34S组成均为正值,分别为1.36.9‰和2.25.8‰,而低缓石英脉型则具有较低的δ34S值(-5.1-2.6‰)。低缓石英脉型矿体具有明显不同的δDH2O和δ34S组成,可能与含矿断裂性质及其距离导矿构造F1断裂较远等因素所共同导致的成矿流体氧逸度升高有关。3种矿化类型对应的矿石均表现出明显富集Th放射成因铅的特点,206Pb/204Pb(16.46717.994)和207Pb/204Pb(15.38215.582)组成相对均一,而208Pb/204Pb变化较大(37.41342.345)。总体上,石英流体包裹体H-O同位素表明成矿流体均为岩浆水和大气降水形成的混合流体,其大气降水比例自破碎带蚀变岩型、低缓石英脉型至陡窄石英脉型依次升高;矿石S-Pb同位素指示成矿物质为深部岩浆和具有高Th/U比的基底围岩双重来源。结合区域构造-岩浆演化,本文将研究区金矿床成矿过程概括为前寒武基底形成阶段、晚古生代裂陷盆地形成阶段、中晚侏罗世区域挤压推覆阶段和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岩浆热液活动阶段等四个阶段。(2)结合不同岩体侵入穿插关系,本文选取不同期次代表性花岗岩进行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花岗岩锆石均具有典型核边结构,其中核部为岩浆成因,边部为变质成因,具体结果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成岩年龄为2037±10 Ma(207Pb/206Pb年龄;下同),变质年龄为1959±48 Ma;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和似斑状碱性长石花岗岩成岩年龄分别为1951±17 Ma和1953±17Ma,变质年龄约为290300 Ma;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成岩年龄为1902±22 Ma,变质年龄约为1356±57 Ma。为精确限定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变质年龄,本文运用SIMS深度分析法,将变质年龄进一步限定在1317±18Ma,表明贺兰山北段曾经历了1.32Ga构造-热事件。贺兰山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具有较高的Si O2、Al2O3和K2O,较低的Na2O和Ca O,表现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至钾玄质的特点。花岗岩富集LRE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HREE和高场强元素,与贺兰山群地球化学特征相似。全岩Sm-Nd和锆石Lu-Hf模式年龄也与贺兰山群碎屑锆石Lu-Hf模式年龄分布范围一致,进一步证明两者之间的成因联系。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锆石饱和温度为750800°C,与贺兰山群峰期后降压变质作用温压条件一致;而且花岗岩明显的Eu负异常和高Rb/Ba和Rb/Sr比值,以及HREE含量和(La/Yb)N比值变化较大,与峰期降压变质阶段残余相存在碱性长石和斜长石,并伴随黑云母分解和石榴石置换两个过程相吻合,表明贺兰山北段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应为贺兰山群峰期后降压变质阶段部分熔融的产物。另一方面,在物源判别图解中,贺兰山北段S型花岗岩与变质杂砂岩熔体组成一致,结合孔兹岩具有较低的Si O2/Al2O3和La/V比值,以及较年轻的碎屑锆石年龄,表明孔兹岩源岩应为成熟度较低的杂砂岩和少量的泥质岩,暗示鄂尔多斯地块北缘应为活动大陆边缘。(3)对研究区出露的中基性-超基性岩进行锆石或斜锆石U-Pb年龄代学研究表明,研究区有两期基性岩脉,早期辉绿岩侵位年龄为1965±26 Ma,晚期辉绿岩为1867±23 Ma,两者矿物组成和分布范围有差异;辉石岩成岩年龄为1905±10 Ma,与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成岩年龄一致;闪长岩成岩年龄为1786.3±4.3 Ma。辉石岩具有较低的Si O2、Fe2O3t、Na2O和K2O含量,具有较高的Mg O含量,属钙碱性系列。辉石岩具有非常高的Cr、Co和Ni含量,富集LREE、Th、U、Pb,亏损HREE和Nb、Ta、Ti等元素,与板片熔体交代的岩石圈地幔地球化学特征相似;其高Zr/Nb和低Nb/La比值,与岛弧岩浆特征相似。辉石岩具有典型堆晶结构,高Mg O和Fe O,较低的Mg#值,和Mg/Si比值,与大别造山带内壳幔边界堆晶岩相似。