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提高教育质量(论文文献综述)
王荷蕊[1](2021)在《农村学校学风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形成良好的学风,是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学校学风建设一直以来就是学界重点关注的问题。很多研究都表明,教风对学风有很重要的影响作用,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因素也会对学风产生一定的影响。对影响农村学校学风的因素进行研究,可以深入分析农村学校学风的基本状况,利于培育农村学校优良学风,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发挥师生主体地位,激发农村学校办学活力,对教育质量的提升发挥积极作用。通过文献阅读发现,之前对学风的研究侧重于对学风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简单的描述性分析,对于农村学校学风影响因素的深入研究较为不足。基于此,本文围绕着“哪些因素显着影响农村学校学风”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研究,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开放系统理论和组织氛围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构建了农村学校学风的影响因素研究框架。研究将学风分为学生心理和学生行为这两个维度,综合考虑影响农村学校学风的个体因素、教师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五个方面进行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和观察法,选取X省两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学校中的639名学生进行研究,并对部分学生和教师进行了访谈。本文对农村学校学风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两方面进行研究。主要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究各个因素如何影响农村学校学风,运用路径分析和中介及调节效应检验来探究影响农村学校学风的具体路径。研究结论:农村学校学风整体状况良好,均值为3.854,但仍存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不高,学生的学习习惯、纪律和方法一般等问题。学风在年级和家庭经济状况方面存在显着差异。小学阶段比初中阶段的学风状况好,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较好时,学风状况更好。此外,进一步对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学生个体因素对学风的影响较大,个体学习坚持性和个体学习习惯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207和0.091。教师因素对学风具有直接影响,其中教师授课水平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205,影响较大。此外,家庭亲子关系、学校规章制度合理和学生的网络使用状况对农村学校学风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而榜样人物对农村学校学风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各个因素对学风产生影响的具体路径为:第一,家庭因素作用于教师因素,进而影响到个体因素;第二,家庭因素作用于教师因素进而作用于个体因素,之后影响农村学校学风;第三,家庭因素作用于个体因素,进而影响农村学校学风;第四,教师因素作用于个体因素,进而影响农村学校学风;第五,家庭因素作用于教师因素,进而影响农村学校学风。最后,社会因素在家庭因素与教师因素的关系上,在家庭因素与个体因素的关系上都发挥调节作用。研究提出针对性建议:一是政府和学校应培养学生学习品质,形成“生长性”学习能力。二是政府和学校应提高教师授课水平,打造“吸引性”课堂。三是家长应构建和谐亲子关系,形成“支持性”家庭环境。四是学校应完善规章制度,营造“服务性”校园环境。五是社会应注重价值观引导,形成“正能量”社会环境,以期为加强农村学校学风建设提供有利借鉴。
薛鑫[2](2021)在《大思政育人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探索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在大思政育人背景下,加强和改进高校学风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育人质量的根本保证,更是营造良好生态的必然要求。理应仔细分析当前高校学风建设在工作合力、氛围营造、保障力度等方面存在的困难与挑战,探索更好的实践路径,推动高校建立良好的学风建设机制,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时代新人。
李焕[3](2021)在《S大学省一流学科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风现状研究》文中指出2015年11月5日,我国提出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建设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优质的创新人才,这项任务不仅仅是针对高校本科生,更是面向所有高校的研究生。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要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2018年2月,辽宁省教育厅关于公布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建设项目动态调整结果的通知提出,S大学教育学学科为省属A类一流学科。本研究为了了解目前S大学省一流学科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学风现状,在对相关国内外文献的梳理以及概念界定的基础上编制自制问卷《S大学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风调查问卷》。通过以S大学全日制学术型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作为被调查对象,对问卷进行发放、回收,进而利用SPSS 23.0对问卷进行描述性分析、差异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以及因子分析等,同时对S大学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导师、教师、辅导员和学生进行访谈,得出以下结论:第一,S大学省一流学科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风总体状况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人口统计学变量方面,不同年龄以及不同专业之间的研究生学风各维度存在显着性差异。