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课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几种方法

自然课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几种方法

一、自然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几种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赵元春[1](2021)在《小学科学课中基于挑战的游戏化教学的研究》文中指出

吕源[2](2019)在《基于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高中物理习题课教学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家的科学技术要得到持续发展,人才是根本保障,而高中教育对合格人才的培养既责无旁贷又举足轻重。进入21世纪,我国进行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特别是最近几年,提出了培养高中学生的核心素养。要在高中物理学科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习题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习题课不仅在高中物理总课时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而且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高中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对物理学习兴趣的激发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潮的影响,传统的习题课教学一是接受式学习,教师满堂灌,不给学生任何思考、讨论、合作学习、反思的机会;二是题海战术,让学生苦苦挣扎在频繁的解题练习之中。这些习题课是低效的课堂,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久而久之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更不会有效地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如何在高中物理习题课中落实新课改理念,改变传统的习题课教学方式,切实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这一课题值得探究和实践。本课题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行动研究和实验法等研究方法。本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研读相关文献资料,介绍了国内外对习题课教学的研究现状,综述了教育学、心理学有关的理论,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2、通过对笔者工作的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部分学生和物理教师的问卷调查,并辅以部分物理教师的访谈,比较深入地了解到目前高中物理习题课教学的现状,对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较详细的归纳和剖析。3、依据调查的结果,在相关教学理论和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结合笔者多年高中物理教学的经验,经过探索提出了一些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基于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习题课教学策略。4、依据提出的教学策略,通过选择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为期一学年的教学实践,经过检测证明实验班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明显优于对照班,佐证了相应策略的可行性。

赵海忠[3](2018)在《视频资源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促进新媒体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特别是视频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变革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成为现代教学的新常态。抽象复杂的科学知识一直是学习者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瓶颈,现代视频制作技术设计制作的浅显易懂、引人入胜的各类视频资源简化了知识认知难度,成为辅助学习者学习科学知识的有力工具。视频资源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让学习者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掌握科学知识,把晦涩难懂的知识变成学生乐于探究的知识乐园。视频辅助的课堂教学已经越来越多的被广大一线教师所青睐,也受到许多小学生的欢迎。小学科学课程是在我国小学阶段开设的教授科学知识的课程,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笔者在农村小学从事教学工作,了解当前我国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依然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机械记忆还是主要的学习形式。学生信息来源单一,知识面狭窄,抑制了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本研究对国内外视频资源在理论研究、视频制作技术以及教学实践研究等方面文献的梳理基础上,剖析了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视频资源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提出了建设校本视频资源库是有效解决了教学资源匮乏,教学方式单一有效途径。笔者依据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制作、剪辑视频资源,设计教学案例,对视频资源在辅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实验探究以及拓展知识视野方面进行教学实践探索。通过对教学效果的调查分析,视频资源能将隐性知识显性化,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提升学生在科学实验中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拓展学生视野,从而优化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李霞[4](2018)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思维型教学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球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为培养具有自我学习、自我创新的高素质人才,国际上强调围绕核心素养进行课程与教学改革,使学生能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此同时,学习科学的研究成果为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提供了研究支撑。新课程改革以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课标》(2017)突出强调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要求学生掌握思维方法,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改革的重点。