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松果菊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刘洋[1](2021)在《桑葚—肉苁蓉酒的酿造工艺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以管花肉苁蓉(Cistanche tubulosa)、荒漠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桑葚(Mulberry)为对象,以功能成分苯乙醇苷含量和感官指标,开发桑葚和肉苁蓉的混合发酵的果酒。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成酒前后苯乙醇苷的含量变化,继而决定是否筛选最优肉苁蓉种类进行响应面优化实验。通过实验分析确定出最佳的桑葚肉苁蓉酒复合工艺参数。本论文还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桑葚酒和最优桑葚-肉苁蓉复合酒之间的香气种类及相对含量差别开展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桑葚-肉苁蓉酒的复合发酵工艺和参数初步确定:在酵母种类、肉苁蓉添加量、SO2添加量、不同温度对两款桑葚-肉苁蓉复合酒单因素实验中,根据酵母整体酒精耐受度、酵母整体降酸趋势和雷达图总体感官评价等分析得到:RX60酵母适宜做桑葚-肉苁蓉酒发酵用酵母,桑葚:肉苁蓉1000:9水平附近添加量最合适,30 mg/L SO2添加量及温度在23℃较适宜桑葚-肉苁蓉酒的复合发酵。2、两种肉苁蓉发酵前后中苯乙醇苷的含量对比及最适宜肉苁蓉选取:管花肉苁蓉原材料苯乙醇苷含量9.0165±0.0008 mg/g远高于荒漠肉苁蓉3.0615±0.0005 mg/g。桑葚-管花肉苁蓉复合酒在27℃下苯乙醇苷的含量达到了最高为26.0142 mg/L,与19℃时达到的24.3569 mg/L相近。二者的差距虽然不大,但是会在感官上产生影响,19℃下由于发酵略显缓慢,物质浸渍时间长,总体响应评价略高。荒漠肉苁蓉复合桑葚时,纵向对比也没有达到在27℃下管花肉苁蓉复合桑葚时苯乙醇苷的含量,达到最高的26.0142 mg/L。从感官评价、功能成分及成本等综合考量上,在实际的发酵中还是应更倾向于管花肉苁蓉。3、以响应面实验对管花肉苁蓉从SO2浓度、温度、管花肉苁蓉添加量三个显着性因素,从四个水平进行实验考查。以感官评价和苯乙醇苷含量(以松果菊苷+毛蕊花糖菊苷量计)进行响应值进行评价。酵母采用最优RX60商用酵母,三因素互相作用下最优的因素条件下感官预测值为45.58分,实际评价分数为46.00分,十分接近。此时最优的选择比例是二氧化硫浓度30.00 mg/L,管花肉苁蓉最优添加量10.00g/L,温度的最优点在23℃。在温度、二氧化硫添加量和管花肉苁蓉添加量对苯乙醇苷总量影响时,最优情况是二氧化硫添加量30.03mg/L。温度19℃,管花肉苁蓉添加量15.00g/L,此时的苯乙醇苷含量值为27.3454mg/L。总体实验最佳工艺是在酵母RX60、二氧化硫浓度29.93 mg/L、温度23℃时,管花肉苁蓉添加量为13.51 g/L。4、通过香气分析对桑葚酒和桑葚-肉苁蓉酒进行比较:在桑葚酒中鉴定出了50种香气成分。其中酯类13种,醇类10种,烷烃类10种,酸类8种,酚类2种,醛类3种,胺类1种。采用归一法对香气成分进行了含量分析,发现醇类占比为75.24%,酸类占比9.08%,酯类占比7.42%,酚类占比3.35%,醛类占比1.69%,烷烃类占比0.39%。桑葚-管花肉苁蓉酒中共鉴定出73种香气成分,其中酯类26种,醇类14种,烷烃类4种,酸类11种,酚类2种,醛类5种,胺类4种,酮类4种。醇类占比为77.45%,酯类占比为8.88%,酸类占比9.05%,酚类占比2.36%,胺类占比0.58%,酮类占比0.39%,烷烃类占比为0.19%,醛类占比0.18%。桑葚-管花肉苁蓉酒的香气种类与桑葚酒中主体地位的香气种类相近,酯类、醇类、酸类占香气种类主体。桑葚-管花肉苁蓉酒的香气种类比桑葚酒在酯类和酮类中较为显着。在桑葚酒和桑葚-管花肉苁蓉酒的香气含量对比中,占香气含量主体的是醇类、酸类和酯类,其中醇类最高,均大于75%。桑葚-管花肉苁蓉酒的香气含量相较更高,感官评价结果显示其酒体更加馥郁协调。5、桑葚-肉苁蓉酒羟自由基清除率总体较为稳定,清除效果较好,能较为有效的进行羟自由基清除。放大实验符合预期设计要求。
李芳[2](2021)在《西安城市道路绿地耐旱型草本植物景观设计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城市道路绿地植物种植形式普遍注重视觉景观营造,应用形式多为高大乔木配以整形修剪的绿篱、灌木球以及草坪,其中草本植物应用形式单一,虽然装饰性较强,但生态性较弱。西安位于西北地区,受到干旱缺水的的影响,夏季高温闷热,使得水分蒸发速度加快,部分道路中虽然使用草本植物,但整体应用水平不高,更换频率高且形式单一,无法充分发挥草本植物的优势,道路植物群落生态效益得不到最大化。因此,西安市城市道路绿地中需引入耐旱耐寒、寿命长的草本植物,从而更好覆盖绿地,减少耗水,保持水土,丰富现有道路植物景观,更好发挥植物的生态优势。本文以城市道路绿地为切入点,研究耐旱型草本植物在西安城市绿地中的营造方法。首先,以城市道路景观与草本植物理论为基础,探讨城市道路绿地与耐旱性草本植物的关系。研究西安市19条道路的植物景观进行调研分析,其中应用约152种草本植物,分析总结出西安市城市道路中有草本植物实际应用分布不均、植物景观单一等现存问题。其次,通过草本植物适生性与观赏特性两个大方面,对西安地区常用的草本植物进行筛选,选取适宜道路生境且具有良好观赏特性的耐旱型草本植物44种,其中有婆婆纳、晨光芒、松果菊、宿根天人菊等27种主推植物。并从不同道路生境、需求和其他植物搭配三个方面总结耐旱型草本植物在城市道路绿地中的选择思路与营造方法。最后将理论联系实际,选取西安市西铜路为样地,结合其整体规划、乔灌木植物设计,从主推植物中选择合适耐旱型植物进行植物景观营造。研究耐旱型草本植物在城市道路中的营造理论,可以为营造西北地区城市植物节水景观、提升生态效益发挥的城市道路景观提供新思路。
刘佩轩[3](2021)在《沈阳市花境植物材料选择与应用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城市环境和城市生态质量所受到的关注日益提升。花境作为一种起源于英国的自然式植物种植形式,凭借着自然野趣的景观效果、极强的适应性、多样的植物材料种类、丰富的应用形式等优点,符合我国现代节约型园林和生态型园林的要求,在城市绿地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花境在我国的发展中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各地区花境应用水平不均衡、植物品种单一、景观持续性差等等,这些不利因素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花境的发展。相较于南方地区,沈阳市的花境发展与之有着较大的差距,可以归因于沈阳市花境应用的时间较短和沈阳市寒冷的气候条件。因此,如何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找到花境正确的发展方向,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花境应用形式,成为了现如今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国内外花境的研究和应用情况入手,通过对沈阳市花境应用情况的实地调研,结合花境植物材料生态习性的总结,针对沈阳市花境的设计方法和植物材料的选择进行深入且系统的研究,为沈阳市花境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主要成果如下:(1)总结归纳了国内外花境营造的相关研究,特别注重关于花境设计手法和花境植物材料的研究进展,为沈阳市花境寻找发展方向。(2)通过对沈阳市花境应用情况的实地勘察,同时进行资料的查询和对比,发掘沈阳市在花境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花境应用植物品种单调、整体花境应用数量较少、花境配置手法单一、花境景观持续时间较短、花境设计不具备本土特色。(3)通过实地调查、查阅文献、专家问询等方式,归纳出沈阳市常用及适用花境植物材料,并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对这些植物材料进行了综合评价,根据分值进行排序,并结合植物自身的观赏特性及使用场地的生境情况进行分类,整理成沈阳市花境植物材料库,为今后沈阳市花境的植物材料选择工作提供参考。(4)针对沈阳市花境设计应用的现状问题,提出沈阳市花境植物材料选择原则和沈阳市花境植物搭配设计原则,并从空间、色彩、季相三个方面结合沈阳市花境植物材料库中的植物总结归纳了沈阳市花境设计方法并提出了七种植物材料组合形式,为沈阳市今后的花境设计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陈映华[4](2021)在《基于农旅融合的菖蒲盖亚高山草场景观修复设计与实践》文中指出在乡村景观资源中,草场在旅游、生产、生态、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它既是作为农业的重要生产资料,也是作为旅游业重要的旅游资源。