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红树林湿地资源及其保护(论文文献综述)
贾明明,王宗明,毛德华,黄春林,路春燕[1](2021)在《面向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中国红树林近50年变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红树林作为独特的海陆过渡湿地,具有极高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红树林的保护、管理和恢复与多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密切相关.然而,迄今还没有面向SDGs的中国红树林时空变化分析.本研究利用Landsat系列卫星数据和面向对象分析方法解译1973~2020年中国红树林生长区的土地覆被,得出近50年红树林及其与周边土地覆被类型的时空变化和相互转化.结合红树林的保护和恢复等政策,探讨SDGs在中国红树林方面的实施进展.结果表明:由于农田和养殖池扩张等因素, 1973~2000年中国红树林面积减少30199ha(1 ha=1×104m2)(约占1973年的62%); 2000~2020年,由于中国政府的大力保护和造林,全国新增红树林9408 ha,红树林总面积基本恢复到1980年的水平; 1973~2020年,中国滨海一直生长有红树林的陆表面积为8657 ha,仅占1973年红树林总面积的18%.从SDGs元年(2015年)到目标完成年(2020年),中国沿海新增25%的红树林;截至2020年9月,中国红树林保护区面积占生长区的16%, 77%的红树林得到良好的保护,国家级经济特区中实施基于生态系统管理措施的比例达80%.近年来,中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行动计划以达到停止毁林、恢复红树林的目的,中国红树林的保护和恢复已基本达到了相关SDGs的规定.本工作的研究方法、数据集和结论可为监测和评估中国乃至全球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方法借鉴和数据基础.
黄文明,李苑菱,蔡仁飞[2](2020)在《海口市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文中提出红树林具有防风护堤、涵养水源、净化环境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海南岛是中国红树植物物种分布最多的区域,但红树林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一直缺乏针对性的价值估算。该研究以海口市红树林为研究对象,全面估算了2019年海口市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结果表明:海口市红树林湿地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为46871.66万元,单位面积价值量平均为23.35万元/hm2。其中:森林游憩功能价值量最高(18164.92万元),占总价值量的38.75%;其次为森林防护(8338.32万元)、固碳释氧(7287.08万元)、涵养水源(4999.45万元)、净化环境(3808.46万元)、保育生物多样性(3440.85万元)、林木营养物质积累(600.63万元)及固土保肥(231.95万元)。由于海口市的特殊区位及其面积最大的红树林区域(东寨港)位于东面的台风袭击方位,使得海口市红树林的服务价值以森林游憩、森林防护功能为主。
沈小雪,关淳雅,王茜,李瑞利[3](2020)在《红树林生态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红树林生态开发方式多样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肯尼亚、美国、澳大利亚和巴西,及中国的广东省、广西省、海南省、福建省、浙江省、台湾省、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为例,总结了国内外红树林生态开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红树林现有的生态开发方式主要包括生态养殖、植物利用、生态旅游、自然教育和科学研究等方面,且存在地域差异.国内红树林生态开发存在保护与开发利用失衡、生态开发模式简单、生态开发经济效益低下、规划管理和相关政策滞后、区域合作不足的问题.提出对策:①协调发展,缓解保护与开发的矛盾;②因地制宜,推进多元化生态开发;③科学评估,提升生态开发经济效益;④完善相关政策和规划,推动区域合作与科学研究.
廖亚琴[4](2020)在《惠东红树林的高分辨率遥感监测与特征分析研究》文中认为红树林湿地是世界四大高生产力海洋生态系统之一,在沿海地区保护和维持多样性海洋生态系统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重要的生态湿地和物种栖息地,可以实现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岸护堤等多种生态功能。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基于16年多源数据、三时相的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基础上,使用3S技术结合现场调查相结合的监测方式,开展惠东的蟹洲、好招楼和白沙的红树林物种信息提取,以高分二号(GF-2)遥感影像为基准,配准SPOT5、IKONOS、World View2、Quickbird影像,分别建立研究区典型地物遥感解译标志;针对高分二号建立红树林桐花树、白骨壤、红海榄和秋茄等主要红树种类的遥感解译标志;针对IKONOS、World View2、Quickbird影像在色调和纹理方面建立解译标志。发展了GF-2影像的监督分类最大似然值分类方法的红树林物种识别技术,并完善对提取的信息进行二次分类方法研究;利用KNN监督分类方法和基于规则分类方法分别提取IKONOS、World View2、Quickbird和SPOT5影像的红树林群落信息,以及做最大似然值方法和KNN及规则分类对照试验,精度评价表明最大似然值结合目视解译重分类步骤效果良好。开展红树林遥感监测技术研究,监测实验结果表明,SPOT5、IKONOS、World View2、Quickbird、GF-2影像的监测总体分类精度分别为90.1%、90.1%、86.77%、89.04%、93.3%,最后提取出桐花、秋茄和海漆、白骨壤和木榄、红海榄和无瓣海桑红树林物种信息,在此基础上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惠东红树林时空特征变化和物种信息变化,包括动态度计算、景观格局指数法和红树林物种重心迁移的特征规律。