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下的相关性分析中,所学专业变量与学习行为维度皆存在正向相关关系,与其他维度不存在相关关系。第二,S大学省一流学科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风的四个影响因素都与研究生学风状况存在显着性相关关系。第三,本研究通过分析得到S大学省一流学科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学风现状存在的问题为学习目的不够清晰,学习目的自我中心化;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兴趣不够强烈;缺乏创新思维,学习行为有待完善;学习纪律不够严格,学术诚信有待提升等。针对学风中出现的问题分别从研究生群体本身、学校、教师、家庭以及社会层面结合访谈结果进行了原因分析,提出了研究生要树立道德意识,培养创新意识并且要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学校应该健全学校的设施,落实相关的规章制度;教师要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家庭层面要做到重视教育方式,营造良好的家风;社会要加强校企合作,合理创设网络监管机制等相应的改进措施。
李孟[4](2020)在《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背景下大学生学风现状及其建设路径 ——以H大学为例》文中指出
毛晓静[5](2020)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新时代给高校教育工作者带来新思想、新理念。新时代学风建设要立足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挖掘学生学习动力与兴趣、搭建校园文化新媒介,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学风建设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目前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全面剖析家庭、社会、学校、学生自身等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经验总结,提出高校学风建设的发展路径。
邓君睿[6](2020)在《大学生“手机依赖症”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研究 ——基于黑龙江省三所高校的调查》文中指出手机由于功能丰富、使用便捷而深受大学生群体的依赖和认可,但是部分高校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的程度特别严重,本文将此现象归结为“手机依赖症”现象。大学生不分时间不分场合过度使用手机,不同层面地影响到了高校学风建设。在手机大量普及的今天,禁止手机使用既不现实也不科学。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扭转观念和思路,科学理性地面对和处理“手机依赖症”对学风建设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文献阅读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三种研究方法,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症”背景下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所高校学风建设问题展开详细研究。旨在阐述大学生“手机依赖症”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分析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通过对策加强大学生“手机依赖症”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的适应性和有效性。引言部分介绍了研究课题的现实背景,阐述了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阅读国内外文献基础上将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总结此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的创新点。第一部分是高校学风建设与“手机依赖症”概述。通过阐述学风、学风建设、“手机依赖症”等相关问题,为高校学风建设现状调查提供观察维度。第二部分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调查“手机依赖症”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首先从大学生视角进行问卷调查,围绕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手机依赖症”背景下大学生学风现状、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及建议三个维度展开。然后对三所高校的15名教育工作者进行访谈,交流了“手机依赖症”背景下高校信息化教学现状、高校学风建设情况。第三部分是“手机依赖症”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的问题总结与分析。问题包括了大学生学风状态亟需改善、课堂教学纪律秩序有待提升、教育管理活动效果差强人意、管理者对手机依赖现象认识不深入、外部环境不利于高校学风建设五方面问题,阐明了“手机依赖症”背景下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是“手机依赖症”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的对策。从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完善学风管理制度保障、深化手机使用的科学引导、完善学术诚信文明建设、营造减少手机依赖负面影响的外部环境五方面提出合理建议。研究表明,“手机依赖症”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学风状态、身心健康形成冲击,对高校教育目标实现、教学管理工作形成挑战。本文认为面对这种挑战,高校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核心目标,遵循高校学风建设基本规律,努力提高“手机依赖症”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郭伟[7](2020)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学风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学风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与管理的重要工作,是高校教育改革的灵魂,亦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保障。