荞麦中黄酮含量的研究

荞麦中黄酮含量的研究

一、荞麦中黄酮含量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吕丹[1](2020)在《苦荞种质资源产量性状和籽粒黄酮含量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文中认为以230份苦荞种质资源为材料,在三个播种环境中调查了籽粒黄酮含量、初花期、盛花期、株高、主茎分枝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百粒质量、籽粒长、籽粒宽、籽粒长宽比、籽粒面积、籽粒直径、籽粒周长和籽粒产量等15个性状,并分析了这15个性状的遗传变异,研究了农艺性状对籽粒黄酮含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筛选了籽粒黄酮含量和籽粒产量表现优异的苦荞种质,为高产优质苦荞的选育推荐基础材料。利用59对SSR引物分析了苦荞种质的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和连锁不平衡(LD)状况等,并且对调查性状进了关联分析。所得结果如下:1.苦荞种质籽粒黄酮含量和产量性状的变异分析除百粒质量、籽粒周长和籽粒宽外,播种环境对其他12个性状都产生了极其显着影响。籽粒黄酮含量在2018S、2018A和2019A三个环境中的变异范围基本保持一致,分别是1.37%2.84%、1.12%2.81%和1.08%2.83%,变异系数分别为12.06%、13.27%和14.33%,为中等变异程度,说明苦荞种质的籽粒黄酮含量受环境变化的影响较小,比较稳定,有一定的改良空间。在三个环境中,审定品种的籽粒黄酮含量均显着高于地方品种和育种品系;黄色籽粒的苦荞种质黄酮含量显着低于褐色、灰色和黑色的苦荞种质,说明籽粒颜色对籽粒黄酮含量有一定影响。三个环境下,单株粒重、单株粒数和籽粒产量的变异均表现最大,变异系数介于15.24%34.53%,说明这3个性状较其他产量性状改良空间更大;籽粒周长、粒直径、初花期和盛花期等4个性状变异最小,变异系数介于2.70%6.92%,说明这4个性状遗传多样性丰富度低。2.农艺性状对苦荞种质籽粒黄酮含量和产量的影响三个环境中,籽粒黄酮含量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表现不一致,在2018A和2019A这两个秋播环境下,籽粒黄酮含量与籽粒直径、籽粒面积均呈显着正相关,且2018A中籽粒黄酮含量还与盛花期呈显着负相关。在三个环境中,籽粒产量均与株高、单株粒重、单株粒数呈极显着正相关,与籽粒面积呈显着正相关。主成分分析发现,所调查的15性状可浓缩为4个主要因子,即粒型因子、产量构成因子、花期因子和籽粒黄酮含量因子。基于所调查性状表型值的聚类分析发现,在三个环境中共筛选出8份是高籽粒黄酮含量苦荞种质,26份是高籽粒产量苦荞种质,这34份苦荞种质可用于高产优质苦荞培育的推荐材料。3.苦荞种质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59对目标条带清晰、多态性好的SSR引物分析了230份苦荞种质的基因型,共扩增出254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SSR位点4.31个等位基因,2.72个有效等位基因;香农指数的均值为1.05,范围为0.042.09;固定系数的均值为0.02,范围为-0.740.73;引物多态性信息量的均值为0.51,范围为0.020.85,表明这个群体具有广泛的遗传变异。230份苦荞种质资源的遗传相似系数介于0.1020.983之间,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650时,供试的230份苦荞种质被分为4个类群,种质之间有复杂的遗传关系。主坐标分析表明,这59对SSR引物能够有效区分供试苦荞种质。4.苦荞种质群体结构和LD的分析在230份苦荞种质中,总共检测到764对SSR位点(44.65%)存在显着的LD。该群体的2个亚群中(POP1和POP2)存在显着LD的位点分别占1.40%和12.45%,远远少于在全体材料检测到的数目,表明该群体可以用于关联分析。对于全体苦荞材料,所有SSR位点对之间的连锁不平衡系数(r2)在00.984之间,平均值为0.128,表明本文供试苦荞种质的LD范围相对较小。5.SSR标记与苦荞籽粒黄酮含量及产量性状的关联分析在三个环境中,共检测到37个SSR标记与调查性状显着关联。其中有13个SSR标记不仅能够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环境中被重复检测到,而且能够同时与两个或者多个性状存在显着关联,分别为TatG-110、TatG-172、TatG-210、TatG-185、TatG-212、TatG-101、TatG-057、TatG-032、TatG-250、TatG-027、TatG-206、TatG-015、FtgGK-67。因此,后续可进一步验证这13个标记与性状的关联性,以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王璐瑗[2](2020)在《金荞麦根茎药用品质及其遗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金荞麦(Fagopyrum cymosum)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医疗保健功能,广泛应用于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中。金荞麦地下根茎中富含生物类黄酮化合物,具有重要的药理活性,黄烷醇类物质表儿茶素是检验金荞麦中药材品质是否达标的重要指标之一。然而,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黄酮类物质含量检测和药理研究等方面,参与金荞麦根茎中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相关基因尚不清楚。本研究以211份金荞麦收集系为研究材料,对其基础药用品质性状和农艺性状进行了调查、检测和分析,通过聚类分析将金荞麦收集系分为4个类群,并从每个类群中选择12个具有代表性的收集系,对其地下根茎进行转录组和代谢组分析。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金荞麦根茎药用品质与农艺性状分析对211份金荞麦收集系中4个药用品质(水分、灰分、醇溶性浸出物、黄酮醇)和6个农艺性状(主茎高、主茎粗、主茎分枝数、主茎节数、茎色、叶片大小)进行了调查和检测,对50份代表性金荞麦收集系表儿茶素和儿茶素进行了检测,并对药用品质和农艺性状之间进行了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可将211份金荞麦收集系分为四类,其中第Ⅰ类为药用品质农艺性状优异类,第Ⅱ类为农艺性状优异类,第Ⅲ类为药用品质农艺性状一般类,第Ⅳ类为药用品质优异类。2.基于转录组、代谢组分析金荞麦根茎黄酮类化合物调控途径从每类中选择12个具有代表性的收集系,共选择4个材料(H1、H2、L1、L2)进行转录组和代谢组测序,设置3个生物学重复。在转录水平上,通过两两比对共鉴定到25165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其中25个DEGs被注释到黄酮类化合物合成通路(2个PAL、4个C4H、2个4CL、5个CHS、1个CHI、2个F3’5’H、1个F3’H、1个F3H、1个DFR、1个FLS、2个LAR、2个UFGT和1个ANR)。利用qRT-PCR对其进行验证,有21个DEGs的qRT-PCR结果与转录组结果一致(Pearson R>0.7)。在代谢水平上,共检测到439种代谢物,被分为11大类:黄酮类、氨基酸及其衍生物、酚酸类、脂质、有机酸、核苷酸及其衍生物、生物碱、鞣质、醌类、木脂素、香豆素和其它类。黄酮类化合物共检测到90种,其中包括黄酮30种、黄酮醇25种、黄烷醇类15种、二氢黄酮7种、黄酮碳糖苷5种、其它黄酮类8种。通过转录组与代谢组联合分析,构建了金荞麦根茎黄酮类化合物合成关键调控途径图,有22个黄酮合成关键基因与16个关键代谢物密切相关。本研究初步探明了金荞麦根茎中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调控机理,为金荞麦高黄酮分子育种奠定基础。

