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颌骨骨折286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彩霞[1](2021)在《3217例颌面部创伤患者的回顾性研究》文中指出
马小龙[2](2020)在《钛种植体表面TiO2纳米管BMP2/BMP7复合层的成骨作用研究》文中指出人体内源性植入手术治疗的感染是临床治疗过程中最常见到的并发症,特别是在骨内牙种植体植入手术后的感染,在减缓了患者的伤口愈合程度的同时也增加了手术失败的风险,并造成了医用材料的浪费。牙种植手术中的内源性感染一般是由于细菌的粘附和增殖造成的,在其形成生物膜后,增殖的性能则大大提升,甚至可达到在细菌游离状态时的1000倍。因此,避免细菌在内源性植入物表面的粘附,是人体内植入物手术成功的关键,而钛合金材料由于其良好的理化性能及较高的生物相容性作为内源性植入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目的:本论文以TC4钛合金为基础,通过材料表面改性及加载生长因子后促进成骨的角度出发,改进植入材料诱导成骨作用,并借助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模型体外研究该材料细胞相容性和成骨性能。方法:1.两步阳极氧化法在TC4钛基材表面制备出Ti O2纳米管形貌,并将BMP2及BMP2/7以聚多巴胺为载体通过化学预修饰的方法外接枝偶联,分别制备Ti O2纳米管-聚多巴胺/BMP2和BMP2/7复合层实验样本,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及接触角表面能测量分析其表面形貌。2.制备的复合层实验样本与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共同培养,模拟人体的复杂内环境,以期取得客观的实验数据。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形貌,1、3、5d MTT法检测细胞在复合材料表面黏附及增殖情况。细胞与材料共培养5、7、11d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ALP)来研究加载BMP2/7的Ti O2纳米管材料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结果:1.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可见成功在TC4钛表面构建Ti O2纳米管及各组复合涂层,X射线光谱元素分析提示BMP2/7成功加载于Ti O2纳米管表面,接触角及表面能分析可见加载BMP2及BMP2/7实验组疏水性较好,达到预期实验目的。2.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得知经BMP2/7修饰的Ti O2纳米管表面细胞黏附较光滑对照组多,且分布均匀。MTT结果示3d后实验组细胞黏附增殖较对照组显着增高(P<0.01),SNK法两两对比示各组间也呈现明显差异(P<0.05),5d后显示实验组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各实验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SNK法两两对比显示各实验组彼此之间统计学均有意义(P<0.05),提示实验组相对于空白对照组具有明显增加成骨性能的作用。结论:本研究经系列实验在TC4钛基材表面制备出管径均一的Ti O2纳米管/PDOP/BMP2/7复合涂层,有效增加了材料的比表面积,增加了材料的吸附性能,可作为良好的生物活性物质的载体。对比显示加载了BMP2/7的Ti O2纳米管材料能显着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效果,是一种有效的内源性植入物表面改性方法,具有良好的医疗应用前景。
徐竹青[3](2020)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舌鳞癌Cal-27侵袭作用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口腔癌是常见癌症之一,而舌癌是最常见的口腔癌,多数为鳞状细胞癌,易发生于舌侧缘,恶性程度高,由于舌体血运循环十分丰富,且舌的机械运动较为频繁,导致舌鳞癌(TSCC)生长速度快,浸润性强,转移率高,常早期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甚至可能发生远处转移,一般多转移至肺部。虽然现在针对TSCC迁移及侵袭的发生机制的研究逐渐增多,关于TSCC的诊断和治疗技术也逐步提高,但TSCC的发生率及死亡率仍在逐年升高,临床上亟待更好的解决方案。近年来肿瘤干细胞学说的提出日益受到人们的推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具有来源广、能够自我更新和增殖、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低免疫原性、对肿瘤具有趋向性等特点,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生物工程细胞。目前大量研究显示BMSCs对不同的肿瘤细胞的侵袭作用影响不同,或起促进作用,或其抑制作用,但BMSCs对TSCC的影响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体外实验研究BMSCs对TSCC迁移及侵袭作用的影响及其对舌癌可能的作用机制是什么。