定量研究惠东各海湾大面积的红树林人工种植区,实现惠东红树林物种特征研究分析。通过以上试验工作得出结论:(1)红树林提取提取惠州红树林物种信息选择高分辨率多源数据影像里蓝波段、绿波段、红波段和近红外波段变换产生NDVI、HSV、PCA用于组合,SPOT5影像使用红波段平均光谱值有良好区分性,亮度和饱和度可以区分红树群落。Quickbird、IKONOS、Worldview和GF-2影像使用NIR、PC1、PC2三个波段信息组合的波段信息量最大,用于提取2010和2018年红树林物种信息。针对高分辨率初提取红树群落较为破碎,采用目视解译结合重分类语句模块,针对现场勘探的样本点信息进行再次分类,建立样本点与影像上红树群落信息的点对点分类机制,最后精度验证此方法对红树群落监测和识别效果最佳。(2)红树林面积变化2002年惠东红树林面积为45.86ha,2010年红树林面积为55.94ha,2018年红树林总面积为130ha。其中,蟹洲和好招楼红树林面积最大,各占惠东红树林53%和43%,白沙红树林面积最少,仅占惠东红树林的3.8%。惠东红树林在2010年面积开始变化,到2018年面积成翻倍增长。具体表现在2010-2018年,蟹洲白骨壤和木榄的动态度从2002-2010年期间的负增长变为239.15%,红海榄和无瓣海桑的面积变化也呈现翻倍增长。(3)红树林的群落变化特征惠东蟹洲红树林群落景观最为破碎,好招楼和白沙次之,目前蟹洲和好招楼的白骨壤和木榄群落破碎程度最大。桐花树属于优势林种,红海榄次之,秋茄和海漆在景观中优势较小。蟹洲桐花树群落重心迁移距离最短,好招楼和白沙的白骨壤和木榄群落的重心迁移角度最大,最不稳定。另外惠州各类红树在逐年增加,但分布的范围在减少,由原来的海岸分散分布后趋于自然保护区集中分布;由于围塘养殖的人类活动较为严重,使得天然林面积不断减少,人工林面积增加,红树林的生境下降,这主要体现在红海榄和无瓣海桑红树物种中,其的迁移方向受人为活动影响较为严重。
张小霞,陈新平,米硕,龚泽林,林鹏智[5](2020)在《我国生物海岸修复现状及展望》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我国生物海岸的分布现状,总结出以柽柳为代表的灌木群落、以芦苇为代表的草本群落、以红树林为代表的常绿灌木与乔木群落以及珊瑚礁是我国海岸带四类典型生物群落。生物海岸的生态、旅游、渔牧和科研价值极高,但从20世纪50年代起,由于对生物海岸的价值认识不足,我国生物海岸被大量破坏,主要破坏原因可归纳为:1)土地功能转换式开发引起的红树林和草本岸线破坏;2)过度采挖及环境恶化引起的珊瑚礁破坏;3)土壤盐碱化引起的柽柳群落退化。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一系列海岸带保护与生态修复的举措陆续实施,减缓了我国海岸带生态加速破坏的态势,较好地保护和修复了我国生物海岸,其中最重要的举措包括:1)设立生物海岸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2)建立健全生物海岸保护相关法律体系;3)开展典型生物海岸相关研究与修复技术探索;4)推进并实施"十三五"海洋规划中三大海洋重点工程。为了解我国海岸带生态修复的现状,于2017—2018年期间,分别在山东日照、潍坊,上海,广东汕头、汕尾以及徐闻进行了实地调研和测量,调研结果表明:在政策支持下,调研地区的生物海岸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修复,推进我国海岸带生态修复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基于调研成果,指出我国在海岸带生态修复中应特别重视的一些问题。
姜成朴[6](2019)在《漳江口红树林区鱼类群落结构变化及其压力因素分析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于2017年12月、2018年3月、6月、9月、12月对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区域的鱼类群落进行了周年季节性调查研究,分析了该区域鱼类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生态类群,以及鱼类群落分类多样性的现状。同时,进一步与该区域2013-2014年调查数据(物种数、个体数、体质量、优势种(优势种体长分布)、生物多样性以及时空格局)进行对比并检验,更充分地了解两个年度间鱼类群落结构的变化情况。并以此为依据,结合该区域面临的主要压力因素(如生物入侵、围塘养殖、过度捕捞、入海污染物排放等),进行综合分析,为今后该区域鱼类资源的保护和红树林保护区的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合理化建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17-2018年的调查共采集鱼类81种,隶属于1纲、11目、36科,均为硬骨鱼类;鲈形目鱼类种类最多,占总物种数的69.14%;鲈形目中虾虎鱼科的物种数最多,达25种。鱼类的物种-数量关系呈现反“J”型分布,其中采集到的个体数总数处于1-10之间的鱼类物种数最多,占总种数的53.09%。生态类群方面,栖息水层、适温性以及食性分别占优势的种类为:底层鱼类(占总物种数的65.43%)、暖水性鱼类(占总物种数的88%)和动物食性鱼类(占总物种数的65%)。(2)该区域2018和2014年年鱼类群落结构整体变化不明显,仍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具体分析结果如下:A.相对丰富度指数:两个年度的调查结果中,目级和科级阶元鱼类相对丰富度分别以鲈形目及虾虎鱼科鱼类占绝对优势,其中目级相对丰富度差异不显着(P>0.05),科级相对丰富度差异显着(P<0.05),即该区域两个年度的目级阶元鱼类种类数变化不大,而科级阶元的变化明显。B.相似性系数:两个年度的目、科和属三级阶元的鱼类相似性均达到0.70,而种级间的相似性系数最低,为0.63,但其共有种数高达53种,说明近几年来漳江口红树林区的鱼类群落结构相对稳定,而种级的相似性系数相对低一些,说明该区域的物种种类变化较明显,这与科级物种数变化明显相一致。C.分类多样性指数:2018年的鱼类平均分类差异指数△+为51.80,显着小于2014年的值52.83(P<0.01),这说明2018年分类进化树连接两个鱼类物种间的平均路径长度显着减小,即亲缘关系相对密切;而2018年的鱼类分类差异变异指数A+(273.12)略大于2014年的值(264.43),即2018年鱼类群落物种分布的均一性相对较差,但并不明显(P>0.05);95%置信漏斗曲线进一步显示,以上观测值均在置信区间内,说明各年度的鱼类分类多样性指数均没有明显的变化。D.