钱广涛[3](2020)在《不同品种苦荞芽苗黄酮类化合物的鉴定和代谢组学研究》文中认为苦荞麦Fagopyrum tataricum(L.)Gaertn.又称鞑靼荞麦,是双子叶石竹目蓼科荞麦属一年生草本植物,苦荞麦种子中含有丰富的次生代谢产物,黄酮类、酚类、萜类、有机酸类等是其主要成分。其中黄酮类化合物种类丰富,主要包括黄酮醇、黄烷醇、查尔酮、黄烷酮、原花青素和花青素等。药理学研究显示苦荞中的原花青素、芦丁、槲皮素等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消炎抗菌、抗氧化、降血糖、抗肿瘤等药理作用。苦荞种子中含有高活性的芦丁降解酶和胰蛋白酶抑制剂,萌发后可有效克服芦丁的降解,降低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可显着提高活性营养物质的含量,近年来随着苦荞麦苗被列为新资源食品,市场上出现了以苦荞芽和苦荞苗为代表的新型芽苗类蔬菜,同时苦荞芽苗在医药、化妆品、保健品、食品等方面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有关对苦荞芽和苗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研究首先利用LC-QTOF-MS对苦荞苗中黄酮类化合物进行鉴定,利用LC-QQQ-MSMS对不同品种苦荞芽和苦荞苗中鉴定的黄酮类化合物进行分析,拟从代谢水平和分子水平研究不同品种苦荞芽和苦荞苗中黄酮类化合物代谢差异及黄酮类化合物合成途径中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为筛选高营养、高品质的苦荞芽苗奠定基础。本研究取得如下结果:1.苦荞苗中黄酮成分谱的建立利用LC-QTOF-MS质谱联用技术在ESI+,ESI-电离模式下对苦荞苗混合样品进行分析,基于荞麦属中存在的黄酮类化合物,同时利用LC-QQQ-MS/MS子离子扫描模式获取化合物碎片离子信息,共鉴定出46个黄酮类化合物。2.苦荞苗样品检测方法的建立基于UPLC-QQQ-MS/MS建立了苦荞苗样品中46个黄酮类化合物的靶向代谢组学方法,研究过程中对子离子、母离子、电压值和碰撞能量等参数进行了优化,为样品中黄酮类化合物的靶向检测奠定了基础。3.差异化合物的筛选40种不同品种的苦荞芽和苦荞苗在种子颜色和形状上均有差异,其中颜色上分为黑色(n=20),黄褐色(n=20);按照形状分为长形(n=20),短形(n=20)。利用多变量统计分析对不同品种苦荞芽和苦荞苗在种子颜色和种子形状上进行差异化合物筛选,在种子颜色不同的苦荞芽和苦荞苗中分别筛选出3种、4种差异化合物;在种子形状不同的苦荞芽和苦荞苗中分别筛选出4种、1种差异化合物;苦荞芽和苦荞苗中共筛选出了28种差异化合物。其中种子颜色不同的苦荞芽和苦荞苗差异化合物变化趋势不一致,种子形状为长形的苦荞苗差异化合物高于种子形状为短形的苦荞苗,但种子形状为长形的苦荞芽差异化合物却低于种子形状为短形的苦荞芽,两者在差异化合物上呈相反趋势;而苦荞芽和苦荞苗相比,苦荞芽中大多数差异化合物高于苦荞苗,共筛选出25种差异化合物,相关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苦荞芽和苦荞苗中所含有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差异性。4.黄酮类合成中相关基因表达情况根据相关代谢数据,选取1508-TB115为材料,分别对苦荞芽和苦荞苗中儿茶素、表儿茶素、芦丁、槲皮素4种黄酮类化合物进行MRM模式检测并对黄酮类化合物合成途径中相关基因进行qRT-PCR检测,结果显示苦荞苗中儿茶素、表儿茶素、芦丁、槲皮素4种黄酮类化合物峰面积均低于苦荞芽,苦荞芽中基因FtPAL、FtC4H、Ft4CL、FtCHS、FtCHI、FtF3H、FtF3’H、FtFLS、FtDFR、FtLAR、FtANS、FtANR表达量均高于苦荞苗。相关试验为后期苦荞芽和苦荞苗转录组测序分析、相关分子实验以及优良品种选育奠定了基础,同时对提高苦荞芽和苦荞苗的科技内涵具有重要作用。

孙坤坤[4](2020)在《苦荞麦酚类物质的鉴定、分布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苦荞不同环境下游离酚、结合酚、游离黄酮、结合黄酮的含量和组成以及抗氧化活性,并且还分析苦荞萌发期和不同器官不同生育期γ-氨基丁酸的含量的动态变化,以期能够筛选出优质的苦荞品种和合理利用苦荞资源。通过分析湖北江汉平原低海拔地区种植的49份苦荞籽粒中多酚和黄酮含量,利用DPPH自由基法、ABTS自由基法和铁离子还原抗氧化法(FRAP)三种抗氧化测试模型综合评价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并运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对其酚类物质的组成进行鉴定。游离黄酮和游离酚的含量分别在13.36-34.95mg/g和10.10-29.34 mg/g,分别占总黄酮和总酚含量的90.98%和79.44%,因此多酚和黄酮主要以游离的形式存在。芦丁、槲皮素、表儿茶素、山奈酚、山奈酚-3-芸香糖苷和槲皮素-3-O-芸香糖苷-3’-O-吡喃葡萄糖苷等黄酮类化合物是苦荞籽粒中主要的酚类物质,其中游离酚以芦丁和槲皮素为主,结合酚以表儿茶素和芦丁为主。49份苦荞品种提取物的三种抗氧化活性变化趋势一致,结合态的抗氧化活性占比较小,因此抗氧化性主要来源游离态提取物。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苦荞品种的抗氧化活性与多酚和黄酮的含量显着相关。因此通过多酚和黄酮的含量和组成筛选出高品质的苦荞品种,以满足市场食品加工生产的需求。以苦荞品种‘昭苦2号’籽粒为试验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等化学技术测定苦荞芽菜形成过程中多酚物质的含量、组成、抗氧化活性和γ-氨基丁酸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苦荞籽粒萌发到芽菜形成过程中,多酚、黄酮和γ-氨基丁酸的含量显着升高,总酚、总黄酮和γ-氨基丁酸的含量在萌发2~6 d快速提高,在第6天分别达到109.27 mg/g、137.73 mg/g和6.37 mg/g。游离酚和游离黄酮含量的变化趋势与总酚和总黄酮一致,萌发至第6天分别是萌发前苦荞籽粒的4.08倍和4.53倍以及γ-氨基丁酸的含量在第6天是苦荞籽粒的4.46倍。芽菜形成过程中,结合酚和结合黄酮的含量显着提高,但占总酚和总黄酮的比值较小。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在苦荞籽粒萌发前后提取物中同样鉴定出6种黄酮单体,游离态提取物中主要的黄酮类物质是芦丁和槲皮素,其中芦丁的含量在萌发6~7 d增加缓慢,第6天达到50.80 mg/g,而槲皮素的含量在萌发1 d后不断降低。结合态提取物中主要的黄酮类物质是表儿茶素和芦丁。利用DPPH自由基法、ABTS自由基法和铁离子还原抗氧化法(FRAP)综合评价不同萌发期苦荞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发现苦荞籽粒萌发后游离态、结合态及总抗氧化活性均显着提高。表明萌发至第6天的苦荞芽菜具有更广的市场应用价值。以苦荞品种‘昭苦2号’籽粒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器官不同生育期苦荞提取物中多酚物质、黄酮化合物以及组成和抗氧化活性和γ-氨基丁酸含量积累动态变化。研究表明,游离酚和游离黄酮含量显着高于结合酚和结合黄酮的含量,分别占总酚和总黄酮含量的90.06%和94.96%以上。苦荞中游离酚和游离黄酮的含量从花到种子成熟期显着降低,其中花期含量最高。随着叶片不断成熟至衰老阶段,游离酚和游离黄酮的含量不断降低。结合酚和结合黄酮的含量占比较小,其中花期至种子未成熟之前含量较高,显着高于其他各个阶段。总酚和总黄酮的含量变化趋势与游离酚和游离黄酮一致。γ-氨基丁酸的含量在种子成熟至S2阶段显着高于其他时期,并且衰老叶中γ-氨基丁酸的含量最低,达到0.75 mg/g。同样鉴定出的6种黄酮单体,其中芦丁的含量最高。不同器官不同生育期苦荞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与多酚和黄酮的含量显着相关,并且芦丁的含量与多酚、黄酮和抗氧化活性也显着相关。因此,综合考虑苦荞不同器官不同生育期苦荞多酚和黄酮以及γ-氨基丁酸的含量和组成,以期能够合理利用和开发苦荞资源。