建设优良学风是大学固本强基的百年工程,也是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的重要保证。新时期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更应该充分结合学风建设来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期待。目前,我国高校在学风建设中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其偏离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育人理念。无论是对高校还是对大学生自身,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如何用思想政治教育来引领大学生学风建设,切实加强大学生优良学风的培育,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学风建设的这一课题,可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营造高校优良的学习氛围,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生学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研究大学生学风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当前,大学生学风建设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学风制度体系建设不够健全、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不够丰富、学风建设资源不够合理利用等问题,其影响原因主要有社会、学校、家庭、大学生自身等因素。针对存在问题,需要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心理健康、职业规划和诚信意识等方面的教育,不断完善学风制度体系建设,抓好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借助互联网平台拓宽大学生学风建设载体。通过这些具体路径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旨在为当前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有效参考。
邵崇晓[8](2019)在《民办本科高校学风管理问题与对策 ——以温州W学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学风是高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是高校常抓不懈的重要内容,更是民办本科高校进行学生管理的重要抓手。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高校学风下滑现象日趋突出,尤其是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学风管理问题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学生课堂出勤率不高、学习积极性较差、考试成绩不理想、考试作弊现象时有发生。高校的学风情况直接影响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成效,因此高校的学风管理对于民办高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了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以温州W学校的为例,开展民办高校学生学风和管理问题的实证研究,发放调查问卷,了解温州W学校当前学风以及学风管理现状,从而分析目前民办高校学风管理的现状,查找学风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结合文献中其他国家的学风管理措施和目前温州W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温州W学校的学风管理工作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目前W学校整体的学风情况良好,但还存在一些学风管理问题。比如学校仍然存在学风管理机制运行不畅、执行不到位,管理内容不全面,管理队伍结构失衡,队伍不稳定,管理主体错位,管理方式传统化、单一化,和管理工作效果有待提升等问题。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首先是缺乏完善的管理和监督机制,良好的管理机制是运行的科学管理的基础,其次是管理内容缺乏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学业指导的体系和专业人才队伍,同时民办高校的管理队伍没有受到重视,也缺乏专业化的培养,学校领导以及教职工对于学风管理的思想认识不统一导致管理主体错位。而因为实际管理队伍的水平有限,事务繁忙,缺乏专业人才以至于管理方式趋向传统化和单一化。所以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存在的原因,从优化管理制度、加强系统性生涯规划和学业指导、加强和改进学风管理队伍建设、明确学风管理主体建立教学管理协同机制、丰富学风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成效以及发挥社会对学校学风管理的配合作用六个方面提出改进对策。
付琳[9](2019)在《大学生学风浮躁问题及改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于高校而言,建设优良学风,提高全体师生的整体素质是其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一环。高校优良的学风不仅仅关系到高校学生学习能力、知识素养的提高,更是关系到国家全民素质的提高。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在不断的扩张,随着这一现象而来的是高校学生的不断增加,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学风浮躁这一新情况随之出现。加之当前社会上存在着好高骛远、不能脚踏实地干实事的浮躁之风,这些都在无形中对高校学生优良学风的形成产生了消极影响。因此,改善学风浮躁问题必须得到重视,无论是高校管理者、高校教师还是高校学生都应该积极的加入到改善学风浮躁问题中。学风浮躁问题的改善不仅仅会对高校学生的学习、学术水平的提高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对于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学习思想、习近平学习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作为理论依据,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对大学生学风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在问卷的基础上总结了大学生学风浮躁问题的表现,并对产生学风浮躁问题的原因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分析,从而提出了改善学风浮躁问题的具体对策。