分类阶元包含指数:2018年鱼类各级阶元包含指数均略小于2014年调查的值,即种(属、科、目)级阶元群落归属于(科、目)级分类阶元的稳定性稍弱,但不显着。(3)为更好地与2014年调查数据进行对比,避免调查方法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对应选取2014和2018年一致的采样方法(潮沟生境使用火车网,潮滩生境使用张网)及采样时间(冬、春、夏三季,且各季代表月大潮期连续采样5日)所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下同)。A.生物多样性分析:2018年与2014年相比,该区域三个季度鱼类总种类数及三个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增加,但采样所得总个体数和总体质量却明显减少。不同断面对比结果显示:2018年潮沟断面的采样所得个体数和体质量明显增加,而两个潮滩断面的采样所得个体数和体质量均明显减少;2018年潮滩1断面各指数均减少,而潮滩2断面和潮沟断面增加。这说明潮沟断面的鱼类群落结构更为稳定的同时,其鱼类资源量也明显增加;而两个潮滩断面的鱼类资源量明显的减少,其中潮滩1断面的鱼类群落结构一定程度上变差,潮滩2断面鱼类群落结构相对稳定。不同季节对比结果显示:2018年该区域不同季节的鱼类采样所得个体数和体质量远少于2014年,其中两个潮滩断面各季节所捕捞的个体数和体质量均明显减少,而潮沟断面各季节的变化反之,这说明两个潮滩断面的鱼类资源量明显下降,而潮沟断面的鱼类资源量有所增加;该区域不同季节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大部分增加,少数表现为波动不大。其中,潮滩1断面:冬季时,物种丰富度指数减少,但鱼类的均匀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增加;春季时,三个指数均明显减少;夏季时,虽然物种丰富度指数明显增加,但其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明显减少。潮滩2断面:三个指数在不同季节均明显增加。潮沟断面:物种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在不同季节均明显增加,但春季和夏季时,鱼类的均匀度指数相对减少。总之,该区域潮沟生境鱼类群落生物多样性、资源量均有所增加;潮滩生境鱼类群落多样性指数的变化不一致,但资源量均在减少。生物多样性指数增加并不能说明资源量的变化状态,即鱼类资源量下降时,鱼类群落结构仍可处于相对稳定的、只是量变的状态。B.优势种分析:2018年与2014年相比,鱼类群落优势种种类更为丰富,除了具有中上层鱼类外,新增加了近底层鱼类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和底层鱼类卵鳎(Solea ovata)、舟山缰虾虎鱼(Amoya chusanensis)、中华乌塘鳢(Bostrychus sinensis)。其中花鰶(Clupanodon thrissa)、棱鮻(Liza carinata)、长鳍凡鲻(Osteomugil cunnesius)和罗非鱼(Tilapia sp.)为两个年度的共有优势种。以上说明,该区域鱼类优势种组成更加丰富,但除了新增加了近底层和底层鱼类,其它变化不甚明显。不同断面的对比结果显示:2018年与2014年相比,潮滩1断面优势种数相对减少,但物种组成变化不大,其中棱鮻、花鰶、罗非鱼和长鳍凡鲻为该断面两个年度的共有优势种;潮滩2断面优势种数相对增加,新增加了卵鳎和眶棘双边鱼(Ambassis gymnocephalus),其中花鰶和长鳍凡鲻为共有优势种;潮沟断面优势种数相对增加,多为虾虎鱼科,罗非鱼、棱鮻和中华乌塘鳢为两年度潮沟断面的共有优势种。这说明不同断面优势种组成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科级阶元来看,变化并不明显,而属级阶元上,底层鱼类种类增加,尤其潮沟断面。不同季节对比结果显示:2018年与2014年相比,冬季优势种数增加,新增加了矛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 hasta)、舌虾虎(Glossogobius giuris)和眶棘双边鱼,其中花鰶、长鳍凡鲻和棱鮻为共有优势种;春季优势种数增加,新增加了中华乌塘鳢、舟山缰虾虎鱼和青斑细棘虾虎鱼(Acentrogobius viridipunctatus),其中长鳍凡鲻、花鰶和罗非鱼为共有种;夏季的优势种数变化不明显,新增加了卵鳎,但缺失了黄鳍棘鲷(Acanthopagrus latus)。以上看出,冬季和春季的优势种数均增加,多为以虾虎鱼科为代表的底层鱼类。(4)对比2018年和2014年共有优势种或经济种的体长分布结果显示,除了棱鮻外,2018年花鰶(P=0.04)、长鳍凡鲻(p=0.00)以及黄鳍棘鲷(P>0.05)三种鱼类的平均体长分布均变小,且所捕获的鱼类个体数也明显地减少,这说明该区域一些优势种或经济种鱼类的资源量在下降,且存在小型化的可能。(5)依据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2018年和2014年漳江口红树林鱼类群落均被划分为两个组:组1:CG(潮沟)冬、CG(潮沟)春、CG(潮沟)夏;组2:HC(潮滩1)冬、HC(潮滩1)春、HC(潮滩1)夏、DT(潮滩2)冬、DT(潮滩2)春、DT(潮滩2)夏,且两年度对应的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nMDS)分析的结果分别显示,Stress=0.01和Stress=0.05,说明上述结果均可信。通过相似性程序分析(ANOSIM)分别对2014年和2018年的组1和组2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显示,该区域两年度三个断面三个季节间的鱼类群落组成差异显着(R=1,P<0.05;R=0.981,P<0.05),即组1和组2间的差异明显,生境影响物种分布较季节影响更大。总之,两年度的时空分布情况基本一致,也说明生境是影响物种分布的主要因素。(6)通过查阅公报、年鉴及相关文献资料、借助问卷调查和走访咨询等方式,结合本次鱼类群落变化结果,识别出生物入侵(互花米草)、围塘养殖、过度捕捞及工程等方面为该区域主要的压力因素,并针对该区域鱼类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了一些建议。