卢晓玲[5](2020)在《苦荞黄酮合成途径关键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文中认为黄酮是一类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能直接影响植物外观与食品风味的次生代谢物。荞麦(荞麦属)是蓼科的一种古老的假谷类植物,富含芦丁等黄酮类化合物,因其具有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抗癌、抗炎等功效,兼具药用和食用功效,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目前,鉴定和分析苦荞黄酮生物合成相关结构基因的研究很少,对它们功能特性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因此对黄酮类生物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的深入研究是十分必要。本研究利用RNA-Seq技术筛选出苦荞黄酮生物合成关键候选基因。利用农杆菌侵染技术,构建候选基因的过表达转基因毛状根,通过检测转基因毛状根中的总黄酮、芦丁含量,发现FtGT1、FtGT2、FtGT3、FtGT4、FtGT5、FtGT6、FtGT7基因可能调控总黄酮的生物合成,为揭示苦荞黄酮类物质的生物合成的调控机制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RNA-Seq技术在苦荞中筛选出140个受茉莉酸调控且差异表达的糖基转移酶。通过同源比对分析,发现有7个基因可能参与苦荞黄酮类物质的生物合成,把它们命名为FtGT1、FtGT2、FtGT3、FtGT4、FtGT5、FtGT6、FtGT7。2提取上述基因的蛋白序列,利用SOPMA、SWISS-MODEL软件对所编码蛋白的二级、三级结构进行预测,结果显示这7个基因均含有在α-螺旋、延伸链、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四种构象。多重序列比对发现,它们均含有一个PSPGbox,且在C端还存在一段高度保守氨基酸序列HCGWNS基序,这与糖基转移酶识别、结合受体分子相关。系统发育分析发现FtGT1、FtGT2、FtGT3、FtGT4、FtGT7归属UF7GT家族;FtGT5、FtGT6则归属于UF3GT家族,它们均属于典型的GT-B型糖基转移酶。3利用农杆菌侵染法构建FtGT过表达转基因毛状根,通过检测转基因毛状根中总黄酮和芦丁的含量发现:FtGT1、FtGT2、FtGT3、FtGT4、FtGT5、FtGT6、FtGT7促进总黄酮的积累,FtGT1促进芦丁的积累,而FtGT2、FtGT3、FtGT4、FtGT5、FtGT6、FtGT7毛状根中芦丁的含量没有明显变化。4利用实时荧光PCR技术进一步发现,FtGT1在根中的表达水平最低,茎中最高;Me JA处理可以诱导FtGT1pro::GUS转基因毛状根GUS活性升高。

钟灵允,赵钢,赵江林[6](2021)在《荞麦黄酮及其生物合成调控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荞麦属植物资源丰富,且富含黄酮类成分。通过文献查阅,总结了荞麦黄酮历年研究情况以及热点研究领域。荞麦黄酮研究论文最早发表于1952年,在1952—1999近五十年的时间内,荞麦黄酮的研究论文较少,年发文量少于10篇,荞麦黄酮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自2000年后,荞麦黄酮逐渐获得更多研究学者的关注,年度发文量逐年上升。近年来,荞麦黄酮研究热点集中在植物学、食品科学技术、农学以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领域中,黄酮抗氧化活性相关的研究论文被引用次数较高,荞麦黄酮的生物活性与营养功能一直备受关注。目前,从荞麦中已经鉴定的黄酮类化合物达80种。槲皮素、山奈酚、木犀草素、鼠李素、异鼠李素、小麦黄素、柚皮素、杨梅素、芹菜素以及橙皮素是荞麦中常见的黄酮苷元结构,芍药色素、花翠素、矢车菊素为荞麦中多见的花青素类型。荞麦黄酮生物合成起源于苯丙烷代谢途径,PAL、CHS、C4H、4CL、CHI、LAR等黄酮合成途径中的多个关键酶基因以及MYB转录因子基因已被克隆鉴定。荞麦MYB转录因子在黄酮生物合成中发挥着重要的诱导调控作用,影响荞麦黄酮合成积累的因素主要有环境因素、植物生长调节剂、生物因素以及品种等,多个因素可相互交叉调控和影响荞麦黄酮的合成。该文通过回顾历年荞麦黄酮研究概况,总结黄酮化合物的种类,归纳黄酮生物合成途径调控机制及主要影响因素,为优质荞麦种植生产和优化提升荞麦产品的营养保健功能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可行方案,为荞麦黄酮的深入研究指明方向。

江兰[7](2020)在《生赤壳霉Fataf6多糖对苦荞芽营养功能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苦荞(Tartary buckwheat)是一种着名的食药同源特色小宗杂粮作物。由苦荞种子萌发而成的苦荞芽是一种新型芽苗类蔬菜,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且富含芦丁、槲皮素等黄酮类活性成分,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价值和市场前景。众多研究表明,内生真菌多糖类物质能有效促进宿主植物中活性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与积累。本论文通过发酵培养、提取制备和分离纯化等方法得到苦荞内生真菌生赤壳霉(Bionectria piyrodes,Fataf6)胞外多糖和胞内多糖;进一步研究其对苦荞芽生长和黄酮类物质合成积累的影响规律与初步作用机制,并对苦荞芽的品质进行分析评价,以期为高品质苦荞芽菜的深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内生真菌Fataf6粗多糖的制备及其对苦荞芽生长和黄酮含量的影响。通过水提醇沉法获得内生真菌Fataf6胞外多糖(EPS)、菌丝水提多糖(WPS)和碱提多糖(SPS)3种粗多糖。其中,EPS得率为0.5475 mg/mL,WPS和SPS得率分别为4.80%和1.76%。活性初筛结果发现3种粗多糖对苦荞芽生长及黄酮积累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以EPS的促进效果最为明显,WPS的诱导效果次之。当EPS诱导浓度为200μg/mL时,苦荞芽主要黄酮类物质(荭草素、异荭草素、牡荆素、异牡荆素、芦丁和槲皮素)的含量增至0.21 mg/g、0.27 mg/g、1.37 mg/g、1.76 mg/g、54.52 mg/g和1.36 mg/g,较对照分别提高了40.00%、42.11%、85.14%、37.50%、35.05%和115.87%。2、内生真菌Fataf6活性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理化特征初步分析。采用DEAE-52纤维素阴离子柱层析方法分别对EPS和WPS进行分离纯化,共获得3个主要多糖EPS-I、WPS-I和WPS-II。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法(GPC)对活性多糖的分子量分布进行测定,得到EPS-I的数均分子量(Mn)为1.449×104,重均分子量(Mw)为5.152×104;WPS-I的Mn为3.463×104,Mw为6.248×104;WPS-II的Mn为4.049×104,Mw为9.643×104;进一步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傅里叶红外光谱法(FTIR)对其单糖组成和结构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3种活性多糖主要由葡萄糖、半乳糖和甘露糖组成。3、内生真菌Fataf6活性多糖对苦荞芽生长及黄酮合成积累的影响。通过研究不同浓度的EPS-I、WPS-I和WPS-II对苦荞芽生长和黄酮积累的影响,发现其对苦荞种子发芽率、发芽势、芽长、生物量和黄酮类物质合成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其诱导效应与多糖的类型和处理浓度紧密相关,且与粗多糖的促进效果基本保持一致,表明分离纯化得到的多糖(EPS-I、WPS-I和WPS-II)即为内生真菌Fataf6对应粗多糖的有效组分。3种活性多糖的最佳诱导浓度分别为EPS-I(150μg/mL)、WPS-I(50μg/mL)和WPS-II(100μg/mL),且EPS-I的促进作用最为显着。当EPS-I的处理浓度为150μg/mL时,苦荞发芽率为95.33%、芽长为8.98 cm、鲜重为11.06 g/100株、干重为0.8172 g/100株,分别较对照提高了4.76%、25.77%、39.82%和7.89%;苦荞芽中主要黄酮类物质荭草素、异荭草素、牡荆素、异牡荆素、芦丁和槲皮素分别为0.18 mg/g、0.32 mg/g、1.03 mg/g、1.51 mg/g、49.09 mg/g和1.23 mg/g,分别较对照提高了20.00%、68.42%、39.19%、17.97%、21.57%和95.23%。4、内生真菌Fataf6多糖诱导苦荞黄酮合成积累的初步作用机制。通过研究苦荞芽经活性多糖EPS-I(150μg/mL)、WPS-I(50μg/mL)和WPS-II(100μg/mL)处理后,其诱导周期内苦荞芽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苦荞芽培养液中pH值与电导率,以及黄酮积累量等指标的变化,以揭示内生真菌多糖诱导苦荞黄酮合成积累的初步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当EPS-I浓度为150μg/mL时,苦荞芽中PAL活性在6 h、36 h达到峰值81.75 U/g和87.00 U/g,分别为对照的1.47倍和1.56倍;苦荞芽中PPO和SOD活性分别在6 h及36 h时增至23.33 U/g与7348.45 U/g,为对照的1.94倍和1.32倍。EPS-I和WPS-II诱导处理能使苦荞芽培养液的pH值降低,在48 h时,其pH达到最低值5.08和5.18,分别较对照降低了11.81%和10.07%。3种多糖均能降低苦荞芽培养液的电导率,经EPS-I、WPS-I和WPS-II处理96 h后,苦荞芽培养液电导率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了58.73%、60.75%和81.38%。活性多糖处理后,苦荞芽中主要黄酮类物质含量变化趋势与对照基本一致,但其增加幅度较对照更为明显。EPS-I诱导处理0-36 h内,苦荞芽主要黄酮类物质的增加量为30.43 mg/g,而对照的增加量为25.49 mg/g。相关结果初步表明内生真菌Fataf6多糖能够激发苦荞芽的防御反应,诱导信号通过信使分子逐级传递和放大,从而引起胞内某些特定功能基因的表达,关键酶的激活,进而促进苦荞芽中主要黄酮类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积累。5、活性多糖诱导处理后苦荞芽的品质分析。选用3种适宜浓度的活性多糖对苦荞芽进行诱导处理,进一步对苦荞芽脂肪、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氨基酸,以及生物黄酮等主要营养功能成分进行分析测定。研究结果发现多糖诱导能增加苦荞芽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总黄酮的含量,其中以EPS-I的促进效果最为明显,当其处理浓度为150μg/mL时,苦荞芽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总黄酮含量分别为190.29 mg/g、4.11 mg/g和58.98 mg/g,较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5.13%、11.18%和21.40%。多糖对苦荞芽中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的合成具有轻微的抑制作用,而对脂肪含量无显着影响。多糖诱导后的苦荞芽与对照相比,其氨基酸组成和含量基本一致,且都含有亮氨酸、赖氨酸和缬氨酸等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本研究结果为高品质苦荞芽菜的生产与开发利用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同时也为深入探讨内生真菌调控宿主活性成分合成积累的作用机制提供一定科学依据,将有助于促进我国荞麦产业的快速发展。