本文共分为四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的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之处;第二章对大学生学风进行概述,具体对学风和大学生学风两个概念进行了界定,概括了学风的构成要素,阐述了学风的相关理论依据;第三章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大学生学风浮躁问题的具体表现,并从社会、高校、学生、家庭、教师五个方面对大学生学风浮躁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第四章根据调查问卷显示的结果,从注重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创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强化高校学生管理部门的前沿课堂作用、以优良教风带动优良学风以及充分发挥学生在学风浮躁改善中的主体作用五个方面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学风浮躁问题的具体对策。
兰淇[10](2019)在《高校学风评价体系构建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高校建设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良好的学风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学风在高校发展建设中愈发重要。本文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高校学风评价模型,以A大学为例进行评价研究,在深入分析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研究改善高校学风的对策。本研究丰富了高校学风评价相关的理论,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本文以学风评价为核心内容。首先,结合相关文献对高校学风、学风建设和学风评价的概念进行界定。第二,根据对学风评价相关文献的整理、归纳,结合本文的研究思路,确定了由思想道德、学习情况和实践创新三个一级指标组成的学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特尔婓法,结合专家的建议,确定了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构建了完整的学风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评价指标的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高校学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第三,以A大学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面向大学生发放学风评价问卷,回收问卷并对数据进行整理,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高校学风状况进行打分,找出影响学风评价分数的指标,即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第四,分析高校学风的影响因素。本文从学校、教师、学生、家庭和社会五个方面进行了学风影响因素分析,构建学风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设计问卷。根据问卷数据进行SPSS分析,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随后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这五个维度均为影响高校学风的因素。影响程度由大到小分别为,学生、学校、教师、社会和家庭。最后,根据学风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对策建议。学校应加强思想道德方面建设,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还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应提高教学水平,完善教师考核体系,并发挥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学生应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本文以A大学为例进行学风分析,针对该校学风评价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学风评价模型适用于所有的高校学风评价,其他高校学风评价可以使用此模型,并根据自身的评价分数有针对性的找到问题。
二、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提高教育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提高教育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学校学风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国家高度重视学风建设 |
(二)教育质量提升需加强学风建设 |
(三)笔者的研究积累聚焦学风建设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有关学风概念的研究 |
(二)有关学风现状的研究 |
(三)学风的指标模型建构 |
(四)学风的影响因素研究 |
(五)学风建设的对策研究 |
(六)研究述评 |
四、核心概念与研究问题 |
(一)概念界定 |
(二)研究问题 |
第一章 理论基础 |
一、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
二、组织氛围理论 |
三、开放系统理论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调查法 |
(四)观察法 |
三、研究工具 |
(一)调查问卷 |
(二)访谈设计 |
四、资料收集与处理 |
(一)抽样方法 |
(二)访谈资料收集与处理 |
(三)问卷数据收集与处理 |
第三章 农村学校学风的描述分析 |
一、农村学校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 |
(一)个人基本情况 |
(二)家庭基本情况 |
二、农村学校学风的现状分析 |
(一)学风良好,仍需进一步改善 |
(二)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不高 |
(三)学习习惯、纪律和方法一般 |
三、农村学校学风的差异分析 |
(一)小学比初中的学风状况好 |
(二)家庭经济较好时,学风状况较好 |
第四章 农村学校学风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一)变量的确定 |
(二)回归分析结果 |
二、路径分析 |
(一)研究假设 |
(二)路径分析结果 |
三、中介及调节效应 |
(一)中介效果检验 |