方法:体外培养舌鳞癌细胞系cal-27细胞和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MSCs)细胞,并将这两种细胞共培养后分别进行划痕实验、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从细胞水平上观察hBM-MSCs对cal-27迁移及侵袭的影响是什么。为了阐明其作用机制,将单独培养及共培养后的cal-27细胞迁移及侵袭作用相关基因E-cadherin、twist、slug、snail、MMP-2、MMP-9的相对mRNA表达量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并着重对MMP-2、MMP-9进行Western免疫印迹检测,从生物分子水平上进一步分析,并采用SPSS19.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hBM-MSCs影响下Cal-27迁移及侵袭的细胞数目明显增多,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发现共培养后的Cal-27的E-cadherin基因表达下调,twist、slug、snail、MMP-2、MMP-9的基因表达上调,Western免疫印迹检测结果发现MMP-2、MMP-9蛋白表达上调,推测hBM-MSCs可能是通过下调E-cadherin,上调twist、slug、snail、MMP-2、MMP-9的基因,促进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的发生促进肿瘤的生长。结论:成功培养cal-27和hBM-MSCs细胞并行cal-27和hBM-MSCs共培养,提供后续实验基础。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促进舌鳞癌的迁移及侵袭。
龙国赓[4](2020)在《BMP-9、IGF-1在不同时期下颌骨骨折骨痂组织中的表达》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不同周期下颌骨骨折断端间骨痂标本HE染色的组织学变化;探讨BMP-9、IGF-1在不同周期骨折修复过程中免疫组化的表达及意义,为研究BMP-9、IGF-1在下颌骨骨折中的表达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按纳入标准行下颌骨骨折手术的患者30例(实验组),收集下颌骨骨折断端间切除的骨痂组织,以患者下颌骨骨折后至手术时间分为四组,其中8例骨折后一周的患者、10例骨折后二周的患者、8例骨折后三周的患者、4例骨折后四周的患者。选取1例方颌畸形患者,收集术中切除的双侧下颌角骨块(对照组)。术前受试者均同意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下颌骨骨痂标本进行HE染色,观察下颌骨骨折后骨痂在不同时期的组织学变化,实验组行IGF-1、BMP-9为一抗的免疫组化染色,并观察骨折后不同时期的表达情况,利用Image-Pro-Plus6.0软件测定不同时期阳性表达区域的平均光密度值(Mean optical density,MOD),统计分析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所有数据统计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数据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HE染色镜下观察结果:骨折后第一周:见扩张的毛细血管网,腔壁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外周见淋巴细胞、成纤维细胞浸润。骨折后第二周:可见新生骨小梁,并见散在的软骨细胞,周围结缔组织内见淋巴细胞、成纤维细胞浸润。骨折后第三周:纤维结缔组织内成纤维细胞与骨组织接触紧密,软骨岛增多。骨折后第四周:可见成熟的骨组织,骨基质沉积,新骨生长向外周延伸。2、免疫组化结果:IGF-1组:骨折后第一周的MOD值为0.149±0.021,骨折后第二周的MOD值为0.176±0.018,骨折后第三周的MOD值为0.236±0.024;骨折后第四周的MOD值为0.184±0.016。BMP-9组:骨折后第一周的MOD值为0.084±0.002;骨折后第二周的MOD值为0.095±0.007;骨折后第三周的MOD值为0.102±0.008;骨折后第四周的MOD值为0.082±0.003。对照组中双侧下颌角骨块组织中IGF-1及BMP-9均呈阴性表达。BMP-9与IGF-1的MOD值在骨折后第一周、第二周逐渐升高,骨折后第三周达到峰值,至骨折后第四周下降。且BMP-9、IGF-1在骨折后第二较骨折后第一周表达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后第三周较骨折后第一、第二周表达差异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骨折后第四周较骨折后第二、第三周表达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下颌骨骨折早期的骨断端间骨痂组织,BMP-9、IGF-1呈阳性表达,且平均光密度值在骨折后第一周、第二周逐渐升高,第三周达到峰值,第四周下降,提示BMP-9、IGF-1在参与骨折修复中可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胡春佰[5](2020)在《集宁路古城金元时期墓葬出土人骨研究》文中认为集宁路古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巴彦淖尔镇土城子村北。