思维型课堂学习基本原理已被实践证明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其它核心素养,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为在思维型课堂学习原理的指导下,构建并实践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思维型教学模式,以切实提高科学教学质量,落实国家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本文紧扣研究问题从各国家、组织对核心素养内涵的界定及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科学素养内涵的界定及中小学科学素养培养的具体目标,国内外科学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与进展三个方面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述。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以下四方面的研究。第一方面,基于扎根理论进行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深度访谈。选择小学科学教育领域有影响力的8位特级教师进行深度访谈,依据扎根理论的思想,借助Nvivo8.0质性分析软件,提炼出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六个要素:教育理论(理念)、教育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环境、教师专业能力、教学关系,并建构了六要素相互关系图。不同的教学理论观点,对某个要素强调程度不同、具体要求不同,产生不同的教学模式。依据六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及对某要素的偏重程度,提炼了五种小学科学教学模式,完成了从具体访谈内容抽象出一般原则,然后在一般原则指导下归纳出具有一定普适性教学模式的过程。第二方面,将小学科学教学模式六要素与思维型课堂学习原理有机整合,结合自己长期的教学经验,构建了小学科学思维型教学模式。面向不同属性的学习目标,通过调整模式框架中某些要素的具体内容,演绎出思维型概念学习教学模式、思维型科学探究教学模式和思维型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思维型概念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具体概念和概念属性,较适用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教学的重点聚焦于概念;思维型科学探究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概括、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适合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教学,教学的重点聚焦于探究;思维型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以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出发点,以科学概念和科学原理为依据,以制做作品或模型的形式学习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教学目标为通过“动手做”的方式,使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和合作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模式较适合于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学习,教学重点聚焦于动手做。第三方面,编制了反映学生科学素养的测评指标框架和测评工具。以2015年《国家科学质量监测框架(实验稿)》为依据,结合作者参加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试题编制工作的经验,研究制定了科学素养测评指标框架。用试卷测试反映学生在科学观念与应用、科学思维与创新、科学探究与实践方面的素养,用问卷测试反映学生在科学态度与责任方面的素养。试卷的编制按规范步骤进行。问卷采用里克特量表进行编制。所编制的测试试卷和问卷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学生科学素养。第四方面,进行思维型教学模式对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实验研究。实验研究的对象为某小学四年级的三个班:对照组(新手教师传统方式教学)、实验一组(新手教师思维型教学模式教学)、实验二组(专家教师思维型教学模式教学)。经过一学年教学后,试卷测试和问卷测试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教学方式的主效应均为显着差异。这说明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采用思维型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总体科学素养获得显着提高。最后,本文围绕小学科学思维型教学模式的建构、小学生科学素养测评工具的编制、思维型教学模式对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实验研究三方面主要内容进行了综合讨论,并对如何有效实施思维型教学模式给出了具体建议。

王旭[5](2018)在《基于探究式学习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研究 ——以《溶解的快与慢》为例》文中指出教育学家施瓦布(Joseph J.Schwab)曾提出探究式的课堂有两种,一种是对科学知识的探究,另一种是对教学方法的探究,可以说,探究不仅是一种独特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创新型的教学理念。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学科教学的探究热潮也日益高涨,探究式学习逐渐渗透到学科教学的方方面面。2017年我国教育部重新修订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其中突出强调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学会主动探究,科学探究并非简单的验证答案而是要多问“为什么”。基于探究式学习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还可以使学生在习得科学知识的同时,体验类似于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并从中形成求实、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本文结合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及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基于探究式的学习模式对小学科学教材中《溶解的快与慢》一课进行教学设计,然后将教学设计付诸实施并收集课堂实录数据,结合学生探究式学习开展情况的调查问卷及课堂观察量表对所采集数据进行分析,依据分析结果进行教学评价,总结经验与不足。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分析了研究的背景、意义及相关概念,并对探究式学习及教学设计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第二部分是探究式学习的理论基础,分析了探究式学习的突出特点,从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以及人本主义三个方面阐述了探究式学习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小学科学探究式学习的教学设计,以《溶解的快与慢》一课为例对其进行学习者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设计以及教学评价设计。第四部分是小学科学探究式学习的教学设计实例与实施,通过具体详细的教学步骤展示教学设计案例并付诸实施。于实施后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教学片段再现教学活动场景并以此阐述教学理念。第五部分是对所开展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与反思。通过调查问卷及课堂观察量表全方位综合考察此次教学活动中的师生的行为表现及最终的教学效果,反思此次教学活动中的不足之处。第六部分是总结本研究中的独到之处与不足之处,并对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思路。经实践研究发现,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小学科学教学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乐趣,学生学习自主性得以明显的提升,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小组讨论与交流等各项课堂活动中。此外,研究还发现,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更加乐于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探究任务,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因此获得提升。与此同时,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些许不足,例如实施样本过少,不具有普遍性等,借此不仅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路,也希望能够丰富探究式教学设计的实践经验,为小学科学探究式的教学设计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实例。