Th、U和Pb等元素的富集,以及均一的Hf同位素组成、年轻的Hf单阶段模式年龄,暗示其源区曾受俯冲流体或熔体的交代。结合全岩Nd模式年龄(2.103.18 Ga)和εNd(t)值(-2.93.8),辉石岩应为受交代的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并在壳幔边界同化混染部分古老地壳形成的堆晶岩。而辉绿岩具有相对较高的Si O2、Na2O、K2O和Fe2O3T含量,较低的Mg O含量,介于钙碱性和拉斑质之间;富集LREE、La和Pb,亏损HREE和Nb、Ta、Zr、Hf等高场强元素,与陆弧玄武岩相似。此外,辉绿岩具有高Zr/Nb和低Nb/La比值,也指示岛弧环境。较高的(Hf/Sm)PM和中低的(Ta/La)PM比值表明辉绿岩很可能为俯冲流体交代的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辉绿岩全岩εNd(t)值(-3.62.1)和锆石εHf(t)值(-5.17.1)变化较大,暗示其侵位过程中可能混染部分年轻壳源物质,并随后经历了以橄榄石、单斜辉石和斜长石为主要结晶相的结晶分异过程。(4)贺兰山及邻区古元古代岩浆活动期次可分为2.32.0 Ga、1.961.94 Ga、1.921.90 Ga、1.871.84 Ga和1.78Ga等阶段,分别对应碰撞前、大陆碰撞、陆壳折返、碰撞后和造山后等大陆造山演化阶段。在2.32.0 Ga期间,古洋壳南向俯冲,引起的岩浆作用主要为中酸性岛弧岩浆,锆石Hf同位素组成揭示其源区应为亏损地幔或新生地壳;在1.961.94 Ga期间,古洋壳闭合,阴山地块与鄂尔多斯地块发生陆陆碰撞,期间形成的岩浆作用主要为壳源花岗岩和部分基性脉岩,其中S型花岗岩为幔源岩浆上涌引起孔兹岩部分熔融的产物;在1.921.90Ga期间,可能受俯冲板片断离作用影响,俯冲陆壳折返,该阶段岩浆活动强度较弱,以S型花岗岩为主,为孔兹岩峰期后降压变质阶段产生的熔体;在1.871.84 Ga期间,岩浆活动强烈、规模较大,大量基性脉岩侵位,该阶段很可能为造山带垮塌阶段,标志着阴山与鄂尔多斯地块碰撞造山作用的结束,形成统一的西部陆块。自大陆碰撞至碰撞后造山带去根,岩浆作用持续了约100 Myr,与我国柴北缘(约75 Myr)、大别-苏鲁(约85 Myr)以及欧洲华力西(约85 Myr)造山作用时限相当。随后,西部陆块进入造山后陆内演化阶段,经历了中-新元古代多期次裂谷伸展事件。(5)自古生代至中生代,受北部古亚洲洋扩展、闭合及随后的碰撞伸展等构造过程影响,华北克拉通西北缘记录了复杂的构造-岩浆演化过程,并伴有多期次成矿作用,包括哈达门沟(386Ma)、朱拉扎嘎(282 Ma)、长山壕(246256Ma)和赛因乌苏(249±5 Ma)等金矿床的形成。通过牛头沟-梁根金矿与哈达门沟和朱拉扎嘎两个区域典型金矿床的对比研究发现,近来在成矿地质特征和成矿物质来源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但是三者在赋矿围岩(均为前寒武基底)、控矿构造(基底边界断裂发育,其次级断裂为重要控矿构造)和成矿流体性质(以岩浆水为主)等方面相似。结合不同矿床地质特征和矿石同位素组成,本文认为前寒武基底在克拉通西北缘金成矿作用过程中扮演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因其具有较高的Au背景值,前寒武基底通常作为重要的物源层之一,在金成矿过程中提供部分成矿物质;另一方面,受早期变质作用过程中经历脱水反应等因素影响,结晶基底岩石力学性质偏刚性,受多期构造活动影响,更容易发生破裂,为金成矿作用提供理想的导矿或容矿空间。以岩浆热液为主的成矿流体,表明同期深部岩浆活动也对金成矿过程重要贡献。
二、大青山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青山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机器学习的集宁浅覆盖区钼多金属矿成矿预测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区域矿产预测的研究现状 |
1.2.2 机器学习在矿产勘查中的研究现状 |
1.2.3 研究区以往地质工作程度 |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 论文创新点 |
2 研究区区域地质 |
2.1 区域地层 |
2.1.1 太古宇 |
2.1.2 古生界 |
2.1.3 中生界 |
2.1.4 新生界 |
2.2 区域岩浆岩 |
2.2.1 侵入岩 |
2.2.2 火山岩 |
2.3 区域构造 |
2.4 区域地球物理 |
2.4.1 岩石地球物理特征 |
2.4.2 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 |
2.5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2.6 典型矿床与找矿预测模型 |
