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网上银行应注意的问题及对策

发展网上银行应注意的问题及对策

一、网上银行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及防范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张强,葛佳鑫[1](2021)在《跨国并购的行业政策风险控制分析——以汤臣倍健并购LSG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跨国并购是企业"走出去"的重要途径,近些年来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将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推向了高潮。然而跨国并购过程复杂、风险丛生,往往无法达到理想的预期效果。文章以汤臣倍健跨国并购LSG为例,追溯了汤臣倍健从2018年高溢价收购LSG到2019年受到电商法冲击,公司业绩因计提巨额商誉减值惨遭"滑铁卢"的全过程。分析汤臣倍健首次海外并购所遭遇的行业政策风险以及控制措施,旨在为其他有意跨国并购的企业提出行之有效的风险防范建议。

郑岩[2](2021)在《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法律规制研究》文中认为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已渗透到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世界已进入“数字经济时代”。金融业正加速迈入互联、共享的数字化时代,金融生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金融机构的个人数据成为数字金融时代金融业数量最为庞大的基础生产资料,传统依赖货币融通的金融业开始转型为依靠数据的信用融通。以海量的、多维度的个人数据为基础,金融机构能够准确分析客户的消费习惯、行为习惯、浏览习惯、购物习惯、信用状况等,从而为各种营销服务和风控模型成熟奠定基础。由此,金融机构个人数据的有序流动,是实现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控制金融风险的关键。但是,随着金融机构个人数据价值的提升,因数据衍生的风险也与日俱增,传统个人数据保护理论以及金融机构个人数据保护的法律体系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因此,规范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行为,构建金融机构个人数据流动秩序,是数字金融时代金融市场法治化的迫切需求。金融机构个人数据是个人数据在金融领域的延伸,对其特殊规制有其必要性。一方面,个人数据处理的合理性判断与场景密切有关,脱离场景抽象出来的个人数据处理法律规范原则性强,操作性差。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的法律规制应将一般个人数据保护理论与金融场景相结合,统合一般规则和特别规则,提高法律规制的精准性;另一方面,从金融机构个人数据生产要素角度看,个人数据在重塑金融市场的同时,对金融秩序和金融法治也带来冲击。金融机构个人数据的流动秩序会直接影响金融市场秩序甚至整个金融体系,因此,规制金融机构个人数据流通秩序是金融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金融机构个人数据价值的提升和信息技术的演进与发展,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的风险也呈现多样性,包括金融消费者层面的权益侵害风险,金融机构层面的数据合规风险,金融系统层面的数据安全风险。个人数据处理风险背后的生成逻辑主要是金融机构个人数据上的多元利益格局,利益主体间的力量不均衡,以及金融数据处理自身的瞬时性、隐蔽性和系统性。我国传统的个人数据赋权保护模式在应对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风险时,在规范逻辑、制度功能、规制效果等方面都存在局限性。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风险已超出私人风险的范畴,演变成公共风险,因此应采用场景风险规制模式,以政府监管为主导,将场景理论与规制理论相结合,对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实现场景化、类型化、差异化的规制。场景风险规制模式的总体思路是以金融数据流通秩序为首要目标,以多重利益平衡为价值取向和以风险多元治理为核心。具体的路径设计从数据类型、数据处理行为规范,数据治理法律制度三个维度入手。首先,金融机构个人数据类型化构建是实现差异化规制的基础。明确金融机构个人数据的“识别性”法律标准和“匿名化”法律标准,为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划定合理的边界。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对金融机构个人数据进行类型化构建,静态维度的类型化,以个人数据的敏感度和识别度为标准划分风险等级,动态维度的类型化,以个人数据流转的不同阶段,进行数据权益的划分,为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中的风险控制和权益分配提供参照标准。其次,基于场景的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行为法律规制,建构有序的金融机构个人数据流转规范。结合金融场景的特殊性,在一般个人数据处理原则的基础上提出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的基本原则。然后针对具体的个人数据处理场景,分别对金融机构个人数据不同的处理行为,如收集行为、共享行为、跨境传输行为进行法律规制。最后,构建金融机构个人数据治理法律制度,为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法律规制提供制度保障。对于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应实现从监管到治理的理念转变。在外部,通过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式监管体系,打造科技驱动型监管模式,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审慎包容性的规制措施等治理机制,对金融机构个人数据治理实现约束、监督和促进的作用。在内部,采取金融数据保护官制度,对金融机构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引入“通过设计保护隐私”的理念,依托合规科技实现个人数据数据处理全流程控制等措施,培育金融机构保护个人数据的内在动力,进行自我规制。通过外部治理机制与内部治理机制的有机融合,更好的实现金融机构个人数据治理的多元目标,在保护金融消费者数据权益的基础上,更大程度的释放个人数据价值。