冯晓晴[6](2018)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造句训练研究》文中提出句子是语言的基本单位,造句则是最基本的语言训练。造句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常见的语言训练方式,是小学低年级写话、阅读教学中的基础环节之一。2011年版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而“造句”就是该能力培养所需要训练的基本功。造句训练最主要的应用阶段为小学低年级,其作为语言训练的发端与启蒙有着基础性的研究意义。就截至目前为止的研究来看,低年级造句训练的研究并未得到应有的足够重视。本文在整理和分析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儿童语言习得过程与低年级造句练习的相似之处,结合心理语言学中儿童语言习得的相关基础理论及其对造句训练的启发与具体的课堂案例,对小学低年级造句训练进行了相对全面的探析。“造句训练”主要包括“训”、“练”、“评”三大板块。首先,以教师为主体的“训”造句主要体现在词语理解的指导、句子的基础知识的指导以及指导有效造句练习的技巧几个方面。其次,在“练”造句方面,教材中的造句题目设置为研究提供了合理丰富的造句练习设计参考,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口头造句练习和书面造句练习两个角度,分门别类地对繁杂的造句练习方式进行了探析,其中,“多词造句”这一造句练习方式在低年级确有其使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最后,造句训练的评价能提供修正与激励的反馈,以“造得对”和“造得好”为基本指标,同时以小学低年段的学情为基点,采用发展性评价方式可以作为促进学生造句质量的提高的尝试。根据以上三大研究内容,可以提炼、归纳出几项有效造句训练的整体性策略,它们可以被概括为文本解读与训练设计、学生经验的积累与引出、教师自身的语言素养这三个重要方面,以期能够系统地认识小学低年级造句训练的有效策略。

杨军锐[7](2017)在《农村小规模学校《科学》教学方法优化整合的实践研究 ——以秦安县XX教学点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世界,科学与技术不断创新推动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要求公民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素质。小学设置的《科学》课程作为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能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他们学习科学的潜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近年来,在我国较为偏远的农村地区,因生源严重不足而产生出较多的小规模学校。由此使得小学《科学》教学面临诸多困难;加之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专业科学教师少,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式单一等,更加阻碍了农村小规模学校《科学》教学的发展。教师怎样才能有效完成农村小规模学校《科学》的教学,在完成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这个问题值得探讨和研究。基于以上的思考,本研究以2017版的科学课程标准为出发点,以相关的理论为指导,以笔者所执教教学点的四年级13名学生及部分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与小学科学教学相关的文献,对农村小学科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并对邻近学校的科学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访谈及课堂观察,进一步剖析了农村小规模学校《科学》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果发现:1.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内化程度不高;2.对教学方法系统的认识不足;3.对教学方法落实不到位;4.教师对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力不足。之后,在科学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对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的优化整合进行研究,以较为典型的科学教学案例为载体来探索优化整合教学方法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针对农村小规模学校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具体为:1.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加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2.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3.因时因地制宜,开展实验教学;4.丰富课程资源,灵活开展教学;5.利用网络资源,多媒体组织教学。通过一学年的教学实践,学生的科学素养有显着的提高,综合能力体现出较好的发展趋势,整合教学方法的教学探索对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效果是有益的

徐振玲[8](2017)在《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文中研究说明社会发展到今天,是科技发展的结果,更是人才培养的结果。而当今时代国家亟待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人才的培养需要教师的教育。所以,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就落在了我们教师的肩上,尤其是基础教育——小学教育。怎样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创新型人才成为我们做教师的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刘珥婷[9](2016)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思政课改革研究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产出为导向的新型育人理念,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一般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工科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具备专业理论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素质、创新意识、良好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终身学习的意识、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的能力、竞争与合作的能力。