于凌云,林绅辉,焦学尧,沈小雪,李瑞利[7](2019)在《粤港澳大湾区红树林湿地面临的生态问题与保护对策》文中提出总结三大湾区——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及其他典型湾区红树林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在技术、政策和监管等方面的经验,归纳粤港澳大湾区典型红树林群落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与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现状,针对粤港澳大湾区各种污染物对红树林湿地的污染情况,并结合大湾区未来发展规划,对其红树林湿地保护提出几点建议:1)恢复、重建红树林;2)处理好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的矛盾;3)加强管理、宣传和科普教育; 4)加强科学、科技研究以及科学保护; 5)建立红树林湿地自然保护区,加强大湾区联动合作。
魏诗梦[8](2019)在《结合红树林生态修复的城市湿地公园设计研究 ——以湛江龙王湾城市湿地公园设计为例》文中指出红树林生长在热带、亚热带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滨海滩涂,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一种特殊生态系统,具有防风消浪、保护堤岸、净化海水、维持大气碳氧平衡等重要生态价值,又是许多动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对沿海地区生态环境安全与物种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自20世纪以来,我国沿海地区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率先飞速发展,城市空间不断向海洋扩张,侵蚀海岸空间,滨海红树林湿地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不仅侵扰到了动植物的生存,也威胁到了沿海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为了保护城市中的红树林,保护动物栖息地和自然生态环境,本文从风景园林的视角出发,探究基于红树林湿地保护和恢复的城市湿地公园设计方法,期望重建城市海岸森林,维护海岸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本文通过梳理城市湿地公园、红树林湿地及其生态修复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相关优秀落地项目的分析研究,总结提出结合红树林湿地保护、修复和利用的城市湿地公园设计方法,并以湛江龙王湾城市湿地公园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具体设计实践。研究意图探索实现城市发展与红树林和谐共生的途径和方法,并进一步探讨特色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构建,期望对今后类似的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高宇[9](2019)在《中国典型红树林湿地沉积物碳库分布特征及控制因子研究》文中指出红树林是海洋蓝碳碳汇的重要生态系统,其碳库包括植被生物量和土壤碳库,后者主要来源是红树植物,而藻类、互花米草等也是潜在贡献者。中国红树林湿地碳循环与碳库虽然已有众多研究报道,但目前对不同红树林土壤碳库分布特征与来源还缺乏系统的比较研究,互花米草入侵和藻类异常增长对土壤碳库的贡献程度和影响机制还不清楚。本研究选择我国东南沿海有代表性的红树林区(福建云霄、广东高桥和福田、海南文昌和东寨港),通过对土壤的理化特性、碳含量、碳储量、碳同位素、碳溯源及红树林区藻类分布的比较研究,揭示了不同红树林区、不同红树群落和不同土壤深度的土壤有机碳(SOC)变化特征,量化了不同类型红树林湿地土壤碳库的主要来源,阐明了藻类异常增长和互花米草入侵对红树林土壤碳库的影响机制。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不同区域、不同红树群落、不同土壤深度SOC存在显着差异。四个红树林区SOC为云霄1.19±0.06%、高桥2.52±0.11%、东寨港0.81±0.10%、文昌4.78±0.35%,除东寨港外,SOC整体呈现随纬度而降低的趋势;海莲和银叶树的SOC相对较高,土壤表层的SOC显着高于深层。(2)土壤碳储量(Mg C/ha)亦存在地理和土壤深度的差异,变化趋势与SOC相似,文昌421.8±66.0、高桥260.3±28.0、云霄95.9±11.1、东寨港84.8±2.6。SOC和碳储量与土壤p H、盐度、容重、含水率间呈显着的相关关系。(3)土壤剖面δ13C值随深度的增加呈明显的增大趋势;δ13C平均值分别为云霄-25.37±0.52‰、高桥-26.68±0.38‰、东寨港-24.87±1.76‰和文昌-26.29±1.02‰,从北到南整体呈降低趋势。红树林区土壤碳来源主要是红树植物(61.56-79.92%),云霄和东寨港红树植物的碳贡献值较小(61.56±4.70%、65.88±16.82%),藻类贡献值较大(24.86±3.06%、24.38±12.17%),与互花米草入侵(云霄)和养殖业发达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和藻类大量繁殖有关。(4)红树林区藻类以硅藻为主,福田红树林区藻类种类可能影响碳库的定量和溯源;云霄底栖微藻生物量、碳含量和碳贡献值比高桥高,与碳溯源结果耦合。这些结果为红树林湿地碳库的分布特征、形成过程与受控机制提供了新的认识,为中国红树林湿地资源保护和蓝碳碳汇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王奕博[10](2019)在《福建东山岛双东湖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岛生态环境脆弱、气候条件恶劣,岛民通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使海岛水资源条件明显改善。但往往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和城市建设与发展,导致区域水质恶化、鱼类资源减少、赤潮频发等生态问题的出现。西埔新区城市中心双东湖湿地公园的规划为人工围垦海湾水系生态恢复提供了契机,双东湖湿地不仅可以提供雨洪调蓄、涵养水源、调节区域小气候等多种生态职能,同时是海岛城市居民日常休闲、健身、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本文以东山岛双东湖城市湿地公园为实际案例,对干旱缺水海岛城市湿地公园规划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最终探讨海岛城市公园游憩活力的营造途径。本文首先对城市湿地公园规划方法与相关案例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实际案例解决问题的办法。