万晓艺[8](2019)在《荞麦籽粒中芦丁的提取方法优化及其在相关产品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芦丁为荞麦籽粒中重要的黄酮类化合物,其结构由槲皮素和二糖芸香糖组成,具有抗炎、抗氧化、细胞保护等多种药理学活性。因此,高效提取荞麦中的芦丁对其生物学功能研究和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拟从传统溶剂和新型环保溶剂对荞麦中的芦丁提取方法改进开展探索。具体情况如下:1.在传统溶剂的提取方法下,以市售甜荞(甘肃产)籽粒为试验材料,选用甲醇、乙醇在三种提取方法(热醇浸提法、超声辅助法及索式提取法)进行对比。正交实验结果表明:60%的乙醇溶液、1:10的料液比、55℃振荡(105 rpm)浸提2.5 h,芦丁的提取率相对较高,达到0.937 mg/g。2.试验新型溶剂为两种二元深度共熔溶剂(Deep-Eutectic Solvent,DES),氢受体为氯化胆碱,氢供体为甘油或尿素。以川荞一号籽粒为试验材料,以传统溶剂的最优方案为对照,分析比较最优提取方法。优化试验结果为:溶剂组分摩尔比为1:1的氯化胆碱-甘油溶剂、固液比为1:5(含水量为15%),磁力搅拌器提取15 min,芦丁提取率达到3.103 mg/g,是氯化胆碱-尿素溶剂的1.2倍,是传统溶剂的1.4倍左右,效果显着提升。3.以氯化胆碱-甘油为溶剂,用优化后的试验方案检测三类荞麦产品(荞麦挂面、荞麦酒以及荞麦茶)的芦丁含量。测得5种荞麦挂面中芦丁含量(mg/g)分别为0.180、1.058;4种荞麦酒中,3种浸泡酒的芦丁含量差异并不显着,芦丁平均含量为1.161mg/ml,而荞麦发酵酒芦丁含量最低,为0.107 mg/ml;3种荞麦茶中芦丁含量平均值为2.662 mg/g。综上所述,DES具有安全、简便、快速、高效、可回收等优点,完全可用以芦丁的快速检测。另外,DES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降解性,充分体现其绿色环保的特点。

田晓晶,李莉莉,陈四平[9](2019)在《苦荞麦米黄酮提取的两种工艺研究》文中指出通过考察乙醇浓度、温度、料液比、提取时间4个因素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获得提取苦荞麦米黄酮的最佳工艺。利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超声波法辅助提取苦荞麦米中总黄酮的最佳工艺为:乙醇浓度70%,料液比1∶70(g/mL),温度为80℃,提取时间为50 min。在此条件下,苦荞麦米中总黄酮的提取率为4.128%;恒温水浴法提取苦荞麦米中总黄酮的最佳工艺为:乙醇浓度80%,料液比1∶70(g/mL),温度为70℃,提取时间为80 min。在此条件下,苦荞麦米中总黄酮的提取率为4.477%。通过比较发现,两种方法提取的黄酮含量相差不大,超声法辅助提取的时间相对较短,节能。因此,超声法辅助提取苦荞麦米中的黄酮比恒温水浴法的效果好。