实际上这些“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产出为导向”的新型育人理念等要求,对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在此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课程,也应学习和借鉴其先进的理念和标准,用专业认证的思路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发展,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教材、主讲老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形式和学校支持为影响因素,测量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育教学情况,分析了教材、主讲老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形式和学校支持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之间关系,研究了该门课程的教育教学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预测作用和影响程度,并将大学生的个体信息对以上变量的所产生的影响做了相关研究。本文经过分析和讨论,主要得出了以下的结论:1.现有《基础课》教材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之间显着正相关,主讲老师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之间显着正相关,教学内容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之间显着正相关,教学方式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之间显着正相关,考核形式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之间显着正相关,学校支持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之间显着正相关;2.现有《基础课》教材、主讲老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形式、学校支持对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影响,有正向预测作用;3.不同性别、学科的大学生对感受现有《基础课》课程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有显着差异。根据以上研究成果得出的结论,对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更好地改革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出7条建议:第一,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编写形式和内容,增加可读性;第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第三,积极推进SPOC教学,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第四,构思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第五,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评价体系:第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第七,针对不同学科的大学生,做出不同的教学设计。

张楠[10](2016)在《《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昆明市六甲第一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基础教育课程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加强课程的综合性,注重学生经验,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1)”处于实施阶段的课改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所以教学的过程是忠实而有效传递课程的过程。《品德与社会(生活)》承担着小学阶段道德教育的主要角色,该学科的教学方法、效果如何,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实施中的关键环节——学校德育的收效;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素养、道德品行、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在政策纲领指导下,新课改后的小学思想品德教材、课程标准融入了——回归生活、教学生活化的教育思想,并按学龄段把该课程分为了1-2年级《品德与生活》,3-6年级《品德与社会》。因此,这项研究结合课改后《品德与社会》贯彻课标思想的教学概况,结合国内外对《品德与社会》调查及现状,从体会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深层内涵出发,以人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为参考,对昆明市六甲第一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梳理出当前该课程教学现状,在此基础上,用研究者所学知识,提供一些《品德与社会》教学实施的建议:第一,确立生活化的教学目标;第二,充实多样化、生活化的教学内容;第三,创设生活化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四,挖掘开发生活化的课程资源;第五,灵活运用德育知识、促进自身思想道德综合能力的提高。总之,在《品德与社会》中贯彻落实好生活化,推进中共中央新课改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学要求,能促进教学因材施教、尊重个体,灵活运用德育知识,提高德育实际效率。该策略是贴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实践”、“动态”的课堂要求和学习理念提出的。其意义在于,通过在品德课堂教学活动中结合小学生生活实际,改变教师占据完全主动性的传统局面,使学生自发性的对品德课程产生兴趣,从而高效高质的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二、自然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几种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然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几种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高中物理习题课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思路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
    1.5 研究方法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物理解题能力
        2.1.2 物理习题、习题课
        2.1.3 实践、教学实践
    2.2 习题课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
    2.3 习题课在物理教学中的功能
    2.4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4.1 杜威的教育理论
        2.4.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4.3 最近发展区理论
        2.4.4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3 高中物理习题课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3.1 高中物理习题课教学情况问卷调查及分析
        3.1.1 调查的目的
        3.1.2 调查工具的制作
        3.1.3 调查的实施
        3.1.4 问卷调查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3.1.5 高中物理习题课教学情况访谈
    3.2 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影响学生解题能力提高的主要问题
