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析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容怀钰[1](2020)在《“大地园林化”文献史料研究》文中指出在“大跃进”高潮时期和人民公社运动的影响下,1958年12月出现了以改善环境面貌为目的的“大地园林化”号召,引领了一段时期的园林绿化发展高潮,推动了园林绿化建设事业的多方面进展。结合建国后的历史背景和园林绿化发展的历史进程,通过收集、整理、解读“大地园林化”的相关文献史料,详细考察了文献作者的社会认知,以及受其影响而形成的社会实践。从“社会认知”和“实践探索”两方面,还原了“大地园林化”号召内涵和运动概貌,分析了“大地园林化”在新时代的演变,诠释了这场运动在历史潮流中的作用、影响和意义,进而为现代园林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作用。通过研究这些文献史料,文章发现“大地园林化”这一着名运动的延续,是国家重视和全民行动两者的完美结合,具有自主性、义务性、系统性等特征。从政治领导到专家学者再到普通大众,都在这场广泛的全民性绿化运动中有所贡献,是“全民动员”的完美体现;另一方面,要实现全大地的绿化,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从山地、平原、四旁及空地处,广泛种植,实现绿化、美化、园林化,是“全域绿化”的集中体现。“大地园林化”号召在发起之初,受时代大背景所限,更多作为一种理想化的绿化愿景,但在当今,基于科学的规划和理性的政策,合理延续“大地园林化”有助于促进我国园林绿化事业全面而系统的发展。
刘春友,徐宏志[2](2019)在《用材林营造技术要点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一个对木材以及与木材相关产品消费量极高的国家,也正是因为这一情况的存在,使得国家木材的整体供应量非常匮乏。为了满足对这类产品的需求,着手营造速生用材林是至关重要的,而这一措施的提出和推广也进一步助推了用材林工程建设。以吉林省为例,着重探究怎样做好用材林的营造,探究用材林营造技术要点,以期为国家林业产业的长效发展提供一定的经验与借鉴。
亓军红[3](2019)在《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文中研究指明在全球气温上升,海洋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对沿海防护林多重功效的认识愈加深刻,对其综合效益的研究愈加深入,构建科学有效、永续发展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已成为全球共识,更是临海国家的战略选择和紧迫任务。苏北沿海拥有长为953.9公里的标准岸线,面积6520.6平方公里的海涂,是其可持续发展不可多得的潜在资源。受地域位置、海陆交错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经常遭遇海洋灾害,加快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尤为重要。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根据江苏省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的发展情况,大体可以将其发展过程划分为两大时期、六个阶段。第一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前,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分为探索准备阶段(1949年初至1956年)、初步成型阶段(1957年至1965年)和迟滞发育(1966年至1978年)三个阶段。第二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恢复发展阶段(1979年至80年代末)、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提升完善阶段(2000年至今)三个阶段。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原因,最初,一方面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非常重视,周恩来总理曾多次提出“造林是百年大计,要好好搞”;另一方面是由于解放战争中,苏北农民对人民解放战争的倾力支援,农村木材及林木消耗极大,有必要迅速恢复发展苏北林业。其次,就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各地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海洋经济亦得到加强发展,为大力发展苏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创造了条件。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一开始即按照全国总体部署,以盐碱地改良、选育造林树种、进行植树造林为重点开展工作。初期的工作主要有:完善行政体系,建立科研机构,成立专职管理机构,调整教育体系,号召植树造林。1952年到1965年,有计划营造沿海海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建设与苏北农田水利建设、围垦兴农、盐土治理等相结合。以造林为主线,重点对盐土改良进展、气象资料收集整编、健全造林工作机构、开展科学研究等。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一直是以国营农场为主力军、先锋队,国营农场的相继建立、发展,以及围垦区人口的迁移和造林活动,对沿海植树造林的发展有着积极而重大的意义。“文革”时期,沿海防护林建设亦遭受严重挫折,工作机构被撤销,工作人员下放,削弱科研力量,在“以粮为纲”的旗帜下,部分防护林被砍伐,苗圃被改种粮食作物,极大地影响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亦可分为恢复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完善提高阶段三个阶段。这一时期,开展第二次海岸带综合调查、“908”专项调查,形成大量第一手资料、编印了系统性专着,有力地促进防护林建设。同时,国家大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总结造林经验。在建设技术上,积极开展造林种苗繁殖技术研究、开展造林实证研究、引进优良造林树种,开展湿地保护与沿海气候效应研究,极大促进苏北防护林建设体系的发展。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在长期造林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特点,即: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绿”同步,注重沿海造林与“多林”同建,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网”同构,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种”搭配,注重沿海造林与“多能”并进等。