但在长期农业发展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不合理畜牧、开垦等原因,导致草场逐步荒废、杂草入侵、石漠化等问题,造成草场生产力下降、景观破碎化的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以农旅融合理论为指导,从景观、畜牧业生产两方面修复部分退化的草场景观提高其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本文以草场景观修复设计作为着手点,以实现草场景区农旅融合发展为最终目标。从退化草场生态修复提高草场农业畜牧生产价值、草场景观美学修复提高旅游观赏价值两个层面出发,结合景观美学、生态学、地理学及农旅融合发展相关理论等展开研究。通过查阅文献总结相关研究成果,实地调研和收集相关案例建设经验,对草场景观进行总体分析和全面梳理。明确草场景区修复设计的原则、目标,尝试性地提出草场景区修复设计策略,为后续类似案例提供思路和参考。具体研究结论如下:(1)经过一系列理论研究和实地调研,分析得出草场景观类型划分、组成要素、美学特征和功能特征四个方面理论要点。通过不同草场类型划分,掌握草场景观的用途、地形特征、形态和构成要素为农旅融合修复设计提供切入点和研究方向;通过草场景观地形、植被、自然资源、动物、人文景观五个方面组成的要素研究,为后续景区建设提供思路和方向;通过对草场景观的空间与视线变化、线条轮廓、色彩季相、肌理质感、放牧意境的美学特征分析,为挖掘草场景观美学价值提供依据;通过对草场景观的生态功能、生产功能、文旅功能分析,确定草场景观的修复原则和目标。(2)选取国内外具有参考意义的相关案例各两个,对其自然条件、景观格局、功能特征、美学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具有参考价值的草场景观修复设计实践经验,并进行归纳总结。托斯卡纳地区坡度在5°-15°的草场在地形上最具交错起伏的美感;日本士幌新建草地的牧场景观最具有乡村气息;贵州乌蒙大草原的临崖草场融合了佛光云海景观,具有参考价值;武隆仙女山大草原的运动娱乐功能丰富,通过文艺演出等方式达到文化传播延续的目的。(3)在理论分析和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两条修复设计策略,四个修复设计目标和四个修复设计原则。分别是从恢复畜载功能、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景观品质、拓展农旅功能四个层面明确修复设计目标。提出保护优先与分区分期建设、整体性、美观性与功能性结合、农旅融合四个原则。在草退化场修复设计策略中,通过草场生态保护区与适宜区划分、草场修复利用分区与整合、优化草场景观格局、不同地形地貌保护利用方式、优化视觉敏感区实现草场景观在农业生产层面的修复设计;在草场景区旅游设计策略中,通过分类建设、植物景观色彩强化、完善配景、融合自然景观资源和组织游线,从美学层面提升草场景观的美学观赏价值。(4)以农旅融合发展理论作为指导,详细分析该理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作用和实施方式。在农旅融合的内容方面又分资源、市场、技术、功能四个要点。综合考虑后,确定从草场资源、天象与物候景观资源等方面融合农业与旅游业发展;依托景区发展将项目地区及周边的农业产品市场拓宽为景区游客消费市场;将草场现有的生产功能、生态功能拓展出文旅功能。此外,在农旅融合背景下,把提高当地村民收入水平和拓宽村民经济收入渠道纳入进景区建设发展的各个阶段,从而实现农旅融合发展。
郭贵香[5](2021)在《重庆市中心城区综合公园花境景观美学评价及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各地公园建设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于公园绿地景观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综合公园因辐射面积大,服务的人群也更多,植物景观类型多样,同时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对外窗口,故较高水平的植物景观对公园景观质量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花境作为一种极具艺术性的植物造景形式,具有较高的美学特性,是植物景观的主角,能很好的满足人们的视觉感受,在各地公园中都得到了广泛运用。但当前公园里面花境景观建设大多存在注重短期效果,公园景观存在趋同性、缺乏地域性特征、观赏效果不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花境景观的观赏价值,很多花境毫无美感可言,降低了公园植物景观质量水平。因此,如何从美学的角度进行公园花境植物景观建设的探讨也是值得关注的话题。本文以综合公园花境景观作为研究对象,以园林美学、园林植物学、审美心理学等基础理论为指导,结合调研实际,选取25个花境样地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对花境景观植物特性、观赏形式、类型、偏好进行了分析研究。理论结合实际的基础之上选取影响花境景观美学质量的主要特征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花境景观美学评价体系,对现状景观质量水平进行评估分析、花境景观类型质量水平进行总结分析,并对样本影响因子得分进行分析比较,基于评价和现状调查结果,提出公园花境景观的优化策略,以期为公园花境景观质量提升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花境植物特性方面:调查公园花境使用植物种类共148种,隶属66科,129属,其中以菊科(14种)、禾本科(10种)、百合科(8种)、蔷薇科(7种)、唇形科、马鞭草科(各6种)应用为主。多年生草花和花灌木类植物占比最高,观赏草和其他类型植物的使用明显不足,植物生活型不够丰富,植物观赏特征以观花为主,观叶、观果为辅,常绿和落叶相结合,常绿植物在花境中的应用较多,季相变化不明显,同一公园里面花境的植物使用较为单一,缺乏独特性。植物适生效果较好,运用乡土性的植物还有很大开发空间。(2)花境景观形式特征方面:花境的植物组合美、色彩和谐美、艺术构图美、景观空间层次美、景观季相美、疏密感、整洁度、感知美、与环境协调性等都是影响花境美学表现的重要因素,调研总结可知公园花境观赏形式上存在的问题是整体色彩运用不足,景观季相变化不丰富,景观的层次较为缺乏,部分花境地域特色性较差,可识别性不强,缺乏创意表达。公园花境的类型依道路空间、林缘草坪空间、节点景观空间、建筑空间、水体空间等进行划分,配置模式以多年生草花+花灌木类、一二年草花+多年生草花+花灌木类+观赏草、多年生草花+花灌木类+乔木运用较多。偏好调查中发现公园游人对花境的视觉美感最为偏爱,喜花色、叶色鲜艳的花境植物。(3)本文主要以花境的美学质量为探讨,构建了以植物特性美、景观形式美、主观感知美为准则层,以物质多样性、植物组合的观赏性等15项指标为指标层的花境景观美学评价体系,并制定专家指标赋权问卷,对各层因子权重进行打分,结合各赋值结果进行计算,最后得出最终指标的权重值,在准则层权重值中景观形式美>植物特性美>主观感知美;在指标层中,权重值靠前的指标有景观的组合观赏性、植物色彩运用、植物的适生性、景观整体艺术性、物种多样性、景观与环境的协调度,这几项是花境景观美感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4)设定花境综合质量分级评价等级,通过各指标得分计算结果统计,结果显示公园花境等级为I级的样本点有5个,等级评价为II级的有16个,等级为III级的有4个,说明重庆市综合公园里面的花境景观整体水平处于中上等,但优秀的花境景观数量不多,部分花境还需进行改善提升,根据调研实际及评价结果提出优化策略:在植物特性层面,合理增加植物物种,丰富植物类型组成;加强乡土植物的挖掘和使用,并进行了使用植物推荐。在景观形式美层面,加强色彩原理的运用,丰富景观色彩变化;丰富花境景观季相变化,合理构建景观空间;强化艺术构图手法,增强景观形式美感;合理配置植物,彰显自然灵动。在主观感知层面,在花境景观周围创造停留空间;打造特色标志景观。针对性的提出花境优化设计遵循原则,结合各层级指标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选取在评价中得分较低的各类样地进行景观的优化设计,最大化结合实际,为深入公园花境景观研究做参考。