马艺超[10](2019)在《不同热加工对苦荞制品功能成分、质构及体外消化的影响》文中指出苦荞麦是一种药食同源的食物,具有很高的药用、保健及营养价值。富含蛋白质、脂肪、淀粉、多酚和黄酮等营养成分,具有抗氧化活性等多种功能。目前,苦荞麦制品的热加工方法主要有蒸制、煮制、烤制等方法。但是,还没有关于蒸制、煮制、烤制热加工方法对苦荞制品功能成分、质构及体外消化吸收的影响的文献报道。因此,本论文以市场上常见的苦荞全粉、芯粉和皮粉为研究对象,蒸制、煮制、烤制为加工方法,研究不同热加工方法对苦荞制品功能成分、质构和体外消化吸收的影响。第一,测定了蒸制、煮制和烤制后三种苦荞制品的基本成分。结果表明,热加工对蛋白质、淀粉和脂肪的含量均显着下降。苦荞馒头(全、芯、皮)的蛋白质含量分别下降了3.51、2.94、6.22%,脂肪下降了1.92、1.13、3.02%,淀粉下降了13.26、21.96、13.99%。苦荞面条(全、芯、皮)的蛋白质下降了5.51、2.94、6.94%,脂肪下降了1.95、1.18、3.07%,淀粉下降了17.28、23.78、13.26%。苦荞面包(全、芯、皮)蛋白质含量最大下降了26.01、28.01、23.69%,淀粉最大下降了21.96、22.31、25.37%。结果表明,苦荞蒸制品的基本成分损失较小。第二,三种苦荞制品热加工之后,色泽表现为L值下降,a值下降,b值上升,△E显着性差异。同时,热加工对苦荞制品质构的影响显着。苦荞馒头(全、芯、皮)的硬度增加到5057.80、4372.41、6091.52 g,弹性降低到0.865、0.887、0.860 g,苦荞面条(全、芯、皮)的硬度增加到4808.8、3451.7、3992.7 g,弹性降低到0.6789、0.7002、0.6829 g,苦荞面包(全、芯、皮)的硬度增加到5763.5、5355.9、5819.2 g,弹性降低到0.8659、0.8551、0.8555 g。总体而言,烤制对苦荞制品质构和色泽的影响程度大于蒸煮。第三,三种苦荞制品经过蒸制、煮制和烤制后,其功能成分及抗氧化能力发生显着性变化。苦荞馒头(全、芯、皮)总酚含量分别下降30.26、33.83、39.95%,黄酮下降11.05、27.17、14.32%,芦丁下降13.9、7.69、11.96%。苦荞面条(全、芯、皮)总酚含量分别下降19.68、39.54、24.32%,黄酮下降17.68、35.54、18.32%,芦丁下降27.32、23.54、32.19%。苦荞面包(全、芯、皮)总酚含量最大分别下降24.69、26.99、32.28%,黄酮最大下降23.45、21.34、27.86%,芦丁最大下降28.12、24.69、35.28%。同时,抗氧化能力结果显示,苦荞皮馒头ABTS清除率最高为4.99μmol TE/g,苦荞皮面条最高3.97μmol TE/g,苦荞皮面包最高3.36μmol TE/g。因此,蒸制比煮制和烤制能更好地保留苦荞制品的功能成分和抗氧化能力。第四,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总酚、游离黄酮、结合黄酮和芦丁与DPPH自由基清除率、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OH自由基清除率、超氧阴离子清除率和还原能力呈显着相关性,说明总酚、游离黄酮、结合黄酮和芦丁是起抗氧化能力的主要物质。最后,通过体外模拟消化方法,苦荞制品的黄酮释放量显着增加,尤其是结合黄酮含量增加较多。蒸制比煮制和烤制的黄酮释放量增加幅度高,且体外消化后的抗氧化能力较强。

二、荞麦中黄酮含量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荞麦中黄酮含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苦荞种质资源产量性状和籽粒黄酮含量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苦荞的研究价值
    1.2 苦荞种质资源收集现状
    1.3 苦荞籽粒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分析
        1.3.1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
        1.3.1.1 常规方法
        1.3.1.2 组合法
        1.3.1.3 特殊设备法
        1.3.2 苦荞籽粒黄酮化合物含量的变异分析
        1.3.3 苦荞籽粒黄酮化合物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1.4 苦荞种质资源产量和品质性状的研究进展
        1.4.1 产量相关性状的研究
        1.4.2 籽粒黄酮含量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1.5 DNA分子标记对苦荞种质遗传相似性的评价
        1.5.1 RAPD分子标记技术
        1.5.2 ISSR分子标记技术
        1.5.3 AFLP分子标记技术
        1.5.4 SSR分子标记技术
    1.6 植物数量性状关联分析的研究进展
        1.6.1 关联分析的概述
        1.6.2 连锁不平衡的度量
        1.6.3 影响连锁不平衡(LD)的因素
        1.6.4 关联分析的一般步骤
        1.6.4.1 关联分析群体的选择
        1.6.4.2 群体结构的估测
        1.6.4.3 表型数据的考察
        1.6.4.4 关联分析方法的选择
        1.6.5 关联分析在植物中的应用
        1.6.5.1 关联分析在玉米中的研究进展
        1.6.5.2 关联分析在水稻中的研究进展
        1.6.5.3 关联分析在大豆中的研究进展
        1.6.5.4 关联分析在油菜中的研究进展
        1.6.5.5 关联分析在其他植物中的研究进展
    1.7 本研究的意义、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1.7.1 本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7.2 研究内容
        1.7.3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主要试验仪器及药品
    2.3 试验方法
        2.3.1 试验设计
        2.3.2 苦荞种质资源产量相关性状的考察
        2.3.3 苦荞种质籽粒黄酮含量的测定
        2.3.3.1 籽粒总黄酮的提取
        2.3.3.2 芦丁标准溶液配制
        2.3.3.3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2.3.4 苦荞种质资源SSR分子标记分析
        2.3.4.1 DNA的提取及纯度和浓度的检测
        2.3.4.2 SSR引物来源
        2.3.4.3 引物筛选
        2.3.4.4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CR反应扩增产物
        2.3.4.5 SSR分子标记多态性检测
        2.3.5 数据分析
        2.3.5.1 苦荞种质SSR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3.5.2 苦荞种质资源群体结构的分析
        2.3.5.3 苦荞种质表型性状与SSR分子标记的关联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苦荞种质籽粒黄酮含量和产量性状的变异分析
        3.1.1 环境和基因型对苦荞种质各性状的影响
        3.1.2 不同类型苦荞种质各性状的差异分析
        3.1.3 不同粒色苦荞种质各性状的差异分析
    3.2 苦荞种质籽粒黄酮含量与产量相关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3 苦荞种质资源籽粒黄酮含量与产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3.4 苦荞种质籽粒总黄酮含量与产量相关性状的聚类分析
    3.5 苦荞种质SSR标记遗传多样性
        3.5.1 SSR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5.2 SSR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5.3 SSR标记对苦荞种质的聚类分析
        3.5.4 苦荞种质的主坐标分析
    3.6 苦荞种质籽粒黄酮含量和产量相关性状的关联分析
        3.6.1 苦荞种质群体结构分析
        3.6.2 苦荞种质的LD分析
        3.6.3 苦荞种质各性状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
        3.6.4 关联SSR标记的基因功能分析
4 讨论
    4.1 苦荞种质籽粒黄酮含量的变异及影响因素
    4.2 苦荞籽粒产量的变异及影响因素
    4.3 苦荞高籽粒黄酮含量和高产优异种质的筛选
    4.4 苦荞种质SSR标记遗传多样性丰富
    4.5 苦荞种质的遗传差异较大
    4.6 苦荞种质资源连锁不平衡及群体结构的评价
    4.7 SSR标记与籽粒黄酮含量和产量性状的关联分析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1.1 籽粒黄酮含量与籽粒产量性状分析
        5.1.2 苦荞种质SSR标记多样性分析
        5.1.3 苦荞种质籽粒黄酮含量与产量性状的关联分析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项目经费支持