国家意志的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持、科技进步和民主传统的发扬光大是沿海造林面积显着增加、防护林体系快速构建的动力因素。多年来的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在改善生态环境,防害减灾方面功效明显,并产生了规模经济集成效应。但同时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造林总量有待提增,防护效果有待提升;缺乏完善的政策制度保障,评价机制不健全;造林用地不足;配套措施不够完善,科技创新滞后等。针对这些问题,特提出如下几项对策建议:一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企业、个人等各方利益,科学定位防护林建设公益性质;二是认真查漏补缺,形成高质量的规划制度;三是设立建设引导基金,建立各项奖补机制;四是加大研发力度、强化科技支撑;五是突出生态效益、注重综合开发;六是协调各方力量、强化组织领导;七是强化动态监测、定期发布公告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设好苏北防护林体系,造福一方百姓。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具有深刻复杂的多重背景,目前的苏北海岸是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苏北沿海基本具备植树造林的立地条件和环境,形成了一系列较成熟的造林树种选择及林分模式,苏北沿海造林具有许多“江苏特色”和多重动因,沿海防护林体系在改善区域气候等方面产生积极效应。
吕志海,廖金成,李南河,余义,郭爱文,魏建新,项伟[4](2014)在《赤壁市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现状及对策》文中认为阐述了赤壁市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现状及建设的必要性,探讨了当前存在的问题,从培养龙头企业、发展创新机制、科技兴林、优惠政策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实施措施。
杨乃民[5](2013)在《如何抓好速生丰产林的建设》文中研究说明速生丰产林是林区发展商品林的重点材林,国家将速生丰产用材林列为林业重大工程之一,高度重视林业产业体系的培育,以速生、丰产为特点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成为林业产业建设的突出亮点,呈现出喜人的发展局面。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步伐越来越快。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对森林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特别是,2002年国家林业局编制的《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规划》得到国家计委的批准,列入全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之一,我省为工程实施范围,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迅速升温,速度、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胡锐,宋维明[6](2012)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南方速生丰产用材林经营的影响分析》文中认为南方集体林区是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的重点地区。通过对江西、福建、广东、广西速生丰产用材林经营模式的问卷调查,探讨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南方速生丰产用材林经营的影响。调查分析认为,林改后南方集体林区营造速生丰产用材林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以合作组织方式组织经营生产和木材供应;应克服各种影响因素,集约经营,开拓融资渠道,通过高投入高收入的经济模式,不断提高林农经济收入。
马花如[7](2012)在《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潜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对木材需求量不断加大,1999年以来,我国进口木材及其制品耗汇每年均在100亿美元以上,2009年,我国进口商品材及人造板、木浆及纸和纸板耗汇220亿美元,是仅次于石油、钢铁的第三大用汇产品。另一方面,人类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我国对生态脆弱区的天然林实行了商品性禁伐,对国有林区实行了减产限伐,进一步减少了木材供给,加剧了木材供需矛盾。从国际发展形势来看,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是解决木材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然而,发展速生丰产林受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发展水平低下;尽管从2002年以来,我国把发展速生丰产林纳入林业六大工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速生丰产林的进一步发展,但平均生长量为9-12 m3/hm2,远远低于新西兰、瑞典、巴西等国家的30 m3/hm2左右水平。本文从影响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出发,以林业经济学、社会学、系统论等理论为基础,通过实地调查与文献研究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潜力进行了比较系统和深入地研究,试图用因子分析法建立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综合潜力评价模型,探索出提高其潜力的方法和适合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现状的规划布局,并得出如下结论:(1)根据对自然资源潜力分析,在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确定了速生丰产用材林林地标准,以速生丰产用材林林地标准为尺度,定性、定量分析评价了我国林地和后备林地质量,再结合不同区域、主要树种的相关气候综合模型定量和系统分析了速生丰产用材林木材供给潜力,进而概算出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可能的林地供给潜力为1134.42万hm2,每年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木材供给潜力为18778.39万m3。