孟繁祎[6](2021)在《冀北地区人工草花群落初步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工草花群落是通过多种草花混播建立的模拟自然并富于景观效果的一种花卉组合形式,具有低维护、观赏性高,可持续性强等优点。国内人工草花群落研究起步较晚,关于适合冀北地区的人工草花群落研究更是少有报道。本论文通过对冀北地区自然草花群落的植物组成、植株数量、高度、花朵数量、盖度、物候期等方面的调查,选择出适合冀北地区生长的草花种类;对收集的有潜力的草花种子及选取的部分商品草花种子的发芽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生活型、混播密度、混合比例进行人工草花群落的构建,对各草花群落的生长指标和观赏期进行调查,最终选出了适宜冀北地区的人工草花组合。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在调查过程中共记录植物38科172种及变种,林下草花群落样方中植物种类平均为7种,阳坡草甸样方中植物种类平均为12种;禾草类植物在自然草花群落中起到背景和骨架的作用,包含禾草类植物的样方占全部样方的89%;总结了7个能够代表当地特色的自然草花群落,选出了10种可供人工草花群落营建的花卉种类;收集了蓝花棘豆、红花岩黄耆等10种乡土草花种子作为构建人工草花群落的备选种子。2.通过野外采集和选取商业花卉,初选出32种草花种子,32种草花的种子中蓝花棘豆、百脉根、紫松果菊等植物发芽率极低,种子存在不同程度的休眠;草原松果菊、蓝花棘豆、青绿薹草、水杨梅等部分种子经过自然越冬后发芽率有大幅度提升;蓝花棘豆种子在浸种温度80℃,浸种时间5分钟的条件下,发芽率能得到明显提升,最高发芽率可达97%;筛选出蓝花棘豆、高山刺芹、宿根亚麻等23种植物进行人工草花群落的构建。3.通过实际播种,最终选出了2种适合张家口地区种植的人工草花群落组合类型,分别为:植物生长高度较低,花色以蓝紫色为主的C组合,包含鼠尾草、神香草、宿根亚麻等7种植物;植物生长高度为中等高度,花色以蓝紫色为主的E组合,包含高山刺芹、神香草、黑心菊、紫羊茅等9种植物。挑选出了1种适合北京地区种植的人工草花群落组合类型,植物生长高度为中等高度,花色以蓝紫色为主的E组合。最终挑选出的组合均具有观赏期长,各植物盖度均衡,群落稳定性强等优点。
吴学峰[7](2020)在《昆虫野花带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昆虫野花带是一种通过混播方式配置不同功能植物形成群落组合的缓冲带区域,主要建植在农田、果园、菜地、道路两侧、滨水带等边缘地带,为提升作物传粉效率、控制虫害等发挥着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城市和乡村中为传粉者、害虫天敌提供蜜粉源与生境,改善城乡生境质量,强化害虫天敌支持系统,减少农药使用,改良修复城市土壤,净化水源,抑制杂草等。欧美发达国家最早在集约化农业生产中应用昆虫野花带并制定生态补偿等政策;发展中国家的昆虫野花带仍处于发展初期,缺少实际应用。为了解昆虫野花带在中国的应用基础条件,在北京近郊与远郊展开非作物生境与实验地设计群落样方调查,研究不同植物群落中节肢动物种类以及自然天敌功能团、传粉者功能团、害虫功能团以及中性昆虫功能团多样性分布的总体差异性与时序动态变化;分析植物群落多样性结构与节肢动物功能团的相关性;花期物候与节肢动物功能团关系;传粉者功能团在群落中的取食范围及不同类群的共同食源,明确不同蜜粉源植物对于不同类群节肢动物的重要性;分析花色、花量等植物关键功能性状与节肢动物物种丰富度的相关性。研究为中国的昆虫野花带发展奠定了实践基础,开拓了非作物生境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与设计的先河。研究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在京郊非作物生境设25个样点633个样方,调查得到草本植物共51科152属204种。不同农区和非作物生境类型生长的植物多样性不同。远郊浅山旱作农业区以及深山沟谷林果区非作物生境草本植物多样性最高,群落主要由本土植物构成,近郊是栽培植物群落占优势。林地、林缘生境中,中度干扰野生植物群落占总调查样点的61%;田埂及坡地生境中,56%的调查样点以中度干扰野生植物群落为主;道路及宅基地生境中,栽培植物为主,占72%;滨水生境中,40%的样点以低干扰野生植物群落为主。全部样方中共观测到传粉昆虫5目20科29属14691个,其中中华蜜蜂为主要传粉者,传粉者对于旋覆花、败酱、蓬子菜、长蕊石头花的平均访花频率最高,这四种植物是最具传粉者保育价值的本土草本植物。昆虫野花带实验地设8个原始样地和1个设计样地,共27个样方,共有植物20科38属42种,10次调查共观测到2纲10目65科100属109种节肢动物13450个。实验地昆虫野花带群落最多可容纳25种自然天敌、21种传粉者、9种害虫。在时序变化上,共计66.7%的昆虫野花带群落在5月达到了植物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最大值,此时传粉者功能团与植物物种丰富度有强相关性,5月后,各昆虫野花带群落传粉者功能团优势种时序变化间差别不大,西方蜜蜂及东方蜜蜂占据了所有季节实验地中核心传粉者地位,且随着昆虫野花带群落整体花期推进,资源可利用性渐次降低,传粉者功能团多样性水平呈现出明显先升后降趋势,而自然天敌及害虫功能团的多样性水平的趋势为5月略低,7-8月达到了观测峰值,推测与昆虫野花带群落盖度相关。以传粉者功能团为重点研究对象发现,昆虫野花带群落中蜜源植物及管状花冠和辐射对称花的植物被最多的传粉者类群所利用,其中,社会性蜂类的取食范围最大,生态位宽度达到了14.97,有25种蜜粉源植物都有被其觅食,其中优势物种为西方蜜蜂,其利用紫花甸苜蓿的个体比例高达0.11。蝇类与社会性蜂类共同取食资源种类在23种,占所有观测时段内蜜粉源植物总种数的92%。蝇类更偏好于白色花、社会性蜂类及食蚜蝇类更偏好于黄色、蓝紫色花,蝶类偏好于红色尤其是粉色的粉源植物,如美丽月见草等。大花量能吸引更多的社会性蜂类与食蚜蝇类,而小花量的植物能多为大花植物,更受蝶类、弄蝶类以及蛾类等鳞翅目昆虫喜好。京郊非作物生境中,栽培植物、本土植物对传粉者保育均有重要保护与应用价值,实验地的调查同时验证了植物多样性有助于提升传粉者等节肢动物功能团多样性,花色、花量等关键功能性状也适用于非作物生境昆虫野花带植物的筛选。仅就传粉者功能团一项指标来看,朝阳、昌平等近郊非作物生境夏秋季植物种类单一,传粉网络结构不稳定,设计的昆虫野花带为传粉者提供了连续性的多样食源供应,具有强效的传粉服务功能,因此近郊地区可以首选昆虫野花带作为农地非作物生境的改造目标。
杨柳[8](2020)在《“湖城共荣”视角下的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衡水湖自然保护区为例》文中指出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缺少成熟的强度控制体系,现有的《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技术规程》、《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技术规程》、《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设施建设通则》等条例,仅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强度做了原则性的限定,不足以指导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的发展建设。同时,我国湖城关系的研究集中在城市风景湖泊或风景名胜区,对自然保护区涉及较少,自然保护区因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敏感性及重要性而具有严格的保护要求,因此,湖泊型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的景观规划设计既要满足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要求,又要合理建设实现“湖城共荣”。严格的保护要求、模糊的建设强度、迫切的发展需求等因素导致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日益凸显。因此,本文提出“湖城共荣”视角下的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湖泊型自然保护区实现“湖城共荣”为目标,探索保护区实验区的景观规划设计策略。本文的研究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案例实践4个部分。第一,对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利用的矛盾进行分析,提出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问题。第二,对问题的进行剖析,指出研究难点是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性、自然保护区建设强度的模糊性及“湖城共荣”景观规划设计的复杂性三点。第三,针对问题难点,提出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开展生态旅游,实现“湖城共荣”,并且从强度控制和湖城互借两方面提出具体的景观规划策略。强度控制是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的建设强度上限,在参考国内外相关保护区建设强度的基础上,从游人容量、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建设、人类活动及社区管控5个方面进行保护区实验区建设强度控制;湖城互借是湖泊与城市融合发展、相互因借的景观体现,在吸收国内外相关保护区湖城互借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从文化嵌入、空间互借、自然教育及设施共享4个方面进行理论研究。第四,结合以上研究进行案例实践,分析衡水湖与衡水市的关系及场地现状,构建强度控制体系,结合湖城互借理论,综合指导衡水湖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的景观规划设计。