周茜[3](2021)在《网络融资模式下小微企业信用风险测度与管控模型》文中指出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创业富民的重要渠道,在扩大就业、增加收入、促进稳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制约小微企业发展因素较多,其中融资困难是最为关键的因素。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出现了网络融资模式,相对于传统的融资模式,网络融资模式具有成本低,办理周期短等优势,能够有效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等问题。互联网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网络融资模式的发展突破了传统市场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发展形势较好,但目前发展还不够成熟。网络借贷平台、网上银行等网络平台还不够健全,金融机构风控管理和诚信体系尚未完善,存在着一定信用风险。网络融资模式下信用风险管理面临着信用风险因素的复杂性、量化难度大等挑战。目前主流的信用风险测度方法有KMV模型、CreditMetrics模型等,这些模型主要用来估计企业违约概率,在不确定环境下,很难有效判别出影响企业信用风险的关键因素及其权重,因此找到行之有效的信用风险测度方法和管控手段显得尤为必要。本文把小微企业网络融资模式分为银行介入与非银行介入的网络融资模式。银行介入与非银行介入的网络融资模式下信用风险指标特点、复杂程度、识别与度量难度有所不同,以致信用风险测度方法有所区别。银行介入的网络融资模式包括:银行在线借贷、电商网络融资等;非银行介入的网络融资模式包括:P2P网络借贷、网络众筹等。为了解决银行介入的网络融资模式下小微企业信用风险因素间评价仅限于实数域,较难客观体现评价者的主观意愿,信用风险的直接关联矩阵难以客观获得等难题,本文构建出适合银行介入下的信用风险测度模型。①针对银行在线借贷模式下小微企业信用风险测度问题,提出了基于改进的AHP—区间数DEMATEL法;②应用ANN方法对网络信用融资模式下信用风险各指标权重进行测度,利用GRA确定信用风险因素之间的直接关联矩阵;③针对电商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信用风险测度问题,提出Borda序值、范数灰关联度、RS,并结合ITFN-DEMATEL方法构建信用风险测度模型。为了解决非银行介入的新型网络融资模式下信用风险指标非平稳、非线性,以及较难形象地描述专家判断过程等难题,本文构建出非银行介入下的信用风险测度模型。①关于P2P网络融资模式下的小微企业信用风险测度,首先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指标进行筛选,并利用F-AHP法与CRITIC法等组合赋权对指标进行权重测度,再利用软集合方法对测度结果进行验证;②关于网络众筹模式下小微企业信用风险测度,应用Rough方法对信用风险指标进行属性约简并删除冗余的信用风险指标,利用经验模态分解法、改进直觉模糊法等组合赋权法得出信用风险权重;③通过网络融资模式下信用风险测度模型应用举例分析,不仅对小微企业信用风险进行量化评价,也为贷款方提供了信贷策略。根据信用风险测度模型的结果构建适合网络融资模式下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管控模型。①提出了基于银行在线借贷模式下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管控模型,健全信用风险评价体系,优化信用风险评价模型,增加“信用时间轴”;②设计了基于信用风险管理的电商网络融资模式下小微企业的免疫力提升模型,提高小微企业网络融资能力,降低其信用风险;③构建了 P2P网络借贷模式下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管控模型,引导更多网络金融资源支持小微企业快速发展,提高小微企业风险管控能力,增强其信用风险防控的免疫力水平;④针对网络众筹模式下信用风险,构建了基于激励机制、监管力度、创新合作等的信用风险管控模型,在区块链思维下提出基于信用风险管控的小微企业免疫力提升路径。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①创建适用于银行介入的网络融资模式下基于GRA-DEMATEL、ITFN-DEMATEL等的小微企业信用风险测度模型,较客观地描述了各信用风险因素的综合重要程度;②构建适用于非银行介入的新型网络融资模式下基于主客观赋权的信用风险测度模型,有效解决传统信用风险测度模型对于信用风险指标间存在相互关联、相关影响等复杂关系而测度不够客观的问题;③利用区块链思维从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整体提升小微企业免疫力水平,建立可行规则制度,发展新型金融业态;④构建网络融资模式下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管控模型,提出切实可行的信用风险管控策略,将实现网络融资模式下小微企业信用风险有效防控。

管淑慧[4](2021)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文中研究表明当前,许多国有企业都建立了包含内部审计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但是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国家相关政策下,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面临着升级的挑战。文章分析了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国有企业应当改善内部审计形象、细化职能定位、注重内外部风险的管控、建立新型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以切实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益。

孙高峰[5](2020)在《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Y市公安机关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社会信息化进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高发,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生活和社会稳定。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并多次做出重要指示,国务院成立了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公安部统筹部署了一系列的专项打击行动,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电信、金融、工信等部委制定了多项措施并针对开展了治理行动,效果显着,遏制了此类犯罪高发势头。但随着打击治理力度增大,犯罪分子不断更新犯罪手段和技术甚至转移到境外实施犯罪,增大了打击治理难度,目前此类犯罪依旧多发。本文通过现状分析认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这种利用高科技实施的非接触性犯罪仅仅依靠公安机关单打独斗是不行的,需要成立由公安、电信、金融、工商等多部门综合性的组织结构,同时推进公安、社会各界和个人“三位一体”社会治理新格局,营造全民反诈氛围,从而根治此类犯罪。本文分“绪论”,“概念辨析和理论概述”,“Y市公安局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现状及问题”和“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的对策”四个章节。本文第一章结合社会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本文研究意义和创新方面进行了阐述。第二章对本文理论依据“整体性治理理论”和“公共安全管理理论”进行了简单叙述,分析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概念和常见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类型以及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具有的地域性、智能化程度高、职业性特点、非接触性等特点。第三章以Y市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现状及主要做法并结合案例进行分析,结合Y市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落实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建设、积极开展专项打击整治行动、创新宣传等积极做法,发现了缺乏法律依据,打击治理落实不到位,主动监测、识别能力差以及个人信息泄露问题突出、电信、金融等部门存在监管漏洞等问题。第四章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升公安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能力,形成“三位一体”社会共治新格局、健全金融、电信等部门监管制度和加强个人信息防护五个方面提出了对策。