2.6.1 区域金属矿产 |
2.6.2 主要成矿类型 |
2.6.3 控矿要素 |
2.6.4 找矿预测模型 |
3 机器学习 |
3.1 无监督学习 |
3.1.1 主成分分析 |
3.1.2 因子分析 |
3.2 有监督学习 |
3.2.1 支持向量机 |
3.2.2 随机森林 |
3.3 半监督学习 |
3.4 性能评估 |
4 覆盖区成矿要素提取与预测 |
4.1 断裂构造解译 |
4.1.1 重磁场处理方法 |
4.1.2 重磁构造推断 |
4.1.3 矿床点与断裂构造的空间关系分析 |
4.2 中酸性隐伏岩浆岩圈定 |
4.2.1 数据预处理 |
4.2.2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中酸性岩体推断 |
4.2.3 基于有监督方法的中酸性岩体推断 |
4.2.4 中酸性岩体推断结果评价 |
4.3 覆盖区矿化综合异常信息提取 |
4.3.1 数据预处理 |
4.3.2 基于因子分析模型的综合信息提取 |
4.3.3 基于S-A多重分形模型的综合信息提取 |
5 基于机器学习的覆盖区矿产资源预测 |
5.1 训练模型的构建 |
5.2 基于有监督学习的多源找矿模型 |
5.2.1 基于有监督模型的多源信息集成 |
5.2.2 基于过采样有监督模型的多源信息集成 |
5.3 基于PU半监督算法的多源找矿模型 |
5.4 多源找矿信息结果对比评价 |
5.5 成矿远景区圈定以及级别划分 |
6 泉子沟成矿远景区综合地球物理研究 |
6.1 泉子沟地质及矿床地质 |
6.2 重磁构造分析 |
6.3 二维反射地震 |
6.4 重磁震联合二度半建模 |
6.5 泉子沟找矿潜力评估 |
7 结论 |
7.1 主要认识 |
7.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隐爆角砾岩型矿床的特征及其成矿规律 ——以广西龙头山金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现状 |
1.2.1 隐爆角砾岩研究现状 |
1.2.2 隐爆角砾岩的一般特征 |
1.2.3 隐爆角砾岩筒的特征 |
1.2.4 隐爆角砾岩筒形成模式 |
1.2.5 金矿类型及空间分布 |
1.2.6 火山岩-次火山岩型金矿 |
1.2.7 金矿成矿时代 |
1.2.8 龙头山金矿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目标 |
1.6 研究方法 |
1.7 可行性研究分析 |
1.8 完成的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2 区域构造 |
2.3 区域岩浆岩 |
2.4 区域地质演化 |
2.5 区域金矿地质特征 |
2.5.1 成矿时代与矿床类型 |
2.5.2 控矿因素 |
第3章 矿区地质特征 |
3.1 矿床地质特征 |
3.1.1 矿区成矿背景 |
3.1.2 矿区地层 |
3.1.3 矿区构造 |
3.1.4 次火山岩体特征 |
3.2 矿体地质特征 |
3.2.1 矿体类型 |
3.2.2 矿石类型 |
3.2.3 矿化分带性 |
3.2.4 矿体特征 |
3.2.5 矿石矿物成分 |
3.2.6 矿石的结构构造 |
3.3 围岩蚀变 |
3.3.1 围岩蚀变类型 |
3.3.2 围岩蚀变分带 |
3.3.3 围岩蚀变与矿化的关系 |
3.4 成矿期次及成矿阶段 |
3.5 电气石矿物学研究 |
3.6 矿体与岩体的相关特征 |
3.7 成岩成矿时代 |
第4章 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 |
4.1 矿床成因 |
4.1.1 成矿物质来源 |
4.1.2 岩体主量元素 |
4.1.3 稀土元素特征 |
4.1.4 流体包裹体特征 |
4.1.5 流体沸腾与成矿 |
4.1.6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
4.2 成矿模式 |
第5章 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 |
5.1 控矿因素 |
5.2 成矿规律 |
5.3 成矿预测 |
5.3.1 深部铜钼矿化 |
5.3.2 找矿标志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内蒙古哈达门沟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研究区地理概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成矿流体研究方法现状 |
1.3.2 哈达门沟金矿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5 完成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地层 |