其次通过梳理双东湖自然环境概况及历史变迁过程,结合西埔新区发展概况探讨双东湖湿地公园与城市发展关系。由于环东山岛经济中心及国际旅游海岛的定位,促使海岛新区的建立。双东湖要满足市民与游客的双重游憩需求、城市风貌、城市文化营造,但同时也面临海岛开发所带来的诸多生态问题。基于对双东湖与城市发展关系探讨,确定了生态优先发展并综合协调游憩功能的设计定位与设计目标。为实现设计目标对现状场地进行评价并梳理相关问题包括气候条件、内外高差、内涝、水污染、缺水、现状植物单一、需满足城市综合性公园功能等,并通过相关原理、案例、文献探讨解决问题的措施。提出人工干预恢复缺水海岛城市公园生机问题。通过人工营造湿地改善人工水系生态问题、营造咸淡水鸟栖湿地。利用场地统一开挖、土层分层利用实现最大化场地土方平衡措施。营造防风林带改善区域小气候,满足植物生长条件。基于双东湖生机营造,综合协调城市中心公园游憩功能布局、游赏交通规划、服务设施规划。将东山岛民俗文化融入到公园市民生活场景中,彰显地域文化魅力。建立公园与外围城市山水轴线关系筑山理水营造山水人文景观,从不同方位营造山水意境。气候与环境条件恶劣是制约海岛城市户外游憩环境活力的主要因素。将双东湖规划人文景观与外围自然风景资源巧妙联系营造风景,同时改善不同分区场地的气候环境条件满足游人舒适的户外游憩环境、多样的游憩方式、丰富的文化内容。以双东湖城市湿地公园带动海岛城市新区发展,向旅游海岛发展转型。本文主要对海岛城市综合性湿地公园规划阶段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但在具体实施细节方面仍然需要继续深入研究。
二、中国红树林湿地资源及其保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红树林湿地资源及其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中国红树林近50年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与数据源 |
1.1 中国红树林分布区 |
1.2 遥感与地面参考数据集 |
2 中国红树林分布区土地覆被解译 |
2.1 面向对象分类及最优图像分割方法 |
2.2 红树林空间范围提取 |
2.3 红树林周边土地覆被类型提取 |
2.4 精度验证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红树林及其周边景观分类精度 |
3.2 1973~2020年中国红树林时空特征 |
3.3 省级以上保护区内红树林时空变化 |
3.4 红树林与周边土地覆被的相互转化 |
4 讨论 |
4.1 Target 6.6在中国红树林方面的实施和完成情况 |
4.2 Target 14.2在中国红树林方面的实施和完成情况 |
4.3 Target 14.5在中国红树林方面的实施和完成情况 |
4.4 Target 15.2在中国红树林方面的实施和完成情况 |
4.5 中国红树林面临的威胁 |
5 结论 |
(2)海口市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域概况 |
2 数据与方法 |
2.1 研究数据来源 |
2.2 评估方法 |
2.2.1 涵养水源功能 |
2.2.2 保育土壤功能 |
2.2.3 固碳释氧功能 |
2.2.4 林木营养物质积累功能 |
2.2.5 森林净化环境功能 |
2.2.6 森林防护功能 |
2.2.7 保育生物多样性功能 |
2.2.8 森林游憩功能 |
3 结果 |
4 讨论 |
4.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 |
4.2 保护与管理建议 |
(3)红树林生态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外红树林生态开发现状 |
1.1 印度尼西亚 |
1.2 马来西亚 |
1.3 越南 |
1.4 肯尼亚 |
1.5 美国 |
1.6 澳大利亚 |
1.7 巴西 |
2 国内红树林生态开发现状 |
2.1 广东省 |
2.2 广西省 |
2.3 海南省 |
2.4 福建省 |
2.5 浙江省 |
2.6 香港特别行政区 |
2.7 澳门特别行政区 |
2.8 台湾省 |
3 国内红树林生态开发存在的问题 |
3.1 红树林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失衡,亟需协调发展 |
3.2 红树林生态开发模式简单,系统性和普及性有待提升 |
3.3 生态开发经济效益低下,缺乏科学评估与指导 |
3.4 规划管理和相关政策滞后,区域合作不足 |
4 建议 |
4.1 协调发展,缓解保护与开发的矛盾 |
4.2 因地制宜,推进多元化生态开发 |
4.3 科学评估,提升生态开发经济效益 |
4.4 完善相关政策和规划,推动区域合作与科学研究 |
5 结论 |
(4)惠东红树林的高分辨率遥感监测与特征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4.3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研究区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范围 |
2.2 研究方法 |
2.2.1 数据获取 |
2.2.1.1 历史资料获取 |
2.2.1.2 遥感影像获取 |
2.2.2 数据预处理 |
2.3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遥感解译 |
3.1 现场踏勘 |
3.2 建立解译标志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红树林信息提取 |
4.1 波谱分析及图像增强 |
4.1.1 光谱分析 |
4.1.2 图像增强 |
4.2 红树林提取方法 |
4.2.1 基于最大似然值的监督分类的红树林群落信息提取 |
4.2.1.1 红树林群落信息提取 |
4.2.1.2 最大似然值提取结果及精度分析 |
4.2.2 基于KNN监督分类的红树林群落信息提取 |
4.2.2.1 红树林群落解译影像分析 |
4.2.2.2 红树林群落信息提取 |
4.2.2.3 KNN分类结果分析 |
4.2.3 基于规则分类红树林群落信息提取 |
4.2.3.1 规则分类参数分析 |
4.2.3.2 红树林群落信息提取 |
4.2.3.3 规则分类结果分析 |
4.3 方法总结 |
4.3.1 精度评价对照 |
4.3.2 分类方法比对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红树林群落变化特征分析 |
5.1 红树林群落特征分析方法 |
5.1.1 动态度计算方法 |
5.1.2 景观格局指数 |
5.1.3 重心迁移模型 |