教育部[6](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张磊[7](2020)在《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网络恐怖主义犯罪防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互联网大会上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随着新的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类和国家安全的最大威胁者——恐怖主义,已从传统的网下威胁演变和发展成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新型恐怖主义——网络恐怖主义。近年来,国内外网络恐怖主义活动和网络恐怖主义犯罪不断增多,不仅威胁着各主权国家的国内安全,更对国际社会安全造成极大破坏。网络恐怖主义犯罪对我国国家安全也提出了新挑战。在总体国家安全观背景之下,网络恐怖主义威胁呈现出诸多新特点,网络恐怖主义犯罪从对象型向空间型转变,从单向型向交叉型转变,而且其专业化、智能化、分散化、隐蔽性特征更强。传统的预防和打击恐怖主义犯罪的手段,在网络恐怖主义犯罪面前显得捉襟见肘,无法起到有效的防控作用。在此种背景下,网络恐怖主义犯罪的防控应强调体系性与开放性的治理理念,也应从单一的治理思维向综合预防性战略转变。网络恐怖主义考验着国内法治、预警机制、融资制度、国际合作战略等的体系化建设。在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下,结合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新内涵和新战略,实现网络恐怖主义犯罪的有效防控已成为新的时代课题。当前我国与国际社会在应对网络恐怖主义犯罪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国内来看,我国在防控网络恐怖主义问题上尚未发挥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积极指导功能。国家安全内涵丰富,包括国家内外部安全,也包括国土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发展问题与安全问题,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中对国家安全进行了新诠释,提出了11种国家安全: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从特征上看,总体国家安全观具有丰富性和多元性、多层次性、立体性、辩证性和动态性,这些特征使得总体国家安全观可以为网络恐怖主义犯罪的防控提供更加丰富的视角。目前,国内关于网络恐怖主义犯罪的预防性立法缺失,这种缺失不仅表现在制度层面,也表现在实践层面;此外,还缺乏综合性的防控措施,包括金融、预警机制等的不健全,需要在新的安全理念下树立更综合性的防控理念,建立新的防控策略。从国际来看,总体国家安全观之下的网络恐怖主义犯罪防控不能局限于一国之内,网络恐怖主义犯罪防控需要世界各国的互助合作。但当前,世界各国在应对网络恐怖主义时往往采用“双重标准”,法律合作、技术合作与情报合作基础不牢,亟待构建网络反恐的国际化体系。在此种情势下,如何发挥总体国家安全观对网络恐怖主义犯罪防控指导功能?如何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念融合于具体的有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的网络恐怖主义犯罪防控的制度性举措之中?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文章对总体国家安全观之下的网络恐怖主义犯罪防控机制的健全进行诠释。导论部分就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网络恐怖主义犯罪防控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等作简要分析。第一章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及其对中国反恐的导向意义,采用文献研究法,阐述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生成背景、基本内涵、目标追求和现实应用状况。文章认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丰富内涵与特性对网络反恐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国家安全观背景下,首先要明确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实现方式,进而深刻挖掘总体国家安全观对我国新的反恐战略的指导意义。第二章网络恐怖主义犯罪的背景分析,梳理和阐述了网络恐怖主义的内涵,明确网络恐怖主义犯罪的演变历程、现实状况与发展态势。文章分析了网络恐怖主义内涵及其阶段特征,指出网络恐怖主义犯罪具有主体复杂、对象广泛、成本低廉、组织隐蔽的特点;总结了当下国内外网络恐怖主义犯罪的新趋势,网络恐怖主义犯罪主要是利用网络融资、传播思想、发展成员、联络和利用网络开展恐怖袭击等。网络恐怖主义犯罪的特点和新趋势对总体国家安全产生了严峻挑战。因此,我们应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下对网络恐怖主义犯罪防控策略和路径进行优化。第三章网络恐怖主义犯罪防控的中国困境。从当前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在立法融资机制、预警机制以及国际合作机制方面都有一些探索,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足,这些不足使得网络恐怖主义犯罪的防控存在薄弱环节,导致网络恐怖主义犯罪防控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需要对当前我国网络恐怖主义犯罪防控存在的困境进行分析,进而为提出有针对性的完善对策建议奠定基础。本部分着重网络恐怖主义防控的预防性立法体系、预警机制、融资防控机制、国际合作等方面的问题深入剖析,检视我国在网络恐怖主义犯罪的防控战略、防控体系、防控对策方面存在的诸多不足。第四章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网络恐怖主义犯罪防控的价值选择,明确了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网络恐怖主义犯罪防控的价值立场和政策定位。在价值立场方面,应全面优化网络反恐的价值理念,促进总体国家安全观对网络反恐的价值引导,形成四位一体的网络反恐观,即建立以治理为中心的反恐观,健全以法治为基础的反恐观,塑造以教育为核心的反恐观,完善以预防为重心的反恐观。在网络恐怖主义犯罪防控的政策定位上,首先,应坚持科学的整体策略,以社会发展为首要目标,兼顾非传统安全手段防控网络恐怖主义威胁,运用法律、金融等多种手段来防控网络恐怖主义犯罪;其次,应严格掌握网络恐怖主义犯罪的刑事政策,明确网络恐怖主义犯罪刑事政策的基本立场、整体定位和基本模式,使刑事政策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价值引导相契合,夯实网络恐怖主义犯罪防控路径的价值基础。第五章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网络恐怖主义犯罪的防控路径。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之下,网络恐怖主义犯罪的防控路径应强调整体与互动的治理理念,构建多层次的防控路径。一是法治化反恐。进一步健全网络恐怖主义犯罪防控的法律体系,不仅需要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等专门法律,还需要发挥部门法的规制作用,健全反恐预警立法和反恐融资立法。二是预防性反恐。宏观上,鉴于我国目前预防性反恐立法检视中发现的不足,应构建预防性反恐立法体系,强化预防性刑事立法,统筹法律之间在预防犯罪上的衔接机制。微观上,要完善法律机构体制、规范罪刑设置、调整财产刑处理、优化认定机制等,进而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预防性反恐刑事立法机制,既保证法律的预防性,还需要防止法律过度扩张,最终达到预防与惩罚犯罪、保障人权目的的实现。三是技战术反恐。构建网络恐怖主义犯罪防控的预警机制,创建高效的恐怖主义情报搜集和交流模式,确保预警机制精准有效。首先,健全网络反恐预警防控组织结构,通过立法明确各预警机构的职责内容;在实际预警中,通过提高预警意识等来发挥作用。其次,强化网络恐怖主义犯罪的情报分析能力,建议要明确反恐预警情报内容,发挥人力情报分析核心作用,及时掌握存储于网络服务器上的数据、信息,同时在建立信息数据库基础上,发挥网民在情报搜集方面的积极作用,扩大情报覆盖范围和精准性。最后,还要确保预警机制的物质保障、技术保障,利用综合保障机制来实现预警机制职能发挥。四是金融性反恐。进一步完善网络反恐融资监管机制,通过完善立法和机制,为打击网络恐怖主义融资提供法律制度保障;另外,还要加强融资防控部门建设,加强融资监管和司法合作。五是全球性反恐。加强网络反恐国际交流与合作。在调整国家工作战略的前提下,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反恐中心,深化网络恐怖主义犯罪防控国际合作。综上,通过法律体系、预警机制、融资制度、国际合作机制等的完善,在总体国家安全观域下有效防控网络恐怖主义犯罪,切实维护我国的国家安全。

张蕊[8](2020)在《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与信用风险研究》文中提出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是支撑金融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商业银行的风险首先是信用风险问题,不仅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对于整个经济金融体系,对于全社会都是一个值得密切关注的重大问题。远的不说,从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到2009年的迪拜和希腊的危机来看,一国银行信用风险累积过多带来的后果可见一斑。当前从国内经济运行和发展环境上看,本轮国际金融危机过后的几年里,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已经开始出现显着的下降,与此同时我国金融科技日益活跃,发展迅速,正在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活,也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提出了挑战。我国经济正在进入一个新时期,在这个新时期,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将会更加复杂和严峻,揭示这个银行信用风险的复杂性和严峻性,是我国当前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第2章从经济新常态和金融科技这两个切入点,对我国的经济新常态及其特征进行了界定和分析,并对金融科技及其特征和金融科技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和回顾。第3章首先分析了新时期我国经济新常态约束下的金融环境。主要从利率市场化、金融机构混业化、金融杠杆高位化和金融监管宏观审慎化四个方面从理论上展开分析。接下来,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了新时期我国金融科技约束下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问题,揭示了商业银行大力实现业务转型的历史必然性,并讨论了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特点、目标以及转型的具体种类。第4章对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后的信用风险进行了理论分析,较为细致地分析了信用风险的直接路径和间接路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直接路径包括利率市场化与银行信用风险、消费信贷业务与银行信用风险、普惠金融业务与银行信用风险;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间接路径包括利率风险引致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引致信用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引致信用风险。第5章和第6章对商业银行转型后信用风险的直接路径,包括利率市场化与银行信用风险、银行消费信贷业务与银行信用风险,以及银行普惠金融业务与银行信用风险这三个路径或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实现,以及随着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和普惠金融业务规模的愈益扩大,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愈益上升的结论。第7、8和9章对商业银行转型后信用风险的间接路径,包括利率风险引致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引致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引致信用风险这三个路径或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转型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与利率风险、操作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这三种风险之间呈正向关系,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操作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越大,引致的信用风险越大的结论。最后,第10章,针对研究结论,从政府层面、保险公司层面和商业银行层面,提出了若干条对策建议。