谢玉婷[9](2020)在《松果菊苷诱导人肾癌786-O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以天然中草药肉苁蓉(Cistanche Herba)中主要成分之一的松果菊苷(Echinacoside,ECH)作为实验材料,通过体外作用于肾癌细胞(renal carcinoma cell,RCC),观察松果菊苷对肾癌细胞形态的作用,并进一步分析该药物对肾癌786-O细胞增殖,凋亡以及细胞活力和迁移能力的作用,从细胞水平阐述松果菊苷抗肾癌的作用;同时研究松果菊苷对肾癌786-O细胞内Caspase级联通路和抗凋亡蛋白BCl-2的影响,探讨其影响肾癌786-O细胞的作用靶点,从分子水平阐明松果菊苷对肾癌786-O作用的分子机制,探讨松果菊苷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抑制肾癌细胞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为肾癌的新药开发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分别以含松果菊苷浓度为0,1.25,2.5,5,10,20,40μmol/L体外培养肾癌786-O细胞24 h,用MTT法检测肾癌786-O细胞的增殖情况,同时测量松果菊苷对肾癌786-O细胞的半数抑制率(IC50),并在靠近该数值的基础上选取实验组松果菊苷的浓度继续以下实验。不同浓度的松果菊苷(0,1,2,3,4,5,6μmol/L)作用于肾癌786-O细胞24 h和36 h后,MTT法检测不同受试药物浓度对肾癌786-O细胞的影响;使用Transwell体外迁移实验,来检测在松果菊苷(0,1,2,3,4,5,6μmol/L)作用于肾癌786-O细胞24 h后,对肾癌786-O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进一步通过RT-PCR实验检测松果菊苷对肾癌786-O细胞内BCl-2、Caspase-3和Bax mRNA的相对表达量;Western blot实验检测不同受试药物浓度对肾癌786-O细胞内抑制凋亡效应蛋白BCl-2和凋亡效应蛋白Caspase-3表达的影响。结果:(1)不同浓度松果菊苷对肾癌786-O细胞的增殖抑制率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逐渐升高,且通过实验数据测得松果菊苷对肾癌786-O细胞的半抑制浓度IC50为5.443μmol/L;(2)显微镜下进行观察不同浓度的松果菊苷处理肾癌786-O细胞的形态,发现与未进行药物处理的肾癌786-O细胞相比,药物处理组的细胞形态发生变化,生长状态变差,且细胞数目明显减少;(3)药物处理组可降低肾癌786-O细胞的生存率,极显着促进肾癌786-O细胞的凋亡(P<0.01),药物处理组对肾癌786-O细胞进行诱导24 h和36 h后,细胞的增殖率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而呈现下降趋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可引起细胞凋亡,与对照组相比,药物处理组细胞增殖率呈现出药物浓度依赖性的特点;药物处理组作用肾癌786-O细胞24 h后,与对照组相比,肾癌786-O细胞的迁移能力有明显下降的趋势(P<0.01);(4)根据RT-PCR所得出的数据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较,不同浓度的药物处理组可显着促进细胞内凋亡切割蛋白Caspase-3、凋亡蛋白Bax的mRNA表达水平(P<0.05),明显抑制抗凋亡蛋白BCl-2的mRNA表达水平(P<0.05);(5)通过Western Blot实验分析,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的松果菊苷处理组中细胞内BCl-2蛋白的表达含量显着下调,但细胞内Caspase-3蛋白的表达含量具有明显的上调趋势,并且呈现药物浓度依赖关系,表明松果菊苷通过激活Caspase-3和BCl-2引起了肾癌786-O细胞程序性死亡。结论:(1)松果菊苷能够以浓度依赖方式显着抑制肾癌786-O细胞的增殖活力,提高细胞凋亡率。(2)松果菊苷可以明显降低肾癌786-O细胞的迁移能力;(3)松果菊苷可以进一步诱导肾癌786-O细胞的凋亡。在此过程中,Bax基因表达水平上调,凋亡效应蛋白Caspase-3表达量上调,同时抑制凋亡效应蛋白BCl-2表达量下调,表明Bax、Caspase-3和BCl-2参与松果菊苷诱导的肾癌786-O细胞的凋亡。松果菊苷诱导的肾癌786-O细胞的凋亡是通过影响线粒体通路和Caspase级联反应来完成的。
王屹东[10](2020)在《新疆三种资源植物中糖苷与酚酸天然产物的研究》文中认为本工作主要对产自新疆的甜叶菊、向日葵、列当及其加工剩余物中的天然产物进行研究。对甜菊母液糖采用酶法改质方法利用,对甜菊根废料作为产黑色素原料进行利用。对向日葵籽壳和葵粕作为产黑色素发酵培养基原料。同时利用糖基转移酶对列当所含苯乙醇苷进行改构。这些研究以期为甜菊、向日葵和列当原料的综合利用提供实验依据,相关结果如下。1.甜菊糖母液酶改质:筛选了产糖基转移酶的菌株,并将此菌的转化效果与商品酶进行了比较,对比浸提酶液和商品CGT酶液对甜菊糖苷的酶改质实验结果表明:初始实验条件下,筛选的CGT7菌的酶转化率为45.5%,商品CGTase的转化率为64.4%。经优化后,CGTase最适转化条件为:p H5.5,70℃,甜菊糖加入量100g/L,转化6h,转化率可达79.2%。使用固定化CGTase进行转化的实验结果显示,固定化酶的的转化率为59.2%,低于游离酶79.2%的转化率,如果将固定化酶重复使用,转化率下降了15.8%,活性保持率为84.1%。经HPLC对甜菊糖酶改质产物进行分析,发现转化后主要有3种新产物峰形成,结合LC-MS分析,确定三种主要产物均为STV的转糖基产物,分别为STV+1Glc、STV+2Glc和STV+3Glc,其占比分别为34.2%,26.4%和21.5%。此外,还有少量的RA转化产物RA+1Glc和RA+2Glc等形成,其占比分别为10.2%和7.7%;STV和RA的转化率分别为83.0%和65.9%。2.酶改质的优化:采用经糊化的淀粉替代糊精作为新的糖基供体,大大降低了辅料的成本,糊化后淀粉均匀分布在转化液中,解决了淀粉溶解度不高和容易聚集沉淀的缺点,提高了转化效率,降低了产品中剩余原料量,剩余STV量由优化前的2.61%降为2.21%。采用了经济、简便的乙醇沉析法,除去转化液中旋光值高的糊精或淀粉,实现了旋光度达标的要求。与通常的树脂吸附法除糊精或淀粉相比,可将常规的树脂处理工艺所需的约10 h的处理时间缩减为4-5 h,大大提高了分离效率。乙醇可通过蒸馏有效回收和循环利用。实验结果表明,加入4倍处理液体积的乙醇并分离沉淀后,可有效地将比旋光值从102.6降低至71.2(达到国家标准),为酶改质甜菊糖产品的质量提升提供了快捷有效的方法,沉析的糊精或淀粉可回收使用。3.甜菊根、葵粕和葵壳的利用:采用脉孢菌和木霉(均含丰富的纤维素酶)发酵葵壳使部分黑色素和营养物质溶出,利用葵壳与葵粕混合使用增加培养基的透气性。葵粕和葵壳黑色素单独提取时,未处理的葵壳和葵粕提取黑色素时的得率分别为18.6%和19.4%;采用优化培养基发酵后增加了黑色素含量,将葵粕和葵壳以3:1配伍,发酵后黑色素总量较发酵前提高了24.8%,提取得率为18.2%,无明显下降。4.糖基转移酶对列当苯乙醇苷的改构:经糖基转移酶处理,列当中的毛蕊花糖苷可转化为松果菊苷(含量从0.58%提高至0.91%,提高了56.6%),酶处理可提高列当的利用价值,将低成本列当中的糖苷转化为肉苁蓉中的松果菊苷,减少肉苁蓉采挖对生态的破坏和缓解肉苁蓉资源不足的状况,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与化学合成方法相比,生物转化法具有步骤少、工艺简单、操作方便、环境友好和能耗低等优点。
二、松果菊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松果菊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桑葚—肉苁蓉酒的酿造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桑葚与肉苁蓉简介 |