据《元史·地理志》记载和城内孔庙碑文考证,此城建于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年),是金抚州集宁县,元时扩建升为集宁路,为汪古部投下城之一。通过历年的考古工作,在集宁路古城周边发现了大量同时期墓葬,其中的金元时期人骨材料是目前内蒙古境内发掘出土数量最多的。对这批人骨材料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金元时期集宁路古城居民的健康状况、种族构成情况。集宁路是汪古部管辖的唯一一座位于阴山以南的路级城镇,将其与汪古部在阴山以北的净州路城卜子古城出土的人骨材料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窥见汪古部辖地内不同地域居民种族构成的差异。本文分别从性别、年龄、肢骨、病理以及颅骨形态等方面对集宁路古城金元时期墓葬出土的人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体质人类学研究。全文共分八章。第一章绪论介绍了察右前旗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历史沿革、集宁路古城及墓地的自然地理位置和分布情况、集宁路古城及其周边墓葬区历年考古工作概况,并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相关问题。第二章古人口学研究通过性别和年龄鉴定,对集宁路古城周边墓葬区金元时期居民的性别比例构成、平均死亡年龄的分布、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分析,认为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的平均死亡年龄和平均预期寿命都处于较高的水平。第三章肢骨的测量学研究通过对肢骨长度、角度的测量和指数的计算,考察了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的四肢长骨发育程度,认为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拥有发达粗壮的下肢,而上肢发育较弱。并且作了身高和体质量的推算。比较表明,集宁路金元时期男女两性身高的均值处于较低的水平,性二形性指数反映出集宁路金元时期女性可能在维持基本生活的花费上与男性差别不大。金元时期成年男性和女性中间型和矮胖型各占一定比例。第四章古病理学研究对集宁路古城金元时期居民的骨骼创伤、骨骼疾病、退行性骨关节疾病、新陈代谢类疾病、特异性感染类疾病、先天性发育异常、齿科疾病、功能性形态改变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对脊椎骨性关节炎、全身主要关节的骨性关节炎、龋齿、牙周炎、根尖脓肿、齿槽脓肿罹患率做了较为全面的统计和分析,比较得出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的龋齿罹患率较低。金元时期男性脊柱关节炎罹患率高于女性,而骶髂关节的骨性关节炎罹患率女性远远高于男性。第五章颅骨非测量性形态特征研究对颅骨连续性形态特征的观察与分析表明集宁路金元时期颅骨都显示出比较明显的蒙古大人种性质,应归属于亚洲蒙古人种的范畴。颅骨非连续性形态特征的比较分析表明,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与中国北方地区华北近代组、太原现代组以及西屯汉代组、磨沟齐家组、陶家寨组、大堡山组等各古代组较为接近。第六章颅骨的测量性形态特征研究集宁路金元时期颅骨个体数量较多,其颅面部形态特征呈现出不容忽视的差异性,种系纯度检验结果说明集宁路金元时期人群可能是由同一人种下的多个支系组成的。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组别:Ⅰ组与东北亚类型、东亚类型存在较多的相似性;Ⅱ组与北亚类型最为接近;Ⅲ组与北亚类型最为接近,但其较大的颅高值可能暗示混入了东北亚或东亚类型的因素;Ⅳ组与东亚类型的颅面部形态特征最为接近。在与亚洲蒙古人种各近代组的对比中,Ⅰ组的颅面部形态与华北组、抚顺组、华南组代表的东亚类型最为接近,Ⅱ、Ⅲ合并组与北亚类型的蒙古组和布里亚特组最为接近,Ⅳ组与华北组、抚顺组、华南组为代表的东亚类型在颅面部形态特征上最为接近。第七章与相关古代居民的多元统计分析与古代组的多元统计分析表明,集宁路古城金元时期的居民来源较为复杂,从保存下来的几种类型颅骨的数量和比例看,数量最多的居民应该是以集宁路Ⅱ、Ⅲ合并组的为代表的蒙古人,其次是以集宁路Ⅳ组为代表的汪古人和集宁路Ⅰ组所代表的人群,而集宁路Ⅰ组的人群构成可能很复杂,其中一部人很可能是来自中国北方地区的汉人后裔。第八章结语对前七章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