崔洁[9](2020)在《直销银行创新模式问题研究 ——以民生直销银行Y钱包为例》文中提出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指出,要把金融工作放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局中思考,要完善金融创新的政策措施,改善配套政策环境,加强金融基础设施统筹监管和建设规划。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科技创新在金融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国家对金融安全和风险防控提出更高要求。直销银行是互联网技术向传统银行业延伸和发展的产物,是一种新型银行服务模式,没有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直接与客户进行交易,是金融创新的一大突破。国内直销银行在短期内得到迅猛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创新和银行转型的红利,然而因其体制结构及监管制度等尚不完善,直销银行产品和服务创新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民生直销银行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直销银行,在市场竞争占有优势地位,是直销银行发展道路上的引领者,经过产品研发和服务体系方面不断创新和突破,运营模式越来越贴合市场需求和用户习惯,其创新模式基本代表了直销银行的业务创新水平。“集团钱包生态系统”是直销银行4.0模式下的代表之作,是银行和企业集团强强联合,使银企战略合作的进一步深入和细化。企业管理普遍信息化和自动化致使银企直联业务需求日益增加,集团钱包是民生银行基于银企直联业务的基础上,针对企业集团的综合金融服务需求,结合企业文化进行银企综合开发,主要包括平台会员钱包计划、员工福利计划、分销增值计划等。集团钱包的运作模式起源于线上与三方企业组合的综合模式,运维过程中又借鉴线上+线下网点组合模式。集团Y钱包的方案设计解决对策是直销银行业务创新的具体体现,对直销银行的创新提供案例参考。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直销银行创新模式运营和发展中的问题,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通过对金融创新相关理论和直销银行相关文献研究这些问题内在的原因和解决办法。重点以民生直销银行Y钱包为例展开直销银行集团钱包模式的研究和分析,民生银行基于Y集团的代发、支付、理财需求及集团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应用,利用直销银行账户功能进行业务创新,使用科技手段实现银企系统对接,完成Y钱包在集团内部投入使用。然而,作为首次使用银企直联的模式进行实体企业综合开发的创新案例,在项目开发、方案实施、业务推广、后期维护等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本文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一一分析和归纳,结合金融创新相关理论基础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原因分析,基本归结为体制和监管问题、风险管理问题、产品及服务等问题,在对策和建议方面,运用金融创新理论和技术推进等相关理论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对策分析,并对直销银行集团钱包模式的总体定位和发展趋势提出建议,并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及互联网银行的可取之处对直销银行创新发展给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本文提出的对策建议解决了Y钱包当前运营和发展中的问题,促进集团钱包生态系统更加成熟和完善;集团钱包系统是适合银企综合开发的成功模式,帮助企业实现资源和系统的整合、帮助银行打开了更多获客渠道,使业务规模有质和量的飞跃,对直销银行发展意义深远;本文提出的对策方案同样适用于其他直销银行创新业务模式面临的共性问题,提出的建议对直销银行整体业务创新和未来发展趋势都有积极引导作用。Y钱包的开发是民生银行综合开发民企战略客户的成功案例,是集团钱包模式的具体呈现,这种创新模式运用直销银行创新技术手段完成集团内所有员工的综合开发,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它的成功上线使银行和企业达成双赢,这种业务创新模式将会赢得更多企业和平台的青睐,为今后的战略客户综合开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直销银行的商业模式创新和业务多元化创新提供了一种思路,使直销银行呈现良性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民生直销银行不断改革创新,定制个性化方案满足市场需求,并能积极应对风险和监管问题,对金融创新发展中的风险管理理论和规避监管理论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我国直销银行仍处于发展阶段,创新模式的成熟尚需时日,需要进一步调整体制结构、完善产品体系、加强风险管理和市场监督、拓宽获客渠道、加强建设直销银行人才队伍等措施。本文的研究结果无论对直销银行银企合作模式、还是银行转型发展、金融创新模式的研究都有一定的意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监管政策的完善,直销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整合资源,提高安全防范技术和风险管理技术水平,使其业务创新得到稳健持续的发展,进而促进金融改革和金融稳定。

董雪[10](2020)在《协同治理视角下职业院校大学生不良网络借贷的风险防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各种网络借贷平台悄然进入大学生的生活中,校园网贷作为网贷平台的一个典型代表风靡大学校园,并且有泛滥的趋势。校园网贷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借贷,它具有针对性强、品种多、准入门槛低、手续少、借贷快等特点,可以满足大学生的各种消费需求。但是由于政府监管力度不够,大学生涉世不深、辨识风险能力较低等原因,导致大学校园出现了网贷虚假宣传、暴力催收、变相高利贷、信息外泄等违法违规的现象,这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论文以江西省部分职业院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对江西省部分职业院校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职业院校大学生不良校园网贷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从职业院校大学生角度分析,主要是职业院校的学业负担、个人自制能力、学校管理、就业压力等方面与普通高校不同,这导致他们在消费观念和行为上也有别于普通高校学生。他们喜欢接触新鲜事物,消费观念上往往比较超前,消费内容上多样化,消费结构上缺乏合理性。他们注重物质、休闲娱乐等享受型消费,轻视学习、发展及精神文化型消费。消费观念和行为上的超前性导致一部分职业院校大学生常常陷入资金渴望之中,超前消费、借贷消费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由此引发的大学生经济纠纷及安全问题不断产生,影响学校的安全管理。因此,开展职业院校大学生网络借贷情况的调查与研究,对寻找有效的解决之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论文运用文献研究与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江西省部分职业院校大学生网络消费现象和行为进行分析研究。作者在对相关的文献和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确定研究的主要问题与分析框架。紧接着,对职业院校大学生网络借贷的普遍现象进行研究,了解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之后,结合问卷调查与访谈,对江西省部分职业院校大学生网络借贷现象进行实证分析和研究,深入探讨和研究职业院校大学生网络借贷存在的问题及根源。本论文把风险防范理论、协同治理理论进行融合应用到职业院校校园网贷风险防范问题中,从政府、社会、学校、学生自身四个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政府应着力完善校园网络借贷的法律法规,加强网贷平台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暴力催收等违法行为,推动网贷市场良性运营。职业院校大学生本身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合理使用校园网络借贷。家长和高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关注度,及时为其普及金融知识,对校园网络借贷的受害学生及时提供心理和法律救助。