2.2 构造 |
2.3 岩浆岩 |
2.4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地层 |
3.2 构造 |
3.2.1 褶皱构造 |
3.2.2 断裂构造 |
3.3 岩浆岩 |
3.4 矿体特征 |
3.5 矿石特征 |
3.6 蚀变类型 |
3.7 热液成矿阶段 |
第四章 石英期次与流体包裹体特征 |
4.1 石英期次 |
4.2 实验测试方法 |
4.2.1 显微测温 |
4.2.2 原位微量LA-ICP-MS |
4.3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4.4 均一温度与盐度 |
4.5 压力及深度 |
4.6 流体包裹体成分 |
第五章 成矿流体与成矿作用 |
5.1 流体包裹体成分对流体体系的指示意义 |
5.2 成矿流体特征及演化 |
5.3 流体不混溶与成矿作用 |
5.4 金的迁移与沉淀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内蒙古哈达门沟金矿田100号脉深部找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完成实物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2.2 区域地层 |
2.3 构造 |
2.3.1 褶皱 |
2.3.2 断裂 |
2.3.3 韧性剪切带 |
2.4 岩浆岩 |
2.5 变质作用 |
第3章 矿区地质特征 |
3.1 矿田地质特征 |
3.1.1 地层 |
3.1.2 褶皱 |
3.1.3 断裂 |
3.1.4 韧性剪切带 |
3.1.5 岩浆岩 |
3.2 矿脉地质特征 |
3.3 矿石地质特征 |
3.3.1 矿石矿物组成 |
3.3.2 矿石化学成分 |
3.3.3 矿石的结构构造 |
第4章 控矿断裂波形模拟 |
4.1 100号脉容矿断裂面形态 |
4.2 容矿断裂容矿(储矿)空间模拟 |
4.2.1 波形分解和合成 |
4.2.2 扩容(储矿)空间模拟 |
4.3 构造成矿预测与评价 |
第5章 构造叠加晕 |
5.1 元素组合特征 |
5.1.1 元素含量分析 |
5.1.2 相关性分析 |
5.1.3 R型聚类分析 |
5.1.4 因子分析 |
5.2 构造叠加晕特征 |
5.2.1 浓度分带与异常下限的确定 |
5.2.2 构造叠加晕垂直纵投影 |
5.2.3 元素垂向变化规律 |
5.2.4 元素轴向分带 |
5.3 深部找矿预测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辽东五龙金矿区中生代构造-岩浆作用对金成矿制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地层 |
2.2 构造 |
2.3 侵入岩 |
2.4 区域矿产 |
第3章 矿区地质特征 |
3.1 地层 |
3.2 构造 |
3.2.1 脆性断裂带特征 |
3.2.2 韧性剪切带特征 |
3.3 侵入岩 |
3.4 变质岩 |
第4章 矿床地质特征 |
4.1 矿体地质特征 |
4.2 矿石特征 |
4.3 围岩蚀变 |
4.4 成矿期次 |
4.5 成矿流体 |
第5章 中生代岩浆作用 |
5.1 晚侏罗世五龙岩体 |
5.1.1 地质特征 |
5.1.2 岩石学特征 |
5.1.3 年代学特征 |
5.1.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5.1.5 岩石成因 |
5.2 早白垩世三股流岩体 |
5.2.1 地质特征 |
5.2.2 岩石学特征 |
5.2.3 年代学特征 |
5.2.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5.2.5 岩石成因 |
5.3 早白垩世五龙背岩体 |
5.4 脉岩 |
第6章 构造-岩浆作用对金成矿制约 |
6.1 中生代构造背景 |
6.1.1 晚侏罗世 |
6.1.2 早白垩世 |
6.2 构造作用对金矿床的制约 |
6.3 侵入岩与金成矿关系 |
6.3.1 空间关系 |
6.3.2 时间关系 |
6.3.3 成因关系 |
6.4 矿床成因和动力学机制 |
6.5 找矿标志与成矿预测 |
6.5.1 五龙金矿区找矿标志 |
6.5.2 成矿预测 |
第7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内蒙古新地沟金矿床黄铁矿热电性特征及深部找矿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区域地质背景 |
3 矿区地质概况 |
3.1 矿区地质 |
3.2 矿体特征 |
4 黄铁矿产出特征 |