4 基于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高中物理习题课教学策略研究
    4.1 加强习题课教学的开放性
        4.1.1 加强习题选择的开放性
        4.1.2 加强习题课教学的开放性
    4.2 注重习题课教学的有效性
        4.2.1 注重审题训练的有效性
        4.2.2 注重不同题型相应解题策略运用的有效性
    4.3 凸显解题思维训练的经常性
        4.3.1 凸显解题建模训练的经常性
        4.3.2 凸显解题变式训练的经常性
        4.3.3 凸显解题思维方法训练的经常性
    4.4 强化习题教学反馈的及时性
        4.4.1 强化习题课堂反馈的及时性
        4.4.2 强化学生作业反馈的及时性
        4.4.3 强化考试评讲反馈的及时性
    4.5 增强习题课教学的艺术性
        4.5.1 增强针对性教学的艺术性
        4.5.2 增强赏识教育的艺术性
        4.5.3 增强课堂细节的艺术性
        4.5.4 增强现代教学手段的艺术性
    4.6 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4.6.1 促进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解题习惯
        4.6.2 促进学生养成迎难而上的解题习惯
        4.6.3 促进学生养成注重规范的解题习惯
        4.6.4 促进学生养成总结反思的解题习惯
5 基于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高中物理习题教学实践研究
    5.1 实验方案的设计
    5.2 实验过程
        5.2.1 《试卷评讲》习题课教学案例
        5.2.2 第一轮复习习题课《动能定理》教学案例
    5.3 实验效果分析
    5.4 实践的几点体会
6 结束语
    6.1 研究的收获
    6.2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高中物理习题课教学情况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2 高中物理习题课教学情况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3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4 泰兴市第一高中2017-2018秋学期第一次阶段物理测试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视频资源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信息技术成为教育改革的助推器
        1.1.2 视频资源重塑课堂教学新模式
        1.1.3 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特性及改革需求
    1.2 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内容
        1.2.4 研究思路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调查研究法
        1.3.3 案例研究法
2 核心概念界定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视频
        2.1.2 视频资源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视频资源研究综述
        2.2.2 国内视频资源研究综述
        2.2.2.1 视频资源相关理论的研究
        2.2.2.2 视频资源设计开发的研究
        2.2.2.3 视频资源的应用研究
    2.3 理论基础
        2.3.1 经验之塔理论
        2.3.2 建构主义理论
        2.3.3 多媒体认知理论
3 视频资源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及现状调研
    3.1 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分析
    3.2 视频资源的特点与分类
        3.2.1 视频资源的特点
        3.2.2 视频资源的分类
    3.3 视频资源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3.3.1 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科学学习兴趣
        3.3.2 丰富科学教学内容,有效拓展学生视野
        3.3.3 化抽象为具体,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3.3.4 梳理知识脉络,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3.4 视频资源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
        3.4.1 调查的基本情况
        3.4.2 视频资源应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3.4.2.1 资源设备配置情况
        3.4.2.2 视频资源的获取情况
        3.4.2.3 视频资源的应用现状分析
4 小学科学教学中视频资源应用案例设计及实践
    4.1 视频资源的设计原则
    4.2 视频资源的获取制作及建立校本资源库
    4.3 视频资源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践案例
        4.3.1 视频资源在建构抽象知识中的应用
        4.3.1.1 教学设计
        4.3.1.2 视频设计及教学应用
        4.3.1.3 教学反思
        4.3.2 视频资源在科学实验探究中的应用
        4.3.2.1 教学设计
        4.3.2.2 视频制作及教学应用
        4.3.2.3 教学反思
        4.3.3 视频资源在拓展视野中的应用
        4.3.3.1 教学设计
        4.3.3.2 视频制作及教学应用
        4.3.3.3 教学反思
5 小学科学教学实践效果调研及优化策略
    5.1 对学生的调查及分析
        5.1.1 调查对象
        5.1.2 问卷设计
        5.1.3 视频资源应用效果分析
        5.1.4 学生考试成绩前测分析
        5.1.5 学生考试成绩后测分析
    5.2 视频资源在科学教学中的优化策略
        5.2.1 利用视频资源显性化隐性科学知识,建构明晰的科学概念
        5.2.2 借助视频资源梳理科学知识脉络,形成清晰的认知图式
        5.2.3 重视视频资源的交互功能,提高实验观察的有效性
        5.2.4 精准聚焦科学问题核心,解决教学重难点
        5.2.5 重视学情分析,提高科学知识建构的有效性
        5.2.6 建立小学科学视频资源库
6 结语
    6.1 主要结论
    6.2 进一步需要深入的问题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思维型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1.1.2 国家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1.1.3 学习科学的研究成果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教学模式
        1.3.2 思维型教学模式
    1.4 文献综述
        1.4.1 核心素养的内涵
        1.4.2 科学素养的内涵及发展
        1.4.3 科学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1.4.4 科学素养取向的教学模式分析与比较
    1.5 研究问题
        1.5.1 提炼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优秀教学模式
        1.5.2 构建小学科学思维型教学模式
        1.5.3 编制小学生科学素养测评工具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研究法
        1.6.2 深度访谈法
        1.6.3 实验研究法