东南沿海地区未来可以挖掘木材供给潜力为6198.08万m3,其中桉树为3099.02万m3,杉木为1850.19万m3,马尾松为1248.87万m3。(2)在对社会经济条件潜力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揭示了良种育苗技术、抚育管理技术、林地维护技术、加工利用技术对速生丰产用材林生产力的影响,以及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与应用、科技服务体系对科学技术转换为生产力的推动作用;通过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对速生丰产用材林促进作用的角度,阐述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农民造林积极性的影响,并用实证案例,定量分析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挖掘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潜力的促进作用;通过对文登市三倍体毛白杨的经济效益与普通农作物的经济效益分析,得出种植毛白杨的经济效益远远高于普通农作物,证明了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潜力转化为现实供给力的经济上的可能性。(3)在对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潜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文献调查、统计分析、专家问卷和课题组讨论,构建了指标评价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的各区域的综合发展潜力进行了定量评价。把我国31个省区分为发展速生丰产林的Ⅰ类核心区域、II类一般区域和III类不适宜发展区域;并以这13个I类省区为核心,形成了五大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区域:以广西、福建、广东为核心的东南沿海地区;以江苏、江西、浙江、湖南为核心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山东为核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吉林、黑龙江、辽宁为核心的东北地区;以四川、云南为核心的西南地区。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东南沿海区域发展潜力巨大,应该作为核心区域优先发展。以充分实现速生丰产用材林的发展潜力,促进生丰产用材林科学健康发展。本文的主要创新:一是借鉴前人的研究方法,系统地测算出了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的林地供给潜力和木材供给潜力,东南沿海地区主要树种可能挖掘的木材供给潜力;二是综合自然资源潜力、科技和社会经济潜力,构建了我国速生丰产林综合发展潜力的科学评价体系;三是应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各省区速生丰产用材林的综合发展潜力进行了分析评价,并据此划定了发展的核心区域,确定了发展的优先顺序。
胡锐[8](2011)在《南方集体林区速生丰产用材林经营模式研究》文中提出木材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资源。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木材资源的需求快速增长,国内木材供需矛盾日趋激烈。大力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是立足国内,根本解决木材资源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南方集体林区由于雨量充沛、光热充足、林地资源丰富等优势,是我国重要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基地。因此,研究南方集体林区速生丰产用材林的经营模式,就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本研究立足南方集体林区全面推进林权制度改革中速生丰产用材林生产经营的现实情况,针对现代林业对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客观要求,采用比较分析、统计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深入研究速生丰产用材林木材资源的经营模式。在研究过程中始终以如何实现南方集体林区速生丰产用材林生产经营效率和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制度经济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相关理论为研究基础进行研究分析。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论包括:(1)比较分析研究出国内外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的特点及存在的不足。(2)研究分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历史演变及其对南方集体林区速生丰产用材林经营模式变化的影响,认为林权制度改革对速生丰产用材林经营模式具有一定的影响,合作经营逐渐成为广大林农普遍的共识,同时,以速生丰产用材林经营为核心的林业合作经营组织的发展前景较为乐观。(3)通过对林农速生丰产用材林生产经营情况的统计分析和实证研究,规模化经营是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的必然趋势:合作经营是实现速生丰产用材林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有效途径。(4)从林地、林木的权属、管理方式以及优劣势对不同速生丰产用材林经营模式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指出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合作经营模式是南方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的现实选择。(5)提出南方集体林区速生丰产用材林经营模式选择与推广的建议:构建速生丰产用材林林工商一体化产业体系,走现代林业发展之路;积极鼓励引导速生丰产用材林合作经营,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之路;促进速生丰产用材林经营效率的提高,走市场化运作之路;促进速生丰产用材林经营效率的提高,走市场化运作之路;明确政府角色,走优化速生丰产用材林经营政策环境之路;完善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融资渠道,解决资金制约的瓶颈;保障林农的合法权益,促进林地公平合理流转;加强速生丰产用材林良种壮苗培育,确保技术推广与服务保障。