5.2 红树林群落演变过程 |
5.3 红树林形态特征 |
5.4 红树林群落空间关系 |
5.5 惠东红树林变化驱动因素分析 |
5.5.1 自然因素 |
5.5.2 人为因素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遥感解译现场踏勘图集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5)我国生物海岸修复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生物海岸总体概况 |
2 我国生物海岸破坏情况 |
2.1 造田围塘等土地功能转换式开发引起红树林和草本岸线破坏 |
2.2 过度采挖及环境恶化引起的珊瑚礁破坏 |
2.3 土壤盐度升高引起的柽柳林退化 |
3 我国生物海岸修复举措 |
3.1 生物海岸保护区设立 |
3.2 生物海岸保护相关法律体系建立 |
3.3 典型生物海岸相关研究与修复探索 |
3.4“十三五”海洋规划中三大海洋重点工程实施 |
4 我国典型生物海岸实地调研 |
5 结论与展望 |
(6)漳江口红树林区鱼类群落结构变化及其压力因素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1.2 鱼类群落生态学的概念及其主要研究 |
1.2.1 概念 |
1.2.2 研究动态 |
1.3 红树林区鱼类群落生态学的研究 |
1.3.1 与环境因素相关的研究 |
1.4 红树林区生态功能的研究 |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目的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1.1 自然环境 |
2.1.2 人口与社会经济 |
2.2 研究方法 |
2.2.1 采样时间与断面 |
2.2.2 采样方法与样品处理 |
2.2.3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鱼类物种组成及其生态类群 |
3.1.1 物种组成 |
3.1.2 生态类群 |
3.2 分类多样性分析 |
3.2.1 相对丰富度指数 |
3.2.2 相似性系数 |
3.2.3 分类多样性指数 |
3.2.4 分类阶元包含指数 |
3.3 生物多样性的对比分析 |
3.3.1 生物多样性 |
3.3.2 断面的生物多样性 |
3.3.3 季节性的生物多样性 |
3.4 优势种的对比分析 |
3.4.1 优势种 |
3.4.2 断面的优势种 |
3.4.3 季节的优势种 |
3.4.4 主要优势种(或经济物种)的体长组成 |
3.5 鱼类群落的时空分布格局 |
3.6 种类组成的季节变化和断面间比较 |
3.7 鱼类群落结构变化小结 |
3.7.1 种类组成及分类多样性 |
3.7.2 生物多样性 |
3.7.3 优势种 |
第四章 漳江口红树林区鱼类群落变化压力因素分析 |
4.1 数据来源与使用 |
4.2 主要压力因素识别 |
4.3 主要压力因素影响机制 |
4.4 主要压力因素影响分析 |
4.4.1 生物入侵-互花米草 |
4.4.2 围塘养殖 |
4.4.3 过度捕捞 |
4.4.4 周边工程建设 |
4.4.5 入海污染物排放 |
4.4.6 保护区管理 |
4.5 保护及管理建议 |
4.5.1 加强红树林区生境保护,完善管理制度体系 |
4.5.2 开展增殖放流,严格执行禁渔期,关注重点保护区域和保护季节 |
4.5.3 加强科学研究合作,加强国内外交流 |
4.5.4 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公众参与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粤港澳大湾区红树林湿地面临的生态问题与保护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典型湾区湿地生态保护的启示 |
2 粤港澳大湾区红树林面临的主要问题 |
2.1 深圳红树林 |
2.2 珠海红树林 |
2.3 香港红树林 |
2.4 澳门红树林 |
2.5 其他地区的红树林 |
3 粤港澳大湾区红树林的生态评价 |
3.1 红树林生态风险评价 |
3.2 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
4 粤港澳大湾区红树林保护与修复对策 |
(8)结合红树林生态修复的城市湿地公园设计研究 ——以湛江龙王湾城市湿地公园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归纳法 |
1.4.2 实地调研法 |
1.4.3 案例分析法 |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
1.5.1 国内外红树林湿地修复相关研究概述 |
1.5.2 国内外红树林湿地保护和利用进展 |
1.6 研究框架 |
1.7 本章小结 |
2 基本概念 |
2.1 城市湿地公园相关概念 |
2.1.1 湿地 |
2.1.2 城市湿地公园的定义 |
2.1.3 城市湿地公园的功能 |
2.1.4 城市湿地公园的分类 |
2.2 红树林相关概念 |
2.2.1 红树植物 |
2.2.2 红树林 |
2.2.3 红树林湿地 |
2.3 生态修复相关概念 |
2.3.1 生态修复 |
2.3.2 生态修复与生态恢复 |
2.3.3 生态修复相关理论研究 |
2.3.4 生态修复在城市湿地公园中的应用现状 |
2.4 本章小结 |
3 红树林湿地相关研究 |
3.1 红树林湿地构成要素 |
3.1.1 红树林湿地植物种类 |
3.1.2 红树林湿地水体 |
3.1.3 红树林湿地底质土壤 |
3.2 红树林湿地资源保护和利用 |
3.2.1 红树林湿地资源的分布 |
3.2.2 红树林湿地资源的价值 |
3.2.3 城市红树林湿地的保护、恢复和利用 |
3.3 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 |
3.3.1 红树林湿地发展的限制因子 |
3.3.2 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演替规律 |
3.3.3 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技术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4 案例研究 |
4.1 新加坡双溪布洛湿地 |
4.1.1 项目概况 |
4.1.2 借鉴意义 |
4.2 英国伦敦湿地中心 |
4.2.1 项目概况 |
4.2.2 借鉴意义 |
4.3 台湾鳌鼓湿地森林公园总体规划 |
4.3.1 项目概况 |
4.3.2 借鉴意义 |
4.4 香港湿地公园设计 |
4.4.1 项目概况 |
4.4.2 借鉴意义 |
4.5 广州南沙滨海红树林湿地公园景观设计 |