杨绍滨[6](2019)在《EGCG对人牙源性角化囊肿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牙源性角化囊肿(OKC)上皮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冷酶消化法,从牙源性角化囊肿囊壁组织分离得到上皮细胞,在角化细胞无血清培养基中进行原代细胞培养。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原代上皮细胞表面标志物广谱角蛋白(CK)、角蛋白10(CK10)、角蛋白14(CK14)以及间充质细胞表面标志物波形蛋白(Vimentin)。分别用0、20、40、80、160、320μmol/L EGCG溶液处理细胞24、48、72 h,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率。实验分组设计为对照组(0μmol/L),EGCG低、中、高浓度组(20、160、320μmol/L),分别处理细胞48 h,流式细胞术PI单染色法检测各组细胞周期分布情况;FITC-Annexin V/PI双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Wnt/JNK信号通路关键蛋白FZD3和JNK3的表达。以正常人口腔角质细胞(HOKs)作为对照。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牙源性角化囊肿上皮细胞可在体外成功培养并传代至3-4代。原代培养的细胞呈多边形,密集排列呈瓦片样外观。上皮细胞表面标志物CK,CK10,CK14表达阳性,间充质标志物Vimentin表达阴性。0、20、40、80、160、320μmol/L EGCG分别处理OKC上皮细胞和HOK细胞24、48、72 h后,细胞增殖率呈时间-剂量依赖性降低(P<0.05)。EGCG作用48 h,OKC上皮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为158.7μmol/L,而HOK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为282.1μmol/L。与对照组(0μmol/L)相比,中(160μmol/L)、高(320μmol/L)浓度EGCG可使OKC上皮细胞sub-G0和G0/G1期细胞比例增加,S和G2/M期细胞比例减少(P<0.05),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而高浓度(320μmol/L)EGCG可增加HOK细胞sub-G0和G0/G1期细胞的比例,减少S和G2/M期细胞的比例(P<0.05),产生明显的G1期阻滞现象。EGCG低、中、高浓度组(20、160、320μmol/L)OKC上皮细胞的凋亡率呈剂量依赖性增加(P<0.05);而高浓度组(320μmol/L)HOK细胞凋亡率显着增加(P<0.05)。OKC上皮细胞Wnt/JN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FZD3和JNK3的表达量较HOK细胞上调(P<0.05)。中(160μmol/L)、高(320μmol/L)浓度EGCG处理OKC上皮细胞48 h后,FZD3和JNK3的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而高浓度(320μmol/L)EGCG也能显着下调HOK细胞FZD3和JNK3的表达量(P<0.05)。结论:EGCG对OKC上皮细胞的增殖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将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并诱导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Wn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FZD3和JNK3的表达有关。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EGCG选择性抑制OKC上皮细胞增殖,但对正常细胞的生长无明显影响,高浓度EGCG对正常细胞具有潜在的细胞毒性。
庄芳璐[7](2019)在《新疆喀什地区1115例颌面部骨折的回顾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分析喀什地区颌面部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探讨该地区患者的年龄构成、性别比例、创伤原因、好发时间、部位全身伴发损伤等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喀什地区什第一人民医院2011年11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1115例颌面部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信息,采用SPSS 25.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115例颌面部骨折中,男女之比为4.72:1,2130岁为好发年龄段(32.74%),多发生于夏季(31.38%)、春季(29.69%),创伤原因中高处坠落伤最多(38.57%),交通伤其次(36.95%),骨折部位以面中部骨折多发(729例,65.38%),下颌骨骨折次之(544例,30.26%),绝大部分骨折断端伤口形态是闭合性伤口(84.66%),73.45%的病例合并颌面部软组织损伤,17.40%的合并神经损伤,42.15%的病例合并全身损伤,其中眼部损伤最多(251例,35.55%),558例患者(50.04%)选择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分别对面中部、下颌骨骨折进行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颌面部骨折与年龄、性别及创伤病因的关联密切。结论:喀什地区颌面部骨折患者男性多于女性,青壮年占绝大多数,春夏季是发病高峰期,高处坠落伤及交通伤是主要病因,骨折部位以面中部骨折较多见,合并损伤中以眼部损伤最为常见,治疗方式多以切开复位内固定为主。颌面部骨折的发生与患者年龄、性别及创伤原因的关联密切。