二、网上银行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及防范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上银行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及防范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跨国并购的行业政策风险控制分析——以汤臣倍健并购LSG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案例介绍
    1.1 并购双方简介
    1.2 并购动因
    1.3 并购过程
    1.4 并购后业绩变脸
2 政策风险控制分析
    2.1 电商法的颁布对汤臣倍健跨国并购所带来的行业政策风险
    2.2 汤臣倍健未能成功防范行业政策风险的原因
    2.3 汤臣倍健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
3 在跨国并购过程中应如何应对行业政策风险
    3.1 跨国并购前密切关注与标的企业相关行业政策
    3.2 签订对赌协议
    3.3 加强并购整合
4 结束语

(2)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法律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规范分析法
        1.3.2 历史研究法
        1.3.3 实证分析法
        1.3.4 比较分析法
    1.4 文献综述
        1.4.1 个人数据权属问题
        1.4.2 金融隐私权保护问题
        1.4.3 金融机构的个人数据保护问题
    1.5 研究逻辑思路与内容
    1.6 难点与贡献
        1.6.1 难点
        1.6.2 拟创新之处
第2章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的基本理论
    2.1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的基本界定
        2.1.1 “数据”与“信息”
        2.1.2 个人数据的界定
        2.1.3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的概念
    2.2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的内涵
        2.2.1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的概念
        2.2.2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的特点
        2.2.3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与金融机构个人数据交易的界分
    2.3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特殊规制的法理分析
        2.3.1 场景维度下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的特殊性
        2.3.2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法律规制的必要性
第3章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的风险及法律规制模式
    3.1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中的风险类型
        3.1.1 金融消费者层面——数据权益侵害风险
        3.1.2 金融机构层面——数据合规风险
        3.1.3 金融系统层面——数据安全风险
    3.2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风险的生成逻辑
        3.2.1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中的多元利益格局
        3.2.2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利益主体之间的力量不均衡
        3.2.3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数据处理风险的扩散性
    3.3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风险的法律规制模式
        3.3.1 个人数据处理法律规制的场景理论
        3.3.2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风险的公共性及规制逻辑
        3.3.3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场景风险规制模式
第4章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的识别标准及类型化构建
    4.1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的识别标准
        4.1.1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识别性”的法律标准
        4.1.2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匿名化”的法律标准
    4.2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的类型化构建
        4.2.1 个人数据类型化的法律意义
        4.2.2 国内外关于个人数据类型化标准的分析与借鉴
        4.2.3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的静态分类与动态分类
第5章 基于场景的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行为的法律规制
    5.1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的基本原则
        5.1.1 一般个人数据处理原则的比较分析
        5.1.2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原则的确定
    5.2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收集行为的法律规制
        5.2.1 大数据时代金融机构个人数据收集行为的转变
        5.2.2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收集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5.2.3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收集环节法律规制的完善
    5.3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共享行为的法律规制
        5.3.1 金融数据共享的背景和模式
        5.3.2 金融控股公司框架下个人数据共享的法律规制
        5.3.3 开放银行模式下个人数据共享的法律规制
    5.4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跨境传输行为的法律规制
        5.4.1 金融数据跨境的模式及风险
        5.4.2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跨境法律规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5.4.3 我国金融机构个人数据跨境法律规制的完善
第6章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治理法律制度的构建
    6.1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法律规制理念的重塑
        6.1.1 理念的转变:从政府规制到协同治理
        6.1.2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协同治理的总体框架
    6.2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的外部治理机制
        6.2.2 打造科技驱动型监管模式
        6.2.3 加强金融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6.2.4 采取审慎包容性的规制措施
    6.3 金融机构个人数据的内部治理机制
        6.3.1 金融机构的数据保护官制度
        6.3.2 金融机构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
        6.3.3 金融机构的自我规制中引入“通过设计保护隐私”的理念
        6.3.4 依托合规科技实现个人数据数据处理全流程控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3)网络融资模式下小微企业信用风险测度与管控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价值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路线
    1.5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的相关研究
    2.2 网络融资模式的相关研究
    2.3 区块链的相关研究
    2.4 信用风险测度模型的相关研究
    2.5 关于组织免疫理论的相关研究
    2.6 文献评述
第三章 小微企业网络融资的模式、特点及渠道选择
    3.1 小微企业网络融资的模式
        3.1.1 小微企业的特征与信用风险产生原因
        3.1.2 网络融资模式流程及分类
    3.2 网络融资模式的特点及分析
        3.2.1 银行介入的网络融资模式分析
        3.2.2 非银行介入的新型网络融资模分析
        3.2.3 网络融资模式下信用风险测度与管控难点
    3.3 小微企业网络融资的渠道选择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银行介入的网络融资模式下信用风险测度模型
    4.1 基于改进AHP-DEMATEL法的银行在线借贷下信用风险测度模型
        4.1.1 基于改进的AHP法的信用风险测度模型构建
        4.1.2 基于改进区间数-DEMATEL法的信用风险测度模型构建
        4.1.3 区间数综合影响度计算
    4.2 基于改进DEMATEL法的电商融资模式下信用风险测度模型
        4.2.1 基于ANN-GRA-DEMATEL法的网络信用融资模式下信用风险测度模型
        4.2.2 基于改进DEMATEL法的电商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信用风险测度模型
        4.2.3 基于ITFN-DEMATEL的综合影响矩阵计算
    4.3 模型应用举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非银行介入的新型网络融资下信用风险测度模型
    5.1 基于组合赋权法的P2P网络借贷模式下信用风险测度模型
        5.1.1 F-AHP法计算主观权重
        5.1.2 CRITIC法计算客观权重
        5.1.3 组合赋权的权重确定方法
        5.1.4 基于软集合的小微企业信用风险测度模型的验证
    5.2 基于组合赋权的网络众筹模式下信用风险测度模型
        5.2.1 基于熵权法的信用风险测度模型
        5.2.2 基于改进层次分析与经验模态分解的信用风险测度模型
        5.2.3 基于改进直觉模糊法的网络众筹模式下信用风险测度模型
    5.3 模型应用举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网络融资模式下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6.1 银行在线借贷模式下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6.1.1 基于重复博弈的银行在线借贷模式下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6.1.2 基于政府监管力度的银行在线借贷模式下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6.1.3 基于收益共享的银行在线借贷模式下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6.1.4 基于网络联保交易的银行在线借贷模式下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6.1.5 基于免疫力提升的银行在线借贷模式下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6.2 电商网络融资模式下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6.2.1 网络信用融资模式下基于免疫理论的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6.2.2 电商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6.3 P2P网络借贷模式下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6.3.1 基于ESS的P2P网络借贷模式下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6.3.2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P2P网络借贷模式下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6.3.3 基于动态循环免疫力提升的P2P网络借贷模式下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6.4 网络众筹模式下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6.4.1 基于激励机制的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6.4.2 基于监管力度的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6.4.3 基于创新合作的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6.4.4 基于免疫力水平提升路径的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小微企业网络融资的信用风险调查问卷
    附录2 影响网络融资模式下小微企业信用风险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2-1 影响银行在线借贷模式下信用风险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2-2 影响网络信用融资模式下信用风险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2-3 影响电商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信用风险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2-4 影响P2P网络借贷模式下信用风险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2-5 影响P2P网络借贷模式下信用风险因素第二轮调查问卷
        附录2-6 影响网络众筹模式下信用风险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3 网络信用融资模式下小微企业信用程度调查问卷
    附录4 专家访谈大纲——关键因素结果验证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或参加的科研项目、荣誉情况