第2章 基于扎根理论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深度访谈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研究工具
        2.2.3 研究程序
        2.2.4 数据处理
    2.3 研究结果及分析
        2.3.1 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组成要素分析
        2.3.2 小学科学课堂中五种教学模式
    2.4 小结
第3章 小学科学思维型教学模式的建构
    3.1 小学科学思维型教学模式建构的依据
        3.1.1 思维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3.1.2 小学生科学学习的特点
        3.1.3 小学科学课程内容目标梳理
    3.2 小学科学主要概念学习进阶分析
    3.3 小学科学思维型教学模式的建构
        3.3.1 思维型概念学习教学模式
        3.3.2 思维型科学探究教学模式
        3.3.3 思维型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3.4 小学科学思维型教学模式的应用
        3.4.1 解析单元教材内容
        3.4.2 分析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
        3.4.3 运用思维型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
    3.5 小结
第4章 小学生科学素养测评工具的编制
    4.1 学生科学学业评价的现状
    4.2 小学生科学素养测评指标框架的建立
        4.2.1 制定小学生科学素养评价维度结构图
        4.2.2 制定小学生科学素养评价指标框架
    4.3 小学生科学素养测评工具的编制
        4.3.1 科学素养测评工具的编制的题目结构
        4.3.2 科学素养测评工具编制的程序
    4.4 小结
第5章 思维型教学模式对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实验研究
    5.1 实验目的
    5.2 实验方法与过程
        5.2.1 实验设计
        5.2.2 研究对象
        5.2.3 实验程序
        5.2.4 数据分析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5.3.1 纸笔测试结果分析
        5.3.2 问卷测试结果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综合讨论
    6.1 深度访谈结果的讨论
    6.2 小学科学思维型教学模式的讨论
    6.3 小学生科学素养测评工具的讨论
    6.4 思维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实验研究的讨论
        6.4.1 思维型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
        6.4.2 思维型教学模式实验研究的不足
    6.5 小学科学思维型教学模式实施建议
        6.5.1 教师要准确把握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6.5.2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6.5.3 教师要设计主题单元实施教学
第7章 结语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7.3 本研究的局限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5)基于探究式学习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研究 ——以《溶解的快与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文献综述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方法
2 探究式学习的理论基础
    2.1 探究式学习的特点
    2.2 探究式学习的理论基础
3 小学科学课程探究式学习的教学设计
    3.1 教学对象分析
    3.2 教学内容分析
    3.3 教学目标设计
    3.4 教学方法设计
    3.5 教学评价设计
4 小学科学课程探究式学习的教学实践
    4.1 小学科学课程《溶解的快与慢》教学设计实例
    4.2 《溶解的快与慢》教学设计实录
5 小学科学课程探究式学习的实施效果及反思
    5.1 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5.2 学生调查问卷结果评价
    5.3 课堂观察量表结果评价
    5.4 《溶解的快与慢》教学设计反思
6 总结和展望
    6.1 研究的总结
    6.2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小学科学探究式学习情况调查
附录二 课堂教学评价观察量表
附录三 《溶解的快与慢》教案
附录四 《溶解的快与慢》实验单
附录五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6)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造句训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价值
        (一) 造句训练研究的必要性
        (二) 理论价值
        (三) 应用价值
    三、相关研究综述
        (一) 低年级造句训练的目的研究
        (二) 造句训练策略的研究
        (三) 造句训练方式的研究
        (四) 造句评价的研究
        (五) 研究总结与展望
    四、研究方法
        (一) 文献分析法
        (二) 课堂观察法
    五、题解
        (一) 造句
        (二) 训练
        (三)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造句训练
第一章 低年级造句训练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 儿童习得语言的语言环境
        一、语音方面
        二、句法方面
        三、词义方面
        四、语用方面
        五、照顾者语言
    第二节 语言习得理论
        一、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理论
        (一) 研究对象
        (二) 儿童语言习得的心灵主义的“内在论”
        (三) 生成语法理论对低年级造句训练的启示
        二、皮亚杰的发展认知论
        (一) 儿童语言习得的交互作用论
        (二) 发展认知论对低年级造句训练的启示
第二章 “训”造句:教师的造句指导
    第一节 关于词语理解的指导
        一、指导学生理解词语的目的
        二、指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
    第二节 关于句子的基础知识的指导
        一、基本句类的指导
        二、句子结构的指导
    第三节 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造句练习的技巧
        一、学生造句前的指导技巧
        二、学生造句中的指导技巧
        三、学生造句后的指导技巧
第三章 “练”造句:造句练习的设计
    第一节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的造句练习编排分析
        一、概况描述
        二、造句练习题目编写的具体特点分析
        (一) 题目设计有梯度,由易到难
        (二) 注重情境设置
        (三)“用词造句”题型的分析
    第二节 造句练习设计及其述评
        一、口头造句练习
        (一) 给整句:数句子与仿句子
        (二) 给半句或短语:续写或把句子补充完整
        (三) 给词:造句
        (四) 其它呈现形式:表格、填空、图画等
        二、书面造句练习
        (一) 口头造句到书面造句的转换练习
        (二) 自主练习与拓展练习
第四章 “评”造句:修正与激励的反馈
    第一节 低年级造句训练的评价指标
        一、造得对?
        (一) 什么是“造得对”
        (二) 正误评判的原则
        二、造得好?