崔同祥[9](2009)在《冀北山区应大力发展日本落叶松速生丰产用材林》文中认为回顾日本落叶松在冀北山区栽培历史,并与同龄华北落叶松进行生长量对比,得出结论:日本落叶松无论从生长量,还是经济效益,都远远高于华北落叶松。认为应加强日本落叶松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并提出发展对策。
殷建强,杜凌,罗辉[10](2008)在《浅议贵州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前景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研究总结贵州省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发展的基础上,从国内外林业产业发展趋势及需求出发,结合贵州经济社会和林业发展的要求,提出实现贵州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规模化、规范化、科学化和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浅析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大地园林化”文献史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研究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2.3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1 “大地园林化”理念与实践研究现状 |
1.3.2 “绿化祖国”运动研究现状 |
1.3.3 建国以来其他相关“绿色”思想的研究现状 |
1.3.4 国内外相关研究小结 |
1.4 研究对象、方法与框架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2 从“绿化”到“大地园林化”的历史进程 |
2.1 起步时期(1949-1953) |
2.1.1 机构初设,发展教育 |
2.1.2 普遍护林与重点造林 |
2.1.3 传统造园的延续与开放 |
2.2 建设时期(1953-1957) |
2.2.1 “绿化祖国”的提出 |
2.2.2 青年群体“大力造林” |
2.2.3 学习“苏联绿化模式” |
2.2.4 造园中学苏与传统辩证应用 |
2.3 跃进时期(1958-1960) |
2.3.1 “大地园林化”的提出 |
2.3.2 发展育苗,加速造林 |
2.3.3 普遍绿化与结合生产 |
2.4 调整时期(1960-1965) |
2.4.1 以营林为基础,采育结合 |
2.4.2 “园林绿化结合生产”的偏颇 |
2.5 停滞与倒退时期(1966-1976) |
2.5.1 “四旁”与平原绿化整顿 |
2.5.2 园林绿化的破坏与损失 |
2.6 恢复重建与蓬勃发展时期(1976-至今) |
2.6.1 “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方针的回归 |
2.6.2 “大地园林化”的新发展 |
2.6.3 百花齐放的园林建设 |
2.7 本章小结 |
2.7.1 由点到面,科学规划 |
2.7.2 由量到质,合理造林 |
2.7.3 由少到多,广泛动员 |
3 “大地园林化”史料生产的社会动力 |
3.1 政治人物的眼界 |
3.1.1 绿化理念的前瞻视野 |
3.1.2 绿化建设的实践考量 |
3.1.3 理性思考与政策延续 |
3.2 林业人士的观点 |
3.2.1 林业的经济和生态意义 |
3.2.2 绿化方向上的规划建设 |
3.2.3 林业技术的传播与发展 |
3.3 农业人士的认知 |
3.3.1 林业与农业的相互作用 |
3.3.2 农业园林化的实现措施 |
3.4 水利人士的态度 |
3.4.1 水土保持与园林化 |
3.4.2 黄河两岸的园林化 |
3.5 园林人士的理念 |
3.5.1 发展大地园林化 |
3.5.2 重提大地园林化 |
3.6 大众媒体的传播 |
3.6.1 大众文学艺术传播 |
3.6.2 区域社会活动领域传播 |
3.7 本章小结 |
3.7.1 政治人物率先引导了“大地园林化” |
3.7.2 各类专家理性推动了“大地园林化” |
3.7.3 社会大众积极参与了“大地园林化” |
4 “大地园林化”农林实践的内容及特征 |
4.1 以防护为主的造林 |
4.1.1 水土保持林 |
4.1.2 水岸防护林 |
4.1.3 农田防护林 |
4.1.4 护村林 |
4.2 以生产为主的造林 |
4.2.1 用材林 |
4.2.2 特用经济林 |
4.2.3 苗圃 |
4.2.4 果园 |
4.3 基于交通线路的造林 |
4.3.1 铁路 |
4.3.2 公路 |
4.3.3 交叉口 |
4.3.4 道路绿化 |
4.4 本章小结 |
4.4.1 实施统一规格标准,超量完成造林任务 |
4.4.2 树种选择的单一化,栽植质量良莠不齐 |
5 “大地园林化”园林实践的内容及特征 |
5.1 公共绿地的园林化 |
5.1.1 公园园林化 |
5.1.2 车站园林化 |
5.1.3 纪念地园林化 |
5.1.4 广场绿化 |
5.2 专用绿地的园林化 |
5.2.1 居住区园林化 |
5.2.2 学校园林化 |
5.2.3 工厂园林化 |
5.3 本章小结 |
5.3.1 生产化的大众造园 |
5.3.2 地域性的园林差异 |
5.3.3 愿景式的理想规划 |
6 结语 |
6.1 研究总结 |
6.1.1 “园林化”的生产生态认知 |
6.1.2 社会认知下的全民性运动 |
6.1.3 社会实践下的理想与现实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2.1 研究不足 |
6.2.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用材林营造技术要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吉林省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现状 |
2 吉林省速生丰产用材林营造技术要点 |
2.1 科学选择速生丰产用材林树种 |
2.2 有效优化速生丰产林整体布局 |
2.3 大力推动速生丰产林集约经营 |
(3)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二、相关研究动态 |
三、相关概念的阐释和研究方法 |
四、资料来源和研究框架 |
五、创新和不足 |
第一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背景 |