(4)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1.1 职能定位模糊,业务层级较低
    1.2 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不够,没有形成一致的认同度
    1.3 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和升级将面临文化与认知的挑战
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分析
    2.1 细化审计职能定位,构建增值型审计业务体系
    2.2 塑造内部审计形象,使增值型审计身份得到认同
    2.3 扩大风险控制范围,提高增值型审计的风险管控能力
3 结束语

(5)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Y市公安机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概述
    2.1 基本概念
    2.2 理论概述
        2.2.1 整体性治理理论
        2.2.2 公共安全管理理论
    2.3 电信网络诈骗常见类型
        2.3.1 常见电信网络诈骗类型解析
        2.3.2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主要特点
第三章 Y市公安机关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现状及问题
    3.1 Y市公安机关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现状
        3.1.1 Y市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发案现状
        3.1.2 Y市公安局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整体情况
    3.2 Y市公安机关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存在的问题
        3.2.1 打击力度不够
        3.2.2 个人信息泄露问题突出
        3.2.3 缺乏法律依据
        3.2.4 协作不畅
        3.2.5 电信、金融等部门监管缺失、保密制度不严
第四章 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对策
    4.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4.1.1 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写入刑法
        4.1.2 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
    4.2 提升公安机关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综合能力
        4.2.1 加强公安机关队伍建设
        4.2.2 推动跨区、跨境警务合作
        4.2.3 重点部署、开展专项打击
    4.3 推进“三位一体”社会共治新格局
        4.3.1 充分发挥公安机关主力军的作用
        4.3.2 动员社会各界参与积极性
        4.3.3 建立快捷有效的协作机制
    4.4 健全电信、金融等部门监管制度
        4.4.1 健全电信、金融部门的监管制度
        4.4.2 加强对电信、金融部门的监管
    4.5 加强个人信息安全防护
        4.5.1 公安机关应积极开展个人信息安全防护工作
        4.5.2 社会各界应广泛参与个人信息安全防护工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网络恐怖主义犯罪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论文框架
第一章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及其对中国反恐的导向意义
    第一节 国家安全的内涵
    第二节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背景
        一、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产生背景
        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和完善过程
    第三节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及特征
        一、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
        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特征
    第四节 总体国家安全观对中国反恐战略的导向意义
        一、总体国家安全观对反恐实践的指导意义
        二、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反恐战略的优越性
第二章 网络恐怖主义犯罪的背景分析
    第一节 网络恐怖主义犯罪的内涵界定
        一、恐怖主义
        二、网络恐怖主义
        三、网络恐怖主义犯罪
        四、网络恐怖主义犯罪的特征
    第二节 网络恐怖主义犯罪的演变历程、现况与态势
        一、网络恐怖主义犯罪的演变历程
        二、网络恐怖主义犯罪的发展现况
        三、网络恐怖主义犯罪的发展态势
    第三节 网络恐怖主义犯罪对总体国家安全的危害和挑战
        一、威胁国家政治安全
        二、威胁国家经济安全
        三、威胁人身财产安全
        四、威胁社会公共安全
        五、威胁网络安全
        六、威胁国际社会安全
第三章 网络恐怖主义犯罪防控的中国困境
    第一节 网络恐怖主义犯罪法律体系的运行障碍
        一、我国网络反恐立法概况
        二、我国网络反恐立法存在缺陷
        三、预防性网络反恐的立法困境
        四、网络反恐的执法程序规范缺失
    第二节 网络恐怖主义预警机制的制度疏漏
        一、网络反恐预警机制立法的缺失
        二、网络反恐预警的协调机制不足
        三、网络反恐情报侦察体系不完备
        四、网络反恐的社会预警意识不强
    第三节 网络恐怖主义融资防控的机制障碍
        一、反恐融资立法及监管机制缺失
        二、反恐融资的融资部门建设不足
        三、非金融行业反恐融资监管缺失
    第四节 我国参与国际反恐合作存在的困境
        一、网络反恐国际法律合作的法规范缺失
        二、网络反恐与“一带一路””倡议融合不足
        三、网络反恐国际法律合作实践欠缺
第四章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网络恐怖主义犯罪防控的价值选择
    第一节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网络恐怖主义犯罪防控的价值立场
        一、建立以治理为中心的反恐观
        二、健全以法治为基础的反恐观
        三、塑造以教育为核心的反恐观
        四、完善以预防为重心的反恐观
    第二节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网络恐怖主义犯罪防控的政策定位
        一、网络恐怖主义犯罪防控的整体策略
        二、网络恐怖主义犯罪的刑事政策
第五章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网络恐怖主义犯罪的防控路径
    第一节 法治化反恐:健全网络反恐的法律法规体系
        一、修订《反恐怖主义法》等现行法律法规
        二、充分发挥现有部门法的规制作用
        三、健全和完善反恐预警法律制度
        四、立法中平衡权利与权力的关系
    第二节 预防性反恐:强化网络反恐的预防性机制建设
        一、完善网络反恐法律的结构体例
        二、调整恐怖活动犯罪的罪刑设置
        三、加强“涉恐”财产的科学处置
        四、强化刑事法与行政法衔接机制
        五、健全预防性反恐刑事程序立法
    第三节 技战术反恐:构建网络反恐防控预警机制
        一、网络反恐预警组织机制的建设
        二、网络反恐情报搜集分析的强化
        三、网络反恐预警保障机制的健全