(二)调节效应检验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一)学风良好,仍需进一步改善 |
(二)学风在学生学段和家庭经济状况方面有差异 |
(三)个体、家庭、教师和学校因素对学风有显着影响 |
(四)个体因素和教师因素起到中介作用 |
(五)社会对家庭与教师因素、家庭与个体因素的关系起调节作用 |
二、研究建议 |
(一)培养学生学习品质,形成“生长性”学习能力 |
(二)提高教师授课水平,打造“吸引性”课堂 |
(三)构建和谐亲子关系,形成“支持性”家庭环境 |
(四)完善规章制度,营造“服务性”校园环境 |
(五)注重价值观引导,形成“正能量”社会环境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问卷 |
附录2 义务教育阶段师生访谈提纲 |
一、学生访谈提纲 |
二、教师访谈提纲 |
后记 |
(2)大思政育人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加强学风建设的必要性 |
1.学风建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关系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2.学风建设是高校提高育人质量的根本保证,关系到高等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 |
3.学风建设是高校营造良好生态的必然要求,关系到高校办学氛围 |
二、高校学风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 |
1.党的领导是高校学风建设的根本保证 |
2.爱国为民是高校学风建设的最高价值追求 |
3.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学风建设的文化基因 |
三、高校加强学风建设的困难与挑战 |
1.尚未形成学风建设的强大合力 |
2.学风建设的氛围还不够浓厚 |
3.学风建设的保障力度仍需加大 |
四、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基本路径 |
1.充分发挥党风的价值引领作用,坚定不移地教育引导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 |
2.建立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学风建设的工作合力 |
3.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大学生乐学善学的热情 |
(3)S大学省一流学科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风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关注学风是响应国家政策的必然要求 |
(二)优化学风是推进辽宁省一流学科建设的必要手段 |
(三)重视学风是提升S大学培育水平的必需支撑 |
(四)聚焦学风是实现个人研究兴趣的必经方向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总体描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国内研究综述 |
(四)文献研究评述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分析 |
一、概念界定 |
(一)一流学科 |
(二)省一流学科 |
(三)硕士研究生 |
(四)学风 |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勒温场论 |
(二)学习动机理论 |
三、理论在本研究中的适用性 |
四、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风现状调查 |
一、研究设计 |
(一)调查目的 |
(二)研究问题及假设 |
(三)问卷设计及实施 |
(四)访谈提纲与问题设计 |
二、基本信息情况分析 |
(一)人口学维度总体统计 |
(二)学风现状调查结果 |
(三)学风影响因素调查结果 |
三、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风差异性分析 |
一、各维度间的差异性分析 |
二、人口统计学变量下的差异性分析 |
(一)年级间的差异性分析 |
(二)年龄间的差异性分析 |
(三)所学专业间的差异性分析 |
三、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风相关性分析 |
一、人口统计学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
(一)各维度间的相关性分析 |
(二)年级与学风各维度的相关性 |
(三)年龄与学风各维度的相关性 |
(四)所学专业与学风各维度的相关性 |
二、各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一)学校方面 |
(二)教师方面 |
(三)家庭方面 |
(四)社会方面 |
三、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风存在问题及原因 |
一、存在问题 |
(一)学习目的不够清晰,学习目的自我中心化 |
(二)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兴趣不够强烈 |
(三)缺乏创新思维,学习行为有待完善 |
(四)学习纪律不够严格,学术诚信有待提升 |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研究生自身层面 |
(二)学校层面 |
(三)教师层面 |
(四)家庭层面 |
(五)社会层面 |
三、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风改善措施 |
一、研究生自身层面 |
(一)树立道德自律意识,培养创新意识 |
(二)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 |
二、学校层面 |
(一)健全学校设施,形成良好学风的设施保障 |
(二)落实规章制度,发挥制度的长效育人功能 |
三、教师层面 |
(一)丰富教师教学方法,发挥主导作用 |
(二)增进师生相互交流,发挥互促作用 |
四、家庭层面 |
(一)重视家庭教育方式 |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风气 |
五、社会层面 |
(一)加强校企合作,推进资源共享 |
(二)合力创设网络监管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S大学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风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S大学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风现状访谈提纲(教师版) |
附录三 S大学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风现状访谈结果(教师版) |
附录四 S大学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风现状访谈提纲(学生版) |
附录五 S大学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风现状访谈结果(学生版) |