(2)金荞麦根茎药用品质及其遗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文献综述
    1.1 金荞麦简介
    1.2 金荞麦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1.2.1 清除自由基、抗氧化作用
        1.2.2 抗炎止痛作用
        1.2.3 抗肿瘤、抗癌作用
        1.2.4 调节心、脑血管系统的作用
    1.3 金荞麦的开发利用研究进展
        1.3.1 金荞麦籽粒的开发利用
        1.3.2 金荞麦块根的开发利用
        1.3.3 金荞麦茎叶的开发利用
    1.4 类黄酮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研究进展
    1.5 测序技术的应用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研究方法
        2.2.1 金荞麦的种植和取样
        2.2.2 金荞麦根茎的农艺性状的测定
        2.2.3 金荞麦根茎的药用品质的测定
        2.2.4 药用品质与农艺性状的数据分析
        2.2.5 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2.6 金荞麦根茎广泛靶向代谢组分析
        2.2.7 转录组代谢组学联合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金荞麦根茎的药用品质含量和农艺性状分析
        3.1.1 金荞麦的药用品质分析
        3.1.2 金荞麦的农艺性状分析
        3.1.3 金荞麦药用品质和农艺性状间相关性和聚类分析
    3.2 金荞麦根茎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3.2.1 金荞麦根茎RNA的质量评估
        3.2.2 金荞麦根茎测序数据过滤统计分析
        3.2.3 金荞麦根茎cDNA文库与参考基因组比对分析
        3.2.4 金荞麦根茎样本表达量估计
        3.2.5 金荞麦根茎差异基因鉴定
        3.2.6 金荞麦根茎差异表达基因功能注释
        3.2.7 金荞麦根茎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
        3.2.8 金荞麦根茎差异表达基因COG富集分析
        3.2.9 金荞麦根茎差异表达基因KEGG代谢途径富集分析
        3.2.10 金荞麦根茎黄酮类化合物合成关键调控途径
        3.2.11 利用qRT-PCR验证转录组数据
    3.3 金荞麦根茎广泛靶向代谢组分析
        3.3.1 金荞麦根茎代谢物定性定量分析
        3.3.2 金荞麦根茎样本质谱分析
        3.3.3 金荞麦根茎主成分分析
        3.3.4 金荞麦根茎样本聚类分析
        3.3.5 金荞麦根茎样本重复相关性评估
        3.3.6 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
        3.3.7 金荞麦根茎差异代谢物筛选
        3.3.8 金荞麦根茎差异代谢物KEGG功能注释及富集分析
        3.3.9 金荞麦根茎黄酮类化合物的分析
    3.4 金荞麦根茎黄酮类化合物调控的转录、代谢联合分析
        3.4.1 KEGG联合分析
        3.4.2 差异基因和代谢物相关性
        3.4.3 金荞麦根茎黄酮类化合物合成关键调控途径
4、结论与讨论
    4.1 主要结论
        4.1.1 金荞麦根茎药用品质含量与农艺性状的变化分析
        4.1.2 基于转录组对金荞麦根茎黄酮类化合物差异分析
        4.1.3 基于代谢组对金荞麦根茎黄酮类化合物差异分析
        4.1.4 金荞麦根茎黄酮类化合物合成的转录、代谢调控
    4.2 讨论
        4.2.1 .金荞麦药用品质及其与农艺性状的关系
        4.2.2 .金荞麦根茎黄酮类化合物的成分
        4.2.3 .金荞麦黄酮类化合物合成代谢途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学习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

(3)不同品种苦荞芽苗黄酮类化合物的鉴定和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苦荞麦概述
        1.1.1 苦荞麦生物学特征及资源分布
        1.1.2 苦荞麦的营养成分
        1.1.3 苦荞麦的开发利用及应用前景
    1.2 植物黄酮类化合物概述
        1.2.1 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机构
        1.2.2 黄酮类化合物的主要生理和药理作用
        1.2.3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测定方法
    1.3 萌发对苦荞营养成分的影响
    1.4 影响苦荞苗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因素
    1.5 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基于LC-MS对苦荞苗黄酮成分的定性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2.2.3 主要使用的软件
        2.2.4 色谱-质谱条件
        2.2.5 供试品制备
        2.2.6 对照品制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LC-QTOF-MS鉴定苦荞苗中黄酮类化合物
        2.3.2 LC-QQQ-MSMS鉴定苦荞苗中黄酮类化合物
    2.4 小结
第三章 基于LC-MS/MS的苦荞芽苗黄酮成分靶向代谢组学方法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3.2.3 主要使用的软件
        3.2.4 色谱-质谱条件
        3.2.5 供试品制备
        3.2.6 对照品制备
        3.2.7 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建立策略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黄酮标准品检测方法
        3.3.2 黄酮化合物检测方法
    3.4 小结
第四章 种子来源不同的苦荞苗黄酮化合物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4.2.3 主要使用的软件
        4.2.4 色谱-质谱条件
        4.2.5 供试品制备
        4.2.6 对照品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来源于不同性状苦荞种子的苦荞芽研究
        4.3.2 来源于不同性状苦荞种子的苦荞苗研究
        4.3.3 不同种类苦荞芽和苦荞苗研究
    4.4 小结
第五章 苦荞苗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差异及关键基因表达分析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5.2.3 RNA的提取、cDNA的制备
        5.2.4 对照品、供试品的制备
        5.2.5 色谱-质谱条件
        5.2.6 引物设计及基因表达分析
        5.2.7 苦荞芽和苦荞苗转录组学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苦荞芽和苦荞苗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差异情况
        5.3.2 苦荞芽和苦荞苗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缩略词表
    附录2:试剂与仪器型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或论文
致谢

(4)苦荞麦酚类物质的鉴定、分布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苦荞麦文献综述
    1.1 苦荞麦
        1.1.1 苦荞麦概述
        1.1.2 苦荞麦的营养价值功能
        1.1.3 苦荞麦原料产品的加工开发
    1.2 苦荞酚类化合物(黄酮)研究进展
        1.2.1 酚类化合物概述
        1.2.2 黄酮物质的理化性质
        1.2.3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活性
        1.2.4 苦荞黄酮类化合物的组成和分布
        1.2.5 黄酮物质的测定方法
    1.3 苦荞中γ-氨基丁酸(GABA)的研究进展
    1.4 苦荞不同环境下酚类物质的研究进展
        1.4.1 低海拔地区种植苦荞酚类物质的研究
        1.4.2 萌发对苦荞酚类物质的影响
        1.4.3 苦荞不同器官不同生长期酚类物质的研究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2 低海拔地区不同苦荞品种酚类物质的鉴定、组成和抗氧化活性分析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剂与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游离酚提取
        2.2.2 结合酚提取
        2.2.3 总酚含量测定
        2.2.4 黄酮含量测定
        2.2.5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酚类物质的含量及组成
        2.2.6 抗氧化活性测定
        2.2.7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0 不同苦荞品种游离酚和结合酚含量
        2.3.1 不同苦荞品种游离黄酮和结合黄酮含量
        2.3.2 酚类物质的含量和组成
        2.3.3 抗氧化性分析
        2.3.4 聚类分析
        2.3.5 相关性分析
    2.4 讨论
        2.4.1 低海拔地区不同苦荞品种多酚组成与分布
        2.4.2 低海拔地区不同苦荞品种抗氧化能力分析
    2.5 结论
3 苦荞芽菜多酚物质、γ-氨基丁酸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3.1 材料与仪器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2 方法
        3.2.1 苦荞麦发芽
        3.2.2 测定指标与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苦荞不同萌发期多酚和黄酮含量
        3.3.2 酚类物质的组成及含量
        3.3.3 γ-氨基丁酸含量
        3.3.4 抗氧化活性分析
        3.3.5 苦荞不同萌发期多酚、黄酮、抗氧化活性和芦丁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4 .讨论
        3.4.1 不同萌发期苦荞多酚组成和分布
        3.4.2 不同萌发期苦荞提取物抗氧化活性
        3.4.3 不同萌发期苦荞提取物γ-氨基丁酸
    3.5 结论
4 苦荞不同器官不同时期多酚物质、γ-氨基丁酸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4.1 材料与仪器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2 方法
        4.2.1 测定指标与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苦荞不同器官不同时期多酚含量
        4.3.2 苦荞不同器官不同时期黄酮含量
        4.3.3 苦荞不同器官不同时期黄酮的组成和含量
        4.3.4 苦荞不同器官各个时期γ-氨基丁酸的含量
        4.3.5 抗氧化性分析
        4.3.6 相关性分析
    4.4 讨论与分析
        4.4.1 苦荞不同器官各个时期多酚和黄酮含量和组成
        4.4.2 苦荞不同器官各个时期GABA含量
        4.4.3 苦荞不同器官各个时期抗氧化活性
    4.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5)苦荞黄酮合成途径关键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1.1 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类与分布
        1.1.2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生化作用
        1.1.3 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
    1.2 植物黄酮类化合物合成的调控
        1.2.1 光照
        1.2.2 温度
        1.2.3 激素(JA)
    1.3 糖基转移酶(3GT/5GT/7GT)的研究进展
        1.3.1 糖基转移酶
        1.3.2 糖基转移酶的催化机制
    1.4 荞麦与荞麦黄酮的研究进展
        1.4.1 荞麦概述
        1.4.2 荞麦黄酮的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6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苦荞黄酮类物质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的挖掘
    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2.1.1 苦荞材料的保存与种植
        2.1.2 实验试剂
        2.1.3 主要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苦荞总RNA的提取
        2.2.2 苦荞转录组文库的构建
        2.2.3 转录组测序和信息分析
    2.3 结果分析
        2.3.1 苦荞总RNA的提取
        2.3.2 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统计
        2.3.3 筛选出7个GT基因
    2.4 讨论
第三章 FtGT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苦荞总RNA的获得
        3.2.2 苦荞cDNA的合成
        3.2.3 苦荞黄酮类生物合成关键酶CDS全长的获得
        3.2.4 目的基因片段的扩增
        3.2.5 PCR产物的回收与纯化
        3.2.6 目的基因亚克隆载体的构建
        3.2.7 质粒的提取
        3.2.8 测序分析
        3.2.9 蛋白序列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苦荞总RNA的提取
        3.3.2 苦荞黄酮类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CDS的克隆
        3.3.3 苦荞黄酮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CDS克隆的PCR鉴定
        3.3.4 苦荞黄酮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的序列分析
    3.4 讨论
第四章 FtGT调控苦荞黄酮合成的初步分析
    4.1 实验试剂
    4.2 实验仪器
    4.3 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4.3.1 克隆载体的酶切
        4.3.2 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4.4 A4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与转化
        4.4.1 A4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4.4.2 A4农杆菌感受态的转化:
    4.5 A4农杆菌侵染苦荞外植体诱导毛状根
    4.6 苦荞毛状根阳性株的鉴定
        4.6.1 CTAB提取液的配制
        4.6.2 苦荞毛状根总DNA的提取
        4.6.3 阳性株的鉴定
    4.7 苦荞毛状根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4.7.1 材料
        4.7.2 实验方法
        4.7.3 总黄酮标准曲线的绘制
    4.8 苦荞毛状根中芦丁含量的测定
        4.8.1 材料
        4.8.2 实验方法
        4.8.3 芦丁标准曲线的绘制
    4.9 结果分析
        4.9.1 阳性毛状根的诱导与鉴定
        4.9.2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4.9.3 芦丁含量的测定
    4.10 讨论
第五章 FtGT1基因克隆与功能的初步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苦荞材料及种植培养
        5.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5.1.3 RNA提取与c DNA合成
        5.1.4 FtGT1 基因CDS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5.1.5 FtGT1基因的表达分析
        5.1.6 实时荧光定量PCR
        5.1.7 农杆菌介导苦荞毛状根转化系统的构建与遗传转化
        5.1.8 GUS染色实验
        5.1.9 转基因毛状根的总黄酮含量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FtGT1 CDS和启动子的克隆
        5.2.2 蛋白和启动子序列分析
        5.2.3 FtGT1基因的表达特性
        5.2.4 毛状根的诱导及转基因根系的鉴定
        5.2.5 FtGT1转基因毛状根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5.3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研究获得的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主要符号对照表
附录B 标准曲线
附录C 芦丁色谱图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荞麦黄酮及其生物合成调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荞麦黄酮的研究历史
2 已知的荞麦黄酮化合物
3 荞麦黄酮的生物合成途径
4 荞麦黄酮生物合成调控和影响因素
    4.1 荞麦黄酮生物合成调控
    4.2 影响荞麦黄酮生物合成的主要因素
        4.2.1 光照
        4.2.2 水分或盐浓度
        4.2.3 温度
        4.2.4 植物生长调节剂
        4.2.5 生物因子
        4.2.6 品种因素
5 今后的研究趋势和重点研究方向