4.5.1 项目概况 |
4.5.2 借鉴意义 |
4.6 海南新盈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 |
4.6.1 项目概况 |
4.6.2 借鉴意义 |
4.7 小结与讨论 |
4.7.1 功能布局 |
4.7.2 红树林湿地修复 |
4.7.3 生物栖息地设计 |
4.7.4 道路和游线设计 |
4.7.5 湿地体验设计 |
5 结合红树林生态修复的城市湿地公园设计方法 |
5.1 设计目标 |
5.2 设计原则 |
5.3 设计方法 |
5.3.1 规划布局 |
5.3.2 红树林修复设计 |
5.3.3 水系设计 |
5.3.4 竖向设计 |
5.3.5 动物栖息地构建 |
5.3.6 植物景观规划设计 |
5.3.7 道路和游线规划设计 |
5.3.8 活动和服务设施设计 |
6 湛江市龙王湾城市红树林湿地公园景观设计 |
6.1 项目概况 |
6.1.1 区位概况 |
6.1.2 城市上位规划 |
6.1.3 现状分析 |
6.2 设计构思 |
6.2.1 设计依据 |
6.2.2 设计定位 |
6.2.3 设计目标 |
6.2.4 设计策略 |
6.3 总体方案设计 |
6.3.1 规划布局 |
6.3.2 方案总平 |
6.3.3 方案鸟瞰 |
6.3.4 功能分区 |
6.3.5 景观结构 |
6.4 分区设计 |
6.4.1 管理服务区 |
6.4.2 休闲活动区 |
6.4.3 生态展示区 |
6.4.4 科普游览区 |
6.4.5 生态保育区 |
6.5 专项设计 |
6.5.1 红树林修复设计 |
6.5.2 水系设计 |
6.5.3 竖向设计 |
6.5.4 动物栖息地设计 |
6.5.5 植物景观规划 |
6.5.6 道路和游线设计 |
6.5.7 服务设施规划 |
6.5.8 照明规划 |
6.6 经济技术指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附件 |
(9)中国典型红树林湿地沉积物碳库分布特征及控制因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写或符号对照表 |
第1章 引言 |
1.1 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 |
1.1.1 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 |
1.1.2 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 |
1.2 红树林湿地有机碳库 |
1.3 红树林湿地碳的稳定同位素溯源和影响因素研究 |
1.3.1 红树林湿地碳稳定同位素分析和溯源方法 |
1.3.2 同位素分馏对红树林湿地碳同位素分析的影响 |
1.4 红树林湿地有机碳的主要来源及影响碳储量的因素 |
1.5 红树林湿地藻类多样性 |
1.5.1 红树林湿地浮游植物多样性 |
1.5.2 红树林湿地底栖硅藻多样性 |
1.6 藻类多样性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碳库的影响 |
1.7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1.7.1 研究内容 |
1.7.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8 技术路线 |
第2章 典型红树林湿地沉积物碳库分布特征及控制机制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研究地点简介 |
2.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
2.2.3 统计分析和作图 |
2.3 结果 |
2.3.1 四个典型红树林区土壤理化参数 |
2.3.2 土壤有机碳含量 |
2.3.3 土壤有机碳密度 |
2.4 讨论 |
2.4.1 中国不同红树林区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 |
2.4.2 不同红树林群落土壤有机碳特征 |
2.4.3 土壤理化因子对碳含量的影响 |
2.4.4 人类活动对红树林土壤碳库年变化和年代际变化的影响 |
2.5 小结 |
第3章 红树林湿地沉积物碳同位素特征与碳源解析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研究地点简介 |
3.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
3.2.3 数据统计分析 |
3.3 结果 |
3.3.1 四个红树林区土壤碳的稳定同位素比值 |
3.3.2 四个红树林区不同类型植物在土壤不同深度中的碳贡献值 |
3.3.3 四个红树林区之间土壤碳来源的比较 |
3.4 讨论 |
3.4.1 土壤δ13C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因子的关系 |
3.4.2 土壤有机碳含量与δ13C值的关系 |
3.4.3 不同碳来源对红树林湿地沉积物有机碳的贡献 |
3.4.4 影响红树林湿地沉积物有机碳固定的其他因素 |
3.5 小结 |
第4章 红树林湿地藻类多样性及其对沉积物碳库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研究地点简介 |
4.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
4.2.3 统计分析 |
4.3 结果 |
4.3.1 红树林区藻类种类组成及其变化 |
4.3.2 红树林区藻类优势种及其变化 |
4.3.3 红树林区藻类细胞丰度及其变化 |
4.3.4 红树林区藻类种类多样性及其变化 |
4.3.5 福田红树林区浮游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4.3.6 叶绿素a含量 |
4.3.7 底栖微藻碳含量 |
4.3.8 土壤理化参数 |
4.4 讨论 |
4.4.1 红树林区藻类群落结构和优势种的比较 |
4.4.2 红树林区藻类多样性的比较 |
4.4.3 红树林区藻类丰度与叶绿素a、碳含量和水体富营养化 |
4.4.4 红树林区藻类与土壤理化参数和环境因子的关系 |
4.5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主要创新点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福建东山岛双东湖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双东湖成为海岛新区中心湿地公园 |
1.1.2 双东湖成为农业水库与纳潮沟盐田 |
1.1.3 海岛气候特征对规划设计影响 |