第一节 政治背景 |
第二节 经济背景 |
第三节 历史背景 |
第四节 自然背景 |
第二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内涵 |
第二节 建设时段的划分方式 |
第三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阶段 |
第四节 江苏的主要林业机构及其成果 |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
第一节 探索准备阶段 |
第二节 初步成型阶段 |
第三节 迟滞发育阶段 |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
第一节 恢复发展阶段 |
第二节 快速发展阶段 |
第三节 完善提高阶段 |
第五章 苏北沿海造林的特点及动因 |
第一节 造林特点 |
第二节 动因分析 |
第六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功效、问题与建议 |
第一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多重功效 |
第二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系的存在问题 |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结语 |
附录 |
案例一 苏北沿海林地增加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
案例二: 苏北沿海地区林地面积的明显增加 |
案例三: 苏北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明显提升 |
案例四: 苏北沿海地区海洋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
案例五: 苏北沿海气候变化趋势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赤壁市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的必要性 |
2.1 有利于缓解木材供需矛盾 |
2.2 有利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
2.3 有利于推进林浆纸一体化建设 |
2.4 有利于推进现代化林业建设步伐 |
3 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存在的问题 |
3.1 资金投入不足, 发展速度缓慢 |
3.2 培育利用脱节, 影响效益发挥 |
3.3 经营管理粗放, 大径级供应不足 |
4 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对策 |
4.1 坚持高标准, 建设有区域特色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 |
4.2 培植龙头企业, 带动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健康发展 |
4.3 创新发展机制, 增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发展活力 |
4.4 依靠科技兴林, 提高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科技含量 |
4.5 落实优惠政策, 保障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顺利进行 |
(5)如何抓好速生丰产林的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 提高对速生丰产林的认识,增强建设的责任感 |
2 完善工程建设规划,确立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 |
3 制定对策和措施, 提高速生丰产林工程建设 |
3.1进一步提高加快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步伐的认识 |
3.2进一步完善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工程规划 |
3.3进一步加大科技兴林力度 |
(6)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南方速生丰产用材林经营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速生丰产用材林经营模式分析 |
2.2 速生丰产用材林经营状况分析 |
2.3 速生丰产用材林投入产出分析 |
2.4 速生丰产用材林经营规模分析 |
2.5 速生丰产用材林木材供应方式分析 |
3 结束语 |
(7)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速生丰产用材林研究进展 |
1.3.2 国内速生丰产用材林研究进展 |
1.3.3 国内外有关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潜力的研究 |
1.3.4 国内外有关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潜力研究的述评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主要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辨析与界定 |
2.1.1 速生丰产用材林的相关概念辨析 |
2.1.2 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潜力的概念与内涵 |
2.2 主要理论基础 |
2.2.1 林业分工论 |
2.2.2 比较优势理论 |
2.2.3 要素禀赋论 |
2.2.4 林业区划理论 |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6 绿色经济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历程 |
3.2 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现状 |
3.3 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工程建设状况 |
3.4 现阶段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4. 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前景分析 |
4.1 巨大的木材供需缺口:发展的内在需求 |
4.1.1 我国木材供需现状 |
4.1.2 我国木材需求预测分析 |
4.2 天然林保护与沉重的木材进口压力:发展的重要推手 |
4.3 现实的客观自然条件:发展的前提基础 |
4.3.1 适宜的气候条件 |