帕孜来提·肖克来提[8](2019)在《伊犁地区446例颌面部创伤病例回顾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分析伊犁地区颌面部创伤患者的病例资料,探讨该地区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和防治方法。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在伊犁地区口腔外科住院治疗的面部外伤病人的病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446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3.6:1,2040岁(53.36%)为发病高峰期。农民(53.8%)患者人数最多。致伤时间段的高峰期在8-10月(35.4%)。创伤病因以交通伤居首位(44.2%),其次是高处坠落伤(21%)和暴力致伤(21%)。颌面部创伤类型以颌骨骨折为主,为403例;占90.43%。骨折发病率最高为部位是颧骨颧弓骨折,为143例,占35.5%。软组织伤为121例,占27.1%,以口腔黏膜处发病率最高(20.7%)。Logistic回归分析可见生活意外伤致面中份骨折相较于交通伤相对危险度较高(OR=0.354,P<0.05),患者年龄越高则致面中份骨折相对危险度增高1.025倍。高处坠落伤相较于交通伤致下颌骨骨折相对危险度较高(OR=0.024,P<0.05)。结论:伊犁地区口腔颌面部创伤患者以中青年人为最多,交通伤为主要致伤原因,其次是高处坠落伤及暴力致伤,合并损伤中颅脑损伤最常见。
陈晨,杨尧,巩玺,贺洋,安金刚,张益[9](2015)在《口腔颌面部新鲜骨折1009例回顾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口腔颌面部新鲜骨折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1 009例口腔颌面部新鲜骨折的临床资料,将数据录入SPSS 21.0软件,分析新鲜骨折的高峰年龄、致伤原因、骨折部位、致伤时间的特点。结果 1 009例新鲜骨折中男:女为2.94:1,2029岁(338例,33.5%)为高峰年龄,致伤原因以交通伤居首位(424例,42.0%),其次是摔伤(250例,24.8%)和暴力伤(128例,12.7%)。2008至2013年新鲜骨折病例数逐渐增加,各种致伤原因的患者在2029岁均达到高峰,因年代、月份不同呈现时间规律性变化。骨折部位以单纯下颌骨骨折居首(536例,53.1%),其次为颧骨复合体骨折(233例,23.1%)。骨折合并神经损伤中,眶下神经受累最多(144例);合并全身损伤中,四肢损伤最多见(77例),其次为胸部(65例)和颅脑(57例)损伤;交通事故引发的全身合并伤最多(127处),其次为高坠伤(32处)。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坠伤、摔伤是下颌骨、髁突骨折共同的危险因素(OR>1,P<0.05),年龄是二者的保护因素(OR<1,P<0.05)。结论口腔颌面部新鲜骨折以青年人最多见,交通伤为主要致伤原因,致伤原因呈规律性变化。眶下神经常受累,合并损伤中四肢损伤最常见,治疗时应注意检查眶下区及四肢。交通伤患者应注意检查有无全身合并伤,高坠伤、摔伤患者应特别注意下颌骨及髁突有无骨折。
邱勋定[10](2015)在《生物可吸收性微型接骨板与微型钛内固定系统对下颌骨骨折稳定性的影响》文中提出背景:生物可吸收性微型接骨板植入后患者恢复较好,且效果与微型钛内固定相似,并且由于其可吸收性,不会作为异物长期存在体内,无需二次手术,并且不影响骨的应力,不会出现骨组织萎缩的现象,并发症较传统金属内固定少。目的:比较微型钛内固定系统与生物可吸收性微型接骨板对下颌骨骨折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海南省人民医院口腔科门诊收治的90例下颌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固定所用材料不同分为微型钛组与生物可吸收组。微型钛组患者采用微型钛固定系统内固定骨折,生物可吸收组患者采用生物可溶性微型接骨板内固定骨折部位。结果与结论:生物可吸收组患者内固定后3个月骨折稳定的良好率明显高于微型钛组;微型钛组患者内固定后颞下颌关节功能和内固定后1年髁状突移动的幅度明显高于可吸收组。结果说明2种方法治疗下颌骨骨折均有良好临床疗效。但微型钛内固定操作简单,稳定性较好,可吸收性内固定可以减少异物对机体的反应防止骨质疏松,联合颌间牵引后其稳定性也较为理想。因此临床应用哪一种材质进行内固定应视病变情况及患者意愿决定。
二、下颌骨骨折286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下颌骨骨折286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钛种植体表面TiO2纳米管BMP2/BMP7复合层的成骨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 |