1.1.1 桑葚介绍 |
1.1.2 肉苁蓉介绍 |
1.2 桑葚与肉苁蓉营养价值介绍 |
1.2.1 桑葚营养价值介绍 |
1.2.2 肉苁蓉营养价值介绍 |
1.3 桑葚与肉苁蓉功能性成分介绍 |
1.3.1 桑葚功能性成分介绍 |
1.3.2 肉苁蓉功能性成分介绍 |
1.4 桑葚和肉苁蓉加工利用现状 |
1.4.1 桑葚加工利用现状 |
1.4.2 肉苁蓉加工利用现状 |
1.5 复合酿造酒现状及前景分析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7 研究内容 |
1.7.1 桑葚肉苁蓉酒复合工艺参数优化 |
1.7.2 桑葚肉苁蓉酒香气成分分析 |
第2章 桑葚肉苁蓉酒复合工艺参数优化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流程 |
2.2.3 工艺要点 |
2.2.4 实验方法 |
2.2.5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酵母种类对不同桑葚肉苁蓉酒的影响 |
2.3.2 肉苁蓉添加量不同对桑葚-肉苁蓉酒的影响 |
2.3.3 SO_2添加量对不同桑葚肉苁蓉酒品质的影响 |
2.3.4 不同温度条件对不同桑葚肉苁蓉酒品质的影响 |
2.4 酒精度的对比分析 |
2.5 苯乙醇苷总量的对比分析 |
2.5.1 管花肉苁蓉及荒漠肉苁蓉中的苯乙醇苷总量比较分析 |
2.5.2 两种肉苁蓉复合桑葚发酵酒后的苯乙醇苷总量比较分析 |
2.6 响应面法优化桑葚-管花肉苁蓉复合酒 |
2.6.1 响应面实验感官评价综合分析 |
2.6.2 响应面实验对苯乙醇苷含量综合分析 |
2.7 小结 |
第3章 桑葚肉苁蓉酒香气成分分析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仪器 |
3.2.3 实验方法 |
3.2.4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小结 |
第4章 桑葚肉苁蓉酒的羟自由基清除率及质量基本指标建立 |
4.1 引言 |
4.2 试剂与仪器 |
4.3 实验步骤 |
4.3.1 羟自由基的测定 |
4.3.2 羟自由基清除率测定 |
4.3.3 基本指标评价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放大实验中的复合酒羟自由基清除率测定 |
4.4.2 基本指标评价 |
4.5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西安城市道路绿地耐旱型草本植物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道路植物景观普遍忽略草本植物 |
1.1.2 西安道路使用耐旱植物的必要性 |
1.1.3 耐旱节水型园林已成为发展趋势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2 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
2.1 概念解析 |
2.1.1 城市道路绿地 |
2.1.2 草本植物 |
2.2 城市道路绿化概述 |
2.2.1 城市道路绿化的功能 |
2.2.2 城市道路绿化的形式 |
2.2.3 城市道路绿化的基本要求 |
2.3 草本植物概述 |
2.3.1 草本植物的功能 |
2.3.2 草本植物的特点 |
2.3.3 草本植物的种植空间 |
2.4 城市道路景观与草本植物的关系 |
2.4.1 草本植物与道路生境 |
2.4.2 草本植物与其他植物 |
2.4.3 草本植物与人 |
2.5 本章小结 |
3 西安城市草本植物景观及应用现状 |
3.1 调查对象的选取 |
3.1.1 调查对象选取原则 |
3.1.2 调查对象的选取 |
3.2 调查目的与内容 |
3.2.1 调查目的 |
3.2.2 调查内容 |
3.3 草本植物景观应用结果及分析 |
3.3.1 草本植物的科属以及生活型分析 |
3.3.2 草本植物的应用形式及地点分析 |
3.3.3 草本植物的应用频度分析 |
3.3.4 草本植物与其他植物配置应用分析 |
3.3.5 西安道路绿地的植物生长状况分析 |
3.3.6 草本植物的养护管理分析 |
3.4 现状草本植物景观存在问题 |
3.4.1 草本植物应用形式单一 |
3.4.2 草本植物习性与生境不匹配 |
3.4.3 草本植物空间分布不均 |
3.4.4 草本植物后期管护问题 |
3.5 小结 |
4 西安城市道路绿地耐旱草本植物选择 |
4.1 西安市基本概况 |
4.1.1 自然环境 |
4.1.2 道路环境 |
4.2 城市道路耐旱草本植物选择来源 |
4.3 城市道路耐旱草本植物选择要求 |
4.3.1 基本条件 |
4.3.2 初步选择植物 |
4.4 城市道路草本植物生态特性选择 |
4.4.1 草本植物在西安地区适应性 |
4.4.2 草本植物在道路生境适应性 |
4.5 城市道路耐旱草本植物的景观特性选择 |
4.5.1 耐旱草本植物的体量 |
4.5.2 耐旱草本植物的株型 |
4.5.3 耐旱草本植物的质感 |
4.5.4 耐旱草本植物的色彩 |
4.5.5 耐旱草本植物的动态变化 |
4.6 城市道路耐旱草本植物的选择推荐 |
4.7 小结 |
5 西安城市道路耐旱型草本植物营造方法探究 |
5.1 耐旱草本植物的设计模式 |
5.1.1 耐旱草本植物的单体植物模式 |
5.1.2 耐旱草本植物的群落模式 |
5.2 不同道路生境下的耐旱草本植物的设计 |
5.2.1 全荫环境 |
5.2.2 半荫环境 |
5.2.3 全光照环境 |
5.3 不同景观需求的耐旱草本植物的设计 |
5.3.1 时序变化设计 |
5.3.2 色彩设计 |
5.3.3 人群需求设计 |
5.4 不同植物与耐旱草本植物搭配设计 |
5.4.1 耐旱草本植物与乔木搭配设计 |
5.4.2 耐旱草本植物与灌木搭配设计 |
5.4.3 耐旱草本植物与乔、灌木搭配设计 |
5.5 城市道路耐旱型草本植物的养护管理 |
5.6 小结 |
6 西安市西铜路草本植物景观设计实践 |
6.1 场地基本概况 |
6.1.1 项目背景 |
6.1.2 现行相关规划解读 |
6.1.3 现状道路及周边用地性质分析 |
6.2 西铜路的整体规划设计 |
6.2.1 方案规划设计前期 |
6.2.2 道路绿地功能分析 |
6.2.3 道路绿化设计定位 |
6.2.4 西铜路整体绿化设计 |
6.3 人行道绿化带耐旱草本植物设计 |
6.3.1 人行道耐旱草本植物种植分析 |
6.3.2 人行道耐旱草本植物设计应用 |
6.4 分车绿化带耐旱草本植物设计 |
6.4.1 分车道绿带耐旱草本植物种植分析 |
6.4.2 中央分车道绿带耐旱草本植物设计应用 |
6.4.3 两侧分车道绿带耐旱草本植物设计应用 |
6.5 交通岛绿带耐旱草本植物设计 |
6.5.1 交通岛绿带耐旱草本植物种植分析 |
6.5.2 立体交叉岛绿地耐旱草本植物设计应用 |
6.5.3 导向岛绿地耐旱草本植物设计应用 |
6.6 道路绿带耐旱草本植物养护管理 |
6.7 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Ⅰ 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Ⅱ 图片索引 |
附录—Ⅲ 表格索引 |
附录—Ⅳ 西安地区道路草本植物调查汇总表 |
附录—Ⅴ 西安地区耐旱植物汇总表 |
(3)沈阳市花境植物材料选择与应用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花境研究综述 |
1.2.1 国外花境研究综述 |
1.2.2 国内花境研究综述 |
1.3 相关概念 |
1.3.1 花境概念 |
1.3.2 花境与其他景观造景的区别 |
1.3.3 新自然主义生态种植 |
1.3.4 植物景观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沈阳市花境应用情况分析 |
2.1 沈阳市总体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气候条件 |
2.2 沈阳市花境应用情况调查 |
2.2.1 调查时间及地点 |
2.2.2 调查方法 |
2.2.3 沈阳市花境应用现状 |
2.2.4 沈阳市花境应用形式 |
2.3 沈阳市花境应用情况存在的问题 |
2.3.1 花境应用植物品种单调 |
2.3.2 花境应用较少 |
2.3.3 花境配置手法单一 |
2.4 本章小结 |
3 沈阳市常用花境植物材料综合评价及筛选 |
3.1 沈阳市花境植物材料种类及分析 |
3.1.1 沈阳市花境植物种类分析 |
3.1.2 沈阳市花境植物生态适应性分析 |
3.1.3 沈阳市常用花境植物观赏性分析 |
3.2 沈阳市花境植物材料景观价值综合评价 |
3.2.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3.2.2 评价指标权重值的确定 |
3.2.3 指标评分标准的确定 |
3.2.4 沈阳市花境植物材料综合评价评分结果及分析 |
3.3 沈阳市花境植物材料的筛选 |
3.3.1 色彩植物库 |