4.3.2 合格的林地质量 |
4.4 工程化管理、集约化经营的实践与探索:发展的空间前景 |
4.5 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是弥补供需缺口的主要途径 |
4.6 本章小结 |
5 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自然资源潜力分析 |
5.1 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的林地资源潜力分析 |
5.1.1 我国林地资源总量评价 |
5.1.2 我国林地资源质量评价 |
5.1.3 速生丰产用材林林地供给潜力分析 |
5.2 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木材生产潜力分析 |
5.2.1 分地区林木的可能生产潜力分析 |
5.2.2 分地区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主要树种生产潜力分析 |
5.2.3 东南沿海地区主要速生树种的木材现实生产力和供给潜力 |
5.3 本章小结 |
6 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的社会经济潜力分析 |
6.1 科技潜力分析 |
6.1.1 速生丰产用材林科学技术分析及评价 |
6.1.2 提高科学技术利用率的途径 |
6.2 林业制度创新潜力分析 |
6.2.1 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可以激发挖掘潜力的积极性 |
6.2.2 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改革可以解放发展潜力的桎梏 |
6.2.3 林业税费制度改革降低资本进入门槛,有利于扩展发展能力 |
6.3 投资潜力分析 |
6.3.1 投资现状 |
6.3.2 投资速生丰产用材林的经济效益分析 |
6.3.3 投资潜力实现途径 |
6.4 本章小结 |
7 基于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综合发展潜力评价的发展思路 |
7.1 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7.1.1 影响因素分析 |
7.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7.2 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综合发展潜力的评价及分析 |
7.2.1 评价步骤 |
7.2.2 评价结果分析 |
7.2.3 基于评价结果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区域的划分 |
7.2.4 速生丰产用材林区域发展优先序 |
7.3 本章小结 |
8 实现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潜力的对策建议 |
8.1 加强科学研究,强化技术支撑 |
8.1.1 培育良种壮苗,奠定更加适合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的生物基础 |
8.1.2 应用高新生物工程技术,促进速生丰产用材林培育的集约经营 |
8.1.3 提高木材利用率,增加速生丰产用材林的产出效率 |
8.2 建立促进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的扶持政策体系 |
8.2.1 林地政策 |
8.2.2 投资政策 |
8.2.3 保险政策 |
8.2.4 贷款政策 |
8.2.5 税费政策 |
8.2.6 资源管理政策 |
8.2.7 森林资产流转市场政策 |
8.3 科学选择生产经营方式和模式 |
8.3.1 坚持速生丰产用材林的集约化生产经营方式 |
8.3.2 创新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的运作模式 |
8.4 实施分区域重点扶持、重点发展策略 |
8.5 本章小结 |
9 研究结论和展望 |
9.1 主要结论 |
9.2 主要创新点 |
9.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8)南方集体林区速生丰产用材林经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速生丰产用材林概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制度经济理论 |
2.1.1 制度的含义 |
2.1.2 制度的分类 |
2.1.3 制度变迁 |
2.2 规模经济理论 |
2.2.1 规模经济的概念及涵义 |
2.2.2 规模经济的种类 |
2.2.3 规模经济的实现途径 |
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
2.3.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
2.4 本章小结 |
3 国内外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比较分析 |
3.1 国外人工用材林发展及特点 |
3.1.1 国外人工用材林发展 |
3.1.2 国外人工用材林发展的特点 |
3.2 国内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 |
3.2.1 国内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现状 |
3.2.2 国内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的特点 |
3.3 本章小结 |
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及其对南方速丰林经营模式影响分析 |
4.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情况 |
4.1.1 产权及产权制度 |
4.1.2 林业产权及其特点 |
4.1.3 我国林业产权的法律规定 |
4.1.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历史演变 |
4.2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南方速丰林经营模式的影响分析 |
4.2.1 南方集体林区林业管理人员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 |
4.2.2 林改对南方集体林区速丰林经营模式的影响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南方集体林区速丰林经营模式的研究分析 |
5.1 南方速丰林经营模式的比较分析 |
5.1.1 不同经营模式的权属比较 |
5.1.2 不同经营模式的管理比较 |
5.1.3 不同经营模式的优劣势比较 |
5.1.4 南方集体林区速丰林经营模式的理性选择 |