1.1.4 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公园城市 |
1.4.2 农业灌溉水库 |
1.4.3 纳潮沟盐田 |
1.4.4 城市湿地公园的功能、制度和建设机制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1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 |
1.5.2 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实践 |
1.5.3 纳潮型湿地建设理论与实践 |
1.5.4 城市中心区湿地公园建设理论与实践 |
1.5.5 小结 |
1.6 典型案例分析 |
1.6.1 台湾高雄市洲仔湿地公园 |
1.6.2 哈尔滨群力湿地公园 |
1.6.3 华侨城城市湿地公园 |
1.6.4 小结 |
1.7 论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
1.7.1 研究内容 |
1.7.2 研究方法 |
1.7.3 论文结构 |
2 双东湖历史变迁研究 |
2.1 双东湖湿地自然环境概况 |
2.1.1 区域位置 |
2.1.2 地质地貌特征 |
2.1.3 水文条件特征 |
2.1.4 动植物资源特征 |
2.2 双东湖历史变迁研究 |
2.2.1 新中国成立前发展状况 |
2.2.2 木麻黄风沙治理 |
2.2.3 农业发展下水量水质变化情况 |
2.2.4 经济建设下围垦淤积情况 |
2.2.5 向旅游业发展转型 |
2.2.6 小结 |
2.3 东山岛需要新的城市中心 |
2.3.1 现海岛城镇区位度低、基础设施欠缺 |
2.3.2 现城镇与旅游区发展脱节 |
2.3.3 现城市文化彰显不足 |
2.3.4 西埔新区规划发展 |
2.3.5 小结 |
2.4 双东湖湿地公园与新区发展关系 |
2.4.1 双东湖在东山县绿地系统中的角色 |
2.4.2 双东湖在全域旅游中的角色 |
2.4.3 双东湖在改善户外游憩小气候的作用 |
2.4.4 双东湖在城市发展中功能 |
2.5 海岛生机营造与游憩活力问题 |
2.5.1 双东湖生机条件缺失 |
2.5.2 海岛城市游憩活力缺失 |
2.6 小结 |
3 双东湖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前期研究 |
3.1 公园规划设计定位及目标 |
3.1.1 规划设计定位 |
3.1.2 规划设计目标 |
3.2 公园问题及可利用资源条件 |
3.2.1 场地现状问题 |
3.2.2 场地可利用资源条件 |
3.3 公园现状问题解决措施研究 |
3.3.1 人工营造咸淡水湿地 |
3.3.2 基于湿地生态保护的公园空间布局 |
3.3.3 城市中心的弹性游赏系统 |
3.3.4 防风林体系的建设 |
3.4 小结 |
4 双东湖海岛城市公园生机营造策略 |
4.1 双东湖海岛城市公园生机问题 |
4.2 海岛缺土的湿地地形设计 |
4.2.1 淡咸水湿地地形设计 |
4.2.2 土方平衡措施 |
4.2.3 土壤结构调整 |
4.2.4 水成土模块设计 |
4.2.5 小结 |
4.3 双东湖淡咸双水文系统重新建立 |
4.3.1 双东湖水系统水域功能重新建立 |
4.3.2 双东湖咸淡水水深控制 |
4.3.3 水量平衡计算 |
4.3.4 小结 |
4.4 双东湖淡水湿地水质净化措施 |
4.4.1 人工湿地规划 |
4.4.2 曝气及荷风池规划 |
4.4.3 防污染模式规划 |
4.4.4 小结 |
4.5 双东湖咸淡水纳潮湿地人工恢复途径 |
4.5.1 西埔湾纳潮沟潮汐规律 |
4.5.2 红树林湿地的生态系统特征 |
4.5.3 纳潮湿地水系设计 |
4.5.4 海岛栖息地规划 |
4.5.5 小结 |
4.6 防风植物体系规划 |
4.7 小结 |
5 基于生机恢复双东湖城市中心公园空间布局研究 |
5.1 海岛城市中心公园的活力问题 |
5.2 山水构景营造 |
5.3 双东湖城市湿地公园总体空间布局 |
5.3.1 基于湿地功能的公园空间布局 |
5.3.2 市民、游客复合场地规划 |
5.4 满足空间布局的规划设计策略 |
5.4.1 开放式公园游赏系统 |
5.4.2 服务设施系统规划措施 |
5.4.3 风景落花大道规划 |
5.5 小结 |
6 文化结合风景的四季游憩空间活力营造策略 |
6.1 双东湖公园风景点规划 |
6.2 风景营造下的游憩活力空间 |
6.2.1 龙舟比赛 |
6.2.2 北入口广场 |
6.2.3 柳堤闻嬉 |
6.2.4 梅香溪谷 |
6.2.5 白鹭洲头 |
6.2.6 渔村浔音 |
6.2.7 观花、花田湿地 |
6.3 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录 |
表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中国红树林湿地资源及其保护(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中国红树林近50年变化分析[J]. 贾明明,王宗明,毛德华,黄春林,路春燕. 科学通报, 2021(30)
- [2]海口市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J]. 黄文明,李苑菱,蔡仁飞. 热带林业, 2020(04)
- [3]红树林生态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J]. 沈小雪,关淳雅,王茜,李瑞利. 中国环境科学, 2020(09)
- [4]惠东红树林的高分辨率遥感监测与特征分析研究[D]. 廖亚琴.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5]我国生物海岸修复现状及展望[J]. 张小霞,陈新平,米硕,龚泽林,林鹏智. 海洋通报, 2020(01)
- [6]漳江口红树林区鱼类群落结构变化及其压力因素分析研究[D]. 姜成朴. 厦门大学, 2019(01)
- [7]粤港澳大湾区红树林湿地面临的生态问题与保护对策[J]. 于凌云,林绅辉,焦学尧,沈小雪,李瑞利.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4)
- [8]结合红树林生态修复的城市湿地公园设计研究 ——以湛江龙王湾城市湿地公园设计为例[D]. 魏诗梦.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9]中国典型红树林湿地沉积物碳库分布特征及控制因子研究[D]. 高宇. 清华大学, 2019
- [10]福建东山岛双东湖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 王奕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