附表一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一)学习目标不明确 |
(二)学习缺乏严谨性 |
(三)师德师风建设有待加强 |
(四)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单一 |
二、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分析 |
(一)社会因素 |
(二)家庭因素 |
(三)学校因素 |
(四)学生自身 |
三、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对策 |
(一)结合高校学生的时代特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
(二)健全高校管理制度,加强考勤与考试监督,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
(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教风引领学风 |
(四)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以强化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学风建设的育人功能 |
(五)完善体制机制的建设,规范考核评估细则,确保学风建设取得实效 |
(6)大学生“手机依赖症”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研究 ——基于黑龙江省三所高校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关于高校学风及学风建设的研究 |
2.关于“手机依赖症”的内涵及表现研究 |
3.关于“手机依赖症”对高校学风建设影响及对策研究 |
(四)研究内容及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五)可能的创新点 |
一、高校学风建设与“手机依赖症”概述 |
(一)高校学风建设 |
1.学风的内涵 |
2.高校学风建设的内涵 |
3.高校学风建设的特点 |
(二)大学生“手机依赖症” |
1.“手机依赖症”概念界说 |
2.“手机依赖症”影响表现 |
3.“手机依赖症”产生原因 |
(三)大学生“手机依赖症”背景下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必要性 |
1.有利于提高高校学风建设目标的适应性 |
2.有利于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内容的规范性 |
3.有利于提升高校学风建设方法的有效性 |
二、大学生“手机依赖症”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调查设计 |
1.调查原则 |
2.问卷设计思路 |
3.调查方法及内容 |
4.调查对象 |
(二)问卷调查结果 |
1.大学生手机使用现状维度调查结果 |
2.“手机依赖症”下的大学生学风现状调查结果 |
3.“手机依赖症”对高校学风建设影响及建议维度调查结果 |
(三)现状分析 |
1.“手机依赖症”背景下大学生主体学习状态 |
2.“手机依赖症”背景下高校信息化教学现状 |
3.“手机依赖症”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现状 |
三、大学生“手机依赖症”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的问题 |
(一)大学生学风状态亟需改善 |
1.手机使用不规律导致身心健康受损 |
2.手机不良信息开放导致价值观畸形 |
3.手机科技成瘾导致学术诚信危机 |
(二)课堂教学纪律秩序有待提升 |
1.手机功能诱惑导致“隐形逃课”频发 |
2.手机管理不当导致课堂教学秩序失范 |
(三)教育管理活动效果差强人意 |
1.教育模式无法满足大学生需求现状 |
2.教育方式无法获得大学生内心认可 |
(四)管理者对“手机依赖症”影响认识不深入 |
1.忽视了“手机依赖症”背后心理动机 |
2.低估了“手机依赖症”带来的挑战 |
(五)外部环境不利于高校学风建设 |
1.家庭不重视大学生手机教育 |
2.手机信息执法监督力度不够 |
3.社会上手机依赖风气较严重 |
四、大学生“手机依赖症”背景下高校加强学风建设的对策 |
(一)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强化自我管理 |
1.强化自我教育预防手机依赖 |
2.科学合理规划手机使用时间 |
(二)完善学风管理制度保障 |
1.完善学风组织管理建设 |
2.完善学风监督责任建设 |
3.完善学生弹性学制建设 |
4.完善学风评价体系建设 |
(三)深化手机使用的科学引导 |
1.办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引导健康思想价值观 |
2.给予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提升社会责任意识观 |
3.培育手机媒介综合化素养,提高信息化教育水平 |
4.开展手机教育主题化活动、创设网络兴趣学习群 |
(四)加强学术诚信文明建设 |
1.加快学术诚信机制建设 |
2.培养学生学术诚信意识 |
3.建立手机诚信信息档案 |
(五)营造减少手机依赖影响的外部环境 |
1.政府加强手机文化及网络生态监管 |
2.家庭应该以优良家风促进学风建设 |
3.社会要提供积极支持助力学风建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7)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学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大学生学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概述 |
第一节 大学生学风的内涵及构成 |
一、大学生学风的内涵 |
二、大学生学风的构成要素 |
第二节 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内涵及基本特征 |
一、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内涵 |
二、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基本特征 |
第三节 大学生学风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学风建设具有指引作用 |
二、大学生学风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支撑作用 |
第四节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必要性 |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
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
三、践行和谐校园理念的重要途径 |
四、培养诚信意识的主要阵地 |
第二章 大学生学风建设现状的调查分析 |
第一节 大学生学风建设现状的问卷调查 |
一、大学生学风建设现状的问卷内容设计 |
二、大学生学风建设现状的问卷方案实施 |
三、大学生学风建设现状的问卷结果统计 |