(7)生赤壳霉Fataf6多糖对苦荞芽营养功能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荞麦的营养与功能
        1.1.1 荞麦的营养价值
        1.1.2 荞麦的主要黄酮类成分
        1.1.3 苦荞芽的营养功能
        1.1.4 苦荞芽的市场前景
    1.2 真菌多糖的研究概况
        1.2.1 真菌多糖的提取
        1.2.2 真菌多糖的纯化
        1.2.3 真菌多糖的结构解析
        1.2.4 真菌多糖的活性
    1.3 植物内生真菌多糖对宿主生长及活性成分合成积累的影响
        1.3.1 植物内生真菌的定义及来源
        1.3.2 植物内生真菌对宿主植物的影响
        1.3.3 内生真菌诱导子对宿主活性成分合成积累的调控机制
    1.4 论文设计
        1.4.1 立题依据
        1.4.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内生真菌Fataf6粗多糖的提取及对苦荞芽生长与黄酮积累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真菌
        2.1.2 植物材料
        2.1.3 培养基
        2.1.4 仪器设备与试剂
        2.1.5 内生真菌Fataf6 的发酵培养
        2.1.6 内生真菌Fataf6 粗多糖的制备
        2.1.7 内生真菌Fataf6 粗多糖对苦荞的诱导作用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内生真菌Fataf6 粗多糖的制备
        2.2.2 内生真菌Fataf6 粗多糖对苦荞种子发芽势与发芽率的影响
        2.2.3 内生真菌Fataf6 粗多糖对苦荞芽的芽长和根长的影响
        2.2.4 内生真菌Fataf6 粗多糖对苦荞芽生物量的影响
        2.2.5 内生真菌Fataf6 粗多糖对苦荞芽黄酮类物质积累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3 内生真菌Fataf6 活性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理化特征初步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仪器设备与试剂
        3.1.2 内生真菌Fataf6 粗多糖的制备
        3.1.3 内生真菌Fataf6 活性多糖的分离与制备
        3.1.4 多糖分子量的测定
        3.1.5 单糖组分分析
        3.1.6 单糖红外光谱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内生真菌Fataf6 活性多糖的分离纯化
        3.2.2 内生真菌Fataf6 活性多糖的分子量分布
        3.2.3 内生真菌Fataf6 活性多糖的单糖组成分析
        3.2.4 内生真菌Fataf6 活性多糖红外光谱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内生真菌Fataf6 活性多糖对苦荞芽生长及黄酮积累初步作用机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真菌
        4.1.2 植物材料
        4.1.3 仪器设备与试剂
        4.1.4 内生真菌Fataf6 活性多糖对苦荞的诱导作用
        4.1.5 内生真菌Fataf6 活性多糖对苦荞芽防御酶的影响
        4.1.6 内生真菌Fataf6 活性多糖对苦荞芽培养液pH的影响
        4.1.7 内生真菌Fataf6 活性多糖对苦荞芽培养液电导率的影响
        4.1.8 内生真菌Fataf6 活性多糖对苦荞芽黄酮类物质积累的影响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内生真菌Fataf6 活性多糖对苦荞种子发芽势与发芽率的影响
        4.2.2 内生真菌Fataf6 活性多糖对苦荞芽长和根长的影响
        4.2.3 内生真菌Fataf6 活性多糖对苦荞芽生物量的影响
        4.2.4 内生真菌Fataf6 活性多糖对苦荞芽黄酮类化合物积累量的影响
        4.2.5 最佳浓度内生真菌Fataf6 活性多糖对苦荞芽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4.2.6 最佳浓度内生真菌Fataf6 活性多糖对苦荞芽培养液pH的影响
        4.2.7 最佳浓度内生真菌Fataf6 活性多糖对苦荞芽培养液电导率的影响
        4.2.8 最佳浓度内生真菌Fataf6 活性多糖对苦荞芽黄酮类物质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5 内生真菌Fataf6 活性多糖对苦荞芽品质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真菌
        5.1.2 植物材料
        5.1.3 仪器设备与试剂
        5.1.4 内生真菌Fataf6 活性多糖对苦荞的诱导作用
        5.1.5 脂肪的测定
        5.1.6 可溶性蛋白的测定
        5.1.7 可溶性糖的测定
        5.1.8 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5.1.9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5.1.10 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苦荞芽脂肪含量
        5.2.2 苦荞芽可溶性蛋白含量
        5.2.3 苦荞芽可溶性糖含量
        5.2.4 苦荞芽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的含量
        5.2.5 苦荞芽总黄酮含量
        5.2.6 苦荞芽氨基酸含量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8)荞麦籽粒中芦丁的提取方法优化及其在相关产品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荞麦种质资源
        1.1.1 荞麦形态描述
        1.1.2 分类学地位
        1.1.3 荞麦种质资源
    1.2 荞麦的生物学功能
        1.2.1 荞麦的营养价值
        1.2.2 荞麦的药理作用
    1.3 荞麦中芦丁提取方法
        1.3.1 芦丁的传统提取工艺
        1.3.2 植物提取的新工艺
    1.4 芦丁的检测方法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常规溶剂提取荞麦中芦丁的优化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荞麦籽粒
        2.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荞麦中芦丁含量测定
        2.2.2 样品预处理
        2.2.3 提取溶剂及提取方法的选择
        2.2.4 单因素实验
        2.2.5 正交实验设计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方法学考察
        2.3.2 样品含量测定及分析
    2.4 讨论和小结
第三章 深度共熔溶剂提取荞麦籽粒中芦丁的探究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材料
    3.2 仪器和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样品预处理
        3.3.2 深度共熔溶剂的制备
        3.3.3 深度共熔溶剂提取芦丁
        3.3.4 优化方案提取芦丁
        3.3.5 深度共熔溶剂提取芦丁的优化方案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深度共熔溶剂的制备
        3.4.2 常规溶剂最优方案与深度共熔溶剂提取效果对比
        3.4.3 正交实验分析
    3.5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荞麦类食品中芦丁含量的测定
    4.1 实验材料
        4.1.1 荞麦挂面
        4.1.2 荞麦茶
        4.1.3 荞麦酒
    4.2 主要仪器与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荞麦食品中芦丁含量测定
        4.3.2 样品预处理
        4.3.3 深度共熔溶剂的制备
        4.3.4 深度共熔溶剂提取荞麦挂面、荞麦茶中的芦丁
        4.3.5 检测荞麦酒中的芦丁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深度共熔溶剂的制备
        4.4.2 深度共熔溶剂提取荞麦挂面中的芦丁
        4.4.3 深度共熔溶剂提取荞麦茶中的芦丁
        4.4.4 荞麦酒中芦丁的检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苦荞麦米黄酮提取的两种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方法
        1.3.1 苦荞麦米粉的制备
        1.3.2 苦荞麦米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
        1.3.3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方法
        1.3.4 苦荞麦米中提取黄酮的单因素试验
        1.3.4. 1 超声波法单因素试验
        1.3.4. 2 恒温水浴法单因素试验
2 结果与讨论
    2.1 单因素试验
        2.1.1 超声波法单因素试验结果
        2.1.2 恒温水浴法单因素试验
    2.2 正交试验结果
        2.2.1 超声波法的正交试验
        2.2.2 恒温水浴法的正交试验
        2.2.3 两种工艺的验证试验
        2.2.4 两种工艺的优缺点
3 结论