3.3.2 观赏期植物库 |
3.3.3 应用形式植物库 |
3.3.4 冬季结构植物库 |
3.4 本章小结 |
4 沈阳市花境设计方法研究 |
4.1 沈阳市花境设计原则 |
4.1.1 花境植物材料选择原则 |
4.1.2 花境植物搭配设计原则 |
4.2 沈阳市花境空间设计 |
4.2.1 花境空间的形态要素 |
4.2.2 花境的尺度设计 |
4.2.3 花境的平面设计 |
4.2.4 花境的立面设计 |
4.3 沈阳市花境色彩设计 |
4.3.1 色彩基础理论 |
4.3.2 色彩搭配设计 |
4.4 沈阳市花境季相设计 |
4.4.1 季相植物组合 |
4.4.2 冬季植物结构设计 |
4.5 沈阳市花境设计形式 |
4.5.1 空间设计 |
4.5.2 季相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沈阳市常用花境植物材料景观价值综合评价因子权重确定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沈阳市常用及适用一、二年生花卉综合评价值及等级 |
附录三 沈阳市常用及适用多年生植物综合评价值及等级 |
附录四 沈阳市花境色彩植物库 |
附录五 沈阳市花境观赏期植物库 |
附录六 沈阳市花境应用形式植物库 |
附录七 沈阳市花境冬季结构植物库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基于农旅融合的菖蒲盖亚高山草场景观修复设计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概念与理论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4 研究对象与范围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 研究方法和内容 |
1.7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亚高山草场类型、组成要素、功能及美学特征研究 |
2.1 亚高山草场的类型 |
2.2 亚高山草场景观要素解析 |
2.3 草场景观的功能分析 |
2.4 草场美学特征分析 |
2.5 小结 |
第三章 国内外相关案例分析借鉴 |
3.1 意大利托斯卡纳地区草场 |
3.2 日本士幌新建草场 |
3.3 贵州乌蒙大草原 |
3.4 重庆武隆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 |
3.5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农旅融合的退化草场景观修复设计策略研究 |
4.1 草场景观修复设计目标 |
4.2 草场景观修复设计原则 |
4.3 基于农旅融合的退化草场景观修复设计策略 |
4.4 基于农旅融合的草场景区(旅游)设计策略 |
4.5 小结 |
第五章 案例实践——酉阳菖蒲盖景区草场景观修复设计实践 |
5.1 项目概况 |
5.2 现状分析 |
5.3 景区总体规划 |
5.4 景区分区设计 |
5.5 景区配套基础设施规划 |
5.6 基于农旅融合的菖蒲盖景区退化草场景观修复设计与实践 |
5.7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重庆市中心城区综合公园花境景观美学评价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范畴界定 |
1.2.1 中心城区 |
1.2.2 综合公园 |
1.2.3 花境 |
1.2.4 景观美学评价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3.1 花境的研究与实践 |
1.3.2 植物景观美学评价研究进展 |
1.3.3 重庆地区花境研究概况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景观评价相关理论基础及评价方法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园林美学理论 |
2.1.2 植物造景的群落理论 |
2.1.3 景观三元论 |
2.1.4 审美心理学 |
2.2 景观美学评价理论学派和评价方法 |
2.2.1 景观美学评价理论学派 |
2.2.2 景观美学评价方法 |
2.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
2.4 层次分析法用于花境景观美学评价的合理性 |
2.4.1 层次分析法选取依据及优势 |
2.4.2 层次分析法与花境景观美学评价的关联性分析 |
2.4.3 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公园花境实地调研分析 |
3.1 调研区域概况 |
3.1.1 自然地理概况 |
3.1.2 重庆花境发展基本情况概况 |
3.2 调研方案 |
3.2.1 调研对象与评价主体的选择 |
3.2.2 调研内容 |
3.2.3 调研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花境植物特征分析 |
3.3.2 花境景观组合美分析 |
3.3.3 花境景观色彩美分析 |
3.3.4 花境景观构图艺术性分析 |
3.3.5 花境景观空间层次美分析 |
3.3.6 花境景观季相美分析 |
3.3.7 花境景观管护分析 |
3.3.8 花境景观感知美分析 |
3.3.9 花境景观类型分析 |
3.3.10 花境景观偏好调查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花境景观美学评价体系构建与结果分析 |
4.1 花境景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4.1.2 评价指标的确定 |
4.2 指标权重的计算及结果分析 |
4.2.1 构造判断矩阵 |
4.2.2 因子权重值计算步骤 |
4.2.3 一致性检验 |
4.2.4 层次总排序与检验 |
4.2.5 权重结果与分析 |
4.3 综合景观评价计算 |
4.3.1 评价指标赋值计算 |
4.3.2 综合评价计算 |
4.4 综合景观评价结果与分析 |
4.4.1 花境样本点景观质量分析 |
4.4.2 花境景观类型质量分析 |
4.4.3 景观评价因子各样本比较分析 |
4.4.4 景观美学评价得分较优样地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综合公园绿地花境景观优化策略 |
5.1 综合公园花境景观存在的问题 |
5.1.1 物种组成特性方面 |
5.1.2 植物色彩的搭配 |
5.1.3 花境的层次结构 |
5.1.4 花境的季相景观 |
5.1.5 景观的特色性和创新性 |
5.1.6 花境景观的管理养护 |
5.2 公园花境景观的优化原则和策略 |
5.2.1 优化原则 |
5.2.2 优化策略 |
5.2.3 公园花境景观的养护管理问题及策略探讨 |
5.3 花境景观优化设计 |
5.3.1 主景花境优化 |
5.3.2 庭院花境优化 |
5.3.3 林缘花境优化 |
5.3.4 路缘花境优化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花境植物名录表 |
附录2:花境植物运用频率统计表 |
附录3:花境问卷调研表 |
附录4:评价指标权重专家咨询问卷 |
附录5:各样地指标得分结果汇总 |
附录6:花境景观美学评价样地照片 |
致谢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
(6)冀北地区人工草花群落初步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进展 |
1.2.1 国内人工草花群落发展现状 |
1.2.2 国外人工草花群落发展过程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自然草花群落调查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自然草花群落物种构成 |
2.2.2 自然草花群落垂直结构特征 |
2.2.3 人工草花群落构建可借鉴的自然草花群落 |
2.2.4 当地草花种子收集 |
第3章 人工草花群落植物种类的筛选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备用草花种子发芽率测定 |
3.1.2 不同处理对部分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备用草花种子的发芽率 |
3.2.2 不同处理对部分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第4章 人工草花群落构建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人工草花群落构建材料 |
4.1.2 调查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张家口地区人工草花群落构建 |
4.2.2 北京地区人工草花群落构建 |