引言 |
第一章 TiO_2纳米管及TiO_2纳米管/BMP2/BMP7 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面性状分析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技术路线流程图 |
1.2 材料 |
1.2.1 试剂与设备 |
1.2.2 部分试剂配方 |
2 实验方法 |
2.1 钛片的前期处理 |
2.2 TiO_2纳米管制备 |
2.3 TiO_2纳米管/PDOP复合层制备 |
2.4 TiO_2纳米管化学接枝BMP2 及BMP2/7 复合涂层制备 |
2.5 实验分组 |
2.6 试样灭菌 |
3 复合材料表面性状分析 |
3.1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复合材料表面形貌 |
3.2 X射线光电子能谱元素分析 |
3.3 表面接触角测量与表面能计算 |
3.4 统计学分析 |
4 实验结果 |
4.1 材料表面形貌观察 |
4.2 材料元素分析 |
4.3 表面接触角测量与表面能计算 |
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钛种植体表面TiO_2 纳米管/BMP2/BMP7 复合层细胞相容性实验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技术路线流程图 |
1.2 材料 |
1.2.1 试剂与设备 |
1.2.2 部分试剂配方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复苏、传代及冻存 |
2.2 细胞接种 |
2.3 细胞粘附及形态学观察(SEM) |
2.4 MTT法检测成骨细胞增殖 |
2.5 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的检测(ALP) |
2.6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黏附 |
3.2 MTT法检测成骨细胞增殖 |
3.3 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ALP) |
4 本章小结 |
讨论 |
第三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病例一 数字化外科技术引导下的下颌骨缺损个性化功能重建1例 |
病例二 下颌骨骨折的诊断与治疗1例 |
病例三 面部多发性骨折的诊断与治疗1例 |
致谢 |
(3)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舌鳞癌Cal-27侵袭作用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hBM-MSCs对Cal-27迁移及侵袭作用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1.实验材料 |
1.1 仪器和设备 |
1.2 实验器材 |
1.3 主要试剂 |
1.4 人舌鳞癌细胞系 |
1.5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
2.实验方法 |
2.1 舌鳞癌细胞Cal-27的培养 |
2.2 hBM-MSCs的培养 |
2.3 Cal-27细胞与hBM-MSCs细胞共培养 |
2.4 划痕实验 |
2.5 Transwell迁移实验 |
2.6 Transwell侵袭实验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hBM-MSCs对Cal-27迁移及侵袭作用机制的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和设备 |
1.2 实验器材 |
1.3 主要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PCR实验检测相关基因表达量 |
2.2 Western免疫印迹检测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 18例病例 |
病例一 |
参考文献 |
病例二 |
参考文献 |
病例三 |
参考文献 |
病例四 |
参考文献 |
病例五 |
参考文献 |
病例六 |
参考文献 |
病例七 |
参考文献 |
病例八 |
参考文献 |
病例九 |
参考文献 |
病例十 |
参考文献 |
病例十一 |
参考文献 |
病例十二 |
参考文献 |
病例十三 |
参考文献 |
病例十四 |
参考文献 |
病例十五 |
参考文献 |
病例十六 |
参考文献 |
病例十七 |
参考文献 |
病例十八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4)BMP-9、IGF-1在不同时期下颌骨骨折骨痂组织中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临床病例 |
伦理审查表 |
(5)集宁路古城金元时期墓葬出土人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察右前旗自然地理概况及历史沿革 |
1.1.1 察右前旗自然地理概况 |
1.1.2 察右前旗历史沿革 |
1.2 以岱海、黄旗海为中心的乌兰察布地区古代人骨研究成果概述 |
1.3 集宁路古城遗址历年考古工作概况 |