(10)不同热加工对苦荞制品功能成分、质构及体外消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苦荞研究进展
        1.1.1 荞麦概述
        1.1.2 苦荞营养价值
    1.2 苦荞制品研究现状
    1.3 加工方式对谷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1.3.1 蒸制对谷物成分的影响
        1.3.2 煮制对谷物成分的影响
        1.3.3 烤制对谷物成分的影响
        1.3.4 加工方式对谷物抗氧化能力影响
    1.4 体外模拟消化的研究进展
        1.4.1 体外模拟消化的概述
        1.4.2 体外模拟消化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内容
        1.5.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蒸制对苦荞馒头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仪器与设备
        2.2.2 材料与试剂
    2.3 试验方法
        2.3.1 苦荞馒头的制作
        2.3.2 基本成分的测定
        2.3.3 色差测定
        2.3.4 质构测定
        2.3.5 功能成分测定
        2.3.6 抗氧化能力测定
        2.3.7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蒸制对苦荞馒头基本成分的影响
        2.4.2 蒸制对苦荞馒头的色泽影响
        2.4.3 蒸制对苦荞馒头质构影响
        2.4.4 蒸制对苦荞馒头总酚含量的影响
        2.4.5 蒸制对苦荞馒头黄酮含量的影响
        2.4.6 蒸制对苦荞馒头芦丁含量的影响
        2.4.7 蒸制对苦荞馒头的抗氧化能力影响
        2.4.8 相关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煮制对苦荞面条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仪器与设备
        3.2.2 材料与试剂
    3.3 试验方法
        3.3.1 苦荞面条的制作
        3.3.2 基本成分的测定
        3.3.3 色差测定
        3.3.4 质构测定
        3.3.5 功能成分测定
        3.3.6 抗氧化能力测定
        3.3.7 数据分析
    3.4 结果分析
        3.4.1 煮制对苦荞面条基本成分的影响
        3.4.2 煮制对苦荞面条的色泽影响
        3.4.3 煮制对苦荞面条质构特性影响
        3.4.4 煮制对苦荞面条总酚含量的影响
        3.4.5 煮制对苦荞面条黄酮含量的影响
        3.4.6 煮制对苦荞面条芦丁含量的影响
        3.4.7 煮制时间对苦荞面条的抗氧化性影响
        3.4.8 相关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烤制对苦荞面包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试剂
        4.2.1 仪器与设备
        4.2.2 材料与试剂
    4.3 试验方法
        4.3.1 苦荞面包制作
        4.3.2 基本成分的测定
        4.3.3 色差测定
        4.3.4 质构测定
        4.3.5 功能成分测定
        4.3.6 抗氧化能力测定
        4.3.7 数据分析
    4.4 结果分析
        4.4.1 烤制对苦荞面包基本成分的影响
        4.4.2 烤制对苦荞面包色泽影响
        4.4.3 烤制对苦荞面包质构特性影响
        4.4.4 烤制对苦荞面包总酚含量的影响
        4.4.5 烤制对苦荞面包黄酮含量的影响
        4.4.6 烤制对苦荞面包芦丁含量的影响
        4.4.7 烤制对苦荞面包的抗氧化性影响
        4.4.8 相关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苦荞制品的体外模拟消化
    5.1 引言
    5.2 材料与仪器
        5.2.1 仪器与设备
        5.2.2 材料与试剂
    5.3 实验方法
        5.3.1 苦荞制品制备
        5.3.2 体外模拟胃消化
        5.3.3 体外模拟肠消化
        5.3.4 黄酮含量的测定
        5.3.5 抗氧化能力测定
    5.4 结果与分析
        5.4.1 不同热加工对苦荞制品加工特性的影响
        5.4.2 主成分分析
        5.4.3 不同热加工苦荞制品的指标影响
        5.4.4 苦荞馒头的体外模拟研究
        5.4.5 苦荞煮制品体外消化
        5.4.6 苦荞烤制品体外消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

四、荞麦中黄酮含量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苦荞种质资源产量性状和籽粒黄酮含量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D]. 吕丹. 贵州师范大学, 2020
  • [2]金荞麦根茎药用品质及其遗传研究[D]. 王璐瑗.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2)
  • [3]不同品种苦荞芽苗黄酮类化合物的鉴定和代谢组学研究[D]. 钱广涛. 淮北师范大学, 2020(12)
  • [4]苦荞麦酚类物质的鉴定、分布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孙坤坤. 长江大学, 2020(02)
  • [5]苦荞黄酮合成途径关键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D]. 卢晓玲. 温州大学, 2020(03)
  • [6]荞麦黄酮及其生物合成调控研究进展[J]. 钟灵允,赵钢,赵江林. 广西植物, 2021(06)
  • [7]生赤壳霉Fataf6多糖对苦荞芽营养功能品质的影响[D]. 江兰. 成都大学, 2020(08)
  • [8]荞麦籽粒中芦丁的提取方法优化及其在相关产品中的应用[D]. 万晓艺. 湖南科技大学, 2019(05)
  • [9]苦荞麦米黄酮提取的两种工艺研究[J]. 田晓晶,李莉莉,陈四平.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9(20)
  • [10]不同热加工对苦荞制品功能成分、质构及体外消化的影响[D]. 马艺超.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荞麦中黄酮含量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