5 黄铁矿热电性测试 |
5.1 测试原理及应用 |
5.2 样品及测试结果 |
6 结果分析 |
6.1 黄铁矿热电性的垂向空间分布特征 |
6.2 黄铁矿热电性系数与成矿温度 |
6.3 黄铁矿热电性系数离散度特征 |
6.4 黄铁矿热电性对矿体及矿化带延伸的标识 |
7 讨论 |
8 结论 |
(7)内蒙古五家村地区成矿地质条件分析及成矿远景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成矿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2.2 研究区地层 |
2.2.1 太古宙地层 |
2.2.2 古生界地层 |
2.2.2.1 潘家沟砾岩 |
2.2.2.2 脑包沟组 |
2.2.3 中生界地层 |
2.2.3.1 五当沟组 |
2.2.3.2 大青山组 |
2.2.3.3 李三沟组 |
2.2.3.4 白女羊盘组 |
2.2.4 新生界地层 |
2.2.4.1 宝格达乌拉组 |
2.2.4.2 第四系 |
2.3 研究区构造 |
2.3.1 区域地质演化简史 |
2.3.2 构造变形 |
2.3.2.1 新太古界乌拉山岩群的构造变形 |
2.3.2.2 新太古代变质侵入岩构造特征 |
2.3.2.3 韧性剪切变形特征 |
2.3.3 断裂构造 |
2.4 研究区岩浆岩 |
2.4.1 中太古代片麻杂岩 |
2.4.2 新太古代变质侵入岩 |
2.4.3 早元古代变质侵入岩 |
2.4.4 中二叠世侵入岩 |
2.4.5 早白垩世侵入岩 |
2.4.6 脉岩 |
2.5 研究区变质岩 |
2.5.1 区域变质岩 |
2.5.1.1 变质深成岩和变质侵入岩变质相特点 |
2.5.1.2 变质表壳岩变质相特点 |
2.5.2 动力变质岩 |
2.5.2.1 碎裂岩系 |
2.5.2.2 糜棱岩系 |
第三章 研究区地球化学特征 |
3.1 主要地质单元元素背景分布特征 |
3.2 元素共生组合特征 |
第四章 研究区典型矿床(点)地质特征 |
4.1 王凤沟矿点 |
4.1.1 矿区地质概况 |
4.1.2 矿区地球化学特征 |
4.1.3 矿区成因类型 |
4.2 东伙房金矿 |
4.2.1 矿区地质概况 |
4.2.2 矿体地质特征 |
4.2.3 矿床成因类型 |
4.3 前绍林沟铁矿床 |
4.4 铜镍矿矿点 |
第五章 成矿规律 |
5.1 控矿地质因素 |
5.1.1 地层与内生矿产的关系 |
5.1.2 岩浆岩与内生矿产成矿关系 |
5.1.3 构造与与内生矿产成矿关系 |
5.2 找矿标志 |
第六章 成矿远景区 |
6.1 厂汗以力更-任家圪楞金、银、铜、镍多金属B类远景区 |
6.1.1 地质概况 |
6.1.2 地球化学特征 |
6.1.3 找矿远景评价 |
6.2 王凤沟金、银、铜、镍多金属B类远景区 |
6.2.1 地质概况 |
6.2.2 地球化学特征 |
6.2.3 找矿远景评价 |
6.3 东伙房金、银、铅、锌、铜、镍多金属B类远景区 |
6.3.1 地质概况 |
6.3.2 地球化学特征 |
6.3.3 找矿远景评价 |
6.4 黑沙图金、银、铁、锌多金属B类远景区 |
6.4.1 地质概况 |
6.4.2 地球化学特征 |
6.4.3 找矿远景评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致谢 |
(8)内蒙古中西部地区金属矿产成矿带划分及构造演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成矿地质背景 |
2 成矿 (区) 带 |
2.1 成矿 (区) 带的划分 |
2.2 成矿带基本特征 |
2.2.1 额济纳旗-雅干海西期铁、金、铜、钼成矿带 |
2.2.2 石板井-珠斯楞海西期铁、金、铜、钨、钼成矿带 |
2.2.2. 1 石板井-东七一山钨、钼、铜、铁成矿亚带 |
2.2.2. 2 阿木乌素-老硐沟金、钨、锑成矿亚带 |
2.2.2. 3 珠斯楞-呼伦西伯铜、金、铅、锌成矿亚带 |
2.2.3 乌力吉-索伦山铜、铬铁、金成矿带 |
2.2.3. 1 乌力吉-欧布拉格铜、金多金属成矿亚带 |
2.2.3. 2 巴音抗盖-索伦山铜、金、铬成矿亚带 |
2.2.4 乌拉山-大青山地区金、铁成矿带 |
2.2.4. 1 乌拉山-大青山金、铁成矿亚带 |
2.2.4. 2 卯独庆金成矿亚带 |
2.2.5 白云鄂博-达茂旗金、铁、稀土、铜、镍、铂成矿带 |
2.2.5. 1 白云鄂博铁、稀土、金成矿亚带 |
2.2.5. 2 黄花滩-小南山铜、镍、铂成矿亚带 |
2.2.6 朱拉扎嘎-渣尔泰山金、铅、锌、铁、铜、铂成矿带 |
2.2.6. 1 碱泉子金成矿亚带 |
2.2.6. 2 阿拉腾敖包-沙拉西别铂、铜、铁成矿亚带 |
2.2.6. 3 朱拉扎嘎金成矿亚带 |
2.2.6. 4 狼山-渣尔泰山地区铜、铁、铅、锌成矿亚带 |
2.2.6. 5 书记沟-西乌兰不浪铁、金成矿亚带 |