    第四节 金融性反恐:完善反网络恐怖主义融资制度
        一、网络恐怖主义融资防控的立法和监管机制完善
        二、网络恐怖主义融资防控部门的科学设置
        三、非金融行业的网络恐怖主义融资监管机制
        四、网络恐怖主义融资防控司法合作机制
    第五节 全球化反恐:积极参与网络反恐国际合作
        一、调整我国网络恐怖主义犯罪防控工作战略
        二、推动完善网络恐怖主义防控国际法律制度
        三、聚力推动网络恐怖主义犯罪防控国际合作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8)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与信用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关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相关研究
        1.2.2 国内关于商业银行信用的相关研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本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本文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4.1 本文创新之处
        1.4.2 本文不足之处
2 当代中国所处的新时期
    2.1 我国新时期的界定
    2.2 我国的经济新常态
        2.2.1 我国经济新常态的界定
        2.2.2 我国经济新常态的根本特征
    2.3 我国金融科技浪潮的兴起
        2.3.1 金融科技的界定
        2.3.2 金融科技的特征
        2.3.3 我国金融科技的发展历程
    2.4 本章小结
3 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环境与业务转型
    3.1 新时期我国经济新常态约束下的金融环境
        3.1.1 利率市场化
        3.1.2 金融机构混业化
        3.1.3 金融杠杆高位化
        3.1.4 金融监管宏观审慎化
    3.2 新时期我国金融科技约束下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
        3.2.1 金融科技约束下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历史必然性
        3.2.2 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特点
        3.2.3 业务转型的目标
        3.2.4 业务转型的具体种类
    3.3 本章小结
4 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后信用风险的理论分析
    4.1 直接信用风险
        4.1.1 利率市场化与银行信用风险
        4.1.2 消费信贷业务的信用风险
        4.1.3 普惠金融业务的信用风险
    4.2 间接信用风险
        4.2.1 利率风险引致信用风险
        4.2.2 操作风险引致信用风险
        4.2.3 流动性风险引致信用风险
    4.3 本章小结
5 新时期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直接路径Ⅰ:利率市场化与银行信用风险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1.1 利率市场化与利率水平的关系
        5.1.2 利率水平的变动对商业银行贷款行为与信用风险的影响
        5.1.3 商业银行贷款规模与信用风险
    5.2 研究设计
        5.2.1 变量设计
        5.2.2 模型设计
        5.2.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3 实证结果与统计分析
        5.3.1 描述性统计
        5.3.2 相关性分析
        5.3.3 面板数据回归分析
        5.3.4 稳健性检验
    5.4 本章小结
6 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后信用风险直接路径Ⅱ:业务转型与银行信用风险
    6.1 消费信贷业务与银行信用风险
        6.1.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1.2 研究设计
        6.1.3 实证结果与统计分析
    6.2 普惠金融业务与银行信用风险
        6.2.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2.2 研究设计
        6.2.3 实证结果及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新时期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间接路径Ⅰ:利率风险引致信用风险
    7.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7.1.1 利率水平波动与商业银行信贷期限偏好
        7.1.2 利率水平波动与企业借款的续短为长模式
        7.1.3 续短为长的借款行为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
    7.2 研究设计
        7.2.1 变量设计
        7.2.2 模型设计
        7.2.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7.3 实证结果与统计分析
        7.3.1 描述性统计
        7.3.2 相关性分析
        7.3.3 回归分析
        7.3.4 稳健性检验
    7.4 本章小结
8 新时期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间接路径Ⅱ:银行操作风险引致信用风险
    8.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8.1.1 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定价
        8.1.2 商业银行利率定价权、操作风险和引致信用风险
        8.1.3 商业银行利率定价难度、操作风险和引致信用风险
        8.1.4 商业银行竞争程度、操作性风险和引致信用风险
    8.2 研究设计
        8.2.1 变量设计
        8.2.2 模型设计
        8.2.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8.2.4 多重共线性检验
    8.3 实证结果与统计分析
        8.3.1 描述性统计
        8.3.2 相关性分析
        8.3.3 多元回归分析
        8.3.4 稳健性检验
    8.4 本章小结
9 新时期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间接路径Ⅲ:银行流动性风险引致信用风险
    9.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9.1.1 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流动性需求
        9.1.2 商业银行流动性需求与信用风险
        9.1.3 借款企业行为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
    9.2 研究设计
        9.2.1 变量设计
        9.2.2 模型设计
        9.2.3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9.3 实证结果及统计分析
        9.3.1 描述性统计
        9.3.2 相关性分析
        9.3.3 面板回归分析
        9.3.4 稳健性检验
    9.4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对策建议
    10.1 研究结论
    10.2 对策建议
        10.2.1 政府层面
        10.2.2 保险公司层面
        10.2.3 商业银行层面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致谢