1.4 集宁路古城遗址周边墓葬概况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集宁路金元时期人骨的性别、年龄鉴定及人口学研究 |
2.1 性别和死亡年龄的分布统计 |
2.2 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人口状况的比较分析 |
2.2.1 性别比例的比较分析 |
2.2.2 平均死亡年龄的比较分析 |
2.2.3 死亡年龄段的比较分析 |
2.3 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的平均预期寿命 |
2.3.1 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的推算 |
2.3.2 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与其他古代组的比较 |
2.4 小结 |
第三章 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肢骨的测量学研究 |
3.1 肢骨的测量数据及相关指数的比较分析 |
3.1.1 肢骨的测量及相关指数 |
3.1.2 肢骨的重要指数项目与其他古代组的比较 |
3.2 身高的研究 |
3.2.1 身高的推算 |
3.2.2 与其他古代人群的比较 |
3.3 体质量和体型的研究 |
3.3.1 体质量的推算 |
3.3.2 体型的推断 |
3.4 小结 |
第四章 集宁路金元时期人骨的古病理学研究 |
4.1 骨骼创伤 |
4.1.1 骨折 |
4.1.2 骨质砍创 |
4.2 骨骼的疾病 |
4.2.1 象牙样骨瘤(Ivory osteoma) |
4.2.2 骨样骨瘤 |
4.2.3 施莫氏结节(Schmorl’s nodes) |
4.2.4 创伤性骨化肌炎(myositis ossificans traumatica) |
4.2.5 分离性骨软骨炎(osteochondritis dissecans) |
4.2.6 骨膜炎(Periostitis) |
4.2.7 附丽病(Enthesopathy) |
4.2.8 跟骨后面骨质增生(跟腱止点骨赘) |
4.2.9 软骨骨化 |
4.2.10 胫腓骨间韧带骨化 |
4.3 骨关节疾病 |
4.3.1 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 |
4.3.2 脊椎椎体强直 |
4.3.3 假关节(pseudarthrosis) |
4.3.4 枕骨髁关节炎 |
4.3.5 颞下颌关节炎 |
4.3.6 趾骨融合 |
4.3.7 跖趾关节炎 |
4.3.8 掌指关节炎 |
4.3.9 腕骨与掌骨融合 |
4.4 骨骼先天性发育畸形和骨骼的变异 |
4.4.1 寰椎椎动脉沟环(artery suclus ring of atlas) |
4.4.2 寰枕融合(Occipitalization of the atlas) |
4.4.3 肋骨分叉畸形(Bifid rib) |
4.4.4 移行脊椎与额外椎骨 |
4.4.5 第一尾椎融合于骶骨(尾骨骶化) |
4.4.6 脊椎棘突侧弯(脊柱侧弯) |
4.4.7 颈椎多横突孔 |
4.4.8 肩胛上横韧带骨化 |
4.4.9 胸骨融合 |
4.4.10 鼻中隔偏曲(Nasal septal deviation) |
4.5 新陈代谢和内分泌疾病 |
4.5.1 坏血病(Scurvy) |
4.6 传染性疾病(特异性感染) |
4.6.1 结核病(Tuberculosis) |
4.7 齿科疾病 |
4.7.1 龋齿(Dental carie) |
4.7.2 根尖脓肿 |
4.7.3 齿槽脓肿(齿槽吸收) |
4.7.4 牙周炎(Periodontal disease) |
4.7.5 牙结石 |
4.7.6 阻生牙(Impacted tooth) |
4.7.7 牙齿异位萌出(Maloccluded tooth) |
4.7.8 逆生牙(Inversed tooth) |
4.7.9 齿槽骨增生 |
4.7.10 牙釉质发育不全 |
4.8 功能压力(功能性形态改变) |
4.8.1 骑马人小平面(Poirier facette) |
4.9 小结 |
第五章 集宁路金元时期颅骨的非测量性形态特征研究 |
5.1 颅骨连续性形态特征的观察与分析 |
5.2 颅骨非连续性形态特征研究 |
5.2.1 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颅骨非连续性形态特征的观察与统计 |
5.2.2 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与其他人群颅骨非连续性形态特征的比较 |
5.3 小结 |
第六章 集宁路金元时期颅骨的测量性形态特征研究 |
6.1 颅骨测量数据及形态特征分析 |
6.1.1 金元时期颅骨测量数据及形态特征分析 |
6.2 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的种系关系讨论和种系纯度检验 |
6.2.1 种系纯度检验 |
6.2.2 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颅骨的初步分组 |
6.3 种族类型的初步分析 |
6.4 小结 |
第七章 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与相关古代居民的多元统计分析 |
7.1 集宁路与汪古部 |
7.2 对比组的选择及其概况 |
7.3 比较与分析 |
7.3.1 男性居民与各对比组的比较分析 |