3 区域成矿特征 |
3.1 成矿类型与特征 |
3.2 区域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 |
4 结论 |
(9)新疆北山地区大青山金矿床成因、控矿因素与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造山型金矿床研究现状 |
1.3 大青山金矿床研究现状 |
1.3.1 地质勘查现状 |
1.3.2 科学研究现状 |
1.3.3 主要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1.5 完成工作量 |
1.6 主要成果及认识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地层 |
2.2 构造 |
2.2.1 褶皱构造 |
2.2.2 韧性剪切带 |
2.2.3 断裂构造 |
2.3 岩浆岩 |
2.3.1 侵入岩 |
2.3.2 火山岩 |
2.4 变质作用 |
2.5 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特征 |
2.5.1 地球物理特征 |
2.5.2 地球化学特征 |
2.6 区域矿产 |
2.7 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史 |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地层 |
3.1.1 岩石学特征 |
3.1.2 原岩恢复与构造背景 |
3.1.3 变质岩含矿性 |
3.2 构造 |
3.2.1 褶皱构造 |
3.2.2 断裂和韧性剪切带 |
3.2.3 劈理和节理 |
3.2.4 变质变形期次及其构造样式 |
3.2.5 讨论 |
3.3 石英脉期次及与构造配套关系 |
3.4 含金石英脉矿体产出特征 |
3.5 矿石类型 |
3.6 矿石物质组分 |
3.7 矿石组构 |
3.8 围岩蚀变 |
第4章 矿床元素地球化学 |
4.1 石英脉含金性分析 |
4.2 成矿元素相关性分析 |
4.3 矿体横向元素分带特征 |
4.4 围岩蚀变地球化学 |
第5章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 |
5.1 样品采集与分析 |
5.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5.3 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 |
5.4 成矿压力与深度 |
5.5 激光拉曼分析 |
5.6 三期流体性质对比 |
5.7 流体不混溶作用与成矿 |
第6章 同位素地球化学与成矿年代学 |
6.1 氢氧同位素 |
6.2 热液锆石U-Pb定年 |
第7章 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 |
7.1 成矿背景和成矿基本特征 |
7.2 成矿流体及成矿物质来源 |
7.3 成矿时代 |
7.4 成矿过程与成矿模式 |
第8章 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 |
8.1 控矿因素 |
8.2 成矿规律 |
8.3 找矿标志 |
8.4 找矿方向 |
第9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宁夏贺兰山北段构造—岩浆演化与金矿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1.1 选题来源及研究目的 |
1.1.2 选题意义 |
1.2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
1.2.1 鄂尔多斯地块与阴山地块拼合的机制与时限 |
1.2.2 孔兹岩源岩性质及鄂尔多斯地块陆缘属性 |
1.2.3 金成矿作用研究进展 |
1.2.4 区域典型金矿床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标和方法 |
1.3.1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分析方法 |
1.4.1 全岩地球化学分析 |
1.4.2 锆石和斜锆石微区原位分析 |
1.4.3 矿床地球化学分析 |
1.5 论文实际工作量 |
第二章 研究区成矿地质背景 |
2.1 区域构造格架 |
2.2 区域地质背景 |
2.2.1 地层 |
2.2.2 岩浆岩 |
2.2.3 构造 |
2.3 研究区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特征 |
2.3.1 地球化学特征 |
2.3.2 地球物理特征 |