4.2.3 小结 |
第5章 讨论与展望 |
5.1 讨论 |
5.1.1 备用草花种子发芽率 |
5.1.2 人工草花群落植物种类的选择 |
5.1.3 人工草花群落的构建 |
5.2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昆虫野花带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昆虫野花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 |
1.1.1.昆虫野花带对农业生态系统的支持服务 |
1.1.2.昆虫野花带对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服务 |
1.1.3.昆虫野花带对农业生态系统的提供服务 |
1.1.4.昆虫野花带在农业景观中的文化服务 |
1.2.昆虫野花带景观生态学研究 |
1.3.昆虫野花带种植及植物群落研究 |
1.4.昆虫野花带规划设计与建植管理研究 |
1.4.1.昆虫野花带景观特征 |
1.4.2.昆虫野花带景观构成 |
1.4.3.昆虫野花带具体分类 |
1.4.4.昆虫野花带设计原则与方法 |
1.4.5.昆虫野花带建植管理 |
1.5.昆虫野花带在各国的政策发展研究 |
1.5.1.英国 |
1.5.2.瑞士、比利时 |
1.5.3.美国 |
2 京郊非作物生境与传粉者调查研究 |
2.1.调查内容与方法 |
2.1.1.调查区域及样点选取 |
2.1.2.草本植物群落调查 |
2.1.3.传粉昆虫观测 |
2.2.结果分析 |
2.2.1.非作物生境草本植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
2.2.2.非作物生境传粉昆虫多样性分析 |
2.2.3.不同类型草本植物群落对昆虫的作用分析 |
2.3 结论与讨论 |
3 昆虫野花带群落节肢动物功能团多样性研究 |
3.1.研究内容与方法 |
3.1.1.样地、样方基本情况 |
3.1.2.节肢动物观测与收集 |
3.1.3.节肢动物多样性评测 |
3.2.结果分析 |
3.2.1.昆虫野花带群落中节肢动物物种多样性 |
3.2.2.节肢动物功能团时序动态变化分析 |
3.3.结论与讨论 |
4 昆虫野花带群落中植物与节肢动物功能团关系研究 |
4.1.研究内容与方法 |
4.1.1.样地、样方植物群落概况 |
4.1.2.植物花期物候观测 |
4.1.3.节肢动物相关的植物关键功能性状测定 |
4.1.4.植物-传粉者互作关系 |
4.2.结果分析 |
4.2.1.植物群落多样性构成特征及其与节肢动物群落关系 |
4.2.2.传粉者功能团动态与花期物候关系 |
4.2.3.植物-传粉者互作及生态位关系 |
4.2.4.植物关键功能性状与节肢动物功能团多样性的关系 |
4.3.结论与讨论 |
5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图版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8)“湖城共荣”视角下的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衡水湖自然保护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解析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的难点 |
1.1.3 研究思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小结 |
2 相关基础研究 |
2.1 自然保护区的概述 |
2.1.1 自然保护区的概念 |
2.1.2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强度 |
2.2 生态旅游的概念 |
2.3 “湖城共荣”的概述 |
2.3.1 “湖城共荣”的含义 |
2.3.2 “湖城共荣”的意义 |
2.3.3 “湖城共荣”案例分析 |
2.3.4 “湖城共荣”视角下的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景观规划设计目标 |
2.4 小结 |
3 “湖城共荣”视角下的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
3.1 强度控制 |
3.1.1 游人容量 |
3.1.2 生态环境保护 |
3.1.3 设施建设 |
3.1.4 人类活动 |
3.1.5 社区管控 |
3.2 湖城互借 |
3.2.1 文化嵌入 |
3.2.2 空间互借 |
3.2.3 自然教育 |
3.2.4 设施共享 |
3.3 小结 |
4 “湖城共荣”视角下的衡水湖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景观规划设计 |
4.1 衡水湖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 |
4.1.1 区位分析 |
4.1.2 历史沿革 |
4.1.3 自然环境 |
4.1.4 资源条件 |
4.1.5 生态旅游潜力 |
4.2 上位规划解读 |
4.2.1 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 |
4.2.2 城市总体规划 |
4.2.3 湖城关系解读 |
4.3 现状分析 |
4.3.1 场地现状 |
4.3.2 现状问题总结 |
4.4 衡水湖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景观规划纲要 |
4.4.1 规划范围 |
4.4.2 规划目标 |
4.4.3 规划性质 |
4.4.4 规划策略 |
4.4.5 强度控制 |
4.4.6 规划结构与布局 |
4.4.7 总体规划 |
4.5 衡水湖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景观专项规划 |
4.5.1 保护规划 |
4.5.2 竖向规划 |
4.5.3 道路系统规划 |
4.5.4 游赏规划 |
4.5.5 种植规划 |
4.5.6 设施规划 |
4.5.7 土地利用规划 |
4.6 衡水湖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景观节点设计 |
4.6.1 梅花岛景观设计 |
4.6.2 荻芦荡景观设计 |
4.6.3 桃花港景观设计 |
4.7 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游人容量的经验参考 |
附录 B 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要求 |
附录 C 风景名胜区分区设施控制 |
附录 D 风景名胜区分区活动控制 |
附录 E 种植规划参考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图表目录 |
设计图纸 |
(9)松果菊苷诱导人肾癌786-O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1.1 肾癌的研究现状 |
1.2 天然药物治疗肾癌的研究现状 |
1.3 松果菊苷的药理活性 |
1.3.1 松果菊苷保护神经细胞的作用 |
1.3.2 松果菊苷抗肿瘤的作用 |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1.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2.1.2 细胞复苏 |
2.1.3 细胞培养及细胞传代 |
2.1.4 细胞冻存 |
2.1.5 测定肾癌 786-O细胞的生长曲线 |
2.2 制备松果菊苷溶液 |
2.2.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2.2.2 半抑制浓度IC50的测定 |
2.3 MTT法测定肾癌 786-O细胞的存活率 |
2.3.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2.3.2 实验原理 |
2.3.3 实验方法 |
2.4 Transwell法检测肾癌 786-O细胞的迁移能力 |
2.4.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2.4.2 实验方法 |
2.5 荧光定量PCR检测 |
2.5.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2.5.2 细胞总RNA的提取 |
2.5.3 逆转录(RT-PCR) |
2.5.4 引物序列的设计 |
2.5.5 实时荧光定量(q-PCR) |
2.6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实验 |
2.6.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2.6.2 细胞总蛋白的提取 |
2.6.3 Western Blot实验原理 |