第二节 大学生学风的现状分析 |
一、当前大学生学风的积极方面 |
二、当前大学生学风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大学生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
二、学风制度体系建设不够健全 |
三、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不够丰富 |
四、学风建设资源不能合理利用 |
第四节 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影响原因 |
一、社会原因 |
二、学校原因 |
三、家庭原因 |
四、自身原因 |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对策思考 |
第一节 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学风建设的正确方向 |
一、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
二、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
三、加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 |
四、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教育 |
第二节 加强学风制度体系建设,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作用 |
一、严格课堂纪律管理,养成科学学习习惯 |
二、健全学风管理制度,引导正确学习行为 |
三、构建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维持良好学习秩序 |
第三节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学风建设的良好氛围 |
一、抓好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营造校园育人氛围 |
二、推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提升个人道德修养 |
三、完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
第四节 加强互联网平台建设,拓展学风建设的网络载体 |
一、抓住互联网发展机遇,建立学风建设新媒体平台 |
二、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引导学风建设正向发展 |
三、开展互联网大数据工作,创新学风建设新模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关于大学生学风建设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8)民办本科高校学风管理问题与对策 ——以温州W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 |
1.1.3 研究的意义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2.1 高校学风 |
1.2.2 高校学风管理 |
1.3 理论依据 |
1.3.1 目标导向理论 |
1.3.2 人本管理理论 |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4.1 国外研究概况 |
1.4.2 国内研究概况 |
1.4.3 文献综述 |
1.5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民办高校学生学风管理的背景 |
2.1 民办高校学生学风现状 |
2.2.1 调研的样本特征 |
2.2.2 学校学风现状 |
2.2 学风管理的主要举措 |
2.2.1 以学生手册为依托,落实学生学风管理制度 |
2.2.2 重视学生重点阶段培养,落实新生和毕业生教育方案 |
2.2.3 以学生工作口为学风管理主体,开展学风日常教学管理工作 |
2.2.4 搭建学风活动载体,构建课外学风管理体系 |
第三章 民办高校学风管理存在的问题 |
3.1 学风管理机制运行不畅、执行不严 |
3.1.1 管理机制设置不合理 |
3.1.2 管理制度执行不严 |
3.2 学风管理内容不全面,学生生涯规划和学业指导不足 |
3.3 学风管理人员结构失衡、队伍不稳定 |
3.3.1 管理队伍结构失衡 |
3.3.2 辅导员队伍队伍不稳定 |
3.4 学风管理责任主体错位,教学和管理缺乏协同 |
3.4.1 专任教师课堂管理意识和能力待提升 |
3.4.2 缺乏专任教师与辅导员联动机制 |
3.5 学风管理方式传统化、单一化 |
3.5.1 课内学风管理方式传统化 |
3.5.2 课外学风管理方式单一化 |
3.6 学风管理工作效果有待提高 |
第四章 民办高校学风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
4.1 学风管理缺乏完善的管理和监督机制 |
4.2 学风管理缺乏职业生涯和目标教育实施方案和专业人才 |
4.3 对学风管理人员重视程度和专业化培养不够 |
4.4 学风管理工作思想认识不统一,管理主体定位不清 |
4.4.1 学风管理责任主体思想认识不到位 |
4.4.2 民办高校市场化,高校对“服务型”定位不清 |
4.5 学风管理工作缺乏思想革新和方式创新 |
第五章 改进民办高校学风管理的对策 |
5.1 优化学风管理制度,保障管理工作落地 |
5.1.1 建立学风日常运行机制,加强过程监督 |
5.1.2 实行学风管理责任制,保障制度落实 |
5.1.3 建立学风管理目标考核体系,完善激励机制 |
5.2 加强系统性生涯规划和学业指导 |
5.2.1 革新生涯规划和目标教育 |
5.2.2 健全学生学业帮扶中心,推行导师导学制 |
5.3 加强和改进学风管理队伍建设 |
5.3.1 重视学风管理队伍建设,加强投入和培训 |
5.3.2 发挥专任教师队伍对学风管理的作用 |
5.3.3 发挥辅导员队伍对学风管理的作用 |
5.3.4 加强学生队伍对学风管理的作用 |
5.4 明确学风管理主体,形成教学管理协同机制 |
5.5 丰富学风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成效 |
5.5.1 优化学风管理软硬件配备 |
5.5.2 营造良好学风氛围,为学风管理提供保障 |
5.6 发挥社会对课外学风管理配合作用,提升学风管理全面性 |
5.6.1 建立校外班主任制度,加强课外学风管理阵地 |
5.6.2 搭建学风管理信息互通平台,家校联动管理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大学生学风浮躁问题及改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大学生学风概述 |
2.1 基本概念 |
2.1.1 学风 |
2.1.2 大学生学风 |
2.1.3 学风构成要素 |
2.2 理论依据 |
2.2.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学习思想 |
2.2.2 习近平学习观 |
2.2.3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 |
第3章 大学生学风浮躁问题表现及原因分析 |
3.1 大学生学风浮躁问题表现 |
3.1.1 部分大学生学习目标不切实际 |
3.1.2 部分大学生学习动机功利化 |