2.4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贺兰山北段典型金矿床地质特征 |
3.1 牛头沟-梁根金矿床地质特征 |
3.1.1 矿区地质 |
3.1.2 矿体地质特征 |
3.1.3 矿石特征 |
3.1.4 围岩蚀变 |
3.1.5 成矿期次 |
3.2 树龙沟金矿床地质特征 |
3.2.1 矿区地质 |
3.2.2 矿体地质特征 |
3.2.3 矿石特征 |
3.2.4 围岩蚀变 |
3.2.5 成矿期次 |
第四章 古元古代花岗岩地质及地球化学 |
4.1 花岗岩地质与岩相学 |
4.2 锆石U-Pb年代学 |
4.2.1 黑云母二长花岗岩(B4066) |
4.2.2 似斑状二长花岗岩(B3260) |
4.2.3 似斑状碱性长石花岗岩(B3259) |
4.2.4 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B2127) |
4.3 岩石地球化学 |
4.3.1 主量元素 |
4.3.2 微量元素 |
4.3.3 Nd-Hf同位素 |
4.4 讨论 |
4.4.1 岩石成因 |
4.4.2 源岩性质 |
4.4.3 构造指示意义 |
第五章 古元古代中基性-超基性岩成因及地质意义 |
5.1 中基性-超基性岩地质与岩相学 |
5.2 U-Pb年代学 |
5.2.1 辉绿岩(B3033和B8004) |
5.2.2 辉石岩(B2109) |
5.2.3 闪长岩(B3025) |
5.3 岩石地球化学 |
5.3.1 主微量元素 |
5.3.2 Sr-Nd-Hf同位素 |
5.4 讨论 |
5.4.1 锆石U-Pb年龄解释 |
5.4.2 蚀变与元素迁移 |
5.4.3 岩石成因 |
5.4.4 构造指示意义 |
第六章 构造-岩浆演化与金成矿 |
6.1 元古代构造演化与岩浆作用 |
6.1.1 岩浆期次厘定 |
6.1.2 古元古代碰撞造山与岩浆作用 |
6.1.3 中-新元古代造山后陆内伸展与岩浆作用 |
6.2 古-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作用 |
6.3 金矿床成因 |
6.3.1 成矿温压条件 |
6.3.2 同位素分析结果 |
6.3.3 成矿流体来源 |
6.3.4 成矿物质来源 |
6.3.5 成矿模式 |
6.4 华北克拉通西北缘典型金矿床对比 |
第七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存在问题 |
7.1 主要结论及认识 |
7.2 创新点 |
7.3 存在问题及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1 贺兰山北段不同岩体(脉)锆石U-Pb年龄分析结果 |
附表2 贺兰山北段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B2127)锆石微量元素分析结果 |
四、大青山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机器学习的集宁浅覆盖区钼多金属矿成矿预测与评价[D]. 武国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2]隐爆角砾岩型矿床的特征及其成矿规律 ——以广西龙头山金矿为例[D]. 蒋禺恒. 桂林理工大学, 2020
- [3]内蒙古哈达门沟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演化[D]. 张燕娜. 长安大学, 2020(06)
- [4]内蒙古哈达门沟金矿田100号脉深部找矿预测[D]. 苏胜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3)
- [5]辽东五龙金矿区中生代构造-岩浆作用对金成矿制约[D]. 顾玉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6]内蒙古新地沟金矿床黄铁矿热电性特征及深部找矿意义[J]. 刘华南,刘家军,李小伟,刘冲昊,代鸿章,陶银龙,王建锋,杜映东,范云飞. 中国地质, 2018(04)
- [7]内蒙古五家村地区成矿地质条件分析及成矿远景预测[D]. 吴利娜. 河北地质大学, 2017(02)
- [8]内蒙古中西部地区金属矿产成矿带划分及构造演化特征[J]. 崔立伟,孔令湖,张苏江,姜爱玲,刘桂云. 有色金属工程, 2017(04)
- [9]新疆北山地区大青山金矿床成因、控矿因素与找矿方向[D]. 何格.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9)
- [10]宁夏贺兰山北段构造—岩浆演化与金矿床成因[D]. 张道涵. 中国地质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