5.2 南方集体林区速丰林合作经营的理论分析 |
5.3 南方集体林区速丰林合作经营的现实意义 |
5.4 南方集体林区速丰林合作经营的组织形式 |
5.4.1 松散型合作经营组织 |
5.4.2 紧密型合作经营组织 |
5.5 南方集体林区速丰林合作经营组织的发展方向 |
5.6 本章小结 |
6 南方集体林区林农速丰林经营模式选择行为的研究分析 |
6.1 调查问卷设计及样本结构 |
6.2 调查问卷的统计性分析与描述 |
6.2.1 林农速丰林生产经营规模情况调查 |
6.2.2 林农扩大林地经营面积的途径的调查 |
6.2.3 林农速丰林种植规模选择主要依据的调查 |
6.2.4 林农生产资料采购方式的调查 |
6.2.5 林农速丰林生产经营行为方式的调查 |
6.2.6 林农木材销售相关信息获得方式的调查 |
6.2.7 林农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调查 |
6.2.8 林农对林业合作经营组织认知情况的调查 |
6.2.9 林业合作经营组织发展情况调查 |
6.3 林农速丰林经营模式选择行为的研究分析 |
6.3.1 林农基于追求规模效益对经营模式的理性选择 |
6.3.2 林农实现速丰林规模效益的有效途径 |
6.4 本章小结 |
7 南方集体林区速生丰产用材林经营的具体实践 |
7.1 广西武鸣县 |
7.1.1 武鸣县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情况 |
7.1.2 武鸣县速生丰产用材林经营模式 |
7.1.3 武鸣县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存在的问题 |
7.1.4 武鸣县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的思考 |
7.2 广东江门市 |
7.2.1 江门市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现状 |
7.2.2 江门市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特点 |
7.2.3 江门市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的启示 |
7.3 广东茂名市 |
7.3.1 茂名市林业基本情况概况 |
7.3.2 茂名市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 |
7.3.3 茂名市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存在的问题 |
7.3.4 茂名市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的思考 |
7.4 江西上高县 |
7.4.1 上高县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概况 |
7.4.2 上高县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特点 |
7.4.3 上高县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经验 |
7.4.4 上高县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的启示 |
7.5 本章小结 |
8 南方集体林区速生丰产用材林经营模式选择与推广的建议 |
8.1 构建速丰林林工商一体化产业体系,走现代林业发展之路 |
8.2 积极鼓励速丰林合作经营,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之路 |
8.3 促进速丰林经营效率的提高,走市场化运作之路 |
8.4 明确政府角色,走优化速丰林经营政策环境之路 |
8.5 完善速丰林建设融资渠道,解决资金制约的瓶颈 |
8.6 保障林农的合法权益,促进林地公平合理流转 |
8.7 加强速丰林良种壮苗培育,确保技术推广与服务保障 |
9 结论与研究展望 |
9.1 结论 |
9.2 本文的创新 |
9.3 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林业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调查问卷表 |
附件二 林改后的林农速丰林生产经营行为调查问卷表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10)浅议贵州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前景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现状和进展 |
1.1 世界人工林发展背景及概况 |
1.2 我国速生丰产林发展概况 |
1.3 贵州省林产品市场需求 |
2 国内速生丰产林发展规划和政策 |
2.1 国内速生丰产林建设规划 |
2.2 国内速生丰产林建设政策 |
3 贵州省速生丰产用材林现状与发展规划 |
3.1 贵州省速生丰产用材林现状 |
3.2 贵州省速生丰产林发展规划 |
4 主要经验和存在问题 |
4.1 主要经验 |
4.2 存在问题 |
5 对策 |
四、浅析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地园林化”文献史料研究[D]. 容怀钰.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2]用材林营造技术要点分析[J]. 刘春友,徐宏志. 种子科技, 2019(17)
- [3]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D]. 亓军红.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4]赤壁市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现状及对策[J]. 吕志海,廖金成,李南河,余义,郭爱文,魏建新,项伟. 绿色科技, 2014(05)
- [5]如何抓好速生丰产林的建设[J]. 杨乃民. 科技信息, 2013(05)
- [6]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南方速生丰产用材林经营的影响分析[J]. 胡锐,宋维明. 林业资源管理, 2012(02)
- [7]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潜力研究[D]. 马花如. 北京林业大学, 2012(07)
- [8]南方集体林区速生丰产用材林经营模式研究[D]. 胡锐. 北京林业大学, 2011(05)
- [9]冀北山区应大力发展日本落叶松速生丰产用材林[J]. 崔同祥. 林业建设, 2009(06)
- [10]浅议贵州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前景及对策[J]. 殷建强,杜凌,罗辉. 贵州林业科技,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