3.1.3 部分大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
3.1.4 部分大学生学习纪律涣散 |
3.2 大学生学风浮躁问题原因分析 |
3.2.1 社会环境的复杂化 |
3.2.2 高校学风建设不完善 |
3.2.3 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观 |
3.2.4 家庭教育理念的偏差 |
3.2.5 教师引导作用发挥不充分 |
第4章 大学生学风浮躁问题改善对策 |
4.1 注重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
4.1.1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 |
4.1.2 强化专业课教师在学风浮躁问题改善中的指导作用 |
4.2 创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
4.2.1 加强高校校风建设 |
4.2.2 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
4.2.3 开展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 |
4.3 强化高校学生管理部门的前沿课堂作用 |
4.3.1 建立完善的学风建设专题网站 |
4.3.2 健全学风管理机制 |
4.3.3 发挥辅导员的桥梁作用 |
4.4 以优良教风带动优良学风 |
4.4.1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
4.4.2 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 |
4.5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风浮躁问题改善中的主体作用 |
4.5.1 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 |
4.5.2 加强自我教育以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大学生学风状况问卷调查 |
致谢 |
(10)高校学风评价体系构建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学风 |
2.1.2 学风建设 |
2.1.3 学风评价 |
2.2 高校学风建设的理论基础 |
2.2.1 德育理论 |
2.2.2 教育管理理论 |
2.2.3 教育测量理论 |
2.2.4 教育评价理论 |
3 高校学风评价 |
3.1 高校学风评价的方法及标准 |
3.1.1 高校学风评价的方法 |
3.1.2 高校学风评价的标准 |
3.2 构建高校学风评价体系 |
3.2.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3.2.2 评价指标的确定 |
3.2.3 评价指标体系 |
3.3 确定高校学风评价指标权重 |
3.3.1 层次分析法 |
3.3.2 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 |
3.3.3 学风评价指标体系权重 |
3.4 构建高校学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3.4.1 模糊综合评价法 |
3.4.2 模糊综合评价法具体步骤 |
3.5 实证研究 |
3.5.1 数据收集 |
3.5.2 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评价分数 |
3.6 评价结果分析 |
3.6.1 思想道德方面 |
3.6.2 学习情况方面 |
3.6.3 实践创新方面 |
4 高校学风影响因素分析 |
4.1 高校学风影响因素 |
4.1.1 学校因素 |
4.1.2 教师因素 |
4.1.3 学生因素 |
4.1.4 家庭因素 |
4.1.5 社会因素 |
4.2 调查问卷设计及分析 |
4.2.1 设计问卷 |
4.2.2 问卷基本情况 |
4.2.3 问卷指标描述性分析 |
4.3 数据检验与分析 |
4.3.1 信度检验 |
4.3.2 效度检验 |
4.3.3 因子分析 |
4.3.4 相关性分析 |
5 高校学风建设的对策建议 |
5.1 学校方面 |
5.1.1 加强思想道德方面建设 |
5.1.2 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 |
5.1.3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
5.2 教师方面 |
5.2.1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
5.2.2 完善教师的考核体系 |
5.2.3 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
5.3 学生方面 |
5.3.1 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
5.3.2 合理安排课余时间 |
5.3.3 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提高教育质量(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学校学风的影响因素研究[D]. 王荷蕊.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2]大思政育人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探索与实践[J]. 薛鑫. 中国轻工教育, 2021(02)
- [3]S大学省一流学科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风现状研究[D]. 李焕.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1)
- [4]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背景下大学生学风现状及其建设路径 ——以H大学为例[D]. 李孟. 湖北大学, 2020
- [5]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毛晓静.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20(03)
- [6]大学生“手机依赖症”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研究 ——基于黑龙江省三所高校的调查[D]. 邓君睿.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7]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学风建设研究[D]. 郭伟. 太原科技大学, 2020(04)
- [8]民办本科高校学风管理问题与对策 ——以温州W学校为例[D]. 邵崇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3)
- [9]大学生学风浮躁问题及改善对策研究[D]. 付琳. 长春理工大学, 2019(01)
- [10]高校学风评价体系构建及影响因素分析[D]. 兰淇. 东北农业大学, 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