7.3.2 女性居民与各对比组的比较分析 |
7.4 小结 |
第八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表 |
图版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攻读成果 |
致谢 |
(6)EGCG对人牙源性角化囊肿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1.1 组织及细胞来源 |
1.2 材料及试剂 |
1.3 试剂配制及储存 |
1.4 仪器设备 |
1.5 OKC上皮细胞原代和传代培养 |
1.6 HOK细胞复苏和传代培养 |
1.7 免疫荧光染色鉴定 |
1.8 CCK-8 实验检测细胞增殖 |
1.9 流式细胞术PI单染色检测细胞周期分布 |
1.10 FITC-Annexin V/PI双染色检测细胞凋亡 |
1.11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RNA表达 |
1.12 Western免疫印迹检测蛋白表达 |
1.13 统计学分析 |
第二章 结果 |
2.1 OKC上皮细胞形态学特点 |
2.2 OKC上皮细胞免疫荧光染色鉴定 |
2.3 EGCG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
2.4 EGCG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
2.5 EGCG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
2.6 Wn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FZD3和JNK3在OKC上皮细胞中高表达 |
2.7 EGCG下调FZD3和JNK3 的表达 |
第三章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20例临床病例) |
致谢 |
(7)新疆喀什地区1115例颌面部骨折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及内容 |
2.1 研究方法 |
2.2 分组内容 |
3.质量控制 |
4.统计学处理 |
5.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8)伊犁地区446例颌面部创伤病例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内容与方法 |
3.质量控制 |
4.统计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新疆地区颌面部创伤患者调查表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颌面部创伤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10)生物可吸收性微型接骨板与微型钛内固定系统对下颌骨骨折稳定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Introduction |
1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
2结果Results |
3讨论Discussion |
四、下颌骨骨折286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3217例颌面部创伤患者的回顾性研究[D]. 刘彩霞.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
- [2]钛种植体表面TiO2纳米管BMP2/BMP7复合层的成骨作用研究[D]. 马小龙. 兰州大学, 2020(04)
- [3]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舌鳞癌Cal-27侵袭作用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D]. 徐竹青. 青岛大学, 2020(01)
- [4]BMP-9、IGF-1在不同时期下颌骨骨折骨痂组织中的表达[D]. 龙国赓. 遵义医科大学, 2020
- [5]集宁路古城金元时期墓葬出土人骨研究[D]. 胡春佰. 吉林大学, 2020(08)
- [6]EGCG对人牙源性角化囊肿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影响的研究[D]. 杨绍滨. 青岛大学, 2019(02)
- [7]新疆喀什地区1115例颌面部骨折的回顾性研究[D]. 庄芳璐.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1)
- [8]伊犁地区446例颌面部创伤病例回顾性研究[D]. 帕孜来提·肖克来提.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1)
- [9]口腔颌面部新鲜骨折1009例回顾分析[J]. 陈晨,杨尧,巩玺,贺洋,安金刚,张益.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15(11)
- [10]生物可吸收性微型接骨板与微型钛内固定系统对下颌骨骨折稳定性的影响[J]. 邱勋定.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