(9)直销银行创新模式问题研究 ——以民生直销银行Y钱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创新之处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综述
2 直销银行创新模式的理论基础研究
    2.1 直销银行创新模式概述
        2.1.1 直销银行的概念
        2.1.2 直销银行的特征
        2.1.3 直销银行创新模式与其他业务模式的区别
    2.2 直销银行模式创新的相关理论
        2.2.1 “金融创新”理论
        2.2.2 “技术推进”理论
        2.2.3 “交易成本”理论
        2.2.4 “长尾理论”
    2.3 直销银行运营模式分类对比
        2.3.1 国外直销银行运营模式分类
        2.3.2 我国直销银行运营模式分类
3 直销银行业务模式发展概况
    3.1 直销银行发展背景分析
        3.1.1 直销银行创新发展历程
        3.1.2 我国直销银行宏观市场分析
        3.1.3 我国直销银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2 直销银行创新模式的迭代升级
        3.2.1 直销银行1.0“互联网化”
        3.2.2 直销银行2.0“四朵云”
        3.2.3 直销银行3.0“开放银行”
        3.2.4 直销银行4.0“金融云+产业云”
4 民生直销银行Y钱包案例分析
    4.1 民生直销银行开发Y钱包的案例背景
        4.1.1 民生直销银行竞争环境分析
        4.1.2 Y集团背景介绍
        4.1.3 Y钱包的开发背景分析
        4.1.4 民生银行与Y集团的战略合作
    4.2 民生直销银行Y钱包方案设计
        4.2.1 Y钱包的个性化功能
        4.2.2 银企直联简化开户流程
        4.2.3 优化设计提高用户体验
        4.2.4 “Y钱包”成果展示
    4.3 Y钱包模式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4.3.1 用户对产品满意度不高
        4.3.2 客户维护处于被动地位
        4.3.3 产品赎回和账户功能受限
        4.3.4 账户安全问题突显
    4.4 Y钱包业务模式问题的原因分析
        4.4.1 产品及服务体系不完善
        4.4.2 直销银行内部体制的制约
        4.4.3 监管政策对业务发展的限制
        4.4.4 风险管理缺失带来安全问题
5 改善集团钱包模式的对策和建议
    5.1 加快服务体系建设,重视用户体验
        5.1.1 完善产品服务体系
        5.1.2 客群精准定位和分类
        5.1.3 定制化营销服务新体验
        5.1.4 强化业务创新理念
    5.2 改善运营模式,加速体制改革
        5.2.1 线上线下结合助力账户升级
        5.2.2 借助空中客服实现线上维护
        5.2.3 与母行协作加强运营体系建设
        5.2.4 提高内部沟通和协作效率
        5.2.5 强化直销银行自主经营权
    5.3 重视外部监管,加速金融创新
        5.3.1 采用特殊监管适应创新发展
        5.3.2 顺应监管要求进行产品创新
    5.4 敬畏风险,加强风控管理
        5.4.1 提高风险防范,加强账户安全管理
        5.4.2 加强运营系统的管理和维护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和不足之处
        6.1.1 研究结论
        6.1.2 不足之处
    6.2 对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协同治理视角下职业院校大学生不良网络借贷的风险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第一章 主要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主要概念
        一、网络借贷
        二、不良校园网络借贷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协同治理理论
        二、风险管理理论
    第三节 不良校园网络借贷的发展历史
        一、传统电商提供的消费信贷模式中的不良网络借贷
        二、大学生分期消费模式中的不良网络借贷
        三、P2P网络借贷模式中的不良网络借贷
    第四节 不良校园网络借贷的特点
        一、不良校园网络借贷多种多样
        二、不良校园网络借贷平台认证的门槛过低、不规范
        三、不良校园网络借贷平台不规范、暗藏高利率
        四、不良校园网络借贷的主体是在校大学生
第二章 职业院校大学生不良网络借贷的现状
    第一节 职业院校大学生不良网络借贷情况调查
        一、调查目的
        二、参与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三、调查实施情况
    第二节 职业院校大学生不良网络借贷的现状
        一、职业院校大学生获取不良校园网络借贷的渠道多种多样
        二、职业院校学生生活消费主要来自家庭且借贷金额小
        三、职业院校大学生还款能力不足
        四、职业院校大学生校园网贷常态化
第三章 职业院校大学生不良校园网络借贷存在问题、原因及风险分析
    第一节 职业院校大学生不良网络借贷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个人的问题
        二、学校的问题
        三、网络借贷平台的问题
        四、政府的问题
        五、社会的问题
    第二节 职业院校大学生不良网络借贷产生原因
        一、职业院校大学生入世不深,消费观念不正确
        二、不良网络借贷平台不规范,政府监管力度不够
        三、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监管力度不强
        四、职业院校缺乏对学生进行风险教育的知识普及
    第三节 职业院校大学生不良校园网贷中的风险分析
        一、政府的网络借贷管理能力受到一定影响
        二、社会秩序受到网贷乱象的滋扰
        三、学校学生管理带来不确定风险因素的威胁
        四、学生家庭面临突发的高财务风险
        五、学生权益遭受多方面侵害
第四章 职业院校大学生不良校园网络借贷的风险防范对策
    第一节 从政府角度分析职业院校大学生不良校园网贷的风险防范对策
        一、建设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
        二、构建校园网络借贷的信息共享平台
        三、提高职业院校网络借贷平台的准入门槛
        四、规范职业院校校园网络借贷平台的管理
        五、政府应建立全面的风险评估总结机制
        六、制订专门的大学生校园网络借贷法律法规
    第二节 从社会角度分析职业院校大学生不良校园网贷的风险防范对策
        一、健全举报维权政策,全社会共同打击不良校园网贷违法行为
        二、加大对不良校园网络借贷平台的全面性宣传
        三、实行针对职业院校大学生的网络借贷政策
        四、金融机构应树立保护大学生的制度及机制
        五、家庭应培养孩子的正确消费观
    第三节 从职业院校角度分析职业院校大学生不良校园网贷的风险防范对策
        一、提高援助力度,建立不良校园网贷危机管理机构
        二、加强对职业院校大学生的不良网络借贷安全知识教育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理性消费观
        四、严禁各种不良校园网贷平台进入校园
        五、加强辅导员对大学生不良网贷的监管力度
    第四节 从职业院校大学生角度分析职业院校大学生不良校园网贷的风险防范对策
        一、职业院校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提高职业院校大学生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意识
        三、加强职业院校大学生本人承担责任的意识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网上银行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及防范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跨国并购的行业政策风险控制分析——以汤臣倍健并购LSG为例[J]. 张强,葛佳鑫. 当代会计, 2021
  • [2]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处理法律规制研究[D]. 郑岩. 辽宁大学, 2021(02)
  • [3]网络融资模式下小微企业信用风险测度与管控模型[D]. 周茜.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4]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J]. 管淑慧. 当代会计, 2021(09)
  • [5]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Y市公安机关为例[D]. 孙高峰. 河北大学, 2020(03)
  • [6]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7]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网络恐怖主义犯罪防控研究[D]. 张磊. 吉林大学, 2020(08)
  • [8]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与信用风险研究[D]. 张蕊.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1)
  • [9]直销银行创新模式问题研究 ——以民生直销银行Y钱包为例[D]. 崔洁. 河南大学, 2020(02)
  • [10]协同治理视角下职业院校大学生不良网络借贷的风险防范研究[D]. 董雪.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发展网上银行应注意的问题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