        (一) 普遍达成的共识:注重造句质量
        (二) 关于低年级“造得好”的理论思辨
        (三) 基于发展性评价的低年级学生“造得好”的标准
    第二节 造句评价方式
        一、口头评语
        二、以质评分
        三、物质奖励
        四、多元评价主体
第五章 组织低年级有效造句训练的整体性策略归纳
    第一节 文本解读与训练设计
        一、研读课文:充分挖掘有训练价值的造句练习素材
        (一) 以课文为造句训练素材核心来源的依据
        (二) 批判性地研读课文以提供更好的语言训练
        二、“大胆”设计“有趣且有效”的造句练习
        (一) “游戏策划”启发下的造句训练设计
        (二) 训练设计要勇于创新
        (三) 预设与生成
        三、为学生创造性地造句提供路径
        (一) 第一要务:提供足够的“言说”机会
        (二) 第二中介:基于复述的由仿到创的练习
        (三) 第三手段:选择或设计能够拓宽学生思路的练习方式
    第二节 学生经验的积累与引出
        一、学生经验的积累:注重知识的内化
        (一) 经验积累的途径
        (二) 内化知识的基础
        二、学生经验的引出:注重内外语境的合力
        (一) 结合语境于“理解”
        (二) 创设语境于“运用”
    第三节 教师自身的语言素养
        一、教师语言表达的熏染力量
        (一) 教师优秀语言表达的熏陶作用
        (二) 具有吸引力的教师语言能够激发表达动机
        二、教师语言表达应尽量贴近自然生活情境
        (一) 着眼倾听的“对话”
        (二) 语言表达应尽可能自然
        三、评价质量的要素:教师的语感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7)农村小规模学校《科学》教学方法优化整合的实践研究 ——以秦安县XX教学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缘起
        1. 小学科学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性
        2. 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产生的背景
        3 对农村小规模学校科学教学方法整合的必要性
        4. 基于个人的实践经历和反思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核心概念的概述
        1. 农村小规模学校
        2. 教学方法的优化整合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三) 研究的理论基础
        1. 最近发展区理论
        2. 杜威的“做中学”理论
        3.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1. 文献法
        2. 问卷调查法
        3. 访谈法
        4. 课堂观察法
四、农村小规模学校科学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 调查分析
        1. xx镇科学教师情况调查
        2. xx镇小规模学校科学教学实施的现状调查
        3. 学生对科学教学的看法调查
    (二) 农村小规模学校科学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1. 学校方面
        2. 教师方面
        3. 学生方面
    (三) 问题成因分析
        1. 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办学条件欠佳
        2. 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内化程度较低
        3. 教师对教学方法系统的认识不足
        4. 教师对教学方法创新能力的不足
五、实践研究过程
    (一) 选择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的依据
        1. 依据小学科学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2. 依据教材结构和编排特点
        3. 依据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身心发展规律
        4. 依据教师的特长和教学风格
        5. 依据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
    (二) 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的优化整合分析
        1. 对教学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2. 对教学方法比较筛选
        3. 各教学方法与多媒体之间的优化整合
        4. 教学方法与学生特征之间的优化整合
    (三) 教学实践
        1. 案例一及实践分析
        2. 案例二及实践分析
        3. 案例三及实践分析
六、实践研究的效果分析及结论
    (一) 农村小规模学校科学教学方法优化整合的实践效果分析
    (二) 结论
七、对策与建议
    (一) 更新教育观念,加强课标解读
    (二) 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三) 因时因地制宜,积极开展实验教学
    (四) 丰富课程资源,灵活开展教学
    (五) 利用网络资源,多媒体组织教学
    (六) 优化教学环境,开展自主探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致谢

(9)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思政课改革研究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缘起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境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1.3.1 境外研究
        1.3.2 境内研究
        1.3.3 境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1.4 研究的目的和创新性
        1.4.1 研究的目的
        1.4.2 研究的创新性
    1.5 研究的方法
    1.6 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2章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情况
    2.1 《华盛顿协议》的概况
    2.2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概况
        2.2.1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概念
        2.2.2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
        2.2.3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目标
        2.2.4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
第3章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契合
    3.1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思政课的契合关系
        3.1.1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思政课在人才培养质量思路上的一致
        3.1.2 思政课的教育教学理念体现了专业认证的理念
        3.1.3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部分要求契合了思政课的要求,而思政课又有其内在要求
    3.2 思政课改革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部分借鉴
        3.2.1 思政课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3.2.2 构思人才培养标准和质量意识
        3.2.3 思政课的教育教学要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
第4章 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角度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现状
    4.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调查情况
        4.1.1 研究假设
        4.1.2 问卷设计
        4.1.3 调查对象
        4.1.4 问卷调查方法
        4.1.5 问卷情况
        4.1.6 问卷统计
    4.2 研究样本概况统计
    4.3 数据统计分析
        4.3.1 《基础课》教学因素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4.3.2 正式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4.3.3 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4.3.4 变量间的回归分析
        4.3.5 人口统计变量对各研究变量的差异性
第5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学习结果的实证分析和思考
    5.1 实证结果讨论
        5.1.1 变量之间的关系讨论
        5.1.2 学生人口统计变量对各研究变量的差异性分析
    5.2 回归分析结论
第6章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思政课的改革对策