2.6.4 Western Blot实验方法 |
2.8 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肾癌 786-O细胞的生长曲线 |
3.2 MTT法检测松果菊苷阻断肾癌 786-O细胞增殖 |
3.2.1 松果菊苷测定肾癌 786-O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 |
3.2.2 松果菊苷阻断肾癌 786-O细胞增殖 |
3.3 松果菊苷影响肾癌 786-O细胞的形态特征 |
3.4 松果菊苷抑制肾癌 786-O细胞迁移 |
3.5 松果菊苷诱导肾癌 786-O细胞凋亡 |
3.6 松果菊苷诱导肾癌 786-O细胞内BCl-2 和Caspase-3 蛋白的影响 |
4 结论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1 肾细胞癌的研究现状 |
1.1 肾细胞癌的治疗现状 |
1.2 中药治疗肾细胞癌的研究现状 |
2 松果菊苷的药理作用 |
3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新疆三种资源植物中糖苷与酚酸天然产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新疆生物质资源 |
1.1.1 甜叶菊资源及其应用 |
1.1.1.1 甜叶菊介绍 |
1.1.1.2 甜菊叶成分与应用 |
1.1.1.3 甜菊根成分与应用 |
1.1.1.4 甜菊糖苷的生物活性和保健作用 |
1.1.2 葵油、葵粕及葵壳概况 |
1.1.2.1 葵油 |
1.1.2.2 葵粕 |
1.1.2.3 葵壳 |
1.1.3 列当植物资源 |
1.1.3.1 列当科植物简介 |
1.1.3.2 列当关联植物锁阳和紫珠 |
1.1.3.3 列当等的应用 |
1.2 相关资源中的功效成分 |
1.2.1 酚酸和黄酮 |
1.2.2 天然黑色素 |
1.2.2.1 微生物黑色素 |
1.2.2.2 植物黑色素 |
1.2.3 甜菊糖苷及应用 |
1.2.3.1 甜菊糖苷的种类和结构 |
1.2.3.2 甜菊糖母液糖的酶法结构修饰 |
1.2.3.3 酶改质甜菊糖的应用 |
1.2.4 列当中的生物活性物质 |
1.2.4.1 苯乙醇苷类的功效 |
1.2.4.2 苯乙醇苷类的合成 |
1.2.5 锁阳和紫珠中成份 |
1.3 天然产物的生物转化 |
1.3.1 生物转化与糖基化 |
1.3.2 改质酶及应用 |
1.3.2.1 环糊精基转移酶的作用机理及应用 |
1.3.2.2 环糊精基转移酶的来源 |
1.3.2.3 糖基转移酶种类对酶改质的影响 |
1.3.3 黑曲霉及应用 |
1.3.4 酶改质的转化条件 |
1.3.5 酶固定化的应用 |
1.3.6 糖基供体的选择 |
1.4 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1.4.1 立题依据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微生物与酶对甜菊糖的改质 |
2.1 材料与设备 |
2.1.1 菌种 |
2.1.2 培养基 |
2.1.3 商业酶 |
2.1.4 材料与试剂 |
2.1.5 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菌种活化 |
2.2.2 STV标品配制 |
2.2.3 酶液制备 |
2.2.4 缓冲液配制 |
2.2.5 酶的固定化 |
2.2.5.1 树脂预处理 |
2.2.5.2 树脂的平衡处理 |
2.2.5.3 固定化 |
2.2.6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2.2.7 新产物的LC-MS分析 |
2.2.8 自制和商品酶对甜菊糖的改质 |
2.2.9 转化条件因素对酶改质的影响 |
2.2.9.1 反应温度对酶改质的影响 |
2.2.9.2 甜菊糖浓度对酶改质的影响 |
2.2.9.3 反应时间对酶改质的影响 |
2.2.9.4 反应pH对酶改质的影响 |
2.2.9.5 酶固定化对酶改质的影响 |
2.2.9.6 酶固定化二次使用对酶改质的影响 |
2.2.9.7 糖基供体对酶改质的影响 |
2.2.9.8 除杂用乙醇的加量对酶改质的影响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酶改质产物的HPLC分析 |
2.3.2 酶改质甜菊糖产物的LC-MS分析 |
2.3.3 温度对酶改质的影响 |
2.3.4 糖浓度对酶改质的影响 |
2.3.5 时间对酶改质的影响 |
2.3.6 缓冲体系p H对酶改质的影响 |
2.3.7 固定化方法对酶改质的影响 |
2.3.8 糖基供体对酶改质的影响 |
2.3.9 乙醇沉淀对酶改质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黑曲霉固体发酵产黑色素 |
3.1 材料与设备 |
3.1.1 菌种 |
3.1.2 培养基 |
3.1.3 材料与试剂 |
3.1.4 仪器与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菌种活化 |
3.2.2 固体曲的制备 |
3.2.3 接种与发酵条件 |
3.2.4 黑色素的提取及色价测定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黑曲霉固体发酵产黑色素 |
3.3.1.1 葵粕和葵壳混合固体发酵 |
3.3.1.2 葵壳前处理对固体发酵的影响 |
3.3.2 黑曲霉固体发酵残渣的利用 |
3.3.3 木霉在葵壳培养基上的培养 |
3.3.4 脉孢菌在葵壳培养基上的培养 |
3.3.5 脉孢菌和木霉在葵壳培养基上的培养 |
3.3.6 黑曲霉在甜叶菊根培养基上的培养 |
3.3.7 黑曲霉在葵粕培养基上的培养 |
3.3.8 黑曲霉在处理后葵壳葵粕混合培养基上培养 |
3.3.9 黑色素浓度和色价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列当及苁蓉中糖苷的提取及酶改质 |
4.1 材料与设备 |
4.1.1 菌种 |
4.1.2 培养基 |
4.1.3 商业酶 |
4.1.4 材料与试剂 |
4.1.5 仪器与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苯乙醇苷类物质的提取 |
4.2.2 黑曲霉的活化 |
4.2.3 黑曲霉固体曲的制备 |
4.2.4 黑曲霉酶液的制备 |
4.2.5 转糖基方法 |
4.2.6 去糖基方法 |
4.2.7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4.2.8 产物的LC-MS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苯乙醇苷转糖基和去糖基产物的分析 |
4.3.2 苯乙醇苷转化产物的LC-MS分析 |
4.3.3 苯乙醇苷的转糖基特性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附录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参考文献 |
论文期间申请的专利 |
致谢 |
四、松果菊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桑葚—肉苁蓉酒的酿造工艺研究[D]. 刘洋. 烟台大学, 2021(12)
- [2]西安城市道路绿地耐旱型草本植物景观设计研究[D]. 李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沈阳市花境植物材料选择与应用设计研究[D]. 刘佩轩. 沈阳建筑大学, 2021
- [4]基于农旅融合的菖蒲盖亚高山草场景观修复设计与实践[D]. 陈映华. 西南大学, 2021(01)
- [5]重庆市中心城区综合公园花境景观美学评价及优化研究[D]. 郭贵香. 西南大学, 2021(01)
- [6]冀北地区人工草花群落初步构建[D]. 孟繁祎.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4)
- [7]昆虫野花带设计与应用研究[D]. 吴学峰.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8]“湖城共荣”视角下的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衡水湖自然保护区为例[D]. 杨柳.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9]松果菊苷诱导人肾癌786-O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的研究[D]. 谢玉婷.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 2020(07)
- [10]新疆三种资源植物中糖苷与酚酸天然产物的研究[D]. 王屹东.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