    6.1 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编写形式和内容,增加可读性
    6.2 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6.3 积极推进SPOC教学,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
        6.3.1 SPOC与自主学习的内涵
        6.3.2 自主学习能力对SPOC的重要作用
        6.3.3 SPOC课堂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6.4 构思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6.4.1 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依据
        6.4.2 人才培养标准应注意的两个关系
    6.5 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评价体系
        6.5.1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的表现
        6.5.2 制定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
    6.6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6.7 针对不同学科的大学生,做出不同的教学设计
结语
    1.结论
    2.今后的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0)《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昆明市六甲第一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术语及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德育
        二、品德与社会
        三、教学现状
        四、教学案例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
        二、调研对象
        三、调研范围
        四、调研设计
        五、研究思路
    第四节 文献研究综述
        一、文献搜集途径
        二、国外关于《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的研究
        三、国内关于《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的研究
        四、小结
第二章 六甲第一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的调查
    第一节 六甲第一小学学生问卷和访谈的调查分析
        一、学生样本的基本信息分布情况
        二、小学学生样本对品德课的态度
        三、小学学生样本对品德课及教师的期望
        四、效果检验——测试结果及分析
    第二节 六甲第一小学教师问卷和访谈的调查分析
        一、教师样本的基本信息分布情况
        二、教师样本对品德课教学的态度
        三、对生活化教学的理解
        四、教师对品德课教学效果的期待
第三章 六甲第一小学《品德与社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学校及教师对品德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二、教学实施方式单一,与生活相脱离
    三、教师对教材掌握不透彻,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定位不准确
    四、学生主观条件不足,自主性、积极性发挥不充分
    五、师资薄弱,教学过于依赖多媒体
第四章 关于六甲第一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的讨论
    第一节 《品德与社会》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品德与社会》实施生活化教学是践行新课改要求的必然趋势
        二、《品德与社会》实施生活化教学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
        三、《品德与社会》实施生活化教学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第二节 生活化教学策略的教学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一、《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框架结构
        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目标
        三、课程标准内容介绍及划分
        四、讨论
    第三节 生活化教学的可能性——教材分析
        一、《品德与社会》教材概况
        二、《品德与社会》教材理念、内容结构分析与生活
    第四节 《品德与社会》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原则
        一、生活化与学科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生活化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三、与学生认知规律相结合,难易适中原则
        四、贴近生活,正确处理与其他开放式教学的原则
    第五节 六甲第一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具体实施方法建议
        一、确立生活化的教学目标
        二、充实多样化、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三、创设生活化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挖掘开发生活化的课程资源
        五、灵活运用德育知识,促进自身思想道德综合能力的提高
    第六节 《品德与社会》生活化优质课例呈现
        一、优质课例呈现
        二、常态课例呈现
        三、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思考
    第一节 研究的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之处
        一、该研究不足之处
        二、关于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第三节 六甲第一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的未来境遇
        一、六甲第一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的境遇
        二、关于德育生活化的建议
    第四节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学生问卷
    附录B 教师问卷
    附录C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D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E 课堂观察记录表
    附录F 研究的相关照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自然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几种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科学课中基于挑战的游戏化教学的研究[D]. 赵元春.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2]基于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高中物理习题课教学实践研究[D]. 吕源. 扬州大学, 2019(02)
  • [3]视频资源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赵海忠. 西北师范大学, 2018(06)
  • [4]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思维型教学模式研究[D]. 李霞.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2)
  • [5]基于探究式学习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研究 ——以《溶解的快与慢》为例[D]. 王旭.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6)
  • [6]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造句训练研究[D]. 冯晓晴.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7]农村小规模学校《科学》教学方法优化整合的实践研究 ——以秦安县XX教学点为例[D]. 杨军锐. 西北师范大学, 2017(03)
  • [8]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J]. 徐振玲. 科学中国人, 2017(03)
  • [9]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思政课改革研究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D]. 刘珥婷.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4)
  • [10]《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昆明市六甲第一小学为例[D]. 张楠. 云南师范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自然课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几种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